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erp技术论文

erp技术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1 17:10:19

erp技术论文

erp技术论文第1篇

以欧美等工业化国家制造方式为背景产生的制造资源计划MRP和企业资源计划ERP,经过50多年的不断应用、发展和创新,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有效工具。ERP将有效合理地利用企业资源作为目标,帮助企业以较短的生产周期完成生产,降低成本,快速应对市场变化。据不完全统计,自1981年沈阳第一机床厂引进全国第一套ERP系统以来,我国2.6%的企业已全面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包括计划、销售、产品数据、采购、库存、车间、成本和财务等功能模块),企业总数超过5000个。同时,我国ERP市场正处于大规模增长阶段,经过多年市场推广,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认同ERP系统效益,并将ERP作为提升管理效率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愈发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投入了巨大资金和其他内部资源的ERP系统,实施起来存在技术风险和经营风险。近年来其效能的显现受到部分学者的质疑。SOLOW生产率悖论认为,高速的IT投资与缓慢增长的生产率在实际测度中表现出矛盾的关系(Robert Solow,1987),关于ERP对企业绩效无用或作用不显著的观点已经作为“IT生产率悖论”的一部分在信息技术的经济计量分析等研究中相继提出。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ERP系统应用与企业业绩提升之间的关联性,研究不同规模公司应用信息技术后盈利性绩效的增长规律。行业差异说认为,制造业大型企业较非制造业的业绩提升具有滞后性,合作型较基本型ERP实施作用更显著。而借鉴软件开发的能力成熟度模型,过程改进理论学者提出了ERP能力成熟度模型,以求ERP应用企业重视实施标准的持续改进,促进企业资源管理模式的更新和企业绩效的持续提升。但上述研究多从理论规范性研究和案例分析的角度入手进行理论推导,较少以已实施ERP的上市企业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且数据陈旧,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研究结果已难具普遍代表性。本文搜集了2011年至2015年沪市软件概念多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数据,试图从上市公司采用ERP系统前后绩效对比的角度分析当今ERP应用状况,研究ERP在新形势下对各行业企业绩效提升的相关影响。

二、文献综述

1.ERP系统应用与企业绩效关联性文献回顾

企?I资源计划系统(ERP)是连接企业的供应链和价值链(Value Chain)性能最优的信息系统,其目的是提供企业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计划可能的解决方案,通过企业价值链和信息的整合,创造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一致性,并进一步透过供应链管理(SCM system)将选择性的信息即时分享给供应商或客户,达到自助服务(self-service)及信息交流的目的(蒋明晃,1999)。关于ERP系统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一直存在着争议, 现有的研究结果主要是两大观点, 其一是认为 ERP系统的信息技术的采用对于提升公司业绩有重要的影响, 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ERP系统的信息技术投入对公司的业绩只有微弱的甚至没有任何的影响,即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到目前为止, 学术界多数研究仍然在这两方论点中徘徊。

从ERP与企业绩效正向关联的角度,Dos Santos 等(1993)研究认为,作为革新性的技术ERP可以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和公司业绩,两者具有正相关关系。同样,Perffers Dos Santos(1996)发现IT投资对于公司的业绩具有正向关联性。Hunton 等(2003)在研究中也证实了市场对于公司实施 ERP不仅有正反应,而且实施 ERP 系统对公司的业绩具有正相关影响。Hitt(2002)选取绩效指标(performance ratios)、生产率(productivity)和股票市值三个指标建立数学模型来度量 ERP 的绩效,使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财务绩效指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实施 ERP 的企业可度量的指标比没有实施 ERP 的企业好。Hayes 等(2001)的研究企业绩效正相关说提供了证据,由于投资者对实施 ERP 的反应积极,所以认为资本市场给予实施 ERP 系统的公司较高的市场价值。

持ERP实施与企业绩效不相关观点的学者同样做出充分论证。Grover 等(1998)研究主要是信息技术的对公司的影响的变化, 结论认为信息技术对公司业绩影响是有限的。Pinsonneault(1998)针对产出悖论研究认为信息技术对公司的业绩影响也是微小的。Siegel D J(1997)的研究指出在实施EDP后仅仅有少数的企业实现了显著的成本节约;Brynjolfsson E和Hitt L (1998)认为,尽管EDP的投资巨大,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都没有得到充分运用。苏惠香(2007)通过问卷调查了38个服务业样本企业,实证研究发现信息技术和投资回报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指出IT投资和生产率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从国内外研究来看,关于ERP系统效能对企业效益增长的发挥度仍存在争论。另有部分学者认同ERP实施的效益存在,但其显现具有明显滞后性(许慧珍,2008)。德勤管理咨询公司(1999)认为企业在ERP实施后会持续出现一段时间的混乱状态,绩效也会比实施ERP前差。Daveport(1999)则认为ERP大约需要2―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会对企业绩效产生正面影响。Andreas I.Nicolaou(2004)研究表明,实施ERP的公司在两年之后财务业绩有明显提升。

这些研究说明ERP的效果尚待充分论证,同时时滞问题是否存在是能否控制信息技术生产率的重要关注点。

2.ERP应用与行业差异性文献回顾

众多学者认,同行业的特性会影响ERP系统作用路径及效果。仲秋雁等人(2004)认为,有些因素(例如组织文化、行业特性等)会间接影响ERP成功。李治堂(2004)认为信息系统投资效率取决于公司的规模、类型及战略,信息系统的投资和信息系统应用范围以及成熟度相关,并会进一步影响公司的财务绩效。张进(2010)发现制造类企业业绩提升较非制造业而言不明显,行业差异是影响ERP实施的重要因素。罗辉道,项保华(2004)从行业结构、战略资源与企业业绩的关系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行业结构对企业业绩具有重要影响。

纵观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国外实施ERP的时间较长,经验较为丰富,ERP实施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相关研究较多,并形成了较为实用的研究成果。但国内关于ERP实施绩效的研究水平还不容乐观,主要问题是重性研究过多,研究方法单一。国外对ERP的实施做了不少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大多认为实施成功率低主要是ERP软件选型不当及ERP未与行业特性适配的结果。国内对ERP实施研究多局限于对企业个案的研究或对工厂专业认识访谈形式,对ERP实施过程做了大量的案例描述和事实分析,实证方面的研究鲜有出现。所以,本文旨在以实证研究的方式,选取2011年至2015年沪市部分上市公司财务数据,通过对比国内企业ERP实施前后企业绩效经验数据的变化,阐述ERP实施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为国内ERP实施提供合理建议。

三、研究设计

1.研究假设

(1)ERP创新性信息技术生产效率理论依据及研究假设

根据Solow生产率悖论,高速的IT投资与缓慢增长的生产率之间存在矛盾。但Dos Santos 等人(1993)对 IT 投资的精辟分析说明,非创新型技术(non-innovative technologies,即不会改变企业原有状态的技术)不会改进企业的市场价值或财务业绩,然而,创新型技术(innovative technologies,即改变业务流程的技术)会改善企业的市场价值和业绩。为了实证检验,他们观察了市场对企业公布 IT 投资的反应,研究发现,这种反应不是很明显。然而,他们的研究更进一步的分析揭示了市场对创新型投资的公布的反应是正向的。同样,创新型的 IT 投资和公司业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在此之前的研究缺陷在于没有区分创新型投资和非创新型投资与公司业绩的关系,将信息技术作用体系和经济效益评价结构定义得更加精确从理论上证明了消除生产力悖论的可能性。根据O’Leary(2000)的研究,ERP系统是为了支持公司的业务处理流程而设计的,从而能够加强信息质量、决策制定和公司业绩。从概念上来说,业务处理流程的改进是因为 ERP 系统能够将整个公司的有关联的数据库的信息都整合起来。如果改进没有得到实现,则是因为这项技术不能支持前面所提到的创新型流程的改进。因此,当我们认为某些 ERP 系统的执行与企业的业务流程不一致时,基于它们在这方面的潜力,我们仍然将这个 ERP系统列入创新型技术的范畴。因此,我们期望发现公司市场价值和业绩与 ERP系统实施之间显著的正的相关关系是合乎逻辑的,由此提出本文第一个假设。

假设H1:上市企业ERP实施后的绩效优于实施前绩效

(2)ERP系统实施与时间维度延迟现象相关性的研究假设

根据创新扩散理论,ERP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扩散模型应包括六个阶段即发起、采用、适应、接受、制度化和深化。实施ERP对企业绩效的改善只有在企业真正接受且制度化之后,在不断深化过程中发生。企业实施ERP当年及之后1―2年,经营绩效和运营绩效可能存在略有下降的情况,之后?效指标存在提升到超过实施前的水平的可能性,即存在短期绩效下降现象。同时国外学者通过研究发现,ERP作为一项投资伴随着漫长的投资回报,在绩效提升方面的潜在利益不能在短期内实现,企业会因为ERP的实施而持续一段时间的混乱状态,企业绩效也会较ERP实施前差,必须等到员工熟练系统或企业流程顺畅后,效果才会逐步显现,这就是所谓的“延迟现象”。国内ERP实施是否存在这一现象呢?高丽萍(2004)通过ERP实施后股价的变化研究证实中国上市企业财务业绩的确存在延迟现象。但她的研究仅采用了一个评价指标,如果从多个指标的角度来看,延迟现象是否还依然存在有待研究,故本文提出第二个研究假设。

假设H2:ERP实施对企业绩效的改善存在“延迟现象”

(3)ERP系统实施与行业差异相关性的研究假设

在战略管理中,人们对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行业结构学派认为,企业所在行业的行业结构是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根据行业结构学派的范式S―C―P(结构―行为―业绩),企业制定战略以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找准一个有利的行业,并且在该行业内选择一个正确的位置,然后选用波特提出的三种通用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聚集战略)。按照行业结构学派的逻辑,行业是利润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行业间利润差距应该比行业内部企业间利润差距更大。由于行业结构学派将企业的盈利潜力归结为外部行业因素,因此,行业结构学派观点有时也称为企业利润外部决定论。

与行业结构学派相反,战略资源论学派认为,企业的盈利潜力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在战略资源论学派看来,企业是资源与能力的集合体,各个企业拥有的资源与能力是不一样的,企业资源与能力的不同造成了企业利润的差异,所以企业的资源与能力才是企业盈利潜力的决定因素。本文倾向于行业结构学派的观点,即认同由于行业环境的不同,可能会造成ERP实施后不同行业的企业绩效差异,由此提出本文第三个假设。

假设H3:ERP系统实施效益具有行业差异性

2.变量界定

(1)变量定义

本文采用的变量包括被解释变量(企业盈利性绩效指标变量)、解释变量(ERP 系统的相关变量)和控制变量三大类。

(2)被解释变量

为反映ERP实施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选取的被解释变量应当能够充分反映企业财务绩效,本文综合前人进行研究的先例,并结合本文研究关注的盈利性绩效,针对性地选择了净资产收益率ROE这一因变量指标。

净资产收益率(ROE)是杜邦分析的总指标,能够整体上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是净利润与平均股东权益的百分比,是公司税后利润除以净资产得到的百分比率,该指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指标值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该指标体现了自有资本获得净收益的能力。

(3)解释变量

本文在研究中针对 ERP 系统设置了两个解释变量,分别为erp和erp2。解释变量的符号即具体描述见表1。

(4)控制变量

影响财务绩效的因素有很多,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设置控制变量如下表2。

上述模型中,模型I针对假设H1,用于检验ERP实施当年对企业营利性指标即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模型II针对假设H2和假设H3,用于检验ERP实施是否存在时滞效应以及行业差异对企业绩效变动的影响。其中α0~α14为待估计参数,ε1、ε2为随机误差项。

四、数据统计与分析

1.数据来源

为保证实证分析的有效性、数据的统一性,本文采用的指标数据均来源于中国证券市场CSMAR系列研究数据库,并手工加以整理,其中净资产收益率(ROE)取自中国股票市场基本分析研究数据库内利润文件,基本每股收益(EPS)取自CSMAR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库;总资产周转率(ATO)取自CSMAR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分析数据库。

2.样本选择

为了研究数据的实效性,本文选取2011年至2015年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的软件概念上市公司为样本,并剔除部分数据异常或不完整的企业。为了获得2011年至2015年上市软件概念公司新实施ERP的具体情况,本文首先通过查询沪市上市公司年报搜集披露了ERP系统的公司的财务数据。对于在年报上没有进行披露的公司,再通过电话咨询、网站在线咨询,搜寻相关公司网站、主要ERP软件供应商网站以及著名搜索引擎查询上市公司实施ERP的情况。经过筛选,最终得到52家样本公司,5年共有988个观测值,其行业分布情况如下表3所示。

3.实证研究与面板分析

本文使用STATA进行统计、分析。

(1)描述性统计

通过选取2011年至2015年的沪市软件概念上市公司的公司数,剔除部分数据异常或不完整的企业后,得到总样本988个数据,描述性分析如表4。

通过表4可知,52家上市公司中,每股收益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各个企业差异大,每股收益从-105到高达124,平均仅有14.8,说明企业盈利性指标缺乏稳定性,而且52家企业对ERP实施的认识差距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99.03到7473.03,说明企业固定资产再生产活动受企业特性和宏观经济影响也具不稳定性。ERP取值均值为0.7,标准差为0.9,表明数据较集中。

(2)回归分析

本文整理的面板数据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为了更好地考察ERP系统实施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首先控制其余企业盈利性指标的影响,然后将erp变量单独放入模型I中回归。为了考察时间效应对ERP实施效果的影响,本文控制其余自变量和宏观经济环境指数的影响,然后将erp取值滞后四季度后的指标erp2单独放入模型II中回归。为了考察不同行业性质对ERP实施效果的影响程度,本文控制erp变量,将虚拟行业变量hy2-hy8再次放入模型II中进行回归。回归过程及结果总结如下。

①ERP系?y实施与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关系

模型I表述了在ERP实施当年ERP系统与控制变量对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使用随机效应回归模型进行估计结果如表5。

观察回归结果,在将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总资产周转率、基本每股收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宏观经济发展水平等变量进行控制后,ERP实施与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为0.7193012,t统计量为0.92,P值为0.36,相关系数为正,但在正向影响在95%的置信水平下没有通过检验,表明ERP实施对净资产收益率有一定影响,但显著度不高。这一结果部分支持了假设H1,但ERP系统实施当年企业绩效提升与ERP相关度不明显,其作用效果有待进一步论证。这一回归结果反映了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问题在ERP系统中存在的可能性,但仍不能笼统的定性。本文借鉴金娟(2008)的研究成果认为,由于ERP系统初期实施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如软件购置费、安装费、咨询费、实施服务费等,再加上企业员工需要一段时间来熟悉和适应新系统的应用,因此在 ERP 实施之初企业的业绩提升效果不显著,甚至会出现下滑。当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一方面企业对 ERP 系统的投入成本逐渐得到消化;另一方面,企业的人员对新的信息已经由不适应转为接受甚至满意,企业 ERP系统的运行有可能进入长期稳定期,其整体效益才可能体现出来。

②实施时间与ERP系统效益的相关关系

模型II表述了在ERP实施四季度后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与控制变量对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使用随机效应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6。

从样本回归结果来看,通过对模型II的回归,erp2与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为1.038793,t统计量为2,P值为0.045。erp2在正向影响在95%的置信水平下通过检验,ERP实施四季度后效果显著,假设H2得到检验,即ERP系统对企业绩效的改善存在“延迟现象”。ERP实施一年后,ROE提高了约1.04个百分点,这说明实施ERP会对企业盈利有明显正向影响,但具有一定的时滞效应。这一回归结果证明了信息技术对企业绩效的正向作用,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问题不能得到数据支持。企业实施ERP短期存在绩效下降的倾向,但长期条件下信息技术对业绩增长仍起到整体促进作用。

③行业差异对ERP系统实施的影响

针对表5,通过对行业虚拟变量hy2至hy8的回归结果分析,hy7的相关系数为3.01902,t统计量为2.06,P值为0.039,在正向影响在95%的置信水平下通过检验,而其余行业虚拟变量回归值未能通过检验,表明金融行业在ERP实施四季度后企业绩效提升效果显著,而电力、医疗、电信、交通、物流、综合服务等行业ERP的作用效果尚不显著。这一统计结果支撑了本文的假设H3,即ERP系统实施效果具有行业差异性。

(3)稳健性检验

考虑到使用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反映企业绩效的唯一盈利性指标具有片面性,为保证上述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本文还进行了如下的稳健性检验:选择总资产净利润率(ROA)对本文模型重新进行了回归,回归结果如表7。

通过再次回归,erp2与上市公司总资产净利润率的相关系数为0.5275816,P值为0.041,erp2在正向影响在95%的置信水平下同样通过检验,与前文研究结论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可以认为前文的结论是稳健的。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2011年至2015年沪深A股52家上市软件概念公司的财务绩效指标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并研究了ERP系统实施与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关系。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通过本次研究为相关部门了解中国企业ERP实施后的实际情况,同时为企业管理层、决策层正确认识ERP投资价值提供理论和统计数据的支持,并填补国内ERP实施对企业绩效影响相关实证研究的缺陷。所以,为更好地提出实施建议及完成前景分析,本文对实证分析得到的结果进行以下总结并简要解释其原因。

(1)ERP实施后的效益提升但不显著,企业绩效短期内没有明显改善

从实证研究结果上看,上市企业应用企业资源规划当年,ERP系统的实施与企业绩效的提升相关性不高,ERP的实施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资产的管理质量和利用效率,但由于ERP作为一项长期投资,在绩效提升方面的潜在利益并未在短期内实现。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基于企业员工对IT技术投资的反映特点。对于员工和企业来说,企业资源规划是一个新事物,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并根据ERP的需要调整人员结构和业务操作方式等,势必影响企业短期内的整体运行效率,在员工和相关企业充分熟练系统或企业流程顺畅后,ERP的效果才能逐步体现,因此企业绩效短期内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能够被解释。

二是ERP实施短期内企业营业成本的提升。借鉴张进的研究,实施ERP的样本企业经营利润率没有得到明显改观,在ERP实施后,企业的营业成本(也称为制造成本)增加较大,ERP系统实施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由于现在国内企业实施ERP的经验尚浅,并没有总结出比较有效的ERP成本控制方法,加上员工和原有流程对新系统的适应需要时间,造成制造成本增加幅度较大,这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并导致企业的盈利性指标不能得到显著提升。

(2)ERP效益显现有“延迟现象”,长期作用视角下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不存在

对模型II的回归分析表明,实施ERP一段时间后企业的相关绩效出现改善迹象,企业实施ERP时间越长,其作用效果将会越好。本文认为这一结论的得出与ERP作用路径有关。

基于Christina的过程理论,IT投资包括竞争过程、使用过程、转化过程三阶段,而ERP 系统的实施到绩效的产生也是经过这样几个阶段实现的,即ERP的投资、形成、对企业的作用以及收益的产生。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影响是间接的,同样ERP也遵循了这样的路径,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渗透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而逐渐改善企业的业绩。每一阶段都在时间成本上有较大付出,从这一角度而言,ERP效益作用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具有时滞效应。不能根据短期绩效下降现象笼统认定ERP实施存在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问题,在长期作用视角下,企业资源规划系统对企业业绩增长和劳动力提升仍起到整体的促进作用。

(3)不同行业的ERP实施效果有差异性

通过此次对模型II回归分析发现,行业变量整体与企业盈利性指标相关度不大,由于仅选取ERP实施四季度后企业绩效的变化指标,多数行业的虚拟变量未能?cROE变化值产生显著相关性,这一现象用ERP系统实施的时滞效应可以得到一定解释。但金融行业虚拟变量仍与ROE增长产生正向影响在95%的置信水平下的相关性,说明金融类软件上市公司实施ERP作用释放快,进一步说明,不同行业企业实施ERP效果有差异性。本文认为出现ERP实施行业差异性的原因包括行业ERP管理需求差异较大和ERP产品供应过于单一化等,当前商品化的ERP软件普遍针对不同行业的管理共性而设计,难以满足特定行业的具体管理需求,因此企业成功率各异,企业配置系统周期普遍拉长。

2.建议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对企业ERP系统的实施提出以下建议:

erp技术论文第2篇

Abstract: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the enterprises' requirement for ERP professional talents and university graduates' abi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rientation of ERP professional talents cultivation,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local universities'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ERP talents, and relevant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关键词: ERP行业;人才培养机制;地方本科院校

Key words: ERP industry;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local universities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4-0259-02

0 引言

自80年代ERP概念引入国内,历经近30年,已经从企业信息化的一缕春风演变为规模浩大的全面普及浪潮。ERP行业的发展,包括ERP软件公司的研发,以及企业层面的广泛运用都离不开专业化的人才[1]。广大企业通过信息化提升竞争力,其核心要素也是人才。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是构成就业大军的主体,但其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往往达不到进入ERP行业的最低门槛,与企业对人才的期望有较大差距。当前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ERP发展的瓶颈,中国ERP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ERP专业化人才的普及性培养。ERP行业需求量最大是应用型人才,强调技能性和应用性。而传统的纯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和高职高专培养出来的操作型人才都不符合ERP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一方面,低层次的人才供大于求;另一方面,高层次人才供不应求,导致出现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因此,人们开始反思并质疑现行的ERP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的研究与构建满足社会需要的ERP专业人才培养途径。建立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使学生既掌握一定的ERP应用必备的学科理论知识,又具有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及技术解决ERP应用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

1 ERP专业化人才培养定位分析

企业需要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ERP专业化人才,需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ERP理论和实践的知识、业务流程的知识、经营管理类知识等,并且具备很好的与人沟通和协调的能力。目前ERP行业的人才通常分为三类(如表1所示),即ERP软件研发类、ERP实施维护类和ERP软件应用类。第一类在软件公司从事ERP软件开发工作,主要工作内容是研发、测试、技术支持等;第二类在软件供应商或商、专业ERP咨询服务公司供职,以ERP实施顾问,ERP项目经理为主要工作;第三类通常在ERP实施的企业任职,作为ERP的使用用户或企业内负责信息化的单位,主导ERP项目推动,帮助企业提升软件使用效益。这三种人才长期处于紧缺状态。地方本科院校对ERP专业化人才的培养目标,一是应当强调应用性,立足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培养ERP行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二是注重行业性,即培养过程以ERP行业趋势、职业定位为导向,在人才培养中根据行业发展要求构建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强化ERP行业适用能力;三是加强实践性,即在人才培养的能力体系和知识结构上强化ERP实战能力。[2]

2 地方本科院校培养ERP专业化人才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体系方面,地方本科院校很少能结合行业特点设置ERP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方案。对知识的现时性和复合性不够重视,缺乏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如沟通协调能力,自我表达能力等。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缺少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的实践环节。ERP实验与课程设计中多为虚拟课题,比较理想化。但现实工作中,多遇到的是综合性问题,需要综合运用ERP涉及到的知识。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联系ERP开发、实施、应用的真实项目不多。ERP实践环节缺乏系统性,不能很好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些问题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好像什么都懂一点,但又不能在综合实践中独立运用。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明确的ERP实践训练培养目标,缺乏完善的ERP人才培训体系,没有根据ERP行业特点制定科学完善的培养方案。

3 ERP专业化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

①贴近ERP专业化人才培养需要,校企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地方本科高校制订ERP应用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根据自身的办学层次、办学特色,并结合企业需求,确立ERP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聘请ERP行业专家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培养方案的专业方向规划、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指导与审核,明确ERP专业化人才应具有的基本素质、知识体系和专业能力[3],以确保专业方向课设置的合理性和前瞻性。使得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目标明确。所培养的ERP应用人才的特色鲜明,既具有计算机专业人才所缺少的管理素质,又具有管理人才所缺少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为企业建设、实施与应用ERP所急需的核心人才。②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保障培养模式实施。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培养模式实施的重要支撑,培养“双师型”教师是首要之务。必须解决好适应ERP行业技术知识迅速更新的问题,与相关ERP企业建立的专业培训机构进行合作,把高校的教师送出去,将企业的专家请进来,可以作为一条有效的师资培养途径。高校培养出自己的具有ERP实战经验的优秀教师。③加强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根据ERP相关企业的实战需要,重构ERP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优化配置课程资源。邀请企业ERP行业专家,建立课程共同研发机制,提高课程创新能力,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练”互动,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进一步优化之路。使地方本科院校与ERP企业之间的信息能相互沟通。同时,也与相关ERP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在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具有良好合作。因此,ERP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应积极开展联合办学,加强与社会各种资源的整合。④针对ERP行业特点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化素质培养。调研走访ERP相关企业的管理者,常常反映应届毕业大学生“不好用”。原因在于,学生对于职场和工作中必需的一些基本常识、工作技能和职业观念缺乏了解,应届生被招聘来之后,用人单位还要花很大精力对这些职场新人进行系统培训,而许多企业往往不愿承担培训带来的时间、金钱、人力等成本。高校帮助大学生实现职业化。一是可以通过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的办法,建立系统完善的ERP职业生涯体系。二是可以校企联合为学生搭建仿真企业平台,利用计算机模拟企业的运营,将各个业务部门、职能岗位有机地连接在一起,通过赋予不同的权限来让学生模拟企业内不同部门的运营,并进而模拟整个企业的营运过程。还可以采用ERP沙盘模拟课程,将企业经营的全过程浓缩在一张沙盘之上,让学生在对企业的模拟运作中有更感性的认识。在学生走上企业工作岗位之前,就对企业的业务流程比较熟悉。在深入学习ERP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从管理思想、ERP软件和企业运作三个层次理解和掌握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三是可以积极引入ERP职业资格证书专家认证体系,通过培训开展资格认证,为立志从事ERP事业的学生走向企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永刚,黄丽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07(08).

erp技术论文第3篇

【关键词】ERP;财务绩效;实证研究

一、引言

企业资源计划(ERP)是一种企业内部所有业务部门之间,以及企业同外部合作伙伴之间交换和分享信息的系统。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引入ERP,作为管理决策和供需链流程优化不可缺少的手段,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和竞争力。然而,ERP的实施范围涵盖整个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时间以及其他内部资源。ERP实施后,企业的绩效能否得到显著提高,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本研究从财务绩效角度探讨这一问题。

二、相关文献综述

对于信息技术投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信息技术投资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微弱甚至没有关系,即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另一种观点认为信息技术投资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ERP系统作为一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可避免的陷于争论之中。rover等(1998)研究信息技术的对公司的影响的变化,结论认为信息技术对公司业绩影响是有限的。Pinsonneault(1998)针对产出悖论研究认为信息技术对公司的业绩影响也是微小的。徐美凤(2004)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分析1995~2000年的统计数据,对中国信息产业的全要素相对生产率进行评价分析,发现在这6年间,我国信息产业处于高投入低产出的“生产率悖论”时期,并且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种现象仍将持续。饶艳超(2004)通过对国内已实施ERP的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显示明确回答ERP系统实施效果明显、很明显、极为明显的分别为32%、27%、2%,合计为61%,另有28%认为系统实施应用效果一般,9%认为没有效果,甚至有2%回答ERP系统实施带来的是负面效果。对经营业绩影响评价的结果显示,只有24明确表示会有影响,21%认为影响程度会很高,但是有超过半数(54%)的答卷者认为影响一般甚至没有影响。Hayers等(2001)不但证明了实施ERP系统是一种革新性的信息技术投资,而且证实ERP系统对于公司业绩具有正相关的影响关系。Hunton等(2001)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采用ERP系统3年后ROA和ROI比未采用ERP系统的企业的ROA和ROI有显著提高。张继东、王立彦(2007)的研究搜集了2003年上市公司实施了ERP系统的企业与未实施ERP系统的控制组样本进行对比研究,得出的结论说明实施ERP企业的样本公司的业绩好于未实施ERP系统的公司的结论。

三、假设的提出

ERP系统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主要有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根据美国的生产和库存控制协会(APIS)的统计,ERP系统的使用平均可以使库存下降30%~50%,延期交货减少80%,采购提前期缩短50%,停工待料减少60%,制造成本降低12%,管理人员减少10%,生产能力提高10%~15%。库存费用的下降,采购费用的节省都直接引起了企业成本的降低,交货周期缩短则加速资金回收和周转。而ERP系统通过整合供应链管理,优化业务流程以及信息整合,降低了企业的生产协作成本,节约了时间成本,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使企业对环境变化的响应速度加快,这些定性的效益,都将转变为定量的数据,间接地促进了企业财务绩效的提升。综上,提出如下研究假设:(1)实施ERP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销售净利率;(2)实施ERP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3)实施ERP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资产净利率。

四、研究设计

1.研究期间、数据来源于样本选取。本研究将ERP系统实施当年作为T0年,由于ERP系统的实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且系统运行需要企业内部进行磨合,必对T0年财务绩效产生较大影响,但这种影响主要是由于ERP引入造成,并非ERP系统正常运行所致,所以,T0年并不在研究期间内。ERP系统正常运行后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需要一个长期过程才能显现,所以本研究将ERP系统实施后三年作为研究期间,同时,为了与实施前的绩效进行对比,将系统实施前三年也纳入研究期间内。采用的样本从沪市上市公司中于2001~2006年实施了ERP系统的公司中选取。由于上市公司关于ERP系统的信息披露并不完善以及对于财务业绩数据时间的要求,经过筛选,最终本文用于研究的样本公司为122家。

2.文中采用非参数检验对假设进行检验,考察ERP系统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具体做法是将实施前的财务绩效与实施后的财务绩效进行配对,然后利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企业财务绩效的变化。将ERP系统实施后3年的财务指标分别与实施前3年财务指标的均值进行配对分析。

3.指标选取和数据预处理。本研究主要选用销售净利率(ROS)、总资产周转率(ATO)和资产净利率(ROA)三个指标衡量企业的财务绩效。为了消除行业和通货膨胀因素对财务绩效指标的影响,本文将所有的指标经过行业均值调整后再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为了验证假设,我们检验了样本公司在ERP系统实施前后的绩效的差异,我们将T-3 年至T-1年的业绩的平均数分别与T+1至T+3年的业绩进行配对,然后利用Wilcoxon秩和检验考察企业财务绩效的变动情况。SPSS分析结果如下:

注:T+1 、T+2、T+3 分别代表代表ERP实施后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的绩效,Pre代表实施前三年的平均绩效。

Wilcoxon秩和检验的结果表明:

1.实施了ERP系统的公司的财务绩效经过行业均值调整后,ROS在实施后第一年下降,下降的公司数为68,上升的公司数位54;第二年ROS开始上升,上升和下降的公司数分别为66和56,平均秩分别为57.80和64.64,但是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显示前两年ROS的下降和上升都不显著。ERP实施后的第三年ROS上升的公司数为74,下降的公司数位48,且结果在5%水平上显著。

2.实施了ERP系统的公司的财务绩效经过行业均值调整后,ATO在实施后第一年下降的公司数为56,上升数为65,第二年下降和上升的数目分别为55和67,第三年ATO上升的公司数增加为71,下降数位51。三年里上升的平均秩都高于下降的平均秩,Wilcoxon秩和检验值第一年在5%水平上显著,第2年和第3年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ERP系统实施后,企业的ATO有显著提升。假设2得到验证。

3.实施了ERP系统的公司的财务绩效经过行业均值调整后,ROA在实施后第一年下降数为60,上升数位62,秩和检验值表明上升并不显著。第二年ROA上升的公司数位71,下降的公司数位51,上升的平均秩63.61高于下降的平均秩58.57,秩和检验值显示结果在5%水平上显著。第三年ROA上升的公司数为70,下降公司数为52,结果显示在10%水平上显著。假设3得到验证。

我们看到ERP实施后第一年,企业的财务绩效的提升并不显著,相反ROS在实施后的第一年还出现了下降。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ERP系统在运行初期的磨合过程中会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可能会阻碍业务运营,从而不仅不能带来成本费用的降低,反而会因运营受阻而增加企业的成本费用,从而降低销售净利率。而随着时间的推移,ERP运行日趋正常化,ERP的效用逐渐体现,企业的财务绩效逐步提升。

六、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Wilcoxon秩和检验发现,ERP系统在实施后短期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甚至在实施后第一年出现部分绩效下滑,但是随着时间推移,ERP促进企业财务绩效显著提升。ERP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存在着滞后性,其实施效果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显现。

参考文献

[1]Mabert V.A.,Soni A.,Venketaramanan M.A.,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Survey of U.S.Manufacturing Firms,Prod Inventory Manage J. 2000.

[2]Hunton JE,McEwen RA,Wier B,Analysts'reactions to ERP announcements.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2003(32)

[3]孟倩.生产率悖论与中美两国信息技术投资效果比较[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1)

[4]舒琴.“生产率悖论”对企业实施ERP的启示[J].科技与管理.2004(6)

[5]饶艳超.国内企业ERP系统实施应用现状调查分析[J].经济界.2004(2)

[6]王立彦,张继东.ERP系统实施与公司业绩增长之关系[J].管理世界(月刊).2007(3)

[7]赵泉午,黄志忠,卜志祥.上市公司ERP实施前后绩效变化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1993~2003的经验数据[J].管理科学学报.2008(1)

erp技术论文第4篇

【关键词】erp系统;会计流程重组;销售业务

一、erp系统及业务流程重组概述

(一)erp系统概述

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集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体的管理系统,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网络系统,使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集成和综合,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企业能够迅速对市场变化做出正确的对应决策,最终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能力。

(二)业务流程重组概述

业务流程重组(bpr)或业务流程再造,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面对3c(顾客、竟争、变化)的挑战,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新的管理观念和方法。它的内涵是指基于信息技术的、为更好的满足顾客需要服务的、系统化的、企业组织工作流程及相关活动,它突破了传统劳动分工理论的思想体系,强调企业组织形式以“流程导向”替代原有的“职能导向”,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业务流程重组的核心是彻底重新设计企业流程,使得在成本或时间上获得显著的改善。

(三)erp环境下业务流程重组的必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实施erp系统后效益的提高,一方面来自erp系统软件本身,另一方面得益于业务流程重组。在erp系统中应用业务流程重组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erp系统的产生背景要求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erp最早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是在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下诞生的。而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很不完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都相当的落后,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要实施相对先进的erp系统,就有必要进行业务流程重组。企业必须按照erp软件

四、结语

业务流程重组被许多企业认为是一场对企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变革,而企业成功实施erp系统的关键就是进行业务流程重组,销售管理又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何借鉴业务流程的理论和方法在erp环境下对销售业务的会计流程进行重组是本文探讨的重点。但是技术不是万能的,并不是所以的业务都可以量化,也不是所以的控制手段都可以通过程序加以实现。erp系统只是一种管理工具,能否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还取决于管理层的支持程度、系统使用者的综合素质以及企业的文化传统、经营方式等环境因素。因此,只有将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完美结合才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真正有效的解决之道。

erp技术论文第5篇

关键词 企业模型;ERP系统;映射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7-0150-01

1 ERP系统及其应用中的主要问题

1.1 ERP系统概述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和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均需要进行调整和转变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对企业而言既是新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以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为代表的企业信息管理工具就是企业实现信息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工具之一。

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在降低成本,缩短产品上市周期的同时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尤其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产品为核心,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改善企业管理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就是基础。

企业资源计划(简称ERP)就是致力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进行综合集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法,其对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有重要的意义。这些本身也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扩大化息息相关。

1.2 ERP系统应用中的主要问题

将国外的优秀的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本国企业的管理理念相结合,将信息技术于现代管理技术进行有效的融合,是受到广泛认可的现代企业管理价值理念。其中ERP的实施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将企业的内外部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提高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在企业走向信息化、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ERP系统在初始开发中的一些缺陷,造成ERP软件模块过于固化,刚性过强,不能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契合,导致诸多企业ERP实施失败。

不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情况不尽相同,企业内部经营本身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因而ERP 软件开发公司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可以通过与企业进行探讨合作,在开发过程中提高ERP软件的柔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获得了开放式的体系结构和快速建模的工具,仍无法将其直接应用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在企业模型与ERP系统之间建立映射关系,包括映射的规则、信息等才能将开放式的ERP体系与企业建模工具有效联结。本文就企业模型与ERP系统间的映射技术进行分析和探究,讨论从企业模型到ERP系统的功能单元、数据间的相互关系及相关的映射规则。

2 企业模型与ERP系统的映射关系构建

2.1 企业模型与ERP系统的映射关系构建要求

企业的ERP资源管理计划实施的基础是对企业系统的业务进行充分的认识、表达和分析,对企业目标的确定。而企业模型的建立就是对相关内容进行抽象表达的方式。 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经营是动态的,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因而在企业模型与ERP系统之间建立的关联也需要是动态的、灵活的,才能确保其有效的实施。

企业模型与ERP系统间的映射关系构建实际上就是对在企业模型基础上构建的ERP系统的基本元素、基本对象进行准确地表达和描述。由于企业模型与ERP系统本身的动态灵活性,要求映射元的构建也必须具有强大的自适应性和动态支持能力,让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从ERP系统的变化中清晰了解企业模型的变化。这是映射元构建的关键所在。

2.2 映射关系的构建

图1是企业模型与ERP系统的映射元模型。其中,企业业务活动表示的是企业建模的依据,企业模型在是企业业务活动动态变化的反映,功能单元表示的是与企业模型相适应的ERP系统功能单元,映射规则和约束分别代表的是企业模型与ERP功能单元之间的关联和约束。

图1 企业模型与ERP系统的映射元模型

根据图1的映射元模型可以看到,企业模型与ERP系统的映射关系本质上是企业的过程模型和ERP功能单元之间的映射。将企业的业务活动看作单一的原子活动,通过原子活动可以构成组合活动,并形成企业过程的链状模型,原子活动的入口和出口就分别是与业务相关的资源、对象、模式和业务成败的不同情形。而ERP 软件开发公司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不同的功能单元与企业过程模型中的原子活动相对应,也需要进行模块化设计,要求实现功能最小化。企业模型中活动的功能与ERP系统中功能单元的功能相同的时候就能够建立起它们之间的映射关系。

同时,企业建模与ERP系统之间的映射实现还需要统一的数据建模描述规则,才能避免管理的混乱。在进行企业模型与ERP系统间的映射建立时,还需要考虑映射的权限和约束机制,保证在复杂的对应关系和庞大的用户数量的情况下实现企业的信息安全。

3 讨论

企业模型与ERP系统的映射关系的建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情况,需要在映射技术、规则、约束机制上进行系统性的考虑,在保证企业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实现企业模型与ERP系统之间的灵活有效的联结。

参考文献

[1]陈鹏,朱文华,邹鹏程.基于工作流的PLM与ERP系统集成方法[J].制造业自动化,2013(1):55-57.

[2]宋利康,崔德刚,周儒荣.企业模型与ERP系统间映射技术[J].航空学报,2007(6):1514-1519.

[3]宋利康,周儒荣,张莉.基于过程建模的ERP自动配置方法[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7(9):1229-1236.

erp技术论文第6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 ERP 实践教学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地以8%以上的速度增长。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企业资源计划(ERP)人才的需要进一步扩大。如何培养大批的优秀的ERP人才,服务于当今企业信息化建设成为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紧迫课题。综观ERP人才培养过程中,不难发现,企业上马ERP项目无论从规划、分析到实施都有较完备的理论体系或者说是理论指导,可是企业实施ERP的成功率并不高。究其原因,除了ERP实施的复杂性和企业差异大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ERP人才的实践能力的欠缺。ERP实践技能的培养与积累却成了人才培养的瓶颈。

1 ERP人才培养的特点与定位

对于高校进行ERP专门化人才的培养,首先应该了解ERP人才应具有的特点,并能够根据自身的优势,对其所培养的人才进行恰当的定位,总的来看ERP人才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1 实战性

ERP是从企业信息化和IT管理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而且还在不断地应用和发展之中。现有的ERP理论还很难对日新月异的企业信息化活动进行卓有成效的指导。ERP人才的培养要突出实战性特征,要使ERP人员迅速理解、适应和进人ERP实务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熟练地进行ERP活动。

1.2 复合性

ERP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作为一个合格的ERP人才应该拥有足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及企业运营管理方面的知识,懂得ERP技术手段,能将企业运营需求转化为ERP应用,熟知ERP环境下的企业运作模式及活动方式。当然ERP人才知识的复合性特征决不意味着是一堆现有技术和企业运营知识的随意组合。它的复合性知识性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ERP人才应理解ERP环境下的运营组织、管理和业务方式及其特点,理解ERP决不仅是企业运营手段和方式的更替,而是整个企业运作体系的变革。

1.3 多元化

由于ERP的变革几乎涉及到管理企业运营的所有方面、所有层次,而每个方面、每个层次都有自身的特殊性,要求ERP人才具有不同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不能将ERP人才简单地归为一个方面或一个层次的人才,应该充分认识到它具有多方面多层次和多元化特性。正是由于其复合性和多元化特征决定了ERP人才复杂性和多样性,提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一定要准确,要突出人才培养特点。ERP人才的培养必须从知识、素质和能力三方面进行着手,力图打造一个“三位一体”的创新型和学习型人才模式。也只有这样扬长避短、学术有专攻才能形成共性培养与个性嫁接的育人体系。

2 ERP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ERP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在“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基础上,从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个方面,建立一切为了学生,适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实践教学新体系。新体系从机制上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激发学生个性的张扬,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使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敢于竞争,主动学习,不断进步优良学风的形成。ERP实践教学包括基础实践层、核心实践层和特色实践层等三层,具体构成如图1所示。

该实践教学层次图的特点在于:其核心为“基础+核心+特色”的ERP实践课程体系。基础层实践主要依托于学校经济和管理学科优势,打造学生扎实的经济、管理和计算机实践的基础技能。经济类分析实践包括经济学分析、数据统计分析、投资评价等;IT原理实践包括程序实践、数据库实践、网络实践;企业管理实践包括管理学实践、生产运营模拟、市场营销模拟。核心实践主要有ERP分析、设计、沙盘实践等。特色实践则是围绕着ERP的应用而展开。主要是ERP与企业管理、企业商务相结合的特色选修实践,其目的在于打造学生的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客户关系管理(CRM)》、《ERP挖掘》、《ERP审计》等多项有特色的实践群。

3 加强网络环境下ERP实践的实施与管理

实践教学体系规范了学生对ERP实践活动的要求,明确了通过ERP实践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要求程度,成为培养学生认识和观察社会、训练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由于企业赢利的特殊性,ERP人才的培养不可能以实际运作的企业为场景进行现场实践,那么比较有效的办法是进行企业ERP模拟。以网络为平台,以成功的企业ERP案例为对象,通过软件模拟进行教学,将企业成功实施ERP的过程引入课堂,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然后,通过竞赛、企业实习、科研课题、社区、论坛等方式进行综合运用,进一步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ERP实践培的养目标。特别是企业ERP实习和有关企业的ERP科研项目的开发,更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能力的积累。

4 结束语

ERP人才是现代企业运营的重要生力军。以网络为环境,以“基础+核心+特色”的ERP实践教学体系为蓝本,以“模拟+半实战”为手段,将ERP人才的培养成为“知识 + 能力 + 素质”的学习型人才,从而提升ERP人才的培养效果和速度。

erp技术论文第7篇

关键词:制造企业 ERP 管理 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信息技术日益更新,以飞快的速度在发展。我国制造企业从国外引进ERP技术进行管理,但因技术落后与经验上的不足,在ERP管理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

一、我国制造企业在实施ERP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制造企业对ERP管理技术存在严重认识不足的问题

ERP管理技术是集计算机技术、企业管理理念、基础数据等于一体的先进管理模式。然而,制造企业的管理者在根本上并没有认识到ERP是一种管理企业的理念和方法,而仅仅认为这是一个软件产品。管理层认为这是一种提高企业管理的工具,使用了它就可提高企业的收益。这种盲目的认识,促使企业并没有对自身的发展进行清楚的认识,是否有足够的资金及技术支撑ERP管理技术的运行,更没有根据自身企业的发展选择合理的ERP管理模式,只知照搬硬套其他企业或引进国外的。企业缺乏对ERP的认识,在战略的选择上就已经输掉了一节,何论落实并制定ERP在管理过程中的阶段性计划,总的战略部署及相应的目标与成效等。

(二)制造企业对ERP投入不足,资金缺乏,人才欠缺

ERP管理技术的有效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且需要专业人才进行维护与管理。我国的制造企业在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相对其他行业而言是非常落后的,但ERP的运行必须拥有高端的硬件设备与软件进行支撑,这就极大限制了ERP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与发展。目前,制造企业多是根据本企业的情况制定ERP软件,这样的软件在功能上非常不完善,漏洞很大,甚至会加大企业的管理风险,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同时市场上非常缺乏成熟的软件。同时,制造企业缺乏专业人才对EEP进行管理,在制度的制定与管理上不完善,制度不规范,切实的运行存在困难。企业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ERP管理技术的切实运行有待加强,执行力度不强。

(三)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影响ERP的实施运行

企业内部环境对ERP的影响主要是企业文化、治理结构和业务流程等方面的不同造成的使用冲突。企业外部环境对ERP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在不同的企业文化背景之下,管理层与普通的员工在实施ERP的过程中产生分歧,并不是一条心为企业服务;二是ERP管理技术是从国外引进过中的,由于语言文化上的差异,管理模式与价值观的不同,加之企业没有一定的经验,极易造成ERP管理技术的使用失败;三是在ERP的管理模式之前,企业在经济的活动运作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业务流程。在ERP的管理模式之下,原有的业务流程必然要发生很大的变动,这在短期的运作过程中肯定是存在相当的困难,若处理不当,极易引发企业内部人员之间的矛盾。甚至于,更改后的业务流程不一定能与ERP进行完美配对,这又需要制造企业在长期的摸索中进行。其次,企业的外部环境不利于ERP管理技术的运作。制造企业想要在ERP管理技术中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不仅需要自身企业的努力,更需要整个制造行业的合作管理。企业自身与其他行业要建立起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建立起相应的物流系统,支付系统,企业业务往来的支付系统等。建立起企业之间信息的交流系统,提高抵抗外部压力的能力,便于ERP的快速发展及经验的积累。

(四)ERP实施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不合理

制造企业在运用ERP管理技术中,必须做好长期应战的准备,同时制定好各个阶段的详细计划与期望值。制造企业在ERP的管理过程中,往往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易忽略长远利益。

二、提出ERP在管理过程中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企业清楚的认识ERP管理模式并采用合适的ERP系统

企业在ERP的制定与运行之前,理清如下问题:一是企业目前存在哪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归类,再做出预测,实施ERP管理技术是否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并评价呈现,若是不应用ERP是否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估计成本与成效;二是企业当前资源情况,是否能为ERP的实施提供长期的资金支撑及是否招聘有ERP管理的专业人才。ERP安装的前后是否需要请专门人士进行咨询的操作。重要的是,企业是否有能力选择较为完善的ERP系统软件,功能是否齐全,是否对企业起到很好的管理,在使用之前通过基本的试验测试,确保这对企业产生的风险。

(二)建立适应ERP管理模式的企业文化

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ERP的使用失败。企业首先是在内部对ERP进行很好的传播与引导,将ERP管理理念上升到企业文化,让员工对其进行深入了解。其次,企业的管理层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在企业内部实施分明的赏罚力度,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员工总是先考虑自身的利益,企业要让员工明白提高企业的收益也是在为自己谋福利,自然可以保证一个良好的实施ERP管理技术的氛围。

(三)加强ERP的风险控制

ERP管理技术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非常容易造成信息的泄露。企业可对数据库的访问设置权限,部门之间无法对信息进行交流,更不能随意删除与修改。企业设置专门的管理小组以降低风险。

三、结束语

制造企业在实施ERP的管理模式中,制定ERP量化目标,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进行模块设置,对现有的流程进行改造,以便更符合企业的发展。在ERP的管理过程中,企业对其实行有效的监督政策,制定每个阶段的考核标准与目标。ERP的管理对于制造而言是一个收效缓慢的过程,所以企业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可忽略细节,必定抓好每一步的实施,积累好经验,才能促进企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运鹏.基于ERP的制造企业年内部控制研究[J].财会通讯,2014年09期

erp技术论文第8篇

关键词:博弈论视角;ERP实施;双方关系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291X(2012)08-0012-03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企业经营随着科技发展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企业要能快速反映市场需要,更能结合供应链、客户关系管理与数据仓库进行有效管理,为企业提供多角度全方位信息化运筹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在此背景下ERP(企业资源计划)应运而生。ERP系统要求企业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审视,对客户、企业自身与供应商组成的整个供应链的业务流程进行新的设计,优化流程中的各项活动,消除业务处理过程中的重复劳动,实现业务处理的合理化、标准化、规范化。但ERP 的实施是一项周期长、工序多的复杂系统工程,我国企业在实施ERP 的过程中成功率低下,在国内企业所有的ERP 系统实施项目中,一般只有10%~20%能按期按照预算成功实施,实现系统集成;约有30%~40%的没有实现系统集成或只是实现部分集成;约50%的实施项目遭到失败。笔者试运用博弈论基本知识,对实施ERP的两个参与者的博弈关系进行模型建立及分析,其中一个参与者是提供ERP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另一个参与者是上马ERP项目的企业。目的在于从博弈的视角对ERP的实施进行思考,基于博弈理论分析ERP实施双方关系,从而对ERP实施问题提出建议。

一、博弈论的发展历程及内涵

博弈论是研究利益冲突各方如何决策及决策结果的,也称为对策论。博弈论往往利用数学工具,建立博弈各方的理论模型,然后进行分析。博弈论最早是由美国数学家冯・纽曼和摩根斯坦在1944年出版的《经济行为和对策论》一书中提出的,并构建了博弈论的理论框架。1950―1954年间,美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纳什连续发表多篇博弈论的论文,提出了著名的“纳什均衡”,奠定了现代博弈论的理论基础。20世纪80年代博弈论开始进入主流经济学领域,成为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应用经济学科的核心分析工具,得到了广泛而成功的应用。该理论的充分发展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完善市场经济起到了重大作用。与此同时,博弈论对于社会科学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理论上讲,博弈论是研究理性的行动者( agents)相互作用的形式理论,而实际上它正深入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等,被各门社会科学所应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该理论正成为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中的核心工具之一,以至于我们可以称博弈论是“社会科学的数学”,或者说是关于社会的数学。博弈论的基本假定是:人是理性的( rational) 。所谓理性的人是指他在具体策略选择时的目的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博弈论研究的是理性的人之间如何进行策略选择的。一般博弈双方的博弈结果有三种情况:负和博弈,指的是由于博弈双方的冲突和矛盾造成的两败俱伤。零和博弈,指的是博弈双方中一方得益而另一方受损,且得益与受损在量上相等。正和博弈,指的是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

不管博弈各方是合作、竞争、威胁还是暂时让步,博弈论模型的求解目标就是使自身最终的利益最大化,这种解是以双方采取“最好策略”为前提,各方最终达到一个力量均衡,也就是说谁也无法通过偏离均衡点而获得更多的利益。这就是博弈论求解的本质思想。

二、ERP实施双方博弈关系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ERP项目实施企业(下称企业)是能够独立决策和独立承担责任的组织,ERP供应商(下称供应商)也是能够独立决策和独立承担责任的组织,所以企业和供应商可以看作为双方博弈关系中的局中人或参与者(下称参与者)。ERP项目的实施是供应商根据企业中存在的管理问题,在与企业相关人员充分交流后,针对企业的问题提出相应的ERP解决方案。企业组织人员对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可行性是指基于企业的管理问题和拥有的资源,该方案是否切实可行,有效性是指该方案实施后,是否能提高管理水平或带来经济效益的预期。对于企业而言,如果评估结果达到一定的标准,则企业决定实施该方案,否则不实施该方案。这里所说的标准可以是IT行业的相关标准,也可以是由企业组织相关专家制定的标准。对于供应商而言,企业能够满足其报价,则决定提供服务,否则不提供。由此可见,双方由合作前到合作关系确立的决策是同时的,只有双方都决定合作才能确立合作关系。所以供应商跟企业合作前的博弈是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

文章从博弈的视角分析ERP实施双方的关系。一些供应商基于自身良好的技术条件,较高的职业素养以及丰富的成功实施经验,会根据企业的管理现状提供一份高效的ERP解决方案。但是也存在一些供应商急功近利,急于拉单以及盲目地做出一些不现实的承诺,因此,他们提供的是低效的解决方案。本文仅从高效和低效两个维度对供应商提供的ERP解决方案进行分类。所以供应商的策略有两个,即提供高效的解决方案和提供低效的解决方案。企业在充分评估供应商提供的方案和所需付出的费用后,评估达到相应标准则选择实施该方案,否则选择不实施,所以企业的两个策略是实施和不实施。本文据此构造了双方的博弈关系模型,如表1中的四组数据所示:

表1 供应商,企业的收益组合

对上表进行的分析如下,若供应商和企业采取的策略组合是(高效,实施),则受益组合为(2,2)。即是供应商提供了高效的ERP解决方案,企业对方案进行评估后也决定在供应商提出的条件下实施该方案。成功实施方案后,企业的效率和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从而企业有了2个单位的收益;供应商获得此次经济报酬和成功实施ERP经验,从而供应商也获得2个单位的收益。此时的博弈是正和博弈。若供应商和企业采取的策略组合是(低效,实施),则受益组合为(1,-1)。即是供应商提供的是低效的ERP解决方案,但是由于其他的原因,企业评估后决定实施该方案。项目完成后,企业仅仅是从IT设备中获得收益,而方案中ERP思想价值并没有给企业带来收益,所以企业付出的正好是供应商得到的,企业获益-1个单位,供应商获益1个单位。此时的博弈是零和博弈。若供应商和企业采取的策略组合是(高效,不实施),则受益组合为(-1,-2)。即是供应商提供了高效的ERP解决方案,但是企业在评估中因为其他的因素导致评估结果不达标,从而决定不实施该方案。此时,企业由于没有实施ERP解决方案,企业的管理问题继续恶化以及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企业获益-2个单位,而供应商提供的已经是高效的方案,失去的仅是此次的被肯定,所以供应商的获益是-1个单位。此时的博弈是负和博弈。若供应商和企业采取的策略组合是(低效,不实施),则受益组合为(-2,-2)。即是供应商提供的是低效的ERP解决方案,企业通过评估正确地判定该方案不达标,从而决定不实施该方案。企业由于没有实施ERP解决方案获益-2个单位,供应商不仅失去了此次被肯定,而且该方案本身是低效的,说明供应商在提供ERP解决方案上还需要不断提高,本身还是低水平,因此供应商获益-2个单位。此时的博弈是负和博弈。

三、基于博弈视角提出对策

通过上述对ERP实施双方之间的博弈关系模型的建立和分析,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出供应商和企业的策略组合以及相应的利益得失。不同的策略组合得到不同博弈结果,包括正和博弈、零和博弈和负和博弈。

(一) 避免负和博弈,企业需积极实施ERP项目

目前,企业面临两方面问题:第一是市场竞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企业面临的是一个全球化的市场,今后的竞争不再是单独的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企业联盟与企业联盟或者是供需链与供需链之间的竞争。第二是企业内部管理,它要求及时掌握、正确分析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做出准确的决策,这是企业的发展基础。而ERP的发展历程既展现了管理思想与信息技术不断结合,又说明了ERP在企业竞争中所发挥的作用。ERP给企业带来的价值有:集成财务信息,集成客户订单信息,标准化和加速生产进程,降低库存,标准化人力资源信息和集成不同时间、不同来源的信息等。所以,积极实施ERP是企业面对未来的最佳选择。

(二) 减少零和博弈,供应商需提高自身水平以提供高效的ERP解决方案

供应商应竭尽全力使系统更高效、有弹性,容易实施和使用,并且随着最新技术的引入,他们还要对自己的产品不断升级。供应商还应提品及一系列书面材料,并且有责任解决项目实施小组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供应商的另一个角色是充当培训者―为企业将来系统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人物提供培训。供应商不仅提供培训,还要提供项目支持并在实施过程中实现质量控制。供应商应该尽全力改进企业的现有流程以使之适合初始的ERP软件包,这可以优化系统的实际绩效并且最大程度地增大将来操作人员的满意度。他们还有责任对系统客户化进行分析和界定,详细说明每个领域某项做法的优劣并最终提供一个高效的解决方案。供应商还应留下技术文献资料,因为项目完成后,供应商的顾问将会离开企业,然而他们的知识还要留在企业中,因此,供应商应该培养足够掌握相关知识的企业员工以保证项目继续开展下去。

(三) 增加正和博弈,供应商和企业应竭诚合作以实现双赢

ERP 实施中要讲求合作,注意效果。ERP 的实施需要供应商( 软件人员、管理顾问)与企业之间的紧密配合,供应商应该在自己的培训内容中除了技术内容之外增加一些人际关系处理技巧、企业的文化认知与敏感性训练等内容,以使得外部项目组能够更快的与目标企业的项目小组产生认同感,减小来自目标企业的抵触干扰,在项目组进行技术指导时,注意沟通方式,不能只向企业相关人员如何去做的指令,同时要告诉相关指令的原因与意义 ,只有这样,外部软件设计人员和管理咨询顾问才能够获得企业的全面信息,将技术与企业需求无缝衔接。以更好地成功实施ERP项目,从而使供应商和企业能够获得双赢。

四、结论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伴随着的是我国的企业在数量上达到一定的规模。但是就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管理水平相比还有差距。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深化,我国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在此形势下,已有大中型企业完成了ERP项目的实施或正在上马ERP项目,且已初步获得成效。实践表明,ERP的成功实施可降低库存20%~35%,平均提高生产线生产率5%~10%、装配线生产率25%~40% ,降低采购成本5%、制造成本12%,按时交货率达到90%~97%。近期有大量的中小企业也开始接触并实施ERP项目,这一切说明企业的管理者们已经认识到ERP对企业未来命运的重要影响。基于对这种趋势的把握,笔者从博弈的角度对ERP实施前双方的关系进行了模型建立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供应商提供高效的ERP解决方案以及企业实施ERP解决方案是双方最佳的选择。

ERP在我国企业中应用趋势是可喜的,中国作为经济发展迅速的发展中国家,企业成长很快,企业管理水平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快速提升,ERP 则是最理想的法宝。但是,ERP能适用我国企业并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是漫长的,还需要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们不断地努力。文章只是研究了ERP实施前双方的关系,还需要重视的有实施中的双方关系,以及系统运行后的双方关系。除了实施双方关系外,ERP本土化、行业化以及客户化也有探究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毛基业,郭迅华,朱岩.管理信息系统――基础、应用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 史波,刘西林.企业ERP实施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14):103-123.

[3] 郭兆.企业实施ERP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2009,(1):70-88.

[4] 于立,王禹庚.ERP实施模式的博弈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1):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