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诚信论文

大学生诚信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3 15:14:58

大学生诚信论文

大学生诚信论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诚信教育研究

引言

“诚”与“信”在古义中是相通的,但“诚”与“信”在理解的向度上又具有不同的特点。“诚”指“内诚于心”,“信”是“外信于人”。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诚信教育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就。诚信教育得到不断加强,渠道得到进一步扩展,新载体、新途径不断得到拓展。在这些措施的有力推动下,大学生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电脑网络的普及,新时期大学生在诚信方面还面临着不少的薄弱环节。以兰州某高校为例,通过调查,学生在诚信方面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学习方面的诚信缺失学习方面的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逃课、作业抄袭、考试作弊、论文剽窃、粗制滥造等方面。“没有逃过课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这是在大学校园里流行的一句话。据调查,高校专业课逃课率在20%左右,基础课的逃课率在25%以上,至于哲学外语等公共课则高达40%。此外,作业抄袭、论文抄袭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在论文写作中,大量引用摘抄资料中语段的同学占39%,拼凑现有论文的占13.7%,还有部分找人的现象。

1.2经济方面的诚信缺失这几年国家对高校大学生的资助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各类奖助学金等种类繁多,数额巨大。很多同学为了获得资助,谎报家庭收入,弄虚作假,编造家庭贫困原因等。调查中,当问及如果要申请减免学费,对自己的家境会如实汇报的占68.7%,虚报夸张的占3.4%,基本照实说,稍微有所改动的占32.1%;如果自己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选择有钱就还,没有就不还的占6%,能拖就拖的占2.8%。

1.3交往方面的诚信缺失在高校校园里经常会出现道德失范,交往失信的现象。据调查,身边同学在交往中常常会说谎的占22.1%,偶尔会说谎的占69.8%。部分同学时间观念淡薄,迟到、早退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恋爱观,朝秦暮楚,脚踩几只船,对待恋爱态度不够真诚。在恋爱动机中,自我确认、自我证明、性满足、情感亲密的动机比结婚的动机占有更大比例。

1.4就业方面的诚信缺失为了获得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很多学生挖空心思编造简历,修改成绩,伪造证书,编造自己社会实践经历,学生干部经历等。调查中,在如何对待求职简历时,有61%的同学选择会稍微美化一点,尽可能给用人单位留个好印象;有9.6%的同学选择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就写成什么样,能进去最重要,其它以后再说。

1.5网络行为的诚信缺失从调查情况看,网络已走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包括学习、看新闻、聊天、交友等。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遵守网络道德,讲求诚实守信,就显得更为重要。但是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盗看别人的电子信件、虚假消息、浏览黄色网站、制造病毒等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网络秩序。

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大学生诚信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诚信教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2.1管理与服务相统一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就要在日常教育中把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融入到学校管理之中。诚信教育管理是根据一定的诚信德育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引导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各种诚信德育要素,以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但是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为学生服务。诚信教育的主要内容要求我们必须把管理和服务结合起来,把着力点放到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上来,讲道理、办实事,做到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

2.2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必须考虑全体学生的整体特征和发展规律来安排诚信教育的内容。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思想状况的不同,因材施教,在《论语?先进》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子曰:“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这里从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个方面,说了十个弟子的特长。这种教育思想在今天的诚信教育中任然有着启发借鉴意义。诚信教育要适应青年学生的思想层次,制定多样性的教育目标,将共性与个性结合起来,提高诚信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3监督与引导相统一高等学校应该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通过成立诚信监督机构,学生评议,投诉举报等途径,广泛动员全体学生力量,推进校园诚信建设。同时,加强正面引导,要通过校园广播、网络等渠道加强主导性信息的,选树先进典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占领高校文化宣传阵地,引领青年学生的思想潮流。

2.4他律与自律相统一“他律”强调个体的品德由他人通过种种方式方法来进行培育,“自律”强调个体的品德要由个体本人通过自我心性修养来培育。诚信教育应该让学生明白:诚信、诚信教育不是约束人、限制人的异己力量,而是一种与个人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相一致的力量。大学生诚信教育要着眼于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探索诚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坚持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原则,把诚信教育做到大学生的心里去,形成大学生诚信需求的理性自觉。

2.5灌输与渗透相统一列宁指出:“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在诚信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灌输原则。新时期开展诚信教育,要创新灌输方法,拓展灌输空间,讲求灌输效果。在灌输中必须研究教育对象的实际、教育环境、教育的时效性等一系列问题。列宁还主张德育的渗透性,“德育要渗透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诚信教育要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并自觉地身体力行,必须通过日常的学习生活进行全面的渗透。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在优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中接受教育,受到熏陶和感染。

2.6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马克斯曾在资本论理谈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加强诚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不断提升自己的诚信素质。可以通过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诚信主题演讲,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开展调查研究等方式,让学生亲身考察和积极投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从而使他们开阔视野,了解国情,增强对诚信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对诚信观的积极认同。:

诚信道德作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对于促进整个社会诚信建设,提高全民族诚信水平,将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新时期诚信教育需要学生、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相互配合,形成合力,需要文化、制度、法律等多方面的密切配合,高校应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教育、督导、评价、奖惩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完善诚信教育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机制,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和育人目标,努力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徐雅芬.诚信的内涵和机制的建立[C].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年第8期.

[2]汪凤炎.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

大学生诚信论文第2篇

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之一,是人类先进文化与科学发展理论体系的延伸,是一种和睦、融洽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包括五个层面的和谐:个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

2大学生诚信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2.1大学生诚信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诚信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基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从另一个角度讲,诚信是由各方面诚信组成。而大学生诚信是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它社会诚信就不健全,完整的诚信风气就不能形成,而且会影响诚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和谐社会也难以构建。大学生诚信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大学生诚信建设也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2.2大学生诚信建设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是诚信建设的受益者又是诚信建设的参与者。从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努力创造的过程,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共同参与,更需要通过一定群体在建设过程中起到示范性的作用。大学生有其优越的自身条件,具备了成为推动社会诚信建设的重要力量,但由于大学生自身的不稳定性又有必要决定对其进行规范和教育。

3和谐社会视角下大学生诚信体系构建的途径

大学生是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和谐社会大系统必然会影响大学生诚信体系的构建。因此应从大学生诚信内在体系和外在体系两个维度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大学生诚信体系的构建。

3.1丰富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

3.1.1注重诚信教育的时代性。高校在诚信教育方面既要汲取我国古代传统诚信教育的精华,又要借鉴国外先进的诚信教育内容,使诚信教育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更充分体现诚信教育的时代性。大学生诚信教育要以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需要为中心,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生活、就业等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具体诚信问题,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以教育为导向的诚信教育内容。

3.1.2在专业知识教育中融入诚信教育。高等教育是学生步入社会最关键的教育阶段,与学生今后从事的职业最为接近。高等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上,除了对所学专业的具体理论和知识加以讲解外,要结合学科特点及课程内容,适时地融入诚信教育内容,使专业技能知识与道德品质的培养相融合,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又提高了诚信意识,增强了法治观念,既增强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理解,也增加了学生的诚信意识。

3.2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诚信管理机制要改善大学生诚信状况,提高大学生诚信意识,除了加强诚信教育外,还要建立大学生诚信管理机制。各高校应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成立独立的诚信管理机构,负责大学生诚信管理、大学生诚信教育及大学生诚信实践活动等。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大学生诚信档案包括三个部分:大学生诚信承诺书、大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及大学生在校诚信表现。

大学生诚信论文第3篇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毕业生与就业市场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就业市场中的诚信缺失现象也逐渐凸现出来。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人数的逐渐攀升趋势,引起社会和高校的普遍关注。如何正确理解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现象?如何正确评价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现象?高校应采取哪些积极的应对之策?本文谈些粗浅看法。

1.现象:诚信缺失即道德缺失。就业市场中的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大致包括:就业前就业材料的“注水”,避实就虚,夸大其词,各种就业证书的“克隆”、作假,各种职务的“加官进爵”等;就业过程中的“骑牛找马”,“一女多嫁”,重复签约,恶意违约等;就业之后的频繁改行、“跳槽”等。

2原因:大学生诚信缺失成因是复杂的,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毕业生本人造成的,也有用人单位和就业体制造成的。(1)主观方面:大学生初次就业,经验不足,对就业工作程序和政策了解不够透彻,有时甚至曲解“自主择业”,放任自流;对就业形势缺乏宏观的把握,过高或过低估计就业形势;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就业期望值过高或过低,就业心态盲目自信或自卑;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淡薄等等。(2)客观原因:首先,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诚信危机”现象,不同程度引诱和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导致大学生的效仿和跟随,挺而走险,出现诚信缺失现象。其次,高校诚信教育薄弱,诚信教育缺乏针对性,缺乏诚信守诺的心理辅导,缺乏诚信守诺的道德品质的指导,缺乏诚信守诺的行为督导。最后,诚信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没有规范标准去评价诚信度,去衡量诚信行为,从而失去了约束力,失去了诚信的内在驱动力。

3.影响与危害。毕业生诚信缺失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损害了大学生自身的形象,降低个人信誉,而且给学校带来巨大的压力,直接损害所在学校的声誉,导致用人单位对学校产生信任危机。

二、就业诚信现象之评价

1.评价的目的和方法。(1)目的:这种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目的,旨在通过诊断就业市场中的诚信问题,为不断深化的就业体制改革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反馈信息,以规范大学生就业行为,加强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提升高校在社会上的美誉度,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2)方法:大学生就业诚信的评价,作为学生评价的一种评价类型,就评价的基本模式来讲,可以套用最常用的泰勒模式。因为,诚信如同其他的品质一样都是抽象的、内在的,是不可直接观察的。所以,其评价方法,也同评价其他心理品质与思想品德等方法相同,可以通过外界的行为得到表现,可以通过就业行为来观察了解,见徽而知著,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外面到内在。具体来讲,“刺激—反应法”、“现象一本质法,“效应—本体法”等几种方法可供评价就业诚信时选择,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是正确的。

2.两个观点。(1)上面提及的“刺激—反应法”等评价方法所建立的诱导或假设条件毕竟不是真实的,所以,应该用鉴定的标准反复核对,问他的理由和意图是什么,这种鉴定方法涉及到真实性和合理性等重要问题。下面仅举一例:假设我们要评价S们的诚实,并将他们置于可以欺骗的情形中。S1欺骗是因为他无论如何看不出欺骗有什么错;S2欺骗以获得一点好处;S3欺骗是因为不想遵从权威;S4没有欺骗是因为周围有人,使他有犯罪感;SS没有欺骗是因为他是一个绅士的JL子,而除了在某些环境之外,“绅士的儿子是不欺骗的”;S6没有欺骗是因为对他来说信守规则更有趣,等等。现在,我们可以说S1—S3欺骗了,而S4—S6没有欺骗,S6的没有欺骗仅仅是对诚实感兴趣,这一点也远远是不够的。其他无法作更进一步的鉴定。从严格意义上讲,他们显然是不同诚实的人,不同不诚实的人,因为他遵循不同的规则和推论。由例子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如果我们预先将道德领域如诚信限定为一些特殊情境(以诚实、讲真话为“公共标准”),我们将容易忽视不同类型的理性;第二,除非我们能发现“的头脑中在想什么”,否则我们将容易忘记在行为中使用什么概念,这是至关重要的。可见,我们对道德的评价,同样包含对诚信的评价,都必须注意道德思想和行为的不同的方面,这些方面并非来源于任何关于“心理结构方式”的理论或假设,而只是简单地来源于对道德的思考和行动是什么意思的考虑,来源于这种考虑所必然包含的东西,而这些来源都是动态的。(2)第二个观点由第一个观点启发而来。因为一个人可能以一种不合理的、无法容忍的、有偏见的或不明智的方式持有完全正确的信仰,反之亦然。所以,我们要把一个人扮演一种特定角色如就业角色时的功过和他的信仰的正确性区分开来。不言而喻,对就业中的诚信缺失现象,我们应引起足够的关注,加以及时的引导和教育,但对诚信缺失的不同情况应区别看待。就业前就业材料的制假与欺骗、就业过程中的违约和就业后的跳槽等来源于不同的道德基础,所以,诸如就业中的善意违约、跳槽等就不应一棍子打死、全盘否定。首先,毕业生违约可以理解。当今就业市场并未真正市场化,就业市场不够规范。有的毕业生违约是现行就业体制造成的,违约自然在情理之中。协议的签订,基本功能在于给当事人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预期,但有的行为预期长达几个月,过长的行为预期,可能会使毕业生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或改变对用人单位的看法。“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毕业生选择更好的用人单位,也是人之常情。其次,毕业生违约是一种权力。就业协议与其他协议一样,在签订协议的同时,就一定会赋予签约人违约的权力。违约是对义务的违反,也是对个人权利的遵行。在一定限制条件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有权改变原有的意向,双方均可以选择履行协议,也可以选择违约。我国劳动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劳动合同可以解除。”可见,解除合同是法律赋予的一种权利,而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都是用人单位录用应聘者时所订立的书面协议。只要毕业生不是恶意的,没有给用人单位造成恶劣影响,且由毕业生承担违约责任后,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可以解除就业协议。最后,毕业生违约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就业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地配置人才资源。部分毕业生违约也可以看作是人力资源重新组合、优化配置的过程,它利于毕业生寻找到更能发挥才能的位置,更利于社会的发展。“强扭的瓜不甜”,如果毕业生迫于无奈暂时不解约,但“身在曹营在汉”,工作时不专心,不忠诚于用人单位,迟早也会改行跳槽。当然,这种人力资源的合理优配,带来的不仅有直接成本的损失,而且还有间接成本、机会成本、诚信成本的损失。

三、应对与措施

1,加强就业诚信教育。就业诚信教育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没有诚信,将导致毕业生人格魅力受损,将失去他人对毕业生和高校的信任。诚信,作为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基本前提,应引起高校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就业诚信教育要注意把就业诚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培养结合起来,达到从“学术的”到“社会的”相互参照,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与选择能力,强调学生行为习惯的训练;就业诚信教育要不断建立开放性就业诚信教育渠道,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就业模拟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受锻炼,接受教育,也可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公共环境进行就业引导和教育;就业诚信教育要突出个性化,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主体与客体两方面积极性,使其内因自觉接受并按自己个性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要塑造自己;就业诚信教育要充分尊重毕业生作为教育主体思想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在诚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充分考虑毕业生的思想发展水平和能力,重视和加强对毕业生诚信理念、逻辑、推理能力和技巧的培养,因势利导。

大学生诚信论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 思想政治 教学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8-0176-01

一、大学生诚信问题的提出

国内对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问题的研究:一是对大学生诚信现状的考察;二是对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的考察;三是大将学生诚信缺失作为道德考察、道德建设的研究。纵观国内对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历史考察,不排除这样几个内容的诚信研究:一是政治诚信,二是经济诚信,三是文化诚信。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德育教育的薄弱是大学生诚信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事实上从大学生诚信内容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不仅仅是道德问题,是多方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大学生诚信的学校教育不应仅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教育入手,更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综合作用,使学生树立诚信自律意识。

国外对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较早,许多国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拟定诚信行为内涵,构筑诚信行为基石,倡导学术诚信;成立专门管理机构,规范惩戒失信的程序,确保制度合法性;注重制度公正性,建立惩诫机制,严惩失信行为。同时建立多角度诚信监督体系,完善诚信行为管理制度。

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学生诚信问题的表现及原因

当前大学生诚信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表现,与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关,若看其表现及原因,集中反映以下内容:

首先,对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充分认识,盲目估计学习生活中事物的发展趋势,解决问题时常常表现主客观不一致。例如,在学风方面存在功利主义思想,出现抄袭作业,考试舞弊等不诚信行为。这一倾向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角度分析,一是违背唯物辩证法。主体不能依据事物发展的过程,对事物发展趋势做出正确判断,违背事物发展规律。二是违背了认识论。诚信要求坚持真理,知行统一。三是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诚信”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社会制约性,大学生中制造虚假履历的不“诚信”行为违背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社会制约性,造成社会关系中的不公正现象。

其次,对诚信在自我发展中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在校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存在,小到抄袭作业和试卷,大到制造假文凭。如果从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角度分析,一是忽视了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也是个人成才的基础。二是大学生失信行为的发生是法制观念淡薄的重要反映。

再次,对诚信在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意义缺乏充分认识。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中从不缺少诚信的内容,如《大学》中认为,治国应以“修身”为本,而“修身”又以“诚意”为本。孔子也曾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思想。荀子则进一步将“信”推行于选贤治国。今天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有“诚信友爱”的表述。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践踏。

三、面对大学生诚信问题,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对策建议

当前面对大学生诚信问题,归纳起来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诚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建设:

首先,在经济诚信方面。教师讲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时,介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时,有针对性地介绍诚信对于市场体系建设,各类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性,突出诚信缺失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从微观到宏观,从企业到国家乃至到世界,了解诚信缺失对社会经济体系的破坏,使学生从当今国内、国外发生的事件(例如全球金融危机),亲身感受失信的危害。

其次,在文化诚信方面。教师在《近代史纲要》中,从历史的角度介绍我国诚信的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诚信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从德育的角度,讲授诚信的重要性,强调诚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诚”,什么是“信”。“诚”是指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诚实做人做事的品质,也是道德的根本,故“养心莫善于诚”。“信”是指一种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格。

最后,在政治诚信方面。通过《马克主义基本原理课》中唯物史观的讲授,让学生了解政治诚信是上层建筑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讲授过程中,通过有针对性介绍西方和谐政府理论,借鉴西方政府诚信的一些积极做法,让学生感受我国加强政治诚信的重要性,深刻领会我国已经进行并不断深入的政治体制改革,事实上就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上层建筑中政治诚信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作用。同时让学生领悟我国政治诚信建设本身也是民主进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诚信论文第5篇

关键词:诚信 高职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4-0138-0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要加强对全体社会主义成员的诚信教育。而大学生是社会主义诚心教育的主体之一,尽管社会诚信危机是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根源,但是面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状况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社会诉求,加强高职大学生诚信教育已成为教育者之共识。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当一个社会对现实的道德状况不满意时,它首先应求助于教育。为此,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职责所在,社会之重托。

一、立足高职院校特点,将诚信教育与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

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职业教育的全程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实验、实习、实训、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科研等环节都需要与社会实践接触。这就使高职院校诚信教育在体系、内容、方法上要贴近职业和社会需求的目标,根据岗位和岗位群的实际需求塑造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素质水平和思想道德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下,诚实守信不仅是社会公德,而且也是任何一个从业人员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作为职业道德,对于一个行业来说,其基本作用是树立良好的信誉,树立起值得他人信赖的行业形象。它体现了社会承认一个行业在以往职业活动中的价值,从而影响到该行业在未来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一个从业人员不能诚实守信,那么他所代表的社会团体或是经济实体就得不到人们的信任,无法与社会进行经济交往,或是对社会缺乏号召力和响应力。诚信既是道德资源,又是经济资源。学生在校期间,就应当加强这方面的思想意识,让他们明白职业诚信道德有哪些基本要求,以及违反职业诚信道德应当承担哪些责任。

二、高职院校教职工特别是教师和辅导员都要实践诚信教育

教育高职院校大学生讲诚信,教育者必须以诚信为本。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风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为学生做出榜样,身教重于言教。

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辅导员在诚信教育中的作用。诚信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辅导员要有意识地把诚信教育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把诚信教育贯穿于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在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上要规范工作程序,坚持公示制度,接受学生监督,可以设立辅导员电子信箱,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做到廉洁自律,成为诚信的典范。同时辅导员要努力提高自身诚信道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身体力行、知行统一、诚实守信。让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学生的诚信教育中发挥出巨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心理学的晕轮效应告诉我们,当一个人的某种特性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会倾向于以此推论他其他方面的特性,出现“爱屋及乌”的心理效应,也就是说最终达到师生双方对诚信道德的共识。

三、诚信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

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强诚信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深入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诚信教育的内在联系,将诚信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强诚信教育,要结合学习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和对外开放的理论,帮助学生理解诚实守信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要结合党的路线和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理论,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诚实守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要结合学习人际交往原则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要结合学习法的基本理论和民法、经济法理论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要求。

将诚信教育渗透于专业教学过程的始终。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表现最多,只要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善于抓住时机并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以及结合教学环节培养诚信品质,就能结合学生特点,把诚信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从而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任课教师不但在课堂上“诚信”育人,在课堂外“诚信”做人,杜绝学术腐败,严把考试关,并能把诚信做人的要求贯穿在课堂、作业、教学实践、论文设计等各个教学环节中去,就会实现教学效果和育人效果的“双赢”。

四、弘扬传统诚信美德,积极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

大学生诚信论文第6篇

关键词:社会诚信; 思想来源; 价值追求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目前我国社会已进入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诚信危机、秩序混乱、道德滑坡等矛盾突发期,政府、企业、个人都已深深感受到了诚信缺失的巨大腐蚀性和破坏性,急切盼望诚信的回归。为此,党的十明确提出:“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深刻总结与梳理我国诚信问题的研究脉络,对推进社会诚信理论的发展、制度的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西方对诚信内涵的基本解读

对概念的确定和研究是任何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纵观专家学者的研究,学者对诚信概念的定义主要有两个思想基础,即我国古代对诚信的定义及西方对诚信的定义。学者们对诚信含义的理解已经兼具伦理、法制和经济内涵。

(一)我国古代社会对诚信的论述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诚信的伦理内涵有系统的阐述,主要表现在儒家文化中。认为它由“诚”和“信”两个基本概念组成。“诚”即诚实、诚恳,是指真实不欺的品德。他要求人要讲真话,吐真言,真诚的待人处事。诚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具有唯物主义的意境,如孟子认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其认为,“诚”是沟通天人的重要范畴,是天经地义的事,天道以其诚能化生万物,人思诚能有真正的道德行为。“信”指信用、信任,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德。信是我国儒家经典的重要内容,孔子主张“人无信不立”,在他看来“人无信不知其可也。”他强调“言必信,行必果”。荀子也把信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认为信既是做人的准则也是为政的要求。虽然诚和信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但二者可以互训,正如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言:“诚者,信也。信者,诚也。”无论是分开来看,还是合在一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诚信具有浓厚的伦理意蕴。

(二)西方对社会诚信的理解

在西方社会,诚信问题也得到了学者的青睐。但是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诚信在西方社会有着不同的内涵。西方社会不仅将其作为一种美德,更将其作为一种资本,认为诚信是一种财富。比较经典的一个例子就是:富兰克林曾举例说一个诚实守信的人,6英镑可以为他带来100英镑的利益。德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 也揭示了诚实守信对于市场交易行为的重要意义。他无数次强调的一个信条就是:“信用就是金钱”。社会契约论者基本上把诚信视为人的一种然诺、履约的道德规范。其先行者格劳修斯就指出: “守约是人的本性, 人们订立契约就产生民法, 有约必践, 有害必偿, 有罪必罚”, [1] 在这里诚实守信更有了法律效力。由此可见,诚信在西方天然地与财富和法制相联系。

(三)诚信内涵从一维向三维的转变

近现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学术界对社会诚信含义的理解已从传统一维的伦理道德准则发展为一个集经济准则与法制准则和道德准则三位一体的概念。诚信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要求,“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以私法(民事法)为保障,以市民社会中的自然人和法人的自由选择为前提的,所体现的是公民法人之间的一种契约精神,是对契约、法、规则,以及自身人格的忠诚和信誉的保证。” [2]具体说,诚信就是公民和法人在交易过程中对自身责任的履行。同时,诚信作为法律制度,即依法可以实现的利益期待,当当事人违反自己的义务和职责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合同债权、担保、保险、票据等对此均有明文规定。这既是对我国传统诚信概念的发展,也是对西方诚信概念的借鉴,更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关于社会失信的原因:道德论-制度论-转型论

自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伊始,诚信缺失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中国社会。目前,就社会总体而言,中国社会主流是讲诚信的,但有一部分人存在着失信行为。随着“彭宇案”、“唐骏学历造假”、“华南虎照”、“躲猫猫”等一系列危害社会诚信事件的出现,社会失信现象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深思。对于其背后的深刻原因,目前主要有道德论、制度论和转型论三种论述。

第一,道德滑坡论。道德滑坡论认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市场经济巨大利益的趋势下,诚信被人们遗忘。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巨大的物质利益诱惑下,原有的义利观以及传统文化中的诚实守信理念被挤出了交易舞台,交易行为在观念上和精神上都出现了自我约束的真空地带,真正的社会信用关系淡薄”。[3]也有学者认为,受“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影响”[4],“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有关的特质是‘人之初性本善’,不为人性设置底线,更多肯定人性向善的本质,强调道德的约束是有缺陷的。” [4]在巨大利益的趋势下,“人性便会滑向深渊”。诚然,诚信作为一种道德标准本身具有人文性、内在性、多样性和易变性, 相应它对人的约束也是软性的, 因此,人们容易在利益的驱使下改变自己原来诚信的初衷。这就要求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做到自律,做官要有官德, 经商要有商德, 从医要有医德, 老百姓要遵守社会公德等等。坚持道德论的学者都充分肯定道德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坚信道德规范应该成为促使人们诚信的重要准则,号召重振德性雄威。

第二,制度论。赞成制度论的学者认为,造成诚信缺失的原因是 “制度供给不足”“对当前我国政府来说,在处理某些经济问题时,政府会发现并无现存的制度或规则可参考,行动时的主观任意性增大,甚至对同一经济问题做出完全不一样的决策,从而产生政府被动失信行为。” [5]姜正冬认为,“一个社会运转的基本条件是法制, 由于市场经济的较快到来, 我们既来不及建立比较完备的新法制体系, 也不具备操作这种体系的主体队伍, 这就使与新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缺乏必须的基础和条件, 诚信缺失也就成为必然。”[6]包兴荣从社会潜规则这一现象入手,引出制度缺失导致诚信缺失,首先他认为,“社会潜规则盛行是造成当今中国社会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5]因为潜规则的滋生必然引发诸如不讲真话、不守信用、没有信誉、弄虚作假、做局等非诚信现象或行为的大面积出现。从法治的角度来看,“潜规则”是依附并潜在于法律制度之内的规则,本质是私欲的扩张和法外权利的追求。而正是法治不健全给私欲膨胀的一部分人提供了可钻的空子。

第三,转型论。有学者认为: “从某种意义上讲, 信用不足是当前转轨时期的伴生现象。” [7]宋玉明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经济基础领域的内容,伦理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日趋成熟,但与之相适应的伦理道德规范还未形成,在这期间会出现空挡期,面对纷繁复杂的诱惑和各种道德观,人们容易误入歧途。[8]冯仕政认为,“中国社会的信任面临结构性转变——从传统的‘人格型信任’向现代的‘系统型信任’转变。”[9]这个转型过程巨大而深刻,涉及文化、价值、心理、行为、制度、规范等多个方面,因此是十分艰难的。当前的“诚信危机”正是这种艰难性的表现之一。从根本上说,诚信危机是由社会结构转型造成的,即随着社会的发展,整个社会对信用的需求空前增加,与此同时,从传统人格型信任向现代系统型信任的转型却很艰难,以旧的人际关系网络为立信和授信基础的人格型信任体系已经瓦解,而新的以某种抽象的制度规则为立信和授信基础的系统型信任仍未建立起来,于是整个社会的立信和授信过程发生较为严重的混乱。

三、重建诚信社会的理论依据

就目前而言,学者们认为重建诚信社会主要依据三种理论

一是“博弈论”。“博弈论”倡导者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对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进行探究,认为应该完善奖惩机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准则,并没有与牟利相联系。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准则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在本质上就是诚信经济,因此诸多学者从经济视角探讨诚信。赵振增、王浩 利用博弈论“囚徒困境”对诚信行为的博弈分析表明,在一个对不诚信惩罚不足的社会,相互不诚信的选择是一个纳什均衡,而在一个对不诚信进行有力惩罚的社会,相互诚信的选择是一个纳什均衡。”[10] 郝晓敏认为 “法制不健全、政府监管能力不足,舆论监督不力等因素,会使得失信者难以受到应有的惩罚,或者即使受到惩罚也很轻微”。[11]因此,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法律惩罚和舆论指责等成为构建诚信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李更生也认为利益博弈类型的差别是诚信缺失的内在机理,同时又提出追求利益最大化是诚信缺失的主体动因,信息获得不对称是诚信缺失的外在原因。针对由于制度不健全而导致诚信缺失问题,学者认为构建诚信社会要以制度为先导,“要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 [12]完善诚信信息披露制度和建立诚信激励与惩罚制度和运行机制。

二是“人本论”。“人本论”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之所以出现失信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前社会没有切实保障个人的合法权利,应该从“经济人”的地位出发,通过外在的机制约束和教育使诚信变成内心的道德律。王忠福、郭萍倩认为,“应该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经济主体的“经济人”地位。因为市场经济和利益追求有着天然的联系, 所以市场经济和“经济人”的本性相吻合, “经济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最大的解放。”[1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屈永华也认为“当前社会诚信缺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国家对个人权利保障无力, 不能给人们提供一个追求长远利益的稳定预期和重复博弈的规则, 使得信誉机制难以形成。”[14]而 “‘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动会无意识地、卓有成效地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15]自利是“经济人”生命个体满足其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天性, 本身无谓善恶,“只有利己主义的个人才是现实的人”,[16] 这也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诚信建设必须以“经济人”地位为出发点, 通过信用监督、激励、惩罚、教育机制来改变信用选择的成本- 收益因素, 将诚信转化为内在的利益需要, 由他律走向自律, 否则任何脱离实际的“道德人”假设都会因诚信的动力不足而失败。

三是文化依托论。文化依托论认为,“解决社会诚信缺失问题既是一个制度的完善问题,又是一个思想文化的创新发展问题,培育诚信主体要以文化作依托,而建立一整套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配的新型文化制度,是解决我国社会转型期诚信缺失问题的根本出路。”[17]也有学者指出 “诚信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道德教化力的重要体现”。 [18] “建立诚信社会, 更有赖于国民良好的道德水准和信用意识, 一句话, 离不开全社会的力量。” [7]需要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诚信文化氛围。这种良好的氛围既需要新闻媒体的力量也需要政府领导人以身作则和全民诚信意识的提升。“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既需要法的外在约束, 也需要诚信这一道德资源的内在调整。” [19]

四、社会诚信研究的若干其它问题

一是社会诚信与构建和谐社会。有学者认为“诚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诚信的缺乏不仅使经济活动成本增加,而且会严重地破坏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20]有学者认为:“只有自觉地把诚信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和“保驾护航”工程来对待,诚信建设才有可能更加有效、更有质量,我们提出的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才能实现。”[18]

二是社会诚信与政府诚信建设。学者们普遍认识到政府诚信建设对社会建设的导向作用,强调“要重视政府诚信制度建设”。有学者指出:“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核心。”[21] “在现代社会诚信体系中,政府诚信是关键,政府在社会诚信建设中起着导向和示范作用。”“ 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政府诚信建设是突破口。”[20]还有学者对其原因做了阐述,以为“政府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主体,把持着社会上的公权力,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随着现代社会法制进程的加快,民主政治的建立,政府的诚信显得尤为重要。” [18]

三是社会诚信与社会资本构建。有学者认为社会资本的构建更有赖于市场机制而不是“关系”。因为“市场机制要求行为者必须依靠自我的提高而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而关系网络对资源的配置不是促使人们去创造更多的资源,而只是使资源在不同人之间进行重新的分配。” [22]因此,社会资本的构建必须更多的依赖于社会普遍意义的诚信和合作观念。同时应挖掘社会资本中的信任因素,促进市场主体的合作和诚信的发展。

四是社会诚信与信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把诚信、信任交互使用,并使诚信的含义有所延伸,其实这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区别。山东师范大学刘启营在其硕士论文中对此作了区分。“信任是个复合词,信,即相信。任,即,任用委托。指对他人或社会团体的一种信任并敢于委托的态度。表明主体对他人的可靠、忠实、诚意具有坚定的信念,毫不怀疑,它强调客观状态。而诚实是对个人的要求,是一种主观状态。从诚实与信任的逻辑关系可以看出,诚实是建立社会普遍信任的基础,而信任是每个人诚信的行为结果。”[23]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我国社会诚信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为进一步推进我国诚信建设提供了重大智力支持。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关于诚信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社会诚信问题的专题研究不深入、不全面;缺乏对诚信文化理论的挖掘,学科交叉研究不充分;对新媒体环境下,舆情对社会诚信建设影响研究不足等。关于社会诚信问题的研究,笔者认为学术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其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对典型案例和重大社会事件的重点研究和探析,增强研究的现实性,推进理论向实践积极转化。其二,重视舆情对社会诚信环境的构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众文化中的引领力。其三,注重多种学科,多重视角的综合研究,借鉴经济学、法学、伦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的不同研究方法和思路。

参考文献:

[1]袁华音.西方社会思想史[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170.

[2]王良.社会诚信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50.

[3]张力化.浅谈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长白学刊,2011(2).

[4]吕乃基.当代中国诚信缺失的文化根源[J].艺术百家,2012(5).

[5]雷丹,邵秀娟.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现状、原因及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4).

[6]姜正冬.论社会诚信[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3).

[7]俞萍. 构建社会诚信大厦的若干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8]宋玉明.转型期社会诚信的价值反思及其建构[J].吉林大学,2007(4).

[9]韩震,王树荫,郭建宁,竹立家,仝林远,冯仕政.诚信:社会管理第一资源,道德建设第一要义——六位特约研究员谈增强社会诚信[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4).

[10]赵振增,王浩.博弈论视角下的社会诚信问题研究[J].理论视野,2010(12).

[11]郝晓敏.关于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思考与建议[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12]周慧晶.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推动社会诚信发展[J].改革与开放,2011(9).

[13]王忠福,郭萍倩.从市场经济主体信用选择的影响因素看和谐社会的诚信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07.

[14] 屈永华.社会诚信、交易成本和个人权利——和谐社会的法经济学分析[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6(1).

[15]王林燕.中国经济社会诚信缺失现象的文化因素分析——从中国文化诚信观与西方“经济人”假设的角度[J].河南社会科学,2010(1).

[16] ALAVI M, LEIDNER D E. Review: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research issues[J]. MIS Quarterly, 2001( 25):107- 136.

[17]张中文.培育诚信主体是解决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关键[J].理论导刊,2007(8).

[18] 刘增芝,周颖.和谐社会视野下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的思考[J].前沿,2010(6).

[19]王宏伟,徐仲伟.论我国社会的诚信问题与诚信法律制度建设[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7(1).

[20]郭长军,李润红.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社会诚信状况调查研究[J]. 理论月刊,2010(12).

[21]卢岚.论中国社会的诚信危机与出路[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1(9).

[22]万涛,姚小涛.社会资本、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诚信[J].理论导刊,2005(5).

大学生诚信论文第7篇

关键词 大学生 诚信 学术诚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大学生学术诚信的重要性

学术诚信是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培养高尚人格,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和要求,更应是大学生自觉追求的人生目标。人格,心理学上指人的性格、能力、气度等特征的总和,也就是一个人在一生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表现为稳定的和持续的心理特点,以及行为方式的总和。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日趋成熟,情感和内心世界日益丰富,成才的愿望日益强烈,其对自身人格的升华和提高也有着积极的向往和追求。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变得越来越迫切。

2概念界定

传统“诚”与“信”均有“实”的含义,意义相通,甚至相互解释,如许慎的《说文解字》说:“诚,信也。”“信,诚也。”“诚”作为一般概念,具有真心实意、无妄不欺的意思,既不自欺,也不欺人。“信”的基本含义是诚信不欺,遵守诺言,言行相符,是诚信、不欺、讲信用的意思。“诚”、“信”虽然有多种解释,但其基本含义都是真实不欺。从一般意义上说,诚信就是诚信不欺,恪守信用。推而广之,诚信的道德要求就是心想、口言、身行的一致,即言为心声,言行相符。

基于以上关于学术和诚信概念的理解,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人们在学术探讨和接受学术训练的活动过程中,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学问,求真务实,不弄虚作假。它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在对待学问的态度上和在学术探究的过程中要忠于真理,探求真知,诚信面对科学事实,做到对知识的笃城和负责;二是应坚持科学精神,实事求是地对待前人和他人的学术创作成果,坚持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待人,公正地发表评价意见。总的来说,学术诚信就是严谨为学,诚信为人。

3国内学者关于大学生学术诚信问题研究

康志杰、胡军著的《诚信:传统意义与现代价值》从传统和现代篇对诚信问题进行了研究,传统篇论述了从先秦时期到近现代的诚信伦理道德,现代篇主要论述了政府诚信、企业诚信、法律诚信、教育诚信、新闻媒体等方面的诚信建设。在王良主编的《社会诚信论》中论述了诚信的本质、作用及思想溯源,对比了中西方的诚信观以及西方诚信观的借鉴意义,并提出要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进行诚信建设。史瑞杰、魏胤亭编著的《诚信导论》从和谐社会、市场经济社会、社会保障机制、心理运行机制、大学生等十个方面介绍了诚信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其中有很多的观点值得我们借鉴。

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有很多表现,关于大学生诚信现状的研究,学者普遍从学习方面、经济方面、生活方面、就业方面描述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大部分学者是从社会、学校、家庭、大学生自身找原因,如《大学生诚信问题探因及其对策研究》、《大学生诚信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关于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有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对策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如:张桂生等在《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中提出了五项对策。张维红在《大学诚信教育亟待加强》中指出:大学诚信教育一是要高举“人”的大旗,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诚信教育理念,全面推行人文素质教育;二是要充分发挥学校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三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强化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体验性。

4国外学者关于大学生学术诚信问题研究

英语中“诚信”为“诚”和“信”的复合词,其含义十分丰富。“诚”有真诚、诚信、忠诚等意思,“信”有信任、信用、守信、信赖、信誉等意思。西方学者在研究“诚信”问题时,还经常将“信任、信用、信誉、诚信”等作为与之并列的概念使用,尤其是在西方社会学的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概念就是“信任”(trust),这与西方传统伦理文化中重“诚信”思想的工具价值有着直接关系。国外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大多集中在学术诚信行为的研究上。Nonis and Swift在调查分析了学术诚信与商业道德规范之间关系后发现在校学生作弊、学术造假的行为是想在以后的工作环境中也进行商业不诚信行为。McCabe等人于1993年―2006年之间调查分析了美国不同语境与大学校园不诚信行为之间的关系。这些调查涉及了荣誉感、学术不诚信的惩罚措施、学生和教职工对校园诚信的理解,学生不诚信行为的动机和大学生对不诚信行为的看法等方面。Donald L.等人于2004―2005年之间采用McCace调查方法对美国7所大学12793名本科生和黎巴嫩3所大学1317名大学生的学术不诚信行为进行了对比分析。De Lambert et al.等人从学生和教职工角度分别研究了新西兰的学术不诚信行为的“普遍性、认知感和判断力”。研究发现,在大学和职业技术学校中,不诚信行为很普遍。在学术生涯中,80%的教师至少有一次不诚信行为和96%的人看到过身边人的不诚信行为。比起教师,尤其涉及到政府债券时,学生对不诚信行为抱着更宽容的态度。

5小结

大学生作为学术发展的潜在力量,认识并学会学者人格标准的“学术真诚”的重要性、认识并学会承担学术责任,也是“学做人”的任务之一。学术诚信引导青年大学生以诚实的原则对待知识,以诚实的态度学习生活,养成良好的学术品德和作风,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术诚信是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所必备的元素。

关于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研究,笔者认为存在以下不足:在研究大学生诚信现状时,人们多将着眼点放在大学生诚信现状的具体表象的罗列上,而缺乏对诚信缺失现状进行进一步的精确概括及对造成诚信缺失的原因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和深层次的探讨,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缺乏独到的观点,且过于泛泛而谈,不具有实效性,不够体系化、系统化。在研究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时,需要从中外诚信概念的历史渊源、现代内涵以及中外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现状和特点进行比较,同时进行比较全面、客观、系统的分析,以便借鉴国外学术诚信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提高我国大学生学术诚信品质提出理论依据与实践方式。

参考文献

[1] 洪跃雄.诚信辨析[J].江汉论坛,2006(01).

[2] 康志杰,胡军.诚信:传统意义与现代价值[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 王良.社会诚信论[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4] 史瑞杰,魏胤亭.诚信导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5] 陈新添,朱秀珍,尹传剑.大学生诚信问题探因及其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7(06).

[6] 李洪伟,宋平,王炳成.大学生诚信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05).

[7] 梁吉霖.关于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7(04).

[8] 张桂生,张艳,吉红玲.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1).

大学生诚信论文第8篇

一、诚信思想概述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最初将“诚”与“信”分开使用,认为“诚”是“信”的基础,强调在真实的内心意识与情感的基础上最终达到“诚于内信于外”,也就是内诚于心,外信于人。“信”本意为真实不欺,主要侧重于要信守对他人的承诺,不可欺骗妄言,要言行一致等,《论语》中所涉及的“主忠信”,《吕氏春秋》中的“贵信”篇中所涉及的信均是此意。“诚”则在守信的基础上更强调内心的真心诚意,其要求首先是不自欺,内心真正的有诚心,心口合一,言行一致。因均包含“真实无欺、信守承诺”之意,后将二者连用。古人认为诚信不仅是每个个体应当具备的道德修养,也是个体进行社会交往的行为准则,更是统治者进行社会管理的秩序法则。 

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与行为实践,诚信已深深地烙在国人的思想与观念中,已成为社会个体为人处世与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与核心品质,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诚信能够使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相互信任,使整个社会有凝聚力,同时也能整体提高社会的道德素质与水平。 

诚信是一种传统美德,但这种美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后天的学习与生活中通过一定的道德教育与修养,使行为主体在其原有的道德水平和道德观念的基础上真正的认同其价值观,并进行自由选择,在实践中以此为标准做事。将内在品质等进行道德内化而最终固定下来的。道德内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对社会道德的学习、选择和认同,使之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形成相应的道德素质的过程”。每个个体在初到人世时只是一个“自然人”,后天必须通过接受外界的道德教育,学习诚信美德,逐渐形成内心认同,进而内化为个体的道德意识与道德品质,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诚信,才最终成为一个“有诚信的道德人”。因此,通过对大学生群体进行诚信教育,使诚信内化为其内在品德和外在行为准则,大学生才能最终在学校与社会生活中诚信做人和诚信做事。 

大学生群体接受着高等文化教育,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应具备良好的专业与道德素养,但部分大学生个体因不诚信行为侥幸获得了短暂的不正当利益,而渐渐将诚信意识抛诸脑后。这些不诚信行为不仅使诚信行为的个体利益受损,而且给大學生群体做了不良示范,致使诚信意识逐渐在学生心中淡漠。近年来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各方面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诚信行为。结合城市文化特色,对大学生群体进行诚信教育已成为社会与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保定市城市文化内涵 

保定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其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对城市建设发展及民众道德素质的涵养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首先,保定作为京畿之地,首都的南大门,历来有“冀北干城,都南屏翰”之称,承担着保卫首都安全的历史与政治使命。200余年,保定一直是直隶省的军政首府机关,受京津文化影响颇深,具有主流意识特征,爱国守法、忠君报国、民族大义等价值观历来得到重视与继承发展。这样主流大气的人文精神对保定市大学生的精神引领起着重要作用。 

其次,保定的英雄主义情怀在易水河畔尽情挥洒,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抗日英雄们用鲜血所彰显出来的红色文化成为保定市的代表文化。这里不仅有地道战、雁翎队、狼牙山五壮士的传奇历史革命事实,也有以保定古城文化为背景的《红旗谱》《小兵张嘎》《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反映抗战文化的著名文学作品。这种有形与无形的红色文化资源必然会通过各种形式影响生活与成长在保定的大学生,涵养驻保高校大学生的道德品质。 

最后,以“崇信”为代表的新时代保定精神也深深影响着城市民众。在诚信缺失的当代社会,保定市以“崇信”为首积极传承与建立新时代人文精神,社会上涌现出一批以“油条哥”、农大果树9301班为代表的时代先锋,为保定的未来发展树立了榜样,这种真实的榜样力量更能引导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建立。 

在不同历史时期保定这座古城均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城市文化与精神。悠久的历史和多层次的文化积淀为保定市大学生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与引领,为保定市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也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三、保定市大学生诚信教育路径 

驻保高校应结合保定市特色文化,以保定城市精神与文化为引领,探索保定高校的大学生诚信教育路径。 

首先,注重保定人文精神的引领与涵养,打造诚信培养特色。保定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以“诚信”为核心的爱国守法、忠孝大义、红色英雄、崇信重礼等文化通过各种有形与无形的方式不断得到继承与发展。保定高校在诚信教育的过程中,应利用这些诚信文化资源,通过开展城市发展史教育,让大学生在思想上认识与认同保定的诚信文化;通过开展以保定文化为背景的影视剧、话剧等艺术作品赏析,提高大学生诚信为本的理想信念;通过历史遗迹实地走访教育,让大学生亲历文化的发源地;通过与诚信榜样人物面对面,让大学生思想受到震撼,并自发进行对标学习。在以保定诚信文化为基础的多种教育方式引领下,大学生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诚信品质的培养。 

其次,提升诚信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大学生的诚信缺失已在各个方面有所表现并造成不良影响,但各高校仍尚未将诚信教育放在合理地位,也并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驻保高校应将诚信教育与专业文化知识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整合校内资源,明确教育内容,开拓诚信教育的多种途径:(1)高校应紧紧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政课堂的教育中开设诚信教育专题,丰富诚信教育内容,从理论层面讲述诚信美德的重要性,打造理论先导;(2)在各个专业课的教育过程中,也应结合各学科内容特点与课程要求,挖掘诚信的内涵,通过不同方面的案例分析及多角度的讲解,使学生丰富对诚信内涵的理解,更加清晰地将诚信内化为自身的价值选择;(3)学校也应整合资源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专题教育,分别在入学教育、日常成长教育、毕业生教育中加入诚信教育专题,使大学生在学校的各个课堂上都能受到诚信教育,不断提升诚信道德素养。

   再次,营造校园诚信氛围,拓宽教育路径。道德是通过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发挥作用的。在一定的环境中,只要人们内心认同诚信,并在社会实践中遵循诚信规则,对诚信人和诚信行为给予正面评论,对不诚信人和不诚信行为给予负面评价,营造出正确的舆论导向,人们便会自律地实行诚信。因此,各高校应积极营造诚信氛围,一方面,校方与高校教师应在确立好办学目标的基础上发挥学生主体性,注重与学生的平等性;同时教师群体也应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高教学水平,加强学术道德,营造风清风气正的学术环境。另一方面,高校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不诚信行为,营造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让无形的舆论力量来制约不诚信行为人。高校应开展低年级的诚信考试签名、高年级的科研学术规范讲座、毕业年级的求职履历自查、签订助学贷款偿还协议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这些贯穿大学生活的宣传教育活动与在一定范围内曝光的不诚信行为形成鲜明对比,不仅把高校打造成诚信的沃土,让诚信成为学生的内心信念,更形成了健康的社会舆论导向,人人都向往诚信,赞美诚信,同时也批判各种不诚信人和不诚信行为。 

最后,规范诚信管理,完善高校诚信机制。道德不具有强制性,而仅依靠自律往往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管理,因此应在高校中设立诚信档案制度,逐渐完善诚信管理机制。高校可以为每个在校生设立一份百分制的《个人诚信档案》,将不诚信行为按照范围、严重情况等进行具体划分,一旦发生不诚信行为,管理者便会将具体行为记录在案并在个人诚信系统中扣除相应分数。这需要高校发挥任课教师、学生工作队伍、学校管理人员及学生群体的主体作用,通过建立良好诚信的舆论氛围及完善的监督机制来完成。当然,不诚信行为的划分与扣分细则也需要科学而具体。高校可充分发挥诚信檔案的作用,将对学生诚信行为的考察结果与各种评优评奖、荣誉评比挂钩,并最终在学生毕业时形成完整的《个人诚信档案》,为用人单位及社会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邹建平.诚信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2]张锡勤.中国古代诚信思想浅析[J].道德与文明,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