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蔬菜艺术论文

蔬菜艺术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7 18:00:27

蔬菜艺术论文

蔬菜艺术论文第1篇

关键词:蔬菜栽培学;教学实践;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8030902

1引言

目前园艺产业是我国发展最快、最活跃的产业之一,作为园艺产业一大分支的蔬菜产业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安全、优质蔬菜的需求越来越大,对蔬菜产品的消费需求逐渐从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因此作为培养农业人才方面的园艺学科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也对基础教学环节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高素质、高技能蔬菜专业人才,是推动蔬菜产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该学科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蔬菜栽培学是一门专业性强、实践性高的应用型理论学科[1],该课程具有关联学科众多、实践性较强、产业发展迅速等特点[2]。目前,新形势下教学改革使该课程教学时数不断缩减,因此给该课程创新与改革提出了较高要求[3]。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需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成为该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近年来,结合当地蔬菜产业的发展形势和规模,笔者和其他专业教师在蔬菜栽培学课程的教学中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和实践,对该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创新,期望达到深化理论知识和增强学生实践创新的效果。

2蔬菜栽培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总论和各论学时分配不合理

根据贵州大学现有教学大纲,该课程总学时为81学时,其中总论54学时,各论27学时,从分配比例来看,总论占67%,各论占33%。从内容上来看,蔬菜栽培学总论内容包括蔬菜及主要设施种类,蔬菜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育苗、植株调整、肥水管理、菜田建设及周年供应茬口安排等基本原理和技术,很多内容将在各论栽培中再现,如植株调整及施肥技术等。蔬菜栽培学各论涉及内容主要有白菜类、甘蓝类、绿叶蔬菜类、瓜类、茄果类、豆类、根菜类、葱蒜类等8类蔬菜,教师在课程讲授中发现“总论教学冗长、各论教学太快”的矛盾很突出,由于学时有限,学生较难有针对性地了解蔬菜栽培的关键技术环节以及蔬菜先进技术。与其他同行学校蔬菜栽培学教学大纲相比,西北农林科技大蔬菜栽培学总论学时数为40学时,各论为54学时,河北农大蔬菜栽培学总论为18学时,各论学时数为36,相比之下,贵州大学蔬菜栽培学总论的学时数所占比例偏多。

2.2实验(实践)课程安排不合理

由于当前实验课附属于理论课,实验总学时所占比例为22%,并且教学中反应出实验课时不够、理论和实践结合不紧密的现象。例如,总论理论部分要用2学时讲授蔬菜种子的形态结构、质量鉴定以及发芽条件等,而在实验课中又设4学时的蔬菜种子形态观察和种子品质鉴定两个实验,学时分配过多。有些实验已经没有太大生产意义,比如蔬菜标本的浸渍。分类讲述蔬菜各论时,讲授理论的季节和蔬菜生产时节的配合程度不高,使得课本中的一些理论知识没有条件得以通过实验课和实习课的方式进行验证、观察和探索,影响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延伸理解。例如大白菜和甘蓝类蔬菜正季一般为秋冬季,而在第二学期讲述这两类蔬菜时已是春夏季,使得学生很难观察到结球白菜的相关性状。教学实习分为冬季实习和春夏季实习,每次一周,集中实习弊端较多,因为蔬菜作物的生育期一般较长,当前的教学实践实习往往不能较好覆盖蔬菜的整个生育时期,较难全面、系统培养学生实际的蔬菜栽培技能,而且实习内容单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积极性。

2.3教学手段、方法、形式单一

蔬菜栽培学目前还是采取课堂讲授、实验和实习相结合的方法,课堂上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提问式、启发式和自学式方法结合不够,授课方式较为单一,不够灵活。目前该课程基本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但多媒体主要以幻灯片讲授为主,随着蔬菜科技、产业等的不断发展,有很多影像资料可以借鉴,但该课程的教学普遍缺乏影像资料辅助教学,教研室缺乏统一的教学课件,教学规范程度较低,教学效果方面,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面对以上问题,该学科急需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

3蔬菜栽培学教学改革与创新

3.1调整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蔬菜栽培学是贵州大学农学院园艺系的重要专业课之一,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其内容信息含量大,若按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进行授课,对于有限的学时和学生旺盛的精力,无疑会显得有些庞杂和陈旧,必会产生学生的接受效果不佳和实用性差的结果,影响教学效果甚至背离教学目的。另外,一些新技术、新方法不能及时讲授,无法达到厚基础、宽专业(减学时)、重实践、强素质的专业培养目标[4],从而限制蔬菜产业的发展。在改革过程中,如何确定课程的核心内容,合理分配授课课时是我们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首先,结合贵州当地蔬菜产业的发展程度和人才需求方向,明确了贵州蔬菜栽培中实际生产技术和特点,在贵州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下,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将南方春秋季蔬菜栽培作为课程的教学内容,并以自身生产实践中的典型体会和收获作为教学的材料,提升教学内容。其次,将当下的优势蔬菜、新兴蔬菜作为教学内容的新重点,教学需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有所创新,不能一味地讲授传统蔬菜品种及种植方法,一些新兴蔬菜正以强大的优势冲击蔬菜产业。第三,跟踪蔬菜高新技术的发展动向,以讲授蔬菜现代化生产技术及产品营销新理念为亮点,拓宽蔬菜栽培学授课思路。蔬菜现代化建设是应用现代工程技术装备农业、现代生物技术武装农业、现代信息技术管理农业[5]。因此,我们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注意对蔬菜高新技术的讲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2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目前蔬菜栽培学的实习课时太少,理论课的开设和实际生产季节相脱节,单纯的课堂授课方式把一种抽象的操作技艺传授给学生必会存在很大的缺陷。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采用理论知识讲授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深化理论知识。对于蔬菜的一些生物学特性等基础知识,一般采用课堂讲授为主,而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如蔬菜的嫁接技术、植株调整等,则转移到户外,在学校的农场当场进行讲解和示范,重点突出技术的操作要点,并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使得原书本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真实的技术操作,既增加了授课的形式,又大大提高了授课效果。

3.3组建课程教学团队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然而,依靠单个的教师毕竟精力和思路有限,想要大幅度地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不太客观。于是具有创新精神的课程教学团队是当前提升课程建设的主要动力。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团结一致,相互交流和改进,扬长避短,共同提高,可将该课程建设得更加丰富多彩。

3.4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逐渐深入每一个角落,在教学改革中也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通过动画、视频、微课等多种媒体的立体化教学载体,演示蔬菜栽培学基础理论知识,可将单调的理论知识丰富化,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讲授基础知识,结合实际生产案例[6],将蔬菜栽培学提升到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穿插蔬菜产学研视频,实现涵盖广阔的知识面,使课堂生动活泼,并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4完善教学实践环节,加强学生专业素质

培养蔬菜栽培学的应用实践性很强,以前教学过程中也设置了实验部分和实习部分,效果都不甚理想,学生们仅仅是交一份实验报告或实习报告应付实践环节,即浪费了时间,又毫无教学意义。在新形势的教学改革中,为了避免以上情况再现,课程建设过程中应提高教学实践环节的质量,加强教学团队和实践课程内容建设,增设课程亮点,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用多形式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独立实践,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此达到良好教学效果。例如,在茄果类蔬菜的栽培技术讲授的过程中,可以先将学生进行分组,从选种、育苗到移栽定植及植株调整、花果管理,整个生产环节由学生独立完成,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责任心,又可使学生主动学习实践,完成实践任务。此外,可通过带领学生到蔬菜生产基地进行实地参观,并亲自动手实践,体验大规模的蔬菜生产的乐趣,以达到深化理论知识的目的。通过学生不断地参与生产与调研,开阔学生的视野,逐渐积累生产经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7],并为毕业后主动就业奠定基础。参考文献:

[1]康云艳,杨暹,郝振萍.网络资源在《蔬菜栽培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9):5628~5629,5631.

[2]吉雪花,蒋忠诚.关于蔬菜栽培学教学的认识和改革建议[J].考试周刊,2008(51).

[3]符庆功, 吴慧敏, 王华森.《蔬菜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讨[J].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2):124~126.

[4]李青云,陈贵林,高士奎.《蔬菜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究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1,3(1):35~36.

[5]黄丹枫,华正荣,胡琦.蔬菜高新技术的应用和人才培养[J].上海农学院学报,1997,15(2):162~166.

蔬菜艺术论文第2篇

2012年11月1~3日,由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设施园艺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园艺学会设施园艺分会、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共同主办,南京农业大学承办,江苏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林业大学、金陵科技学院、南京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协办的“2012中国设施园艺学术年会”及“设施蔬菜栽培技术研讨暨现场观摩会”在“六朝古都”——江苏省南京市召开。来自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设施园艺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园艺学会设施园艺分会理事以及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与营养”、“设施环境调控与设施工程”等研究室和相关综合试验站成员、论文代表和从事与设施园艺有关的科研、教学、生产、企业、管理、技术推广等有关人员,包括在校研究生和大学生等400余人齐聚南京,共同探讨中国设施园艺产业发展大计。

11月2日上午8:00,2012中国设施园艺学术年会开幕式在南京农业大学翰苑宾馆(学术交流中心)隆重召开。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设施园艺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陈青云教授致开幕词,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胡锋教授致欢迎词,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与营养研究室主任喻景权教授、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侯喜林教授致辞。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张坚勇出席开幕式并作重要讲话,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郭世荣教授主持开幕式。

本届年会为期3天,与会代表通过专题报告、分组学术交流和设施园艺产业基地考察等形式,了解近两年来我国设施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研究进展及今后发展方向。其中,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张真和先生、沈阳农业大学副校长李天来教授、中国农业大学马承伟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张志斌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郭世荣教授分别就《我国设施园艺产业现状与发展重点》、《北方寒区日光温室蔬菜节能高效全季节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我国设施园艺工程创新与应用》、《世界设施蔬菜的发展与启示》、《南京农业大学设施园艺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等做大会专题报告。此外,甘肃省老科协邱仲华研究员、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周长吉研究员等50余位业内专家、学者、学生代表就当前我国设施园艺产业中的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温室标准化研究、温室结构优化、蔬菜设施栽培生理研究进展等专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此外,会议还邀请部分知名企业现场展示了设施园艺新产品、新设备等。据悉,下届设施园艺学术年会将在新疆举办。

蔬菜艺术论文第3篇

摘 要:上海市设施土壤栽培小白菜生产管理现状调查表明,本地区小白菜生产存在种子成本高、水肥管理粗放、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建议继续加强小白菜高效安全生产模式建设,推广种子加工处理、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等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小白菜;生产现状;水肥一体化;机械化

中图分类号:S6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6)24-0034-07

小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 chinensis L.)又名不结球白菜、青菜,属十字花科芸薹属,含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深受消费者喜爱。具有生长期短、适应性广、省工、易种、可周年生产等优点,在上海以小白菜为主的绿叶菜是市民不可或缺的蔬菜,日均供应量在4 000 t以上[1]。由于绿叶菜不耐储运,其供给主要靠本地生产。目前,上海绿叶菜自给率达到90%[2]。其中,在上海地产绿叶菜上市量的构成中,小白菜占比最大,约占地产绿叶菜上市总量的45%[1]。由此可见,小白菜的供给保障和安全生产密切关系着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

在实际生产中,农户为提高小白菜产量而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不仅造成了菜地土壤板结、保肥持水性降低、盐渍化加重等问题,还致使小白菜品质下降,如硝酸盐含量、农药残留超标等[3,4]。此外,蔬菜生产从业人员老龄化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上海地区小白菜的生产和供应[5]。因此,寻找小白菜安全、高效生产的解决方案是上海地区蔬菜生产的一个重要课题。

走访了上海地区不同生产模式和规模的蔬菜园艺场,以设施主栽蔬菜作物小白菜为主要对象,对其中 6 个典型园艺场小白菜生产现状进行实地调研,总结和分析了上海地区小白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小白菜高效、安全生产的发展建议。

1 小白菜生产现状

1.1 生产模式

上海市小白菜以土壤栽培为主,兼有基质栽培。土壤栽培包括大棚土壤栽培和露地土壤栽培;大棚土壤栽培主要在钢管大棚中进行,配套设施相对简单,是目前最普遍的模式;露地土壤栽培由于受天气影响较大,不能持续生产,主要为个体农户小规模栽培。基质栽培主要为有机基质栽培,在钢管大棚或现代化智能大温室中进行,主要用于示范生产或科研。

上海市小白菜主要采取“一播多收”的生产模式,分为春、夏、秋、冬季栽培,具体播种时间、采收时间及采收形式见表1。也有专门的鸡毛菜生产和青菜生产,鸡毛菜生产采用直播,青菜生产采用育苗移栽。鸡毛菜生产:春冬播(11月上旬至翌年2月下旬)40~50 d采收,夏播(4~8月)20~25 d采收,秋播(9~11月)25~30 d采收。青菜生产:①春季栽培, 10月上旬至翌年1月下旬育苗,10月中旬至12月中旬或翌年1月下旬至3月下旬定植,2月下旬至5月中旬采收;②夏季栽培, 4月中旬至8月上旬播种,5月中旬至9月下旬采收;③秋季栽培, 8月下旬至9月下旬育苗,9月上旬至11月上旬定植,9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采收;④冬季栽培,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育苗,11月上旬至12月中旬定植,翌年1月上旬至2月下旬采收。

1.2 品种选择

上海地区的小白菜,周年栽培,品种选择主要依据季节。春季栽培主要选择耐寒、冬性强、抽薹期迟的品种,常用品种有艳春、艳绿、四月慢、五月慢等。夏季栽培主要选用耐热、抗病性强、前期生长快的品种,常用品种有华王、新夏青5号、新夏青6号、华阳、绿山等。秋季栽培主要选用耐病的矮萁青菜品种,常用品种有新场青、矮抗青、苏州青等。冬季栽培主要选用耐寒性较强的品种,常见品种主要为上海青、新场青、矮萁苏州青等。

一般采用直播,兼有育苗移栽,以缩短种植时间,提高土地利用率。具体播种形式与生产模式密切相关,夏秋高温季节主要采取直播,以避免伤根,增强抗逆性。春冬季节多选择育苗移栽,一般待小白菜长至鸡毛菜大小(4叶1心)进行移栽。播种量也因生产模式不同而有所差异,6个园艺场的用种量如表2。春、秋两季播种量为300~500 g/667 m2,夏、冬两季由于出芽率低,播种量相对较大,一般为400~600 g/667 m2。若只收获鸡毛菜,播种量更大,为1 000~2 500 g/667 m2。

1.3 灌溉与施肥管理

①灌溉管理 上海市设施栽培的小白菜灌溉方式以喷淋和喷水带为主。灌溉水源为河水,未经处理直接灌溉。灌溉频次和灌溉量主要依据经验判断,没有形成系统的灌溉策略。不同园艺场在具体操作上差异较大,如表3所示。1号园艺场的灌溉方式为播种前及出苗前用喷水带浇水,出苗后采用喷淋,从顶部灌溉,约每10 d 浇水1 次,生育期耗水量为36 142 kg/667 m2;2号园艺场采用喷淋和喷水带,通过设定灌溉时间控制灌溉量,每7~10 d浇水1次,时间2 h, 生育期耗水量为30 720 kg/667 m2; 6号园艺场也采用喷淋,通过设定固定频次进行灌溉,小白菜出苗后春秋季约10 d浇1次,冬季约每15 d 浇1次,夏季约每7 d浇1次,生育期耗水量为26 880 kg/667 m2。其他园艺场灌溉频率和灌溉量主要通过人工观察确定,随机性较大。

②施肥管理 上海市设施小白菜土壤栽培中施肥以有机肥为主,辅以其他肥料,以施基肥为主,追肥为辅。6个园艺场小白菜栽培中施肥方式分为基肥和基肥+追肥2种,肥料种类和用量差异较大,如表4。1~4号园艺场小白菜栽培均只施有机肥,有机肥用量为每茬1 000~2 000 kg/667 m2;5号园艺场只施基肥,热天选择复合肥作基肥,冷天选择生鸡粪;6号园艺场小白菜栽培每年施鸡粪2次,其他时候追施尿素。将所施肥料折合成N素用量,6个园艺场小白菜栽培中N的投入量由大到小依次为:2号园艺场>4号园艺场>3号园艺场>1号园艺场>5号园艺场>6号园艺场。

1.4 病虫草害及其防治

①虫害及其防治 上海地区小白菜主要虫害有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innaeus)、菜青虫(Pieris rapae Linnaeus)、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 Fabricius)、蚜虫(Brevicoryne brassicae Linnaeus)、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大猿叶甲(Colaphellus bowringi Baly),为害部位均为叶片。为害症状均为蚕食叶片成孔洞或缺刻,但又有所区别。例如,菜青虫一般从叶边缘蚕食;小菜蛾幼虫仅取食叶肉,留下表皮,在菜叶上形成一个个透明的斑,严重时全叶被吃成网状;黄曲条跳甲一般在叶片中间留下孔洞。

上海市设施小白菜土壤栽培中虫害防治手段包括农业、物理和化学防治。走访的6个园艺场在小白菜虫害防治中均采取农业、物理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手段。农业防治手段如清除残叶、深耕晒土、通风等。物理防治为钢架大棚覆盖防虫网,棚内挂黄板,密度为52张/667 m2。化学防治则根据各园艺场经营模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具体情况为:1号园艺场为有机经营模式,不使用化学防治;2号园艺场也为有机经营模式,化学防治选用生物农药,例如用1.5%除虫菊素水乳剂防治蚜虫,用量60~

80 mL/667 m2;用1.3%苦参碱水剂防治菜青虫,用量90~100 g/667 m2; 3~6号园艺场,均为无公害标准化蔬菜生产的经营模式,化学防治以政府重点推荐农药品种为主,如用32 000 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防治菜青虫,用5.7%甲维盐水分散粒剂防治小菜蛾,用4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防治蚜虫和黄曲条跳甲,用10亿PIB/mL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防治甜菜夜蛾等。

②病害及其防治 上海地区小白菜主要病害有霜霉病(Peronospora parasitica Fries)和根肿病(Plasmodiophora brassicae)。霜霉病,通常在忽暖忽寒、多雨高湿的天气条件下易发生流行,病害症状为叶面出现不规则形块状黄褐色枯斑,相应的叶背出现稀疏白霉病征(孢囊梗与孢子囊),严重时病斑连合为大小不等的斑块,致叶片干枯。根肿病在冷凉而排水不良的酸性至中性土壤中发生严重,主要症状为根部肿大[6]。

上海市设施小白菜土壤栽培中病害防治手段包括农业和化学防治,且以预防为主。农业防治手段如实行轮作、施用腐熟的有机肥、通风以降低湿度和清除残叶等。化学防治手段如施用687.5 g/L氟菌・霜霉威悬浮剂防治霜霉病。调研发现,1~4号园艺场小白菜生产均与不同科的蔬菜进行轮作,均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并且播种前都采取清除残叶、深耕晒土、通风等农业防治手段预防病害发生。5号和6号园艺场小白菜生产仍以连作为主,且以生鸡粪作为基肥。

③除草技术 上海地区小白菜的除草主要分为3个时期:播后苗前喷洒金都尔(精异丙甲草胺)防草害;采收鸡毛菜和小青菜的同时拔除杂草;采收结束耕地前,用百草枯清理整个菜田。

1.5 生产成本

6个园艺场均未对小白菜生产成本进行详细记录与核算。因此,根据小白菜生产中的物料投入、土地和设备租赁费用及用工情况,并结合当地劳动力和其他物料价格估算出各项生产成本,如表5。其中, 2号和3号园艺场肥料为自制有机肥,其生产成本较高,属于个例;1、4、5、6号园艺场选用商品有机肥或化肥,代表了上海地区小白菜生产肥料施用现状,故成本分析只比较1、4、5、6号园艺场。小白菜生产的物料投入主要包括种子、肥料和农药+黄板,分别占成本投入的5.3%~9.1%, 12.7%~23.6% 和2.3%~5.9%;劳动力投入占42.0%~49.3%;土地及设备租赁投入占18.5%~33.6%。

不同园艺场生产小白菜的成本项目相同但费用比例和成本总额差异较大。1、4、5、6号园艺场生产成本以人工费为主,约占50%,其次为土地及设备租赁费或肥料,种子、农药所占份额较小。2号和3号园艺场生产成本以肥料投入为主,肥料投入分别占成本构成的42.0%和56.2%,劳动力投入次之,分别占29.6%和24.2%。6个园艺场生产成本总额由大到小依次为:3号园艺场2号园艺场1号园艺场>4号园艺场>5号园艺场>6号园艺场。

2 主要问题分析

2.1 种子成本高、用量大

目前上海小白菜栽培最多的品种是华王。华王引自日本,种子纯度>98%,发芽率>85%,价格为350元/kg。而国产种子的纯度和发芽率均不及华王,平均价格70 元/kg。进口种子的价格是国产种子的5倍,加大了成本投入。

此外,小白菜生产大多采用直播,种子用量约为450 g/667 m2;而育苗移栽,以1号园艺场为例,其移栽密度为20 000株/667 m2时,理论种子用量仅为103~118 g/667 m2,发芽率85%,成苗率80%。实际种子用量约为理论值的4倍,种子的损耗也加大了成本投入。

2.2 水肥决策凭经验

6个园艺场的小白菜水肥管理均凭经验。水分管理上,灌溉时间和灌溉量控制主要通过人工观察,无据可循。通常人工灌溉方式灌溉量偏大,过量的水分会使温室内湿度增大,容易引发病害[7]。而采用微灌方式虽然可以减少灌溉量,但由于缺乏可行性强的灌溉决策方案,农民普遍依据人工经验判断,随机性较大,不适宜大面积推广。

施肥管理上,普遍使用有机肥,但有机肥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用量不等。主要靠经验,随机性较大,未形成相对科学、统一的施肥策略。对土壤中各营养元素的丰缺状况不了解,未掌握小白菜肥料需求规律,盲目施肥,降低了肥料利用率,也往往造成土壤盐渍化。1~4号园艺场小白菜生产有机肥投入量折合成N素用量23~60 kg/667 m2,5号和6号园艺场投入的复合肥和尿素,折合成N素用量仅3.8、4.7 kg/667 m2。可见,上海地区小白菜生产通过有机肥投入的N素比化肥投入的N素更多,这与已有的一些研究结果一致[8,9]。并且,小白菜生产以施基肥为主,与严瑾等[10]推荐的小白菜生产施肥策略不一致。由此可见,目前小白菜生产中施肥决策没有达到最佳状态。

2.3 产品质量安全无保证

小白菜生产中农药使用不规范的现象仍然存在。以5号园艺场为例,夏季小白菜生产,每3~4 d用药1次,杀菌剂、杀虫剂交叉使用,用药量大于推荐剂量的2倍。调研时也了解到,个体农户种植的小白菜,农药残留超标现象时有发生。

2.4 劳动生产效率

上海地区小白菜生产存在劳动力老龄化严重的问题。以1号园艺场为例,长期雇工38人,其中55~60岁,占比2.6%;60~70岁,占比39.5%;70岁以上,占比57.9%。

此外,小白菜生产过程中机械化程度不高。播种、移栽、灌溉、施肥和收获等各生产环节均靠人工,作业效率情况为:施肥整地,120 h/hm2;移栽,

1 200 h/hm2;收割,480 h/hm2。可见,上海地区小白菜劳动生产效率低下。

3 高效安全化生产建议

3.1 推广种子加工处理技术

小白菜种子应由种子公司和专业机构进行更严格的精选加工处理,以提高播种质量。种子加工处理,包括果穗进料、烘干、果穗脱粒预清、种子精选、包衣、包装等一系列工序。现实生产中,因种子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加工的要求各有差异,但大多数种子加工的工艺都包括初清、精选分级、拌药处理、称重、包装等。处理的目的包括防治病虫、刺激种子萌发、打破休眠、便于播种、提高活力等。目前常用的种子处理技术与设备有种子包衣与丸化、种子带、种子毯等。

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种子加工及商品化生产的成功案例,大力推进我国小白菜种子加工处理技术。以德国KWS种子公司甜菜种子加工处理为例,其在南欧繁制甜菜种子,收获后运输到Einbeck德国总部进行加工丸化处理,丸化设备采用制药工业机器,将丸化后的种子损伤降到最低。丸化后甜菜种子按每10万粒为单位包装成1盒,正好是1 hm2的播种量。包装上具有欧盟种子认证(蓝)标签,内容分别为作物名称、品种名称、认证单位编号、生产批号、数量、是否包衣、种衣剂类型、丸粒化种子粒径、生产日期和条形码。为保证种子加工质量,在甜菜种子加工前,要对粗种子进行发芽和田间出苗试验;在种子加工过程中,还经过多次质量检验,以及最终田间出苗试验[11]。因此,我国小白菜种子加工行业还需要提高现有技术水平,完善现有工艺,注重小白菜种子加工处理技术的各个关键环节,以期提高种子质量、促进田间成苗及提高产量,满足农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对高质量小白菜种子的需求。

3.2 发展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

发展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精准灌溉和精准施肥。水肥一体化的核心思想是以作物需求为导向,根据作物的需水需肥规律,采用水肥精准化控制的办法,科学配比肥料,适时浇水,实现肥水耦合自动化,把水分和养分定量、定时,按比例直接提供给作物。相对于传统的施基肥、追肥等施肥技术以及沟灌、微喷等灌溉方式,水肥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了水肥同步管理。

水肥一体化技术综合了应用工程技术、信息技术和农业生物技术,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操作,不但可以减少灌溉施肥的劳动力成本,而且可以通过降低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来改善设施内微生态环境,抑制病虫害发生,减少农药投入和防治病虫草害的劳动力投入。虽然采用水肥一体化管理模式在灌溉设备的一次性投入以及水溶性肥料方面成本有所增加,但在劳动力、农药使用等方面的成本大大减少。同时,水肥一体化技术有利于小白菜标准化生产,提高小白菜品质和产量,从而促进农民增收。此外,随着政府对节水灌溉和水溶性肥料补贴比例的增加,小白菜种植效益将进一步增加[12]。

从调研的几个园艺场来看,上海地区小白菜生产在施肥、灌溉的关键技术决策上还没有形成相对科学的规程,对小白菜需肥需水规律还没有系统掌握,在小白菜产量和品质上仍有提升空间。由此来看,在上海市推广小白菜水肥一体化管理模式具有可行性。

3.3 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伴随人口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市场需要提供更多高品质的新鲜蔬菜来保障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作为特大都市的上海,对高品质蔬菜的需求也不断增强。然而小白菜生产中滥用农药的现象仍然存在,个体农户种植的小白菜,农药残留超标时有发生。因此,在小白菜生产过程中应该积极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安全。

在绿色防控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对栽培过程中允许施用的农药进行严格监管,建立采后多级检验制度,还应该加强频振式杀虫灯、防虫网、烟雾机等性能安全的植保设备的应用[13]。也可以通过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监控检测小白菜病虫草害发生、发展规律,建立小白菜生产绿色防控技术规范,达到预防为主,提前防治的效果,从而减少小白菜生产过程中的农药使用量,提高品质,保证小白菜的食用安全。

3.4 开展全程质量监管与可追溯

在小白菜生产过程中还可以引入蔬菜质量管理(质量分析与关键点控制,QACCP)体系,即主要通过分析和确定小白菜生产中的关键环节,对生产过程中的所有关键环节进行全程跟踪并控制,以有效地保证小白菜产品质量安全和实现全程质量监管。还可以通过RFID 等条形码识别、无线通讯网络等信息技术,将QACCP 数据库中小白菜种植过程记录与某一特定的追溯码(可以是条形码)相关联,通过扫描或者输入条形码的方式,追溯小白菜的种子来源、采收地点、采收日期及包装日期,实现小白菜生产全过程质量管理的可追溯[14]。蔬菜商品质量安全管理系统的引进,能够建立小白菜生产全过程管理档案,实时记录生产信息,同时实现产品生产的历史记录信息追溯与产品实时状态查询功能,可以保障小白菜生产全过程QACCP 管理的标准化、数字化和信息化,满足信息可追溯、状态可查询、质量安全可管理可控制的要求。

3.5 推广小白菜机械化生产技术

大力推广小白菜机械化生产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目前上海地区小白菜生产劳动力存在严重老龄化的问题,个别园艺场70岁以上从业者,占比高达57.9%,而且几乎没有机械化设备的应用。因此,为提高小白菜生产效率,保障小白菜供应,在小白菜生产中应用机械化生产技术显得十分必要。

小白菜的机械化生产要求耕地、整地、播种、移栽、收获等各作业环节均实现机械化。张兆辉等[15]报道的小白菜机械化生产的关键技术已基本实现,具体包括:①品种选择,在满足生育期、蔬菜质量的前提下,选育胚轴长、直立性好、适于机械化移栽和收割的品种,如耐热605、新夏青4号、新夏青5号、机收一号等;②机械化耕整地及作畦技术,该技术是以深翻为基础,分别完成旋耕、作畦、开沟、镇压等联合作业工序,使用可变式平整高作畦机(MSE18C)旋耕、作畦、整形、镇压等,每 1 h 约 66.7 m2,作畦后畦底宽 1.4~1.6 m、畦面宽 1.1~1.2 m、畦高 15.0 cm、沟宽 20~40 cm;③精量播种,播种前筛选种子,剔除秕粒及杂质,以保证播种均匀、出苗整齐、一致,从而有利于小白菜生长整齐、一致;④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采用肥水一体化技术实施浇水、施肥,每次喷水时间 10~15 min。因此,可通过这些小白菜生产机械化技术的引进,减轻人工作业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 陈德明,翟欣,张瑞明.关于确保上海绿叶菜生产能力的调研报告[J].上海农村经济,2015(2):10-12.

[2] 翟欣,黄丹枫.都市绿叶蔬菜价格波动原因与对策研究[J].长江蔬菜,2012(18):1-6.

[3] 李会合,王正银.施肥对叶类蔬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J].磷肥与复肥,2001,16(3):65-67.

[4] 熊国华,林咸永,章永松,等.施肥对蔬菜累积硝酸盐影响的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4(2):217-221.

[5] 黄丹枫,郭斗斗,奥岩松.都市菜园生产结构与模式的实践探索[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3(4):88-94.

[6] 洪喜双.如何栽培小白菜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生物技术世界,2014(10):31.

[7] 王克安,李絮花,吕晓惠,等.不同结构日光温室温湿度变化规律及其对番茄产量和病害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1(3):33-36.

[8] Ju X T, Kou C L, Zhang F S, et al. Nitrogen balance and groundwater nitrate contamination: compares on among three intensive cropping systems on the North China Plain[J]. Environ Pollut, 2006, 143: 117-125.

[9] Zhou J B, Chen Z J, Liu X J, et al. Nitrate accumulation in soil profiles under seasonally open' sunlight greenhouses' in northwest China and potential for leaching loss during summer fallow[J]. Soil Use Manage, 2010, 26: 332-339.

[10] 严瑾,黄丹枫,张屹东,等.菜地土壤基础供氮量对小白菜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相关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16):5 071-5 073.

[11] 马继光.欧盟种子加工技术与机械研究概况[J].中国农技推广,2004(5):22-21.

[12] 杨丹妮,常丽英,沈海斌,等.上海市设施番茄水肥管理现状与发展建议[J].中国蔬菜,2016(2):11-16.

[13] 丁惠华.浦东地区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初探[J].上海蔬菜,2011(4):14-16.

蔬菜艺术论文第4篇

关键词:园艺专业;教学改革;考核方式

面对农业科技革命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趋势,高等农业教育提出了“育人为本,质量为先,弘扬学术,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和“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创新型高素质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园艺产品采后处理学是园艺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该课程集园艺产品贮运学和市场营销学为一体,课程内容包括园艺产品采后成熟衰老的生理变化特性、商品化处理程序、冷链贮运流通技术、各种园艺产品贮藏保鲜技术及管理措施等。近年来,我们对园艺产品采后处理学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探索。实践证明,有机整合课堂教学内容、积极改革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深化教学改革,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1.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生产实际

长期以来,针对专业课教学多注重传授基本理论而脱离生产实际的状况,我们按照园艺产品采后处理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安排课堂讲授以园艺产品质量评价、采后生理、商品化处理、运输与流通及园艺产品贮藏及技术管理措施为主线,在注重学生掌握园艺产品采后生理代谢规律及其保鲜原理基础上,密切关注园艺产品的质量安全、冷链流通等焦点问题。例如:“三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的定义、生产标准、产品检测标准,国外果品蔬菜冷链运销、交易运作模式。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介绍发达国家果品蔬菜包装工厂商品化处理生产线、果品蔬菜交易公司运作模式等园艺产品采后处理行业发展的新技术。针对目前国内果品蔬菜采后流通等环节存在的问题,我们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原因、提出相关解决措施。教学改革后,现在的课堂教学不仅内容新颖、信息量大,而且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基本理论与生产实际的有机整合,教学效果良好。

2.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坚持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积极改革教学方式。我们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改变为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采取课堂讨论、学生登台讲课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讲授鲜切花保鲜内容时,我们要求学生掌握鲜切花保鲜原理和鲜切花贮运保鲜主要技术基础,并介绍国内外相关知识。我们还提出一些引导型选题,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选题进行自主研究,完成鲜切花专题小论文。在讲授果品蔬菜贮藏技术内容时,我们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每组3~4人,每个小组负责1~2种果品或蔬菜贮运技术的讲授任务。这样,小组成员就会利用课余时间分头查阅大量相关专业文献,根据每种果品蔬菜的采后生理特性、商品化处理程序特点、贮藏方式及贮运关键技术制作授课课件。在课堂上,每个小组安排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讲授。讲授过程中,小组其他学生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最后,师生一起进行讨论和总结。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热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文献信息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很高,课堂气氛活跃,加上学生制作的课件内容丰富、画面生动,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观念严重制约着高校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是一项探索性和创新性较强的教学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园艺专业是典型的农科应用型专业,所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园艺专业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1.加强设计综合性实践教学管理

园艺产品采后处理课程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和教学实习两部分。课程实验分为基础验证实验、设计综合性实验及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在实验教学方面,我们对于果品蔬菜品质指标及一些关键生理指标(呼吸速率、乙烯释放)检测等基础验证性实验,坚持对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同时增加设计综合性实验的比例。我们将4~5名学生分为一组,让他们独立完成一种果品或蔬菜贮藏一周的综合实验全过程。学生可以利用学习保鲜理论分析引起贮藏产品品质变化、包装内结露的关键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教学实践可知,设计综合性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及操作技能。

2.促进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实施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河南农业大学近年来拨专款设立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有指导性项目和自主设计性项目两种。学校坚持开放实验室教学平台,积极拟定课题供学生选择,例如:果品包装形式选择等果品保鲜研究课题等,这些都促进了学生综合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很多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自主设计课题、制定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研究及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课程组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已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3篇学术论文,荣获3项河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优秀奖。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项目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自由探索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是促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3.深入园艺产品流通市场调查

在园艺产品采后处理学课程实践教学实习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到郑州果品蔬菜贮运销市场调查果品蔬菜的种类、价格、包装、运输方式、贮藏方式等,了解果品蔬菜货架期常见贮运病害,使学生熟悉目前果品蔬菜各流通环节运作体系模式及管理措施。许多学生所写的调查报告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针对性强,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目前国内果品蔬菜贮运销售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环节,并提出了相关解决措施。例如:有学生提出,尽快开发中小型预冷设备,建立和完善园艺产品冷链物流体系,这是促进果品蔬菜品牌化、精品化、优质化进程,全面提升园艺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我们根据园艺产品采后处理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特点,减少基础验证性实验教学的比重,增加综合应用性和创新性实验教学的比重,实现了不同实验教学层次的有机组合,建立和完善了课程实验教学体系,探索出了促进高素质创新型农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三、调整考核方式,开展多样化综合评价

蔬菜艺术论文第5篇

关键词:设施园艺工程农业现代化发展

目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掀起了大抓农业、科教兴农的热潮,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像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将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列为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这是唯一的一项农业产业示范工程项目,与电动汽车、小康住宅,高清晰度电视等高科技工业产业化项目并驾齐驱,这在我国还是第一次,说明了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所谓工厂化高效农业,主要内容就是指以蔬菜设施栽培及相关产业的研究与开发。设施园艺是我国农业领域一个重要的方面,蔬菜、花卉、果品是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农产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设施园艺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产品的附加值也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谈到今后工作重点时,提到了"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这里面的"种"指的就是设施园艺,它与人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提高关系极为密切,长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大抓"菜篮子"工程,就证明了这一点。

设施园艺涵盖了建筑、材料、机械、自动控制、品种、栽培、管理等多种学科和多种系统,因而科技含量高,所以设施园艺的发达程度,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目前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建立的很多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主要内容也是在搞设施园艺工程;说明了设施园艺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设施园艺工程事业的发展,必须置身于农业现代化浪潮的大背景之中来考虑。

蓬勃发展的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五年,我国农业现代高潮到来的大背景,使得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表现在:

l、全国以蔬菜栽培为主体的设施园艺面积已达86.7万公顷(至1998年底),设施类型主要为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居世界第一位,比198:年增长了120倍。在一些大中城市郊区,蔬菜设施栽培面积已超过当地菜田总面积的10%以上,某些地区已接近30%,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设施栽培分布的地域不断扩大,80年代设施园艺主要在"三北"地区发展,而现在正向南方迅速扩展,发展势头已超过北方,尤其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更为迅速。

2、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以节能为中心的设施园艺生产体系。北方广大地区大力推广与发展节能型日光温室,冬季不加温在北纬40o左右的高寒地区生产出喜温果菜,更高纬地区可生产耐寒蔬菜,基本消灭了冬春蔬菜淡季;南方大力推广塑料拱棚及遮阳网,降温防雨,克服了夏季蔬菜育苗的难题,解决了长期没有解决的蔬菜夏淡季。加上全国疏菜大流通、大市场,全国各地蔬菜供应均衡稳定,丰富多彩,四季长青。人均蔬菜占有量高达240吨-250kg/人·年,居世界领先水平,其中设施蔬菜人均占有量目前也达到了33kg/人·年,比1981年增长164倍,为"菜篮子工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3、设施园艺工程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园艺设施逐步向大型化发展,小型简易类型比重下降约20%。通过大型现代化温室及配套设施的引进,促进了我国温室产业的发展,使我国新型优化节能日光温室和国产连栋塑料温室得到进一步推广,由于设施结构设计建筑更加科学合理,使得设施内的光温水气环境得以优化,有利作物生长发育,为高产优质奠定了基础。例如我国日光温室黄瓜的最高亩产已达2.5万kg/年,接近或达到设施园艺发达的荷兰、日本等国的水平。设施栽培作物种类日渐丰富,除蔬菜外,花卉也占有相当比重,果树设施栽培也正在迅速发展。

4、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大中城市近郊区的耕地不断减少,如何发展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近年来提出了"都市农业"的概念,都市农业的定位是在城市周边,与大都市的二产、三产密切结合,融合服务于大都市,保证都市多元化、高质量消费的需要,要做到可持续发展,且有利生态环境的优化,因此往往把设施园艺做为首选项目。北京的"朝来农艺园"、"锦绣大地",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孙桥园艺试验场。东海农场等,将现代化的温室园艺与观光旅游结合起来,与向青少年进行农业科普教育结合起来,一举多得,拓展了设施园艺的功能,据统计仅在北京地区就有十多处,成为大城市周边的新景观。

5、近年来全国各地乃至到县乡等基层单位,都在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北京中以示范农场引进的现代化温室于1995年建成投产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参观者。不少农业主管部门也纷纷效仿,引进国外温室设备、专用品种、甚至专家,希望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建立起现代化农业的样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引进的现代化温室已达170多公顷,其中1995年以后引进的,占总面积的83.4%。通过对国外高科技设施园艺技术的全面引进、消化、吸收,也全面提高了我国设施园艺的学科水平,上海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效果显著。

6、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相关政策向农业倾斜,使得不少企业家也开始关注农业项目,他们看到农业现代化的美好前景,把投资热点转向农业,多数也是从事设施园艺生产。投资力度之大,是以往罕见的,以北京"锦绣大地"为例,它是一个民营企业,投资额已近亿元,主要从事设施园艺及现代化畜牧业,以企业化的管理机制,从事农业高科技产业开发,这是一种全新的农业产业,受到中央领导的关注。上述种种都为设施园艺工程事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相关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商机。

7、设施园艺工程的科学研究,受到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重视与支持

"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所列的部级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项目,总体目标是瞄准21世纪农业发展趋势,集成国内外设施园艺高新技术,在北京、上海、辽宁、浙江、广东等不同生态气候型及不同区域经济特点的五省市,建设一批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产业化为目标的科技经济一体化超前型示范工程模式,围绕蔬菜设施栽培的高产、优质、高效,主要研究内容有种子种苗工程、种植工艺工程、采后处理工程、设施环境控制工程、相关产业工程(包括温室制造、环控仪器设备、农机具、穴盘生产、蔬菜包装保鲜、专用肥料、生物农药厂等)五大方面。此项目已于1996年正式启动,2000年完成。该项目科研经费总投入高达5000万元,相当于"七五"、"八五"有关设施园艺重点项目经费总和的10倍,足以说明国家对设施园艺工程的重视。

与设施园艺工程有关的科研项目,不仅有应用技术的研究,还有基础理论的研究。199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设施园艺高产优质的基础研究"列为重点项目证式启动,这在我国设施园艺工程学科领域,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反映出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学科水平已跃上新台阶。

8、已形成了一支从事设施园艺工程专业的科技队伍,二十年来这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强有力的梯队,为设施园艺的宏观决策,生产、科研、教学和推广,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一批中青年骨干正在茁壮成长,成为本领域的支柱力量,为顺利实现新老交替,使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46个蔬菜研究机构,其中绝大部分有从事设施园艺的研究机构和人员。部分农业院校,近几年来陆续开设了"设施园艺"课程,有的还开出了硕士、博士学位课,培养了大量高级人才。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和过去比较,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事业正处在建国以来最兴旺发达的时期,令人欢欣鼓舞,但也必需冷静地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及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1、我国设施园艺的面积虽居世界第一位,但是以简易的类型为主,设施环境可控程度与水平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遇灾害性天气和年份生产没有保障,农民遭受损失,市场供应出现波动。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统计,截止到97年全国蔬菜设施面积为84.11万公顷,其中中小拱棚面积为42.42万公顷,占到50%,这些都是很简易的设施。档次较高的塑料大棚为19.04万公顷,在冬季有相当一部分地区不能进行生产。塑料薄膜温室是冬季生产的主要设施,但以不加温为主。有加温设备的只有0.68万公顷,比例不到1%。至于现代化大型温室,全国总面积仅仅有170公顷左右,微不足道;而国土面积比我国小得多的荷兰,现代化温室面积却是我们的100多倍,可以全天候生产各种蔬菜和花卉,产品行销全世界。

2、设施园艺工程科技含量较低,无论设施本身还是栽培管理,多以传统经验为主,缺乏量化指标和成套技术,不符合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尤其表现在作物的产量水平,尽管我国也有高产典型,但很不普遍,大面积平均单产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设施园艺发达的荷兰、日本、以色列…,无论蔬菜还是花卉,平均产量往往是我国的几倍乃至十几倍。荷兰温室番茄年产量中等水平即可达到60万kg/ha(即4万kg/亩),是我国的4-5倍。从专用品种到配套技术都很完善,设施的光、温、湿、气、肥各个环境因子,全可根据作物需要进行调控,为高产稳产提供了有力保证。

3、我国设施园艺的生产经营方式以个体农户为主,劳动生产率很低,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10,甚至1/100。规模化产业化的水平更低,小农经济的生产和经营与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矛盾越来越突出,更难以走出国门与国际市场接轨。发达国家的设施园艺工程已形成独立的产业体系,我国还是分散的,以小型的乡镇企业为主,尤其在"硬件"的生产与制造方面技术水平、工艺水平不高,无法和发达国家相比。近年来随着外国温室公司不断涌入我国,他们的产品虽然价格很高,但因质量好,工艺精湛,还是受到欢迎,使我国原本就不太发达的相关产业,受到较大的冲击。

4、目前我国设施园艺的迅猛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高科技示范园区遍及全国,但内容雷同,设施园艺有较强的地域性,必需因地制宜才有效果。而目前一些地区或单位,不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气候特点出发,盲目模仿别人,不惜重金进口外国大型温室,甚至还有个别领导把园艺设施建设做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只顾建设而没有明确的生产目的,设施虽然建起来了但效益很差。这些现代化温室冬季需要加温,夏季还需降温,耗能多、运行成本高,不适合中国国情,加之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大锅饭"的管理体制,使得生产不但不能赢利,还严重亏损,体现不出高科技示范作用,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对今后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必需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及时加以解决,才能使我国设施园艺工程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得以持续发展。从本专业委员会的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l、大力扶植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设施园艺工程生产体系,尽快形成相关产业,这是提高我国设施园艺工程总体水平的物质基础,国家应在政策方面给以具体支持。

2、大力加强设施园艺工程相关学科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大科研投入,组织部级的科研队伍,与地方密切合作,抓住关键问题(包含硬件和软件两大方面)联合攻关,边研究边开发,使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这是提高我国设施园艺工程总体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证。

3、尽快克服我国设施园艺事业迅猛发展的盲目性,尤其对外国现代化温室的引进工作,应有专门机构统一管理,引进之前要组织专家充分论证,新闻媒体的宣传要实事求是,正确引导。全国各地应分层次发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而不是搞花架子,做门面。从我国人均蔬菜的消费量看,目前蔬菜设施栽培面积不宜再盲目增加,否则会导致"菜贱伤农",关键要提高品质,增加花色品种。

4、设施园艺是一种受控农业,受管理技术的影响程度比自然农业大得多,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在于科技水平及科技含量的差距,说到底是人才素质的差距,所以必需注意培养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大力提高生产者的素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应该千万百计,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大力普及设施园艺的科学知识,使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使其持续、健康、迅速的发展。

充满希望的未来

设施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方兴未艾。据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预测,到2030年,全国设施园艺面积将达到170万公顷,是目前总面积的两倍,足以看出发展势头之强劲。到那时设施生产的蔬菜人均占有量,将达到50kg/年,占蔬菜人均占有总量的20%,比目前将提高51.5%。这意味着我们从事设施园艺工程事业的专家教授、科技人员及生产者肩上的担子还是不轻的,任重道远。我们设施园艺工程专业委员会,面对蓬勃发展的中国设施园艺工程事业,倍感兴奋之余,更感到责无旁贷、压力沉重。中国设施园艺工程的未来,之所以充满希望和活力除了文中罗列的那些令人振奋的发展数字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洪流,正以排山倒海、不可阻挡之势,滚滚向前;而设施园艺工程做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面,犹如激流中一朵绚丽的浪花,不断地汇入洪流,也将川流不息。

参考文献

蔬菜艺术论文第6篇

赤峰市设施园艺产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农民自发在庭院前后利用简易覆盖设施进行叶菜类生产。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菜篮子工程”的实施,在农业部门引导下,赤峰南部旗县、城郊区模仿外地日光温室建造模式,并取得一定成效。2004年,高效节能机建厚墙体日光温室的引进、研究及推广应用为赤峰市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蔬菜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12年,设施园艺产业面积80.9 万亩,年总产值89.92 亿元,全市农牧民人均增收2569 元。“十二五”期末,规划设施园艺产业面积达到100 万亩。

设施园艺产业长期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近10多年以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实施设施园艺产业专项推进,通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工作,全市设施园艺产业发展保持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从图1可以看出,进入2000~2003年设施园艺产业以每年1 万亩/年的速度发展,2004年以后发展速度提升,实现6 万亩/年的发展速度递增;尤其是2007~2009年设施园艺产业快速发展,全市设施园艺产业按照10 万亩/年的发展速度稳定推进。截至2012年底,全市设施园艺产业面积达到80.9 万亩,占全自治区设施园艺产业面积的40%,居内蒙古自治区之首,已成为全区农业生产中经济效益最好,发展速度最快、促进农民增收最多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同时,赤峰市被纳入《全国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之中,是东北设施蔬菜生产基地重要组成部分。

设施园艺产业建设的主要类型

塑料大棚,是一种简易实用的保护地栽培设施,能充分利用太阳能,有一定的保温作用,为赤峰市早春和晚秋淡季蔬菜生产的主要设施类型。大棚按照骨架材料构成主要分为:竹木结构、氧化镁结构、无立柱钢架结构和钢筋竹木混合结构塑料大棚。竹木结构大棚跨度8~12 m,高2.4~2.6 m,长度40~60 m,占地333.5 m2,内设立柱,全竹木拱架;无立柱钢架大棚一般跨度10~14 m,高2.5~3.0 m,长度50~60 m,占地面积0.8~1.2 亩。塑料大棚约占全市设施园艺产业面积的34%。

节能型日光温室,是适合赤峰市丘陵旱山坡地建造的一种温室类型。机建厚墙体日光温室[1],通过机械堆积、压碾、勾切厚土层墙体,充分利用太阳能,跨度多6~6.5 m,脊高3.2~3.5 m,后墙高度2.3~2.6 m,可不加温进行越冬蔬菜生产。在设施园艺实际生产过程中,此类温室结构类型也在不断优化。近年来,科研成果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主导推广机建厚墙体日光温室结构跨度多以8 m为主,脊高4.2~4.6 m,后墙上宽2~2.5 m,下宽4~4.5 m,长度80~100 m,骨架结构多以全钢骨架为主,温室光热性能完全能够满足越冬果菜栽培。全市日光温室面积约占设施园艺产业面积的65%。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特点

集约化育苗发展迅速。到2012年底,赤峰市共有蔬菜集约化育苗场18 处,年育苗量超过5000 万株的育苗企业1 家。全市年育苗量1.17 亿株,主要品种有番茄、辣椒、西甜瓜,产品除供应本市外,还供应辽宁、河北等地。

区域化种植初具规模。赤峰市设施园艺产业以抓好规模小区建设为重点,以规模求效益,以规模拓市场,全市有设施园艺产业的乡镇占80%,相对集中的规模小区不断出现。到目前全市百亩以上的设施园艺产业小区共有1741 处,千亩以上小区245 处,万亩以上的园区6 处,一系列特色的农产品生产集中区域相继出现。

产业链条逐步延伸。目前,全市蔬菜交易市场37 个,年交易能力144 万吨。全市共有173 家经济作物农业合作社,具备无公害认证的近百家,有22 个无公害蔬菜品牌获得商标认证。蔬菜瓜果经济合作组织57 个,专业蔬菜经纪人近万人。蔬菜大中型加工企业17 个,消化新鲜蔬菜3.73 万吨,初步形成了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态势。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赤峰市设施蔬菜生产实现了由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一季增收向四季增收的转变。日光温室大宗蔬菜年亩纯收入达到1.5~3.0 万元,塑料大棚年亩均收益0.7~1.0 万元,设施蔬菜生产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稳固渠道。在以蔬菜生产为主要种植模式下调整设施园艺产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油桃、葡萄、薄皮甜瓜、食用菌、鲜切花卉等多种种植模式,设施园艺产业向多元化发展,开拓了设施园艺产业增收新途径。

发展设施园艺产业的主要经验

政府引导,专项推进

实践证明,在现阶段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农牧民认识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实行政府引导和推动产业建设是可行和有效的。在推进蔬菜产业特别是设施园艺产业建设过程中,市委、政府各级各部门紧紧抓住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支持的重要机遇,将设施园艺产业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切实加强了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部门实地抓,层层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实行一票否决,并制定和出台了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促进了产业规模和产业水平扩大和提升。

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保证设施园艺产业建设

在设施园艺产业建设资金筹措方面,逐步建立起以政府财政资金(包括项目资金和配套资金)为引导,信贷资金做保证,农民自筹为主体,企业和集体投入为补充的融投资机制。金融部门积极探索农村信贷抵押担保机制,拓宽邮政储蓄银行信贷品种,加大设施农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银行、信用社积极参与到设施农业建设中去,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激活农村金融市场,为设施园艺农业建设提供信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充分发挥信贷支农主渠道作用,实现“银农、社农”的双赢[2]。

完善土地流转,推动设施园艺产业发展

土地调整是关系设施园艺产业规模发展的关键因素,对此各地采取多种方式(如反租倒包、农户互调、直接租赁等)加快土地流转。加大政策宣传和引导,提高对土地流转重要性的认识,正确处理好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与推进土地流转之间的关系,调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从事设施园艺产业的积极性,土地流转对促进设施园艺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学者认为[3],应从健全农村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加快产业化发展等方面促进土地流转,支持设施园艺产业健康发展。

完善技术服务,确保设施园艺产业健康发展

一是建立抓好科技服务体系。相关部门把工作重点延伸到设施园艺产业技术服务上来,落实技术措施和技术指导人员,做好农民技术培训,组织好种子、种苗供应。二是按照市场需求安排品种和茬次。坚持依托国内市场,通过对全国各大市场和产地的深入了解分析,选择种植品种,安排好上市时间,提高经济效益。根据赤峰地区特点和市场需求,主推了设施“两优五化三控”集成配套技术(即“二优五化三控”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和优型棚室结构;高效化茬口技术、集约化育苗技术、标准化栽培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和棚室管理机械化;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棚室环境调控技术和抗土壤连作障碍调控技术),蔬菜标准化生产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使农民建设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极大地解决。

今后发展思路

针对赤峰市设施园艺产业建设特点,一是加快老旧棚区的改造升级,重点是改造落后的棚室结构,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和品种类型。二是对于以后设施园艺产业建设,积极引导鼓励多在非耕地上发展新建日光温室。并尽快研究荒坡丘陵地类非耕地日光温室结构设计,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高效节能日光温室标准化建造技术的示范推广及旧温室的规范化改造,促进设施园艺产业建设技术水平的提高。

以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创建和自治区“菜篮子”建设工作为切入点,强化示范点建设,以点带面,促进赤峰市设施蔬菜生产标准化发展。2012年赤峰市创建蔬菜标准园4 个,按照工作要求实行标准化生产,科学规范生产管理,探索总结推广高效种植模式,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提升设施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为进一步促进全市百万亩设施园艺产业健康发展、提质增效,完善基层设施园艺产业技术推广体系,鼓励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科技培训、综合服务等工作;创新培训机制,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快农技人员知识更新步伐;以强化科技创新为支撑,加强技术集成配套,通过试验示范,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引进、吸收、再推广,加快先进技术在设施园艺产业中的推广应用。推进设施园艺产业在不断做大的基础上,进一步做优、做强,实现规模扩张与提质增效并进。

科学谋划,根据旗县区不同发展状况,坚持因地制宜,把发展设施园艺产业与推进特色优势产业结合起来,合理安排种植茬口和调整结构布局,强化特色产业,带动和做强品牌建设。在稳定蔬菜发展的基础上,丰富设施农产品种类,提高鲜切花卉、设施果树、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比重,拓展设施园艺产业发展领域,加快推进设施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向精品、高端方向发展。

增加冷链建设,完善销售市场体系。当前,全市乡镇产地批发市场众多,其中成规模蔬菜产地批发市场37 处,产品远销北京、山东、广东、满州里、二连等大中城市和个别口岸建立销售网点;增加冷链建设,重点强化预冷、保鲜、储藏及冷藏运输等冷链体系建设,推进直销窗口、农超对接、连锁经营等流通模式。制定优惠政策,重点加快引进、培育市场流通主体,大力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企业,依靠龙头企业串联供应链的上下游,形成以核心企业为轴心的蔬菜冷链体系,完善设施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市场建设。(1亩≈667 m2,编者注)

【参考文献】

[1] 林利龙,陈志强,苏敏莉,等.内蒙古自治区丘陵山区机建厚墙体日光温室的建造及应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3):313-316.

[2] 中国人民银行赤峰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对赤峰市设施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0(3):27-29.

蔬菜艺术论文第7篇

蔬菜生产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蔬菜产销量已占全球市场总量的50%以上。但我国蔬菜产业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机械化水平较低,严重制约了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

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荷兰等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生菜、甘蓝、番茄等蔬菜的大型机械化生产作业[1];日本、韩国则基本形成了以播种机、起垄机、移栽机等为主的小型机械化作业装

备[2],而我国的蔬菜机械化生产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虽然上海已经借鉴意大利、日本、韩国的先进经验,在对引进机械装备适应性试验的基础上开展了鸡毛菜、米苋等绿叶蔬菜的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初步形成了与之配套的农机与农艺措施及规范[3]。但近年来国内叶菜类蔬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农业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增加及机械化水平低下等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绿叶蔬菜产业的发展,因此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成本,急切需要将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结合,探索适应上海绿叶蔬菜产业发展的现代农业模式,以提升上海市绿叶蔬菜机械化生产能力,促进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机械化生产的适应性试验、关键技术的展示与示范为基础,通过农机、农艺技术措施的相互配套,形成了以青菜、生菜为主的绿叶蔬菜高效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

1 品种选择

适宜进行机械化移栽生产的青菜品种为艳春、艳绿等;生菜品种为奶油生菜、罗马生菜、罗莎红生菜等。

2 移栽日期的确定

根据不同绿叶蔬菜品种的生长习性及不同季节确定适宜的移栽日期,其中青菜宜选择在10月初至翌年3月底移栽,生菜宜选择在10月初至翌年5月初移栽。

3 集约化育苗技术

3.1 基质的准备

育苗基质按草炭∶珍珠岩=1∶1配制,配基质时边浇水边搅拌,切记不可大水漫灌,以手握后不滴水为准,拌匀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并闷1~2天,以使结块草炭充分吸水。

3.2 穴盘的选择

根据机械化移栽的要求,宜选择50孔或72孔穴盘进行育苗。

3.3 苗期管理

当40%以上种子出苗后揭去地膜使秧苗充分见光。适当控制苗床湿度,湿度切不可过大,以防瓜苗徒长或发生猝倒病。

4 机械施肥与耕、整地技术

4.1 机械施肥技术

整地、作畦前,每1 hm2施硫酸钾型复合肥

300 kg。将硫酸钾型复合肥放入抛肥机中,用拖拉机(354型)配带抛肥机进行撒施。为了保证均匀撒施,应从大棚左侧或右侧开始,并离田头约6 m。

4.2 耕、整地与起垄技术

①耕、整地技术 田块一般一年深翻1次,在清理完杂草或作物残体后,用三华犁进行机械深翻,深翻后应晒地5~7天,然后用拖拉机(354型)旋耕、平整土地,以使土壤细碎。深翻可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适于绿叶蔬菜生长。

②机械起垄技术 采用超轻便作业机平高成形起垄机(PH-MR141,具有旋耕、起垄的作业功能),实现8型棚、6型棚及连栋温室的起垄作业,达到后续机械移栽的农艺要求。具体为:使用超轻便作业机平高成形起垄机(PH-MR141)旋耕、作畦、整形、镇压等,作畦后畦底宽1.1~1.2 m,畦面宽0.9 m,畦高30~35 cm,沟宽25~30 cm;整形、镇压使畦面微实、平整,以满足后续播种的要求。

优点:具有省时、省力、作畦形状好等优点;缺点:对土壤要求较高,要求土块不宜过大。

5 机械化移栽技术

当青菜幼苗、生菜幼苗长至2叶1心或3叶1心即可移栽。采用蔬菜移栽机(PVHR2-E18)进行移栽,将移栽机调节为往返4行移栽,株行距为20 cm×30 cm,移栽前应对秧苗适当浇水,以防止散坨而不利于移栽,移栽时应适当调节移栽机的速度,不宜过快或过慢。用机械移栽具有省时、省力、操作简单等优点。

6 肥水一体化管理技术

移栽后应及时喷水,当看到沟内有明显积水时即停止喷水,此后可依天气情况,3~5天后采用肥水一体化技术实施浇水、施肥,喷水10~15 min,保证移栽青菜、生菜的正常生长。

7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保证绿叶蔬菜的安全生产。在生产过程中,结合使用杀虫灯、黄板、性诱剂、诱捕器等绿色防控措施防治

害虫。

①霜霉病 用687.5 g/L银法利(氟菌・霜霉威)悬浮剂1 000倍液、75%驱双(丙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或250 g/L阿米西达(嘧菌酯)悬浮液1 500倍液交替防治,每隔7~10天用1

次药。

②蚜虫 用4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3 000~

4 000倍液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 000倍液交替防治,每隔7~10天用1次药。

③跳甲 用4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28%杀虫・啶虫脒可湿性粉剂750倍液交替防治,每隔7天用1次药。

④夜蛾类害虫 用3.4%甲维盐乳油2 500~

3 000倍液、50 g/L虱螨脲乳油1 000倍液或150 g/L茚虫威悬浮剂3 000倍液等交替防治,每隔7~10天用1次药。

8 采收

根据青菜、生菜不同生长季节确定采收时间,一般为青菜生长30~40天后、生菜生长25~40天后采收。

参考文献

[1] 黄丹枫.叶菜类蔬菜生产机械化发展对策研究[J].长江蔬菜,2012(2):1-6.

蔬菜艺术论文第8篇

关键词:都市农业;蔬菜生产;集约化

1 都市蔬菜供给保障与质量安全

1.1 都市蔬菜质量安全保障的需求

都市农业是位于城市、郊区及其周边地带,以都市为依托,为满足现代化都市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现代农业,具备商品生产、生态建设、旅游休闲、文化教育、出口创汇、示范辐射等多重功能[1]。目前我国城镇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伴随城市人口的增长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需要提供更多高品质的新鲜蔬菜等农产品来保障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城镇化过程中造成城郊农业用地的减少、农业劳动力的流失,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极端气候的频繁发生等问题对新鲜蔬菜的安全稳定供给提出更高的要求。

中国是蔬菜生产和消费大国,生产了全世界37.7%的蔬菜。作为居民每日生活的必需品,蔬菜供给具有生产周期长、季节性明显、储存期短、难储运易损耗等特点[2]。近些年来,大中城市的蔬菜供应问题越来越严峻,政府部门通过“菜篮子”工程等来保障城市蔬菜的供应,但仍然存在蔬菜自给率不足、蔬菜流通和配给体系不健全、蔬菜价格波动明显等问题。长期依靠外地蔬菜供给会影响城市的经济稳定,并增加物流和环境的压力,而且无法保证蔬菜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尤其是北京、上海等人口过千万的大都市,确保蔬菜的自给能力和安全非常重要。

1.2 集约化生产保障都市蔬菜供给与安全

蔬菜的集约化生产是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较多的资金、装备、技术、劳动力等,从而取得较高的产出与效益的种植模式[3]。集约化生产具有节约资源、高投入高产出、生产优势明显和周年稳定性等优点。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农业集约化经营作了精辟的论述:“所谓耕作集约化,无非是指资本集中在同一土地上,而不是分散在若干毗连的土地上。”1863年发表的《孤立国》中,屠能(J. H. von Thune, 1783-1850年)提出了农业集约度理论,分析了农业生产经营与市场远近的关系:距离城市愈近,运费愈少,价格愈贵,愈需从事集约经营,而在距离城市最近的自由式农业适于生产不耐远途运输的园艺作物及饲养奶牛。1912年布林克曼(T.Brinkmann, 1877-1951年)在《农业经营经济学》提出集约程度的高低受农业企业的交通位置、农场的自然状况;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企业家个人的情况[4,5]等集约性因素的影响。

发展都市和近郊农业(Urban and Peri-urban Agriculture,UPA)为城市供应蔬菜提供了有力地保障,蔬菜的集约化生产模式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蔬菜播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保障蔬菜高产高效和营养品质,同时通过土地、水资源和肥料等的高效利用,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并通过周年持续生产的方式为都市提供稳定的蔬菜保证。都市农业作为劳动密集型生产在城市郊区可以吸收部分劳动力,在近郊生产也有利于建立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互信。在我国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为满足城市居民对营养丰富、种类繁多的蔬菜产品需求,在都市及郊区发展蔬菜的集约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我国现代蔬菜产业化生产的重要环节。

2 蔬菜集约化生产

2.1 蔬菜集约化生产模式

蔬菜集约化的生产方式是在同一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进生产效益。蔬菜集约化生产体现了资本的集中投入、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在都市农业发展中,蔬菜集约化生产的组织特点和经营模式呈现出多元化和结构化,形成了公司加农户的契约模式、基地加中央厨房的联动模式、合作社与商场的对接模式、农区与社区对接的互动模式、农民与市民的家庭农场模式。蔬菜的集约化生产以质量、规模、效益和技术集约为基本特征,把质量经营放在首要的位置上,通过提高管理质量、服务质量,实现高效生产;通过集团化、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方式,集中生产要素;通过人才集聚和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以提高效益为最终目标。

2.2 蔬菜集约化生产的关键技术

蔬菜集约化生产的关键技术主要体现在工厂化育苗、设施蔬菜生产等关键技术的应用,高效利用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蔬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营销为一体的综合农业生产系统。

①工厂化育苗 工厂化育苗是蔬菜集约化生产的第一步,是指在人工可控环境下,运用机械化、自动化手段,采用科学化、标准化技术,按照一定的工艺生产流程生产种苗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6]。秧苗的整齐度、健壮程度、抗逆能力等对蔬菜后期的生产过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工厂化育苗通过对育苗环境进行有效控制,集中光热水肥资源,实现了灌溉的精准化及机械化,大幅度改善蔬菜秧苗的质量,缩短育苗周期,可以为农户及蔬菜生产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种苗。

工厂化育苗不仅可以使种苗企业通过技术集约、资金集约、资源合理配制进行商品苗规模化生产来获得经济效益,而且使种植的农户采用高质量商品苗种植,减少了育苗的设备和劳动投入,同时减少了品种选择的盲目性[6]。通过采用工厂化商品苗,后续的集约化种植过程更容易实现光温调控、肥水管理、农艺操作等作物管理的一致性,可以有效提高劳动效率、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改善蔬菜品质。

目前,我国蔬菜种苗市场需求大,以上海地区为例,番茄生产面积为1 180 hm2,需育苗6.2亿株;茄子生产面积为950 hm2,需育苗3 600万株;黄瓜生产面积为1 160 hm2,需育苗6 100万株;结球甘蓝生产面积为3 000 hm2,需育苗24 100万株;西甜瓜生产面积20 010余 hm2,需种苗1.6亿株以上[7]。

②设施蔬菜种植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设施蔬菜是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部分,通过保护性设施如地膜、拱棚、温室等,利用现代农业工程技术,为蔬菜提供相对可控稳定的生产环境,并通过人工控制营养、水分、光照、温度等,为蔬菜生产创造相对适宜的生长环境。与传统露地蔬菜种植相比,设施蔬菜种植克服了外界环境气候资源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限制因素,加强了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同时打破了传统农业地域和季节的自然限制,能够满足都市农业对蔬菜的较高营养品质、高档次和多种类的需求[8]。

设施蔬菜种植通过对生产环境的有效控制和对操作机械的消毒措施等,能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从源头上减少各种真菌、细菌、病毒及害虫对蔬菜的为害,从而大幅减少各种农药的使用。设施环境还可以通过配合完善的信息监测系统和自动化的机械装备来实现生产的自动化和产品的追溯体系。其中,无土栽培技术配合设施环境控制能够明显提升作物产量品质,同时还可解决传统土壤栽培中次生盐渍、病虫害累积等限制问题,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由于农业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集约化蔬菜生产过程中规模化、专一化的需求,设施蔬菜生产过程园艺机械与设备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在灌溉中,可以配备苗床的自动灌溉水车,在滴灌渗灌中使用电磁阀控制灌溉系统;在无土栽培中,通过定比吸肥器配备潮汐灌溉苗床可以实现水肥一体的浇灌;在温湿度控制中,电动卷帘机、循环风机、空气加热器、弥雾装置、供暖系统等可以实现对温度和湿度的精确调控;在光照及CO2调节中,通过遮阳网、补光灯、CO2发生器等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要素进行调控;随着设施园艺发展,在设施内作业的小型园艺机械装备如播种机、旋耕机、移栽机、采收机、授粉器、喷雾器等有效提升了劳动生产能力,替代人工劳动完成高强度、费工费时的工作;而在植物保护方面,各种生态综合防治装置如诱虫灯、蓝黄板、熏蒸器、紫外消毒器等通过物理、生物、化学的方法实现了对病虫害的有效控制。

大棚及日光温室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程度相对较低,目前比较普遍采用的技术有地膜覆盖、滴灌、喷灌等,环境控制主要通过人工放风和覆盖材料的收放,但单位面积的产量和露地生产相比仍有很大提高,由于成本低和建造简易等优点目前在我国的实际生产中占据较大比例。在部分塑料及玻璃连栋温室中配备有苗床、浇水车、循环风机等,并通过加温、补光设备对设施环境进行优化,是目前国内农业企业进行集约化生产的主要方式,以育苗和高档花卉生产为主。

在大型智能连栋温室中,集约化生产以设施环境及作物生产综合控制系统作为管理的核心,通过信息收集整合、计算机处理、模型智能预测结合商业目标配置对整个作物生产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和调整。各种环境因素和植物生长信息通过全面高效的信息监测系统进行捕获,并结合温室硬件的自动化控制,对温室小气候实现精确调控,是目前荷兰等园艺产业发达国家设施蔬菜生产的主要方式,目前在我国主要以观光展示和技术示范为主。

密闭型植物工厂是设施环境完全人工控制的形式,采用人工光在与外界环境隔绝的条件下进行植物生产,通过营养液栽培、空气调节、温光控制等实现植物生长的全程精确控制[9]。与开放型利用阳光的温室相比更加节约土地和肥水资源,植物工厂通过高密度、多层立体栽培和全封闭的环境控制,使单位面积蔬菜产量达到更高的水平,体现了集约化栽培的优势。目前,在日本已有叶菜类蔬菜的商业化植物工厂投入运营。

③资源高效利用 集约化生产过程中,距离城市越近,土地的成本越高,因此需要充分发掘土地的利用价值。土地的高效利用需要露地种植配合设施生产,例如北方日光温室外耕地可用于种植部分耐荫及香辛类蔬菜,以达到补充生产和趋避害虫的效果;南方水域面积较多,可以种植水生蔬菜,设施周围的边角地带可以生产需求量较小的特种蔬菜及观赏性蔬菜。

在目前中国城市水资源短缺较为严重的条件下,蔬菜集约化生产对水资源的要求更高,例如无土栽培中对水质的要求比较严格,pH值及各种离子浓度需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集约化生产中,通过设施集雨、地表水生态净化、温室冷凝水回收等技术,可以增加农用水资源;同时,在生产中,还可通过精准灌溉、适度灌溉、营养液循环等措施节约农业用水。

有机肥的使用不仅能够满足植物营养需求,还能促进土壤理化结构的改善,有利于实现菜田的可持续生产。在生产中,作物秸秆及城市生物垃圾等均可以通过腐熟发酵制作有机肥,应因地制宜,选择当地较为可靠稳定的有机肥来源进行加工或者使用商品有机肥,防止自制有机肥出现病原菌和重金属污染。

光热资源在集约化农业中的高效利用体现在对温室加温技术改进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如利用太阳能提供温室环境监控系统的电力供应;利用地下水体储热放热,实现夏季和冬季温度的协调。

④商品化及物流管理 蔬菜的商品化处理技术是蔬菜从农产品转化为商品过程中,减少采后损失和提高附加值的重要手段,它包括蔬菜的采收、整修、清洗、分级、包装、运输及销售过程中的保鲜方法与技术[10]。以上海为例,蔬菜的商品化处理率很低,机械化程度更低,采后损耗率达到20%,其中叶菜类的损耗率最高,达到20%~25%,而发达国家的农产品采后损失控制在5%以下,在集约化的蔬菜商品化处理中应当提高机械化程度,建立健全蔬菜产品标准化制度,建设冷链系统,引导和培养消费者形成净菜消费和绿色消费习惯[11]。

在集约化生产中,需要引进现代物流管理系统,建立蔬菜生产流通物联网及产品追溯系统,对蔬菜的种子来源、产地、播种收获期、农药化肥使用情况等种植信息进行记录,可以利用条形码或者二维码等快速识别技术进行物流追踪。

2.3 集约化生产管理策略

集约化生产过程中因为单位面积的产值较高,设施条件下环境改变导致出现病虫害的风险相对较高,环境危险因素的控制要求较为严格。因此,在环境条件控制不好时,容易发生病虫害,为了预防病虫害发生而采用的植保防治以及生产过程中污染的控制等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规范来进行,如GAP、Q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12]。同时,根据生产目标定位,进行相关农产品的认证,如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有机蔬菜等,并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指导生产。集约化生产中管理理念包括产品可追溯、有害生物综合防治IPM、节能减排以及有机物循环利用等,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最大幅度地实现环境生态效益。

集约化生产过程中首先需要做到作物种类品种的合理选择,在结合当地气候条件的基础上,适宜城市近郊生产的园艺作物包括以下特点:不耐储运、附加值高、新奇特、高档专供等,在生产中注重品牌效益,可以申请蔬菜商标。

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可以通过城市冷链物流系统进行食堂、酒店、超市配送;利用港口机场等进行出口创汇;利用蔬菜生产基地的示范展示效应进行品牌推广;通过网络平台,建立电子商务,进行虚拟化生产,将生产基地与社区或学校等单位结合;采用产业合作联盟形成农业企业群,通过农业园区中的不同公司之间合作与竞争,促进整体产业发展[13]。

3 集约化生产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3.1 集约化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在都市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集约化蔬菜生产由于长期土地高强度利用和农用化学品过度投入会导致土壤出现养分失衡、土壤酸化、有害物质积累、生物多样性衰退等弊端,给种植系统与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和严重威胁[14]。由于前期发展水平限制,集约化生产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合成农药的安全使用问题,肥料过度使用导致营养流失、水资源浪费和污染、有机肥腐熟过程对环境的污染问题等。例如,非洲西部地区在都市蔬菜种植过程中旱季使用城市废水进行灌溉,存在重金属离子超标等安全隐患[15]。而在我国山东寿光,由于化肥的过度使用,土壤次生盐渍化和地下水的污染问题很严重。

3.2 集约化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的农业设施化水平相对较低,大部分的设施生产集中在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环境控制和机械化程度较低。相对传统蔬菜种植,发展集约化生产的前期投入成本较高,单个农户难以经营,需要通过蔬菜生产基地、农业企业或农业合作社的组织来实现。

土地流转问题、财政支持力度、资金技术人才引进等在发展集约化农业生产中也起到制约作用,在政策方面,政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集约化蔬菜进行合理的区域规划、建设集约化农业生产园区、对生产单位进行补贴和支持等。

3.3 解决方案和建议

城市发展的供给需求和环境压力同样重要,应十分重视集约化蔬菜生产带来的土地长期高强度利用和农用化学品过度投入等环境影响。合理规划蔬菜生产,稳定生产区域;依靠科学技术,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对土壤、水资源的保护;通过政策引导,发展生态农业、低碳

农业。

在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过程中,通过

推进蔬菜标准园建设,提高农业设施化水平和机械化程度;通过政策扶持和科技驱动,增强农业企业发展集约化生产的能力;形成和完善集约化生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和生态补偿措施[16],扶持蔬菜集约化生产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万方.上海都市农业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

[2] Zhao X, Mu Y Y, Ito S.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influence factors of urban vegetable production in China-based on data of Beijing, Shanghai and Hangzhou [J]. J Fac Agr Kyushu U, 2012, 57(1): 353-363.

[3] 刘巽浩.论中国农业的集约化与持续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1):1-8.

[4]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农业经济卷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百科全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5] Despommier D. The vertical farm: controlled environment agriculture carried out in tall buildings would create greater food safety and security for large urban populations[J]. J Verbrauch Lebensm, 2011, 6(2): 233-236.

[6] 尚庆茂,张志斌.构建工厂化育苗网络促进现代蔬菜产业发展[J].中国蔬菜,2008(6):1-4.

[7] 牛庆良,黄丹枫.上海市西甜瓜工厂化、规模化种苗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J].长江蔬菜,2012(6):84-86.

[8] 何芬,马承伟.中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7(3):462-465.

[9] 黄丹枫,张凯.绿叶蔬菜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J].长江蔬菜,2012(12):1-4.

[10] 沈红然.上海市蔬菜商品化处理现状与发展对策[D].上

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

[11] 余晓红,汪志君.我国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发展[J].中国果菜,2002(4):46-47.

[12] 黄丹枫.都市菜园生产模式之一:有机蔬菜生产与经营 [J].长江蔬菜,2012(20):1-5.

[13] 乔忠,杨白玫.网络经济下工厂化农业企业经营方式研究[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3(7):14-18.

[14] 张桃林,李忠佩,王兴祥.高度集约农业利用导致的土壤退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土壤学报,2006(5):843-850.

[15] Moustier P. Urban horticulture in Africa and Asia, an efficient corner food supplier [J].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orticultural Plants in Urban and Peri-Urban Life, 2006, 762: 145-158.

[1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3-02-01.

Urban Agriculture Production Mode 3: Intensive Production of Vegetables

GUO Doudou, HUANG Danfeng

( School of Agriculture and Biology,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2002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