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架构师论文

架构师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0 16:16:19

架构师论文

架构师论文第1篇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 幼儿园集体教学 情境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2-0162-02

一 支架式教学的内涵

支架(Scaffold)本来是建筑术语,又译作鹰架、脚手架,是建筑桥梁或楼房时给予的暂时性支持,当桥梁或楼房建成以后,就会撤掉这种支持。本文所涉及的支架主要是种比喻,是根据最邻近发展区理论而形成的教学或学习模式。1976年伍德、布鲁纳、罗斯等人首先提出了支架概念,他们认为支架就是一种支持孩子发展的系统。把孩子看成是建筑物,如果这个建筑物顺利完工并最终成为“擎天大厦”,孩子必须积极地构建、完善自己,而学校、家长、社会环境等外在条件也必须作为必要的支架或支援系统给予支持。罗森赛恩(Rosenshine)认为,支架式教学就是教师或更有能力的同伴为帮助学生解决独自不能解决的问题而提供帮助、支持的过程。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下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解析了教与学的关系。“教”是支持、引导、协助,而不是包办代替、灌输,教师是促进儿童主动建构意义的指导者、帮助者,而非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知识传授者;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引导、协助下逐步建构、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层次活动的思维能力、技能以及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是主动建构者。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支架式教学是一种“协助发现”的教学,它既不是靠儿童自己去发现知识,也不是教师的直接灌输,而是在引导的基础上通过儿童的独立思考与探索去发现并习得新知识。

二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一般认为,所学的知识和文化不是通过教师而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自己在一定的情境或者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在学习过程中借助其他人(如教师、家长或者学习伙伴)的帮助、协作以及交流,充分利用学习资料并最终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必须要在一定的情境下搭建一个为学习者努力的支架和平台,而这个支架必须有“情境”、“交流”、“协作”和“意义建构”,这也构成了建构主义的“四大要素”。“情境”、“交流”、“协作”是学习的过程和条件,而“意义建构”则是最终的目标。

2.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是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ky)在20世纪30年代研究如何正确儿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问题时最先提出的。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的智力活动中,面对要解决的问题和自身能力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也可以认为儿童发展是存在两种水平的,一种是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另一种则是儿童尚未达到但有可能达到的水平。“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最邻近发展区就是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因此,在教学中把握好最邻近发展区能加快儿童的发展。

3.自主学习理论

自主学习理论是美国著名学者齐莫曼等综合了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教育学理论,进而提出的理论。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相对立,强调的是自己掌控自己的学习。自主学习理论主要是把分析学生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学生如何在自主学习中准确找到自己的定位以及如何在教师或其他指导者的干预下,对学习资料进行搜集并且整合与自己相关的学习资源,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制订学习计划,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

三 支架式教学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脚手架的搭建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很多课程都可以进行脚手架的搭建,紧紧围绕当前的教学任务,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来搭建概念的框架。教师可以把一个相对复杂的学习任务进行分步处理,并且逐步增加所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例如,在学习唐诗时,教师可以先朗诵,然后在黑板上写出每句的第一个字,后面的部分用横线代替,然后让幼儿进行填空,教师提示幼儿的教学环节就是脚手架的初步搭建完成,幼儿可以在这个脚手架的帮助下完成剩余的部分。教师以填空、提问等的方式由浅到深地搭建脚手架,最后再发挥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回答出上述问题的答案,教师最后进行点评。

2.支架式教学中的情境

在幼儿园的集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设备模拟声音、设置悬念等搭建脚手架的方法设定一定的情境。例如,教师在进行“过马路”游戏教学时,就可以让幼儿在模拟的马路中进行游戏,幼儿在投影下的马路上,听着在音箱放出的马路嘈杂的声音仿佛身临其境,非常容易进入游戏状态,教师在成功搭建这个情境中,讲解交通知识就会得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对幼儿独立探索的培养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适当地让幼儿独立思考、独立探索。教师首先要进行启发引导,明确探索的目标,进行适当地干预,再让幼儿自己进入分析、思考的状态。例如,在学习加减法运算时,由于数字比较抽象,教师可以用积木、水果等实物进行演示,然后把实物再发给每个幼儿,让幼儿自己借助实物进行加减运算,以此来培养幼儿在数学课堂的自主性。幼儿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能刺激大脑的发育,并且让幼儿在教师搭建的框架中独立地得到进步和发展。

4.对幼儿团队协作的培养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幼儿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三人五足”、“划船”等游戏,教师首先讲解游戏规则,为幼儿制订一个游戏的框架,然后再对幼儿进行分组,进而开始游戏。在此期间,教师要在一旁观察和组织场面,适当的时候可以进行干预。幼儿与同组的小伙伴共同协作时,很容易就会产生一种对彼此依赖感,这对幼儿的团队意识培养非常有好处。当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时,教师要进行总结,对出色的团队要进行表扬,同时分别让每个人做出总结,刚开始的时候,幼儿肯定总结得不够全面,这时教师就要加以引导,以最终完成教学任务。

5.构建多种评价模式

给幼儿搭建一系列脚手架使幼儿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最后一个过程就是撤掉脚手架,而对幼儿学习进行效果评价就是撤掉这个脚手架的程序。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评价,比如,可以进行集体讨论式、教师点评式等。而评价的主要内容就是看幼儿是否有自主学习的潜力、与其他幼儿配合的能力以及是否能对所认知的事物有意义建构能力。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注意公平性和策略性。因为幼儿的内心很脆弱,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自尊心。构建出色的评价模式能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支架式教学是一种适合幼儿园的教学模式,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为幼儿搭建一系列的脚手架,通过和幼儿的配合,确立起与幼儿之间愉快温暖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合作中,教师通过适当的干预、帮助、指导,可以促进幼儿的发展,提高幼儿的技能,让幼儿勇于承担责任,进而促进幼儿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南.幼儿教师应如何理解和实施支架教学[J].学前教育研究,2003(12)

架构师论文第2篇

关键词:支架理论;最近发展区;英语写作

一、当前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困惑

在现行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将大部分时间放在巩固听、说、读的技能训练上,没有足够重视写作教学,从而使写作总是处于边缘化状态。另一方面,不少教师在写作训练时较多关注词汇与句式的运用、语法结构的分析以及范文的展示,因而使写作的教学模式公式化。长此以往,这种写作教学剥夺了学生语言输出的机会,降低了学生写作练习的兴趣,使学生独立写作的能力大大被削弱,写作渐渐成为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在写作过程中适时介入,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学生解决写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二、支架式教学理论

源于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理论影响下形成的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之一。该理论认为,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同伴帮助下,以分解任务探究为重要方法,建构情境式学习表达氛围,帮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的组成,并能够调动自身的学习认知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写作课堂中大胆运用支架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搭建有效支架,创造写作契机,发展提高写作与语言运用能力。

三、支架式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本文以《英语》(译林版)8B第八单元A green world中的一堂写作课为例,探讨如何依托文本,有效搭建写作支架。这节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时,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讨论环境的现状、保护环境的方式以及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

(一)以支架为结构,框定写作范围

在英语教学中,恰当的写作结构框架的构建,能培养学生整体写作的意识,保证写作内容的集中有效。这就要求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做到:

1.帮助学生搭建词语的结构,通过头脑风暴法、提问法等丰富学生的词汇,建议他们运用多样化的语言表达形式,从而提升写作效率。

本单元是关于环保生活的,在这节课的一开始,笔者给学生展示了一段关于环境污染的视频,因而能让学生直观地明确本节写作课将要进行的读写任务。接着,围绕环保话题,展开讨论。笔者提出问题:Our planet is seriously polluted!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What can we do?鼓励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畅所欲言,思考出更多保护环境的方法。当学生提及save

water,save power,reduce pollution等时,笔者将这些词汇写在了黑板上。

紧接着笔者就save water,save power 和reduce pollution提问:What can we do to take these small steps?鼓励学生两人小组进行讨论。同时,笔者呈现以下句子供学生讨论时参考:

(1)Turn off computers when we are not using them.

(2)Use cold water instead of warm or hot water to wash our hands when possible.

(3)Use both sides of a piece of paper.

(4)Send e-cards instead of paper cards.

(5)Buy something that you can use again.

(6)Reduce waste.

通过以上师生间的互动问答,不仅有效搭建了 “Going green ”的话题支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框定了写作范围。

2.明确文体结构的框架,帮助学生建立英语常用篇章的结构:导入―主体―结论。

笔者从Going green的行文结构出发,提出如下问题:

(1)Why we should go green?

(2)What can we do to save water?

(3)What should we to save power?

(4)Do we have any other good habits to help reduce pollution?

(5)How can we develop a green lifestyle?

这些问题涉及文本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导入―主体―结论”的文体结构:

导入:The aim to go green.

主体:Take some steps to go green.

结论:Ways to develop a green lifestyle.

通过对文章结构的剖解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并熟悉写作手法和文章布局。

(二)以认知为前提,积累写作素材

基于建立好的写作框架上,如能为学生营造具有情境的语言学习环境氛围,不仅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英语学习思维,还能帮助学生在已有的概念框架上拓展思维。

虽然“Going green”文章结构很简洁,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环保对他们还是陌生的。因此,笔者通过设置情境支架来丰富学生的体验。笔者先给学生展示了关于植树的视频,让学生谈谈植树的优点:

(1)Trees make our city look nicer.

(2)Trees reduce dust and help keep the air clean.

(3)Trees help keep soil in place during storms.

(4)Trees provide home for animals.

随后鼓励学生两人一组讨论生活中的环保措施,提醒学生可以从采取哪些措施,为什么采取这些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将会带来的好处等几个方面展开对话。

生活中环保措施这一情景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学生在这一环节的 “言之有物”,为后面写作环节中的 “写之有物”储备了充实的素材。

(三)以协同为关键,鼓励互助合作

在写作教学中,学生间和师生间的相互有效配合,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起关键性的作用。基于学生的语言表达及对新生事物理解能力的不同,组织小组,建立学习群体进行合作、讨论,能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写作策略,提升写作技能。同时,小组的探讨与协作,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及语言表达能力。

在进行“Going green”写作时,笔者为小组合作讨论所设计的话题:Most of us can help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by planting trees, saving water, recycling energy and so on. Everyone has their own way to protect the Earth. Would you like to share your ideas with your partner?通过建立熟悉的情景模式,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讨论,同时减少合作学习时的盲目性,从而保证学生在限定的范围内完成高质量的活动。

(四)以评价为目标,搭建示范展台

在英语教学中,有效的写作评价,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学习积极性,建立自信心,同时在评价过程帮助中学生及时进行自我反思,调整学习策略,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真正强化。

针对本节读写课,学生在写完 “Going green”这篇文章后,通过投影仪将学生作文在全班展示,让学生共同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围绕:文章主旨是否突出;语言是否得当;能否恰当运用优美语句;写作框架是否较好构建;学生观点能否明确表达。

通过师生协力对几篇文章的展示评析,可以使写出优美词句的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励他们在写作中尝试创新;也能使其他学生学会接受他人的评价,意识并及时改正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努力方向。

四、对支架式教学理论的反思

英语写作训练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教师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支架适当分解学习任务,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渗透教学目标,从而在英语课堂中体现“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荣.“支架式”教学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中学生英语,2012(12).

架构师论文第3篇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 支架式教学 英语写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105

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它作为重要的输出技能,不仅有助于提高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是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最佳体现。因此,写作在语言教学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在探索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来改进传统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效果的过程中发现,支架式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模式之一。该教学模式鼓励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相互合作。国外的教学实践证明此种教学模式行之有效,对国内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是基于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而提出来的。根据其理论可以得知,学习者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即“最近发展区”。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缩小该差距,挖掘学习者的潜能,提高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概言之,有效的教学活动可以创造或改变最近发展区,而支架式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围绕最近发展区开展教学。

随后,布鲁纳等美国学者在维果斯基的理论基础上对“支架”理论做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模式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一词来形象比喻这一教学方式。学习者被看作一座建筑,学习者的“学”是在不断地建构自己的过程;教师的“教”是一个必要的支架,支持学习者不断地建构自己的能力。支架式教学法强调为学生知识技能的建构搭建“支架”,而搭建“支架”则根据学生智力和理解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来确立。通过搭建“学习支架”,让教学活动起到引导和支撑学生学习的作用。不仅仅是消极为了课堂讲授而讲授,而是确实地将学生的智力和学习水平从一个台阶提高到更高一级的台阶。同时,该理论还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培养成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和加工信息的主体,教师则在此过程中充当主持人的角色,引导、促成学生利用现有条件或能动的创设条件去建构知识。当然,这一现象不仅可以依靠教师和学生来完成,实验研究表明,在不同水平的学习者之间也同样存在这一情况,即能力较强者和较弱者之间通过学习互动,也可以有效地搭建“支架”,达到提高学习水平的目的。

2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由于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多且课时紧,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将时间花在文章结构分析,讲解文章词汇等内容上,往往无暇顾及既耗时费力又不易见效的写作教学,导致写作教学成为精读教学的附庸,大多数是穿插在精读课之后的练习中来完成。因此,写作教学在时间和内容上都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并且随意性强。

其次,教师的应试倾向也很明显,只关注四、六级作文的主题和体裁,大多时候都是让学生对常考的体裁范文死记硬背而没有详尽的写作授课计划。写作教学难以做到循序渐进,写作练习也难以保证体裁丰富多样。

此外,大多数老师仍然遵循传统写作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写作教学中首先讲授写作方法和技巧,继而分析写作范例;然后指定作文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并在规定时间内交给教师批改。这种写作教学模式只关注最终的写作成果而忽视了写作是一个由师生共同完成的教学实践过程,忽视了该过程中学生对写作素材的搜集、分析和修改,使得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极为被动,缺乏写作动机和写作兴趣。

3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为大学英语教师开展写作教学开辟了思路,并对写作教学环节的具体设计提供了指导。该教学模式力图改变教师主宰课堂教学的传统做法,试图构建师生协调互动的良好局面,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借用支架式教学的五个重要环节,应用于实际教学,可以做以下探索。

首先是搭建支架。教师可以按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利用不同方式,如:启发式提问,开放式的讨论等,创设处于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情境。为随后的写作搭建积极的心理支架和组织语言的支架。

其次是进入情境。创设情境是支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即把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继而引出写作话题。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合适的情景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对写作话题的兴趣,营造活跃的讨论氛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授课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多种方式将学生引入到写作的问题情境中。

再次是独立探索。在明确写作任务之后,需要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来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探索,进入初稿的写作。在这一步骤中,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自己构思的内容写出简要提纲。

然后是小组合作学习。经过独立的思考分析,每个学生对写作话题都有了一定的概念框架,在此基础上教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观点见解。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这样的同伴组织与评价,继续补充和丰富自己的内容,建立相对完整的信息体系。借助教师和学生们之间相互讨论、协商和思考的结果,共同解决各自在上一阶段独立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好准备工作以着手进行完整的写作。

最后是效果评价。评价时要把写作成品与写作过程结合起来考虑,既关注学习结果,也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关注他们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多肯定进步,以加强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动机。除了进行正面评价外,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同样重要。可以挑选出各小组中分析较好的评价内容以及小组同伴的评议,进行点评,让学生们之间相互借鉴各自完成任务的好的做法和不好的地方,以启发学生的思路,达到集思广益、鼓励创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沈红.“支架”式教学理论与外语写作教学策略[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架构师论文第4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最近发展区;脚手架;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9-0065

一、引言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分注重自身的主导性,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语法词汇等方面的输入,很容易忽视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接受能力,跳出学生本来的知识体系和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动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英语语言学习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参与和练习。因此,针对目前我国英语教学的现状,加强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拓展英语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全面的科学文化素养势在必行。

“支架”原意是指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根据这个建筑隐喻,心理学家Wood最先借用这个术语来描述同行、或有成就的人对某人的学习过程所施予的有效支持。后经Bruner等人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模式,用来形象地说明教师为学习者搭建向上发展的平台,引导教学的进行,是学习者掌握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并为下一阶段的进一步发展再建构平台。

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支架式”教学理论发挥英语教师的“脚手架”作用,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英语的学习。

二、“支架式”教学的内涵

1. “支架式”教学的含义

有学者将 “scaffolding”译为“扶助”,认为其有两种意思:一是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对学习者进行帮助,像大人带孩子走路一样,可谓之“扶”;另外是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合作,可谓之“祝”。

教育学家Nancy Balaban认为,“支架”指的是“教师通过与学生的良性互动来引导学习者学习的一种方式”。

根据《朗文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词典》,“支架”指的是:一种教学策略,教师和学生合作参与一个解决问题的活动中,由教师提供例子、支持、指导和输入,然后随着学习者逐渐独立,教师再逐渐撤出。

目前,“支架式教学”比较流行的定义为:在教学中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有关文件)。

2. “支架式”教学设计的环节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1. 建构主义理论与“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已开发出的,基于支架理论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由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指示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基于该理论,目前已开发出的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即包括: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和随机进入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2. 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建构主义心理学家Vygotsky提出了“最近发展区”(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这一重要概念,是“儿童的实际认知发展水平与潜在的认知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儿童在承认指导下或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他的社会历史文化学说中,就明确提到了“搭建脚手架”。

“支架式”教学正是根据该理论形成了自身的学习体系,通过建立“支架式”概念框架,把较为复杂的问题和任务加以分解,以便学习者通过“支架”的辅助,逐步加深理解,从而完成意义建构。也就是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按照“教学可以创造最近发展区”的原则,合理搭建“脚手架”,是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四、“支架”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1. 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模式

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基于对自身教学工作本质的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或信念,反映了教师对教育、学生以及学习的基本看法。当代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

将“支架”理论运用到英语教学过程中,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更为主动积极的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激发自身的创造性。Holec曾指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获得自主,即学会如何学习。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是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助力,从而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有关animal的单词时,教师可以给出与animal相关的大体分支,像fish, bird, cat和bear等,让学生自己发挥联想,延伸出各个分支下类属的具体词汇,比如cat可以延伸出tiger, puma等。

2. 转变教师角色,注重合作学习

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课堂的垄断者;而更多的是发挥 “脚手架”的作用,是教学活动的监控者、参与者、协调者和信息提供者。在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时候,教师应当以扶助者的身份参与其中,适时地进行引导和提醒。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运用各种文本、图片、视频和音频等教学辅助工具,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的。

3. 找出最近发展区,合理搭建教学“支架”

最近发展区强调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重要性。英语教师只有对学生的自身状况、学习特点、英语水平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解,才能因材施教、合理分配学习任务,搭建适用的教学“支架”。

要找出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私下交流、布置任务等方式进行了解,保证所搭建的“支架”或分配的任务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的。另外,在进行debate或者cooperation时,教师应注意将最近发展区水平相近的学生放在一组,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独立探索和合作学习。

五、结语

“支架式”教学顺应了教学改革的潮流,符合当今的教育理念,克服了传统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不少问题。它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考虑到许多教学活动的实际特点和情况,很好地做到了分层教学。在英语教学中采用“支架式”教学,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杨廉珠,现为南宁市爱华学校英语教师。

参考文献:

[1] Cazden, C.B. Adult Assistance to Language Development: scaffolds, models, and direct instruction. In R.P.Parker & F.A.Davis(Eds), Developing Literacy: Young Children’s Use of Language[M]. Newark, D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1983.

[2] 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3] Balaban, N. Seeing the Child, Knowing the Person. In W.Ayers, To become a Teacher[M].New You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95.

[4] 理查兹等. 朗文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词典[K].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5] David Jonassen et al. Constructivism and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1995(9).

[6] Vygotsky, L.S.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M].Cambridge, MA; Haw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架构师论文第5篇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 英语写作 初中低年级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方法被应用于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教学方法,是符合新课程理念及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手段。本文就初中低年级英语写作中支架式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关于支架式教学的概述

所谓的支架式教学,目前被普遍定义为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简单来讲,就是把复杂的学习任务进行分解,让学习者一步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这种教学思想受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影响,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出的一种学习方法,而“支架”则是一种形象的比喻。

支架式教学的组成环节包括了五个部分:1.搭脚手架,即围绕当前学习内容建立概念框架(最近发展区)。2.进入情境。3.独立探索。在学生独立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给予引导和启发,教师的帮助应呈递减趋势。4.协作学习。组织小组进行讨论和协商。5.效果评价。评价过程中包括了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二、初中低年级英语写作中支架式教学实践应用

根据初中低年级英语写作的现状以及支架式教学理论,考虑通过应用支架式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具体的教学应用环节如下所示。

1.搭建支架。在写作教学前,教师要着力在写作内容上花费工夫,根据作文题目所涉及的内容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情况,为学生搭建“支架”。例如在作文题目:“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中,学生的写作基础在于“unit12”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内容基础,教师应对作文所涉及到的主要句型进行夯实,让学生学会模仿造句,并对不同句型和单词加以巩固,实现搭建“支架”的过程。

例如,教师在准确阶段询问学生,T:“What did you do on Sunday night?”学生回答,S:“I did my homework…… I watched TV……”等等。在推进转化阶段,教师要求学生由会说转化为动笔,让学生运用过去式句型:“What did you do……”“I did……”“He did……”同时加入“Why did you ……”句型。此时学生掌握:“I watched TV on Sunday night,because the TV show was interesting”

2.创设情境。教师在帮助学生搭建“支架”后,还要帮助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以致用。所以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自己在课堂中所学到的英语句型,询问身边的同学上一周在做什么,并做好相应的记录。这样通过真实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活学活用英语知识,可以帮助其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形成良好的作文体验。

例如,学生通过“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句型的应用,就总结了:went to the cinema;played soccer;went to the beach;studied for a test;camped by the lake……等短语,同时还强化了:Saturday morning;Sunday afternoon;Sunday evening;等时间概念的应用。为学生的英语作文思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小组合作。在写作准备阶段,实现支架效果最大化的方式就是开展小组合作,在小组交流合作过程中,是帮助学生实现作文升华的关键。由于学生已经搜集了其他学生在周末做过了什么,此时学生就要对昨天搜集的成果进行整理和应用,实现由说到写的过程转化。因此教师设置了半开放性的题目:On last weekend,I……,my classmates……”让学生对昨天的交流结果进行书面论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锻炼了表达交流能力,又提升了书面作文能力。

4.教师引导。教师引导是实现支架效用最大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来使教师所创设的支架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将学生现有水平推向学生最近发展区,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生小组交流完毕后,由小组选取一个代表,用尽可能丰富的英语语言描绘出小组成员上周末的活动;其次,在各个小组观点表达完毕后,教师要针对各小组的作文有点进行点评概括,各小组间成员相互借鉴吸收,充实自己的作文内容;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间相互评价分析,指出同伴作文中的不足之处,相互提出修改意见。

5.评估分析。最后,在作文评价中,要丰富作文的评价方式,通过学生自评、小组成员间的互评、教师的最终评审,来使学生全面认识自己作文中的优点与不足,有针对性的进行作文修改。在作文修改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关注学生是否完成对英语知识的理想构建,分析学生是否达到最近发展区,发挥支架教学的最大效用。

三、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支架式教学策略在初中低年级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学生英语写作兴趣和水平都得到了大幅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明显增强。初中英语教师应加强对支架式教学实践的研究,发挥这一教学策略对英语写作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架构师论文第6篇

【关键词】益智玩具;支架式教学;幼儿教育

一、支架式教学的理论来源

支架式教学法的最直接理论基础为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曾以两个智力年龄都为7岁的儿童的学习的不同潜力为例说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一个儿童依靠启发性问题、例子、示范等很容易地演算了超越他现有发展水平写年的试题,而另一个儿童只能解决往前延伸半年的试题。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充分肯定了教学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要素介入儿童发展过程的必要性以及成人在教学中的作用的同时,实际上也描述了一种以“教”与“学”双方的社会性互动为基本过程、以引起和促进学习者内部的智力活动过程为旨归的、帮助学习者理解和掌握某种概念或认知活动技能为内容的教学活动模式。西方一些研究者把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研究,提出了“支架式教学”的概念。

二、支架式教学的定义

“支架”是建筑业中的一个用语,也叫“脚手架”或“鹰架”,本意指为维护围岩稳定和保障工作安全采用的杆件式结构物或整体式构筑物,是起支撑作用的构架,其作用在于为建筑工人提供一种站立的平台,使他们能逐层地去建房子。这种支架并不是房子本身的必要部分,也非其组成部分,因而在房屋建好之后,就会被拆掉或撤走。运用于教育中,则一般用来比喻对儿童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支架的目的是帮助儿童从一个能力水平向另一个更高的能力水平过渡,发展高级心理机能,使儿童成为独立、能动的学习者。

由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演绎而来的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习者当前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系统有序的、可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习者主动建构和掌握某种概念或认知技能而促使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改变的教学活动形式。它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方法。如今,支架式教学“已经成为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中的一个极为普遍而且又极其有用的教育理念。

支架式教学的实质是成人对儿童学习过程的干预。这种干预必须以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为依据。只有了解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教师才能明确应该在什么时候、采用什么方法才能帮助幼儿从一个水平向另一个水平发展。什么时候提出什么问题以及如何提出问题取决于教师对于幼儿思维活动的理解。幼儿对教师所提的每一个问题的回答,都可以使教师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思维活动以及所面临的困难。成功地为幼儿搭设支架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与幼儿在一起,观察他们的表现和行为。通过和幼儿的对话和交流,教师才能了解他们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以及他们下一步可能达到什么水平。

三、益智玩具折射出的支架式教学

以玩具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以社会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探讨和研究如何利用教育性玩具来促进幼儿的概念学习和认知发展。

(一)以益智玩具为媒介的支架式教学的特点

长久以来,人们就一直在试图利用玩具和游戏材料来教给幼儿某种知识技能或概念,益智玩具已经成为现代幼儿教育重要的工具或媒介。但是,玩具并不会自动地教育幼儿。玩具的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往往需要借助于“人”的作用,教师引导幼儿对于益智玩具的探索是益智玩具的教育功能充分实现的重要因素。在以益智玩具为桥梁的支架式教学中,“物”和 “人”的中介作用获得了统一。

(二)玩具在支架式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

利用益智玩具的中介作用,教师可以创造一种独特的、具有“发展适宜性”的支架式教学情景:首先,玩具和游戏材料把幼儿仅凭语言的讲解难以理解的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关系具象化,为幼儿探索和理解这些概念和关系提供了可感知、可操作的形象化的支持物。其次,玩具和游戏材料的外在特点和可操作性以其独特的魅力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自然而然地把幼儿引入有趣且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幼儿通过动手操作,积极探索和理解玩具和游戏材料中所蕴含的概念。第三,教师通过与幼儿的基于材料的互动,发现幼儿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教育性玩具的教育功能能否充分实现,玩具设计者的思想能否充分体现,在于幼儿和成人如何运用玩具和游戏材料。仅仅为幼儿提供玩具和游戏材料是不够的,成人应当关注幼儿的游戏,研究他们的玩法,为每个幼儿提供适宜于他们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的指导和帮助。

(三)支架式幼儿教学的基本过程

运用支架式教学的基本原理,教师可采取和幼儿共同游戏的方式来引导和支持幼儿的学习。但是不同年龄的幼儿在操作中还有不同的表现。为了将支架式教学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幼儿园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操作,例如通过观察幼儿的表情、动作,通过倾听幼儿的言语以及和幼儿进行的对话交流来判断幼儿的所面临的问题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通常要为幼儿创设独特的适宜的支架式教学情景,采取和幼儿共同游戏的方式来引导和支持幼儿的建构学习:首先是为幼儿探索和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关系提供具象化和形象化的支持物;然后根据玩具的特点激发幼儿探索和理解的兴趣;再者基于与玩具的互动,提供适宜的指导和支持。于是,以玩具和游戏材料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的基本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教育性玩具所蕴含的概念或任务。分析和解读教育性玩具中所蕴含的概念是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的第一步。为此,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内蕴于教育性玩具中的概念,通过解读和分析,把蕴含在教育性玩具中的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成为若干个幼儿可以掌握的组成部分,从而降低学习难度,为幼儿理解概念创造条件。

以玩具平衡盘为例。通过对玩具平衡盘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1)玩具平衡盘所包含的平衡关系非常复杂,包括:①以圆心为中心的、对称的、等量、、等距的平衡关系;②以圆心为中心的、对称的、不等量、非等距的平衡关系;③以圆心为中心的、不等量、非等距、非对称的散点平衡关系。这些平衡关系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以语言为媒介的授受方式来“教”给幼儿的。但是通过操作玩具,幼儿可以直觉地理解这些复杂的平衡关系。

(2)同色的圆柱体之间存在着相等的关系、不同色的圆柱体之间存在着高度上的等差关系。“发现”圆柱体之间存在的这种相互关系有助于幼儿“发现”或“把握”让不同的圆柱体在平衡盘上保持平衡的基本原理。因此,帮助幼儿发现圆柱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降低任务的难度。这可以成为教师提供支架的切入点。

2.明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搭设支架的计划或步骤。确定幼儿的发展水平是教师搭设支架的前提与基础。教师必须保证新的学习经验和环境对于幼儿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为幼儿只有在不脱离现有发展水平但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学习中才能获益。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创设一个适宜于幼儿兴趣与能力的任务和环境,另一方面又要在与幼儿的互动中不断地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和需要来调整干预的数量、方式和方法,以适应幼儿学习发展的需要。通过分析幼儿的发展水平,把握教育性玩具所蕴含的概念,从而确定为幼儿搭设支架的基本步骤。

3.把幼儿引入有趣且有意义的任务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让幼儿估计和猜测来维持幼儿探索的兴趣和方向性,使他的注意力保持在任务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同时,要及时肯定幼儿的努力,通过增加难度或者多样的方式来维持幼儿的兴趣和努力。

4.教师与幼儿合作游戏和幼儿独立积极的探索。在教师引导下幼儿通过探索所初步了解的基本关系可以成为幼儿解决新问题的概念“原型”。教师通过在游戏中和幼儿互动,观察幼儿的玩法,从中确定幼儿所面临的问题,在适当的时候为幼儿提供必要的解决问题的线索。同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提出具有挑战性,能引发幼儿新旧经验之间认知冲突的“任务”或“问题”,引导幼儿积极地探索和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逐渐学会撤离支架。鼓励幼儿的自主控制,使幼儿在有成人适当支持的过程中逐渐学习独立进行探索和思考。

5.动态的、发展性的教学评价。在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中,教师对于幼儿的学习的评价是动态的,发展性的,着眼于幼儿的进步,通过观察以玩具为中介的师幼互动、同伴互动以及幼儿与玩具的互动情况,判断幼儿是否为进入更高水平的发展做好了准备。从而判断通过成人、玩具和同伴等各种中介作用幼儿时“还能做什么”。

例如,在幼儿操作平衡盘玩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幼儿表现出不同的水平。教师在明确玩具蕴含的概念以及幼儿的不同水平后,首先要做的不是给幼儿打分定格.而是要考虑怎样针对幼儿的现有水平引导他们向更高的水平发展,以及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和步骤来逐步促进幼儿的发展。这就是我们进行支架式教学的目的。

结束语

以玩具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不以分科课程为基础、重视幼儿的体验和建构而非系统知识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借助幼儿喜欢的玩具这一中介,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倡导教师与幼儿进行充分的小组和个别的互动,创设适宜于幼儿的能力水平且有挑战性的任务情景,并提供相应的支架,从而促进幼儿进行积极的自我建构和社会建构,在“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最大发展。它对于打破传统的幼儿园教学模式,推进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践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刘炎.儿童游戏通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左小静.以心理旋转游戏材料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策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架构师论文第7篇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 英语专业 写作教学 

 

一、引言 

英语专业的写作课有两种情况,要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以讲解知识要点,感受语言之美为重点的方法来展开,然后再进行写作实践;要不就是采用写长法进行教学,鼓励学生能写多少是多少。这两种方法固然有其优点,前者能较为系统地教授学生的写作知识概念技巧,而后者则更易激发其写作兴趣。然而,这两种方法也有其缺点,前者容易使课堂气氛沉闷呆板,而后者则容易使学生脱离写作训练的重点,天马行空。为了找到一种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我进行了不少实验,发现采用支架式教学是个不错的方法。 

二、支架式教学及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支持下的教学方法之一。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从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支架式教学可以简单理解成,给学习者提供其进一步学习的概念支架的教学方法。通过分析概念我们可以发现支架式教学教学的理论基础有以下三方面。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要经过困难才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该理论要求教师分辨学生现有的水平和其可能发展的水平,而且教师要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但是如何帮助呢?显然是要靠指引,而且任何学科作为知识体系和能力系统的结合,必然要靠系统的指引,也就是要提供概念支架,运用支架式教学。 

(二)交际教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外语包含两方面:掌握结构形式和培养能力。海姆斯具体阐述了这个观点。海姆斯在1971年发表的《论交际能力》认为交际能力包括四个社会文化因素:(1)语法的正确性。(2)语言的可行性,指有些话语语法虽然正确,但人们却不那么说。(3)语言的得体性,这是指语言应适合于对话双方的社会地位、身份、性别、心理等因素。(4)语言的可接受性,指语言适合于环境。海姆斯的观点让我们意识到任何语言教学都要集中在两方面:语法形式和语言的社会功用。语法形式的正确性在语言写作课中主要是指学生能用地道的语言来正确地组织语句进行写作。这要求教师对写作中涉及的字、词、句等层面的知识概念进行系统的指引,也就是要提供知识的支架。而语言的社会功用指的是学生对语言的应用,能在特点的社会环境下进行得体的语言写作。而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提供恰当的虚拟社会背景,创造必要的写作动机,也就是教师要架构虚拟社会背景,提供背景支架。 

(三)建构主义理论 

该理论最早由皮亚杰提出。此观点的基本内涵有三方面。 

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既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知识或经验。 

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人、社会、自然、文化)的理解,其对世界的理解因而是多元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从中可以看出,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建构过程,但这个过程学生不能自己单独完成,要依靠别人,主要是教师提供帮助,而教师的帮助就像个学生提供建筑知识大厦时要用到的脚手架,是必需的,但不是主要的,在大厦完工时就可以撤掉,且不留痕迹。 

三、抛锚式教学的步骤、原则及实施课例 

(一)步骤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

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原则 

在运用此教学法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准确定位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顺利度过最近发展区,自然教师要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准确定位。具体来说可以用以下三种方式来帮助定位:一是教师的课堂观察,在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学生的情绪等变化来断定教学内容是否适中。二是进行测试,主要是卷面测试,通过可以量化的试卷成绩等来断定某个班的学习程度。这可以避免前面观察法产生的主观性和偏差。三是学生反馈,主要是通过给学生问卷调查来实现,卷中要包含对现学材料的难易判定、自己的学习情况的判定,以及对未来材料难易度的期待。 

2.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过程中应当把学生当成知识和能力大厦的建设者,教师只是脚手架的提供者,而且教师只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对其进行帮助。学生可以通过和学习伙伴的互动来加速其建造进度,也可以通过伙伴的评价来对建造的不足进行修正,教师要给学生个人和学习小组留下足够的空间。 

3.支架要合理。教师提供的支架要科学,只在必要时给学生提供支架。支架可以包含背景支架,也可以包含问题支架、概念支架等。支架要从易到难,并且要注意学生的反馈,提供简洁易懂的用语来搭建支架。支架在学生自我学习和小组学习时要撤除,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时间。 

(三)实施课例 

为了研究支架式教学法的有效性,我选取了由丁往道编写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英语写作手册》的第二部分的修辞手法oxymoron(矛盾修辞法)来进行实证研究。本次学习的主要是目的是了解矛盾修辞法的概念,其能创造的效果,以及如何应用矛盾修辞法。通过实践证明,支架式教学法能非常有效地提高学生兴趣和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具体来说分以下5个步骤来展开教学。 

1.搭脚手架——老师先让一学生上台来给他看两个词,smile和tear,然后让他分别向大家表现出来,让大家猜是什么词,表现出了什么心情或感情。 

2.进入情境——然后再让他看tearful smile这个词组,表演含着泪水的笑,然后老师问大家:“他在干什么呢?他的表情表现出了什么感情和心情呢?”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给学生提供支架对表达出的心情进行猜测。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学生把自己的猜测和别人的进行比对,并设想他做出此表情的情境,最终归纳概括出tearful smile表达出的意思已经超过了两个单独表情的叠加,它可以表示出激动、强颜欢笑等意思。最终概括出矛盾修辞法的表现手法主要是通过两个本身矛盾、相反、相对的词的连用,以创造出一种复杂的效果,其搭配可以是形容词加名词,也可以是副词加动词等。 

5.效果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小组学习进行评价,并对矛盾修辞法进行进一步的应用,举更多的例子。 

四、结语 

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较科学的教学方法,在理工科等系统性较强的学科中已得到了普遍应用。本研究对则其在较不宜推广的语言类的英语写作课中的运用进行了实证研究,证明其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通过教师指引和同伴互动来提高学习效率,尤其是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自己及学习小组的主动探索的特点使其更易提高教学气氛,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范琳,张其云.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

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5. 

[2]代贝贝.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精读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09,(16):2. 

[3]何鸣,薛欢.英语商务课程中语言与内容的协商——以一堂英语国际贸易实务课为例[j].科教文汇,2010,(19). 

架构师论文第8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嵌入式系统课程;支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2-5515-02

The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Ideology in Embedded System Course Teaching

HUA Jing, JIA Jing, WANG Ying-long

(School of Software,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 China)

Abstract: Combining the Constructivism Ideology and taking the case of digital clock design,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Ideology in Embedded System course teaching.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we have achieved the good results,and enhanced the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of students greatly.

Key words: constructivism; embedded system course; scaffolding instruction

近年来,嵌入式技术和嵌入式产品已经渗透到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家电、通信设备、军事技术等各个领域。由于社会对掌握嵌入式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嵌入式软硬件工程师成为未来几年内最为热门的职业之一。作为培养嵌入式技术人才的摇篮的高等院校纷纷陆续开设嵌入式系统课程。

嵌入式系统是一种软硬件结合的技术,因此,学习该课程要求即要掌握相关的硬件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软件编程能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普遍反映这门课程很难教;另一方面,学生也觉得学习起来非常吃力,难以掌握。因此,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嵌入式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速,使得课程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这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很大的压力。

2)嵌入式系统课程覆盖的内容多、涉及面广,要求软件和硬件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

3)嵌入式系统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传统的“填压式”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这门课程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特别需要用科学的教学理论来指导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教学。

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观点[1-2]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他创立的学派被称为“皮亚杰派”,是认知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派。现代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是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智力发展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可见,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作用与传统教学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必将给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教学注入新鲜力量,为提高教学质量开辟新的途径。

2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实例应用

嵌入式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正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因此,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可以为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教学提供理论指导。

在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下,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和随机进入教学法。本文主要涉及其中的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3-4]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式教学主要由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几个环节组成。下面我们就以“数字时钟设计”为例介绍这种教学方法在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该项目的目的是要设计一个数字时钟,能实时地将当前时间显示在LCD屏上。

1)搭脚手架。即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那么,我们就要让学生建立起关于数字时钟的概念框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举例来搭建这个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学生初步建立了数字时钟的概念框架后,就可以进入实验室动手实践。该项目所需要的硬件设备包括:嵌入式实验箱、串口线、电池等;需要的软件有:ADS、串口调试器及通讯软件等。当学生真正接触到这些具体的实验设备后,就会对这个项目产生较强烈的兴趣。

3)独立探索。教师可以将学生按每小组2~3人进行分组,让学生独立探索,进行数字时钟的设计。探索开始时,教师可以先启发引导,比如:提示学生这个项目可以划分成两部分:第一,通过RTC采集实时时钟数据;第二,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串口显示在LCD屏上。并且在实现过程可能会涉及到BCD码到常规日期数据的转换和千年进位等问题。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

4)协作学习。即小组内部成员进行协商和讨论,群策群力。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充分协作对话、讨论、实际操作,应用已有的知识对项目进行同化或顺应,在协作会话和自主学习过程中共同解决问题,完成项目。在这一阶段教师已完全放手,撤去了“支架”。

5)效果评价。在支架式教学方法中,学生所进行的都是自我建构的学习。即使是同一个项目,不同的学生各自的学习内容和途径都不可能相同。因此,采用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5]。在完成实验任务后,首先由小组代表汇报整个项目的分工和最终成果,然后再让小组其他每个成员各自介绍自己所完成的工作,对小组协作所作出的贡献。最后再让每个成员自我评分,并分别给小组内其他成员评分,教师也给每个学生评分,这样,三个分数按照一定的比例合成,得出每个学生最终的成绩。

3 结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使师生的角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建构主义这一教学理论非常适合于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桑新民.建构主义的历史、哲学、文化与教育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1997(3):3.

[2] 冯会真,王秀敏.基于建构主义的模拟电子技术教学研讨[J].梧州学院学报,2008(12).

[3] 胡玲静.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08,24:93-95.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