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对建筑工程认识论文

对建筑工程认识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1 17:08:56

对建筑工程认识论文

对建筑工程认识论文第1篇

关键词: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 问题 开展措施

1.引言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是全面检验和巩固房屋建筑学课程学习效果的一个有效方式,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专业知识完成符合建设项目设计任务的能力的重要实践性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增强独立运用理论知识、技术标准、设计规范,参考资料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用通顺的文字和准确的图表系统、完整地表达设计成果,可以使学生得到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提高其应用能力及动手能力。

2.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的要求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是紧接着在房屋建筑学课程结束时安排的为期一周的实训工作,模拟的建筑工程项目类型有单元住宅、教学楼、小别墅、办公楼,根据课程内容及建筑设计规范设计分两步完成:第一步完成方案草图设计;第二步完成初步设计:提交建筑设计中的各层平面图和屋顶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构造详图。

3.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3.1学生认识不到位主动性不够。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是学生初次接触设计,由于缺乏了解,有的学生认为本专业所培养的目标以建筑施工企业一线的项目施工员为主要就业岗位,主要应学习施工技术而不是设计,因而设计成果粗糙马虎。

3.2学生层次不一,设计进展不易统一。

因为目前生源种类不一致,学习基础不一样,知识水平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一致,所以在为期一周的时间内有的学生不能按时完成设计任务,或者完成效果不好。

3.3设计时不注意规范的应用及与课程的联系。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中既有建筑设计又有构造设计,同时还要遵循建筑设计规范、制图标准,懂得材料的性能要求与选择方法,但有的学生在完成实训的过程中对存在的疑惑、遗忘的知识、错误的认识没有积极地解决,对应该遵守的要求也不认真执行。

4.解决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要在思想上帮助学生对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目的的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通过房屋建筑学设计可以获得以下收获。

4.1能达到系统巩固并扩大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使理论联系实际。

4.2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能独立解决有关工程的建筑施工图设计问题,并能表现出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创造性,从而提高设计、绘图、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3具有正确、熟练运用设计规范、手册、各种标准图集及参考书的能力。

4.4提高对建筑设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增强建筑构造的运用能力,以及绘制施工图的能力。

4.5培养学生在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的配合意识,包括工种和工种之间的协调及设计组人员之间的配合,加深对所学理论课程的理解和巩固。

4.6了解建筑设计的整个过程;通过实际工程训练,初步建立设计、施工、经济全面协调统一的思想。

4.7通过课程设计,进一步建立工作的责任意识。

此外,教师要将设计内容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按照规范、标准要求随着课程的开展逐步完成方案草图的内容,使选题多样化,让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构思方案、解决问题,并在正式完成课程设计的那一个星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最后的修改与建筑图纸绘制。

5.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的开展

5.1房屋建筑学课程内容与方案草图设计的开展。

房屋建筑学课程第2章是民用建筑设计部分,在此阶段的教学中,学生应根据建筑设计内容结合规范要求,回顾制图标准,完成建筑平面图草图设计,通过典型图纸分析、设计原理讲解,在本人反复修改、老师指导的情况下进一步完成剖面图及立面图草图设计,此阶段的图纸内容并不能一次性确定,因为涉及到构造要求及做法的知识还将在后面构造设计教学中逐一补充完善。如学习第5章墙体部分的课程内容可以进一步完成立面图中墙面装修做法及墙体细部构造详图;学习第6章楼层和地层部分的课程内容可以完善剖面图中地面构造做法、楼板尺度、楼板的搁置;学习第7章楼梯部分的课程内容可以补充平面图、剖面图中楼梯的尺度、立面图中建筑入口形式及楼梯构造详图;学习第8章屋顶部分的课程内容可以完成屋顶平面图的绘制;学习第9章门窗部分的课程内容可以确定平面、立面、剖面图中门窗的位置。在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中“学、教、做‘三位一体’”的课堂模式可以使学生领会到设计的开展程序,督促他们踏踏实实地完成设计每一个环节的内容,知道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对应的设计,哪怕是多次修改都感觉到其乐无穷,对自己的成果了如指掌。

5.2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初步设计阶段的实训开展。

在课程结束后的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实训周,学生的方案草图设计其实已随教学过程的开展基本确定,在前面近15周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边学边做边改,对设计的要求、标准均已明确,遇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有充分的时间来解决,在初步设计阶段即使要修正内容也是局部而不影响实训进程。因此将方案草图转为正式的图纸时,效率大大提高,整体质量明显提升。

5.3方案实施的效果。

房屋建筑学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的重点专业课程,学生开始对此都有很高的热情,只学不做必然导致学生思维的惰性、学习的盲目、学习热情的衰退。教师把教学内容与课程设计的内容结合起来,随着课程的开展设计好每一堂教学过程,以及对应的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内容,让学生在学中练习、思考,即面对设计成果,不仅能激发学习热情,而且能体会到知识的运用、工作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成就感。

把教学内容与课程设计的内容结合起来使方案草图实训时间充足。方案阶段学生分组讨论,对每个方案进行修改,指导老师在满足规律要求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设计思路,帮助确定其方案,让学生自方案构思到施工图设计独立完成,加强独立创新能力的培养。

边教学边设计边修改图纸质量明显高于只在最后一个星期匆匆忙忙地完成的情况,学生可增强独立运用理论知识、技术标准、设计规范,参考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通顺的文字和准确的图表系统、完整地表达设计成果。

我通过以上教学实践,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学生不但绘图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对建筑构造的认识、施工图的识读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为建筑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建筑工程预算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文中所指房屋建筑学教材为陶桦铭,墙新著.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姬慧主编.房屋建筑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电力出版社.

[2]王福彤主编.房屋建筑学.中国计量出版社.

对建筑工程认识论文第2篇

【关键词】理实一体、课程改革、《建筑构造与识图》、实践、探讨。

项目:

本文系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

《建筑构造与识图》这门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是因为这门课教会学生在工程中一定会用到的工程识图能力,是在今后工作中必需掌握的一门技能;基础是因为它包含了对建筑工程中所要用到的专业术语的认识。《建筑构造与识图》这门课程对今后在建筑单位工作的学生非常重要,但是目前传统模式仍存在很多弊端与不足,所以作者尝试对其进行改进,采用理实一体化模式,及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促进学习,提前熟悉工作要领。

1.传统教学模式在《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中存在的弊端

首先,传统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课堂不感兴趣。《建筑构造与识图》这门课程涉及方面广,包含很多专业知识,专业性强,学起来比较吃力,枯燥乏味,与实际联系较少,概念抽象,很难使学生感兴趣。

其次,传统模式的教学方法没有跟随时展。传统教学都是以课堂讲解或者多媒体播放形式进行,学生只能通过文字与图片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与掌握,没有亲自去过施工现场,也没有接触过建筑设施,这使得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到的知识比较表面化,不扎实。

最后,传统教学模式与实际操作差别大。《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其实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在传统教学中却忽视了实践这一重点教学方式,单一的课堂讲解与真正工地上所要用到的东西有一定的区别。

2.理实一体课程改革在《建筑构造与识图》中的实施计划

2.1实施方案。首先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们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并进行随堂测试,然后发放模型制作书,接着通过计算机3D技术构造辅助模型,最后利用建筑构造模型制造实际模型,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建筑的构造与识图。

2.2开展过程。实施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准备阶段、认识阶段、提升阶段、扩展阶段、探究阶段:

准备阶段是让学生对《建筑构造与识图》这门课进行基础了解,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老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备课,强化学生的建筑制图概念,而且还要完成单体和组合体的模型制作过程,让学生初步掌握模型的制作方法,为后期的模型制作做好准备工作,而且还要对所学知识进行考核,采用随堂测试的方法,对学生成绩进行划分,不及格的同学取消进入下阶段学习的资格。

认识阶段着重完成对“建筑构造”知识的掌握,使学生通过“理论学习+计算机模型构造+实体模型制作”的方法对基本条形、组合墙体、墙体构建、楼梯细部构造和屋面构建等的学习,使得学生对建筑勾走有了更深的认识与理解。并且设置了基础模型制作任务、组砌墙体的模型制作任务,墙角微小构件(散水、防潮层)的模型制作任务,墙体细微构件(过梁、圈梁)的模型制作任务,屋面构造(平顶和坡顶)模型制作任务,楼梯构建设计模型制作任务书等六项模型任务,使得随堂讲解与实际操作结合在一起,进行理论语实际一体化改革。

提升阶段着重对“建筑识图”知识的学习,通过“标准规范的学习+计算机辅助模型+实体模型制作”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建筑工程图框架结构的认识与读图,对建筑识图的知识进行掌握,进而根据建筑施工图的制作模型对框架结构的整体进行识图,完成建筑识图的学习。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进行模型制作,传授框架结构的根本建筑识图过程。通过学生对自己制作的模型基本构造和制作中的亮点进行归纳与分析,还有老师的点评与学生之间的互评,对学生这阶段的模型制作进行打分。

扩展阶段是将建筑构造与建筑识图进行完美结合,制作综合模型,能够独立的去识读具有框架结构的建筑工程图,并且能够独立去制作框架结构单体模型。对建筑构造与识图整体有了把握,使学生能够独立掌握建筑工程图识图的基本方法与技能。教师需要对学生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与指导,采取针对性的指导而不是全面指导,并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点评打分,给出最终成绩。

探究阶段使学生进行分组探索与讨论,认真认识剪力墙结构建筑工程图,能够独立完成剪力墙结构单体模型,此阶段应该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不需要老师的教学,可以自由想象,自己去理解与制作,通过网络平台将自己的制作与别人分享,通过在学校进行展览或者宣传。使学生整体掌握建筑构造与识图的技能,将理论知识升华为实际操作。

3.理实一体课程改革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3.1学生的学习态度。传统的讲课方式枯燥乏味,学生在课堂上比较无聊,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想听讲;理实一体课程改革有趣注重实践,学生不再是坐在座位上听课,他们需要动手操作,极大的产生了他们对《建筑构造与识图》的兴趣,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学习起来轻松而且容易理解。

3.2学生的课堂纪律。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上课不喜欢听讲,总是东张西望,小声说话,注意力不集中,使得整个课堂纪律松散,很难制造学习气氛,老师也难以管教;理实一体教学,学生对模型制作等方面知识非常感兴趣,听课认真,没有小动作,学生都在专心致志听讲,老师讲课更有激情,学生听课也更有效果,使整个课堂沉浸在学习的和谐范围中,课堂纪律井然有序,老师也方便管理。

3.3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程度。传统教学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没有让学生亲手操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所以较难理解;理实一体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在对书本知识掌握的同时还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加深了理解,使学生记得更牢,掌握更全面,更加容易接受新知识。

3.4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传统教学,学生主要就是学习书本知识,采用教师讲授同学听讲的做法,学生只需用大脑听讲,很少有亲自动手实践机会;理实一体教学方式,注重实践操作,学生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来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关键在于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4.结语

理实一体课程改革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先进教学观念,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对一些重点问题或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问题进行指导讲解,重点是学生对实践模型的操作过程,通过实践将所学知识进行有效掌握,并且对难点问题也能迎刃而解,理实一体课程改革也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是一次具有深刻影响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高林.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王立群,梁媛,李娜娜.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I].教育与职业,2012(33).

对建筑工程认识论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环境学 核心基础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126-02

Course Teaching of Built Environment

Li Shuzhan,Li Hongxin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China 450001)

Abstract:In the paper,we analyzed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of built environment and carried out a comprehensive teaching reform form many aspects such as course orientation,course continuity,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combined with several years of experience in teaching.

Key Words:Built Environment;The Core Basic Course;Teaching Eeform

建筑环境学是1998年专业调整以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新设置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与传热学、工程热力学及流体力学共同组成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科的专业基础平台,但是,唯有建筑环境学反映了本学科本质特点,是本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核心基础。

1 课程特点及教学难点

建筑环境学课程涉及内容广泛,从与采暖空调密切相关的建筑外环境、建筑热湿环境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体对建筑热湿环境的反应,到建筑空气环境,再到建筑光环境和声环境,包含了建筑、传热、声、光、材料、生理、心理等多门学科内容[1],其中很多内容都是学术界的前沿,而且很多问题仍在讨论中,这就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感觉本课程信息量大而且不连贯,术语与理论公式较多,理解困难。

建筑环境学部分内容与后续专业课的教学内容重复。例如,建筑环境学在建筑热湿环境章节中针对建筑热湿环境的内、外扰量及透光围护结构和不透光围护结构的传热性能从机理分析到实际运算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但这部分内容在后续的“空气调节”专业课中仍将重复介绍,从而导致了课时不必要的浪费。

建筑环境学课程教学的实用性不突出。目前环保与节能减排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各种建筑环境测试、建筑及建筑设备的节能评估、节能诊断已成为社会急需的技术,但是作为其学科基础的建筑环境学课程则侧重于理论分析而缺乏实际技能和方法介绍。这往往使学生觉得课程脱离实际,没有实践操作性,因此缺少学习热情。

2 教学探讨

根据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笔者在教学中对本专业数届本科生进行了教学改革探讨,总结几年的实际教学经验,得到以下几点体会,希望对建筑环境学课程建设的良好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1 充分认识,明确定位

建筑环境学是学生真正接触本专业实质性内容的第一课[2],因此,该课程的学习是激励学生热爱本专业并由此建立社会责任感的契机。在课程教学中,特别是绪论介绍中,应采用浅显生动的讲述,使学生了解建筑-设备-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确建筑环境学是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特色与核心基础,它反映了本专业与热能动力专业的根本区别,明确本专业的根本任务就是贯彻“以人为本”的主线,营造舒适、健康、绿色的室内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后续所有课程的学习都是围绕该目标而进行的。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能够树立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2 结合后续课程,注意前后衔接

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建筑环境学课程总学时数为48学时,课时少而内容多,因此不能面面俱到。由于后续课程中有部分内容重复,所以在本课程讲解过程中应互相结合,侧重点不同。例如,冷热负荷计算在建筑环境学中热湿环境章节占有较大部分,但是该内容在后续空气调节课程中将更加详细介绍,因此,在本课程讲解中将侧重于定义、成因分析,详细讲解负荷形成机理,而具体公式计算过程、计算机程序应用则由后续课程重点讲解。这样,“少讲”优于“多讲”,可使学生将知识点“吃透”,而不至于“囫囵吞枣”。

在教学体系设置上,应当使建筑环境学的教学内容与“空气调节、供热工程”等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建立起有效的衔接。我院在课程设置上,将“建筑环境学”安排在大二第二学期,将“空气调节、供热工程、建筑环境测试技术”安排在大三第一学期。学生经过建筑环境学课程的“垫底”后,立刻接触到专业技能的训练,这样前后连贯,学生将更加清楚前期良好地建筑环境目标是如何通过后期一系列的设备技术实现,更加明确各门专业课程目的与任务,学习系统性更强。

2.3 多种教学手段应用,增强实践性

目前,建筑环境学的讲解主要依靠课堂讲述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虽然相比传统理论教学模式直观性增强,但仍存在不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增强参与性和实践性。建筑环境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要想让学生将课程的理论知识理解透彻,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现象联系起来,借助一些简单仪器、设计一些小实验或小调查,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笔者在课堂授课的同时,组织学生分别体会室外阳光下和背阴处体感温度差别,加深对室外空气综合温度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测试不同朝向、不同围护结构的教室的温度变化,向学生说明建筑布局、围护结构的热湿传递与建筑节能的关系;通过实地参观建材市场,使学生掌握甲醛等有害物质的来源、危害及释放特性,加深对室内空气品质重要性的感受。这一系列的观察实践活动使得枯燥的课本内容变得生动起来,使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4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注重能力培养

目前,多数高校的考核机制是理论成绩所占比例高,因此,学生只注重学习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考核方式必须进行改革,应把专业知识应用的程度作为考核的重点内容。我院采取的考核方式是:课后思考题作为小作业,占50%;科研论文作为大作业,占50%。通过课后思考题的论述,学生对于课本理论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而通过科研论文的撰写,则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工程能力。针对学生初次接触专业知识、没有撰写论文经验的特点,笔者将学生分为数组,每组建议1~2个与建筑环境学相关的科研题目,鼓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问卷调查、简单实验操作等步骤独立完成课题,并指导学生参考固定的论文格式形成较为规范的科研论文,并进行课堂汇报。学生普遍对这样的考核方式很感兴趣,在论文选题、实践操作中不断主动提出问题并形成热烈讨论。通过这样的考核过程,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具有了一定自我培养工程能力的素质,对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建立了充分的自信心。

建筑环境学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初步宏观认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科的一个窗口,是正确合理运用暖通空调等专业技术手段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格外重视,应通过不断的教学探讨,加强该课程与各门专业课的衔接,改进教学手段与考核方法,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工程能力,从而真正发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颖心.建筑环境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J].高等建筑教育,2003,2(3):26-29.

[2] 孙春华.充分发挥建筑环境学核心基础课程的作用[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1):72-74.

对建筑工程认识论文第4篇

房屋建筑学是建筑学、建筑工程、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内容主要讲授房屋建筑设计、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其综合性、实践性较强,涉及建筑材料、建筑物理、建筑技术、建筑美学和建筑经济等领域,内容繁多,知识面广。本文针对建筑学、建筑工程、房地产经营管理三个不同的专业在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异同之处进行探讨,希望能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教学有所参考借鉴。

一、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设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建筑学专业主要是培养建筑设计人才。由于专业特点,此专业学生学习建筑课程设计所花时间较多,多少影响了对其他科目的学习,而且不重视结构课程学习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些都给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带来困难。因此,对建筑学专业学生,要让其清楚地了解结构课程的重要性。例如讲述一些建筑大师如赖特、奈尔维等都是先学结构后改行做建筑的故事,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一个好的建筑师必须掌握有关建筑结构方面的知识,并运用到建筑设计中,才能设计出可实施的、优秀的建筑作品。因此,对建筑学专业学生要激发其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其在房屋建筑学课程的学习之后,对结构比较熟悉,并能结合自己的建筑课程设计设计并绘制一些详细的节点构造详图。建筑工程专业主要是培养结构设计和建筑施工人才。此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有三个方面:一是了解房屋设计一般原理,具备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正确理解设计意图。二是掌握房屋构造的基本原理,了解房屋各组成部分的要求,弄清各不同构造的理论基础。三是能够根据房屋的使用要求和材料供应情况及施工技术条件,选择合理的构造方案,进行构造设计,绘制施工图以及熟练地识读施工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主要让学生对建筑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建筑观,以便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对建筑工程或与建筑有关的组织、事务管理的人才。毕业生不仅要拥有管理的能力,同时必须懂建筑,能从事国内外工程项目管理、建筑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建筑工程建造工作,并初步具有建筑工程设计、科研和开发能力。这一点与建筑学、建筑工程专业学生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对此专业学生来说,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的学习是为了获得形成管理能力的专业知识,因而要求其掌握的知识面要广,内容要尽可能丰富全面。

二、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房屋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应针对不同的专业按照不同的培养目标将繁多的课程内容分清主次。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由于教材内容是针对全国编写且大多侧重于北方建筑结构构造设计,因此对于教材有些内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学,要求学生写出要点和提纲,课堂上就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同时,结合岭南湿热多雨的气候以及多丘陵的地理环境等地域性特点,教师应增加相应的建筑构造内容的讲解,并组织学生进行构造设计,公开展示,共同讨论,这样做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建筑设计意识,使其设计的建筑作品更能契合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具有地方特色。对于建筑工程和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学生,教师除了讲解建筑构造方面的基本内容外,还要重点讲述有关建筑、建筑历史以及建筑的平、立、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剖面的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加强建筑文化教育。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世界优秀的、经典的建筑图片,提高学生的直观感知水平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外建筑各个流派的建筑风格,进一步增强对建筑艺术的理解,充分理解建筑设计的意图,解读建筑。教师在建筑设计部分可以采用建筑实例分析的方法,把平面设计、剖面设计、体型及立面设计作为一个整体,先总体讲解方案的构思及在构思中如何协调这三部分的关系,然后再讲这几部分在设计时如何运用构图原理和美学原则,使整个建筑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既能满足功能的要求,又获得理想的外部形象。教师要强调建筑艺术、功能要求、技术及经济条件之间的辩证关系,让学生注意从建筑、结构、施工各方面看问题,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建筑观,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配合建筑设计,处理好建筑、结构、施工、管理几方面的关系。为了跟上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发展,教学内容也应及时更新和补充。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状况,如在构造部分加入节能工业化建筑体系和节能措施,新型材料的内外装修构造,新型防水材料的屋面作法,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概念等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开阔眼界。

三、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1.重视直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材中关于建筑设计、构造原理及节点详图等内容是通过文字叙述和平面示意图表述的,对于非建筑专业的学生,由于空间想象力差,往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从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本校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等建筑物的体型组合、立面设计、构造作法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立体概念,以丰富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在不能实现现场讲课的情况下,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建成图纸等将建筑构造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讲解建筑构造部分的内容时,可以根据建筑物各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调整教材的部分秩序,并从理论上归纳总结。例如,教师在讲墙体构造时,利用校园内建筑物的外墙身为参照物,首先介绍基础以上檐口以下由哪些部分组成,其次根据热工、隔声、防火及层高要求决定墙厚及材料,根据地基土的性质、地震裂度等因素决定散水、防潮层、圈梁、檐口等类型、规格尺寸及构造作法。这种从实际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际的授课方法,能达到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精选各类典型工程实例来强化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对建筑的认识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教学资源和信息资源,使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师生针对教学内容从不同方向搜集知识信息,并在课堂上集体交流;图书馆、校园网、建筑工地等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成为课堂的有效延伸和补充。

比如在讲楼梯设计这一章,由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大一时就已经进行了教学楼楼梯测绘,所以教师可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涉览多种楼梯设计,深入到大宾馆、教学楼、宿舍等场所细心观察,分组参观楼梯形式,或是先自行设计。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扫描仪扫描大量不同类型的楼梯图片,讲评建筑史上著名的楼梯设计,然后评述学生的设计图。像房屋建筑学这样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只有让师生通过不同知识信息的融合、互补和交流,才能提高建筑设计创新水平。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建筑构造原理本身并不难理解,但由于各种构造因房屋的使用要求不同,材料的性能不同,以及气候、地域、环境等各种影响因素的差异而千变万化。这种多样性往往造成学生对构造原理理解上的困难,因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通过形象化教学手段深化和巩固学生对构造原理的理解,如采取现场教学、参观建筑物、完成调查作业等方式,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例如,教师在讲到建筑墙体装修构造的时候,可以首先向学生讲解建筑内外墙装修构造的种类和做法,然后要求学生对校内和学校周围的建筑物进行调查,从中总结出常用墙体装修的类型和特点。教师还可在参观和调研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作图表达能力。学生经过亲手绘制建筑构造图,既能对课堂讲授的知识深入理解和记忆,又能提高绘图的实际能力。另外教师还可将一些工程实际问题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或者将工程中一些成功或失败的实例补充到教学中,用以起到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的作用。超级秘书网

3.加强课程设计环节,培养学生创造力选题在内容上必须涵盖建筑设计部分和建筑构造部分。课程设计是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进行的,时间为一周,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可以采用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在讲授建筑构造部分时,每讲一部分都要布置相应的小型构造设计,例如要求学生进行墙体、楼板、屋顶等的构造设计。学生在课下完成这些作业,既巩固了课堂所学内容,又为课程设计奠定了基础。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布置课程设计任务,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对于非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给出几个设计题目,设计题目不仅要符合教学要求,同时还要有利于学生在设计中查阅和熟悉一些常用的设计资料、设计规范和构造标准图集,为后续课程学习及今后工作奠定基础。课程设计题目为6层以下砖混结构住宅、24班以下中小学教学楼、小型旅馆等。学生根据兴趣选择,或由学生自行拟定设计题目。对学生在设计中有新意和独创的想法予以肯定,帮助他们进一步完善,使其更具合理性和可行性。对于设计方案中所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进行大量的实例分析,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确定设计方案。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根据此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教师可以把房屋建筑学的课程设计与学生所进行的建筑设计课的课程设计结合起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设计原理和构造原理解决自己设计中的实际问题。每个学生的设计方案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并且由于每个人的设计方案各不相同,相应的建筑构造设计也各有千秋,因此具有很强的独创性。通过两个课程设计的结合,既节约了学生的时间,提高了效率,又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四、结语房屋建筑学这门包含着技术和艺术的课程,内容广泛,实践性强,且与国家的基本建设方针和建设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要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采用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另一方面,还必须强调教书育人,它还关系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度责任心的问题,只有兼顾这两个方面,才能使我们培养的毕业生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更加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裴刚,沈粤,扈媛.房屋建筑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李必瑜.建筑构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裴刚.非建筑学专业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1998,(1):27-28.

〔4〕丁承朴,卜菁华.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结构教学的启示[J].时代建筑,1994,(2):38-40.

对建筑工程认识论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风险;管理

建筑工程的程序是非常复杂的,一个建筑工程的完工是需要多种因素的配合来共同完成的,不同的因素影响的效果是不同的,建筑人员需要注意建筑过程的每一个细节,而施工的目标就是是建筑工程需要的标准,如果施工的过程没有达到这个目标就会造成更多的风险,这种风险是非常不利的。施工的问题除了这些,还牵扯到更多的不确定的因素,例如一些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因素,都会让施工过程的成本增加,施工的周期也会不确定,同时施工的质量也不能得到保证。因此建筑企业在建筑过程中一定要了解施工的风险,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加以控制,就能在施工的过程中减少损失。通过了解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对于其中的风险加以分析,这有利于我国在风险控制管理过程处理中更加的成熟。

1风险管理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的时间,经济的发展迅速也带动了建筑工程行业的蓬勃发展,虽然建筑行业在蓬勃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建筑行业处于刚刚起步发展的阶段,需要经过政府的正确引导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而目前的发展状况是不尽人意的,无法实现建筑施工与环境经济的协调及融合,但随着不断的发展,建筑行业的势头也会越来越猛。

2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态度

建筑行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是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如果国家没有重视建筑行业的发展就会让建筑的发展良莠不齐,也会出现建筑工程施工不安全的问题,这对于施工行业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因此需要建筑行业能够提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这些认识对于建筑行业今后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因此需要每一个企业都认识到对于建筑行业风险管理的问题。

3对于风险管理项目的调查研究

我国的台湾地区以及香港地区对于风险管理这方面的认识还是比较早的,早期的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著作也非常多,但是仅仅是这些认识还是远远不够的,建筑行业的风险管理控制是一项比较深的学问,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探讨和研究,也需要不断的加深认识。而相比于港台地区,内地的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的认识就晚的多,早期只是通过接触一些相关的书籍才认识到这方面的知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完善,我国的项目风险管理也得到了新的认识,因此国家对于加强这方面的认识还是很有必要的。

险管理的分析

风险管理的经济成本设计的范围是非常广的,通过风险分析就可以了解风险管理有哪些可以避免的损失,有的损失是需要进行评估的,如果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也需要将损失降到最低,这样可以减少建筑过程中的损耗。这样的措施有利于增强施工人员的信心,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风险管理的目标性:建筑工程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企业的建筑目标牵涉到企业的各个方面,同时也与各个工作人员的利益相关,企业只有制定适合的目标才能够减少企业的成本和资源的消耗,每一个建筑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都会有不确定的因素影响施工的进度,所以企业的责任是非常重大的,企业制定目标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科学化的预测,需要进行科学化的制定。

5建筑施工过程的风险程度越来越低

对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采取提前应对的措施,建筑施工过程中总会有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还有不确定的因素的影响,那就可以在施工的过程中做一些提前的准备,比如可以建立一些防护网以及在周围种植一些树草之类的植被,在施工的过程中对于坡度进行一定的计算,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自然灾害产生的影响,这样也能够减少滑坡的产生。在灾难发生的时候做好应对措施。施工过程中的每一步环节对于施工的完成都是紧密相关的,所以需要注意每一个施工环节的细节,在发生灾害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进行相关人员的疏散和撤离,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施工的损失。

6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开始认识到了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各种施工过程中的问题,这也是规避风险的一种方法,每一个施工的企业都需要进行风险的规避,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潜藏的巨大危害是需要非常小心的,因为涉及的利益是牵扯到很多方面的。如果企业能够在施工之前认识到这一问题,再加上政府也会对企业进行相关的引导,这在一定程度也会降低施工过程风险管理的程度,给予了施工过程更多的安全保障,对于施工过程也会更加的有利,未来的施工发展会更加的安全。

7结论

本文通过多种理论的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相关的危害给出了相关分析,对于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以及管理都作出了许多的调查研究,同时也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风险管理存在的损失以及原因加以分析,在施工的过程中也对施工的风险的规避以及目标的制定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给施工过程提供了更多的保障,也在很大程度上对于降低施工过程的难度有了很大的帮助。不管是在企业的角度,还是站在政府以及施工工作人员的角度上来看都是非常有利的。本文研究的成果主要用于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并在以后施工过程中能够加以应用,对于施工过程能够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本文对于所进行的施工过程存在的问题加以总结,并能够加以借鉴,企业需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对企业的施工过程把握的更好,施工的过程也能让人更加放心。

【参考文献】

[1]王家远、刘春乐《,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8

[2]杨海英风险管理与保险原理.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9

[3]罗吉弗兰根,乔治诺曼.工程建设风险管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林海,颜剑锋.监理工程师的责任风险以及规避.基建优化,200(24)

对建筑工程认识论文第6篇

论文摘要:运用哲学中“互补方法论”的研究成果就当代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问题给出更加综合全面的方

法论指导原则。以“系统论与还原论”为基础,提出了历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观念以及在保护过程中建立“复合层次性保护结构”的方法。

“认识世界,解决问题,一刻也离不开方法”。哲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各种方法之后,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方法论思想。但是把这些方法论研究的成果摆在一起相互校正,我们常常发现从不同的视角出发,难以避免地会提出内容或形式恰好相反(互斥)的方法论思想或体系。在逐渐认识到这一规律后,哲学界提出了“互补方法论”研究。其主要思想就是“在宏观和多重视角下,在原来相互排斥的方法论之间发现彼此观点上的互补性,通过比较和澄明使各种方法论之间保持恰当的,必要的张力,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更加全面完整的解决之道”。它的提出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相当高度的产物,只有当人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把握现实的能力比较发达时,才能产生对不同的方法,对它们的应用范围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哲学反思的必要和可能。也就是说,它并不是提出某种方法论的问题,而是解决了我们对于各类看起来都“言之有理”的方法论的认识态度和认识方法的问题,它的思想使我们的研究工作避免了方法论上的“先天缺陷”,其运用将是广泛的。

“系统观和还原论”就是一对互补的方法论思想。在人类的认识史上,“以分析为主的思维方式和以综合为主的思维方式”交替出现。近代科学的进步,是依靠经验的和机械论的思维方式达到的,分析还原论是主要手段。而现代科学的发展,却将系统观指导下的“以综合为主的整体”思维方式作为重要的方法论基础。“互补方法论”原理,认为系统论和还原论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它提出,“真正的系统观应该是与还原论互补的,它不排斥并且还借助谨严精细的分析手段,还原论是研究的基础。在充分利用还原论的基础上,促使系统观上升为主导思想。”

我国历史遗产保护过程中面临一些认识上的问题。根本上来说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客观全面评价历史遗产的价值,协调绝对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认识矛盾。通过“互补方法论”的运用,可以获得认识与方法上的跃进。

1系统整体性与历史遗产“整体保护”观念的形成

目前我国的遗产概念在对一些重要环节和内容的理解上,由于价值认识的不完整,而出现了概念的脱节,使保护体系存在明显的缺失。最主要的就是对建筑遗产中“艺术价值与历史信息真实性价值,社会主流历史价值与平民、大众历史价值”的理解。可以说,我国到目前为止,获得官方认同的仍然是“文物古迹的艺术、教育的价值以及精英文化价值”。这种认识基本忽略历史遗产中作为建筑物质实体而存在的特征,割裂了它们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把它们当做古董冷藏起来。这种人为的割裂和分解导致我们的保护观念滞后,进而造成保护方法和政策措施的片面。以系统论的观点,我们应该建立“整体保护”的意识。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完整的认识历史遗产综合价值。1987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起草了《世界文化遗产公约》,在第二章保护原则第二条价值中详细列出了关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构成(见表1)

2)从保护的硬件来看,参照国外历史文化遗产概念的形成,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应该包含:有形遗产保护和无形遗产保护两大类。有形遗产包括:历史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建筑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名城保以及它们中的精华“世界遗产”四大层次。建筑遗产包括: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

在我国就建筑遗产而言,除了《文物保护法》中规定的保护内容(文物建筑)之外,还应该包括一般性历史遗存,即建立“历史建筑”保护概念。其实早在1999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 )已经通过《保护民间建筑的国际宪章》明确了对一般传统历史建筑的保护。适时的将“文物古迹”保护概念拓展为“建筑遗产”保护概念,有助于完善遗产的系统。

3)从软件来看,由于许多历史古迹、文化遗产是与它的环境同时存在的。从文化信息来说,保护历史遗迹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历史信息。单体文物建筑所传承的历史信息是有限的,许多信息则承载于古迹周围的环境、区域的街区形态和结构,甚至包括在城市的景观风貌中。所以,我们必须以整体保护的观念看待历史环境保护。张松先生在《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中谈到,“历史环境保护,是从文物保护出发,保护与此有关的建筑、建筑群、街巷、广场和历史街区,……历史环境保护不是要绝对地保护某些特定的建筑,而是要从整体上保护城镇特色”。

4)从保护脉络上看,保护遗产从保护建筑艺术珍品,如宫殿、教堂、官邸、寺庙等建筑艺术精品,发展到保护反映普通人生活的一般历史建筑,如祠庙、会馆、民居、作坊等;从保护单体的文物建筑,到保护建筑物周围的历史环境,再发展到保护成片的历史街区,直至保护完整的古城,这也是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要发展脉络。

2系统的层次性与保护结构的建设

富于生命力的系统都一必须建立“复合等级结构”的体系,因为组织性的维持和发展,有赖于一个连续的等级结构。我国历史遗产的保护在层次化建设方面也有待加强。

1)在遗产保护学科建设上,“遗产保护学”已形成一门专门的综合性强,跨“文、理、工、管”的新兴交叉学科。早在1973年印尼著名的婆罗浮屠(千佛坛)维修工程中,在修复设计之前,进行筹备工作涉及的学科就包括:航摄照片分析,考古学,建筑学,化学,保护技术,工程地震学,基础工程学,工艺学,园林规划,微生物学,气象学,岩相学,物理学,土壤力学,测量学,地球摄影测量学;而修复过程中还涉及到修复材料学、修复技术工艺学、修复经济学及修复施工管理学等一系列相关学科。

21世纪,各国遗产保护学发展迅速,研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具有“学科交叉性进一步突出,向着跨学科综合性的模式发展;基础保护科学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以及实用技术与科学理论交融发展”三大特点。

在基础理论层面,保护活动的复杂性使得一系列文化精神的再领悟成为可能。21世纪的修复活动进人哲学高度思维的阶段,特别是“建筑的地域性受到重视,使保护学与地域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社会科技条件等相关学科关联”。(摘自O.N普鲁金《21世纪文物建筑修复》)

在保护方法上,比如说:新的建筑修复方法将不断在新材料、新技术的帮助下得以完善;历史建筑再利用设计方法研究已明显脱离了单纯的文物修复范畴,设计手法日趋多样化,丰富了当代建筑创作的语言,成为当代建筑设计的重要分支。

在实用技术方面:拓展对文物建筑损坏机理、过程、产物、结构、缓蚀机理、作用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专门理论体系。根据保护领域对材料性能的要求,拓展文物保护的材料、方法及技术。

在相关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方面:“从对纪念性建筑的关注开始,朝着关注城市和城市生活的方向发展,挖掘历史建筑本身深层的与城市发展脉络相通的生活结构问题”,是现代城市规划和历史遗产保护理论双方面都要着重研究的课题。

在遗产管理方面:从遗产保护中法律建设、管理机制的完善到以城市发展角度进行“城市策划以及城市特色区域开发更新”等城市课题都将深人遗产保护研究。

2)管理机制的“多层次,多途径”。既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设;有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体系化管

理;又有社会专家社团以及市民良好的公众参与途径;还要有宣传机构的舆论监督等。

在西方保护遗产已经从“很大程度上依靠具有专业知识的专家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专业保护体系转变成一套由行政管理体系、资金保障体系、监督体系、公众参与的社会化体系组成的综合保护体系”。

在法国,当巴黎的民居面临毁灭的厄难时,巴黎人挺身而出,在报上写文章,办展览,成立街区的保护组织(如历史住宅协会、老房子协会等等),宣传他们的观点。巴黎人认为,正是这些老屋、老街,构成了”历史文化空间”。在城市修复古迹的活动中,年轻人的历史文化敏感度提高了,保护古迹的意识增强了。这是一种文化熏陶,也是公民教育的一环。

3)保护与再利用方式的分级化。就历史建筑本身,就包括多个层次(见表2)

3“还原论”方法论对历史建筑保护方法研究的指导

我们认识事物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释还在于应用于社会的操作性研究,“前者致力于对社会活动及其产物的理解,探究其中的意义;后者着重为社会活动提供预测,评价和方案。”历史遗产保护具体到实际的操作层面,我们就要借助于还原论方法。

通过对保护历史遗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分别思考,我认为如果将这些问题纳人一个大系统中间的子系统来看,可以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原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文物建筑综合价值量化评估登录方法的探讨;保护资金多渠道方法的探讨;历史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建设;公共参与和民主决策以及建筑设计与技术层面的有关古建筑修复技术研究;新老建筑相结合的设计方法论研究等多个层面。这中间通过周密的调查,掌握大量的数据资料,运用数学工具进行定量分析,可以获得多种更具适应性的方法。

比如,针对我国传统历史遗产保护理论中有关文物建筑保护分级管理原则在指导具体工作的过程中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建立综合价值评估体系的基本构想”。

该构想指出,制定综合评价标准,将“决定和影响历史性建筑综合价值的大量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复杂因素层次化,条理化,并能够区分它们各自对评价目标影响的重要程度,并对评价的因素进行恰当的,方便的量化处理”,将得出我们在保护和再利用不同历史建筑的时候有完整的价值判断标准,它不仅可以决定历史建筑的保护级别,还可以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管理方法,不同的开发经营模式。发挥社会上各种可利用的资金和人员力量让全社会参与历史建筑的保护。

具体评估内容基本包括以下部分:

1)历史遗产内在价值评估,包括:按“历史价值,建筑美学,艺术价值,科学修复价值”的高低进行分档打分,归人一定的等级。对以上价值的认定通过固定的专家团评定。

2)历史遗产社会价值评估,包括:按本身所处地区,是“中心城市,一般乡镇,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或者农村”等地理位置条件打分;按该文物在城市历史中所处对比历史价值,保存文物现状和多少打分;按文物在现在城市规划布局中是否纳人“重点历史保护规划区及建筑设计相关的历史城市规划因素”打分等。对以上价值的认定通过固定的专家团和市民代表共同评定。

3)再利用可行性价值评估,包括:区域地块土地旅游,商业利用价值调查,建立评估体系。对原有结构可靠性和结构适应性进行评估;再利用设计方案效益比较评估(按建筑预设计效益评估方式操作,加强对比性);再利用建设成本对比性评估以及加改建部分与文物建筑的适应性评估等。

对建筑工程认识论文第7篇

20xx年12月21日,市建委党组召开党员领导干部专题民主生活会,以“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乡建设”为主题,全面回顾总结了十六大以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市建设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及工作经验,系统、全面地查找存在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主要问题,深刻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就今后的工作中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城乡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意见。

一、充分肯定成绩,坚定科学发展的信心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建委系统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抢抓机遇,积极探索符合建设工作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坚持统筹城乡建设发展,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加强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推进建筑节能实施,做大做强建筑业企业,促进了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服务大局紧抓中心工作,克难攻坚彰显风采。一是全力以赴对口援建四川灾区活动板房,在不到40天的时间里援建板房1406套,并一次性通过验收,建设速度和质量排在全省前列。建委被建设部表彰为抗震救灾先进单位,获省援建板房先进单位称号,市建委质监站获省五一劳动奖状称号。组织全系统捐救灾款123.8万元。二是认真落实“十件实事”,精心代建“百花之窗”。20xx年4月21日主体工程开始施工,7月30日市审批服务中心主体封顶,11月中旬承办了“双庆”布展,春节前后审批大厅即可投入使用,创造了**速度。三是勇挑重担,严防死守保联创,加强中心城区42条道路人行道路整修质量监管、建筑工地、民权路整治,为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省级验收的顺利通过作出了贡献。四是创新城市建设模式,摸索旧城改革的新路子,推进北京路、工区路拆迁改造,打造了旧城道路改造的样板。五是科学组织,在不到60天的工期内完成了鄂豫皖革命纪念馆基础装修及陈列布展任务,保证了市委、市政府既定的20xx年4月28日竣工开馆的目标。

(二)统筹城乡建设,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目前,全市城镇建成区总面积已达500平方公里,人口250万人,城镇化率达33%,年均增长1.9个百分点,已跨入世界公认的30%—70%的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三)加强建筑业指导和服务,支柱产业作用日益突显。全市建筑施工企业有220家,装修装饰企业65家,勘察设计企业23家,工程监理企业12家,招标企业13家,工程造价咨询企业15家;建筑业从业人员11万人,有注册建筑师、勘察设计师、造价师、建造师、监理师1300人。年均建筑劳务输出人员20余万人。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5%,达到60多亿元。建筑业对破解“就业”、“三农”难题,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市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重要了作用。

(四)加强建筑市场管理,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稳步提高。依法全面加强对建设工程招投标、质量监督、安全生产监管和对工程造价、标准定额、勘察设计、施工图设计审查等管理。全市获省“中州杯”奖60项、“中州平安杯”奖50项,创省级“文明工地”20个,评定市优质工程36项、优质结构工程370项、“文明工地”392个,没有发生重大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事故。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强力推进建筑节能和墙改、“禁实”。按照起步即规范原则,实施闭合式管理,扎实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和建筑节能工作,建筑节能年度目标顺利通过省检查验收,在冬冷夏热地区名列第一。市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和实施率分别达100%和90.5%。关闭砖瓦窑厂460多个,市区和7个县城区已通过“禁实”验收,基本完成省政府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目标任务。开展了整顿规范小型“免烧砖”厂工作。全市新材企业达60家,确认的品种已增至6种,以混凝土多孔砖、页岩多孔砖、高掺量粉煤灰烧结砖为主导产品的承重墙材体系已基本形成。

(六)加强工作指导,统筹各项建设事业发展。一是科学指导村镇建设,发挥试点示范带动作用,全市共有部级重点镇7个,省级重点镇8个、“中州名镇”40个、“中州新村”8个、“小康示范村”22个,市级综合改革试点镇54个、“明星镇”20个、“示范村”17个。二是大力发展风景名胜区事业,组织开展省、市级风景名胜区命名申报工作,积极开展创建市级文明景区活动,协助南湾、鸡公山、灵山风景名胜区成功评为部级“4a”旅游区和省级“文明旅游区”。三是重视城建档案工作,全市建成5家城建档案馆(室),专兼职档案管理技术人员30人,库房面积20xx多平方米,馆藏档案4万多卷。

(七)坚持以人为本,全力做好清欠工作。牵头建设领域清欠工作,坚持清旧欠与防新欠并举,建立长效机制,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上报的拖欠工程款基本 解决,拖欠的农民工工资全部解决,对维护我市社会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八)依法治建,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加强法制建设,积极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许可、审批、服务及收收费项目全部进入审批中心办理,审批中心建委窗口被命名为省优质服务示范窗口。

(九)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先后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讲正气、树新风”、反腐败抓源头等活动,自觉接受民主行风评议,促进了建设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示范窗口、文明工地等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系统共获省、市级文明单位20多个。

二、认真查找问题,明确科学发展方向

建委党组按“四对照、四检查”要求,多种形式认真查找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存在的突出问题,综合起来有以下方面:

(一)解放思想不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意识不强。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理解的还不透,对其要义、本质、基本要求、基本方法把握得不够准,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乡建设工作力度不够。由于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创新意识不强,习惯于走老路,特别是联系建设系统的实际,在建筑国企改革等方面没有迈出更大的步伐。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缺乏超前意识,没能经常向市委、市政府提供超前的、符合**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城乡建设改革措施。

(二)统筹城乡发展意识不强,对村镇建设指导不具体。政府赋予建委负责综合管理全市城市建设、村镇建设、工程建设职能。而我市建设口职能部门多达六个,职能分割严重,客观上建委“三建”职能受到弱化。工作中存在重城市建设轻村镇建设,重工程建设轻城乡建设,重加强工程建设轻建筑业管理的现象。受职能弱化的影响,没有从全局的高度、全面协调发展的角度统筹考虑研究城乡建设工作,没有积极向市委、市政府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借口市级城建口职能部门多,且都对县区负有工作指导职责,怕加重县区对口部门的工作负担,对村镇建设工作只停留在发发文件,收集情况上,深入县区、基层调查研究、指导少,解决村镇建设发展问题少。依法治建,对开发区、管理区及村镇建设工程管理上力度不够。各管理区、开发区及村镇公共建筑工程没有纳入统一管理,个别县区以政府采购方式发包工程,带来工程质量、安全等诸多隐患。

(三)建筑市场管理有待加强,科学管理水平不高。行业管理规范性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措施不严,缺乏硬手腕。市场秩序上有待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还存在压级压价、阴阳合同、工程垫资等现象。市场准入门槛过低,入市企业管理水平、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加重了建筑市场、勘察设计、建设监理市场无序竞争、恶意竞争,也给管理工作带来较大负担。对做大做强建筑业企业重视不够,服务、扶持不够。建筑业企业多而不强,缺乏竞争力,企业资质升级难,发展壮大受到局限。建筑业企业发展环境不宽松,建设行政执法上存在多头执法现象,以罚代管、以罚代纠问题较普遍,存在执法相对人错位现象,如本来是建设单位工程许可手续不齐,往往处罚对象是建筑施工企业。相关部门对企业的收费项目多、不合理,如垃圾处理费、噪音污染费、散装水泥费等费用,不是讲实际情况,有的强行向建筑企业收取。大量的拖欠工程款问题也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还给社会带来极大的不稳定因素。前清后欠、开发商拖欠,已形成建设单位拖欠建筑企业工程款,企业拖欠材料款、农民工工资的多级拖欠现象,造成大批农民工集体上访讨要工资。建筑节能任务繁重、困难多、压力大。我市建筑节能工作起步晚,较全省其他市晚二年起步。今年强力推进,完成了省定工作目标,但还仍然存在着节能水平不高,开发区、管理区多数建设工程节能不落实问题。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工作尚待开展,“禁实”成果需要巩固,“免烧砖厂”需要进一步整治,新型材料质量需要提高。

(四)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不深入、不扎实。委党组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高度重视抓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建设,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在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服务意识不强,在对某些业务工作的指导中主动上门服务少,满足于以文件传达文件,以会议传达会议,会议多、文件多的问题依然存在。待在上面的多,下去调查研究的少,坐等基层和企业到机关反映、解决问题,工作被动、效率低。在管理上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导致个别下属单位和人员工作中服务质量不高。以人为本,对群众普遍关注的难点问题缺少解决办法,所属国有企业经营困难,不稳定因素多,系统信访稳定工作难度大。系统内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激发。

三、积极深挖根源,剖析影响科学发展的原因

针对存在的实际问题,建委党组在深入调研、多层次座谈、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积极深入挖掘根源,深刻解剖分析。

(一)科学发展的观念树立不牢。可持续发展在城乡建设发展中没有充分体现,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不够。节能意识不强,建筑节能起步晚,相关法律、法规的严格贯彻执行有阻力,一些建设单位对建筑节能投入不够,工作被动。对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认识不到位,在做大做强建筑业企业上不够重视,发展环境不宽松,对企业如何改革机制、创新体制指导不够,在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上探索不够、研究不透、办法不多。

(二)解放思想还很不够。在探索城乡建设科学发展的主观思想上不够解放,有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的情绪,工作思路缺少创新,解决问题靠老经验,开创性、前瞻性、探索性的工作开展少。对工程建设管理,特别是对开发区、管理区建设管理体制不顺、管理失控、隐患较大这一难题,在寻求破解方法上不够积极主动。

(三)科学发展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由于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性认识不够,没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以科学发展指导工作意识不强,理论联系实际不够,致使在新形势下缺乏认识新情况、谋划新对策、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四)主动服务意识不强。服务社会、企业的意识还没有完全牢固树立,工作的紧迫感、危机感和热情、激情还不够强,服务水平还不能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相适应,融入全市发展大局的行动还不够主动彻底。服务窗口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效,被评为省级示范窗口,但服务范围、内容、质量等方面还存在不广、不全、不高等问题。

(五)工作作风不够扎实。一些干部存在作风漂浮,敷衍塞责,遇事推诿扯皮,责任心不强,草率应付的现象。大局意识不够牢固,存在为小部门、小团体的利益打算的现象。全委系统工作一盘棋的思想还不牢固。忙于应付会议,热衷于以文件传达文件,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够。

四、制定整改措施,促进建设事业科学发展

市建委党组及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决心贯彻落实边学边改、边查边改原则,按照市委关于学习实践活动的要求,采取坚决措施,对存在的问题认真加以整改,真正达到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打造和谐团体的目的,从而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

(一)抓住“理论武装”重点,不断提高思想和政治素质。在科学理论的学习上做到“四抓”:一是抓认识的提高。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思想,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工作。真正认识到只有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二是抓制度落实。进一步完善学习制度,创新学习激励机制,狠抓学习制度落实,使学习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努力建设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系统。三是抓学习深化,真正全面、系统、深入地学习科学发展观,做到理解要义、掌握精髓,不能停留在浅尝辄止。四是抓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科学发展观理论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努力实现学习实践活动提出的“八个转化”。

(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城镇化。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奋力推进中等城市向区域性中心城市跨越、打造“双百”城市奋斗目标,按照中心城市、小城市、小城镇、重点村“四头并进”的方针,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一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加快城镇化工作部署,理清思路、明确任务、制定措施、落实责任,加强城乡建设,保持全市城镇化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二是强化城镇化目标监控工作,建立和完善目标考核评价体系,确保城镇化工作目标顺利实施。三是以“六城联创”为契机,加强中心城区、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指导,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承载力,打造城镇化发展平台。四是大力发展城镇经济,走“项目带动、产业支撑、特色建城镇”的路子,因势利导,通过项目建设实施,在增强产业基础的过程中建设城镇,壮大城镇规模,吸纳农村人口,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五是加快改革创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市场化带动城镇化,走以城镇建城镇、以城镇兴城镇路子。

(三)进一步优化环境,促进建筑业企业做大做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做大做强建筑业支柱产业。一是整合各种资源,抓紧培育和完善建筑生产要素市场体系,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在人才教育培训、科技创新、发展环境上给予政策倾斜。二是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实施大建筑业战略,延伸产业链,推进建筑业由单一经营向多元化经营转变。扶优扶强,积极培育和打造建筑业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做专做精,引导和支持中小建筑业企业向专业化、技术型方向发展。依托优势,大力发展劳务分包企业,支持劳务输出量大的县区和大中型企业设立劳务基地。三是优化建筑市场环境。切实贯彻落实建设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快完善建筑市场制度建设,加强建筑市场规范和监管。认真解决垫资、拖欠工程款、恶性竞标等问题。加快建筑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失信惩诫制度,维护建筑市场秩序。进一步强化依法治建意识,加大工作力度,逐步理顺开发区、管理区、工业园区的建设工程监管,有效遏制建筑市场分割现象。四是加强建筑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建筑业科技水平。实施人才发展战略,不断优化人才资源的配置与组合。扶持和鼓励建筑节能环保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大科技投入,促使企业用知识和科技的不断更新提高竞争力。五是为建筑企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出台加快建筑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切实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对涉及建筑业企业的收费项目进行进一步规范,切实减轻建筑企业的负担,促进建筑业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四)强力推进建筑节能,促进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建筑节能目标管理,积极促进政府办公场馆带头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把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工作纳入政府考核目标。贯彻节能法规政策,出台规范性措施,强化行政监管,建立并实行“部门联动、全程把关”的建筑节能闭合式管理机制。堵疏结合,奖罚并用,采取建筑节能联合执法、约谈、停工整改、行政处罚、媒体曝光等手段,强力推进建筑节能。加强宣传培训,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加强政策引导,鼓励、扶持节能建筑、节能材料的开发和生产,在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返退,行政事业性和服务性收费减免等方面出台措施,促进建筑节能示范工程的项目建设。加大对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利用的宣传和技术培训,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

对建筑工程认识论文第8篇

关键词:建筑;建筑师;建筑创作;艺术思维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059-01

想要了解一位建筑师创作的过程,就必须了解建筑师是如何思考的。建筑师勘察现场、查问资料、手脑并用完成的设计图纸等只是外显的工作状态,更为重要的创作核心还是创作思维的问题。有三个重要原因在影响着选择思维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建筑创作:第一,思维对于事物把握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是其他东西所无法比拟的。“哲学也好,艺术也好,都上升到完整地概括地把握现实的高度,达到列宁指出的思维的特定极限。思维活动不是对现实世界简单的、局部的“镜子”反映,而是始终对现实的某种解释,即创造性的理解和看法。客观事物本质的、内在的关系和特征正是通过人们积极的思维活动而被揭示出来;第二,建筑创作的关键还是一个思维问题。建筑作品千姿百态、那是建筑师们复杂的创作思维活动最直接的反映。让建筑师谈创作体会,不管设计的好坏,都有充分的理由,都能讲出一大堆的“道理”来。建筑师的注意力集中在解决不同的问题上,各有所好,由此产生的答案自然不同;第三,从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来说,“必须将对于事物的本性的知识与人的本性和能力相比较。如此就可以容易见到,人所能够达到的最高的完善。”

哲学家斯宾诺莎认为人类认识方式或知识的种类大体可以分为四项:(1)由传闻褥来的;(2)由经验而来的;(3)由逻辑推论出来瞅;(4)纯从认识到一种事物的本质,或纯从认识到它的最近因(causaproxima)而得来的。这其中只有第四种知识可以直接认识事物的正确本质而不至于受其他因素所影响。因为只有将外在的考察与对内在的审视结合起来,才能将认识达到或提升到全面和深刻的程度。由于以往建筑创作采用内外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理论研究的实例尚不充分,因此,探讨思维问题就有了特别的意义。

建筑理论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外出现了一些繁荣的景象。创作实践活动机会很多,专著、译著和文章不少,面对实质性进展却不够明显。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限于人员的认识能力和科技发展本平,我们对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知之不详;二是学科的特殊性,建筑创作涉及面广,牵涉到众多领域,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因此,要对它全面完整的认识与叙述困难还很大。

我认为建筑师应重视和考虑经济、技术因素是一回事,而把这些因素摆到适当位置上则是另外一回事。其次,我们的建筑理论对当今建筑各种主义或流派的观点虽作了很多的阐述,但往往停留在介绍和一般性的评论上,却很少去探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少的文章感性直觉的成分,或经验总结成分多些,没能上升到逻辑思辨的高度。这几乎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最后,建筑理论界对艺术问题抱着小心翼翼的态度来探讨,故而不够深入。过去,我们的建筑方针是实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这种在理论上对艺术理解的片面和简单化,某种程度上妨碍了建筑艺术理论的发展。而《建筑创作中的艺术思维》深刻的分析和弥补了这些不足之处,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艺术思维与形象思维一一阐述了在建筑创作中怎样去真确的发挥个人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法的应用表面上似乎完全因人因事不同而变化万千,实际上,就方法本身来说,无外平常规方法与非常规方法两类。《孙子兵法》上讲“以正合,以奇胜”。已将两者关系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常规方法一般作为基础,也最常用;非常规方法在解决困难、复杂问题时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故有出奇制胜之效。军事艺术如此,其他艺术也无出乎其左右。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脑有这样的特点:能用常规的方法解决问题时,尽可能用常规之法解决,只有遇到困难时,方求助于非常规的方法来解决。建筑创作中强调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固然有道理,但如果忽视常规的思维形式和方法,显然对创作不利。退一步讲,创造性思维的研究方兴未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深入。那么,建筑创造性思维及其方法更是这样了。

诚如汪正章先生所言:创造性思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思维过程,……这一过程。建筑涉及到艺术、生产、生活、天文、地理、工程、技术、自然、设置心理等多种要素,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使建筑的创造性思维构成一个独特的多层次、多水平、多元素的动态心理系统。这是以往那些陈旧的、传统的建筑创作观念所无法比拟的。总的来说,创造性思维中非常规思维方法应用多一些,但并非与常规方法无缘。

我们深入系统地研究建筑创作中艺术思维问题就有了可靠的理论基础,本书讨论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关系,分析艺术思维的形成历史和内部组织的结构,对艺术思维的象征、抽象、表现三种思维分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作一探讨,并对建筑创作中一些思维原则和方法进行思考。

“人们总想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画出一幅简单又易于理解的世界图景,并试图以他这个宇宙代替并征服经验世界。这就是画家、诗人、思辨哲学家、自然科学家各按自己的方式去做的事。各人都把宇宙及其构成作为他的感情生活的中枢,由此找到他在个人经验的狭小范围内所找不到的宁静和安定。”也许正是出于精神安定的愿望,作者才有勇气闻进茫茫的思维世界。

关于建筑创作中思维问题研究,“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只有加深对建筑艺术结构的整体理解,增强作为艺术家荣誉和责任的自觉认识,更加重视建筑师职业的基本要求,以求锦上添花。建筑艺术思维领域还是一个近乎荒芜之地,只有大家来关心、开发才会成为建筑园地的一块新绿洲。

参考文献:

[1]沐小虎.建筑创作中的艺术思维[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9.

[2]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建筑结构》编写小组,建筑构造第二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