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网工程论文

新网工程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6 15:55:41

新网工程论文

新网工程论文第1篇

关键词:新闻学专业 课程设置 素质

早在1995年,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就指出:计算机离开了装有空调的大房子,挪进了书房,放到了办公桌上,现在又跑到我们的膝盖上和衣兜里。事实正是如此,现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络传播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对新闻学专业的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影响。在这里,我主要从网络传播对学生素质方面的要求来讨论新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

1.基于新媒体运用能力提升的课程设置

网络时代的新闻产品从生产到传输的全过程,都将实现全程电脑化。记者无论是在新闻事件现场,还是在办公室或家中采访,都离不开电脑、网络、多媒体。编辑则通过媒介机构的内部网络调阅记者发回的稿件和图片等资料,编辑、送审或签发稿件,通过互联网络进行全国性或全球性的资料查询,甚至临时性的补充采访。报纸、杂志的出版发行,广播、电视等的编排、播出、传送等也主要是在电脑、网络上进行。这就要求新闻学专业的大学生不仅具有关于电脑、网络、多媒体的硬、软件基础知识,而且要能熟练运用文字处理、表格处理、图形图像处理直至音频文本和视频文本的处理能力。

为了使学生具备以上技术水平,国外的传播教育研究者认为:新闻院系学生的网络教育应该包括以下教程:“网络搜索工具”(Web Search Tools),通过这门课程使学生学会利用不同的搜索引擎研究不同专题;“网络新闻资源”(Journalism Resources),让学生了解因特网上的记者专用的各类信息资源站点;“网络新闻组和论坛”(Usenet Group & Listservs),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新闻组和论坛获取新闻信息。“因特网指导”(Internet Help),向学生传授因特网、万维网、超文本标识语言(HTML)、网络出版等方面的知识。

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建议在现在的新闻学专业加设或强化以下课程:

“计算机导论”,旨在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文字信息处理”,让学生了解办公自动化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熟练掌握文档处理、表格和演示文稿处理的基本技能和常用操作。“电脑美术设计”,让学生了解Photoshop、3dsmax的功能及图像基础知识,保证他们能够熟练运用文件工具、编辑工具、图像工具、图层工具、选择工具和滤镜工具来进行电脑美术设计。“多媒体制作”,让学生了解非线性编辑的基础知识,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学会使用PREMIERE6进行多媒体视频、音频文件的采集(从摄像机、录像机、数码相机等设备中采集素材),用PREMIERE6进行素材的剪辑、字幕的添加、音频文件的添加、特技的添加合成,并最终制作出成功的影视作品。“新闻网页设计”,通过讲授Flash和Dream weaver,使学生掌握新闻网页的页面设计和网格动画的做作技巧,保证学生具有独立制作高级新闻网页的能力。“数据库基础”,让学生了解有关数据库的基本理论。

2.基于新媒体专业能力提升的课程设置

网络时代的新闻采访和编辑与传统媒介无疑具有重大差异。除此之外,还必须注意到,利用网络进行新闻评价、深度报道、传者与受众的互动等方面,也与传统媒体时代有所区别。在传播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数字式交互技术,尽可能与受众进行直接的对话和沟通。在传播结束后,还要密切注意受众的信息反馈,以便为今后的传播工作提供参考。值得一提的是,网络时代新闻学专业的大学生还应当具备较强的英语读写译的能力。英语是目前互联网络应用最广泛的语种,要想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和网络技术,媒介工作者就必须能熟练地用英语查询和阅读网上资源,用英语在网上进行环球语音和可视采访,用英语写作、报道、发电子邮件。这种能力对网络时代的新闻从业人员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帮助大学生具备以上专业素质,建议学校开设以下课程:“中西文化概论”、“文学欣赏”、“中国文学”、“西方文学”、“公共关系学”、“社会调查”、“社会学概论”、“社会心理学”、“消费者行为学”、“策划学原理”、“舆论学原理”、“政治学原理”和“社会心理学”,这些课程的开设,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政治学、社会学舆论学、文化学、心理学、调查学、策划学和中西文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保证学生有广阔的专业知识背景。

“写作学原理”、“新闻学原理”、“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采访学”、“新闻编辑学”、“新闻评论”、“新闻写作”、“新闻心理学”、“新闻摄影学”、“影视摄像与编辑”、“媒介经营管理”、“中国新闻事业史”和“外国新闻事业史”,这些课程是任何时代新闻学专业大学生所必须学习的核心课程,学习这些课程,使学生具备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如新闻采访、新闻编辑、新闻报道、新闻评论、新闻调查等方面的能力。

“网络传播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程以人类的网络传播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概述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历史、专业机构、传播结构、传播环境、传播特点、网络媒介的管理等基础理论与网络新闻的采编等实务。开设这门功课,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网络新闻传播的理论知识,初步具备网络新闻业务实践的基本能力,从而拥有对网络新闻的相关实际问题综合分析与动手解决的基本素质。

“网络新闻采访学”,结合新闻采访的基本理论,着重探讨网络条件下的新闻采访实践。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使学生能够独立利用网络进行在线聊天、收发电子邮件、进行网上游览等方式寻找新闻源,利用网络中的新闻组、电子小组、电子资料库搜寻背景资料,利用摄像头、话筒等辅助设备进行网络采访,并利用采访到的素材,进行网络新闻的写作。

“网络新闻编辑学”,结合新闻编辑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着重学习网络媒体的新闻编辑知识,使学生对网络媒体的结构和编排、图文编辑、影音编辑、互动性的设计和管理(如BBS设计管理、聊天室设计管理、网上调查)等有深刻的认识。

“网络新闻策划学”,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网络新闻策划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网络新闻专业英语”,在学习好大学英语的基础上,应当增设《网络新闻专业英语》的课程,使学生能够利用英语来更好地驾驭网络媒体,并提高他们利用英语阅读、翻译、写作、报道、评价网络新闻的能力。

3.基于新媒体批评能力提升的课程设置

这是网络时代新闻专业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政治、法律和道德素质。尽管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带来了公开化、多样化等特点,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合法性、真实性、可信性等问题。这就要求网络媒介的工作者在摘编、相关信息时,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和专门的时间,更需要较高的政策理论素养、法律素养和道德素养。要具备这种验证、过滤网上信息的能力,保证自己摘编和的信息真实、合法、有效,就应当在大学里开设以下课程:

“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论著的讲解,使学生基本掌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新闻理论及其实践以及邓小平、、的新闻思想。这是指导一切新闻工作的总纲。

“党的新闻理论与政策”,通过讲解中国共产党的新闻理论与政策的演变、发展轨迹,使学生重点掌握新时代党的新闻政策的主要内容。

“网络新闻传播法教程”,结合新闻传播法教程的一般原理,重点学习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法律规范,如《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互联网信息管理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和《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使学生在网络传播的环境中,牢固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和法律知识,保证他们的网上传播行为合乎法律的要求。

新网工程论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平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有效路径

引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是适应于现代社会发展阶段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实现路径。借助先进的传播工具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需要掌握的新方法。

一、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现状分析

依据《2020中国网络经济年度洞察报告》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度,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了64.5%,移动网民的占比达到了9.93成。回溯分析可知,到了2019年,我国的网民总数已经达到了9.04亿,是全球网民规模最大的国家。数字经济现阶段已经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现状意味着网络信息系统的应用广泛性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1〕。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要求下,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系统不仅是客观上文化传播工作的开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一种必然选择。而根据CNNIC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知,随着网民规模的扩大,数字经济的发展也有了更加坚实的用户基础。而经济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密切的关系,只有用户的思想认知水平和政治觉悟得到有效提高,经济发展的方向才能得到有效导正,而且借助网络信息系统和平台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是当代思想教育的科学方向。

二、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挑战分析

从网络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入手进行分析,可知网络信息技术一方面具备具体应用维度的先进性,另一方面存在信息流通多元化和其本身丰富性较强的特征。在这种背景下,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和平台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需要面临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规避这种先进技术的应用可能带来的风险是需要讨论的重点问题〔2〕。

(一)应用优势分析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工具和技术,其自身的出现和生存必然是由于在实际应用中所具备的一些典型优势。从具体的应用优势的角度上分析,可知网络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对理论性较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内容进行广泛传播,且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也可以依托不同的载体和形式进行适当的转换,对于受众来说,这种传播形式较之传统的传播形式本身就具有新鲜性和吸引力,能够激发大众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相关的思想文化学习工作中去〔3〕。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主要切入点,包括了高校大学生和政府、企业工作人员两部分。以高校大学生为例,相较于传统组织形式下的马克思主义相关课程教学的开展,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和平台转变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呈现状态,这会直接起到激发学生主观上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另外,由于网络平台上的信息传播具有共享性和普及性较强等特征,在大众化传播的过程中,也不容易造成受众由于文化背景和思想认知能力上的差异所带来的知识传播层次和理解效果的差异,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在内容的全面性和整体结构上是具有高度统一性的,这避免了在针对不同地区或生长环境的人群进行思想教育和文化传播时可能出现的效果差异问题。最后,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工作开展本身的角度上来讲,有了网络信息技术和平台的支持,意味着文化内容的传播途径也得到了有效地丰富和发展,这也是促进传播工作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的重要条件。具体来说,除了传统的通过图书、杂志、新闻等传统的途径达到面向大众的文化传播目的外,有了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一些基于多媒体工具形成的视频、纪录片形式,也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有效途径,且利用视频或纪录片的形式开展传播工作,本身其在呈现形式的丰富性上就更强,也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4〕。

(二)主要挑战分析基于网络平台的先进性和技术性特征,在实际应用这种技术和平台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工作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和挑战。首先,网络平台上信息流通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会导致一部分带有负面思想引导作用和色彩的信息流入到大众文化的内部结构中。这种负面信息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受众对马克思主义文化与思想的认知和理解带来一定的误导和障碍。尤其是对于当代大学生群体而言,其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支持力量,正处在思想意识和文化认知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关键阶段,负面的思想引导和文化内容干扰会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认知的偏差。至基于网络信息系统和技术为载体开展马克思主义文化大众化传播工作中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5〕。其次,基于网络渠道实现文化传播的实际效果存在问题,这一点主要是指在基于网络平台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大众化传播的过程中,虽然从形式上来讲大众化文化传播的工作得到了执行,但实际的执行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人员群体中,有超过60%的受众都表示通过不同的渠道接受过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但其中有近30%的受众表示其对于理论知识内容存在一些基本印象和理解,但对于联系实际运用这一指导思想的方法并不能做到有效掌握。这意味着虽然部分工作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得以完成,但实际的效果却并不十分理想。

三、网络传传播视域下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有效路径

基于上文的分析可知,网络信息技术和平台作为一种具有现代化色彩的技术和平台,在实际应用中,为了规避这种技术和平台的负面影响,需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要求寻找合理利用这种先进技术的有效路径。

(一)传播过程中灵活坚持传统与创新结合的方式在传承中创新是理论知识学习和文化传播中应当追求的最终目标,只有经过了创新的理论知识才具备在新时期发展并稳定的生命力。而从传播工作的开展形式方面来讲,传统与创新的结合本身就是不同于传统传播方式的一种新形势,必然能够更好地与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状态相适应。为了切实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效果,关于相应的理论知识框架和内容,要注意尊重传统的理论知识体系。针对部分理论知识的普及在内容标准方面,还需要依托传统的理论知识框架作为参照,这也是为了从根本上保障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方向不发生偏差。另外,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文化在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不同阶段的发展和变化后,其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我国的文化发展史,把握住这部分传统层面的框架结构和内容是非常重要的〔6〕。另外,从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角度上来说,理论的创新也是非常必要的,而在这个过程中,网络平台和技术可作为理论创新的载体和传播途径进行应用。关于创新工作本身的开展方面,理论的创新在新时期是以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为主的,在进行文化传播时,应当重视依托网络平台和途径,一方面通过系统党课或者“学习强国”软件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这种基于开发定制的软件开展相关文化传播和学习的方式一方面具有客观上的规范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对学习的过程起到监督、管理、考察的作用,是有效规避负面信息干扰的传播和学习方法。

(二)传播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与实践在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播工作的开展中是非常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理论是实践工作开展的重要参照标准,实践是验证理论知识科学性的有效途径。这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需要得到充分重视的核心原因。所谓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指不仅要基于上文选用专门的、具有系统性的理论学习软件和工具开展相关的学习,同时也要针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进度和效果加大考核和评价的力度,合理的考察和评价一方面能够便于掌握大众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相关进度和学习效果,从而提高相关理论知识和传播工作开展的实效性。另一方面,还应当从实践活动的开展角度入手,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获得更加有效地实践支撑〔7〕。例如,在社区范围内、企业员工内部、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酌情开展爱心义诊、为独居老人献爱心或者基于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服务志愿活动等。只有让受众通过社会实践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实践方法进行全面的体验和掌握,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工作切实取得在受众的思想上和行动上起到促进和提升作用的效果。最终引导受众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实现全民思想认知水平和政治觉悟的逐步提升。

(三)规范网络信息技术在传播中的应用流程这一点主要是指在基于网络实现大众化传播的过程中,要通过制度建设和规则制定给传播工作的开展从客观上提供有效的依据。另外,除了开发利用具有针对性的系统UR软件外,建立专门的宣传网站或者在政府官网上设置专门的学习栏目也是规范文化大众化传播模式的有效途径。首先,关于网站建设的问题,可依托新闻网页、社区论坛网页或者企业官网以及用于商务娱乐活动的网页,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时期理论内容作为文化宣传专栏进行设置和融入,这会在感官上给受众营造一个浓厚的文化学习氛围,让受众从精神和思想层面对这方面传播和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有更加清晰明确的认知。另外,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还可以依托网络舆论氛围,将这方面工作开展的意义和性质提升到一个较高的高度上。例如,基于的核心思想,利用政府部门和官方网络舆论的引导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学习提供更为充分地条件和契机,网络舆论的特点在于传播速度快、普及范围大,对于具有积极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来讲,这种传播载体的优势能够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最后,为了促进传播工作的开展在稳定且绿色的网络环境下开展传播工作,政府部门还应当及时根据网络传播环境的现状以及传播工作的需求制定相应的管理工作规范和制度,确保传播工作的开展所处的网络环境尽可能保持在稳定的状态下。

(四)利用网络系统和平台搞好宣传工作网络系统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广泛性呈现不断扩张的趋势。从宣传工作的特征角度分析,可知这部分工作的开展在重点要求上包括了广泛性、准确性和共享性的特征。在利用网络平台和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工作的过程,就是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系统这一特征和优势的过程〔8〕。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相关信息的宣传工作也是大众化传播工作开展中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为了取得更好地宣传推广效果,政府方面可依托自身的宏观调控作用适当对社会舆论主题方向进行引导,以社会层面上的议题为切入点,筛选其中具有思想深度和文化价值的议题,通过辅助引导人民群众参与讨论为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触和学习提供契机。另外,可针对党的精神加大宣传力度,明确宣传工作中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的重要基础作用,引导民众立足当前的社会发展状态和个人生活中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状态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意义进行初步理解。在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开展传播工作的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引入一些网络平台上的反面素材,避免一味地规避负面信息刺激民众的好奇心,通过正反对比的方式,发挥出负面信息和资源在正向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呢。这也是对宣传工作开展手段的一种有效创新。最后,合理有效地宣传工作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的作用。

四、结束语

新网工程论文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选题论证;科技图书

在当前社会中,网络的应用已经十分普及,互联网在各行各业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得力工具。同样对于出版行业,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它在出版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于科技类图书编辑来说,可以利用互联网联系作者、收集资料、策划选题等,本文浅谈如何利用互联网做好选题论证工作。

1 互联网在选题论证中的优势

选题的论证工作是策划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论证选题是否具有学术价值和市场前景的过程,关系到图书未来的营利能力。图书出版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前提,选题自然也应该放到市场中去检验,最好是能通过未来的读者进行检验。互联网就提供了这样一个编辑与市场接触的平台,编辑在形成选题的雏形后,就可以利用互联网这个强大工具进行市场调研。

与传统媒介相比,互联网的强大功能,决定了它在信息的交流、收集、积累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第一是信息交流具有便捷性,可以利用网络以视频、音频、文字等多种方式实现实时通信。第二是信息交流具有经济性,在硬件具备的条件下,与书信、电话等传统通信方式相比,网络交流的成本很低。第三是信息资源具有丰富性,互联网上汇聚了海量资源。

网络上集聚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当然也包括图书的出版信息,通过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1],或通过亚马逊网、当当网等图书销售电商,可以方便地检索出同类图书,并可以查看作者、出版单位、出版年月、内容简介等信息,结合本社的图书出版情况,就可以初步了解选题的市场预期。在对选题深入研究后,编辑不妨将选题的名称、目录、内容简介在网上,向广大网友征求意见、建议。这样做可以收到两方面效果,一方面,网友从读者的角度提出的建议,可以增加优化选题的依据;另一方面,可以根据网友的反映的“热烈程度”推测出选题的市场情况,如果大家对选题的内容反应热烈,纷纷表现出购买欲望,说明选题的方向是正确的,如果大家反应平淡,编辑就要好好考虑其中的问题,深化选题的论证工作。

在选题论证过程中,互联网的信息优势无疑是个宝藏,值得好好挖掘。首先,网络资源丰富,可以利用网络收集信息,进行同类书对比,论证选题的可行性;其次,可以在网络上与作者、读者交流讨论,收集意见;再次,重点利用开卷信息,掌握专业板块市场情况。

2 互联网选题论证方法

网络资源丰富,信息量很大,如果不加取舍,来者不拒地收集信息,必然陷进信息的泥潭,无法自拔,只有根据自身需要,按照选题方向有针对性地收集所需资源,并对信息进行合理的处理、分析,才能对选题论证产生帮助。

2.1 选择论证平台

对科技类图书来说,应该按照资源内容的“专业性程度”来作为平台划分标准,这样便于编辑将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在高水平的线索上,保障在短期内找到所需信息。

信息“专业性程度”从高到低分布区域是:论文、期刊数据库专业论坛专业网站行业网站一般性网站。举例说明,如收到《建筑幕墙工程细部处理》自投稿件,可以浏览、收集相关技术信息,以确定该书内容是否过时,是否包含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内容,以及应用情况如何。

在上面的流程中,数据库和专业论坛上的资源最可以帮助编辑成功论证图书选题。一般来说,数据库中的最新论文能够反映出学科的前沿发展状况,包括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推广,新问题的出现,成功或失败经验的总结。通过对专业的全景式浏览,编辑就可以从中了解稿件的优势和不足。专业论坛上的注册用户往往都是专业技术人员,一个优秀的专业论坛都会聚集一大批优秀的工程师,他们利用论坛这个平台展开激烈的技术讨论,或提出问题,或解答问题,或发表对某个专题的看法,更重要的是,论坛的注册用户都是图书潜在的读者或作者,他们所普遍关注的问题,往往都是很有出版价值的选题

方向。

2.2 借力专业论坛

专业论坛是与图书潜在读者流的良好平台。编辑可以将书稿大纲或样张贴在论坛中,收集用户的反馈意见,有时会收到论坛用户的修改建议,或者有用户毛遂自荐承担部分章节的编写工作,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利用网络与读者交流,可以通过在线聊天工具、电子邮件、网上留言等多种方式实现,比起传统的书信、通话等方式,网络交流具有沟通便捷、成本低等优点,且一般不会打扰对方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2.3 使用电商平台

电商对图书零售实体店的冲击是不争的事实,现在出版社都很重视与电商的合作,以开辟新的销售渠道。目前主要的图书零售电商有当当网、卓越网、京东网、淘宝网(天猫商城)等,编辑可以在这些网站上查询选题同类书的品种、内容简介、目录等信息,甚至可以看

到书的部分样张。获取这些竞争对手的信息后,可以与编辑手中的选题进行比较,分析市场竞争程度,论证营利的可行性,查找不足,完善选题内容。

2.4 充分利用开卷信息

开卷信息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从事中文图书市场零售数据连续跟踪服务的专业公司。科技出版社定制开卷信息后,可以查看所属专业领域的图书全品种数据、本社在该领域中所处位置和竞争对手情况。编辑则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收集同类书动销品种、各期销量等数据,市场竞争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同类书比较,极有助于选题论证[2]。

如果开卷公司为出版社提供了信息服务,那么该社编辑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如果开通了开卷数据网络查询服务,编辑登录系统后可以查询某专业板块的全品种数据,在查询系统中输入关键词后,可以看到新书时间、书名、定价、作者、出版社、本月销量、当年销量、累计销量等详细信息。此时可选择编辑重点关注的几个品种进行对比,系统能够提供各月销量对比表和销量对比图。这些信息对于选题论证十分有利,如在搜索关键词后,系统可自动搜索含有该关键词的在售图书,通过动销总品种数,编辑就可以得出该专业的大致竞争情况。然后可以重点研究表现最好的品种,对其内容进一步研究从而完善选题策划过程。

3 注意问题

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问题。网上虽然集聚着海量的信息,但不是所有能收集到的信息都是适用的,由于有些网站更新不及时,所提供的信息不一定是最新的,有些信息也并不一定全面和准确,这需要我们具有辨别力,能将不可靠的信息剔除出去,以免其误导编辑的判断 [3]。

4 结语

互联网对出版行业的影响巨大,在今后的工作中必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选题论证时,由于互联网的介入,市场与辑被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作为一名身处网络时代的出版人,应该把握时代潮流,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得力工具。

参考文献

[1] 宋丽华.策划编辑如何应用网络[J].科技与出版.2006年第4期.

新网工程论文第4篇

【关键词】三维驱动;网络工程;价值创新;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创新理论的提出,关于创新的驱动力一直是创新理论的一项重要的讨论内容。它为创新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企业看来,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一方面能够提升其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从而提升客户的竞争力。可以说,网络质量是影响移动营运商服务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各大企业纷纷致力优化网络质量,不断扩大网络规模,促进企业获得优势。

要提升网络质量,就必须要不断提高网络工程建设水平。这是网络工程师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网络工程师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其中包括外部和内部需求发展的挑战。为了能够不断提高网络质量,本文主要深入分析网络工程,并提出三维驱动的网络工程价值创新研究。通过建立评估体系,对网络工程做好评估工作,从而为提高网络工程提出几点合理的建议。

1 三维驱动网络工程价值创新理念的内涵

1.1 三维驱动创新理论

在传统的技术创新理论中,主要将理论分成基础理论、应用、开发研究等。随着近年来,网络的设计日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并已经成为一种网络的战略资源。根据相关研究表明,设计是企业的一种竞争性资产,它在企业的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维驱动中的网络工程价值创新的基本内涵主要指:为了能够实现网络价值创新,企业不断完善工程建设,通过完善工程建设,从而实现企业的转型。企业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以战略、实施路径以及空间界定为重点,从专业的角度实现网络的优化改进,从而不断推进网络建设的进度,实现网络价值的创新。

根据三维驱动中的网络工程价值创新理念,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几个方法构建思路,其中包括:一个概念、两项转变、三维驱动以及四方面架构。其中一个概念主要是管理人员创造出杰出的网络价值。两项转变指的是管理人员不断提升网络的管理制度,实现进度和质量相结合,管理和规范相结合。三维驱动则主要是企业各个部门不断改进其管理方针,部门之间做好协调工作。四方面指的是战略目标、空间界定、战略举措以及目标的实施这四个方面。下文主要对三维驱动模式及其管理理论进行详细分析。

1.2 三维驱动模式以及知识管理理论

设计驱动创新主要是对产品的语言和意义进行创新,通过语言上的创新,并利用市场的力量不断拉动前进。根据Verganti的研究表明,产品的符号和当时的社会文化知识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产品符号能够有效将信息传递给客户,相反,客户也能够向企业表达自身的意愿和相关需求,这是在相同文化下所体现的优势。因此,企业在创新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断提高对客户需求的认识。第二,不断提高对产品语言的认识。第三,不断提高技术方面的知识。

2 三维驱动网络工程价值创新的方法

上文说到,网络工程价值创新主要包括:优化空间创新、创新战略举措等方面,下文进行详细分析:

2.1 空间优化创新

2.1.1 建立评估指标

网络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为了能不断满足客户需求。企业管理者应该根据客户的需求,设置客户亲近指标。为了能够实现网络工程建设的可持续性,管理人员应该不断创新指标,准确地反映单位之间合作的合理性。为此,工作人员可以设置不同的卓越类指标,不断优化人类资源、网络资源、财务资源等各类资源指标。

举个例子,某企业为了能够更好地建立评估指标,将三维驱动的网络工程价值创新中的评估指标分成:创新优势、优化资源、卓越运营三个指标。其中创新优势可以细分成知识培训、创新决策两方面;优化资源可以细分成职能定位和资源管理等;卓越运营则可以细分成组织支持、投资管理等方面。

通过这样的细化,企业各部门能够更好地传递工作指令,不断优化建立的评估指标。

2.1.2 价值创新提升空间

除了建立评估指标之外,企业管理者可以在此基础上,构建整个网络工程的价值创新评估体系,利用评估体系分析各种影响网络质量的关键因素。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价值创新提升空间。

举个例子,某大型企业为了能够进一步实现价值创新空间的提升。为此,工作人员经过一系列的调查统计,总结出网络工程价值创新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详细分析如下:

第一,设计方案精细度和精准度有待提高,各种设计专业之间缺乏沟通。

第二,施工模式比较落后,一些相关的工序之间整合不合理。

第三,机房布局不合理,物资现场利用和管理不规范。在工程验收的时候,各个专业之间的界定模糊不清,彼此之间缺乏协调合作。

第四,网络信息覆盖不全面、信息传递不及时,无法对信息的准确性进行及时监控。

从上述总结出的各种问题中,不难发现,各部门、各专业之间缺乏沟通是常出现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应该加以规范管理。

2.2 价值创新的方法

根据上文某企业总结出的主要问题,本文主要针对这些现象提出网络工程价值创新的方法,其中包括:提高部门专业之间的协调工作、针对网络建设专业内设计和施工,提出精细化设计以及可视化设计攻略、工程管理设置专业验收三个方面。此外,还对可视化现场管理、工程物资管理和基站储备等方面进行嵌入,管理人员制定合适的行动计划,并确保计划能够落实进行。下面对这几种创新方法进行详细分析。

2.2.1 精细化设计方法

精细化设计主要覆盖在室内工程当中,工程人员可以对WLAN(无线局域网)、TD(3G)、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等协同建设进行考虑。在建设的过程中,工程人员可以设计信号合路,通过设计信号回路,针对不同的地方,甚至一级或者二级回路的方式。

2.2.2 可视化设计攻略

工程人员不断优化施工工序,对具有相关性的工序进行整合施工。举个例子,一些城市的企业已经开始对一些相关联的工序进行整合、从而提出降低成本的方法。其管理的关键就在于:在现场利用有效的管理手段,实现可操控的量化管理工作。管理人员可以将可视化现场管理分成两个部分:第一,对关键控制场中的隐蔽工程进行可视化管理。第二,对整个流程的关键点进行可视化管理。

2.2.3 工程管理设置专业验收

专业验收工作主要进行分开验收和物资管理工作,其中分开验收是将主要设备和配套设备进行分开验收,在配套验收的过程中也对各个分专业进行验收,从而保证验收工作的专业性。

通过不断完善验收管理机制,有效保障设备验收和配套设备验收工作的专业性。此外,物质管理工作则是在保证物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构建出纵横向协同的物资管理机制。

举个例子,广州某企业为了能够更好地实施物资管理,主要将物资管理分成前中后三个阶段。前:企业进行需求管理,工程部门主要做好需求方面的测算。中:工程部门对物资库存以及现场进行记事管理。后:工程部门要做好工程废料方面以及转资的管理,其中工程废料方面的管理主要是做好回收、废弃的管理工作。为了能够提高管理的效果,工程人员应该注意对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和新建,通过全过程的管理,从而实现信息化水平,并保障工程物资能够为管理服务。

3 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工程价值和创新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为网络工程价值创新提出几点合理的建议。通过建立一系列的技术、市场和设计驱动,对驱动组合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将繁琐的工程建设进行整理,通过确定工程评估工作,为日后的网络工程奠定基础和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新网工程论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发现式教学 网络技术 工程应用

论文摘要:介绍了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方法。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采用“发现式”互动教学方法,引进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重视实践环节,以网络技术构建网络课程教与学的互动平台,理论与工程应用并重。

一、教学目标定位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的核心专业技术基础课之一,也是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等专业的专业限选课或任选课之一,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懂得网络的总体框架结构,能建立网络的概念,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网络基本原理和核心协议,并熟悉最常用的网络服务和网络工具,了解网络技术的新发展。

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是教学改革行之有效的前提和保障,即明确教学是为培养什么类型人才而服务。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目标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1]网络基本应用、网络管理员或网络工程师、网络相关科学研究。其中,网络基本应用目标要求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可熟练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如浏览新闻、收发电子邮件和查找资料等,适合于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等非计算机专业;网络管理员或网络工程师目标要求掌握网络集成、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编程等知识和技能,并对其中一项或若干项有所专长,可以胜任如网络规划设计、网络管理与维护、架设各种服务器和网络软硬件产品的开发等工作,适合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网络相关科学研究要求具备深厚的网络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今后主要从事科研和深层次开发工作,适合网络相关的研究生。本文主要研究第二层次的改革与实践。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主要问题表现在几个方面。[2]

1.教材知识结构理论性偏强,教学内容偏离实际应用

目前国内的大多数计算机网络教材都是以OSI/RM为索引,分层次展开,全方位介绍各个网络层次的工作原理、相关协议、运行机制等,知识点较多且内容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难以提高学习兴趣。OSI体系结构是一个较为全面的网络层次结构,但是在实际中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实际中的网络案例又不完全符合OSI体系结构,这往往会使学生对网络结构感到困惑。

2.教学模式落后

最初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黑板板书和语言描述向学生传授网络知识。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师组织和监控整个教学过程,便于系统地传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网络协议这类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单纯的板书和描述难以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理解。

3.实践环节薄弱

一方面,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建设相对薄弱,实验设备落后,与实际应用的网络设备具有较大差距,且数量不足,无法保证每名学生具有较好的实验环境。另一方面,实验课程的内容过于流程化和简单化,没有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忽视工程应用

课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缺乏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内容,与之相适应的软件建设滞后,难以将工程应用融入到课堂。

三、“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针对以上不足,我们主要在五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1.教材选用与内容优化

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必须选择相对应的教材。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而言,“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专业技术基础课之一,除了要掌握一定的基本网络理论和核心协议,还要求掌握更高一等的技术和技能。经过课题组成员比较,选择谢希仁教授主编的《计算机网络》;在外文教材和双语授课时选择Andrew S.T.的《computer network》英文教材。

对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等专业而言,“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专业限选课或任选课之一,侧重于网络基本理论与应用。经过课题组成员比较,拟选择乔正洪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

针对教材内容太多、偏重于介绍理论、欠缺实践环节、与工程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在讲授的时候略去了部分内容,比如安全方面的内容(另外一门课讲授),增加了一些实践相关的内容,如WinSock编程、路由器基本操作等。在教学内容上力求推陈出新,引进和精选当代网络技术新发展及新应用作为网络基础的指向,在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优化课程体系,将基础知识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意愿。

2.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

(1)贯彻基础课的教学必须和科学技术同步发展的教学观念,[3]建立终身教育的观念。科学发展与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相结合,以学科建设推动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又支撑新型专业建设与学科的发展,推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优化课程体系,将基础知识与现代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将专业基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实施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

(2)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改进课堂的教学方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教师努力研究课程的基本知识点以及这些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好信号、数据、信息之间的关系和传输特点;研究重点理论和实践知识点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师采用“发现式”互动教学方法,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提出问题+要求解决方法”、“引导思考+适当提示”、“找出学生思路正确部分引申”、“扩充认识解决问题的条件”等方式,把握课程的进度,活跃课堂气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从应用的角度思考网络通信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

3.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1)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使理论和协议架构分析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同时解决了传统教学中课堂画图既费时效率又低的问题。再辅以现场概要线图等,让学生在学习具体知识时心中有网络体系大框架,便于知识定位。

(2)建立网络教学环境。目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已有四个相关网上资源供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课程网站,使师生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网络辅助教学平台(Blackboard):向学生提供资源下载口、作业提交口、讨论区等;思科网络技术培训网站(http://cisco.netacad.net)作为思科网络技术培训基地之一,目前为部分优秀学生开放思科培训网站,让学生参与全球交流,直接接触最新网络技术;教师FTP:作为系统冗余,从教师FTP中学生也可以下载课件等。

4.加大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网络是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课程。目前国内外计算机网络相关教材一般都偏重于理论的讲授,而忽视了动手实践方面的引导,为此应实验单独设课,独立考试。实验课学时占总学时的25%,并要求课外1∶1配套。实验内容根据学生的层次、学生的兴趣分为基础层、提高层、综合应用层三个层次。同时,补充了教材上没有的相关内容,如利用套接字进行网络通信编程,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而且把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实验教学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开展开放性实验,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增加大量的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为学生近一步提高动手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在课程教学的各环节中大力开发和应用网络技术,以网络技术构建网络课程教与学的互动平台,理论与工程应用并重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理论和实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贯彻教学理念,引用网络发展历史背景故事和实际应用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专业素养。教学采用理论结合实践教学法,通过实验课程开设、实际网络系统参观和课程设计三个渠道将相关网络技术的应用充分融合到课程教学之中,使同学们接触到真实的网络世界,提高实践运用能力,理论与工程应用并重。

实验课程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是使学生获得对网络的工作原理与操作方法的感性认识,加深理解、验证、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最佳途径。

实际网络系统参观是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安排并带领学生参观校园网、学院局域网和企业的网络系统,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感性认识。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独立设计一个网络应用系统或者分析企业已有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为企业设计满足实际需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结束语

本课程已建立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和工程应用交叉融合的教学结构,各教学环节相辅相成、互相交融,实现“加强基础,注重实践,因材施教,促进创新”的目标,形成了立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这样的互动平台,使教与学进入互动沟通的最佳状态。不仅使教师实现了教懂、教准、教活,学生达到了乐学、善学、活学,而且增强了学生日常使用网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绍强.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8):16-18.

新网工程论文第6篇

医科院校网络文化的现状是:网络文化的多元性与校园文化教育理念的主导性;网络成员沟通的交互性与校园文化教育方法的机械性、静态性、单向性;网络技术发展的创新性、时效性与现有校园文化教育模式的滞后性等诸多冲突对目前医科院校校园文化教育工作过程的可控性提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的表现有:缺乏网络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来负责统筹指挥学校的网络文化建设工程;缺乏专门的管理办公室及专职人员负责实施具体工作;校园网硬件建设方面投入很大,实现了网络进办公室,进实验室,进课堂,但是网络思想教育所占的分量小且无特色;缺乏心理咨询版面;少数学生在写论文时,不再专心查看文献,而是搜索网络上的共享资源,直接抄袭他人的学术成果,这不仅会导致学生创新能力逐渐丧失,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校学术的发展;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脱节,学生网上网下存在“双重道德标准”.但同时网络的开放性,可以获取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丰富校园文化教育的资源和视野;网络的匿名性,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学生思想的真实性,有助于提高思想文化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网络的迅即性,可以及时发现、处理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只要善于把握这一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就能够拓宽高校思想文化教育工作的渠道,为高校思想文化教育工作创建一个为广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新载体.

2医科院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体系

针对医科院校网络文化的现状,笔者提出了医科院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对网络文化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更新网络文化建设工作观念.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使学生“成人”,其次才是“成才”.

2.工作内容:拓宽网络文化的信息传输渠道,打造主流宣传网站,形成良好的网络宣传阵地环境.

3.工作形式: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从一元式走向多元式.

4.工作方法:将传统面授、融合教育信息技术教学、网络教学三种方法交叉使用,坚持网上思想文化教育与学校整体育人工作相结合.

5.具体措施:

①建立集大学生教育、学习、生活、娱乐及思想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网络文化教育网站、思想教育网站、理论网站、新闻网等.其中新闻网是高校新闻宣传和思想教育的主力,在师生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加强新闻网的建设是抓好校园网络文化阵地建设的重点,充分发挥网站的思想教育功能,并对校园网络论坛及涉校舆情进行正确引导.

②开展各种网络技能比赛和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开展网络知识竞赛、个人网页的交流和评比、网络文学征集等有益的活动.在鼓励大学生参与的同时提高其自身的网络素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长,应逐步建设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栏目,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网络论坛建设,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我们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两课”、心理学和网络科学技术等课程中;还可以举办专家讲座,开展以网上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加强正面宣传,主导网络舆论,以健康、积极向上的内容占领网络阵地,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互动性网络平台是必不可少的,比如“BBS”、“校长信箱”等多种形式.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交流学习、交流技术、交流情感,也可以发表自己对学校教学、管理、科研的看法,学校管理工作者、德育工作者和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了解学生的思想,找出工作的不足,同时利用这些平台积极引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和思想.

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免疫力,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通过课堂思想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法律知识宣传等途径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网上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他们在虚拟空间的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增强他们的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大学生只有提高了道德选择和观念批判层次的信息分辨能力,具备了道德习惯和理想信念层次的道德自律意识,明确了网络生活中合法与违法的行为界限,才能自觉地抵制有害信息,正确地认识网络、利用网络、维护网络,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实现自身的成长.增加“网风”与“网德”教育,通过团课、专题讲座、校园板报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网络伦理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伦理.还可以通过开设涵盖网络行为的校园规章、网络文化素质培养与网络人格塑造等内容的《网络伦理与道德》课程,培养学生的网络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④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网络文化教育工作队伍,提高网络文化教育开发者、传播者和管理者的水平.没有一支懂网络技术的专职队伍对信息庞大、内容虚拟、传播自由的高校网络文化进行有效的监控与引导,是很难有效遏制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发挥网络文化的教育优势的.因此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专职的网络文化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主要由学校负责宣传、文化工作的管理部门,如党委宣传部等机构设置网络文化管理工作岗位,配备相应的专职人员;二是指定兼职网管干部.可由每个部门/学院指派专人负责网管工作,以此为基础建立学校统一领导的兼职网管干部队伍;三是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选聘部分有网络评论工作经验、素质较高的师生担任网络评论员,参与学校网络舆论的监督和引导工作;四是校园BBS版主队伍建设.抓好这几支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学校需要有专门的经费投入,推动相关的教育培训工作,带动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

⑤建立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控制机制.建立专门的网络问政平台,指定有关职能部门及时收集网络舆情信息.在信息时代,面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处理,“疏”比“堵”更有效.学校应该在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全面评估,确定舆论引导方案,及时利用校园网络和公共信息平台事情的真相,利用网络传播快的特点抢占舆论主动权,对于随后出现的误解和谣言要及时解释并澄清,还应该主动与社会媒体联系,通过正确的信息传递,避免造成社会的误解,维护学校的良好形象.

⑥“道德建设、法律约束、技术控制”三管齐下,强化对于高校网络文化的监督、管理和引导,打好“系统战”,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各司其职、职工全员参与,协调一致,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新网工程论文第7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型教学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于丽(1971-),女,内蒙古兴安盟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应用。(天津300387)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基金项目“教育技术专业网络实验课程体系的设计与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52WQ57)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090-02

研究型教学与研究型学习是我国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为目标,为学生具备自学能力打下坚实基础。文章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特点,探讨如何有效地将研究型教学引入该课程,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科研能力。

一、研究型教学的意义

目前国内高校在创新教育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师的教学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到位;教学知识与社会生产实践脱节,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考核体系中只注重对知识的考核,而忽略对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核等。因此,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为目标的研究型教学,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趋势。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引入研究型教学,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不仅成为适应社会的人才,更能成为改造社会的人才。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互渗透、密切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科学,它的应用已经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当代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整个学科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学目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网络基本应用、网络管理员或网络工程师和网络相关科学研究。其中,网络基本应用的目标是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具有熟练使用计算机网络和简单网络故障维护的能力,这是现代人才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网络管理员与网络工程师是培养掌握网络集成、网络管理与安全、网络编程等技能,并专长于其中某一项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一层次的人才,既要具备较好的理论知识,又要充分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是培养该类人才的基本策略。

高等教育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涉及大量基础理论、基本模型,还要与当前的工程经验和工程实践密切结合,为社会培养既具有较高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网络应用技术人员。然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课堂参与度低;课程讲授过分重视确定性、陈述性和记忆性的材料,忽视原理性、策略性、创造性知识教学;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实验教学环节薄弱等问题长期存在。学生总体的感觉是教学内容过于抽象、空洞,知识陈旧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研究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见,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十分必要。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实施研究型教学的方案

(一)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改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多年发展的基础上,“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已经具有自身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基础理论知识相对成熟,在教学内容中的基础理论知识的选择上应该兼顾新兴技术。例如,当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广泛应用的工业标准是TCP/IP协议栈,而OSI参考模型对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却没有被广泛应用,因此,只需要选择介绍其特点和网络体系结构的意义就可以了。

在教学方法上,重学术深度,即教学内容深层次的内涵,而不是教学难度。追求教学深度,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教学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创新精神。挖掘教学深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从“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发展历史挖掘基本教学内容的深度。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学发展史以及相关的人物故事,以激发学生的钻研精神。例如,讲到分组交换技术对计算机网络发展的重大意义时,强调分组交换技术的提出以及当时多个科研队伍的研究状况,可以突出人物Leonard Kleinrock,当时他是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名研究生,第一个分组交换技术的公开工作者。通过这种方法告诉学生,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历程中,有很多在校大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来,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钻研精神。

二是从“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基本理论挖掘教学深度。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一些概念,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要引导学生从更深刻的层次上分析和理解这些内容,就有可能使学生创造性地应用这些概念。例如,介绍OSI参考模型时,可以介绍其三级抽象的内涵和意义,以及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贡献,以鼓励学生在具有相关技术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体系结构的研发工作,以提高包括网络安全性等内容在内的网络技术服务质量。

三是从“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实例出发,分析挖掘基本教学内容的深度。当今社会,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网络技术的一些概念、原理看起来枯燥无味,单从讲授方式入手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在讲解这些内容时引入相关实例,对典型的案例展开分析、讨论和评价,学生看到了相关理论活生生的应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够被充分调动起来。例如,讲到ATM技术时,引入早期某高校花巨资建设ATM校园网,但没有被广泛应用的案例,从中分析ATM网络的特点和实现技术,这样从生动的案例分析展开知识的讲解,体现了知识与现实的相关性,使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有了一定的实际应用经验。

在教学手段上,还要大量辅助以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方式展示教学内容。尤其是利用动画技术,可以将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和工作原理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例如将数据包在发送方的各层封装过程以及接收方的依次解封过程,利用动画方式演示出来,既形象生动,又容易理解和记忆。为了便于对知识点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辅助使用各种相关工具。例如,借助Iris工具,可以捕捉并分析各种数据包结构,学生在该软件的帮助下,可以看到MAC帧、IP数据报、TCP报文等相关协议数据单元的内容和结构,这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网络协议提供了帮助。

(二)布置课外学习任务,完成知识扩展

长期以来,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而研究型教学就是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鼓励学生不要满足书本上的知识,而要研究和掌握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基于课程教学内容而又略高于教学内容的资料和获取资料的各种方法。这样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学生搜集资料,阅读文献的良好习惯。

(三)设计综合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格外重视实验教学环节,它不仅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补充,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在试验教学改革中,要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告诉学生“只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结论是什么”,改变为让学生去思考:你能做什么?怎么做?结论是什么?即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根据现有条件,自主设计实验。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基础实验,其中多为验证性实验,验证网络技术的相关原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是先告诉学生本次实验要验证哪个理论,实验的步骤是怎样的。实验没有悬念,也就没有吸引力,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今同一实验,并不提前告知学生要测什么,只是设计了实验的多组数据,让学生去思考、去实践,并对实践结果进行比较,最终得出相关结论。例如,在验证子网掩码作用的实验中,设计多组实验数据,让学生去实践、去思考,最后总结归纳出子网掩码对子网划分的作用。

第二层次的实验是扩展性试验,这类实验可供学生选做,以拓展学生的实践技能。扩展性试验主要包括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网络工程等相关方面,这就要求学生在完成此类实验之前,必须完成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学习。而这类实验多从生活和生产经验中来,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生活实践中获取的不同方面的网络知识,在这里都可以进行验证。同时,学生有意义的经验也会被收录,补充到扩展实验中来,从而实现随时补充随时更新的有效机制。

第三层次的实验是综合设计性试验。此类实验,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思考并形成有效工作团队,自主设计实验。例如,给出某公司对网络的设计要求,要求学生针对用户需求和实际投资,自行组织团队,进行网络的硬件设计和虚拟实施,并开发相应的软件系统,以满足公司的业务需求。在团队进行网络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担当顾问的角色,以协助工作组有效展开工作。通过这类实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摸索学习方法、积累实践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四)课程考核注重刺激思维,鼓励创新

研究型教学的考核方法主要是考核学生灵活运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课程考核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随堂测试。为了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每章结束后进行随堂测试,既考核平时作业的掌握情况,又提供了另一种形式的师生互动。二是实践研究论文。主要是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在完成实践任务后,提交相关研究论文,并进行评审和答辩,答辩成绩计入期末总成绩。三是综合测试。在课程结束后,进行课程综合考核,以考查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应用研究型教学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肯定,使得学生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充满了挑战和兴趣,学生的团队意识不断增强,综合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也应该越来越紧密地联系社会生产实际,在探索中不断推陈出新,为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新一代应用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付山.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漫谈[J].中国科技信息,2009(18).

[2]刘赞英,王岚,朱静然,等.国外大学研究性教学经验及其启示[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3]赵莉,黄春晖.基于Moodle的高校研究型教学设计[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9).

新网工程论文第8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 网络课程 学习策略 高职

[作者简介]刘彦臻(1964- ),女,湖南攸县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和教育管理。(广西 柳州 54500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高职教、学、研、训一体化网络平台构建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1JGZ102,项目负责人:刘彦臻)和2009年度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高职毕业论文(设计)网络课程开发与研究”(项目批准号:桂教人[2009]62号,项目编号:58,项目负责人:刘彦臻)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172-02

一、引言

学习策略属于认知心理学的范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越来越重视学习策略,研究成果呈上升趋势,但国外学者对学习策略的研究比较全面深入。Rebecca Oxford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促进习得、存储、提取和使用信息而采取的措施,可分为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成功的学习者会采用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需要和学习阶段的学习策略。O’Malley Chamot认为学习策略是个体学习者用来帮助他们理解、学习或记忆新信息的特别的思想或行动。他根据信息处理理论将学习策略分为三大类: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交/情感策略。元认知策略用于评价、管理、监控认知策略的使用,是学习者利用认知处理学习的知识,通过对学习的规划、监控和评估等手段来调节学习;认知策略用于学习活动之中,是学习者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记忆、理解,进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采用的各种步骤和策略;社会/情感策略知识为学习者提供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是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合作时所使用的方法和策略。元认知策略高于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

研究采纳O’Malley & Chamot的分类方法,参照Oxford的学习策略量表编制调查问卷,对某高职学院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学习策略的应用情况展开调查和分析。

二、研究方法过程

1.研究问题。(1)高职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策略使用现状。(2)如何提高网络课程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策略水平。

2.研究对象。某高职学院2010、2011届商务英语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涉外旅游专业202名毕业班学生。年龄从21~24岁不等。调查时间为两段,分别为2010年5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及2011年5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

3.调查工具。调查通过电子问卷,以学生匿名在线填写、提交问卷形式进行。问卷由“高职学生网络学习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社会策略和情感策略使用现状”四部分组成,共72个选项。发放电子问卷202份,回收问卷180份,问卷回收率为89.11%,其中有效问卷161份,有效率为89.4%。

三、调查结果分析

1.总体情况。所有的学生都接触过网络教育形式,其中67.57%的学生接受网络教育时间为1~2年。所有的学生每周都会上网,其中69.3%的学生周上网时间超过8小时;87%的学生认为网络课程对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学习任务有促进作用,这为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元认知策略。在计划策略方面,62.84%的学生能根据老师的要求和自己的需要制订基于网络课程的学习计划,上网学习之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任务和目标;在自我监控方面,60.84%的学生能按照既定的学习目标合理安排上网学习的时间,提醒自己围绕学习目标学习,不被其他诱惑分散注意力,根据学习的需要,及时调整网络学习的进度和内容,独立进行网络自主学习、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在学习评价方面,67.58%的学生基于网络学习后会以多种方式衡量自己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和目标。但只有40.35%的学生在每一次网络交流过后会认真梳理自己的收获和感触,只有31.58%的学生有写博客或日记、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反思的习惯。

3.认知策略。(1)认知工具使用:93.86%的学生经常会使用搜索引擎等工具从网络上搜索所需的资料;66.67%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快速通过网络找到所需要的资源;74.56%的学生会经常通过网络通信工具(如Email、QQ等)与他人讨论问题。但是他们对一些新认知工具的认识不足,使用率偏低,56.14%的学生知道智能手机中用来辅助学习的客户端应用软件,只有13.16%的学生平时会利用手机上网学习;45.61%的学生熟悉一些Web2.0工具(博客、Wiki、RSS订阅等);35.09%的学生会经常使用概念图等工具辅助总结或梳理知识;还有29.82%的学生称对计算机和网络不太熟悉,影响学习效果。(2)信息识别加工。75.01%的学生会收藏一些学习领域相关的网站、博客等,并进行整理分类;83.78%的学生知道该采用网上哪些资源和常用工具来完成一项学习任务;63.1%的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网络资源完成相关的网络学习任务;72.7%的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水平独立在网上进行自主学习;71.05%的学生会利用电子学习材料中一些特殊记号来辅助学习;60.52%的学生能够从复杂的网络学习资源中筛选出所需要的内容。(3)认知活动偏好。网络环境下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活动是:利用课件进行自主学习51.35%,小组协作学习40.54%,用Word或PowerPoint等工具完成作品35.14%,上网查找资料29.73%,回答问题24.32%,自主进行网上测试24.32%,听老师讲课16.22%。学生认为网络学习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的知识呈现形式是:多媒体课件54.05%,在线点播29.73%,录像16.22%,文本形式0%。

4.社会策略。76.71%的学生愿意在网络环境下与有共同学习兴趣的同伴一起开展交流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学习资料;54.38%的学生在网上讨论时会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回复别人的说法或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评价,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得到网络学习社区中同伴的帮助;49.13%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或烦恼时,会向网上学习伙伴倾诉。

5.情感策略。78.07%的学生在基于网络的学习过程中,有着积极学习的心态,希望学有所获;73.73%的学生表示与他人通过网络协作成功解决问题和顺利完成网络学习任务时,会有成就感;73.21%的学生认为通过网络学习可达到全部或大部分教学目标,对完成学习任务有自信;70.26%的学生对自己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67.57%的学生基于网络学习时感觉很轻松,觉得上网学习很有趣;56.76%的学生表示在基于网络环境中遇到学习困难时,有信心克服。

四、讨论与建议

1.通过训练加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策略。第一,元认知策略训练。学习目标不清、自我管理学习的能力较差的学生,需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对他们进行元认知策略指导和训练,重点指导高职生借助专业知识及元认知能力激活、维持学习状态,将注意力集中在毕业设计(论文)的任务上,并建立相应的网络监控措施,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的学习效果。首先,在毕业设计(论文)开题环节训练高职生的计划策略。结合毕业设计(论文)任务,系部和专业分别制订相应计划、提出具体要求,并嵌入毕业设计指导书和开题报告模版,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则根据指导书,结合自己的实习工作、生活实际情况,在开题报告中慎重制订个性化学习方案,在模板中指南的引导下填写个人学习计划表,并利用网络课程中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这个过程是训练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习、执行学习计划、监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的过程。其次,在毕业设计(论文)写作中培养高职生的自我监控策略。指导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督促学生自觉监控学习过程并调节学习进度。最后,在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总结环节强化高职生的反思能力。指导教师需引导学生对照评价标准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审视,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和归因。

第二,认知策略训练。传统教育中认知策略是指对信息进行加工所使用的方法和技巧,包括选择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等。网络环境下的高职学生认知策略主要指对信息的选择、判定、组织与精加工,而复述以及机械识记等学习行为较少。在文献检索和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环节,指导教师必须对学生的信息判断和筛选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指导和强化训练,如介绍获取相关信息的网站和方法等。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阶段要指导学生鉴别出学习材料所讨论的主要问题,并组合相关信息建立框架,找到不同材料间的联系,指导学生将新旧知识有机融合,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同时,还应强化学生的信息加工技能,掌握对比、分析、归纳、应用等信息加工方法。

基于网络的学习并不意味着所有学习活动都在线进行,指导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网络只是一种学习工具和环境,学习者应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在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把对学习策略的辅导全程渗透到面授、导学、助学和辅导答疑等各环节中。指导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素养、学习策略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能力以及学习策略的研究能力,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高质量地保证完成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全程教学和辅导任务。

第三,社会(情感)策略训练。基于网络的学习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课程的互动功能寻求他人支持。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师生交互非常重要,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获取其他专家的指导对于学生克服学习困难会有很大帮助,而且这种交互大多在平等、无功利的网络空间进行,能弱化传统教育中的身份隔阂和约束,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教师在网络环境下指导学生寻求他人支持时,需提醒学生注意网站以及论坛中的专业评价,从合适的对象群体中寻求支持;注意提问技巧,加强问题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心态要平和,寻求支持有时需要等待;正确处理索取和给予的关系,要主动帮助他人,以换取他人更多的回报等。

2.通过课程设计发展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策略。良好的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有效、科学的学习策略。如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中的学习管理、学习流程设计、电子档案袋等教学评价设计能提高高职生的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调控策略和评价策略);基于网络和多媒体认知工具设计的课程内容(导学课件、讲座视频、电子教材等)的设计有助于学生的认知策略的发展;专题论坛、即时信息、课程答疑等课程交互功能对发展学生的社会/情感策略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策略。教学环境的变化导致教学策略的变化,基于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的教学,需要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形成新的工作流程制度、采纳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基于网络进行学习过程监控等教学策略,来解决基于网络的学习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如基于网络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得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实践过程更加透明和开放,有利于学生接触更广泛的知识,获取除导师外的更多帮助,从而加速提高其认知策略和社会策略。

4.基于网络评价优化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策略。第一,多元评价主体。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长期以来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评价,学生、企业等其他的评价主体很少介入。基于网络的毕业设计(论文)评价则可以打破评价主体单一化的局面,在传统的评价方式的基础上,聘请企业、行业、其他同学、其他教师、企业和行业参与其中,从多个层面对毕业设计(论文)作品提出建议。

第二,改革评价形式。传统的毕业设计(论文)评价形式以评分/评语+答辩为主。评价的结果只有学习者自己知道,好的作品和经验不被其他同学学习。而网络课程恰恰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所有的作品都被展出,所有的同学都需参与,所有的智慧都被分享,所有的问题均被剖析,所有的教训均被告诫,以此来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策略。

第三,丰富评价内容。以往的毕业设计(论文)评价内容仅限于作品评价,评价内容较为单一,网络课程对毕业设计(论文)实施的评价内容全面而主次分明。作品无疑主要评价内容,网络课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记录为评价提供多个视角,多视角、多维度的评价内容共同作用,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刘电芝,黄希庭.学习策略研究概述[J].教育研究,2002(2).

[2]马颜萍.浅谈远程学习者元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远程教育,2006(4).

[3]张命华,刘电芝.培养远程学习者学习策略的教学思考[J].中国远程育,2009(1).

[4]Cohen A D.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