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1 17:09:12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第1篇

[关键词]环境现状;环境评价;环境保护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相继在一些省、市开展了不同规模层次的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活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与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和中国生态学会等单位就城市环境状况和城市居民环境意识在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4个城市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对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调查中,专家学者发现文化程度、环境污染、媒体科技宣教等都是造成环保意识差异的重要因素。但上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农村的环境现状和农民的环境意识的相关研究还较少。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居住分散,长期以来,生活垃圾得不到集中而有效的处理,由此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并且因资金和技术等原因,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显著改善,对农村居民卫生和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清楚地了解目前广西农村的环保的基本情况,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方式,深入了解和探讨村民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农村环境问题产生根源及其表现形式。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以农户为单位,在被抽取的每户农户中由一名家庭成员作为代表来完成问卷的回答。在我们调查的人群中总人数为286人,其中男性占44.1%,女性占53.5%,2.4%未填。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为小学文化及以下的占83人,初中106人,高中47人,中专18人,大专及以上的28人(M=3.22,D=1.347)。年龄分布情况为20岁以下的有38人,21~59岁的有237人,60岁以上11人,这一数据覆盖面较广,基本符合当地人口分布情况,能较好地反映各年龄组人群对生存环境的了解及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二)测量工具的设计

问卷采用的是自编“广西农村居民环境意识调查问卷”,问卷问题多数采用预先编码的形式,原则上要求多选一,内容涉及个人基本情况、乡村环境状况,参与改善环境的行动及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和环境评价等五个方面共21个问题。

首先,个人基本情况涉及被访者的性别、婚姻状况、年龄、文化程度、是否去过打工等个人结构状况。其中年龄为三分变量,1为20岁以下,2为21~59岁,3为60岁以上,主要是考虑到农村的劳动力主要是青壮年。文化程度设计为五分变量,主要是“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以考察文化程度对环境评价的影响。由于广西全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把调查的地点分为“1是经济水平高”、“2是经济水平中等”、“3是经济水平较低”。另外由于近年来农民外出打工的人数较多,为了了解他们与城市接触以后是否会增强农民对环境的意识,专门设计了“是否去过打工”这个问题。

其次,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地理环境的典型特征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基本以农业为主,农村居住环境的基本情况在调查中从“燃料使用”、“生活用水来源”、“卫生厕所的使用”、“住房是否人畜分开”等7个方面来考察。问题设计为多项选择题,由被调查对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答。

再次,研究中为了了解农民在改善环境中所作的具体事情,设计了一个多项选择题。由于考虑到各地农村的不同情况,专门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由被调查者注明所参加的改善环境的行动。

最后,还要考察被调查者对所生活环境的评价情况。主要是从主观评价和客观分析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分为“你居住的环境是否受到污染、“你是否知道污染源”、“对所居住环境的评价”、“农药的使用是否造成污染”、“对居住地的环境质量的基本评价”(包括饮用水质量、地表水质量、空气质量、声音质量)。这些问题为多项选择。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对“污染的主要来源”设计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由被调查者回答。

(三)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在调查中采用了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即先把广西全区所有的编制县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分为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水平发展中等和经济发展水平低的三个层次。然后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三个层次中抽取11个县,每个县继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每个县的乡镇中随机抽取样本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共调查了全区11个县的12个乡镇,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286份,有效回收率为89.37%。

二、广西农村环境现状及农民对环境的评价

(一)广西农村的环境现状

我们在调查中主要从农民燃料的使用、居住环境、生活用水和垃圾处理这几个方面来考察农村的居住环境,通过频数分析,了解了农村环境的基本情况。

1燃料使用。广西的大部分地区不仅是山区而且是不能耕种的石山,农业耕地非常有限。农民的生活用燃料主要是柴火,占40.2%,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新能源的使用,有33.6%的农民用上了液化石油气,有17.8%的农户还利用新技术,垃圾变废为宝,用上了清洁高效的沼气。这不仅解决了能源问题,也大大缓解了废气对大气造成的污染。

2生活用水情况。农村基本实现了清洁用水,有62.2%的群众用上了自来水。由于在农村还无法实现污水处理,污水往往不经处理直接排到地面经土壤下渗或汇入地表水体,对地表水及地下水造成直接危害。洗衣、做饭、洗浴及其他零散用水是生活污水的主要来源途径。

3居住环境。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壮族和苗族的农民传统的居住模式是和牲畜共处,楼房的旁边或者楼下就是关牲口的棚子。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种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64.3%的农户实行了住房与牲畜分开。经过这几年的建设,57.7%的农户已经用上了卫生厕所,改善了过去粪尿中的污染物随粪水渗入土壤内,粪便发出恶臭,造成空气污染,对人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状况。

4垃圾处理。生活垃圾因来源广泛,其污染物成分也较为复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消耗的丰富,垃圾的组成成分将更为复杂。有12.6%的村民认识垃圾是污染的主要来源。而且生活垃圾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随意堆放和倒入江河的分别占25.2%和22%,有49%实现了固定堆放。

随着新农村建设在全区各地农村的大力推广,广大农民还积极参加各种改善环境的活动,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美化家园,保护生存环境。有160人次参加了修路、46人次参加了卫生厕所的改造,在农村建起了更加卫生的蹲坑式厕所。其他还有人参加了集体或者自发组织的相关的活动,如人畜分离、处理污水等。

(二)农民对环境状况的评价

农民对居住的环境情况较为认可,认为家庭的卫生情况“很干净”和“一般”的占总数的30.8%和62.2%,“比较脏乱”的只有6.3%,评见表1。

农民对环境评价的五个等级变量中看到,他们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评价整体较好,饮用水质、地表水质、空气质量和声音质量在优和良的占了绝大多数,说明农民对自身环境比较认可,评价较高。

在回答当地是否遭到污染时,有40.2%的人认为受到污染,有32.2%的人认为没有,27.3%的人不知道。有42.7%的农民表示知道什么是污染源,48.6%的人不知道污染源。但当我们进一步追问污染的来源时,很多农民却无法准确回答,有66.8%的人不知道具体的污染源到底是什么?(这题设计的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农药是农民在日常生产中接触最多的生产资料,但很多农民就连农药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都不是十分确定,回答“没有”污染的占7%,“不知道”的有9.4%。

(三)影响农民对环境评价诸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为了弄清不同因素对农民环境评价的影响情况,以受访者对环境的评价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民族、是否去过打工作为预测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在模型中,性别、文化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民族为虚拟变量。具体见表2。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

第一,文化程度对于环境评价具有统计显著性。在多元回归分析中,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受教育程度对环境评价具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与小学及以下的受访者相比,文化程度越高的受访者在环境评价方面的得分也越高。这表明,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农民的环境评价也相应地得到提高。

第二,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村民对环境评价。当以“经济发展水平高”为虚拟变量时,对“经济发展水平中等”的地区有统计显著性,对“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是负相关。这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环境评价也越高,对环境也能更加清楚地进行评价。

第三,虽然多元回归中是否去过打工和民族对环境评价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显著性,但为了进一步分析打工和民族这两个因素是否对环境评价具有一定的影响。以“是否去过打工”和“环境评价”做交互表,经过卡方检验,具有统计显著性(df=4,x2=0.004,P<0.05)。同样用“汉族”和“少数民族”与“环境评价”做交互表,也具有统计显著性(df=4,x2=0.002,P<0.05)。这表明打工的经历和少数民族的身份对环境评价有一定的影响,只是在多元回归分析中,在加入其他控制变量的情况下,这两个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显著性了。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受访者的受教育程度是主要影响因素造成的。

第四,在多元回归分析中,性别对环境评价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显著性。

三、讨论

(一)农村环境基本保持良好但情况不容乐观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和实地调研资料的整理,我们发现广大农村还是保持了一个较好的生活环境,农民自身对环境的评价较高。我们也可以看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倾向日益明显。但与城市相对规范的有规划、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相比,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在这些方面明显落后,脏乱差现象突出。此外,在农村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污染源,主要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少污染较严重的工厂从城市转移到广大的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如一些化工、造纸的企业还有采石场等等。这些企业排放出来的废水废气,对农村居民卫生和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我们在实地调研中就有很多农民向我们反映,由于当地政府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接纳了从广东转移过来的一家造纸厂,工厂里的废水不经过处理,就直接流入当地的河流,严重地影响了当地的水质。

(二)农民对环境评价较为乐观但缺乏环保知识

由以上的统计分析看到,农民对农村总体上环境评价良好。但在其中也暴露出我们目前对农民的环境教育是极其不够的,对外界接触比较多的外出经商者及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多数是中学生)对相关于环境方面的知识较在村里常年耕种的本分农民懂得多。这表明,农民是被忽视了的环保群体,各种环保宣传在农村几乎是一片空白。这也许是人们的眼睛都专注在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上了,对于人口相对比较稀疏、面积比较大的农村来讲还没有引起重视。由于它的污染现象没有人口稠密的工业城市来得明显迅速的原因,导致了对农村环境的忽略。

(三)本研究的发现和存在的局限性

通过调查,对广西农村的环境现状和村民对自身环境的评价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并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环境评价的因素主要是文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这和已有的研究是一致的。但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在自变量中“民族”和“是否去过打工”也会影响到村民对环境的评价。根据我们的分析发现,在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中,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而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环境,所以环境意识较好。不少农民表示外出打工后会增长见识,学会一些基本的环保常识,这使他们回乡后也积极地维护家乡环境。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本研究对广西农村的环境现状作了一些初步的调查,然而因研究时间较短及客观条件的限制,但仍未能获得相对精确的村镇环境情况的资料。因而,今后在农村村镇建立长期的环境情况的监测,将会有助于更深入的研究。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第2篇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115-03

环境问题一直是我国近年来的新闻热点,接连发生的大范围雾霾天气让民众苦不堪言,频繁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近年来,国家环境保护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进一步加大力度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已成为建设项目批准实施前的必要步骤,其重要性及社会关注度不断增加。因此,《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不仅成了各所大学环境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而且对未来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的学生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如何上好环境影响评价这门课,让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运用到将来的实践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的要求,并结合北京农学院的实际情况,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一、确定教学目标

环境影响评价简称为环评,英文是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缩写为EIA,是指实施建设项目后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分析、评估,并提出减轻或者预防不良影响的策略和方法,以及进行监测的制度方法。即激励在项目决策和规划中考虑环境因素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目的,最终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教学目标是教学计划的一部分,是授课和最终评定教学效果以及保证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它不仅要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还要考虑教学过程的规律性,在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实践环节,使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环境影响评价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对学生讲授《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为将来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确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参照教学大纲和本校学生实际情况,而且也要根据国家出台的关于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有关环境影响评价职业工程师的考试内容。因此,本校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以职业岗位人才培养为目标,并据此来设计教学讲义、规划教学课时、提前联系实习单位等,为后续的教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二、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应用型课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这不仅仅使政府部门而且使普通的百姓对环境污染问题也重视起来。目前,环境污染问题从实际情况到观念意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也不得不与时俱进地重组和补充新颖的教学内容。近年来,我国关于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各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也不断更新。为满足这一需求,教学中也必须用最新的标准和规范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教学工作,然而,现有的教科书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另外,目前已有的关于环境影响评价的教材主要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的概述、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标准、工程分析、各环境要素(地表水、大气、声等)的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知识和技术问题,甚少涉及环评技术导则,而这部分恰恰是将来学生实际工作中经常要用到的知识。因此,要解决上述现存问题,要使教学内容符合教学目标,首先要选择好教材。本课程通过以往授课经验以及对就业学生反馈信息的总结,最终确定了以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编著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第2版)为主导教材,以经典环境影响评价教材为参考教材,结合国家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技术导则,以及典型案例,构建了一套从理论到法则,再到案例的实用教学资料。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和导则的不断更新,教师也及时地深入学习,重新备课,调整教学内容,较好地把握了本课程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针对该课程“涉及面广,应用性强”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更新和优化,对法律标准、工程分析、大气及地表水等环境影响评价的教学方法和重点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关于环境影响评价的教学应是“由面到点,再由点回到面”的新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更好地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讲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时要与国家的最新标准和实际案例进行结合,从而体现这门课程的适时性和实用性。除此之外,在对理论知识进行教学时要进行适当的实践教学,让学生通过对具体理论知识的学习体会环境评价技能的应用方法。总之,《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内容在选材方面既以教材为基础又高于教材,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灵活性。因此也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教学内容要结合最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不断更新教案。

三、完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如果只是按照教材对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就不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是更不能完全脱离了教材。为了让学生在进行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把有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技术准则和方法进行结合,对环境影响评价方法进行牢固掌握,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本文从以下三点具体阐明。

(一)改进教学方式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难免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多数时候学生都是被动接受,限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更不能挖掘学生对环境影响评价这门课程的学习潜力,这样很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适应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需求。目前,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采用讨论式、案例式和引导启发式的教育方法。根据环境影响评价这一课程的具体特点和当前互联网交流的快速普及,笔者用电子邮件的方式把课件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提前了解所学的知识;师生之间通过各种互联网媒体作为沟通手段开展环评问题的讨论,比如建立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微信群、QQ群和飞信群等开展讨论式教学;同时指导学生在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网及环评爱好者等相关论坛上挖掘一些有价值的知识或资料在课堂上和老师同学一起分享。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使学生积极地从单纯的“学”到参与“教”的过程,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双向沟通的学习氛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信息的处理能力。由于在课前预习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这必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案例教学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课程。其中包括涉工程学、法学、生态学、地理学、气象学、计算机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加之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也多种多样,有水、大气、固体废弃物、噪音、区域规划、生态环境、文化、社会经济等。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掌握所有知识是非常不容易的,这就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我们以培养学生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实践能力为向导,分析该课程在教授理论知识、专题案例分析以及课后进行实践教学等多个环节中存在的现状问题,然后开展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完善,如积极更新理论教学知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并且课后积极进行综合性实践教学等。总之,在教学过程中使案例教学贯穿始终,使学生积极参与并投入到教师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教学互动,促进学生所学知识的吸收和转化。当某一个理论知识点讲授之后,找一些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或表,给大家展示和讲解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际的环境评价中是怎样体现和运用的。这些方式方法不仅使学生加强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比如讲到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时,本人就将当下热点环境问题――华北地区的雾霾天气结合到课堂教学中,如:北京雾霾天气的气象统计资料,污染物排放统计数据,污染物的扩散条件,估算模式的应用场景,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等;又如讲到噪声环境影响评价时,以京沈客运专线北京站―星火站为例,沿线居民关于噪声污染和电磁辐射等方面的诉求迫使北京市规划委召开了几次沿线居民的座谈会和听证会,并最终确定了星火路段的优化方案;通过该案例也使学生认识到公众参与在环评工作中的重要性。通过案例教学既能有效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案例说明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方便理解。另外,以指导、提问、讨论为主,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洞察力,同时激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种教学方式使对符合标准的环境评价工程师的培养更加科学合理。

(三)优化考核方式

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和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必须对学生进行严格考核,通常期末考试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和方法。考试内容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让考试成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服务于教学并体现教学。但是之前单一的期末闭卷考试方式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又无法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这种传统的期末闭卷笔试考核方式既体现不了教学的全程化以及课程考试的多元化和灵活性的教育方式,又会使大部分的学生只注重笔试考试,不重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所谓以考促学,这才是现代教育考核的精神,本人结合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要求,近年来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1)考试内容多元化。一个合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在上岗前必须取得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岗位资格证,要获得环境影响评价岗位证光靠书本知识是不够,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主要的环境影响评价知识体系,而且还要求学生了解关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与指导、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所以在安排考核内容时,不仅选了一些历年的真题,编入试题中,同时也设计了一些典型案例,指导学生试着写环境影响评价的报告书,为学生将来参加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的注册考试打基础。(2)考试方式多样化。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造成了很多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很多学生寄希望于考试前突击复习取得高分。这种短暂的记忆方式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实际应用,因此在考试方式上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多样化考核,如课堂作业,课堂讨论表现,学生主动查询相关资料的能力,对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所有考核内容都实行累加式考试,彻底改变一张卷子决定最终成绩的局面,并在考试内容上力求创新,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杜绝死记硬背的考试内容,从作业、课堂讨论表现等方面进行优化考核,从时间、空间和内容上全方面抓起。(3)考分设计合理化。以前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考核的方法主要是采用传统的闭卷的形式,其中考试成绩要占百分之七十,平时成绩占百分之三十,但是因为环境评价课程的实践性比较强,在闭卷考核形式中,学生主要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获取分数,这样很难真实反映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可通过教改在对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考核方法上由原来闭卷式的考核方法改为平时考核成绩+闭卷考试成绩+实践考核的考核方法。这三个部分所占比例可进行适度调整,加大平时考核成绩所占比例,降低闭卷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可对学生进行分组,完成多类别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然后再进行专家技术审核,对角色的模拟进行评审打分。

四、增加实践机会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课程,为了更好地给学生提供锻炼和实践的机会,结合我校本科生实行的“3+1”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强化校外实习基地,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为学生进行以后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了实践机会。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潜力,加强和校外环境影响评价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利用实习机会参与到这些单位的实际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撰写中。使学生了解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撰写的重点以及难点,编写的方法及相关的最新的国家法律法规等。通过对工程现场的参观以及考察调研,使学生感受到建设项目所带来的环境不利影响,通过现场考察,学生在对环评报告书进行编写和从事环境评价工作时才能更好地区别不同项目带来的不同环境影响,选取评价的重点以及应采用的方法,可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作为一名未来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者身上肩负的保护环境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同时,通过与各环境影响评价企事业单位、项目工程的接触,可以引导学生及时了解和把握就业方向,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本专业课程的积极性。这些措施不仅可以使学生自身的素质增强,更好地了解学科的前沿和发展动态,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五、总结

通过长期以来的探索研究,使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教学实践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既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进行理论知识学习时更加积极主动,更加有创造性。之外,在教学过程中大大缩短了学生对环境影响评价这一工作岗位的适应期,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后迅速进入工作状态,适应新工作,这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特殊性和实用性,存在着很大的难度,所以改革过程要不断进行改进完善,随着其实践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相信其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新刚,陈海丰,陈晨,陈芳艳.《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4).

[2]范丽华,班文霞.环境影响评价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8).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第3篇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现状;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4-0367-01

1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国内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范围不够广泛,适用时限不足,使用内容的层次不够深入,对执行情况的监督与评价力度不足,公共参与的时效性差。

2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

2.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共参与力度不够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于2006年2月14日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正式颁布实施[1],虽然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更加制度化,但是其具体程序与权利得到明确,也能够更加的完善。但是,这种情况在中国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公众参与的立法权规定的内容过于分散,也不系统化,不具体,公众参与过程中能够进行行使评价权的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使得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没有足够的信息支持和相关有效的司法保障机制。

2.2 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制度不完善

① 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信息未完全公开

《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四条明确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对规划和实施建设项目后对所有环境因素以及其所在的生态系统可能会造成的影响进行综合考虑,其评价过程必须公正、公开、客观,为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依据[2]。当然,在审批的过程中,很多环境保护部门并未向公众公开结果,未履行法定的公开义务,决策人员没有主动提供给群众相关的咨询资料和信息,除非审批过程中某些项目引起了群众的过度关注。

② 环境影响评价奖罚制度不完善

环境保护是具有很强外部性的公益性的事务,社会各界自觉参与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在没有完善的激励制度的情况下是无法得到激励的,因此,这方面的制度还需要进一步规划,这其中,要对做得好的进行奖励,污染环境和破环环境的个体或单位也要给予惩罚,两者同时进行。

③ 环境影响评价监督制度力度不足

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文件在现今推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是完全由环境保护的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独立负责审批的,但是其决策的依据却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能够支持。

2.3 没有相应的可替代方案

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的目的并不是对那些影响环境的拟定行动的否定,而是需要在这些可替选的方案中,通过科学、系统和正式的方法进行评价,以选出环境影响代价最小的方案,同时也可以更快更有效的达到当初暂定的目标。但是,在一些大型建设项目的评价过程中,要编制多种可替选方案还是有很大的技术方面的难度的。

3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措施

3.1 加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可适用性

通过分析国内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不同,将国家所在进行和将进行的相关活动全部归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适用范围进行扩展,全面考虑活动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促使环境影响评价能够有效的发挥作用。

对于较为大型或者重要的项目要进行实时监测,若有违规违法行为要及时制止,若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则要及时告知,使其能够及时改正,使活动方在活动结束后若被查出存在太多问题需要返工而产生的经济损失得到有效控制。

对一个地区多个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全面综合考虑,已经不是对其中一个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就可以代表的,这样能够完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从而确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以能够达到相应有效的预料中的评价结果。

3.2 加强公众参与的时效性

根据活动区域内或周围的居民的意见,为了促进公众的参与,需要选择相应数量的代表去参加活动施工方举行的有关影响环境的会议[3],针对大家的投票意见决定最终的施工方案。积极采纳群众中合理的建议,这也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需要。

3.3 建立健全环境影响评价监督机制

我国环境保护的主管部门需要管理的事情太多,使得其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过程中无法进行有效实时的监督,这更不用说对其自身的监督工作。因此,设置专门的监督机构,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进行监督,同时也对活动项目施工的情况进行实施监督,使得环境影响评价的监督工作能够落实到实处[4]。当然,这其中也需要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监督机构改善公众的监督制度,鼓励公众随时举报和提取意见,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有效解决其提出的问题。

结论

现今社会发展环境影响评价决策的发展需要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这也是国家和政府保护环境的决策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能够促进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进行,能够使得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结果,为我国的社会环境能够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具有法律效力的保障作用,也为我国经济与社会环境做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楠.浅谈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

[2] 尚战勇.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法律制度的完善[D].山东科技大学,2011.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第4篇

关键词 工业;环境影响;效率;社会支付意愿;超效率DEA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2-0125-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2.020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值始终占GDP的40%左右,工业的发展在近年来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评价中国工业的发展不仅应着眼于总量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还要分析其效率的变化发展情况,因此对中国工业进行效率评价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目前不少学者已经采取了多种评价方法对中国工业的经济效率进行了评价与分析,其中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方法由于其擅长可以处理多投入―多产出评价问题的特点而被广泛的应用。随着环境问题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在对工业进行效率评价时也逐渐开始考虑工业的环境影响[1-3],本文将考虑了环境影响的效率评价称为经济-环境效率评价。

本文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社会支付意愿理论对DEA方法在工业经济-环境效率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一定的改进,提高了效率评价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1 DEA方法的改进

在利用DEA方法对工业进行经济-环境效率评价时,需要将工业环境排放和资源消耗引入到评价模型中。经典DEA模型的相对效率评价思想要求投入尽可能缩小而产出尽可能扩大,但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排放并不是人们期望的产出,而是所谓的“非期望产出”。非期望产出必须尽可能地减少才能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率,而经典DEA模型却只能使之增加,因此经典DEA模型由于无法处理非期望产出而不适用于工业经济-环境效率评价。

目前已经有一些改进方法被用于解决经典DEA模型的局限性,其中主要包括以下6种方法[4]:作投入法、倒数法、双曲线法、转换向量法、方向距离函数法和SBM法。虽然这些方法都使改进后的DEA模型对于含有非期望产出的效率评价问题有着更好的适用性,但这些改进方法依然将环境排放物间的环境影响差异完全建立于排放量的差异上,并没有考虑排放物之间在单位环境影响程度上的不同,这种设定与实际不符。因此上述6种模型改进方法虽然使得经典DEA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更适用于非期望产出问题,但利用这些方法进行效率评价,得到的评价值依然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在本文的研究中,引入社会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WTP)这一概念,计算工业主要环境排放和资源消耗的社会支付意愿,并加总得到2000-2008年中国工业环境影响的总社会支付意愿,将其作为DEA模型中的工业环境投入。利用社会支付意愿理论将工业环境排放和资源消耗两部分统一为工业环境影响的社会支付意愿,并将其作为环境投入引入DEA模型,这种方法一方面通过将工业环境排放由非期望环境产出转化为环境投入,解决了经典DEA模型无法处理非期望产出的问题;另一方面考虑了环境污染排放及资源消耗的单位环境影响程度,能够更真实地反映2000-2008年间中国工业环境影响程度的发展变化情况。

2 工业环境影响的社会支付意愿

社会对环境影响的支付意愿指的是社会为了将当前环境污染水平降低到某一个程度而付出的代价[5]。目前中国针对环境排污者和资源开采者的环境税分别是排污费和资源税,它们可以代表社会对各环境影响的支付意愿。

科斯的产权理论中提出社会拥有环境的使用权,污染者向社会购买环境使用权的价格就是排污费或者资源税。庇古的福利经济学指出社会总能够将环境使用权的价格设定在外部环境边际损害曲线和厂商边际私人收益曲线的交点上[6]。

在过去的研究中,瑞典的EPS系统使用了支付意愿理论来衡量环境影响[7],而Tellus系统以美国的环境税为权重,研究了美国社会对环境影响的支付意愿[8]。但是EPS系统考虑的是居民支付意愿,与社会支付意愿并不相同,而Tellus系统的涉及范围较小且没有考虑资源的消耗。吴星[9-10]在对建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中,根据社会支付意愿理论对中国目前主要环境污染物的排污费和主要资源的资源税进行了研究。本文在吴星研究的基础上计算了工业主要环境排放和资源消耗的社会支付意愿值,用于汇总2000-2008年中国工业环境影响的总社会支付意愿。环境排放和资源消耗的单位社会支付意愿详见表1。

表5中的效率差值为含环境投入的超效率DEA模型(原模型)评价值减去不含环境投入的超效率DEA模型(新模型)评价值;环境投入影响率为效率差值与不含环境投入的超效率DEA模型评价值的比值。

表5的对比结果表明,无论是否考虑环境投入,超效率DEA模型的评价结果都显示中国工业在2000-2008年间保持效率增长。

效率差值和环境投入影响率反映了将环境投入加入超效率DEA模型后对效率评价产生的影响:早期(2001-2004年)工业效率评价值取得一定程度的提高,表明当时环境投入相对于资本投入和人员投入有着更高的产出效率;而后期(2005-2007年)工业效率评价值则有所降低,表明此时环境投入的产出效率已经落后于资本和人员,开始成为抑制中国工业经济-环境效率进一步提高的一个因素。

由表5的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工业环境投入的增加,即工业环境影响的加剧并不一定会对工业经济-环境效率产生负面的影响,还需要取决于环境投入增加量与其他投入增加量之间的相对关系。这说明在分析工业环境影响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其绝对值,而应结合环境投入与其他投入产出指标间的相对关系进行合理的评价。

5 结 论

本文将社会支付意愿理论应用于工业效率评价中,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对2000-2008年的中国工业进行了经济-环境效率的评价与分析,对目前工业效率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新的解决非期望产出问题的方法,在涉及环境影响的效率评价问题中具有更强的适用性。

本文的评价结果显示,中国工业在2000-2008年间经济-环境效率持续提高,其中从业人员的投入效率和工业总产值的产出效率的改善是中国工业经济-环境效率提高的主要动力。相比之下环境投入对于经济-环境效率的影响并不大,但其影响的正负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转变,在2008年其对经济-环境效率的影响由之前三年的负面影响再度转变为正面影响。

受制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的研究范围局限于2000-2008年的中国工业,因此DEA模型中的决策单元个数较少,导致投入产出指标的数量受到比较严格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反映工业经济-环境方面的全部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决策单元数量将会不断增加,这种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关于中国工业环境影响的基础数据较为有限,研究暂时无法涵盖工业所有的环境污染排放和资源消耗。

环境影响社会支付意愿的研究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其计算方法还较为粗糙,在社会支付意愿的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后,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得到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效率评价值。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齐二石,马珊珊,霍艳芳 基于超效率DEA的钢铁工业绿色规模经济[J] 工业工程,2008,11(4):1-4 [Qi Ershi,Ma Shanshan,Huo Yanfang Study on Green Scale Economy of Chines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Based on SuperEfficiency DEA Model [J] Industrial Engineering Journal,2008,11(4):1-4]

[2]詹浩勇,冯金丽 我国主要工业省市的环境-经济综合效率:基于SBM模型的实证研究[J] 生态经济,2010,(9):42-46[Zhang Haoyong,Feng Jinli Environmentaleconomic Efficiencies of Main Industrial Provinces in China Based on SBM [J] Ecological Economy,2010,(9):42-46]

[3]袁鹏,程施 中国城市工业环境效率度量与分析[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4):31-36 [Yuan Peng,Chen Shi Estimate and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of Urban Industry in China [J] 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0,31(4):31-36]

[4]刘勇,李志祥,李静 环境效率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40(1):84-92 [Liu Yong,Li Zhixiang,Li Jing Comparative Study on DEA Methods of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Measurement [J] Mathematics in Practice and Theory,2010,40(1):84-92]

[5]Finnveden G A Citical Review of Operational Valuation/Weighting Methods for Life Cycle Assessment[M] AFRREPORT 253 Stockholm:Swedis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1999

[6]马中 环境与资源经济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Ma Zhong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1999]

[7]Steen B EPSDefault 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 from Emission and Use of Resources[M], version 1996, AFR Report 111 Stockholm:AFN, Swedish EPA,1996

[8]Tellus Institute The Tellus Packaging Study[M] Boston:Tellus Institute,1992

[9]吴星 建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和应用研究[D] 北京:清华大学,2005 [Wu Xing Research on th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ssessment System of Buildings and Its Application[D] 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2005]

[10]李小冬,吴星,张智慧 基于LCA理论的环境影响社会支付意愿研究[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37(11):1507-1510 [Li Xiaodong,Wu Xing,Zhang Zhihui Study on Social WTP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s Based on the LCA Theory[J]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5,37(11):1507-1510]

[11]Charnes A,Cooper W W, Rhodes E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2(6):429-444

[12]武春友,吴琦 基于超效率DEA的能源效率评价模型研究[J] 管理学报,2009,6(11):1460-1465 [Wu Chunyou,Wu Qi Evaluation Model of Energy Efficiency Based on SuperEfficiencyDEA[J] 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9,6(11):1460-1465]

[13]罗良清,柴士改 基于CCADEA模型评估政府社会保障绩效的实证研究[J] 统计信息论坛,2010,25(3):33-39 [Luo Liangqing,Cai Shigai An Empirical Study on Government Social Security Performance Evaluation by CCADEA Model [J] Statistics & Information Forum,2010,25(3):33-39]

[14]徐理,许倍慎,杜文俊 基于PCADEA的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率实证分析[J]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4):109-112 [Xu Li,Xu Beishen,Du Wenjun Empirical Analysis on Land Use Efficiency of Wuhan City Circle Based on PCADEA Model[J] Journal of He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0,14(4):109-112]

[15]吉生保,周小柯,赵海斌 中国机械设备行业经营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基于超效率DEATobit模型[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33(1):64-71 [Ji Shengbao,Zhou Xiaoke,Zhao Haibin Operational Efficiency Evaluation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ina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Listed Companies:Based on Super Efficiency DEATobit Model [J] Journal of Shanxi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2011,33(1):64-71]

[16]蔡晓春,肖小爱 基于超效率DEA的中国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研究[J] 统计信息论坛,2010,25(4):33-40 [Cai Xiaochun, Xiao Xiaoai Study on Energy Consumption Efficiency of China’s Various Regions Based on SuperEfficiency DEA [J] Statistics & Information Forum,2010,25(4):33-40]

[17]张晶 基于超效率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工业生态效率研究[J] 经济问题,2010, (11):57-59 [Zhang Jing Study on Industrial EcoEfficiency of CoalOriented City Based on SuperEfficiency[J] On Economic Problems, 2010, (11):57-59]

Assessment on Economic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of China’s Industry Based on WTPDEA Method

LIU Ruijie ZHANG Zhihui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第5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TV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4-0316-01

前言: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水利工程建设近年来取得突破性的成就,无论在建设速度或技术应用水平等方面都位列世界前茅。但由于该工程本身体现出施工时间长、投入成本高等特征,而且涉及内容较广,若完全从经济角度出发对其影响分析,将难以使工程获取实际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因此如何做好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分析是现行水利工程建设中需考虑的主要问题。

一、生态环境评价的相关概述

关于影响生态环境的评价,根据以往学者研究主要将其界定在以生态系统为对象,通过对外力作用下生态系统表现出的动态变化如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等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作用进行分析,以此得出区域环境可承受的生态负荷。通过对生态影响的评价分析以制定相应的预防生态破坏以及提高资源利用率等相关策略,以保证经济效益获取的同时生态环境效益也因此得以提高。从生态影响评估的理论基础看,其主要生态学、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系统控制等。其中生态学理论主要作为现行解决生态失衡、环境恶化、人口问题、资源浪费等理论指导;经济学理论集中在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利用中需考虑的相应标准;可持续发展理论则体现在经济、环境、人口以及资源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而系统控制论要求将区域各方面发展作为统一整体,确保整体中个基本要素都可得到有效控制[1]。

二、评价体系构建的注意事项

(一) 评价内容与评价特征的明确

水利工程建设本身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如因水库蓄水出出现的灾害,很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其实质作为经济与社会问题的同时也体现出生态环境问题。评价体系构建中首先需对评价内容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水利项目对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两方面的影响。其中在生态环境方面,影响内容主要体现在如自然景观破坏、物种资源变化以及气候变化等方面,而社会环境方面集中表现为产业布局、增值情况等受水利项目的影响。另外在评价特征方面,由于水利项目自身具有涉及范围广以及建设工期长等特征,其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也包含许多方面,因此在评价中也体现出不同的特征,如宏观性特征,主要指尽管工程建设中并非任何项目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但评价影响过程中确需将所有影响内容考虑其中,保证评价分析更具全面性;不确定性特征,因水利工程建设多采取梯级或逐层建设的方式,初期规划时期往往可确定的内容主要为项目规模与性质,而其中可能产生的污染物数量或污染源种类无法预知,使评价体现出不确定性特征;评价方式多样化特征,由于评价水利项目对生态影响的同时还需将经济、社会等内容进行综合考虑,很难通过定量化形式对评价指标进行明确,所以评价过程中应用定量分析得到同时还应采取定性分析的方式。

(二) 明确评价的主要任务与作用

关于评价体系的构建,其任务主要表现在四方面问题,即:第一,生态系统整体性的维护。如物种多样性的维护、生物构成是否协调以及环境条件能够满足人类生产生活与生物生存需求。第二,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现行大多面临灭绝消亡的物种为例,要求进行引种或保护区构建以使物种多样化得以维持,同时应注意减少对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第三,注重特殊性对象的保护。其殊性对象主要体现在生境、脆弱他带、敏感生态目标以及生态安全区等方面,需采取相应保护措施。第四,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水利项目建设中多会产生如水土流失或自然灾害等问题,要求采取相应的预防以及应对策略。综合来看,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工程合理布局、发展目标实现以及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重要内容,需结合水利项目实际特征对环境影响进行分析[2]。

三、评价体系的具体构建思路

(一) 指标构建的步骤

指标构建本身作为一项复杂的工作,除要求做好拟定工作外,还应注重进行评议筛选以得出相应的结论。具体构步骤主要体现在:首先分析主体生态系统。其中主体生态系统主要为可将区域生态环境充分体现的系统,通过分析可得出当前环境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其次,分解目标。根据以往学者研究总结目标分解中需引入模糊层次的方式,使系统各项因素得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项目总目标进行确定,有利于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再次,确定主导因素。评价环节的重点在于确定生态系统主导因子,可通过对因子影响力以及不同因子间存在的关系完成确定过程,目前许多研究人员评价水利项目影响过程中也逐步引入SPSS软件以使选取的因子符合评价体系构建需求。最后,进行指标体系的确立。体系构建在拟定工作结束后,要求结合专家意见对指标体系内容进行完善与筛选,使体系更具科学性。

(二) 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在完成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为有效分析水利项目的影响,还需做好相应权重确定与数据整理等工作,并引入模糊综合评价的方式。以我国某地区水电工程为例,其在库容方面保持271亿m?,年平均径流量在510亿m?作用,建设的目的主要为使通航条件得以改善且减轻洪灾的发生。该工程本身涉及面积较大,建设中对周边环境可能造成很大影响,因此需要建设前期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通过评价模型的应用,考虑的主要为水文泥沙子系统相关指标权重,并计算隶属度向量包括环境底质与水质、生物、景观、气候以及人类健康等影响期望值。最后引入模糊评价方式对隶属度进行分析,得出该工程可能产生的生态影响为一般影响,相关人员可结合评价结果采用相应措施进行生态环境的治理[3]。

结论:生态影响评价是减少水利项目建设破坏环境的重要途径。实际评价过程中要求正视生态环境评价的基本内涵,并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文中实证分析可判断该指标体系能够准确评价工程对环境的影响,结合影响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促进水利项目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 贾硕.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第6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与实践;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城市规划是指根据城市的地理环境,人文条件,经济发展状况等客观条件制定适宜城市整体发展的计划,从而协调城市各方面发展,并进一步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的一项具有战略性和综合性的工作,其实质就是满足人们需求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目前由于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较差,导致城市环境在不断地恶化,而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综合部署、落实与管理,将很好地促进和调控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建设。下面本文将围绕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与实践来展开探讨。

一、我国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与实践的发展现状

国外的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我国相比较发展较早,故而要明显的成熟一些,其研究的重点主要偏向于土地资源的利用与空间的利用。而我国目前在城市规划环评上的研究较少,实践经验也严重不足,使我国现阶段规划环评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于2003年9月1日起实施,它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原则、工作程序、方法、评价的内容和要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的实施为我国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又有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弥补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的一些不足,使之更加的规范化、系统化和完善化。与此同时,也带动了更多的学者加入到了城市规划影响评价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

例如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尝试性的对天津开发区的规划建设作了环境影响评价,后来又紧接着对台州地区建设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规划、丰南市黄各庄镇总体规划、沈阳市浑南新区发展规划、邢台市、武汉市、大连市、宁波市、上海市的松江新城、临港新城、嘉定新城以及苏州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等等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这对于我国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规范化发展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并使城市规划中的技术与理论在实践中得以完善,使我国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评价的过程中主要是以某些方面为评价的重点,且以定性评价为主,而定量评价则相对较少。目前随着评价实践开展的规模越来越多,评价的方法与理论相对的滞后,因此我们必须对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近年来,我国对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已经陆续发展到了厦门、深圳以及天津等各大城市,这对我国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对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探讨

2.1.评价的实施主体实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是规划的编制机关。我国各地目前的评价以第三方评价为主,主要是其具有相对的客观公正性,但是由于评价人员对规划实质的把握不够准确,进而增加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难度,亦或是评价结果出现偏差。再者我国实施第三方评价的时间相对较晚。对自我的评价有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与较早的加入,而且还具有有效性突出以及抓住评价重点的优势。但是它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编制不能发现问题所在、编制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使评价发生误差等。因此,在这些方面我们仍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提升公众参与的强度,加强实施主体的评价机制,加强社会各界的管理与监督,使评价公开化、公众化、公平化、合理化以及科学化。

2.2.评价的深度和层次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对后果的估计预测、预防不良环境影响的方法以及结论。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具体的建设项目评价相比,评价对象不同,且具有很强的宏观性和不确定性。。它旨在提出指导性的意见,使城市的资源与环境能够呈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故而,它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将环保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的过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对评价结果进行逐层的控规、详规,并提出评价的指导性、约束性和原则性建议和意见。

2.3.替代方案的比较与分析替代方案的比较与分析是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核心,但是目前在我国,替代方案涉及的较少,由此可见,我国的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还有待完善。城市规划方案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以及阻碍城市发展的因素,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的方案。但是每个城市的现状存在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论证城市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并在方案中注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保的理念,促进城市的发展。

2.4.承载力评价它是我们论证城市规划是否科学合理的基础,同时也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在规划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了水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对承载力的评价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如城市未来的拓展空间是否会对资源的承载力造成影响,是否可以坚持可持续性发展。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城市输出、输入以及科技发展等因素对承载力的影响。对承载力的利用必须合理、分步的利用,促进它的可持续性发展。

2.7.评价内容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了规划分析、环境现状与分析、环境影响识别与确定环境保护目标和评价指标、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针对各规划方案(包括替代方案)拟定环保对策和措施,确定环境可行的推荐规划方案、开展公众参与、拟定监测与跟踪评价计划等。其中生态合理性评价主要包括了人口的密度、地表的覆盖层、景观以及植被的种植数量与规模,并分析规划前后的差异性,进而对城市规划进行定性分析。其中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利用方式以及利用开发的顺序是重点的评价方向。评价其是否利用合理、是否符合生态环境要求、是否符合生态优化的顺序、土地的使用功能排序位置是否合理等。绿色程度的评价内容为是否能够循环使用,即符合“3R”原则的减量化、再循环和再利用。例如提升重复用水的量,对工业废水从环境、经济以及社会效益等方面考虑,并将其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提升环保意识,做到以预防为主,避免先污染后治理,为我国城市的发展开辟一条显得发展路径。

结语:以上我们探讨了我国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与实践的发展现状以及规划影响评价的原则、主要内容等,使评价的体系逐渐的趋于完善和全面。并以此来引导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与实践,使城市向可持续性发展之路发展。

【参考文献】

[1]何邕健,路立,李津莉,张晶.环境影响评价约束下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应对[J].规划师,2007,23(1):18-20.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第7篇

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一般包括风险识别、源项分析、后果计算、风险计算和评价、风险管理几个部分,通常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人员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导则》要求,会有比较规范的环境风险评价内容的架构,但在评价的具体细节上容易存在概念上的混淆、评价等级不明确、预测内容欠缺等问题。针对日常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价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思路谈一些个人看法。

1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

1.1概念模糊《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导则》附录A中规范了有毒物质、易燃物质、爆炸性物质名称,建设项目涉及有毒物质、易燃物质、爆炸性物质的,应根据规范要求确定评价等级开展环境风险评价工作,而问题却往往出现在不涉及有毒物质、易燃物质、爆炸性物质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另一方面,环境风险评价关注点是事故对厂(场)界外环境的影响,例如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中扩散造成的大气环境影响和对人群健康的危害;有毒有害物质在水体中扩散的影响及危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危害等。在实践工作中也存在将热辐射强度防护距离、爆炸的冲击波损害半径、爆炸安全防护距离等预测内容作为环境风险重点内容的情况,出现上诉问题的根本在于把环境风险评价和安全评价概念混淆。

1.2评价等级不明确环境风险评价分为一级评价和二级评价,一级评价要求有定量的预测,给出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二级评价的内容相对定性化,不要求后果计算和风险计算。在环境风险评价工作初期,应根据物质危险性识别、重大危险源识别以及环境敏感地区的判定明确评价等级,明确评价等级将为后续的评价工作展开清晰的思路,有利于评价工作的层层深入,同时在报告的评审和自查的过程也确定了标准依据,使其评价结论更为客观可信。

1.3预测结果忽略影响范围和程度以某电厂环境风险评价为例,其环境风险预测计算结果为“事故状态下,煤气泄漏对周围近距离环境有一定影响,其最大地面浓度出现距离为距离排放源176m处,浓度达到5.816mg/m3。”该电厂环境风险预测结果核算出有毒有害物质事故泄漏大气扩散最大落地浓度,有量化的影响结果,却忽略了有毒有害物质事故泄漏的影响范围和明确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致使最终的环境风险评价结论论据不足。就上例中电厂环境风险有毒有害物质大气扩散预测来分析:有毒有害物质预测最大落地浓度值应与背景值叠加后与环境空气质量相应标准对照,给出超标或者不超标,以及超标程度的结论;在无背景值叠加条件或无相应该类污染物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时,也可以考虑将有毒有害物质预测最大落地浓度值与相应污染物排放标准值对照说明其影响程度。

1.险计算和评价有偏差遗漏风险计算的内容,直接根据后果计算的结果给出环境风险评价结论的情况比较常见。根据规范要求,环境风险评价结论应以风险计算结果即项目最大可信灾害事故风险值Rmax与同行业可接受风险水平的比较值判定,确定该项目风险水平是否可以接受、项目的建设是否可以接受的结论。后果计算的结果只是一个量化的事故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而最终环境风险的结论必须是明确的回答该项目是否可以接受的直观结论,将后果计算结果作为环境风险评价结论显然是有偏差的。源项分析和后果计算为风险计算提供了技术参数,同时项目安全评价报告中部分数据也可为风险计算所用,核算项目各功能单元的最大可信事故风险值,筛选出最大的风险值,通过与同行业可接受风险水平值的比较,给出环境风险评价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才是有理有据,明确回答问题的专业性结论。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第8篇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法 公民环境权益 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096-01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为了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基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法》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它的颁布和实施对于我国环保法律系统的完善具有里程碑意义,极大地改变了之前环境立法过分强调国家环境权益保护,而忽视公民环境权益保护的现状,提升了公民在环境权益保护中的参与度。该法律不仅完善了环境影响的评价制度,还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有助于经济发展和环境的综合决策提供参考意见,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决策不当而导致的环境问题。但是从目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公民环境权益保护的现状来说,还存在很多问题,下面我们就对这些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具体讨论。

1 《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公民环境权益保护的现状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法》在公民环境权益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点。第一点,只是对单向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了规定,并没有将周围环境可能对评价对象本身的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价。在一般的建设项目中,这种单项评价的制度是足够的,但是却不是适用于对住宅小区的评价。因为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项目建设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但评价的主要内容只是项目实施后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周围环境对项目本身的影响却不在评价范围内,这是导致公民的环境权益在项目审批决策过程中不受重视的根本原因。第二点,公民环境权益的参与没有制度的保障,这也是最主要的问题。受我国计划经济的影响,一说到环境保护,公众普遍认为是国家的职责,想到的也只是国家环境权益,而很少意识这也是个人的权益。

2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公民环境权益保护的对策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目前《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公民环境权益保护存在的重点问题就是公民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参与制度并不完善,所以我们在此重点讨论完善公民参与制度的对策,具体如下:

(1)进一步明确公民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权利。

要保障公民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参与权,就必须以立法的方式予以确定和保护,虽然目前《环境影响评价法》在这方面取得了进步,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为了彻底解决问题,首先就应该在我国的基本大法《宪法》中明确规定公民的环境权益。这样既可以保护他们的环境权益,也为公民参与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就是在《宪法》规定的基础上,细化他们的环境权益,在环境基本法中对他们的环境使用权、知情权、请求权和参与权等进行具体规定。

(2)建立健全公民环境的知情权制度。

这是公民获取环境信息的前提条件。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公民有权知晓对环境资源的使用状况和保护情况的信息,这也是他们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的基础。在《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可以从以下四点来建立公民环境知情权制度。第一,建立项目信息的公开制度。在设立项目之前,需要提交它的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相关文件。在施工过程中,还应该公开项目建设的规模、地址、进度和技术指标等信息,让公民可以充分了解项目开展的各种基本状况,让他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是否有助于保护自身环境权益进行判断。第二,公布听证会或者专家论证会的具体内容。第三,对项目进行审批时,每位参与者都应对评审报告发表意见,进行详细记录后公开。第四,对公开的方式和手段进行具体规定。

(3)科学规范参与制度的可操作性。

第一,应该进一步扩大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中的主体范围。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的相关规定,国家法律是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到环境评价工作中去的。为了扩大公众参与的主体,除了要将和环境评价有利益关系的单位和个人作为参与的主体之外,还应该将有此方面兴趣的单位和个人纳入到评价主体的范围中。其次,明确“相关单位”的具体范围。笔者个人认为,要将对环境影响存在利害关系的政府机构和其他机构应该积极参与,因为项目建设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对象可能涉及到个人、非政府度单位和政府部门等,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政府也可以参与到环境的影响和评价工作中去。

第二,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程序和方式进行具体规定。这一点可以从两方面开展。从程序上来说,一定要对公民参与的时间进行明确规定,并且体现在他们参与的每个阶段中。这一部分的主要流程包括对项目的初步审核,对范围的界定、制定环境影响报告、公众审查和审批环境报告。从方式来说,应该对征求公民意见的具体方式进行规定,将征集的方式限定在听证会和专家论证会上,并且明确规定,若项目建设会对公民的环境权益产生重大影响,则必须采用听证会的方式来征集公众意见。

第三,对公众意见的处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除了法律明确规定的,可以不征求公众意见的具体情况之外,其他的项目规划和建设都必须征求公众的意见,没有征集意见,或者意见上征集的程序和方式不符合规定,据此做出的环境报告也是无效的。

3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从《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公民环境权益保护中存在的两方面问题出发,对如何完善公民环境权益的制度进行了重点讨论,提出了多种建设性的意见的,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共同促进公众环境权益保护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凌雁.试析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中的公众参与[J].湖北社会科学,2009,5(12):143-147.

[2] 郜凌云.略论中国环境法上的公众参与制度―― 以环境影响评价为例[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9):52-5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