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焦虑心理论文

焦虑心理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1 17:08:38

焦虑心理论文

焦虑心理论文第1篇

关键词 罗洛・梅 焦虑 存在主义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识码:A

Analyse on Anxiety Theory of Rollo May

LIANG Yuanyuan, MENG Xiangrui

(Educational Science College,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25)

AbstractRollo May is the famous contemporary humanistic psychologist which called " father of American existing psychology". In his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psychology, anxiety theory tak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Key wordsRollo May; anxiety; existentialism

罗洛・梅是当代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是存在主义哲学在美国的积极倡导者,被称为“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20世纪中叶他把欧洲的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介绍到美国,开创了美国的存在分析学和存在心理治疗。

罗洛・梅一生著述颇丰,对心理学的发展贡献极大,曾被美国心理学基金会授予心理学终身成就奖章。在其对心理学的重要贡献中,焦虑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罗洛・梅选择焦虑作为他的突破点,他仔细阅读了弗洛伊德的《焦虑的问题》(《The problem of Anxiety》)、克尔凯郭尔的《焦虑的概念》(《The concept of Anxiety》)等人的著作。罗洛・梅结合自己的病情,吸取前人的经验,尤其是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哲学的理念,在蒂利希的指导下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焦虑的意义》(《The meaning of Anxiety》)。194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授予的第一个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在罗洛・梅的论文中,他对焦虑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在考察哲学、生物学、心理学和文化学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克尔凯郭尔的观点,结合临床案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将焦虑置于人的存在的本体论层面上,认为焦虑是人的存在受到威胁后的反应。

所谓“存在主义”,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马赛尔在1942年提出的,“存在主义是一种看待人的方式……存在主义在时间和空间的情况中看待人。”①存在主义哲学中的存在和以往哲学中的存在是不同的。存在主义的存在特指人的存在。因为人的存在在存在主义哲学家看来不是生物的存在,也不是社会的存在,而是个人的经验和觉知。个人只有存在时才具有意义。克尔凯郭尔认为焦虑是人们在选择时产生的一种相互矛盾,不知如何抉择的心态。存在主义的理念与被死亡与疾病折磨的罗洛・梅“一见如故”,在存在主义的基础上罗洛・梅提出了他的焦虑理论。

1 什么是焦虑

罗洛・梅认为人是一种持续发展的存在,在这种发展之中,人的存在不仅仅是生物的客观,更大意义上是人的主客观的统一的发展,即人对自我存在知觉及对此知觉的知觉。那么人对自我存在的知觉,即存在感调节整合着人的本性与人的存在,而对存在感的知觉也就构成了存在的意义。而焦虑就是对存在感的威胁而形成的一种反应。这种对存在感的威胁不仅仅是对生理上自我存在的威胁,也包括对个人价值、意识等存在的威胁。在所有威胁之中,最大的就是死亡的威胁和人基本价值的威胁。因为死亡威胁着人的客观存在而人的基本价值一旦受到威胁,人存在的意义也就受到了冲击。

罗洛・梅将焦虑定义为:“焦虑是因为某种价值受到威胁时所引发的不安,而这个价值则被他个人视为存在的根本。”这种威胁可能来自于对肉体生命的威胁,例如死亡焦虑;也可以是对心理存在造成的威胁,例如失去自由的威胁;也可以是个体所认为的其他的存在价值,例如爱国主义,对他人的爱等。虽然每个人所认定的存在的价值不同,即“某种价值与自己人格的存在等同”但威胁必定是针对某人认定的存在的价值,及其衍生的人格安全感而言。

2 焦虑的根源

焦虑是对个人存在感的威胁而出现的反应。所以焦虑总是出现在“存在”与“不存在”之间。当个体意识到他的存在受到威胁,可能被毁灭的时候,他就会感到焦虑。与传统的精神分析学派从人格的角度解释焦虑有所不同的是,罗洛・梅从社会与价值观的角度进一步阐明他的观点。罗洛・梅认为有三种传统的价值观已被现代社会抛弃。第一种价值观是竞争的价值观。罗洛・梅所说的竞争是指个体为维护自身健康和合理利益而奋斗努力的竞争。但这种竞争被时代抛弃。竞争变为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第二种价值观是理性与感性并存的价值观。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是理智与情感的“混血儿”。而现代社会过于重视人的理性,而忽略人的感性。过于理性必然会导致人的理性与感性的严重不均衡共存,最终也极有可能导致人格的分裂。第三种价值观是人的价值感与尊严感。罗洛・梅历经两次世界大战,感受到了个人力量的微弱与生命的“不足道”。在战争的时代,人的价值与尊严受到完全的冲击。人的价值感与尊严感受到冲击也必然会引起焦虑。

人的存在感一价值观受到冲击后必然会带来空虚与孤独。罗洛・梅认为,空虚感是20世纪中期人们的主要心理问题,许多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对自己正在经验的东西没有任何清晰的概念。②而这种空虚感与孤独感将会促成焦虑的再“发酵”,更加加深了焦虑的水平。除此之外,罗洛・梅还认为诸如爱的能力的丧失,人与自然关系的剥离等等因素也会影响到个人的焦虑的产生。

3 焦虑的种类与应对

罗洛・梅认为个体作为人的存在的最根本的价值受到冲击,自身安全受到威胁而产生的反应即为焦虑。焦虑是存在的特征之一。所以焦虑是本体意义上的。而且这种存在也是不可以避免的。罗洛・梅将焦虑分成两类:正常焦虑和神经症焦虑。由于焦虑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一个特征,所以每个人都无法在成长中避免焦虑的产生。这种由于特定事件而引发的,时间较短,对象明确的焦虑即为正常焦虑。这种焦虑在更大意义上是个体的存在受到威胁的指示灯,同时这种威胁不足以毁灭存在,故而产生焦虑。面对这种焦虑时,我们应该直视其及其背后的威胁,坦然处之,将注意力集中在过好当下的生活以及威胁的处理。

第二种焦虑是神经症焦虑。神经症焦虑是指,行为与威胁不均衡,个体对客观威胁做出不适当的反应。一般而言,个体在威胁发生时采取防御机制。神经症焦虑是正常焦虑的病态发展。面对威胁时,个体不能正视,而试图回避,逃跑,保护脆弱的自我免受焦虑冲击。针对神经症焦虑,罗洛・梅认为关键是要帮助焦虑的个体建立起自尊,让个体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甚至可以用等方式来唤醒个体对自我存在的觉知。

4 对罗洛・梅焦虑理论的评价

罗洛・梅综合了传统精神分析学派和克尔凯郭尔的两方面观点,提炼出基于存在主义的焦虑理论。一方面他吸收了传统精神分析学派关于“焦虑是一种内心冲突”的观点,但他摒弃“性”的出发点,将人格中本能的矛盾与受阻而引发焦虑提升为本体论意义上人的存在受到威胁而产生的焦虑。对于克尔凯郭尔,罗洛・梅进一步丰富了他的理论,罗洛・梅从临床的角度更加详尽的阐述了焦虑唤起的根源、特征与应对方式。罗洛・梅在对传统精神分析学派与存在主义的扬弃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焦虑理论。并且罗洛・梅通过对焦虑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以人的存在为核心的思想,为其系统的存在心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与基本框架。尤其是他将焦虑分为正常焦虑和神经症焦虑,以及对焦虑产生机制的研究与焦虑根源的价值观丧失理论对焦虑的后续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注释

焦虑心理论文第2篇

【关键词】 考试;焦虑;量表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516-01

考试焦虑是一种典型而普遍的应激现象,是自感无力应付考试时产生的强烈而持久的情绪体验,并可能导致生理和行为的改变[1]。考试焦虑与学习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2],即过高或过低的考试焦虑都会使得学习效率降低,而中等状态的考试焦虑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考试,更好地发挥出自身实际水平,甚至能够超水平发挥。以下分析在评估考试焦虑水平时常用的三个量表。

1 《考试焦虑量表》(Test Anxiety Inventory,TAI)

TAI由美国心理学家C. D. Spielberger于1980年制订,属自评量表。中文版TAI最早在1987年有宋维真和张瑶在大学生中试用[3],1990年叶仁敏进行了修订[4]。

TAI最低得分为20分,最高得分为80分。如果一个人的得分低于35分,则其考试焦虑偏低,如果其得分高于50分,则其考试焦虑偏高。TAI可适用于任何年龄段的人。由于其语句较为复杂,所以更适合于初中以上的人使用。

在重测信度分析中,叶仁敏和Tom Rocklin的研究曾报告TAI(中文版)有较好的重测信度,总量表为0.88,忧虑性分量表为0.77,情绪性分量表为0.72[4],显示该量表的跨时间的稳定性较为理想;在内部一致性的分析中,郭靖等的研究显示,TAI总量表、情绪性分量表、忧虑性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678、0.7489、 0.7847[5][6],说明总量表和两个分量表之间有较好的同质性;在分半信度的分析中,将TAI总量表的条目按奇偶顺序分成两半,这两半总分的相关0.749,P

在结构效度的分析中,凌晓在其硕士论文中的研究显示,两个单独的分量表的结构是成立,有高度的相关性,与内部一致性研究的结果吻合良好。

从以上对考试焦虑量表(TAI)信度和效度的讨论中可以得出,中文版的TAI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较好地评量和研究中职生的考试焦虑水平。TAI可适用于任何年龄段的人,由于其语句较为复杂,所以更适合于初中文化水平以上的人使用。

2 考试焦虑量表(Test Anxiety Scale, TAS)

2.1 TAS的结构与内容

考试焦虑量表(Test Anxiety Scale, TAS),系由美国华盛顿顿大学心理系的著名临床心理学家Irwin G. Sarason教授于1978年编制完成,是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最著名的考试焦虑量表之一。TAS源自Mandler和Sarason1952年一起完成的考试焦虑问卷(Test Anxiety Questionnaire, TAQ)。其后,在TAQ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增删修订,Sarason在1978完了共有37个项目的考试焦虑量表TAS。目前使用广泛的中文版TAS是由国内学者王才康较译的修订版[8]。

TAS共有37个项目,评分时,"是"记1分,"否"记0分 ,但其中第3, 15, 26, 27,29,33题5个项目为反向记分,即"是"记0分,"否"记1分 。得分12分以下考试焦虑属较低水平,12分至20分属中等程度,20以上属较高水平。15分或以上表明该被试的的确确感受到了因要参加考试而带来的相当程度的不适感。TAS操作简便,易于分析,可广泛用于大中学生的学习心理辅导。

2.2 TAS的信度和效度

TAS操作简便,易于分析,可广泛用于大中学生的学习心理辅导.一般认为,TAS测量的是考试焦虑的特质方面,即哪些人容易感到考试焦虑,较少涉及考试焦虑的情景方面.因此TAS所测的东西和显性焦虑量表及状态特质焦虑问卷之特质焦虑(T-AI)所测的东西很相似,所不同的是,TAS所测的是一种专门的特质焦虑(考试焦虑).Sarason本人报告,TAS有良好的信度和预测效度.Sarason间隔几个星期测试,得到重测信度为0.80.Sarason在征兵测验中发现,高考试焦虑者作业成绩较差.Sarason还通过实验证明,高考试焦虑的个体在完成复杂认知任务时作业成绩较差,这些研究证明TAS有很好的预测效度.

3 FRIEBEN 考试焦虑量表(FTA)

FTA由以色列心理学家Friedman和Bendas Jacob二人于1997共同编制完成。FTA含23个项目,也为Likert4点量表形式,分面子损害、认知阻滞和紧张焦虑三个分量表。中文版FTA由国内学者王才康从英文版译出,并投入使用,初步的数据表明FTA的信度和效度较好

参考文献

[1] 陈军.不同年级医学生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28(18):1685

[2] 丛爱玲,项亚红.考试焦虑分析及其应对策略.校园心理,2009,7(1):36-38

[3] 宋维真,张瑶.我国大学生考场焦虑与个性特质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1(4):165-168

[4] 叶仁敏,Tom Rocklin.测验焦虑的夸文化研究.心理科学童鞋,1988,3:25-35

[5] 刘海宁. 弗洛伊德焦虑理论述评.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25(1):36-37

[6] 王国猛.霍妮的焦虑理论述评.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3(3):129-131

焦虑心理论文第3篇

关键词篮球运动员赛前状态焦虑

篮球比赛是一项同场竞技项目。比赛的结果受到个体及整体团队的表现等因素的影响。 所以对篮球运动员的神经系统和心理状态具有特殊的要求。在比赛对手水平相差不多的赛场竞争中,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获胜的重要条件。因此,研究篮球运动员的运动赛前状态焦虑及相关因素,加深对焦虑本质的了解,可对篮球运动的临赛指挥和赛前的准备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借鉴;同时,了解这些因素对教练员给运动员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训练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笔者通过查阅各种心理焦虑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书籍,以及参考运动心理学中有关竞赛焦虑的研究成果和书籍,从以下几个方面试做阐述。

一、篮球运动员的竞赛状态焦虑的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一)有大赛经验与无大赛经验运动员的状态焦虑比较

众所周知,赛前焦虑是一种不良的情绪状态,过高的焦虑会直接影响运动员临场技术水平的发挥。但并不能笼统地说焦虑对运动员毫无益处,适当的焦虑可能有利于集中运动员的注意力,调动其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根据篮球的项目特点,比赛时要求运动员具有高度的集中力、爆发力和较高的状态自信心。有经验的运动员会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焦虑状态,而无经验或经验少的运动员不善于处理高压力下的任务,更容易产生焦虑。因此比赛经验丰富,技术水平稳定,能更好调节自己的身心状态,才是战胜自身焦虑的重要体现。

(二)运动员的文化程度对赛前状态焦虑的影响因素

为了检验文化程度这一因素与赛前状态焦虑是否存在相关性,我们在这一因素上对运动员的状态焦虑进行了分析。相对于高学历运动员而言,赛前焦虑程度要较低学历者低很多。因此,可以说系统的文化理论学习能提高运动员的思想层次,提高运动员认知水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保持较低的认知焦虑。并且学习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能使运动员对篮球技术原理、生理机制以及训练方法进一步深入掌握。因此篮球运动员文化学习,理论知识的补充是必要的。

(三)运动员赛前焦虑的分析

自身焦虑是影响篮球比赛的一个主要焦虑。在比赛中,运动员自身焦虑的升高对正常的心理活动和主观体验产生消极的影响,认知混乱,神经系统、运动中枢对灵敏度和肌肉的支配受到破坏和影响,本体感觉受到影响,兴奋和抑制失去控制,使动作的协调性、平衡能力降低,动力定型被破坏。因此,比赛成绩更容易受到自身焦虑的影响,教练员应当采取措施降低运动员的赛前自身状态焦虑惯性,以有利于运动员自身技术水平的最大发挥。

(四)心理疲劳与运动损伤的影响因素

作为一名高水平的篮球运动员来说,由于常年从事大强度、高负荷的训练和比赛,身体难免会出现伤病,这些伤病的发生必然会影响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受伤的运动员不仅遭受生理创伤,而且也会造成应激反应。当在赛前出现与运动员受伤时相似的情境时,运动员就会产生心理唤醒,产生受伤恐惧,从而造成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

(五)教练员的影响因素

由于篮球比赛场面十分激烈,教练员对篮球运动员赛后成绩期望很高,从而使运动员产生额外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赛前准备活动时教练由于求胜心切,看到运动员有时不注意语言行为,这样会加剧运动员负面心理的产生,从而形成心理压力,影响技术水平的发挥。

二、 消除赛前认知焦虑的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有大赛经验运动员在处理赛前状态焦虑方面要强于无大赛经验运动员。有经验的运动员会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焦虑状态,而无经验或经验少的运动员不善于处理高压力下的任务,更容易产生焦虑。

(2)高水平篮球运动员认知焦虑与躯体焦虑均低,并且状态自信心高于其它运动员的状态自信心。因此,高水平运动员与低水平运动员在赛前竞赛状态焦虑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高水平运动员赛前调节能力优于低水平运动员。

(3)赛前状态焦虑还与运动员的心理疲劳与运动损伤的影响因素、对手的水平差距、教练员的影响因素等这些因素相关。

(二)消除赛前认知焦虑的建议

教练员及体育教师要学习竞赛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加深对赛前状态焦虑本质的了解,提高进行心理训练重要性的认识;重视篮球运动员的文化知识与专项理论的学习,扩展相关知识领域、为提高思维、鉴赏以及判断能力准备基础条件。教练员要有针对性地对运动员采取采用不同心理放松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加大赛前、赛后心理状态的训练和调节控制,以降低运动员的认知焦虑水平,提高运动员的自信心。科学的进行训练,减少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比赛前重视对手信息的收集,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参考文献:

[1]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

[2]何锐.跆拳道运动员焦虑特质与急性心理应激后免疫球蛋白变化的相关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7.

焦虑心理论文第4篇

成绩目标定向与考试焦虑概述

1 成就目标定向概述

成就目标定向理论源于Locke(1968)所提出的目标设置理论,概括起来成就目标理论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描述个体目标定向类型和分析目标定向的原因。Ames认为成就目标是学生对学业成绩、成功意义或目的的知觉;Dweck等人认为成就目标是个体为对认知过程的计划,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的结果。成就目标的划分不同时期的研究者使用了不同的标签,Dweck(1983)的学习目标与成绩目标;Ames(1988)的掌握目标与成绩目标;Maehr的任务目标和能力目标。尽管标签不同,但其分类的标准却是相似的:个体是关注的是什么,即自身能力的发展,还是自身能力的证实。后来有研究者对成就目标定向进一步划分,如Meece(1988)将其分为掌握定向、自我一社会定向和工作逃避定向三个方面;Elliot(1994)又将其分为掌握定向、成绩一接近定向和成绩一回避定向三个方面。Elliot和Pintrich进一步划分为四种目标定向: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

2 考试焦虑的概述

(1)考试焦虑的定义

考试焦虑的定义,不同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J.Woipe认为,考试焦虑是一个习惯性的、条件性的情绪反应;G.Mandler认为考试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是个体在失助和紊乱状态下产生的。国内研究人员则认为,考试焦虑是个体在应试情景刺激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受个人的认知、评价、个性、特点等影响而产生的,其心理反应状态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

在对考试焦虑的分类上,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根据焦虑程度高低将其分为高考试焦虑、中考试焦虑、低考试焦虑三种。而根据考试焦虑持续时间的长短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两种,前一种是个体在考前和考试环境下个体体验到的、暂时的焦虑情绪,而后者的频度和强度上存在的相对稳定的个体差异。

(2)考试焦虑的原因

引起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原因很多,可以概括为内因和外因。如家长的压力、教师的压力、竞争的压力等属于外因;自我期望、学习适应、人格特征、情绪经验等属于内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内因是起决定性的因素。

成就目标定向与考试焦虑的关系研究

Linnenbrink等人(2002)的研究发现,掌握趋近目标取向与低焦虑相关,掌握回避取向和成绩趋近目标取向与中等焦虑相关,而成绩回避目标取向与高焦虑相连。Elliot研究发现掌握回避目标状态考试焦虑正相关。国内研究的也取得一定成果。刘惠军等(2003)研究考前焦虑、成就目标和考试成绩关系,发现高考生的焦虑水平远远高于一般正常人;考前焦虑与掌握趋近目标显著负相关,与掌握回避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存在显著正相关,且从相关的程度上来说,掌握回避目标与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的相关值要大于成绩回避目标与这两类焦虑的相关值,这说明掌握回避目标取向与考前焦虑相连更高。这与Linnenbrink等人的假设不相符。这可能与刘惠军等人的研究是以高考生为研究对象有关,这是普遍存在的一般现象或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有待进一步研究。

刘晓明等人(2003)指出,在成功和失败情境下成就目标取向学生焦虑度的差异,结果发现:在两种情境下,掌握目标取向的学生的焦虑度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学生,而成绩接近目标取向的学生焦虑度与成绩回避目标学生的焦虑度无显著差异;三组学生在失败情境下的焦虑度显著高于成功情境下的焦虑度。

综上所述,成就目标与考试焦虑的关系研究不断深入,已取得一致性的结论。如掌握目标定向与考试焦虑存在相关关系,且掌握趋近趋向与考试焦虑呈负相关关系。但对于上述研究中国内外的差异,有必要对所的结论进行重复验证和跨文化的研究。

小结

焦虑心理论文第5篇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焦虑症;抑郁症;药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92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2-001-03

心血管疾病和焦虑抑郁症两者的共患率很高,而在我国综合医院门诊中又很难识别, 焦虑抑郁症患者出现的胸闷、胸痛、气促、心悸、窒息感等心理症状, 与心血管疾病的症状相似,使内科医师识别和治疗造成一定的干扰。据统计显示, 焦虑抑郁症能被内科医师识别的仅占21% 。本研究对本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及部分连续心内科门诊就诊病人, 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The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 进行测评, 对存在焦虑抑郁症状者, 在积极合理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同时, 加用抗焦虑抑郁的药物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取本院2005年1月至 2011年1月收录的血管疾病病人并发焦虑抑郁病症患者377例,男203 例, 女174 例; 年龄在20至86岁之间, 平均年龄(61.6±9.69) 岁。

1.2 方法。 采用HAD 量表。HAD 量表是一种自评量表,共14 项, 其中焦虑分表(HAD-A) 7 项, 抑郁分表(HAD-D) 7 项。让病人仔细阅读, 将其中最符合1个月以来情绪的答案选出, 由医生进行HAD-A、HAD-D 的分值统计。HAD-A、HAD-D 分值0~ 7分代表正常, \8 分分别代表存在焦虑或抑郁。

1.3 治疗措施。 对HAD-A、HAD-D\8 分者, 在积极合理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同时, 加用抗焦虑抑郁的药物黛力新(丹麦灵北制药有限公司) 1~ 2 片, bid,抑郁症状明显者联合百优解(Lil ly S.A Spain) 20 mg , 治疗3 周为1 疗程。

1.4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 焦虑抑郁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 好转: 焦虑抑郁症状减轻; 无效: 焦虑抑郁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2.1 377 例病人HAD 量表结果。 377 例病人并发焦虑、抑郁症151 例, 占40.05%。其中焦虑症状80(21.22% ) ,抑郁症状24(6.37%) , 焦虑伴抑郁症状47(12.46%) , 见表1。

2.2 治疗结果。377 例病人经3 周治疗后, 显效43 例(28.48% ) , 好转97 例(64.24% ) , 无效11 例(7.28% ) 。总有效率92.72% 。

3 讨论

焦虑、抑郁是心血管疾病病人较常见的并发症, 可通过身体表面反应出来, 如情绪低落、性格改变,精力减退、悲观失望,拒绝治疗、严重者出现自杀顷向等等。焦虑、抑郁会影响疾病的治疗及康复。而心脏状况所带来的精神压力及心理反应也会促使心血管疾病病人焦虑抑郁发病率的增加。其中长期就医、治疗费用、家庭负担、影响工作也是导致发病的重要因素。据文献报道, 心血管疾病病人并发焦虑抑郁症状的比例高达44% ~ 80%[3] 。在临床中,大部分心血管疾病病人均存在焦虑抑郁表现。本文中对有并发焦虑抑郁表现的心血管疾病病人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予抗焦虑抑郁对症治疗, 92.72%的患者原发症状躯及焦虑抑郁症状均明显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需长期服药、且病情反复, 均增加患者心理负担, 导致焦虑或抑郁表现。而焦虑或抑郁又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反复发作, 二者相互影响。人在紧张和焦虑时, 大量的肾上腺素释放可使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心血管疾病病人在接受治疗时,各种设备监护, 抢救仪器使用, 多静脉通道的开放等均导致患者出现恐惧、紧张、焦虑、心理负担加重; 过重的心理负担、焦虑、紧张又可引起躯体反应, 进一步加重病情及对预后的影响。Rimar L 等认为, 持久严重的抑郁是引发心血管事件的一个危险因素, 如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严重的抑郁可做为独立的危险因素, 使死亡危险增加4 倍。

胆碱能神经功能减退、肾上腺素能神经退化及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不足是导致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焦虑抑郁的主要因素。焦虑抑郁情感障碍作为一种与心理行为相互影响的社会适应不良性疾病, 影响着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对于焦虑抑郁症的识别能力,综合医院和内科医生还需提高 。综上所述,在心血管疾病病人治疗中,对并发焦虑抑郁症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需重视对焦虑抑郁并发症的治疗, 争取早期干预,这样可以提高心血管疾病的疗效和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肖世富, 严和, 陆余芬, 等.世界卫生组织初级保健病人心理障碍合作研究的上海样本结果[J] .中华精神科杂志, 1997, 30(2) : 90-94

焦虑心理论文第6篇

焦虑是一种对未来事物的莫名的压抑感和恐惧感,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状态。其中包含忧虑、焦急、紧张、惧怕、烦躁等情绪体验。竞赛焦虑则是指运动员在比赛前或比赛中产生的一种运动焦虑。马启伟先生主编的《体育心理学》中对运动焦虑心理的解释是“运动焦虑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对当前的或预计到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情境具有的担忧倾向。”

2研究方法:

2.1研究方法:

2.1.1文献法:查阅大量有关青少年竞赛焦虑心理的相关文献资料。2.1.2问卷调查法:运用季浏主编的《体育心理学测量与评价》中的竞赛状态焦虑问卷,对研

究对象进行问卷测试。测试问卷发放采用当场发放,即填即收方式进行,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0份,其中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为90%。

2.1.3数理统计法:对所采集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1.4访谈法:与部分青少年篮球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交流、访谈。

3结果与分析:

3.1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竞赛焦虑现状的调查分析

3.1.1不同性别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竞赛焦虑水平

由表2可见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竞赛焦虑水平存在性别差异,男篮运动员竞赛焦虑的相关系数均要低于女篮运动员,就是说,具有相同竞赛焦虑水平的女篮运动员的竞赛焦虑水平比男运动员容易升高。所以教练员在安排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时,应充分考虑运动员的性别差异,选择针对性强的练习手段。

3.1.2不同训练年限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竞赛焦虑水平

由表3可见,不同训练年限的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竞赛焦虑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运动训练年限较长的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竞赛焦虑水平相对较低,运动训练年限低的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竞赛焦虑水平高。这种情况与运动员是否经常参加比赛和比赛经验等有关,同时也证明长时间的运动训练和比赛能降低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竞赛焦虑水平。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在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中,存在较为普遍的竞赛焦虑现象,并体现出不同性别、训练年限、运动水平的焦虑差异。

4.1.2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竞赛焦虑存在性别差异,女运动员的竞赛焦虑水平高于男运动员。

4.1.3替补队员与主力队员的焦虑水平不同,替补队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主力队员的焦虑水平。

4.2建议

影响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竞赛焦虑水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练员应该善于了解和把握运动员产生焦虑的原因和焦虑的特点,从而有针对性的通过训练进行控制。

在日常训练中我们可以利用教练员的权威性,对运动员进行说明、指导和鼓励,以消除他们对比赛的焦虑恐惧。教练员要有意识的使运动员在心理上淡化对比赛后果的过分关注,不要过分强调比赛的重要意义,以形成不恰当的紧张气氛,加大运动员的心理压力,使其背上沉重的包袱,导致赛前的过度紧张,教练员要有意识的给运动员进行减压。要认真分析运动员产生心理冲突的主要原因,帮助运动员重建比赛情境的一种新的思维。

参考文献:

[1]李微.体育心理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知音.青少年儿童运动训练.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8。

[3]马启伟.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学研究进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毛迪.论散手运动员赛前焦虑水平.安徽体育科技2004,25,1:53-56。

焦虑心理论文第7篇

关键词:学术焦虑;就业焦虑;疏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326-02

心理焦虑是指一种中等程度地干扰人的正常生活,而无任何器质性病变的心理疾病。焦虑症患者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以摆脱情绪上的痛苦[1]135。当前,我国研究生的招生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随之增加的是研究生教育管理和心理疏导任务。媒体和网络报道的研究生跳楼轻生、论文抄袭、情感纠纷等相关事例并不少见。那种认为研究生已经是成年人,不需要再进行心理疏导的想法无疑是错误的。现实表明,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帮助研究生解决各阶段的心理问题,必将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有必要对研究生的心理状况进行积极关注,通过相应的手段和渠道疏导其心理焦虑,尽量避免上述不良情况的发生。

经过调查了解,笔者认为目前研究生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为学术焦虑和就业焦虑。在研究生学业的不同阶段,其心理焦虑的侧重也有所不同。

一、学术焦虑

学术焦虑是指研究生在从事学术研究活动时产生的困惑、厌烦、不安、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在入学和毕业阶段,不少研究生容易产生学术焦虑。

在入学阶段,研究生的学术焦虑主要表现为对自己将要从事学术研究的目标、过程、方法等不甚了解,对研究过程的茫然无措。很多研究生虽然在本科阶段已经参与过一些学术研究活动,但仅限于普通的调查和资料分析,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毕业论文或者毕业设计。而研究生阶段对学生的学术要求必然会有较大的提高。笔者召开研究生期中教学检查座谈会时发现,不少学生对自己的科研方向和科研途径感到很迷茫,不知道该如何读书,读哪些书,如何研究,如何写作。他们常常感到心理压力大,觉得自己目前硕士阶段的学习并未达到预想的效果。

在毕业阶段,研究生的学术焦虑主要表现为对学位论文写作的厌烦和恐惧。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学术水平最重要的成果,学生本该极为认真地对待,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忙于在外地实习、赴各地参加招聘,很难静下心来完善自己的学位论文,往往在导师的多次催促之下才匆忙交稿。之后又对论文盲审忧心忡忡,对论文答辩忐忑不安。2011年南京某高校就有一位女研究生因为导师对学位论文提出严格修改要求不能按时答辩而跳楼自杀。

对于上述种种情况,如果我们不能及时给予引导,研究生会对学术研究失去兴趣和信心,还会引发各种学术不端行为。

(一)入学之初注重学术引导

根据《江苏省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报告(2012年度)》显示,研究生读研期间最想增加与导师交流和参加学术活动的机会[2]191。绝大多数研究生在刚进校时,踌躇满志地要进行科学研究,希望自己能在导师的帮助下,充分利用三年时间多读书,多写文章,使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获得较大的提高。因此,我们要在研究生入学之初就给予介绍和指导做学问的方法。在每年的开学典礼上,学校就邀请著名专家和优秀研究生代表向研究生新生介绍进行学术研究的方法和过程,使研究生刚入学就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每年举行的研究生科技文化月活动中,我们还邀请校外知名专家跟研究生交流如何实现学术创新,如何注重学术规范,为研究生指明科研活动的方向。

(二)学期之中加强学术指导

入学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研究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并通过思考产生了一些想法,需要进一步加深认识和拓展思维,学校相关部门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如研究生各种主题论坛、议事沙龙等。同时要制定、出台相关管理规定,使研究生在从事学术研究的活动中能够得到经费支持和奖励,如学校先后修订并颁布了《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管理文件,为研究生提供科研经费,搭建科研平台。

(三)毕业之时善于学术疏导

研究生在毕业阶段时,由于就业占用了大部分时间,对学位论文的撰写有所松懈,部分学生甚至是在工作基本确定后才开始论文写作,仓促程度可想而知。这就要求研究生管理部门和导师对全体毕业班的学生要强调学位论文的重要性,要统一口径,把握标准,不能任由学生放松学位论文的写作。一方面,应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研究情况尽早选题、准备材料、开题和论文写作;另一方面,对于论文粗制滥造、质量低下的学生导师要提出问题所在,责令其认真修改,决不能因为其工作已定而放松论文要求,马虎过关。这样既对学生本人不负责任,也会对后面的学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当然,导师在对论文把关时,不能只是简单斥责学生,而应积极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利于学生及时修改。

二、就业焦虑

就业焦虑是指研究生在就业准备和实践过程中,由于不断遭遇挫折而逐渐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随着多年来的不断扩招,研究生就业难已经逐渐为世人所共识,尤其硕士研究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更为担忧。从每年下半年的就业工作启动到几经周折完成签约,不少研究生经历了长时间的就业焦虑。根据某医学院研究生就业心态与心理状况调查显示,93.2%医学研究生表示会不同程度的“担忧找不到合适的工作”,78.5%的学生“担忧工作不能满足家人的期许”[3]。

研究生就业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不能在一定的时间内找到合适的工作。新型的就业体制带来了选择的多样性,但同时也带来了各种不确定性。在连年扩招、经济状况不景气、就业岗位减少等不利因素的冲击下,能否较为顺利地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给研究生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焦虑程度也逐渐加深,对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可谓寝食难安。二是研究生对自己就业的预期目标较高,找到的工作往往不能如意。江苏省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报告显示:2011届硕士毕业生当初考研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前景好的占28.0%,职业发展需要的占24.2%。2011届博士研究生当初考研的原因中职业发展需要占21.2%,就业前景好占19.6%[2]102-103。可见,研究生对就业单位的性质、收入、劳动强度等都有一定的期望值,如果不能达到,也会产生较大的失落感而产生焦虑。针对以上现状,研究生管理部门应该高度重视研究生就业焦虑的预警和疏导,努力帮助学生走出就业的心理困境。

(一)改革“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

长期以来,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是以理论学习和研究为主,教学形式主要还是课堂,研究生活动的地点局限于教室、图书馆和宿舍。这种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可能在理论水平上有一定的提高,但在待人接物、参与社会实践方面的能力就较为欠缺。这就要求研究生培养单位不仅要注重学术研究能力的提高,更要加强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适时安排研究生到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单位、部门进行社会实践,鼓励其利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同时进一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尽快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为毕业求职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学校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如学校每年都要举办研究生科技文化月活动、各种文体活动、研究生支教团、主题辩论大赛、环保志愿者活动、职场模拟面试大赛等。通过这些活动,研究生能够不断增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学会与人交往,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应对就业挫折的心理承受力。

(二)加强职业设计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

很多研究生在入学时就有就业的预期,但如果想要顺利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进行及早规划和准备。现实中,常有研究生由于缺乏充分准备,在择业过程中屡屡遭遇挫折,进而怨天尤人。因此,在新生入学时学校就尝试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开设相关课程、邀请专家讲座、进行职业素养心理测评等活动提高学生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初步明确就业意向以及适合的从业领域,形成合理的预期和社会定位。在研究生毕业即将开始求职时,注意通过专家讲座、职场达人回校互动交流等活动指导研究生学习就业方面的知识礼仪、求职技能乃至解约技巧,使其能在后续的就业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头脑中一片茫然,就业时误打误撞。

另外,各级就业指导部门应认真负责研究生的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及时联系用人单位了解用人需求,通过张贴公告、就业网站、手机短信等各类招聘信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资源。同时设立就业咨询热线,为研究生及时解答在择业、就业中遇到的种种困惑,热心提出建议供其参考,对于其产生的就业心理问题要耐心疏导,在政策、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尽量为其提供方便。

(三)积极发挥导师的作用

不可否认,有些研究生在选择导师时主要看重其学术声望,也有些研究生选择名导师是为了给自己今后就业带来“便利”。笔者认为导师不仅要指导研究生完成学业过程,也要在平时的交流中对其就业观提出自己的意见。导师应当主动关心研究生的就业状况,督促学生通过不断努力提高自身实力,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就业活动中。对其遇到的就业困难提出合理建议,及时缓解他们的就业焦虑。如果研究生遇到各种挫折,导师还要鼓励学生不要轻言失败,应反思改进自身存在的不足,力争尽早达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

事实表明,研究生这一群体相对于本科生而言心理焦虑的程度明显增大。学校管理部门和导师要认真分析当前研究生产生心理焦虑的原因,充分认识心理焦虑对其学习、生活和就业产生的负面影响甚至危害,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时沟通交流,使研究生能正确认识自我,不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努力走出心理困境,从而以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各项任务。

参考文献:

[1]朱宝荣.现代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焦虑心理论文第8篇

Abstract: Test anxiety directly affect high examinees' normal exertion, and the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level, the test anxiety intervention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for the mental-health-education work. In the study, 488 senior students were assessed with SRITA. The result show that sex, family origin, art and science have certain influence to the senior students' testanxiety, the intervention and coaching to the high examinees' test anxiety should be given pertinently.

关键词:高考生;考试焦虑;焦虑来源

Key words: high examinees;test anxiety;source of anxiety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4-0197-01

0引言

考试焦虑是个体对考试过于紧张,担心自己考试失败而形成的一种高度忧虑的负性情绪,轻则使考生考试时发挥失常,重则使学生自暴自弃。本文旨在了解高考生考试焦虑状况,以期为高考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选取渭南市某中学488名高三学生,其中男生202人,女生286人;文科168人,理科319人;农村学生为222人,城市学生为266人。

1.2 方法采用考试焦虑自我检测表(SRITA)对高考生的考试焦虑状况进行调查[1]。SRITA共50题,分为三大部分七个分量表。第一为考试焦虑的来源,包括担心他人评价、担心损害自我形象、担心未来前途和担心应试准备不足4个分量表;第二是考试焦虑的表现,包括身体反应和思维阻抑2个分量表;第三是一般性焦虑。

2结果

2.1 高三学生考试焦虑状况的性别差异从表1可知,对于考试焦虑的来源,女生比男生更担心未来的前途和对应试准备不足,且差异显著。在考虑焦虑的表现和一般性的考试焦虑方面,不同性别的学生无显著差异。

2.2 不同家庭来源学生的的考试焦虑比较从表2可知,对于考试焦虑的来源,高三城乡学生在“对未来前途的担心”上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忧患意识更强;在考虑焦虑的表现上城乡学生无显著差异;在一般性的考试焦虑方面差异显著,城市学生的焦虑水平高于农村学生。

2.3 高三文理科学生的考试焦虑比较从表3可知,对于考试焦虑的来源,文理科学生在“担心对应试准备不足”和“担心损害自我形象”以及一般性的考试焦虑方面差异显著,文科生高于理科生。文理科学生考虑焦虑的表现无显著性差异。

3讨论

3.1 不同性别高三学生在考试焦虑的来源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比男生更担心未来的前途和对应试准备不足。原因在于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男性具有明显优势,相对来说就业的渠道要宽泛一些,而通过高考进入理想学府则是大多女生顺利就业的必由之路,因而把把高考看得过重,进而对自己的应考能力缺乏信心。再者,本研究发现,在考虑焦虑的表现和一般性的考试焦虑方面,不同性别的学生并无显著性差异,这与黄高贵等人以往的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2],说明考试焦虑的性别差异正日渐缩小,女生也越来越能够沉着冷静地对待考试。

3.2 城市学生的一般考试焦虑普遍高于农村学生,且比农村学生更担心未来前途。原因在于城市父母更为关注子女的教育问题,期望值普遍较高,大多数家长都要求子女以考重点大学为奋斗目标。

3.3 文科生比理科生更担心损害自我形象、担心对应试准备不足,处于较高的焦虑水平。原因在于文理科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理科所学内容抽象概括程度较高,学生只要掌握了方法技巧就能举一反三,而文科学习内容相对记忆性成份多一些,而记忆效果又受情绪状态的影响,面对日益逼近的高考,越着急,越紧张,学习效率就越低,体验到的焦虑情绪就越高。

3.4 不同学习成绩高三学生的考试焦虑程度不同,成绩越好的学生,考试焦虑程度越低。这是因为成绩优秀的学生总是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对自己拥有足够的信心,而成绩越差的学生,既不甘心“破罐子破摔”,又无力在短期内快速提高,百般交织的情绪使他们更加担心高考的失败,体验到更高的焦虑情绪。而焦虑水平又会影响到学业成绩,适度的焦虑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但过高水平的焦虑则适得其反,严重干扰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从而导致学业成绩的下降。

参考文献: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