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机械类专业论文

机械类专业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0 16:15:36

机械类专业论文

机械类专业论文第1篇

关键词 机械基础课程;改革

近些年,机械类专业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故更多的高效开始开设有关于工程机械或者高职类机械的课程,其中高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与近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为两大主要的基础类课程,具体的课程内容主要是指“机械类图纸制作”“工程物理力学”等等基础类课程。而这些课程均为传统类的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机械类实用人才的要求,使得这些专业已不再是在校学生必修的课程,不能再适用于在阶段对于人才能力和素养培养的要求。本文基于这种专业现状,结合社会市场对这两大专业的知识与能力的基本要求,研究得出了这两大类机械课程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并通过深入的研究后提出了基于本专业未来发展的改革策略。

1、机械专业基础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接触到的机械制造、模型生产、数字化控件以及常用电器的制造等等都与高职类机械制造专业息息相关,其实用性非常强,也是当今高速发展的科技社会最需要的。因此市场对于此专业的毕业生要求也极为严格,不仅要求拥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素养,还必须拥有很强的科学实践能力,能够将课堂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转化为在生厂车间能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现如今过去的课程规划已不再是最佳的课堂教学体系,为了能后满足迅猛发展的全球一体化社会,就必须对现在的机械类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及目标做相应的改革,使其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加强其市场竞争力。研究表明,对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时,最佳的专业教学模式需要满足的基本目标即为:(1)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机械类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会分析和绘制机械工程类图纸。(2)能够合理使用各种工具和机械零件的制作方法,除此之外能够准确的对各种机械零件或机械制品等进行测量。(3)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使用机械制造过程中用到的学习手册对机械器材进行使用,并且对自己的课程进行综合性的规划。

2、高职机械类课程的现实状况。高职机械类课程的基础知识很重要,但是在过去的课程编排上知识点常常出现重复的现象,这样就会使知识的结构体系出现混论,学生在学习时容易对知识产生混淆。特别是对于那些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而言,更是一种挑战,这一时期的学生由于刚从高中进入大学,还不能够适应大学的自主学习与探究的学习模式,再加上此阶段的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不足、专业素养不够,是的使得学生在独立面对图纸时会产生茫然,不能够准确的把握其中的重点内容,对于能够明确的知识侧重点也不能深入的理解,知识根据表面意思就行记忆和抄写,长久如此会导致无法保证图纸的科学性,也不能保证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

3、高职机械类课程的改革方案。研究表明现代社会对于机械工程类毕业生的能力和素养要求非常高,要求各高效的毕业生能够成为该专业的全面综合性人才,但是过去的机械课程中基础知识模块并不能满足这些要求,所以现实要求机械类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而改革后的知识模式应该是以基础知识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中心思想,改变原来的课程教学模式,从而优化原来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作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对该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模式做了简要的阐述,提出了改革后的机械基础课程模式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机械图纸制造。在此模块中主要是通过实际教学,让学生掌握图纸绘制和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思路,在众多机械类基础课程中工程机械图纸制造、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制图等等都是重要的课程组成,含有大量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能够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和文化奠基。(2)机械模型设计。在这一模块内容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实质为对机械制造和原料处理方面的各项基础技能的基础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和改革,整合成为具有科学性的新模式,并在此新模式中各个环节能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充分的融合。(3)对测量机能进行技术方面的实践训练。该部分的教学内容要求培养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项工程计量或测量方面的技能与方法,学会正确选择测量工具,对零件的长度、形状误差、以及各种参数等等进行精准的测算。而这部分内容仅是在课堂中向学生传授原理和方法是不够的,必须让学生通过实践的训练掌握这些方法的使用,将课堂知识转化成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供前提和基础。(4)工程机械图纸的绘制以及机械的拆装技术。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上,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能够熟练阅读和绘制工程配件的图纸和零件的图纸,这些图纸要求发到国家的相关标准。除此之外,该专业人才必须熟练掌握如何对机械器材进行拆装。而这部分教学任务除了掌握这些原理,亦要通过实践训练让学生真正的得到能力的提升。

4、探究小结。正如我们所知,现阶段的各高职院校为了呼应近年来我国教育部提出的减少高职学制的政策,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将三年制的课程修改为二年制,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学时也在随之进一步的在减少,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成为各高校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在本文中,作者对各高职院校的机械专业相关课程改革进行了新探索,通过对原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科学的优化,适应现在课程体系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政府政策存在差异,不同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重点也不同,对于课程管理的要求也不同,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求教师能够根据本校的现状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调整。今年来,机械机类及近机类专业的发展状况很好,就业形势也大有可观。我国力在建设制造强国就要求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能够具有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同事也要求我国的高校教育工作者能够高度重视该专业的教学工作,通过实践让学生能够真正得到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机械类专业论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机械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04-01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有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要把创新教育贯彻落实带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去。实施创新教育,转变教育观念是关键。机械设计类课程是机械类和机电类专业的一门必修主干课程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工程意识训练的主要课程对学生学习专业课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培养创新能力和素质教育方面有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创新教育的实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必须对原有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等进行改革探索和尝试。

目前高等机械教育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在改革中不断加强和完善。目前高等工机械教育的主要问题是:(1)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模式落后。学生知识面狭窄,课程内容落后于时代,缺乏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有关新学科、新技术和新思维的知识。不能激发学生思考新问题、探讨新知识的创新欲望。(2)教学方法呆板,过于重视考试和成绩。缺乏启发式、研究式的学习氛围。众多企业家强调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3)重理论、轻实践重计算推理、轻实验论证,理论脱离实际,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家们一致认为“学校教育应注意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应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受计划经济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工程教育中,缺乏基本的经济分析和市场需求预测分析,使学生的经济和效益意识比较淡薄。企业认为学校“应加快知识产权法律的普及教育,从而提高工程技术人员对无形资产的保护意识”。

由于我国继续工程教育体系尚未建立,严重制约了机械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素质、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改革措施:(1) 建立机械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相应的课程体系。 (2) 构建创新系列课程并进行教材及教学资源建设。(3) 建立创新人才基地。加强创新实验环境和条件的建设,使机械基础实验课程建设成为既是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基地,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学生可以进行机械创新设计、机械制造工程实践、现代制造技术实验及培训、CAD培训、信息网络与CG实验、以及学生自主创新活动。(4) 开发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适应创新教育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将机械类专业实验与实践性环节划分为课内及课外两大部分。课内分为基础课实验实践、专业课实验实践以及大型实践环节三大类。其中基础课实验与实践按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其他学科基础模块规划;专业课实验与实践按机械类专业学生不同研究方向规划。课外部分包括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按社会调查、课外读书、科技活动、学科竞赛、夏令营活动、小论文以及技能培训等进行组织规划。 开发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从创新能力培养的规律出发,在改造传统实验的基础上增设一批新的实验项目,形成不同实验模块、不同层次(基础层次、提高层次和设计创新层次)等实验教学体系。

以国家高职院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精神为依托,在我校机械类人才培养总体框架下,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分为创新教育课程、创新实践环节和创新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三个部分。创新教育课程包括人文类基础系列课程、科学类基础系列课程、机械类系列课程和创新理论与方法系列课程。创新实践环节由创新认识、创新实验与实训以及创新活动三个部分组成。创新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从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教育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开展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并积极与国外有关高校交流与合作,不断改进创新教育。

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的源泉,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内容。创新思维包括形象思维、归纳思维、观察思维和发散思维等。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国要想由“制造大国”转变为“创造强国”,职业教育应走在教育的前列,而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教学——专业课教学更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大胆进行改革,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思维。 由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创新系列课程和创新教育实践性教学体系、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课外学分”机制、以及人文与科技氛围等所构成的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正在我校实施。

对于培养专业型技能人才,我们不能仅仅用学习文理科得教学方式去进行,我们需要更多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要真正的理论联系实践,要以就业,要以实际操作为教学目的,传授社会上急需要用的技能,一些先进的领先的技能。引进专业技能高超的师傅或是老师进行手把手的教学,在上理论课的时候也要注意实体的演示,让学生直观的去了解所要学习的这项技能。在上完理论知识的同事应该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实践,先是在学校里面进行实战的操作和训练,应该设有实训课,一周最起码是一天的内容,让学生充分的动手动力。最后加上去社会上实践,去厂和企业实战演习操作和生产。只有这样我们的职业学校才能培养出我们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才不会在面临就业的时候遇到各种的困难和问题。我相信我们职业教育在我们每个职业教育人的努力下会走的更远更好,我们所培养的人才会在各个领域里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张春林.机械创新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机械类专业论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机械专业;实践教学

在当今社会,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机械专业在社会以及企业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技能。伴随着机遇,对于机械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机械类专业是中职课程里面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一类,因此,根据当前形势下提高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已经成为中职机械类专业教师追求的一个目标。

1、中职机械类专业的特点

中职机械类专业,主要是培养机械制造业及相关方面的技术型人才,这类人才主要从事机械加工及相关技术的应用与运用工作,他们的任务是实施已完成的机械设计、机械加工工艺,并工作在生产加工第一线,因而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从知识的角度看,机械类专业课程逻辑严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难度大,覆盖面广,含有较多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理论知识;从教学的角度看,机械类专业课程在理论教学上具有较大的难度,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实验和与生产实际相关的演示操作实验,既有空间几何图形的画法和识别的训练,也有金属性能、机械结构的严谨缜密的计算校核,同时相应的实践教学更要与理论教学相呼应,并且不断在实践教学中强化理论教学的内容;从学习的角度看,机械类专业课程理论的学习必须和生产实践紧密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使理论学习变得有意义,离开了生产实际,无疑是纸上谈兵;从经济的角度看,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操作设备投入大,实践周期长,工种繁多,不易安排。i

2、中职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2.1 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在中职院校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自身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机械加工专业训练和学习,只是具有一些简单或者落后的见识操作能力,缺乏企业、行业的实际操作经验,只是“纸上谈兵”;而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教师又往往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资相关培训,无法把自己的知识完全转化为学生的能力。

2.2 对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缺乏重视,投入不足

在中职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中,由于资金等原因而在实践条件上投入不足,实践条件的缺失亦影响着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大部分中职院校由于没有国家或社会的资助,缺乏经费去投人实践教学,令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没有相应的硬件设施,或者设施比较陈旧落后,使学生难以接触到社会需求的知识技能,导致学生的实训基本功和操作能力不足,达不到社会市场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比如,机械加工行业中,对普通车工有着巨大的需求量,但是由于车床价格昂贵,中职院校对其数量购置有限,这就使得机械专业学生独立动手操作的机会有限,进而导致实践效果欠佳,中职学生毕业之后难以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ii实践条件上的不完备直接限制实践教学的成果。同时,由于机械类知识比较繁杂,内容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实训经验,学生会对机械类的知识感到很抽象而无法理解。

3、加强中职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议

专业实践课的特点是突出实用性,即按照岗位工作内容设计教学内容,按照工作顺序设计教学顺序,在真实的或仿真的环境中实施教学。

3.1 加强中职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

机械加工专业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专业,教师中理论基本功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比较少,学校应与企业建立良好关系,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一方面,学校可以与企业联系,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让他们走进校园,加入到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当中,让学生更多的接触到来自一线的实践知识。另外,学校可聘用一些企事业单位退休(或在岗)的管理、技术人员和工人技师作为兼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3.2 改革中职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2.1改革教学计划,提高复合型实践教学的比例

实践教学是实施机械类专业整体教学方案中的重中之重, 在教学计划中应占相当大的比重。中职机械类专业应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基本要求,设置课程模块,压缩理论课的教学学时,使理论教学学时与实践教学学时比例达到5:5。实践教学体系应遵循职业教育循序渐进的规律,按照基本实践系列、实训实习系列、综合训练系列进行安排,使学生逐步具备中职机械专业要求的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

3.2.2按专业、职业技能体系设置多层次的训练项目

在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巩固基础动手能力,不断拓展专业实践能力,突出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机械类专业的核心能力是机械 CAD/CAM 技术应用能力,主要通过计算机绘图、数控技术实训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来逐步完成。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综合训练系列来完成。在课程设计、综合能力训练、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模块中, 应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内容,针对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设计出总体方案,实施其全过程。iii在实践教学中,要提高复合型实践教学的比例,要通过课题的开发或者产品的生产,指导学生把不同专业、不同工种所涵盖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但可以加强对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谋生能力。iv

3.3要加大中职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投入,实行校企合作的方式

在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上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机械加工类专业设备投资大,实训材料、维护费用也相当大,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有教学设备、仪器、教具等“硬件”。一方面,有条件的学校要加强校内实习、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如制图中心、CAD工作站、电工实验室、金工实习工厂、(数控)机械加工车间等。另一方面,一些受到财力限制、设备不足的中职学校,应采取措施加大投资,主动出击,寻求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4、结论

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理念下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应当不断优化教师结构,加大投入力度,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办学”的模式,按专业、职业技能体系设置多层次的训练项目,实行校内外实训实习相结合的形式,为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注释:

i扈明哲,何云志.中职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6(05):72-74.

ii肖扬.中职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职业教育,2011(09):103.

iii阳洪东.加强中职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再思考[J].科技信息,2008(12):272.

iv杨保国.中职机械类专业实践性教学活动浅思[J].内江科技,2009(3):163.

【参考文献】

[1]扈明哲,何云志.中职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6(05):72-74.

[2]肖扬.中职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职业教育,2011(09):103.

机械类专业论文第4篇

根据国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培养标准中对毕业能力要求之4“具有设计机械系统、部件的能力”要求,整合现有教学内容,形成了基础知识递增和设计能力递进的机械设计类课程教学环节结构。其中先修课程包括数学类、工程力学、机械制图、公差与技术测量等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达到“具有设计机械系统、部件的能力”的毕业要求,设计了课程教学及课内实验、基础设计能力培养、创新设计能力培养三个能力递进培养环节。

2机械设计类课程教学及课内实验

课程教学及课内实验教学环节分为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个部分,每部分。含课内实验,课程内容及培养目标如下:机械原理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机械机构运动设计与分析的技术基础课,主要研究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常用机构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机械系统传动方案的规划与设计,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第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二,掌握机构运动方案设计的能力。第三,具有机械系统运动简图的绘制,计算机辅助机构分析和设计的能力。机械原理实验教学是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在实验中通过安排部分课程基本理论的验证性实验,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通过增设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与实际项目需求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通过设立较多的选修实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机械设计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创新思维,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机器中各种通用零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有机械结构方面的分析、设计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通过设立部分验证性实验,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设立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机械结构设计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强调学生参与实验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设立较多的选做实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基础设计能力培养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类课程的重要实践性环节,通过对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的设计,使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和其他先修课程的理论和实际知识,熟悉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掌握机械通用零部件及简单机械的设计理论及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设计思想,树立工程意识,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设计和以后从事工程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第一,学习机械设计的一般方法、步骤,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第二,学会从机器的功能要求出发,合理选择传动机构的类型,制定传动设计方案,正确计算零件的工作能力,确定它的结构、形状、尺寸及材料,并考虑制造工艺、使用、维护、经济和安全等问题,培养机械设计能力。第三,进行机械设计基本技能训练,例如计算、绘图,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设计资料,以及使用经验数据和处理数据等。第四,通过编写设计说明书,提高学生文字表达能力,掌握撰写技术文件的有关要求;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撰写论文的能力。第五,训练学生用CAD绘图的能力。机械综合课程设计是形成机械装备设计能力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以车床或铣床的主传动系统设计为主线,以所学过的机械制造装备的基础知识为支撑,完成主传动系统设计、操纵装置布置、工程分析计算等环节的训练。其目的是在相关先修课程学习后,进行机械结构设计综合训练,使学生掌握机械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4创新设计能力培养

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培养包括机械产品创新设计与仿真和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两个环节:机械产品创新设计与仿真是学生以项目组的形式自主开展的为期一年的研发与制作项目,在学院的统一命题下完成一项任务。提高学生自主学习、问题求解、团队协作、项目管理、综合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通过机构综合模拟现实自然界生物的动作行为,并辅以相应的控制系统达到机构的协调运动。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学生以组为单位自主地进行相关内容科技文献检索、方案设计、虚拟仿真、绘制加工图纸、撰写设计说明书并进行答辩,通过工程实践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机械设计知识的能力。

5结论

机械类专业论文第5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024-02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之一,而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高等学校任务的核心。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多元化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培养学术精英,还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民办高校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己任,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相关学者开展了民办高校相关的研究工作(国外研究指国外同类私立大学)。国外针对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研究成果主要涉及私立教育的社会影响及师资管理体制、培训体制和教师个人发展方面的研究,如美国私立教育专家James[1]指出政府资助私立教育将有利于扩大私立教育的在校生规模。Philip Altbach[2]提出私立高等教育对于诸如质量、公平、新的学习模式,尤其是入学机会问题有重要的影响。John Thompson提出组织文化的塑造和团队精神建设是增强教师对高校认同感的解决方案之一。Robert Holland分析了教师压力的来源,并指出要增加奖励的机会,鼓励沟通,建立合作和理解的人际关系。[3]

近年来,我国进一步强化了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意识,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4]。国内学者针对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研究:刘亮军[5]提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实施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提出职业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观。秦小刚[6]指出:人才培养模式不科学导致用人单位的满意程度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期望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高伟云[7]提出民办高校的质量是其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张蔚文、陈世文等[8]通过分析广东培正学院的课程体系进而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夏元[9]以上海杉达学院为例,通过分析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特点,提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徐绪卿、周朝成[10]认为课程体系改革是实现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知识框架体系,并提出课程改革是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

上述研究成果表明: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优化是提高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问题。

二、开展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构建研究的重要性

我国于1999年实行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政策,从此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逐步扩大,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影响下,民办高校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尤其是2003年9月《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截至2011年5月23日,我国民办普通高校达到386所[5],占国内普通高校总数的30%左右。目前,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也日渐凸显。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民办高校如何利用灵活的办学体制培养高质量的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对口人才,成为当前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中国民办教育面临机遇和挑战的新形势下,针对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构建开展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三、改革与优化民办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指导思想

根据本校坚持内涵建设、以现代职教理念办应用型大学的指导思想,将机械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结合本院实际,沿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路,强化个性发展,教学重点在于思维能力、动手操作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不断改革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2.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1)培养目标。机械类应用型人才主要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自动控制基础理论知识和能力,能在现代机械、材料和机电一体化产品及自动化领域内从事设计与制造、科技开发、实验研究、应用技术研究、运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基本要求。机械类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学习数控技术、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基础知识,受到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机械类毕业生应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等能力;掌握专业相关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机械制图、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自动控制、数控技术等,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机械制图及计算机绘图和应用能力,具有熟练进行机械产品工艺规程的编制能力;具备本专业必需的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工艺设计、机械加工设备的操作和维护等能力;具有较强的应用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及设备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科技研究、科技开发及生产组织管理能力;同时通过1-2项相关的专业从业资格认证。

3.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关键在于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同时要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变单纯传授知识的“应试”教育为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素质”教育。

(1)营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本院在借鉴国内外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良模式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开展科技讲坛、专家开讲等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用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应用实践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发明创造。同时,专业教师要自觉地培养自身的应用能力,并反映到教学工作中来,切实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2)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才环境。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本院在机械类专业安排一定的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如,金工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机械制造装备课程设计、现代制造技术综合实训、企业综合性实习,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等。以上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依赖于学校的专业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以及企业、科研院所等校外的教育基地。开放性的实验室为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此,开放实验室,不断加强校内外应用型教育基地的建设,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

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学校实际,逐步确定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整合课程内容,强化实践能力与素质培养,面向工程综合应用和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构建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1.教学内容设计

依据机械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开设专业导论、机械制图、力学、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金属切削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制造技术、数控技术等主干课程。如专业导论主要讲授本专业的方向、培养目标、基本要求、课程设置以及课程之间衔接情况,本专业的知识结构,主干课程的研究内容,本学科发展史、重大事件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入学初期,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主干课程以及所涉及的研究领域、本专业的特点与学习方法等有一个初步认识,以项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稳固专业思想,提高学习兴趣与动力,以正确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根据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基本要求,改革与优化各科教学大纲,选择或编写合适教材。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别于研究性教学,教材选择要重基础、突出应用性,重点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服务,强化应用性部分内容,弱化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内容。

2.教学方法设计

在教学方法上,以启发式教学替代灌输式教学。只有教师在教学方式的大胆改革,才能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空间,学生敢想也敢问,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重点推广实施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1)实物模型教学。将机械设备零部件或模型引进教学课堂,进行直观形象化教学,加强学生的印象。如在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实物模型的应用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视图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工程现场教学。理论课堂进实习实训基地,将理论教学中抽象性和经验性的知识以实物、实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现场讲解,使学生直观印象上接受,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机械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了解实体或模型结构并动手操作,可以加深对机械理论的认识,变被动填入为主动接受学习。

(3)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由理论到实践的实习机会,理论课程主讲教师带队,同时注重学生自我设计及实践内容的应用。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

3.教学结果评价

机械类应用型人才是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应用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及设备的能力,能够从事机械设计、制造、自动控制、机电一体化及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又一关键。通过考核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增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各种形式的应用活动。

五、结语

本文以民办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探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及其质量问题,总结了民办高校的办学特征及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为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构建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詹姆斯.教育责任在公私中直接的划分.教育经济学国家百科全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Philip G.Altbach,Liz Reisberg and Laura E.Rumbley.Trends in Global Higher Education:Tracking an Academic Revolution[J].A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UNESCO 2009 World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2009:79-80.

[3]韩莉.我国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研究――从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角度[D].开封:河南大学,2011:4-5.

[4].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ldhd/ 2011-04/24/content_1851436.htm,2011-04-24.

[5]刘亮军.地方民办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1,(12):3-4.

[6]秦小刚.民办本科高校科学发展的新途径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11,30(2):156.

[7]高伟云.质量特色创新: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8]张蔚文,陈世文,等.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J].学术论丛,2008,(52).

机械类专业论文第6篇

职业教育是民生教育,他的办学、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模式具有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特点。因此,在课程的教学上应该有自己的模式和方法。我们调查了多所职业中专学校,在《机械基础》的教学方法与普通学校教法一样。都是按照教材,围绕单个机械零件为中心,以课堂上讲授为主。由于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加之职业学校学生文化理论知识基础较差,对机械零件的感性认识又模糊,造成课堂听不懂,学不会,有厌学情绪。调查中多数职业中专的《机械基础》课的教学进度赶不上,学习效果不佳。《机械基础》是机电工程类各专业的主干课程,学的好与坏,影响后续的专业课学习。职业中专《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怎么定位?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法进行教学?为了职业中专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我们对《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我们认为:实现《机械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最适合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

1 《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

《机械基础》是本专业的主干课程。本课程前面开设了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工程力学等课程,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具有一定的机械制造的感性认识和实践技能。本课程讲叙中,应当联系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工程力学等课程的的有关内容,进一步掌握、提高这些课程理论与技能。通过《机械基础》课程学习,学生掌握机械的原理、机械零件的分类、结构、用途、几何尺寸计算、材料选择、强度条件的理论知识,学会根据机械设备对零件的具体技术要求,能完成各类机械零件的合理选择。学生基本掌握正确分析、使用和维护机械零件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初步具备运用机械零件设计手册、技术规范、技术标准,正确选择机械零件的能力。为学习及参与技术改造打好必要的基础。本课程的教学还应为今后学生继续学习“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制造工艺学”、“切削原理与刀具”、“机床夹具设计”等专业课打下知识的基础。职业中专《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达到三个目标:

1.1知识目标

(1)掌握一般机械中标准件、常用件、传动件、常用机构的结构、工作原理、受力分析、材料的选用、安全系数的选择。(2)具有对机械零件和机构的图样表达方法的识别,使用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选择机械零件的能力。3、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把简单零件组装成机械装备的能力。

1.2职业技能目标

(1)掌握《机械基础》课程学习的方法,培养善于观察机械、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1.3素质目标

(1)通过了解机械的变化进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2)在以实际操作为主的项目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职业中专《机械基础》课程的项目教学法初探

2.1《机械基础》课程选择项目的指导原则

(1)《机械基础》课程选择的项目涵盖课程讲述的各种机械零件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在使用机械零件的过程中加深认识。(2)项目应围绕机械中用到的机械零件的知识,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讲深、讲透,让学生真正学到手。(3)项目选择要难度适中,项目中所用机械零件、部件都应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减少学生安装机构时的麻烦。

2.2《机械基础》课程共选七个教学项目

(1)认识机械教学项目。

讲授内容:绪论,认识机器、机构、构件、零件、运动付。

实践内容:到机械零件与机械传动展示柜现场参观。讨论,对照实物回答问题。

(2)圆柱齿轮减速器教学项目。

讲授内容:①齿轮传动的类型及特点,渐开线形成,齿轮参数,失效形式任务。②蜗杆传动的类型、特点、参数和尺寸任务。③键、销用途,分类,标准和尺寸项目。④轴用途,分类,尺寸,强度计算项目。⑤轴承用途,分类,代号,尺寸,标准,强度计算项目。⑥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用途,分类,标准,强度计算项目。⑦轮系应用及分类,传动比计算项目。

实践内容:应用齿轮、轴、键、销、轴承、轴承盖、油封、齿箱体、齿箱盖、窥油窗、油标、油堵等采用能包括课程大部分内容的部件,如减速器或简单机械传动装置,安装一台单级国柱齿轮减速器。通过安装学会选择减速器的结构方案,计算功率选择电动机;确定总传动比和分配各级传动比;计算各轴的转速、转矩和功率;进行箱体及附件的结构设计,应包括窥视窗、油标、排油孔及其螺塞、起吊装置等。

(3)皮带运输机项目。

讲授内容:①带传动类型,特点及应用项目。②链传动类型,特点及应用项目。

实践内容:根据给的三角皮带轮、三角皮带、平皮带、链轮、链条、轴、托轮、轴承、键、销、传送带架,安装一台皮带运输机

(4)螺旋千斤顶项目。

讲授内容:螺纹、螺旋种类,几何参数,标准代号,标注方法项目。

实践内容:根据给的丝杠、螺钉、轴、键、销、顶快头、千斤顶座,扳杠,安装一台螺旋千斤顶。

(5)缝纫机踏板机构项目。

讲授内容:平面机构运动简图,自由度,组成,形式判断项目。

实践内容:根据给的缝纫机机架、踏板、曲柄、摇杆、装配缝纫机踏板机构

(6)汽车发电机气门推杆机构。

讲授内容:凸轮机构类型,应用,从动件运动规律项目。

实践内容:根据给的四缸汽车发电机缸体,气门推杆,弹簧、桃形轴,齿轮、轴承,安装四缸汽车发电机气门推杆控制机构。

(7)教学项目液压传动系统的组装项目

讲授内容:液压传动系统原理,组成。元件,回路项目。

实践内容:根据给的液压传动系统的节流阀,液压传动系统的换向阀,溢流阀,双出杆油缸,油箱,油管,滤清器、单向定量泵,压力表,组装一套液压传动系统。

2.3用项目教学引领《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

职业教育教学的方法很多:项目教学法、五步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卡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帽子教学法、主持人教学法、场景教学法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手段也有很多种:讲课、实验、挂图、多媒体、现场实习、课程设计等。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目的是为了找到一种适合本学校校情、学情,能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扩大教学效果。德国在机电职业教育中最典型的教学方法是:师生围绕具体操作项目,运用“五步教学法”教学。我校在《机械基础》教学中也采取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五步教学法。学生在学完一个机械项目中所用的机械零件内容以后,再亲自动手去安装该零件可以组装的机械设备项目,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深化,又提高了动手能力。贯彻“五步教学法”的步骤是:第一步教师示范;第二步学生制定安装计划;第三步学生实施计划;第四步学生成果展示,第五步老师作总结评比。这种方法在进行机械基础知识的教育中,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师、生在机械安装教学项目的互动中,实现《机械基础》的教学目标。

机械类专业论文第7篇

关键词:机电;信息;检索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76-02

一、机电工程信息资源及检索方法

1.机电专业图书的检索。机电专业图书主要有普通科技图书、专业工具书。普通科技图书包括学术专著、论文集等。专业工具书包括字典词典、技术手册、产品目录等。机电专业图书的检索可以通过联机检索、图书网站检索等方式进行。①联机公共目录检索。以国家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为例介绍机电专业图书检索方法,登录国家图书馆网站(),网站按国际标准分类法、关键词、文献号等途径检索;国际电工委员会IEC(http://iec.ch/searchpub/cur_fut.htm)负责有关电气工程和电子工程领域中的国际标准化工作。

4.机电专业专利检索。有关机电专业专利信息可以从以下数据库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http:///zljs/)。内容包括自1985年9月10日公布的全部中国专利信息,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的著录项目及摘要。中国专利信息网(http://.cn)是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咨询中心提供专利信息的综合性网络平台,该网站于1997年10月建立,是国内较早提供专利信息服务的网站。中国专利网(http:///)由中国专利技术开发公司开发,隶属国家知识产权局。

二、机电专业信息其他检索途径

1.专业网站。维普机械技术网提供机械专业期刊的检索,有机械专业分类导航,可以从小类进入浏览该类别的所有文章。机械专家网是具有网络营销策划与推广、专家服务、技术培训与开发为一体的专业平台,服务项目主要有机械行业技术培训与咨询、专家在线服务、机械行业论坛、机械行业咨询、机械行业标准寻找、企业网络营销策划与基础服务等。中国机电网提供机电行业供求信息、企业信息、行业资讯等,在机电百科条目下有该专业的政策法规、行业标准、技术参数、技术专利、机电词汇等信息。中国工程技术信息网有数据库、电子读物、网络文摘、图书出版、站点导航等类目。

2.院校主页。一些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会有较多机电方面的信息资源。而机电专业作为其优势学科的院校,机电方面的资源具有较高的参考性。机电学院是广东工业大学的名牌专业,图书馆建设有机电专题数据库,提供会议消息、相关期刊图书、研究机构、新闻、专家学者等信息。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建设有机械制造及自动化4个专题库,分别是该专业的中外文专利库、机构库及特色库。其中的特色库收录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方面的1万多篇专业论文。

3.搜索引擎。对于机电专业的一些产品信息、行业动态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进行检索。Google是最大的全球性搜索引擎之一。通过关键词进行搜索。但搜索引擎只能进行简单的检索,不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百度是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之一。通过关键词进行搜索。瑞典工程电子图书馆是一个因特网工程资源的搜索引擎。该系统由瑞典Lund University图书馆运行,收集大量工程技术领域的高质量资源。该系统根据《工程索引》分类法分类、标引,并撰写简单的摘要。

参考文献:

[1]杨颖,宁方,刘素梅.网络化学化工信息资源的检索述略[J].情报杂志,2009,(12):136-137

[2]钱薇薇.因特网上查找中医药信息资源的途径和方法[J].中华医学图书馆杂志,2001,(1):30-313.

[3]国家图书馆[EB/OL].2011-11-1[7].http://

机械类专业论文第8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壮大,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培养真正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我国职业院校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以提高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探讨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不太适合当前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论述了进行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阐明了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目标。

《电工与电子技术》是大学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学生由理论知识走向实践应用所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性质的课程[1],同时它是一门与机械设备控制紧密相关的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目前我国大学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电动机、变压器、常用低压控制电器、基本电气控制线路、半导体器件、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典型数字电路及应用等内容[2][3],基本按学科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既有兴趣又有畏难情绪,普遍认为该课程学习难度较大,不容易学懂[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现今该门课程部分内容已不适应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学习,为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必要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应用任务引领的教学理念对其知识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

1.教学改革意义

1.1 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主要包括机械加工设备的操作和维护,各种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装配、调试和维护,以及其它与机械产品相关的工作。从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对《电工与电子技术》知识要求方面考虑,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意义突出。

1.2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学校学习时间一般不超过2.5年,学习时间短,学习任务繁重,对于在就业岗位上很难用到或根本用不到的知识点应该有所删减,这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该门课程中在工作需经常用到的重点内容。

1.3 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开展基于任务引领的课程教学改革,将教学单元划分成学生毕业后工作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具体工作任务,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课堂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1.4 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也是由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自身的理论基础决定的。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生源的减少以及高考招生比率的逐年升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高中阶段理论课程基础越来越差,对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整体下降,让他们学习理论性过强的、且在以后的工作中很难用到的知识,是对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的不负责任。

2.教学改革目标

以培养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熟悉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系统能力为主线,打破传统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界限,从认知规律和满足学生就业岗位的需要出发,对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进行整合与提高,达到基本的电工与电子技术知识的完备,同时突出机械设备中电动机控制和接触器、继电器等电气控制线路的理解和掌握。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2.1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独具特色的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以掌握基础知识、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达到以知识应用为目的,能力培养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能碰到的实际工作任务为基础,构建独具特色的课程内容,开展基于任务引领的课堂教学。

2.2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把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喜爱学习,如此方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认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3.结束语

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文探讨了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笔者抛砖引玉,从分析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生源的实际情况、现有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等方面出发,讲解了教学改革的意义,提出了教学改革实施方案,重点讲述了教学改革的目标。当然,提高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广大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杨克虎,王振?.工科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进方向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7:122-123

[2] 秦曾煌主编.电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