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疾病护理论文

疾病护理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7 18:00:21

疾病护理论文

疾病护理论文第1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心内科;护理管理;应用

医疗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医务人员、医疗护理技术、药物、环境、设备、医疗护理制度与程序等风险因素进行管理的活动。随着公众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日益增强,“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医疗护理界的共识。心内科患者以中老年人群为多,病情重、变化快,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具有其特殊性,疾病本身及外界环境的改变,严重影响其安全性。因此,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护理服务过程中的各类风险,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已成为心内科护理管理所面临的新课题。针对这一特点,我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认真分析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寻求其防范对策,降低了风险事件的发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风险因素分析

1.1护士的责任心不强,执行规章制度不严

护士是医疗护理活动的直接实施者,也是护理水平与护理质量的集中体现者,护理活动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护士自身素质是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保证。护士的责任心不强,执行规章制度不严,会造成责任风险。如危重病人床头交接班仓促,“三查七对”不仔细,医嘱查对不认真;一级护理未按规定巡视;夜班值班时无菌操作不戴口罩等,是导致差错类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护士习惯于按医嘱被动工作,被动应急传呼,较侧重完成有形的操作性工作,而忽视了病情观察等无形工作,对病情变化缺乏预见性,是导致意外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1.2护士的技术水平和应急能力不够

心内科病人的病情瞬息万变,诊疗技术日新月异,由于临床护士大多年龄小、年资低,专科知识及经验缺乏,专科技术操作不熟练,不能及时掌握新理论、新技术、新护理方法,自然无法为病人提供必需的护理。此外,护士对除颤仪、呼吸机、监护仪等抢救仪器的使用欠熟练,以及对各种恶性心律失常不能及时识别,会直接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

1.3护士的沟通能力与法律意识欠缺

护士不能与病人及家属达成有效沟通,对病情、护理行为没有履行告知义务或告知技巧不当,告知质量不高,是导致护理纠纷或投诉的主要原因。护士的法律意识薄弱,护理记录不及时、欠准确或字迹潦草,随意涂改,用同一笔迹重抄等,是导致护理纠纷的另一因素。

1.4心内科病人特有的高风险性

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脏骤停均是心源性猝死的常见原因。一些诊疗措施如溶栓等也存在高风险性;生活习惯改变:病人不能适应患病后生活习惯的改变,如卧床大小便、活动限制等,加之大多数病人年老体衰,伴有浮肿,发生压疮、跌倒、坠床等风险事件的可能性高。

1.5环境因素

由于地面湿滑、噪音大、病房加床多等环境管理不善引发风险。

二、防范对策

2.1重点抓好制度落实,强化“慎独”精神,增强团队意识

抓好规章制度落实,强化“慎独”精神,是落实各项护理措施的重要保证。教育护理人员认真坚持工作原则,遵守规章制度,实事求是,明确自己的职责,对于工作中出现的失误,不论问题大小都要及时汇报,不可隐瞒情节或自作主张处理,以赢得补救的时间或措施;科室成立护理质量监控小组,严格检查督促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另外,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等特点,若发生上班有遗漏的工作内容,接班者要及时弥补,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2.2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增强护士应急能力

严格执行护理部制订的护士培训计划,尤其是对新分配来的护士,根据科室特点,制订岗前培训计划,逐项培训、考核;通过晨会提问、业务讲课、疾病护理查房等形式学习护理新知识、新进展。进行护理急救知识和技术的教学,针对现有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分析讨论,剖析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充分利用预见性护理程序,找出相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达到人人都有防风险意识,班班都有护理防范重点,使患者微小的病情变化都在护士的监控和预料之中。

2.3加强护患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有效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避免矛盾和纠纷。护士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学会倾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沟通能力与技巧。尊重病人的知情同意权,尤其在实施溶栓、有创诊疗操作等高风险操作时,以适当的方式和语气向病人及家属解释治疗措施,既要让他们全面了解治疗的目的、效果、注意事项及可能存在的意外,又不能让病人过分担忧紧张,以免加重病情。护士要充分从病人的角度出发,尊重理解病人,建立起和谐的护患关系。

2.4增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提高护理风险的防范能力组织全科护士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科室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及时进行评估、讨论、分析,使每个护士都认识到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的重要性,以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护士对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能力。要求护士必须从法律高度严肃对待护理文书的书写。观察病情要有预见性,记录要及时准确,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避免医护记录矛盾。护士长每天检查各项护理记录,禁止随意涂改,同笔迹抄写。

2.5加强病区环境安全管理

对于危重患者,尽量调至易于观察、接近护士站的病室或急救室内;对于神志不清、小儿、老年人及病情危重的患者应加床栏,并将危险物品远离患者,如暖瓶、锐器等,以防坠床、烫伤或意外伤害;对于行动不便者将物品放在患者易取放的位置;尽量保持卫生间、开水房、走廊等地面的干燥,在潮湿处放置防滑标识,以防摔倒。

三、讨论

心内科疾病具有病情变化快,预见性差,死亡率高的特点,护士若没有风险意识,不能及时发现护理风险,将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影响正常的护理工作。尤其在医疗安全被广泛关注的今天,为病人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是护患双方共同的目标。通过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我科的护理质量得以明显提高,护理纠纷、护理投诉明显减少,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正在不断地增强,护理满意度也在不断地提高,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好评。

疾病护理论文第2篇

1.1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因素:大部分临床使用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均有抗胆碱能作用,,产生抗胆碱能副作用。服用抗精神病药会使腺体分泌减少,引起口干便秘。同时抗精神病药的镇静作用又使得病人肠蠕动减慢。[4]

1.1.1抗精神病药药物选择性的阻断M受体,因而能对抗胆碱能的神经递质或拟胆碱药物的M样作用。可抑制腺体分泌,抑制结肠前伸运动导致便秘。抗精神病药药物中氯丙嗪.硫利达嗪,氯氮平,奥氮平,蝰硫平,.抗抑郁药中的阿米替林,多赛平,丙咪嗪,氯丙咪嗪,氟西汀,舍曲林,帕罗西汀均具有以上副作用。

1.1.2当临床治疗中抗精神病药合并抗胆碱能药物合用的时候,或是使用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治疗时,患者更易发生便秘。

1.2运动因素 :住院期间缺乏体育运动:精神科病房大都采用封闭式管理。致使患者活动范围受限。而且部分病人长期住院,生活懒散,活动量较少。

1.2.1有的时候受精神症状影响活动较少,导致肠蠕动减慢也是便秘发生

的原因之一。

1.2.2部分患者因为抗精神病药药物的过多镇静作用,发生嗜睡乏力等表

现,导致便秘更易发生。

1.2.3部分患者受精神症状木僵或意志贫乏的影响,长时间卧床活动极少

致胃肠道肌肉张力减弱,肠蠕动减慢而发生便秘。

1.3饮食因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食物及液体摄入量不足及饮食搭配不合理。

1.3.1部分对精神症状无自知力的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常常受精神症状的

影响,拒绝饮食。如:严重抑郁患者自杀欲望强烈,拒绝进食。有被害

妄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为食物被投毒拒绝饮食;严重自罪妄想的患者

认为自己不能进食正常食物只吃剩饭剩菜脏的食物;木僵或紧张症综合

症的患者受精神症状影响长时间卧床不动;阵发紊乱的患者或躁

狂症患者在兴奋期间无法进食等等情况,均会导致精神疾病患者食物及

液体摄入量严重不足。

1.3.2精神科病房一般无陪护或集体伙食,集体伙食标准过低,或集体

食谱过于单一。均导致病人对三大营养物质摄入不均衡。碳水化合物摄

入过多,动物脂肪及动物蛋白质摄入过少,蔬菜水果摄入量过少,缺乏

膳食纤维(有研究显示:膳食纤维可影响结肠传输时间,粪便量和肠蠕动次

数[5])食物中缺乏膳食纤维或水分,肠道中无法形成足够的粪便容积和液

化食糜,食糜通过结肠速度减慢时间延长,水分吸收增加产生便秘[6] 。或

是护理人员数量过低,对病人进食情况管理不够。病人爱吃的多吃不爱

吃的少吃,甚至是不吃等等。以上情况饮食搭配不合理,均可导致长时

间住院患者发生便秘。

1.4年龄因素: 老年患者随年龄增加,腹壁肌张力下降,胃肠道蠕动减慢,括约肌松弛等导致肠道控制能力下降而出现排便功能异常.

1.4.1初发病老年精神病人,因心理应激影响引发胃肠道反应,出现消化

功能障碍,部分患者会出现便秘。

1.4.2时间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老年精神病人,因长时间使用药物,导致

感觉阈值增高,常常在并发便秘时诱发肠梗阻,此时病人常缺乏主诉,

常导致病情发现较晚,临床处理困难。

1.4.3老年病人容易并发其他躯体疾病,也是诱发消化道异常的重要原因。

1.5环境变化因素:为确保临床治疗的安全性 ,住院期间精神病人往往不能独自如厕。精神科病房如厕环境缺乏私密性,病人入院后 ,环境改变会引发生理节律变化,如厕设备不适宜及不能独立如厕,均会对病人产生影响。因而影响正常排便引发便秘。

1.6其他因素:精神科患者合并其他躯体疾病,如痔疮,肛裂;或入院前即有便秘;长时间使用止泻剂导致的便秘;躯体疾病治疗中使用吗啡类药物;使用钙通道阻滞剂.神经阻滞剂及含钙.铝制酸剂等使得肠道肌肉松弛引起便秘[7]。

2 护理措施

2.1严密观察便秘症状:一般情况下,精神疾病患者多有认知功能障碍,导致对便秘不能主动诉说或不愿意说,老年精神疾病患者排便反射不敏感,需要护士仔细观察和主动询问,甚至配合查体才能发现。故对于老年体弱精神疾病患者,长期卧床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严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差的患者,智能障碍的患者应每日重点观察[8]。每日主动询问排便情况,,定期查体。如发现患者烦躁不安,腹胀腹痛要及时协同医生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2.2饮食护理:合理安排饮食,督促病人增加饮水量。督促病人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具有亲水性,能使食物残渣膨胀并形成凝胶,达到增加粪便容积刺激肠蠕动的作用[9])。

2.2.1督促病人多吃蔬菜水果。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每日饮水达到____0毫升,以保持胃肠道足够的水分,软化粪便。根据病人身体情况,适当食用油脂类的食物或蜂蜜,可肠道利于粪便排出。

2.2.2对不肯主动进食的患者,鼓励其进食,必要时可喂食。

2.2.3对受精神症状控制拒绝进食的患者,应耐心劝解与解释引导,鼓励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引导患者参加分餐和集体进餐。以解除其患者的顾虑;对存在明显自责自罪妄想的患者,可将饭菜混合后给予。对因药物副作用引起的吞咽困难的患者,及时通知医生早期处理。对低钾血症的患者要通知医生及时补钾。

2.2.4对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可给予肠道微生态制剂,一方便补充大量的有益菌,纠正菌群失调。另一方面有益菌定植后会产生足够的有机酸,刺激肠道蠕动,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具有较好的保健作用[10]

2.3合理使用药物:精神科护士要主动协调医生,及时通报病人的饮食和排便情况,以提供足够的临床观察,促进医生合理使用药物,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3.1研究发现:抗精神病药的种类不同,便秘的发生率不同,,依次为氯氮平(52.63%);氯丙嗪(39.29%);氟哌啶醇(38.46%).舒必利(37.50%)奋乃静(20.00%);其他(16.67%)。[11]

2.3.2以上药物合并使用时便秘更为多发,所以临床应尽量避免联合用药,以单一药物治疗为宜,可减少药物副反应。对于顽固性便秘的患者,尽量选用抗胆碱能及镇静等副作用小的药物,以求便秘发生率减少到最低限度[12]

2.3.3对于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可加服维生素B1,有研究证实其参与有机体代谢过程,即治标又治本。[13]

2.3.4对于以上措施使用后还不能缓解便秘的患者,可视精神症状情况采 用

以下措施 :温水坐浴,促进肛周血液循环,减少水肿;2.5%温肥皂水

灌肠保留10~15分钟后自行排出;口服甘露醇效果比较好;[14]亦可选用结 肠透析法治疗便秘[15]。便秘可引起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和痔疮出血,严

重便秘可诱发急性心肌梗塞甚至造成猝死[16]因此在积极治疗精神疾病的同时,护士要和医生努力协同,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2.4加强运动:在精神科临床护理中,应促进患者适当运动,注意精神和心理调节。适当的体育运动对于缓解老年功能性便秘有一定疗效[17]。创造有利于患者运动的病房环境,鼓励患者参加病区组织的工娱,文娱活动及体育运动。做到室内活动和室外活动相结合。

2.4.1对精神症状允许,有一定活动能力的患者,组织有规律的文体活动,指导患者主动参加工娱治疗及力所能及的劳动[18]

2.4.2对卧床的患者可进行床上活动,如鼓励患者做腹式呼吸运动,勤翻身,做平卧抬腿,抬高臀部等活动,增强腹肌和盆底部肌肉的运动,增加肠蠕动和肌张力,促进排便。

2.5帮助患者建立正常的排便习惯:指导患者每日养成定时排便习惯[____]尤其对精神衰退患者,思维障碍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患者,护士督促其排便,可逐渐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理想的排便时间是饭后(早餐后最佳,因早餐后易引起胃结肠反射[20])每天固定在此时督促排便,但不宜随便使用缓泻药物及灌肠。

2.6 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2.6.1因为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引起便秘的患者,便意明显但不能顺利排出的患者非常痛苦,常伴有紧张焦虑恐惧心理。而不愿意再配合药物治疗。护理人员要关心,和安慰患者耐心解释。说明便秘是常见的药物副反应,是一种功能性的障碍,可通过许多办法解决,不会对身体造成长久伤害。以此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和心理顾虑。同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尽量使用和蔼的语言及方法缓解病人的心理应激,鼓励患者自行排便。

2.6.2在病人入院后,开始使用抗精神病药物之前,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对药物副作用的的处理知识,了解药物治疗的机制。强调药物治疗的必要性,提高治疗依从性。

2.7如以上方法无效的时候,可使用简易通便剂,如开塞露,甘油栓等通便。或协同医生给予灌肠或人工取便。[21]

3小结

由于精神科特殊的情况,由于病人的精神症状特殊,临床应用治疗药物的副作用过大,患者经常出现便秘,如未得到及时处理,继续发展可形成粪结石,严重的时候会发生肠梗阻而危及生命,此种情况在精神科临床中并不罕见。

病人在遭受精神疾病的折磨下,又因为副反应和自身情况特点要忍受躯体的极度不适。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及负担,也是临床治疗和护理中的一大难点。

医护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认真仔细观察,结合精神科临床现实,主动观察和询问病人的食欲和排便情况,以预防便秘的发生。

当便秘发生时,应及早采用各种措施给予治疗,以减轻病人的痛苦感。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和病人的生活质量,促进疾病的康复。

[1] 李小寒 尚小梅主编 基础护理学第四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____7.232

[2] 李建荣 便秘患者的护理 护理研究杂志,,____5,____(7):1227

[3] 王晶番 杨玲 老年慢性特发性便秘的诊治进展[J] 空军总医院学报 ,____1 7(2):111

[4] 王玉婷 胡丙甲 张志华 等膳食疗法治疗精神患者便秘的临床观察[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____6,5(营养管理专刊 3):7

[5] 顾清 郑文龙,杨毅等膳食纤维改善老年便秘作用的研究。中国慢性疾病预防与控制____5 ,13(3):108-109

[6] 李小寒 尚小梅主编 基础护理学第四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____7.233

[7] 陈文斌 潘祥林 主编 诊断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____8:45

[8] 赵成香 王同举 精神疾病患者便秘的原因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____4,10(8):596

[9] 谢平 陈海燕 .125例老年患者便秘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措施.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____3,24(10):174

[10]丁义江 主编 丁式肛肠病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____6.149.361

[11]梁绮霞 陈志坚,精神药物致便秘的观察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____5,12(12):539

[12] 王玉婷 范红兵 王萍等 护理干预队住院精神病患者便秘的临床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____4,____(11):982

[13]丁佐梅 .抗精神病药致便秘治疗方法研究[J]护理学杂志,____98,13(4):6

[14]瞿杰 ,李华杰,何平,等口服甘露醇治疗氯氮平所致便秘[J]中华精神科杂志,____89,22(2):71

[15] 严小平.老年人便秘结肠透析的护理48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____2,18(5):14

[16]高丽红 ,田革 ,皮文艳.冠心病患者便秘原因分析及护理120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____2,18(12):9

[17]施永敏,周永香,马文芳,等老年慢性便秘的干预护理,实用临床医药杂志,____5,9(2):30

[18] 邓秋燕,住院精神病人便秘的研究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____3,9(7):103

[____]杨玉芹,张凤云,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便秘的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____6,18(4):321

疾病护理论文第3篇

资料与方法

2011 年1 月-2015 年12 月收治甲状腺功能亢进月经紊乱患者60 例,年龄23~45 岁,平均(39.853.63)岁。初诊断报告证实,所有患者均符合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月经紊乱类型疾病评价标准,并主观意愿同意接受参加本组研究, 主观意识、精神情绪状态良好,病案资料和观察信息可以计入本组研究结论中。

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临床病案资料统计方法对60 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月经紊乱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相关性影响进行研究。问卷调查法:围绕《甲状腺功能亢进疾病表现》中的内容设计制作疾病不确定感评价量表,包括4 方面内容:①不明确性:患者日常表现出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与医护人员沟通存在交流障碍;无法向医护人员明确、直接说出自己对于疾病的困惑和不解等。②复杂性:疾病感受总是在变化;生活困难严重破坏打乱了原有的生活规律;患者心态情绪总是在变化的过程中,不镇定、不平稳等。③信息缺乏性:介入治疗之后,患者反馈给医护人员的信息和资料无法明确地说明医疗服务的效果与应用表现;临床观察机会、时间少,致使患者对疾病认知、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很低等。④不可预测性:患者对疾病有很深的恐惧感、自卑感,对疾病治愈毫无信心;治疗期间无法积极、乐观地看待治疗,自身状态体验和认识均不理想等。共4 项测评内容,每项分列5 个题目,每个题目5 分,分数分为012345分,总分100 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越强烈。临床观察资料信息统计分析:客观、理性的判断甲状腺功能亢进月经紊乱患者的真实临床表现和反映,从患者年龄、生育婚配情况、受教育程度等相关性影响因素展开分类探究,按计划分组,统计每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评分的均值,做对比、分析和讨论、总结。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60 例患者疾病不确定感评分(93.413.41)分,表现为面对、回避、屈服3 种应对方式,疾病不确定感评分与患者年龄、生育婚配情况、受教育程度有密切影响关系。

讨论

本组研究证明,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在临床护理领域的关联性影响很大,它们均体现在心态情绪上,也与临床护理服务密切相关,因甲状腺功能亢进诱发的是月经紊乱合并症,所以患者在疾病不确定感的表现上的单方因素有很强的规律性,如资料中年龄小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最强,有配偶、有生育的疾病不确定感的最弱,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对健康知识和理解认识深刻,故更担心由疾病诱发的月经紊乱合并症会给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所以疾病不确定感自然会增强。另外,本组资料中,应对方式有面对21 例、回避26 例、屈服13 例,在这种应对方式差异明显的条件下,患者在不明确性、复杂性、信息缺乏性、不可预测性等4 方面检测项目中,表现与疾病不确定感相关影响最弱的为不明确性和复杂性,信息缺乏性和不可预测性稍强。可见,患者之所以产生疾病不确定感的最直接诱因是患者知道的少,想法多,与医护人员沟通不到位、受阻。

综合上文得到的部分结论,笔者认为,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应在临床服务中做以下两点对策研究:

疾病护理论文第4篇

【关键词】 社区;慢性;心血管疾病;护理;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提高,不但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1]。在社区对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和优秀的护理,全面有效地控制心血管的病情发生,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和预防能力,提高防治水平。我社区通过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和社区护理,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5月,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的居民身体状况档案,选择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287例,其中,男169例,女118例;年龄41~88岁,平均年龄(64.3±14.8)岁,41~49岁18例,50~59岁57例,60~69岁105例,70~79岁75例,80~88岁32例;病程6个月~20年,平均(10.5±6.1)年;文化程度: 高中及以上文化154例,初中和小学文化98例,文盲35例。合并疾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某些患者同时伴有糖尿病,如表1所示。所有患者均经多项检查确诊,心功能在Ⅲ级以内。

2 健康教育和护理方法

2.1 健康教育的内容 测量并收集患者的身高、体重指数( BMI)、腰围(WC)和血压,建立健康档案,写明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种类、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等[2]。进行关于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和生活方式的问卷调查,初步了解患者的情况,仔细询问病情和治疗过程中的问题,根据患者的职业、文化程度和问卷调查结果给予个体化的健康教育,侧重其不熟悉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详细解答患者关于疾病防治的相关问题。关心患者的心理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给予合理的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上的指导。在社区中做好心血管专题的宣传,定期通过黑板报等形式宣传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知识,发放防治手册或报刊,邀请专家做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的义务专题讲座、咨询或义诊等。社区医护人员不定期进行家访或电话咨询,指导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及时记录病情的变化情况,解决患者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患者遇到问题也可与医护人员沟通解决。健康教育和护理持续进行1年后进行效果追踪,观察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否提高。

2.2 护理方法

2.2.1 心理护理 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长期受疾病的折磨,精神压力大,往往存在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担心疾病会影响寿命,同时治疗带来一系列经济问题而造成的思想负担。社区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针对性的给予心理疏导,告知心血管疾病造成的病理和生理改变,如何正确的预防,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和精神压力,消除心理顾虑,正确认识疾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证乐观情绪,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和保健意识。

2.2.2 用药护理 心血管疾病患者必须长期服药,应端正用药意识,遵守服药原则,按时、按量、按规定服药,服药依从性直接影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社区护士应监督每位患者认真遵医嘱用药,强调合理用药对治疗疾病、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性;不定期家访或电话咨询,对患者进行用药的健康教育,说明每种药的功效、用法和目的,使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改善,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2.3 护理结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健康教育和护理,社区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中,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得到控制,血清胆固醇水平明显下降,患者的病情基本稳定,无1例脑卒中发生,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3 讨论

慢性心血管疾病具有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潜伏期长、病程长、不易根治、易突然恶化的特点,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心血管疾病的病情控制涉及到合理饮食、用药、运动和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因此,需要通过健康教育和护理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和预防能力。健康教育主要做好慢性心血管疾病的知识宣传,针对患者的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等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制定合理的饮食、运动计划表,做到合理饮食、科学运动、遵医嘱用药和定期复诊等,有助于稳定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降低住院率,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疾病护理论文第5篇

[关键词] 健康教育;护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5(a)-154-02

在全国30多家医院的随机调查中,近半数患者对就医过程表示不满意,在护患纠纷起因中,护患沟通不畅排在首位,在护患沟通不畅的案例中,大多是因患者对诊疗规律和医学知识了解不足所造成的误解。近几年,我院糖尿病专科通过对患者的健康宣教来改善和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取得良好效果,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07年1月,在我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100例,其中,男性71例,女性29例;年龄41~79岁;文化程度:文盲9例,小学文化21例,中学文化48例,中学以上文化22例。

1.2 方法

1.2.1 重视患者的第一印象:为了使患者的就诊途径简单化,我科采取优质服务一条龙,从进我科门诊到入院病区都有专科护士陪送到病房,并介绍病区环境,进行详细的入院宣教,在当日让患者能接受到基础的糖尿病知识,如:低血糖有关知识、饮食、运动方面知识,使患者减少因知识缺乏而出现的各种误解,细心、周到的讲解给患者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取得了他们的信任。

1.2.2 详细的住院宣教:责任病房护士对所管病房患者的病情分别做出评诂,正确的评价有利于促进患者健康教育工作,其目的是测定患者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以便修订原有的计划,改进健康教育工作,并提出护理问题,做出详细计划,进行健康宣教。

1.2.3 出院宣教:为患者准备出院卡片,详细记录所用药物的用法、用量以及与医院的联系方式。为患者做详细的出院指导,出院及社区范围的随访定期复查,并在之后的任何时间来我科咨询都要求热情接待。

1.2.4 宣教前要了解宣教对象的受教育层次、情感需要、性格特点、心理状态、年龄等有针对地进行。在宣教中根据患者特点分析出影响护患关系的几种类型:①对自身疾病缺乏足够认识的患者:不听劝阻暴饮暴食,血糖居高不下。②突然病情加重的患者,疑惑、恐惧、担忧的心理突出。③糖尿病经常急性发作的患者,对治疗与护理的要求较高。④文化程度低,对医疗费用较计较,对健康宣教知识不理解。⑤文化程度较高,对疾病知识了解多,考验护士的业务能力。

1.2.5 要求护士以主动与患者交流疾病知识为开端,以全心全意为患者着想的服务态度,语气轻松,热情周到,进行健康宣教。针对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特点具体分析,与患者进行交流。

健康教育是指导患者学习掌握有关疾病防治知识,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护理能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接受综合健康教育服务的患者对疾病基础知识、自我保健能力、疾病控制明显优于对照组,大大拉近了护患关系。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结果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在健康宣教中,护士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大大提高,能灵活运用沟通技巧与患者进行有效交流,得到患者的理解与信任,构建出和谐的护患关系,同时成为辅助治疗的有效手段,为我科创造了很高的社会效益。在宣教中,要求护士做到:①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专科知识和较强的业务能力。②有很好的沟通能力,富有同情心和亲和力。③有较强的责任心,对待患者能够做到热心、耐心、细心,能理解健康宣教的重要性。④要求护士做到语言通俗易懂,语气轻松活泼,盈造和谐气氛。我们细致周到的健康宣教,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任,患者满意度很高,并且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护患纠纷很少发生。在临床工作中向患者介绍疾病健康教育内容,使护士进行教育时能很快找到切入点;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吸引患者主动参与,各班护士利用不同的工作场景对患者分头进行教育,体现了健康教育的团队精神。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健康教育质控和反馈机制,更利于护士随机调整教育侧重点及教育策略。实施健康教育,从心理上缓解压力,正确对待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尤其是在临床工作中,面对患者的层次不同,对疾病的认知差异很大,要重视负性情绪对疾病的影响,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真正做到预防和控制疾病;通过健康教育,护患及病友相互交流,可接受疾病,提高自我承受能力,调动患者及家属的积极性及从医性,护患和谐,减少纠纷。

总之,健康教育实现了医疗、护理、康复一体化服务,拉近了护患关系,更有助于患者树立正确的对待疾病的态度,深入了解疾病知识,改正不良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米光明.医院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12.

[2]彭刚.试论护士健康教育职能的强化[J].护士进行杂志,1999,14(1):37.

疾病护理论文第6篇

        1.心身疾病与护理科学

        护理科学,是一门与人类需要息息相关的,并且随着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人们需要的提高而不断发展的科学。它是从对人类机体的生物学“偏离正常”进行护理开始,经社会上“适应不良?的心理援助,向人类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好状态发展给予护理和自理指导的科学。过说明,现代护理科学有着新的内涵和外延,由此而决定了新的护理内容和方法。因此,必须首先对现代护理科学的概念作一简要的叙述。

        现代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医学理论和护理理论的发展;现代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医学技术和护理手段的发展;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促进了医学结构和护理体制的转化,现代健康定义的提高,促进了医学范畴和护理范围的扩大,现代生命伦理学的出现,促进了医学伦理学和护理伦理学的进步。

        百余年来,以英国南丁格尔为代表开创的护理专业,经40年代美国“计划护理”的提出,50年代“护理诊断”的出现、60年代阿布达拉“护理过程”的研究、70年代玛莎·罗杰“护理概念”的阐述,虽然初具规模地形成了护理科学体系,但是由于受机械唯物论和生物医学模式的制约和影响,护理学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的需要。因此,护理科学,不仅其科学理论体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而且在护理体制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尚需不断研究和提高。

        目前,在心身疾病护理或功能制向责任制护理转化过程中,关于医疗诊断与护理诊断的概念、护理诊断与护理问题的关系、护理过程与护理程序的异同、护理措施与护理常规的范围、整体护理与心身护理的区别,引起了护理界广泛的研究和热烈的争论。大家认为,这些问题是现代护理科学及其责任制护理必须研究的重要方面、理论问题、实质所在;然而,这又是掌握较少、理解甚差、薄弱环节。同时,还有的认为:《中华护理杂志》提出116条护理问题是比较广泛而又全面的;由于这些问题涉及面很广,掌握水平较差者,不仅难以归纳,而且在实际病例中也不能很好具体应用。

        这些问题充分说明。心身疾病护理或责任制护理,不仅需要实践应用的研究,还需要理论基础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护理科学完整体系来说,既是现实的必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过去,生物医学模式的医学教商和医疗实践,特别是在护理科学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的情况下,护理学基本上是套用医疗专业基础理论与常规护理技术相加而形成的;护理工作重点乃是机械执行医嘱,按护理常规进行一般的操作技术性处理。据统计:这种护理专业理论,在实际工作中仅有10%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因而,许多同志认为。这种操作性护理工作,不看书学习也能上好班。因此,出现了“医生嘴护士腿”的跛行局面。这不仅限制了护理科学的发展,而且严重地拖了医学发展的后腿。

        现在,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化、健康定义的提高、心身医学的研究和责任制护理的建立,护理已不再是一种单纯应用性的操作技术性的工作,而真正是一种科学、技术、艺术结合的完整独立的科学体系。在心身一元论基础上的广义心身疾病的责任制护理,也绝非生物医学护理与心理医学护理简单相加就能成功和奏效的,它具有更高的要求和囊括更丰富的内容。

        现代护理学,除在实践方面研究一系列应用技术外,在理论方面必须从心身多因性致病因素+疾病发生的有关机制心理和生理的病理整合客观现实与主观感觉的序列入手,借鉴祖国医学心身一元论的病因病机主证分析辨证分型辨证论治辨证施护的体系,通过生物医学与社会医学心理医学行为医学心身医学的结合,研究生物医学护理社会医学护理心理医学护理行为医学护理一心身医学护理的综合,以及护理概念护理过程护理诊断护理问题护理计划护理措施护理评价等问题,才能促进护理科学发展和理顺临床复杂的护理问题。 

        2.心身疾病与护理理论

        心身疾病的医疗和护理,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和紧密联系,但两者临床任务和解决问题的手段不同,因而又有不同层次的理论问题。因此,有必要在心身医学基础理论和心身疾病的防治理论的基础上,来讨论和研究心身疾病的护理基本理论问题,为进一步更具体地讨论“护理过程”,“护理诊断”、“护理问题”、“护理计划”、“护理措施”、“护理评价”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①心理护理与躯体护理的整体性

        心身是一元的,形神是合一的,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心身疾病和身心疾病是交互的,既可“因郁致病,”又可“因病致郁”,只不过是主次、先后,转化不同而已,失情感症和失体感症是互相联系的。两者仅是“人类脑”、“动物脑”与“植物脑”不同层次障碍的表现。因此,心理护理与躯体护理必须有机结合形成整体护理,即通过心理护理缓解其躯体症状,通过躯体护理降低其心理应激;在两者互为依据、互为因果的基础上,使心身统一整体向良性循环发展,直至疾病治愈。如果心理护理和躯体护理简单合并,而缺乏内在因果联系统一性和心身整体性,不仅会重犯心身二元论的错误,而且也难以获得成功和取得良效。

        ②治标护理与治本护理的兼顾性

        祖国医学特别强调“急则洽其标,缓则治其本”在通常情况下,应采取“标本兼治”的原则。同样,护理亦应根据病情的标本缓急,配合医疗的主次先后,来确定治标护理与治本护理的侧重性与兼顾性。这里所说的标本.一是心身疾病和身心疾病发生的因果关系的标本问题,二是心身疾病发展所出现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转化的标本问题;三是心身疾病的良性循环或恶性循环需要利导或阻断的标本问题,四是疾病的转归预后或防复发的出院指导与护理嘱咐主次的标本问题等等。一般说病因,病理是本,症状、体征为标,但是由于心身医学的研究和发展,这个概念需要重要考虑,特别是心身双向关系和疾病因果非线性及病理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转化,所呈现不同层次的根本问题必须重新研究,使护理工作,既能抓住许多护理问题的主要矛盾,又能做到统筹兼顾。关于护理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与病例说明,将在护理内容与方法中叙述。

        ③需要层次与合理需要的原则性

        现在一般认为,心身疾病护理或责任制护理的理论来源:一是l.v.贝塔朗菲的系统论;二是玛莎·罗杰的“护理概念”理论,三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由此而提出心身疾病护理或责任制护理的基本概念,就是根据机体整体系统性和需要层次性来满足病人的各种不同需要。

        马斯洛认为:对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可以预防疾病,它的消失孕育着疾病,而恢复这些需要可以治疗疾病。有的人直接套用“需要层次论”,并以满足病人需要的程度,来作为“护理评价”的标准和伦理道德的水平。这里应该指出:满足需要不是无原则的,而是有原则的;不是以笼统的病人需要为标准,而是以对病人健康有利的需要为标准,合理需要应“顺情从欲”,尽量予以满足,不合理需要非但不能满足,而且还要进行“移情易志”,给予矫正。心身护理还要让病人自己认识到主观需要应与客观实际相符,从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增强心理卫生,有利于心身疾病的预防治疗和抗复发。

        祖国医学指出:“养身先养心,调形先调神”;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调和情志,摄养精神,节制嗜欲,陶冶情操,调养心理,习以成性。这是护理既要治病,更要救人的重要问题。

        ④认识心理与顿悟觉醒的统一性

疾病护理论文第7篇

1.心身疾病与护理科学

护理科学,是一门与人类需要息息相关的,并且随着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人们需要的提高而不断发展的科学。它是从对人类机体的生物学“偏离正常”进行护理开始,经社会上“适应不良?的心理援助,向人类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好状态发展给予护理和自理指导的科学。过说明,现代护理科学有着新的内涵和外延,由此而决定了新的护理内容和方法。因此,必须首先对现代护理科学的概念作一简要的叙述。

现代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医学理论和护理理论的发展;现代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医学技术和护理手段的发展;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促进了医学结构和护理体制的转化,现代健康定义的提高,促进了医学范畴和护理范围的扩大,现代生命伦理学的出现,促进了医学伦理学和护理伦理学的进步。

百余年来,以英国南丁格尔为代表开创的护理专业,经40年代美国“计划护理”的提出,50年代“护理诊断”的出现、60年代阿布达拉“护理过程”的研究、70年代玛莎·罗杰“护理概念”的阐述,虽然初具规模地形成了护理科学体系,但是由于受机械唯物论和生物医学模式的制约和影响,护理学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的需要。因此,护理科学,不仅其科学理论体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而且在护理体制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尚需不断研究和提高。

目前,在心身疾病护理或功能制向责任制护理转化过程中,关于医疗诊断与护理诊断的概念、护理诊断与护理问题的关系、护理过程与护理程序的异同、护理措施与护理常规的范围、整体护理与心身护理的区别,引起了护理界广泛的研究和热烈的争论。大家认为,这些问题是现代护理科学及其责任制护理必须研究的重要方面、理论问题、实质所在;然而,这又是掌握较少、理解甚差、薄弱环节。同时,还有的认为:《中华护理杂志》提出116条护理问题是比较广泛而又全面的;由于这些问题涉及面很广,掌握水平较差者,不仅难以归纳,而且在实际病例中也不能很好具体应用。

这些问题充分说明。心身疾病护理或责任制护理,不仅需要实践应用的研究,还需要理论基础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护理科学完整体系来说,既是现实的必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过去,生物医学模式的医学教商和医疗实践,特别是在护理科学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的情况下,护理学基本上是套用医疗专业基础理论与常规护理技术相加而形成的;护理工作重点乃是机械执行医嘱,按护理常规进行一般的操作技术性处理。据统计:这种护理专业理论,在实际工作中仅有10%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因而,许多同志认为。这种操作性护理工作,不看书学习也能上好班。因此,出现了“医生嘴护士腿”的跛行局面。这不仅限制了护理科学的发展,而且严重地拖了医学发展的后腿。

现在,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化、健康定义的提高、心身医学的研究和责任制护理的建立,护理已不再是一种单纯应用性的操作技术性的工作,而真正是一种科学、技术、艺术结合的完整独立的科学体系。在心身一元论基础上的广义心身疾病的责任制护理,也绝非生物医学护理与心理医学护理简单相加就能成功和奏效的,它具有更高的要求和囊括更丰富的内容。

现代护理学,除在实践方面研究一系列应用技术外,在理论方面必须从心身多因性致病因素+疾病发生的有关机制心理和生理的病理整合客观现实与主观感觉的序列入手,借鉴祖国医学心身一元论的病因病机主证分析辨证分型辨证论治辨证施护的体系,通过生物医学与社会医学心理医学行为医学心身医学的结合,研究生物医学护理社会医学护理心理医学护理行为医学护理一心身医学护理的综合,以及护理概念护理过程护理诊断护理问题护理计划护理措施护理评价等问题,才能促进护理科学发展和理顺临床复杂的护理问题。

2.心身疾病与护理理论

心身疾病的医疗和护理,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和紧密联系,但两者临床任务和解决问题的手段不同,因而又有不同层次的理论问题。因此,有必要在心身医学基础理论和心身疾病的防治理论的基础上,来讨论和研究心身疾病的护理基本理论问题,为进一步更具体地讨论“护理过程”,“护理诊断”、“护理问题”、“护理计划”、“护理措施”、“护理评价”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①心理护理与躯体护理的整体性

心身是一元的,形神是合一的,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心身疾病和身心疾病是交互的,既可“因郁致病,”又可“因病致郁”,只不过是主次、先后,转化不同而已,失情感症和失体感症是互相联系的。两者仅是“人类脑”、“动物脑”与“植物脑”不同层次障碍的表现。因此,心理护理与躯体护理必须有机结合形成整体护理,即通过心理护理缓解其躯体症状,通过躯体护理降低其心理应激;在两者互为依据、互为因果的基础上,使心身统一整体向良性循环发展,直至疾病治愈。如果心理护理和躯体护理简单合并,而缺乏内在因果联系统一性和心身整体性,不仅会重犯心身二元论的错误,而且也难以获得成功和取得良效。

②治标护理与治本护理的兼顾性

祖国医学特别强调“急则洽其标,缓则治其本”在通常情况下,应采取“标本兼治”的原则。同样,护理亦应根据病情的标本缓急,配合医疗的主次先后,来确定治标护理与治本护理的侧重性与兼顾性。这里所说的标本.一是心身疾病和身心疾病发生的因果关系的标本问题,二是心身疾病发展所出现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转化的标本问题;三是心身疾病的良性循环或恶性循环需要利导或阻断的标本问题,四是疾病的转归预后或防复发的出院指导与护理嘱咐主次的标本问题等等。一般说病因,病理是本,症状、体征为标,但是由于心身医学的研究和发展,这个概念需要重要考虑,特别是心身双向关系和疾病因果非线性及病理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转化,所呈现不同层次的根本问题必须重新研究,使护理工作,既能抓住许多护理问题的主要矛盾,又能做到统筹兼顾。关于护理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与病例说明,将在护理内容与方法中叙述。

③需要层次与合理需要的原则性

现在一般认为,心身疾病护理或责任制护理的理论来源:一是L.V.贝塔朗菲的系统论;二是玛莎·罗杰的“护理概念”理论,三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由此而提出心身疾病护理或责任制护理的基本概念,就是根据机体整体系统性和需要层次性来满足病人的各种不同需要。

马斯洛认为:对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可以预防疾病,它的消失孕育着疾病,而恢复这些需要可以治疗疾病。有的人直接套用“需要层次论”,并以满足病人需要的程度,来作为“护理评价”的标准和伦理道德的水平。这里应该指出:满足需要不是无原则的,而是有原则的;不是以笼统的病人需要为标准,而是以对病人健康有利的需要为标准,合理需要应“顺情从欲”,尽量予以满足,不合理需要非但不能满足,而且还要进行“移情易志”,给予矫正。心身护理还要让病人自己认识到主观需要应与客观实际相符,从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增强心理卫生,有利于心身疾病的预防治疗和抗复发。

祖国医学指出:“养身先养心,调形先调神”;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调和情志,摄养精神,节制嗜欲,陶冶情操,调养心理,习以成性。这是护理既要治病,更要救人的重要问题。

④认识心理与顿悟觉醒的统一性

疾病护理论文第8篇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护理;常规护理;生活质量;肺功能指标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7.084

Analysis of intervention effect b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SHI Yan. Jinan City National Hospital, Jinan 25001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intervention effect b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Methods A total of 100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s study subjec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drug therapy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treatment and nursing measures in the control group. Comparison was made on nursing satisfaction, quality of lif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pulmonary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higher total satisfaction (98%) than the control group (80%),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Conventional nursing; Quality of life; Pulmonary function indexes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疾病, 中老年人是此病的高发人群, 患者临床伴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以及呼吸障碍等表现, 且并发率和死亡率较高,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另外, 此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易出现肺功能进行性减退的问题, 增加了治疗难度, 给患者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2]。有文献指出[3],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行有效护理干预, 可以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本院收治住院治疗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实验对象, 并进行分组干预, 详细热菀约敖峁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6年3月收治住院治疗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中男59例, 女41例;年龄52~76岁, 平均年龄63.0岁;住院时间

1. 2 方法 参照组行抗感染、平喘、化痰等常规治疗以及护理干预。实验组在参照组治疗以及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加行康复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①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宣教, 告知患者及家属疾病发生的原因以及相关治疗方法、需要注意的事项等, 提高患者治疗的配合度。②心理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病情反复、疾病缓解困难等特点, 所以患者长期治疗中产生的焦虑、抑郁情绪明显。护理人员要与患者进行沟通, 了解患者不良情绪发生的原因, 并进行心理疏导, 建立患者治疗的信心。③饮食护理。患者生病期间食欲不佳, 另外存在因呼吸功能障碍导致能量消耗过大的情况, 所以患者生活质量较差, 增加了呼吸衰竭发生的几率。护理人员需要综合患者的身体情况, 制定易消化以及清淡的食谱, 维持患者营养状态。④呼吸康复锻炼。对患者实施呼吸操锻炼, 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的呼吸肌肌力以及耐力, 更好的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呼吸肌活动能力。另外, 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为患者安排步行、太极以及气功等运动锻炼, 提高患者的肺活量, 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5]。

1. 3 观察指标 患者入院后行肺功能FEV1、FEV1/FCV、SF-36评定, 于治疗15 d后再次进行复查。并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 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以及不满意三个等级[6], 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满意度对比 实验组患者非常满意32例, 满意17例,

不满意1例, 总满意度为98%(49/50);参照组患者非常满意20例, 满意20例, 不满意10例, 总满意度为80%(40/50)。实验组患者总满意度高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2737, P

2. 2 两组肺功能变化情况对比 实验组患者治疗前FEV1为(1.05±0.40)L, FEV1/FCV为(53.5±13.0)%;治疗后FEV1为(1.68±1.40)L, FEV1/FCV为(78.5±10.0)%。参照组患者治疗前FEV1为(1.00±0.50)L, FEV1/FCV为(54.0±11.5)%;治疗后FEV1为(1.60±1.00)L, FEV1/FCV为(69.5±9.5)%。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FEV1、FEV1/FCV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595、10.7783, P

2. 3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实验组治疗前SF-36评分为(68.4± 4.5)分, 治疗后为(103.2±14.0)分;参照组SF-36评分治疗前为(67.8±5.5)分, 治疗后为(86.8±13.5)分。治疗前两组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70, 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9626, 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病程缓慢、发病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 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还极大的损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7-10]。康复护理干预的实施可以对疾病的急性发作进行预防, 并改善和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11-13]。本文选择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 并进行分组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8%, 参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8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行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亚勤, 郑彩娥.应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1):25-27.

[2] 袁佳静, 张晓梅.康复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动脉血气和呼吸功能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22):30-31.

[3] 朱明兰, 崔伟, 伍彩红, 等.多学科合作团队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全程康复护理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24):2896-2900.

[4] 季惠娟, 陈巧兰, 汤冬香, 等.综合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8): 40-42.

[5] 张海燕.综合康复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干预效果及影响因素.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10):1802-1805.

[6] 孙秀玲, 董书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康复护理干预及效果分析. 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30):147-149.

[7] 阮海燕. 康复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和肺功能的影响. 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21):3012-3013.

[8] 戴燕灵. 慢性阻塞性肺病综合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大家健康旬刊, 2014(1):398-399.

[9] 石玉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康复护理干预临床观察.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2):142-143.

[10] 吴相慰. 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的干预作用. 内科, 2008, 3(5):807-809.

[11] 陈虹.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海南医学, 2013, 24(20):3113-3115.

[12] 黄素芳. 社区康复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分析.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2, 18(22):3368-3370.

[13] 潘玉嫦, 蔡艳铃, 黄玉娥, 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功能康复的护理干预.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14):49-50.

[14] 周连香. 护理干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缓解期的应用研究分析.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7):154.

[15] 陆静, 尹成, 张欣. 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分析.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6, 3(11):83-84.

[16] 徐珍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应用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研究. 基层医学论坛, 2015(S1):99-100.

[17] 魏秀. 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在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作用分析. 今日健康, 2015(12):318.

[18] 舒序琼.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康复护理干预. 中国卫生产业, 2011(4):19.

[19] 张永琴.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96例护理干预体会. 基层医学论坛, 2010(27):803-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