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3 15:15:02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第1篇

关键词:创新网络文献概念辨析

随着对创新网络的不断深入研究,对于不同类型特征的创新网络的概念和功能的探讨也越来越深入。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发展迅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只有深化创新网络理论的研究,寻找其内在规律,与实践结合起来,更加科学系统的运用其功能,才能更好的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社会发展。

一、文献概况评述

在同方中国知网资源数据库中以“创新网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在2000年至2011年期间有关创新网络理论的文献总数为718篇。根据历年来文献数量作出折线图,说明,国内学者对于创新网络的研究关注度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2003年之后。

国内关于创新网络的研究始于1999年北京大学的王缉慈、盖文启教授在《中国软科学》期刊上发表的《论区域创新网络对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一文。该文认为: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有着许多优势,如不断提高技术创新、促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易于获得范围经济等等。 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筹资困难、企业间合作网络薄弱、市场环境不公平等问题。

在2005年以前,大部分的理论研究侧重于探讨创新网络对于区域经济或企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而关于创新网络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等的研究比较缺乏。

二、创新网络概念辨析

创新网络的概念起源于1991年的期刊《Research Policy》中Freeman发表的论文“Networks of innovators: 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 ” 。Freeman认为,创新网络是为了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网络架构的主要联结机制是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关系。 并进一步把创新网络的类型分为:合资企业和研究公司、合作R&D协议、技术交流协议、直接投资、许可证协议、分包、生产分工和供应商网络、研究协会、政府资助的联合研究项目等[9]。

创新网络理论出现后,国内外学者以不同视角,不同范围,不同条件对创新网络进行了研究。关于创新网络的概念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本文认为创新网络是一个依附于创新环境存在的以焦点企业为中心或者以一定的区域或国家为范围的复杂的资源共享互补网络系统。根据文献整理,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新网络概念的界定也有所不同。

1、关于区域创新网络

Cooke(1996)最早提出了区域创新网络的定义,他认为区域创新网络主要是由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而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17]。区域创新网络的完整概念自20 世纪80 年代末出现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Freeman、Cooke 曾经对此作过概要性论述,我国学者1992年将之引入国内,对区域创新网络开始了初步研究。国内外学者对于区域创新网络的定义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维度:系统性创新的基本制度安排;创新主体赖以创新的有效载体; 创新主体相互依存的集体学习环境。这三个维度实际上分别揭示了创新的方向(系统性创新)、载体(区域网络)和动力源泉(互动学习),因此,从创新视角考察,区域创新网络就是各行为主体在区域基础上以互动学习为动力、以创新为目标指向而结成的密切的、相互交织的网络联系。

2、关于企业创新网络

企业创新网络是“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围绕企业形成的各种正式与非正式合作关系的总体结构”,以核心企业作为研究出发点,是基于企业层次的研究视角。(2004)国内学者朱嘉红与邬爱其从焦点企业成长新视角出发,研究了政府模仿成功集群的举措大多以失败告终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19]。(2005)刘友金与罗发友以长沙工程机械集群为例,对基于焦点企业成长的集群演进机理进行了研究[20]。

企业创新网络与区域创新网络的差异在于研究的核心角度不同。企业创新网络从一个焦点企业出发,研究围绕这个焦点企业的创新网络中各个结点之间的关系和运作机理。如图1所示

四、总结

纵观对于创新网络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从文献所反映的理论来源来看,原创性不够,相当一部分是对国外同时期研究成果的追踪研究。近期虽然已经有学者开始尝试用定量或模型的方法研究创新网络构建及演化机制,但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迄今为止,关于创新网络结构的概念内涵和整体研究框架是含糊的、片段的,仍未构建起一个阐释充分且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二是对广义创新网络结构的形成及演进机理研究缺乏;三是注意到产业集群结构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但对网络结构及其演化的内在规律性的探索相对不足。而这些正是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目标和方向。

参考文献

[1] 盖文启 王缉慈 论区域创新网络对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J]中国软科学 1999

[2] 王大洲 企业创新网络的进化与治理:一个文献综述[J]科研管理 2001 96-103

[3] 魏江 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知识溢出效应分析[J]科研管理2003

[4] 沈必扬 池仁勇 企业创新网络: 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的一个新范式[J]科研管理2005 26 (3) : 84―91

[5] 邬爱其 企业创新网络构建与演进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科学学研究 2006 141-149

[6] 李金华 孙东川 创新网络的演化模型。科学学研究 2006 135-140

[7] 薛太亮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创新网络演进分析 商场现代化。2007(9):17一18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第2篇

摘 要 大学生网络创业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其主要方式为创办网站、网上开店和网上自由职业等。目前网络创业存在着激情有余理性不足等多种问题。为促进大学生网络创业的成功,应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创业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建立网络创业资金支持体系,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等。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创业 创业形式 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1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必然性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刺激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公立大学和民办大学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但随之而来的每年庞大的毕业生数量,却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每况愈下。高校毕业生总量持续增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在大幅减少、供需不匹配与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是导致高校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的主要原因。以创业带动就业可以很好地缓解就业压力,而网络创业门槛低,是大学生创业的首选。

2大学生网络创业的主要形式

网络创业形式多样,但目前高校大学生的网络创业主要采取以下三种形式:

2.1网上开店

网上开店是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大学生网络创业形式,受资金、店铺和时间等方面的限制较少,具有门槛低、风险小、易操作、存活率高等优点,特别适合商业运作经验不足的大学生创业者。许多高校BBS论坛上都设有专门的板块,为大学生商家广告和其他相关信息。同时,也有不少大学生在淘宝、拍拍、易趣、当当等网站开网店销售产品,拓宽了商品交易渠道和业务范围。

2.2创办网站

创办网站要充分考虑技术、资金和人才等问题,选择合适的办网规模、模式和类型。大学生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切不可盲目攀比。目前,有几种比较成功的模式可供借鉴,如创办BBS论坛、开设博客和威客网站等。这对大学生的资金和技术要求不高,而且可以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是一种比较便捷的网络创业途径。

2.3微商

微商最近很火,很多人把通过微信开个小店就当成了“微商”,并且与淘宝相提并论,俨然自成一派。与传统电商相比,微商的推广成本更低。投入小、门槛低、传播范围广、足不出户便可推广与销售、只需个体行为等特点,满足了大多数有意愿自己做点生意,却不敢轻易尝试实体性创业的大学生群体。它弥补了传统市场与电商市场的渠道费等高成本、短促人员高管理要求、投入成本回收慢等问题,不仅可以快速铺开销售渠道,还可以用低成本迅速将广告铺开。

3大学生网络创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很多在校大学生曾经有过自主创业的意愿,高达79.07%,但真正实现创业的只有1.94%。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形势呈现出想要创业的学生基数大,但真正付诸实践的比例却很低的局面。美国考夫曼基金会对美国大学生自主创业进行调查,接受调查的学生当中,70%的学生有在大学期间进行自主创业的意愿,其中高达20%的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

国内大学生自主创业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创业项目高科技含量少,很难打开市场,同时也极易被模仿;第二,高校创业教育滞后,重理论轻实践,无法给予大学生网络创业足够的指导;第三,大学生普遍融资困难,可以融到的资金相对创业需要的投资可谓杯水车薪;第四,大学生还未步入社会,对创业和投资以及所需要的人际交往常识,大多数人知之甚少,因此在社会上吃亏栽跟头在所难免;第五,我国社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与其相适应的思维定式在社会上依然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力,大部分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子女大学毕业后可以安稳的工作,而不是风雨飘摇的创业;第六,政府,大学和社会力量扶植和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和方法依然不够,导致很多在创业初期需要帮助的大学生无法得到相应的帮扶。

除了以上普遍的创业问题外,针对于网络创业还有一些,例如,第一,我国本身社会就缺乏创业的氛围,再加上对于新兴的网络创业更缺乏认同感;第二,对于网上注册信息和网上银行有比较低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第三,网络创业本身也存在隐患,例如在法制、税收、安全等方面,所以也让很多大学生不敢贸然涉足;第四,网络创业本身收益小,成功率低,就拿笔者和朋友开的网店来说,店铺开设的前几个月订单寥寥无几,根本不足以维持生计,所以很多的网络创业者坚持不了多久就退出了,再加上大学生创业经验少,没有耐性,所以成功的不多。

4促进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对策

4.1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规划知识教育的一种延伸,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深化和发展,它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大批创业创新人才的历史重任,应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予以高度重视:一是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对自身和社会树立一种责任感,培养其创业意识、诚信意识以及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的精神,让其对网络创业的艰辛和风险等有充分的认知;二是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创业知识教育,加快网络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科学、合理地设置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明确高校创业教育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式三者之间的关系,邀请网络创业成功人士和有关专家开设专题讲座,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三是要加强大学生网络创业技能的培养,可通过网络创业竞赛、高校与商业网站联合培养等途径,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创业能力,为网络创业提供可靠保障。

4.2强政府推动,营造鼓励大学生网络创业及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

这些环境包括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社会扶持环境、良好的网络平台载体环境以及良好的公共服务环境等,以促进和保证大学生网络创业的顺利进行。(1)建立高校毕业生网络创业风险基金,支持大学生网络创业。(2)围绕创业教育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推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3)组织培养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教师是高校创业教育的主力,是培育创业型人才的攻坚者,必须强化和推动创业型教师的培育,积极推进创业教育师资的建设,为创业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4)鼓励和积极开展大学生网络创业竞赛活动,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5)开展各类培训活动,提高创业风险意识,降低失败率。(6)对于电子商务类专业学生,可以考虑将网上创业纳入教学实践,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在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同时增加就业机会。(7)高校应当结合院校所在地和生源所在地的区域经济特点开展创业指导。积极促进网络安全及诚信环境建设,为大学生网络创业提供良好的平台。

4.3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大学生网络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一个良好的、支持性的社会文化氛围。相关政府部门应担负起应有的责任,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倡导和弘扬创业型的社会文化,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支持创业、尊重创业、宽容失败、创业光荣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同时,要大力加强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相应的奖惩机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处力度,增强公民的诚信意识。此外,学生家长和高校等也应树立对大学生创业尤其是网络创业的正确认识,摒弃“创业不如就业”“网络创业虚拟不可靠”等狭隘观念,充分认识到网络创业本身也是一种就业,尊重大学生的个人选择,理解、鼓励和支持大学生从事网络创业活动,为大学生网络创业的顺利进行营造良好的环境。

4.4建立网络创业资金支持体系

大学生创业的自有资金不足,往往在创业的重要转折点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而失败。鉴于我国的国情,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相关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大学生网络创业资金支持体系,其关键在于建立共同基金扶持系统。一方面,政府应通过财政拨款、社会募捐等方式成立专门的大学生网络创业扶持基金,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向大学生网络创业者提供低息贷款,简化贷款审批程序;另一方面,高校也应结合自身情况,拿出专门资金,对大学生网络创业予以支持,尤其要重点扶持前景良好的网络创业项目。此外,政府部门要动员社会力量,鼓励民间私人资本、相关商业网站等投资大学生网络创业活动,拓宽网络创业所需资金的来源,并建立合理的资金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

4.5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需要健全、高效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保障。由于网络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还比较短,相关立法工作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能有效规范网络环境下各种商业行为的法律法规,不利于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网络创业的顺利开展。为此,国家有关立法机构应重视和加强相关领域的立法工作,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坚决打击网络环境下的商业垄断行为、商业欺诈行为和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等不法行为,引导商业网站和广大网商诚信、合法经营,净化网络经营环境,维护良好的网络经营秩序,为大学生网络创业提供公平、有序的网络竞争环境。

大学生创业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需要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帮助。首先,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校期间应该加强文化知识、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的学习和积累,为后期创业及工作做铺垫。其次,大学生创业需要得到高校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增加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课程,高校可以适当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如开办大学生创业设计竞赛等活动。最后,需要建立健全和谐的社会环境,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人文和社会环境,政府和社会应该重视、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不仅缓解了社会就业难的压力,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舞台,其发展方向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理应得到重视和鼓励。

L芑鹣钅浚罕疚南?013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职业院校学生网络创业现状调查与有效途径研究”(项目编号:2013zcj012)、2014年度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调查与有效途径研究”(项目编号:20141300600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程艳林,周勇炜.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7(11).

[2] 郑传洋.大学生网络创业可行性途径分析[J].文学教育,2008(02).

[3] 耿耀敬.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创业问题[J].河南社会科学,2007,15(05).

[4] 邹文武.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反思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缺失[J].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第3篇

为迎合市场需要和追求商业利益,当前网络文学创作中的跟风写作、雷同创作、注水长篇、趣味低俗等问题日益突出,不少作品缺乏文学基本的审美,情况令人担忧,网络文学的原始创作状态亟待提升。

网络文学尚如此年轻,它的自由天性与民间姿态似乎决定了它我行我素的性格。网络文学展现了更多的创作的可能性,它的变化层出不穷、永不停歇,这种状况使其难以找到固定的评价标准。如何坚守其价值底线,如何剔除其文化糟粕,如何更好地为作者负责、为读者服务,读者、网民、行业、社会、政府,均希望有一套科学、全面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本组专题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借鉴和参考了目前互联网行业数据分析及数据建设的方法,探讨了多维度多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算起,网络文学发展迄今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在人们经济文化生活中至少已经活跃了15年以上。在此期间,网络文学作为数字出版的主要形态之一,聚集了大量人气,也形成了一定的商业规模。各类网络文学作品已经成为其他文化创作与传播的重要源泉,具有独特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作用。因此,相对于其他产品和服务,网络文学创作与传播无论从创作者、传播者还是受众角度都更加需要一套科学、合理、及时、中肯的评价体系。但是,目前,网络文学评价门槛和标准缺失,各种发言随意性强,众声喧哗却又无所适从。这种状况长此以往必将制约网络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不利于网络文学各种价值和功能的发挥。为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4年12月印发了《关于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科学的网络文学作品评价体系。

阅读创作指引 版权传播参考 网络文学评价发挥正能量

据CNNIC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为2.94亿,较2013年底增长1944万人,年增长率为7.1%。网络文学使用率为45.3%,较2013年底增长了0.9个百分点。

但是,伴随网络文学快速发展,我们也清醒的看到,市场参与主体良莠不齐、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作品质量乏善可陈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网络文学健康有序发展。

笔者以为在媒体融合时代,网络文学评价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为读者网上阅读提供指引。网络文学网站众多,作品种类繁多,更新又非常快,题材五花八门,内容良莠不齐。在高消费、快节奏的当今社会,对于有时间、有兴致进行网络文学阅读的读者来说,快速、准确地获取想要阅读的具体作品及其具体章节、片段,类似于大海捞针,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很多时候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跟着感觉走”。如果能有权威、中肯的评价和推荐,无疑可以大大节约读者的选择时间,提高读者的阅读效果,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为作者创作提供参考。权威、中肯的评价,对于刚完成部分内容、尚在同一作品创作过程中的作者来说,可以及时修改、完善之前已完成的章节、片段,优化、调整后续部分的创作思路和表达方式;对于同一作者其他作品的创作是一种鞭策和鼓舞;对于其他作者创作作品同样是一种启迪和参考。

为出版机构决策提供依据。网络文学网站自身作为数字出版机构,在是否与创作者签约、按何种模式签约、如何分成等问题上,其他出版机构尤其传统书、报、刊出版单位在是否进行线下出版、是否策划类似产品、与作者(著作权人)签订出版合同、如何进行产品定价和宣传等问题上,也需要科学的评价机制作为决策依据。

为其他传播者提供支撑。在全版权运营时代,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动漫、游戏等其他媒介产品形态,甚至通过衍生品等形式被跨界应用于其他领域。其他形式的传播同样需要考虑相应的网络文学评价。

体系混乱 功能弱化 网络文学评价需客观规范

当前,对网络文学整体的评价比较常见,散见于图书(如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评论100》、马季《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期刊(如黄鸣奋《网络文学之我见》刊载于《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4期;周志雄《网络文学批评的现状与问题》刊载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报纸(如欧阳友权《近十年网络文学的六大热点》,载于2012年9月17日《中国艺术报》)、网络等各种媒体,部分涉及对单篇(部)网络文学作品的“点”评(马季《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通过公开渠道查询,专门对单篇(部)网络文学作品进行的评价在传统媒体中尚未见到,但在各种网络文学网站和网络作家博客、微博跟帖中比较常见。就网上对单篇(部)作品的专门评价而言,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如下。

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导致了网络文学评价的随意和浅薄。由于绝大多数网络领域尚未真正推行实名制,网络文学评价方面一则没有专门的资质要求,二则通常是在虚拟环境下迅即完成的,有关网络文学评价的随意性非常强。规范的文学评论要求对作品进行细致的钻研,“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在语言表述上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先有个总体评价,再结合具体内容展开详细论述。但目前众多的网络文学评价缺乏对作品认真地阅读和理解,既难在总体上对相关作品进行中肯的评价,也难在细节上对相关内容进行贴切的评价。有的评论者对网络文学作品心怀抵触,一概反对,正常的文学评论成了“拍砖损人”的手段。也有些评论者评价语言浮夸、胡乱吹捧,不利于广大读者尤其青少年网民的理性选择与身心健康。

评价主体的草根化和年轻化导致了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混乱。我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一直以来非常脆弱,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网络文学实践与批评体系之间严重不匹配。网络文学作品的阅读主体和评价主体主要是年轻网民,尤其是青少年。随着网络的快速普及,我国网民具有年轻化趋势:《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19岁及以下的网民占24.5%;而1997年10月第一次报告,我国网民只有62万人,其中20岁及以下网民只有5.6%。17年间,20岁以下年轻网民增长速度非常之快。这部分网民作为网络文学的主要受众,对于网络文学作品显然缺乏批评者应有的学识、素养和阅历。

网上跟帖式和连锁性的评价方式导致了网络文学评价功能的削弱。与传统意义上专著、专门文章形式的文学评价方式不同,网上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呈现为跟帖式、连锁式。所谓“评论”的相关内容中,有些是对作品内容只言片语的读后感,有些则是对其他评语的评论,还有一小部分甚至完全与作品评价没有关联,纯粹系发帖者的自言自语,不知所云。在没有其他专门渠道、机制对单幅网络文学作品进行评价的情况下,这无疑会大幅削弱网上评价专区对网络文学的评价功能。在所谓的相关评论中,多数评语也过多关注眼球效应,片面追求短、平、快。这与青少年网民作为网络文学的主要受众,对相关评语简短、鲜明、醒目的要求是密切相关的。严格来说,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要准确地看到一个时代的痛楚,并给予一些劝慰的东西;相应地,优秀的文学作品评价也必须在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上,悉心挖掘文学作品的这些价值所在。但在快餐文化、眼球文化的网络环境中,网民连对相关文学作品都是浅阅读,不可能去关注长篇大论的网评。在跟帖式、连锁性的网络评价机制中,也很少有人愿意去长篇大论。

拓展网络文学评价渠道 加强网络文学作品评价体系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柠教授认为:网络文学是一种时空双重无限制的文学形式。在构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时,传统的文学评价体系需要颠覆。

网民对于网络文学作品的选择往往是随机性的,其阅读心理带有较强的消遣动机。因此,不难想象,网民通过悉心阅读纸媒评论或知名作家微博、博客评论后再作网络文学作品选择阅读的情况是少之又少的。换句话说,纸媒或微博、博客中的网络文学评价的影响力比较有限。在保持或进一步拓展网络文学评价渠道的同时,应重点加强网络文学作品集聚地(网上专区、专门频道等)中的评价体系建设。

(一)实行网络文学评价实名制

既然对他人作品评头论足,并且这种评论可能会对他人的选择和阅读带来影响,就有必要从机制上保证评价者是在负责任地说话。实名制可以有效消除虚拟空间肆无忌惮的心理,是保证评价者审慎发言、客观评论的重要举措。当然,为保证评价者隐私和网上的自由性,可以采取“前台虚名,后台实名”的方式,即:进行网络文学评价先在网上注册实名信息,评价可以用笔名、昵称等方式进行。

(二)引导专业人士开展网络文学评论

鼓励网络文学网站建立评论专区,延请高校教师、出版社编辑、作协会员等专业人士对相关网络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推介。专业人士具有评价业务所需具备的专门知识,其评价意见对与网络文学评价相关的各方有较大影响。为此,要积极发挥专业人士在网络文学评价中的作用。与此同时,为避免评价业务中的不良现象,要建立相应的淘汰惩戒机制。

(三)鼓励广大读者参与网络文学评价

读者阅读体验是网络文学评价中最基础、最直接的部分。可通过随机抽奖和积分奖励等制度措施,鼓励读者参与网络文学评价,不断扩大网络文学评价的主体范围。考虑到一般读者的特点,在评价手段上可以考虑借助动漫表情选择、简短评语选取等方式灵活开展,并在必要时对自主发言进行必要提醒和干预。

(四)支持网络文学网站评价业务建设

网络文学网站作为网络文学评价的主战场,应在评价业务软硬件支撑体系上,加大人、财、物等各方面的投入,不断繁荣和发展网络文学评价业务。国家层面可以在细化、优化相关政策的基础上,选择重点网站在人才、资金、税收等方面予以支持。

(五)鼓励传统出版传播机构参与网络文学评价业务

传统媒体有较多的行业积累,在文化内容评价方面经验丰富。为此,需要鼓励传统出版传播机构积极参与到网络文学评价业务中来。在支持对网络文学事业整体评价的同时,对于重点、热点网络文学作品,开辟专门的栏目,配备专门的编辑,自行或延请专家予以评价和推介。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第4篇

[关键词] 网络创业 创业决策 影响因素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业重要性凸显,并日益得到人们关注,而国内关于创业问题的研究才刚起步。Davidsson(2001)指出创业研究存在个体、企业、产业或人口、地区、国家等不同分析层次,创业活动也可在不同层次进行。目前国内研究,多集中于企业或公司层面,且主要针对创业团队和中小企业等实体创业研究。

随着网络走进人们的生活,网上购物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再加上就业压力的增加,而网络创业门槛较低、投入较少,为不少待业人群提供就业机会。网络创业有四种形式:网络技术创业、网上开店、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和网上自由职业者创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上创业,尤其网上开店成为许多创业者建立新事业的第一步(葛宝山、王侃,2010)。目前,国内对网店的研究,多是关于网络购物的消费者行为与购买意向,或网店创业者的经营策略等(黄镇平,2008)。而创业者为何选择网络创业方式,影响其做出创业决策的因素等并未给出进一步说明。

二、创业与网络创业研究

1.概念界定

(1)创业

学术界对创业未形成统一的完整概念(朱仁宏,2004),但大致都是从创业者特征、机会识别与获取、新企业建立三方面界定。Gartner主张“创业是新企业创建的过程”,强调创业具有不同属性,如创新、独特性、组织创建、价值创造、自主雇佣等(张玉利,2010)。

经济学家柯兹纳在1979年发表的《知觉、机会和利润:创业理论研究》一文中首次指出创业是一个机会发现活动,且创业者对机会往往保持高度警觉性(苗青,2006)。Stevenson等(1985、1994)把创业看作是不拘泥于当前资源条件限制的机会追寻,是将不同资源组合起来以利用和开发机会并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就是个体或团队搜寻、评价及开发市场机会进而创立新组织的行为过程(王玉帅,2008)。本文借鉴了机会学派的观点,将创业定义为发现、评价和利用机会创造价值的决策过程。

(2)网络创业

网络创业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创业形式,是指创业者在互联网环境中,利用各种资源,发现机会、努力创新、不断创造价值的过程;作为一种新兴创业方式,从经营方式看,网络创业/网上创业属于电子商务范畴(周常青,2007)。网络创业实质就是通过互联网途径发现商机和创造价值的过程。

2.创业决策研究现状

关于创业决策,国内外已有研究聚焦于创业者特质、风险投资、创业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从个性心理与行为理论、文化情境、伦理背景和环境观等不同视角考察创业决策的影响因素,如John W.Mullins和David Forlani(2000)认为,新企业决策角色框架包括风险感知、预期的创业回报、决策者的个体特征、环境因素等。陈震红和董俊武(2005)指出创业决策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风险倾向、风险感知、创业者禀赋、预期回报及环境因素等。

关于创业决策的研究对象,主要关注于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家、一般管理者及学生群体等。如Phillip(2002)和Stein(2004)以学生群体为对象进行创业意向研究。李自如、黄教文(2002)以台湾中小企业为对象探讨其创业决策的关键因素。范巍、王重鸣(2006)以民营企业家、一般管理者及MBA学员为调查对象;苗青(2009)以企业为样本;马昆姝、覃蓉芳(2010)以企业创业者、管理者及部分大四和硕士学生为研究对象等,考察了创业决策相关问题。

由于不同类型创业者具有不同的认知行为,即使是同一类型创业者也会因其个人经历及个性特征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为何网络创业会迅速发展,以往研究结论是否同样适用于网络创业者,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虽然有学者以网店创业者为调查对象,研究了个体特质及个人网络对创业意向的影响(葛宝山、王侃,2010)。但是目前关于网络创业决策相关研究仍然比较少,值得进一步探讨。

三、网络创业研究

1.网络创业――网上开店

对采用网上开店模式的商家来说,由于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及创建网络商店(简称“网店”)门槛较低,网店成为许多创业者发展新事业的第一步,尤其是成为大学生创业的首选(葛宝山、王侃,2010)。网上销售没有库存压力、经营成本低、经营规模不受场地及空间限制等特点,使其经营风险明显降低;网上开店显示了很强的生命力。

2.网络创业研究

根据机会派对创业的定义可知,网络创业就是利用网络环境不断发现、识别和评价创业机会的过程。关于网络创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店创业者的经营策略(黄镇平,2008)、网络创业者的个体因素、网络创业特征、 网络创业成功与否的因素探讨(武峰,2006)及优劣势分析等,对于个体为何选择网络创业、怎样识别出这一机会及影响其做出网络创业决策的因素没有太多研究。

2008年,致富中国网中提到网上创业成败关键在于心态。也就是说个人心理特征等主观认知会影响网上创业的成败,即会影响网上创业行为。应光黎(2009)对C2C模式下的大学生网上创业的机会与风险问题进行探讨,指出大学生群体要网上创业需具备的条件有:正确的心态和一定的营销技巧等个体条件,产品供应能力、市场定位等微观基础;并且强调网络创业者不可忽视对经验的积累、网络资源及网络外资源的积累。武峰(2006)探讨了个人网商创业成功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因素(如法规制度、完善的网络平台等)和内部因素(如网店信誉、货源渠道、网络营销方法、计算机技能、网络学习能力、成功的信心)。端木凡义、王芳(2009)指出,影响网络领域创业者成功的因素主要有外在环境因素(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个人因素(如捕捉机会的能力、学习和创新能力等)。除对网商创业成功因素的探讨外,还有学者如葛宝山、王侃(2010)以网络创业者为对象,探讨了网店创业者个体特征及个人网络对其创业意向的影响。

以上研究虽然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网上创业进行研究,但比较笼统、不系统;尤其是对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网络创业决策,在机会发现及识别过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并未给出进一步说明。

四、网络创业决策影响因素

目前,对网络创业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且多从成功创业者角度去分析,同时指出创业行为除受国家、地方给予的政策、法律、文化、信息技术等条件支持的影响外,更多的取决于创业者个体。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将其影响因素总结如下,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两方面。

1.环境因素

(1)政策支持。国家对电子商务的支持,推动了连锁经营及物流配送等现代化流通方式的发展,为网上创业(如网上开店)提供了外部条件。

(2)法律支持。通过出台网络安全法规,提高了电子合同、在线支付及产品交付等的安全性,对交易者隐私的保护程度也有所提高。

(3)信息技术环境。各种信息技术,如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及时通讯工具等的发展,方便了网上营销的进行。

(4)文化环境。个体周边的文化氛围会影响其创业倾向。

(5)经济条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创业会有很大影响,尤其是计算机的发展运用,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可能比边远地区的接触更多,对网络环境相对熟悉。

2.个体因素

(1)心态。创业者心态影响其创业目标的制定。摆正心态后,还需具备积极的、乐观、不断学习的心态(应光黎,2009)。Ardichvili和Cardozo(2003)指出乐观性等会影响企业家对创业机会的发现。陈巍(2010)将这种积极、乐观、不断学习的主动性视为内控制源的表现特性。内控制源就是创业者的一种心理特征,即相信自己的努力,而不相信创业的成功取决于命运、运气等外界力量。

(2)经验和资源。通过大型BBS交易网站等,为网络创业者提供创业成功案例,实现创业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创业者还需积累网络资源,特别是社会网络资本等。此外,还需具备一定的营销技能、营销渠道、融资支持等资本条件。Shane(1999)指出先验知识对创业机会识别很关键;Hills(1997)强调了创业者的网络对机会识别的重要性。钱永红(2007)指出,个体资源水平除了包括是否已经具备创业所需的管理知识、运营团队、市场渠道、社会关系网络及融资支持等,还涉及到个体对创业所需资源的可获得性。本文将经验和资源统一为资源水平,包括个体的社会资本、营销网络、创业资金及管理知识等和改变这些资源现状的能力。

(3)风险感知。网络创业所需资金少,经营风险小,影响着创业者的创业机会认知。Palich和Bagby(1995)指出创业者需要更高的风险倾向,以面对创业固有的风险;该观点暗含着个人对风险的感知,他们之所以着手创建企业,可能是因为感知到的风险小(陈震红、董俊武,2007)。

(4)网络知识。网络创业的特殊性,要求其创业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熟悉网络运行环境和掌握一定网络信息技术。对此,本文提出个体因素的新维度――网络知识。有网络购物经历的个体可能更了解网络经营的特点,更有可能引发创业行为。因此,本文的网络知识不仅包括计算机知识、信息技术知识,还包括个体的有无网购经历。

(5)创业回馈。网上创业投资少,回报快,可以锻炼个人能力和积累经营经验;还能够带给创业者一种职业控制感,不同于受雇于人。这也是许多人选择网上创业的原因之一。创业者在做出创业决策之前会考虑创业行为带来的预期收益(门萍,2009)。

(6)创业动机。Shanea(2003)把创业动机看作是个体的一种意愿和自发性,认为在发现创业机会、评价创业机会和寻求资源开发机会的过程中都需要这种意愿,即创业动机。王玉帅(2008)认为,创业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创业活动,并导致创业活动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许多人进行网上创业是为摆脱就业困境,满足生存需求;还有一些人特别是职场白领选择网上创业则是基于成就需求。

综上,本文将网络创业者的创业决策个体因素归纳为:内控制源、风险感知、资源水平、网络知识、创业回馈和创业动机。

五、研究不足与展望

目前,以网上开店为创业模式的群体主要是大学生、下岗职工、加工型企业职工、网下有实体店铺的店主、刚起步的小公司职员等(戴维.金 等,2007)。研究对象多以大学生群体为主,如胡桂兰(2009)探讨了大学生网络创业的现状、原因、策略等问题;耿耀敬(2007)指出大学生网上创业的特点、形式及存在的问题。还有学者关注于职场白领的网上开店行为。

显然,针对网上创业研究对象仍较窄,忽略了其他群体的参与。那些职场人员及非高学历人群为何会投入到网络创业中,值得我们思考。

除研究对象欠缺外,现有研究多是从理论上指出网络创业者创业决策的影响因素,而对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创业决策并未给出更进一步的分析,缺乏实证研究。这也正是本文的局限之一。今后研究可以考虑从实证角度探讨网络创业决策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玉利,杨俊.创业研究经典文献述评[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2] 苗青.基于规则聚焦的公司创业机会识别与决策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 王玉帅.创业动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西创业者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4] 周常青.大学生网上创业的机会与风险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7,20(8):40-41.

[5] 葛宝山,王侃.个人特质与个人网络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基于网店创业者的调查[J].管理学报,2010,7(12):1819-1824、1830.

[6] 李自如,黄教文.台湾中小企业创业决策关键因素[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8(2):154-158.

[7] 钱永红.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37(4):144-152.

[8] 武峰.个体网商创业成功的因素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3):78-79.

[9] 端木凡义,王芳.影响大学生在网络领域创业的成功因素――以邵亦波和丁磊为案例分析[J].内江科技,2009,30(2):65.

[10] 王若蕙.C2C电子商务创业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网络营销;双创;互联网+

“双创”即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简称,是李克强总理于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首次倡导提出的概念。在当前新常态下,“双创”是解决我国经济放缓带来的就业压力,激发大众创业热情,推进产业升级调整,促进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2015年3月,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会上,李克强总理又提出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并倡导将“互联网+”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加以鼓励实施。同年,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及实践教学脱节等问题,从而将高等学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国家战略层面[1]。毫无疑问,大学作为社会建设人才的培养基地,承载着为“双创”和“互联网+”输送各型各类人才的使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市场营销专业或电子商务专业领域的《网络营销》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网络营销课程本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且与时俱进的课程,但当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尚有诸多方面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故而必须立足于当前时代需要,对传统的网络营销教学进行改革。

1、双创背景下传统网络营销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对网络营销教学认识不深,重视不够

当前形势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和必然选择。而当今的全球化经济和互联网时代,国务院制定“互联网+”计划不仅是我国产业升级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手段及突破口。“互联网+”的实施必须要有大量具备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技术及互联网经营技能的人才作为保障,而大量具备上述条件的互联网人才供给只有大学才能堪当重任[2]。此外,在当今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时代,企业的主要经营矛盾主要体现为产销矛盾,有真才实学的网络营销人员成为企业最为紧缺的人才资源之一。因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的双创背景下的网络营销教学改革思考文/张贵祥实施计划赋予了大学内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如果不能从时展所需以及企业现实需要的角度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网络营销教学的重要性,便难以积极主动地思考网络营销教学的改进和变革。遗憾的是,在国内大多数大学里,网络营销在市场营销或电子商务专业领域的重要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网络营销教学也没有受到师生们应有的充分重视,具体表现为受重视程度低、课程的学分分值低、课时少、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资源分配少等方面。由于教师和学生对网络营销课程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故而教与学的认真程度、教学改革的动力等都远远不够,其教学效率与效果自然难以取得满意的结果。

1.2网络营销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

网络营销本质上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学科,而且跟其它学科不同的是,网络营销的课程教学存在着只有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才能更加深刻理解有关网络营销原理和知识的特点。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网络营销被当作一般的公共课程予以施教,即教师通常只注重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就既导致大量学生学习了网络营销课程后对网络营销知识和原理缺乏深入理解和认识,也缺乏网络营销的动手实战能力,不能胜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需要,更不能切切实实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加剧了网络营销人才供给矛盾,并形成了人才供给悖论: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可用的网络营销人才,而另一方面大量学过网络营销课程的学生找不到相应的工作。由此可见,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好网络营销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具有显著局限性。

1.3教师自身的局限性

网络营销既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必然要求教师除了具备相关理论水平外,还必须具有较为丰富的实战经验。然而现在的高校网络营销教师大多是硕士或博士一毕业就进入高校教书,绝大多数没有在企业从事过网络营销相关的工作经历,更谈不上实践经验的运用。在这种状况下,老师在课堂上就只能“纸上谈兵”地教给学生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学生学到的也就只能是一些书面知识和原理。即使有些老师重视网络营销课程教学的案例模拟分析,但缺乏真实的实践操作环境,仅凭案例分析教学也不能使学生具备实实在在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教师自身实践经历和经验的局限性,也是束缚学生学好网络营销课程以及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方面。

1.4现有的考评机制不合理

现有的网络营销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考核往往是平时课堂表现、考勤加上期末考试或考查,而对教师的考评依据则主要是所教班级学生的期末总成绩。这种考评机制在当今的“双创”背景下,对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情况具有极大不合理性。因为这种考核方式于学生而言只能考核到学生所掌握到的网络营销相关原理和知识程度,而对教师而言只能考查到所教理论知识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网络营销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则无从考核。而对网络营销这一门课程的特点而言,仅具有相关理论原理知识是远远达不到当今时代“双创”要求的。故而以上考核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考评也必然具有偏差。对于网络营销这一门实践运用课程而言,这种考评方式注重了形式而缺乏内涵,不仅容易导致教师只关心课堂的理论教学,也容易打击到部分教师开展实践教学和课外辅导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2、双创背景下网络营销教学改革的建议

2.1深化认识、加强重视

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必须首先认识到当今互联网时代,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及“互联网+”的新形势下,网络营销教学于企业的实际需要以及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才能自觉强化网络营销教学的使命感,加强对网络营销教学的重视,并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到学习网络营销的重要性,使学生强化学习动力。其次,广大教师和学生应该通过调研,从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出发,深化对网络营销课程的认识,以便重新矫正网络营销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改进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拟定培养网络营销人才的标准等,着力培养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网络营销实用性人才。总而言之,只有认识到网络营销教学于当今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性,重视网络营销在学科发展中的地位,才能谈得上改革其教学目标、方法和手段等方面。

2.2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对于网络营销这一门以实践性和实用性为其显著特征的课程而言,如果教师自身缺乏网络营销实践和实战方面的经验,可以肯定的是其本身也会缺乏对网络营销相关知识和原理的深切感悟和理解,当然更不可能很好地培育学生将相关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故而也不可能满足当下的“双创”要求和“互联网+”人才培养的需要。因而,有关网络营销课程的教改,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从网络营销教师自身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开始,从立足于丰富网络营销教师的实践经验以及提升网络营销教师自身的网络营销实战能力开始。为此,学校应该出面对接企业资源,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要求和安排网络营销教师定期不定期到企业学习或兼职,直接参与企业的网络营销实战活动,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提供一定的项目经费让教师带领着学生直接去开展网络营销的创新创业实战活动。这些措施的目的旨在提升网络营销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网络营销的教学效率和效果。

2.3施行“学中干”和“干中学”的教学模式

网络营销既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则在教学中实践就是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故而创新理论中的“学中干”和“干中学”的螺旋式创新能力培育原理也非常适用于网络营销的课程教学[3]。即要求学生一边学习网络营销相关理论知识,一边开展网络营销的实践或实战活动。例如,可以倡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开设网店进行运营,也可以由学校出面与社会企业进行对接,由老师带领学生与企业的网络营销活动进行无缝对接,直接参与企业的网络营销实战活动,甚而承接或外包企业的网络营销项目,等等;与此同时,学校也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通过施行“学中干”和“干中学”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在学习中将所学知识原理运用于网络营销实践实战中,使学生在实践实战的过程中加强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实践实战的基础上获得新的感悟和启示,深化网络营销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切实改进网络营销教学效果。

2.4改革现有的教学考评机制

要改进网络营销的教学目标、方法和手段,必先改革网络营销现存的考评机制[4]。如上所述,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企业的网络营销实践经验,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网络营销创新创业或承接企业的网络营销项目等措施是丰富教师教学经验、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方法;而开展学生“学中干”和“干中学”的实践教学模式更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必要措施。要施行这样的教学手段,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必然以建立新的考评机制作为保障。例如,对学生考核而言,大幅降低期末考试或考查的分值权重,并相应增加学生平时实践实战能力考核项目,并使得实践实战分值的权重与期末考试或考查的权重相当甚至更高,同时对学生自行开展网络营销方面的创新创业,或在企业实习期间对企业的网络营销做出一定贡献,或参与承接企业网络营销任务并有出色表现的给予特殊考核奖励,等等;而对教师的考核而言,在大幅降低传统那种以学生的期末考试或考查成绩作为教学效果考核指标的权重的基础上,将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网络营销部门兼职或平时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网络营销实践,指导学生从事网络营销方面的创新创业等方面增列为教学考核内容,并大幅提升这些考核内容的分值权重。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第6篇

关键词:网络文学批评;困境;主体选择

一、引言

网络文学批评之所以成为当前的一个焦点话题,显然不是源于批评界的某种理论嗜好,而是基于网络文学创作实践的需求。近年来网络文学的爆发式增长,让本来就有些薄弱的网络批评愈发相形见绌、声音微弱,赶不上呼啸前行的创作快车。于是,网络文学批评特别是学院派批评颇有些处境尴尬――一方面在网络文学界遇“冷”,不被网络和网民读者看好;另一方面又被传统批评视为“小道”和“边缘”,相对于积淀深厚的主流文学批评,网络文学批评似乎是“不入流”的。要改变这一现状,加快网络文学批评建设,倡导刚健有为的网络批评,显得十分重要而紧迫。

二、网络文学批评的三重困境

网络文学批评也属于文学批评,需要遵循文学批评的基本规范,发挥文学批评的应有功能。但网络文学批评又不同于传统的或曰常规的文学批评,因为它是对于“网络文学”的批评,所以它给文学批评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也使文学批评面临着诸多的困惑。

1.作品阅读量的困境

阅读是批评的先导和前提,而网络文学批评首先碰到的难题便是阅读的困难。网上的作品浩如烟海却良莠不齐,特别是网络小说,动辄百万、千万字的篇幅,给阅读带来很大压力。网络上已经出现1.7亿字的超长篇小说《宇宙巨校闪级生》①,淡然的超长篇《宇宙与生命》超过2700万字,雷云风暴创作的《从零开始》连载了11年,已有2022万字,仍在更新;心梦无痕的《七界传说》达1900多万字②,而数百万字的小说、特别是玄幻类小说,在网络上可谓比比皆是。③就像电视连续剧需要播放50集左右方可产生最佳广告效应一样,受阅读市场“粉丝”跟读的“眼球效应”影响,网络小说为了付费阅读的需要和优质IP的影响力积累,必须要有一定的篇幅才能对阅读者形成“粘性”,产生“欲罢不能”的吸引力。一旦“粘”住了读者群,有时哪怕是“弃之可惜,食之无味”,这些“粉”们也愿意硬着头皮跟读下去,因为他们还在期待下一次“续更”的“爽点”。于是,已被欲望机制驱动的“粉丝跟读”将会约束着持续写下去,出现“有人读,我就写”、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注水”长篇也就不稀奇了。

这种基于读者选择的“超长”写作并不代表艺术的创新或审美的进步,但从经济效益看,对于作者和网站经营显然是有利的,苦就苦了那些试图评价网络文学的批评家和研究者――生而有涯之人生面对有如恒河沙数般的作品,谁也无法穷尽巨量的阅读对象。即如当下火爆的类型小说而言,要想把几十种类型化作品梳理一个轮廓尚且不易,遑论在“类型的海洋”沙里淘金,掌握文学批评的话语自信!当然,如果人们只是在网上做一个“跟读的粉丝”即兴点评,或是去网络社区、某一作品的论坛参与在线评论,就具体作品的内容和写法发表几句阅读感言,阅读也许不是一件难事。但如果人们要发表文学“长评”,或者在传统媒体发表对网络作家作品鞭辟入里、切中肯綮的学术批评,没有对网络文学的长期浸淫,没有对作品的仔细阅读,都是不可想象的。网络作品数量多、篇幅长的“阅读难”问题,让许多有心介入的评论者要么望而却步,要么做一目十行的浅阅读,难以进入网络批评深入堂奥之门径,“阅读难关”便成为网络批评在技术层面的首要难题。

2.评价标准的困境

网络改变了人与世界原初的艺术审美关系,网络文学创造了不一样的文学,这使得传统批评标准一夜之间成为“昨日成规”,难以照搬过来用于评价新兴的网络文学,而新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起来,网络文学批评似乎变得无所依傍,导致批评与创作的严重疏离,形成“创作热”和“批评冷”的强烈反差。因此,网络文学的理论批评正经历着难以规避的观念转型和标准重建。

从学理逻辑上看,网络文学仍然需要坚守人类赋予文学的逻各斯原点,其批评标准应该有助于评判和构建这种文学的人文审美价值和社会文化意义;同时,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又必须切中“网络”和“文学”双重背景下的艺术创新,能够回应网络时代的文学发展和文学问题。比如,除了传统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之外,网络文学的评价标准还应该有读者层面、产业层面、技术层面的评价尺度。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可以是分层、分级的,既需要坚持思想精深、内容精湛、艺术精良等纯文学的高标准,也需要有诸如生活的认同感、情感的代入性、阅读的快感、大众娱乐性、“续更”的完本率、与读者的互动性,甚至持续原创的时长年限、作者的版权观念、网络道德操守与法律法规意识等一般性的、更为具体的标准。这些标准都应该纳入网络文学批评标准和评价体系建构的视域。

在笔者看来,基于当下我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实际,其批评标准至少应当回答如下关键问题:网络时代文学评价的社会价值导向与文学价值导向应该如何坚守?网络时代的文学应怎样达成其认识、教育、审美、娱乐功能与市场效益的统一?网络时代的文学批评该怎样均衡美学标准、读者人气、经济效益等评价范式来展开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形式、审美风格的鉴赏和评价?网络时代的文学批评应如何分析网络文学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文本的异同?评价网络时代的文学该怎样把握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以及玄幻、穿越等类型化写作手法在网络文学中的表现?当前,我国网络文学批评界对这些问题探讨不多,有些研究才刚刚开始,有的问题还很少有人触及,已有的网络文学批评实践也多是“摸着石头过河”,或者是自说自话、各说各话,这种状况应该尽快得到改变。

3.评价方式的困境

这里所说的评价方式,主要指文学批评的表达方式和成果传播的载体形态。传统的文学批评是文学理论的重要一翼,长于对批评对象做学理分析,其成果一般是以公开发表(出版)的报刊、著作形式形成批评的影响力。网络文学诞生后,仍然有许多批评家特别是关注网络文学的学院派批评在沿袭这种批评方式,但更多的网络批评即网民批评却是在网络上完成的,网络“在线批评”已成为网络文学批评的主要方式。

今天,我国的网络文学批评已经形成一个由三类批评主体构成的三大批评阵营:即由传统批评家构成的学院派批评,由传统媒体人构成的传媒批评和以文学网民为主体形成的在线批评。这三类批评各有侧重:学院派批评是一种理性化的学术批评,注重学理规范和观念逻辑;传媒批评注重新闻时效的影响力,关注社会效益和市场反应,具有价值的引导性;而网络在线批评则以即时表达为主,讲求真话实说和悦心快意,往往三言两语,点到即止,却难免蜻蜓点水,或剑走偏锋,有时只图口舌之快却不负文责。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三个阵营各展其长,但并未形成兼容互补之势。

从有助于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大计考虑,要使网络文学批评发挥在社会主流文化中的影响力,需要掌控批评话语权和传媒主动权的“精英批评”与主流媒体更多地关注网络文学,用主流的声音为网络文学“站台”,改变网络创作与网络批评严重失衡的状况。

在笔者看来,当前更重要的是倡导批评家的网络在线批评。因为在线批评不仅更切合网络文学的文本生产机制和传播特点,也有助于网络批评与网络创作的互动沟通,真正让网络批评以“网络”的方式发挥作用。由数字化网络所规制的“宏媒体”“元媒体”和自媒体具有强劲的整合力和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传播力,网络文学创作、传播、阅读的特点,决定了网络在线批评的直接有效性和批评趋势的必然性与适恰性,从网络特别是自媒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看,“上网批评”和“批评上网”都将是网络文学批评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期待,今天“三类批评主体构成三大批评阵营”的彼此分立、互不往来的状况尽快得到改善,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语境中三者尽快形成一股合力,成为一个整体,就像消除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界限一样,逐步弥合学院批评、传媒批评、网络在线批评的边界,创建网络文学批评的“中国板块”。

三、批评立场的主体选择

1.从上网开始,从阅读出发,呼吁批评家真正进入网络文学现场

这是网络文学批评的第一步,也是批评主体的首要选择。评价网络文学,研究网络文学,应该并只能从对象的实际出发,以研究的本体为据,这是我们了解网络文学、评价网络文学、研究网络文学绕不过去的一道“铁门槛”。对于网络文学批评者而言,“便是点击网站,阅读作品,下足新批评派所倡导的‘细读’工夫,了解和把握网络文学的生产方式、作品形态、传播载体和接受方式,以及功能结构与意义蕴含等”④。切入现场,做一个网络文学的“局内人”,从而赢得网络文学批评的话语权,这是网络批评的前提。并且,批评家仅仅“入场”还不够,还需要“入眼”“入心”,做一个网络“潜水者”跟踪阅读作品,也可以做一个“粉丝”为某一个网络“站台”甚至“打赏”,参与对网络作家作品的社区、论坛讨论,或点赞、或吐槽,或跟帖、或长评,跟作家互动,与网友交流,始终保持对网络文学现场的关注度和兴奋点。

但时下我们看到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其中有两种情形容易形成阻隔:一是“旧制嵌入”模式,二是“技术至要”模式。前者先入为主地简单套用传统的文学理论体系和批评标准来评价网络文学,评论者不是从网络阅读出发,有些甚至很少上网,并不熟悉网络作品,只是凭着在传统文学熏陶中积累的理论经验,便无比自信地面对网络文学发言,比如网络文学“垃圾论”“低俗论”“口水论”“媒介论”等即属此类。这种评价多是“把传统的文论学理简单套用到网络文学身上,用中外经典的文艺理论概念、范畴和理论模式,实施‘六经注我’或‘我注六经’式的疏瀹与反思,急于构建网络文学的理论体系,让这只本该黄昏时高飞的‘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黎明时便折翅起飞,结果不仅对实际的网络文学现象体认有‘隔’,也于这一新兴文学的理论开启无补,导致网络文学研究的聚焦失准与凌空蹈虚”⑤。后者同样不是从网络作品出发,或者根本不把网络文学当作“文学”去评价,而仅仅将其看作是一种技术传媒的文化符号,以技术分析代替艺术评判,用工具思维漠视网络文学的人文蕴含,其评论充斥着一串串技术性术语和英文符号,读来让人一头雾水,笔下的评论文章不乏“网络”特色却与“文学”相距甚远,说到底,还是对网络作品阅读不足,体验不深,只能“入场”却不能“入心”。这样的批评滑向了技术的槽模,而脱离的却是文学的正途。

2.建立网络文学批评通变观

文学的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由文学变化带来的文学批评变化同样如此,正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当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把文学带到“赛博空间”的时候,文学批评要想回应文学现实,只能顺变,不能“逆袭”,改变与调适才是最好的出路。哈佛大学研究互联网治理的专家乔纳森?齐特林(Jonathan Zittrain)称互联网是人类“光荣、毁灭与救赎的预言”,因为网络硬软件服务功能的“完美的执行”就意味着“行为规则和判决规则的不受欢迎的瓦解”⑥。美国新媒体研究专家马克?波斯特(Mark Poster)在《互联网怎么了?》一书中提醒人们:“数字化技术将带来巨大的变化,这一点不可否认,但关键不是设想一个炼狱(dystopia)或者乌托邦(utopia),而是理解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并且尽我们所能以最好的方式去理解它们的结果。”⑦著名的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也早就对传媒技术带来的变化有过精到的预言,他说:“技术的影响不是发生在意见和观念的层面上,而是要坚定不移、不可抗拒地改变人的感觉比率和感知模式。”⑧互联网这只“魔兽”已经不可抗拒地改变了人对世界的认知方式,改变了社会面貌和文化规则,改变了文学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格局,评价文学的体系和标准当然也应发生变化。只不过这个变化需要找到两个支点:一个是网络文学创作实践,让批评标准和评价体系既要有“文学”的维度,又要有“网络”的视野,能够“接地气”地回应现实;另一个是“文学性”的逻辑原点,即吸取传统文学批评理论观念中那些不变或不能变的元素,如人文的、审美的、艺术感染的、普世价值的文学要素,这样的文学批评才会是“文学”的批评而不是其他批评。

具体来说,基于主体立场的批评通变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第一,批评主体身份的通变。网络批评是开放的,可以是有门槛的,如在传统媒体(书、报、刊)发表网络文学评论就会有专业性的要求;也可以是无门槛、零成本的,如网络在线批评。也就是说,网络文学批评不再是职业批评家的专利,而是批评话语权的下移与解放,使普通网民都有了面对作品发言的权力。而批评广场的众声喧哗能让创作者听到更多的“逆耳之言”,其所体现的以真话对抗虚假、用犀利替代陈腐,以及在“读―写”互动中实现的间性对话,显然有助于改善文学批评的学术生态。

第二,批评标准的通变。批评家应该基于网络文学的发展实际,充分考虑批评标准的多维性。因为“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显现于对作品的肯定与否定的评判中、争议于传统与创新之辩,并合谋于商业与技术之维”⑨。网络文学批评标准的探索性、不确定性与可塑性,决定了批评家必须要有通变的立场和心态。正如研究者建言的:“建构合理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需要明确合理的价值预设和历史性、语境化原则,网络文学的网络化存在方式是确认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存在论依据”,因而,通变的批评标准必须考虑新媒介下的新文学,如“网络功能发挥尺度、跨媒介及跨艺类尺度、技术性―艺术性―商业性融合尺度、‘虚拟世界’开拓尺度、主体网络间性与合作生产尺度、‘数字存在’对存在意义领悟尺度、‘数字现实主义’美学尺度体系整体构成”⑩,这些尺度本身也无时不处在变化与建构之中。

第三,评价方式的变化。网络批评应该倡导不拘一格,可以是长评,也可以短评;可以是逻辑剖析性的,也可以是感悟式的;可以发表在传统媒体上,更多的可能是在线批评;可以是庄重典雅的风格,也可以是戏谑调侃的风格……无论是哪种批评方式,只要是对解读网络作家作品有利,有助于网络文学健康发展,我们就应该以开放的、包容的心态去接受、去适应。

3.打通写、读、管、评各环节,建立文学批评的共同体

网络文学的存在方式本身就是一个生产链、产业链环环相扣、相互依存的“文学共同体”。由创作―网站管理―读者欣赏―学者评说―市场检验―政府监管等诸要素创生的业态结构,构成了新媒体语境中的文学社会学和生产美学。网络文学批评也应该这样,也需要建构一个由创作(作者维度)、管理(政府维度)、经营(网站维度)、阅读(读者维度)、评论(理论维度)五位一体的“批评共同体”,而不是批评家或文学网民的单打独斗、各说各话。这个共同体应该以理论评论学理逻辑为中心,创建批评的多维互动方式,以此形成网络文学批评的良好生态。

从“批评―创作”的维度上说,批评家要和网络作家交朋友,主动阅读作品,关注的创作与成长;网络作家也应该主动接近理论评论者,形成沟通与交流的良性机制,实现批评与创作的“对眼”与“对点”,而不是彼此观望,互不往来。文学评论家冯牧先生曾说过,批评家和作家的关系应该是平等交流的关系,不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不应当像契诃夫那样把评论和创作看成是“绳子和马”的关系,也不应当像爱伦堡那样将其看成是“木耳和树”的关系,而要像贺拉斯在《诗艺》中比喻的那样:创作好比“刀子”,评论好比“磨刀石”,磨刀石虽然切不动什么,但却可以使钢刀锋利。作为批评家,应该让自己的评论助推创作的“锋刀利刃”;而网络作家也应该虚怀若谷,敢听真话,视批评家为文学同道和前行路上的挚友。

从“批评―管理”的维度上说,网络文学批评需要自觉遵守相关政策法规,积极配合政府管理,打击利用网络文学传播有害内容的违法违规行为,促使网络文学创作与经营恪守行业规范,以自律抵制市场乱象,积极为网络文学营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文学管理者也需要依托网络批评获得文学舆情,把握创作动向,推介优秀作品,为网络批评保驾护航,使网络批评成为洞悉网络文学实践的晴雨表和驱动力。

从“批评―经营”维度上说,网络文学批评应该沟通创作与市场,为网站经营作品提供艺术定性和市场定量的有效信息,助推文学网站创新商业模式,开拓文学市场,扩大作品影响力,延伸优质IP的产业链,形成可选择性价值导向。同时,网络批评也应该促进网站经营者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运用新媒体技术,组织和传播优秀作品,健全综合评价体系,把好内容质量关,抵制趋利媚俗之风,发表更多经得住大众评价、专家评价、历史评价和市场检验的好作品。文学网站也需要积极配合文学评价活动,为批评行为提供后台信息,把支持文学批评纳入网站管理的工作内容。

从“批评―阅读”的维度上说,网络文学批评有责任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作品中引导读者目光,形成欣赏导向,帮助读者更准确地认识和理解网络作品,以便“通作者之意,开览者之心”,一方面起到“沙里淘金”、抽茧剥丝的艺术遴选效应,另一方面又可以防范有害作品对读者的危害,起到阅读市场的净化作用。

注释

①目前世界上最长的网络小说《宇宙巨校闪级生》,作者是紫峰闲人。该小说总字数超过340兆,如换成中文计算多达1.7亿汉字。这是一部用VB语言编写并全自动完成的超长篇小说,全书至少描写了1.7万个有着不同姓名、不同容貌、不同特长的人物,描述了2.7万种造型新奇、行为怪异的怪物。据报道,完成这部超长小说只用了37个小时(不包括编程时间)。作品极具创意和想象力,无论是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环境描述,都可用怪妙绝尘、难寻对手来形容,因为这些效果的产生主要是借用了强大的电脑计算能力。

②雷云风暴的《从零开始》已在起点中文网连载11年,当前已有2022万字,仍在更新中。心梦无痕的《七界传说》,共1900多万字。参见知乎:http://zhihu.com/question/20435165,2016年9月16日查询。

③另有研究者统计:“起点文学网目前超过1000万字并且还在继续更新的小说有4部,它们是雷云风暴的《从零开始》,现在是1380多万字(此为2013年的数字――笔者注),元宝的《异能古董商》1160多万字,陈风笑的《官仙》1150万多字,黄金战士的《重生之妖孽人生》1100多万字。另外还有四部超过九百万字,接近1000万字。800万―900万字之间的也有8部。超过500万字的有80部。超过200万字的多达1049部,字数在100万―200万字之间的达1100部,意即超过100万字以上的小说多达2149部。这还是起点一家的情况。”见聂庆璞:《网络超长篇:商业化催生的注水写作》,《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2期。

④⑤欧阳友权:《中国物联网研究基点及其语境选择》,《河北学刊》2015年第4期。

⑥[美]乔纳森?齐特林:《互联网的未来》,康国平、刘乃清等译,东方出版社,2011年,第101页。

⑦[美]马克?波斯特:《互联网怎么了?》,易容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3页。

⑧[美]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46页。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第7篇

关键词:个体社会网络;创业意向;创业自我效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2)12-0032-04

Study of Relations between Ego Social Network 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 Formation

TANG Yong1,2,WANG Fu-min1, SONG Juan1

(1.School of Business,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6;

2.School of Urban Management,Hunan City University,Yiyang 413000)

Abstract: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ode which consists of SN and EI based on related theories. With 442 samples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 shows that: network tie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EI, business communication opportunity and entrepreneur contact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EI.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completely mediat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entrepreneur contact and EI, partially mediat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business communication and EI.

Key words:ego social network;entrepreneurial intent;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1 前言

在创业研究领域,学者们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有人选择创业而另外的人没有”,并从创业环境变量(Tan,2006)、人口学特征(吴晓波等,2010)、创业心理特征等角度给出解释。以Ajzen[1]为代表的创业心理学学者针对创业行为选择的诸多前变量,提出计划行为理论(TPB),认为创业意向是创业选择最好的预测值。针对创业意向的形成,一些学者借鉴社会认知理论及社会学习理论给出了解释[2,3]。与此同时,基于群体行为特征的网络研究成为解释创业现象的新的突破点[4]。但目前网络方法还集中在创业过程研究中,并没有深入到创业前情境。不难发现,任何个体在形成创业意向前都是嵌入某种特定的社会网络中,社会网络或多或少对个体形成理念、采取行为有一定的影响[5]。这些网络是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体网络(ego social network),每一位个体对应一个网络,且只能通过联系及属性特征来描述,因而具有较大的随机性[6]。与传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集中于主体特征不同,网络情境下创业意向影响因素还没有一致结论。本文从个体社会网络视角建立起社会网络与创业意向形成的关系模型,以明晰网络关系、属性促进创业意向形成的机理。

2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2.1 创业意向模型

早期针对创业的解释集中于个体变量,认为创业行为差异取决于个体的生理特质差异、人口因素差异等,但Ajzen[1]、Krueger(2000)等认为创业选择最具有预测能力的变量是创业意向,它反映了个体对目标的努力方向。基于个体认知和社会学习理论,早期创业意向模型主要有Ajzen[1]的计划行为理论模型(TPB)、Shapero等(1982)的创业事件模型及Bird(1988)的创业意向模型。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将创业意向适用领域拓展,开发了Linan[2]大学创业意向模型、Thompson[7]二阶段创业意向模型及Igor等[3]学术创业意向模型。虽然这些模型产生于特定的领域,但意向形成均遵循较统一的范式,即创业意向依赖于个体对创业事件的希求、个体对创业行为可行的判断及为此采取行动的倾向,影响创业意向形成的因素集中在个人态度、创业自我效能、人际网络、学习经历等个人认知层面。

2.2 社会网络

Banck[8]总结出社会网络存在三类重要的规则:(1)个体中心与其他个体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关系;(2)个体中心嵌入到社会关系中,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3)个体能够选择适当的方法通过网络获取其利益。Granovetter[9]针对以往经济学和社会学中普遍存在的对人类行为“过度社会化”和“低度社会化”问题,认为应从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去解释经济行动,实现了在微观行为与宏观行为间建立一座桥。根据网络节点的中心关系将社会网络区分为整体社会网络(whole social network)和个体社会网络(ego social network),其中个体社会网络通过网络联系和属性表示。对于个体网络联系获取创业资源的机制,强调强联系能使各节点实现相互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基于关系的信任与相互依存的优势(Anderson等[10]),因此有利于创业;Burt [11]、Kontinen和Ojala(2011)则认为由于创业活动需要不同阶层、不同专业的融合,因此弱联系、低密度有利于接触更多的异质性资源,处于结构洞位置的个体更能获取创业资源。

2.3 社会网络与创业意向

目前虽然没有直接对个体社会网络与创业意向关系研究的成果,但可以从一些学者们的分析中归纳出社会网络影响创业意向的机理。Linan[2]提出大学生社会规范的感知对创业意向的形成有显著影响,这里社会规范感知反映的是被调查者通过个体社会网络关系明晰创业基本规则,可以视为社会网络资源作用。Igor等[3]证明了人际网络对创业意向形成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Kirkwood[12]研究发现,如果个体观察到周围有人成功创业,那么示范作用将影响个体创业意向的形成。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创业前情境下个体社会网络客观存在,但学者们研究创业意向时较少思考社会网络对创业意向形成的影响。即使有学者意识到人际交往、创业者示范作用等因素能影响创业意向形成,也没有完整将其纳入到同一变量系统中,模型构建较为分散。

2.4 研究假设

个体网络测度一般是从其联系及属性的维度展开[6],本文借鉴目前对个体网络测度方法[13,14],选取以下6个变量:网络规模、网络内联系、网络多属性、结网时间、商业交流机会及创业家交往。

网络规模反映个体能接触到的社会网络的边界范围。大的网络规模能提供获取更广泛信息的机会,为创业异质性资源需求提供平台,有利于增强个体对创业机会的识别和资源的获取能力。另外,规模大的网络能为个体提供更多的参照条件,使个体更清楚地认识到自身是否具备创业条件,为创业的可行性和创业希求性分析提供依据,更能影响创业意向的形成。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个体社会网络规模与创业意向形成显著正相关

网络内联系有强联系和弱联系两类。强联系意味着网络中各节点熟知,相互之间基于情感信任进行交流,能形成取向一致的社会网络。如果个体有创业经验的示范,或者网络本身能提供创业所需的资源,那么该个体能以较低成本获取这些资源,坚定其形成创业意向。如果个体处在弱联系网络中,个体具有比强联系网络更广泛的信息来源通道,能接触更多的创业异质性信息,为个体进行创业决策提供更多依据。相对于强联系网络而言,个体在弱联系网络能更高效地接触非冗余信息,使个体能更清楚地把握创业信念,进而影响创业意向形成。

假设2:个体社会网络内联系与创业意向形成显著相关

基于信息资源、信任关系等资源的个体社会网络具有多属性特征。个体如果能更充分地接触到不同属性的网络,就越有可能加深对网络承载资源的认识,进而提升个体对创业的意愿。当个体深入了解到网络的多属性,就能增强对是否具备创业能力进行判断,激发其形成创业意向。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

假设3:社会网络多属性对创业意向形成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结网时间指个体嵌入社会网络的时间。通过与网络长时间交往,个体可能获取情感性的信任。但可能由于路径依赖,个体会保持与网络一致的理念,形成“网络惯性”。结网时间较短,网络惯性还不明显,个体通过不同属性网络获取新信息的可能性就越大,而新信息的获取是创业机会形成的重要保证[15]。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4:社会网络结网时间与创业意向形成显著负相关

符合商业形成条件的资源是创业的基础[16]。个体获取资源不仅需要直接购买的成本,还需要考虑该资源是否能为其所用,即产生识别成本。如果能更多地接触与商业直接相关的网络,识别资源的成本就能减少;通过商业接触,能促进个体对商业的认同感,增强商业知识积累,有利于创业意向形成。为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5:商业交流机会对创业意向形成有显著正向作用

如果社会网络中存在创业者,能激发潜在创业者更好地获取创业的“替代性经验”;成功的创业者往往处在创业网络中的“结构洞”位置,如果能增大与他们接触的机会,个体能大量减少搜索创业资源的成本;强的示范效应能促使个体感知创业可行,进而促进创业意向形成。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6:创业家交往与创业意向形成显著正相关

以上假设均需个体对自身创业能力的评价,其实质是创业自我效能作用的结果(Chen等1998)。自我效能感是通过将个人和社会条件对比分析而形成的自我判断,反映了个体对实现创业活动的基本信念,包含创业者关于自身能够有效完成创业活动并取得成功的信念,以及对将要进行的创业活动基本条件估计的充分性。Zhao和Seibert[17]探讨了自我效能在个体因素和创业意向之间的中介效应,认为潜在创业者的自我效能与创业意向正相关。为此提出假设:

假设7:创业自我效能在个体社会网络与创业意向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综合以上假设,本文建立如图1的理论模型。

3 研究设计

3.1 调研对象及数据收集

创业意向作为创业行为的预测值,要求样本不具备实质性的创业行为。本文样本选择来源于长沙、益阳、株洲及广州的高科技园(创业园)企业员工,这些员工一般都对创业信息有一定的掌握,个人社会网络中具备形成创业意向的基础性条件。从2011年7月起问卷经过小群体发放-专家修改和完善-预测试过程,直到通过信度和效度检验最后形成正式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820份,至2011年12月20日止回收问卷583份,其中有效问卷442份。部分问卷未回收的原因是调研对象不满足研究的基本要求(如存在实质性创业行为)、拒绝填制问卷及问卷丢失。无效问卷是指问卷中存在数据缺省、趋高、趋低、循环数据。

3.2 变量操作化定义

3.2.1 自变量测量

网络规模,多数学者用个体与节点联系的数量表示网络规模,但这样做会使被试在短时间内无法清楚计算出数量,特别是针对弱联系网络较难把握。本文采用“在你的社会网络中,判断你与其他人联系的数量与整个网络中各平均联系数量相比较”,1表示“小于平均水平”,2表示“平均水平”,3表示“大于平均水平”。

网络内联系,根据Granovetter[9]研究,本文设计 “在你的社会网络中,判断互相认识程度”。1表示“较少”互相认识,2表示认识程度“一般”,3表示认识“较深”。

网络多属性,多属性是指个体社会网络承载资源的多样性。本文采用“在你交往的群体中,其他人从事与你相类似性质工作的程度”,1表示“类似工作较少”,2表示“一般”,3表示“较多”。

结网时间,由于社会网络具备生命周期性,本文选择一个创业周期8年为标准,设计题项“在你的社会网络中,判断与你交往超过8年的人所占比例情况”,1表示“较少”,2表示“一般”,3表示“较多”。

商业交流机会,商业交流表示个体社会网络中与商业人士交流的机会。为了反映个体网络特征,本文的测量项为“在你的社会网络中,比较你所交流的商业人士数量与整个网络节点中商业人士交流的平均数”,1表示“低于平均数”,2表示“达到平均数”,3表示“超过平均数”。

创业家交往,根据Igor等[3]推荐的题项,本文采用“在你的社会网络中,判断近两年交往的创业家数量”,0表示“没有”,1表示“有”。

3.2.2 因变量测量

创业意向,目前主要的创业意向测量量表有Thompson[7]个体创业意向量表、Igor等[3]6项创业意向量表等。结合我国创业实际,本文用“未来3年里你是否希望采用创业行动”来测量创业意向,0表示“没有创业意向”,1表示“有创业意向”。

3.2.3 控制和中介变量测量

对于控制变量的选择,本文分别选取性别、年龄和教育程度。其中性别采用分类变量,1代表“男性”,2代表“女性”。对于年龄变量,由于年龄与社会网络存在一定的关联度,我国情境下对创业意向研究集中在35岁以下[18],因此对于年龄进行分组:26岁以下、26~40岁及40岁以上表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及第三阶段。对于26~40岁之间和40岁以上取哑变量,26岁以下作为参照变量。对于教育程度,按照我国现行教育体系进行变量设置,0表示“初中”,1表示“中专(高中)”,2表示“大专”,3表示“本科”,4表示“研究生”。

创业自我效能反映对创业可行性和创业希求性的感知,本文用“对自身创业能力的判断”测量,1表示“感知具备创业的条件”,0表示“感知不具备创业的条件”。

4 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

4.1 logistic多重回归

本文假设检验采用logistic多重回归,回归分析中以人口变量为控制变量。表1为样本情况,有9.3%的被访者在未来3年内具有建立自己实业的意向。表2为变量相关矩阵,可知网络规模、网络多属性与创业意向关系不显著,第二阶段年龄(即26~40岁之间)形成创业意向的可能性最高。对于网络内联系、结网时间及年龄段2,均与创业意向存在显著负相关。表3给出了不同模型进行多重回归的结果:模型1为控制变量对创业意向的回归模型,模型2为社会网络对创业意向的回归模型,模型3为加入自我效能后的回归模型。

4.2 回归结果分析

模型1中,性别、年龄第三阶段及教育程度对创业意向形成影响显著,其中女性和年龄第三阶段与创业意向负相关,教育程度与创业意向正相关。模型2为不加入自我效能变量情况下的假设检验。对照R2的变化,模型2较模型1有更强的解释力。

对于假设1,相关系数采用单尾检验,检验结果不显著,假设没有得到支持。对于假设2,由于网络联系有强联系和弱联系,采用双尾检验,此时p

在模型3中,引入创业自我效能变量,以测定其中介效应。根据Baron等(1986)的建议,在模型2基础上加入自我效能变量以观察相关系数和显著性的变化。通过对照R2的变化,模型3较模型2有更强的解释力(R2变化为0.054)。

从模型3的回归系数可知,引入中介变量没有影响网络内联系与创业意向的回归系数,因此对其没有中介作用(系数为0.30,p

5 结论

本文以文献为基础建立创业前个体社会网络与创业意向的关系模型,并对442个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结论有:

(1)网络内联系与创业意向形成负相关,弱联系更有利于创业意向形成。对其的解释是个体的弱联系有利于接触更多异质性信息,便于创业决策。相对而言,强联系可能会使个体形成“网络锁定”,不利于对不确定性做出迅速反应。该结论进一步证实了结构洞理论。

(2)对于商业交流机会而言,个体商业交往机会越多,越容易形成创业意向。其基本解释是商业交流为个体直接掌握创业知识提供了基础,使个体越有可能对其是否具备创业的条件认识深刻,从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个体对创业机会识别和把握的能力。

(3)当个体嵌入的社会网络中存在创业家时,更容易形成创业意向。社会网络中信息相对零散,如果个体社会网络中具备创业家知识,那么溢出知识能直接成为个体的“替代性知识”,减少其重构创业知识成本;同时创业家对个体采取类似行动有一定示范效应,能更好地促进个体创业意向形成。

(4)针对创业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本文的结论是创业自我效能对创业家交往与创业意向起完全中介作用,对商业交流与创业意向起部分中介作用,但不支持网络内联系与创业意向关系的中介作用。其基本解释是创业家知识及示范作用能促进个体形成良好的感知可行和感知希求的评价能力,商业交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个体形成创业自我效能。而网络内联系相对而言资源比较分散,难以促进创业自我效能的提升。

另外,个体社会网络中的其他变量如网络规模、结网时间及网络的多属性对创业意向的形成不具备显著作用。由于个体心理取向倾向于占主导的社会网络,如果社会网络主导资源并非创业所需资源,那么网络规模和网络的多属性不能导致创业意向形成;同样结网时间受“网络惯性”、“网络锁定”影响,个体与其个体社会网络形成认知及行为上的默契,从而难以产生新的意向。

为了促进创业意向的提升,要求政策制定者通过政策引导、宏观资源配置等方式在个体社会网络中提升商业交流机会、嵌入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创业家、构建基于创业资源需求的异质性网络资源。由于基于我国情境的创业意向量表开发还处在探索阶段,本文的个体社会网络变量也处在研究阶段,加之样本的选择集中于几个高科技园(创业园)内,随着样本选择范围的扩大,相关研究结论是否成立、模型是否能进一步改进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Ajzen.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50(2):179-211.

[2]Linan.Intention-based Model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Small Business,2004,3:11-35.

[3]Igor Prodan,Mateja Drnovsek.Conceptualizing Academic-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An Empirical Test[J].Technovation,2010,30:332-347.

[4]Hoang H,Antoncic work-based Research In Entrepreneurship:A Critical Review[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3,18:165-187.

[5]Larson A L,Starr J A,Network Model of Organization Formation[J].Entrepreneurship:Theory and Practice,1993,17(2):5-15.

[6]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M].第2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4-5.

[7]E R Thompson.Individual Entrepreneurial Intent:Construct Clar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 Internationally Reliable Metric[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9,33(3):669-694.

[8]Banck G work Analysis and Social Theory[A].J Boissevain,J C work Analysis Studies In Human Interaction[C].Netherlands:Mouton and Co,1973:37-44.

[9]Granovetter 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1(3):481-510.

[10]Anderson A,Jack S.The Articulation of Social Capital in Entrepreneurial Networks:A Glue or a Lubricant?[J].Entrepreneurship Region Development,2002,14:193-210.

[11]Burt R S.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12]Kirkwood J.Igniting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Is the Role Parents Play Gendere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and Research,2007,13:39-59.

[13]Anderson a r et work Practices and Entrepreneurial Growth[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0,26:121-133.

[14]任胜钢,孟宇,王龙伟.企业网络能力的结构测度与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1,(4):531-538.

[15]I P Vaghely et al..Are Opportunities Recognized or Constructed?[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0,25:73-86.

[16]贺小刚,沈瑜.创业家企业的成长:基于企业家团队资本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8,(1):82-114.

大学生网络创业论文第8篇

诚然,大学生网络创业者们确切具备良多其他的网络创业者们所没有的优势,然而他们同时也面临许多网络创业的门坎以及难题。一、大学生网络创业缺少资本,抗风险能力较弱。大学生网络创业首先面临就是资本缺少,尽管网络创业号称可以低本钱乃至是零本钱投入,然而这些年电子商务竞争的加重已经经使患上资本成了竞争的1个首要手腕。日前京东商城与苏宁易购之间的网购大战让咱们清晰地看到资本是不是足量是抉择网络市场的首要因素之1。因而,学生创业普遍面临就是资本短缺,投入有限,与此匹配的问题就是付费营销不足,商业信息传递规模有限,竞争力较低,抗风险能力差。二、竞争手腕过于单1,开辟市场能力有限。从这些年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网络创业情况来看,大多数网络创业尤其是进行商品交易类创业的学生们创业早期首选的营销策略就是低价格,通过零利润乃至是负利润发展客户,但是资本本就不足的学生创业者们常常还没坚持到盈利就只能退出网络市场。三、部份学生创业难以坚持,半途抛却者较多。部份学生认为网络创业投资小,风险低,而且需要投入精力少,抱着守株待兔的设法觉患上商品只要放在网上就会有用户购买,却不知现在网络市场竞争空前剧烈,好酒也怕巷子深,良多人的淘宝店1个月乃至半年都无人问津,部份创业者由于前期资本投入不多,压力不大,在遇到各种难题时首选抛却。其实,网络创业与实体创业相比,投入的各种精力等等均不会少乃至更多,在作出网络创业抉择时,创业者们就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与坚持。

大学生网络创业对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而言是踊跃发展就业机会的1个首要途径,而且大学生自身就拥有网络创业的各种优势,只要能在网络市场中取长补短就能开辟自己的创业机会。一、各级政府能够注重网络创业,为学生提供1些踊跃性的政策。目前,电子商务发展较好的浙江省为大学生网络创业提供了较好的政策保障,包含提供无息低息的创业贷款,免费的劳动保障及人事等等。这些踊跃的政策能够激励大学生们在网上自主创业,为他们降低风险,消除1些后顾自忧。二、学校应加强创业教育,让学生们掌握创业知识。湖北省目前正鼎力倡导各高校加强学生的创业教育,为他们开设1些创业课程,为学生的自主创业作为知识贮备。学生们掌握了创业的步骤,常见难题的处理和风险规避等等知识能够减少他们在遇到难题时的手足无措,坚定他们创业的信念,鼓励他们坚持到底。三、大学生创业者应充沛认识自我,寻觅适合的利基市场。面对于当今比较成熟的网络市场,大学生在选择创业项目时更应当结合本身优势,防止与大企业大卖家的正面竞争,寻觅适合的利基市场。与实力强劲的大卖家相比,创业学生在资金、渠道等方面具有劣势,所以在细分市场的选择上,创业早期不能寻求大而全,而应深刻到某1客户群体,做到少而精,尤其是面对于更具独创精神的九0后们,更需要深刻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及产品。比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1位大3学生结合本身的专业优势,通过从事企业网站设计、网页模板定制、平面设计和网络推行等业务,实现了1年近210万的盈利。网络创业的学生们必定要分析自己的优势与特色,结合自己的兴致及喜爱,只有透辟地分析自己之后才能在貌似已经经饱以及的网络市场中发掘自己的第1桶金。四、市场开辟应打开视线,综合运用多种营销手腕综合这几年我校学生网络创业来看,胜利案例较少,失败较多,究其缘由1方面与学生对于网络市场难题预计不足有关而另外一方面与学生市场开辟采取的手腕单1息息相干。比如,大多数学生选择淘宝网店创业,在网店推行方面,学生也知道要应用网站、博客及论坛等经常使用推行工具,然而大家的推行方式较单1。像良多学生选择论坛推行,选择的论坛都是相似于天涯、新浪、搜狐等知名论坛,而这些论坛1般不能发广告贴,即便发的是软文贴也很容易沉底,再加之良多人平时不上这些论坛,不能完整掌握相干论坛的特色,多以新手身份发帖,其结果是石沉海底,起不到任何推行的作用。如果选择以论坛作为推行平台,对于于学生创业而言不能广撒网,尽可能有的放矢,起初可以先在选好的论坛上多回帖多累积经验值,渐渐再来通过软文等方式推行产品或者服务,而且尽可能少选1些大的论坛,多选1些人气较好与所售商品或者服务相干性高的论坛。同时,综合应用多种免费的网络营销手腕,起到多管齐下的效果,为营销信息的传布奠定优良的基础。五、学生创业应抱着坚持到底的决心,要不畏难题,防止虎头蛇尾。网络创业在良多人的脑海里就是可以轻松赚钱,而事实正好相反。想在网络上有所成绩需要应答各种难题以及问题,需要创业者有强大的客服苦难的决心以及毅力。比如淘宝网店创业,需要创业者从货源选择到客服到商品打包邮寄到售后等1系列工作保质保量地一一完成,还要有相应的店铺宣扬及推行,这些工作琐碎而且良多时候需要坚持很长期才能看到成效。所以,学生创业必定要抱着坚定的信心,坚持坚持再坚持,这样才有机会获得创业的胜利。

总之,激励有能力的学生自主网络创业是解决就业的途径之1,尤其是在互联网经济时期,1切皆有可能,各种机会层见叠出。因而,想创业的同窗们需要累积知识累积经验,通过本身的不断发掘及锲而不舍,必定能在互联网市场中找到本身的价值体现,成绩自己的职业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