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插秧技术论文

插秧技术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6 15:57:18

插秧技术论文

插秧技术论文第1篇

关键词:水稻,育插秧,信息化,机械化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632013

1 国外水稻育插秧现状

水稻机械化可以较便捷的应用到水稻的农业生产中,其中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国家有韩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和部分欧洲国家。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水稻育插秧机械化以直播机械化为主要技术,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国家水稻育插秧机械化以育苗移栽为主要技术。

美国的水稻育插秧技术最发达,是最早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国家,而且机械化普及度几乎全部实现,由于美国农业用地分用途分区域存在,因此采用水稻直播种植技术可以较好地将水稻种植和土地高效利用相结合,直播种植技术具有生产作业简单,劳动强度小,效率高,产量高的特点,与美国的大规模种植和生产相吻合,实际操作性非常高。在亚洲,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程度和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是日本,日本农业的机械化是伴随工业化完成的,日本的育插秧机械化已经形成了交统一的模式,并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的标准化和系列化特点,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98%。

2 国内水稻育插秧现状

20世纪80年代,我国水稻开始钵盘育苗抛植技术试验,由于该技术成本高,实际推广未能施行。为了降低该技术的成本,国内围绕钵盘材料和钵盘规格形状进行了大量研究,到1986年为止,成功研制出了聚乙烯薄软塑料钵盘,大大降低了该技术的成本,为其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之后随着除草剂的普遍应用,钵盘育苗抛植技术得以较快推广。

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较发达国家晚,因此到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水稻育插秧技术机械化水平仅有不到4%,机械育插秧面积不足100万hm2,国内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生产主要在东北平原推广,而且世纪生产效果增幅相当可观。

3 吉林省水稻育插秧发展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吉林省从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日本引进了工厂化育苗设备,但是由于当时中国水稻种植主要是农村小规模生产导致该技术难以在国内推广,此外该技术采用盘育苗导致秧苗相互交错,插秧时费时费力,而且该技术成本高,加之除草技术不能配合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随着水稻育插秧技术的发展,吉林省现在水稻育苗基本采用钵盘育苗移栽技术,由于使用了价格低廉的钙塑衬托代替塑料钵盘,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得该技术便于推广。在插秧时每个穴中秧苗各自独立,不会出现相互缠在一起的现象,便于插秧应用。

吉林省水稻插秧主要以人工为主。插秧规格一般地在中等肥力土壤上, 行穴距为30cm ×l3 .3cm;在高肥力土壤上, 行穴距为30cm×l6 .5cm, 每穴2 ~3棵基本苗。近年来, 在部分地区开展了机械化抛秧与插秧技术示范。自20世纪80年代后,吉林省才出现盘育秧水稻插秧机。

4 吉林省水稻育插秧存在问题

目前吉林省水稻种植模式主要是人工插秧种植水稻,不但劳动强度大,作业条件艰苦,作用效率低下,生产工艺落后等缺点,给水稻的实际种植应用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由于耕地面积的种植没有大规模化,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传统种植模式导致耕地资源的浪费。同时由于现阶段吉林省育苗在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单位中采用费时费工的苗棚育苗,造成通风、通气等秧苗生长条件差异较大,质量难以控制。因此实现水稻种植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是降低农业成本,增加农业效益的主攻方向。

5 吉林省水稻育插秧技术发展趋势

由于育秧技术是决定机械化种植水稻的关键技术,众多农业技术工作者围绕机插水稻的育秧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出现了机械栽插相配套的工厂化育秧、钵盘育苗抛植技术、水稻肥床旱育稀植技术等。水稻钵体育秧方式的采用,为水稻工厂化育秧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机械化种植水稻奠定了基础。

水稻机械化生产的首要技术是水稻工厂化育秧,此技术的改善和完善必将极大地提高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水平。

参考文献

[ 1] 陆为农.论水稻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的科学选择[J]. 农业机械, 2005 (5 ).

[ 2] 林兴军等.日本水稻增产因素分析与稻作技术评价[ J] .中国稻米, 2006 (3 ).

[ 3] 嘉琦.面对高潮[ J] .农业机械, 2005(10 ).

[4] 陈吉慧,李洪峰,夏元祥,王德全.水稻育苗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对策[C].辽宁省昆虫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5] 初江,任晓东.浅谈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发展研究[C].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2006.

插秧技术论文第2篇

[关键词]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23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6-0220-01

一、对水稻进行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推广的必要性

1.1 社会背景

近几年以来,由于农业劳动力出现短缺的现象日益严重,农业劳动力的价格不断上涨,所以导致人工育插秧的成本越来越高。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农民进行劳动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劳动力对于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劳动环境所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再加之水稻生产的整个环节复杂,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用工量非常多,而且劳动强度也非常大,所以在进行水稻的育插秧阶段和收获阶段,选择机械化生产技术,不仅可以高效利用农民的时间,还会大幅度的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对于抵御自然灾害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所以,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将会大大提高水稻的产量。

1.2 技术特征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相比于人工劳动力来说有很大的优越性。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在节省成本、提高产量和效率等方面有明显的优越性。有关的实践表明,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相比于人工劳动力来可以降低40%的劳动力,节约的成本资金大约430元/hm2左右,提高的产量大约在345kg/hm2以上,另外,使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还可以很大程度的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最大程度利用农时,并且还会最大程度抵御自然灾害的影响。

由于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是一套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这项技术的主要的组成部分是育种、插秧、耕地和管理4个方面,把人工的插秧和栽种与机械化的育插秧进行比较,进行机械化的栽种的适应性和稳定性都比较强,所以机械技术可以说是一项通用的技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由于我国的水稻育插秧设备已经形成一系列的产品,并且性价比也在不断提高,并且对于稻田进行整理、耕种的机械和在田间进行管理的机械已经基本取得了配套的使用。

二、加快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的传播的方法

河南省南召县是省级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项目重点县,该县属山区丘陵地貌,耕地面积46.65万亩,根据近几年的实验、示范和推广,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机总动力达28.5万千瓦,水稻插秧机推广数量南阳市名列前茅,机插秧面积已达1.5万亩,机插亩产达1300斤,较人工增产17%,机械化技术和技术推广取得明显成效。

根据南召县所进行的关于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的实验工作,目前,南召县的大部分水稻栽培田地已经进行了效仿和实践,南召县的水稻产值已经升高了17%左右,所以采用率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取得了飞速的增长,从而进入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的传播和发展的新阶段。所以,要加快对于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的传播速度和推广力度,从而大大提高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的使用率,建议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进行。

2.1 强化政府的扶持力度,并且加大资金的投入

政府相关部门和各级部门一定要进行大力的支持,从而把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作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指标。并且国家补贴部门也要加大对于机械化装备的补贴,同时也要在此基础上对插秧环节和插秧育种技术进行相应的补贴;另外一个方面,要积极争取财政补贴和资金扶持,并且要相应的为农机作业和机械装备的购进进行相应的优惠措施。

2.2 提高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水平,加大技术的传播力度

根据传播学理论,技术若是想要进行推广和传播,这项技术就需要拥有明显的优势,具备的特征主要包括:技术拥有很强的优越性、可进行试验性、操作简便、容易进行观察的性质和相容性等等。根据南召县所进行的关于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的实验工作来说,在进行技术的推广过程中都体现了以上的优势和特征。然而,由于农村的经济条件和水稻种植效益的影响,目前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的成本还是比较高,所以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此项技术的采用。

2.3 发展新型的社会化的服务组织,从而建全服务体系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与人工的插秧育种方式有很大的区别,并且技术的复杂程度非常高。根据南召县所进行的关于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的实验工作的进展情况来看,农机合作社已经成为进行技术传播的主要载体,所以,要对机械化的农业大户、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等使用该项技术的部门进行大力的扶持,并且要以市场为主要的导向,不断对该项技术的服务模式进行更新和提升。

2.4 进行项目推进的工程,从而提升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的传播

目前,全国的水稻产量大省已经把推广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大力度的推广和宣传,但是预期的效果和实际的效果还存在很大的区别。要想促进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的传播力度,可以进行以下的措施。首先应该扩大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的传播范围,并且还要对机械化的农业大户、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等使用该项技术的部门进行技术方面的培训和示范;其次就是加大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的服务力度,为机械化的农业大户、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等使用该项技术的部门提供相应的咨询和示范工作;再次就是要建设相应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基地。

还可以通过以下的传播途径进行传播,首先可以在机械化的农业大户、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等使用该项技术的各部门设置相应的推广工作,再次就是要利用人机传播的机会,使得每个应用此项技术的农民成为传播的渠道。

三、结束语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主要进行的是规范化的育种方式、机械化的插秧方式,该项技术对于节省劳动力,节约成本、提高产量等有很大的帮助,并且为水稻的规范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管理奠定了基础,所以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对于农业的市场化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康玉,牟子蛟,滕玉芬.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云南农业》.2012年2期.

[2] 钟喜亮,陈斌.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农村新技术》.2014年2期.

插秧技术论文第3篇

关键词:小型 水稻插秧机 研制

中图分类号:U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c)-0081-01

在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就是水稻,它的单产量和总产量都是最高的,其种植面积占我国粮食作物的28%,其总产量则占到了40%。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稻的种植方式已经由原来的人工插秧逐渐转变为机械插秧,我国插秧机械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总体水平不高,具体表现为机型单一,品种少,特别是缺少小型水稻插秧机。从我国水稻种植地区的地形状况来看,广大农村(尤其是南方农村)都是以小地块和丘陵地块为主,但是,当前在我国只有一些大型宽幅的水稻插秧机,完全不符合农村实际地形情况。只有加大小型水稻插秧机的研制力度,开发出更多的符合我国地块特点的小型水稻插秧机,才能够在水稻种植中大面积实现机械化插秧,才能够大大提高我国水稻种植的效率和质量,促进我国水稻种植现代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1 稀植分插机构

分插机构是插秧机的核心关键部件之一,也一直是插秧机研制的重点和热点。分插机构反映的性能就是机插性能,此项性能的优劣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栽秧质量怎样保证。也就是怎样做到精确插秧,使插秧时的秧爪轨迹和态势跟人工插秧的轨迹差不多;怎样做到不伤害秧苗、不遗漏秧苗,使分插机构的部件在运转时不晃动,保持平稳状态,机器的震动幅度也要达到最小。

二是秧苗直立、紧凑。秧苗直不直立主要取决于秧针和插植叉头部几何样子的设定,这对秧苗的姿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插前秧苗应该避免涉,这就要求在设计分插机构插植端的入水角度和回转时的运动路线要注意不要碰着插前秧苗。对秧苗立起姿态影响比较大的是浮板尺寸的大小及形状的设计。怎样使得浮板小而浮力大、运动时雍泥少、对旁边的秧苗没有影响成为了分插机构机械设计的关键所在。

三是取苗的准确度要高,对秧苗位置、数量多少的要准确设定。也就是说插秧机在插秧时要保证秧苗姿态的直立,输送秧苗要准确;要把取秧苗的数量的调节装置和输送秧苗的皮带连动起来,使插秧机能够根据取秧苗数量的多少的改变来调节输送秧苗数量。

目前,国内大部分都是运用运动学建立模式和优化相联合的办法来设计和研制插秧机的分插结构。此外,还充分研究了日本的旋转式的插秧机分插机构的工作原理,并拿出了不少的进一步优化的方案。我国对插秧机分插机构的研究在运动学特性上较为充分,但是在动力学上的研究就不怎么充分,这都是因为复杂的数学建模。我国在水稻种植上存在着大型插秧机插秧、种植株距大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把农机和农艺进一步的结合起来,对稀植分插机构的研制要从工作原理上多做创新和构思,使杂交水稻种植中的大型插秧机插秧、株距大等问题得到尽快的解决,并进行科学的验证和试验,确保分插机构研制成果有着极强的实用性,进而满足占到55%插秧面积的机械化插秧需求

2 插秧机自动控制和监测技术

(1)“浅、稳、直、匀”是水稻对生长的要求。“浅、稳”可以使水稻返青比较快,根部也比较壮实,不容易被风吹倒;“直、匀”可以使水稻处于良好的通风和透光环境中,不容易滋生病虫害,颗粒也比较饱满,能够大大提高水稻的产量。插秧机与人工插秧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使深浅一致,机械插秧要想实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仿形部件,要求在插植部位有一个水平技术和土地情况相适应的仿形部件。国内在研究机械插秧技术时,很少注意研究依据土壤环境自动控制深浅的工作原理和技术,致使我国水稻插秧机的插秧准确性和秧苗的直立状态、插秧环境的适应性都比日本、韩国的插秧机要差。

(2)日本在水稻种植机械的研制水平上是比较高的,在控制自动插深浅的技术的处理上主要运用了速度感应的技术来组成了自动调节深浅的装置,使插秧机能够依据速度的不断变化情况下浮板起伏的高度来自动调节秧苗插的深还是浅。在插秧机的插植部位的平衡控制运用了先进的平衡部件,插秧时插植部位的水平控制是通过角度传感器和倾斜传感器来完成的。日本的有关研究人员已经开始尝试把卫星全球定位的导航技术运用在插秧机的无人驾驶技术的开发中,还正在研制在机器视觉导航技术基础上的辅助驾驶插秧机的技术。在插秧机的驾驶中加入导航技术是未来插秧机的发展方向之一。

(3)在乘坐式小型插秧机的操作过程中,会出现成条漏插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在秧苗质量、秧苗装载、插秧机构的分插准确度上提高水平,除此之外,就是可以在插秧机上装上警报器,用来在秧苗质量不好和遗漏插苗时做出警示。

(4)乘坐式小型插秧机之所以效率低下,没有产生高效插秧的效果,究其原因是因为装载秧苗的时候,所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了插秧的整体效率。如果能够实现插秧机的自动装载秧苗技术,那么这个问题就会得到有效解决。因此,要积极研究和开发自动装秧技术,提高插秧机的自动化水平,进而节约装秧时间,使插秧机的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3 设计和开发环境

国内设计和开发插秧机技术的方式和方法都比较落后,很多研究人员都是依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对比设计。在插秧机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没有运用虚拟样机技术进行样机的测试。在虚拟样机技术中,可以方便快捷地对插秧机复杂的机械/液压混合设计、动力学解析以及结构和参数进行提升。在进行插秧机新产品的研发过程中,运用虚拟样机技术,可以对虚拟模型进行验证,还可以对多种设计方案进行对比。

4 结语

水稻插秧机的研制是实现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现代化的重要保证,能够充分体现我国在技术研发上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小型水稻插秧机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要在机械的作业宽度和灵活性、分插机构的插秧准确度、自动调节装置和自动报警装置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开发,提高插秧机的准确性、机动性和灵活性,使小型水稻插秧机更加符合我国的地块情况,促进我国水稻插秧机研发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促进我国水稻种植的机械化、种植面积的规模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实现。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农业机械设计手册(上)[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498―556.

[2] GB6243-86,水稻插秧机试验方法[S].

[3]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农业机械学(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1:157―158.

[4] 赵匀.农业机械计算机辅助分析和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75―78.

插秧技术论文第4篇

[关键词] 水稻机插秧 优势 高产 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8-0200-01

目前,我国农业种植技术正处于稳定发展的阶段。在水稻种植层面,栽培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但是,许多地方的水稻种植仍然是使用传统的插秧种植方式,相对于水稻机插秧而言存在许多的弊端。对此,研究水稻机插秧的优势及高产栽培技术对于提升我国水稻种植质量、产量而言有着明显的意义。

1 水稻机插秧的优势

水稻机插秧的优势主要有三点:1、省时、省工、省力、省秧田。使用水稻机插秧,能够省去人工拔秧的工作流程,只需要手动中操作水稻机便可以每天拔秧1.20hm2左右,是人工八样的10倍以上;利用水稻机插秧的育秧时间非常短,秧苗的育秧时间约为24天[1]。传统的人工插秧需要人工弯腰进行插秧,非常耗力,对人工劳动力的消耗比较大。手插秧田和大田的比例约为10倍,水稻机秧田和大田的比例约为80倍以上,能够节约8成以上的秧田[2]。同时,水稻机插秧的育秧不用占用水田,在平地、晒场都可以进行;2、水稻机插秧的速度非常快、质量较高、成本较低并且病虫害的发生概率较低。水稻机插秧的速度大约为一小时插秧2300m2左右;插秧的质量比较高,行间距较窄并且好累,能够充分利用光、风等能源[3]。此外,利用水稻机插秧能够更早的分蘖,根系质量较好,肥料的吸收也就高,所以最终的产量也就比较好。水稻机插秧能够实现有序插秧,其通透性、抗倒伏性比较高,所以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也就较高,与人工插秧相比,能够少使用两次农药,所以成本方面也比较低;3、强化产量和经济效益。因为水稻机插秧的行间距比较合理,有利于光合作用和通风透气效果,所以产量也就能一定程度的增加。在同样的生态环境下,水稻机插秧产量能够高于人工插秧产量5%以上,并且成熟时间更快。同时,因为产量的增加和成熟时间更快,其经济效益也就更好,基本上能够每公顷增长2000元以上。

2 水稻机插秧的高产栽培技术

2.1 播种之前的准备工作

在播种之前,需要做好三项准备工作:1、床土的准备。床土应当选择腐殖质较多的稻田土,最好每公顷大田能够有1500kg营养细土作为床土,准备好未培肥的过筛细土360kg作为盖种土。在床土的加工、过筛过程中,每100kg的细土需要增加1kg的壮秧剂和8kg的腐熟细粪均匀搅拌[4]。在过筛之后,使用农膜覆盖、集中堆闷催肥;2、秧田的选择。秧田应当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并且利于灌溉的大田。按照1比80的比例保留秧田面积。墒面宽140厘米、沟深15厘米、沟宽25厘米、周边的深度20厘米、沟宽30厘米;3、种子的选择和处理。在选择品种时,尽量选择质量较好的种子,例如滇杂33、35、46号和岫粳14号等。在播种之前,需要对种子进行预先处理,先晒种,然后使用含量25%的施保克乳油3000倍溶液浸泡种子3天,之后用清水冲洗催芽,至露白最佳。

2.2 播种育苗

水稻机插秧时需要准备400余张30cm×60cm的塑料软盘,并在每张软盘上播种80g[5]。播种的流程需要按照铺盘、铺土、洒水、播种、盖土的五个流程进行。塑料软盘当中的营养土壤可以使用土质肥沃的疏松旱地土壤或者是菜园土。如果是使用水稻田土,需要在机械碎土之后过筛,并适当增加磷、镁等元素。

2.3 整地移栽

因为水稻机插秧的秧苗比较小、秧龄的弹性不强,所以具备早发、地位分蘖优势,大田的耕整需要尽早开始,做好田面处理。确保表面土壤软硬度的合理性,田面尽量干净,无任何的杂物或杂草。土壤需要沉实,一般需要沉实2天。防止晒干或田面发僵的情况出现。

在施加腐熟有机肥15t每公顷的基础上,每公顷施加45%的复合肥300kg、尿素150kg、硫酸锌15kg。为了防止因为低温等环境因素影响,确保水稻优质高产,需要尽量早的栽培,并尽量在最佳时令季节内栽插。

2.4 水肥管理

按照水稻机插秧的长特点,使用“浅、搁、湿”的灌溉方式进行灌溉,实际的操作以薄水移栽为主,栽培之后注意间隙脱水促根,完全活棵后使用浅水勤灌溉促使分蘖,当茎蘖数量有穗量的80%左右时,开始自然断水搁田,在多次轻度搁田之后控制无效分蘖的生长。与此同时,坚决不能重搁,早阴雨环境下需要开沟搁田,拔节之后使用浅湿交替灌溉的方式进行,可以在抽穗期建立浅水层。灌浆结实过程中间接上水,确保干湿交替,实现养根保叶,活熟到老,断水时间需要严格控制,防止断水过早的情况发生,以免死穗。

2.5 做好病虫害防治

强化病虫害的预防与防治,按照田间的病虫害发生记录和植物保护信息等,采用针对性防治措施,及时制定相应的科学、合理防治策略,实施统治、统防,最大程度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和发生之后的经济损失。

2.6 收种时机

在水稻谷亮黄色成熟时便可以收种,收种时尽量选择天气良好的时候,尽量避免因大风大雨而引发的不必要损失。

3 结论

综上所述,针对着农村劳动力不断外出务工的情况,水稻种植的用工存在明显的矛盾和冲突。对此,机械插秧是替代原本人工插秧的一种全新插秧方式,其在效率、标准性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对此,还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对水稻机插秧的宣传,并帮助种植户清楚认识高产的栽培技术,从而强化我国水稻的种植质量。

参考文献

[1]余长江,彭雪雪.水稻机插秧的优势及高产栽培技术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7).

[2]白富荣.浅谈水稻机插秧超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意义[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6):141-142.

[3]刘仁泰,孙则华,云,等.杂交粳稻钵苗机插精确定量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5(6):63-64.

插秧技术论文第5篇

关键词 机插秧;技术推广;现状;制约因素;对策;安徽繁昌

中图分类号 S23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348-02

1 繁昌县农机发展的现状

1.1 概况

繁昌县位于皖南北部,长江南岸,面积586 km2,人口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7万人,全县耕地面积1.12万hm2。水稻是全县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从事作业农户最多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0.87万hm2左右,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近几年来,全县在国家惠农政策的带动下,水稻生产各环节机械化发展快速推进,在耕整、植保、灌溉、收获等生产环节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油菜机收、油菜秸秆还田面积达到全省前列。农机的流行催生了一批“农机大户”,全县已建起多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涌现出一批农机大户,形成了一支农业生产的“机械化部队”。但是全县农业机械化生产仍存在薄弱环节,严重制约全县的粮食生产,如水稻育秧、插秧的机械化程度非常低;育秧、插秧还是纯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从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只有努力解决水稻育插秧环节的机械化问题,才能真正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才能全面解放劳动力,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

1.2 机遇

随着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忙季节劳动力非常紧缺,特别是在水稻育秧、插秧环节。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土地复垦、整村推进等土地治理项目建设,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2011年全县将建成标准化农田933.33 hm2,计划到“十二五”末,全县完成0.87万hm2高标准化农田的建设任务。农村土地正逐步走向集约化、规模化,为全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1.3 难点

水稻生产是耕作栽培技术要求最高、生产季节性最强、劳动强度最大的农业生产活动。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业一直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对水稻生产传统生产方式的彻底改变。但关键的育秧、插秧环节机械化程度很低,突而不破,推而不广,已成为全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的瓶颈。

2 繁昌县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的制约因素

2.1 受限于自然环境

全县属丘陵山区,耕地多为梯田,落差较大,田块小且无规则,连片性较差。自然环境的复杂化,直接影响了机械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发挥,直接制约农户发展机械化的积极性。

2.2 受制于经营模式

我国农村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水稻生产属作坊式生产,且家家户户购置插秧机不现实。机插秧的社会服务功能很难立即体现效益,因为社会还未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育秧插秧产业经营模式,未形成成熟的机插秧作业市场,难以通过服务进行创收[1-2]。机插秧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未能凸显,农户对发展机插秧的积极性不高。

2.3 主观能动性不够

地方政府部门及广大农户对机插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过分强调客观因素,对机插秧这一新事物的接受还有一个过程,加之目前农业经济特别是水稻种植效益相对低下,则大力投资和发展机械化作业的积极性自然不高。

2.4 机插秧技术要求高

机插秧技术以机械化种植为核心,育秧、栽插、整田及肥水管理等均要求与之相配套,且须环环相扣,互为依存,不能出现差错,否则轻则影响机插秧的效果,重则导致失败。尤其是育秧要求最为严格,技术流程极为繁琐,农民感觉技术难以把握,由此增加了农民对机插秧的畏难情绪[3]。

3 对策

3.1 加大推动力度,力促机插秧工作较快发展

实践证明,水稻机插秧是一项先进的农业技术,是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的必经之路,是全县未来水稻生产的主导性技术。各相关部门要统一认识,克服畏难情绪,利用全县正在大规模进行的土地整理及农业综合开发的大好时机,促进土地流转和适度的规模经营。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加快引导耕地向种田能手和大户流转,促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水平,以期改善丘陵地区机插秧的条件。

3.2 实施重点补贴

为充分调动广大农民机插秧的积极性,县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对购买插秧机的农民,除享受国家和省级购机补贴外,再给予一定补贴;对采取机插秧的的农户要按田地面积给予适当补贴,并根据实际情况可免费提供育秧秧盘。逐步形成对购置水稻插秧机的多级累加补贴和实施水稻机插秧作业财政补贴政策,把涉农资金向水稻机插秧项目上倾斜,以期增加农民采用机插秧的积极性。

3.3 全面加强宣传,做好示范和演示,扩大机插秧影响

要经常召开多种形式的水稻机插秧现场会,以增强农机手及广大农户的感性认识。领导要重视,干部要掌握,农民要认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宣传栏和印刷技术服务手册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努力扩大社会影响,充分发挥农机大户、种粮大户机插秧专业组织的示范带头作用,使机插秧的优势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以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机插秧氛围[4]。

3.4 加强技术培训和服务指导

农民对机插秧技术掌握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机插秧推广的成败。按照“培训要先行、服务有保障”的原则,应进行如下举措:一是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广大农民掌握机插秧的技术要领;二是成立一支业务精、技术硬的机插秧技术推广队伍,深入田间地头、农家庭院,切实做好技术指导、机具检修等各方面的服务,消除农民的用机之忧。

3.5 加快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提高机具作业效益

着力培育一批由农机大户和种粮大户参与、规模大、机制活、服务能力强的机插秧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其从事承包作业、跨区作业、订单作业等不同模式的社会化服务,既增加了机插秧购机户的经济效益,政府又依托专业合作社加快了机插秧推广的步伐[5-7]。

4 结语

繁昌县农业机械化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任务仍任重道远。机插秧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省力、省工、省钱的种植技术,是解放劳动力、提高生产率的根本途径。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发现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困难和问题。随着繁昌县城乡统筹发展、土地开发和复垦项目建设的有序推进、农村务农人员的急剧减少、土地流转和种粮大户的迫切需求,特别是惠农政策的强大扶持,水稻机插秧进程在全县一定会得到较快、较好的发展。

5 参考文献

[1] 赵新农,陆斌.江都市樊川镇机插秧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3):107-108.

[2] 庄乃生,李斌,宋建农.水稻钵体苗机插秧推广前景广阔[J].农机科技推广,2010(12):38-39.

[3] 李莉琴,钱伯洲,杜雍.机插秧推广应用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16):116.

[4] 肖乾亮.浅谈水稻机插秧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业,2010(4):100-103.

[5] 于春峰.抓住关键环节全面做好水稻机插秧推广工作[J].湖北农机化,2010(3):20.

插秧技术论文第6篇

(1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研究所,南昌330200;2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南昌330045)

摘要:旨在探析南方丘陵山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现状,为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提供参考。阐述了南方丘陵山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存在现有水稻品种对机械化插秧的适应性差、育秧与取土难、播种量大、缓苗期长、育秧分户经营、适应双季稻农艺生产要求的插秧机短缺及插秧机成本高等问题,并从农机农艺融合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丘陵山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318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487

Analysis of Rice Seedling and Planting Mechanization in Hills and Mountains of Southern China

Li Yanda1, Shu Shifu1, Chen Licai1, Ye Chun1, Zeng Shuisheng1,2, Li Xing1, Chen Dun1

(1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Ji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nchang 330200, Jiangxi, China;2College of Engineering,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 Jiangxi, China)

Abstract: Rice seedling and planting mechanization status in hills and mountains of southern China wasanalyz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to develop rice production mechaniz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problems of rice seedling and planting mechanization, such as the existed rice cultivars have bad suitable formechanized planting, seedling breeding and obtain soil difficult, excessive sowing rate, re- greening stageprolong, dispersive seedling breeding, the existed transplanter has bad suitable for agronomic productiondemand of double cropping rice and its price was high.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countermeasures werepropos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combination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agronomy.

Key words: Hills and Mountains; Rice; Seedling and Planting Mechanizat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

0 引言

南方丘陵山区耕地面积占中国耕地总面积的31.5%,水稻是该区域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占中国水稻种植面积的68.3%,在中国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南方丘陵山区田块小、形状不规则、坡陡弯多、种植结构和栽培农艺繁杂,经济水平低,适用农机具短缺,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明显落后于平原与滨湖地区,大多数区域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很不平衡[2]。实现丘陵山区水稻生产机械化是发展水稻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3]。前人针对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开展了广泛研究,罗锡文等[4]和何瑞银等[5]比较分析了不同人工与机械栽植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表明机械栽植具有稳产、减少成本、增加工效的优势;张文毅等[6]分析了中国双季稻区机插秧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朱德峰等[7]探讨了中国水稻机插秧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上述研究主要侧重于平原或滨湖地区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的比较试验及机插秧的发展对策,而针对中国南方丘陵山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发展现状的研究相对较少。随着南方丘陵山区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水稻生产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广大农民对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的需求日趋迫切。水稻生产具有作业环节多、劳动强度大、用工多等特点,尤其在育秧和插秧环节。因而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成为丘陵山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薄弱环节和发展重点。因此,系统深入地探析南方丘陵山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现状,对于加快推进该区域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快速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和提升水稻种植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分析了南方丘陵山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并从农机农艺融合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发展丘陵山区水稻生产机械化提供参考。

1 丘陵山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存在问题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是一种综合新型稻作生产技术,涉及水稻品种、土壤、栽培措施、育插秧机械设备等农艺农机方面的因素。机插秧虽然具有定行、定穴和定苗栽插,插深、株距和取秧量可量化调节,节约秧田、省工省力等优势[8],但从农机农艺相融合的角度来看,当前南方丘陵山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存在如下问题。

1.1 现有水稻品种对机械化插秧的适应性差

以往水稻品种的选育通常在人工栽培条件下进行,在育种指标设计上追求高产、优质和抗病虫,而忽略了对机械化作业的适应性,导致现有水稻品种对机械化作业的适应性较差[9]。目前南方丘陵山区普遍采用盘式育秧,小苗带土机插,致使秧龄弹性过小,秧苗适宜机插的时间较短,尤其在丘陵双季稻区,晚稻育秧期间温度高,秧苗生长速度快,适宜机插的天数仅为3~4 天,造成晚稻超秧龄,秧龄越大,秧苗素质越差,而且影响机插效果。

1.2 育秧技术要求高且取土难

培育出秧龄适宜、均匀矮壮、叶色深绿、白根多盘根好适应插秧机作业的标准化秧苗是机械化插秧的关键。从营养土、育秧盘、秧床等的准备,到秧苗田间管理都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丘陵山区有文化、懂技术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留守的农民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思想保守、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差,机插育秧相对于传统的育秧而言,其技术较复杂,不易掌握,大多数农民很难培育出适应插秧机栽插的健壮秧苗。另外,南方丘陵山区普遍采用营养土(客土)装盘育秧,育秧营养土多选取旱地土或菜园土,且备制处理程序繁锁,花工量多,取土困难,对耕地破坏较大。有研究表明[7],机插秧面积与旱地取土所需的面积比约1000:1,按每个秧盘装土4 kg,每公顷需秧盘375 只计算,每公顷大田需营养土1500 kg,随着机插秧应用面积的扩大,育秧取土将变得越来越难。显然,不是一种可持续的育秧技术。

1.3 育秧播种量大且缓苗期长

提高机插质量是机插秧获得高产稳产的保障。播种量与漏秧率密切相关,播种量大,漏秧率低。广大农民为降低机插中的漏秧率,大多采用高播种量来实现,但播种量增加导致秧苗群体大,秧苗个体间密集,育成的秧苗瘦弱细长,不带分蘖,秧苗器官发育不充分,秧苗素质差。根据杂交稻生育特性,要求少本稀植,才能发挥其增产优势,高播种量无法满足杂交稻的这一农艺要求。同时,秧苗机插带土少,根系大量受损,影响秧苗返青分蘖和早生快发,尤其是在早稻生长期间,丘陵山区温度较低,秧苗的返青分蘖期加长,进而使机插秧生育期延长。有研究表明,早稻机插比人工抛栽全生育期延长5~8天,进而严重影响了晚稻栽插和高产稳产[10]。

1.4 育秧分户经营

南方丘陵山区一家一户的分户种植,使品种、播种期、播种量、田间管理措施难以统一,培育出来的秧苗质量差异大,不能完全满足插秧机的栽插要求,严重影响机插质量与产量形成,导致育秧用种量大、花工多、浪费秧田等,育秧成本明显增加,且成熟期不一致,影响机械化收获与稻谷的采购。

1.5 适应双季稻农艺生产要求的窄行距插秧机短缺

目前国内现有机插秧技术主要从日本和韩国引进,插秧机行距一般为30 cm(9 寸)宽,9 寸插秧机在南方丘陵双季稻区表现行距过大、基本苗不足,南方丘陵区光温资源有限,双季稻有效分蘖期短,栽插行距过大,其有效穗数不足,不能充分发挥机插稻的增产潜力,难以保证高产稳产。因此,在南方丘陵双季稻区,以现行9寸插秧机为基础,改进研发适应双季稻农艺生产要求的窄行距插秧机来增大栽植密度,进而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是提高丘陵双季稻单产的有效途径[11]。

1.6 现有插秧机成本高

目前市场上作业性能稳定、机插质量较好的插秧机基本是国外产品,售价与维修成本均较高。如1 台2行插秧机的售价约为1.2 万元,去除国家购机补贴外,农民自己还得承担0.9 万元左右[12]。对于丘陵山区单家独户的农民来说,插秧机作业面积小、使用效率低、回收期长、售后服务不及时、投资回报率低,因而农民购买插秧机的积极性不高。

2 解决丘陵山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问题的对策

2.1 筛选和培育适合机械化插秧的水稻品种

筛选和培育适合南方丘陵山区机械化插秧的水稻品种是提高水稻产量、机插质量和充分发挥品种增产潜力的关键[13]。为此,一方面对丘陵山区现有主推种植水稻品种进行筛选,通过开展适合机械化栽插的田间试验,筛选出生育期短且高产的水稻品种;另一方面,根据机插秧要求,培育具有早熟、分蘖力强、耐寒、抽穗整齐的穗粒兼顾或穗数型水稻品种[9,14]。在丘陵双季稻区,一般早稻秧苗株高14~16 cm、晚稻18~21 cm、播种均匀度85%以上、盘根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早稻和晚稻生育期分别为105~110 天和108~115天的品种适合机械化插秧[15]。

2.2 完善育秧技术

目前南方丘陵山区普遍采用的营养土装盘育秧存在对耕作层土壤破坏较大,取土难的弊端。因此,南方丘陵山区水稻育秧方式应走工厂化育秧与田间育秧相结合的道路。有条件的地区可发展工厂化育秧,但对大多数农户来说应发展取材方便、低成本、简易化的田间於泥育秧技术。淤泥育秧技术具有操作简单、程序少、节约工时、农民易掌握等优势,适宜普通农户采用。但於泥育秧不利于播种流水线等机械化播种操作,育秧效率低,因而还需研发经济实用的适于淤泥育秧的机械化播种设备,以提高淤泥育秧的播种效率。另外,可采用无土育秧基质,如谷壳、秸秆、经过加工处理的畜禽粪便等有机基质全部或部分替代营养土,解决机械化育秧取土难的问题,减少对耕地的破坏。

2.3 精量播种和促进早生快发

杂交稻育秧要降低播种量,培育壮秧,提高秧苗素质。但低播种量下会出现漏秧率高,秧苗成毯难等问题,进而影响机插质量。因此,关键是要通过精确定量定位播种育秧,解决低播量下漏秧率高的问题。为此,需要利用自动控制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对现有育秧播种流水线设备进行改进提升,提高其精确定位定量性能,减少育秧播种量,进而降低育秧用种成本[14]。双季杂交稻每盘播种量控制在80~90 g,每公顷用330 盘左右,每公顷用种量27~30 kg 较适宜。前人研究表明[10,16],机插秧比手栽秧生育期延长,尤其在丘陵双季稻区表现更明显,这成为机插秧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主要限制因素之一。为了促进机插秧返青分蘖,缩短生育期,亟需深入开展机插秧生育期延长的机理研究,阐明机插秧返青分蘖慢和生育期延长的生理原因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机理性关系,研制促进机插秧早生快发的促蘖剂和调控技术。

2.4 集中育秧

在现有种植模式无法改变、青壮年劳动力紧缺、每家每户培育壮秧难的前提下,如果种植面积相对集中,且能达到一定规模,可以利用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进行集中育秧,统一技术,为周边农户提供适合机插的健壮秧苗,克服分散种植,技术不到位,育秧不成功,机器作业无效益,农民看不到机器作业的好处等弊端,进而极大节省秧田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实现从“买种子”到“买秧苗”、一家一户育秧向商品化集中育秧供秧的转变,走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道路[17]。

2.5 改进研制适应双季稻农艺生产要求的窄行距插秧机

各级农机政府部门要设立专项科研经费,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加强对现有先进种植机具和配套农艺技术的引进、熟化与创新,改进研制适应丘陵双季稻农艺生产要求的窄行距插秧机及配套农艺技术,积极引导国内知名农机企业生产制造适应丘陵山区地形地貌的育插秧装备,进行产品改进升级,通过政产学研推用结合的模式来有效解决丘陵山区水稻育插秧农艺技术适应农机作业要求,实现农机农艺技术有效融合。前人研究表明[11,18],在南方丘陵双季稻区,8 寸行距插秧机、9 寸/7 寸宽窄行插秧机,通过调小行距来增大单位面积的栽植密度,进而增加有效穗数,比现行推广应用的9 寸行距插秧机显著增产,这是通过农机农艺技术融合来提高丘陵山区双季稻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另外,还需通过技术性能提升,满足杂交稻少本稀植的要求,研制适合双季杂交稻的窄行钵苗插秧机,实现钵苗精量机插,是提高秧苗机插质量、降低伤秧率和漏秧率、促进秧苗早生快发、充分发挥杂交稻的分蘖和大穗优势,获得杂交稻机插秧高产稳产的有效途径。

2.6 培育农机大户与农机合作组织

丘陵山区单家独户的购机能力低、积极性不高,通过培育农机大户与农机合作组织,打破一家一户各自为战的经营格局,推进水稻生产适度规模化、集约经营,充分发挥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技能与资金优势,使他们成为机插育秧和机具操作的骨干力量,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农机大户与农机合作组织把农机作业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其作业好坏、服务能力强弱都与收入有直接的关系,容易做到品种、播期、田间管理技术统一,把这2个对象培育好,对推动丘陵山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12]。

3 小结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是一个受品种、气候、土壤、栽培措施、机具等多种因子综合影响的复杂生态系统。加快南方丘陵山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发展需要农机与农艺2 个部门人员、技术等方面协作与融合。坚持农机、农艺协调发展,集中解决目前水稻机械化育插秧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农艺部门做好适合机械化插秧的水稻品种筛选与培育、育秧技术及物化产品研制等;农机部门做好插秧机的选型改进研发、农机实用人才培训、农机大户与农机合作组织的培植及相关政策宣传引导等,形成科学、实用、可操作性强的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体系,用以指导和推动南方丘陵山区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全面发展[17]。

参考文献

[1] 易中懿,曹光乔.南方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研究[J].农机科技推广,2009(7):13-15.

[2] 张延化,胡志超,王冰,等.南方丘陵山区水稻机械化收获探析[J].农机化研究,2012(3):246-248.

[3] 邹应斌.长江流域双季稻栽培技术发展[J].中国农业科学,2011,44(2):254-262.

[4] 罗锡文,谢方平,区颖刚,等.水稻生产不同栽植方式的比较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1):136-138.

[5] 何瑞银,罗汉亚,李玉同,等.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的比较试验与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167-171.

[6] 张文毅,袁钊和,朱成强,等.当前机插秧发展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农机化,2012(4):12-14.

[7] 朱德峰,陈惠哲.水稻机插秧发展与粮食安全[J].中国稻米,2009(6):4-7.

[8] 钱银飞,张洪程,钱宗华,等.我国水稻机插秧发展问题的探讨[J].农机化研究,2009(10):1-5.

[9] 李艳大,叶厚专,沈显华,等.丘陵早稻机械化种植品种筛选研究[J].中国农机化,2011(6):61-65.

[10] 唐海明,逄焕成,肖小平,等.双季稻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早稻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4(2):1-10.

[11] 陈立才,叶厚专,李艳大,等.丘陵双季稻区不同机插行距对水稻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5):53-56.

[12] 刘华,刘兴贵,王承相.丘陵山区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几点思考[J].基层农技推广,2014,2(2):16-17.

[13] 张汉夫.我国水稻育插秧机械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J].中国农机化,2009(2):12-15.

[14] 舒伟军,郑文钟,余文胜,等.水稻机械化育插秧中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的探讨[J].现代农机,2012(3):7-9.

[15] 李艳大,叶厚专,舒时富,等.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双季稻株型性状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3,34(3):71-77.

[16] 周燕,管帮超.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生育特性及高产配套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08(4):46-47.

插秧技术论文第7篇

关键词:水稻;机插秧;不同肥力;研究

收稿日期:2011-08-21

作者简介:张胜华(1976―),女,重庆人,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方面的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S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9-0071-03

1 引言

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科学化,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民劳动强度,加快粮食生产机械化进程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1]。2007年至2011年大观镇根据区农委的部署,在全镇组织实施机插秧高产示范项目,实施4年来,在区、镇各级党政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镇农技人员和农户的共同努力,通过统一供种、集体育秧,机插面积扩大到26.7hm 水稻机插秧示范片平均达到647.5kg/667m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 材料和方法

2010年在铁桥村选取稻田0.07hm2、中江村8hm 均为能排能灌稻田,水肥管理均相同,水稻品种选择为适应本区种植的江津津科公司推广的富优21,机插秧田每0.67hm2设为一次重复,人工插秧稻田每0.07hm2为一次重复,最后求平均值,用SAS分析软件做方差分析,目的是得出机插秧田和人工插秧秧田在不同肥力条件下其差异性是否显著。铁桥村种植水稻株行距均为24cm×16cm,栽17 000株/667m 实际种植与设计误差率小于1.5%,中江村种植水稻株行距为30cm×15cm,栽14 800株/667m 实测差距小于1.1%,具体实验设计见表1和表2。

2.1 试验过程和注意事项

2010年3月5日开始精做秧板,泡田耕整时间为3~4日,沉淀2d后,提沟作厢,铲高平低,填平裂

表1 铁桥村机插秧和人工插秧实验设计表

表2 中江村机插秧和人工插秧实验设计表

缝,并充分拍实。秧板规格为厢宽1.4m,秧沟宽0.3m,秧沟深0.2m,秧田需做到沟直沉实,板面“实、平、光、直、硬”[2]。大田需备营养细土90~100kg/667m2作床土,同时再准备未培肥过筛细土25kg/667m2作盖种土。同时做好秧盘准备,机插秧田每亩大田一般要准备25张软盘,共计准备9 000张软盘用于育秧准备,选择地势平整、干燥、水源、交通方便,背风向阳,土质肥沃疏松、半沙半坭、不含石渣的菜园地或旱地作苗床[3],机插秧每亩大田备苗床8.5m 试验用地共计备苗床5亩,其中铁桥村共计备苗床0.23hm 中江村备苗床1.5亩,人工插秧秧田育苗按照每亩大田需要秧苗35m 需要育苗0.21hm 其中铁桥和中江各0.11hm 均为连片集中备床育苗。秧盘育苗塑盘飞边重合靠紧铺平,周边用细土填平,每盘装营养土1.8cm,用泥浆水浇透抹平[3],然后待盘面无明水用0.5kg渝科牌壮秧剂拌过筛细土20~25kg均匀撒在装好营养土并抹平,每个秧盘播干谷重50g的种子,播种必须均匀,用没有拌过壮秧剂的过筛细土盖种,以不见种子为度,每50cm插2.2m长竹片一块,盖上微膜,膜四周用泥土压严实,播种后当天灌透水,忌水淹过盘。注意播种后水不能上墒面,下雨后应及时排除积水。播种后12d揭除无纺布,之后床土保持湿润即可。机插秧秧苗小,栽后至返青活棵的水分管理更显重要。坚持薄水移栽,出苗前重点检查保温与水份。保持盘面湿润不发白,2叶后开始揭膜炼苗,炼苗结束后用1∶3倍清粪水并每挑加100g尿素泼施作奶肥,再过5~6d,用1∶2倍清粪水每挑加尿素200g提苗,以后根据苗情,再补施水、肥,移栽前3~4d追施“送嫁肥”[4]。

秧地施尿素6~8kg/667m 施肥后灌足水份,4叶左右即可移栽,秧田期主要病虫有稻瘟病、灰飞虱、稻蓟马、螟虫等,秧苗在二叶期后期应密切注意,及时用药防治,草害主要采取一些茎叶处理剂为主要除草剂,如秧田一次净[5],但注意不要超量使用,以免产生药害。

栽前1~2d,用20%的三环唑500倍液喷苗,预防稻瘟病。在秧苗分蘖后,35d左右开始移苗入田,对于机插秧田,难以插到的田间角落,人工补齐,按照亩栽1.3万窝为准,机插结束后,要及时灌水护苗(阴雨天除外),水层保持在苗高1/2左右;若遇高温晴好天气,应灌寸水护苗,水层保持在苗高2/3左右。插后3~4d进入薄水层管理,切忌长时间深水,造成根系、秧心缺氧,形成水僵苗甚至烂苗[6]。移栽后7~10d内亩用“沃津”牌植保套餐1包除草,并保持3~5cm的水层,保证有水6~7d。水稻活棵后(栽后10d左右),应实行浅水勤灌,灌水时以水深达3cm左右为宜,待自然落干后再上水,施肥以农家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肥配合使用[7],每亩施尿素35~40kg,普钙25~30kg,硫酸锌2kg,硫酸钾8~10kg,硅肥30kg;其底肥、分蘖肥、拔节肥、穗肥的比例分别是30∶10∶10∶10。在移栽后25~30d,茎蘖数达到设计有效穗时开始放水晒田,一般晒田20d左右,结束后关水抽穗防伏旱。在水稻种植后,严格按照上述要求,同时结合大田情况细心管护直到收获。

2.2 试验测定的指标

在已经成熟的稻田里,按高、中、低肥力的机插秧田和人工插秧稻田每0.67hm 均随机选取500株稻子,计算出平均穗实粒数(粒M株)、平均结实率(%)和平均亩产量(kg)等指标,同时详细记录试验中机插秧和人工插秧时的费用,求出不同方式下每亩播种需要的种子成本、秧盘成本、秧坂田机耕费、做秧板田费、育秧期肥料地膜和农药费、拨、切、插秧费,插秧机费,秧地占地费(折合成收获稻谷价值),秧田收获劳务费用作比较分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表3、表4)表明,在不同的肥力田地,采取相同的水肥管理,保证充足的水肥供给后,铁桥村不同插秧方式的高肥力田地之间,其平均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平均亩产量,机插秧稻田上述3个指标分别平均比人工插秧稻田高出13.3粒、3.8%、40kg,中等肥力的稻田,机插秧比人工插秧3个指标分别高4.5粒、2.3%和18kg,低肥力田地的二者的差值为1.9粒、0.8%和15kg,中江村的试验结果与铁桥村基本一致。

表3 铁桥村不同肥力条件下机插秧和人工插秧试验结果

表4 中江村不同肥力条件下机插秧和人工插秧试验结果

利用SA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得出,机插秧和人工插秧对不同肥力的稻田其影响是不同的,以铁桥村为例(表5),机插秧和人工插秧在高肥力稻田无论是在平均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平均亩产量3个指标上两者差异均极显著,但在中等肥力的稻田中,机插秧和人工插秧在上述3个指标中有差异,但只有平均亩产量指标之间差异显著,而对于低肥力稻田,采取不同种植方式在3个测定指标彼此对比下,几乎没有差异。由此可见机插秧对水稻种植在高肥力稻田的影响更为显著,而在低肥力稻田,采取何种种植方式,对稻田收获的影响不大,这可能是因为在低肥力稻田,肥力因素是其主要的制约因素,中江村的试验结果(表6)也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论。

表5 铁桥村不同肥力条件下机插秧和人工插秧方差分析

表6 中江村不同肥力条件下机插秧和人工插秧方差分析

以铁桥村中等肥力秧田为例,通过表7对比,机插秧每亩平均成本为189元,人工插秧每亩稻田成本为257元,仅成本一项,机插秧比人工每亩节省开支68元,费用降低了36%,再加上亩产量上的差距,机插秧比人工插秧对高中等级肥力的土地,其优越性将更加明显。

表7 铁桥村中等肥力机插秧和人工插秧每亩秧田投入对比表

注:A为每亩播种需要的种子成本,B为秧盘成本,C为秧坂田机耕费,D为做秧板田费,E为育秧期肥料、地膜和农药费,F拨、切、插秧费,G插秧机费,H用秧地占地费(折合成收获稻谷价值),I秧田收获劳务费。

4 结语

试验证明,机插秧技术在水稻生产上具有明显的优势[8],在农村大力推广机插秧技术,既解决农村劳动力缺乏,降低农民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又提高水稻的单产,是农业生产上组装集成的实用技术,是提升农技综合服务能力,为持续稳粮增收提供技术支撑和探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长效机制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金于瑜.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栽培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业展望,2008(10):112~114.

[2] 焦让根,焦慧娟.浅谈机插水稻高产栽技术[J].江苏农机化,2009(3):63~64.

[3] 于春峰.水稻规格化软盘育苗技术[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8(50):15~16.

[4] 许 猛,郭采红.水稻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科学种养,2010(8):28~29.

[5] 王运魁.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8,2(6):158.

[6] 金传旭,吴永红.水稻千亩高产栽培示范[J].中国农技推广,2010(6):62~68.

插秧技术论文第8篇

关键词: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水稻的叶龄模式和水稻群体质量栽培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基础,通过对栽培措施的具体定量和定时落实,可以使水稻的生长发育符合高产所需的一些发展规律,从而实现水稻栽培的高产、优质、安全、生态。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针对水稻栽培措施提出了一些指标,但在实际运用中仍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从而实现水稻的高产。文章通过江苏省金湖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成功运用,简单对这一技术进行探讨。

1 基本情况

文章中介绍的示范田所采用的栽插方式主要分为2种,旱育手插和软盘育秧机插。所采用的稻种分别是淮稻9号、连粳7号,具体的产量构成和产量水平如下表1所示。

表1 2种不同栽插方式下水稻的产量构成和产量水平

栽插方式 选用品种 穗数/(万穗/hm2) 穗粒数/(粒/穗) 结实率/% 千粒重/g 理论产量/(kg/hm2) 实收产量/(kg/hm2)

手插秧 淮稻9号 364.5 148.3 87.00 27.0 12738 10695

机插秧 连粳7号 342.0 151.3 90.23 26.6 12420 10305

2 改进栽培技术,完善技术指标

2.1 选择适宜的品种

选择合适的品种是实现水稻高产的第一步。选择超级稻淮稻9号作为手插秧主要是因为这种水稻的分蘖性强,而且穗形较大。选择连粳7号作为机插秧,同样是因为这一品种的形大,而且穗粒之间有较高的协调性,在生长后期根系和功能叶都具有很强的活力。鉴于金湖县的地理环境,因此手插秧选择了大穗型迟熟中粳品种,而机插秧则选择了大穗形偏迟熟的中熟中粳品种。这2个品种都可以在8月底前实现抽穗,而且当地的环境可以确保生长发育的养分阳光等充足。

2.2 增盘稀播育壮秧

通过机盘插秧来进行育秧需要525盘/hm2,和常规的育秧方法相比来说,增加了75盘/hm2,因此播种量从原来的每盘130~150g减少到了每盘110~120g。通过增盘稀播的方式,秧苗的素质获得了明显的提高,而基本的苗栽插量也会因此大幅增加。根据相关的数据调查研究显示,如果机插秧田的基本苗数量不足120万株/hm2时,那么产量基本很难高于10500kg/hm2。

2.3 严格控制多效唑的使用量

文中所提到的示范田采用的是机插秧专用肥育苗,因此在进行育苗时不需要额外施加多效唑。而对于进行软盘育秧、没有使用机插秧专用肥育秧的机插秧,就需要使用一些多效唑。多效唑使用量如果不断增加,那么穗粒数也会不断下降,具体的数值如下表2所示:

表2 多效唑用量与穗粒数之间的关系

多效唑用量/(g/hm2) 调查田块数/块 穗粒数/(粒/穗)

范围 平均值 比CK增

180 12 130.5~146.2 138.2 -3.3

750~900 10 110.6~138.9 121.4 -20.1

1500~1650 10 92.1~118.3 106.8 34.7

0(CK) 14 134.7~156.3 141.5

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多效唑的使用量越来越多,穗粒数的下降幅度越来越明显。为了确保水稻的产量,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不使用多效唑。如果遇到连日阴雨天气有必要使用时,使用量也尽量不要超过180g/hm2,整个生产周期内多效唑的使用量不能超过375g/hm2。

2.4 保证充足的沉实时间,提高整体的质量

金湖县的土壤属于黏土,因此在进行手插秧时最好将秧苗插的稍深一些,比较合适的深度约13~15cm,机插秧则最好插浅一点,适宜的深度约为7~8cm。进行耙地作业时最好粗略进行,不要将土地翻的糊烂,提高土壤的透气性,这样可以使缓苗期有效减短。手插秧要在清水和浅水中进行移栽,机插秧需要沉实4d以上,沉实度越好,机插的质量也越高。

2.5 改进基蘖肥的运筹方法

在水稻的分蘖期,需要实现分蘖的早生快发,群体适时够苗、按时褪劲,这样一来才能有效实现水稻的高产。文章根据几年的生产实践来看,对基蘖肥的运筹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改进,从而通过基蘖肥的高效实施来推进水稻产量的提高,以下将简单介绍具体的高精措施:

2.5.1 适量普施基肥

手插秧的基肥选择45%的复合肥,使用量约为450kg/hm2,

机插秧同样施用45%的复合肥,使用量约为375kg/hm2。与此在进行机插秧的移栽之前,要在已经沉实的整体土壤上施用碳酸氢铵,使用量约为225kg/hm2,将其作为肥面,撒施于整个水稻田面。

2.5.2 科学施好分蘖肥

手插秧分蘖肥由原来的1次施用改变成2次施用,并且第1次分蘖肥要早施、重施。在完成手插秧的栽种后的3d,要施用第1次分蘖肥,并且用量占2次用量之和的2/3,肥料的主要构成要素是尿素。机插秧则在栽种后5~6d内施用分蘖肥。为了确保分蘖的速度,第1次的施用量最好是225kg/hm2。通过这些措施,机插秧的缓苗期可以直接缩短50%左右。

2.5.3 重施穗肥

重施穗肥是实现高产栽培的一个关键技术,而要重施穗肥,必须首先确保水稻群体叶色按期褪淡。要确保水稻叶色按期褪淡,就必须把握好第2次分蘖肥的施用时间和施用量。金湖县的机插秧和手插秧一般会在7月20日和7月15日左右停止有效分蘖,因此第2次分蘖肥的最佳施用时间最好是7月10日和7月5日,施用量最好是52.5kg/hm2。还要注意水稻全生育期所需要的总氮量,并根据水稻的具体情况确定穗肥和分蘖肥的比重,从而使各个时期的肥料都能发挥最大效益。

2.6 穗分化期浅施管水

在水稻幼穗分化期特别是枝梗分化期如果没有足够的水分,那么水稻的穗形将明显缩小,因此在水稻的穗分化期最好采取相应的浅湿管水技术,这样可以确保搁田的效果,而且确保了幼穗的正常发育,有利于形成大穗。

2.7 全程药控,防治纹枯病

对于水稻的纹枯病应该采用压前控后、全程药控的防治策略。在高峰苗前进行第1次用药,药剂最好使用效果较长的苯甲丙环唑,在之后的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井冈霉素或者其他复配剂。

3 结束语

通过水稻的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可以有效实现水稻产量的提高,改善相应的栽培技术、施肥方法,提高秧苗的质量,从而提升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 于淮洲,石广跃,闵冬军.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实践与分析[J].北方水稻,2011(05):44-45+48.

[2] 张远芬.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应用与探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2

(08):77-78.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