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美食文化论文

美食文化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1 17:06:38

美食文化论文

美食文化论文第1篇

[关键词] 中华饮食文化 审美 旅游 相关性 湖湘

随着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颁布,我国旅游业引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而近年来,我国旅游产品大多数仍集中于观光、度假型,但随着旅游者需求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旅游活动中的文化需求也逐渐增加。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化旅游开发将成为未来几年我国旅游业的开发重点。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我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是文化宝库当中的瑰宝之一;中华饮食又与法国饮食和土耳其饮食并称为世界三大饮食体系。因此,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不仅有益于丰富我国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也在一定层面上利于提升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影响力。

一、中华饮食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在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中,“吃”往往被摆在首要位置。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中华饮食文化在当下旅游活动中不仅能为游客带来更多的文化享受,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彰显与弘扬的良好平台。饮食文化与旅游的进一步结合,一方面使得传统饮食文化在旅游活动中得到更多的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饮食文化亦能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和品位。二者有机融合,将发挥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的优势效应,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和谐局面。

当前,我国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多数还停留在以味觉体验为主的外在形式,很少能够全面反映饮食文化的全面特征和内在底蕴。中华饮食文化通过数千年的发展,不仅具有取材丰富、烹饪技法发达的直观特点,更重要的是艺术、哲学、医药、宗教等传统文化在饮食文化领域均有所体现。在食物形象、饮食环境、器具、风俗等方面,中华饮食均呈现出了丰富的美学特征,而这一系列审美元素正是旅游活动尤其是旅游审美活动当中最为宝贵的资源。因此,我们应进一步挖掘和发展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各类审美元素,使饮食文化和旅游经济得到真正的互动发展。

二、中华饮食文化审美的要素分析

1.菜肴之美

人们通过“色、香、味”来品鉴一道菜式,以此评判菜肴的整体水平,这便是通常意义的菜肴之美,也是最普遍、最直接的饮食审美。古人在饮食上很重视色的美感,如孔子在《论语•乡党》中曾有“色恶不食”一语 。这里的“色”可理解为是菜肴给与人的视觉体验,包含色泽及造型之美。传统饮食通过借助各类食材的天然色泽及质地,运用不同装点与烹饪技法将菜点以工艺品一般呈献给食客。“香”是菜肴付诸人的嗅觉器官后给人的一类审美体验。中华菜肴香气类型丰富,它同“色”一样,能提前为人们带来饮食的美感。“味”则是一道菜肴关键审美要素之一,中华饮食在食材本身之特性的基础上,辅以各类特有香料,采取不同的加热方法最终形成五味俱佳的菜品。

人们运用视觉、嗅觉以及味觉的综合感官,最终完成对菜肴的体验过程,从中体会饮食之美,这也就是认同范围较广的对于饮食的基本审美过程。

2.菜名之美

菜名的艺术是中华饮食独有的美学元素之一。人们对于一道菜肴的第一印象,菜名往往比色泽和香气更加直接。因此,古往今来,中国菜的命名都经过反复推敲,甚至与文学、民俗等传统文化联系紧密,这是中华饮食相对其他国家饮食所特有的。我国菜名除通过色彩、造型、味道、原料或烹饪方法等直接命名之外,更具特色的是以其象形性、寓意性等命名,如佛跳墙、龙虎斗等。尤其是在宴客之时,还菜谱整体的寓意和关联性,如同诗文中字、句、篇的关系,需要“字斟句酌”,使人们在享受饕餮的同时领悟到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3.器具之美

中国菜肴在餐具的选择使用上十分考究,人们把使用和欣赏各式器皿作为容器的菜点视为享受。古人讲究不同类型的食物与不同材质的器皿予以搭配,颜色、款式等也颇有讲究。菜肴的分量与盛器的大小协调、菜肴形式与盛器的形状适应也有相应的原则,甚至菜肴的身价也应与盛器的贵贱相匹配。“美食不如美器”,美器早已成为中国古人对于饮食文化的审美对象之一,饮食器具的审美也是传统饮食美学传承到现在较为完整的领域。

4.环境之美

优雅和谐、陶情怡性的格调是传统饮食环境的标准。人们认为在高山流水般的自然幽静之景下饮宴能为饮食整体过程带来更多愉悦之美。另一种则是人造的饮食环境,人们从建筑、装饰风格、灯光布景等方面创造出一片理想的餐饮氛围,为食客打造一种饮食的意境之美。

5.礼仪之美

中国向来被称作“礼仪之邦”,中国人也向来将进餐之时视为交朋会友的绝好机会。这也就使得中国的餐饮礼仪更为丰富和广博。中华饮食礼仪不仅仅讲求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等,更强调人们在觥筹交错时的言行和仪态。人们甚至将“礼”上升到“情”的层面,将这种礼仪与人的交流和沟通联系起来,使得餐饮的社会功能更为丰富,饮食文化中的礼仪之美也随之显现。

6.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审美理想。“中和”可以理解为“适当与和谐”之意。在中华饮食文化中,菜肴的制作、命名等过程中无所不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基于养生学的五行说与五色五味的调和、基于太极说的食物阴阳特性的搭配、基于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饮食模式等等,包括中国最早的饮食文献《礼记•内侧》的相关记载 ,均充分反映了中华“和”文化的美学特征。

此外,中华饮食文化与绘画、雕塑、乐舞乃至诗词等多个艺术领域融会贯通,具有很强的文化包容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力体现。所以,一定程度上说,对于中华饮食文化的审美过程也是一次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全面体验的过程。

三、关于湖湘饮食文化美学特征的旅游资源开发

当下我国的文化旅游市场仍较多处于游客的文化参与性和体验性不强的初级阶段,真正成熟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甚少。因此,我们应通过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程度,进而推动真正意义上的饮食文化旅游发展。而对处于底蕴深厚的湖湘文化之下的以湘菜为表的饮食文化也应作为湖湘地区旅游开发的重点,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1.将湖湘饮食文化的美学元素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

目前我国的文化旅游或者饮食旅游多数停留在对于菜肴的单一体验性阶段,我们应全面挖掘中华传统饮食的其他美学元素在旅游活动中的应用,从而丰富饮食文化旅游活动的内涵。在旅游产品设计中充分考虑饮食文化的特点,将涉及各个传统文化领域的不同美学元素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开发措施,真正做到将文化作为首要资源进行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湘菜向来以其丰富鲜艳的色泽、鲜香咸辣的口感著称,而湘菜体系的起源主要由三大分支构成,以长沙为中心的官府菜、以湘西为发源地的农家土菜以及以洞庭地区为主的民间特色菜。这令湘菜光鲜的外表之下增添了几分湖湘文化的厚重感,或者说把现有的对湘菜菜肴的体验式消费和旅游进一步同湘菜背后的文化因素结合起来,将打造出文化韵味浓厚又富有创造力的饮食旅游资源。例如曾出现的以“湘菜博物馆”和“长沙窑”作为品牌推介的新式创意菜馆,他们套用博物馆布展的方式通过少量的历史资料陈列以及特色饮食器皿等的展示,为游客打造了一个极富有文化气息又不失新意的饮食场所,与此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方面的饮食审美体验,是值得借鉴的。

2.细分湖湘饮食文化旅游市场,打造不同审美主题的旅游产品

通过之前对饮食文化美学元素的分析可以看到,饮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有较高的融合度,文化内容和深度都具有多元性,这一方面显示出饮食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但另一方面也使得其文化重点较难把握。因此,为了实现饮食文化旅游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应进行一定程度的市场细分,从而有针对性的吸引不同游客,满足其差异化的文化需求。例如按照其审美特征和其他传统文化的交融度分别设计重点于菜肴品味、古典文学、建筑艺术、药膳养生等不同类型的产品。

对于湖湘饮食文化的细分产品构建,我们拥有的优势资源较多,诸如以长沙官窑为代表的饮食器皿、以中原文化为背景的饮食习俗等等。对于这些不同元素的饮食文化资源,我们应加深对其的认识,进而有针对性的予以开发和挖掘。 只有这样,才能使游客能够充分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魅力,达到真正的文化旅游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亚洲面积最大的酒楼――西湖楼的案例。创办灵感来源于北京故宫的长沙西湖楼占地达到88亩,设有108个包房,l0个零店大厅,营业面积达3.2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4000人就餐。通过打造宫廷御膳区、特色小吃区等不同功能和文化分区进行不同的演艺活动以及通过不同的装潢风格营造丰富的餐饮环境和氛围。餐厅将中华饮食文化尤其是突出湖湘饮食文化为出发点,通过生动的用餐情境为消费者和游客创造多元性的文化体验。饮食文化的环境之美、礼仪之美皆一一呈现。同时,该酒楼的选址和营销也充分考虑到与其他都市旅游资源的配套与衔接,真正实现了从饮食文化角度充实旅游资源和产品内涵的目的。

3.丰富饮食文化旅游形式,提升以红色旅游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的品质

现阶段我国饮食文化旅游不论着重哪一方面的审美体验,均局限在观光型为主、参与性为辅的阶段。换言之,即便是以饮食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也保持着走马观花式的对于各类与饮食相关的遗迹游览,辅之以较为粗糙的菜式品尝和环境复制模式。而随着旅游活动的多元化发展,饮食文化的各种特点可以采取多重体验性活动予以呈现。

“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南品质也令潇湘大地向来不缺少伟人的诞生,因此在这片土地上红色旅游和历史名人遗迹游是旅游业的重要角色之一。与此同时,享誉全国的“毛家菜”和“谭府菜”也是菜系中不多见的具有“名人效益”的独特资源。为此,我们可以将现有的又是旅游资源与湘菜文化尤其是湘菜与名人的品牌效益结合,将饮食历史文化真正同旅游活动结合。例如在韶山等红色旅游较为发达地区以“毛家菜”为主要载体,打造一些旅游产品,不仅是真正意义上的饮食产品,更重要的是富有历史人文特征和文化特质的同饮食相关的旅游线路和活动,依次真正意义上提升文化旅游活动的品质。

四、结语

中华饮食文化凭借着其与多门中华传统文化交融的特性,具备了其他传统文化不可比拟的多元审美元素,这使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产品的设计有了更为广泛的开拓空间和发展余地。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利用我国异彩纷呈的饮食文化资源,尤其是其涉猎各文化领域的美学特征,大力发展饮食文化旅游,使其成为文化旅游的品牌之一,从而促进传统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协同发展。

同时,在湖湘传统饮食文化的沿袭同湖南现代旅游业快速发展和创新的和谐融合下,通过采取富有创意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打造新型饮食旅游设施与场所、进一步细分传统文化旅游市场以及利用现有优势充分结合湖湘饮食的文化底蕴等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以湘菜为代表的湖湘饮食文化旅游开发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赵荣光 谢定源: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2]张建忠: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J].长治学院学报.2009,1:9-11

[3]张宇光:吃到公元前――中国饮食文化溯源[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

[4]胡爱娟:饮食文化与现代旅游[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5]吴澎:中国饮食文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6]李星明:旅游文化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章海荣:旅游美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美食文化论文第2篇

[关键词] 英译;美食文化;归化和异化

[基金项目] 西安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4W22):西安特色美食文化英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 F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8-019-1

一、引言

中华美食历史悠久,派系庞杂,文化积淀深厚。在全球化的今天,信息技术发达,交通工具先进,世界人民对了解境外文化,尝试体验异域美食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特色美食文化已经成为推进国际化进程的一个有效窗口,特色美食文化英译就是一个必须的桥梁和纽带。

二、美食文化英译研究

翻译界在处理不同语言之间的解码转换时讨论历时最长的是直译和意译。归化和异化是继直译意译之后提出的一对十分重要的翻译概念。最早提出归化异化设想的是德国语言学家施莱尔马赫。他在1813年6月《论翻译的方法》的论文中提出翻译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一是尽可能地不扰乱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让译语去接近源语;一是尽可能地不扰乱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接近读者,让译语去接近译入语。前一种途径就是异化,后一种途径就是归化。根 据韦努蒂的文化翻译理论所提出的文化认同观,在文化交流过程中,进行文化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要使源语言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被目的语的受众所认可和接受。

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英译的《红楼梦》中的美食翻译是目前反响最好的译本,但是他的译本却受到国内翻译评论界的批评,认为他一味追求“归化”外国文本,有太多不忠于原著文化之处。2012年,莫言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位中国籍作家,翻译他作品的那些翻译作家们当然是功不可没。但是翻译他作品最多的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先生坦言在以后的翻译中他将更尽力忠于源文本。分析这样转变的原因就会发现,首先今日莫言已是诺奖大师,不管是社会地位还是国际影响都使翻译作家对莫言的认识和意识形态发生了转变;其次翻译策略中的目的论对作品本身要坚持其原意的要求更加强烈;第三莫言的祖国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与日俱增,过多的“归化”翻译不利于本土文化的输出。

归化和异化作为文化视角下翻译的两种策略,虽然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但它们在翻译这种跨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主要作用却是不同的。归化是面向译入语文化的,所以它的主要作用就在于维持译入语的纯洁和巩固译入语文化的已有规范。但是因为归化是面向译入语的,所以它在沟通两种文化时并不着力向译入语文化引进异质文化,因此它在推动不同文化交流方面作用是有限的。而异化是面向源语的,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向译入语文化引入新的、异样的文化,所以它会丰富译入语语言和文化,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任何一种语言和文化都有稳定因素和变革因素,二者的矛盾运动推动该语言及其文化向前发展。归化促进的是译入语语言文化中的稳定因素,异化促进的是译入语语言文化中的变革因素。国际交流的目的在于了解和认同,在于多元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归化和异化的选择受所译内容、国际形势、源语国综合国力、译入语国国民意识形态与接受能力的预期等等多种因素影响,一定要根据翻译实际全面分析影响翻译实践的各种因素,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最符合既定翻译目的的翻译方法。

传统上国内英语翻译专家在进行涉及美食文化的翻译时,考虑更多的是英语国家受众在思维共性、心理习惯、信息需求和言语表现方式等方面的可接收情况。这种完全或更多异化的翻译策略,很容易导致受众对其所要接受的新文化缺乏充分的认同, 不利于文化之间真正的交流 从而导致翻译效果不理想。目前在美食文化翻译方面要么只是做菜品翻译不注重理论提升,要么总结出了翻译的具体方法却针对面过窄不具有概括性。在做文化输出翻译时应该坚持翻译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 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美食文化的英译应该以目的语为主要依托,英译的英语语法、句法、词法都要符合英语使用规范。虽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全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呈现出以英语为主要媒介的特点,英语正逐渐成为新闻、公示牌、路标、产品介绍、城市介绍、企业宣传和旅游介绍等方面的主要外语,但是在英译中也不能一味依赖于归化策略,过度倾向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语言习惯,要在国际上闯出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词汇和意象,推出更多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让世界人民从美食文化的角度更多更好地了解中国。为此,在美食文化英语翻译时, 有必要在与民俗、典故和文化等主题相关联的翻译中注重异化策略的使用。

三、结语

特色美食作为一个特殊文化符号,既是形象硬件,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为人们提供服务,更是形象软件,反映着一定的服务态度和居民生活水平。随着全球化交往步伐的不断加大,特色美食文化英译是面向国际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通过有效的英译输出美食文化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中华深邃文化的广泛传播,营造更好的国际文化氛围,提升国家的国际化形象,更好地融入世界。

参考文献:

[1]王颖.翻译方法及研究[J],现代交际,2011,(05).

[2]王爱莉.翻译及文化移入[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

[3]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王宁.翻译中的文化和文化研究中的翻译学转向[N].中华读书报,2003.

[5]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到异化[J].中国翻译.2002,01.

美食文化论文第3篇

摘 要:在跨文化交际不断深入的今天,以饮食为题材的中西影视剧充满了电视荧屏,中西饮食文化的发展变化一直备受关注。本文试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探讨影视剧中所体现出来的中西饮食文化内容,并对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进行比较。

关键词: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情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华文明五千年,饮食文化也随之源远流长,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意蕴。对比注重“味道”的中国饮食,西方则秉持的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人对于饮食一般强调科学与营养,这种独特的饮食观也深深影响到了世界饮食文化的发展。诚然,不论中国还是西方,饮食所代表的含义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人们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人们对于西方饮食文化的了解,往往是通过影视剧、新闻报道、跨国交际等方式了解的,那么我们不妨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探讨一下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日常生活反映出的中西饮食观念差异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在“吃什么、怎么吃、好吃不”这类问题上非常讲究,比起西方人而言,中国人的饮食观念中更加注重饮食享受,“讲究美感、注重情趣”是中国人饮食文化的传统。中国的烹饪技术是很精湛的,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对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有一定的要求。中国烹饪还对饭菜点心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典故、菜肴形象、名人食趣、神话传说来命名的,诸如“全家福”、“狮子头”、“鸿门宴”、 “一清二白”等,可谓出神入化、雅俗共赏。中国民间有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中国饮食对味道的追求和感观的享受也是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相一致的。中国传统哲学的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 [1](P153)而这些也是中国饮食的精妙之处,正好体现了传统哲学的模糊性特点。

对比注重“美味”与“享受”的中国饮食,西方则秉持的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饮食一般以科学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犹如为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理,热量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消化吸收等,而菜肴的色、香、味则是次要的。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却发挥了阻碍作用,如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用料、服务,讲究菜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是从美国的东部到西部,牛排大都只有一种味道,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2](P107)这也许正是西方人简单、理性的一种人文品格吧,我们在考量西方饮食观念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总是先入为主,在跨文化交际中带来很多不适。

二、影视镜像中折射出的中西饮食方式、礼仪及餐具差异

在西方题材的影视剧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人们在就餐前后进行简单祈祷的仪式,中国题材的影视剧中,则往往注重的是餐桌上的尊卑座次等。一系列类似的场景数不胜数,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民族国家的生活习惯和传统信仰上的差异,进而使得中西方有着各自不同的饮食方式和礼仪。

中国人从古至今就普遍进行共餐制,并且比较讲究餐桌用餐礼仪,这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了。通常中国人吃饭的方式是大家共享一桌菜肴,吃饭的时候,大家按照年龄辈份围着圆桌坐下,通常地位高者、主宾或长者坐上坐,主人及其他客人分别落坐。尊贵的客人通常坐在离主人最近的地方,而主人则面朝门而坐。主宾动筷后其它人才开始夹菜,然后大家共同食用桌上的美味佳肴,边聊边吃,常会出现互相夹菜、敬酒的场面。[3](P27)如果是去做客,主人还会想方设法让客人多吃,这是中国人的让食习惯。在餐具使用上,中国人使用筷子,不戳不切,不破坏食物本来的风貌,显得文雅温和,这也体现出中国人的一种“和为贵”的文化取向。请客吃饭对于中国人来说,其意义远超出“吃”本身的意义,因为它具有联络感情、人际交往和处理事物的深层功能。通过这种饮食方式,人们可以交流感情,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团结、礼貌、共趣的餐桌氛围。餐桌上长幼有序的饮食礼仪,更可以使人们重视家庭、家族的团结,以及加深血缘、亲戚之间的关系等等。

西方人受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影响,以及基督教等宗教思想的影响,人们形成了以个人为中心并尊重个人权利的饮食意识,也绝不随便干预他人的隐私。在这种思想意识影响下,西方人在餐桌上个人吃个人的,个人喝个人的。但西方人也极其重视餐桌礼仪。西餐中以越靠近主人者越尊贵,通常男女主人分坐桌子两侧,男女主宾分别坐在女主人和男主人的右侧。无主宾时,女士且年长者优先。若是男女一同进餐,男士应为女士拉开椅子。两同性进餐,靠墙的位置留给年长者。[3](P28)“女性优先”以及“尊重长者”在餐桌上体现的非常明显。西方人聚餐一般更自由安静,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各取所需,很少有让食的习惯。就餐期间交谈也是小声低语,付账多采用AA制,不会造成不便。相比中国,刀和叉则是人们普遍使用的餐具,这也具有一种独特的饮食情怀。

三、中西饮食在内容上的差异表现

关于中西饮食内容的差异,往往和各民族国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当然,各自的饮食观念也深深地影响着各自的饮食内容,这种差异的表现并不能一概而论,下面就扼要举例说明之。

中国的饮食内容风味多样、独具特色。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等“菜系”早就闻名于世了。中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就当地物产和习俗而言,如中国北方多牛羊,常以牛羊肉做菜;中国南方多产水产、家禽,人们喜食鱼、肉;中国沿海多海鲜,则长于海产品做菜。就各地气候而言形成了多种口味,一般说来,中国北方寒冷,菜肴以浓厚,咸味为主;中国华东地区气候温和,菜肴则以甜味和咸味为主,西南地区多雨潮湿,菜肴多用麻辣浓味。就中国饮食的内容而言,“选料”则是其核心所在。选料,是中国厨师的首要技艺,是做好一品中国菜肴美食的基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熟练运用的技巧。每种菜肴美食所取的原料,包括主料、配料、辅料、调料等等,都有很多讲究。这里讲究的就是“精”、“细”二字,孔子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是这个道理。中国人的饮食更讲究养身,食医结合,饮食要四季有别,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这种饮食方式和内容也是中国人延年益寿、享受生活的一种情结所在。值得一提的是,还有节日岁时的饮食各有不同,这和中国传统文化是息息相关的,比如除夕、春节吃“团圆”饭,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当然,饮食当中的饮品也不能忽略,“酒”和“茶”是中国饮食内容的精髓,贯穿于日常饮食生活的始终,人们品茶论道、饮酒作乐,可谓别有一番风味。

与中国复杂的饮食内容相比,西方的饮食则显得简单明了了许多。中国人吃饭讲究的是菜,而西方人则多以肉食为主、素食为辅,同时注重的是科学营养的搭配。在西方,著名的菜点有意大利菜、法国菜、美国菜、德国菜、俄罗斯菜等。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肯德基”、“麦当劳”已然风靡全球,西方的饮食内容给人的印象自然是汉堡、鸡翅、牛排、薯条和奶酪了,吃生食和高热量的食物就是这种饮食文化的特点所在,肉食、冷食和生食也同样被西方人所适应,并且是人们心目中的美食。这种简单明了的饮食,正是体现了西方人的理性逻辑。人们不会再吃上面浪费更多的时间,而是在享受这种饮食的自由感觉,但是又不乏对饮食科学营养的考虑。在西方,值得注意的是饮食中的宗教情结,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的非常明显。就基督教家庭而言,在节日饮食上是遵守一些礼俗的。圣诞节为了纪念耶酥的复活,信徒们要举行斋戒,不吃肉食,不用刀叉进食,减少娱乐。复活节是孩子们欢乐的节日,用小动物形状做成的巧克力糖果,装点的精美甜点,是节日中的重要食物。还有狂欢节、感恩节、万圣节等等。除此之外,在家庭聚餐中,人们每次进餐前后都要向上帝祷告,感谢上帝赐予美好的食物。这种具有简单宗教仪式的进餐内容,与中国的饮食内容具有明显的差异。当然,葡萄酒、咖啡以及红茶等西方人最爱的饮品,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内涵。

四、结语

中西饮食文化上的诸多差异,体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然而,中西民族国家之间的偏见与攻击,往往是由很多差异引起的。著名的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提出的“文化相对论”是值得我们用来反思自我的良药。任何一种行为,比如信仰、习俗(包括饮食文化在内)等,只能用它本身所从属的价值体系来评价,没有一个对一切社会都适用的绝对价值标准。中国拥有的饮食文化并不落后,西方的刀叉饮食文化也不代表野蛮,它是由各自文化圈内的诸多因素所导致的结果,比如、自然地理环境、人文性格等等。随着世界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饮食文化从一元向多元发展。各种饮食几乎没有了地域界限,中国饮食也在不断吸收西方饮食理性和科学的特点,西方饮食现在也开始研究美味和烹饪技术。从文化上讲,中西方揭开了饮食差异表面的面纱,看到的是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知识,中西的这种学习和交流,从文化上互相理解和融合,[4](P225)必将进一步推动跨文化交际的深度和广度,从而达到交际共赢。(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赵红群.世界饮食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2] 王剑晖.从饮食文化中看中西文化差异[J].新西部,2008(24).

美食文化论文第4篇

关键词:中美;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每一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的独特的传统节日,它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意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美传统节日是在不同的文化系统中发展起来的,有着各自的特点。本文将对中美传统节日进行了比较,以此对节日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

一、中美传统节日在饮食方式上的共性与差异

1.1中美传统节日在饮食方式上的共性

中美主要传统节日中的某些食品都具有纪念意义和象征意义。首先,纪念意义,或纪念某些事,或纪念某些人。中国端午节吃粽子是纪念为国而死的屈原。在美国,感恩节吃火鸡是为了纪念先民勇于开拓的精神。其次,具有象征意义。“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的月饼香又甜”。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佳节――中秋节,人们边赏月品尝月饼,边思念亲人,圆圆的月饼在中国人的心里就成了中秋节的象征,也是家庭合乐,美满团圆的象征。在美国,2月14日是美国的情人节,一提到情人节,人们自然会想到巧克力。在这一天,不论是恩爱的夫妻,甜蜜的恋人,还是亲朋好友,都会赠送巧克力,表示关怀。于是在美国人们的心里,巧克力当之无愧地就成为了幸福美满、温暖甜蜜的象征。

1.2中美传统节日在饮食方式上的差异

第一,饮食所占比重不同。“民以食为天”的古语反映出中国人对饮食的重视。特别是节日的饮食,更是重中之重。如春节要吃饺子,端午节要吃粽子,中秋节要吃月饼,小年要吃灶糖等。饮食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占有很大比重。在美国传统节日中,庆祝、纪念的活动占比重较大,饮食习俗所占比例就小得多。相比较吃什么食物,圣诞节时,圣诞树、圣诞老人和圣诞贺卡则更具代表性;感恩节时,举行游行活动才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第二,合餐制和分餐制。中国人庆祝节日时,大家喜欢围坐在一起用餐,而美国人庆祝节日时,常常采取分餐和自助式。第三,节日食品反映的内容不同。在我国,传统的节日食品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除夕夜吃饺子,意为财源广进;南方人过年吃年糕,意为年年高;元宵节吃元宵,象征着招财进宝等。而在美国,节日食品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吃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在节日通过庆祝的方式表达信仰,交流感情。

二、中美主要传统节日在活动方式上的比较

2.1中美主要传统节日在活动方式上的共性

第一,进行前期准备。在重要的传统节日来临之前,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人们都会提前进行购,准备好所需的食品。第二,庆祝活动。不管是在中国还是美国,人们都会在节日期间进行户外庆祝活动,如中国的舞龙、舞狮、闹花灯、猜灯谜等等,美国的复活节游行等。第三,聚会。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不论是中国春节的年夜饭,还是美国万圣节的化妆舞会,人们都喜欢用聚会的方式来庆祝节日,以此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2.2中美主要传统节日在活动方式上的差异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在庆祝节日的活动方式上,中美两国也有着各自的特点。中国人在庆祝节日时,往往表现的更为含蓄和内敛,如清明节的扫墓祭祖,中秋节赏月以寄相思,重阳节登高望远等等。与美国人全民狂欢的活动方式不同,中国人更喜欢用静态的方式来庆祝节日,表达美好的愿望。其次,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来庆祝节日,重视家的概念,讲究阖家团聚。特别是像春节和中秋节这样重要的节日,很少会邀请外人参加,大都是家庭内部成员,欢聚一堂,共同庆祝佳节。然而,美国人则更注重个人的价值。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人们通常会把节日活动看作是是发泄情绪、缓解压力的最好平台。在节日期间,人们会打破社会的束缚和社会地位的限制,不分长幼,不论贫富,尽情狂欢。

三、中美传统节日所反映的文化内涵的差异

3.1集体主义和个性张扬

中国几千年来都处于封建农耕社会,而农耕劳动主要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强调个体与群体的和谐统一。而且中国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处于儒家思想的统治之下,推崇社会有序和谐,提倡个人要对群体忠诚,因此形成了注重血缘和家庭、强调团圆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当中国的春节来临,人们不管离家多远,都会想方设法地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与中国不同,美国的节日文化更多的是强调个人贡献,崇尚和追求个体的价值。他们推崇“人性”和“自然”,追求个人价值和自由主义。每当节日来临的时候,人们无所顾忌地疯狂唱歌、游行、跳舞,充分张扬自我,毫不在乎他人是否感同身受。

3.2 农耕思想与宗教思想

中国在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因此直接决定农业生产状况的岁时节令自然格外受到重视,是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起源和发展的土壤。例如元旦、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都来源于岁时节令。同时,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自然规律,便把希望寄托于神灵,逐渐形成了祭天、祭祖等节日活动,例如春节前的祭灶神;中秋节的祭月神等等。而美国的传统节日透露出一种浓浓的宗教文化色彩。无论是节日的饮食还是节日的活动,无不带有浓浓的宗教色彩。例如圣诞节是庆祝耶稣诞生的日子,复活节是耶稣受难后重生的日子。人们在复活节互赠彩蛋,因为彩蛋象征着耶稣的重生。而复活节吃烤羊肉是为了纪念和感谢耶稣为洗刷人类的罪恶而奉献自己的生命。

3.3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现代思潮的显现

由于长期受封建社会制度和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的节日文化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社会传统的烙印。虽经历史的变迁和社会制度的变革,节日的传统性有所减小,但节日的骨血里仍然强调宗法、家族和集体等传统观念。“亲情”和“团圆”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永恒的主题。相反,在美国,现代思潮则是影响美国节日的重要因素。由于没有经过漫长的传统社会,人本主义对美国人民的影响较深。传统的节日文化更多地体现了现代思潮的特征,更注重挖掘个人的价值,强调个人的独立和追求个性的张扬。“浪漫”、“狂欢”和“个性张扬”是美国传统节日的精神核心,体现了现代思潮对美国节日影响。

四、总结

中美两国由于历史背景,文化内容和社会传统方面的不同,使得两国的传统节日在形式和内涵上有很大的差异。节日文化作为中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中美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能帮助中美两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达到相互理解,促进友谊和建立互信。

参考文献:

[1]于桂敏,贺丽励.中美传统节日折射出的深层文化内涵[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3(2)

[1]李子银.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J],科教文汇.2007(4)

美食文化论文第5篇

【关键词】户部巷;饮食文化;旅游资源

前言

武汉市是中国中部的“中心城市”,是南北饮食的交汇处,武汉饮食兼容并蓄,体现了武汉经济文化的兼容并蓄。武汉饮食种类多样,资源丰富,有些美食诸如周黑鸭、热干面等全国闻名,来武汉品尝美食者络绎不绝。早在2008年,武汉市就将户部巷在内的六条老街列入重点保护计划,2015年,武昌区改造老旧管线,新增监控探头、报警装置和消防装备等安全设施,建立客流统计预警系统。前后经过三次升级改造,增加基础设施,建筑更新换代,户部巷整体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户部巷是武汉市重要的饮食民俗街区,是展示武汉饮食文化的首选之地。作为武汉市饮食文化“金子招牌”,户部巷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 概况

1.1 饮食文化旅游概念

关于饮食文化的概念,国内也没有同意的说法,章彩烈对饮食旅游进行了一次定义:以中国美食为主要内涵,以所在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辅助内容的特色旅游。傅文伟说饮食文化旅游是以旅游地的美食佳肴为主要的吸引物而开发的一项特色旅游。由此可见,饮食文化旅游,是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的一种旅游。户部巷集聚了湖北省内的特色小吃,从中可以看出湖北省的饮食文化和饮食民俗,以户部巷美食为依托,展现湖北省的饮食特色。

1.2 户部巷地理位置和名字由来

户部巷位于武昌区的司门口,其雏形形成于明代时期。司门口为明朝布政使司的办事处,称为“户部”,其东面是户部钱粮库,西面则为武昌府粮库,而中间这条巷子就因此得名“户部巷”。嘉靖年间的《湖广图经志》就记载了当年户部巷热闹非凡的场景。如今,司门口背靠长江,周边环绕旅游景点,经济发展迅速。户部巷横卧司门口,集聚武汉特色美食,远近闻名,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2 户部巷小吃特点

2.1地域性

地域性饮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俗语“五里不同天,十里不同俗”,说明自然环境决定饮食的多元性,饮食的多元性造成文化多元性。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资源具有地域性、独特性和不可移植性,因而饮食文化旅游才会兴起和发展。户部巷汇聚省内多种特色小吃,非常鲜明地代表着湖北省饮食文化特征。例如,恩施盛产土豆,发明了炕土豆;武汉夏天天气炎热,晾晒碱面而发明热干面;云梦拥有两大淡水水系,鱼产资源丰富,因而有云梦鱼面。饮食文化离不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决定饮食的种类和保存方法。

2.2 历史性

区域饮食的形成是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对食物进行加工改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受到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户部巷小吃具有一定的历史环境和历史周期性,具有浓厚的文化背景。例如,著名的孝感米酒在明代就已经出现,在清代颇负盛名且逐渐流传开来;孝感麻糖历史悠久,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吃过并赞不绝口,从而一举成为皇家贡品;武汉老通城豆皮创办于民国时期,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正式更名为“老通城”,曾两次亲临“老通城”,赞誉“豆皮是湖北的风味”,此后光临过的名人刘少奇、、董必武等等。

2.3 多样性

武汉位于长江汉江交汇处,素有“千湖之省”和“九省通衢”之称,是中国中部的大动脉,东西南北必经之地,各地饮食文化在此汇聚、碰撞和交融。户部巷包罗万象,融汇各地著名小吃并对其进行改造,使其成为具有“汉味”特色的小吃。除了省内小吃之外,户部巷还接收外来小吃,西安肉夹馍、长沙臭豆腐、印度飞饼、广东肠粉、烤鱿鱼等等。制作过程中,使用煎、炸、烤、蒸、煮、焖、等多样化的烹饪方法。

2.4 经济性

饮食文化旅游是将饮食和旅游结合起来发展当地经济并获利,以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其次是宣传当地文。据统计,2016年“十一”黄金周,户部巷接客70.824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485万元,远超黄鹤楼、昙华林、首义文化旅游区等景点。户部巷街区发展让很多人得以再就业,暴涨了社会安全。司门口是一条商业街,集购物、休闲、娱乐、饮食于一体,户部巷的发展带动了司门口的商业发展,反过来,司门口给户部巷也带来了消费,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5 口味较重,偏咸、辛、辣

户部巷食物各式各样,普遍带有武汉口味,口味偏重,靠盐、辣椒、花椒、胡椒粉来调味,口味偏咸、辛和辣,例如,热干面、炸酱面、恩施土豆、三鲜豆皮、烧梅等食物偏咸,面筋、糊汤粉、烤鱼和烧烤等食物偏辛,周黑鸭、精武鸭脖、香辣虾等食物偏辣,也有很多种食物具有咸、辛和辣等多种口味.

3 结语

户部巷四周被名江、名景、名楼包围,地理位置、文化位置相当优越,为武汉市老街区,被誉为“汉味小吃第一巷”,巷内小吃众多。户部巷内汉味特色小吃闻名全国,保留了武汉市传统的饮食文化特征,展示了武汉饮食文化魅力,处处体现着武汉老武汉的饮食民俗。户部巷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特点鲜明又具有包容性。研究户部巷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有助于户部巷饮食文化旅游的定位,找准小吃的发展方向,保护传统饮食风俗,并促进区域发展。

参考文献:

[1] 章采烈.论柳宗元的旅游美学观[J].江汉论坛,1992(02)

[2] 傅文伟.论我国旅游开发与环境管理.经济地理,1994(01)

[3] 丁静蕾,邓冰.以人文本,传承文化――谈武汉户部巷的保护和更新[J].华中建筑,2005(04)

[4] 柳林,陈晨,武汉户部巷汉味小吃视觉形象考察.[J]. 美术大观,2012(12)

[5] 王颖,城市文化特色街区旅游开发存在问题及优化对策――以南京夫子庙为例[J].江苏商论,2012(08)

[6] 吴荣华,张宏磊等.城市历史文化旅游地的小尺度空间结构及关联――以南京夫子庙景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4(12)

美食文化论文第6篇

关键词:美食旅游 四川 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 A

美食旅游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旅游形式。它作为美食作为现代生活中众多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追求和需求,具有经济、社会文化等功能,也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四川历史悠久,美食旅游资源丰富。其中,川菜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在烹饪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取材广泛、调味丰富、味型多样,以别具一格的烹调方式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国内外都具有十分大的影响和知名度。四川也是旅游资源大省,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绚丽多彩的民族风土人情打造出了独特的旅游产品。四川的美食与旅游相结合,会有怎样的发展前景,是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

1.美食旅游概述

美食可以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社会文化等多种需求,是旅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活动,甚至是主要活动。本文对美食旅游有如下定义:以美食本身和美食旅游吸引物为依托,以追求美食旅游资源或美食体验为动机到异地寻求审美和愉悦经历,参与具有休闲和社会属性的旅游活动。

2.四川的美食旅游资源

2.1以麻辣为主的味觉元素

四川美食味型,川菜更是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点。然后众多味型中,最有特色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麻辣味。然而四川美食的麻辣味道也是各色各异,有:麻辣、胡辣、酸辣、红油、椒麻、香辣、家常等味型。给众多美食旅游者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

2.2. 以小吃为主的地方特色

四川小吃花样繁多,特别是成都小吃,一店一摊,品种丰富,有“分量小得出奇、种类多得出奇、味道好得出奇”的特点。四川小吃分布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旅游者极易体验到这种颇具地方特色的美食旅游资源。

2.3. 历史传承的美食典故

四川美食不仅类型众多,而且历史悠久,几乎每道菜,每样小吃都有一个历史传说和典故,独特的地方特色美食和其中的文化内涵相结合,更能加深游客的美食旅游体验。

2.4. 多样化的美食旅游活动

四川目前的美食旅游活动十分丰富,几乎每个月都有美食旅游活动,各地也分别举办不同主题、不同性质的美食旅游活动,如:简阳羊肉美食街、成都美食旅游节、西昌风情美食旅游节等。

3.旅游者对四川美食文化的感知

美食其实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一个地区的历史、地理特征以及人文风情,它能正确表达旅游目的地人们的观念、情感和追求。所以,可以说当游客在品尝美食时,能真正深入了解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民风民俗,从而得到身心的双重享受。旅游者在旅游时,人际交往的需要是十分突出的,在四川,游客不管是品尝独具特色的川菜、火锅或者小吃,都能对四川的饮食文化以及民风民俗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起到旅游者同当地居民人际交流,文化传播的作用,满足旅游者社会文化审美心理。这样身临其境地体验当地美食,也能旅游者对四川这一旅游目的地的整体认知。

4.四川美食旅游发展对策

4.1. 将四川美食元素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

作为美食大省,我们应全面挖掘传统饮食的其他美学元素在旅游活动中的应用,从而丰富民族饮食文化旅游活动的内涵。在设计相关美食旅游产品中,应融入民族文化内涵,涉及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进行合理开发,充分体现其文化价值。美食旅游要比传统的观光旅游更加强调游客体验。在旅游过程中,游客既可以体验美食,又可以听导游将川菜文化,美食有关的传闻典故等,还可以购买包装好的美食产品作为旅游纪念品,真正将“美食”推及到旅游中的“游”、“购”、“娱”、“吃”的环节。

4.2. 开发具有民族民俗特色的美食旅游资源

四川旅游虽近年来发展迅速,但由于个别行业经营者的急功近利,不顾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直接导致大量的民族传统文化流失。所以,美食旅游能否和民族民俗文化相结合协同发展,对四川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例如,四川洛带古镇是西部地区客家文化最为集中的古镇,这里的客家人由于受四川本土文化的影响,创造出来既具有客家文化独特个性,又具有川菜文化的美食。洛带的美食文化是一个值得摄入挖掘的旅游资源,它如何能和传统的观光型旅游整合发展,使旅游者充分了解洛带古镇的民俗饮食文化,将会丰富旅游者的美食旅游体验,并提升美食旅游的文化价值。

4.3. 打造不同主题的旅游产品

美食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具有较大的优势,而现阶段四川乃至全国的美食文化旅游都局限在观光型为主的阶段,参与性不强,即便打着美食旅游的旗号,也是走马观花,线路设计是一些美食文化遗迹的游览,“吃”这一环节加入一些并不能完全代表地方特色的比较粗糙的菜式,这与我们强调的旅游多元化发展和增强美食旅游的体验感而言是背道而驰的。为了实现四川美食旅游的全面发展,丰富四川美食文化旅游形式,提升美食旅游的品质,应对美食旅游者进行合理的市场细分和定位,从而有针对性的吸引不同游客,满足其差异化的美食文化旅游需求。例如,可以设计成都小吃一日游、乐山西坝豆腐宴观光游等。

4.4. 美食旅游与智慧旅游协同发展

智慧旅游,就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等方面的信息,让旅游者能及时了解信息,安排和调整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旅游者要想体验当地特有的美食文化,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宣传平台了解众多旅游咨询,旅游运营商也可协同这些平台相关美食资讯以及优惠措施,并利用卫星定位系统将旅游者导航到任何的美食目的地。四川的美食经营者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宣传平台进行美食旅游网络推广,让旅游者能全方位体验四川美食之余,还能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传闻典故,发挥美食旅游的最大价值。

5.结语

四川的美食旅游资源丰富,其发展呈方兴未艾的态势。四川美食旅游要可持续的发展下去,需要政府和旅游经营者从吃、购、游、娱方面都让旅游者体验到当地的美食文化,为旅游者留下以享受和体验美食为主,身心结合的愉悦经历。

参考文献:

1. 阚波:《四川客家饮食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以洛带古镇“伤心凉粉”为例》,《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6月,

美食文化论文第7篇

我从1994年开始研究饮食市场、饮食文化。先是给《西安晚报》、《西安日报》、《陕西日报》、《中国食品报》、《中国商报》、《深圳特区报》等报刊写稿,后逐步转到给《中国烹饪》、《东方美食》、《美食》、《华夏美食》、《餐饮世界》等杂志投稿。《烹调知识》这本杂志我早就知道,但未曾看过。因为从杂志名称看,与我研究的餐饮市场、饮食文化、餐饮管理等好像有点距离。我也就武断地认为《烹调知识》是专门研究如何做菜、如何烹调的专业性杂志。由于我不是厨师,也非专业研究烹饪理论和烹调方法的,所以一直未关注这本杂志。直到2001年,我在一家酒楼偶然看到一本《烹调知识》,我翻了翻,发现与我想象中的不一样。《烹调知识》内容相当丰富,相当精彩。不但有烹调知识、烹调理论,更有饮食文化、餐饮市场、餐饮经营管理、美食知识、美食随笔等文章。越看越觉得此杂志与其他餐饮美食杂志还真有点不同之处,也很耐看。于是从那以后我不但买《烹调知识》,也开始给《烹调知识》投稿,一写就是3~4年,而且上稿率不低。从2001年开始,我在给《烹调知识》投稿的同时,也几乎是一期不落地买《烹调知识》看,看的时间长了,觉得这本杂志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平民化。该杂志篇幅不大,开本也不大,装饰设计不追求豪华、不唯美,纸张也很普通,因而价位也较低,5元1本。可以说是同类杂志中售价最低的,谁都买得起。但是我发现在所有美食餐饮杂志中,《烹调知识》是上市最早,也卖得最好的。在西安这本杂志每月提前10天上市,到了月初,别的杂志刚上市,《烹调知识》就卖得差不多了,有时甚至卖完了。我开始不知道该杂志上市较早,到月初去买杂志,有时就买不到了。

二是以文为主,内容丰富。当今许多美食、烹饪、餐饮杂志都在走超豪华,大开本之路。刊物装帧设计越来越豪华,开本越来越大,纸张越来越好。而且以图为主,以文为辅,价位也越来越高,一本杂志卖到20元左右,甚至更高。但是《烹调知识》始终坚持以文为主,以图为辅,小开本,篇幅适度。这样给读者的感觉是买《烹调知识》花的钱少,但获取的知识和信息多,文字多、内容多、信息量大、性价比合理,是这个杂志最主要的特点。所以深得业内人士喜爱。不但专业厨师喜欢,餐饮管理人士喜欢,就连我这样研究餐饮管理、饮食市场、饮食文化的人也喜欢读、喜欢看。据我所知,一些普通读者,对这本杂志也很喜欢,我曾经问过一位经销报刊的人士,问他《烹调知识》为什么卖得这么快,他说:“买《烹调知识》的不只是你们这些专业人士,一些普通读者也喜欢这本杂志。”

三是内容丰富。《烹调知识》目前已超越“烹调”的范畴,涵盖饮食文化、饮食市场、餐饮管理、各地小吃、饮食结构与营养、饮食随笔等多种栏目。我曾尝试将“餐饮人才认识的误区种种”一文寄给《烹调知识》,开始以为内容好像与杂志无关,但很快就发表了。我在写餐饮市场、餐饮管理文章的同时,也写一些美文随笔,《烹调知识》也都予以刊用。有的还发表在很重要的位置,证明《烹调知识》已不仅仅是烹调知识,而是集餐饮文化之大成,成为一本餐饮经营管理、烹饪理论的综合性杂志。

我在研究餐饮市场、餐饮文化的同时,也在新闻、媒体传播、广告、公关、市场营销等领域写些文章,尤其对媒体的运作、新闻的策划、报刊的市场定位等方面与业内人士多有交流。近几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那些不太善于炒作、默默无闻、踏踏实实做杂志报刊的,大都生存得比较好。《烹调知识》应该说就属于此类杂志,笔者希望《烹调知识》不随波逐流,不好高骛远,这样就会有一大批忠实的读者和观众,杂志也才能有较强的生命力。

美食文化论文第8篇

关键词: ;sqlserver;美食网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5-0156-02

1网站开发背景

我国餐饮业目前的营销观念很陈旧,经营者对消费者需求的了解还很不足,经营者只是凭感觉猜测消费者需要什么,而消费者对吃的需求变化是非常快的,这就导致经营者由于没有准确把握顾客的需求特点,而不能满足顾客的需要。淮安美食网的开发可以增强淮安餐饮饭店和淮扬菜系的知名度,又方便了消费者查询信息。

2系统的架构

2.1 用户模块结构

用户通过浏览器可直接浏览网站页面,在网站进行注册登记成为会员,进而可以享受到各种会员的信息。

2.2 后台管理架构

本网站后台功能完善,用户必须登录才能使用管理员权限,管理员可对前台信息进行增、删、改、查。另有“前台管理模块”,主要功能是管理员可最终确认所增加或修改的信息是否生成于前台网页。管理员还可进行对用户留言给予回复,增加、修改管理员信息等操作。具体业务流程如图:

3主要开发技术

系统开发工具使用Visual Studio 2005( 2.0)、Microsoft Sqlserver 2000、Photoshop等。是建立在微软新一代.Net平台架构上,利用普通语言运行时(Common Language Runtime)在服务器后端为用户提供建立强大的企业级Web应用服务的编程框架。本系统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企业版。SQL Server 2000 具有使用方便、可伸缩性好、与相关软件集成程度高等优点,其性能上高可靠性和易用性使它成为一个杰出的数据库平台。

4 网站详细设计

本网站的以ASP为主要开发语言,在Dreamweaver中完成页面的设计与框架布局,使用Access数据库,同时辅以Photoshop为画图工具,对所使用图片进行必要修改,以保证页面的美观。

4.1 网站主页开发

基于灵活的可视化模板引擎所构建的网站首页可以任意排版布局、灵活设置各版块显示的内容;灵活推荐餐馆、美食和各种文章、图片内容,结合多样化的广告系统,可创建一个内容丰富、门户味十足的首页。

4.2 网站其他模块的开发

(1) 餐馆搜索

具有频道首页,可按菜系分类、地区区域、餐馆环境等条件组合搜索或分类检索查询餐馆,每个餐馆具有一个综合展示页,展示餐馆的店堂图片、菜式和网友点评。

(2) 美食动态

系统初始创建了美食动态栏目,包括美食动态、新店开张、优惠促销等三个文章类别,可通过后台文章。用户也可以自定义创建文章栏目和分类。

(3) 美食大全

具有频道首页,通过搜索或分类检索,可直接查询美食介绍、相关餐馆等信息。

(4) 餐饮信息

通过搜索、检索可查询会员的各种信息,如:餐饮设备、餐饮人才、店面转让、优惠促销、新店开张、供求信息等,用户可自定义创建信息分类。

(5) 聚会活动

会员可发起组织聚会活动(FB活动),具有活动发起、报名、评论等互动功能。

(6) 美食文化

系统初始创建了美食文化栏目,包括饮食文化、饮食健康、快乐厨房、美食菜谱等文章分类,可通过后台文章。用户也可以自定义创建文章栏目和分类。

(7) 美食社区

一个会员互动交流的小型社区系统,和网站中各种内容具有良好的交互点评功能,包括餐馆点评、美食评论、聚会活动讨论等区域,用户也可自定义创建讨论区。

(8) 会员中心

不同会员类型登录后可具有不同的功能(通过后台自由设置会员类型),会员功能主要分为两大类:

商家类功能:餐馆介绍、菜式、餐馆图片、信息。

个人类功能:活动组织、文章投稿、站内短信。

4.3 核心功能模块代码列举

5结束语

迅猛发展并日益成熟的互联网已经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网络带给大家的便捷,互联网也以其独有的优势快速地渗透到越来越多的传统领域。设计开发此淮安美食网站最基本的意义,就是能够尽可能详细地展示、介绍各种美食信息,同时提供美食爱好者一个交流的平台,使得更多的美食传统做法得到推广,也可激发更多美食创意的产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