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展望未来论文

大学生展望未来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18 01:38:21

大学生展望未来论文

大学生展望未来论文第1篇

【关键词】教师期望效应;自我实现预言;早期教育

一、教师期望效应理论的早期研究

(一)教师期望效应的产生

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一位著名雕塑家。他在自己的一件雕刻作品――一尊少女雕像上倾注了自己全部心血与才智,甚至对其产生了爱慕之情。此事感动了爱神阿芙逻狄蒂,最终赋予了雕像生命。这则美丽的神话在西方广为流传,它的引申意义多指迷恋自己作品的人。在心理学上,这种通过真诚的期望感动别人,在不断的鼓励下被感动者的行为结果逐渐趋向于期望者的心理预期的现象被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

1968年美国哈弗大学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al)和雅各布森(L.Jacobson)发表了他们在加州旧金山布奥克学校进行的课堂实验研究结果――《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小学各年级的儿童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向教师提供信息,说:“这些儿童有发展的可能性”。实际上这些孩子完全是随机抽取的。几个月后,这些孩子的智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研究者根据研究数据指出从实验中引发的教师对学生成就的期待最终使这种期待与学生学业成就的真实水平有关,那些教师对其期待高的学生(即使这种期待没有现实的基础)一般能够做得更好。因此这种现象也被称作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

(二)教师期望效应理论的内涵

教师期望是教师在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对学生未来的行为或学业成绩,甚至未来发展状况的期望得到证实的现象。罗森塔尔教授将此现象解释为:学校和教师收到实验者的暗示,不仅对名单上的学生抱有期望,而且通过态度、表情、言行等方式将这种暗含的期望微妙的传递给学生,当这些学生获得教师期望的信息后,便会产生积极反应,进而更加努力,导致学习结果的快速变化。即教师期望并不能使学生自动产生自我实现的愿望,只有当教师用行为表达出这种期望,并且学生能感知到教师的期望行为时,教师期望效应才能产生。这种效应又表现为两种效应,正效应与负效应。其正效应是学生的智力、情感、个性等方面在教师真诚的关怀下顺利的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成长发展,而负效应则正好相反。

自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发表了他们的实验结果以来,教育界已经进行了一百多次有关教师期望的研究。研究者们根据教师期望对学生造成的实际影响不同,区分出两种教师期望效应类型,即自我实现预言效应和维持期望效应。自我实现预言效应是指原先错误的期望会引起人们把这个错误期望变为现实的现象。罗森塔尔在奥克学校的实验就是这种基于诱导的期望实验,属于自我实现语言效应的研究。维持性期望效应是指教师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对学生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形成对学生的期望,并且在学生的行为已经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依然按照自己已有的期望对待学生,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变化与发展潜力。一般情况下,自我实现预言效应发生的频率较小些,但其实现的可能性一直存在于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且其发生时作用更大。而维持性期望效应实际发生的频率更为频繁,但其作用效果相对较弱。

二、教师期望效应的影响因素

教师期望效应的形成和发挥作用依赖于一定的因素。大致可以归纳为教师因素和学生因素两大方面:

(一)教师方面

首先,教师的性格特点不同。不同的教师在运用教师期望的,会因为个性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其次,教师的教学观点不同。由于受到自身教学经验、人生观、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观点也不尽相同,在对待学生的各不相同的实际情况与表现时,会造成期望效应产生不同的结果。

(二)学生方面

学生的自然状况。主要包括学生的身体特征、家庭情况等一系列与学生个人相关的、客观存在的内容。这些内容是学生无法改变的,却在教师形成期望过程中起着直接作用。

三、教师期望效应理论对早期教育的启示

以上有关教师期望效应的早期研究、理论模型及影响因素等信息对当前教育实践具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于早期教育有很大启示作用。

因为在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的实验中,其结果显示一二年级学生的教师期待效应尤为显著。社会心理学家库利认为:儿童早期的自我主要是“镜像自我”,即把别人的脸色当做一面镜子来了解自己的形象,来形成和改变自我形象。当儿童从教师的言行中体验到教师的积极评价是,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就会相应地提高。自我概念的改变会导致自信心的提高和自尊心的增强。教师期望效应对处于早期阶段的儿童的作用更为显著。因此在儿童早期教育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教师期望效应的运用和影响。

(一)教师应该尽量以开放、灵活的态度看待儿童的发展

教师期望效应的两种类型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和维持性期望效应暗含着一种共同的趋势,即一旦教师在形成了对儿童的看法或期望,总会倾向于注意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与其期望相吻合的行为,而忽视与期望相悖的儿童行为表现。尤其是对于处在尚未表现出发展潜力的早期儿童而言,这种稳定的期望可能会限制儿童各方面潜能的发挥。库伯的理论模型中也突出强调了教师的高控制感对学生发展的束缚。因此,教师在儿童的早期教育阶段,应该相信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力,尽量以开放的态度看待儿童的发展变化,灵活地调整自己对儿童原有的看法与期望,以达到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发展的目的。

(二)教师应对所有儿童持积极期望

以往的研究成果已经表明,教师对儿童持有积极的期望可以促进其发展,相反教师的消极期望则会对儿童产生阻碍,特别是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儿童。因此,在儿童早期教育阶段,教师更应尽量避免对儿童进行优差等级的区分,避免减少区别对待行为,而应对所有儿童持符合其个人实际的积极期望,创设公平合理的学习环境。可以利用罗森塔尔的四因素理论模型,创设一个温和的社会情感氛围,帮助儿童解决更多问题,给其更多帮助。

【参考文献】

[1]刘闽阳.教师的评价和教师期望效应.龙岩师专学报[J].2004,22(2).

[2]范丽恒.金盛华.国外教师期望效应研究进展与当代教育启示[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24(1).

大学生展望未来论文第2篇

【关键词】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未来展望; 盈利预测; 自动文本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6-0024-07

一、引言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Management Discussion and Analysis,以下简称MD&A)是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第四节――董事会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MD&A起源于美国,主要内容是公司管理层对公司过去业绩的评价和分析以及对公司未来发展产生影响的重要事件、趋势和不确定性作出前瞻性的讨论与分析。MD&A站在管理层角度进一步解释和分析公司当期财务报表及附注中的重要历史信息,并对下一年度的经营计划以及影响公司业绩和未来发展的机遇、挑战和各种风险进行总括说明。MD&A多数情况下以叙述的方式提供,包括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历史信息与未来信息、数据信息与语言信息、定性信息与定量信息,是年度报告其他部分无法替代的部分,也是对以提供定量信息为主的财务报表的一个重要概括、总结和补充。MD&A能够提供其他财务信息无法提供的、与未来相关的前瞻性信息和预测性信息,MD&A中未来展望信息对盈利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投资者可以根据未来展望的信息,充分了解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和潜在风险并作出有效的投资决策。

我国目前对MD&A披露形式的规定尚未统一: MD&A信息披露在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半年度报告、季度报告中以“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部分出现;年度报告却在董事会报告中出现,没有单独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部分。MD&A信息披露的内容包括:(1)报告期内经营情况分析;(2)报告期内投融资情况分析;(3)下一年度的经营计划与盈利预测情况。本文主要对MD&A内容的第三部分――下一年度的经营计划与盈利预测情况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明确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要起决定性作用,以提供前瞻性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为主的MD&A受到市场投资者更多的关注。国内针对MD&A信息有用性的研究还不充分(贺建刚,2013;薛爽,2010;李常青,2008),特别是针对MD&A中未来展望的信息在盈利预测中的作用研究仍处于空白状态,因此本文拟以MD&A中未来展望信息的盈利预测作用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本文首次采用自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MD&A中未来展望信息在盈利预测中的作用进行研究,以便信息使用者更加合理、充分、有效地使用MD&A信息,并为MD&A信息相关的学术研究提供更宽泛的视角以及为监管部门制定相应的监管政策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依据。

二、相关文献和研究假设

(一)MD&A信息披露制度

早在1931年德国就要求所有公开有限公司(即上市公司)编制管理层报告,但没有提出具体的编制要求。1968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以下简称SEC)正式上市公司MD&A披露要求。1989年11月加拿大安大略证券委员会(Ontario Securities Commission,简称OSC)在公告No.5.10中提出要求采用与美国类似的MD&A信息披露要求。在安然、世通等财务丑闻发生之后,投资者普遍丧失信心的情况下,2002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萨班斯法案》(Sarbanes-Oxley Act)之后,SEC加强了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对上市公司年报中最主观的部分即MD&A关注程度和监管力度得到了加强。2005年,美国的财务经理协会认为年度报告中包含未来展望信息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指引(MD&A Guidance)将成为美国2005年的十大财务报告挑战之一(谢德仁,2005)。

我国于2002年才正式引入MD&A信息披露制度,2002年6月22日在《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3号――半年度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取代了“经营情况的回顾与展望”,并于2005年12月在《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3号――年度报告》中对MD&A作了补充和修改。到目前为止,年度报告准则还没有要求上市公司对MD&A单独列示,只是要求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MD&A的相关内容。2012年证监会对《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3号――年度报告》再次进行修改并重新公布,该准则把包含MD&A中未来展望信息的董事会报告的位置由年度报告第八节提前到了第四节,充分说明MD&A中未来展望信息的重要性以及监管层对MD&A中未来展望信息的重视。目前,我国只规定上市公司可以披露下一年度盈利预测,对盈利预测财务信息的内容和格式准则没有详实的规定。上市公司在披露盈利预测信息时会存在很大程度的主观性和自由裁量权,因此,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中未来展望信息具有盈利预测的作用。

(二)MD&A信息披露文献回顾

MD&A有用性评价研究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务问题。国外许多学者研究了MD&A在公司信息披露整体报告中的作用,结果表明MD&A是公司总体披露的一部分,能够提供有用的信息(Bryan, 1997;Clarkson,1999)。也有学者认为虽然MD&A能够提供有用的信息,但MD&A披露的前瞻性信息具有局限性(Paul,1991)。目前国内针对MD&A信息披露的研究大多是对披露现状的考察,如某个项目披露与否以及披露的程度等,缺乏MD&A信息的预测作用和经济后果方面的研究(薛爽,2010)。因此,本文拟从MD&A披露的前瞻性信息,即与未来展望相关的信息含量进行研究,进而研究MD&A在盈利预测方面的作用。

1.MD&A具有盈利预测的作用

投资者利用MD&A披露的非财务信息和前瞻性信息可以了解公司财务报告难以反映或无法反映的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司可能会出现的风险或有利的外部机遇及其对公司未来业绩和发展的影响有所把握,并以此来改变或坚定自己的投资决策。由于MD&A提供前瞻性信息对投资者的有用性很大,所以国内外学者对MD&A有用性往往从预测未来的角度评价。国外学者从预测未来角度对MD&A有用性作了大量的研究(Bryan,1997;Clarkson,1999)。

国内学者也从预测未来的角度对公司年度报告中的MD&A信息有用性进行了研究,薛爽等(2010)以2004和2005年亏损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了亏损公司年度报告MD&A披露的信息是否有助于投资者对公司扭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MD&A披露的信息有助于投资者预测公司扭亏的可能以及未来的盈利能力。

2.MD&A中积极语言、消极语言的盈利预测作用

鉴于MD&A信息披露都使用叙述语言,研究者会选择MD&A使用叙述语言的倾向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国外研究表明,大部分公司在披露MD&A中的前瞻性信息时有明显的提高积极语言比例、降低消极语言比例的倾向(Davis,2012)。Davis(2012)把业绩新闻和MD&A之间的消极语言、积极语言水平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由于市场对业绩新闻的反应更明显,所以业绩新闻相对于MD&A有更高水平的乐观语言和更低水平的悲观水平;管理层会因为不同披露渠道的市场反应不同,而进行战略性的披露,MD&A相对于业绩新闻消极语言水平更高,披露的信息内容也更多、更详细,能为投资者提供更有效的信息。

3.MD&A修改程度的盈利预测作用

一个公司如果在重大的经济变化后不能及时对MD&A作出相应的修改,那么MD&A可能不能提供有用信息,MD&A修改程度在盈利预测中发挥一定作用。Brown(2011)引入一种叙述性语言信息披露的研究方法――自动文本分析法,用来衡量MD&A与上期MD&A披露信息的不同程度,研究发现:经济变化更大的公司比经济变化更小的公司对MD&A信息披露内容的修改更多。

4.研究方法

由于MD&A信息披露是一种叙述性语言信息,管理层在披露其讨论与分析的信息时,对内容取舍、详细程度、语言风格、字数多少等方面都会根据自己的偏好定夺。中外相关研究都表明,MD&A披露的信息中定性信息往往较多,定量信息往往较少(Clarkson,1999)。这种自由裁量权,导致难以对MD&A有用性的评估,想要对MD&A的有用性进行评价,研究者需要对MD&A披露的信息进行量化。因此MD&A披露信息的量化方法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国内外对MD&A信息量化常用的方法包括:(1)手工内容分析法;(2)问卷调查法;(3)自动文本分析法;(4)采用其他机构的评价结果。手工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采用其他机构的评价结果等方法对MD&A披露的信息进行量化,存在着处理能力小、效率低以及很难进行大样本的数据处理的局限性,从而使该领域内的量化研究受到一定的限制。本文拟采用自动文本分析法,对MD&A中与未来展望相关的信息进行研究,希望为自动文本分析方法在其他定性信息中应用提供借鉴,以扩大和完善自动文本分析法的运用,加速对定性信息的量化处理。

自动文本分析法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MD&A语言叙述文本信息进行自动识别处理的一种方法。Brown(2011)引入一种叙述性披露的衡量方法――自动文本分析的程序――来衡量MD&A与前期披露不同的程度,通过MD&A的变化程度验证其有用性。Davis(2012)运用自动文本分析的方法,一个可以统计每一MD&A中所包含的积极语言和消极语言水平的程序,对MD&A进行分析,结果显示MD&A可以提供增量信息。自动文本分析法可以克服人工识别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存在的样本收集量有限的缺点,而且计算机运算速度很快,处理效率很高,处理的样本大,有利于实现大样本的实证分析,而且相对是定量的处理,比较客观。

(三)研究假设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MD&A有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D&A(特别是与未来相关的非财务信息)是公司总体披露的一部分,能够提供有用的信息(Bryan, 1997;Clarkson,1999)。本文拟从能否预测未来盈利的角度对MD&A中未来展望信息进行研究。

借鉴Davis(2012)的研究,将未来盈利作为因变量,描述MD&A中盈利预测信息的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分析未来盈利与MD&A中预测的盈利之间的关系。如果这种关系存在,则投资者可以利用这种关系进行盈利预测,进而作出投资决策。Davis(2012)研究表明MD&A信息中的积极语言水平有助于盈利预测,能为投资者提供更有效的信息;公司存在战略披露的倾向,尽可能地减少消极语言的披露,因而消极语言的水平不利于投资者运用其进行盈利预测。Brown(2011)的研究表明公司经济处于变化时,MD&A作出相应的修改,才能提供有用的信息,因此MD&A中未来展望信息详尽程度的变化与企业的盈利有一定关系。

本文提出两个假设:

假设1:MD&A中未来展望信息详尽程度的变化越大,企业未来的盈利水平越高。

假设2:MD&A中未来展望信息的积极语言水平越高,企业未来的盈利水平越低。

量化语言的标准,利用文本分析软件量化管理层在叙述性披露中积极语言和消极语言的水平。借鉴Davis(2012)的研究,运用一个程序,这个程序可以统计文本中某个词汇或某些词汇出现的频率,同时也可以根据词典对词汇的语言倾向进行分类。积极词汇、消极词汇的界定,借鉴Davis(2012)研究中对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的描述。积极词汇、消极词汇出现频率的统计,采用Visual Basic编程软件编程实现。

为详细对MD&A中盈利预测信息进行描述,本文提出四个描述MD&A未来展望信息的变量,OPT-

MD&A,PESSMD&A,MD&ALONG and MD&ALO-

NGCHANGE。MD&A中未来展望信息的积极语言水平(OPTMD&A)是指根据自动文本分析法统计的MD&A中未来展望信息中积极词汇的数量。MD&A中未来展望信息的消极语言水平(PESSMD&A)是指根据自动文本分析法统计的MD&A未来展望信息中消极词汇的数量。MD&A中未来展望信息的详尽程度(MD&ALONG)是指根据自动文本分析法统计的MD&A中未来展望信息的长度,即信息总的字符个数。MD&A中未来展望信息的详尽程度的变化(MD&ALONGCHANGE)是指根据自动文本分析法统计的MD&A中未来展望信息的长度与上年度相比的变化百分比。

李常青(2008)研究验证了我国上市公司MD&A的披露质量主要受到公司的股权集中程度、独立董事人数等因素影响。因此,公司治理因素对MD&A的盈利预测作用产生影响。本文拟考虑作为控制变量的公司治理因素主要包含股权集中程度、董事会独立性和董事会规模。

李常青(2008)和Brown(2011)进行MD&A信息的有用性研究时,考虑了审计机构权威性的影响,即是否聘用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李常青(2008)认为公司的规模也与MD&A信息的有用性相关。本文还考虑国有控股程度对MD&A中未来展望信息的影响。

薛爽(2010)研究MD&A信息对扭亏的有用性时,考虑了Altman(1968)提出的Z财务困境预警模型。Altman(1968)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三方面进行财务状况预测和财务困境预警。偿债能力方面,国内外许多学者采用资产负债率进行分析(贺建刚,2013;薛爽,2010;Altman,1968)。盈利能力方面,有些学者采用净资产收益率进行分析(Davis,2012),也有学者用总资产收益率进行分析(李常青,2008)。薛爽(2010)和Davis(2012)的研究从公司是否存在亏损,分析MD&A信息的盈利预测作用。营运能力方面,采用总资产周转率进行分析;发展能力方面,采用可持续增长率进行分析。

三、样本选择及描述性统计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

本文数据是从2012年深圳主板A股507家公司中抽取213家公司。对抽取的213家公司2012年的年度报告进行分析,搜集报告中与未来展望相关的信息。未来展望信息的识别,是通过分析年度报告第四节董事会报告中是否包含对未来展望的信息。未来展望的信息包含:公司未来发展展望;未来的资金需求和使用计划、资金来源情况;下一年度的经营计划;面临的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等。

信息缺失的原因包括:(1)公司的年度报告无法获取;(2)公司的年度报告中不包含未来展望相关的信息。对于年度报告无法正常读取的公司,以及对于年度报告不包含关于未来展望的信息的公司,进行剔除。在剔除相关数据缺失和异常点后,最终确定的样本量为206个样本点。表1给出了样本的筛选步骤和样本根据公司的主要行业的行业结构分布。表1的PANEL A是样本的筛选步骤;PANEL B是样本根据公司的主要行业的行业结构分布。

(二)变量设计

为了全面控制对盈利预测影响的因素,本次研究控制了以前研究中提出的与盈利预测相关的其他变量。因变量、关键自变量以及主要控制变量数据的来源和计算的方法如下。

为衡量未来的盈利水平,本文采用下一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FUTUREROE)作为其变量。本文采用2012年作为年度报告的报告期,2013年作为预测期,2013年半年度报告中披露的净资产收益率信息为下一年度的盈利水平。本次研究将下一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FUTUREROE)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分析MD&A未来展望信息各方面对盈利预测的影响。

本文采用自动文本分析的方法,量化MD&A与未来展望相关的定性信息。本文设置定量变量MD&ALONG,用以描述MD&A中未来展望信息的详尽程度。MD&ALONG的数值为采用自动文本分析计算的MD&A与未来展望相关信息的长度取对数。MD&A中未来展望信息的详尽程度的变化(MD&ALONGCHANGE)是指根据自动文本分析法统计的MD&A未来展望信息的长度与上年度相比的变化百分比的绝对值。

MD&ALONGCHANGE

=■

MD&A中未来展望信息的积极语言水平(OPTMD&A)是指根据自动文本分析法统计的MD&A中未来展望信息中积极词汇的数量。MD&A中未来展望信息的消极语言水平(PESSMD&A)是指根据自动文本分析法统计的MD&A未来展望信息中消极词汇的数量。

国有控股程度相关的变量(Private)为定性变量:若为国有企业Private记为0,否则记为1。公司治理因素相关的变量主要包含:股权集中程度(HINDEX)、董事会独立性(ID)、董事会规模(DSCALE)。股权集中程度(HINDEX)用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计算,HINDEX的值越大表明股权集中程度越大。董事会独立性为独立董事成员占全体董事会成员的比例,ID的值越大表明董事会越独立。董事会规模(DSCALE)为全体董事会成员数量。审计机构权威性的影响(BIGN)为定性变量,若聘用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BIGN记为1,否则记为0。

公司特征相关的变量:公司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总资产周转率(ASSETTURN)、可持续增长率(Grow)、亏损指标(Loss)。公司规模(Size)取值为所有者权益合计取对数。资产负债率(LEV)为期末负债总额除以期末资产总额。总资产周转率(ASSETTURN)为营业收入除以期初资产总额和期末资产总额的平均值。可持续增长率(Grow)是公司长期可维持的增长率,等于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利润留存率、期初权益期末总资产乘数四者的乘积。亏损指标(Loss)净利润为负数时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根据Davis(2012)提出的盈利水平的波动对盈利预测存在的影响,本文采用历史净资产收益率的标准差(SIGROE)对盈利水平的波动进行衡量。

本文所使用的年度报告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网。样本上市公司的财务、市场交易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具体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2。

四、实证分析

实证研究MD&A中未来展望信息在盈利预测中的作用。在这个部分,通过数据支持前面文中提出的两个假设,构建对两个假设的检验。本文提出回归方程(1),因变量:未来盈利水平(FUTUREROE);并提出一个关键自变量:MD&A中未来展望信息的长度变化(MD&ALONGCHANGE)。

FUTUREROE=α+β3MD&ALONGCHANGE+

β4MD&ALONG+β5SIGROE+β6HINDEX+β7Private

+β8ID+β9DSCALE+β10BIGN+β11Size+β12LEV+

β13ASSETTURN+β14Grow+β15Loss+ε1 (1)

表3第1列展示了回归方程(1)以未来盈利水平(FUTUREROE)为因变量的回归结果。未来盈利水平(FUTUREROE)与MD&A中未来展望信息的长度变化(MD&ALONGCHANGE)是正相关的,且回归系数的检验是显著的(p=0.029)。回归结果与假设1的预测一致,即MD&A中未来展望信息详尽程度的变化程度越大,企业未来的盈利水平越高。除了关键自变量之外,一些控制变量也呈现显著的相关性。未来盈利水平(FUTUREROE)与股权集中程度(HINDEX)是正相关的,且回归系数的检验是显著的(p=0.005)。未来盈利水平(FUTUREROE)与可持续增长率(Grow)是正相关的,且回归系数的检验是显著的(p=0.000)。未来盈利水平(FUTUREROE)与亏损指标(Loss)是负相关的,且回归系数的检验是显著的(p=0.001)。

根据回归方程(1)的回归结果,验证了MD&A中未来展望信息的长度变化在盈利预测中的作用。为了验证MD&A中未来展望信息积极语言水平和消极语言水平在盈利预测中的作用,提出第二个回归方程进行回归,因变量:未来盈利水平(FUTUREROE);关键自变量:MD&A中未来展望信息的积极语言水平(OPTMD&A);MD&A中未来展望信息的消极语言水平(PESSMD&A);MD&A中未来展望信息的长度变化(MD&ALONGCHANGE)。回归方程(2):

FUTUREROE=α+β1OPTMD&A+β2PESSMD&A

+β3MD&ALONGCHANGE+β4MD&ALONG+β5SI-

GROE+β6HINDEX+β7Private+β8ID+β9DSCALE+

β10BIGN+β11Size+β12LEV+

β13ASSETTURN+β14Grow+β15Loss

+ε2 (2)

表3第2列展示了回归方程(2)以未来盈利水平(FUTUREROE)为因变量的回归结果。未来盈利水平(FUTUREROE)与MD&A中未来展望信息的积极语言水平(OPTMD&A)是负相关的,且回归系数的检验是显著的(p=0.066)。回归结果与假设2的预测一致,即MD&A中未来展望信息的积极语言水平越高,企业未来的盈利水平越低。未来盈利水平(FUTUREROE)与MD&A中未来展望信息的消极语言水平(PESSMD&A)是负相关的,但回归系数的检验是不显著的(p=0.324)。因此,本文收集的数据不足以验证MD&A中未来展望信息的消极语言水平在盈利预测中的作用。

除了三个关键自变量之外,一些控制变量呈现的显著相关性与第一次回归结果一致。未来盈利水平(FUTUREROE)与股权集中程度(HINDEX)是正相关的,且回归系数的检验是显著的(p=0.007)。未来盈利水平(FUTUREROE)与可持续增长率(Grow)是正相关的,且回归系数的检验是显著的(p=0.000)。未来盈利水平(FUTUREROE)与亏损指标(Loss)是负相关的,且回归系数的检验是显著的(p=0.002)。

五、结论

论文的学术创新:一方面开创性地采用自动文本分析方法对MD&A中未来展望信息进行研究,以期为自动文本分析方在其他定性、非财务信息中的应用提供借鉴;另一方面,从盈利预测角度对MD&A中未来展望信息有用性进行研究。

本文采用自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MD&A中未来展望的信息在盈利预测中的作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MD&A中未来展望信息详尽程度的变化程度越大,企业未来的盈利水平越高;第二,MD&A中未来展望信息的积极语言水平越高,企业未来的盈利水平越低。研究验证了MD&A中未来展望信息在盈利预测中的作用,特别是MD&A中未来展望信息的长度变化和积极语言水平在盈利预测中的作用,对信息使用者在实践中进行盈利预测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对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贺建刚,孙铮,周友梅. 金字塔结构、审计质量和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基于会计重述视角[J]. 审计研究,2013(6):68-75,112.

[2] 薛爽,肖泽忠,潘妙丽.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是否提供了有用信息?――基于亏损上市公司的实证探索[J].管理世界,2010(5):130-140.

[3] 李常青,辉,张凤展.上市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披露质量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管理,2008(4):29-34.

[4] 谢德仁.2005年财务报告的十大挑战[J].会计研究,2005(1):87.

[5] Stephen H. Bryan. Incremental Information Content of Required Disclosures Contained in Management Discussion and Analysis[J]. Accounting Review. 1997(4):285-301.

[6] Clarkson,Peter M.; Kao,Jennifer L.; Richardson,Gordon D. Evidence That Management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MD&A) is a Part of a Firm's Overall Disclosure Package[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9(3):111-134.

[7] Paul N. Edwards. The Limits of Required Forward-Looking Information in MD&A[J]. Journal of Corporate Accounting and Finance.1991.

[8] Davis,ANGELA K.;TAMA-S-

WEET,ISHO. Managers' Use of Language Across Alternative D-

isclosure Outlets:Earnings Press Releases versus MD&A[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12(9):804-837.

[9] Brown,STEPHEN V.;TUCKER,JENNIFER WU.

Large-Sample Evidence on Firms’ Year-over-

大学生展望未来论文第3篇

希望教育问题学生转化策略一、“希望教育”的内涵

1.希望教育的基本含义

德国教育哲学家博尔洛夫认为,希望不是外在所能赐予的,需要人进行学习才能得到。希望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稳定心理为目的,鼓励学生朝着目标积极奋斗,从而实现德智体等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希望教育以希望为动力,能够促进学生主体性和自由性的发展,在希望的驱动下学生能在朝着目标努力奋斗,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完满的自我,所以希望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

2.希望教育的理论支撑

希望教育的理论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秉乘育人先育心的理念,先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让他们相信自己的个性品质能够获得成功,进而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并设法不断激励学生,从而实现带动学生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主体教育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尽量多的给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机会,启发和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是实现主体发展的有效手段。只有学生获得了主动的发展,才能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和未来社会的主人。它符合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经受住了教育试验的检验。希望教育充分体现了主体教育理论的内容,事实上希望教育过程就是实现学生主体性的过程。

(2)“希望指引,目标导向”的人性观

人的行为是在希望、目标的引导下来进行的,人总是在追求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这就是希望心理。希望教育把希望心理当作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一种内在品质,是人获得进取性品质的一个重要动因,能不断推动人的向前发展。任何人都离不开希望,人是为希望存在的。目标性、价值性、多向性、阶段性、激励性等是希望心理的特性,个人的希望要和社会、国家的要求相一致,才能达到希望教育中个性化和社会化的高度统一。

二、职校中“问题学生”的成因

虽然问题学生的智力正常,但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下,他们的学业、道德、个性发展或其他方面显得有点落后。出现问题学生的主要原因有:

1.心理因素

中职生所处的年龄阶段造成了他们渴望自由独立的内在需求,希望在别人眼里让自己感觉更“成熟”,希望受到和成年人一样受到平等的尊重,希望建立自己的交往群体。但是,他们独立发展能力不够,对家庭和学校有极强的依赖性,缺乏社会经验和自我约束力,在外界诱惑面前容易丧失判断力和控制力,情绪上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不愿主动和父母交流,内心活动复杂却不易控制。

2.家庭因素

在当今竞争的社会中,父母普遍对孩子要求过高,缺少科学的教育方法,导致学生负担了沉重的心理负担而又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有些父母忽视孩子的教育,放纵孩子的不良习惯,只管孩子的吃穿,不顾孩子的思想,助长了“问题学生”身上问题的形成和发展。在单亲、贫困等特殊家庭中,学生的心理受到了极大伤害,心理问题较重。

3.社会因素

社会的飞速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生事物,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诱惑,处在成长阶段的中职生在接触社会时,如果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容易受到腐蚀。

同时激励的就业竞争,让他们对未来的发展无所适从,容易产生消极抵触心理,当他们想要逃避现实的时候,网络游戏成为了他们精神生活的最大寄托,当他们把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消耗在空虚的虚拟世界里时,他们空虚心灵会变得更加脆弱而无法面对现实生活,更无法安心学习。

三、实施“希望教育”,转化“问题学生”

1.“希望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方式

(1)回溯过去:重塑自我形象

希望是对未来的一种期待,但是出发点是现在,想要展望未来,先要回首过去。在希望教育的思想中,未来和过去并不矛盾,只有正确地面对过去,才能开拓未来。回溯过去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主体性,主体性的建立有赖于形成完整的自我认识,包括生命历程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回溯是用希望和发展的眼光审视过去,能够使得学生看到自我主体性的发展,从而减少过去问题的负面影响,在分析和总结中找出引起问题的原因,以便在未来中进行调整。

(2)超越现在:正确认识自我

希望是对现在的一种更高的追求,是一种超越现在、超越自我的心理追求。超越的实现需要有自由的空间。当“问题学生”通过树立完整的自我形象来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时,就需要有相应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自我超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进行自我修复,逐渐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认识。

(3)持续奋斗:形成对自我形象的发展认识

希望不能是空想,希望的实现需要不懈努力,才能把想象中的东西转化为真实存在的东西。只有用坚忍不拔的意志去克服掉内在的和外在的阻力,才能冲破现有的束缚,让理想成为现实,打破了现有的自我,使自我的主体性得到了发展。

2.“希望教育”转化中职“问题学生”的策略

(1)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尊重能够使“问题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地位,当他们脆弱的内心得到别人的良好评价时,他们会重新认识自我。所有教育者要尽量从正面去认识“问题学生”,中职学校的老师不仅仅要关心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更要关心他们的内在发展,了解中职学生的精神信仰,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理性思维,通过尊重和以为相互信赖为基础的平等交往,增强中职问题学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为他们完善自我提供良好的环境。

(2)提供充分的发挥自由性的空间

“问题学生”身上有许多潜能尚未开发,由于心理的原因,他们不善于自由地发挥,中职院校有义务为这样的学生提供发展自我的条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激发潜能。对于“问题学生”要坚持“小台阶”的发展原则,把他们心中的目标细化为能够在短期内实现的具体目标,这样他们就有了更多的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逐渐树立起明确的人生目标。

(3)培养稳定持久的道德性

“问题学生”由于在心理特征和外在表现上与其他学生存在差异,他们的道德性容易被忽视掉。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品质中的闪光点,并及时通过表扬的形式让“问题学生”认识到自己在道德上的优点,从而实现以道德引领代替道德控制,让学生在道德发展中克服掉自身存在的问题。

希望教育是一种激励教育,而中职院校中的“问题学生”在内心迫切需要得到激励,以希望教育为理论依据,采取恰当的策略,必然能够成功地实现“问题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彦国.如何处理“问题学生”[J].新课程学习,2010.

大学生展望未来论文第4篇

关键词:希望;中国梦;实践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4-0079-03

布洛赫从“尚未存在的存在论”出发研究希望,他认为希望是一种不断处于生成过程中的东西,因而作为希望主体的人也是一种一直未完成的存在。“在”始终处于一种发展过程中,也就是说我们所拥有的“现存”却是我们始终不能占有的东西,因而“在”会使人产生冲动,这种冲动会使人产生向前性的思考即布洛赫所提出的“预先推定意识”,这种意识首先作为现象呈现在人的脑海之中,随着人反复的思考使之变成希望而得以正确的表述。“中国梦”是预先推定的“尚未形成的东西”,是对既成现实的预先超越,是希望在文明进步中的现实表述。具体来说,“中国梦”本身是我们在曾是、所是、将是的三重在世性中对未来的描绘,是期待意识迅速捕捉到了过去维度中未实现的解放潜能,现实维度中的潜在和趋向,未来维度中可能实现的希望的统一呈现。它描绘出未来的自由王国,立足于人类从事创造世界的生产实践之中。这种实践生成人的同时也创造出了“更好的生活”与“更好的世界”,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国梦”就是一种希望哲学。

一、潜能:希望哲学视角下“中国梦”的缘起

布洛赫把人的基本需要作为希望哲学研究的内容,他从客观世界出发,从人类学的角度揭示出了“饥饿”是人类最根本的内在冲动,人类从满足饥饿的愿望中产生出希望。布洛赫认为人类正是以这种内在需要的驱动作为希望的起点,不断地使具体的乌托邦通过实践活动变成现实,从而推动着历史车轮的向前发展。布洛赫所强调的希望不是一种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人不可分离的生存状态。布洛赫认为:“希望的主体和本质是人,只有人在需要驱动下的内在期待意识即主观希望与指向一种客观实在的可能性发生关联时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希望。”[1]

从明朝中期到后来的鸦片战争,中国经历了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这种不与外界交流的状态,渐渐把中国变成了一个贫穷落后、愚昧无知的国度,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的列强,更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苦难。渴望中华民族复兴的强烈愿望,犹如一粒粒种子在受到折磨与煎熬的中国人的内心潜滋暗长。无数中华儿女受现实中匮乏的驱动渐次觉醒,民族复兴的希望开始铺就和绘制“中国梦”的历史画卷。但事实上,初始阶段的“梦”仅仅走在一条找不到出口的路上。孙中山先生了满清王朝的黑暗统治,让“振兴中华”深入人心,但他并没有找到这个“梦”的真正出口。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领导人民依靠人民开始了真正的革命与探索,让中国完成了从走投无路到实现民族复兴的华丽转身,使得梦想在光明的引导下找到现实的出口。如今的中国正处在努力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攻坚阶段,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但社会转型与改革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难题亟待解决,正是这些问题催生了中国人在困惑中寻求突破和超越的期待意识,它成就着“中国梦”实现新的历史篇章。

二、趋向:希望哲理下“中国梦”的内涵

希望的哲理旨在反对一切脱离客观存在的抽象的乌托邦,对布洛赫来说,“马克思主义并非不是乌托邦,而是具体的乌托邦的创见。”[2]这种具体的乌托邦贯穿于历史的始终,是基于对现实世界的不满而产生的一种主观的期盼,与空想划清了界限,代表一种对现存的超越与批判。布洛赫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除了懂得活着的、尚未得到补偿的过去之外,根本不知道任何别的过去。”[3]10它使人们相信未来,让未来指向丰富的可能性,并提供实现丰富多彩梦的方法,就是要借助于力量,不是借助于背信弃义的胡诌,而是借助于艰苦的实验性的劳动去实现。“中国梦”的本质完全体现出了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原理。

首先“中国梦”不是存在于现存的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未来的事物之中的。同志提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托起中国的和平崛起,这是对“活着的尚未得到补偿的过去”的扬弃,是在继承历史中寻求复兴的社会发展理念、凭借一种永不满足现状的精神状态而产生的对更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意识。这种源于历史与现实张力关系的变革意识虽未成为事实,但不排除在不远的将来,通过不懈的奋斗与追求,不断创造出成就理想与愿望的现实可能。“中国梦”作为一种期待意识,它具有广泛坚实的现实基础,它聚焦于未来,激发着人们的内在动力,促使其不断地进行尝试性的实践活动,勇敢地向理想之国迈进。

其次,“中国梦”不是确定不移的事实,而是被中介了的存在。“中国梦”就像布洛赫指出的那样保留着结局的不确定性,也有“失望”的可能。“中国梦”作为一种“尚未存在的存在”处在发展与生成的过程中,这个过程的状况系于中国的基本国情、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化的国际关系等多重而复杂的客观因素。当前中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还不完善,在国际社会大背景下还面临着诸多的风险与挑战,社会生活领域还存在着多发易发的各种矛盾与冲突,这些问题处理不当都有可能让主体产生失望的情绪。而“失望”无所制约的肆意弥漫,终会将“希望”稀释淡忘,因此,“中国梦”践行的道路上必然伴随着挑战与风险,用中国智慧解决中国问题,用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是成功的重要保障。

再次,“中国梦”是革命与解放的表达,是复归人的权利与尊严的庄严承诺。它的提出就是要消除异化,实现人类真正的自由与解放。布洛赫所提出的具体的乌托邦,就是人们致力于实现更美好生活梦想的希望,这种希望促使人们用实际行动反抗一切压迫与剥削,是一种不断地追求自身的解放和自由的宣誓。“中国梦”把人民作为实现的主体,来自于人们不满足现存的状态的渴望,不断刺激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消除现存中的不合理与不安定的因素,把希望的国度变成现实的存在。这样在主体与客体持续的相互作用中,人的本质最终将得到完全的解放,实现主、客体的和谐与统一。回顾过去审视现在,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梦”都是围绕着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人民当家做主而展开的,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中国梦”实现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可能:“希望”的“梦”何以成真

实现希望的过程就是人类自身把握自然、社会、人自身不断“生成”的过程。换句话说,“中国梦”的实现不仅成就了国家、民族层面价值目标的实现,更是每一个中国人个人之梦的“生成”与实现过程,是每一个中国人把握自身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共生共荣的过程。因此,实现“中国梦”不仅需要把握过去的历史与现存的状态,还需要不断地对“主体”进行启迪和引导,通过创造新条件,不断实现具体乌托邦的因素,努力创造内置于“中国梦”的新的存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有意识地去实现无意识的意向与趋势。

首先,在“中国梦”的认知上,布洛赫在书中写到“希望的历史内容首先体现在想象之中,并在现实判断中百科全书式地得到研究,而这一历史内容把人的文化与自身具体的乌托邦的视域联系起来。借助于这一认识,已知的希望这一复合词便作为理性中的期待情绪、作为期待情绪中的理性从事工作。”[3]163布洛赫指出希望要得到充分的认知并与具体现存结合起来,这种认知或意识形态需要得到最清晰的展示,才能使希望变成一种理性的情绪融入人的身体促使人们进行实践。所以,我们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加强意识形态的宣传与建设,把“中国梦”这种意识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让“已知的希望”变得更加的强烈,让中华儿女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从一种朝思暮想的期待幻化成为深沉的理性思维,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与安定,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的进步发展。布洛赫还指出,人的期待意识具有未来实现的可能性,只有怀着对这种可能性的坚定意志,并朝向这种可能实现的希望领域不断前进,那么终有一天希望主体存在的真实性及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才能得以最耀眼的彰显。当然,作为一种潜在的希望意识,“中国梦”是基于现实存在,又指向尚未形成的客观现实的。意识和实践主体是人,只有人拥有朝着这种具有可能性的领域积极进取的强烈意识,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促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其次,在“中国梦”的践行中,一是要做好本职工作,戒掉工作中出现的轻浮与懒惰。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无意识地实现“中国梦”,只有不断地进行实践才能证明自身的价值,个人自身价值的实现总和必然推动“中国梦”的实现进程。另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始终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铭记在心,既不妄自菲薄无所作为,也不妄自尊大骄傲自满,用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精神追梦圆梦。二是勇于面对与解决“中国梦”实现进程中出现的困难与阻力。“中国梦”的实现一定程度上保留着过程的不确定性,那是因为希望的真理在包含信心的同时也无可选择地面对着危险。只有将“中国梦”最终转换为一种面对艰难与选择的战斗情绪,始终高扬信念的旗帜,始终信任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用无比的政治勇气、坚定的政治觉悟和灵活的政治智慧才能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阻碍。三是善于超越,希望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不断超越现实的精神。“中国梦”的实现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在十三亿人口的国家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同富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要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与新问题。虽然我们的探索已初见成效,但追梦圆梦的步伐却不能停歇,面对无法预知的种种曲折困难,始终保持一种不满足于现存状态的超越精神,以实干与创新的坚实脚步度量出一条实现梦想的康庄大道。

最后,“中国梦”的实现关键取决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历史的选择,它已经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融为了一体。布洛赫指出“向前的目光不是模糊不清的,而是爱挑剔的。这种目光要求一种健全的预感,即使处于地下室,这种预感也不是迟钝的。向前的目光越是明亮地被意识到,他就越是变得炯炯有神。”[3]157-160中国共产党正是拥有了这种党性,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在最危急的关头找到了“中国梦”的真正出口,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更找到了一条通向梦想彼岸的正确航道,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让即将失去希望的中国人看到了未来的光亮,重新拥有了实现了民族复兴与崛起的勇气。纵然离宏伟目标的实现越来越近,我们更要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这样我们的目光才不会散乱,我们才能更加深切而清晰地感知一种向前力量,这种力量让中华民族更加团结,让十三亿人梦想的实现更为脚踏实地。在历史与现实的张力中,我们明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引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坚实思想基础,是“希望”之船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原动力,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梦想的实现需要认清道路、凝聚共识,更需要制度的创新与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梦”实现过程中的制度保障,它通过健全的制度设计与完善的规则谋划,为希望航船的平稳远航保驾护航。只要制度的天平不会倾斜,即使前行的道路充满坎坷,圆梦的航船偶有颠簸,我们仍然可以坚定相信,希望的航船不会倾覆,梦想终会实现。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提供给了人类认识自身理想与希望的思想方法,开掘了人类内在希望的巨大能量,让人意识到可以凭借希望的翅膀在过去潜能、现实趋向与未来可能中不断完成自身的超越,实现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梦”就是这种希望的代名词,它使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上,不断增强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让中华儿女焕发了昂扬的斗志和不竭的动力,勤劳的中国人民正在用脚踏实地奋斗一步步达致梦想实现的彼岸。

参考文献:

[1]杜敏.布洛赫希望哲学视野下的“中国梦”解读[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3(4):14.

[2]梦海.我们渴望生活:恩斯特・布洛赫与希望的原理[J].哲学研究,2007(6):8.

[3][德]恩斯特・布洛赫.希望的原理:第1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大学生展望未来论文第5篇

关键词:行为金融;展望理论;心理帐户

一.导论

如果金融经济学可以视为是经济学的一个支派,那么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finance)也应该可以被视为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economics)的支派。而如果我们把行为学派(behaviorism)视为心理学的一支,那么行为金融学也应可以视为心理金融学(psychologicalfinance)的一支,同样又可以视为心理经济学(psychologicaleconomics)的分支。至于研究相关问题的学者应称为心理经济学家(psychologicaleconomists)或是经济心理学家(economicpsychologists),严格而言是有区别的;前者籍由心理学上的理论尝试探讨或解决经济学上所关心的议题,而后者测试着重在探讨与研究个体在经济体系中的行为与相关心理现象。但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样的区别并无太大的意义。同样的,文献上也不去区分何者为行为金融学的内容,或何者为心理金融学的内容。

简略而言,“行为金融学”是以心理学上的发现为基础,辅以社会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的观点,尝试解释无法为传统金融经济学所解释的各种异常现象。这些异常现象包括:过高的股价波动性与交易量,而且股票报酬不论在横断面上或时间序列上,都存在相当的可预测性。例如,在横断面方面,实证分析发现所谓的规模溢酬(sizepremium)与价值溢酬(valuepremium),而传统的定价理论(包括CAPM,APT等)都无法合理的解释资产间的横断面报酬差异。在时间序列方面,除了周末效应、一月效应、假日效应等现象外,股价不论在短期或长期也都存在相当的自我相关。

VanRaaij(1981)提出的“经济心理学”一般模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行为金融学与传统财务理论的差异。显然,尽管经济环境反映一般经济状况的改变,但个体因为个人因素的差异,会对经济环境产生复杂的互动关系。换言之,个体间对市场或经济体的状况会有或同或异的“认知”,透过行为与彼此间互动而再反映在市场或经济中。就是说,市场或经济的状况是群体“投射”的结果。市场或经济的演进,是一连串认知与投射的过程;显然在这过程中,“人”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

李忠民,姚昕:行为金融之展望理论研究述评以股票价格的决定为例,股价的变动可能来自公司本身的价值的改变,也可能反映投资人因个人心理因素对其评价的改变,或者二者皆然。传统金融理论视人为理性人,而个人与群体的决策过程则几乎完全被忽视,人的因素在理论中的重要性被降到最低。相反行为金融学提升了人的地位,而经济变数的重要性则相对降低。

尽管在1980年代后期才开始受到重视,但行为金融学在许多重要问题上,都已有相当的进展。不过迄今仍未有任何类似CAPM或APT等广为接受的理论被提出。本文尝试从较广的视野,针对展望理论与其他相关理论对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做详尽的介绍。

二.展望理论的提出

KahnemanandTverskey(1979)指出传统预期效用理论无法完全描述个人在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行为。他们以大学教授和学生为基础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受访者的回答显示许多偏好违反传统预期效用理论的现象,并据此提出另一种经济行为的模型,称为展望理论。

KT将这些违反传统理论的部分归纳出下列三个效果来说明:

(1)确定效果(certaintyeffect)

此效果是指相对不确定的outcome来说,个人对于结果确定的outcome过度重视。KT设计了两个问题来说明确定效果。第一个问题是,假设有两个赌局:第一个赌局有33%的机会得到2500元,66%的机会得到2400元,另外1%的机会什么都没有,第二个赌局是确定得到2400元,问卷的结果显示有82%的受访者选择第二个赌局。第二个问题也假设有两个赌局:第一个赌局有33%的机会得到2500元,67%的机会什么都没有。第二个赌局有34%的机会得到2400元,66%的机会什么都没有。问卷的结果显示有83%的受访者选择第一个赌局。比较以上两个问题可知,根据预期效用理论,第一个问题的偏好为u(2400)>0.33u(2500)+0.66u(2400)或0.34u(2400)>0.33u(2500),其中u(.)为效用函数。第二个问题的偏好确是0.34u(2400)<0.33u(2500),这明显的违反预期效用理论。

(2)反射效果(reflectioneffect)

若考虑损失(loss),可发现个人对收益和损失的偏好刚好相反,称为反射效果。个人在面对损失时,有风险偏好(riskseeking)的倾向,对于收益则有风险规避(riskaversion)的倾向。这和预期效用理论并不一致,可以看出个人注重的是相对于某个参考点(referencepoint)的财富变动而不是最终财富部位的预期效用。KT设计了一个问题来说明反射效果。假设有两个赌局:第一个赌局有80%的概率得到4000元,第二个赌局是确定得到3000元,问卷的结果显示有80%的受防者选择第二个赌局。若将outcome改成负的,即第一个赌局有80%的概率损失4000元,第二个赌局是确定损失3000元,问卷的结果显示有92%的受访者选择第一个赌局。

(3)分离效果(isolationeffect)

若一组prospects可以用不只一种方法被分解成共同和不同的因子,则不同的分解方式可能会造成不同的偏好,这就是分离效果。KT设计了一个两阶段的赌局来说明分离效果。在赌局的第一个阶段,个人有75%的概率会得不到任何奖品而出局,只有25%的概率可以进入第二阶段。到了第二阶段又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有80%的概率得到4000元,另外一个选择是确定得到3000元。从整个赌局来看,个人有20%(25%×80%)的概率得到4000元,有25%的概率得到3000元。对于这个二阶段赌局的问题,有78%的受访者选择得到3000元。但KT问的问题是:20%的概率得4000元和25%的概率得到3000元,大部分的人会选择前者。由此可知,在两阶段的赌局当中,个人会忽略第一个阶段只考虑到第二个阶段的选择,即有短视(myopia)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个人面临的是一个不确定的prospect和一个确定prospect。若只考虑最后的结果和概率,个人面临的是两个不确定的prospects。虽然这两种情况的预期值相同,但是由于个人不同的分解方式,会得到不同的偏好。

除了利用问卷来说明之外,KT也提出理论模型来说明个人的选择问题。他们利用两种函数来描述个人的选择行为:一种是价值函数v(x)。另一种是决策权数函数(x)。其中价值函数取代了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中的效用函数,决策权数函数将预期效用函数的概率转换成决策权数。

价值函数有下列三个重要的特性:

(1)价值函数是定义在相对于某个参考点的收益和损失,而不是一般传统理论所重视的期末财富或消费。参考点的决定通常是以目前的财富水准为基准,但是有时不一定是如此。KT认为参考点可能会因为投资人对未来财富部位预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考虑。譬如一个对于损失不甘心的投资人,可能会接受他原来不会接受的赌局。

(2)价值函数为S性的函数。面对收益时是凹函数,损失时是凸函数,这表示投资者每增加一单位的收益,其增加的效用低于前一单位所带来的效用,而每增加一单位的损失,其失去的效用也低于前一单位所失去的效用。

(3)此价值函数,损失的斜率比收益的利率陡。即投资者在相对应的收益与损失下,其边际损失比边际收益敏感。例如:损失一单位的边际痛苦大于获取一单位的边际利润,也就是个人有lossaversion的倾向。Thale(1980)将这种情况称之为endowmenteffect。

决策权数函数则有下列两个特性:

(1)决策权数不是概率,π是p的递增函数,它并不符合概率公理,也不应被解释为个人预期的程度。

(2)对于概率p很小的时候,π(p)>p。这表示个人对于概率很小的事件会过度重视,但当一般概率或概率很大时,π(p)<p。这可以说明个人过分注意极端的但概率很低的事件,却忽略了例行发生的事。

三.展望理论的相关研究

自从展望理论在1979年推出之后,就有许多学者利用展望理论解释了许多传统金融学无法解释的现象,或是以展望理论为基础推导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本节针对重要的相关研究成果加以说明。

1.机会成本和endowmenteffect

传统经济学在某些情况是将所有的成本都视为机会成本。Thaler(1980)将机会成本定义为应赚而未赚得部分。个人对于实际支付的费用和机会成本的态度应该相同。但是Thaler(1980)认为,相对于实际支付的费用,个人对机会成本常常有低估的情况。他利用展望理论来解释这个现象。

由展望理论可知,价值函数的斜率在损失的部分比利得的部分大。所以若将实际支付得费用视为损失,将机会成本定义为应赚而未赚的利得,则价值函数的斜率隐含前者会有较大的权数。

Thaler(1980,1985)将这种情况称为endowmenteffect,也就是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则对该项物品的评价比未拥有前大幅增加。由于个人有避免失去endowmenteffect的倾向,SamuelsonandZeckhauser(1988)认为这种倾向使人产生“安于现状的偏误”。他们的实验中假设参与者获得一笔意外的遗产,其中包含中度风险公司、高度风险公司、基金政权或政府公债等四种投资组合中的一种,并提供其更改投资组合的选择权,实验结果显示大部分参与者选择维持原状。Hershey,Johnson,Meszaros,andRobinson(1990)针对新泽西州和宾州的汽车保险法令的制定进行研究,两州均提供两种形态的保险以供抉择,第一种较便宜但有诉讼的限制;第二种较昂贵而无诉讼的限制。实验结果显示:新泽西州原有的汽车保险法令为第一种,只有23%的人选择改为第二种;而宾州原有的汽车保险法令为第二种,有53%的人选择现状。这些证据都显示安于现状的偏误是存在的。

2.沉没成本(sunkcost)效果

Thaler(1980)将沉没成本效果定义为“为了已经支付的商品和劳务,而增加该商品和劳务的使用频率的效果”。他举下面的例子说明:假定某人为了要参加某网球俱乐部,支付300元的入会年费。在两个星期练习之后,他不小心得了网球肘。但是他还是忍痛持续打网球,因为他不想浪费300元。300元的入会年费是一项沉没成本,传统金融理论认为沉没成本不会影响个人的决策。但是,就上例来说,个人在决策是,是很可能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

除了Thaler(1980)之外,ArkesandBlumer(1985)、Staw(1981)、LaughhunnandPayne(1984)都认为,个人在作决策时会受到历史和沉没成本的影响。将沉没成本效果运用在股票市场,可以用来解释为何投资人发生未实现损失之后,会继续对该项不成功的投资继续投入资金。ArkesandBlumer(1985)认为个人在做决策时会将沉没成本纳入考量的原因,是在于个人通常不愿意去接受先前所投入的资金被浪费掉的事实。当投资人发生了未实现损失,若其不再对该项不成功的投资继续投入资金的话,等于接受该损失已经发生的事实。

LaughhunnandPayne(1984)检验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沉没成本和沉没收益对决策的影响。ThalerandJohnson(1990)延续LaughhunnandPayne(1984)的精神去探讨前次的收益和损失如何影响选择。

ThalerandJohnson(1990)发现,在某些情况之下,前次收益会增加个人参加赌局的意愿,这称为私房钱效应(housemoneyeffect)。

3.遗憾和趋向性效果(dispositioneffect)

Thaler(1980)认为人们会因遗憾自己的决策,而觉得自己应该为做错事负责。利用KT的展望理论中的价值函数可以说明这一点。认为自己应该负责的决策者,他的价值函数的斜率比原来的要陡。也就是每下降一单位的收益所下降的收益将大于原来的状况,而每增加一单位的损失所下降的效果也将大于原来的状况。

KahnemanandTversky(1982)认为,遗憾是人们发现因为太晚做决定,而使自己丧失原本有比较好结果的痛苦。他们也发现,虽然实现一个具有收益的股票会产生骄傲感,但随着被变现的股票其股价持续上涨,投资者的骄傲感会下降,并产生变现太早的遗憾。

本文前面曾提到,相对于实际支付的费用,个人对机会成本常常会低估。KahnemanandRiepe(1998)认为遗憾和上述情况有关,大部分的人们对于做了的事比没做的事感到后悔。

ShefrinandStatman(1985)认为投资人为了避免后悔,会倾向继续持有资本损失的股票,而去实现具有资本利得的股票的状况。他们将这种现象命名为趋向性效果,并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效果。假设某投资人在一个月前以50元买进某股票,到了今日,该股票的市价为40元,此时投资人要决定到底是卖出或继续持有该股票。另外假设未来此股票不是上涨10元就是下跌10元。他们认为投资人会将此决策编辑成以下两个赌局的选择:一个是立刻变现,马上实现10元的损失。另一个是继续持有该股票,这样一来,有50%的概率再损失10元,另外有50%的概率可以得到10元,将目前下跌的部分挽回。根据展望理论,价值函数在面对损失时是凸函数,此时投资人为风险偏好者,ShefrinandStatman(1985)认为此时投资人会不愿意实现确定的损失,而会尝试可能的挽回机会,所以投资人会继续持有资本损失的股票。

BarberandOdean(1999)也利用展望理论来说明趋向性效果,他们认为投资人会以买价当作参考点,来决定是否要继续持有或卖出股票。譬如,一个投资人购买股票,他认为该股票的预期报酬高到足以让他承担风险。他会利用买价做参考点,如果股价上涨,会有收益产生,此时价值函数是凹函数,假如投资人认为该股票的预期收益会下降,他将倾向卖掉该股票。假如股价下跌,则会产生损失,此时价值函数为凹函数,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投资人认为该股票的预期收益将低到无法承担原来的风险,他还是会倾向继续持有该股票。

4.跨期赌局的选择

一般而言,个人在做决策时不但会考虑目前的现金流也会考虑未来的现金流。Loewenstein(1988)设计三个实验来说明跨期选择与参考点之间的关系。在每一个实验中,受访者都被要求在目前的消费和未来的消费之间做一个选择。结果发现,对于受访者来说,消费若以延迟的方式出现,对受访者的影响明显大于提早的方式出现。

例如其中一个实验时受访者被告知可以得到一个7元的礼物。这些受访者预定得到礼物的时间可能是一周后、四周后或八周后。然后这些人有两个选择:其中一个选择是维持原来预定得到礼物的时间,另一个选择是可以提早得到礼物但是礼物的价值变小或是延后得到礼物但是礼物的价值变大。结果发现,若以原来预定得到礼物的时间为参考点,人们对于选择延迟得到礼物所需要增加的礼物价值明显大于提早得到礼物而愿意减少的礼物价值。譬如,若原本一周后可以得到礼物的人和原本四周后可以得到礼物的人交换,延迟得到礼物者要求礼物增加1.09元的价值,而提早得到礼物的人只愿意减少0.25元的价值;其他不同的交换组合也都得到相似的结果。

由此可利用KT展望理论来解释上述现象。在展望理论中,个人有lossaversion的倾向,所以若以原本预定得到礼物的时间为参考点,延迟得到礼物者所减少的效用和提早获得礼物者所增加的效用应该相等,则延迟得到礼物者所要求增加的金额会高于提早得到礼物者愿意减少的金额。

Lossaversion的概念也能用来解释个人随时间变动的消费形态。根据跨期消费理论中的生命周期假说(life-cyclehypothesis),个人一生的消费及所得的总量都固定,且当时间偏好率等于实际利率时,每期消费都一样。但是LoewensteinandPrelec(1989)发现若以过去消费水平为参考点,个人对于未来的消费形态偏好越来越多,这表示个人的时间偏好为负,这和生命周期假说并不一致。但是若个人以过去的消费为参考点评价目前的消费时,lossaversion的想法会促使个人不愿意减少消费,只愿意增加消费。

5.心理帐户

除了TverskyandKahneman(1981)和Thaler(1985)之外,许多学者也认为个人在决策时并不会综观所有可能发生的outcome,而是将决策分成好几个小部分来看,即分成好几个心理帐户。

ShefrinandThaler(1988)认为个人将自己的所得分为三部分:目前的薪资所得、资产所得和未来所得,对于这三种所得个人的态度并不相同,譬如对于未来所得个人总是不太愿意花掉它,即使这笔所得是确定所得。ShefrinandStatman(1994)认为散户会将自己的投资组合分为两部分,一个部分是低风险的安全投资,另一部分是风险性较高期望让自己更富有的投资。以上这些理论都认为,大部分投资人会想避免贫穷同时又想变得富有。此时,投资人会把目前的财富分为两个心理帐户,一是为了避免贫穷,另一个则是想要一夜暴富。KahnemanandLovallo(1993)认为人们倾向一次考虑一个决策,目前的问题和其他的选择分开看。

ShefrinandStatman(2000)以KT的展望理论为基础,发展出行为投资组合理论(behavioralportfoliotheory)。他们利用单一心理帐户(singlementalaccount)和多个心理帐户(multiplementalaccounts)来推演BPT。BPT-SA投资人关心投资组合中各个资产间的共变异数,所以他们会将投资组合整个放在同一个心理帐户中。相反的BPT-MA投资人将投资组合分离成不同的帐户,忽视各个帐户之间的共变异数,所以他们有可能在某一个帐户是卖出证券但是在另一个帐户却买进相同的证券。这解释了Friedman-Savage(1948)之谜:为何人们在买保险的同时也会购买?

大学生展望未来论文第6篇

【关键词】白日梦;弗洛伊德;布洛赫;艺术功能

弗洛伊德对梦进行深入研究,第一次使“白日梦”成为理论课题,并写有《创作家与白日梦》,讨论白日梦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将梦的问题引入美学范畴。但正如弗洛伊德自己所言,他只是“给出一些鼓励和建议”,想为读者“指出从对幻想的讨论通向诗的效果的道路”①P107,因而不少观点仍有可商议之处。后来恩斯特?布洛赫在《希望的原理》中对白日梦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拓展了艺术功能理论。

一、白日梦的内涵

(一)白日梦不是孩童梦,它来源于成熟的自我

弗洛伊德追溯人的童年,认为游戏中的孩子很像创作家。同样地,他将成人的白日梦当作孩童梦,认为这种幻想活动源自过去的遗憾和愿望,“是童年期游戏的继续和替代”②P106。

然而布洛赫否定了白日梦都是孩童梦的观点,认为昼梦具有真实的可能性,是由业已成熟的自我产生的。做梦者童年的记忆和情节可能起作用,但它们不构成核心内容。“白日梦的英雄总是自身成熟的个人……自我总是处于一种成熟的力量之中,并在有意识的心灵过程中保持成熟的统一经验。”③P87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怎样奇异的艺术设计,总有其内在“规矩”,创作者的白日梦即使过于理想和荒诞,其内容更多的还是立足于此在自我,以成熟的心智为自身设计未来。

(二)白日梦不能与夜梦等量齐观

弗洛伊德更关注夜梦,仅将白日梦作为其前阶段。布洛赫却将注意力转向昼梦,他坚持“白日梦不仅不是夜梦的前阶段,而且也不是通过夜梦所能解决的梦。”④P83

夜梦大都由过去的材料供给,不发生任何新的东西。而昼梦是预先推定,它体现了对未来的期望,甚至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改变现实。“白日梦要求特殊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因为他朝向与夜梦截然不同的某个新的领域,并全力开启这个全新的领域。”⑤P83夜梦来自过去,可能作为回忆影响未来,但其本身并不直接对未来起可见的作用。但如果是根据有效的知识经验生成的昼梦,却能进行先行的想象筹划,在合适的时机下可能变成现实。因此夜梦来自过去,在无意识中弥补遗憾;而昼梦指向未来,提供新的可能性。

另外,昼梦区别于夜梦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保留了完整、自由的自我。睡梦中自我被削弱,道德审查能力降低,本我中致幻的愿望得到歪曲的满足。白日梦中的自我主观能动性完整,“清醒之梦的空间是借助于纯粹的自我选择的想象安排的”⑥P84,自我不仅没有削弱自我意识,还中止了道德审查功能,愿望想象强化了自我本身,使其目的地行驶。

还有,同样体现做梦者的愿望,昼梦与夜梦的状态截然不同。“夜梦具有类似罂粟的功能,它与精神分裂症相称;白日梦则具有类似大麻的功能,它与偏执狂相称。”⑦P90夜梦笼罩在压抑氛围中,自我无法左右梦的内容和走向,只能被迫屈从。然而昼梦的致幻却激发了自我活力,使其兴奋自由,甚至狂妄自负。每个时代重要的改革家、创造者往往具有一些偏执狂的特性,他们被世俗当作疯子,计划常人不敢设想的事,坚持积极热情、永不退缩的自我,才能将那些妄想变为现实。布洛赫将他们视为伟大的乌托邦主义者。

总之,弗洛伊德只是打开了白日梦之门,将其当作解析夜梦的铺垫,而在布洛赫的理论中,白日梦的地位大大提高,艺术的功能也得到了一定的拓展。

二、白日梦与艺术功能的拓展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来源于升华,因而其美学观中艺术功能也是十分局限的。结合白日梦理论来说,白日梦是艺术的前阶段,也是诗歌创作的原材料,想象力是艺术家满足冲动的替代品。他常常将艺术活动归因于精神的原始本能,强调“艺术家所创造的东西同时也给他提供了望得以宣泄的途径”⑧P178。在此过程中,高度升华的里比多使其感到喜悦,获得满足。而艺术家的作品也给其共同体验者提供了审美乐趣,使他们的愿望获得补偿性满足。例如在武侠小说里,起初平凡的主角,获得绝世武功,成为救国英雄。我们憧憬主角甚至将自身代入,就能体会到愿望满足的。

在布洛赫那里,由于白日梦理论的不同,相关的艺术论也有差别。他认为艺术不只限于个人宣泄幻想、满足愿望,而是一如白日梦标示着“尚未被意识到的东西”,有着改造世界的潜势。

艺术家将白日梦寓于动态可感的形象,它广泛拓展着我们的世界。画家的笔下有象征天堂的光环和希腊诸神,现实主义作家“通过某种相关联的、未雨绸缪的想象力标明关于自然和社会问题的那个梦”⑨P93。艺术中的白日梦带着扩张的意志,进行“精确的想象力实验”,探索着现实中可能运行和即将开始的一切。

伟大艺术显示与完满事物相关的“前假象”,能够预先推定正在现实之中发酵的尚未形成的东西[1],具有将现实乌托邦化的潜质。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艺术对象用虚构的事实来暗示实存的现实,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艺术作品中的假象来类推本质的现实。艺术中的白日幻想由于揭示了某个时代本身“尚未被意识到的东西”而使观赏者有了一定的前意识,因而可能有准备地走向未来。例如在社会剧烈变化之前,文学艺术往往传递出了变革的信息,并借助各种形式宣传筹划,甚至左右社会变革的走向和进程。文艺复兴中,“文坛三杰”揭露了神学时代的腐坏本质,“美术三杰”展现了人的自由精神和不朽力量,最终带来一场由思想文化到科技政治的革命。“也就是说,伟大的艺术作品指明某种未来的内容,尽管这种内容在自身时代中尚未显现,但是它不久将指明某种未知的终极状态的内容。”⑩P98在此意义上,真正伟大的艺术作品不仅洞悉了其产生时代的一般性规律,还表达出过去时代无人知晓的内容,成为先行的力量指引方向。更进一步,这样的作品才能经受住时空考验,具有永恒价值。在其中,自在状态的白日梦上升为自为状态的乌托邦,有意识地反抗此在的晦暗,建立新的希望。[2]人和物成为了由自身出发所能成为的东西,借助终极状态的白日梦走向终极,艺术在幻想中达到了属于未来的圆满。[3]

三、总结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之所以影响巨大,主要在于其开创性,为后继者提供新路,但并不证明其观点是完备的。仅就白日梦与艺术的相关理论来说,布洛赫就是批判者之一。弗洛伊德的艺术观点重个人,布洛赫则推及时代和社会。弗洛伊德过分关注里比多的作用,将白日梦与艺术都当做人的欲望尤其是的满足,不免有些狭隘。而布洛赫提高了昼梦地位,拓展了对艺术功能的认识。但他对白日梦和艺术的阐释明显偏向积极面,对消极成分未作深入分析。这种偏向应该与其社会理想有关,他的“乌托邦”不同于阿多诺的“背信弃义的假象和自欺欺人的安慰”[4],而是能够发挥积极效用、可实现的终极理想。因此布洛赫重点发掘了艺术中的乌托邦本质,为其乌托邦的社会理想服务。

注释:

①②⑧(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论文学与艺术[M].常宏,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③-⑦⑨⑩(德)恩斯特?布洛赫.希望的原理(第一卷)[M].梦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参考文献】

[1][4]金寿铁.艺术与乌托邦――论恩斯特?布洛赫的艺术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1).

大学生展望未来论文第7篇

未来主义是20世纪出现最早、最具强烈反叛精神的一个文艺流派。从意大利的马里内蒂、帕拉泽斯基,发展到俄国的谢维里亚宁、马雅可夫斯基,以及法国的阿波里奈尔,未来主义以一股强势之姿冲击着欧洲文坛。虽然未来主义的三个流派各有异同,但是从整体上看,未来主义文学始终秉持“反叛传统,自由革新,面向未来”的思想,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再次细细研究惠特曼的诗歌,特别是这首可以称之为代表作的《自我之歌》,发现其中折射出多方面多角度的未来主义思想和倾向,因此,可以说惠特曼是一位超越了时代的先驱诗人。

思想意识

1855年《草叶集》第一版问世,共收录12首诗歌,其中《自我之歌》是最长的一首,共1336行。惠特曼在《自我之歌》中对“自我”作了最全面的诠释,他在开篇就写道:“我赞美我自己,我歌唱我自己,/凡是我认为怎样的你也会那样认为,/因为属于我的每一个原子也同样属于你。/我闲游,邀请我的灵魂一起,/我弯着腰悠闲的观察一片夏天的草叶。”[2]

诗人赞颂“自己”,这表明这个“自我”就是诗人自己,即惠特曼本人,从这里可以看出惠特曼强调人的主体性,这是一种个体自由人格和意识的体现,但是第三句“属于我的每一个原子也同样属于你”,诗人随之从自身发散到整个民族,由个体的“我”变为宇宙万物中的“我”,即无限个体的扩张,以一盖全,由“自我”扩展为“全体”。惠特曼将这种泛神论生命力的人格化融入他悠闲的创作特色中,以展现他不愿墨守成规旧文学传统的教条,要通过他自己来弘扬个性解放和独立人格。未来主义同样强调人的主体,这首先以俄国的“自我未来主义”为代表。在俄国的未来主义中,伊戈尔•谢维里亚宁的《自我未来主义序幕》标示着“自我未来主义”的诞生,从此,自我未来主义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它们重视个人的感受和情绪,其作品中的重要主题就是进行自我肯定和自我宣扬。谢维里亚宁率先提出“自我肯定个性”[3]的口号,在他看来,“心灵是唯一的真理”[3],只有先肯定自我,才能展示出“对混乱现实的反抗意识”[4],并表现出“朦胧奥秘的感受和不可理解的事物”[4],这种“我就是未来”的创作理论旨在探寻“真理的灵魂”[5]。然后,以马雅可夫斯基为代表的“立体未来主义”在《给社全趣味一记耳光》中联名宣称,必须尊重诗人“在一片喧嚣的怒吼声中站立在‘我们’这个词构成的巨块之上”[5]的权利,从“自我”到“我们”,俄国未来主义这一思想的发展与惠特曼歌颂“自我”的意义不谋而合。惠特曼为自己赋歌,其目的是为整个民族而唱。当时,对于深受欧洲神学和教条主义影响的美国文坛而言,艺术作品首先要打破常规,摆脱桎梏,才能确立和发展属于本民族自己的文学。未来主义从一开始也以反文化传统而著称,而未来主义之所以否定古老的文化传统,是为了除旧迎新,探索全新的艺术形式。此外,未来主义还强调“直觉和神秘”[6],因为在未来主义者们看来,旧有的艺术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飞速发展的物质文明,亦无法获寻那些尚不可知的真理,只有变革和创新,并在创作中运用知觉来表现思想,才能“抓住物质中所有最容易消失和最难拾得的东西”[7],从而使未来主义走得更远。

毫无疑问,《自我之歌》中的“自我”不是经验的体现,惠特曼所要表达的是一种精神特质,无论灵魂还是肉体,惠特曼笔下的“自我”都凭着直觉和灵感畅游在“草叶”所代表的大自然中,不受任何束缚,领略万事万物,寻找真理的秘密,但是惠特曼又赋予“自我”一种超验的神秘性,因而造成不少学者对作品中的“自我”产生不同的见解和争议。从未来主义角度来看,惠特曼这一手法是一种典型的未来主义表征。

审美艺术

从1909年2月20日意大利诗人菲利普•马里内蒂在法国《费加罗报》上发表惊世骇俗的《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并以此宣布未来主义之诞生开始,未来主义就以一种反艺术的形式轰然出现,它犹如一颗子弹,以猛烈的气势震惊世界。诚然,马里内蒂所宣扬的意大利式未来主义具有十分反动的政治性,但是必须看到,未来主义最初是为了反对当时文坛所盛行的“为艺术而艺术”,以及盲目的好古求美的思潮而兴起的。不管经过如何变革与发展,未来主义的纲领仍然是嘲弄传统,追求革新,面向未来。

英国诗人雪莱在《诗辩》中说:“一个伟大的民族觉醒起来,要对思想和制度进行一番有益的改革,而诗便是最为可靠的先驱、伙伴和追随者。”[8]

未来主义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诗歌,未来主义诗歌从一开始就主张做自由诗。马里内蒂在1905创办了《诗刊》,从而成为意大利提倡自由诗的大本营。《诗刊》主张解放诗歌和文学,许多诗人不再遵循旧诗的法则,开始采用率直的文字来表达感情,即自由体诗歌。惠特曼在1855年7月4日出版了《草叶集》的第一版,然而,在此后近乎一个世纪中,他的诗作被当时的正统文学和主流文化鄙弃,被批评为内容粗俗,并因此而饱受指责。“美国文学界用来迎接它的先是无情的冷落,接着便是恶毒的嘲讽和漫骂。”[9]

而惠特曼的《草叶集》被人诟病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的作品在艺术上无本无源,无法无章,全然不顾传统格律。经过不少学者的努力,最终惠特曼的文学价值才被世人承认,确立其诗歌是19世纪美国诗人在欧洲诗歌格律传统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颠覆性变革。惠特曼摒弃了传统诗歌的格律,创造了“自由诗体”,从而带动了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现代诗歌格律的兴起。毫无疑问,未来主义所宣称的艺术创新,正好与惠特曼敢于革新的精神相一致。

此外,未来主义诗歌还主张以视觉、听觉、嗅觉等直抒心声,取消标点符号,突破格律,模拟自然界原始形态等独具特色的艺术手法,经过其他未来主义者的拓展,法国立体未来主义的代表人物纪尧姆•阿波里奈尔创造了“图画诗”,俄国立体未来主义又创造了“台阶诗”和“楼梯诗”。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奇诗歌形式,其实在惠特曼身上早已有迹可寻。惠特曼的艺术风格和传统的诗体大不相同,因为他一生热爱意大利歌剧、演讲和大海的滔滔浪声,有西方学者就指出这是惠特曼的韵律的主要来源。此外,还不能忽视的就是,在《草叶集》第一次出版时,《自我之歌》这首诗不但没有标题,也没有标出可分段落的数字,甚至全诗结尾处都没有一个句号。按照李野光先生的评论,他认为这首长诗“内容既那么丰富庞杂,结构又那么松散奇特,像一座没有搭好、几乎还没有成形的七宝楼台那样,徒令人眼花缭乱而已”。[2]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惠特曼的作品中弥漫着浓厚的未来主义气息。

情感特征

未来主义否定过去,摒弃传统,去除旧思想,肯定现在。肯定现在就是愉快地生活,这便涉及到了爱情。但是,经过世界大战的硝烟,人们对爱情早已经没有莎士比亚时代的浪漫憧憬了,未来主义断然以人类最原始的生理欲望来代替恋爱。欲望是一种力,男性是进攻的、的,女性是保守的、温雅的。未来主义视文学为生活的“动力学”,这与惠特曼的思想如出一辙,惠特曼在《自我之歌》中自称“我是肉体的诗人,也是灵魂的诗人”[2],无论多少抵毁或者赞美,都不能忽视他诗作中那些用亢奋的热情来表达欲望的诗句。惠特曼在第三节中就写道:“冲动,冲动,冲动,/永远是世界生殖的冲动。/对立的对等物从朦胧中前进,永远是物质的增殖,永远是性的活动,/永远是同一性的联结,永远没有区分,永远在繁殖生命。/这用不着详为解释,博学的人和愚昧的人都感觉到那是如此。”[2]

从这一段诗句中可以看出,惠特曼认为冲动是宇宙万物发展的动力,而未来主义同样认为世界上所有一切以动的感觉为中心,即从力学的性质里衍生出必须“把生活从消极里拉开”的特征。未来主义认为人们应该有坚强的自信,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野心,不顾一切地向前迈进,这正好符合惠特曼在诗歌第二十四节中的自我描述:“沃尔特•惠特曼,一个宇宙,曼哈顿的儿子,/狂乱,肥壮,多欲,能吃,能喝,善于繁殖。”[2]

从诗句中可以看出惠特曼身上“健康、力量、活力、信心”[2]的特质,这是一个真实的诗人,他展现了一个真实的生命形态。惠特曼的作品中总共有50行对欲望的直接描写,这使他遭受不少文人雅士的攻击,因此,当罗塞蒂准备编辑《惠特曼诗选》时,询问能否去掉这些篇章,出版一个意义上的“洁本”,惠特曼迫于政治上的打击而同意了,但是到了晚年惠特曼对此事后悔不已,他认为感性的诗句是增加生活气息,否则大部分的诗篇等于白写,而那些诗行中的活力,以及其中所表达的精神都渗透在整个《草叶集》中,因为作品必定和其休戚相关,如同人的身体和灵魂,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惠特曼这种通过强烈感观来描述欲望的手法在未来主义流派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未来主义反对温文尔雅,主张急进暴烈;反对迟钝迂缓,主张直截痛快;嫌恶伤感悲观,赞美健康乐观。他们崇尚放荡不羁的生命活力,这种奔放的情感是传统和世俗都无法包容,冲击读者的心灵,最终超越了时代。

大学生展望未来论文第8篇

【关键词】政治辅导员 职业定位 规划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6-0043-01

一 高校政治辅导员的职业定位

1.高校政治辅导员应该是学生的导师

大学生都是从“独木桥”上挤过来的,他们对新事物充满疑惑,渴望知道结果,充满朝气,对未来充满希望,求胜心理强烈,不服输,对未来充满热情与信念。教育体系的变革与发展,使对学生的教学方式有了一些改变,这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方式,对学生以后的工作也将有所影响。在网络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从网络中获取着各式各样的信息,虽然使大学生的视野更加宽广,可以学习到在课堂上不曾学到的东西,但也会接触一些不利的信息,所以该阶段是非常关键的时刻。此时,政治辅导员的重要性就彰显出来,政治辅导员能给予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理念,让大学生感受正能量。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学校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也应该有所改变,不能继续以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未来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发展,新式教育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2.高校政治辅导员应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引导者

相对于初中、高中忙碌的学习、考试,大学时期是学生锻炼自己社会能力的时期,影响着将来的就业方向。对于大学生未来工作的培养,学校要制定相关的教学方案,针对大学生未来的工作方针政策有计划地做好培训课程及活动。部分大学生只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没有计划自己未来的工作,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没有为自己的工作做好细致有效的规划和准备。很多大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不喜欢也不厌恶,不确定自己适合做什么,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自己人生的道路,不知道自己最终需要的是什么,这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阻碍了很多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所以,政治辅导员就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市场定位,确定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做好职业规划。

二 政治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管理

1.探索阶段的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辅导员要对学生未来的工作方向进行系统分析,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不同帮助。这项工作对于辅导员来说要求较为严格,任务重,但这样可以锻炼他们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我认同感。

2.发展阶段的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辅导员的发展跟随年纪及个人情况的改变而改变,发展到某一阶段,辅导员要将工作提高一个层次,并将辅导员的职位让贤。在工作刚开始阶段,学校应组织辅导老师针对自己的性格、学历等特点进行自我分析,请资深的辅导老师给予帮助,规划自己的工作方向,这样有利于自己未来的发展。针对有上进心的辅导员老师,学校应给予一定的学习、培养和机会。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学校应给予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这样可以促进辅导员老师的求胜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3.保持政工系统发展通道畅通,避免人才流失

行政工作比较受中老年大学老师的喜欢,不论老师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或个人是否适合这个工作,他们都比较青睐于行政工作。由于辅导员在平时工作中锻炼了自己行政方面的能力,可以说辅导员队伍是一支合格的行政队伍,可以为行政岗位提供优秀的行政管理人才,但由于行政岗位数量较少,只有少数教师能被安排到行政岗位上,从而使先前重点培养的辅导员不能在行政岗位工作,由此学校将损失人才。

4.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加强辅导员队伍

促进大学生工作涉及多个方面,学校应以正确的发展观和实际相结合,使辅导员感到作为这个职业的荣誉感,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应作专项研究,尤其应针对大学生的未来职业方向,专家、学者应重点讨论、探讨出切合实际的方法予以应用,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制订,同时政治辅导员也能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开梅、顾生玖.试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教育科学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