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研讨式教学论文

研讨式教学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1 17:06:43

研讨式教学论文

研讨式教学论文第1篇

1.确定主题。

教师首先讲解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选择重点问题、疑难问题、热点的经济时事、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或案例,作为研讨的主题。例如:在讲解用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构成与凯恩斯消费理论这部分内容时,先讲解两大理论,然后以我国为例,列出我国近两年的GDP数据及其在全球经济中的排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我国GDP中四部门所占比重各为多少,通过最近10年的数据评价四部门经济对GDP各自的贡献如何、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主题的确定,是研讨式教学的第一步,它为整个研讨指明了方向。

2.独立探索。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去独立搜索资料、整理资料、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最终以发言稿的形式将自己的观点整理出来。在此阶段,针对学生缺乏查阅资料经验和研究经验的情况,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指导,特别是对前期文献资料的搜集、资料的整理以及观点的提炼进行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调研的途径包括以下几种:第一是利用互联网搜集与数据相关的实证资料;第二是到图书馆查阅文献、到中国知网等专业性文献检索网站检索文献;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独立探索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

3.小组讨论。

讨论首先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每组人数的多少取决于在时间上能保证每个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小组内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小组内讨论,形成小组观点,并选出发言人。

4.全班交流。

小组讨论后派每组发言人代表本组发言,尽量让有话说的学生都能上台发言,观点不同的小组或个人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支持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5.点评总结。

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整理归纳,总结补充,对于好的观点予以提升,引起学生更深入的思考。

二、独立学院宏观经济学研讨式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

在宏观经济学研讨式教学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下面我们将一一进行分析。

1.确定主题阶段---出题者。

确定主题是宏观经济学研讨式教学的第一步。教师结合教材和现实经济,选择重点问题、疑难问题、热点的经济时事、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或案例,作为研讨的主题。主题的确定有一定的难度,主题不仅要能引起学生深入地思考,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理论结合实际,并且要能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研讨的主题是由教师确定,因此教师在这个阶段的角色是出题者。

2.独立探索阶段---提供帮助者。

独立探索阶段的主角是学生,要求由学生独立完成,但并不是说这个阶段就不需要教师。学生对于调研和做研究是缺乏经验的,因此在开始独立探索之前,学生肯定是很茫然的,在这个时候非常需要教师提供帮助,教师可以就如何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等问题对学生进行辅导,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是提供帮助者。

3.小组讨论阶段和全班交流阶段---平等讨论者。

小组讨论阶段和全班交流阶段,教师应放手将时间交给学生,但也并不是说这个阶段不需要教师。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以平等的普通参与者的身份参与讨论,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担任对于错误观点的质疑者、对于创新观点和独特见解的支持者、对于胆小学生的鼓励者,以及把握整个讨论节奏、调解讨论气氛的协调者。

4.点评总结阶段---裁判。

在这个阶段,教师的角色是一位裁判,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整理归纳、总结补充,指出正确的观点,并对正确的观点予以提升,引起学生更进一步的思考。综上所述,总结整个宏观经济学研讨式教学的过程,学生在其中是主角,而教师的角色是“导师”。在确定主题阶段,“导”明研讨的方向;在独立探索阶段,是为学生提供咨询指“导”;在讨论阶段,控制整个讨论方向,将讨论掌控引“导”到主题方向;在点评总结阶段,总结归纳、指出正确观点,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

三、独立学院宏观经济学研讨式教学中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本文认为,研讨式教学的主角是学生,然而研讨式教学能否实施以及实施效果如何是取决于教师的能力和素质的。研讨式教学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给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包括具有本学科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和趋势,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一定的研究成果,以及具有运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讨式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体现了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上。首先体现在选题上,研讨的问题要难易适当、有研讨的价值、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吸引力、最好能体现当时经济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其次对研讨过程的实施,在研讨的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多方面的讨论,使研讨教学有深度和广度。教师对于错误的观点要提出质疑,对于正确的观点要予以支持,并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入的思考。

2.课堂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

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相比,研讨式教学具有明显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这对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研讨式教学的课堂讨论阶段,可能会出现冷场,讨论也可能会很激烈,会出现偏离主题、节外生枝,也可能会因一些问题占据了较多时间使后面的问题没时间讨论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能掌控好,将学生的思维和兴奋点引导到主题上,并能对整个讨论收放自如、掌控有度,使参与讨论的学生能发挥最大的潜能。

3.职业素养。

研讨式教学论文第2篇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会计毕业论文课题研究

毕业论文是属于习作性的学术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创见性和科学性,但目前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却每况愈下,一方面表现在盲目选题,应付了事;另一方面论文内容空洞。究其原因,供大于求的就业环境改变使得毕业论文的重要性降低;学校对毕业论文的组织工作过于简单、粗陋,如选题工作不够细致、分派给教师指导的学生过多等;教师方面的原因,如学生和老师沟通不够、教师本身的学术能力不强或缺少实践经验等。笔者认为,最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学生论文写作能力较差,会计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不少高校却只是将“论文指导”作为独立的教学环节,割裂了与其他教学环节之间的必然联系,认为论文质量的提高可在短期内完成。事实上会计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应是循序渐进的,仅靠教师短期突击指导是很难见效的。要改变这一现况,提高会计论文的质量,“研究性教学”势在必行。

一、研究性教学基本内涵及实践模式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选择和确定与学科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实践活动。1988年,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题为《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的报告,报告建议建立以“研究为本”的学习标准,使学生从入学第一年开始就在尽可能多的科目中,参与研究活动,将探索为本的学习、合作努力以及对书面语口头表达能力的要求,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是相对应的,其核心就是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自主探索、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和能力。对会计专业学生实施研究性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科研意识、创新意识的形成,对大学会计教学的最后环节――会计毕业论文写作有着重要作用。会计专业研究性教学的模式有很多种,笔者认为,提高会计毕业论文质量的模式大致可分为五种,如(图1)所示。

(一)专题讲座模式专题讲座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开阔学生视野的特点,其程序是:向学生搜集问题==>筛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确定讲座课题内容==>确定主题报告人==>提出解决问题策略==>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在研究性教学中,针对学生在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学习与研究的需要,可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题讲座。如在入学教育中,将毕业论文的写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以强调,还可以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告诉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知识基础、理论修养、创新能力和文字素养,是其素质和能力在较高层次上的综合体现,因此必须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如果学生一开始就接受这种教育,思想上就会高度重视毕业论文。无论是在自主性学习中,还是在课程教学中,都会有意识地与毕业论文联系起来。再如针对学生不会查阅会计论文写作的支撑资料,举办“如何查阅会计‘及相关资料”的讲座;针对学生不会表述会计研究成果,举办“怎样写经济类研究报告”的讲座;针对学生缺乏某些专业知识或对某些问题有兴趣,举办“某一会计专题讲座”等。

(二)直接教学模式直接教学模式适用于讲授会计研究方法知识和技能,也可用于对研究性学习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其程序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讲授研究方法知识==>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总结。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师生对其均普遍缺乏认识。为消除其对研究的恐惧和误解,了解有关的会计研前沿动态和科研课题,掌握研究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懂得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诸如会计研究方法、会计模拟实验、经济类文献检索、科研报告与会计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局限于书本,要将会计领域中理论和实务的最新发展及其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如在每一讲结束后,补充一些与本讲有关的会计资料,提供重要的参考书和期刊目录等,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当前的实际问题,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坚实基础。会计的研究性教学也对会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表现为会计、财务、金融、法律等知识的综合,同时还要利用边缘知识。这就需要教师保持旺盛的创新精神,强化终身学习的观点,密切跟踪当代会计、财务、金融等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保持很好的适应性。

(三)问题探讨模式问题探讨模式是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发展水平,借鉴前苏联的马赫穆托夫提出的理论总结出来的,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提出问题==>涉及相关知识==>搜集相关文献==>探求解题方法==>得出科学结论==>运用新知识。这一模式首先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考,使其产生问题,并激发其探索的动机。在问题解决模式的流程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疑,激发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解疑。在问题的驱动下,教师进一步引导研读教学素材、跟踪国外前沿研究热点,对现有会计技术进行实验、评价和比较分析等。具体到会计论文写作上,教师必须及时向学生介绍会计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学术争鸣;提供有关会计文献资料,以供学生检索研究;合理推荐有关的会计学术著作与学术文章,不断鼓励学生向一些经典的、传统、名人的观点挑战。只有这样,学生论文写作的学术思路才会清晰,视野才会开阔,会计论题的选择、论点的提出、论据的占有和结论的得出才会有创新和突破。

(四)自主探究模式自主探究模式就是学生独立从事和完成某项课题的整个过程,其基本程序是:学生发现问题==>确定题目搜集资料并制定研究计划分析资料并实施研究计划==>撰写研究报告。在这一模式中,问题涉及范围较广,可以是学生在学习理论时发现的新问题,也可以是其在社会实际中发现的新问题。这一阶段可与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相结合。大学生参与科学训练被普遍认为是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国内外许多知名大学已经取得了成功经验。上海财经大学启动了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主要是资助本科学生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理论及政策课题研究,学校每年鼓励学生自行选定研究项目,并资助一定经费。支持学生开展项目研究,各院系指派有科研能力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并组织学生成立讨论小组,让学生共同参与一项科研项目研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训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和发展学生收集文献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和推导论证、分析与综合能力;科学实验、发明创造的能力;写作能

力等。在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不会直接参与其中,更不会将其观点强加给学生,只是在学生需要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在论文写作训练和练习中,在选择自主研究模式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必要时多给予学生指导和咨询,以便形成学生自觉自主、严谨探索的习惯和作风。

(五)课题参与模式课题参与模式是指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从中进行科学学习、科学探索和科学实践的活动。其基本流程:教师在研课题汇总:=>介绍课题背景知识:=>介绍相关文献资料:=>学生选择感兴趣课题参与==>承担部分任务或子课题一>参加小范围研究式讨论一>总结。因为大部分高校教师都有自己的科研项目,大至部级重点课题,至校级项目。这些研究不仅紧跟学术发展的前沿,而且其成果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如若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可以获得在传统教学中得不到的宝贵经验。在论文写作训练指导中,教师可结合自己的科研主攻方向给学生有针对性的题目,并给予指导,同时还要允许学生阐述和发表一些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看法。也可吸收学生参加自己主持的科研课题和项目,给他们分配一定的任务或者分担子课题的研究,不仅可以为课题组增添新生力量,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参与协助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增加求知欲和探索欲,使他们逐步熟悉从事科研的过程、方法和作风,为其将来真正从事科学研究打好坚实基础。

二、研究性教学指导会计论文写作的阶段性设计

要想改变会计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就要从源头上对会计本科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改革。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知识基础及专业接受能力,建议采取以课题研究为主线的研究性教学来提高会计毕业论文的质量。阶段性设计如(表1)所示:

三、研究性教学模式下的毕业论文指导建议

(一)从培养目标上和课程体系设置上重视学生科研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有独立见解的学生应是培养创新能力人才的落脚点,而培养思想和见解的最有效途径就是科研和写作。从目前绝大多数高校课程体系的设置看,通常会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大学语文,专业课学习中偶有学校会开没财经应用文写作的选修课,然后在最后一学期设置毕业论文写作环节。这样没有统一指导思想的、不连贯、不系统的写作训练环节的设置,很难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整个课程体系中并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对学生科研与写作能力的训练。要培养学生的科研写作能力、提高会计毕业论文的质量,应该首先自上而下的从观念上进行更新,充分重视对科研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并以此作为重要培养目标之一,科学、系统地设置大学的课程体系,将这一培养理念和目标贯彻到所有核心课程的学习中去。首先增加训练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专门课程和教学环节,如在中级专业课程结束以后,增加学年论文的学习环节,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可以结合实际问题或者理论前沿的一些问题展开研究。由于是对会计论文写作的初次练习,因此应以培养写作方法和思路为主,字数不宜太多,要求不宜太高,题材可以是论文写作、案例分析、调查研究等多种题材的一种,主要在于使学生了解规范科学的程序,为毕业论文写作打好基础。同时从财务会计课程以上的专业课程均应有小论文写作的要求,让学生从日常的课程学习中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增加写作能力的训练。教师应该在授课的过程中对一些相关的论题展开讨论,并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探索,帮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和题目,这样平时的思考日积月累下来就会形成一定的沉淀,学生才会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阶段有自己的方向和想法。

(二)加强对师资的培养力度,实施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激励措施负责指导毕业论文的老师应从道德素质上和专业胜任能力两个层面提出要求:一方面由于毕业论文的指导是项较为繁琐、费时费力的T=作,需要指导教师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耐心,能够全程认真负责地完成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另一方面由于毕业论文要求具有一定的专业深度和创新要求,因此,对指导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水平要求也较高。这不仅要求专业教师要注重对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和钻研,学校也应实施各种措施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全国性或者区域性的各种学术研讨会,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学术专长和研究领域开漫相关选修课和讲座。这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导有兴趣的学生进人教师的研究领域,对相关的论文指导教师有一定的了解,使学生选择指导教师时不盲目,有利于保证师生双方的沟通。应尽量让教师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较早的接触各种理论前沿和实践中的课题,有一定的思考和积累后再选择研究方向,在选择指导老师时也尽量做到双向选择,以避免学生和老师研究的专业方向存在“信息不对称”。

研讨式教学论文第3篇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课题研讨式教学法;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157-03 研究生教育处于教育链的最高端,只有将研究生教育做好了,我国才能真正地成为教育强国,人才大国。但近年来,由于研究生招生数量的急剧增加,致使研究生教育有了向本科生教育回归的趋势,导致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出现下滑,不能完成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因此,如何创新研究生教育模式就成了当务之急。为创新研究生教育模式,笔者做过长期的思考。在阅读费孝通先生的《留英记》一文时,受马林诺斯基教学方法的启发,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讲授的课程,笔者设计出一套新的教学方法,并将其运用到笔者所讲授的《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史专题研究》一课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套教学方法很难用一个词来完整地表述出其含义,为叙述方便,暂且称其为课题研讨式教学法。

一、课题研讨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笔者在第一次实施课题研讨式教学法时,选修《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史专题研究》的硕士研究生共有7名同学,学校将该课程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二学期开课,共16课时。为使教学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笔者没有机械地按照学校的安排上课,而是按照课题研讨式教学法的设计做了调整。

笔者将课题研讨式教学的整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教师课堂讲授阶段,第二阶段为学生查阅资料、进行田野调查和撰写论文阶段,第三阶段为课堂学生报告和讨论阶段,第四阶段为指导学生课下进一步修改完善论文阶段。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笔者所在学校寒假较长的特点,笔者将第一阶段的工作安排在第一学期期末进行。在学生基本完成学校安排的第一学期课程后,利用学生的空余时间,笔者召集选修《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史课题研究》课程的7名同学进行课堂讲授,首先讲授《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史》学科的基本理论、主要研究内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学术界代表性的著作和文章、田野调查和文献搜集的基本方法、途径;其次,笔者将自己精心设计的十个选题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每人选择一个课题进行研究,并要求学生利用寒假时间完成第二阶段的任务。

第二阶段的工作主要由学生在寒假期间自主进行,但对于学生碰到的问题,也要求学生利用电话、电子邮箱和QQ等通信工具随时与笔者联系,以随时给学生以指导。学生在寒假所要完成的任务主要有:一是认真阅读一到两本代表性的学术专著,以系统了解本学科的基础知识;二是通过“中国知网”检索与所选课题相关的学术文章,了解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三是进行田野作业,调查家乡建国以来与所选课题相关的民间文化事像的变迁状况,并搜集与所选课题相关的地方文献;四是运用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所调查搜集的资料,撰写学术论文;五是在所写论文的基础上,制作用以课堂报告的PPT。

第三阶段是课堂报告和讨论阶段,在第二学期开学后的正式上课时间里进行。为使课堂讨论更有效果,笔者并没有在一开学就进行课堂报告和讨论,而是让每个学生将自己所搜集的资料和撰写的论文初稿发给其他六位同学,要求每位学生认真阅读其他六位同学的论文和资料,了解其他同学的研究成果,以便在课堂讨论时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自己继续修改充实论文和PPT。经过两周的准备,从第三周起开始正式上课,每次上课时间为两课时,每次上课首先由一位学生就自己的研究成果做报告,报告时间不超过一节课。在学生报告结束后,主要由其他同学予以点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做报告的学生同时做出解答。在学生讨论过程中,笔者主要是倾听,只是不时地插话,引导和启发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带动学生的思考。在讨论会结束后,笔者再用几分钟的时间就学生的论文和讨论会中出现的问题做一简单评点,并要求已做报告的学生根据同学和笔者的建议继续修改完善论文,未做报告的同学课下好好准备。

第四阶段主要是学生在课下修改完善论文。做过报告的学生根据同学和笔者的建议修改完论文后,再交给笔者,笔者再提出修改意见,让学生继续修改,并要求学生完全按照正规学术规范撰写,直到修改到笔者基本满意为止。对于其中质量较高、达到公开发表水平的几篇论文,笔者向有关刊物推荐,结果有三篇论文得以发表。学生看到自己的努力有了结果,都非常高兴。

二、课题研讨式教学法的作用

实践表明,将课题研讨式教学法引入研究生教学中是一项有益的尝试。它对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1.课题研讨式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课题研讨式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从选择课题到撰写论文的每个环节都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即使是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第一环节,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选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也是课题研讨式教学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囿于学生的基础问题,课题难以让学生完全自主确定,需要由教师设计,但每个学生研究的课题不是由教师分配,而是由学生自主选择,并允许学生做一定程度的改动,教师只是介绍科研选题的原则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条件选题。由于课题是学生自己选择的,就有兴趣,有动力去进行研究。在课堂讨论环节,也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并不发表长篇大论,只是组织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辩论,使讨论能够热烈而有序地进行。

2.课题研讨式教学法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综合素质。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目标,课题研讨式教学法有利于实现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提高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综合素质。课题研讨式教学法的每一个环节都着眼于培养、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在课题研讨式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教师在讲授学科的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讲授本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指导学生如何选题,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入门途径。课题研讨式教学法的第二个环节着重于训练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和写作论文的能力。第三个环节通过课堂报告和讨论训练学生的表达、交流和互相启发能力。第四个环节则通过要求严格按照学术规范修改论文,训练学生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经过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学生基本熟悉了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了一定的科研能力,从而为以后撰写硕士毕业论文奠定了基础。

3.课题研讨式教学法有利于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实现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教学相长是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精华,但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这一教育理念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教与学基本上是单向性的。课题研讨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其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这就要求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实现学生学习和科研的密切结合,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变成科研过程。学生学习模式的改变也要求教与学关系的重新定位,教与学由单向性关系变为双向性关系。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变成了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在这种双向交流中,一方面,学生活跃性的思维所形成的新观点可以给教师以启发;另一方面,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可以促使教师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这样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仅学生得到了提高,教师也从中受益。

三、实施课题研讨式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课题研讨式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为了使这种教学法发挥其应有的效果,避免流于形式,也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1.课题研讨式教学适应于小班教学,不适合于大班教学。课题研讨式教学需要教师有效掌控整个教学过程,并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只有实行小班教学才能做到。笔者以前在上大课时,也曾尝试过课堂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但因为难以掌控,往往都流于形式,没有什么效果,最后不得不采取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2.课题研讨式教学法适合专题研究类课程。课题研讨式教学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带有研究性质,要求学生利用已学到的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此教学方法不适合那些以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为目的的基础类课程。

3.对学生的考核要考虑到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的表现,而不能仅仅考虑学生最后的论文。课题研讨式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每一个环节中,都需要学生认真对待,如果仅考核学生的论文,就可能使学生只注重最后的论文写作,就不能调动学生对待其他环节的积极性,从而达不到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综合素质的目的。

4.需要教师具备强烈的责任心。课题研讨式教学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费时较长。教师需要对每一个环节,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必要的掌控。如果教师在任何一个环节不能实施有效的掌控,那么,课题研讨式教学法就会流于形式,不能达到教学要求,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而且在课下都要尽心尽责。

5.在设计选题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一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设计的题目不能太大,要尽量小一点、具体些。如果题目太大,学生难以做精做细,会流于泛泛而谈。二要考虑到学生的研究条件,设计的题目使学生有条件去完成。笔者在设计课题时,主要考虑了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学术界已有的研究状况,尽量选取那些学术界已有了一定研究,但还有研究余地的课题。如果学术界还没有研究,对于学生来说就难以进行研究。如果学术界已研究的很成熟,那么学生只能重复前人的观点,不可能进行创新。二是田野调查的时间和经费问题。在学生正常上课期间,不可能抽出时间让学生去进行田野调查,至于经费就更谈不上了。所以,笔者设计的课题尽量使学生能够利用寒假回家过春节时间,在家乡完成。

俗话说,教无常法,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但就目前而言,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课题研讨式教学法是其他教学方法难以比拟的。对于笔者的探索,学生们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还要继续探索,使其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费孝通.留英记[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246-272.

[2]郝明君.研究生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15-118.

[3]谢美华,张增辉.探究式教学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2):61-63.

[4]欧阳丽莎.德国“探讨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学研究,2008,(1):58-61.

[5]王玉.对研究生专题研究导向式教学方式的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1):44-48.

研讨式教学论文第4篇

关键词: 研讨式教学 设计 实施 新闻专业 选修课《媒介文化研究》

研讨式教学,近来受到高校界的探讨与关注,这是令人欣慰的事情。因为十多年来的高考扩招,导致我国高等教育迅速进入大众化阶段,在学生激增、教师有限的情况下,许多课程采用大班型授课,粗放式教学,造成“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局面,明显不利于人才培养。研讨式教学,以小班型授课、研究性学习为特点,注重人才培养的精细化,它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自然是一种进步。然而,研讨式教学怎样才能收到实效,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呢?教学方案的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具体组织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实践、反复摸索,才能使研讨式教学的提倡不光停留在教学理念层面,而做到对教学环节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本文试图从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组织等三个方面,对研讨式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与同行进行交流与切磋。

一、教学目标定位

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目标,纲要强调要“深化教学改革”、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无疑对高校“培养什么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目标,它要求高校教学不仅传授知识,还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意识。

研讨式教学与传统传授式教学的不同就在于,后者重在传授知识,而研讨式教学,要突出“研究”,也就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创造新的知识,发展新的思想,提出新的理论”[1]的能力与素质。这种能力与素质可以说是多方面的,比如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的质疑和批判的思维品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总之,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是研讨式教学最终的落脚点。

“媒介文化研究”这门课程,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选修课,属于一门新兴的课程,课程开设历史并不长,至今不过近十年的时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的繁荣昌盛,以及新媒介技术的传播、扩散,使我国社会急剧向媒介化社会转型。我们置身于一个传媒所建构的景观社会里,传媒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于是带着探究传媒文化如何建构我们的认知与行动的任务,这门课程应运而生。目前,这门课程,在不同的高校,课程名称不尽相同,有“大众文化概论”、“传媒文化研究”、“媒介与大众文化研究”、“媒介文化专题”等。这类课程面向本科生开设有两个教学层次,一个层次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各年级开设的通识课,属于概论型课程。另一个层次是面向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选修课,属于研究型课程。“媒介文化研究”属于研究型的层次,它是面向新闻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选修课,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批判思维,学生在了解基本文化研究理论的基础之上,掌握媒介文化的研究方法与视角,提高对媒介文化现象的分析能力,进而站在批判理论的立场,对中国90年代以来的媒介文化现象进行观察与研究,对形成热点、引起争议的媒介文化文本进行独立的判断与分析。重在观察与分析、而非基础知识习得,它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研究能力。设定好了这个教学目标,接下来教学内容设计与课堂教学的组织也就围绕它逐步展开。

二、教学内容设计

研讨式教学,如何贯彻全面培养学生能力与素质的目标呢?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突出研究特色,以教师的知识与理论讲授为铺垫,学生的参与和研讨为重心。教师课堂讲授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知识,能以具备的知识经验去建构、生长新知识”,[2]因此,授课时教师精讲课程内容,扼要勾勒出完整的知识脉络,讲清楚理论的要点与来龙去脉即可,余下的时间留给学生自由讨论。在内容设计上选择那些适合讨论的议题,即适合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抓手”,提炼难易适中、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问题。

在“媒介文化研究”课程中,教师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提炼能够体现课程精髓的知识点与议题,每个单元涉及一个重要议题,每个议题均为该门课程关注与探讨的中心问题,通过“意义的生产”、“文本与语境”、“阅听人与身份认同”、“技术与文化”等四个议题的设定,实际上将媒介文化的生产、传播、接受等核心问题予以提炼与设计。为了便于学生思考与具体讨论,大的议题可以继续拆分成几个话题,以“意义的生产”这一单元为例,这个单元议题主要关注的是,“意义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通过话题拆分,再将其分成四讲内容,即“符号学”、“话语与权力”、“文化霸权理论”、“传播政治经济学”等,由此,该议题变得简化而利于把握与操作。这一单元的线索十分明晰,即首先抛出话题,提出意义不是自然的,而是人为的、建构的,以符号学理论为铺垫;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话语背后的权力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探究支配意义生产的政治力量、经济力量,以及其他影响意义生产的因素。统帅上述内容的核心即是本单元的核心议题“意义的生产”。总之,以“议题”为轴心组织课程内容,将大的问题分解为数个话题但又始终不离开核心问题、不离开本门课程的主线。

与此同时,如何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怎样才能使学生不对西方的文化理论产生望而生畏的心理呢?针对这类问题,教师采取的办法是选取贴近中国现实、贴近当下文化的个案。这样授课的另一条辅线就是中国90年代以来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形成热点、引起争议的媒介文化文本。如何讲清楚意义生产的制约因素?如何讨论意义生产背后的政治经济学力量呢?教师选取典型个案,以2004年电视剧《林海雪原》改编为例,(配以曲波小说原著《林海雪原》,1960年电影版本《林海雪原》为参照),讨论该剧在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上进行了怎样的改编与再创造?哪些因素制约着电视剧的意义生产?或者左右改编方向的力量有哪些?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社会语境和文化语境下决定意义生产的力量与因素。经过这样的设计,“意义生产”这个议题便被缩小、被具体化了,学生查阅相关评论与资料,并结合自己的观看感受来谈,讨论起来也就显得饶有兴趣,发言也变得踊跃。

三、课堂教学组织

研讨式教学包括两部分内容,即:研究与探讨。所谓研究,就是学生探究式学习、自主性学习;所谓探讨,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个人见解,互相启发与争论,教师引导与点评的过程。

与传统课堂老师“满堂灌”的授课方法不同,研讨式教学强调师生的深度互动,教师不再是一个知识的权威者,而主要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也就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学生被动听讲、被动记忆,学习的过程主要是接受、记忆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潜能从来没有被有效地予以调动。在研讨式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讨论议题,营造民主的讨论气氛,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组织课堂,学生积极参与发表意见,独立探索和解决问题,实践研究的全过程。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在自主性学习、课堂讨论中,不是简单地获得一种结论,而是在了解结论产生的学术渊源中,掌握了获取结论的过程,从而增强了探索意识,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讨论环节,教师主要采取以下四种讨论形式:小组陈述、主题讨论、随机发言、网络课堂讨论。小组陈述,就是三到五个同学为一组,共同协作,完成一个讨论议题,并选出代表进行课堂陈述。主题讨论,是由老师事先布置讨论题目,学生课下查阅资料、形成发言大纲,然后课堂上进行口头阐述。随机发言,老师事先不做布置,在讲授中随机设计小问题,学生自由发表看法。这三种形式都属于课堂讨论,但是一门选修课只有区区36个课时,如果每个专题都做到人人参与、个个发言,“普惠”每个学生,确非易事。为使课堂时间延长、讨论参与度提高,教师还尝试开辟网络课堂,让学生在网上发言,变封闭课堂为开放式课堂,这样便在相当程度上拓展了研讨式教学的时空,使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均有所提高。

针对如何有效控制讨论的过程与成效,以及怎样才能使学生在参与中全力投入、不走过场的问题,教师认为关键在于精心设计讨论话题和认真组织讨论。教师主要抓好四个环节,第一,设置情境、选好题目。讨论的题目要大小适中、难度适宜。因为,问题太大学生不易把握,问题太难学生会失去信心、丧失讨论兴趣。第二,精心准备讨论。要求在小组陈述、主题讨论中,学生必须课下认真准备,阅读相关文献、提炼观点、形成自己的见解,或者做成“PPT”形式,或者形成发言大纲。第三,有序引导讨论。在讨论中,老师适当引导,注意避免只放不收,课堂变成信马由缰的场所。对过于冗长、繁琐、不得要领的发言,老师应适当打断;有时一个问题抛出来,长时间没有学生举手发言,老师就应该用适当的语言给予启发。同时注意鼓励不爱发言的同学多发言,并且引导踊跃发言的同学提高发言质量,努力发表好见解。第四,做好点评与总结。讨论应该做到能放能收,大家畅所欲言,同时,扣紧主题,得出可信服的结论,最终回到课程的知识要点。

参考文献:

[1]顾沛.把握研究性教学 推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中国高等教育[J].2009,(7):31.

研讨式教学论文第5篇

关键词:英语戏剧选读;研讨式教学;教学法;角色;合作原则;炫剧社;戏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36-03

《英语戏剧选读》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的一门英语专业本科生选修课。开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英语戏剧要素、结构、类型等基础知识以及欣赏和分析英美名剧的基本方法,阅读理解当代英语短剧和英美名作,掌握分析人物、情境、结构、主题和写作技巧等方法。语言教学经历了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等教学改革,20世纪70年代出现社团语言学习法、暗示教学法、全身反应法、沉默法,然后又有了交际法教学、任务型学习、认知教学法、语块教学法、在师生对话中学习等教学法。教师根据《英语戏剧选读》课的特点开展了以学生为中心、以研讨式教学法为主的改革,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或研究式教学模式起源于18世纪的德国,作为德国大学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对近代德国大学的发展影响重大,后来被哈佛大学等高校广泛使用和推广。谢平仄(1988)、郭汉民(1997)、吕梁、赵晓杰(2002)、高新发(2002)、李剑杰(2003,2007)、梁金龙(2004)、杨旭(2011)等学者都开展了研讨式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李珂、刘赛红(2014)认为研讨式教学在1988谢平仄首次提出后的25年,对其理论的研究主要方面围绕着研讨式教学的内涵、意义和步骤,表述不同,内容没有本质区别,从现有文献看学者和教学工作者对研讨式教学都给予积极评价。姚利民教授(2008)认为研究型教学是教师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郭汉民教授(1999,2000)提出“研讨式五步教学法”:指导选题,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大班讲评,总结提高。郭教授认为实行研讨式教学法的宗旨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即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实行研讨式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主要归宿,也是实行这种教学改革的最突出、最根本的特点。李彤、王运浦(2015)认为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确定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八种基本能力:剖析自我的能力,文化提升的能力,精神需求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规划组织的能力,国际理解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英语戏剧选读》研讨式教学

1.教学目的。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学生阅读英美戏剧名作,掌握英语戏剧基础知识、赏析英美名作的基本方法,了解戏剧的特点、组成、要素、结构、类型等知识,掌握分析人物、情境、结构、主题和写作技巧等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探讨戏剧、创造性地运用课上课下所学的知识探究剧本和戏剧中的问题,并经过学生的思考、研讨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不仅能拓宽视野,提升戏剧文学素养,对英美文化有更深的了解,而且能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和终身学习的方法,提高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学方法。该课程的教学活动是一个让学生自己探索的过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讨论和排练。教师运用研讨式教学法为主,翻转课堂式、抛锚式、听说法、交际法、任务型教学、认知法、情境法、游戏等多种教学法为辅开展教学。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和特点选择要求阅读的戏剧,学生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剧作。课前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查找资料,阅读书籍、剧本、文章等准备课堂演讲和讨论,并提出相关问题,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课前的阅读、思考、研究进课堂;课程以学生为中心,课上运用研讨式教学方法,学生研讨为主,结合听说读写翻译训练和戏剧剧本欣赏,学生对剧本进行分析讨论,以个人或小组演讲汇报、小组和班级讨论的形式学习,有专题、案例、问题思考与讨论、对话、演讲、辩论、头脑风暴等形式;课下开展英语戏剧片段分组排练,教师点评和指导。课后同学们继续进行小组研讨和戏剧排演并准备下一课堂的研讨内容。教师全程给予积极评价并及时反馈。课上与课下结合,听课与自主学习结合,课程与剧社活动结合,学习与排演实践结合,观摩、剧本朗读与戏剧排演结合,练习与比赛结合,活动与互联网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课下结合学院剧社开展的活动,除了常规学习和排演,有高雅艺术进校园、观摩、比赛、工作坊、社团和校际交流等。我们始终将研讨式课堂作为双语戏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上模式形成了“专业+外语+戏剧文化+等等”多角度、多维度、多方法、立体综合的教育方式。

3.教学内容。本课程一个学期16周32小节上完,每周还有3小时课下讨论指导与排练,每个学期有一次2个小时的英语戏剧片段演出。课程分为英语戏剧简介、戏剧基础知识、剧本分析方法与写作、英美名剧赏析、当代英美短剧五章。研讨的英语戏剧有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麦克白》、《威尼斯商人》,莫里哀的《伪君子》、《吝啬鬼》,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契诃夫的《樱桃园》,谢立丹的《造谣学校》,王尔德的《温德密尔夫人的扇子》,奥尼尔的《毛猿》、《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米勒的《推销员之死》,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奥尼尔的《漫长的一天到黑夜》,威廉斯的《玻璃动物园》等;还有《音乐之声》、《窈窕淑女》、《剧院魅影》、《巴黎圣母院》等音乐剧以及《如此面试》、《莎士比亚的小屋》、《不是你的错》、《浪漫咖啡屋》、《格里考驾照》等当代英美短剧。本课程无期末考试,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平时的研讨表现、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考核评价包括出勤、小组研讨、提问、头脑风暴、演讲辩论、口语汇报、剧作评价、排演表现、排演评价、剧本创作、汇报演出等。

4.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张利荣(2012)认为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是组织者和指导者,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学习,并给予适当指导与及时反馈。吴绍春、张立新(2015)总结了林肯内州大学《国际教育与多文化》课程教师Randle教授的教学:讲得少、讲得精,请专家、邀学者,学生当老师、课堂格外活跃生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许多功夫在课外。教师教学生思维、研究和创造的方式方法,提供线索、机会、场所,创造条件。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较教改前有变化。教师是任务布置者、研讨课的指挥、主持、导演、引导者、促进者、激励者、评论者和指导者;学生是研究者、演讲者、团队合作者、讨论参与者、学习者、排演演员、导演、编剧、舞美、观众等,既是戏剧活动的设计者、策划者、组织者、思考者,又是参与者、体验者、评论者、实践者,成为课程的主体。课上,教师引领学生阅读并解读剧本,精读与泛读结合,更多采用研究讨论,更多综合运用启发式、任务型等教学法,互动充分,提倡提问和自主学习。教师的讲解时间大大减少,仅是翻转课堂和研讨课堂中导入或学生研讨后的总结。更多时间教师在启发或者安排学生分组作口语对话、头脑风暴、演讲辩论、小组讨论、编剧排演,与学生双向互动,构成研究性学习共同体。

5.合作原则指导下的《英语戏剧选读》研讨式教学。Paul Grice(1978)提出了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他认为只有交际双方都愿意合作,对话才能正常进行,交际双方要自愿遵守四条基本准则,根据双方信守的对话目的或方向做出自己的贡献。这四条准则分别是:

(1)量的准则(Quantity Maxim):a)言语应包含交谈所需信息;b)言语不应超过所需信息。

(2)质的准则(Quality Maxim):a)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b)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关系准则(Relevant Maxim):话语相关。

(4)方式准则(Manner Maxim):a)避免晦涩;b)避免歧义;c)简练;d)井井有条。

学生愿意积极参与开放式研讨,顺利推进小组研讨和师生研讨。高质量的研讨需要教师和学生遵守交际的准则。戏剧和研讨式教学是互动的,需要师生、学生间在课上课下、线上线下进行互动,只有相互支持与合作才能完成好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达到教学效果。合作原则指导互动中会话交际的顺畅进行,因此,《英语戏剧选读》研讨课需要合作原则作为指导理论,提高教学质量。课上,师生就戏剧创作和剧本阅读展开研讨,更好地理解和揣摩剧作家的创作意图和每一句剧词的意思。学生在课前的戏剧研究中,要遵守量的准则,包含所需信息,搜集教师布置的任务中的充足的关于剧作家、剧本背景、内容等信息。剧作家在设想和构思人物时往往完整地包括人物早期的经历和情感体验,特别是童年时期的经历,设定人物的家庭、教育、劳动、工作、社会交往等背景,从而体现人物性格和在戏剧各个不同场景的话语、动作、态度、做法等外在表现形式,因为戏剧的展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所产生的故事和冲突都是与人物早期的经历和情感体验有密切联系。创作者考虑设定人物内心的世界,进行精神分析,从而外化为舞台人物的表现形式,使其具有合理性。教师带领学生再从读剧本开始追根溯源,不仅了解台词的意义和目的,也分析原因,从人物的经历和内心精神世界做文章,更加贴近人物本来的面目,使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表演得更加逼真、生动和合理。在课堂研讨时,学生的演讲汇报、提问、思考和讨论应遵守合作原则,才能保证课堂顺利高效高质地进行。学生的研讨话语应包含该课堂研讨的所需信息,不应超过所需信息;不要说虚假的话、缺乏证据的话,研讨中的思考和讨论要充分,更要注重足够的证据和理由,论点清晰,论据充分有说服力,有理据有逻辑;话语相关,内容切题,不讨论与该论题没有关系的内容;话语避免晦涩、歧义,要简练、井井有条,表达清晰流畅,结构有条有理。

三、《英语戏剧选读》研讨式教学的启示

1.综合运用教学资源和方法。该课程教学综合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比如:教学资源网站、戏剧学习与欣赏网站、剧本网站、搜索引擎、搜索工具、图书馆、资料室、学术网站、数据库、同步异步交流工具等。并且使用QQ、微信等技术与学生沟通,与学生交流,对学生开展指导辅导,指导学生如何查找、分析比较、批判性地利用各种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指导学生开展和推进研究性学习。课程主要运用研讨式教学方法,结合听说读写翻译训练和戏剧剧本欣赏,剧本分析讨论,以个人或小组演讲汇报、小组和班级讨论的形式学习,综合运用剧本文本、音频、视频、现场观摩、剧本朗读、专题、案例、问题思考与讨论、对话、演讲、辩论、头脑风暴、小组表演、汇报演出等形式。除了阅读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听、看、现场体验、表演体验感受戏剧的展现。

2.课程的延伸――炫剧社。炫剧社成为第二课堂和课程的延伸,该课程的学生都是炫剧社的演员,教师将课堂中没有时间讨论和排演的部分内容纳入剧社活动,辅助课堂教学,相互促进,共同构建大课堂。剧社的活动十分丰富,除了常规学习和排演,有高雅艺术进校园、观摩、比赛、工作坊、社团和校际交流等。以上模式形成了“专业+外语+戏剧文化+等等”多角度、多维度、多方法、立体综合的教育方式。炫剧社每年都举办“外语之夜、炫剧之夜”,上演课堂研讨和剧社排演的英文剧,参加南锣鼓巷戏剧节等大型活动,将其打造为文化建设品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

3.注重个体差异和需求。教师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自己的思考探讨,并且了解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因材施教,与学生一起商量角色和排演的安排,进行个性化的辅导。

四、结语

《英语戏剧选读》研讨式教改主要运用研讨式教法,综合运用多种教法,使学生独立、开放、辩证地自主研究、合作研讨和排演英语戏剧作品,掌握戏剧基础知识。学生不仅能拓宽视野,提升戏剧文学素养,对英美文化有更深的了解,而且能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和终身学习的方法,提高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该教法对师生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大挑战,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水平和需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实施方法。

参考文献:

[1]Grice,H.P.(1978).Logic and Conversation[A]//何兆熊.语用学文献选读[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562-594.

[2]郭汉民.探索研讨式教学的若干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2):108-111.

[3]郭汉民.研讨式教学与大学生能力培养[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5):195-199.

[4]杰里米・哈默.朗文英语教学实践[M].王蔷,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5]李珂,刘赛红.浅谈研讨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4,(7):3-4.

[6]李彤,王运浦.研究性学习[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5.

[7]刘建清.研究型教学:探索与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8]吴绍春,张立新.研究型大学的研究型教学:理念与实践[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

研讨式教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 军事理论课;研讨式教学;问题探微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4-0096-02

“军事理论课”作为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对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和大一新生实际,选择部分内容开展研讨式教学很有必要。因为,研讨式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方法,不仅符合现代教育教学规律,而且符合大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注重掌握方法和提高综合能力的心理倾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又容易陷入两种误区,一是将教师的启发式讲授和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当作研讨式,这实际上还是教师唱独角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唱独角戏,又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只有精心选择研讨主题,坚持教师主导性,凸显学生主体性,找到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点,才能实现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体现研讨式教学的价值。

一 精选研讨主题是前提

研讨主题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后续环节的成功与否。任课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时政热点、难易程度等精心选择恰当的研讨主题。

1 紧扣教学目标选择研讨主题

“军事理论课”作为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涵盖中国国防、军事思想、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五章内容,每章又包含许多小节,内容丰富,容量庞大,覆盖面广,而《大纲》规定教学时数为36学时,实际上各普通高校根本未开齐开足。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时数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紧扣课程中的教学重点或难点确定研讨主题,把研讨时间和机会用在“刀刃”上。一旦脱离教学内容进行任意选题,有可能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踊跃参加,实则难以达到本门课的教学目的。如,第二章《军事思想》内容繁多,包括古代、近代、现代军事思想,而现代军事思想又包括、邓小平、、、五代领导集体的军事思想,笔者抓住军事思想这一教学重点,充分准备、精心设计了“为什么说人民战争思想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思想有没有过时”等研讨主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认真思考、深入研究、讨论交流,对军事思想尤其是人民战争思想这一核心内容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2 结合时政热点选择研讨主题

“军事理论课”是一门军事与政治、时事与历史、人文与理工高度交叉融合的综合课,教学中必须结合当前国际国内时政新闻、形势政策、军事热点等内容进行,因此任课教师必须具备捕捉国际国内政治、军事新动态、新趋势的高度敏感性。如第三章《战略环境》,就不能纯粹按教材编排教学,因为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战略环境、国际战略格局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之中,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又纷繁复杂,与邻国关于海洋权益的领海、资源争端不断……在教学中,笔者选取“争端”、“南海问题”等时政热点作为研讨主题,同学们非常感兴趣,认真、积极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热烈、踊跃,通过研讨,对、南海的历史渊源、争议现状了如指掌,从而树立起捍卫我国、保卫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心,这比在课堂上干瘪瘪地讲授“、南海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3 选择难易适中的研讨主题

“军事理论课”的授课对象是大一新生,由于入校时各地区高中教育水平存在差距以及文理分科,同学们的文化底蕴、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不尽相同,同一班级的学生对军事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就不尽相同。任课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等丰富个性选择研讨主题。过于简单、过于知识性或经验性、过于深奥等问题,都不适合展开讨论。太简单的主题,学生觉得没有研讨的必要,提不起探讨的兴趣;太难的主题,无疑剥夺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发言权,使得课堂成为少数学生唱“独角戏”的舞台。真正的课堂应当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所以,选择的研讨主题难易要适中,既能调动绝大多数人的参与兴趣,又具有启发性和可探讨性,给学生的思维留出一定的空间,调动他们进行探究的强烈愿望。

二 坚持教师主导是关键

实行研讨式教学方法,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关键。只有切实转变陈旧教学理念,准确把握研讨时机,灵活驾驭课堂讨论,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 转变陈旧教学理念

转变教育观念,是教师改变教学方法的前提。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已认识到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构成的双向互动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记”、“教师说,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在部分教师的头脑中已形成固定模式。不少教师认为军事理论课内容丰富、容量庞大、覆盖面广,教学时数又有限,必须由教师讲授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仍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习惯于将知识点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生怕哪里没有讲到,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可见,我们要真正实施研讨式教学,教师首先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头脑中固有的满堂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积极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进而在互动探讨的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相长。

2 准确把握研讨时机

准确把握研讨时机是研讨式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前提,因为研讨式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对研讨的基本内容有一个充分的掌握基础之上。所以,在研讨式教学之前,教师必须对研讨所涉及的基本内容进行有效讲解,在学生掌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查找相关索引,阅读相关资料,或者指导学生在网上获取相关信息,有条件的还可以把相关资料发到学生手中。那么,学生查阅资料、学习研究的情况怎样,熟悉相关资料信息的程度怎样,是否可以开展研讨式教学,教师必须全程跟踪,密切关注,了如指掌,并根据学生对研讨资料掌握的实际情况,做出研讨时机是否成熟的正确判断,选择恰当时机开展研讨式教学。如果学生没有充分准备,没有对基本资料的准确掌握,教师草率决定、匆忙进行研讨是难以成功的。

3 灵活驾驭课堂讨论

教师是课堂的灵魂,一定会影响课程的进行。传统教学中,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一般也不会有意料之外现象的出现。而在研讨式教学中,教师转变为主导,学生则作为主角,会出现很多种情况,需要教师适度参与,教师的身份类似于导演或者节目主持人。如,在研讨方向出现偏差时,教师需要及时而又不生硬地将方向引导回来;在研讨内容多而不精时,教师需要将内容提纯提升;在个别学生的发言时间过长、频率过高时,教师需要在不打击个别学生发言积极性的前提下给予恰当提醒和适度限制……可见,研讨式教学中,虽然主要的表演机会在学生,但是教师的地位绝对不可或缺,教师应当具有很好的大局掌控能力。

三 凸显学生主体是目的

军事理论课实行研讨式教学,在坚持教师主导性的同时,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丰富活跃课堂,锻炼提高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

1 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研讨式教学中,不仅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学生也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在课堂上不再只是倾听者,不能将教师的每一句话视为金科玉律、一言九鼎,不加分析地全盘接收,而是要将自己视为学习的主人,亲自去查阅相关资料,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踊跃参与交流讨论。教师也应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研讨探索,能让学生互相间讨论解决的,尽量让学生讨论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教师再讲,尽量把学生推到前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发言、讨论、辩论的主体和主人,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学习不再是一种被动和强迫,实现由过去的“要我学”到现在的“我要学”的实质性转变。

2 锻炼提高了学生学习研究能力

研讨式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在于传授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如何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成能力,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为中心,以探讨、交流与对话为形式,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加强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与探讨,实现自我探索、自我教育,在实践中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是实行研讨式教学的最突出、最根本的特点。如,通过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有助于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调查收集信息的能力;通过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和辩论,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可见,在研讨式教学中,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学习、思考、研究、讨论与交流,锻炼提高了分析思考问题、语言文字表达、人际交流沟通等诸多方面的学习研究能力,使其真正“学会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研讨式教学论文第7篇

(商洛学院生物医药与食品工程学院,商洛 726000)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性教学成为高校课程改革的新思路。细胞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四大基础学科之一,在其教学过程中开展合作研讨式教学新模式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并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本文重点探讨了合作研讨式教学方法在地方院校的实施情况,并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旨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细胞生物学;研讨式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6-0151-03

基金项目:商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4jyjx117)。

作者简介:李小玲(1980-),女,陕西西安人,教师,副教授,从事细胞生物学的教学与改革研究工作。

0 引言

研讨式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模式,其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平台和氛围,让学生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或学科前沿动态展开科学讨论。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讨论还能增进师生友谊,使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教学质量。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合作研讨式教学并非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本人在细胞生物学课程中通过连续四轮的研究性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教学组织形式中及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为此,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分析总结细胞生物学课程在该校开展合作研讨式教学的实践、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对细胞生物学教学和今后相关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1 细胞生物学课程开展合作研讨式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1.1 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和核心,而商洛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目的是面向地方,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该校自升本以来不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和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保障新时期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1.2 细胞生物学在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也是前沿学科,是教育部规定的生命学科各专业学生必修的7门主干课程之一,在生命科学教育中占有核心地位,为生命科学其它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细胞是所有现代生物学分支学科的基础,而细胞的研究既是生命科学的出发点,又是生命科学的汇聚点[1],从细胞生物学的角度认识生命和生物科学,为后续的课程的学习能打下良好基础。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也发生了转变,即从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转向细胞重大生命活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上来。这种课程研究重点的转移及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使得细胞生物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成为大势所趋。尤其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目前能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的研究性教学新模式的实施就显得更加迫在眉睫了。

2 商洛学院细胞生物学合作研讨式教学实践

2.1 合作研讨式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合作研讨式教学即采用“科学讨论”的形式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前沿动态或热点问题的自学和讨论,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同时也补充了课堂内容的不足,小组合作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2]。该形式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独立自主或相互合作地发现问题,通过查阅文献、讨论及汇报等探索活动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情感,该形式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2 合作研讨式教学的具体做法

目前该校生物技术专业《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共设72学时,其中课堂教学54学时,实验教学18学时。因本课程内容多、抽象难懂,又是一个前沿性学科、在教学上既要保证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又要尽可能地介绍新的理论和方法,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更好的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借鉴其他学校成功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我们尝试了合作研讨式教学形式,强调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要面向过程而不是面向结果[3,4]。

2.2.1 修订教学大纲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原有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合作研讨教学环节,从已授理论课的重点内容中提炼一些具有综合性、趣味性、争论性的讨论话题,作为合作讨论式教学的论题。如举例说明线粒体功能障碍会引发哪些人类疾病?哪些人类疾病与细胞信号传递通路异常有关?“端粒酶”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与人类寿命?通过学生查阅文献及自主学习,使学生能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有利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2.2 教学过程设计

本次改革分别以该校生物技术专业2009级至2012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四轮合作讨论式教学的尝试。整个教学过程分两部分,即大班上课和小班讨论,在大班上课中,主要由教师讲解本课程的基本理论,而针对一些具有共性意义的重大问题或热点问题所涉及的细胞生物学知识及前沿动态进行自学和小班讨论,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及实践应用能力。

2.2.3 合作研讨式教学具体实施方法

研讨性教学实施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①讨论题目的确定和选择。教师提前一周给出讨论题目,题目具有一定的前沿性,每组学生在备选题中任选一题进行查阅资料,并写出个人学习报告,要求1000字左右。

②讨论小组的分配和任务分工。根据学生选题情况,分组讨论,每小组 5-6 人,并确定组长,由组长负责指定每次“学习研讨”活动的主持人、汇报人和记录人员等,并将结果上报老师。

③具体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各小组组长召集本小组成员就该小组所承担的研讨主题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形成自己的观点,准备小组发言材料,并在课前预讨论,并形成汇报课件,由一人代表进行汇报,汇报时间为8-12分钟,汇报统一安排时间随堂进行。

④课堂研讨及点评。各小组汇报人代表本小组进行班级汇报,其他小组的同学以及指导老师就该小组的汇报内容展开提问,汇报人及其小组的其他成员予以作答;指导教师就各小组查阅文献、汇报情况及团队合作等作为评定指标,做适当的点评,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班级学生对本次研讨活动的点评及感受。

2.2.4 制定合作研讨式教学考核办法

针对上述的合作研讨式教学方法,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参与到讨论环节中,我们制定了本次“小班”讨论考核办法,即每一小组成员在本次学习研讨活动中的最终成绩(百分制)=个人成绩(50%)+分组成绩(50%),其中,个人成绩(50%)=个人文献查阅成绩(20%)+个人自主学习报告成绩(30%),分组成绩(50%)=分组研讨学习记录成绩(10%)+分组研讨学习发言报告(10%)+分组发言的现场评分成绩(25%)+本次研讨活动书面材料汇编成绩(5%)。这种多元化的考核模式既评价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促进了合作研讨式学习的有效开展。另外,通过改革考试命题方法,在试题中涉及了合作研讨式学习相关题目和部分前沿热点问题,改变了传统死记硬背的考核方式,通过考试成绩可反映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3 商洛学院细胞生物学合作研讨式教学取得的主要成效

3.1 教学效果反响良好

通过连续几届的合作研讨式教学实践探索表明,本此教学改革对学生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学们普遍比较认可和接受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认为使自己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综合素质大大提高,并建议在时间能够支配情况下多选取几门课程开展类似的教学活动。

3.2 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

从连续四年该课程期末考试成绩来看,年终考核结果反馈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升,优秀率呈现上升趋势,如生物技术专业该课程考试成绩优秀率从2009级的7.1%上升到2012级的22.7%;近年来,在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中与该课程相关的论文题目每年平均占该专业的26.7%;从近三年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考研情况来看,以该课程作为专业课的学生平均每年占考研上线率的46.7%。

3.3 教学成果推广初显成效

随着近年来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本课程于2014年在该校生物学院开展了首次教学观摩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院领导和在场教师的充分肯定,并申报了商洛学院2014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其教学成效对于其他基础课和专业课任课教师更好地开展研究型课程建设和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4 地方高校开展细胞生物学课程合作研讨式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4.1 科学组建学习小组,明确任务分工

在合作研讨学习过程中,组建合作小组是一个关键因素,小组成员的合理搭配有利于学习团队出色的完成学习任务。然而,在实践教学中,只考虑到各小组的人数是否均衡,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性别、能力、个性特征等因素是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合作学习功效的发挥。

因此,在后续的教学实施中应科学组建学习小组,明确任务分工,才能发挥最佳的合作效果。在合作式讨论中,除了适当考虑学生的自愿组合外,还应按照、学生的性别差异、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征等差异进行分组,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5]进行分组,每组设一组长,主要负责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讨论。

4.2 积极主动开展课外讨论活动,注重学习实效

在合作讨论中因对小组成员的监督力度不大,导致个别成员责任不明确,出现不参与现象,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小组研讨学习成为个别学生的研究,而其他同学因基础差、性格内向,自愿放弃发言机会,长期以来,他们就对合作式学习失去了兴趣,达不到合作研讨学习预期的目标。

自主学习是合作式学习的基础,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要求小组成员积极主动开展课外讨论活动,完成文献的查阅、资料的整理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而不是将合作式学习流于形式。为此,在明确小组分工和责任义务的同时,要求每一个人在讨论前提交《个人自主学习报告》及《文献资料清单》,一方面是证实本次活动的具体实施情况,另外,以此为依据,给出该生此次合作式学习的个人成绩,如果该项目不过关,不仅影响到小组成员的个人成绩还会影响到小组的总成绩。这样小组成员基本都会全力以赴,做好自己,为团队争光出力。

4.3 根据课程知识体系和学生认知能力,合理设置论题

合作讨论的题目难易度及趣味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从已授理论课的重点内容中提炼一些具有综合性、趣味性、争论性的讨论话题,是讨论成功的关键。主要有题目过大、过难;趣味性不够、实际应用性不强等。题目过难,学生难以理解,无法形成自己的观点,讨论时学生不做声,讨论课效果不理想。

在今后的合作式教学中,应根据课程知识体系和学生认知能力,合理设置论题,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应适中,应紧扣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讨论中发展各种能力的同时,理解和掌握知识,真正实现传播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思想的协调统一。问题设置还应具有一定的激发性,因为学生已经习惯了传统的被动学习,对讨论积极性不高,因此,问题应考虑能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要能引人入胜,引起悬念,甚至可适当带些辩论色彩[6]。其次,选题应符合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一定的应用性,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讨论学习后,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4.4 建立多元化、过程性的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体系只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视了学习过程,严重影响着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在实践教学中常出现学生不配合或不积极等情况。

因此,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讨论环节中,就必须取消传统的一次性闭卷考试,建立多元化、过程性的教学评价体系,保障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如平时考核(15%)+讨论课评价(35%)+期末考试(50%)。只有建立客观、公正的学习考核评价体系,才能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保证学习效果,否则合作研讨式学习模式就会流于形式,影响新模式的推广和执行的持久力。

4.5 转变教师观念,组建教学团队,营造教改氛围

在合作研讨式教学中,虽然学生是主体,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着本次活动能否取得实效。如果教师观念不更新、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愿意在研讨活动中花费精力,那么就很难推进教学改革工作;或者有些教师对研讨式活动理解有误,认为合作研讨式学习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不用花费精力查阅文献,只是组织课堂就行,往往出现教师掌控与引导能力低下等问题,如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措手不及、教师对最新的前沿动态了解不够,在总结中难以凝练出自己的观点,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角色混乱的现象。另外,由于教师之间团队合作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因此,教师很难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改进教学方法,这也限制着研讨式活动的开展。

在合作研讨学习中,学生面临的大部分问题在小组讨论及课堂讨论中已初步解决,但因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认知能力偏低,对于一些个别问题还需要与教师共同探讨,因此,教师应查阅大量的文献,形成自己的见解,有效的引导学生,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理论。另外,教师的课堂组织策略也很重要,如,建立发言奖励制度,将发言、提问次数与成绩挂钩,要求学生脱稿汇报,防止学生枯燥的念稿,对于念稿的学生,其成绩应适当扣分。

研讨式教学中还应注重教学团队的建设,搭建有效的教学平台,以便教师进行交流,总结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环节,使教师能够及时发现教学内容、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4.6 加强政策支持与激励制度保障

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虽然已经意识到教学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但由于受观念、资源、资金的限制,教学改革的步伐较慢。近年来,学校也与国内研究性教学示范改革院校进行了合作,先后派教师及学生进行交流学习,但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至今,在制度保障、工作氛围、评价机制等管理制度上的引导与系统保障不到位,导致开展研究型教学的教师动力不足,难以使合作研讨式教学有效开展及推广。

合作式教学不仅需要氛围、方法策略,还需要学校政策的支持,以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否则就会限制合作式教学模式的推行。因此,学校应成立教学改革组织机构,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教学管理和激励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对于教师的评价应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不能仅仅以论文和科研来衡量教师工作业绩,对于已经开展研究型教学的教师,应在其原有工作量的基础上计算额外工作量,对于教学改革效果好的教师应给予特别奖励,这样才能激励其他教师投入到教学改革中来,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氛围才能真正形成,教学质量的提高及专业内涵建设目标才能逐步实现。

参考文献:

[1]翟中和,王忠喜,丁明孝.细胞生物学[M].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李桂萍,杜雪玲.细胞生物学教学模式的优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0):229-230.

[3]王金发,王国雄,何炎明,等.创建“开放式、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04,1:32-33.

[4]王金发.探究研究性教学——用心授课[J].中国高等教育,2004(9):20-21.

研讨式教学论文第8篇

【文章摘要】

研讨式教学方法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运用中,没有清晰地将研讨式教学中的研究与学术研究加以区分。二者无论是在研究前的准备工作方面,还是在选题的原则以及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所能达到的程度方面上都存在区别,只有深刻地认识到二者的区别才能在教学中发挥出研讨式教学方法的最大效用。

【关键词】

研讨式教学;学术研究;差别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称“概论”)的课程性质和特点需要任课教师引入研讨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研讨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在课程教学中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精神。在研讨式教学方法的实际运用中,研讨式教学中的研究与学术研究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别。

1 研讨式教学与学术研究在研究环节的准备工作上存在很大差别

在学术研究中,研究课题确定之前需要大量的研究工作。首先需要对材料进行收集并加以阅读和理解,然后通过理性思维把材料进行梳理和总结,综合相关课题的研究和理论前沿,最终提炼出一些比较发人深省和有研究价值德课题。到此,具体的研究对象得已确定,下一步就是具体的研究活动的展开。

与学术研究相比较,研讨式教学的研究准备工作有很大不同。在研讨式教学中,学生在进行研究之前,要在老师的引导和自身学习的基础上系统地掌握相关教学内容和研究技能。具体地说,一方面,学生要学习和熟悉本课程的知识,学生一般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来掌握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要受到老师科学方法、科学思维方面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知识的探索过程和新思想、新思维的产生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研究成果,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将自己研究思路、研究技能和研究体会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因此,在研讨式教学中,学生进行研究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如何进行研究性的教学。

2 研讨式教学与学术研究在课题选择的原则上存在很大差别

首先,科研选题最重要的原则是学术创新性。所谓创新性原则,即要求选题本身具有先进性、新颖性、独创性和突破性。要选择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要立足于理论上的创新、方法上的创新,更要善于开展原创性创新。

而在研讨式教学中,选题最重要的原则是独立思考原则。也就是说,研究选题只要求研究者能够独立自主而不是被动地思考的选题。从两个原则来看,研讨式教学的研究选题更容易选择。

研讨式教学以发展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直接目的。学生的观念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年龄阶段、任何发展水平的任何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观念进入教学过程的,因此,研讨式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倾听学生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研讨式教学的目的当然并不局限于学生已有的观念。研讨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培养学生独立进行思维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产生更精彩的观念。因此,在研讨式教学中,选题最重要的原则是独立思考原则。同时,这一原则是选题具有体现鲜明个性化。鲜明个性化的选题能够激发学生开展多角度深入、多维度探索的兴趣与热情。学生每个选题宛如姹紫嫣红的鲜花在春天绽放一般,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不断诞生精彩观念。

其次,教学科研的选题要与社会需要相匹配。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社会生产的需要,从而推动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对于课题的选择标准,要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中进行选择,要着眼于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同经济建设相结合,以社会的需求为前提。同时,只有面向社会、面向生产实际需要的选题,其成果才能为社会所吸收、消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真正推动社会进步。

而在研讨式教学中,选题的原则是教学需要性原则。紧扣教学内容,不能偏离教学内容去寻找、设计研讨题目,这里由研究与教学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决定的。特别注意的是,按教学需要选题的范围远远大于以教材内容为主线进行选题。传统的学习单纯以教材内容为主线,按部就班地进行理论教学,让学生误认为该课程是纯理论、教条化的东西,这样,选题的灵活性就受到限制。因此,选题应该按照教学需求进行,这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最佳结合,从而有利地提高了研讨式教学的效果。

再次,学术研究主要体现为可行性原则。科研工作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探索性、创造性活动,总要受到一定条件限制。可行性原则体现了条件性原则。如果选题不具备可以完成的主客观条件,再好的选题也只能是一种愿望,因此,可行性原则是决定选题能否成功的关键。

而在研讨式教学中,选题的原则是“抓易放难”的原则。研讨式教学时,选择的研讨课题应该是学生能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通过思考和钻研, 就能找到问题答案。也就是说选题在难易程度上应该适宜,过难或过易都不利于研讨的深入。

3 研讨式教学与学术研究在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程度上存在很大差别

研讨式教学虽然同教学研究一样都具有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功能,但研讨式教学只是按照做学问的门径对学生进行科研入门的初步训练。

学术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不仅需要掌握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具有本专业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勿庸置疑的是,科研能力这样一个极其复杂的富于创造性的特殊能力,既不是人人都能具有的,也不是一下子从整体上可以培养起来的。它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培养过程,更需要从各个方面加强训练以促进整体能力的提高。而研讨式教学仅仅起到了引导学生学术研究习惯养成和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学术研究能力的作用。

首先,研讨式教学着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就是求异思维,是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研讨式教学就是促进学生运用已有的理论和知识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或者激发学生经过探索提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产生新颖的思维成果。只有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能够提出不同的见解,思维活跃,才能使研究的理论具有批判性、创新性。

其次,研讨式教学的每个步骤也在强化着学生其他的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除了创新思维能力以外,还包括检索文献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 阅读文献资料的能力、鉴别资料的能力、 归纳综述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和分析综合能力、文字表述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在了解了课程的基本线索和脉络之后,带着自己选择的课题,按照教师传授的方法,独立地进行研究,检索文献,查阅资料,搜集整理,反复推敲,分析综合,形成看法,写成讲稿。再修改充实,讨论交流,经过质疑问难,按照规范誊写清楚,征引资料,注明出处。最后还要撰写文章,评学议教。一切都必须去做,去实践;一切都必须开动脑筋,独立思考;一切都必须严肃认真,来不得半点马虎。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在结合专业课程的学习的同时,初步接受各方面科研能力训练的过程。这样做是给掌握了一定基础知识、思维十分活跃敏捷而又期盼发展能力、完善自我的大学生提供一个培养科研能力的空间,从而改变学生教学和科研分离的现状,使学生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逐步地培养起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避免出现在完成毕业论文的短时间内很难写出有创见的论文的情况。

总之,在研讨式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研究前的准备工作,还是选题的原则以及培养科研能力所能达到的程度上,都是与学术上的研究有着根本的区别,只有在于学术研究做出细致的比较,而不是将两者混淆,才能更好地把握研讨式教学中的研究环节,其结果不仅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又培养出学生学术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梁金龙.研讨式教学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2004,(2)

[2]张铖.研讨式教学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2,( 2)

[3]姜清奎,王贯中.科研选题的原则与方法[J].管理与交流,2007,(3)

[4]万军杰.研讨式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1,(6)

[5]韦慧华,袁俐萍.试论研讨式教学对教师素质的挑战[J].师德师资,200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