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积极心理论文

大学生积极心理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0 16:17:16

大学生积极心理论文

大学生积极心理论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研究;本土化;启示 

 

自从“积极心理学”一词在1997年由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seligman) 提出以后,引起了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2000年以后,更是有一系列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甚至有学者认为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已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研究者2009年5月5日进入psychoinfo数据库进行检索, 以“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为检索词,检索到以积极心理学为关键词(keyword)的文献共712篇,以积极心理学为研究主题(subject)的文献886篇。最早关于积极心理学的文章发表于1882年,即ribot, t. a. 的研究《记忆的疾病——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方向》。但1997年前以积极心理学为研究主题的文献仅有8篇。绝大多数的文献发表于1997年之后。在886篇文献中,以“情绪”(emotion)为关键词的文献57篇,文献摘要中含“情绪”一词的文献有106篇。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11年,其中对情绪的研究是不容忽视的主题。 

积极心理学在塞里格曼等人大力倡导之下,众多学者对积极心理学的有关概念,如:幸福生活、积极体验、积极情绪、积极个性特征等,以及如何应用和完善研究方法、理论构建及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国内的主要的心理学刊物中以积极心理学为主题的文章较为集中在积极心理学的定义、基本理论、产生、应用等方面。对其思想来源的追述及其对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批评、反思的论述还很欠缺。 

要深入了解积极心理学的思想,需要全面了解其理论演变形成,学习用批判的视角剖析其理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因此,有必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搜集和分析文献,帮助我国学者全面地了解对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发展及其现存问题的争议。 

 

一、对积极心理学的基本问题的讨论 

 

william c. compton总结了积极心理学三个研究维度: 从主观层面(subjective)上看,积极心理学关注积极的主观态度(subjective states)或积极的情绪,包括个体对自我和未来的建设性的想法,力量感、生命力、自信等;在个体层面上,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的积极品质或坚韧持久的行为模式;在群体和社会层面上,积极心理学关注发展、创造性和积极持久的制度。总结2000年以来的英文文献,对积极心理学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及其作用的讨论;对其理论创新性的讨论;对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可行性的讨论;在心理治疗应用中的效果及其机制的讨论等方面。 

 

1. 对“幸福生活”的含义的讨论 

追求幸福生活是人类发展过程中长期探讨的问题。回顾历史发展,不难发现在不同社会阶段会周期性地回归到对“理想的人”和“幸福生活”(the good life)这些问题的讨论上。而对于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的、幸福的,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中有不一样的标准或理解。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通过不同的方式寻找快乐。因此对幸福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到达幸福生活的彼岸的讨论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积极心理学理论中,“幸福生活”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与他人的积极联系、积极的个人品质、高质量的自我生活调节能力。追求幸福生活是全世界的人都一直在关注的问题,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情境下也是不同的。积极心理学认为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将幸福看作个体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目标时获得的情绪体验,个体是否具有实现目标的能力,则取决于个人及其在家庭环境中经验的积累。 

由于个体对生活的追求不同、目标各异,实现理想的方式方法也各不相同。是否可以简单地将“幸福生活”的标准建立在实现个人生活目标这个基础之上,有待于讨论。塞里格曼曾提出心理变态者在连环杀人案中获得快意,恐怖分子袭击高楼大厦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都实现了自己所追求的幸福生活。从个人意义上来说,犯罪分子从反社会行为中获得乐趣,实现了他们自认为的自我价值,而却摧毁了他人的幸福生活。这种幸福的获得以他人的痛苦为代价,由此引发了对幸福生活的标准是否只具有个人意义而超脱于社会道德准则之外的讨论。对积极心理学对“幸福生活”的理解简单化,是心理学家们对其理论首先提出的质疑。 

要确定“幸福生活”的内涵,不能脱离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标准,虽然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和实现的途径、方式具有鲜明的个人特点,但又不仅仅是个人理解和体验的问题,个人的幸福感还与他所爱的人的康乐状况相关,因此也与所处的社会情境相关。何谓理想生活,单靠心理学这一个学科并不能作出完整的解答。讨论幸福生活的内涵和意义,不可能回避价值概念,不可能有脱离社会文化情境的所谓“价值中立”或“不带价值判断”(“value free” neutrality)的立场。对幸福的理解总是扎根于文化的土壤中。 

2.对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创新性的讨论 

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一个健康的人应不仅是无病或虚弱,还应包括具有积极的状态。历任的美国心理学协会主席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倡导关注人积极的一面,就连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也对如何创造理想的人这一研究议题着迷。从积极心理学家提出的理论看,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有很多相近之处,如:强调个人向好的追求,强调好的个人品质具有治愈功能,强调幸福生活等。积极心理学家宣称他们不同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其创新之处在于,他们的理论是建立在大量研究基础之上,是更科学的,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却没能发展起来一套研究模式。他们还抨击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厢情愿的自我陶醉和反科学的。 

如果积极心理学如其所言是“关于积极主观体验,个体的积极品质和积极的制度的科学”,那么这些体验、品质和制度是否具有可以超越时空和文化差异的普适性(grant jewell rich. 2001)?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植根于北美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并与先前的追求提升健康、快乐和适应的运动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有学者认为它不过是个人主义和实现“美国梦”的现论版( becker, marecek 2008)。 

有研究指出积极心理学更像一种经济上的炒作行为而非学术研究,它的理论解释将科学狭隘化、简化,它不仅拒绝进行深入的心理学研究、批判和接受现存的人本主义理论的观点,也拒绝跨文化的心理治疗运动和非西方模式的心理学的影响(eugene taylor2001)。 

在对于性格力量的论述中,积极心理学提及的优秀品德主要有:智慧与知识、勇气、爱、公正、节制与超越。而早在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就强调一个优秀的人应具备荣誉、秩序、勇敢、责任等品质。对个体积极性格品质的重视并非始于积极心理学,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都曾强调个体不同方面的积极品质。 

回顾已有的研究,虽然前人的很多研究并没有用积极心理学这样的名词,但他们的研究内容无疑是积极心理学的内容。例如苏格拉底的快乐说中提到乐观地生活,实现一个人的自然本性。因此,积极心理学如何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传承和创新,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3.对积极情绪的影响力的讨论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对积极情绪及其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有相当多的论述。但早在殖民时期新思潮(new thought)运动中就指出积极情绪的治愈功能。也就是说积极情绪会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并非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 

积极情绪是否如其研究所示具有如此强大的功能,足以匹敌消极情绪或消极事件的影响?这是醉心于积极情绪研究的学者应该全面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大力强调积极情绪的作用的b. l. fredrickson’s (1998, 2001) 拓展并建立了积极情绪理论。他宣称人们每天体验的复杂情感可以成为导致不同结果的个人资源。有研究以139个成年人为研究对象,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随意安排进入对爱和好意的冥想。结果显示冥想活动产生了积极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了广泛的个人资源,如增加对生活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社会支持,减少疾病症状。从而可预测参与者提高了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减少了抑郁症状。 

但roy f. baumeister等人却提出了不同看法。他们在2001年所作的综述性研究中,从人们对事件的反应、亲密关系及一般人际关系、情绪、记忆、信息加工、儿童发展、社会支持、形成印象、偏见、反馈等方面,对比了1940~2001年间的大量研究资料,发现人们对消极事件的反应比对积极事件的反应要强烈得多,相同强度的消极情绪比积极情绪的影响更深更持久;积极的沟通方式对人际关系具有建设意义,但消极的沟通方式更具有破坏亲密关系的力量,人们也往往倾向于记住消极的信息;人们往往更趋向于回避消极情绪体验,而不是增进和持续积极情绪体验;儿童所处的学习环境中不良事件的影响比积极事件要大得多,学坏比学会做好事容易;坏的刺激比好的刺激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也就是说,消极情绪和消极反馈比积极的更具冲击力,消极信息的传播比积极信息更彻底,个体回避消极的自我定义的动机比追求积极的自我定义要强。比起好印象和积极的看法,坏印象和偏见容易形成并不易改变。在大量的心理现象中,很难找到好的力量强于坏的力量的证据来支持积极心理学的理论。 

rathunde 认为,可能消极情绪会调节和巩固积极情绪的后果,但fredrickson 认为人们也许在获得积极体验时并没意识到自己积累了应付生活事件的技能和资源,而只有遇到困难,产生了消极情绪之时才会用到并强化了这些积累(barbara l. fredrickson , 2000)。 

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是如何相互作用,积极情绪如果在维护心理健康和产生心理康复效果中起到主要作用的话,它们又是怎么起作用的呢?目前的研究似乎还未能对此作出解释。 

4.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效性的讨论 

积极心理学家试图通过科学的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方法,来解决本研究领域中的问题。例如,对以上提及的性格力量,积极心理学研究者们已经编制了两个自陈式量表,即:行为价值量表和青少年行为价值量表,对这些性格力量进行评估。但问题在于人的体验和感受建立在不同的标准和经验基础上,具有如此强烈的主观性,是否可以通过数量来测量? 

叙事的方法虽然具有强烈的个体特点,但又模糊,难以比较和界定。例如对积极心理学在治疗应激障碍中的普适性,因为其研究对象的样本小,而遭到质疑。塞里格曼声称要像实验心理学家那样小心谨慎地在不同类型的科学证据、假设、阐释和应用中选择那些突出积极因素的内容,发展出更适合测量和界定积极行为和促进价值观和技能形成的心理测量方法迫在眉睫。 

 

5.积极心理学在心理治疗中的研究和应用 

积极心理学在新千年对上个世纪那种关注人性的消极面和力图消除生活中的消极影响的态度和做法提出了挑战。 9·11事件后,有治疗师应用积极心理学原理,激发当事人的乐观心态和对今后生活的希望,大大减少了当事人的不良心理症状。对20世纪50年代到2006年6月间公开发行的四本主要的咨询心理学杂志——咨询心理学杂志(th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咨询心理学家(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职业评估杂志(the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和多元文化心理咨询和发展杂志(the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中任选20%(1135篇)研究论文的分析结果显示,对成就、应付方式、创造性、共情、情商、自我实现、乐观主义、积极情绪、自我信念、生活质量等积极心理现象的关注在20世纪50年代仅有16%,21世纪后的几年里在jcp的研究论文中最高达到56%。21世纪的这几年,这四本杂志中平均有29%的研究关注积极心理现象,其作者鼓励学者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和拓宽理论和实践研究。 

在积极心理学之前,对心理治疗取得成效的因素的研究就指出:治疗师通过利用来访者已有的积极体验和在咨访关系中建立起来的信任和安全、愉快的沟通方式,促进了来访者的转变。积极心理学更强调了积极体验和积极情绪在促进来访者转变中的重要作用,引发了对积极情绪研究的热潮。 

针对以上研究趋势和积极心理学对积极情绪的观点,russell 和 fosha (2007)指出,过分地强调积极情绪可能只是起到暂时缓解痛苦和将个体面临的复杂问题简单化,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好的心理治疗应具有的特点之一是:治疗师关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哪种情绪在什么情况下由另一种情绪而产生,以使治疗师能更明了治疗过程中发生的细微变化。对心理治疗过程来说,这两种情绪是缺一不可的。治疗过程就好比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在跳着你进我退的舞步,在二者较量的过程中来访者实现心理康复。 

积极心理学如何从理念到实践应用在心理治疗之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因为要通过改变来访者的态度来改变其行为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有什么好的办法来实现帮助人们实现以积极的态度来生活这一目标呢?目前虽然有理论的指导,但是还需要对如何实施进行大量实践研究。 

 

二、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讨论对我国心理学相关研究的启示 

 

以上的这些研究为我国学者提供了更全面的了解和探讨积极心理学内容的借鉴。与国内现有对积极心理学的介绍相比,国外现有的研究对积极心理学的态度和看法并不像国内的学者这样“积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质疑和提问无疑会帮助积极心理学走向深入和完善。因此,研究者客观、辩证地看待积极心理学现有的理论及相关实践,同时也启发学者在我国开展相关主题的研究。 

1.立足本土文化开展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 

现有的国内外研究已经提出了明确的建议,改变以往重在治疗心理疾病的态度,以发展和预防的眼光,着眼于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积极心理学启发和激励学者开展了对“幸福”这样的主题进行大量研究。在近年对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传承问题的讨论中,可以了解到积极心理学并不是首次提出人具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和能力,也没有首次发现积极的情绪及其作用,其理论的提出是建立在长久以来多个学科对什么是健康的人、理想的人、如何做理想的人等研究基础之上的。只有植根于历史和文化的研究,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和应用才能有更好的将来。如,在对生活质量的理解上,我国的传统文化以“福禄寿喜”四字进行了简要概括,而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实现和自我决定,可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何为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我国学者在进行相关研究时,应注重发掘本国的文化内涵。 

2.开展对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如何各自发挥功能、相互作用的机制的研究 

全面看待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影响和作用,在研究积极心理现象的同时, 不盲目乐观,不能忽视对消极因素的研究,不片面夸大积极情绪等积极心理活动的作用。应看到消极情绪也具有意义,不必持避之唯恐不及的态度。如果来访者在转化消极情绪的过程中获得控制感,就实现了心理治疗的价值。例如,在中国的佛学思想中的“空”,就是一种通过自我反思,以顺其自然、接受现实的态度将生活中的消极影响化解的途径。 

大学生积极心理论文第2篇

摘 要:想政治教育不是模具,应该援引积极心理学理论,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方法,从课堂教育与非课堂教育两个层面开展积极体验式教育,助燃学生身上的积极人格元素,使学生自觉地完成积极人格的塑造。

关键词:极体验式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视野

一、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应用研究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集教育学、管理学、法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与一身的学科。各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必然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产生重大影响,心理学亦不例外。作为心理学最新理论分支的积极心理学,其注重挖掘个人的潜在的积极因素,激发个人潜能,以达到人格完善,最终达到个人的幸福、快乐,这种精神正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大有可为。

积极心理学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之所以还没有取得较大进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与积极心理学自身发展有关;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对积极心理学关注不够;三是研究领域不够深入。对于第一方面的不足,其客观原因是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学问的提出,前后不足15年,而正式被介绍到国内也不足10年。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自身的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仍需一个过程,在积极心理学自身理论体系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要想在其他领域有所作为,也必然需要相当的时间。对于后两方面的不足,则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者自身有关。

二、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两者在理念上的契合,为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广阔前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积极心理学应用研究,需要课堂教育和非课堂教育两个层面进行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

(一)在课堂教育中营造人格成长的能量场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教育和影响非常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到把大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对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切实以大学生为本,注重大学生的积极体验。积极心理学发扬了人本主义思想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仅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规范,通过体验教育等方式,把大学生放在主人翁的位置,突出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自觉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与方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教学更加贴近大学生、更能带动大学生、更能积极影响大学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加大学生的积极体验。

通过积极体验式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体验到优秀人格的魅力,心向往之,并模仿之,进而固化之。我们可以把积极体验教学方式理解为“点燃”特质教育,就是以积极人格元素为基准,把与积极元素相关的情景、故事等串联起来,借助一定的多媒体来创设氛围,重视学生在这一氛围中的体验和感悟。教师只是导演,引导学生入境,让学生体验内心积极人格的憧憬。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模具,不可能按教育者的臆想打造出所谓的积极人格;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火种,它只能去点燃,去助燃学生身上的积极人格元素,焕发其激情,化激情为力量,使学生自觉地完成积极人格的塑造。

(二)在非课堂教育中加强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培养

1.创建积极的校园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与个体所处的环境、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实上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因此,应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组织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心理氛围,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进而培养其积极心理品质。校园环境包括学校办学所处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其中,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并且能够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的是校园的内部环境。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特定的生理机制会产生与之相应的行为模式,但这种生理机制对行为模式的影响既不直接,也是可以避免的,更不是持久的,因而人格并不完全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人格主要是在人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得以发展的,是内在因素、外部行为和社会文化环境三者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创建一个良好的积极的校园环境,尤其是精神文化环境,对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2.引导大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教育

所谓积极自我教育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途径,运用一定的方法,培养自身积极的心理品质,克服消极的心理品质,从而使自己能够更加积极健康地生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积极自我教育一旦生成,就会对个体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且随着个人的成长,它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人的一生都离不开积极自我教育,任何形式的教育只有归结为积极自我教育,才能把教育内容内化或转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只有当一个学生把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变成了自我要求,并把它付诸实践的时候,教育的目的才能真正实现。因此,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调动受教育者去关注自己未意识到的已存在的潜能,从而调动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去发现和创造。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只停留在政治思想、道德规范等的传授上,而更应该着眼于把这些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得到可持续发展,应该从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着手,结合学生的认识形成过程来进行,积极心理学在塑造人的积极人格、关注人的良好品德方面给出了很好的启迪。

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实践体验活动

课外实践体验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开展积极向上的主题体验活动,在教育形式上需要正面和新颖,在组织参与方面要积极调动,在情绪调动方面以积极情绪为主、在情感体验方面以积极情感为导向,同时也要设置积极的情境等相关辅助条件,促进教育活动和实践的开展。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此文系2014年度景德镇陶瓷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证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周炎根.浅谈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1,238(4):148―149;

大学生积极心理论文第3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理论力学;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078-03

本文提出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在《理论力学》课程教学中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理论力学》课程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理论力学》。在应用此种方法的课堂教学中,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理论力学》课程的态度,这对于《理论力学》的课堂教学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

1.积极心理学理论。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心理学的一个研究领域,是1997年美国心理协会主席Seligman(塞利格曼)就任时提出的一个概念,并在美国心理协会年度大会上明确提出把建立积极心理学作为自己任职美国心理协会主席的一大任务。积极心理学利用比较完善的心理学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它从一种新的、积极的视角来诠释心理学,将注意力转向对于人性的积极面的研究,倡导探索人类的美德,用开放、欣赏的眼光看待和理解人类的潜能、动力和能力。积极心理学把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提倡研究积极人格的特质。积极心理学家B.L.Fredrick认为积极情绪具有拓展并构建个体即时的思想或行为作用,也就是为即时的思想和行为提供充足的资源。在扩建即时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情绪还能够帮助个体建立起长远的、有利于个人未来发展的资源。国外很多研究已经证明了这种观点。希尔等人的研究证明积极的情绪体验过程中个体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和处理所面临的任务,从而保证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能够做出最有效的反应;艾森等人的研究证明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有效的组织人的认知活动,使人的认知活动范围更加广泛、流畅度更高、灵活性更强。积极心理学不仅拓展了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视野,其理念也为我们重新审视和理解心理学的功用与性质,为认识和把握人类自身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维度。

2.积极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胡婧对积极心理学在新课程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促进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就是要使学生主动寻找自身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增强积极的情绪体验,不断挖掘积极的潜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督促学生注意学业的进步,也要注意学生人格的培养;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作为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亲身领悟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出创新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理论力学》课程教学现状

《理论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它运用逻辑推理和数学演绎的方法,由少量最基本的规律出发,得到了从多方面揭示机械运动规律的定理、定律和公式,建立了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这门课程的基本情况是概念多、定理多、公式多,前后联系紧密,题目灵活多变,解题技巧性强,使很大一部分同学感到理论力学“理论难,解题难”,学习效果不甚理想。如果采用以往的教学手段,首先是进行《理论力学》课程的讲授,在课程的讲解结束之后,再针对学生在学习《理论力学》课程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进行逐一分析,各个击破,从而解决学生在学习《理论力学》课程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和困惑,这样的方法显得颇为被动。在求解上述复杂问题的过程中,积极心理学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人们在遇到困难,不易处理时,最易产生消极情绪,这样会导致教学过程的中断,严重降低教学效果,只有在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下才能化难为简,使教学过程有序的进行。

三、积极心理学在《理论力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培养学生学习《理论力学》课程的积极情感。现阶段,大部分教师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习惯于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入手进行教学工作的展开,很少去预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或者是积极挖掘学生身上所具备的优点。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下,一部分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在《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是寻找学生在推导公式或者求解时出现的问题,更应该鼓励学生主动调动已有的知识和在以往课程中积累的经验,从已经掌握的基础出发,增强积极的情感体验,挖掘自身的积极潜能,从而,逐步引入新的《理论力学》的课程内容。因此,对于《理论力学》这样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督促学生学习进步,更要注重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情感与认知协调全面地同步发展。

2.激发学生学习《理论力学》课程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学生有无兴趣,对学习的效果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只有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会全神贯注、克服重重障碍的积极思考,不把学习看作是负担,而是乐此不疲的享受。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非先天形成的,这就要靠教师的积极引导和耐心培养。教师首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其次,要对有进步的学生适时地进行表扬,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寻求一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新思维方式,并在讲解的过程中,引用积极心理学的知识,使学生在心理上对难于理解的问题不会产生排斥情绪,处于一种对新知识的渴望中。所以,针对《理论力学》课程,应该使学生明确《理论力学》的每一个知识点能够解决什么问题,才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教师在讲授每一章内容之前,可以列举一些本章可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明确学习《理论力学》课程的现实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自己要学。

3.对学生进行《理论力学》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最根本的问题是塑造创造性人格,即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创造技能的思维训练,而且要进行深层次的人格培养。根据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创造力更多的是后天培养出来的而不是先天形成的。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需充当学习的组织者或指导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亦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理论力学》课程可以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和“题型系列”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加深、加宽对力学问题的理解,而且这些方法本身就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创新性和创造性,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采用积极心理学指导我们的思想、应对遇到的难题,对提高《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并能够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理论力学》课程的热情。通过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我们的创新能力才会变得更强,思维才能更具创造性。

4.在理论力学课程教学中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优点,珍视学生的每一分努力,欣赏学生的每一个创造,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些教师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下,不懂得如何沟通师生关系,也不愿意与学生平等相处。在《理论力学》的课程形态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真诚地看待每一位学生,耐心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善于把生硬冰冷的机械、力学、计算机语言变成富有感彩的生动词句。另外,教师还要学会赞赏学生,这样获得积极的自我认同的学生,将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迁移,从而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这样不仅有利于《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过程,对其他课程的教学同样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积极的评价。在《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下,应该避免让分数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不仅要转变评价观念,善于发现学生身上各方面的闪光点,还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点滴进步时,通过教学评价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珍视学生取得的每一分努力,欣赏学生的每一个创造,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理论力学》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于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善教学方法,完善教育体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提出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应用在《理论力学》课程教学中,强调学习知识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理论力学》课程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理论力学》课程。因此,采用此种方法的课堂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有效地改进教学方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创新思维能力,这对于《理论力学》的课堂教学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对构建符合时展需要的教学体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28(2):402-405.

[2]唐海波,郭锋.积极心理学思想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启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1):31-33.

[3]杨佳.柏拉图的正义观解析[J].人民论坛,2010,(23):242-244.

[4]Hill E L.Evaluating the theory of executive dysfunction in autism[J].Development Review,2004,(24):89-233.

[5]Isen A M. Some perspectives on positive feelings and emotions:Positive affect facilitates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M].Manstead A S,Fischer A. Feelings and Emotions:The Amsterdam symposium.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6]Wadlinger H A,Isaacowitz D M. Positive mood broadens visual attention to positive stimuli[J]. Motiv Emot,2006,(30):89-101.

[7]胡婧.积极心理学及其在新课程教学中的积极作用[J].鸡西大学学报,2011,11(2):6-7.

[8]宋荣罡.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实效[J].成才之路,2008,(3):86-88.

[9]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理论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0]张雯.谈积极心理学思想对于教育改革实践的积极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16-18.

大学生积极心理论文第4篇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外科学总论; 实验教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利用心理学已经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以及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能力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方向[1],该学说起源于20世纪末,以创始人Seligman和Csikzentmihlyo两位心理学家所著《积极心理学导论》的出版为其正式诞生标志。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积极心理学主要是对理想的人类机能进行充分的科学研究,目标是发现能够使个体、团体乃至社会良好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利用这些因素来提高进人们的健康幸福,促进整个社会繁荣[2]。积极心理学不仅填补了传统心理学研究的空白, 完善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3],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心理学的应用,在心理治疗,以及各层次教育教学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国内学者从21世纪初开始关注积极心理学,对其研究主要集中于积极心理学的缘起及概念、研究领域、意义和跨学科研究等几个方面,但是仍多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4],特别是对于医学生教育实践应用方面,仅限于医学心理学及护理教育等领域[5-7]。

外科学总论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中的必修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外科动物实验中树立严格的无菌观念并掌握手术基本操作和技能,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乃至工作奠定重要的基础。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强化预习意识,热情带教,严密组织实验,提高实验效果,开放实验室,严格实验考核等多方面努力[8]。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基础、学生被动灌输的教学模式(lecture-based learning,LBL),也可应用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PBL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当然两者也可以相结合应用[9]。另外有报道采用情境教学法也可显著提高教学效果[10]。此外还有应用形成性评价[11],拓展医学考试模式等多种评价方式来补充单一的考试为最终考核标准以提高教学效果[12]。然而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始终需要医学生拥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浓厚的学习兴趣,具有创新思维能力,才能达到外科学总论实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从根本上使医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本文拟用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其在外科学总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1 提高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积极的情绪体验是目前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研究人们对过去、现在及将来的积极情绪体验的特征和产生机制。除主观幸福感以外,爱和快乐等都属于心理学家研究积极情绪体验的热点。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授课为基础,学生被动灌输的教学模式,优点是大班化教学,紧扣教学大纲,传授知识多,知识结构系统有条理,作为一门拥有大量医学知识的课程,外科学总论实验教学采用这一模式显然是最经济的,然而外科学总论实验教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大量的动手机会,从这一角度讲,仅仅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是远远不够的,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PBL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优势在于把学习设定于复杂的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以自主学习及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复杂的、真实的或实际性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本学科基础知识,有助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这其中已然包含了积极心理学的某种色彩。然而受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老师习惯从学生的问题入手,注重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但却忽略了那些处于较好条件下学生的发展,忘记了在发现学生问题的同时也要去探寻学生们的优点。随着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发展,要求教育心理学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积极品质和积极体验,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以改变传统心理学中过分关注于学生们的心理或者行为上存在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应只满足于寻找学生解决问题时存在的不足,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主动去探寻学生的优点,用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挖掘积极的自身潜能。由于情感及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相互作用的组成部分,人的需要、愿望、兴趣与学习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生在积极情感的参与下,就可以取得更好的认知效果;而认知的提高又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可以形成正反馈,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总之,教师在外科学实验总论实验教学中,一方面要督促学生学习进步,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及实验操作中来,而不是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才做什么。只有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才能促进学生情感与认知协调全面同步地发展。

2 增强教师心理健康,避免教师职业疲倦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是积极的人格特征(positive personality),主要是研究各类积极人格特征的形成过程和作用,研究重点是人产生积极行为的能力及潜力。在积极的人格特征里,乐观(optimistic)又是研究的重点,因为乐观让人更多看到好的方面,这对于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及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外科学总论的教学由临床医学院相应科室的教师讲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还需参加任务繁重的医疗工作。与临床医疗工作相比,教学虽然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但看不到眼前的经济效益,导致部分教师重医轻教。此外,有调查表明,教师为职业疲倦的高发人群。职业疲倦不仅损害教师身心健康,同时也造成教学质量、教育目标和整体学习成就的下降[13]。对于这些情况除了在各种待遇上教师应与临床科室同级人员相同以外,还要使教师树立以教为荣的思想,增强教学意识。积极心理学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积极因素上面,因此要培养教师在面对压力的时候,能够用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去面对,通过合理的情绪控制和调节使自己既不由于外部的刺激而引发消极情绪,更不因个人的情绪波动而迁怒学生,继而使积极的情绪在个人的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形成教师积极的人格特征,从而将乐观的情绪带到课堂并感染学生,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3 积极进行教学评价,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包括其经验是在社会环境中得到体现的,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个人,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实际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特质。社会关系、文化规范、家庭影响等能够支持和发展人的能力及长处,其各种支持系统或组织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文化条件、语言环境等[14]。在学校,积极心理学要求教师不再像传统的课程中把目光仅仅盯在学习成绩上,而要在关注成绩的同时更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情感和体验,因此教师需要拓展多样性的教学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制度等多样形式,避免让“分数”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要转变观念,注重发掘学生各方面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内心积极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这样一来,也有利于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可以体验到社会支持的力量,拥有人际交往的安全感与归属感,进而减少孤独无助等消极情感,增加勇气和快乐等积极的心态。因此,在知识传授之余,教师还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体谅学生面对复杂手术等问题的畏惧和犹豫,理解学生探求医学知识的艰辛与努力,深切感受学生解决问题后的愉悦。此外,教师还要学会赞赏学生的情感、人格与意见,在这种有益的赞赏中,可以使学生获得相应的自我认同。同时而来的积极情感体验则可以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最终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从而发挥各方面的潜能,成为一个自由完善、和谐发展的人,以达到培养优秀医学人才的目标。

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积极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即用积极教育的方法转化普通学生行为,培养性格自信、心智健全的学生,而不仅仅是关注那些处于某些不利条件下的学生,这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外科学总论实验教学中利用积极心理学理论,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贯穿于多种教学方法之中,重点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向上的人格特质,进行多方面积极的教学评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必将培养出既有丰富的基础及临床知识,又有实践能力,更有使知识及能力得以发挥作用的素质的优秀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327.

[2]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3(6):6-10.

[3]饶丛权,曹蓉.积极心理学述评[J].安康学院学报,2010,(2):22-24.

[4]黄静茹.中国积极心理学研究发展现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2):78-83.

[5]段青青.如何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医学心理学教学[J].高教高职研究,2012,28:162.

[6]曹宝花,徐莎莎,史瑞洁,等.基于积极心理学《护理科研》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2):93-94.

[7]赵静.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9):96-99.

[8]金丽.浅谈外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6):360-361.

[9]黄华兴,沈历宗,肇毅,等.PBL与LBL相结合在基础外科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4(3):227-229.

[10]田维忠,楚丽雅,邵红英.情境教学法在临床医学专业外科学总论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5):50-52.

[11]黄华兴,沈历宗,凌立君,等.“形成性评价”在外科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9(2):170-173.

[12]黄华兴,沈历宗,肇毅,等.外科学基础考试模式的改革与探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7(6):488-490.

[13]杨晓萍.积极心理学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南昌高专学报,2008,5(20):92-94.

大学生积极心理论文第5篇

1.大数据背景下的心理学:中国心理学的学科体系重构及特征

2.论大数据时代的心理学研究变革

3.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构建:内涵、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4.积极心理学在旅游学研究中的应用

5.21世纪的新型理性疗法:将哲学应用于心理学

6.什么是体育社会心理学——基于20名中、外运动心理学家学术经验的考量

7.疼痛的心理学相关研究进展

8.教育心理学:历史、分歧与超越

9.知识图谱在军事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基于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Citespace分析

10.军事医学心理学研究现状与发展构想

11.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

12.西方积极心理学运动是一场心理学革命吗?

13.中国大陆社区心理学发展的现状、困难与机遇

14.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

15.迷失的边界:心理学虚无假设检验方法探究

16.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我国心理学学科半衰期分析

17.积极心理学介绍

18.西方心理学的两种向度——科学主义心理学与人文主义心理学

19.认知科学框架下心理学、逻辑学的交叉融合与发展

20.心理信息学:网络信息时代下的心理学新发展

21.情境交互作用理论体系:辩证心理学与交互行为心理学

22.西方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研究思潮

23.慕课视域下“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

24.经济心理学的历史、现状与方法论

25.21世纪中国运动心理学的新方向:运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26.疼痛的心理学治疗方法

27.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

28.当代积极心理学运动存在的几个问题

29.认知与身体:理论心理学的视角

30.人格心理学:人性及其差异的研究

31.西方心理学理论分类体系的反思与建构

32.科学心理学的观念及其范畴含义解析

33.心理情景剧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34.生命意义心理学理论取向与测量

35.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

36.心理学演进的当代思想潮流

37.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过程和道路

38.社会心理学:探索人与社会的互动推动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39.政治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方法与发展趋向

40.“人本的积极心理学”与“实证的积极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方法论比较研究

41.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42.国际政治心理学的知识谱系

43.运动心理学在竞技体育领域的研究发展与应用

44.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

45.加强民族心理学研究,促进中国心理科学繁荣——民族心理学专栏前言

46.新心性心理学的理论建构——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创新的一种新世纪的选择

47.聚焦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48.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语言输出过程

49.汉语“心理学”一词是如何确立的

50.论中国理论心理学的概念、困境与实践领域  

51.2007~2009年心理学核心期刊载文的文献计量分析

52.中德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比较研究——基于2000—2010年的分析

53.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

54.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和方法论及其发展趋势

55.有关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

56.詹姆斯心理学的现象学转向及其理论意蕴

57.国外环境心理学研究新进展

58.积极心理学:人性的理性复归

59.基于研究生学位论文分析我国护理心理学研究的发展

60.中国心理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第九至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61.从跨文化心理学到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心理学中文化意识的衍变

62.中国城乡跨文化心理学和区域心理学与心理学本土化

63.主流心理学的困境与文化心理学的兴起——文化心理学能否成为心理学的新主流?

64.从心理学文化转向到心理学文化品性探寻

65.中国近代心理学史上的丁韪良及其《性学举隅》

66.中国积极心理学研究发展现状

67.情境教学的心理学诠释——评李吉林教育思想

68.狄尔泰的描述心理学及其历史效应 

69.论心理学文化品性

70.文化心理学与跨文化心理学的比较与整合

71.当代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72.心理学的五种历史形态及其考评

73.以心理学共情理论应对困境中的医患关系

74.旅游研究中的三种社会心理学视角之比较

75.心理学网络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76.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探讨

77.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及其比较

78.社区心理学研究综述

79.认知神经科学对心理学的研究贡献——主要来自我国心理学界的重要研究工作述评

80.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

81.西方心理学的方法论危机及其超越

82.积极心理学述评

83.心理学中国化的学术演进与目标

84.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

85.闵斯特伯格的心理学思想评述

86.走向生态主义的心理学

87.社会心理学的演化:一种学科制度视角

88.试析现代西方心理学的文化转向

89.培养心理学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90.中文语境下的“心理”和“心理学”

91.从心理学视角看情境主义与美德伦理学之争

92.心理学视野中的文化认同

93.试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取向的特点及成就

94.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系统分析与体系重构

95.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分析

96.积极心理学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97.论心理学新的研究趋势:积极心理学

98.军事心理学与军事心理学研究

大学生积极心理论文第6篇

班集体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集体。班集体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管理,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才能进行有效

管理。

一、中职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担任过中等职业高中班主任的教师都有一个体会,看着一群活泼可爱、充满青春活力的学生,通常会认为他们非常幸福,无忧无虑,可进一步了解后才发现,近三成的学生内心深处有着本来不该有的秘密,如生活在单亲家庭、离异家庭,或者是被收养儿童、留守儿童;等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在满足了“生存需要”以后,就会产生“安全”“爱与归属”“尊重”的需要,否则,心理就容易失衡,无法健康发展。马斯洛还说:“在幼年时期就得到安全感、变得坚强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遇到何种威胁,往往仍能保持安全感和坚强性格。”然而,目前部分中职学生的家庭中没有温暖,没有关爱,没有人情味,没有理解和谅解,充满责骂、侮辱、冲突、争吵、冷漠、苛求、婚姻危机和家庭暴力,凝聚着一种僵硬、沉闷、死寂、压抑、令人窒息的气氛。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儿童,内心深藏着恐惧、不安、孤独、自卑、疑虑甚至是仇恨,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情绪情感、学业进步。这类学生新加入到一个集体中,对集体充满了希望,期望能得到同学和教师的认可,希望能感受到关爱,狐独的内心能得到安抚。

二、中职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方法

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需求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拥有强大的内心,去爱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学会做一个平等、耐心的倾听者,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下面就我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几点做法作简单分享。

(一)以法治班,共同制定班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在班级建立之初,班主任就要让全班学生一起讨论、制定班规。“人之初,性本善”,人都有积极向上的一面,让学生自己制定班规,就是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去要求自己,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学会管理班级,实现“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做;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做”。

(二)建设健康和谐的班级文化

教师没有能力改变学生的家庭环境,但能够决定学生所处的班集体的氛围。班集体的建设离不开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是以班级为空间环境,以社会和学校为文化背景,班主任通过创设班级精神氛围、文化制度、文化环境等来熏陶和培育学生人格的过程。班主任应该充分利用积极心理学原理,开展班集体建设活动。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它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进行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生活。我将积极心理学原理付诸班级管理的实践,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创建、营造健康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和力量来挖掘自己最大的潜力。

1.创作班歌

班歌能够鼓舞士气、团结人心,把大家的心连在一起。因此,我鼓励本班学生自己创作班歌。班歌的要求是:内容健康、积极向上,旋律优美、通俗易懂、容易学唱,能体现本班特色。班歌的创作分三步:第一步,广泛征集学生推荐的歌曲,并教会大家唱,在这个基础上选出本班的班歌;第二步,根据情况,鼓励学生填词,能作词作曲更好;第三步,加强制度建设,每周日晚,学生返校后的操课时间必唱班歌,每次活动课必唱班歌。我所带的班级,把《水手》定为本班的班歌,并重新填了词,所填的词不仅体现了学生们积极向上、不怕困难的精神,还将学校的德育文化“五学三规四热爱”融入其中,使学生们更深层次地理解了学校的德育文化,并能付诸实际

行动。

2.每周一歌制度

我让本班学生每周学唱一首新歌,唱哪一首由学生自己讨论决定,按学号轮流教唱。新歌必须积极向上,有正面的引导力,适合学生唱,由班级的文娱委员负责审核。

3.班训

班训是班级成员共同追求的目标,是激励班级成员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有利于形成积极的班级氛围。班训能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具有班级特色的文化氛围中,追求自我完善,体验成为班级一员的自豪感。我班学生用“团结友爱,自强不息;我学习,我快乐,我成功”作为本班的班训,以此激励他们不断努力,向上拼搏,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班级成员的自信明显增强。

4.每天点燃一盏思想的明灯

思想前进的道路,也需要一盏明灯指引,好的人生格言便是一盏好的指路灯。为了让学生从心开始,感受生命之美,呵护美丽心灵,分享成长快乐,接纳自己,给予他人爱与关怀,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我决定按班规要求,鼓励全班学生按学号轮流抄写格言,挑选自己认为对大家最有教育意义的格言写在黑板的右侧,每周评选出一句最佳格言。

5.积极的班级舆论

中职学生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可自由安排的时间更多,因此,班级舆论的好坏对学生的影响更大。积极的班级舆论可以帮助学生们有效地抵制来自外部群体的错误观点和降低消极舆论的影响,以保持班集体的纯洁和个性化,使班集体产生向心力和吸引力,使每名学生都能有精神归属感。积极的班级舆论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与人合作,增强信心、消除自卑、增强责任感。

大部分中职学生对专业技能知识很感兴趣,对专业理论知识则不感兴趣,学习文化课更是令他们头痛。这就更需要班主任引导好学生,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多开展积极的团体辅导活动课,如做友情健身操,让学生帮对方捶一下肩等,这种活动在新班级建设之初,有利于迅速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为建立友情创设条件。班主任还可根据班级情况开展如人际交往、信任合作、情绪管理、自我认识与接纳、价值观的取向、潜能开发等相关主题的团体成长训练,使大家在互动中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接纳等,真正实现“我学习,我快乐,我成功”。

6.作好心理辅导

积极的团体训练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但是对于个别学生,这种引导、帮助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教师一对一地进行个别沟通、指导,积极地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力所能及地为他们提供帮助。

作为中职学校的班主任,我越来越体会到班级管理的成功与否,对学生学习和人格的影响之大。中职学生能否在中职班集体中得到重视、获得成功、建立自信,是中职班主任的重要任务。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我所任教的班级在我的带领下,原来初中时的调皮鬼长大了,懂事了,责任心提高了;原本沉默不语的学生敢于挑战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了;在家庭危机中长大的孩子,安全感增强了,对他人的信任增强了,内心也强大了,能用积极的心态来处理各种情况了……学生的成长是令我最感欣慰的事。

积极心理学在中职班主任工作中大有可为,还有很大的应用空间,有待于各位班主任进一步开发

大学生积极心理论文第7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职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047-02

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目标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职院校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重要手段,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重要任务的关键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只有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做好,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后继有人,才能保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2015年7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出要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发自心底喜爱、能终身受益的课程。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各大教育院校中广泛开展教学实践,许多高校、高职也开始逐渐将积极心理学融入高校、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来。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在二十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MartinE.P.Seligman)率先提出,由于其积极的理念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和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短短十几年的发展便在心理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是当代心理学的最新进展之一。目前国内外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有三大研究内容:积极情绪和体验、积极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其中,积极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情商培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发人类生命活力、促进身心健康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功能与意义。

积极心理学倡导个体对待过去、对待现在和对待未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获得满足、满意;在对待现在方面,获得幸福、快乐;在对待未来方面,获得乐观、憧憬。积极人格特质是长期进行积极心理建设后所期待的成果,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的激发、强化,使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成为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工作方式,使个体在学习、工作、创造中将社会价值和生活经历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内在动机和价值,并形成乐观、成熟、智慧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决定。

积极心理学继承了科学主义心理学和人文主义理论的合理内核,修正了传统心理学的某些不足,将悲观的人性观转变为对人性中乐观一面的强调和重视,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心理惯性和行为模式。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建设上,倡导研究、探索人类的美德,倡导恢复人性的积极面。同时,积极心理学在研究对象方面摆脱了过分偏重个体的局限性,更加强调对群体和社会心理的探讨,以及对政治、教育、经济等社会文化因素在个体情绪、人格、心理状态上产生的影响的研究。

二、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扫描

(一)学校、教师、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高职院校的有关领导缺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深入认识和充分重视,仅仅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看做是其他专业课程的补充内容,没有把思想政治教学纳入高职院校全面教学总体目标和整体方案中,更谈不上引进、整合社会有利资源。高职院校领导的不重视,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态度也产生了不良影响,许多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没有高度重视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教学材料和方案准备不充分,缺乏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法的创新和完善。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平时学习敷衍、不认真,考前临时抱佛脚,学习结束后却对学习内容完全没有任何印象,学习效果底下。

(二)教学手段落后,形式方法单一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与学生缺少沟通、缺乏呼应,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孤身乏力地演绎着“单口相声”,学生低着头无奈地接受理论灌输,有些甚至在交头接耳、玩电子产品、看其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无关的教材,对教师声嘶力竭的课程讲授置若罔闻,真正将教师讲授内容全部听进去的学生寥寥无几,教学质量十分低下。个中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方法的落后、呆板,许多教师没有转变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怡然自得地在理论维度中对学生居高临下地阐释,将学生看做是接受知识、理论的容器,导致教学气氛紧张、僵硬,授课内容缺乏吸引力,学生无法产生共鸣,无法在课题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在当前社会不断发展的多媒体手段和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的冲击下,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产生先入为主的逆反、排斥性情绪,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现代化的文化环境、社会环境格格不入,思想政治理论是陈旧、落后的理论观念,已不适用于目前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建设。同时,思想政治教学课程中的部分内容与现代社会发展现状也存在着不同步的现象,一些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已不适用于当前市场经济社会的部分现象和问题,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学的实用性产生怀疑,进而全面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

(三)师资队伍建设乏力

教师是实施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然而当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管理水平的落后却严重制约了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发展。首先,在教师专业水准管理和专业培训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高职教师本身专业素养、专业技能难以适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变革要求,导致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而高职院校管理者不注重对教师的培训和教育,致使教师缺乏自我提升意识和提高专业水准的机会,教师队伍管理停滞不前。同时,在教师管理、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方面,高职院校领导缺乏管理理念和管理意识,未建立合理、有效的教育监督监管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没有把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纳入教师管理的整体计划和方案之中,导致教学质量管理不严格,教育人才管理无法可依,总体管理水平低下。

三、积极心理学对于我国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

(一)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动机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个体的人格优势将渗透在人的整个生活空间,产生长期影响,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目的也是使学生树立积极的人格以及正确的自我决定、自我组织、自我定向和自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探析积极心理学理论和概念,并将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进行有机融合,将积极心理学培养主观幸福感、塑造健康人格的核心目标与思想政治课程立德树人、引导学生建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任务进行科学、有效的结合,利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概念的实用价值。

(二)优化师生关系,形成“教――学”共同体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发展动态和对当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看法,并充分掌握其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态度。对其学习能力和心理背景进行准确、合理的分析,从而对学生整体学习情况和心理特征做出全面了解和判断。教师应当将积极人格理论等积极心理学概念、方法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保有足够的耐心和鼓励,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当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和消极情绪时,以培养学生正面态度为目标,使用积极心理学中的乐观主义和适宜体验感染、影响学生,帮助学生逐渐提高学习积极主动性。教师还应当加强思想政治教学中幸福感和成就感的培养,通过鼓励、表扬等手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和获得知识的满足,并给予学生更多发展创造性才能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创新式理论学习中塑造自尊、自信的成熟型、健康型人格,使其逐渐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和发展轨道,为未来的进一步学习以及生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借助新媒体优化教学环境,增强课堂吸引力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工作中,学校和相关课程教师应当积极应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平台技术,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和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通过微博、微信、APP等多种渠道与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学习内容和方法上的交流,并建立筛查、约谈等工作模式,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例如,天津市自主研发了思政APP平台,定期将心理知识精准推送至每位学生手上,心理健康中心教师和思想政治教师也随时与任何一名学生直接对话、无间隙交流,做到了“手机拿在学生手中,教育进入学生心中”。

大学生积极心理论文第8篇

1.积极心理学与我校学生思想教育的契合性

美国当代着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通过研宄做出一个新推论:既然压抑、退缩等消极品质能够通过一定的学习获得,那么乐观、积极的品质也一定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积极心理学并不只停留于理论的提出和完善,更重视挖掘现实社会和生活中的各种积极力量,并倡导在社会实践中将这些力量进行扩大和培育,以创造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品质的产生,最终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幸福感。正是这种积极教育理念使积极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教育回归具有很好的内在契合性。

大口万里学院始终坚持正向的积极教育为主导方针,在教育实践中,极力帮助学生们在问题的出现中积极展现自己的优秀品质及潜在的能力,变危机为转机,从而获得人生的成长与成熟。而积极心理学倡导对社会或个体出现的问题要做积极正面的解释,并使个体从社会中获得积极的以及。重点强调人的内在积极性,激发人的潜能。因而,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正向视角,对于学校完善学生思想教育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2.积极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途径

2.1由“问题视角”转向“优势视角”,培养学生的“正向思维”

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中坚力量,由于繁杂的日常事务,辅导员们因忙于应对各类学生的问题,而容易忽视对其内心世界的探宄,忽视对学生们积极情绪的培养。

但是本校在学生工作中,思政工作者用一种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潜能、动机和能力,把学生当做是充满潜能的个体,培养他们的乐观精神和希望思维。

2.1.1设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让学生享受积极成功的体验

按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包括八种,分别是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优势的智力领域,全体学生都是可造就的人才。要对每位学生设立个性化的评价标准。这种多维度评价让学生充分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可以在学习之外的活动中获得成就感,而这些自我效能感又会迀移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更有信心和力量,对于改善后进生落后的学习状态产生良好的作用。

2.1.2成长潜能的信任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积极向上的成长力量,几乎没有人天生愿意自甘落后,只是由于成长中的某些困扰压抑了成长的潜能,教师要相信学生自身积极的潜能,给予充分的信任。信任是一种力量,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个人、家庭的责任意识,可以增强后进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2.1.3积极发现的欣赏

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之外的优点特长,改变学生的消极自我评价。本校一线思政教师一直抱着积极的人性观,对学生付出足够的爱心、宽容心和信心,尤其是当学生身上存在严重的良品行时,仍要以发展的眼光、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们,相信他们有改善自我的积极愿望和潜在能量。在工作中应当丢掉那种比较简单、直接的,以反复提醒、批评惩戒为主的教育方式,而是采用理解、接纳、欣赏、说理、赞美等更加人性化和科学化的方式方法;应该善于给大学生贴上“积极的标签”,而不是“消极的标签”,让学生在意识中按照“积极标签”的方向去塑造自己。学院教师正确运用正向激励手段来正面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具体措施主要是多设置一些与学习有关的奖项。

2.2增加道德的积极体验,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

基于积极心理学人格成长的自我决定理论,教师在学生工作中要努力挖掘学生内在积极的动机和资源,而不是被动的执行者。

2.2.1有目的性地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

大学生认为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而自身还严重不足的积极品质有:自信、自制力、积极的意志品质、积极人格、创造力(创新)、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吸引力、有效管理自己、认知自己、勇气、交往技巧、智慧、毅力、领导能力、热情等。因此,当前高校及学生本人应以这些积极品质为主,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和培养。

2.2.2丰富课外活动内容,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研宄表明,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体验是使大学生快乐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学生如果具有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就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较好地协调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乐观的情绪体验,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消除消极的思维定势,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以积极的姿态去迎接学习中的各种挑战,还可以很好地培养顽强意志和勇气。

学校根据学生充满活力和创造欲强的特点,精心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努力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释放潜能、展示特长,实现自我发展。

学校要努力营造文化校园氛围。在帮助学生素质拓展方面,以“发展”为核心的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体系,受到学生热烈欢迎,成效明显。“素质拓展”作为学校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我校学生的“发展”搭建了广阔而结实的平台。“绿色万里”、“科技万里”、“国际万里”、“人文万里”主题大型校园文化活动深受师生喜爱。“四季万里”业己成为校园文化的独特品牌。

为了配合职业规划教育,参照“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我校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中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如享誉全国的“雷锋营”项目。一一浙江万里学院基础学院万里雷锋营是由志愿从事社会公益、社会服务事业的有志的学生自愿组成的立足全院、面向社会的全院性青年组织,是浙江万里学院基础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改制而来的一个新型的高校志愿者组织。“万里雷锋营”,十余年来,她用其永恒的韧劲,传承着永恒的爱心文化。学生们在活动中感受付出和给与的快乐,同时也学会了感恩。

宿舍是大学生活的主要场所,宿舍学习氛围是直接影响宿舍内每位成员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外因,一个喜欢打游戏的宿舍和一个热爱读书的宿舍对成员学习动力或优或劣的影响以及对积极品质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我校一直将宿舍文化建设作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性环节和重要切入点。学院10多年来一直实行“五星级”文明寝室管理制度,在寝室文明建设方面排在省首列。

为了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创造一个更具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学院自2101年开始至今5年全面开展“学子讲坛”活动。“学子讲坛”本着以生为本的创意理念,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积极作用,引导每位学生勇敢走上讲台.在此活动中,几乎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被认可或被肯定或被崇拜的积极情绪体验。

2.2.3优化学院思想道德教育环境,为学生成长提供积极的支持力量

积极心理学研宄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社会背景的联系性,良好的社会、积极的社区及积极的组织对人的品质有促进作用。因此,构建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各种环境因素的良性互动,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重要意义。

学院积极拓展思想道德教育空间,从封闭式教育向开放式教育转变。实现高校、家庭、社会三方良性互动。首先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培养乐观向上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到对自我的认识中,关注自己的积极面,挖掘出自身的优势和美德,提高自我效能感,并用心体验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感、事业业,了解国情、社情、民情,认识社会主义现代会事业建设的成就和需求,进而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人才需求,加强学生的创业教育。依托大学生活动中心和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基地,建立了校、院两级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其中校级18个,院级14个,企业创新创业俱乐部22个。探索“企业创业导师制”、“企业创业社团”、“企业专项创业竞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3.科学规划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