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高校教师

新高校教师赏析八篇

时间:2022-03-23 22:16:10

新高校教师

新高校教师第1篇

[关键词]高校 青年教师 师风师德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明显的今天,市场化和信息化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国际合作与竞争也空前激烈,21世纪是人类更快发展和进步的世纪,也是竞争更加激烈的世纪,一切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育,而教育的希望则在教师,教师队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的职业道德,在当代中国,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通过其自身的师德、师风体现。所谓师德,是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师风就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2011年4月,京城知名学府北师大管理学院教授,董藩发微博称:“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这是我对研究生的要求。”,并且称:“对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该言论一出,在内地网络上引起极大回响。然而,时隔不久,在第27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网络上又惊现一杭州女教师雷人语录:“宁可为妓,绝不为师”,博文一出,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原本不“太平”的网络更加动荡不安。网络的极大回响和动荡不安的背后映射出人们对师德师风的极大关注,其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落实以德治国、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需要

在教育整个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发展以教师为本,教师素质以师德为先。教师是落实以德治国的倡导者,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和实施者,是人才成长的引路人。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和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需要。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方面,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才会在本质工作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另一方面,通过言传身教,能够带动广大学生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勤俭自强、团结友善、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提高道德水平。因此,落实以德治国,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责无旁贷的使命,也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的需要

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是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教师在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肩负着为人师表的社会责任。目前,部分学校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办学行为,如招生不公平,录取结果不公开,教育乱收费,教学活动弱化,行政倾向严重,这些严重损害了教师和学校的形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规范办学行为、树立教育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师德师风建设在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切实规范办学行为。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带动校风学风整体建设的需要

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教师的思想水平、敬业精神和个人修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素养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培养是一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这就是教学相长的作用。教师通过他们的崇高思想行为和精神境界来言传身教,实施灵魂塑造工程,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到教学科研活动中,承担起培养政治立场坚定,价值取向正确,精神状态昂扬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对培养良好的校风学风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已提前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教师队伍也随之创历史新高,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到教师队伍的2/3,毋庸置疑,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主力军, 目前从总体上讲,青年教师学历普遍层次高,知识视野广、思维活跃,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方面有着明显优势,并且都能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受到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但不可否认在青年教师队伍中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术不够严谨,学术风气不够端正

自古以来人们视教师为圣人,将学术领域尊为纯洁的圣土,容不得学术作品有半点瑕疵。但是现实情况是,迫于学术和专业评聘的压力,部分青年教师存在剽窃、抄袭、篡改和照搬他人学术成果的现象,在做学术时敷衍了事,态度不求严谨、将学术研究功利化。有些硕士生或博士生导师甚至利用作品署名之便,占用学生研究成果,更可甚者,官僚或经理读硕读博成为时尚,与此有关的就是权力的寻租,出现权学交易、钱学交易等等。这样的学术风气扩散了学术研究的歪风,玷污了学术殿堂。

(二)搞教书育人“分家论”,言行举止偏激

有句俗话说得好:“只教书不育人,培养出来的是危险品;只育人不教书,培养出来的是废品”。教书和育人本来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要自觉担负起育人的任务。教书育人的结果就是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能力,而且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然而有些青年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传授知识,至于育人那是学校领导的事、政治课教师的事、班主任的事。更有甚者,有的青年教师在课堂上迎合学生的一些不健康的意识,发表一些偏激的观点,这无疑无益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功利思想浓厚,缺乏敬业精神

勿庸讳言,现实社会是一个功利性极强的社会,拜金主义抬头。在这种浪潮的冲击下,部分青年教师敬业精神下滑,心情浮躁,无心教书育人,人生理想趋向于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实用主义盛行,片面强调个人得失。有的教师利用高校闲暇时间比较多的有利条件,去社会上兼职、兼课,搞项目;甚至有些青年教师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发展副业,将精力主要放在经营副业上,而将教学放于次要地位。这种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影响了教学和科研的发展。

(四)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不足

高校大部分青年教师学历高、基础好,专业理论功底扎实,新兴科学、新技术知识丰富,但教学、社会实践经验不足。绝大多数是刚走出校门又进学校做老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不了解企业需求,课堂讲课内容集中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缺乏深度和宽度。培养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弱,不利于学生在今后工作岗位上的才能发挥。

三、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提高青年教师思想认识

师德师风主要是教师思想认识的问题。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统一思想,提高青年教师思想认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青年教师师德师风问题。首先,青年教师要不断地加强思想道德理论学习,认真学习《教师法》、《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教师的职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和师德水平。其次,强化青年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正确的职业理想是工作的目标和奋斗的动力,是形成高尚师德的力量源泉[2]。走在时代前列的广大高校青年教师,在21世纪的今天更要树立起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深入开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讨论,把教育观、人才观和教学质量观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二)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师德师风长效机制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思想认识是营养品,长效机制才是苦口良药。提高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平,不但要加强组织领导,还要建立起长效的监督、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首先,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就是使教师的言行举止、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等受到监控与约束以增强其自觉性。一方面,通过设立师德监督意见箱,对有违师德师风的行为现象,通过间接的投诉和检举进行揭发,让学校领导班子及时对不良行为的教师进行限期整改和教育,不断提高其思想认识,转变其行为方式;另一方面,由团委组织、学生会等牵头,设立师德文明监督岗,负责对教职工的违规违纪行为直接、及时、当场揭发,以防不良现象消极蔓延。其次,建立合理的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就是根据《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和学校实际制定诸如《师德考核细则》、《教职工奖惩条例》、《优秀教师评选标准》等建立一种公开、公正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对教师重点考核其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育人效果等,考核结果直接与教师的奖金、津贴、评优、晋职、聘用等挂钩,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同时对师德师风不合格者实行一票否决。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优良的师德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可以造就人、也可以锻炼人,优良的师德环境能对青年教师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师德环境的营造也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建设,学校应充分利用办公楼、教学楼、会议厅、会餐厅、图书室等创设富含师德师风内容的标语、板报、书法等墙壁文化氛围,以熏陶和警醒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此外,校园网站、广播、电视、录像、橱窗、报栏、文学社等是学习和宣传优秀人物及先进事迹的重要渠道[2]。学校要弘扬正气,树立典范,激励先进,积极推选优秀教师和师德先进,努力营造一种比学赶帮的优良师德师风环境。

(四)加强领导作风建设,打造优秀管理团队

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强有力的领导管理体系和各方面齐抓共管作为组织保证。学校领导必须长期坚持理论、政策、管理学习,以不断提高领导艺术和管理能力,同时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上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起到表率作用。学校从事行政工作的教职工,也应严于律己,率先遵守学校相关规章制度,俗话说“学生看老师,老师看行政。”,杜绝“老师上课迟到是事故,行政上班迟是故事”的现象发生!通过构建团结、和谐、稳定的管理格局,使师德师风保持长期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李江涛,钟晓兰,;科技创新导报 2011年17期

新高校教师第2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 师德 现状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030-03

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履行教师职责,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但是,近年来,高校教师师德滑坡、道德失范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不仅损害高校教师的职业声誉,而且严重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对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引导和纠正。本文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师德建设为案例,深入研究和剖析高校教师师德滑坡的根本原因以及高校教师道德失范的严重后果,并探索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正确途径。

一、高校教师师德现状

(一)师德状况总体良好。在党和国家的培养下,高校教师师德状况总体良好,教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做到努力钻研专业知识,大胆创新教学方法,设法提高学生技能,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主动参加社会服务,乐于承担社会责任。同时大多数教师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师德师风,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团结同行,关爱学生,为高校教师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02年8月,学院从中职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许多中年教师原来只有本科文凭,学校生源来自初中的毕业生,长期采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明显不适应高职院校的要求。为此,一大批教师知难而上,自费参加研究生课程学习,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及时补充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主动创新教学工具和教学方法,以高涨的学习热情和高度负责的教学态度赢得学生的肯定。

广大教师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在国家和自治区两个层面建设多门精品课程,获得多项教学成果奖项,并在课件大赛上屡获一等奖等。在科研方面,有一批农业类教师及科研人员,他们继承学院前两辈科研人员扎根农业、潜心钻研、艰苦奋斗、默默耕耘的优良传统,长年在田间地头开展玉米遗传育种、良种繁育工作,育成15个优良玉米自交系,育成12个玉米新品种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成为主推品种,其中育成的玉米自交系“南99”所组配成的3个玉米新品种获得植物新品种权,该研究成果通过广西科技厅的成果鉴定,达到国内同类项目先进水平。其中的带头人李体琛老师先后多次荣获广西科技进步奖、广西农牧渔业科技进步奖,成为自治区党委重奖研制推广科技成果有功人员、全区服务“三农”助农增收工作标兵,2010年获自治区人民政府表彰,授予自治区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2年被自治区总工会授予广西五一劳动奖章,成为全院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楷模。

另外,近几年成长起来的辅导员队伍,是一批拥有高学历的年轻党员,他们朝气蓬勃,干劲十足,成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党员发展工作以及管理、服务学生的主力军,当中不少辅导员深受学生爱戴,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成长成才奉献智慧和青春。

学院正是有了一支埋头苦干、勇于拼搏的教师队伍,才让这所由中职升格而来的学院在短短几年内顺利完成自治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并跻身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行列。

(二)少数教师道德失范。尽管绝大多数高校教师师德状况总体良好,但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改革必须向深水区推进的新形势下,我国面临着新的国情、党情、世情,不可否认,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诚信机制正在经受着巨大的考验,“一切向钱看”、见利忘义的价值取向日渐抬头;分配不公、官商结合的腐败案件逐渐增多;生活奢靡、人伦坠落的现象日趋普遍。而当今的高校很难独善其身,少数政治立场不坚定、思想意志较薄弱的教师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首先被侵蚀,逐渐出现了道德失范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方向边缘化。当前高校教师队伍中党员比例较低,如笔者所在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52人,党员不足100名,占比仅27%,当中青年党员更少,发展青年教师新党员平均每年仅为2名左右,形势非常严峻。许多教师没有明确的政治方向,故意淡化意识形态,思想觉悟较低,对党的领导既不反对,也不表态拥护。这种政治方向边缘化导致教师对党务、校务工作漠不关心。更有甚者,极个别教师有意散布传播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在学生当中大谈党内腐败等不正之风,却对党和国家带领全国人民取得的成就只字不提,误导学生思想,造成恶劣影响,这是值得警惕的。

2.人生追求功利化。少数教师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和功利思想的影响,迷失在名利场里,开始兼职、走穴、当顾问,身上多了一些商气、官气、俗气,少了几分正气、书卷气。形成了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重功名利禄、轻仁义道德,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比如,为了参加社会兼职,不愿多上课甚至不上课;对自己职称评定有关的工作大包大揽,对院系安排的其他工作能推则推;除上课外,其他教务工作谈钱谈条件,这些危险的苗头不可小觑。

3.职业认知大众化。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是青年学生,学生能否成长成才很大程度上与教师有关。但一些教师意识不到该职业的特殊性和自身肩负的神圣使命,把它与其他普通职业等同起来,对自己不严格要求,认为自己的工作任务就是教书,工作内容就是传授知识,至于育人,那是学工队伍的事,从而将教书和育人截然分开。由于平时不研究学生成长的规律,对学生没有更高期待,上课表面看很严肃认真,实质是缺乏感情和关爱,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事倍功半,学生的成长成才必然大打折扣。

4.学习工作表面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风浮躁、学术不端。一些教师申报科研项目不少,但真正潜心研究,成果真正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项目少之又少;有的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但却迟迟未予结题,即使结了题,也有应付了事之嫌,在研究期间请行业专家来开几次座谈会,发表几篇论文就算是搞了科研;个别教师甚至请人代劳或直接剽窃他人成果,不仅有违师德,而且触犯法律准则。

5.师生关系平淡化 。一些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多地停留在解决现实问题上,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学生的特殊需要,无法在情感上建立深厚的师生关系。由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作怪,个别教师担心学生课后找麻烦,不愿留电话给学生,一些辅导员、班主任以不坐班、住在校外为由,将管理班级的工作全权委托给班团干,需要联系全凭通信和网络工具,网上看似热热乎乎,网下却是冷冷冰冰,几年下来,能建立起深厚师生感情的不多。

6.生活状态庸俗化。随着高校不断扩招,教师队伍日益壮大,但教师素质良莠不齐,不少教师带着社会陋习进入高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向。个别人开口闭口谈钱谈享受,沉迷于酒吧娱乐场,甚至还把这种庸俗的生活态度灌输给学生或者发表在微博上晾晒炫耀,他们在言谈举止、穿着打扮、结交朋友、生活作风等方面失去了教师的风范,表现低俗、品行不端,甚至损人利己,这极大地损害了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

二、教师师德滑坡原因分析

(一)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是高校教师师德滑坡的客观原因。当前,社会转型期带来社会的结构性变革,从其正面来看,一个社会的结构从一种稳定的联结方式向另一种更为有效地发挥和控制社会能量的新的联结方式进行根本性转变,从其负面来看,由于一个社会系统需要从旧的有序到无序再到新的有序的转化,必须经历一个打破旧有序、建立新有序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会出现一种精神迷失现象,它涉及了经济、政治、文化、道德、心理和人生信仰等多个领域。这些问题影响之深,涉及之广,也影响到了高校教师。一方面是思想观念大碰撞的影响。传统与现代的伦理道德、西方与中国的思想观念,哪一种更可取?作为一名教师,什么样的思想行为才符合道德规范?人们感觉迷惘或者进行无休止地争议,并依据自己的片面认识作出选择和行动,从而出现师德滑坡的现象。另一方面是法律体系不健全的影响。由于受利益驱使,有人钻法律空子,用权力代替法律,用权力谋取谋利,从而出现广西某高校校长案发后道出“受贿越多越能体现自身的身份和价值”这种扭曲的价值观的闹剧。

(二)道德自律体系的瓦解是高校教师师德滑坡的主观原因。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的一种自主、自愿、自觉的活动,是人们以理性对自身之外的道德规范的确证与认同,并使之转化为自己内心的法则和行为准则。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居于道德的上位,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教师的道德自律是其他职业人员望尘莫及的。但是,近年来,诸如兰州城市学院教师冯某殴打学生,云南大学教授王某涉嫌学术剽窃,中国戏曲学院中级讲师赵某女学生,以及很多博士生导师忙着搞项目,派自己的研究生替代自己给本科生上课等事件的发生,折射出当前的教师队伍逐渐放弃了道德自律。马克思说过,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如果一名教师没有高尚的精神追求,没有崇高的理想信念,那么道德的基础就不复存在,道德情操失守,触犯道德底线的行为就会发生。

(三)教育体制机制的不完善是高校教师师德滑坡的直接原因。一直以来,高校都保持着党委组织部管理干部、教务处管理教师的格局,党委组织部对教师的管理主要体现在行政职务提拔、职称评定、干部培训、评优评先、年度考核等方面,教务处则以教学督导、教学培训、师德测评为管理核心。这样分块管理固然有其合理性的成分,但由此带来的管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高校教师虽然也是干部队伍中的一个群体,但领导重视行政干部管理、放松对教师管理也是一个事实,常常将教师管理的责任推给教务处,教务处又将其管理职能分包给各系部,导致教师管理体系日渐松散。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管理不规范,还体现在学校重视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精品课程开发能力、科研成果、职称水平等,在这方面的投入很大,奖励办法很多,但对于师德建设的手段和办法却很少,往往停留在喊口号和精神鼓励上,每年的师德测评和年度考核只是走走形式,显得特别疲软,极不重视。

(四)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副作用是高校教师道德滑坡的现实原因。教育技术从幻灯片发展到多媒体,这是教育改革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但教师因此越来越依赖和崇拜教育技术,反而丧失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为了技术的奴隶,导致行为异化。教师上课成了对机器机械地操作,过分关注课件内容,忽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脱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且制作课件或撰写文章时肆意在网络资源库里进行掠夺,丝毫不考虑知识产权和版权问题。尽管通信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但针对网络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手段尚未健全,在这样一个“自媒体”时代,人们将言论自由发挥到极致,滥用自由的结果造成整个网络诚信体系的崩溃。一些高校教师把网络当做减压的工具,随意使用某个网名在网络世界里宣泄不当言论,全然不顾人民教师的形象,导致批评教师的言论也是不绝于耳。

三、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策略

针对高校教师师德出现不同程度的滑坡现象,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和加强高等学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各高校除要贯彻落实好这些法规政策,还需要认真研讨当前高校教师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并从各高校实际出发,勇于改革探索,构建一套高校干部、教师管理的良性机制,重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良好形象。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对此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一)重视学习贯彻《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对《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出台高度关注,通过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邀请专家举办报告会、召开教师大会由学院领导逐条解读、各系部分头组织学习等多种形式对规范进行全面学习。同时要求教师对照规范条款,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撰写学结,自我提出改进措施,使整个学习活动变成一次思想的洗礼,品格的升华。许多教师表示,正因为出台了职业道德规范,开展了多形式的学习,自己认清了形势、增强了意识、明确了任务。同时,一些言行举止已经偏离轨道的教师及时悬崖勒马,自觉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和约束自己。

(二)加大新入职教师培训力度。一是建立严格准入制度。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招聘教师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坚决把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人员挡在门外,做到宁缺毋滥。二是建立全面培训制度。新入职教师在学院需要经过党政领导的见面座谈会、党委组织部安排的校纪校规和教师职业道德培训会、教务处安排的教育教学培训会及系部安排的专业培训会等一系列的培训培养之后才能上岗工作。三是建立实习试用考核制度。只有通过系部领导和教研室主任对其德才两方面的考评方能转为正式教师。当然,除了新入职教师,所有教师都应该持续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因为面对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高校只有苦练内功、警钟长鸣,才能使教师增强免疫力。

(三)安排教师参与学生管理工作。针对教学和管理两路平行的弊端,解决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现实问题。2012年,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取消过去单纯由辅导员管理学生的模式,建立“辅导员+班主任”的管理模式,要求专任教师至少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明确教师除了授课和开展科研外,管理和服务学生也是一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项改革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使师生形成一个共生共荣的集体,有利于师生建立深厚情谊,并通过教师实际参与学生管理的实践活动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

(四)树立典型发挥榜样带动作用。近几年,对于学院涌现出的广西教学名师、广西先进工作者、广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服务广西“三农”工作标兵、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等先进人物,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都予以大力宣传,通过上门慰问、召开表彰大会、举办模范报告会等形式大力弘扬师德师风,对于个别特殊贡献者,学院还专门举办授奖仪式,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鼓励全体教师学习先进、超越先进,用典型引路的办法带动学院教师整体师德的提高。同时,建议各校对照《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各领域的标兵,如爱国守法标兵、教书育人标兵、严谨治学标兵、服务社会标兵、为人师表标兵。教师标兵多了,落后分子就少了,学校的教学风气就会得到改善。学校教风好了,学风自然正了,社会的风气就会得到改善,这是一个良好的循环。

(五)构建合理的师德测评体系。学院整合资源、理顺关系,发挥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和教务处在师德建设方面的合力作用。将原来由教务处负责师德测评改为由党委宣传部牵头,并成立了教师职业道德考核领导小组,出台了《学院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按照《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重新确定了考核的指标和赋分,采用定性加定量的考核办法对教师师德进行客观评价。明确规定除教学质量测评由教务处组织开展外,其他师德考核工作由组织部、宣传部共同负责,加大对师德测评工作的组织力度,从而改变过去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提高师德测评的有效性,使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整体面貌得到一定程度地改观。

总之,全社会应共同关注和关心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工作,为提高高校教师师德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高校教师应自觉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志存高远、淡泊名利,严守教育教学纪律和学术规范,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坚决杜绝低俗陋习,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努力成为教书育人楷模和师德标兵,从而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蒋占峰,高新杰. 提高高校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六点研究[J].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院,2000(3)

[2]于学友.理解师生关系的新视角[J].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2)

[3]杨桂华.社会转型期精神迷失现象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4]郑捷.当前教育技术实践中教师道德失范的原因和对策[J].教育实践和研究,2008 (8B)

新高校教师第3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创新型教师;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44-01

当今时代,衡量一个国家的强弱,不是看资本的多少,而是看创新型人才的多少。创新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核心,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任务的过程中,教师是关键因素。因此,高校必须注重培养教师创新思维,教师自身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的创新离不开创新型的教师。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基层、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没有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1、从时展规律看,具备创新能力的教师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助推剂。21世纪,以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全球化大潮正滚滚而来,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科技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无与伦比的竞争力。经济全球化时代呼唤着多类型、多层次、多规格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而培育、造就这些人才,绝大多数源自高等教育,得益于高校教师,特别是具备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高校教师的引导与启发。2、从教育改革趋势看,创新是教师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顾明远教授说过:“教育的发展在于改革,教育的改革在于创新。”高校对学生的培养逐渐从学习型向创新型转变,教师的“教导”不是“给人鱼”,而是要“教人渔”,这就要求教师要将教给学生的知识真正变成是自己的,再把内化了的知识告诉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掌握一种思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从学生成长发展看,创新是人才不断成长发展的不竭动力。每名高校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在情感状态上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种良好的情感状态,会使学生的感知、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过程也异常活跃,促进他们能主动地独立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二、高校创新型教师的内涵

高校创新型教师的内涵是:通过新颖、独特的视角,吸收最新的知识与技术成果,并将其灵活地运用于教学与科研中;能够对某些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能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研究方法,以达到教育效果和创造科研成果的高等院校教师。由此可见,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不仅要求同,更要求异。在教学及科研过程中,不因循守旧、不安于现状,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意识更强,更善于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并能创造性地运用多元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创造性的活动;还能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充分正确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自信和乐观。

三、增强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教育改革与创新浪潮的席卷之下,现代教育不断深化与发展,对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增强的愿望愈加迫切,这不仅依靠教师自身不断的学习与强化,也对高校及科研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从高校及科研机构来看:1、采取有力措施创建学术自由的环境。“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大学,行政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官本位严重腐蚀了高等院校本应具有的学术精神和学术道德”。我们必须正视这种状况,并尽快采取果断措施来打破僵化的行政垄断。对学术领域的问题,要允许民主讨论、自由探索、批评与反批评。学术上的是非,只有也只能通过自由讨论、百家争鸣与实践检验进行判定。2、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学术素养。职业能力提升取决于个人的天赋和勤奋程度。当然,已有的研究表明,个人业务素质的提升和他所受的教育环境的质量有很大的关联性,达到一定智商水平的人,经过科学的教育训练,其综合素质都会明显的提高。一个组织有计划地培训人才是十分重要的,高校要切实抓好师资队伍建设。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作为高校教师,主要从事精神生产劳动,其社交需要,尤其是尊重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更为强烈。因此,对于有重大贡献的教师要及时奖励和表扬,并颁发证书,调动其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再则,打破“唯论文至上”的学术评价标准,不再依靠论文的数量和发表在何种刊物来衡量一名教师的学术水平,而应关注教师在近几年的教学及科研活动中是否有创新方法、创新观点和创新成果。

(二)从教师自身来看:1、教育观念及时更新。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改“注入式”为“启发式”,改“一言堂”为“师生互动”,改“以老师为中心”为“老师主导,学生主体”,改“以成绩论英雄”为“多方面综合评估”。总之,教师必须确立新的人才观、确立学生中心观、确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确立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同时要重视实践活动。2、教育内容紧跟时代。在教育内容上,教师要大胆创新,力求“老瓶盛新酒”。充分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流行事物与新闻话题,以此为切入点,教授传统经典理论知识的同时,实现了教育内容与时俱进、为我所用的原则,也拉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达到“亲其师,信其道”。3、教学方法常出新招。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态度,方法运用适当、灵活,就能为学生创造提供充分的空间。教师要常出新招,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例如,利用数字多媒体设备教学、借鉴“头脑风暴式”互动教学、提供课外社会实践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教育与科研两手抓。高作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一定要具备卓越的科研能力,教师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掌握科研规律与治学方法,从而解决教学问题,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富有创造性地指导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并努力使自己成为学术带头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曾说过:“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因此,作为新时期的高校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学习现代化教学理论与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成为时代所需的创新型教师。

参考文献:

新高校教师第4篇

摘要:本文论述了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的对策主要在于树立创新意识、提高教师知识与能力水平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等方法。

关键词:高校教师 教学创新 创新意识 创新环境

在大学教育逐渐变成了大众化教育而造成学生良萎不齐、差异增大以及社会经济行业发展给专业教学带来新挑战的背景下,教学方法创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创新型人才尤为重要。教学方法是工具和手段,是达成教学目的的“桥”和“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始终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但由于受到教师教育观念、管理方式以及社会氛围等因素影响,教学方法创新难有实质性推进。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1、观念启动―树立教学方法创新意识

教育的创新包括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创新,重点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方法创新作为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创新科学合理的理解和意识的树立,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法创新指的是教学力一法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立足于现有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以及教学观念的转变,还有教学条件的保障等方面,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在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同时,在培养思维方式上也具有重要的独立价值。目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寓教于乐、知行结合等教学原则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方法的改进。高校教学方法创新需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教育原则,符合创新人才成长的要求,与教学内容相配套,并根据高校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是教学的执行者,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学方法的创新关键在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和教师现代教学理念的真正树立。

2、素质撬动―提高教师的知识与能力水平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必须依靠于教师知识水平、教学才能和教师的素质。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知识的传播方式,要求教师以平等的、谦虚的态度来组织教学活动,并具备利用先进技术的能力、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以及引导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穿针引线的支持能力。教学改革是社会变革与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当代教师要深刻感知社会发展、科学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改革意识,教师要本着责任心和使命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的需要,每个教师必须努力提高和加强人文素质修养,掌握创造思维方法,提高管理能力:教师应该拓宽专业知识面,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运用于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而且还有研究当代社会主义的新问题,创造性地丰富当前教育的新观念、新内容、新方法;在教学中,不拘泥于已有的方法,敢于提出和运用新的方法,并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使其成为具有自己特点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理论素养,把不断学习的新知识及技能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如果在教学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当学会运用自我归纳概括能力并参考有益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做出冷静正确的处理,以谋求教学理论的发展。

3、管理推动―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目前高校中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回报率低:教学设施与条件保障不利:教学方法创新难以获得立项等问题。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及实践尚未形成一种氛围,还处于一种教师个人自行摸索的阶段。高校应营造一个适合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的大环境,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与良好的创新环境离不开的。如何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极大地调动教师的创新积极性十分重要。营造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研究所需要的良好环境,需要合理的教学管理。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教学方法创新的物质支撑条件问题及教学与科研难以协调的问题尤为突出。教学管理中大学教学应体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高质量的教学离不开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同样地,高质量的学术研究也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学。因此高校管理中,在进行职称、业绩评定时,应处理好教学指标与科研指标之间的关系:理好岗位津贴与课时酬金分配的问题:教学方法创新的资金支持问题:高校基层教研组织及活动不健全的等问题,创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才能有效地促进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4、硬件促动―应用现代教学技术

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是现代教学发展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和重要标志。通过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教师应该真正实行以讲授为主向以辅导为主转变,使全体学生学习相同内容的教学方式向每个学生都可以自己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转变,最大可能地扩大教学内容的传递方式,并切实加强课堂与外界环境的联系。信息时代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经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远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具直观性。高校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各种现代的、有效的教学手段,创造性地掌握教育理论和技巧,完成教育任务。

新高校教师第5篇

一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

(一)校本培训已经成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方式

所谓“校本培训”,欧洲教师教育协会1989年有个界定,指的是源于学校课程和整体规划的需要,由学校发起组织,旨在满足个体教师的工作需求的校内培训活动。校本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必将成为教师在职培训的一种普遍而且重要的形式。

(二)不断探索继续教育的理论

发达国家重视教育,更加重视职后教育。我国在这一方面与之相比有很大不足。近年来,随着高校课改的深入进行,继续教育已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部分。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就会关注继续教育,就会在继续教育理论领域进行探索。教师教育理论研究已经成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用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师资培训应该引起教育研究者们的注意,如何使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开拓、深化,有论者提出下列课题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一是案例研究的积累。在案例研究中,以教学录像和教师的反思性教学报告为资料,从多种观点出发进行分析综合,做出教学的诊断和评价。二是阐明教师的专业性知识与信念的成长过程。具体地说,开展资深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与“反思性教学”的案例研究;资深教师与新任教师的比较研究;特定教师逐年的教学变化之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描述教师成长过程的条件与特征。三是开展教学临床研究,借以揭示教师的知识结构及其实践性思维。

二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继续教育缺乏理性指导

目前教师的继续教育虽然强调推进教师专业成长,但由于达到此目的的思路是从理论到实践,强调通过运用理论者的理论来改进实践,结果教师的继续教育变成了以理论来规范实践而不是改进实践。教育教学实践属于理智活动,这就意味着仅靠实践者的习惯、经验和热情还不够,需要接受理性的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独特性就在于它的教育性,教育的活动不仅是为了启蒙,而且也是为了培养人的理性自主,继续教育是理性指导与实践指导并重的一种受教育形式,而现在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往往缺乏这种理性与实践指导。

(二)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自主性不够

教师自主学习是教师作为成人自我意识成熟在学习上的表现。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本身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伴随着个体的成熟,自我意识也有其发展的规律。成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自我意识大体上沿着一条依赖———独立、他律———自律、外控———内控的路线发展。也就是说,教师具有较独立、自律、内控的自我意识。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情况来看,教师作为学习的主题,其主体意识远远不够。他们在学习中往往表现不能自主确立学习的动机,不能自我规划学习的目标,从而不能确定学习的方向。

三创新文化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规范与引领

(一)坚持“人文精神”,以人为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高校的继续教育中,教师占据着主体地位,继续教育应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目标。

要建立起“以人为本”的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在这个体制中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关系,借此强化教师继续教育,尊重理解、信任依靠、关心爱护、主动服务教师,使继续教育与教师发展的内在需求呼应,实现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衔接,真正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继续教育的内容也要体现“人文精神”,并实现教育多元化,以人为本,针对教师实际,科学合理的安排内容,同时开展多元教育,理工科教师要增加人文知识的内容,文科教师要增加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内容。没有科学传播的教育,只是培养信仰而不是教育;没有人文影响的教育只是传授知识也不是教育,只有两者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素质教育。

教学实施尽量做到多元化,要构建多种教育模式,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教师提供各种必要的学习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习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理念要贯彻到教学实施中去,继续教育的教学实施的形式与内容也应随之发生变化。构建多种教育模式,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才能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创造条件,同时促进高校教师品格、能力、知识、身心等素质全面和谐发展、持续发展。

(二)确立终身教育的理念

在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生阶段。终身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课题,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共识。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应该是在终身教育的前提下进行的。继续教育是教师发展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高校与教师个人对未来的智力投资,是高校人力资源开发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长期规划与课程设置要始终体现着终身教育的理念。

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仅凭学历教育是不够的,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高校教师不能再凭借学历教育进行学习,同时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专业领域的知识更新加快,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是时代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要规范教师继续教育,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对教师的学习加以引导,避免功利性倾向与形式主义,使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的构建趋于科学化、合理化,逐步改变注重学历、轻非学历培训的观念,教学和科研培训并重,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衔接,增强继续与终身教育的实效性。使教师能够根据内在需求与个人实际自主选择继续教育的内容、形式、时间等,在职后坚持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学习型组织的建构

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和学校的管理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真正重视教师继续教育、贯彻终身教育理念的学校必然是一个学习型组织。20世纪8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管理学思想。他认为,未来真正出色的组织,将是那些能够设法使组织全体成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概念的提出,是社会进入学习型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必然结果。应对知识化社会的组织管理思想必然是组织的学习。在学习型组织中,管理思想与方式不同于其他组织,具有自己的个性。作为传授知识技能和文化的高校教师的组织形式,必然应该是学习型的组织,高校的学习型管理,就是在学校共同愿景的指引下,将学习置于学校管理的核心,体现在管理的过程、方式与运作机制的各个方面与环节之中。通过学习型管理建立学习型组织,形成组织文化,以文化推动高校教师的学习与继续教育。

(四)形成教师的专业文化

教师文化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改革运动的支撑,大幅度的扩大了研究领域,获得了显著的发展。这个时期的研究特点在于,反思历来的往往容易归结为批判与揭发教师的倾向,阐明令教师疲于奔命的学校与课堂的结构,展望教育实践的改造,同时寻求“专业文化”。研究领域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关于教师知识与思考的研究。倘若要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就必须证明存在着保障专业属性的知识基础,阐明教师职域里发挥作用的专业知识与结构。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教师文化可分为四种类型:个人主义文化、派别主义文化、自然合作文化和人为合作文化。个人主义文化与派别主义文化无法为教师提供积极促进的环境,扼杀了教师对自身发展的想法和兴趣,同时对学校的发展将产生十分不利的负面影响。人为合作文化是由行政权力控制的,由教育教学部门强制实施的带有强制性的合作文化,它的目的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规定、具体的要求让教师重视学校的规划,完成教育教学计划。由于过于强调教师的服从,忽略了教师发展的主动性和自愿性,往往会阻止了教师自身在教育实践中的探讨、反思和批判,有时还会破坏教师之间形成的自然合作关系。自然协作文化是教师之间形成的交流、互助和支持,具有自愿、自主、超越时间与空间和没有心理压力的特性,教师在自然合作过程中相互交流、讨论、帮助和支持。在自然合作文化氛围中,能够激发着教师对自身职业的依恋感、使命感和对学校的认同感。

从本质上看,自然合作文化是我们提倡的高校教师文化,但对于高校来说,能够从组织与管理上直接产生影响的文化是人为合作文化,而目前高校的人为合作文化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因而,从文化角度考虑,通过干预人为合作文化,以实现高校教师从个人主义文化、派别主义文化向自然协作文化转化,是值得认真思考并付诸实践的。

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在实现教师文化的转变上能够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继续教育不仅要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还要通过教师文化的转变,为教师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创新文化能够通过文化建构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最终达到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文化相得益彰的双赢发展。以创新文化引领的继续教育是实现高校快速发展和高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有力的手段。信息化社会,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必将推动高校教师专业成长的进程,也将会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新高校教师第6篇

关键词: 高校新入职教师 教师素质 提高方法

2011年9月份我有幸参加了国家高校新入职教师适应性的培训,系统聆听了各位专家的讲授,收获颇丰。通过培训,我对于高校教师素质的提高有以下认识。

一、注重师德的修养

1.思想上热爱本职工作。

高校教师在思想中要充分认识到教育事业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人类的发展的基石。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自身发展和教育工作的价值判断是积极的,我认为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完全可以寄予其中,并对教师工作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激情。

2.行动上做好本职工作。

高校教师热爱教育事业不要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把这种事业心责任感付诸实施,即表现在日常教学行为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工作,以高质量的工作把成果奉献给社会,尽可能避免教育工作中的失误,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尽职尽责地完成传道授业的本职工作。不要只满足于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热爱学生,把学生看作平等的个体。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特有情感,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之一。

高校教师要尽量了解信任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不居高临下地教训他们。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努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避免讽刺、挖苦、打骂学生。高校教师要真正走入大学生生活中去,把教师的温暖洒向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关心那些边缘学生,及时发现问题,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做好大学生的心灵导师。

4.提高自身修养,培养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

教师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最直接也最大,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态度、人格和情绪,无不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必须具备这样一种素质,即踏入课堂的一瞬间,就把自己的荣辱得失、负性情绪和压力统统拒之门外,以饱满的精神面貌面对学生,不把自己的负性情绪传染给学生,让学生分担你的痛苦。在这方面,我有很深体会,所以一直对学生强调这一点,我认为这是所有教师都应该予以高度重视的。

二、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1.教学是高校教师的首要任务。

现代社会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定位为教书育人。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韩愈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高校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科学,学会学习和创新。

高校教师要时刻虚心学习,走在学科的前沿,把握最新的科技发展,牢记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且是活水,每次上课要先上得让自己满意,有成就感,尽心做好本职工作,从而达到引领学生的目的。

2.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叶志明教授使我首先认识到如何当好一名大学老师,如何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大学新入职教师首先要做好的是教学,因为科研在研究生期间已经有所培养,而教学对新教师来说是空白的。教学做好了,就要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有科研,有自己的看法、观点和思想,讲课时才会入木三分,才能讲出自己的思想、方法,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叶教授提出:把教的创造性留给老师,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什么要上大学,是为了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以前我对教学和科研的关系认识不足,听了叶教授的一席话,如醍醐灌顶,今后要加强科研方面的精力投入,教学、科研双驾马车并驾齐驱。

三、了解大学生心理特点,因材施教

赵丽琴老师系统地讲了大学生的心理共性和心理问题,对于高校新入职教师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非常有帮助。我在高校从事教学工作多年,但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一直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通过赵老师的讲解,我对大学生的年龄特征有了系统的了解。对于大学生的自我中心我一直比较困惑,赵老师的一席话特别好,就是拿到一张合影,你首先关注的肯定是自己照得怎么样,其次才关注别人。我对人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赵老师举了很多案例,使我真真切切地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处理、引导大学生面对这些问题。大学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人的引导者,大学教师应掌握一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舍友关系、师生关系和恋爱关系,正确对待学习,自己要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不要因表达不当引发同学之间的冲突。

赵丽琴老师最后引用的陶行知先生的话非常有启发意义:教育学生就像种花木,要首先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予施肥、浇水、培育,这就叫做因材施教。

以前讲因材施教的概念没有这么形象的比喻,现在一听觉得太贴切了。大学老师的工作对象是大学生,而且大多是“90后”的大学生,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跟“70后”“80后”有着很大的不同。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到大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差异,用心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有的放矢,提高教育教学成效,做好本职工作。

虽然我在高校从教十几年,但是聆听这些大师的教诲,仍然受益良多。通过系统地学习,我对高校的办学理念、高校的定位,以及如何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在今后的教学等工作中,将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新高校教师第7篇

Abstract: In normal universities, teacher's educational innovative ability is the key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In view of the issue that current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lack of innovative ability, we put forward that the normal university young sports teachers' educat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management should embark on educational concept,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goal-setting, in order to realize innovative teaching and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关键词: 大学;体育教师;创新教育

Key words: university;P.E. teacher;educational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2-0234-02

0 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许多学者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展开热烈的讨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今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主旋律。然而,对于高等院校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的培养问题,似乎并未形成科学的管理措施和有效的提升途径。教师个人的创新,更多的在思想层面或流于形式,使创新这个关系学生未来发展,关乎科教兴国战略有效实施的迫切任务成为一道“鸿沟”,作为管理者应当与教师一道实现体育教育教学创新,使创新在高校体育教育中不在遥不可及。

1 青年体育教师创造性教学活动的缺失问题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教师的创新能力是指教师在一般教学能力的基础上,能更新教学内容,创造优质高效的新方法,建立符合教学规律的新理论的能力[1]。大学体育教育具有教育的特殊性,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更新,创新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存在延续性、传承意义等特点。从事高校体育的教师,大部分任教时间较短,缺乏创新教育理解,这个阻碍了教育创新的科学有效实施。

1.1 教育观念有待更新,教学经验不足 青年教师在入职前接受的是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对创新教育实践不多。入职以来,一些青年教师工作中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动,比如:在知识观上,过于重视身体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体育文化对学生体育学习的有效指导作用;在教学观上,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创造性培养,等等。另外,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对教学规律了解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虽然学科知识较扎实,但对创新课堂组织、任务实施、教学重难点把握、学生心理特点的了解等方面实践经验较少,很难完成创新教学的组织实施。

1.2 研究和使用创新性教学方法的耐心不足 许多教师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忽视了新的教学方法的学习。一些青年教师在教学上仅满足完成教学任务,缺乏钻研本学科教学前沿的新方法。在不同项目教学之间忽视它们的共性与个性问题,使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手段。或者有的教师通过培训等学习了新的教学方法却不加以理解,盲目的引进使用,缺乏与学生对于使用新方法而进行互动交流,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于是便丧失继续使用新教学方法的耐心。尽管有的青年教师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教学时总是无法割舍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其修修补补,不厌其烦地讲解、动作示范,使学生失去了自我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因此,课堂教学改革迟迟没有突破的主要原因也是教师被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

教学模式禁锢着。

1.3 跨学科领域知识的欠缺,阻碍了新知识输入 据调查,青年体育教师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速度”明显落后于其他学科教师。当前,体育教育已经从传统的、单一的体育课形式演变成现代化、多样化的校园形式,且体育与多学科知识产生了更多的联系,比如:与医学、心理学科、管理学科等等。大学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和实践知识,更要不断丰富自己的跨学科知识,使其为我所用,促进自己的教学实施效果。

总之,创新教育包含着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创新,包括: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学目标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式的创新、教育评价方式的创新等等。教学创新就是要在各个教学环节渗透创新思想,为学生提供主动参

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机会,使其学习过程成为主动、创新和个性化的过程。

2 青年体育教师教学创新需要深入教学的各个环节

2.1 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理念的创新 教学理念包含教师对教学和课程本质的认识,它是其他教学创新的先导。从课程观和教学观看,体育教学内容不应该局限体育课堂。任何可以利用的场所都可以为教育服务。其次,应当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体育文化知识,满足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要求。

在学生观上,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各自的智力、能力特长,积极创设健康和谐的教育氛围,引导学生主动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新型的师生观,构建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新的师生关系。

2.2 培养青年教师创新教学目标 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要求,尽管大多数青年教师尽量避免以技术教学为主,加强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但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和体育人文素质的培养仍然任重道远。体育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关于学校教育到终身体育教育的综合目标体系。

2.3 培养青年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2.3.1 教学内容的创新 教学内容的创新:当前体育

教学内容的更新加速,更加趋向现代化和综合化。教师努力克服单一学科的教学内容割裂知识联系的不足,把各种知识集结成一个整体并且系统的溶入教学中将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其次,体育教学应当重视其知识的系统性和结构性,不单一的讲究技术理论,应加强输入人文理论性方面的知识。最后,重视培养学生研究、探讨、创造的精神和能力作为核心,并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合作精神等素质的培养。

“因材施教”中的教学内容应有较大的弹性,以适应学生的不同智力水平、接受能力和不同兴趣、爱好的需要,以便于教师充分发挥创造性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要不断地吸收和接纳新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将新知识不断地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把开发学生创造潜力的内容引入其中。

2.3.2 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教育方法不当,将会造成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明显降低。创新的教学方法将取代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学方法创新,既要遵循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特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等要求,并结合教师教学特长,努力探索,使教学始终保持新颖性、生动性、知识性、趣味性,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

2.4 鼓励青年体育教师运用新的教学技术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得到的广泛应用。它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学习的工具,这极大地丰富了体育教学信息传递途径。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技术的优越性,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新知识量,使其形象生动,尤其在难美项群类项目教学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教师不仅运用先进教育技术组织教学,而且还要进行教学软件简单的开发和创造。教师应当明确教学技术的创新,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意识、综合素质等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5 促进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 教育评价改革创新,已经成为教育创新的内在推动力。创新教育就是要继续坚持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把知识技能评价和创新思维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评价,比如:健美操考试不仅考学生动作完成情况,还应包括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充分表现学生自己创编的内容,以便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路。在评价形式上,要打破传统单一化的评价模式,而采取多种多样的考试形式,比如:把个人单独考试变化成以学习团队为单位的表演性考核,等等。在评价内容上,总的原则是要坚持德智体美全面考核,从不同的方面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优势,鼓励学生真正立足于自己的优势去实现个性化的发展。从评价主体来说,要改变过去教师单一主体评价为多主体评价,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进行。

3 青年体育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管理研究

3.1 学校在教学管理上应给青年体育教师创造人文关怀 伴随着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结构的巨大变化,青年教师成为当前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据调查,35周岁(含)以下的青年教师平均所占比为48.78%[2]。体育教师的年轻化更为突出。当前,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首要任务。如何在大学培养和造就出创造型教师队伍,必须从建立教育创新机制出发,用科学机制唤醒和增强教师主体意识,激发创造潜能,坚定和提升青年教师的创造志向,让整个高校教育环境显示出充满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制定教改方向和目标不再是领导的专权,而是把这个问题提出来,给教师时间让教师自己学习、查找资料、相互研究和举办座谈会等形式,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最后,逐渐形成新的课堂模式。

3.2 鼓励教师在进行研究性教学 管理者为了坚定青年教师创造的志向,应鼓励青年体育教师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积极寻找参与体育科研的机会,成为学习型和研究型体育工作者。研究型的体育教师通过引发、促进、支持和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健美操套路教学中,根据套路的特点及规律,通过进行自编自演、分析讨论,再进一步改编,提升教学效果。最后,青年教师应该注重教学研究和课后反思,从教学中寻找问题,在研究中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尽早使创新性教学走进自己的课堂。

3.3 建立形式多样的信息交流网 应加强校际、校内各学院的信息交流,使教师之间对教育问题的探讨得以实现等等。另外,可以邀请有关专家讲授体育教学前沿改革的现状,给青年体育教师输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聘请部级、省级教学名师为青年教师讲述自己的教学体验;组织青年教师观看校内外优秀公开课、课改典型课、教学录像等,这些举措可以开阔青年教师视野,丰富教学思维,有效促进教师尝试新的教学和创造性的教学。

3.4 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制度 在企业组织中,新员工的培训非常严格,高校对于新教师的培训制度仍需完善,培训内容也略显简单、形式单一,且时间较短。入职培训对青年体育教师提高教育水平很有意义,它使青年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人文的综合素质等全面提高。当前,由于缺乏对青年体育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视,一些教师工作中出现问题无法有效处理。最后,学校应针对体育运动项目发展较快的特点,建立青年体育教师专业培训制度,并作为其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艾合买提·艾买提.论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8(3):90-92.

[2]刘慧,王贵,成冯军.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探讨[J].职业时空,2010(06):150-152.

[3]张金梁.高校体育教师创新教学能力的培养[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5):127-128.

新高校教师第8篇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东西方文化思潮的碰撞与融汇,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种状况势必会影响高校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青年教师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是高校教学、科研的主力,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按照《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有关精神,“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确保青年教师自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重大政治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水平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高校发展的未来,关系着教育事业的未来。因此,在新时期的社会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尤为重要。

一、新时期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创新的意义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作为年轻一代的高等教育工作者,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教育目标的实施者、理论知识的传授者,他们已经成为学校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力量,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更直接,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高校必须顺应时展的新趋势,加强与创新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思想政治的激励与导向功能,有效保障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高校的办学方向和发展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青年教师的社会责任感

在当前社会经济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发展目标都呈现出多样化趋势。高校应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有计划的开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既服务教学、科研,又积极服务社会,有助于青年教师正确理解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正确认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帮助青年教师通过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用他们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来教育和感染学生。

(二)有利于增强青年教师的创新精神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是行动的灵魂”,青年教师是培养大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责任人,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科研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成败。高校在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采取的相关政策与措施,直接影响到青年教师创新精神的发挥。高校要加强和创新现有的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尊重青年教师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年教师发展中的积极引导作用,采取多种政策积极鼓励与支持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开发中的大胆探索、改革与创新,为每一位教师打造一个专业发展的广阔平台,推进青年教师视野拓展、能力锤炼与素质提升,激发青年教师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科学研究的热情。

(三)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的大学生

党的十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正人必先正己”,青年教师培养的重中之重就是加强与创新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局限于当前,要用发展的思路来改革与创新,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夯实理论基础,才有利于青年教师在道德素养与认知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用高尚的师德水平和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来教育学生,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和高素质的大学生。

二、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现状

伴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教师队伍日益壮大,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都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采取多种措施来加强和改进组织与领导,逐步形成了以校党委领导下的学校各部门、教职工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当代高校青年教师整体素质很高,积极拥护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热心于参加学校各项教学、科研、管理与社会服务事务,具有显著的优点:思想活跃开放、知识面广、学习能力强、崇尚自由、有理想、有抱负、勇于接受新事物、实践性强。但纵观青年教师整体队伍状况来看,还存在一些思想政治素质不足情况。

(一)政治上还不够成熟

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大部分出生于80年以后,他们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高度关注,并能理性的对待和分析问题,面对社会思潮,能够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相对正确的政治立场,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国家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但一部分青年教师存在功利心较强的现象,把向党组织靠拢、参加单位举办的各项政治理论学习活动仅仅当做自己评优和考核的指标来完成,没有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理想信念模糊,政治心态不成熟。高校必须要通过对青年教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从而更好的贯彻到自己的学习与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以真正的热情投入到高等教育事业中。

(二)价值观多元化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全球经济化与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由于受到西方思潮的冲击,各种文化与思想观念激烈撞击,各种社会思潮涌现,如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极主义等等各种不良思潮,同时,社会道德滑坡现象的产生与贫富差距的拉大,给青年教师造成了思想上的困惑,影响着高校青年教师价值观。少数高校青年教师相对年轻,社会经验较少,自身是非辨别能力不强,容易导致盲从心理,理想信念淡漠,对职业产生倦怠,产生了价值观多元化现象。

(三)心理压力较大

高校青年教师肩负着教学与科研的繁重任务,又面临着成家立业、结婚生子与赡养父母、购房购车的现实生活问题,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很多青年教师承担了较多的课程教学,白天承担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周末和晚上兼职承担夜大、选修课等额外教学,造成了自己“职业压力”,在国家与学校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形势背景下,不断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和学历提升也构成了教师的“深造压力”,学校中职称晋升、教学考核评优等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学、科研起到了激励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造成了“竞争压力”。多种心理压力的存在,容易造成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如果没有引起学校管理部门的重视,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与干预,会严重影响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

(四)“育人”热情欠缺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很多青年教师没有将“教书”与“育人”两者有机结合,而是将两者分开,过于重视“教书”,在课堂上能够认真的将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虽然在形式上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与科研的学校规定工作量,忽视了自己的“育人”职责,不愿意在课堂后与学生多交流,不愿掌握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与理解程度,不愿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青年教师要意识到:课堂上与课堂后与学生多接触,多交流,不仅可以有助于青年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还可以沟通培养学生与教师的感情,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起到教学相长的好效果。

三、新时期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对策

(一)完善高校管理机制,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全方位保障

高校要强化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完善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系统。首先,高校要建立健全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构,明确负责人及其工作职责,保证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有序开展,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组织保障。其次,高校要重视激励机制的作用,完善考核评价和鼓励优秀人才选拔的激励机制,对具有高尚师德师风的教师,广泛宣传、大力表彰,注重对青年教师的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并且将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状况考核评价结果作为评奖评优、干部选拔任用等工作的重要评价指标,为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教师创造更好的环境。再次,高校要建立健全工作经费投入机制,党政领导明确工作职责,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从制度上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还要加大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设施、经费投入,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物质保障。最后,高校要进一步加强政工干部队伍建设,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人才保障。目前,很多高校的政工队伍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同志曾指出:“不重视,不会做思想政治工作,不可能成为成熟的领导干部”。高校要加强培训,增强政工干部综合素质,选拔道德品行好、综合素质高、业务精湛、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性与艺术性,善于与青年教师沟通,能够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充实到政工岗位上磨练成长,逐步增强他们从事政工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建设一批精干高效的政工人才梯队。

(二)注重改善待遇,提高青年教师收入水平

据调查,高校青年教师的收入在高校中偏低是不争的事实,甚至与一些在中小学任教的同龄教师相比都低。经济收入低已经影响到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稳定,青年教师队伍不稳,高校师资队伍就不稳,师资队伍不稳,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等都会受到直接影响。各高校要以绩效工资的实施为契机,积极推进校内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充分考虑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尽量向青年教师有所倾斜,使青年教师生活得有尊严。

(三)加强人文关怀,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

人文关怀是新时期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理念,在关注青年教师的成才与成长中,高校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从生活上热情关心他们,从工作上帮助扶持他们,从业务上悉心培养他们。高校领导干部要具有爱才之心、识才之智与容才之量,从人文关怀的高度做好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化青年教师的人格行为和学识,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青年教师观念认同感

校园环境是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高校要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以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为引导,形成健康的舆论导向、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的群体心态,引导青年教师在和谐的文化氛围中工作,帮助他们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教师的观念认同感,认识到自己的个人发展与学校的全面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更好的激发其教学、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突出针对性和时效性,帮助青年教师释疑解惑

高校很多青年教师在工作调动、职务晋升、干部选拔、评奖评优、待岗离岗等这些与个人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上容易产生一些心理不平衡现象,高校政工人员往往能直接听到青年教师的一些反映、意见和牢骚,如果没有和青年教师及时沟通和解决,很可能使他们积淀更大的思想问题,动摇对学校党政领导和有关政策的信任,甚至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高校政工人员一定要加强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时效性,不仅仅要看到这些反映、意见等表面现象,还要深入了解青年教师的思想状况,及时发现他们的认识偏差和困惑,通过耐心热情的解释说明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共同面对和分析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使他们更好的投身于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去。

四、结语

做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是关系到学校发展战略的根本大计。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不断探索创新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方法、载体和途径,积极开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动,建立长效机制,全面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更好的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提高和学校总体发展目标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Z].2012-09-20.

[2] 胡荣,朱志航.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5).

[3] 陈华文.如何培育高校青年教师的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4-2-19.

[4] 周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2.

[5] 沈艳霞.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