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研讨会通知

研讨会通知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2 15:00:48

研讨会通知

研讨会通知第1篇

会议主题:务实、创新、高水平。

论文征集内容:

1.国内外日用化工新技术发展趋势

2.化妆品、洗涤用品新技术

3.新原料(包括香精香料及防腐剂)在日化产品中的应用

4.生物、生化及天然活性物在日化产品中的应用

5.日化产品的安全与功效性评价

6.行业法规与现代科学管理

论文要求:1. 论文字数以3000字左右为宜;2. 提交“论文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作者职称及所从事专业”(论文摘要限定150字以内);3 .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要中英文对照;4 .上交论文一律用word格式发到学会电子邮箱;5. 论文征集截至日期为2007年 7月 30日。

论文评选:经专家委员会评选,对优秀论文,给予表彰奖励、颁发证书;对青年优秀论文推荐上报北京市科协。参加评选;所有获奖论文作者的名单登载在《中国化妆品》和《北京日化》杂志上;对征集的论文编辑成册,出版论文集。

收费标准:参加讲座的外企及有关单位按30分钟/场,每场收费2000元。论文集广告费:彩页 2000元,黑白(文字) 1000元。

交费时间:2007年 8 月 15日前汇至北京日化学会。

研讨会期间设有新产品展示:内容:日化产品、原料、设备、包装、OEM、新技术成果转让业务洽谈。

规格: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价格:1500元。报名截止时间2007年7月30日。

学会地址:北京市崇文区东四块玉南街32号

邮编100061

联 系 人:刘静安 胡翠兰

电话:010―67113081

传 真:010―67173252

电子邮箱:bjrhxh@sina.省略

研讨会通知第2篇

随着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电脑、平板、智能手机等数字化终端的普及,数字技术的运用也在基础美术教育中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并对改进教学手段、整合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发挥着独特作用。“—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美术,一个时代有—个时代的美术教育,电脑美术是这个时代的美术门类之一,电脑美术教学是这个时代的美术教育特征之一”。为了将广大中小学生对数字平台的兴趣与美术学习紧密结合,同时适应中小学数字美术教学迅速发展的趋势,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决定举办“201 4年中小学数字美术教学研讨会”,以推动中小学数字美术教育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全面提高中小学美术学科教学质量。

本次会议由深圳市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深圳市布心小学承办。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内容:1.数字美术教学展示(小学、中学各两节课);2.专家讲座、培训;3.交流、研讨;4.师生作品展评。

二、会议时间:2014年9月24日(8:30-20:30报到)至9月27日(离会)。

三、会议地点:深圳市布心小学。

四、报名联系人:赵老师010-58758581,范老师18795462338。请与会者于9月15日前登陆中国美术教育网cnartedu.cn上传报名表报名,具体操作要求详见网站相关说明。

五、请将教师及学生数字美术作品电子文档(文件名为:作者姓名,所在省、市、学校,作品标题)于7月15日至9月15日上传至中国美术教育网cnartedu.cn,具体操作要求详见网站相关说明。

六、报到地点:深圳雅园宾馆(深圳市罗湖区东门北路1001号),联系人:赵老师139252812220

七、本活动不收会务费。与会人员差旅费、食宿费由所在单位报销。食宿费由所住宾馆收取,每人每天260元,三天共计:780元。

研讨会通知第3篇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于2010年4月在苏州召开的“第二届环境友好型农药制剂加工技术及生产设备研讨会”,对推动环境友好型农药剂型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及时把握农药制剂的研发动态,获取最新的研究成果信息,为从事农药制剂开发的专业人员和制剂企业提供展示的平台,推动我国农药制剂工业健康快速发展,我会定于2012年4月24日~25日在昆山召开“第三届环境友好型农药制剂加工技术及生产设备研讨会”。会议邀请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和国内外行业专家讲解农药制剂转型升级政策制定思路,介绍制剂清洁生产工程化方案,讨论制剂加工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广环境友好剂型的专用溶剂、助剂及设备成套化技术,邀请相关企业介绍制剂生产工程化实践的成功经验。旨在加快农药制剂的升级,引导农药制剂加工企业转型,提升农药制剂加工技术水平,提高农药行业及制剂加工企业的竞争力。

为做好会议相关工作,保证会议顺利进行,现将有关情况通知如下:

一、会议内容

(一)行业动态

会议期间,将于24日晚举办“农药制剂清洁化生产装备专题会”、“农药环保助剂的应用专题会”。

报告内容如有变动,以报到时的会议日程为准;会后将安排到先正达(苏州)有限公司等企业现场参观。

二、会议时间和地点

报到时间:2012年4月23日8:30至22:00

会议时间:2012年4月24~25日,会期2天

现场参观时间:2012年4月26日上午

会议地点:江苏昆山东方云鼎温泉度假酒店

三、会议事项

(一)会务联系人

范东升(010-84885920、13683183823)

游文莉(010-84885067、13311129064)

朱伟娟(010-84885035、13146020719)

传真:010-84885255

电子邮箱:ccpia_zjh@126.省略pia.省略)” 下载),并请于4月10日前发传真或电子邮件至中国农药工业协会。

(四)会议统一安排住宿,费用自理。

(五)会议安排接、送站。

接站地点:昆山火车南站、火车北站;

接站时间:4月23日8:00至21:30;

接站联系人:金小弟手机:13706260693,

研讨会通知第4篇

关键词:讨论课;应用能力;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189-02

一、引言

《通信原理》课程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课程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重点掌握系统的概念和系统的分析方法,为移动通信、光纤通信、通信网络安全、信息论与编码等后续课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在本科阶段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该课程教学内容较多,且理论性、系统性、物理性强,抽象概念多,对数学要求也较高,在以往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教授方式,学生往往觉得枯燥,学习难度较大。为了满足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通信原理》理论课程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均适当进行改革。让学生从实际的应用出发,结合理论知识来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得到提高。

“研讨式”教学模式起源于18世纪德国,作为德国大学一种重要的教学和研究制度,对于近代德国大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并且该模式已经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普遍使用。该模式中,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课时内,由老师进行引导,学生组成专题研究小组,定期集中讨论,丰富学术观点,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技术发展。同时通过“研讨”过程,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与表达能力,锻炼其团队合作能力及创新思维,既然是研讨,则没有准确的答案,学生可以在“研讨”过程中,对所研究的对象提出质疑,在老师和同学共同探讨下解决质疑。

“研讨式”教学模式在国内也被广泛使用。对于《通信原理》等工科类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来说,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更加有利于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升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

二、《通信原理》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较为陈旧,理论与实践相分离

目前国内大多数学校该课程内容参照了樊昌信等编著的《通信原理》和由曹志刚等编著的《现代通信原理》这些经典优秀教材。在教授时,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学生培养方案不断改进,课程设置也进行调整,教学学时不断缩减。而课程中对理论基础要求高,又涉及多门前序课程知识,所以造成要补充通信领域新技术内容较为困难。教学内容都还停留在传统的通信系统原理基础上,更谈不上学生创新性的引导。

通信原理课程理论性、实践性都比较强。必须通过较好的实践,才能让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创新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严重。一般都是先理论,后进行实验。或开展集中的课程设计等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的做法虽保障学生能有较为集中的实践时间,但也造成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缺乏感性认识。最后在实践环节中,学生感到茫然,只能是形式上完成实践环节,却未能较好的锻炼其实践创新能力。

(二)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为了在规定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使得课堂上不可能有多余时间让学生思考,只能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的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导致听课积极性不高。通信原理课程与高等数学概率论、信号与系统等前期课程密切相关,且对数学要求高。部分学生由于前序课程掌握不理想,导致在该课程学习中困难重重,失去信心和兴趣。

课堂上虽辅助使用PPT等多媒体手段,但只有简单图形,对于通信过程中信号的传输,受信道的影响,很难让学生有直观的理解。教授的效率也比较低。往往一个知识点,如随机过程中平稳过程、各态历经性等概念只能单一使用数学形式来描述。

(三)考核方式落后

现阶段绝大部分的高校该课程考核均采用闭卷考试来进行成绩评定。虽然在成绩中一般要求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占有一定比例,但还是以实际卷面成绩为主。试卷客观题比例过大,未能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进行主观考核,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点必须死记硬背,无法贯通理解,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

三、《通信原理》理论教学中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开展

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合作精神的要求,在我校通信工程专业,《通信原理》理论教学开展研讨式教学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研讨课题选择

由于《通信原理》课程理论性强,数学要求高,以往理论教学中大部分时间用于数学过程推导,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我校从事该课程教学师资有限,在科研水平上也受到限制,若单独以教师科研课题来用于教学实践,使得学生对科技发展的理解也受到限制,改革效果不明显。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对研讨的对象选择,从国内外各类学术期刊出发,由教师根据理论课程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学术论文作为研讨的对象,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研讨课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理论学习情况来给出相应难度的课题。将课题分为较难、适中、简单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选取2~3篇不同方向的学术论文。学生理论知识掌握较好的选择较难的课题;知识掌握一般的,选择难度适中的课题;基础理论掌握不太好的,则选择较简单的课题进行研讨。这样进行层次和方向的划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重点难点,选取适量的学术论文进行研讨。也可以兼顾课程教学任务完成进度决定研讨的次数。一般来说,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为期一学期,期间进行2~3次研讨较为合适。研讨次数过少,达不到研讨促进理论学习的效果。研讨次数过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学生也难以完成相应研讨任务,或是勉强能理解部分学术论文的意思,不能深入进行研究,对其进行改进创新。

(二)引导学生对研讨课题进行探索

学生在选择了研讨的学术论文后,根据教师传授的学习和查找资料的方法,对课题进行独立探索。《通信原理》课程要求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概念、系统的仿真和分析方法。这些知识在理论教学中很难以灌输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掌握。而以学术论文作为研讨对象,其作者大部分是有一定理论研究基础的,在论文中往往涵盖了整个信号传输的过程,多次同类型文献的阅读,能帮助学生更快的建立系统的概念。而每次研讨内容会跟理论学习内容挂钩,学生独立探索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能在现有层次上有一定水平提升。

学生独立探索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与老师讨论,或与选择了同类课题的同学进行小组讨论。研讨式过程学生根据所选课题难度和类型进行分组,定期在小组内开展讨论,一般以一周时间进行讨论。小组讨论时,组内成员轮流进行发言,对自己本周内的探索学习知识进行总结分享,并对研讨过程进行总结。

(三)研讨内容总结提高

小组讨论中总结的经验由教师负责筛选,选取其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或是研讨内容能帮助学生对课程中理论知识理解的,分阶段在大班课程教学过程中,与其他学生分享其学习经验。由理论掌握好的学生精炼理论知识理解的内容,传授给全部学生,提高学习质量。由研讨过程中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给其他学生传授其学习方法,并且在这些总结过程中,学生起主导作用,决定讲什么、怎么讲。教师则负责提供协助,遇到较模糊的知识点,教师协助学生讲解,或提供查询、学习知识的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整体学习能力,也给部分学生提供了锻炼其表达能力的机会。

(四)课内研讨与课程考核相结合

理论课程中所有研讨内容由教师进行归总,以备后续研讨教学中作为参考。以往《通信原理》理论课考试存在客观题占比例大,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等问题。引入研讨式教学后,在理论考试中,增大主观题比例,且主观题的来源于课程学习中的研讨内容。将研讨内容中较新的科学技术作为主观题,考察学生对研讨内容的掌握情况,既与通信专业知识结合,又变相地出现学生可以自定考试题的情况,使得学生学习和研讨过程积极性大大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理论课考试改革。

四、结论

研讨式教学模式在国外高校已开展多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国内高校中,研讨式教学模式也被认为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研究在《通信原理》理论课程中开展研讨式教学,从研讨课题选择、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团队协作总结,最终将研讨环节延伸至课程考核等几个环节进行了探讨。通过研讨式教学的开展,解决了《通信原理》理论课中出现的教学内容较为陈旧、理论与实践相分离、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考核方式落后等问题。研讨式教学的开展,使得课堂由教师为主体,变为学生为主体,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且每个人都有机会走上讲台,甚至决定考试的内容,这是在以往填鸭式教学、死记硬背的考试过程中不曾有的。通过研讨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研讨式教学方法是对《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的改革与尝试,也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理论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杨建华.德国高等院校研讨式教学模式及其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9).

[2]郭汉民.探索研讨式教学的若干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2).

研讨会通知第5篇

关键词:光纤通信原理;研讨式教学;分组讨论

作者简介:龙青云(1982-),女,苗族,湖南绥宁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信息学院,讲师;肖明(1968-),男,四川南部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信息学院,高级实验师。(广东 茂名 525000)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6-0186-02

一、“光纤通信原理”课引入研讨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光纤通信原理”不仅是高等院校通信专业的核心课程,而且已经成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必修课或重要选修课。“光纤通信原理”涉及的知识面很宽,不仅基于通信原理,而且与半导体光电子学、激光原理等紧密联系,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光纤通信基本原理、系统网络和新技术几大部分。课程教学过程中数学推导比较多,内容较为抽象,不易理解,它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尤其在光的传输原理中涉及到了较多的电磁场理论知识,致使学生感到该课程难学,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目前“光纤通信原理”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大,教学常常是教师“独白式”的讲授,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学生对这种过于单调的传统课堂教学的形式感到不满意。除此以外,课程考核方式普遍采用期末闭卷考试。考试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客观题型的比例较大,导致学生的学习方法呆板,习惯死记硬背,表现出综合应用知识能力欠缺,学生作弊容易得手等弊端。抽象的理论内容,呆板的“一言堂”授课方式,单调的课程考核方式,与学生所追求的生动有趣、深刻全面的教学效果,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如何运用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教学方式来开展“光纤通信原理”的教学改革就成为当务之急。

总理曾经指出,“要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主动性,主动去提出问题,主动去思考问题,主动去探索问题。”而研讨式教学法是一种基于互动教学理论,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分析和讨论,进行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符合现代教育教学规律,而且符合大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注重掌握方法和提高职业能力的心理倾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目前该教学模式在许多课程中得以广泛运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鉴于此,笔者首次在“光纤通信原理”课程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法,以期突破该课程的教学难题,提高教学效果。

二、“光纤通信原理”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1.制定计划,前期准备

制订计划前,教师先与学生交流,充分了解学生对光学、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再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制定一个包括研讨选题、研讨方式、阅读书目、时间分配等内容的教学计划。为了保证教学计划的有序进行,教师首先要上好第一节绪论课,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深刻了解光纤通信的作用和就业前景而增加学习兴趣,为后面的研讨式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然后,教师再讲授光纤通信传输原理及特性、光纤通信器件、光纤通信系统、网络等部分知识。在讲授过程中与平常教学不同,即不再是给学生“灌输”课程的所有知识,而是为学生能够进行“研讨”创造必要的基础理论背景和分析能力。

2.分成小组,设置选题

将全班学生按学号或宿舍6~7人的规模组合成课题小组。每个小组推选组长负责该课题组的组织、分工、协调等工作。教师设置若干个参考选题。选题是研讨式教学的关键要素,其难易程度、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研讨式教学的效果。选题设置应遵循如下原则:一是题目必须明确具体;二是题目要有新意、有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研讨的兴趣;三是题目要难易适度,有机动效应。就选题类型而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的知识性问题、具有分析和启发精神的思考性问题、体现学科前沿的研究性问题,以适应学生的能力层次要求。例如,笔者给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07级学生设置了如下选题:(1)光纤通信在石化企业中的应用。这个选题既凸显了我校的石油化工特色,又联系了该专业学生到石化企业就业的实际,很受学生的欢迎。(2)光纤通信厂商对业内人才的需求调查。这个选题主要是从通信行业的人才需求出发,关注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让学生主动了解通信行业所要求的专业素质和能力。(3)宽带光接入网的最新应用、“三网合一”与光纤通信的关系。这两个选题是专业的热点问题,可以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前沿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4)拉曼光纤放大器的最新发展,这个选题是笔者从事的科研项目,促进了科研与教学的有机融合。(5)智能光网络的核心技术及其新发展、MSTP的关键技术。这两个选题是教材的网络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熟悉教材,锻炼学生的归纳和表达能力,满足部分能力较差的学生的需要。每个课题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相关题目,也可以在与教师讨论后对选题进行适当的调整。

3.独立探索,小组讨论

学生选定题目后,教师示范讲解小组研究、讨论的基本方法,传授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以及研究报告撰写的方法。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内容和传授的方法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小组各成员间进行合理分工,独立探索。为了充分调动各成员的积极性,体现团队意识,考核成绩将以课题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成员在组内对独立探索的知识和心得展开讨论,将大家共同认可和补充的内容进行汇总,撰写本课题的论文或者调查报告,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小组研讨结束后,推荐1~2名同学汇总研究成果,并代表本组在全班进行交流。除此之外,如果学生能够带着选题走向社会进行实习调研,比如到电信、移动公司、网络中心去收集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则锻炼价值更大。

4.全班交流,总结点评

各个小组推荐的发言代表上讲台做10~15分钟的交流发言,阐述本小组的研究情况,同组成员可以补充发言,以便于充分阐述本组的研究成果。汇报结束后,由考核委员会(考核委员会由任课教师和部分学生组成),根据每一小组的论文质量和其代表的汇报情况给出相应的加权分数,这一分数将作为该小组成员的课程考核成绩之一。研讨结束,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并让学生反馈体会和建议。

三、“光纤通信原理”研讨式教学效果分析

“光纤通信原理”课引入研讨式教学模式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学习的乐趣,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教学质量也相应地有了很大的提高,该课程3年来的课堂教学效果评分都在92分以上,课程的研讨选题也成为学生毕业设计的“抢选”题目。按照课题小组评定成绩,论文与汇报相结合,学生参与考核委员会,这些都创新了课程的考核方式。尽管本课程是笔者所在学校电子信息工程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选修课,但是学生到课率很高,上课认真,讨论积极,学生对这种人人都参与、大家都动脑、团队合作的学习方式非常喜欢,积极与任课教师交流、讨论,并对改进这种教学方法提出了许多建议。比如有学生建议:考核前应该设置好考核标准,考核委员会应该在答辩过程提问等,这为进一步完善研讨式教学实践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参考。之所以能够取得以上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分析,主要是因为“光纤通信原理”课研讨式教学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的三个基本精神。

1.科学定位师生角色,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

研讨式教学法打破了“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的传统授课方式,代之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小组交流、大班讲评相结合的教学新方式。整个教学过程是以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为中心,以探讨、交流与对话为形式,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有了科学的定位,即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引导者,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和自主学习者。教师以学生的主体需要为基础,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以达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加强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与探讨,实现自我探索、自我教育。

2.转变教学主客体关系,促进师生对话、教学相长

研讨式教学是以师生对话、同学交流为基础的一种团队学习、合作研究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是以对话的方式与学生一起交流和探讨问题。作为主体的学生,是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自主探索、合作研讨、相互沟通来解决问题。在课堂上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倾听者,而是成为课堂发言、讨论的主体。学生上台讲课,老师台下听课,师生共同评课,使得师生可以互换角色,这样就创造了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而有利于增进师生的相互理解。而且,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从学生那里发现问题,获得学术灵感,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能力,促进教学相长。

3.突出学习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实行研讨式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主要归宿,也是实行这种教学改革最突出的亮点。传统教学模式注重教师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不太关心学生是否具有转化知识、迁移知识、运用知识等方面的能力。而研讨式教学提倡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像教师一样上台讲课,因而学习目标较高,有很大的刺激性和挑战性,这对于提高学生课件制作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以课题组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课题论文或研究报告的撰写和汇报课件的制作都需要学生把材料和数据加以整理和取舍,归纳和提炼自己的观点,使之条理清楚、观点突出,这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学术科研素质,为他们的毕业设计和将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论

研讨式教学的提出和实施,不仅仅是教学手段、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更为重要的是它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的基本精神。将研讨式教学法应用于“光纤通信原理”教学,可以使学生处于教学主体地位,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其进行研究与实践的能动性,同时能够促使任课教师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促进教学相长,有效地克服了“光纤通信原理”教学面临的主要难题,有力地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在接见第五届高等教育部级教学成果奖获奖代表时的讲话[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5,(12):3-4.

[2]黄世虎.研讨式教学的基本理念与实践模式[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72-74.

研讨会通知第6篇

要求认真做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研讨工作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经中央批准,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23日下发通知,决定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研讨。

通知指出,这次理论研讨的主题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围绕这一主题,在认真学习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关于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和同志关于党的先进性建设重要论述的基础上,着重从两个方面开展研讨:一是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思考。概括提炼出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主要经验和理论成果,以及巩固和扩大这些成果的主要措施。二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探索。在总结党的建设实践经验特别是先进性教育活动所创造的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规律,提出一些战略性、前瞻性的思考和建议。

通知要求,要紧密联系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实际,努力回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意义、时代要求、科学内涵及历史经验;认真把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同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关系;深入研究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对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的新要求。

通知指出,为促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研讨工作的深入开展,经中央批准,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在指导面上开展理论研讨的同时,将会同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组织开展两项大的活动。一是于今年10月至明年3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征文活动。即通过省部级单位选送、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组稿约稿和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内部刊物、《求是》、《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党建研究》、《党建》、《学习与研究》、《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征文专栏发表的论文中推荐等途径,征集一批论文。二是于明年5月前后召开全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研讨会。即由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和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负责从上述渠道征集到的论文中择优确定一批论文,在全国理论研讨会上进行交流。

研讨会通知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素质;网络学术论坛

〔中图分类号〕G254.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4-0131-04

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处于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大学生,学习科研方法,提高科研能力,培养科研素养,更是高等教育的主要教育目标。网络学术论坛的出现给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认识网络学术论坛在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开发和利用网络学术论坛的有关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1 网络学术论坛的发展及其特点

1.1 网络学术论坛的发展

随着网络论坛的发展,网络学术论坛逐渐出现。中文网络学术论坛建立之初是研究人员和学术爱好者进行文献互助交流的园地。随着其不断发展壮大,逐渐由文献交流向科研互动交流转变。目前的网络学术论坛已经成为资料交流、信息、讨论互动等多功能的综合平台。比较有名的综合性学术论坛有小木虫论坛、CNKI学术论坛、博研联盟、研学论坛、星荧学术论坛、零点花园、诺贝尔学术资源网等,专业性学术论坛有丁香园论坛、中国生命科学论坛、水论坛、百思论坛、北大中文论坛等。综合性论坛按学科专业分出很多专栏,还有科研经验交流、外语学习、考研等栏目,参与者经过注册,可以到自己喜欢的栏目参与交流讨论。专业性论坛主要讨论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的问题,如丁香园论坛,主要交流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等。

1.2 网络学术论坛的特点

网络学术论坛作为网络时代开展学术交流的新平台,主要特点有:

1.2.1 讨论话题既有专业性又有广泛性

网络学术论坛要求参与者在专业栏目中讨论该专业范围内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讨论话题的专业性。但由于参与者有很多是初学者和业余爱好者,他们往往具有知识背景的多样性和专业学术水平的多层次性,虽然起到了多学科综合研究问题的作用,并且增加了论坛的人气,但会造成研讨的专业性和学术水平下降,导致论坛话题的广泛性。

1.2.2 讨论自由度高

论坛参与者不用面对面交谈,用网名发表言论,只要不发表违反法律和网络道德规范的信息即可。这容易使参与者放弃各种顾忌,形成自由、平等的研讨氛围,形成自由讨论,甚至争论、辩论的心理条件。但这也容易使一些参与者在言论上不够认真负责,在思考上不够严谨深入。

1.2.3 交流方便,成本低

可以使参与者不受空间的限制和严格的时间限制,随时随地参加讨论,网络论坛不用把人们组织在同一时空范围召开会议。降低了组织上的难度和成本,节约了会议的食宿、路途等时间和经费成本。网络论坛还能够容纳大量的人员参加,克服了学术会议的参与人数限制,使乐于参与的专业研究人员和业余爱好者都能成为论坛活动的主体[1]。

2 大学生应培养的主要科研素质及学术讨论的作用

2.1 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科研主体的主要素质

科学哲学的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互相批判发展,提出了归纳与证明、猜测与反驳、研究纲领等科学研究方法论。根据有关理论和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的实际,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可以简化为:(1)发现值得并能够研究的科学问题;(2)针对问题搜集有关信息资料,了解他人(或前人)对这一问题解决的情况,距离问题完全解决的差距;(3)开展逻辑的和非逻辑的思考,得出自己的理论、观点、方法等;(4)对结果进行逻辑验证和实验验证;(5)如果验证成功,形成研究报告或论文等成果。在实际的科学研究过程中,不同学科专业、不同问题的研究过程可能不同,甚至同一问题不同研究人员的解决过程也会不同,因为“没有一个伟大的科学发现是按现成的方法或程序作出的”[2],“优秀的研究者能够根据研究的目的、研究进程的变化熟练地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他可能时而进行文献检索和梳理,时而进行分析和比较,进而又进行总结概括,最终得出结论。但要问及是如何根据研究问题的变化而灵活使用各种研究方法,或如何用同一研究方法处理不同研究材料进而得出结论的,他却很难说清。[3]”但上述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还是对具体的科学研究和研究人员科研素质培养有指导意义的。

硕士研究生及其之前教育阶段的大学生一般是初涉科研活动,其作为科研活动的主体,首先需要掌握一定的所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文献检索和信息获取的能力。其次,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能力,具有怀疑批判精神。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开展逻辑和非逻辑思维。第三,必须掌握专业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程序,掌握必要的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技能。获得这些基本的科研素质和能力,需要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学习一般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知识,还需要在科研实践中模仿和领悟。因为科学研究是复杂的探索过程,关于科学研究活动本身的知识属于言传知识和意会知识的综合,只有通过科研实践才能完全理解有关的言传知识,获得意会知识,形成在科研实践中真正起作用的综合素质能力。

2.2 学术讨论的重要作用

学术研究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活动,它既需要学者独立观察实验和苦思冥想,还需要科学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充分协作和讨论交流。爱因斯坦从青年时期的“奥林匹亚科学院”就开始了卓有成效的学术讨论,从而奠定了相对论的思想基础。现代学术研究课题更加深刻、复杂,涉及的知识更加综合、广泛,需要在研究过程中有更多的合作和交流。

学术讨论从内容上可以划分为互助完善式和批判反驳式两种。互助完善式讨论可以帮助补充信息,理清思路,完善理论观点;可以启发思维,激发灵感,帮助突破难点。批判反驳式讨论以诘问批驳的方式,推敲他人理论观点和逻辑结构,帮助发现错误。两种讨论在实际讨论中往往交替进行,都十分重要,但批判反驳式讨论因缺乏而更显重要。“学者要想做出学术贡献,主要途径之一就是要揭露已经作出的观察中的错误与瑕疵”,“只有通过学术批评,才能去伪存真,明辨是非,发现真理”[4]。学术讨论就像把讨论者们的大脑联网,互相补充知识,形成综合智慧;互相诘难,发现逻辑瑕疵;互相激励,形成头脑风暴。

学术讨论也是培养人才和学术风气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如果能够经常参加学术研讨,就会模仿和磨砺学术思维,领会研究方法,形成科学精神。学术研究的道路经常是艰难孤独的拓荒之路,交流讨论可以使研究者获得心理安慰和精神激励,坚定奋斗的信心。人员相对稳定的经常性学术讨论,可以建立研究者之间的友谊和信任,培养协作精神,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

3 网络学术论坛在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网络学术论坛为大学生参与学术研讨提供了全新的平台,也为初学科研的大学生提高科研素质提供了新的途径。

3.1 有利于培养问题意识和获取科研选题的能力

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没有疑问也就没有科学研究的必要。问题是使研究者全身心投入思考的关键,“创造过程首先由问题激发,问题调动了全部内在的思维活力,意识和下意识都被召唤来解决这一问题”[2]。大学生平时主要是学习逻辑严谨,几乎“无可置疑”的书本理论知识。久而久之,容易磨灭怀疑批判精神,难以形成问题意识。很多大学生(甚至硕士研究生)在写毕业论文时,经常会陷入一般介绍性的、陈述性的文体,很像平时学习的教材,研究的问题不鲜明。参与论坛活动有利于培养问题意识,如论坛上发表的论文(帖子)一般有较明确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围绕问题的解决展开论证。讨论(回帖)中也会提出疑问和回答问题,不然就难以形成深入的讨论。大学生经常参与论坛的讨论,有利于养成发现逻辑矛盾,质疑理论观点的习惯,逐渐建立问题意识。

大学生撰写学位论文,首先面对的第一个困难就是找到一个合适的研究题目。一般来说,科学问题可以在生产实践、生活实践和科学实验中获得,但作为在校大学生(尤其是本专科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少,主要通过老师、文献资料等途径获得论文选题。网络学术论坛为大学生获得论文选题提供了很好的契机。论坛中提出的但未获得很好解决的问题,讨论中互相质疑时产生的新问题,都有可能成为很好的论文选题。

3.2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建立最佳的知识结构 学术研究是从已知向未知探索的过程,研究者应该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并且创造思维也需要大量相关信息的激发。通过论坛的交流讨论,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已掌握的知识,发现自己的基础知识缺陷,获得新的学术信息。发现学术高人和感兴趣的学术著作、学术论文等文献信息。

学术研究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但学校的教学无法完全满足这一需要。因为,一方面现代科学知识呈爆炸式增长,通过教学完全掌握某一学科或专业的全部知识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解决每一个科学问题所需要的基础知识都是事先无法预料的,研究者无法在问题提出之前把基础知识完全准备好。创造学理论告诉我们,要在学习中创造,在创造中学习,即一边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开展研究;一边面向解决问题的需要,去学习知识,准备研究的知识基础。这样,为解决问题而学习知识,就会理解的更深刻,更会应用,更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在学习和创新的互动中构建最佳的知识结构[5]。

3.3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思维

科学研究对研究人员的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研究者在“研究中综合使用到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比较等多种思维过程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思维加工,……需要综合使用多种研究方法,……需要融会贯通地使用多种知识”[3]。在逻辑思维无法奏效时,还要突破条条框框,借助灵感、直觉、想像等非逻辑思维,寻求思维的惊险跳跃。而讨论犹如创造思维的助产士,各种信息的启发,可以使思维插上飞跃的翅膀,在思想的碰撞中激发灵感和想像。因此,大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是十分困难的事,需要在具体的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体悟,需要在与导师、同学的讨论、辩论中模仿、体会。网络学术论坛是科研思维训练的理想课堂,大学生可以在论坛的讨论中锻炼严谨的逻辑思维,模仿互相质疑的批判思维,体会只可意会的非逻辑思维。

3.4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兴趣

耐得住寂寞当然是研究者应有的品质,但这毕竟是只有少数人才具有的品质。经常有学术大师、同行和好友互相交流鼓励,更能使研究者摆脱孤独,坚定探索的意志。同行之间的承认是科学共同体内部的通货,是研究者期盼的最高奖赏,是激励科学研究的重要因素。研究者的智慧和创造性成果得到同行的承认和赞赏是最令研究者兴奋的事。因此,大学生经常参与论坛活动,可以结交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获得同行的赞许,遇到仰慕已久的学术大师,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激发其投身研究事业的坚定意志。

3.5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

在论坛上发帖(上传论文)和参与讨论都需要组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讨论更能磨练自己的逻辑思维,用最清晰有力的文字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总之,参与论坛能够有效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

4 建设并引导大学生参与网络学术论坛

4.1 高校和其它研究生培养机构应积极建设网络学术论坛 目前,中文网络学术论坛虽然在数量上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存在很多不足,其学术研讨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具体问题有:第一,上传资料、交流考研经验、求助的多,学术研讨的内容还不够多。第二,浏览的多,参与讨论的少。回复的内容大都过于简单,很多都是对资料下载后的感谢和对资料的评价,学术研讨的少。第三,高校以课程网站为依托的论坛较多,但参与者不稳定,一般在一学期的课程结束后,学生就不再光顾该论坛了。这些都影响论坛培养大学生科研素质功能的充分发挥。应该采取措施,加强论坛建设。

4.1.1 建设各学科专业有影响的网络学术论坛

可以由高校的院系联合专业研究会、科研院所、学术杂志社,在全国范围建成一个或几个著名专业论坛,邀请著名专家学者作为论坛的旗帜,形成影响力和感召力,召集本学科专业的高水平学者参加,吸引大学生参与,形成有共同知识背景、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人员参加的研讨群体。

4.1.2 精心设计论题,对讨论进行引导

论坛要精心筛选、设计论题,引发参与者的参与兴趣。可以筛选和设计问题感强、可以辩证分析、具有开放性和争议性的论题。请专家帮助筛选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学科专业研究的前沿方向性问题、有争议有分歧的焦点问题、理论之中和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矛盾的问题作为研讨主题。关注讨论进程,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选择恰当时机,对讨论进行引导。可以请专家帮助总结阶段性讨论成果,启发新的研究视角、方法,提出新的更深入的问题,让讨论不断走向深入。

4.1.3 肯定参与者的学术贡献,激发参与热情

在一般的面对面的学术研讨中,思想贡献是可以当面认可的。而网络环境中的讨论,参与者之间可能互不认识,思想贡献往往得不到承认。要建立参与者互相尊重认可的机制。可以利用网络的讨论内容自动记录这一有利条件,由论坛管理人或委托发帖人、参与者对讨论进程和成果进行总结,肯定参与者的主要贡献。在撰写学术著作和论文时,可以引用论坛上形成的研究成果,注明贡献者网名和帖子的网址。形成互相肯定,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论坛氛围和学术风尚。

4.1.4 发挥网络技术的激励功能

让讨论集中的论帖自动置顶,让关注度和回帖率低的论帖自动下沉。给高水平论题的抛出者和高质量的回帖者加分和提高级别,建立参与者互相评分的机制。

4.2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术论坛活动

4.2.1 引导学生浏览和参与论坛讨论

通过网络学习是现代大学生喜欢的学习形式。学校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参与论坛活动。在校园网主页上链接好的论坛网址,建立学校和各学科专业自己的论坛,师生一同参与论坛讨论,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鼓励。

4.2.2 鼓励学生在论坛上发帖(论文)

浏览论坛是初步学习,回复是开始参与,提出问题,发帖是走向深入参与。高校和研究生培养机构要鼓励大学生在论坛上发帖。课程作业(课程论文)可以通过论坛提交,接受论坛评议;学位论文可以在论坛上讨论、修改完善。论坛可以定期对帖子进行评奖。

4.2.3 通过论坛形成成果和选拔人才

论坛要指导学生,把经过深入讨论,逐渐成熟的思想观点整理出来,形成完整的学术论文,投到正式的学术期刊发表,形成学术界普遍承认的研究成果。论坛还可以选拔优秀的学生参与论坛管理。学校可以到论坛选拔科研能力强的学生,参加科研课题研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社团也可以到论坛中召集优秀成员。通过论坛形成成果,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同时也激励更多的人参与论坛,推进论坛的发展。

5 结 语

关于科研活动的知识是言传知识和意会知识的综合,既要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通过科研实践的体验、领悟才能真正获得。网络学术论坛是解决现实的学术会议等学术交流形式参与人数少、活动成本高等困难,使大学生能够广泛参与学术交流实践的良好途径。通过网络学术论坛的交流讨论,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模仿和锻炼科学思维,形成科研兴趣。高校和研究生培养机构都应该高度重视网络学术论坛建设,引导和要求大学生积极参与论坛活动,充分发挥论坛在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陶媛,张忠有.激活网络学术论坛的学术讨论功能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1,(5):29-30.

[2]刘大椿.科学哲学[M].人民出版社,1998:234.

[3]王琪.研究生应如何学习研究方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4):67-70.

研讨会通知第8篇

关键词:中职电工技能课 共同研讨法 教学实践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技术快速发展和劳动组织方式不断变革的过程中,中职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愈来愈突出。中职学校应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但长期以来,不少中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仍采用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不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这就造成了“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的现状。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与技能,《电工技能与训练》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共同研讨法”诞生了。将其应用于中职电工技能教学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还增强了学生共同研讨协作的意识。笔者通过“共同研讨法”教学在该课程中的应用,一年多下来成效显著。

二、“共同研讨法”教学概述

(一)“共同研讨法”界定

“共同研讨法”教学指学生以共同体的形式参与学习,以个体与群体的模式进行互动、互补学习的一种模式。群体是个体的共同体,共同研讨学习不能排除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竞争关系,同时也要强调个体与个体之间能互补、相长与认同。即通过“求同存异”的团队合作方式获得客观全面的知识,使课堂群体最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并提高学习绩效。

(二)“共同研讨法”教学特点

教育对学生发生效能是通过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有效程度来决定的。因此,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学生对教师充满敬意,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师生间才会产生一种互动,或者说是心灵的沟通,才能促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共同研讨法”正好是以融洽师生关系为基础的。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体现了以下四方面特点:

1.尊重学生。在“共同研讨法”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视为有尊严、有个性、理当得到尊重的个体。一方面,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认识偏爱和个人愿望,绝不强行灌输知识;另一方面,要肯定学生的个人选择,促使学生在选定的发展方向和道路上得到最佳的发展。

2.信任学生。在“共同研讨法”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充满信心,相信学生的智慧和创新能力,对学生有很高的期望,坚信学生能学得更好。出于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教学中教师可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权,给他们留下学习的空间,从而充分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

3.关爱学生。在“共同研讨法”教学中,师生平等、互动、互助、探讨,这就是关爱学生的表现。教师要把自己所有的知识和本领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让学生迅速发展和成长,同时要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使他们能有效地学习,充实自己。

4.注重差异教学与统一要求相结合。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他们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教师必须认识到这种差异的存在。如果用单一的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显然是不合理的。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在“共同研讨法”教学中,研讨对象(问题或任务)会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供不同程度的学生选择,使他们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发展。

总之,“共同研讨法”教学应建立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之上,根据班级实际人数,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最好将每个小组的人数控制在4人左右。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是学习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信任、取长补短,人人参与,为共同的学习目标全力以赴,从而品尝到了合作的意义和成果,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共同研讨法”教学实践

(一)操作思路

“共同研讨法”教学的操作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如图1所示。

图1 共同研讨法实施环节

1.提出研讨对象。研讨对象(问题或任务)的创设,要先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情况,即所设定的研讨对象(问题或任务)对学生而言,应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同时,问题也应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学生有能力解决。

2.分析研讨内容。这一环节,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对内容进行共同研讨,人人思考、人人参与、人人发言,记录员(轮换制)记录每位学生的发言,并进行汇总,等待交流、汇报,以避免出现以往小组合作中有人忙、有人闲的现象。教师只是各小组的临时成员,兼起引导的作用。

3.执行研讨任务。每个小组通过研讨得出的结论执行任务,并共同完成任务。

4.交流、总结、成果展示。学生先对自己的结果进行自我评估,然后小组间先交流、互评,再由教师检查评分,最后,师生共同讨论,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优秀成果进行展示,鼓励优胜者,同时共享资源。

(二)实践案例

案例1:电动机降压启动控制(电路理论课教学)

(1)提出研讨对象――提出两种任务,实施差异教学。①根据给出的电动机串电阻降压启动主电路,设计它的控制电路(手动切换),能满足要求就行;②根据给出的电动机串电阻降压启动主电路,设计它的控制电路(自动切换),运用时间继电器来完成。

主电路已经给出,如图2所示,共由两个交流接触器KM1、KM2来控制三相交流电动机,KM1支路中串有大功率电阻,作为降压启动时的分压,而KM2接通后直接将电源送到电动机,故作为全压运行。

手动、自动切换设计要求:根据所提供的主电路,设计具有短路保护、过载保护的降压启动线路,其中按钮SB1用于电动机串电阻的降压启动(控制KM1),SB2用于电动机的全压启动(控制KM2),按钮SB3用于电动机的停止。在没有串电阻降压启动之前,全压启动无法执行;在KM2吸合后必须将KM1断开,以延长电器设备的使用寿命,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图2 串电阻降压启动主电路

(2)分析研讨任务――根据研讨任务,各小组共同研讨。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研讨任务①或②,通过给出的任务要求,小组共同分析任务。该环节通过小组合作“共同研讨法”教学模式,会收到很好的成效。小组内部每位组员轮流当组长(抓住学生好强的心理,挖掘每位学生的学习潜能),这样会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学习动力,迫使每位学生自主学习。当班小组长执笔起草,人人参与思考、发言,根据每位组员提出的设计思路,绘制出草图,共同分析它们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分析过程中要提醒学生,不要一开始就将全部的任务要求都考虑周全,而是一个一个实现,逐步综合、改进。如图3:

图3 任务逐步实现示意图

(3)执行研讨内容――通过共同研讨,得出成果。执行任务最为关键是学生通过不同的思路、方法来达到预期的目标。该课如果按照以往的传统教学,让学生自行设计,结果很多学生都会交白卷。通过小组合作、共同研讨,每个小组都设计出了多个电路,很有创意。这样学生就有了成就感,学习的兴趣也就能不断地增强,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4)交流、总结、成果展示――分析研讨成果,评价优缺点,成果展示。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果,当班小组长进行解说,阐明本组的设计思路(可以是多个的,也可以提出个别学生的个别想法进行交流),完成交流后小组互评,最后教师总结评价。教师在评价时,要多表扬、多鼓励,以激发学生研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评价时,教师也要把优秀的成果进行展示,以给其他小组成员一种紧迫感,促使他们产生不断超越的思想。

案例2: 家居布线(操作课教学)

(1)提出研讨的任务――提出多种任务,实施差异教学。①选择客厅、卧室、卫生间、厨房其中一个实施家居布线(强电部分)。填写好家居设计说明表和材料请购单,实地完成任务。②结合户型结构图(见图4),完成该户型的全部家居布线(强电部分)。填写好家居设计说明表和材料请购单,实地完成任务。该研讨任务的提出是结合布鲁姆学习模式进行的,如图5示意图。

图4 户型结构图

图5 布鲁姆学习模式示意图

(2)分析研讨的任务――根据任务要求进行小组研讨。该环节学生首先到实验室进行实地勘察,该户型是一个小户型商品房,由一个客厅、一个卧室、一个卫生间和一个厨房构成。通过勘察,结合户型平面图,再进行小组研讨分析,选择任务,填好家居设计说明表,设计出理想的家居布线方案。个人家居设计说明表和共同研讨后的家居设计说明表的结果比较(见附表:表1、表2)。

(3)执行研讨内容――根据设计方案,共同完成任务。在这个环节中,把四个小组组成一个队,一个班级分成三个队,同时进入三个相同户型的家居实验室,对每个房间进行家居布线并实施安装。在执行任务之前,每个组根据自己房间所需材料,到教师那里领取,再进入房间分工合作,从而人人参与、人人动手、共同完成任务。当大家都完成任务后,学生集体参观,取长补短,教师利用摄像机记录每组成果并进行点评。然后各小队互换房间,共换四次来完成整个家居布线的任务,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个环节有时因为小组选择任务的冲突,要进行重组分配)。共同研讨的环境关键是合作理念的存在,这种合作理念是促进课堂教学正常且有效运作的基础。在共同研讨学习中,师生在共同研讨的过程中都必须遵从一定的教学规范,才能井然有序来完成研讨任务。

(4)交流、总结、成果展示――分析各小组成果,评价每个小组的优缺点,并通过录像展示成果。现代的家居布线关键在于凸显人性化,促成合理化,做到节能、美观、方便。教师应通过自制录像的观看,展示每个团队的布线成果,及时进行讲评。特别是在布线的路径和格局中,教师更应做出合理评价,最后进行小组自我反思,完善设计。

四、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实践证明了共同研讨教学法在电工技能实践教学中是可行的。“共同研讨法”教学的核心可以用简单的话来表述:“当部分的人聚在一起,为问题或任务而学习的时候,形成的是个体间互补、合作的学习场地。”每项任务的完成都是许多人智慧的共同结晶。笔者认为,现在的教育理念在不断更新,但学习之间的协作与互动不仅没有削弱,反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数字技术的出现,成了现代社会的主要学习方式。通过“共同研讨法”教学在促进班集体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推动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给个体的发展留出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个性特点,使学生的整体发展更有潜力和活力,真正做到了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后继性的研究思考

1.“共同研讨法”教学,并不是对所有章节都适用,该教学法需根据课题所在整个课程的位置以及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而定,教师应把握好课题的选择。如电工技能课第一章安全用电常识,第一节人体触电常识和第二节触电原因及预防措施,这两节内容属于概念性知识,就没有必要采用“共同研讨法”教学。而第三节触电急救就可以采取“共同研讨法”教学模式。教师设计好研讨对象,进行“共同研讨法”教学模式,让学生直接参与研讨,完成任务,不仅巩固了前面两节概念性知识,而且更好地使学生掌握了急救技巧。

2.在电工技能课中采用“共同研讨法”教学,整堂课的时间较难把握,更难分配,往往会造成拖堂和任务的拖延。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一学期36次课,拖堂15次,拖堂率达到42%,有时会影响到后面课程的学习。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更应做好课堂时间分配的研究,以确保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3.在整个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既是总体设计师又是参与者,一不小心就会给学生暗示个人的意愿,限制学生的研讨思路,阻碍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此,教师要进行反思,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教法,以避免再出现类似情况。

参考文献:

[1]李敬梅.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余春辉.电工技能训练与考核项目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3]曾祥富.电工技能与训练[M].高等教育出版社.

[4]徐国庆.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运用自学―研讨法的初步实验研究[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08).

[5]马录堂.问题―自学―研讨教学法与教案示例[J].教育革新,2001(02).

[6]薛保菊.浅谈“研讨法”教学模式的创新效应[J].机械管理开发,2006(06).

[7]常山,桑志文,胡勇,毛杰健.用研讨教学法进行RLC串联谐振实验教学[J].大学物理实验,2010(02).

[8]朱光明.“问题研讨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03(11).

[9]张永平.“问题研讨教学法”的实验报告[J].科学教育,2000(07).

[10]贺鉴,刘红梅.论研讨式五步教学法的主要特点[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

[11]郭培俊.龚洪胜.研讨式教学法探微[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