首页 优秀范文 行业会计论文

行业会计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4 15:13: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行业会计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行业会计论文

第1篇

注册会计师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从行为科学角度分析,包括个体职业行为、群体职业行为、领导职业行为和组织职业行为,这些职业行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职业行为结构。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个体职业行为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由审计委托者、审计者和被审计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和构成的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在这一经济监督活动过程中,各参与方所独自表现出的行为就是审计的个体职业行为,如审计委托者的委托行为、审计者的审计取证行为、被审计者的申请审计复议行为等,这些个体行为共同构成审计群体职业行为的基础。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动机,而动机又是由内在需要和外在影响所形成的。动机所产生的行为有其特定目标,这种目标一旦得到实现,便会产生新的动机;若目标得不到实现,则会调整需要,调整动机。这便构成了某种个体职业行为的循环过程。在审计活动中,各种个体职业行为都有其特定的动机,有其内在的需要。审计委托者的委托行为,由生产经营活动、财务决策的需要所产生,如某企业由于变更注册资本金的需要,便产生了委托注册会计师对其资本进行验证的审计委托行为,审计者接受审计委托行为是由于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审计活动中个体职业行为多种多样,其所赖以产生的内在需要也就千差万别。外在影响也是产生审计个体职业行为(动机)的重要原因。当然,产生审计个体职业行为的原因,既可能是内在需要,也可能是外在影响,还可能是由两方面原因共同使然。由于各种审计关系行为人具有自身特定的利害关系,其产生审计个体职业行为的动机就可能不尽合理,由此产生的审计个体职业行为也就不尽合理。审计个体职业行为的目标得以实现后便会有新的动机,由此产生新的个体职业行为;若目标未能得到或未完全能得到实现,行为主体就会调整起初的某种动机或调整由此产生的审计个体职业行为。 

注册会计师审计个体职业行为的核心问题是审计激励理论。激励是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所表现出的愿望程度,它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之意。激励可以促使人们为追求组织目标而作出最大努力,由此形成激励理论。激励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43年在《人的动机理论》一文中提出的“需要层次论”(也称“基本需要论”)。这种理论认为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种。通过对这五种需要的研究,马斯洛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我们把这些需要得到满足的人叫做基本满足的人。由此,我们可以期望这种人具有最充分、最旺盛的创造力。”激励理论运用于审计工作中就构成了审计激励理论。对每一个审计行为个体进行激励,便有利于促使其实现自己积极的行为目标。在审计活动中,无论审计关系中哪一种审计行为个体类型,每一层次的行为个体都应得到上一层次(领导层)行为个体的关心和支持,并对下一层次(下属职工)予以关心和支持;下一层次对上一层次也同样应予以协作和配合。这样,就使每一行为个体处在最佳的行为状态。另外,在不同类型的行为个体之间,也应相互予以信任和协调,以实现共同目标。如被审计者应积极配合审计者的审计取证行为,审计者对被审计者也应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等。应该说,对审计行为个体进行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既可以进行上述多种需要的激励,还可以进行期望激励、目标激励、信念激励等。

此外,“公平理论”对审计个体职业行为的进一步科学化也是十分重要的。“公平理论”的关键涵义是:一个人对其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只看其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分析相对值。如果比率相等,则公平合理,从而感到满意,心情舒畅,工作尽职尽责。否则,就会感到不公平,不满意,进而影响工作情绪,降低工作效率和质量。在审计活动中,个体职业行为既可能是某一个人的行为,也可能是某一审计环节抽象行为人的具体审计行为。所以,在审计个体职业行为中运用“公平理论”,表面上看涉及审计关系各方的行为自然人个人和每一具体审计环节抽象的行为人,但实际上只有行为自然人的个体职业行为才涉及“公平理论”的问题,因为唯其涉及按劳取酬的问题。当然,这里的行为自然人不只是审计主体,还包括审计委托者和被审计者。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群体职业行为

各个具体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审计个体职业行为构成了审计的群体职业行为。群体职业行为的科学合理,能使审计活动从整体上提高效率和质量。对于审计的群体职业行为,需要研究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群体动力、群体目标、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和群体矛盾等问题。

心理学家柯特·卢因(K.Lewin)援引物理学中的力学理论指出,群体职业行为的驱动力在群体内部强调重视每一个体的作用,认为群体环境会使个体职业行为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理论给我们以下启示:审计活动作为一个由诸多方面参与的群体职业行为,其内部存在一个此消彼长的力的结构,这种结构处在不断的变化中,我们应该根据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认识掌握这种结构变化的规律性,进而优化这种结构。

所有群体都有自己的群体目标,不论它是由组织规定的,还是自己制定的。没有群体目标的群体是不存在的。群体目标影响着群体职业行为的方向、强度、持续时间等。审计的群体职业行为的目标就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既定的审计项目或审计任务。这一目标使得审计的群体职业行为有了共同达到的目的和要求,有了行动的方向,并可根据这一目标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调整群体职业行为的强度和力度,安排群体职业行为的具体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审计群体目标的具体内容根据具体审计活动和项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而且具体目标的确定要考虑诸多因素。如注册会计师的管理咨询活动,其群体职业行为的目标就应根据委托者的要求、受托者的客观条件以及管理咨询的具体内容等因素来确定。

凡是群体必有其独特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或有明文规定,或是约定俗成。在审计活动中,审计关系各方都应遵守其行为规范。如注册会计师应按照独立审计准则开展审计业务,被审计者也应依照审计及有关财经法规处理好与审计人员等方面的关系。审计的群体规范对审计的群体职业行为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和约束作用。目前,我国的审计群体规范还不尽合理与健全,还有待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这既是审计实践的需要,也是审计行为科学发展的标志。

任何群体中都存在着群体压力,审计群体当然也不例外。这种压力会对个体职业行为和群体职业行为产生特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多是积极的,对工作有益的。如注册会计师所感受到的业务不精、知识不够等精神压力,可以促使其不断进取、全力工作。但是,这种压力有时也会产生一种反面作用,如害怕承担风险责任,进而予以躲避等。另外,还有一种典型的表现,就是群体中的个体由此而产生的“从众行为”。从众行为可能会影响个体正常的思维活动,进而作出错误的判断,导致错误行为。审计行为科学需研究审计群体压力的内容结构,使其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消极作用得以抑制和消除。

审计的群体凝聚力反映审计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相互的吸引力。凝聚力大的审计群体,其成员就有强的“归属感”,其工作效率就高,战斗力则强。审计的群体凝聚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审计群体职业行为目标、群体中的“核心”人物、群体成员的思想意识、群体内冲突及其解决情况等因素都会影响审计的群体凝聚力。审计行为科学需要研究这些因素及其变化对群体凝聚力的影响的方向及强度,以不断增强这种凝聚力量。

审计的群体冲突反映审计群体内成员之间的矛盾。行为科学在研究群体冲突时,往往只注意到其消极作用,即导致不团结,降低工作效率质量,造成经济乃至其他方面的损失等。事实上,一定程度的冲突还有其建设性的积极意义,如可以促进发现问题,开展业务竞争等。当然,对于冲突达到较大程度,其产生的作用往往是消极的、破坏性的,就应通过相应的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在审计活动中,审计群体内各行为个体之间会存在诸多矛盾,并在适当时机会表现出来形成群体冲突。审计行为科学的课题之一就是研究审计群体冲突的不同类型和性质,对建设性的冲突进行引导以发挥其积极作用,对破坏性的冲突进行预防和消除。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领导职业行为和组织职业行为

领导职业行为是领导者影响和引导行为人为完成群体职业行为目标而努力的一种导向行为。

审计的领导职业行为是表现在审计活动中的领导职业行为。在审计行为科学中,审计的领导职业行为既要影响审计的个体职业行为,又要影响审计的群体职业行为,反之亦然。但总的说来,在三者中,审计的领导职业行为更能发挥关键作用。审计领导职业行为需要研究的内容也包括诸多方面,但核心问题是审计领导职业行为的有效性。审计领导职业行为的有效性是指审计的领导职业行为在影响和引导行为人为实现群体目标而努力时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审计行为科学要求审计的领导职业行为具有与其实现的目标相适应的有效程度。在行为科学中,关于影响领导职业行为有效性的因素,国外学者提出了“三因素情景论”、“五因素论”、“三能力论”等多种观点。就审计的领导职业行为而言,影响其有效性的因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审计行为领导者的个人素质。审计行为领导者不仅包括审计主体行为的领导者,还包括审计委托者行为和被审计者行为的领导者,即审计关系各方的与审计行为有关的领导者。二是被领导者的综合情况。被领导者实际就是审计行为个体及其所形成的群体,被领导者的综合情况是上述审计的个体职业行为和群体职业行为的合理性与有效程度。三是审计行为领导者在实施领导职业行为时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这种环境从内容上讲,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从影响的速率上讲,有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第2篇

管理会计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是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为基础形成、发展起来的标准成本系统,是管理会计的最初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企业经营中对决策、控制和考核的需要,加之计算技术的发展,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逐步完善,管理会计在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其大致发展过程可分为以下5个阶段:成本会计制度的诞生阶段(19世纪早期);相关成本的确认、预算和控制阶段(20世纪早期);决策分析阶段(20世纪3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新成本制度的诞生,管理会计在银行业普遍应用阶段(20世纪80年代);考核评价阶段(20世纪90年代)。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不同,财务会计主要服务于股东、债权人、监管机构等外部决策者,而管理会计是为进行决策的内部管理者提供信息。商业银行管理会计涵盖了财务预算、成本核算、盈利分析、业绩评价、资产负债管理等内部管理的核心内容。国外先进银行的经验表明,管理会计是建立业绩一流银行的基本前提,实施管理会计有利于银行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提高。

银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比较,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一是管理会计的工作重点是立足本单位的经营管理,面向未来算“活账”,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技术,按照管理人员的需要编制各种管理报告,为银行内部各级管理人员提供有效经营和最优管理决策信息,控制和评价银行的一切经济活动,属于“经营性”会计。二是管理会计的主体主要是银行内部各个责任单位,对它们日常工作的实绩和成果进行控制、评价与考核,同时也从银行全局出发,认真考虑各项决策与计划之间的协调配合和综合平衡。三是管理会计不受公认原则或统一会计制度的约束和限制,但要服从管理人员或上级行的需要,以及经济决策理论的指导和成本效益关系的约束。四是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一般是有目的、有选择的或特定的管理信息,业务报告不对外公开发表,不承担法律责任。五是管理会计的核算程序一般不固定,可自由选择,通常不涉及填制凭证和账户处理,报表不需要定期编制,也无一定的格式,可按管理人员的临时需要自行设计。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开始重视管理会计的应用问题,比如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从2003年开始实施管理会计项目,建设基于责任会计、以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全面成本分摊和风险资本分摊为主要内容的绩效分析和评价体系;光大银行从2003年底开始实施管理会计项目,在财务会计、成本核算、分产品分客户盈利分析、资产负债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工商银行的成本管理会计项目——业绩价值管理系统(PVMS)于2004年11月正式在全行投入使用;交通银行管理会计项目一期也已在全行全面上线,为经营管理提供了公司业务产品、公司客户成本核算和盈利分析模式。

二、我国商业银行大力推行管理会计的原因

(一)宏观经济方面的因素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完善,随着利率市场化和混业经营的全面推行,未来商业银行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会计系统。

商业银行通过实施管理会计系统,构建以资金转移价格为核心的资金成本管理体系,是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必需的准备。可以通过探索构建基于市场收益率曲线的内部资金转移体系,配合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将利率风险从日常经营业务中分离出去,交由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进行专业化的监控和管理,从而使日常经营管理部门可以集中精力关注于客户营销和信用风险。同时,通过实施管理会计系统,建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框架,通过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量化,将利率敏感型资产与利率敏感型负债保持相对平衡,争取在利率变化的环境下获得最大的净利息收益率和利差,以确保理想的流动性水平和提供足够的现金流量,保持足够的资本充足性,以应对利率市场化和银行竞争加剧的形势。

与利率市场化相对应的是,混业经营趋势这个大方向也是无法逆转的。在美国,商业银行几乎可以从事任何金融性的服务,但凡是竞争力强、利润高的银行都有自己的核心业务和领域。在我国同样如此,混业经营后,银行管理层急需知道到底什么部门、什么产品、什么客户在为银行赚钱,或给银行带来了亏损。这对银行管理层进行决策至关重要。所以,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实施管理会计系统,实现对各个层面的客户、产品、业务部门的收入、成本和效益分析计算,使管理层能及时掌握哪些产品、哪些部门以及哪些客户是能够为银行带来收益的,收益的大小是多少;哪些产品、部门是亏损的,亏损的程度有多高。据此,管理层可以科学地作出有关核心产品或业务的扩张、维持、收缩或退出的决策。

(二)商业银行自身管理和发展方面的因素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有6年多的时间,对本国商业银行的保护期已经结束,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挑战。国有商业银行为了抵挡外资金融机构强烈的冲击浪潮,仅仅外抓重点行业、重点客户、重点产品和重点地域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加强内部管理。内部管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加强对财务资源的管理。对财务资源的管理可以简化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商品价格,另一个是商品成本。只有进行合理定价,控制成本,才能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产品定价的目的是为商业银行创造价值,而价值创造首先要弥补过程中的成本耗费,这必然要求以成熟的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为前提,对某一产品是否提供、提供数量等进行判断。因此,要做到合理定价,就需要正确确定商业银行产品的成本,需要应用成本性态分析、作业成本制、本量利分析、责任会计制度等管理会计手段和方法,建立一种以价值创造为目的的管理会计体系。

三、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典型做法

(一)美国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职能是帮助商业银行管理层做出发展核心业务的决策

美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凡是竞争力强、利润高的银行都有自己的核心业务和领域。按照美国国会1999年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美国的商业银行几乎可以从事任何金融。但实践证明,发展最快的商业银行并不是在所有的领域全面出击的所谓“全能型”银行,而是那些根据自身的特点,不断强化自己的核心业务和核心产品的银行。这就需要有一套强有力的、能够客观公正地进行业绩评价、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并提高银行成本控制能力的管理会计体系。

在美国的商业银行中,管理会计体系的主要职能是协助银行实现对各个层面的客户、产品、业务部门的收入、成本、效益分析和计算,以帮助管理层科学地做出有关核心产品或业务的扩张、维持、收缩或退出的决策。以美国历史最悠久的纽约银行为例,在其财务会计部中,专门有一个管理会计部门,其主要任务就是定期考核各产品和各部门的收益和成本支出情况,该部门提供的管理会计信息是纽约银行确定自己的核心业务与产品的重要依据。除了对核心业务与产品进行深入细致的成本收益核算外,美国商业银行中的管理会计部门还要参与经营目标的制定、经营方案的决策、计划预算的编制、预算招待情况分析等经营活动,从而把成本控制纳入日常管理过程,并使业绩评价更加客观公正,以更好地处理内部利益关系。

(二)西方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的主要特点

1.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全成本核算体系。西方商业银行以矩阵式管理架构为基础,将全行分为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开展以业务流程计量为内容的全成本核算。简单地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计算不同产品、部门的直接成本计算不同产品、部门的间接成本按照补偿协议对利润中心之间发生的成本进行调整计算客户成本。[3]在这个体系下,上层管理部门可以制定内部转移价格,合理评价交叉销售行为,对每个经营机构、每个产品种类、每个管理线条以及每个客户进行成本核算、成本预算和成本控制。

2.计算机技术与管理会计体系融为一体。在业务电子化集中处理的基础上,西方商业银行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开展成本核算、控制和管理,使上级管理者对机构、部门、产品的成本和收益情况能够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提高决策的实效性。

3.对银行经营效益进行全面平衡地考察、反映。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多角度的非财务指导开始应用于绩效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与经济利润考核评价体系的结合,成为了西方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实务应用的主题。管理会计的触角不再仅仅局限于财务范围,而是延伸到了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因素,更加注重为商业银行的长远目标和全局利益服务,提供更多的与战略有关的非财务信息,成为了一种全面性、综合性的风险管理,以保证银行长期战略目标和短期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对策建议

国外银行的组织体系、业务发展与国内银行存在很大的差别,我们不能照搬国外银行的具体实施标准,而应注重吸收引进其管理理念和管理原则的精髓,因地制宜地推行管理会计新项目。

(一)从理念和企业文化上为实施管理会计打好基础

我国商业银行在推行管理会计的过程中,过多地带有传统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痕迹。我们应认识到,管理会计是对传统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超越,管理会计能预测企业前景、参与企业决策、规划企业目标、控制经济过程、科学考核和评价企业内部有关部门的经营业绩。在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能提高其预测、决策水平,改善其经营管理。只有领导员工从思想观念上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的重要作用,才会促使大家自觉学习和运用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评等方法,才能使单独设置管理会计部门、加快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培养等问题得以实现。因此,树立正确的管理会计理念是基础所在。

另外,从企业文化上说,企业文化包括三种类型:正式文化、非正式文化和技术文化。管理会计可以通过其技术和方法影响人们的理性分析从而发挥导向作用,进一步通过这种技术文化的作用,逐步引导非正式文化,最终形成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正式文化。一方面,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推行管理会计的基础;另一方面,管理会计的严格实施,必然会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我国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是要建立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包括先进的管理思想、员工公认的价值观、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及能最大限度发挥每个人作用的用人机制,为管理会计的良性运行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4]

(二)结合我国实际,在组织结构上为实施管理会计提供保障

西方商业银行大都实行扁平化管理的事业部制,将全行分为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能够为银行分析评价各责任中心的利润贡献提供详细的数据报告。而我国商业银行主要是总、分、支三级管理机构,只能够提供机构核算的数据信息,很难按照各业务、各产品实施精细考核和业绩评价。各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正在进行有益的尝试:比如按业务和产品设立职能部门,对银行业务和产品分条线垂直进行管理,弱化各分支行的业绩评价等,使银行的经营管理向更专业和精细化的方向发展,这些都为更好地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提供了组织保障。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按照国内的实际情况,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商业银行“一级法人、分级管理”的体制依然是管理体系的主流,我们不能这种分级管理体制,只能顺应潮流,完善管理会计所需信息的搜集、报告和检查制度,将管理会计信息与分级管理体制和利益协调机制结合起来,建立以管理会计信息为基础的激励约束机制,以更好地发挥管理会计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职能。[5]

(三)提高数据质量,是实施管理会计的基本前提

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来看,提供的会计信息涉及财务方面的多,涉及管理方面的少;从管理方式上看,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不能提供科学的成本信息;从管理过程上看,没有进行很好的事前成本规划,只重视某一环节或某一特定区域的成本控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借鉴业务流程再造的思想,将管理会计功能作为系统需求融入商业银行正在进行的业务流程再造工作中,以突破现有的信息系统基础薄弱、原始信息极度欠缺的困境。目前,各大商业银行已经实现了数据大集中,我们可以以此为基础,一方面抽取现有核心账务系统、风险管理系统等系统的交易数据,另一方面将现有各系统不符合要求的数据进行转换加工,将管理会计数据与财务会计数据加以区别,为更好地推行管理会计提供高质量的数据信息。

(四)有计划地推行责任会计制度,为实现全面的管理会计制度铺垫引路

责任会计制度是现代管理会计的重要方面。我们可以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将全行各级经营管理机构划分为不同的责任中心,进一步划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等不同类型,根据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的基本原则对银行组织结构进行合理安排,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在责任中心内部,由于核算范围相对较小,便于成本资料的归集,也便于经济责任的区分和经营成果的考核,同时,这些相对独立又内部统一的责任中心,也利于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从而有利于整个银行系统内部转移价格定价机制的形成和完善。责任会计制度的推行可以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做法,先在一家分支机构运行后,再逐步在全行推行,最终在成本分析和管理制度等配套制度日益完善的基础上,实现全面的管理会计制度。

(五)实施全面成本管理,为实施管理会计迈好第一步

第3篇

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作用在对会计体系的管理中,要求每个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保证真实性、完整性。虽然我国对企业会计的管理体系正在一步步加强,但是在体系上展现出很多漏洞。会计人员在对企业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时,对政策和管理的漏洞会出现会计造假的行为。虽然这是会计管理的疏忽,但更是会计人员自身职业素养的缺失,在管理中的漏洞可能常常都有,但是做出的“假账”常常会被严谨的会计体系发现。这样就会产生无法挽回的法律制裁。所以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必须要加入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责,明确各种会计要素的紧密联系,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了解专业知识背后的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以免产生无法挽回的后果。在很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中,会涉及到很多法律因素,所以,中职院校需要对学生进行会计法规的教育。法律作为道德的最低限度,遵守法律是每个工作者的义务,会计人员必须对会计法规有一定的掌握,学会运用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所以,当会计专业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如果遇到妨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的时候,不但会让他们不受到威胁,更会让其能运用法律知识维护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也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整个会计行业的重要要求

会计在从事工作的开始到结束,从每个细节到会计报告的形成,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网络体系,一步错误,可能引起步步错误。而会计做出的会计报告直接决定着投资者、管理者、债权人等的投资和决策。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首先要认真负责的做好每一项工作,认真关注会计中的每一个数字、每一个指标。在会计工作中没有重要与不重要之分,要保证每一个数字和信息的真实完整,对工作中的一切都认真对待也是会计的职业道德要求。另外,在自己手里经过的每一笔财物,做到不多也不少。只有每个会计人员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才会让整个会计行业拥有良好的道德氛围,在进行会计工作时也会因为整体素质的增强而使会计会计工作更清廉。中职院校每年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会计人才,所以,必须在教育中融入职业道德的教育,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责任感,在毕业的时候,才能以高尚的道德节操,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正确有效的工作方法成为一名合格而优秀的会计人员,也就从根本上调高了会计行业的整体素质,也使会计行业向良好的发展方向迈进。在会计工作中出现错误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对会计工作的不认真导致的,另一方面很可能是会计不具备合格的专业知识,而引出专业上的错误。这也是不符合会计职业道德要求的,所以,中职院校一定要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做认真负责的讲授,在教学的时候不出现一丝一毫的专业错误和专业知识的模糊,这会对对学生对知识的求真欲望以及职业的发展都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中职院校对学生加强专业知识的掌握,也是加强其职业道德建设的一方面,所以要想从根源中解决会计行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还需要对从专业技能方面对会计进行加强。

三、总结

第4篇

[关键词]计量属性;综合计量模式;制度;规范性

我国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计量属性的采用作了重大调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计量属性制度。现行制度关于会计计量属性的重新安排,一方面需要在会计实务中准确执行方可体现其优越性,而深刻理解计量属性的意义、特点是正确采用各种计量属性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新准则对会计计量属性所做的调整,在当前环境下又可能还存在某些缺陷,需要加以论证、分析,以便进一步完善。这些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的会计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计量属性及种类诠释

从理论的角度,会计计量属性是指“所予计量的某一要素的特性方面”。然而,任何对象都有不同特性方面的量,我们通常指明某种对象的数量时,都是指其特定方面按特定条件计算的数量。

资产都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因此,资产的计量可以针对其自然属性也可针对其社会属性。资产自然属性即物理特性方面,主要有重量、体积、面积、容积、包装单位、功能单位等;资产的社会属性即资产的价值属性方面,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企业的任何资产都由支付一定代价而获得,又都最终用来换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因而某一单位物理量资产所含的价值量,既可按其所费代价(成本)计算,也可按其可换入的经济利益(收益)计算,即资产价值量的计量有两种不同的计量属性。现代会计的“计量”主要指价值量方面的计量。

成本和收益并不是资产价值计量属性的最后区分。首先,无论成本角度还是收益角度的量,都存在于初始(取得时)、现时(持有期间某时点)、未来(未来存续期间)等特定时间条件中,按不同时间条件,计量属性可分为初始成本、现时成本、未来成本、初始收益、现时收益、未来收益;同时,无论成本量或收益量,可以按个别交易价格确定也可以按市场普遍价格(即“公允价值”)确定,而一项资产按市场普遍价格确定的成本一般又代表相同条件下的收益。因此计量属性可进一步区分为初始个别成本(即“实际成本”)、现时个别成本(如“重置成本”)、未来个别成本、初始个别收益(如零售企业按售价确定的商品价值)、现时个别收益、未来个别收益(如“未来现金流量”)、初始或现时或未来普遍成本/收益(公允价值)。其次,无论按个别还是普遍价格,计量又总是以价值量的实现方式为依据。如不同资产的现时个别收益有的按销售条件确定(如“可变现净值”)而有的需按分配条件确定(如“股权份额”),同一资产的未来成本/收益可按资产正常运用可获收益(未来现金流量)确定,也可按各种方式下可收回的价值(即“可收回金额”)确定。再次,一个时点的成本或收益可按当前时间条件确定,也可按其他时间条件确定。如一项资产可采用初始成本确定为其现时成本(即“历史成本”);某些资产的现时成本还可以结合未来成本计算(如“摊余成本”)。最后,一项资产的成本或收益可按某一计量属性确定,还可采用多种计量属性(或条件)计算。

二、会计计量属性的意义与合理选择计量属性的依据

财务会计的核算是一个由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环节有机构成的过程。记录、报告的实质是对确认、计量结果的正式记录和报告,换言之,会计确认和计量共同规定着会计记录、报告项目的具体数据内容,从而直接影响着财务报告的性能和质量。而确认和计量的结果从根本上说就是确认、计量基础的应用结果。计量基础包括计量尺度和计量属性,其中计量属性是影响会计计量行为和结果的关键因素。因此,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对会计信息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成本、收益两类不同的计量属性下,计量所针对资产价值量的构成内容不同,资产价值量的经济意义不同,会计信息对使用者的作用不同,即有用性不同。成本计量属性下的资产价值量代表为该资产所牺牲的资产价值量,从投入角度或至少应收回角度说明资产价值量;而收益计量属性下的资产价值量则代表一项资产的未来时间价值或预期可获价值量,从效用角度或成本与效用的比较角度说明资产数量。

由于两类计量属性下资产的计量基础不同,因而负债、所有者权益、损益的确认方式不同。以损益为例。采用成本计量属性时,一个期间分别确定收入、费用,收入按所获得资产的现时价值确定,费用按所耗费资产的成本确定;采用收益(或成本/收益)计量属性时,则按资产的期末价值与期初价值差额确定本期损益,或按资产成本与收益差额归属本期部分确定本期损益。

采用不同计量属性,会计计量过程的技术复杂程度不同,并由此导致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可比性不同。当资产计量采用实际成本属性时,一项资产的价值量完全依据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中所耗费资产的价值量确定,影响数据可靠性,可比性的因素也较少;采用其他属性时,资产价值的确定均程度不同地依据间接计算、估计、选择、判断,计量过程技术程度较高,可变空间较大,数据的可靠性、可比性受相关人员思想道德、专业能力的影响很大。

不同的计量属性,可以充分体现资产的不同收益形式。在成本/收益或收益计量模式下,不同性质的投资性资产其收益的确定依据不同,如交易性金融资产直接在市场交易,价值随市价变动;投资期相对固定的金融资产,有相对固定的收益率;股权性资产的收益则是以被投资单位净资产份额为标准的。因此,只有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才可针对各种资产特点,准确计量其收益。

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一个时点的财务状况和一个期间的经营成果会有程度不同的差异。无疑,采用不同计量属性时,前述三个方面的差别最终都要归结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的不同。

根据计量属性的意义与不同计量属性的特点,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应依据会计环境,从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出发,综合考虑所涉及的各种因素。

依据一:经济环境要求。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下,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不同,资产的获取方式和实现收益方式不同,计价条件和价格标准也不同。从经济环境(包括国际会计协调环境)的客观情况出发,依据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体现资产运行方式特点、采用合理的计价条件和价格标准,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选择计量属性的基本原则。

依据二:计量依据的可靠性。某种计量属性,只有存在可靠的计量依据条件下,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才是有用的。因此,是否存在可靠的计量依据是选择计量属性应考虑的首要因素。比如,存在活跃市场及其公开报价并且有可靠证据证明这种报价,是采用公允价值属性的必要条件;有可靠资料、标准能据于计算某资产存续期间的货币流入,是采用“未来现金流量”属性的必要条件。

依据三: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或以这些属性为基础的其他计量属性(如摊余成本),确定资产价值量时通常要经过较为复杂的专业计算或职业判断。这就需要会计人员普遍具备相应专业能力,否则会计数据的正确性得不到保证。依据四:相关制度的规范性。前已述及,一种计量属性可有多种不同的计量标准,如“可收回金额”可依据“公允价值”确定也可依据“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确定;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计量属性时,资产价值的确定又都程度不同地依据间接计算,很多时候还需要在多种情况中估计、选择、判断。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必然行为,当着相关制度规范性不强时,企业必然会“在制度允许范围内”各取所需甚至“合法造假”,而监督部门的监督则将无据可依,从而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将无从保证。

三、我国现行会计计量属性及其评价

新准则制订前我国采用的是“成本计量模式”,即以实际成本(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新准则关于计量属性的调整,主要是采用了“综合计量属性模式”,即采用了多种成本、公允价值、收益属性构成的计量属性体系,明确了各种时间、不同资产可采用的计量属性。

就存货而言,初始计量为外购、加工取得的在取得时按实际成本;投资者投入的按公允价值;盘盈增加的按重置成本。后续计量为一般期末,按历史成本;发生跌价时按可变现净值(估计售价减成本费用)。

就长期股权投资而言,为初始计量以现金支付取得的,按实际成本;以发行权益性证券方式取得的,按所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投资者投入的按公允价值;企业合并形成的分三种情况,即同一控制下以支付现金或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的合并方式形成的,按合并日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同一控制下以发行权益性证券作为合并对价的,按发行股份的面值,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按实际(合并)成本。后续计量为一般期末:属于对子公司投资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活跃市场没有报价的按实际成本;属于对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投资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投资后,当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大于初始投资成本时,按公允价值基础上的权益份额;持有期间按净损益及其现金股利分配导致的权益增减份额调整。发生减值时,按可收回金额。

就固定资产而言,初始计量为外购、自建的,按历史成本;投资者投入的,按公允价值(约定价);盘盈的,按重置成本。后续计量为一般期末的,按历史成本(折旧);发生减值时按可收回金额。

就无形资产而言,初始计量为外购、自行开发的按历史成本;投资者投入的按公允价值(公允的约定价),企业合并中取得的,按公允价值(依据活跃市场报价,活跃市场无现行出价则依据类似交易的最近价格,不存在活跃市场的以从购买方可获得的信息为基础,对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达成的公平交易价进行估计)。后续计量为一般期末的,按历史成本(摊销);减值时按可收回金额。

就金融资产而言,初始计量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加费);持有到期投资,按摊余成本。后续计量为一般期末: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持有至到期投资按摊余成本。减值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按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资产而言,初始计量为交换不具商业实质或交换涉及的资产不能可靠确定公允价值时,按实际成本;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交易所涉及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的,按公允价值:换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均能可靠计量的,按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放弃资产的对价);当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为可靠(如需支付补价)时,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后续计量为按所属资产种类。

由新准则构建的现行会计计量制度,总体而言是科学合理的,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有跨越性的进步。但当前经济转型及会计与国际协调的特殊背景,决定了我国会计制度尚处于重要的建设过程之中。因此,现行会计计量制度又难免存在某些需要完善之处。

1.新会计准则重构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计量属性体系或综合计量模式,是现行会计计量制度的最大亮点。长期以来,我国企业财务会计一直采用以实际成本、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基础的计量模式,而新制度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现值计量属性,并在实际上包含了初始、现时、未来成本或收益(价值)属性的全面应用。这既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市场发展、企业经营业务变化和信息使用者所需会计信息变化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客观需要,又体现了会计国际协调发展趋势的要求。同时,相对于国际准则强调公允价值作为基准计量基础而言,我国在实际应用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方面又保持了适度的谨慎性,界定了适用范围,并明确了一般采用历史成本(实际成本),只有在能保证可靠计量条件下才能采用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的原则。这就使得新的会计计量模式既适应环境要求,又在实际运用中具有我国特色,与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产权和生产要素市场发育尚欠充分、会计人员专业能力尚须提高的实际情况更为吻合,从而体现了“相关性”、“可靠性”要求。

2.现行会计计量属性的最大缺陷是制度的规范性不强,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允许同类情况采用不同计量属性。如对投资性房地产的期末计量,“通常采用成本模式,满足特定条件情况下也可采用公允价值模式”。(2)同一计量属性允许采用不同标准计量。如公允价值一般指“活跃市场报价”,但无活跃市场的可以“按照一定的估值技术等合理方法确定的价值为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既可用“传统法”预测又可用“期望现金流量法”预测。(3)规定的估计(选择、判断)标准缺乏通用性、具体性、可验证性。这方面情况比较普遍,如公允价值的一般判断标准(“活跃市场”的“报价”)、公允价值的估值标准(“以企业可以获取的最佳信息为基础,参照同行业同类资产最近交易价格”)、资产减值时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标准(“在合理和有依据的基础上对资产剩余使用寿命内整个经济状况进行最佳估计”),以及预计折现率选择标准(首先以该资产的市场利率为依据,无法获取市场利率的使用替代利率估计)、判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有“商业实质”的标准等等,都没有指明统一、具体、可供查验的依据。这一缺陷的存在,势必对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甚至客观性带来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减新准则的改革效应,应予完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李桂荣.财务会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5篇

(一)高等层级理论“高等层级理论”(upperechelonsperspective)指出,不同的决策者有不同的决策风格[1].在美国,公司股权分散,管理者是公司的决策者,许多文献基于“高等层级理论”研究发现管理者的人生经历对公司决策具有重要影响.例如,大萧条的经历会影响管理者对外部资本市场的信心和负债的使用水平[2][3][4];职业背景会影响管理者的认知方式和专业技能进而影响公司的会计政策和并购决策[5][6];军旅生涯影响管理者的价值观,进而影响公司的并购政策和避税政策[7][8].然而,鲜有文献研究职业经历与风险偏好的关系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时间较短,家族企业中绝大部分尚未完成一次代际传承,还处于由创始人实际控制的阶段.创始人及其家族所掌握的公司投票权超过绝对控制的水平.根据翁宵暐等(2014)的研究,家族企业的控股家族在公开发行上市后所掌握的投票权比例中位数是58􀆰67%.创始人在公司直接担任公司的高管、决定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战略方向是中国家族企业的普遍现象.根据夏立军等(2012)的研究,创始人在公司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职务的比例超过80%.中国家族企业创始人掌握着公司的控制权,创始人是家族企业的决策者.基于“高等层级理论”,本文认为,家族企业创始人的个人特征影响公司决策.

(二)职业经历与风险偏好本文关注的家族企业创始人的职业经历是指创始人在创办企业之前在公共部门工作还是企业部门工作.公共部门通常包括政府机构以及提供教育、医疗服务的机构.职业经历包含了创始人个人特征的重要信息,可以揭示创始人风险偏好的异质性.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个人工作部门与其风险偏好存在相关关系,公共部门的员工更加厌恶风险.Buurman等(2012)利用了2000年荷兰员工问卷调查数据来检验公共部门的员工是否比企业部门的员工更加厌恶风险,数据结果支持了公共部门员工比企业部门员工更加厌恶风险这一结论:在公共部门工作的员工更不愿意购买彩票,这一结果在控制了收入、性别、年龄以及其他因素之后依然成立[9].这有两种可能的解释:第一种解释认为,公共部门的组织文化促使员工变得厌恶风险.以往研究指出,个人行为特征会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Halek和Eisenhauer(2001)认为,许多人的个人特征衍生自社会群体,如国籍、宗教、职业,甚至于性别[10].在面临决策的时候,公共部门的经理比私人部门的经理表现得更加厌恶风险;公共部门的员工激励机制并不奖励那些愿意承担风险从而获得良好表现的员工.另一种解释认为,风险厌恶的个人自选择进入公共部门工作.在公共部门工作还是企业部门工作的职业选择实际上是比较两个部门的工作特征,而这种工作部门的选择反映出个人的风险偏好[11][12].

(三)风险与会计稳健性会计稳健性一直是财务报告的重要传统.以往研究为会计稳健性提供了多种解释,最被广泛接受的是契约和诉讼风险的解释.契约基础的解释认为,会计稳健性缓解了管理者道德风险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对其他契约方有利.Zhang(2008)的研究证明了会计稳健性对债权人有利,因为会计稳健性更容易触发债务的约束条款,债权人可以更早地采取保全行动[13].Ahmed等(2002)发现,会计稳健性可以缓解股东和债权人在股利发放方面的矛盾,降低成本[14].Biddle等(2012)检验了会计稳健性与公司破产风险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会计稳健性的现金增强功能和信息功能可以降低公司当期和下一期的破产风险[15].还有一些文献研究了管理者的风险偏好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Lubberink和Huijgen(2001)通过对1983~1995年间荷兰的样本公司进行研究后发现,如果管理者的薪酬结构使其具有更强烈的风险厌恶,那么他们倾向于报告更加保守的盈余,因为风险厌恶的管理者具有强烈的愿望降低公司的信息风险和诉讼风险[16].Francis等(2013)研究了CFO的性别差异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女性CFO对激进会计政策所导致的风险(股东诉讼风险、破产风险、职业声誉受损的风险)更加敏感,她们选择的会计政策更加稳健[17].但是以往文献没有研究创始人的职业经历与公司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本文预期,与先前在企业部门工作的创始人相比,先前在公共部门工作的家族企业创始人更加厌恶风险,他们为了降低公司诉讼风险和破产风险,倾向于选择更加稳健的会计政策.因此,本文提出假设:与先前在企业部门工作的创始人所领导的公司相比,先前在公共部门工作的创始人所领导的公司会计稳健性更高.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与数据本文研究家族企业创始人职业经历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研究样本包括2004~2011年上市的中小企业板家族企业.之所以只选择中小企业板,是由于主板民营企业的来源比较复杂,创业板的开板时间太短使得数据长度不够,因此没有混合三个板的样本公司.样本筛选过程如下:自2004年开板以来到2011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完成IPO的公司共646家.根据招股说明书披露的最终控制人信息,剔除国有上市公司113家,剔除2家在A股市场上市之前已经发行H股的民营上市公司,剩余民营上市公司样本531家.本文参考谷祺等(2006)[18]、马忠和吴翔宇(2007)[19]、许静静和吕长江(2011)的研究[20],将符合以下条件的公司界定为家族企业:(1)最终控制权可以归结到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2)该自然人或者家族对上市公司拥有实质的控制权(指该自然人或者该家族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控制了20%及以上的投票权).在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468家家族企业样本中再剔除:(1)上市之后因并购交易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的;(2)完成了家族代际传承、创始人已经退出公司经营管理的;(3)创始人受到司法调查、市场禁入等处罚的样本.本文最终有效样本包括435家家族企业,研究的观测值是公司—年度数据.本文中的创始人指的是企业最主要的创立者.通过查阅招股说明书中的“发行人情况”,了解企业最初是由哪个自然人或哪几个家族成员发起设立的.对于多个家族成员共同创立的公司,本文认为其中发挥最为重要作用的(持有发行前股份最多,或者在企业最初创立时期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的)创立者为创始人.在确定公司的创始人之后,本文根据招股说明书中的“发行人基本情况”披露的公司历史沿革信息和“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或“公司实际控制人情况”中披露的公司创始人基本简历,并且结合百度和谷歌搜索样本公司创始人的相关信息,收集整理创始人的职业经历相关信息.

(二)会计稳健性的度量本文选择了三种不同的会计稳健性度量方法,其中两个以盈余为基础的度量(CON_ACCRUAL和CON_SKEWNESS)和一个以市场价值为基础的度量(CON_MTB).第一个会计稳健性的度量指标是用累计的非经营性应计除以累计总资产(CON_ACCRUAL).借鉴Zhang(2008)的研究,非经营性应计的计算公式如下:其中,NonoperatingAccrual表示非经营性应计,operatingaccrual表示经营性应计,AR表示应收账款,Inventory表示存货,Prepaidexpense表示预付费用,AP表示应付账款,Taxespayable表示应付税费,NI表示净利润,DEP表示折旧费用,CFO表示经营现金流(均为年末值).为了便于理解,本文将计算得到的数值乘以-1,这样CON_ACCRUAL越大,表示公司的会计稳健性越高.这一度量方法最早由Givoly和Hayn(2000)构建[21],之后在会计文献中被广泛运用.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稳健的会计政策会加快损失的确认,推迟收益的确认,从而导致持续的负应计.由于有些样本公司上市交易的时间比较短,本文在计算CON_ACCRUAL时所取的时间长度包括了样本公司上市前三年的年报数据.第二个会计稳健性的度量指标是盈余的时间序列偏度(CON_SKEWNESS).根据Zhang(2008)的做法,本文用盈余的偏度除以现金流的偏度以控制公司业绩表现的波动性.为了便于理解同样将得到的数值乘以-1,这样CON_SKEWNESS越大,表示公司的会计稳健性越高.这一度量方法同样是由Givoly和Hayn(2000)最早提出,他们认为稳健的会计政策要求对坏消息及时且完整地确认,对好消息推迟并逐步地确认,这样就导致了盈余分布的负偏.同样,由于有些样本公司上市交易的时间比较短,本文在计算CON_SKEWNESS时所取的时间长度也包括了样本公司上市前三年的年报数据.第三个会计稳健性度量指标是公司的市值账面比(CON_MTB).直观地说,市值账面比体现了会计的不对称确认,对支出和损失的提前确认和对收入的推迟确认导致了账面净资产相对于市场价值的低估.这样,市值账面比越高则表示会计稳健性越高[22].然而,市值账面比在会计和财务文献中也经常被用来作为公司成长机会和资产经济租金的替代变量,因此在本文的回归分析中必须控制那些与此相关的因素.最后,本文还采用了Basu(1997)的损失持续性模型[23],它通过暂时性损失和收益的反转来度量减少会计收入的损失和增加会计收入的收益被确认的及时性.ΔNIt表示第t年公司净利润相对于第t-1年净利润的变化,并用第t年年初的账面总资产做平滑.DΔNIt-1是虚拟变量,如果前一年的收入变化ΔNIt-1为负则取值1,否则取值0.

(三)创始人职业经历本文的自变量是创始人职业经历Employersector,它为虚拟变量,如果创始人先前在公共部门(包括政府部门、事业单位、高校以及研究院等)工作则赋值为1;如果创始人先前在企业部门(包括个体经营)工作则赋值为0.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本文提出,家族企业创始人创办企业之前选择进入的工作部门与创始人的风险偏好存在相关关系.与先前在企业部门工作的创始人相比,先前在公共部门工作的创始人更加厌恶风险.因此,自变量Employersector的赋值与创始人的风险厌恶程度正相关.

三、结果与分析

(一)单变量检验表1提供了三个会计稳健性度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其中,两个以盈余为基础的稳健性度量(CON_ACCRUAL和CON_SKEWNESS)是以样本公司所有会计年度作为估计期,因此它们是以公司为观测值,以市场价值为基础的稳健性度量(CON_MTB)则是以公司—年度为观测值.由于CON_ACCRUAL和CON_SKEWNESS的分布峰度偏离正态,因此本文对CON_ACCRUAL和CON_SKEWNESS做了上下2􀆰5%的缩尾处理,使之更接近正态分布.表1的数据结果显示,CON_ACCRUAL的均值(中位数)是-0􀆰076(-0􀆰078),CON_SKEWNESS的均值(中位数)是-0􀆰270(-0􀆰429).这两个变量的均值和中位数均为负值,这表明样本公司整体的会计政策是比较激进的.CON_MTB的均值(中位数)是3􀆰727(3􀆰021).为了初步检验在不同部门工作的创始人所领导的公司会计稳健性是否存在差异,本文进行了单变量检验.表2提供了三个会计稳健性度量的单变量检验结果.由表2可知,创始人先前在公共部门工作的样本公司(Employersector=1,以下简称为公共部门组)的CON_ACCRUAL和CON_SKEWNESS的均值和中位数均大于创始人先前在企业部门工作的样本公司(Employersector=0,以下简称为企业部门组),T值和Z值接近于10%的显著性水平(CON_SKEWNESS的Z值为2􀆰161,在5%水平上显著).公共部门组样本公司CON_MTB的均值(中位数)为4􀆰423(2􀆰334),企业组样本公司CON_MTB的均值(中位数)为3􀆰633(2􀆰057),组间差异检验的T值为4􀆰546,Z值为4􀆰478,均在1%水平上显著.单变量检验结果表明,与先前在企业部门工作的创始人所领导的公司相比,先前在公共部门工作的创始人所领导的公司会计稳健性更高.但需注意,单变量检验结果并没有控制其他因素,因此本文还需要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进行进一步的检验.

(二)回归分析为了检验创始人职业经历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OLS估计方法,并用HuberWhiteSandwich稳健性估计以控制异方差的问题.回归模型如下:CONSERVATISM=β0+β1Employersectorj+∑Nn=2βnControljt+Industry+Year+εjt(3)其中,CONSERVATISM表示会计稳健性,它包括前文所定义的以盈余为基础的CON_ACGCRUAL和CON_SKEWNESS和以市场价值为基础的CON_MTB.本文还加入了年度固定效应以控制一些不可观测的因素,如宏观经济条件,以及行业固定效应以剔除行业特定因素的影响.表3PanelA展示了以盈余为基础的会计稳健性(CON_ACCRUAL和CON_SKEWNESS)与创始人职业经历的回归结果.由于CON_ACCRUAL和CON_SKEWNESS是利用样本公司所有会计年度的数据计算得出的,回归的观测值是公司,因此控制变量也采用了样本公司所有会计年度的平均值.在回归中本文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Ln(Size)控制了公司规模,用资产负债率Leverage控制公司的财务约束和财务风险,用ROA控制了公司的盈利能力.为了控制公司所有权结构的影响,本文还加入了控制家族的现金流权(UltimateOwnership)以及现金流权和投票权的分离度(Wedge).为了控制创始人的其他个人特征,本文加入了代表创始人的性别虚拟变量Gender,同时还控制了行业的影响.PanelA的回归结果显示,创始人职业经历对以盈余为基础的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在统计意义上都非常显著.列(1)中自变量Employersector的回归系数为0􀆰029(t=1􀆰958),在10%水平上显著;列(2)中自变量Employersector的回归系数为0􀆰462(t=2􀆰046),在5%的水平上显著.自变量EmGployersector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与先前在企业部门工作的创始人所领导的公司相比,先前在公共部门工作的创始人所领导的公司会计稳健性更高,本文研究假设得证.表3PanelB展示的是以市场价值为基础的会计稳健性与创始人职业经历的回归结果.与PanelA不同,CON_MTB的观测值是公司—年度数据,同样控制变量也采用公司—年度数据.在回归模型中,本文加入了以下公司特征的控制变量:公司账面总资产的自然对数Ln(Size)、资产回报率ROA、资产负债率Leverage、销售收入增长率Salegrowth、资产平滑的研发支出R&D、现金占总资产比率Cashholdings.同时还控制了行业和年度的影响.PanelB的回归结果显示,创始人先前在公共部门工作的经历与CON_MTB显著正相关,自变量Employersector的回归系数为0􀆰381(t=2􀆰298),在5%的水平上显著.这意味着,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创始人先前在公共部门工作的样本公司的市值账面比平均要比创始人先前在企业部门工作的样本公司高出0􀆰381,相当于全样本市值账面比的均值(3􀆰727)的10􀆰2%,在经济意义上也非常显著.回归结果支持了本文的研究假设,即与先前在企业部门工作的创始人所领导的公司相比,先前在公共部门工作的创始人所领导的公司会计稳健性更高.

(三)Basu(1997)持续损失模型本文使用Basu(1997)的持续损失模型来检验公共部门组样本公司和企业部门组样本公司的会计稳健性是否存在差异,其基本的思想是,会计稳健性要求加快损失的确认,推迟收益的确认,这样就会导致损失成为会计收入中暂时性的部分,在未来更容易发生反转.本文采用了以下回归模型:其中,ΔNIt表示第t年公司净利润相对于第t-1年净利润的变化,并用第t年年初的账面总资产做平滑.DΔNIt-1是虚拟变量,如果前一年的收入变化为负则取值1,否则取值0.根据理论假设,先前在公共部门工作的创始人所领导的公司会计稳健性更高,因此预期系数显著为负.Control表示控制变量,包括:公司资产的自然对数Ln(Size)、资产回报率ROA、资产负债率Leverage、销售收入增长率Salegrowth、现金流权(UltimateOwnership)以及现金流权和投票权的分离度(Wedge)、创始人的性别虚拟变量(Gender).表4报告了Basu(1997)的持续损失分段线性模型的回归结果.列(1)的回归没有考虑创始人职业经历和控制变量的影响,DNIt-1×NIt-1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这表明整体而言,样本公司会计政策比较激进.在没有控制变量的条件下,列(2)的回归中Employersector×DNIt-1×NIt-1的回归系数为-0.658(t=-2.340),在5%的水平上显著;在加入其他控制变量的条件下,列(3)的回归中该变量的回归系数为-0.504(t=-2.128),仍然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了节省空间,本文没有报告列(3)回归中控制变量的结果.表4的回归结果表明,与先前在企业部门工作的创始人所领导的公司相比,先前在公共部门工作的创始人所领导的公司会计稳健性更高,本文的假设再次得到验证.

(四)稳健性检验1.样本自选择和反向因果的问题.创始人是家族企业的创建者,通常从企业创立伊始就是企业的第一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创始人对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会施加影响,而不是企业的某些风险特征选择了某类型的创始人,本研究避免了经理人和公司匹配中的自选择问题.此外,创始人进入就业年龄的时间通常在企业上市之前十几年甚至二三十年前,也不存在企业的会计稳健性会影响创始人最初就业的工作部门的反向因果问题.2.创始人选择行业的内生性.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即风险厌恶的创始人倾向于选择那些更加保守的行业经营企业.虽然本文在回归分析中加入了行业虚拟变量以控制行业因素的影响,但是为了进一步解决这一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样本配对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以创始人先前在公共部门工作的家族企业(公共部门组)作为处理组,在创始人先前在企业部门工作的家族企业(企业部门组)中选择与其配对的样本作为对照组.样本配对方法如下:以公司—年度作为观测值,为每一个公共部门组的样本选择同一年度同一行业的企业部门组中规模最相近的样本作为配对.同一个公共部门组样本在不同年度的企业部门组配对样本可以是不同的公司,企业部门组的配对样本可以重复出现,最终得到配对样本414个公司—年度观测值.由于以盈余为基础的稳健性度量是以公司为观测值,因此,在进行样本配对时,选择公共部门组家族企业在上市年度同行业规模最接近的公司作为配对样本,Basu持续损失模型也采用公司—公司配对样本.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除了以盈余为基础的检验因为样本量较小的缘故不显著之外,以市值配对样本的回归结果基本与原检验一致.这表明,与先前在企业部门工作的创始人所领导的公司相比,先前在公共部门工作的创始人所领导的公司会计稳健性更高,因此本文研究结论具有稳健性.

四、结论

第6篇

1.1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

第一,对于会计信息的供给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提供会计信息的形式,会计信息的提供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表内,一种是表外,因为财务报表的格式是基本固定的,所以用数字来反映特点,就决定了信息的局限性。二是提供会计信息的方法。这种方法分为自愿形式和强制形式,自愿提供的会计信息一般都是对企业发展有利的,但是强制性提供是指政府企业必须要提供的信息。三是提供会计信息的时间。因为我国的会计期末同年度报告公布的时间间隔较长,这种情况是不符合会计处理的及时性原则的。第二,会计信息的需求。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投资者。二是债权人。债权人是最关心企业偿债能力的。三是政府部门。因为它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四是企业的管理部门。五是金融机构。金融机构需要及时获取会计信息,从而分析贷款本息回收风险。六是其他相关的信息需求者。这类需求者包括与之相关的企业、顾客、社会中介以及社会公众等。

1.2影响注册会计师供求的因素

第一,影响需求的因素。一是企业自身的管理结构,如果企业处于完善的企业管理结构下,股东是有着很大的权利去选择注册会计师的。但是如果企业管理结构不完善时,这时管理者就有可能会操控对注册会计师的远择权,因此有很多时候出具的审计报告都满足不了股东的需求,这些审计报告都是符合管理者需求的。二是事务所执业质量与信誉问题。三是审计的费用。第二,影响供给的因素。一是事务所的成本费用。二是事务所的生产投入。因为注册会计师属于劳动智力密集型的行业,如果投入的劳动和智力变多的话,那么所承揽的业务也就会非常多,从而获取巨大的收益,反之则减少。三是事务所的行业风险,审计职业的一个天然属性就是行业风险,而事务所的执业行为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报酬和风险的组合形式。也就是说在保持审计质量和检查力度相同的情况下,事务所可以提供改变对审计风险的态度来改变收益的水平。

2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的问题

2.1独立审计制度的局限性

独立审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性职业,它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实行优胜劣汰。企业的所有者聘请注册会计师对经营者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相应的审计,其实这是新建立的一种委托的关系。这种关系中的三方分别是所有者、经营者和注册会计师,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受所有者委托来审计企业经营管理层的业绩。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是提供给股东的,但是付费的却不是股东。审计报告也提供给企业的经营者,所以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出钱的与消费的不是一体的,虽然是这样,但是这两个主体之间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利益冲突。

2.2注册会计师执业问题

第一,执业的质量较低。目前我国有很多的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他们的综合素质都比较低,经常会出现一些恶性的竞争事件,甚至有些会计师事务所,你只要给我钱,我这边什么样的报告都能够出现,如此循环导致行业执业的质量大打折扣。第二,社会公信力降低。现阶段我国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理也只是停留在经济处罚方面。对其监督也很弱,根本就起不到震慑作用,从而导致大量的事务所在经济利益面前选择了违法操作,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逐渐面临着信任方面的的危机。第三,人才缺乏。这里所说的人才指的是复合型的人才。现阶段我国的注册会计师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不到总数的30%,而且还有大批的注册会计师是靠关系等手段才进入到注册会计师这一行业当中的。从目前的注册会计师来看,年龄、知识结构相对比较老化。而且观念转变的速度也非常慢,许多注册会计师知识结构老旧。目前我们需要的是能够跟上时展步伐的、可以熟练运用计算机等科学设备的、熟悉国际会计准则以及国际惯例的、能为顾客提供不同种类惯例咨询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第四,事务所的整体规模较小。目前我国事务所数量是比较多的,但是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大多数的事务所规模都非常小,因为我国对于注册会计师行业没有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只要你符合公司法和注册会计师法的相关规定,你就可以开创事务所,这也是我国事务所如此众多的原因之一。

3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现状

3.1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内容

第一,对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管理。这一管理主要包括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设立,对注册会计师协会日常自律的管理以及对注册会计师协会相关业务的指导管理等。第二,对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这一管理主要包括事务所的设立审批,对事务所执业质量的检查以及对违法的事务所进行相关处罚等。第三,对注册会计师的管理。这一管理主要包括对注册会计师的考试和注册,加入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以及管理等。

3.2注册会计师行业行政监管权的分配

第一,注册会计师协会。它主要的作用是服务、监督、管理。审批、管理和服务、组织考试资格认证、监督注册会计师会员的执业质量、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维护社会的公众利益和注册会计师会员的合法权益,从而促进行业的发展。第二,财政部门。财政部门是依法对社会审计行业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的部门。其主要的职责是认定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资格,制定相应的收费标准,处罚违规的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第三,审计部门。它是依法对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的执业质量进行管理和监督。第四,证监会。它主要是针对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执行的证券、期货等相关业务实行许可证的管理。

4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

第7篇

一、公路行业会计处理发展现状

我国的经济建设形势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也相对严峻,在此特殊情况下,国家出台了有利政策,为了加强公路、铁路、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其他行业,投放大量资金以刺激经济加速增长。与此同时,各省市也加大了对公路行业的投资建设力度,在此形势下,公路行业迎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公路行业的筹融资渠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最初的完全依靠政府,到实行“贷款修路、收费还贷”,再到逐步引入市场机制,我国高速公路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格局正在悄然形成。但从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看,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就包括公路建设,而在公路建设中筹融资问题成为核心难题,因此,公路行业必须深入研究现有筹融资体系下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筹融资创新,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

二、公路行业会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1.成本核算问题。会计核算中接收的原始凭证有些数据不真实不够准确,使得成本超支或节支。这样会计核算中的配比不准确,对以后生产预算计划的编制失去了参考价值。不能向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也无法将真实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比较。

2.预收账款存在的问题。预收账款是企业按照合同规定向购货方或劳务接受方预先收取的款项,要用以后的商品或劳务偿付。公路施工作业由于劳务时间跨度长,不利于国家税收的征收管理,因此税法对建筑业有许多特殊的规定,使得涉税会计方面需要特殊处理。

3.公路行业的筹融资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公路行业内部体制不健全。由于公路行业的开放程度受限,导致大量、自由的社会资金不能顺利的进入公路项目建设,管理成本高,建设成本大,资金效益低,给公路行业筹融资带来了很大限制。

其次,融资渠道单一。结构失衡公路行业项月投资大、回收期长,导致公路融资结构不合理,银行贷款比例过高,还款压力大。

再次,融资方式不够灵活。由于融资体制改革滞后和资本市场发育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下,资金利用效率低我国公路行业融资市场仍相对封闭,尤其是民间资本在参与公路建设中仍存在诸多限制,致使筹融资渠道不畅。

最后,缺乏融资退出机制。退出机制不仅为公路融资资本提供了持续的流动性,也为融资资本提供了持续的发展性,但我国现行的公路融资在功能上、渠道上和制度上都缺乏退出机制。因此,不健全的融资机制,使得公路融资很难生存和持续发展。

三、改进公路行业会计处理的措施

1.思想观念转变,努力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我国公路行业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它相适应的会计管理体制是通过按行业或分部门的统一会计核算制度来规范单位的会计核算。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快速的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新的会计体系已经逐步建立起来。

2.预收账款区别处理。因为预收账款主要受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制约。由于纳税年度完工进度或者完成的工作量确认不同,导致产生了预收账款;权责发生制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导致预收账款的产生。比如企业所得税法对建筑业收入确认的规定,背离了权责发生制,接近于收付实现制。

3.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高公司的价值。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是衡量现代公司管理的重要标志,是公司治理的体现,是风险管理的前提,是自我评价的依据。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内部控制应贯彻成本效益原则,使其工作成本小于其为公司带来的效益。同时,内部控制还应遵循效率原则。而提高内部控制效率和效益的有效方法就是不断创新评价手段,从而实现内部评价的增值目标。也就是说,要严格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防止任何影响企业价值的漏洞,不断提升企业价值。

4.积极扩展融资渠道,加大资金统筹调度的力度。面对筹融资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为了促进公路行业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保证公路行业的健康发展,公路行业必须积极创新筹融资方式,积极发挥本行业的优势,加快改革,强化管理;充分利用国家金融政策,降低融资成本;主动争取银行支持,协调落实贷款;积极采取多元化融资;加强资金统筹管理;建立境外融资平台和渠道;创立融资退出机制。

第8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问题;策略

一、引言

所谓的会计监督,是由国家政府针对单位经济活动,颁布的系列方针及政策制度,其作为单位财务收支管理工作的行事依据,利于进一步保证单位预算工作的顺利开展。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为了更好的进行财务预算管理,加强会计监督,对财务管理活动进行规范才是王道。加之,行政事业单位属于非盈利的组织,资金来源与用处相对比较固定,因此会计业务较为简单,预算管理较严格,呈现出了独特的会计管理特点,加强会计监督意义非凡。首先,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也是对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单位会计机构与会计工作人员具有对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以及信息数据的真实完整性进行监督检查的职能。正是因为有了会计监督,才能有效地防范行政事业单位一切违背经济政策的行为活动。其次,加强了会计监督也有利于改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经营管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将财政资金真正的用于公共管理和公益服务上,保证人民利益最大化。同时,加强会计监督也能很好的遏止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一切违法违规活动,增强内部资金管理的合理性,杜绝单位内部的贪污受贿活动,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单位负责人会计监督意识淡薄,对会计监督重视不足

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很特殊,它的资金多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且属于非盈利单位,多负责一些社会职能,如:医疗卫生、教育、市政规划等。因此对于资金管理使用的考察,更多体现在社会效益上,因此使得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缺乏应有的风险意识,也没有在会计监督上给予过多关注。总体来说,就是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会计监督意识淡薄。俗话说:思想是行动的主导,缺乏了会计监督意识,会计监督工作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将会计监督简单的归成财务管理的预算控制,缺乏相对的会计监督制度的建立健全。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的会计监督意识淡薄,导致整个单位自上而下都缺乏对会计监督的正确认识。不仅没有良好的会计监督环境,也没有独立的会计监督机构,对会计工作人员的监督工作没有很好的支持和定期的培训,致使整个单位的会计监督工作不能落到实处。就算有些会计人员认识到了会计监督的重要性,在这样一个上行下效的环境中,也难以施展抱负,将会计监督工作深入财务管理各个环节,最终的结果就是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改革进程。

2.缺乏健全的会计监督制度体系,会计监督不具备独立性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由于职能的差异,组建了许多不同的部门,在工作中常常存在一定的交叉情况,但是会计监督作为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构成,应该独立存在,才能确保监督管理工作的公平、公正。但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对会计监督的正确、全面认识,不仅没有独立存在的会计监督部门,就连会计监督制度体系都不健全完善。一个单位缺乏设计合理、运行有效的会计监督机制,无法及时发现并纠正单位内部存在的一些财务舞弊现象,使行政事业单位贪污、挪用公款案件层出不穷。同时,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领导授权不清楚,没有适当的约束力量,使得许多单位出现领导权力凌驾于会计监督上的情况,甚至有领导独断专行,无形中增加了单位的财务管理监督风险。加之,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部门不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工作时常受到领导及上级部门的干预,根本无法行使会计监督职能,发现单位出现财务问题,也没有纠正的权力。久而久之,使得单位的会计监督部门形同虚设,工作无法真正的落到实处,不能有效的管理单位的财务工作,控制财务风险,无法帮助行政事业单位紧跟时代的步伐,保障国家职责的实施。当然行政事业单位存在这样的情况,也会对其改革发展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3.会计监督人员道德及职业素质整体偏低,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一直缺乏会计监督意识,因此也没有专业的会计监督人员,一般都会直接从会计部门中选人员来担任这一职务。这一做法,大大违背了会计监督工作高于会计部门的原则,加上行政事业单位对会计部门重视也不够,因此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相对偏低,甚至许多会计人员无证上岗,缺乏具有专业知识的会计人员,让其来执行会计监督工作,实在不妥。同时,一些会计人员道德和职业素质偏低,根本无法适应市场对会计监督人才的要求,在进行会计监督工作时,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如:经受不住金钱利益的诱惑,在领导者的压力下,对一些偷税漏税、弄虚作假、挪用公款、贪污行为视而不见,或是直接参与其中,为自己开设小金库。由此可见,建设一支强有力的会计监督队伍势在必行。

三、行政事业单位加强会计监督对策

1.提高单位负责人的会计监督意识,营造良好的会计监督氛围

为了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工作做到真正的行之有效,树立单位负责人的会计监督意识是首要的。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尤其是单位内部的主要负责人,必须严格学习《会计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等相关规定,以提高其会计监督意识。同时在日常的工作中,单位领导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全力支持会计监督工作,积极参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制度体系建设,组建独立的会计监督部门,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在整个单位中营造良好的会计监督环境,更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当然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会计监督的相关宣传,可以定期举办会计监督讲座,组织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管理培训班,或是通过单位内部官网,建立会计监督论坛,用一切方法加强全体人员对会计监督重要性的正确认识。不仅要从思想上改变对会计监督的态度,还要使用一定的技术方法来支持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工作,才能真正的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进程,让单位的资金预算、使用更加合理科学,杜绝一切违反规定的贪污、挪用、受贿行为,还行政事业单位一个健康的财务管理环境。

2.加快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体系的健全完善,确保会计监督的独立性

在行政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财务会计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最大化的发挥其在行政事业单位应有的作用,加快会计监督制度体系的健全完善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在建立健全会计监督制度体系的同时,要考虑到其合理性和有效性,因此需要聘请具有一定资质的专业团队,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会计监督制度体系。例如:将财务管理中有交集、冲突的岗位分离,由不同的人进行单位的记账、登记、结算等工作,力求做到零舞弊。同时,为了防止会计工作人员监守自盗,重要印章交由多人分别保管,会计复核时,也需要至少两个以上资历较长的人单独完成,再进行对比整合。同时,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具体情况发现,会计监督部门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才能突显出监督的效果。为了确保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会计监督部门的职能应该独立于上级部门,即领导及上级部门只有审核、监督的作用,不能干预会计监督部门的工作。同时,要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部门与会计部门分离,且监督工作应高于会计部门工作,才能发挥出会计监督应有的监督效用。

3.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人员综合素质培养

行政事业单位可以从外面高薪聘请一些有资历的会计监督人员,参与单位的会计监督工作。要是打算直接调用内部会计工作人员,必须注重对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道德素养的考察。首先,他们必须熟悉《会计法》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等相关政策规定,当然还必须了解行政事业单位的一些政策规定,才能很好的开展会计监督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单位还应该组织会计监督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教育,以提升会计监督人员的职业素养,丰富自身的会计监督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会计监督是一项要求很高的工作,作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的直接参与者,除了具备专业职业素养外,会计监督人员还必须具有一定的道德素养。会计监督人员在工作中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具有拒绝一切金钱、利益、压力的勇气和决心,才能做到公正、客观的维护国家、社会、企业以及个人利益。当然,会计监督人员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严格依照相关规范进行,在维持高尚道德的同时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注重自身信誉培养。只有加强会计监督人员内外素质兼修,才能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作出更多贡献,推动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发展。会计监督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会计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利于进一步推动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发展,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作者:刘惠敏 单位:威海市文登区财政局

参考文献

1.傅娆.浅谈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中国市场,2014(09).

2.商华.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思考.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