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学习观论文

大学生学习观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3 15:14:25

大学生学习观论文

大学生学习观论文第1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 社会文化观 符号处理式思想 山水画教学

分析社会文化观和建构主义两个学习理论,比较其异同与相互关系,阐释两个观点给教学与学习者、教师的关系所带来的变化与启示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建立新的学习理念并将其用于美术学院山水画教学实践,进一步分析、评价、批判、反思山水画教学实践。

一、解析建构主义符号处理式思想、社会文化观等学习理念,建立新学习理念

科布建构主义观认为学习是“只有通过把个人世界里的经验组织起来以提高个人面对世界的效能,学生才能主动地建构自己学习的求知方式”①。建构主义就是情境式思想,其学习观是通过问题解决而进行的,是一个建构过程。学习者与环境一起行动,他们会主动地对外在的经验加以筛选、组织和整合,学习者无须依赖一些既定的程序来进行心智活动。“符号处理式思想也称认知主义学习,是一个通过操纵符号而进行的知识习得过程;教师发放知识表象,学习者处理表象或符号所包含的信息”。②

布鲁纳认为符号处理式思想的问题,在于这个观点对思想加诸了一些规则和操作限制主导着信息系统的规则和操作方式,不容许系统在建立意义时出现混乱、模棱两可及受环境影响的情况。但布鲁纳视这种意义建立的过程,为情境式思想观点即建构主义所关注的事项。因此布鲁纳认为这两种取向即符号处理式与建构主义并非势不两立,务要除掉对方以取得优势。相反这两种了解思想的取向就是建立意义及完善的资料处理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笔者认同布鲁纳的观点,学习观是见仁见智的,符号处理式学习观与建构主义学习观各有利弊,相辅相成、相互协作、渗透、整合与互动更能创生出新的学习观。

科布的建构主义观与社会文化观有关学习的论点中,相同点是两者都强调实践活动对学习发展的重要性。社会文化观着重把活动与社群文化中有组织的实践联系起来,并强调认知过程从属于社会过程和文化过程。建构主义观强调个别学生的感觉运动和认知活动。不同点是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只有通过把个人世界里的经验组织起来以提高个人面对世界的效能,学生才能主动地建构学习的求知方式。社会文化观认为学习活动其实与社会情境和文化情境有很密切的关系。“建构主义着重学生个人的概念重组,社会文化观则认为学习是因共同参与实践社群的文化而产生的”③。“但建构活动只在有认知的个体与社群里的成员互动时才发生”④。格拉斯菲尔德倾向个体建构的求知方式,波斯菲德强调“学习是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通过对事物意义的协商而主观地对社会的方法和模式作出重新建构”⑤。这样的学习主要集中在组成课堂微观文化的师生互动过程中。科布认为建构主义观与社会文化观互不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并且各自都对学习提供了一半的解释,需要两种学习理论兼容并包并相互构成对方的后景,与其把学习理论归纳在一个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理论之下,倒不如在处理具体的学习问题时,尝试协调两个不同的观点,不断进行反思,并把反思记录下来。再不必寻求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习观点,而是在实践中面对与特定情境有关的问题时,寻找有意义的解决方法。科布认为建构主义观与社会文化观应相辅相成,应从实用的角度来检视理论。布雷多认为“符号处理的认知观点视为一种二元论,而把情境的认知观点看成是多元论”⑥。所以,无论是主张系统化或环境化的派别都要虚心,共同建立一种合作关系,建立一种逐渐形成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和谐关系,把认知与环境、科学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显然,建立的有关人类认知的理论,应该表现出这种开放和演进式的思想。

根据以上分析比较,笔者认为建构主义观与社会文化观不仅在实践的层面上相辅相成,更应在实践与理论两个层面互相开放和相互整合,演进更能适合学习者学习的实践方法和基础理论。在理论分析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学习应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激活兴趣、相互协作、合作探究、相互碰撞式的生态式创生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暂且把它称为“以任务为本的学习”。任务式学习是学习者依据自己的学习任务,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空间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生成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样的学习是开放式和演进式相整合的创生式学习,笔者称之为“以任务为本的学习”。

同时,教学与学习者、教师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教学变成了学习,教学不再是威严的说教和权威的传授,更不是在话语霸权下的压制和强迫,而是协作和帮助,教学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协作式的框架与在具体情境中上下求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成为学习者的独特特征。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为主动参与、主动进取,在兴趣与激情的引导下,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中碰撞创生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变成了学习者的首席,再不是威严的说教者、压制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强迫塑造者,话语的霸权者与独角戏演员,而是学习活动的创设者,学习者的协助者和服务者,与学习者一起建构学习方法,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与学习者一起建构学习的成果,当然也是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咨询者和解决问题的协助者。总之,科布的论点使教学、学习者、教师的角色与关系发生了质的转变,但三者还是存在的,并没有消解和解构,而是重新阐释和建构。

二、运用学习理念反思并评鉴美术学院山水画教学(学习)实践

美术学院山水画教学课程内容是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史等紧密结合,山水画教学(学习)方法部分采用了建构主义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山水画临摹、写生、创作时突出学画过程中的探究性,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作、互动、整合、展示的综合性艺术和文化素养。这些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的艺术学习观,学生的学习是通过具体的山水画临摹、写生或创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的,是一个建构过程,学习者与具体的绘画情境环境一起行动,学习者会主动地对外在的经验加以筛选、组织和整合,学习者无须依赖一些既定的程序来进行心智活动。学习者通过搜集资料、提问、观察、临摹,以及教师手把手传授笔墨技法等一系列学习活动体现出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教学(学习)方法也采用了社会文化观的教学(学习)方法,例如学习(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或艺术环境中了解与山水画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与能力,鼓励学生(学习者)接触多样的文艺形式,丰富文化素养,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见解。教师与学习者共同商议完成山水画课程的教学(学习要求)。这些教学(学习)方法体现出社会文化学习观的学习方法。“社会文化学习观强调教学(学习)活动其实与社会情景和文化情境有很密切的关系。”⑦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情景中了解、把握、接触与山水画课程内容有关的知识、能力、文化素养和文艺形式以及技能、用笔、用墨和认识笔、墨、纸、砚的性能等。并形成学生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情感、态度等综合人文素养和文化艺术以及创作山水画的素养。这样的教学(学习)活动就是社会文化观要求的教学(学习)活动。

建构主义观与社会文化观在美术学院山水画教学实践中并不是相对立而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兼容、相互协作的,正如科布所认为的是相辅相成而存在的。例如,教师引导学习者在社会生活中(参观画展,访山水画家,参观名胜古迹、洞窟壁画等)了解相关的山水画知识与能力,接触多样的艺术形式,初步形成学生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这里所运用的了解、接触、初步形成等词语就有建构的成分在其中。再例如,体现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学习活动中,其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研究具体问题、创作、表现绘画过程、展示作品等活动中就包含社会文化观的学习方法,因为这些活动都是在具体的环境、情境等一定的社会空间中进行的。

当然两种学习观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两难困境。首先,在社会生活中接触多样的文艺形式,联系自己的亲身体验在实际生活中发表见解,看起来非常开放、容易做,实际上学习者很难把握具体操作的方法,时间是否允许?这样做出来的成绩是否能得到美术学院教育主管者的认同?在我国,考试大多不考这些学习者的体验、见解和多样的文艺形式,学生操作的时候热情高涨,考试的时候成绩上不去,学生、学院、家长、社会、学院教育管理部门怎样来评价这样的学习方法?这都是切实存在的问题。再如学习者所进行的搜集资料等一系列综合活动,学生参与的热情非常高,但存在的问题确实非常严重。首先是评估的方法难于把握,山水画教学实践中采用质性评估和过程性评估,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评估,这些评估的具体操作方法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具体的质和量的衡量度,是一个软指标,是开放的评估,是学习者、教师、家长、普通社会成员等都可以参与的评估,这样的评估的质与量就带有很强的可塑性。还有考试也不考这样的题目,得不到家长、学院、学院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再加上这样的活动还需大量的时间和资金的支持,因此,一两次的实验课、听课、评优样板课可以搞这样的活动,真正作为现实教学活动恐怕难于实施,这就是当今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总之,不论是建构主义学习观或社会文化学习观,在应然的层面上都是当前先进的学习理论,在实然的层面上恐怕是举步维艰。

教学过程中,笔者还采用了以“任务为本的山水画学习法”与“合法理的周边参与山水画学习法”⑧,学习者通过共同参与,从处理次要任务逐步迈向处理核心任务的过程,使参与成为学习的方式,即把山水画课程内容所要求学习掌握的笔法、墨法、章法、勾、皴、点、染等学习任务与内容分配给学习者,教师在手把手传授的同时,学习者通过探究性学习选取学习方式,例如搜集资料、筛选信息、研究问题,以及创作、表现、展示等综合学习方式,完成具体的学习要求和具体的山水画任务要求,在综合活动中接触了多样的文艺形式,丰富了文化艺术素养,在学习者相互展示表现中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例如学习山水画的艺术史论,学习者可以分组学习,一组学习山水画的历史,二组学习山水画的理论,在相互讨论、探究、互动的过程中,学习者建构自己独特的山水画的历史观与理论观,创生出具有反思批判性的、创新性的山水画艺术史论观。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包含了社会文化观,也含有建构主义学习观,并扩展了两种学习观,初步解决了教学与学习评估所存在的两难困境。也能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的开放性考察中评估学习者学习山水画整合的能力,这样学生既能应考,也能得到家长、学院、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学生也乐于参与,兴趣倍增地投入实践活动,使应然与实然在实践的层面上初步整合。总之,在探究美术学院山水画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层面上,方法是无穷无尽的。

结语

本文分析比较了社会文化观和建构主义观以及符号处理式思想的不同学习理论,建立了以任务为本的学习观,用三个不同的学习观分析、评价、批判、反思了美术学院山水画教学实践,指出社会文化观与建构主义观在实然与应然层面上的两难困境,并总结出以“任务为本的山水画学习法”与“合法理的周边参与山水画学习法”在实然与应然层面上对社会文化观与建构主义观相互整合与补充的作用。

注释:

①③④⑦Cobb.思想在哪里.学习者、学习与评估[M].冯施钰珩,等译,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2003:381,382,384.

②Bruner.文化・思想与教育.环境与课程[M].冯施钰珩,等译,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2003:278.

⑤Bredo.教育心理学的重建.学习者、学习与评估[M].冯施钰珩,等译,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2003:388.

大学生学习观论文第2篇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学习是知识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身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简单地灌输、传递知识的过程。其二,学习是学生主体的创造性活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学生被动地接收信息,也不是新旧知识的叠加,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创造性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对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改造、吸收和创新,从而获得自身的独特理解,构建自身的知识意义和体系。其三,学习效果与学习环境密切相关。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教师、学习同伴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环境则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它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者学习的场所。”可见,在建构主义理论视域中,学习是学生在一定学习环境下,通过与老师、同学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建构知识意义和体系的过程。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活动的首要目标就是要重视、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建构主义理论家冯•格兰塞斯菲尔德指出:“我们应该把知识与能力看作是个人建构自己经验的产物,教师的作用不再是讲授‘事实’,而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在特定领域中建构自己的经验。”在建构主义理论视域中,教师不是传授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是对传统认识论、教育论的一场革命性的挑战,它给我们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改革新时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参照和启示。

第一,建构主义学习观对知识和学习的重新认识

为我们创新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观念和课程设计原则提供了理论参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体性意义的建构过程,因此,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尽最大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结果。

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多维度理解阅读文本创造条件。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吸取传统阅读教学方法的优点;另一方面也要正视传统阅读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积极借鉴和吸取对话式阅读教学法、探究式阅读教学法、体验式阅读教学法等现代阅读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以适应高职高专学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需求。

第三,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大学生学习观论文第3篇

党的理论需要我们学习,需要我们实践。理论的学习需要有心者,理论的实践需要有志者,理论的创新更需要有智者。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在此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理,我深深地感到了收获之深远,责任之重大。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理论之高远,眼光之宽阔,正是我们党在执政过程中锻炼成熟的体现,其理论体系关系到民族振兴,人民安康。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切得感受到了科学发展观带给我们个人的思想指导和成长领悟: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更好地成长成才,才能更好地实现价值,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下面是我学习的点滴体会。

一、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就是我们青年责任和使命

科学发展观是伟大的理论,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辩证论,体现了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想,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同时也体现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但绝不是空乏的口号,是实实在在的,是跟我们每个人切身相关的。科学发展观教会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导我们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百年前,国人梁启超写下激情飞扬的《少年中国说》,大声疾呼“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慷慨激昂,振奋人心,言辞中表达了对青年的殷切期望。而今天的我们这一代青年,如何使自己“智”,如何使自己“富”, 如何使自己“强”,如何使自己“独立”, 如何使自己“自由”,如何使自己“进步”,进而使祖国“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我认为,在社会发展和观念更新的时代,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意义重大。只有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要义,才能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在正确的价值取向中全面成长成才。学习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执政者的任务,也不仅仅是我们大学生党员的任务,而是我们每个青年的必修课。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做到言行一致,意志坚定,认真负责,积极向上,团结合作,敢于超越自我,才能继承和发展党的事业。

二、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 ,要把我们自身的发展与理论的学习结合起来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运用到我们个人发展上,就要求我们每个青年大学生要全面协调发展。

从知识结构上来讲,我们应该学有所专,识有所长,但知识的广博更不可忽视,特别是人文知识不可忽视。我们不应该局限于自己的所学专业,而忽略其他相关知识的接触。我是一名历史系的学生,对此深有感触。在史学学习上,我偏爱中国古代史,可要学好古代史,就要接触中国传统的典籍,而其中很多都是文学作品,比如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要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思想状况,没有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哲学等学科的理论学习,是无法更深入地做历史研究的。而对于理工科同学来说,必要的大学人文素养的培养更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的传统文化对我们自身修养的提升至关重要。而要真正做到知识结构合理,博专相兼,就要求我们个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综合发展。

在学习途径上,我们更应该用科学发展的理念来安排我们的学习,而不是沿用传统的死学死背,也不应以应试为目的去安排学习,更不应该把课堂学习当作大学个人发展的全部。我很喜爱我们的校训“知术欲圆,行旨须直”。这是曾任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院长的中国当代着名语言学家、文学家黎锦熙先生1947年为《国立西北师院毕业同学录》的题词:“知术欲圆,行旨须直;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知术欲圆,是指在求知识、做学问这类智能活动方面,思想要解放,思路要灵活,方法要多样,活泼生动、触类旁通,如长河落日一般,玲珑剔透、丰满圆润。行旨须直,是指行为举止和生活旨趣要端庄、正直、正派,在为人处事上,要直道而行,如大漠孤烟一般,直立于天地之间,别无旁骛,特立独行,透现出令人起敬的浩然正气。 知术欲圆,行旨须直,体现着西北师范大学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追求,也被发展为我们学校的校训,是我们每个师大学子都应该坚持的学习方法和做人原则。我认为,坚持“知术欲圆,行旨须直”的学术和做人原则,是对我们先辈的尊敬和崇仰,更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忠实实践。专业知识的学习很要扩展到平时的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素质拓展项目的平台,锻炼自己,把专业应用于实践,从实践中巩固专业,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奉献奋斗精神

、明辨是非的水平。

从人格培养上来讲,社会的进步对我们青年的要求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广博精专的专业知识,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健康矫捷的身体素质,更要有健全完美的人格。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全面协调的发展,这些方面都是我们应该完善的。特别是我们大四同学面临的就业压力,更要利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就业。准确定位自己,运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分析问题,用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去面对就业,响应国家号召,而不是怨天尤人,甚至做出过激行为。

三、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重在实践,要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科学发展观是伟大的理论,但我们不能空谈它,而是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作为大学生党员,在同学中间更应该身体力行,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根据我们学院的实际和党委的安排,我觉得我首先就是应该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同时,认真落实学院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即党员联系班级、党员联系宿舍、党员联系群众,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理念宣传到,实践到。

大学生学习观论文第4篇

县卫生局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多种多样,结合2009中国*青年人才论坛垫江分论坛卫生子论坛掀起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热潮,举办了一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演讲比赛。

一、领导重视.县卫生局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当前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了由局党委书记、局长刘卫东任组长,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程思旭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并设立了专门机构负责日常活动工作。结合2009中国*青年人才论坛垫江分论坛卫生子论坛,在县级医疗卫生单位设6个单位论坛,25个乡镇(中心)卫生院设7个片区论坛,单位论坛和片区论坛分别组织广大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积极参与,要求每位职工结合垫江卫生工作实际,特别是结合本单位实际,以“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卫生新高地和川渝东部区域性卫生中心”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撰写论文和演讲稿。

二、层层筛选.6个单位论坛和7个片区论坛分别对职工所撰写的论文进行评分,在350多篇论文中评定出39篇优秀论文推荐给卫生局,再由卫生局组织有关专业人士对收到的论文进行评分,推选出14篇论文进行公开演讲比赛。

三、公开演讲.2009年3月31日下午2:00在县中医院六楼会议室举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暨青年人才论坛演讲比赛,14篇初选论文的撰写者(演讲者)在演讲大会依次进行公开演讲。全县医疗卫生单位党政领导、县级医疗卫生单位部分中层干部,卫生局机关全体职工250多人观看了演讲比赛,并邀请县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指导三组、县委研究室、县府办、县政协、县委宣传部、县人事局、县卫生局等部门的七位领导做评委进行现场评分。整个演讲比赛历时4个多小时,演讲天才英姿展现,优秀论文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通过评委们客观公正的评比,评选出了5篇优秀论文和5篇参赛论文,现场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励,并将14篇参赛论文装订成册,巩固实践论文成果。

四、成效显著.县卫生局通过组织这次演讲比赛,经过层层组织发动和全体职工的积极参与,据统计,共收到500多条意见和建议,从而激发了卫生系统广大职工爱学习、勤思考、谋发展、献良策的良好氛围,深受广大干部职工和社会的好评。在现场观摩的部分职工说:象这样的活动很好,很有成效,既丰富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内涵,又激发了全系统职工爱学习、谋发展的工作热情。

大学生学习观论文第5篇

关键词:中级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课程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27-03

《宏观经济学》是财经类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基础性课程,《中级宏观经济学》则是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是专科生、本科生《初级经济学》和研究生《高级宏观经济学》之间的一门过渡性课程。《中级宏观经济学》在教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国外一般是致力于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的高年级本科生必修课程;国内则对《中级宏观经济学》安排各不相同,在师资力量较强的高校,如“211”和“985”高校一般在大学二年级或者三年级开设这门课程,选用的教材多为国外原版英文教材;师资力量一般,但拥有硕士点的学校通常在研究生一年级阶段开设这一课程,选用的教材多为中文版的国外教材;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大多没有在经济学专业开设《中级宏观经济学》这一课程。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中级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培养本科生的经济学直觉和提升科研兴趣的基础性课程,也是一门让学生更为深刻的认识经济学方法论和解读经济现实的实践性课程,还是一门提升经济学认知能力和为进一步学习高级宏观经济学的先导课程。《中级宏观经济学》与《初级宏观经济学》相比较而言,在教学中更注重知识体现论证的严密性和实证性,更注重宏观经济知识的适用性;与《高级宏观经济学》相比,《中级宏观经济学》更具体,与现实经济连接的更紧密。笔者所在的学校经济学专业为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中级宏观经济学》是本科生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本校经济学专业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中级宏观经济学》。尽管在教授《中级宏观经济学》之前,经济学专业学生已经学习过初级经济学理论,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但是考虑到学校经济学专业属于文科和理科兼招专业,而且生源较广,不同的背景的学生对《初级宏微观经济学》的体会不尽相同,因此中级宏观成为了本专业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经济学、培养经济学专业学生经济学直觉的核心课程。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基于《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特点和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将《中级宏观经济学》定位为培养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经济学直觉和科研兴趣的基础性课程、后续高级宏观经济学学习的先导课程、为研究生阶段学习创造条件的补习课程以及认识经济学方法论的实践性课程。笔者就《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经历对最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做一个总结,谈谈《中级宏观经济学》在教学当中定位的体会,希望能为随后本校将要进行的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中级宏观经济学》是《初级宏观经济学》和《高级宏观经济学》的过渡性课程

《中级宏观经济学》是《初级宏观经济学》和《高级宏观经济学》的过渡性课程。《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使用的教材基本都是国内著名专家和学者们编撰的经典教材。这些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确立的理论体系、章节构成基本一致,因此教材特点也相似。一般认为《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重点在于经济学理论的传授、解读经济学章节之间的关系,厘清经济学的发展脉络、强调经济学原理的融会贯通。在这一教学目标的要求下,加之教材所具有的严谨性特点的约束之下,《初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严格且丰富、教学手段单一、有较强的数学化倾向。《高级宏观经济学》一般直接选用国外原版英文教材,目前国内只有极少数“985”高校针对本科生开设《高级宏观经济学》,多数学校的这一课程是在研究生阶段或者博士阶段开设,选用教材各不相同,但多为英文原版教材。《高级宏观经济学》除了有系统性、连续性强的理论外,还有若干的宏观经济学学专题问题的研究。因此,《高级宏观经济学》与《初级宏观经济学》所涉及的理论研究方法、理论构建方式以及理论体系完全不同。《高级宏观经济学》强调科学研究方法的先进性,注重学科前沿性问题的探讨,授课内容多以专题的形式展开,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授课方式上相比《初级宏观经济学》而言也是多样的,较多的采用presentation和seminar形式。《中级宏观经济学》则正好处于两者之间,中级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较为全面、深刻地理解宏观经济规律,从而实现从具有“基础理论”到掌握“系统理论”的飞跃。如果说《初级宏观经济学》是让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来认知宏观经济现象,那么《中级宏观经济学》就是让学生获取一种解读经济现象的能力。通过《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在观察社会经济现象时总结归纳出一定的规律,并结合相应的宏观经济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得到该现象的合理解释。相对于《高级宏观经济学》而言,《中级宏观经济学》所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逻辑更加严密,所涉及的内容更加丰富,能够弥补其理论完整性的不足;《中级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与经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更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其现实意义更明显,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更加直接明显;《中级宏观经济学》研究问题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相对《高级宏观经济学》而言比较简单,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不至于经济学过分的“贵族化”。如果说《高级宏观经济学》对多数经济学本科生来说是可望不可即的奢侈,那么《中级宏观经济学》就是低调的奢华。

二、《中级宏观经济学》是解读其他经济学课程的基础性课程

《中级宏观经济学》是解读其他经济学课程的基础性课程。经济学专业特别强调学生的经济学理论功底和分析工具的运用,这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由于经济学所涉及的内容广泛,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多样,譬如《计量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课程所涉及的经济学理论和知识充满着复杂的数学推导,缺乏现实经济背景的融入和经济学内涵的解读;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所研究的问题专业而深入,既可能有复杂的数理模型,又可能有论证严密且极其抽象的理论描述,也可能有复杂实证分析,还可能有充满争议的案例。学生若没有学习《中级宏观经济学》,若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经济学修养,一般理解起来就相对困难,不能够了解数学背后的经济学含义,或对经济学的真实世界背景了解不深,同时也容易被数学公式和符号所迷惑,从而影响学生的其他课程学习效果,同时还会降低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也可能使得少数学生对自己过度自信,在解读问题时容易出现理解的偏差,从而产生知识应用上的偏误。

三、《中级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学生科学研究的基础课程

《中级宏观经济学》是笔者所在学校经济学专业学生科学研究的基础课程。作为国家二类特色专业,科研是本院经济学专业学生的一大特色。本院对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和申报科研课题给予奖励,并专门针对本科生制定了科研计划和奖励办法。笔者认为科学研究必须由兴趣使然才能持久、才能出成果,科研兴趣是学生从事科研的基础和动力。《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与学生的科研兴趣有紧密的联系。首先,在涵盖的内容上,《中级宏观经济学》比初级和高级宏观经济学更为广泛,《初级宏观经济学》更注重宏观经济理论的一般性,缺乏深度和广度,而《高级宏观经济学》更密切的关注宏观经济学这一学科的前沿性问题,虽有深度,但太难问题也比较专一。其次,从《中级宏观经济学》提供的理论供给来看,要远多于《中级宏观经济学》。再次《中级宏观经济学》与现实经济社会现象结合更为密切,留给学生解答和提供思考的空间要大于初级课程。经济学是一门应用学科,重在解释现实世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曾经说过,谁能够解释中国经济现象,谁就能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不同于西方一般市场经济国家,也不同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中国有着自己特殊的国情和历史,中国现阶段需要迫切解释的经济现象和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并不需要运用到高深的《宏观经济学》教材所提及的主流经济学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但是又并非初级经济学理论知识轻易能够解释清楚的。若忽视《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往往会导致学生无法将已经学习到的经济学知识应用到分析和研究实践之中,这样的脱节当然会影响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四、《中级宏观经济学》是认识经济学方法论的实践性课程

《中级宏观经济学》是认识经济学方法论的实践性课程。目前,经济学专业招生过程中绝大多数学校更愿意招理科生。因此,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多数为理科生,这一类学生在学习《宏观经济学》时相比《微观经济学》要难度更大一些,因为微观经济学更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基本理论都是从行为主体的理性出发,运用最优化的方法推导出各个微观主体的行为选择,这一思路与理科生的思维方式比较接近。《宏观经济学》则不然,在其对复杂的宏观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的时候,经济学家们往往无法达成统一的认知,意见分歧大,争论激烈。也就形成了宏观经济学的众多流派,这些学说基本都无法做到同时具备逻辑一致性、与事实保持一致和成功预测的要求。这就容易使得学生对《宏观经济学》产生困惑,因此,《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开设,就能够比《初级宏观经济学》更为深入地学习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各个流派,更细致地了解各个流派产生和发展的现实经济背景,更清楚地了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演进和发展。在学习宏观经济学各个流派的过程中,学生将接触到不同的分析方法,如归纳、演绎、经验检验和历史的分析等,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一学习过程也是学生们对经济学方法论的进一步学习、适应和掌握的过程。

五、《中级宏观经济学》是为研究生阶段学习创造条件的补习课程

《中级宏观经济学》还是为研究生阶段学习创造条件的补习课程。随着大学本科教育的普及,本科层次的学习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也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研究生教育就成为了很多学生的必然选择。笔者所在的学院经济学特色专业学生学习的热情高,学习积极主动也卓有成效,按照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经济学专业本科生考研录取率要达到一定的要求。要保证这一研究生录取率,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如《初级宏观经济学》必不可少。当然,《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开设和学习主要是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学现象,增强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认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重点大学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所指定的教材直接为中级教材,还有一些大学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难度很大,而且与现实关系紧密,如果不系统地学习《中级宏观经济学》,难以在专业课程上取得优秀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钱颖一.理解现代经济学[J]财经科学,2002,(1).

[2]李海明,翁卫国.宏观经济学:教学范式新探索[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战勇.在反思和创新中学习宏观经济学[J].学术问题研究(综合版),2008,(1).

大学生学习观论文第6篇

关键词:文化自信;学习型党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方法

今年“两会”期间,同志参加贵州团审议时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早在2013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同志就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今年“五四”期间,同志访问北京大学,多次提到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对于青年而言尤为重要,它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高校党员应带头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核心价值观,为建设学习型高校基层党组织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党员的权利和义务

党的“十”讨论通过的新第三条则明确规定党员必须认真履行学习义务: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同志在2009年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则进一步明确了党员向书本学习的内容,“在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的同时,广泛学习哲学、历史、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现代市场经济、现代国际关系、现代管理等方面知识,学习做好本职工作所必需的各种新知识、新技能,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

高校本身就具有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功能。作为知识精英,高校师生义不容辞承担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继承和发扬的责任。而作为高校党员则更应起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模范带头作用,并为结合时展和要求加以延伸、阐发做准备。

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高校党员的文化自信

所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历经沧桑而积淀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智慧结晶,具有超越时代局限,反映文明永恒性的价值特征,与整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共同利益和福祉相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文明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更是绚丽灿烂。同志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以来,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的论述。在内政外交的不同场合,他多次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包括历史经典、文学经典、哲学经典、伦理经典等多个方面。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乐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

同志在2013年3月中央党校80年校庆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高校党员应充分利用高校人才密集、知识丰富、思想活跃的特点,带头认真、自发组织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中国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和所取得的伟大成绩做深入的思考。

三、高校党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

所谓学习方法,实际上就是解决学习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怎么学、善于学的问题。同志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把党员干部的学习水平上升到“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的高度,指出,“领导干部读书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要求领导干部要认真解决好爱读书、读好书和善读书的问题。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开展多种形式,认真组织、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吸引入党积极分子,一道认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书籍,并结合在高校青年教师和学生当中存在的一味崇尚、迷信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忘根”“忘本”“忘了老祖宗”的实际问题展开讨论,并加强考核,注重实际效果。

1.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端正学习态度

高校党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否则我们讲学习又要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必须做到如同志在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讲话中所指出的领导干部读书学习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有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

高校现在逐步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方法也很多,传统文化已经进入课堂,关键是如何进到学生的心坎里,实现从“要你学”到“你要学”的转变,真正学到心里,学出效果来,要求党员、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率先垂范,做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榜样和标兵,并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给普通群众起到引领作用。

2.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注重学习方法

⑴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历史。由此,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做到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建党、建国以来的重大问题。正如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主观主义态度之一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而正确的态度也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则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同志关于“两个不能否定”(即“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的论述,更是我们党高屋建瓴,在坚持用历史的、实践的、辩证的观点基础上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所得出的正确的、重要的结论。

⑵带着问题学习,勤于思考,努力改造主观世界。我们的党一再强调,领导干部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要在推进事业发展的同时加强党性修养。领导干部要通过加强读书学习,增强改造主观世界的意识和能力,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切实解决好理想信念、思想作风、道德情操、清正廉洁等问题,不断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方面。但在青年大学生当中却严重存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部分道德领域失守、诚信缺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这一方面是所谓文化、价值多元尤其是西方意识形态通过各种途径尤其是网络渗透、潜移默化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放弃了对自己思想上严格要求和自觉改造的结果。这种情况在高校师生党员中也一定程度存在。高校党员只有带着问题学习,并且勤于思考,才有可能做到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最终认识清楚:①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②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⑶为解决问题学习,勤于实践,努力改造客观世界,解决实际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同志指出:“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 同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也这样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同志以史为鉴,引经据典也是他讲话的重要特点,曾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今年的6月21日, 由南开大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了“传统文化与大学教育”高层论坛,探索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教育中传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来自北京大学等40所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出席会议并向全国同行发出倡议:在大学教育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认为,文化教育根本目是要从立德树人,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角度,来培养中华民族的一代新人。高校党员认真、自觉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为了提高文化自信和自身素质,立德树人,培养或被培养为中华民族一代新人;另一方面,也应该共同承担起解决党和国家在建设和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切实发挥大学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功能。

参考文献

[1]同志在2009年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2]同志在2013年8月19-20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同志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4]同志在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大学生学习观论文第7篇

关键词:课程结构;教学法;理论与实践;互融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172-03

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是师专语文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结构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到该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拟从职前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这一视角出发,以教师教育的政策和理论为指导,论述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结构,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一、小学语文教学法结构体系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改革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由于多种原因,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就该课程的结构而言,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课程结构设置与培养目标不吻合。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的开设除了让学生掌握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必须的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而现在的课程设置偏重于理论,而且抽象、空洞,缺乏情境性,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能力培养不给力。

2.课程结构设置与现实需求脱节。目前,当教师的“门槛”越来越高,教学法课程的设置必须考虑到学生将来参加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和社会教师招聘考试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但目前该课程的设置有相当多的内容陈旧,时代性不强,与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脱节、与社会教师招聘考试脱节、与学生需求脱节、与实际基础教育教学脱节。

3.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隔。理论课程结构的设置没有按照实践课程结构的设置,两者之间在时空上都缺乏全面统筹的安排,条块分割现状严重,二者缺少互融性。

二、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结构优化的指导和理论依据

任何问题或行为的研究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对课程结构优化问题的探讨,需要一定政策和教育理论的支撑。有关政策性文件、教师教育理论、整体性结构理论等,为课程结构优化提供了基本理论依据。

1.课程结构优化的指导思想。我国2012年出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将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价值追求,明确提出了“教育人为本”、“实践取向”和“终身学习”三大理念,设计了“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三目标领域,并细化了每学习领域的具体目标和要求。这些理念和目标为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结构优指明了方向。[1]

2.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现代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向是以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改革。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的内在素养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一个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2]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内在专业基本素质。它强调自主性,是自主学习、实践、体验、反思与探究的活动,而不是外在和被动知识灌输和技能的培训。就职前教师教育而言,它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为教育者提供专业发展的环境,即建设小学与大学积极共赢伙伴关系,诸如专业发展学校(PDS),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情境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情境中获得体验,获得对理论的解读、反思与建构,从而改变传统教师培养过程中先接受理论学习,再进行呆板的职业能力训练的理论与实践割裂的培养方式。[3]教师专业发展既是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结构优化根本出发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优化的主要目标。

3.整体性课程结构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整体性课程结构理论萌芽以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在借鉴结构主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站在不同视角上提出“三层次说(即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方面去把握课程结构)”、“表层―深层说”和“两形式说(即形式结构和实质结构)”。虽提法不同,但他们对整体性课程结构共同看法是,不但要从课程整体到局部上去把握结构,而且着重从课程价值取向以及人的发展意义上去把握课程结构。[4]以上观点为小学语文教学法结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结构优化策略

所谓“课程结构的优化”是在社会需要、培养目标、学生成长的整个大系统中检验课程设置,以期在规定的学制时间内和现实条件下取得最佳效益。[5]在把握了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课程结构优化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的基础上,笔者侧重以培养学生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以社会需要、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专业需求与发展为基点,尝试建构全程性的理论与实践互融共生的课程结构。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目标应是培养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发展、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较全面的小学语文学科教育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小学语文执教能力,并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一定的科研能力的具有专业发展潜质的能胜任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基于以上目标,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群结构应由“理论课程”、“实践课程”、“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四个子课程结构有机结合,互融共生,组成全程性小学语文教学法的课程结构体系,进而逐步对各个子课程内部结构进行合理的优化。

1.构建完整性的理论课程结构。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结构主要是按学术理性取向,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设置,课程内容纯理论性,结构单一、抽象难懂,课程内容缺乏活力。根据本课程培养目标,从宏观上看,课程结构应体现这样思路:教学是什么(弄清语文学科性质)――为什么教学(目的是弄清语文教学目标性问题)――教学什么(弄清小学语文到底教什么才能完成教学目标)――怎样教学(弄清用什么方法或途径来呈现教学内容)。确定总体思路后,再针对每个结构环节进行实质性设计。从中观上考虑,“教学什么”这章节主要包语文课程的定名及语文课程本质认识发展历程。“为什么教学”这章节,应涵盖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小学语文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世界母语课程改革及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历史、现状和趋势、21世纪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等知识结构。“教什么”这个知识环节也涵盖了古代、近代和当代语文课程教学内容、小学语文课程(拼音、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内容、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至于“怎么教学”的知识主要是由小学生语文学习心理、小学生语文学习方法指导、小学语文汉语拼音教学、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和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等。课程结构从宏观和中观设置后,为了确保课程实施的有效性,课程结构的微观设置是我们关注重心,也是难点。微观课程结构的设置要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走向学生本位、问题解决本位,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为基础,把抽象、概念性的理论知识基于特定的情境、基于特定的案例中呈现出来,也就是说把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与鲜活的情境、案例有机整合起来,在每个理论知识环节设置有特定情景、理论知识的感知、案例研讨和质疑探究等更细的环节结构,让学生在基于情境、基于案例中进行理论知识的理解、感悟、质疑探询,主动建构知识,这样既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学习习惯。理论课程安排在第三和第四个学期开设。

2.构建与理论课程互融的实践课程结构。教师职业能力是经过一系列系统化练习而习得的完成一定教育教学任务的动作方式或心智方式。教师实践课程是以关照小学语文教学法理论学习中的教育体验,是以学生获得实践性知识与职业能力为宗旨的,沟通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融共生的,为学生提供一个专业发展平台的重要课程。这样的课程结构体系不仅能使学生在实践情境中将理论习得的知识有效转化为个体实践性知识,形成职业能力和智慧,而且能使教师应有的专业情意和专业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教育实践课程也分为两大体系:校内实践课程和校外实践课程。校内实践课程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与理论知识课程同步的、共融的技能训练课程,主要安排在第三和第四学期。

技能训练课程结构主要涵盖以下要素:朗读技能、备课技能、课程资源开发技能、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课堂教学实施技能、课堂观察与分析技能、教学评价技能、说课与评课技能、小学语文课外活动设计与组织技能、教学反思技能、教育研究技能等。

校外实践课程是在师范院校与基地小学密切合作的前提下,基地小学为职前教师提供零距离的专业发展的真实实践情境(场地),以教育体验、职业技能训练为内容,以培养学生教育实践能力智慧为目标的课程类型。校外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结构必须体现全程化,贯穿在专科三年的学习中,要现体连续性、阶段性、渐进性,形成与教学法理论课程学习的有机融合。教育实践课程结构体系包括观摩感知性见习、专题性见习、教育实习与反思、顶岗(就业)实习四个模块,是理论与实践互融共生的基本形式和关键环节,是师范生获得观摩―参与―研究小学语文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

其中观摩感知性见习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一、第二学期,每两周规定时间开展见习实践活动。有计划地安排小学校长、语文名师的讲座与报告,观摩小学生学习活动、观摩小学主题性活动,观察小学日常管理,听小学语文教师上课、评课,参与小学语文教研活动等内容,设置观摩感知性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走小学、亲近小学、熟悉小学,感受小学教育文化,了解小学语文教育工作内容、工作过程,以及工作过程中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进而让学生在学习教学法理论课程时获得前置性教育经验,开阔学生教育视野,培养学生专业信念和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理论课程的动力。

专题性见习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三、第四学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理论课程的学习主题,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或带着专题性问题任务,安排学生到基地小学观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了解小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心理特征、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小学语文教学的规范与过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与方法,以及了解小学语文教研活动组织与开展等,进一步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与深化,为开展校内教学技能训练提供经验与方法的支持。

多层次的、渐进式的见习是语文教学的体验性感知阶段,是教育实习的前奏,为教育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教育实习与反思主要安排在第五学期上半学期,实习时间是一个月。实践要素主要包括教学实践与反思、班主任工作实践、参与基地小学语文教研活动、语文课外活动组织与管理等,教育实习结束后撰写教育实训报告。

顶岗(就业)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要求学生到农村小学独立完成一学期顶岗实习任务,让学生全程参与或投入到教学实践当中,丰富实践经验,提升专业思想和教学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求职水平和成功率,为他们顺利入职奠定坚实基础。

3.重构选修课程结构体系。选修课程是主修课程的拓展与深化,目的是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小学语文教学法选修课程结构体系应以小学语文教师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顺应教育改革发展、语文科学的特点、就业需要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一些自主选修的课程。选修课结构设置要体现前瞻性、方向性、实用性,同时要调整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增大选修课程的空间,扩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基于这一设想,可以设置反映该学科发展规律与前沿性的课程,如世界母语课程改革趋势与教学特点及规律;可以设置教材研究的课程,如小学语文教材解读与分析;可以设置小学生学法研究课程,如小学语文学习心理与学习兴趣的培养、个别差异与教育、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可以设置教法方面的课程,如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语文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课件制作;还可以设置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性课程,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研究、小学语文理论与实践研究等。选修课程主要安排在第五学期后半学期。

4.构建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结构。优化教学法课程结构,不仅要注意显性课程结构优化,还应重视隐性课程的优化。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比,虽是无意识的、非正式的、潜在性的课程,但它比显性课程的形式更灵活、更多样化。因它与显性课程之间有着内在的递进、转化和互补的关系,所以如果重视隐性课程结构的设置与实施,能有效地使学生在各种文化活动氛围中接受教育,并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这是实现该课程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

活动课程往往是小学语文教学法隐性课程一个重要形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与语文教育专业相关的社团活动组织。比如成立话剧社,开展排演课本剧活动,培养学生对课程本剧的编导与表演能力;设立记者团,通过采访、写作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与能力;成立文学社团,开展手抄报、黑板报等编辑与设计活动,培养学生自办报刊的能力;此外还可成立书法协会、简笔绘画协会、音乐舞蹈协会、礼仪队等。通过成立多种社团组织开展活动,培养多才多艺的未来小学语文教师,为以后出色地组织小学生开展课内外活动奠定基础。

也可以定期组织各种讲座、演讲辩论赛、教师职业技能大赛,这样不但能开拓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维,而且还能增强学生教学技能训练的自觉性。

还可以开展校外活动课程,主要是组织学生志愿者参加基地小学的义务支教活动,两周一次,帮助基地小学开展主题班会、礼仪礼节教育活动、课外文体活动以及课程辅导活动,或协助基地小学领导、教师做一些辅工作等,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增强服务意识、专业意识与专业信念,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提高其交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当然,活动课程项目的设置要根据自身学校特点来确定,各类活动课程的设置还要体现全程性、阶段性和连续性,同时还要注意与小学语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课程相衔接。

以上四类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选修课程和活动课)在时间与空间上体现了递进、交叉、互融的特性,并有计划地贯穿于专科三年的整个过程,能更有效地实现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解读[S].北京: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2013.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陈威.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审委员会,2013,(11).

大学生学习观论文第8篇

(一)学习全国两会精神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

二、学习方式

以集中学习、自主学习、参观、考察、论坛、研讨等方式进行。学校将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适时邀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同时,适时组织中心组成员就有关学习内容进行参观考察和座谈交流。

本学期的学习活动要求中心组成员认真做好读书笔记,结合工作实际撰写心得体会文章。

三、学习时间

在时间安排上与我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有关安排统一起来,具体的辅导报告、论坛、研讨会等学习方式以理论学习中心组秘书单位的通知为准。

四、学习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今年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既是我校理论武装工作的常项工作,又是我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各级中心组成员要高度重视,保证好学习时间。

(二)注重总结提升。要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深刻分析个人和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差距,总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方法和宝贵经验,通过学习增强贯彻落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提高推进学校科学发展的能力。

(三)推进学以致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强对工作实践的研究与思考,带着问题学,带着目的学,通过学习发现和解决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重点问题,发现和解决广大师生员工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阔视野,开拓思路,指导工作实践,推动事业发展。

五、学习材料

主要学习资料为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的各类资料。党委理论中心组现提供如下书目供学习参考料:

(一)《20**年政府工作报告》单行本

(二):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三):努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

(四):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重大问题

(五)李长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六)刘延东: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全力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在教育部2009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七)李卫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八)人民日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系列评论员文章

(九)相关书籍

《科学发展观概论》

《科学发展现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解读》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