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校企文化论文

校企文化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3-30 01:28:09

校企文化论文

校企文化论文第1篇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必需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符合现代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把为企业服务作为最大价值取向,把企业是否满意培养出来的学生作为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准。如果让学生在校时就能受到先进企业文化的熏陶,感受到职业(或行业)文化,初步形成较好的职业素质,了解、习惯和自觉遵守相关职业的素质要求,这样毕业后才能很快地认同和接受先进的企业文化及价值理念,从而成为受企业欢迎的人才。

(二)高职毕业生入职的内在要求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技术性、应用性特点,决定了学生一毕业就要上岗并有效地开展工作。但目前有相当数量的高职毕业生不能很快适应岗位的要求,也有不少企业反映毕业生与企业氛围格格不入,难以融入企业环境,这种不适应不仅仅指知识技能,还包括不适应企业文化导致的心理差异、习惯差异。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差异使学生在校学习时的情景与进入企业后的情景形成巨大的反差。要让高职毕业生快速认同企业文化,就必须将职业所必需的人文素质融入校园文化中,这样毕业生才能较快地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自然地融入企业。

(三)培育双师教师素质的需要教师对学生有着榜样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教育和引导学生。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是从高校毕业以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的,缺少企业的实践经历,双师素质急需培养。因此,要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要有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湛、熟悉企业、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通过实施校企文化融合,教师可以主动参与企业实践,学习优秀的企业理念,熟悉本专业企业的发展情况,这样培养出来的教师既有理论教学能力,又有实践教学能力,才能真正成为符合高职教育需求的“双师”素质教师。

(四)高职院校创建办学特色的需要“办学特色”,就是一所学校核心竞争力,没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将难以持久生存和发展。办学特色除了树立自己的特色专业,特色管理,还应培育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我院对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初步探索

校企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围绕“管理”与“氛围”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近一年,我结合我院在校企文化融合实践方面做了一些初步尝试与探索。

(一)把企业制度文化贯彻到学生的日常管理通过借鉴先进企业文化的理念和制度,构建校园文化,营造教育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观念,在学生进入企业前进行各种素质教育和训练,包括文化知识、技术技能、职业道德、人文修养、人际关系等。我院率先将企业“6S”管理模式运用于学生的管理,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如寝室内务的整理、教室的布置、桌椅的摆放、上课的要求、早读的精神面貌等,这一系列的班级管理制度公约让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转化为行为习惯,内化为品质和素养,既可以强化吃苦耐劳、敬业爱岗、团队协作、诚实守信等与企业文化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弘扬脚踏实地、无私奉献的企业文化,引领和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又可促进学生身心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营造人文、关爱的校园氛围。同时学生也了解了企业管理,为学生走上社会成为企业人、社会人做好了思想与精神准备。经过校园的标准化要求,学生对于企业产品的标准化、管理的标准化才能更好地理解。

(二)把企业文化素养列入教学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与质量评估在专业教学课程中渗透企业文化,将专业技能与职业活动紧紧联系在一起,将企业文化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内容和目标,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融入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将职业价值观与专业课有机结合正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学生工作价值观形成的有效途径。不同专业可从各自的具体情况出发,找出适合于自身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建立起自己的“专业文化”,确定专业的主干课程、核心技能,实行项目化、模块式教学,进行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也通过开展仿真教学,将企业的工作流程引入到实践教学之中,把学习的内容与职业的需求相结合,让学生在准职业环境进行职业素质训练,引导其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努力做到能力培养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职业化。

(三)加强校内外校企合作式教育,把实践教学环节放在企业为达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学院一方面邀请企业界人士和一线生产技术人员,通过兼课、举办讲座、专题报告会等形式参与教学教育活动,请优秀的往届毕业生回校园现身说法,介绍自己成长的过程,与在校生面对面交流,将一些优秀企业文化的介绍、宣传、教育和灌输以公共课的形式纳入学校正规的教学系统中。另外一方面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参加各类招聘会、定岗实习等,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让学生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营理念,体验职业的氛围和韵味。学院与企业通过“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岗前培训”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和操作流程。在进行实习前,要求学生注重自身的职业形象,了解企业的管理制度、经营理念、工作流程、作息时间遵守等,对照自身的实际情况,学习并反思各种角色应具备的知识能力,让其在个人素质、行为习惯等方面逐步达到企业要求的标准。

(四)建设校园物质文化作为借助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校园物质文化在校企文化融合中也发挥了不少作用。我院通过在实训室的环境布置中悬挂与专业有关的图片、标语、操作流程、管理制度等,在教学场所内构筑特色鲜明的专业文化,实现校园环境的企业化;在橱窗中设置专业特色和企业文化的宣传图画,如展示创业成功的校友像;开辟体现学生技能风采展示的宣传栏,以及在宣传栏介绍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张贴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信息、行业与专业的发展趋势、业内成功人士的资料;在楼道两侧树立有关职业及创业的名言牌,在教室醒目处悬挂国内外著名企业家画像等一系列措施,这些形式都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五)开展工作价值观教育企业除了对毕业生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有所要求外,对其职业态度和职业意识也是很看重的。例如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创新精神等。只有具备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才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激发工作的责任感。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我院组织学生以校外拓展训练的形式开展工作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如责任观念、团队精神);以营造学技术、练技术的学习氛围为主题,开展各种技能竞赛,促进了学生爱岗敬业、恪尽职守、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在校企文化融合实践一年后,我院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取得了一些喜人成果,毕业生的就业观、心态定位也普遍有所改变,愿意到基层,不攀比,务实肯干,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认同度、满意度也普遍有所提高。企业领导人对我院学生的一致评价是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提高快。

三、对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一步融合的再思考

校企文化论文第2篇

作者:赵华明 吴雩 唐云 单位:云南冶金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在竞争激烈市场中要求生存谋发展,必须具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办学的个性化特征,具体表现在办学理念、培养定位、专业特色、管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上,但最终还是通过校园文化体现出来。从培养目标看,技校培养的是面向冶金企业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中高级技术技能实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定位决定了绝大多数毕业生未来将在冶金企业从业。当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岗位后,他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感召;从培养模式看,技工学校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改变了传统培养模式,2+1的教学周期让技校生有一年的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为技校学生服务企业、融入企业、了解企业、适应企业、热爱企业创造了条件。云南冶金技工学校与云南冶金集团所属企业的天然联系,决定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两种文化必须相融合、相贯通、相协调。

以校企联合办学为契机,在企业开办专业教学班,从教学入手,促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1)成立校企合作执行机构,即成立教学工作站云南冶金技工学校与云南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属企业开展校企联合办学是学校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指导思想是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优质资源,加强校企合作教学管理工作,有效提升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为企业培养更多高质量技能人才;贯彻学校“以专业发展为纽带,以校企合作为重点,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的,优势互补,资源互用,互利互惠”的发展模式,真正实现“联合办班、校企双赢”、“服务企业、技能提升”、“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目标。教学工作站由校企共同组建,公开挂牌设立,学校负责日常管理。根据企业实际需求,由学校提出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协商决定。学校聘请企业负责人、企业生产技术骨干为“教学工作站”特聘教师,学校专业技术教师及相关管理人员参与,工作站人员参与教材编撰,参与课程设置,参与审定教学内容,直接参与教学等。课程设置和考核标准由校企双方共同确定。企业的参与使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更为具体、更为实际,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发展以及用工需求趋向同步。云南冶金技校与云南冶金集团所属企业开展校企联合办学实践,过程上是在文化层面链接和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目标是冶金技校以冶金集团“十二五”人才发展目标及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积极响应国家“将技工学校办成没有围墙的学校”的号召,坚持走“依托冶金、服务冶金、面向社会、自主创新、依法治校、产学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2)创设校企文化的教学交流、研讨的平台定期在学校、企业举办讨论会和教师在职培训交流会,为学校在职教师提供教学问题的信息和解决途径;组织学校在职教师到合作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掌握岗位技能要求,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了解企业技术发展,以增加教师的企业背景和企业经历,提升学校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3)增设教学内容,加强职业素养培养首先在于更新文化观念,强化务实职业素养教育。对学校来说,从新生进校到毕业生离校,都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始终。在教学内容上有必要加入现代企业管理基础知识,向学生介绍具有时代性的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让学生了解企业和熟悉企业的管理体制。其次,在职业素养的培养上,按企业员工手册提出的要求训练学生。用情景模拟或粘贴图片,用冶金企业的文化标识来装饰教室。第三,组织学生阅读云南冶金企业文化报刊,了解云南冶金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情况,利用集团所属冶金企业选人,面试学生的机会,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相关领导对学生开展有关方面的企业文化讲座、进行企业文化培训,将企业文化前置和前移,引导学生逐渐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完成角色转换。第四,学校与企业共同编写《职业素养培训教程》,由学校负责教学实施。目前,该教材由学校负责编写的部分已初步完成。

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重新构建学校课外活动框架对云南冶金技校来说,要使师生员工把“依托冶金、服务冶金、面向社会、自主创新、依法治校、产学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和“学校发展必须同产业发展相结合,学校发展必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学校发展必须与师生共同发展相促进”的发展理念认同为学校的群体价值观念,并以此为核心,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构建全面系统的职业素养培养活动体系。使各种活动具有目的性、渐进性和科学性,并适时、趋时地开展活动,通过活动营造文化氛围,文化氛围是一个学校人才培养的灵魂。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将行为提升为习惯,定格为素质,表现为精神。综上所述,云南冶金技工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校企联合的发展道路。要让校园文化吸收冶金企业文化,只有将企业文化与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中,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成为必然和可行,才能使技校的生存具备发展的张力。

校企文化论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企业文化。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强调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是中职办学的重要特色。但当前,相当大比例的中职毕业生在工作初期不能立即适应岗位,并由此产生了很多苦恼与困惑;另一方面,不少用人单位也认为应届毕业生难以很快融入企业,更愿意招聘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人才。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中职学生对企业文化的陌生与不认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长期在校园文化熏陶中长大的中职学生,对于企业文化产生陌生感也就成为了一种客观现象。因此,对于为企业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如何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与熟悉程度,缩短毕业生适应岗位的时间,是需要重视的问题。而在专业教学中加强企业文化的渗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首先,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但据调查,中职在校生普遍认为,他们了解企业的主要途径是书刊、网络和打工等。这说明当前的教学工作并没有为学生认识和了解企业文化发挥应有的作用。虽然学校有职业道德课、就业指导等各种教育环节,但是若离开企业生产实际来讲企业文化,未免会显得空洞。而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并自觉培养起敬业精神、质量意识、团队意识等适应企业要求的职业素质。

其次,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有利于学生理解企业文化与专业技术之间的重要关系。在过去的专业教学中,我们在强调设备更新、技术进步对于生产的重要意义时,却往往忽略了文化的因素。由于文化和经济发展是相连的,一方面的变化反过来就会影响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学生很难理解各工序之间有效配合与衔接,以及工作责任心与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而若在教学中将企业文化与专业技术结合起来,使学生能深入理解两者之间的重要关系,有利于中职毕业生更有效地发挥专业技能。

再次,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还将激发起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强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方面,通过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学生切身感受到专业知识、技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从而提高学习专业技术的兴趣;另一方面,在对企业文化的认识理解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到企业的竞争压力与职业责任,激发起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内在动机。

二、在中职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的可行性。

中职教育办学特色有两个非常鲜明的特性,一是应用性,二是开放性。这两个特性都为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中职办学的应用性强调专业教学与生产实际的密切联系,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计划的编制上,实训环节占全部学时的三分之一以上;在专业课教学中采用模拟工作实践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案例教学、仿真训练、现场教学等;实训设施建设则尽可能接近实际工作环境,将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融为一体。因此,中职的专业教学必须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才有利于企业文化在其中的渗透。

开放性是中职办学的另一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可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并聘请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等职业学校还可以通过“学、产、研”结合,让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体验企业的生产运作过程。实际上,企业的雕塑、标语、光荣榜都是企业文化的缩影。企业员工忙碌而不知疲倦的身影也是爱岗敬业精神的具体体现,企业兼职教师的言传身教则使学生对企业文化有更深切的体验。这样的实训环节,不仅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让学生沉浸在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中,其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三、企业文化在中职学校专业教学中渗透的几个重要方面。

由于各类学校的校园文化特点及专业特色不尽相同,中职学校可结合自身特点确定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渗透的具体方案和措施。根据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存在的普遍性差异,中等职业学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

1、重构教学人际关系,培养沟通协作能力。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任何一个比较大的任务都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需要多学科的专门人才积极参与配合。因此,现代企业文化特别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重视员工的沟通协作能力。

但对于学校而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多的成为一种个体行为,而忽视了沟通与协作。一个在课堂中从不发言、从不与同学交流的学生,不一定考不出好的成绩,但我们却无法想像他将来会成为一名好的员工。由于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课堂上,因此,重新构建教学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创设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交流与协作的平台,是培养学生沟通与协作能力的重要手段。现代企业有不少鼓励员工提出大胆创意的活动,如“头脑风暴”、“金点子”活动等。在专业课的教学活动中,同样需改变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如采用小组会议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积极研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发起者、组织者,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单独的个体学习转变为集体研讨,课堂的人际关系得以重构,学生的表现欲望获得满足,沟通协作能力得以提高,并使学生养成“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师、只惟实”的良好学风,而这种风气也正是现代企业文化所推崇的。在学生实训的组织中,也应当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协作的机会,如将学生分为若干工作小组,数名学生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小组之间开展竞赛,鼓励他们密切配合,力争取得最好成绩。在这一教学情境中,同学关系暂时转变为同事关系,有助于其沟通协作能力的培养。

2、改变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培养工作主动意识。

目前,中职学生在校的学习活动基本上是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下,以一种按部就班的方式进行。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有利于学校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与学校这种模式不同的是,企业通常只会给员工一个岗位,并提出工作的目标要求,至于通过何种方式去达到这一目标,则不会作具体的安排。这也是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差异之一。因此,不少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感到无所适从;而企业却经常反映学生的工作主动性不够,“总是在等待领导安排任务”。

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在中职的专业教学中,尽可能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和自主决策的机会。我们可以根据实训的具体情况,在学生初步掌握实训操作方法的基础上,只提出工作目标以及安全要求,而完成任务的具体过程与方式交给学生自行安排,从而培养他们的主动意识,消除依赖性。一些专业课程的作业也应尽可能设计为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市场调研、情报检索、调查分析等多种方法,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寻找答案。

3、消除“60分万岁”思想,培养“零缺陷”意识。

校企文化论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文化 融合

社会的进步带来了教育的日益普及。我国在大学扩招后,大批的高职院校纷纷涌现。逐渐由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平民大众教育转变。高职院校的大量重复设置,导致了激烈的竞争。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自己的优势,是每一所院校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1 高职校企文化融合解析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是不同的文化领域。分属于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不同领域和行业的亚文化,在形态上固然存在一定差异,但都不脱离文化的固有属性,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不例外。二者在教化人、启迪人、鼓舞人、引领人方面有着相同的作用,校企文化之间有着更多的和谐互补的内在联系,两种文化的互动、融合、无缝对接和相互促进,必将给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1.1 高职校企文化融合能够有效促进高职教育的进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才,是应社会市场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学生保持与社会需求接轨,紧密联系企业,要扩大视野,吸取不同类型的知识文化,要敢于走出校门,主动对接企业,深入了解企业。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业的紧密关系,这必然要求学校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与企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这就需要将现代企业优秀文化融入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中去,提高社会认可度,不断促进高职教育的进步,这样才能使高职院校在日益激烈的高等职业教育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1.2 高职校企文化融合能够有效增强高职院校的教育竞争力 高职院校经过十多年盲目扩张,已经逐渐淘汰一批,随着高考人数的减少,高职院校必须要改变以往粗放的规模竞争模式,要更加注重教育质量的提高,用更有优势的专业吸引生源。现实的情况是满足教学的硬件条件建设都已完成,保障教学管理的制度和机制建设已完善,而彰显高职特色、内涵和竞争优势的文化建设亟待加强。可见,高职院校要想在竞争中取得生存和发展,就要在内涵、特色上下功夫,准确融合企业文化内涵,更好地衔接学校教育何企业人才需求,把二者之间的桥梁搭建好,用高质量的就业率来保证学校竞争力。

1.3 高职校企文化融存进高职院校学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高职院校的学生适应能力整体偏低。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在就业一年内,不少人不能适应岗位,不少高职生就频繁被动跳槽。就高职生的知识和技能而言,适应企业生产的需要是没有问题的。而跳槽主要原因一是学校环境与企业环境之间过渡较快,学生来不及适应,很难找到自身的准确位置,难以适应企业环境;二是不适应企业文化,很难融入企业团队和文化环境中去,感觉被“隔离”和“边缘化”,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要融入企业文化,让学生在学校就可以学习企业的经营理念、体验企业管理制度,接受企业价值观,让他们在离校之前就感受到企业严格钢性的管理和近于苛刻的纪律要求,感受到企业员工坚韧不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有效帮助学生主动调整心态,提高学生毕业后到企业的适应能力,缩短就业后适应企业岗位的时间并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

1.4 高职校企文化融合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 当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成为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旋律。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的关键。因此原来的以学校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已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发展趋势要求,也难以满足高职生到企业正常的顶岗实习实践要求。因此,高职院校积极加强校企合作,推动工学结合,尽快融合优秀的企业文化,在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强化对学生对职业情怀、合作精神、爱岗敬业等企业文化中软能力的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和熏陶。更重要的是由于企业文化的融合,高职院校与企业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这将有利于全方位的实行校企合作,也有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2 高职校企文化融合的思路

高职校企文化融合只有在正确的规划指导下准确定位,全员参与,采取积极措施主动选择,多节点实施,才能创建出具有高职院校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素养协调进步。

2.1 整体规划高职校企文化融合 校企文化融合是校企文化的双向对接融合,应从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全面融合。在校企文化融合中,应从学院整体办学方向和发展规划大背景下,紧紧围绕教学、产业、利益三大支点,进行合理有序的整体规划,制定建设文化融合的具体方案,明确校企文化融合建设的结构、组织、形态、方法、步骤、责任和保障,把校企文化融合建设落实到学校的每项工作中去。在校企文化融合中,依托多年积淀的学院优秀本体文化,吸收企业的创新、创业、竞争、敬业精神,大力塑造学生的职业情怀、经世致用理念、团队协作精神,塑造独具特质的优秀校园文化。

2.2 主动促进高职校企文化融合 高职院校在校企文化融合中,不能被动接受企业文化,不能照搬企业文化,也不能以企业文化代替校园文化,而应在创新校园文化的整体规划下积极采取措施,发挥融合企业文化的主动性。主动选择核心价值观先进、重视社会效益、强调社会责任的企业加以融合;主动选择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有着健康向上的精神理念,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优秀企业积极文化因子,以创造出独具特质、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主动使企业文化成为每位高职学生知识结构的一部分,逐步培养起学生符合企业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2.3 多节点实现校企文化融合 文化的形成要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选择和凝练,一经形成就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相对独立性。在校企文化融合中,融合节点越多,校企文化融合就越全面,融合举措越多,校企文化融合就越深入。因此,校企文化融合在遵循开放性、融合性、独特性原则指导下,注意节点融合的规律性、协调性、渗透性和创新性,明确融合目标、融合模式、融合重点、融合举措等内容,多节点、多层次进行。

2.4 全员参与校企文化融合 高职校企文化融合建设是个长期的艰巨任务,不能将校企文化融合简单的等同于一次性的轰轰烈烈的文体活动。因为文化的本质特性决定了文化融合需要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全员参与。在校企文化融合中,要避免学校热情,企业冷淡;学院领导主观努力推进,老师和学生客观被动参与的现象,也不能将校企文化融合变成某些职能部门的工作。而应充分调动全体师生、企业员工积极参与,深入人心,自觉行动,才能形成具有广泛群众根基的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3 高职校企文化融合的节点

探索校企文化融合的规律和路径,把握校企文化融合的关键点和落脚点,将校企文化融合落到实处,促进校企文化快速凝聚、有效融合,形成高职办学特色和文化特色影响深远。

3.1 环境融合 要考虑学生未来职业特点,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进行统一规划,精心设计,在校园环境建设和布置上融入自身行业特点,注意营造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如通过开辟专门区域或线路,打造特色校企文化长廊;在校园的建筑、道路、教室、实训中心、桥梁等设施上张贴、悬挂相关职业名言;在专业实验室的环境布局和布置上,将企业生产现场要求的操作规程、劳动安全制度上墙,使学生耳濡目染,收到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在校园即能感受到企业情景的潜移默化式教育。

3.2 制度融合 制度文化融合是校企文化融合不断深入的必要保障,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因此,在校企文化融合中,要努力将企业制度文化的精髓融入学院管理中,借鉴企业制度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将制度内化为师生的信念、觉悟和自觉习惯,促进办学模式、管理模式机制转型发展,实现校企制度文化的无缝对接。

3.3 课程融合 课程融合是校企文化融合的交点和纽带。课程融合遵循学校课程融合企业岗位、学校专业融合社会产业、学校教材融合企业技能原则,要保证学校在课程开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反映出企业和社会的要求,开发出课程目标、结构、内容从企业中提炼,符合企业现实的精品课程。

3.4 人员融合 与企业骨干合作,相融相长,开展技术服务、科研开发和课题研究,在与企业深度融合过程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效率。同时要向学生灌输企业的价值观念、职业精神、职业素质等;邀请企业的领导和专家来校,通过举办讲座、专题报告、座谈会、企业文化论坛、校企合作洽谈会、创业报告会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特性,强化学生对企业文化的渗透和认同。

3.5 竞赛融合 竞赛具有强烈的参与性、竞争性,是促进校企文化融合教育的自然延伸和有益补充。一是以各类技能竞赛为载体,加强与企业合作,在学生之间或学生和企业员工之间举办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二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省市级和部级的技能竞赛活动,既能提高学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又能促进学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三是积极开展学生科技活动和学科知识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积极参与技术创新水平;四是与企业联合举办各类文化团体活动如演讲赛、辩论赛、野外拓展训练等,在活动中有意识的融入企业元素,培养学生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在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竞赛活动中感受并吸纳企业文化。

3.6 校企合作融合 利用校企合作途径来融合企业的文化,是校企文化融合的新特点。通过高职院校和企业联合办班,开展“订单培养”,充分利用企业的场地、技术等多种文化资源人才培养,通过企业文化的充分参与,加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较快适应企业岗位要求。通过“工学交替”模式,使学生的“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不仅让高职院校弥补了实践场所和实践教师的不足问题,同时企业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职场氛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校企文化融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文化融合是一项系统文化工程,要以源于企业文化,高于企业文化为准绳,从企业文化中汲取营养,多节点地融合优秀的企业文化,为实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李良.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2]李良,罗玲云.对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的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2(29):36-37.

[3]刘允华,王静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探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8):94-95.

[4]舒本平.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6):22-28.

校企文化论文第5篇

班级企业化管理,就是将企业化管理的理念植入班级的管理活动中,将班级当做一个“企业”进行管理的一种做法。职业学校的学生不仅有年级的区分,还有专业的区分,企业化管理就是把班级模拟成一个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企业。比如2012级物流五年制班级所学专业为物流管理,因此将班级模拟成某种类型的物流企业,通过对物流企业管理模式的移植,使班级学生接受企业氛围的熏陶,自我尝试、自主管理,有计划、有目的地把学生培养成懂管理、懂安全、遵章守纪、做事有计划、具有现代企业意识、具有一定职业素养人的一种班级管理方式。

二、班级企业化管理的实践

第一阶段,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是班级企业化管理的准备阶段,在此阶段,我们做了以下几件事情。

首先,通过自荐与推荐,初步形成班级领导班子,着力培养他们的工作执行力。经过一学期的锻炼,班委的工作表现整体不错,为后续进行企业化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通过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一是开展一系列的主题班会活动,比如珍惜时间,讲文明懂貌,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爱校如家等。二是班级定期出黑板报,板报的主题由学生自定,他们选择“珍惜时间、爱护环境、爱校倡议、迎新年”等主题,每期板报的内容与形象都很优美。从中可以看出学生有很强的责任感,他们并不是只会自私冷漠地关注自己的孩子,他们都有一颗友爱、热诚之心。三是定期的公益劳动,锻炼了学生的吃苦精神、团队协作能力。

再次,设立独立观察团,由独立观察团对班委的工作进行考察,定期进行汇报。这样的制度让班委成员在工作时有了压力,促使他们以身作则,而不是以权压人。

最后,通过班会课的集体讨论,制定班级管理条例、考核条例,并遵照执行,以制度管理而不是“人治”,帮助学生树立守纪观念。可以说,第一阶段结束时,班级已经基本具备成立“公司”的条件,为第二阶段的工作打好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就是企业化管理正式开始试行的时期,在这一阶段,我们做了以下事情。

第一,提出给企业起名、设计公司的LOGO、构建企业的组织结构、推荐部门负责人等一系列议案。这些议案通过班会的讨论,最终成型。企业名称为淮安康乃馨物流有限公司,公司LOGO是一只抽象的蜗牛,取物流的谐音。企业是模拟一家仓储企业。

第二,建立健全公司的组织机构,完善企业的人员配备。通达公司是一家规模中等的仓储企业,它的组织结构采取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图见下图,同时制定出公司的规章制度及岗位职责表。公司的人员配备的思路是由班主任出任公司董事长,班长担任总经理,其他部门负责人由董事长和总经理商定,每个部门的人员招聘由人事部门经理负责。

第三,公司运营的考核。公司的考核借鉴实践中的仓储企业的考核制度进行,对于考核优秀的员工进行奖励。考虑企业的特殊性,奖励主要以精神鼓励为主,对于考核等级较差的员工以批评教育为主。通过一学期的试运营,班级的整体氛围悄然发生改变,学生因为已经接受企业制度的约束,知道不努力则可能会被淘汰,因此都比较积极,懒散的毛病改了不少,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三、班级企业化管理的总结与思考

1.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比较成熟,每个企业都会制定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班级管理中引入企业制度的理念,结合班级学生素质、所学专业制定合适的规章制度,有利于养成学生遵纪和自我管理的好习惯。

2.公司既制订未来4年的中长期规划,又制定每个学期的目标,并将目标分解至每个部门直至每个学生。每个部门都是一个团队,都有自己的目标,部门内部的成员为了实现自己部门的目标,肯定需要通力合作,这样就能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与处理事情的能力。

3.部门与部门之间为了本部门的目标,可能会出现部门保护主义的想法,但是在实践中他们又会发现有些任务必须与其他部门的配合才能顺利完成。这样的情况会让他们思考,部门与部门之间不仅有竞争更有合作,因此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沟通、协作能力。

企业管理理念与意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他们渐渐习惯用企业用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使他们未来走工作岗位的时候不需要漫长的适应期。

一年来的实践证明企业化管理的方向是正确的,我们将持续进行下去,争取将我们的学生打造成企业需要的员工,使职业学生的教学与企业的需求无缝对接。

校企文化论文第6篇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校医院,原有的公费医疗体制已逐步被医保所取代,高校医院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高校医院在管理方面还存在边缘的问题。一方面,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对医疗技术、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医院能否吸引和留住患者,成为关系到医院生死存亡的大事;另一方面,校医院作为高校后勤的一部分,普遍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管理体制,这就决定了他们迫切地需要解决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同时又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的社会功能,如预防、保健工作,计划生育管理和红十字会管理功能等等。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在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低成本、高质量为病人提供服务,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建立和实施以成本核算为核心的企业化经营模式。

非赢利性医院成本核算的特点

高校医院与其他医疗机构不同的是,它属于双重领导,行政上隶属于学校管理,业务上由卫生系统指导进行。高校医院实行成本核算,首先能够建立符合高校医疗机构体系的收费标准,既能管理好学生的公费医疗,又能满足医保病人的需求。其次,有利于强化医院的成本意识,杜绝浪费,鼓励医院在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原则讲求经济效益。合理地设置机构、配备人员,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合理确定各科费用的升降幅度,利用医院的资源,改善服务态度,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服务项目,提高医院的效益。第三,鉴于高校医院都有管理学生公费医疗的职责,应将医疗收支和药品收支分别进行成本核算,可以更好的管理公费医疗。第四,是医院科学管理的基础,是提高医院质量管理和增强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建立健全的成本核算管理组织,可以加强监督和检查工作,对工作中发生的各种情况都可以做到及时处理,及时解决。加强物资管理,实行以实物消耗为主的医疗成本核算。

一、管理体制:成立校医院成本核算领导小组,由医院领导和财务人员等组成。其目的是:负责医院经济管理工作,医院管理者经营意识的增强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是医院实行成本核算的先决条件;配备专职成本核算会计人员,负责全院各科收入、支出的核算与分析工作是实行成本核算的必要条件;医护人员对成本核算的支持和拥护是成本核算能正常运行的基石。

二、具体办法

划分核算科室:划分原则是科室的收入与支出相对统一的进行单独核算,可以在门诊划分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和治疗科室三大类别,根据需要可以再细分,病区可以将每一病区医护人员作为一个核算单位。

核算原则:以科室为单位,按收入扣除成本及管理费后,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确定合适比例进行提成,科室内部自行制定分配方案。

制定核算办法:首先要制定一套成本核算的实施细则,要求核算科室的成本管理指标与该科的经济责任、经济效益挂钩。收入相对单一,成本项目较为复杂。成本项目:(1)租赁费:包括固定资产租赁费和家具租赁费,固定资产按原始价值划分不同租赁年限,承担相应设备租赁费,科室增加或减少固定资产必须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开据证明,报核算部门相应增减租赁费,固定资产租赁费提取原则为当月增加不提,当月减少当月照提;家具租赁费按科室实际人员平均分摊计算。(2)医疗耗材:在药库、供应室、制剂室、设备科、保管室等科室领用的消耗性材料,由供应各科汇总报核算科室,直接计入科室成本,若科室当月领用金额较大,可分期摊销。(3)人工费:包括本科人员工资等(含本科临时工人员工资)(4)其他费:包括印刷费、水电费、电话费、洗涤费等等。

非赢利性医院成本核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必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宗旨,树立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在坚持把好公费医疗关的前提下,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收费,特别要处理好成本核算与医疗收费的关系。核算主要是科室的收与支,因此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科室成员的奖金,总会有一些乱收费的苗头出现,这是不允许的。

2、实行成本核算后,要常抓不懈地把好质量关,不能单纯的为了节约成本,把该做的不做;该检查的不检查等,留有医疗隐患,这就势必影响医疗质量,这也是违背了开始进行成本核算的初衷。当然也并不是说实行成本核算以后,科室就有任意开支的权利,医院的各种费用应有预算,建立完善的审批制度层层把关,实行财务“一支笔”做法,有效地控制支出。

校企文化论文第7篇

校企合作在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校企合作办学是目前高职教育实现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的集中体现。企业文化融入校园,可以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和择业观,通过校园体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良好对接融合,促使高职学生能够通过了解企业文化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优势及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并且通过校企文化的熏陶,形成内在的力量,为最终的择业和就业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校企合作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可以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求职方向,让学生在应聘前就从企业文化角度入手,选择应聘的企业的文化和校园体育文化进行对接,有目的地选择将要应聘的企业岗位,企业也会按照自身的选择要求招聘到对本企业文化高度认同的员工,满足自身的用人需求,达到学生和企业共赢局面。高职体育文化更是高职校园文化的重要实施平台,通过其具体的落实和呈现,能够反应出校企合作的意义、价值和优势。

二、构建校企合作校园体育文化的实施路径

1、加强体育管理制度建设,做到与企业文化相适应的行为规范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有相应的体育管理制度作保证。有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作保证,规章制度的完善程度,执行力度都将对文化体制产生影响。体育管理制度的制定作为整个校园体育的大事,应由体育部门总体策划,学校领导牵头其他部门协助制订切合本校实际情况,有利于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稳定、持续、与时俱进的管理制度。

2、探寻企业文化内涵,适当融入校园体育设施建设校园体育场馆和文化设施是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校园体育的物质基础和文化载体。企业在和学校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将自身的标识、名称或企业文化在体育设施的实体中进行体现,并在场馆设施建设中融入企业元素,更加直观的呈现企业形象。另外,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可以提供企业在场馆使用上的政策倾斜,给企业提供方便和员工待遇,达到互惠互利。

3、合理共建校企合作高职体育课程,使其与企业需求相适应学校体育课程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平台和组成部分,是每个学生个体在校期间接触最充分的体育文化载体。高职院校在设置体育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应积极与企业寻求合作,引入企业人力、物力共同开发课程,以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为基础,多一些引入和学校专业相关企业的体育运动需求,并结合其需求,在高职体育课堂上加以改良或推广,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感受到企业的体育文化和内容,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相关的体育技术技能,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进入企业时,学以致用,得到发展。

4、积极建设校企合作式体育俱乐部,营造校企联动体育平台从实际出发,建立各种与企业需求相对应的体育俱乐部,充分发挥体育俱乐部的互融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优势,在俱乐部活动中校企相互促进,交流感情,使用人单位和学校的交流更加紧密,彼此更为了解。在校企健身活动的联动中,企业可以利用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给企业提供专业的指导,帮助企业员工实现健身目标,最终形成校企互动的健身体育文化。

校企文化论文第8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 校园文化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而采取的育人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要充分利用学校、行业企业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将高职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进行融合,彰显高职校园文化的特色,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有的作用。本文结合我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谈谈行业背景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科学合理地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由学校、企业共同参与,校内校外结合的综合工程。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新形势下,高职校园文化成为彰显品牌特色、拓展生存空间的核心竞争要素之一。建设校园文化的最终目的就是优化育人环境,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应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具有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自觉地对接产业,服务企业,走依托企业、突出行业特色办学之路,必须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环境育人的大教育观念,着眼长远,规划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实现措施,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

将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列入高职院校的整体规划,渗透在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各个环节。依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要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人为本来规划校园文化建设,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精神文化建设为重点,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物质方面优先建设功能完备的实训实验室、实习车间等。我们要营造职业环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一种职业氛围。在精神方面,教师要注重强化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等,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学生的职业角色意识。重视各个方面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行整体设计、合理安排,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系列化、特色化、经常化、规范化,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综合功能和整体育人效益。

二、走出去、请进来,搞好校企文化对接

校企文化的对接主要是指企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渗透,是指高职院校为适应企业需求而主动吸纳企业文化。高职院校通过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培养、产学结合的载体,搭建校企文化对接的平台,实现企业文化的渗透。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强化教师的职业素养。新来的专业教师必须到企业进行连续半年以上的生产实践,还要利用寒暑假深入企业,参与到企业的课题研究。基础课教师要经常到用人单位走访考察,了解企业文化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将企业文化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校园受到来自企业的文化熏陶。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培养认同企业文化、符合企业需求的准职业人,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

2.企业参与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如湖南石化职院的石油化工技术专业,在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方面,邀请长岭炼化公司技术开发处的有关人员参与,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学院邀请合作企业管理层来校对学生进行有关企业文化的教育,从企业聘请一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熟悉本地区、本行业情况、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参与学校实训教学。

三、体现行业文化,培育专业文化,彰显职教特色

高职院校开展的是职业性教育,它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教育内容与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所以其校园文化必须带有强烈的职业性特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加强与行业的联系,体现行业文化的特色。高职院校可以将体现行业特色的行业优良道德传统和行业规章制度充分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中,突出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如我校石化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知“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安全生产令”“事故处理三不放过”“三勤、三细、三个坐不住”等行业道德传统和职业守则。每年新生入校,我院开展“劳模进大学校园”活动,邀请数名长岭炼化公司的全国劳模、公司劳模到学校召开劳模报告会和劳模文化专题研讨会。我校还从企业聘请校外辅导员、兼职导师,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乐于奉献、安心基层、吃苦耐劳、改革创新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学生正确认识为了所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社会角色,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养成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各个专业还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要求,培育各自的专业文化,把相应行业企业需要的不同素质要求贯彻于各专业的每个教育教学环节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考核以及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和问题生活等都要体现出对这些专业素质的养成教育。

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充分体现行业特色,让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和专业文化得以充分物化,形成视觉冲击力,营造培养职业人的浓厚氛围。如我院的行业特色是石油化工,学校大门的设计与加油站有几分类似,既体现了行业特色,又寓意深刻。

四、突出能力本位,注重人文素养,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高职教育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必须突出能力本位。为此,校园文化建设要紧密围绕培养学生技能,适应就业岗位群的需要。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实践活动,通过小制作、小发明等科技创新活动,以及实验、安装技能竞赛、维修服务等活动,陶冶学生的职业情操,逐渐养成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激发学生浓厚的职业兴趣,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企业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一种管理文化。高职院校在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上,要注意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如进入教学楼,刷卡登记;进入实训实验室,统一穿工装,备安全帽,严格实训操作规程。实习、实训环节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注意培养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督促学生遵规守纪、按章操作、令行禁止、训练有素。强化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规范;严格执行按时作息制度,不迟到、不早退,增强学生对学校纪律的认同感,使他们自觉养成严谨的学习生活习惯。学生作为企业的“准职业人”,在学校内感受到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接受具有企业化的校园文化教育,领悟到的是企业的严格管理,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

总之,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新模式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将随着校企合作机制的不断强化而优化完善。与此同时,它将对促进产学研方面的友好交流,实现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是2009年立项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资助项目《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ZJGA20090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吴小敏.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与探究[J]. 职教新观察, 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