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诗词教学论文

诗词教学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2 17:38:56

诗词教学论文

诗词教学论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 教学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小学时学过的这些古诗,我至今仍能熟练地背出来。这些古诗要么描述祖国的大好河山,要么抒发诗人内心的某种情思,要么表现一种奇妙的美景,无论哪一种诗境,都能让我们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意境。这些诗词就像从远古流传下来的一条河流,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大量的事实证明,在少年时期学习到的东西往往是终生难忘的,就像是一处宝藏,任何时候都可以从中取出光彩夺目的珍珠。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古诗词,背诵古诗词,尽可能多地储备些“珠宝”。

但是,小学生初接触诗词,理解有些难度,我们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以增强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下面本人就自己在古诗方面的教学谈点体会。

一、问题导入法

小学生初学古诗,对古诗没有什么概念,如果直接拿出作品来读来背,学生势必一头雾水。这时,最好找一个问题作为切入口,这个问题要适合古诗的情境,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课时,我问学生:“你们离开爸爸妈妈时会想念他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我又问:“如果想他们又见不到,怎么办呢?”有的同学沉默了,有的学生说:“可以看照片。”我接着问:“古时候的人,有时候因为某种原因也会远离家人,也会想念家人,那时候又没有照片,他们会怎么办呢?”这下,学生开始思考了,我便顺势提出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找找答案。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古诗的情境,边读边思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种导入方法从学生可以理解的情感入手,教他们从生活中去体会。在这首诗中,核心的情感就是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我的导入是先导入了情感,呼唤起他们对亲人的情感,尽管思念时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无论是看照片还是登高望远,其对家人的情感则都是完全一样的。这样,他们在理解上就没有了障碍,同样的思念还能拉近他们和诗人之间的距离。

二、运用诵读教学法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法不是要求老师逐字逐句去解释古诗,而是通过有情感的朗读,使学生们感受到古诗的抑扬顿挫之美。古诗都是押韵的,读起来朗朗上口,也便于学生背诵熟记。小学生的记忆特点是感性的,善于记忆,就算他们并不懂得诗词的意思,但只要读的熟了,同样能够背诵下来。原来很多作家都提到他们在上私塾的时候,那个时候根本读不懂,但是也按照要求背诵了下来,等到渐渐长大,他们也就逐渐懂得了那些诗文中的深刻含义。

当学生熟读成诵时,再让学生理解古诗中所描写的景,或所抒的情感,稍加点拨,便可以体会诗中的含义与感情。另外,朗读,还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闭上眼睛,一边读一边想象,诗中的意境便会在头脑中形成。可见,有情感的朗读是让学生感悟古诗内涵的最佳途径。

朗读教学的关键在于要读出诗词的音韵美,用音乐的美打动学生,让他们忘我地朗读,反复地朗读,从而背诵下来。还有一点要提到,虽然我们一直在倡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学习毕竟是一种需要吃苦精神的活动,所以也要让学生们懂得学习就是要吃些苦,不能够给学生学习只有享乐没有艰辛的错觉。

三、运用图片教学法

有些古诗的意境比较深远,学生难以想象出,这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放映一些画面。如在学“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两句诗时,由于学生生活在平原,对大山没有什么概念,不能理解山间小路无人踪迹的景象,于是,我给学生们放映了两幅图画,画面上,山高路远,到处是白皑皑的山,山上小路时隐时现,没有飞鸟,也没有其他的人,只有诗人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舟中遥望。这样一来,不仅古诗中深远的画面展现在眼前,诗人的情感也凸显了出来。我们的古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体会出诗的意境,通过视觉辅助,这个问题就变得简单了。同时,美丽的画面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见诗和画的紧密联系,用画来诠释诗是对诗词最好的注脚和说明,既能够锻炼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能够锻炼学生描述画面美景的描述能力,对于理解用词和造句具有积极的作用。使用图片,不仅仅是利用多媒体,还可以运用其他课本插图,或者其他资料里的插图,也可以锻炼着让学生读完诗之后,通过想象来描述,或者画出头脑中的意境。这对于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把握具有深远意义。

诗词教学论文第2篇

关键词:初高中;语文;古诗词;混合教学

就现阶段国家和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古诗词教学方面应该不断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和理念的创新。况且在中国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当中,古诗词是其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是中高考当中的重要知识点和内容,同时还承担着对于学生们古诗词鉴赏能力和整体感知水平的培养和教育作用。所以说在对初高中学生古诗词进行教学的时候就需要从一种审美的理念和角度来使学生们对其进行解读。但是由于学生们的兴趣点各不相同以及对于古诗词感知能力有限的原因,学生们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并不能够得到预期培养的目标。而混合教学通过对于多种学习模式、学习内容以及学习媒体的整合,不仅能够对学习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们的知识建构能力。因而在本文当中我便会对相关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仅希望能够起到一些借鉴的作用。

一、初高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严重

虽然国家不断的在倡导素质教育和学生综合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中高考已经成为了人才选拔的主要方式,因而许多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当中更多还是关注于分数和成绩。在这种教育理念之下,就使得分数已经成为了评判一个教师或者是一个学生的教与学是否具有成效,是否是一种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在这种评判机制和体系之下,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就局限在了对于字词句法的讲解,学生们的学习也被限制在了片面的背诵和记忆方面。在这种教学方式之下许多学生不仅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了一种抵触的情绪,同时还由于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和教条化,从而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并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也不能够满足现今对于素质教育和人才全面发展和培养的需求。

(二)忽视了朗诵的潜在意义

就目前初高中古诗词的教学来看,基本都是由教师进行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和讲解,而学生们在课堂当中则是一种疯狂笔记,课后则是疯狂背诵的状态。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当中,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人们都更加讲求速度,但是仅仅注重速度的提升而不关注于学生审美和鉴赏能力的提升只会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对于古诗词学习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古诗词当中所创造出来的意境和美感。而通过朗诵不仅能够使学生们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这一过程当中,而且还能够加深学生们对于作者情感和态度的感受和体会。就我们经常所谈到的熟能成诵,实际上并不是要求学生机械进行很多遍的快读,而是通过一种朗读的方式来使学生在脑海当中创设出相应的意境和情境,从这个角度而言,朗诵比死记硬背更加具有记忆成效。

二、初高中语文古诗词混合教学的方式

(一)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混合式教学是目前许多教师乐于采用,但是在真正实施过程当中却会出现许多的问题,要么就是混合的过程过于简单化因而并不能够达到混合教学的实际效果,要么就是混合的方式和过于复杂,内容过于庞杂,从而导致了教学无法有效推进。而线上和线下的混合实际上就是最早提出的混合教学的概念和方式,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g进步而不断生发出来的。将现代化网络化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相结合,通过两者互补来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比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谈一谈他们事先查询到的相关资料,之后再由教师对其背景、主要内容和勾勒出来的意境进行总结和概括。在学习完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补充发言或者是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让学生们欣赏网络上据此古诗词创作出来的图画,也可以痛过配乐的方式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古诗词的朗诵。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们更多是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学习当中的,通过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不仅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够通过感官的刺激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基于学习目标进行混合

学习目标是一堂课教学所要达成的教学效果和目的,因而在进行混合式教学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对于学生培养的方向和所需要使他们发展和提升的能力。而在对学习目标进行混合的时候也需要对多种学习资源和方式进行整合,将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育理念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样才能够更加全面的培养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就初高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内容和目标来看,更多是要求以诗歌意境来使学生们体会到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们的知识理解和意境感知的能力。比如在学习《声声慢》的时候,其中主要是一种较为悲凉的愁绪,因而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从“黄昏”这个角度和意象去体味词人所寄予和抒发的悲凉和凄惨。通过对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凄凄”这些叠词的分析和意境的探索,能够使学生们在准确把握诗词意境和作者情感的同时,提高他们对于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以此达成对于学生情感态度和知识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小结

对于初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不仅有着学习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同时还需要教师对于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引导和培养。况且素质教育不仅仅要求知识型的人才,同时还需要关注对于学生情感的培养。所以在对古诗词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将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技术相结合,将多种学习资源进行整合,在对学生基础知识进行培养的过程当中还需要重视对于古诗词意境的渗透,这样不仅能够使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结合,同时还能够使学生们真正体会到古诗词当中所蕴含的美。

参考文献:

诗词教学论文第3篇

【关键词】古诗词;小学语文;教学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没有对古诗词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课堂上仅仅向学生解释古诗词中不认识的词语及句子,然后向学生传达古诗词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己创新的思维,时间久了,学生会觉得古诗词的学习枯燥乏味,从而失去了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然而,新课程的标准对古诗词的要求比较高,为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老师也开始重视古诗词的教学,本文就在新课程改革的条件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中古诗词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概述,会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及综合情操有很大的帮助。

一、趣味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前面写了,以往的教学方法中老师总是向学生解释生词意思等,最后让学生将古诗词背诵下来,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老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情况,如果背诵效果不错,这节古诗词的学习就完成了,时间久了,学生的背诵负担加重,就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为改变小学语文古诗词学习的这种状况,老师应该在课堂上着重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然后再对古诗词进行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时间是在课堂的开始,所以老师更应该在课堂的开始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时,老师在课堂的开始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的作用,向学生放映有关黄鹂啼叫、白鹭飞行、航船停泊等的动画,以小学生调皮活泼的特点,形象的动画及悦耳的声音肯定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时老师再讲些有关黄鹂及白鹭的传说故事,让学生对这它们充满好奇之心,逐步走进诗词意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水平的第一步。

二、引导分析语句,加深学生对诗词及作者的了解

在趣味引入课堂后,学生对这一节古诗词的学习充满了好奇之心,此时老师应该开始向学生讲解这首诗词。首先应该说明作者的生平经历及时代背景,这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言简意赅是古诗词最突出的特点,所以老师要解释诗词中每一个词语的意思、每一个事物在古代确定的含义,最后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而不能像以往的课堂上那样老师逐字逐句向学生"翻译"诗词。例如,讲解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时,首先应该李白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告诉学生,然后讲解"玉笛"、"洛城"的含义,因为这是学生平时不会遇到的,它们分别指精美的笛子和地名洛阳(现河南洛阳),而"折柳"在这里指的是《折杨柳》笛曲,因为在古代"柳"蕴含着离别情怀,古人便用"柳"来抒发自己的离别愁绪。这部分知识在古诗词中是可以通用的,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积累古诗词知识对以后学生自己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接下来,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了解诗词的意境,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诗词描写的意境。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对小学语文中古诗词的分析能力,久而久之,便可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水平。

三、鼓励学生联想,体会作者的感情

老师关于古诗词的讲解,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了解,不知不觉中便会深入其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此时老师已经引导学生了解了诗词描写的意境,接下来需要鼓励学生自己去联想,将学生自己大胆的想象力赋予诗词,深化对古诗词的理解,深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例如,讲解小学语文课堂中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时,在老师将诗中"晓""啼鸟"等词语的意思讲解清楚之后,学生对诗词的意境有了一定的体会,诗词描写了春天来了,十分优美的风景。此时,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一切事物都有了生命,各处都向人们表达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以此让学生体会春天的优美风景,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与怜惜之情,来理解文章的主旨。这种鼓励联想的方法可以更容易使学生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及学习能力,老师也就可以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水平。

四、开展活动,拓展古诗词学习平台

中国的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仅仅学习小学语文课本教材中的古诗词是不够的,因此在课堂以外老师也要教育学生学习古诗词。老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书籍《唐诗三百首》,平时鼓励学生读写、理解、背诵,然后在有必要的情况下,举行古诗词比赛,例如,在比赛的过程中老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比赛哪个小组背诵的诗人李白的诗词多,或者是其他诗人的诗词,并且在活动的最后评定出冠军小组,给予奖励,从而激励学习参加比赛,然后努力去背诵诗词。这种组织活动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还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多去背诵理解古诗词,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力的提高,从而提高古诗词教学水平的提高。

总之,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水平需要老师和学生自己的努力,从以上这些方面出发,精心设计适合自己班级学习古诗词的教学方案,老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能力,进而继承我国的古诗词文化,使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 林巧燕.古诗词教学也应彰显语文教学本色[J]. 黑河教育. 2011(06)

[2] 吕冬梅.试论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审美教学[J]. 语文学刊. 2011(10)

[3] 刘静.用诵读与积累强化小学生古诗词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0(12)

诗词教学论文第4篇

第二学期,我增加了难度,学生幻灯片的内容只能显示他要讲解的诗歌,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为大家解读这首诗,按照题目—作者—背景—诗歌大意—情感—表现手法的顺序来为大家解读。增加了对学生自我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的训练。在学生解读完之后,教师再适当点拨、提醒,或者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来思考、回答。

通过这样的每课一首诗,学生见识了许多古典诗词,并且也在古典诗词的解读过程中,慢慢了解了诗歌的许多特征,比如,理解诗歌大意时要注意语序的调整,诗歌中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如借代、比喻、用典、借景抒情等等,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义等等,长期的耳濡目染之后,在高三的诗歌专题复习中学生或许就不会对古典诗词的鉴赏感到陌生了。

增加积累,厚积才能薄发

除了广泛地涉猎,增加了解之外,应该让学生有适当的积累,这要通过背诵。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诗词,课外的一些学生喜欢的、觉得好的诗词,也应该背下来,或者单纯背名句,意思不了解也没关系,先背,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且诗歌本来就是情感性的东西,靠的更多的是心灵的意会,特别讲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当然,积累得多了,接触多了,学生就会经常运用到古典诗词,并不自觉地运用到作文中去。

诗词歌曲,交相辉映

可通过研究性学习或者选修课等活动让学生自行探讨中国古典诗词在现代流行歌曲中的运用。在现代流行歌曲特别是中国风的歌曲中经常会出现许多古典诗词,比如,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一句,运用了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比如,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许嵩的《如果当时》“与你若只如初见,何须感伤离别”化用了纳兰容若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学以致用,厚积才能薄发

现在,很多高考优秀作文中常有古典诗词的影子,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一点,当然,前提是对诗歌本意的透彻了解,运用得恰到好处,而不是乱用、滥用。

诗词教学论文第5篇

古诗词,具有语言精练、格式规整的特点,借助于古诗词的韵律表达法,可以让古诗词的情感更加炙热,在提升高中语文素养的前提下,带动学生的各项情感因素,并且指导学生把握教学主体,丰富学习内涵,学生体会诗人情感的前提下,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情感。

一、古诗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初中古诗词教学受到教师较多重视,因而作为教学一线教师,历经多次教师实践活动,可以发现中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提升学生对诗歌的具体感知能力和赏析能力。比如,在教学时,教师未能从诗词教学的一般规律入手,也不能重视感知教学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解的内容多以规律性教学为主。另外,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很多学生在平时可能比较重视文言文学习,也能清楚地掌握文言文教学中的基础词汇和句式教学,但是如果也读到古诗词就不能较好地理解里面的内容,特别是诗歌艺术方面,不能更好地再现诗歌的画面感,也不能较好地借助词句理解主体情况,因而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多数都停留在翻译上,记忆和背诵也多停留在表面,不能真正体会诗歌内容,因而更不能谈及欣赏感悟。

例如,在学习刘禹锡的《秋词》,要求学生背诵该诗,由于词句的语言更贴近通俗性,所以学生都能通过字面理解诗歌内容,但是如果提及感受到何种语言画面后,或者作者的情趣和志向后,学生就不能灵活地说出内容,这能够说明学生对诗歌的记忆更多停留在表面,不追求深层次内容,也不能从诗歌中真实地感受到词句的情感因素,因而诗歌的情趣和意蕴就不能体现出来。

二、探究初中古诗词教学

1. 理解知识,累积知识

当学生背诵和阅读诗歌时,要先培养对诗歌的感性认识,然后加强诗歌方面知识的累积,这是帮助学生学习诗歌的有效方法。通过理解,学生对诗歌会有新的认知,这是学生背诵和阅读诗歌的前提,更是学生朗读和背诵的目的。学生在学习诗歌时,若不能真正地理解,那么记忆也会缺失牢固,更不能真正看懂诗歌的含义。例如,在学习李白《月下独酌》后,教师需要先向让学生理解《静夜思》,由于这首诗歌每个学生都会背诵,可以在诗歌表达中让学生率先体会出思念故乡的主题,但是学生的理解多数有赖于教师讲解,教师是提供情感主题理解的关键,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时,要结合学生自己的情感经历,让学生可以良好地感知诗歌的意境,并且感受诗人的形象。让学生体会诗人内心的痛苦,诗人远离家乡,也很想念亲人,在万家团圆的日子,看见窗前的明月有悲凉之感。学生面对此情此景会联想自己在外打工的父母,也是好久未见,这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适当地和家长打电话,进行视频聊天,学生通过现实生活的引入,对情感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在结合自己情感经历的过程中,深刻理解诗歌内容。

2. 显象教学法在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古诗词是用语言表达含义,很多诗人能够做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王维,在王维的《辋川图》中就能够深切地体会到诗画合一的情境。

比如王维的《终南山》(人教版九年级),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雄伟壮大。首联写是对远景的描述,里面掺杂对艺术的夸张,表现出山的高远。颔联主要是对近景的描述,身在山中之所见,写出云气的变幻,移步变形。颈联写山南北的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形态。最后写入山穷胜,找投宿人家。“隔水”二字写出了作者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远望”。全诗里面景、人、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动静结合,如同一幅山水画。

运用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思,读者可以凭借自己对事物的感官理解,了解诗人的情感。其实语言的叙述性是非常容易描述,但是情感的表达很难通过语言给人呈现出来,因此,古诗词的魅力在于能够把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

比如在讲解《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人教版八年级),作者就是运用明月表达自己的心情。明月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件,但是在作者的思想寄托下,表现出生命或者很多东西的不完美。月亮的缺憾代表人生的不完美,只能通过月亮来表达美好的祝愿。

想象是把一些抽象变成具体,把平面变得更加立体,让静止变得更加灵动,体现出古诗词的本色教学环境,通过人为的景像呈现,让学生把一些创设的情境通过大脑加工,转变为具体的场景描述。如果在教学的时候,有些场景运用语言表述感觉很困难,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引入提升整体的教学。

诗词教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古典诗词 知人论世 效益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4-041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瑰宝。小学语文教材选入了大量的古典诗词。教学这类文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诗人的生平、诗歌创作时的心境以及创作风格进行细致的了解,从不同角度全面、深入、透彻地了解诗人的创作初衷,从而真正地理解诗歌。那在古诗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提升古典诗词的教学效益呢?

一、从诗词本体出发

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引入诗人的生平遭遇以及引发诗歌创作的动机等资源,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立体、全方位地感知诗歌内容。可以说,“知人论世”的拓展资料是深入感知诗意、体悟诗情、体验诗境的有效佐证。因此,古诗教学一定要从诗歌自身呈现出来的情韵主旨和价值取向入手,切忌根据资料先入为主,给诗词贴上标签,导致体验认知的严重偏差。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这首词以简洁清新的笔触勾勒出词人少女时代愉悦闲适的生活状态。整首词语言轻松明快,表达层层跌宕、妙趣横生,是词人早期诗词的代表作。但是,一位教师在教学这首词时,硬是补充了李清照后期遭受国破家亡的经历,让学生感受其“凄凄惨惨戚戚”的诗词创作风格。在教师盲目补充资料下,学生显得手足无措、一片茫然。诗词教学就这样走向了歧途。

这一教学的失败之处便在于教师并没有从诗词自身的角度出发,使教学向补充资料倾斜。这种拓展资料凌驾于诗歌之上,显得本末倒置,导致曲解作品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以争鸣的视角介入

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千古流传的艺术佳作。这些艺术珍品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们问世以来就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及时阅读、吸收主流刊物的观点,批判性地接受各种史料与论点,深思慎取,给学生提供多种认知视角。

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贾岛最终究竟有没有遇到隐者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有的认为:贾岛没有遇到隐者,却与隐者的童子相遇,看到了一个超凡脱俗、聪颖过人的童子形象,而这首诗的创作初衷也是表现童子的;有的则认为:贾岛虽然没有遇到隐者,但感受到隐者超凡脱俗的精神气质,整首诗中“松树”“童子”“云”“山”“药”等意象已经成为隐者品质的代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就这一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在辩论过程中,教师相机出示对应的观点,以丰富学生的认知厚度,感受诗歌的意境。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将学情和诗歌特点抛在脑后,也没有将前人的研究成果弃之不用,更没有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是在激活、尊重学生认知的基础上为学生拓展补充了资源,丰厚了学生的认知,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比照的策略践行

辨析比照是古典诗词中“知人论世”常用的教学方法。不同的诗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个性特点、创作风格。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诗词作品,在细致诵读、深入感知的基础上辨析比照不同诗作的异同点,可以凸显诗歌的内蕴,深刻感受诗人的创作特点。随着诗人年龄的增长、生活环境的变化,他们创作的特点也会悄然改变。因此,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补充拓展同一位诗人前后时期的不同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辨析比照,从而提高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张志和《渔歌子》这首词时,教师在教学完之后,选择张志和《渔歌子》系列中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在联系对比中,学生感受到张志和那种泛舟湖上的闲情逸致。随后,教师根据“垂钓”的主题,引领学生进行纵向对比:“同时是‘钓鱼’,这首词与柳宗元的经典之作《江雪》有怎样的不同呢?它们分别寄托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情怀和志向呢?”

正是在这种纵横交错的对比辨析中,学生不仅读懂读透了一首词,更在联系拓展中学会了品鉴这一类诗词的方法,有效地缩短了诗人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从而为学生之后的自主性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诗词教学论文第7篇

关键词:阅读;情境;诗眼

古诗词是我国辉煌文化的瑰宝,它蕴含了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可以感染并净化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蕴藏着饱满的人文精神。小学语文课本中包含的古诗词内容丰富多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所展现的情感健康饱满。本文针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人文教育丧失的现象,提出几点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措施。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人文教育缺失的表现

1.注重诗词字面意思,忽视诗词教学美感

小学语文古诗词中的意思和如今的白话文意思并不相同,很多语文老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只知道简单地讲解诗词的字面意思,以为学生只要了解了古诗词每句的意思就等于了解了全文。

在教学中,老师把每句话的意思抄写在黑板上面,让学生再抄写下来,然后死记硬背,使得本来十分美感的古诗词被分割得枯燥无味。比如,某老师在进行贺知章的《咏柳》教学时,把历史名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表达为“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剪出来的?原来是二月里的春风”,这样毫无美感的表达只能导致古诗词中蕴含的美感以及意境被完全破坏。

2.注重老师讲解,忽略学生探讨

老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总是运用程序化授课:解释诗词题目,了解诗人―解释诗词中的难字,翻译诗词―解释诗词蕴含的思想,学生背诵全文。很多老师的古诗词教学仅仅只是在课堂上,他们很少结合书本之外的知识,不愿意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运用到教学中,使得学生不能轻易地感知到古诗词的美。学校的古诗词文化管理也相当淡薄,本应该生气勃勃的课堂转变成毫无生气的“满堂灌”,这样的授课模式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独自思考的能力。

3.注重诗词背诵,忽视兴趣培养

教育的改革创新严格要求小学语文古诗词背诵,老师也十分注重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但是很多老师仅仅注重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量,只知道满堂灌,让学生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让学生变成学习的奴隶,没有兴趣可言。也因如此,很多学生都对古诗词的枯燥背诵产生了逆反心理,进而失去了学习古诗词的热情,甚至害怕古诗词的学习,更不必讲古诗词的美感了。

二、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培养以及发展学生人文素养的措施

所有的古诗词都具有一定的人文内涵。在教育改革创新下,在人文教育的环境下,老师需要积极运用多种方式,注重人文教育,进行成功的古诗词教学。

1.依据诗人的生平事迹以及写作背景学习诗词

学习古诗词时,老师可以指引学生依据写作背景以及诗人的生平事迹做详细的探究,进而走近诗人,更好地感受诗词的意境。比如,柳宗元的《江雪》仅仅用区区20个字就设置了独特的意境,使得无数的江山骚客品味深思。老师可以指引学生通过详细地认识诗人以及写作背景进而发现:诗人生活在动荡不安的中唐,这个时候他被降职为永州司马,离开朝廷。白雪纷飞,鸟雀无踪,杳无人迹,体现了孤舟寒江的氛围,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贬职后孤独以及悲愤的心情。当然,我们针对的是小学生,所以对诗人的生平事迹以及写作背景的讲解要简单易懂。

2.通过阅读初步认识诗词

诗词本来是以吟唱的方式说出来,因此它符合乐曲的韵律,需要押韵以及平仄,字、句都相对一致,读起来朗朗上口,使人可以感知到古诗词中的优美韵律以及前后呼应的押韵。老师需要仔细指引学生朗读,通过多次朗读从而掌握诗词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感情。老师应该变成学生朗读的指导者、推进者。比如,某老师在进行陆游的《示儿》教学时,按照下面的顺序进行朗读指引:初次阅读,讲解写作背景,知道诗人的“悲秋”心事;仔细阅读,知道诗人的遗憾所在,理清诗人的“悲怆”心境;研究式阅读,了解诗人的信念,理解诗人的“悲壮”心愿。在初次阅读的基础上,确定悲伤的阅读基调;仔细阅读时指引学生用悲怆的语气展现诗人对祖国未来发展的忧心;研究式阅读时指引学生用坚定的情感展现出诗人为祖国呐喊的义气,进而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3.设置相应的情境再现诗歌

所有的古诗词都蕴含了优美的情感。老师可以以配乐朗读、图文并茂的形式设置情境,指引学生大胆想象,再现诗词形象。比如,在进行李白的《静夜思》教学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出月夜冷清的画面,在背景音乐的播放下缓慢地阅读诗词,可以将学生带到一个月明星稀、诗人靠窗思念家乡的情景当中,这样诗人孤独的情感就得以展现出来了。又比如在进行苏轼的《春江晓景》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依据诗词意境画出一幅相符的春江图,进而感受诗人对春景、自然的热爱之情。

4.利用“诗眼”“词眼”进行诗词教学

在古诗词中“诗眼”“词眼”是理解诗词意境的关键,老师应该学会在诗词教学中和学生共同抓住“诗眼”“词眼”进行探讨,既可以体现诗词的关键所在,也可以免于一字一句的讲解。比如,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教学中,“春风又绿江南岸”,诗人来回思量,放弃了“来”“过”“入”“满”,而使用了“绿”,进而生动地展现了万物争春的现象,再指引学生感知自然,了解诗人想要重返政坛的愿望,“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深刻感叹就能够很好地理解了。

5.结合老师的指导走近诗词

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句子并不能很好地认知理解。所以,学生通过自己朗读、相互交流讨论依然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应该适时进行指导,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诗词的把握,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在进行白居易《忆江南》的教学时,“春来江水绿如蓝”,学生对“绿如蓝”的认识有分歧,有人认为是江水绿得像蓝色,有人认为江水绿得像蓝色的海洋。老师可以首先提出“青出于蓝胜于蓝”,告知学生“蓝”是一种草,青是从这种草中获得的,但是颜色却比蓝草更重。这样学生对“绿如蓝”的认识就更加清晰了:江水绿得好像蓝草。老师在重点的地方、在学生不能理解的地方或者学生经常忽视的地方进行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可以更加充分地理解诗歌。

古诗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及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老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重视诗词的熏陶作用,使学生可以感知到诗词中深刻的人文熏陶。

参考文献:

[1]诸葛彪.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

[2]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胡华琴.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渗透[J].教育科研论坛,2010.

诗词教学论文第8篇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古诗词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目前古诗词的教学不容乐观,古诗词的教学大多采用传统模式,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极大的畏惧和厌烦心理。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情,引导学生品味鉴赏,适度引导学生拓展迁移,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感悟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和气韵。

高中古诗词教法的改变和提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而古诗词的警句妙语,其思想精华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也能产生非凡的影响。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寻求科学、生动的教学方法,使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共同提高。

一:古诗词教法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理论。教师观:教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帮助者,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培育者。学生观:学生是语文学习、进行语文古诗词鉴赏的主体,是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是可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活生生的人。教育教学观: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诗人创作诗词的原因,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自我鉴赏思路以及鉴赏方法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应加强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究,在过程中感受乐趣,在结果中感受收获后的喜悦。

2.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提出:“文艺鉴赏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情感和思维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鉴赏探究,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提高对古代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热爱祖国的情感,增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古诗词的教法就应重在启发引导,指出途径,激起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自主性。

3.心理学理论。心理学指出:青年早期个体的形象思维已完全发展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也进入了成熟期。因此,高中是培养学生自主鉴赏能力的最优阶段,只有抓住这一阶段的培训,才能真正使学生从心理学角度上具备能力。

二.传统古诗词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疏通句意方面,传统的“字字落实,句句讲通”的教法,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对字句的讲解细致入微,而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的积累也因此受限。这种单方面的灌输,伤害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不去探究,不去拓展,学习的主动性渐渐失去。

传统的教学不能很好地创设情境。导致学生无法“入境”,不能进入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中去,联想与想象无法展开,诗词作者所表现的情感也就不能体味。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介绍诗词作者,相关背景,而学生却未关注文本,品赏文本,没有身临其境之感,又如何接纳和传承古代先哲的思想。新课标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W习方式,也未能成为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

三、新课改下古诗词的教法研究。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研究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对于改变教师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突出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鉴赏兴趣,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研究古诗词的教法,强调探究式学习,启发学生情感介入,与诗人、诗情相通。不拘泥于分析诗句,背诵诗句,改变教学模式,使高中古诗词教学能够有所改变和提高。

了解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发生了哪些变化,了解目前高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真正水平,从而因材施教,切实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为他们现在和未来的语文学习、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了解高中古诗词的传统教法,寻找传统教学存在问题的各种原因,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与对策,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推广应用。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主动搜集相关资料,拓展积累,并在组内、班内进行交流。引领学生品味意象,进入意境,分析技巧,感受语言。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引学生入“境”。比如采用幻灯片、图片、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等。把某些知识汇编成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识记。同时,教学内容与识记的知识协调一致,使学生感到“记”有所“用”,提高其积累知识的积极性。

2.研究内容。了解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分析问题的各种原因,包括知识技能、思维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等方面的原因。

3.研究方法。调查访谈法――通过听课和交谈的方式,了解不同的教学方法。比较法――比较不同的教学方法,发现异同,寻求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案。

4.研究的步骤及过程。学习理论,参与培训,更新观念,明确方向,提高认识。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学习和提高,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收集整理与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拟定具体计划,多次和专家沟通并积极听取其他老师意见,应用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设计出研究方案。了解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存在的困惑。通过听课访谈等,了解不同教法的特点。找出原因与症结。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高中古诗词教法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中进行初步尝试,不断探寻适应新课改适应学生的教法。在这个阶段,我们按照计划,认真实施开题报告,具体内容包括:

经过教学的初步尝试后,我还通过听课的方式,了解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之后所形成的教学反思。分析调查评价的准不准,问题分析的对不对,解决的方法对策好不好,并对比分析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出结论。然后将此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应用,从而更广泛地提高高中学生古诗文鉴赏能力,提高语文教师教学水平,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四、古诗词教法研究取得的成果。

近一年来,在学校的支持下、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下,在同行的配合下,经过学习-调查-分析-再调查-总结的过程,经过调查分析研究, 初步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与对策,提高古诗词教学能力。

根据测试调查结果的分析,初步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

(1)多媒体课件走进古诗词课堂,给古诗词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合理编制多媒体课件,注重通过课件还原诗人通过诗词所欲表达的意境,挖掘出古诗词的“形”与“神”,这对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以及提升教育质量均大有裨益。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