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冰雪艺术论文

冰雪艺术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7 18:04:01

冰雪艺术论文

冰雪艺术论文第1篇

关键词:东北;民间美术;冰灯雪雕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138-01

一、溯源

东北松嫩平原冬季漫长严寒,据记载古时人们将刚打上来的井水放在木桶里冻成冰坨,把油灯放进冰坨中央凿出的冰窟窿里做成照明灯。冰的材质容易获取、成本低廉、透光且防风,非常适合冰封酷雪的东北地区,因此得以流传下来。冰灯仅限于室外使用,当其他照明设备出现后,冰灯的照明功能逐渐被审美功能所取代,最终演变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民间艺术形式。从冰灯的使用目的来看,经历了从实用到观赏再到消费三个不同阶段。

雪雕的出现要晚许多,史料记载最早的雪雕作品出现在1963年哈尔滨市兆麟公园举办的第一届冰灯游园会上,当时冰灯艺术发展到集冰建筑、雕塑,园林艺术等综合艺术形式,当人们对冰灯艺术的审美挖掘达到极致之后,雪雕作为冰灯艺术的一种补充和延续而衍生出来。

二、冰灯雪雕艺术的形式特征

冰灯雪雕艺术的材质特征。这种艺术形式最大的特点莫过于所用的材料的特殊性,主要以冰或雪为主,配以电灯、金属、木材等为支撑或装饰,冰块本身具有无色、透明、折射光线的特点,冰雕作品看起来晶莹剔透,梦影幻生,配上灯光的衬托,更显得光影纵横,交错相生。雪雕取材于经过特殊处理的雪,即将松暄的雪加少量的水压实,做成可以塑造的雪块。雪雕作品质感莹白,皎洁光彩,因它的白色是不透明的,和冰雕的灵动剔透比起来,它更具有一种朴实敦厚之美。

冰灯雪雕艺术的造型特征。冰雕和雪雕都是一种雕塑艺术,属立体造型的范畴,与其它的雕塑一样,有圆雕、浮雕和透雕三种形式,讲究表面处理、刀痕刻迹、工具使用的审美价值。冰灯和雪雕虽然同属于雕塑范畴,两者在制作方式上还存在才别。冰雕是在事先备好的冰块上做整体的去除或保留从而达到理想形体的造型过程。而雪雕则可以将雪快分作几个部分,把每个部分捏成固定的形状之后,再组合起来并修整的方式,这点跟沙雕的原理颇为相近。

三、冰灯雪雕艺术的价值分析

审美价值。无论冰灯还是雪雕在艺术造型上,都具有既能够将雕塑艺术和园林艺术于一体,又能够将自然界丰富多彩的冰雪质感融入其中的特点。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能源的发展,现代冰灯雪雕越来越有将声、光、电结合其中的趋势。电灯与冰块本属于水火不容的矛盾体,却可以在冰灯艺术中融为一体,这是其他艺术形式不可能具备的艺术魅力。

经济价值。现代冰灯雪雕艺术在规模上、造型设计上、主题创新上、娱乐项目上和科技开发上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和规模,经过近50年的发展,冰灯雪雕艺术已经由原来简单的冰灯游园会发展成为层次丰富,内容全面的文化产业,包括冰雪观赏、冰雪体育、冰雪旅游和冰雪贸易等等。

社会价值。哈尔滨的冰灯雪雕艺术凸显了城市特色,已经成为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在取得不菲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是扩大了城市的知名度。冰灯雪雕丰富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它以对冰雪灵魂的再塑造,反映着宇宙万物生命秩序带给人们的喜悦,也昭示着劳动人们的智慧和灵巧,这种神圣的内心体验是无法用金钱估量的,甚至远胜于它的经济价值。

四、冰灯雪雕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首先,打造以冰灯雪雕艺术为哈尔滨市城市品牌的旅游业。城市品牌的定位离不开城市主题文化的发展,因地域特点与气候环境的原因,哈尔滨的冰灯雪雕艺术开发拥有得天独厚的环境,旅游业的良好发展可为冰灯雪雕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经济保障。

其次,深化冰灯雪雕制作形式的创新。开发冰灯雪雕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分为艺术的突破和技术材料上的创新两个方面,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融合贯通还有较大的探索空间,如数字多媒体艺术与冰灯雪雕的结合还是一片未开发的领域,此外,除了现在所使用的声光电技术的运用之外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尝试也是方兴未艾。

最后,健全冰灯雪雕学科建设。由于冰灯雪雕的时效性和季节性的限制,它的制作多是应对某个游园会或是展览而临时进行的突击创作,创作者也多是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家兼职创作,冰灯雪雕作为一个单独的专业并没有真正形成规模。对这一领域全面整理和系统的研究工作也尚显不足,归纳整理冰灯雪雕的学科专业建设势在必行。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面上项目:“东北民间美术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应用”,编号:12522250

参考文献:

冰雪艺术论文第2篇

1 冰雪雕塑教育及其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冰雪艺术已经融汇了更多的艺术在其中,且冰雪活动的开展也逐步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如以国际化发展为目标的冰雪节,以经营商业化为目标的冰雪节、以群众活动为主题的冰雪节等,且冰雪节中以冰雪为主题的项目也越来越多,有雕塑、冰灯、冰雕摄影等,其中冰雕艺术是冰雪盛会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冰雪盛会中形式表现最直接的部分之一。随着冰雪艺术的快速发展,冰雕艺术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大量的艺术家在冰雕创作中将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地联系到了一起,因此,作为冰雪节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冰雕对于冰雪节举办的成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步晚、发展速度快的特点,决定着我国现阶段的冰雪雕塑教育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冰雪艺术发展的教育教学体系,以及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我国现阶段冰雪雕塑工作队伍而言,其中只有极少数是冰雪雕塑专家,绝大部分是没有经过正规专业、技能培训的的冰雕技术工作者,或者是该行业的临时工作者,其中有与雕塑艺术相关的人员,也有艺术设计相关的工作人员,也有城市景观设计相关的工作人员,总之,从事冰雪雕塑的工作人员素质、技能参差不齐,这些人员在过去和现在对我国冰雪雕塑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长此以往势必会阻碍我国冰雪雕塑艺术的创新发展,无法将冰雪的特点、韵味发挥得淋漓尽致。从我国现阶段从事冰雪雕塑工作的队伍来看,大多数人员虽然有着多年的实践经验,但是由于没有经过专业正规的培训,其雕塑创造只能停留在对技术的追求上,内心思想以及感官都无法得到有效的升华,例如,我国北方有些城市的冰雪雕塑还停留在龙、凤等动物形态的雕塑上,作为多我国冰雪雕塑教育还处于初步阶段,冰雪雕塑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诸多缺点。

2 冰雪雕塑教育及冰雪雕塑人才培养的创新

我国作为冰雪资源尤为丰富的国家,大力发展冰雪文化等第三产业,对于拉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开展冰雪雕塑教育以及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除开展一年一度的冰雪节之外,有关部门还应该多开展一些以冰雪雕塑为主题的赛事,吸引广大的冰雪雕塑专业人才展开专业的交流,同时我们还应该将冰雪雕塑赛事延伸到各大高校,充分调动各大高校冰雕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并可以将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黑龙江省是我国冰雪雕塑旅游大省,现如今黑龙江省的冰雪文化水平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该省在发展冰雪文化过程中积极采用这种方法,有效地吸纳了具有高水平、高技能的专业冰雪雕塑人才,推动了该省冰雪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第二,要强化课程以及教材内容的变革,现阶段我国试行的冰雪雕塑专业课程缺乏具有地方冰雪产业发展的特色。在实际的冰雪雕塑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要深刻了解国外冰雪雕塑产业成功发展情况,并结合本地冰雪雕塑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编写教材内容、设置实训课程、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加大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

冰雪艺术论文第3篇

关键词:于志学;冰雪山水;地域性;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045-01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画面临中国社会的转型及与国际的接轨,中国画在扩大了新的视野的同时,如何守住自身的发展是每个画家的使命。作为冰雪山水的开创者,于志学将中国画的发展将中国文化的大传统,民族文化的传统性,自律性与纯真性作为自己冰雪山水创作的价值核心,开创了新的艺术特色。

一、冰雪山水画的地域性开发

流派和地域划分是构成美术史的重要现象,而地域特征则是构成流派的重要基础。俞建华先生把中国画的普通之价值分为八种,其中就包括“地理上之价值”。中国元明清文人画,大抵是对江、浙、皖等地域审美客体的挖掘。

东北画风一向缺乏近现代文人画的传统,东北画风的崛起依赖于它立足的地缘的审美立场。辽阔的冻土、黑土地富有特殊的气候与自然条件。这种特定的地域特征,孕育了冰雪山水的生成。于志学在《吾将上下而求索》一文中讲到:“对冰雪的迷恋、对乡土的迷恋,使我产生了想把这美好的一切用画笔表现出来的愿望。”于志学从1960年开始带着某种恋乡的情绪,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冰雪山水。他的作品代表着东北山水的一种独特的语言面貌,用笔墨及某种特殊水剂形成的肌理、墨趣、创造性的表现出白雪皑皑的银色世界。他的冰雪山水填补了中国画在地域表现性上的某种空白,丰富了中国文化,打破了了中国画在地域地貌上的一种限制,增添了一种新境界。

二、冰雪山水画的笔、墨、光运用

从魏晋南北朝时代山水画产生以来,历代的雪景山水多以雪江、雪渍、雪山、雪村的描绘出现,营造效果视觉图式的“实白虚黑”的雪景,具有崇峻的气势却缺少壮阔、荒远、严冷的感受,只表现“雪”,没有表现“冰”。中国传统雪景绘画中的“雪”,是通过“留白法”和传统画山石的“山石法”来间接表现的,缺少“冰”的质感和“冰”的样态。于志学的冰雪山水则利用中国传统绘画中“黑白相生”、“执黑守白”、“计黑当白”的道理,在冰雪晶莹、白山黑水的东北山林中捕捉到了“黑”与“白”对立统一的美。这种壮阔雄浑之美,体现在独辟蹊径的“冰雪山水”画上,便是种以白为主,以墨为辅,“白实而墨虚”的奇险之境。

他主要使用的“泼白法”、“雪皴法”及“滴白法”、“重叠法”、“排笔法”等技法,将其冰雪山水中的“白”推向极致。他认为墨韵是中国画黑的体系的审美主体,白光是中国画体系的审美内在,素墨可以“韵濡乾坤”,光能“光开万物”。墨韵的用笔和用墨构成了中国画第一、第二审美内涵,光则构成了中国画第三审美内涵。于是冰雪山水在“光”的建立上,是中国画在笔与墨基础上的一个崭新的审美形式。他的山水体系中的光,为一条亮晶晶的白线,此中的光并没有光源,是一种抽象之光。在中国画中,黄宾虹表现多光源的散光有种意象之美,李可染则表现了有光源的写实之具象光,于志学则将抽象之光作为完成自己中国画光的构建的基本样态。

三、冰雪山水画的理论内涵

冰雪山水建立在于志学的太阳模型说基础之上,这种思维模式源于自然科学体系,以太阳系的模式将中国化的一种生成与发展状况通过这一简洁而富有思辨的图式表现为一个整合性的思维方式和一个独立而又不可分割的有机体,而从中人们可窥探出中国画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前景。中国画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模型体系的核心有三个部分组成,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中国画最基本的审美内涵(笔、墨、光)。这个核心成为千百年来中国画的主要审美形成。而中国画则紧围着这样的核心在不断传承、演变并接受新的因素,产生新的发生点,出现新的画种。

四、结论

于志学的冰雪山水反映出山水发展至今在方法论体系上的一种追求和探索。在其提出的太阳模型说理论之下,他围绕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以真诚有益的探索推动了现代山水地域性的发展。在独特语言符号的构建上,除了传统上的继承性,又加入了自身的艺术实践及现代精神及个人风貌,形成了一种类似“品牌标识”的风格。在这种风格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冰雪山水独有的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上海书画出版社.20世纪山水画研究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冰雪艺术论文第4篇

[关键词]哈尔滨市 街道景观 特色化 景观设计

城市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框架,直接反映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程度,街道景观的好坏对城市面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应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是一种贯穿历史、体现时代文化、凸显区域特色、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精神产品,包括文化价值和道德的体现,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促进整体环境的文化发展。个城市的街道景观应具有地理性、地方性,才能反映城市的景观特色,不同的地形、气候是有塑造特色城市街道景观的基础,街道景观特色的体现就在于城市本身与自然以及文化的和谐。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哈尔滨市地理位置及特点

哈尔滨是一座典型的中西结合又传承古今的城市,是一个集西方的浪漫与东方的典雅、悠久的历史与现代的节奏于一体的城市。哈尔滨不仅荟萃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且是中外文化融合的著名旅游城市,是一座具有异国情调及特殊历史进程的文化名城。哈尔滨位于北纬45’20,,4酽20,、东经]26‘15,,127’30,。属中温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一6℃。每年的冰雪期长达4个月之久,素有“冰城”、“东方莫斯科”以及“东方小巴黎”之美称。

1,2哈尔滨市街道景观现状分析及研究目的意义

在城市建设迅猛发展的今天,对于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历史不长的哈尔滨而言,可以展现的历史文化景观较少,尤其是反映城市景观的街道景观设计,更是缺少地方文化特色。与哈尔滨历史面貌不相融合。城市街道功能单一、文脉断裂、人性化缺失、特色趋同、人文色彩淡化、历史风貌破坏、公共活动空间缺乏等问题,己对哈尔滨市街道景观设计的研究提出新的挑战,因此打造特色化的街道景观成为哈尔滨现实而迫切的课题。 2,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从城市街道景观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设计原则出发,重点对哈尔滨街道景观进行深入地探讨研究,对城市街道的功能和街道景观的环境设计进行了分析,试图寻求运用艺术手段介入,期望以最佳街道景观设计模式来构建最具哈尔滨特色化的街道景观。从而完善优化环境品质,增加文化氛围及亲和力,让哈尔滨街道景观的建设在城市总体设计的理念下呈现出完整的城市地域特色。

哈尔滨是一座有着迷人的冰雪风光和欧陆风情的城市,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特殊的城市历史及独特的冰雪文化积淀。因此在营造城市街道景观时应充分利用哈尔滨的冰雪文化、欧式建筑等优势资源,从而打造出哈尔滨特色化的街道景观。

2,1结合得天独厚的冰雪文化凸显特色化街道景观

冰雪,对于哈尔滨来说是一笔得天独厚的财富,从文化的角度审视冰雪资源,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冰雪文化。哈尔滨是中国冰雪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冰雪文化的排头兵,哈尔滨创造了许多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冰雪文化之最和第一。哈尔滨丰富的冰雪文化积淀有着南北兼收,中外并蓄的特点。

如何利用哈尔滨的冰雪资源,提升城市景观的品位和魅力,使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和冰雪文化发扬光大,打造特色化的街道景观。我们需进一步的利用冰雪文化的拉动作用,使哈尔滨冰雪城市的形象再上一层楼。

做足了冰雪文化。不论是街道、还是街道广场,均主打“冰雪世界、冰雪文化”主题街道景观,使哈尔滨变成硕大的冰雪舞台,全力打造哈尔滨冰雪版的街道景观。让市民及外来游客亲身体验冰雪体育刺激的同时,更加深入的品味冰雪文化无处不在的欢愉,徜徉在哈尔滨市的大街小巷,到处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冰雪氛围。

2,2借用独特的欧式建筑打造特色化街道景观

冰城哈尔滨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城市,因它独特的建筑而闻名,因它浓郁欧陆风情的百年老街而闻名中外,在这独具特色的欧陆风情建筑和最具洋味的中央大街中,涵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等欧式风格建筑。

营造哈尔滨特色化街道景观,应充分利用这些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不仅把中央大街打扮得更加富丽堂皇,成为哈尔滨最著名的建筑艺术长廊和最富特色的商业街道。而且还要打造风格各异的街道及休闲广场,构成了集休闲、娱乐、旅游为一体的城市新风景,使哈尔滨精深久远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建筑艺术在街道景观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漫步美丽如画的街景中,欣赏着新异而独特的欧式建筑,犹如置身于建筑艺术长廊,五步一典,十步一观,使“小巴黎”的特征愈加凸现,诱人瞩目。

打造特色化城市街道景观,需要我们合理开发和利用本城市优势资源,保持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和自然风貌,pl使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把哈尔滨建设成为优美舒适、特色突出的景观城市。

2,研究结论

本文结合街道景观环境设计模式及发展趋势,提出特色化的街道景观设计意见,并归纳、提炼出构建特色化城市街道景观的原则和方法,从而让哈尔滨市的街道景观逐步走向特色化。基于对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重要性、规划设计的综合性、实施建设的迫切性等基础上,构建系统的理论来指导哈尔滨市街道景观方向性设计的实践,为哈尔滨和我国其它同类城市的道路景观环境设计提供一定的思路,并对设计者及城市有关领导提出建议。

冰雪艺术论文第5篇

号鲁公子,1962年出生于山东省济宁市,现居住珠海,国家一级美术师,职业画家。就读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于志学工作室研究生。 师从中国冰雪山水画创始人于志学先生,现任广东省冰雪画学术研究会会长,中国冰雪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美术作品展览,并多次获奖。数次应邀赴日本、加拿大讲学并举办个人画展。 作品被钓鱼台国宾馆、日本东京国立美术馆、台北市立美术馆、加拿大艺术中心等收藏。

作品在《美术报》《中国文化报》《北京晚报》《中国书画报》《文化时空》《东方艺术》《中国书画报道》等发表。现为日本国日中书画友好展特邀评议员。著作有《圣地曲阜》(日文版),《李庆忠冰雪山水画艺术》《李庆忠画集》《李庆忠中国画集》。

中国画自古以来按题材便划分为山水、花鸟、人物三大类。如果作进一步划分的话,门类则更为繁杂,正如南宋邓椿在《画继》所题到的:“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竹石、花竹翎毛、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然而无论哪个门类,但凡国画必体现其绘画者品格,同时这种品格又是由眼界与心境决定的。因此当广阔的眼界与平和的心境达到平衡时,不管以何题材反映大同世界都会体现一种和谐之美。

李庆忠先生既是传统的艺术实践者,在山水、花鸟等不同题材不断探索,对于当代水墨更有着独到的见地,在继承传统中宏扬东方艺术精神,在追求创新中建构笔墨和谐。他的作品样式新颖,题材广泛,无论是数丈大的鸿篇巨制还是精巧的扇面小品,始终充盈着天地正气和生机活力。

庆忠先生的艺术创新发轫于冰雪山水画的研习,就其在冰雪山水的探索中来看,当今中国的冰雪画艺术正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其发展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创始人于志学先生将一种崭新的绘画语言符号载入历史,在师法自然的关系中追求和谐,带着冷逸的唯美进入了对人类社会的多向思考,因而出现了笔墨当随心境的新境界。第二个变化是坚持对传统冰雪画的深化和对形式的探求,因而出现了冰雪画艺术的多样化。前者更偏重于对内容的深刻性和复杂性的反映,在美术发展史上是原创式的跃出和创造式的展现,后者更偏重于对冰雪画形式的多样性和与自然的协调性的反映,在艺术发展上是渐进式的衍化。前者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冲突、矛盾展示了艺术自由精神的涌动,那是革新与苦痛纠缠的呐喊,后者对于现实生活中的阳光美情有独钟,表达了新生代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李庆忠先生在继承冰雪山水艺术传统的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创造并运用新的艺术技巧以适应当代艺术的需要。只有新的艺术观念,才能改变绘画的“观看”方式。其革新之变,贵在以传统冰雪画为基础,却冲破传统冰雪画固有的时空、区域、色彩和样式的束缚,以一种凿骨取髓之气概,凸显着他对艺术的追求。每个有抱负的艺术家,总是自觉地、持之以恒地在创作技巧方面苦下功夫,细细品味庆忠先生的新冰雪山水,可以充分体会到他的娴熟技巧和高深的文化内涵。

庆忠先生的新冰雪山水主要以中原地貌为背景。在技巧的处理上运用了冰雪画的“雪皴法”以层次的数与量填实物象的“面”,构成一个实体的“空白”,笔触的处理由实入虚,由虚入实,即实即虚,表现出的物象质感,既有空气感,又有距离感,最后达到主题空出,而画面又不显得紊乱。中国画真正的意境是艺术作品透过外在形式而显露出的灵魂。庆忠先生在整体作品的处理上,牢牢抓住艺术的三层结构,即景、情、形来表达。在形的布置上并不基于数与量的比例,而是皴室生白;在景的经营上着重于空中染,传虚成实;在情的安排上构成了有空间、有荡漾的意境。总体上来说,是用心灵直接领悟物象天趣,以达到艺术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我特别有感于庆忠先生对中原最有生命力的树种,也是最有文化内涵的一种表现对象――柏树的成功探索。他运用自己创造的“矾点法”用笔,结合传统“解索皴”的弯曲遒劲、“树皮皴”的扭转磐桓,用矾加淡墨、浓墨、焦墨与宿墨分成数次逐次点染而成,半干后用湿墨调整,这样既保持了柏树的蛟龙盘柱之感,又有树干圆转的效果,最可贵之处在于,雪柏的冰和雪的亮度所形成的质感和重量感,又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语言。

李庆忠先生的山水艺术的实践固然独特,同时花鸟艺术的探索也别具一格。

花鸟画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工笔的还是写意的,其面貌、样式更呈多元化的趋势,求新求变已经成为大多数画家的普遍追求。因受到古人传统笔墨技巧、表现题材、形式语言及审美意境的诸多因素影响,今人创造革新的空间越来越小。绘画是平面艺术,“征服面积”可说是画家的主要课题。当代花鸟画要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探索,就要将艺术家情感充分体现在作品之中。发现生活中的新元素,利用平面构成的形式法则来改造传统花鸟画的构图,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要。庆忠先生的花鸟画作品是近几年创作的,他的特点是把视野放得更宽广,从大角度,大美术的方向来理解花鸟画的创新。如消解花鸟画的边界,拓宽花鸟画的表现空间,并引用明矾做为媒介材料,在材质表现上、语言表达上,做了很多开拓性的尝试。在技巧上用矾构线,以线造形;在色彩上,以矾彩表现物象的色彩感和量感,这种以矾设色技法的创新,强有力的表现出了追求时间的色彩,凸显出的肌理增加了色彩空间质感,使整个画面的色彩表现向纵深发展。特别是他的荷花系列作品,直接将矾色构成中渐变、扩散、适叠等手法运用到了绘画之中,而技巧又隐藏在色彩背后,做到了用矾而看不到矾的一种高深境界。时间的色彩,岁月雕琢的痕迹,使画面更加虚幻、交错、神秘、斑驳灿烂……肌理的抽象美感,丰富了艺术表现手法与画面呈现的魅力。庆忠先生的这种创新为更好地表现花鸟画主题,丰富画面层次,反映画面基调,增加画面节奏,提高艺术创作中的审美品格等方面,可谓是迈出了革命性的一大步。

传统山水、花鸟艺术的不断探索促使庆忠先生的绘画面貌逐渐变得的丰满,然而所处时代的文化追求积淀也给庆忠先生的绘画之旅带来了新的突破。目前,亚洲正在以经济为中心逐渐向以文化为重心的时代转变,要确立一个新的亚洲艺术形象,首先要有重塑亚洲文化的意识,这个意识在李庆忠先生的创作过程中得到了体现。近两年,他的柬埔寨吴哥窟绘画系列,可谓独树一帜。

吴哥窟浮雕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印度浮雕艺术的借鉴与传承。它强调抽象性,偏爱对称而不喜欢有机的线条,造型方面,以近乎几何型的对称为主要特色,这种特质暗示着有别于其它上的奥妙与神秘,更加关注超越尘俗的神圣力量。庆忠先生在创作手法上与传统的意象用光所表达的平面感完全不同,他大胆尝试运用“矾点法”,深入刻画佛的质感形象,将技巧、知识、直觉、情感与理念等融合为一体,再运用笔触、色彩处理造型关系,来强调形象的典型性精神以及永久的美学价值。更重要的是,他在绘画手法上注重的是外在形象的完整,将内在的灵魂分布到整体的各部位,通过这许多部位把佛的精彩、优美、和谐、亲和力深入地表现出来。这种新具象艺术语言符号与画家的主观世界及其文化底蕴相融合,使整个作品既有体积感、厚重感,还有灵透感,强化了佛的宁静、高超、雍容大度与气度非凡。

冰雪艺术论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 冰雪 文化 思考

前言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闲文化已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年前,高校冬季活动项目还仅限于滑冰、雪地足球,现在学生则更加倾向于时尚的滑雪运动,甚至世界范围广泛流行的单板,也受到很多学生的喜爱。中国的开放、发展,使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更加开阔,能够与国际前卫思想同步。学生们更喜欢时尚、愉悦身心的雪上运动。而且,冬季的雪地徒步也受到广泛关注,每到节假日,学生十几人成一团队,来到雪地森林,体验异域风情,感受当地人的冬季生活方式,成为学生们的时尚选择。

冰雪文化形态

对冰雪文化产业而言,不单单代表的是一种艺术、一种体育活动,还是一种文化现象,展现出当地的风俗习惯,可以传承文化的精神,继承文化的精髓,实现的循环具备继承性和创新性;反映出了人们不断创新的精神,在征服自然的阶段又跨跃了一个台阶。在所在区域的文化心理影响下,艺术作品才得以产生。在我国北方,冰雪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常艺术作品的主题定位在冰雪文化、元素,则必须做到景观和文化相结合,才能保证艺术作品的独特。运用的数据理念也应当结合当地的冰雪景观,利用受到居民认可的公共空间来构造。展现冰雪景观的独特,更好的符合所在区域的特色。当前,我国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必须秉承治理环境、保护环境的宗旨实现冰雪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使冰雪产业可以为北方代言,作为北方的一种身份,致力于在我国北方建立冰雪王国。

高校冰雪文化的无奈

不论从我国传统文化发展进程还是从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来看,“重文轻武”是我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而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从一定程度上又加深了对这一观念的认同,为这一观念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因此出现了国家部委重视而基层忽视的尴尬局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界对学校体育的认识不断提高,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但这种提高和转变往往只停留在体育理论界的学术层面,尚未在学校管理层达成共识,部分管理者对体育的认识还或多或少地停留在生物学意义的范畴,对学校体育价值的认同还局限于学校这一相对狭窄的时空领域,其结果势必导致对学校体育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的忽视,这种认识上的局限性,使高校校园冰雪文化建设失去了推动力,失去了学校的政策优势。校园冰雪文化是一个由冰雪物质文化,冰雪制度文化和冰雪精神文化组成的复杂,有机的开放系统。把校园冰雪文化建设看成是多举办几次冰雪竞赛,多搞几项冰雪娱乐活动,在大赛中多拿几块奖牌是包括部分体育教师在内的大部分人的共识。这一局限性认识的结果,是对校园冰雪文化形式上的重视,而忽略了隐性的冰雪精神文化的建构和冰雪制度文化的建设,这一局限认识也导致了对冰雪文化建设的困难性,长期性估计的不足,从而使高校校园冰雪文化建设难以向纵深,高层次方向发展,最终导致了高校校园冰雪文化功能的弱化和简单化。

高校冰雪文化的发展

物质环境的拓展

近年来,滑雪运动发展很快,滑雪运动不仅是一项竞技运动,更是一项绿色环保的健身体闲运动。相对于冰上课程来说,雪上运动需要的条件要高很多,雪场的选址需在高山丘陵起伏的地区,建造雪场的投入较大,滑雪器具价格不菲。目前,高校还没有这方面的建设。但这不妨碍高校开展雪上运动,雪上运动理应成为高校体育课程项目设置。雪上运动在高校的开展是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高校体育要与时俱进,面向未来。可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加强高校与滑雪场的合作。

人文环境的建立

创造快乐的冰雪体育人文教学环境,就是将人文的冰雪体育教育理念具体化为环境形态,以直观和感人的教学形式影响大学生的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方式,使人文的冰雪体育教育理念在冰雪体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相应的人文效果。高校冰雪体育人文教学环境需要由理念到条件全方位地加以改造,这一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到了体育教师的肩上,体育教师应成为冰雪体育教育人文化的学习者、研究者和开拓者,把握体育具有的鲜明的为人的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人文特征,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教学方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创建丰富的教学情境,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尽可能地表现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冰雪文化氛围的营造

高校不仅是教师学生学习的场所,更是学生个性、兴趣培养和文化融合、交流传播的重要舞台。高校应充分营造和引导学生认知地区的优秀特色文化,并充分发挥学生来源的广泛地域性优势,传播和强化优秀地域文化。青少年是中国冰雪体育等传统文化形式的最主要潜在消费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传承和发展者。高校校园要学生了解、认知和体验冰雪体育文化形式的最重要途径。高校校园冰雪体育文化讲座、宣传,冰雪运动比赛,征文、摄影等冰雪体育文化形式以及冰雪雕等直观冰雪景观,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冰雪体育文化的认知,激发其学习和体验欲望,唤醒其内在的运动热情,从而有效推动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趣味性的提升

高校应该充分的利用的地域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开展多样化的冰雪体育运动形式,注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个性培养、大众性、娱乐性等。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基础、兴趣爱好、以及个人规划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层的进行教学,实现教学内容的性化、差异化和层次化。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参与冰雪运动的欲望,从而提升文化的素养和身心的健康。

参考文献:

[1]王大伟.高校冰雪运动文化的建设途径[J].冰雪运动.

2013,(02)

[2]王淑华.冰雪体育文化特征对大学生社会品质的塑造[J].

冰雪运动, 2012,(02)

[3]孙玉巍.冰雪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

冰雪运动,2011,(05)

冰雪艺术论文第7篇

来源:远方网

从北国归来时,有朋友问:“冬季东北哪里最美?”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作为一个江南人,我也曾见过漫天飞舞、轻盈飘逸的雪花,赏过银装素裹、玉树琼枝的雪景,玩过打雪仗、堆雪人的游戏。可是,只有在游历了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之后,我才真正领略了冰雪的魅力,圆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冰雪梦。那一天一大清早,我们就到达了向往已久的北国冰城——哈尔滨。白天,我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了蜚声中外的圣·索非亚教堂和中央大街。圣·索菲亚教堂气势恢弘,精美绝伦,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暗红色的外表,巨大的洋葱头穹顶,透着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和宗教的神圣感。虽然她饱经沧桑,但依旧富丽堂皇,典雅高贵,彰显出哈尔滨独具异国情调的人文景观和城市风情。中央大街则是一条建筑艺术长廊,那一栋栋美轮美奂的建筑物,具有浓郁的欧陆风情。徜徉其中,仿佛时空流转,我们一会儿在中世纪漫步,一会儿在文艺复兴时代流连,转眼间又到了十八世纪的门槛,真是多彩多姿,令人目不暇接。我们还不时被一个个玲珑剔透、栩栩如生的冰雕作品所吸引。同行的司机说:“晚上去冰雪大世界有你们看的,那才叫美呢!”

北国的夜晚来得特别早,不到五点,夜幕就悄悄地拉开了。这时华灯齐放,火树银花,璀璨夺目。我们在一家满族餐馆用过晚餐,直接驱车前往“冰雪大世界”。远远地,一片灯火辉煌、五彩斑斓的宫殿映入眼帘,那就是闻名遐迩的“冰雪大世界”吗?看上去好像是一座晶莹透明的水晶宫呢。那巍峨高矗的琼楼玉宇是天上的宫阙吗?快步奔向这座宫殿的大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字样赫然在目,哦,原来这不是天上的宫阙,也不是龙王的水晶宫,这是一处玉砌翠琢、流光溢彩的人间冰城。只见冰城场面恢宏壮阔,各种建筑造型大气磅礴,行态各异的冰雕精美绝伦,在五颜六色的灯光照耀下,如梦如幻,如诗如画,我们恍如走进了一个传说中的童话王国。深深地吸一口北国清凉的空气,用手触摸一下洁白如玉的冰砖,一股刺骨的寒意顿时渗入肌肤,“好冷啊!”不知有多少年没有过这种寒冷透骨的感觉了。听说这些冰全部都是从松花江取来的,通过艺术家和能工巧匠的手,天然的冰块变成了一件件灵气活现的精美艺术品。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一个南方人真的无法想象这些宏伟壮观的景观全部都是由冰砌成的。这是一项多么了不起的工程啊!它凝结了多少哈尔滨人的辛劳和智慧!

哈尔滨冰雪节的风景即不同于自然景观也不同于普通的人文景观,因为冰雪的性质,它每一年都是不同的,每一年都是新鲜的。那一年,是第九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以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主要表现内容,确定主题为“冰雪世界、奥运梦想”,以梦幻般的冰雪景观诠释“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运口号。整个冰城由奥运圣火景区、2009大运会景区、奥林匹亚圣山景区、欢乐天地景区、福娃乐园景区、奥运情怀景区六大主题景区组成。游览路线以跑道形式展现,跑道和冰道相结合,既是游览路线,又是溜冰场,将每个主题景区紧密联系起来。在跑道周边,是代表体育形象、表现奥运历史、奥运轶事,以及参加奥运会的各国国旗、吉祥物、标志组成的冰雕雪塑,体现和谐世界。哇,真漂亮!”当我站在一座巍峨耸立的高塔面前不禁惊叹了一声。是法国的“艾菲尔铁塔”吗?像,又不像!紧走几步看介绍,原来是“奥运圣塔”!这座塔是整个冰城的中心建筑,高40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冰建筑。由于灯光运用上别出心裁,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色彩斑斓、绚丽夺目的效果,让人叹为观止。

来到气势恢宏的“克里姆林宫”广场,这里人流如潮,热闹非凡,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只见几名俄罗斯艺术家正在这里进行精彩的冰上芭蕾表演。他们矫健的身姿好似一只只凌空飞翔的银燕,优美的动作和造型赢得观众一阵阵掌声和喝彩声,给冰雪大世界增添了一份欢乐的气氛,一份浪漫的异国情调。沿着光滑的台阶,小心翼翼地拾级而上,登上了庄严神圣的希腊神殿。放眼望去,整个冰城景色尽收眼底,前门、天安门、中华世纪坛……灯随冰转,冰借灯辉,扑朔迷离,好一个玉砌银镶的冰的世界、灯的海洋!“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稼轩居士一定从未见过这样的美景,不然会有更加曼妙的文字面世。面前这绝世的美景,我的脑子竟然是一片空白,无论用怎样华丽的词藻也难以描摹出这美景的万分之一。我只是呆呆地凝望着,沉浸在这如梦似幻的冰雪世界里,久久不愿离去。

冰雪艺术论文第8篇

关键词:冰雪山水画;于志学;创造

中图分类号:J229

文献标识码:A

一、冰雪山水境界新

以呈现人与自然审美关系为使命的中国山水画艺术,自产生以来,一直在发展变化,推陈出新。当代画家于志学,在山水画题材上开辟了冰雪山水这一中国画的崭新领域,成功描绘了前人没有画过的奇妙景色,创造了前人画中所元的意境,从而深情讴歌了中国东北特有神奇璀璨的风光,达到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个新境界。

于志学的“冰雪山水”作为现代中国画领域的一株玉树琼花,在题材内容上突破前人藩篱,别开生面地开辟了冰雪山水的崭新领域。冰雪山水画表现的是北方固有的冰雪题材,是冻土文化,风格是异常鲜明夺目的。他画冰河雪谷里玉树琼枝的晶莹,画阳光下冰雪的消融的韵律,画冷月下冰山的庄严、深邃和神秘,画狂风中雪野的壮阔,画仿佛寂灭的林海雪原中人的身影、鸟兽踪迹,画那严酷环境下的生机和净化灵魂的玉洁冰清的永恒感。在于志学的画中,那倒垂于冰河江畔的玉树银条的纷披奇丽,那穿行于倒挂玉苟般冰柱的小鸟的冲寒翱翔,那鸣叫于大雪压枝的老树上禽鸟的战风斗雪,无不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表现出世殊苦寒中的勃勃生机。在他的画中,可见冰云中的雁阵横空,明月照积雪的元限清光与幽深渺远,无不突现北方雪原冰河的开阔雄浑。那卓而不群的画面,特立独行的语言,孤寂壮美的境界,表现出北国冰雪伟大的生命意识。

于志学不仅在山水画题材上开辟了冰雪山水的新生面,而且刷新了中国水墨画的笔墨语言,丰富了笔墨语言的表现力。他紧紧抓住中国水墨画“黑白相生”、“知白守黑”、“虚实对比”之妙,并根据北国冰天雪地的景观特点。确立了一种以白为主、以黑为辅、实其白而虚其黑的画雪技巧,提炼出描绘北国雪景山水的立于“画山无石、画林元木、画木无枝”的结构程式,创造了“雪皴法”、“泼白法”、“滴白法”等独特的技法。他以解构水墨媒材改变为矾水墨配伍剂而重组运化过程的方式,更新了黑白相生的水墨形态,在前人之外独树一帜,表现出北国雪景的美。

二、开宗立派无古今

“冰雪山水”是于志学的独创。从选材而言,中国自古不乏画雪者,历代的雪景山水画多不胜数。但这些雪景山水,大多是画江南、中原和长城以内的雪景,传统绘画中都没有表现塞北的冬景,关键在于没有能敏锐地发现和恰当表达北国寒冬之美。

北方的严冬,往往狂风大作,风雪弥漫,奇寒刺骨,零下几十度的酷寒,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在很大程度上给人的印象是严酷、是恐怖、是灾难,历来被视为岁寒荒凉。万物萧疏,没有生命,甚至被视为灾难和死亡的象征。冰雪山水因其恶劣的生存条件,一直被置于艺术家审美观的视野之外。新中国建立后,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人与自然的关系自亦今非昔比,于志学长年生活于北疆,故乡冰雪给他的实际感受是“北国的寒冬具有独特罕见的美”。他对冰雪世界的心态有别于前人,也有心境领略它的“开颜”之美。正是怀着这样一种对乡土的深情,融心魄于玉洁冰清山水的自豪感,画家发现了北疆冰雪景观的审美价值。

于志学的“冰雪山水”可以说是填补了中国画的空白,这是他对中国画的独特贡献。“冰雪山水”是于志学的独创,在古代,没有这种“样式”;在现代,除了他和以他为首的“冰雪画派”外,也没有这种“样式”,在中国,他的“冰雪山水”是独诣,没有第二家,在外国,连一家也没有。古今中外皆无,而于志学独有,即是说,他不仅有了“样式”,而且“样式”十分独特,尤其是他画冰和已成冰的雪,真是鬼斧神工,惟妙惟肖,冰雪的形质和精神皆再现于纸上,真所谓“功欺造化”“前无古人”。正如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著名美术史论家陈传席先生所说:“‘冰雪山水’已形成一股势力,于志学是这一派的开创人和宗主,他不同于黄宾虹,不同于傅抱石、陆俨少和李可染。王伯敏曾总结‘黑宾虹,白志学’,在中国画史上,他和黄宾虹一样将永留于记载中。”

三、冰天雪地赋灵气

于志学的冰雪山水可谓发源于心灵的本真,升华于创造的理性。他成长于北国,冰雪是他全部灵感的来源。

很少有哪位艺术家能像于志学先生那样对大自然的爱与生俱来,他对大自然有着近乎母亲般的热爱和崇敬。而热爱大自然,最直接的手段就是要表现她,歌颂她,赞美她的伟大、崇高和贡献。他说“要把所热爱的北国大自然用我的画笔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怀着这种表现故土、歌颂家乡的强烈愿望,于志学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成功地描绘了前人没有画过的奇妙景色。创造了前人画中所无的意境。于志学能够发现北方雪景的特异之美,在自己的作品中愈显充分地加以体现,关键在于他怀着拥抱自然的深厚感情与忠于自然的见地。他不是对大自然的美妙景观浅尝辄止,不是借特定之景的幻化抒主观之情,而是竭力让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惟其如此,他能在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中体现出北国雪景的美,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他指出:“大自然给予我们完整的表现技巧,不限地区的自然状貌提供我们不同的表现技法,这就是产生画家风格上差异的首要条件。如果你不是在大自然中去寻找、去开拓,而是在故纸堆里去寻找去承受,那么必然导致守旧,食而不化,跟着别人跑。”他正是这样抓住了艺术创作的关键,懂得了继承不等于创造,古人的独创亦从师造化而来。

正是故乡的冰天雪地赋予了他创造的灵气。他曾深情地说:“我生长在北方一个偏僻的农村,从小就和冰雪结下了不解之缘。我非常眷恋我的乡土,特别是那富有鲜明性格的冬季,那洁白晶莹的冰雪世界,茫茫无垠的雪原林海,大雪纷飞的黎明,万籁俱寂的夜晚,常常使我迷恋陶醉、赞叹不已。”怀着对乡土的深深爱恋之情,融心魄于玉洁冰清山水的自豪感,持续不断地紧紧抓住了对大自然的体察,以造化为师,画家发现了北疆冰雪景观的审美价值,同时他又牢牢地把握住对中国画以笔墨为核心的艺术语言的探索。有人说冰溜子单调乏味,冰块呆板无情,他却从更深一层认识到“任何一种物体都有它自身的美”,并进一步指出:“至于你所创造出来的作品是否被人承认,被人接受,这是你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你是否去挖掘,去发现最本质的美。这种美和其它的美的差异是相当大的,这就必然容易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终于找到北国雪景之美与他所处雪景的差异。他比较瞩意于微观的不同,以雪为肌,加上禽鸟野兽出没的行踪,故无传统雪景中经常出现的萧瑟荒寒,而不乏生机。后来他又渐渐转为关注产生雪景宏观的美,北国雪景大气而富于整体感。

他感到玉树琼枝的世界,必须在黑白关系中以白为主。为了寻找新的黑白对比的方法,他长时间地向自然本身索取。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北国的大自然终于向他展示了另一种黑白关系之奥妙。他在创作札记中谈到冰雪生活给予画家的启迪:“我随着老猎户在没膝的雪野里观察着,漫游着。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手脚冻得又麻又疼,身体几乎冻僵。壮观的风景感奋着我,在两个多月内就画了几百张速写……有一天,走着走着,我看见雪山下有条狭长的闪光黑带系在山脚下,我感到很新鲜,便问老猎户,老猎户笑着说,那不就是贝尔茨河嘛?我望着那黑漆似的黑水,像得到了神灵的启示这回我可以用浓墨画河水了,我的画可以上墨了,我激动地叫喊起来”。他自始至终坚持与自然进行亲和的对话,把自然的纯净本质与人的真善美追求向融合,去提取其中美感的本质共性。达到心与形、主观与客观、自然与生命的契合,表现一种抒情而诗兴的境界。于志学深深感慨地表示:“大自然是永恒的,冰雪是神奇的。地球上一切生物都是大自然之子。在享受冰雪大自然带给我们巨大恩惠的同时,我要用手中的笔,不断发现她的美,揭示她的奥妙。”

四、白山黑水铸画魂

于志学醉心于冰封雪飘的北国奇境,经意于中国水墨画的神明变化,终于以不可思议的中国笔墨表现了前人疏少问津的北国风光,展示了与大自然的玉洁冰清融为一体的中国人的心魄,在一定程度上闪耀着民族精魂。

环境制约人。人也在改造环境。在利用和改造环境的实践中,才能显示出人生存的价值,张扬生命的真正意义。

于志学热衷于以黑白二色去制造一个自然的幻觉,他发现了自己与乡土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与艺术的关系,他选择了精神的漫游,并在山水意象的整合中改换着其物质与社会的语义,于志学建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发现了自己在物质与精神之间的艺术定位。这种关系形式使冰雪山水画成为当代山水画坛举足轻重的新因素。

审美体验的最高境界便是“天人合一”,一旦主体凭借其审美领悟而进入这个境界,他会发现自我生命与对象生命本属一体,全都融会在人类整体生命乃至宇宙生命的“大化流行”之中,这就叫做“小我”融入“大我”,于是生命的本真意义得以揭示,而审美者自我的生命境界遂也得到精化和提升,这便是生命的感发,同时也是美的价值的最终体现。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