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口才教案

口才教案赏析八篇

时间:2022-07-09 23:33:10

口才教案

口才教案第1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 教师口语 职业技能

教师口语是国家教委自1994年在全国师范院校推广开设的一门重实践的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并在1998年颁布了《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重在于推动教师口语课程的教学改革。然就教学现状而言,大多师范院校的教师口语课程或多或少地带有了“现代汉语”语音教学的影子,理论多实践少,很难达到良好的职业技能训练的目的。过度地重视普通话的正音、缺乏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是目前教师口语课程改革的主要症结。结合教高16号文件提出的:教学改革应以学生职业为导向,“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指导精神,尝试新的能紧密结合职业特征的教学法,是教师口语课程改革的重要门径。

案例教学法自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最初运用于法学教学,后被广泛应用到公司、政府、企业、高校等教育、培训中。对于师范教育而言,它的价值体现在能帮助学生建立教学实用知识,贴近学生职业岗位需求,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那么,何为案例教学呢?如何在教学口语课中实施案例教学呢?

一、案例教学的特征

顾名思义,案例教学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案例贯穿始终,教师以案例为教材,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开展主动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讨论争辩、思考创新,已达到获取相关的知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这是一种教与学双方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但更是一个教学活动。首先,案例教学以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为主要特征,与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更强调学生的主体精神。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是充当辅助与引导的作用,学生需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为案例教学的进行中付出大量的工作。包括课前知识的准备、材料的收集、案例的阅读、发言的预热,课上小组的研讨、案例的评析、知识的归纳、案例的总结以及课后案例的提升、实践的尝试和知识体系的建构等。其次,案例教学中以师生、生生间的平等对话、思辨讨论为主要形式。案例教学倡导多元的、发散的创新型思维。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为重要的是指导、引导学生对于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以及思辨争论。案例的分析不再是建立在真理的基础上,故平等对话的氛围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学生的意见也不再具有正确与错误的区别,课堂的重点是讨论、争辩的过程本身,课堂应呈现开放性、创新性的特征。另外,案例教学以案例处理为核心内容。教学传统教学方法中虽然也存在案例的成分,但案例往往仅仅是教授知识过程中的一个例证,是辅助知识学习。而案例教学中案例成为了贯穿始终的线索,在整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明确下,由案例的分析获取理论的知识,再以新知的获取指导案例的进一步深化,故案例成为教学中的核心。

案例教学具有贴近职业的真实情境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特征,具有整合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的作用。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评论性、分析性、推理性的思维和概括、辩论、说服力等方面的能力和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的教师口语课重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如果能够合理、恰当地运用案例教学,真正将语言理论转化为语言能力,将会为教师口语的教学带来新的气象。

二、案例教学在教师口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实施

案例教学重过程、重能力培养、重实践积累的特征符合了教师口语的课程特性。案例教学在教师口语教学中的应用能极好地拉近语言理论与口语实践间的距离,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做”的良性互动,实现“教学做的合一”。

1.整体设计思路

教师口语是“研究教师口语运用规律的一门应用语言学科”,语言能力的习得是教师口语教学的终极目标,然传统的教师口语课堂过于重视知识体系的梳理而忽略了学生教师职业语言能力的培养。结合幼专院校培养对象的职业特点,教学中以幼儿教师职业口语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幼儿工作流程为出发点,对教师口语课程案例教学中的素材、内容、方式进行重新的组构与完善,建立幼儿教师口语的实训项目及要求。并以幼儿教师的口语技能、教学口语和教育口语为依托,收集、编订、建立相应的教学案例库,利用案例组织教学。真正实现教学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轨,避免传统教学中“教、学、做分离”。

2.具体应用与实施

笔者以培养教师口语能力为主要目标,尝试在教师口语课程全面实施案例教学,构建“案例――知识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具体为“展示案例――讨论案例――模仿案例――总结案例”的教学流程。首先,教师借助多媒体、网络、模拟教室、教学教育现场等形式展现立体鲜活的教学案例,营造直观、可感的教学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组讨论、争辩分析,这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讨论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表现欲望,不再告诉学生什么是真理,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辨析规律。随后,依据教师口语课培养学生口语运用能力的总体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能分析出案例的相应理论知识,还应能具体地操作实践。在模仿中将知识内化为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和素质。最后在实践中总结出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强调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强化理论。

在具体的实施中还应处理好学生对于知识的前期准备问题和讨论中出现的学科知识与边缘知识的关系问题。学科知识即是指教师口语学科中的相关理论知识,这是案例教学中需要突破的教学内容,也是教学的具体目标。而所谓的边缘知识就是指案例分析中突发出现、需要即时解决的一切非教学口语学科知识,如在口语技能训练中出现的幼儿诗鉴赏等幼儿文学的学科知识和教学口语技能中出现地幼儿五大领域教学法等相关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中要有充分准备和必要的知识储备。

3.实施的注意事项

(1)应树立目标意识和对象意识

教学目标是组织案例进行案例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更好地选取案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案例探究。每一节课都能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依据目标组织案例教学。从案例的选取到案例的分析讨论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应杜绝课堂教学的“跑题”和心猿意马。同时,案例教学还应具有强烈的对象意识,只有对象明确,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案例的组织与设计,才能真正地使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口语课堂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进行案例教学设计。从学生的接受程度、兴奋点以及可能出现的误区点进行掌控,这样学生才能自主自愿地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总之,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分析的越明确、越具体、越贴切,对案例教学的实施就越具有指导意义。

(2)应精心选取案例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的存在为前提的。因此案例的选取对于案例教学的展开至关重要。在教师口语教学中可以使用的案例有很多,包括知名的朗读、演讲音视频、优秀教师教学的精品案例以及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但真正合适的案例需要依据教学内容、符合教学目标、适合教学对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精心选取案例。案例的选取既要具有经典型、针对性,同时还应具有相关性和可复制性。这样才更便于学生分析讨论和学习研究。同时也应注意到正面的案例可以用来进行案例教学,同样反面的案例也同样适用于案例教学。

(3)不容忽略的知识体系建构

案例教学虽然重视过程,不注重最终结果。但作为知识的习得,尤其是师范院校学生未来从教的职业特征,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不容忽略的环节。在案例教学的教学口语课堂中,知识的获取来源实践,但同时还应注重知识前行与温故,即学生在课前进行知识的自学,课后进行知识体系的建构。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完美相结合才是教学口语改革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许春珍.案例教学的课堂设计[J].中国成人教育,2005,(3).

[2]桂诗春.应用语言学和认知科学[J].语言文字应用,1993,(3).

口才教案第2篇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港口业务管理专业源于2004年开设的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 2006年首届招生,是该校物流专业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专业调研

1.调研基本情况。港口业务管理专业开办前,专业教研室进行了细致的调研工作。调研的形式包括网上调查、电话访谈、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等,选取了30家行业企业及50名行业从业者作为访谈对象。在这30家行业企业中,既有国企,也有私企,既有湖北省内的企业,也有沿海企业。受访的50名行业从业者,大部分是我校的企业生,他们的岗位主要分布在中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和业务人员。

2.调研内容。

对行业企业的调研的内容主要为:企业的基本情况,岗位设置及人员现状,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及需求量,企业生产业务流程及主要业务岗位工作内容等问题。

对行业从业人员的调研的主要内容如下:个人基本情况,包括工作单位、工作岗位、学历层次、职业资格情况;所在企业主要业务范围及业务流程;所在岗位工作内容及职业能力素质要求;对学校教育的建议和意见等。

3.调研分析。

通过对调研材料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目前行业企业员工呈现随着年龄上升而学历层次呈下降的趋势。在大部分行业企业的一线岗位中,专科层次的员工是主力军。目前,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实用性和匹配性上面。企业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责任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岗位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毕业生能够吃苦耐劳和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诚实守信和遵章守纪更是企业所看重的,能力与素质并重成已成为企业对人才的普遍要求。

企业的多数岗位都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理货员证、报关员证、报检员证、货代员证、商务单证员证、跟单员证及外销员证等。

根据调研,高职港口业务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范围主要涉及港口业及其相关企业,具体从事的就业岗位如下表:

二、专业定位

根据专业调研的情况,我们明确了港口业务管理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对该专业进行了定位,确定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

1.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港口业务管理专业主要面向湖北省及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服务于港口、货代及港口物流企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现代港口、国际货代和港口物流企业生产和管理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现代港口、货代业务处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计划、调度、理货、揽货、订舱、租船、、通关、客户服务、统计结算、船舶配积载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2.人才培养规格。高职港口业务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以下知识结构要求、能力结构要求与素质结构要求。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要求包括思想道德、法律法规和职业发展与就业观念以及专业知识等方面的知识要求。该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方面的要求包括具备适应现代企业的基本工作能力,职业发展与求职技能,港口业务操作技能等方面的技能。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素质结构要求主要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审美观、健全的人格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等方面的要求。

3.证书要求。高职港口业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应执有相应的证书,这些证书不仅是职业能力的证明,有些也是相关岗位所必须的上岗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证书:(1)湖北省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书;(2)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二级)合格证书;(3)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我们要求学生毕业时至少具有与本专业工种相关的1个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如表2所示。

1、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专业定位过程中确定的港口业务管理专业职业能力结构,设置相应的课程培养专业目标岗位所需的能力,实现与就业岗位的对接。该专业职业能力分析与课程设置如表3所示。

2.课程开发思路。在完成课程设置后,通过对对应的职业岗位工作内容的分析,在完成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范围内,以适用、够用为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选取。然后按照工作任务为主线对教学内容进行序化。以典型工作任务为立足点,确定课程教学目标。随后根据课程内容根据目标岗位任职要求确定,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划分课程教学项目。充分利用实训室资源、学校多媒体和其他教学资源,做好教学组织工作,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四、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1.制定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根据教育部和湖北省教育厅等文件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发展,面向市场和社会办学的指导思想。坚持中高职衔接、突出专业特色、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系统设计,全面发展、工学结合、坚持就业导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成。人才培养方案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教学、学习、训练等活动进行设计和实施的规划,它是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标准。根据以上要求,港口业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招生对象与学制、学习形式;培养目标;主要面向工作岗位(群);人才培养规格;职业能力分析与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核心课程简介;课程体系;教学活动安排;其他教育活动设计;教学进程表;课程结构比例分布表;毕业标准;专业教师任职资格与教学团队要求;校内外实训基地;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资源;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论证;人才培养方案审批意见。

口才教案第3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传统讲授法 国际贸易课程

一、国际贸易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中国经济的国际化,精通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将炙手可热。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国际贸易课程以课堂进行传统讲授法为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对系统知识的传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但该教学法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动性,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教与学相促进。培养现代化国际贸易人才需要在一定互动的教育体系中培养人的发现问题、主动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只依靠传统讲授法进行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已不能适应新形式的需要。一般情况下都希望学生去实习单位进行弥补,然而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实习单位都怕泄露商业机密,不让学生接触其核心部门和有关的管理事务,这种实习很难达到预期目的。所以我们应重视案例教学法在教学环节发挥的重要作用。该教学方法是为了某种既定教学目的,围绕着一定的管理问题而对某一真实的管理情景所做的客观描述,在课堂上应用案例进行教学与专题研究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法给学生提供一个高效的模拟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在一个仿真的国际商务环境中切身体会商品进出易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为培育出有一定理论水平,且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二、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显现了其在培养学生面对与国外进出口商、银行、海关、商检机构、运输公司、保险公司等发生进出口业务时的决策技能方面的有效性。整个教学过程是在一个虚拟的贸易环境中进行,学生通过分组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不同的当事人,通过相互竞争与协作的角色扮演,学生将面对进口商、出口商、供应商、银行、海关等的日常工作,从而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巧,体会客户、供应商和政府机构等的互动关系,让学生在其中亲身实践,充分体验国际贸易的风险和乐趣,真正了解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该教学法的组织与实施是一个系统的渐进过程,在实际教学中要想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教学工作。

1.根据教学目标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对于多数教师来说,课前的准备是一个不断地试验和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直到找到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教师应对预置于课堂的案例事实和数据透彻分析,避免出现在课堂上胡乱翻找关键信息和统计数据的现象,所有重要信息都要做到信手拈来。除了对案例的情景有把握,教师还应对超出案例情结的相关情形进行了解,掌握更多的行为背景状况,争取对案例的内容有所扩展。由于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应该对国际贸易实务案例中的重点议题做优先安排,根据教学的目标不同,教学重点也有不同的侧重。国际贸易案例教学特有的重点是对进出口问题的识别与分析,对资料与数据进行分类与说明,深入进出口流程的关键环节制定相关备选方案和决策。

2.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它给教师和学生都留有较大的余地。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安排和操纵,而必须根据其内在的规律,确定相应的结构,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师应根据课程进度、教学目标、学生的准备情况及学生对进出口业务流程各环节的管理经验实施发散式的教学引导,以拓展学生面对国际贸易业务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另外,教学的组织还应根据具体案例的特点有效引导。一般来说,对无结构或结构不明显的案例,教师应予以较多控制导向的引导,而对结构较明显的案例则以放手导向方式引导。究竟采取控制导向还是放手导向的引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案例教学的经验。把握好引导程度,是案例教学的教师永无止境的课题。

3.灵活运用网上教学手段提高案例教学质量。根据教育部对本科生教育的要求,在必修课、选修课、必选课的课时分配及理论课程的课堂讲授,在学时上的要求是很严格的。这些课内学时进行基本知识及理论的讲授已不充足,再实施案例教学则更难得以保证。如能利用日益普及的校园网开展网上案例教学则能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可以将学生按照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出口地银行、进口地银行等角色分成不同的小组,在网上进行具体的国际贸易决策。首先,解决了因课堂授课时间限制,使案例不能保证充分讨论的课时。其次,解决了师资问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案例教学教师为数不多,在短时间内不能满足迅速增长的国际贸易教育对师资要求。利用网上进行案例教学可以打破仅限于一个班级范围内的课堂讨论,师生交流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进行案例讨论进度安排或可同时选择几个不同的案例进行讨论。虽然网上教学可能缺乏真实感,但对于课时少、学习中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

总之,国际贸易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能迅速提高学生面对国际贸易业务问题的应对能力。但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如何将其更好地运用于教学中,进一步完善它,将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丽华:《管理案例教学法》,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董武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实践教学的新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1,(9)

[3]王临军:案例教学推行不畅的原因[J].现代企业教育, 2000,(02)

口才教案第4篇

摘 要 进出口贸易实务是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实践证明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仅仅通过学习教材、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为适应国际化要求,培养应用型的国际贸易人才,高校应该注重实验课教学,如案例教学、情景实践教学等,通过积极采取角色扮演,切实提高学生的外贸实践能力。

关键词 进出口贸易实务 实验教学 教学模式

一、以模拟实验课为导向对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根据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从现实外贸人才需求出发,今后国际经贸专业必须以培养教师综合实践能力为突破口,试图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外生主导型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内生需求型教学模式,以期培养合格的外贸人才。众多高校纷纷采用模拟实验教学法,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本文以分析外贸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对模拟实验教学模式的运用进行分析研究。

1.我国外贸现状及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已经越来越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约3.5万亿美元,连续三年居世界第三,这标志着我国对外贸易已迈上新的台阶。外贸行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国外贸人才的需求,根据多家外贸企业反馈的信息,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操作层,包括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货运等,多数企业都希望外贸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不仅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实务操作经验。然而,大多数外贸企业也表示,进入企业后能立即胜任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太少。这缘于学校现行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外贸实践的脱节与错位。

二、进出口贸易实务模拟实验课教学的方法运用

1.引入案例讨论式实验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的好方法。在具体的案例教学中,可以结合辩证思维方法和评判方法。以不同的启发思考题目带领学生深入到不同问题的研究领域。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学生之间展开积极的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以求弄懂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在讲授FOB贸易术语的章节中可以通过例举FOB术语风险及其防范案例在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其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选择FOB术语下买方金蝉脱壳导致出口合同制损的案例,分析案件中出口方受损主要由于哪些自身原因以及从中得到什么教训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要求学生以4 ~5 人为一组进行分析、讨论和判断,并推举代表对本小组意见进行总结和陈述,鼓励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进行争论。案例讨论教学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发挥创造性思维,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引入情境模拟式实验教学

2.1学习情境设计

情境训练教学将课程教学按外贸业务角色团队化、课程实施按外贸流程业绩化、课程评价按外贸业务标准化,实训场地既是教室也是进出口业务工作室。教学内容来源于企业的实际业务,教学过程模拟企业的运营过程,如《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学习情境模拟可按照以下流程设计图操作:

2.2工作任务与活动设计

在课堂上可以把班级同学分为几个小组,以10人为一小组,每组的同学扮演三个公司的角色,分别是国外的外贸公司(4人),国内的外贸公司(4人),船公司或者货代公司(2人),其中可设置外贸商务谈判场景,单证操作场景,报关报检场景,货运场景等,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兴趣,情境训练教学设计注重系统性和层次性,吸引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知识。

3.进行多媒体双语实验教学

单纯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进出口贸易实务实验课应该加大双语课程的教学比重,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英语运用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引入多媒体双语教学方法。

3.1充分利用国际贸易网络资源

搭建网络交流平台,用网络辅助教学实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窗口和网络业务实训的平台,在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把各类网络资源以目录索引的形式推荐给学生,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课堂讲授交易磋商内容以后,可组织学生在实验课上浏览一些著名的外贸电子商务网站,如阿里巴巴、易创电子商、中国制造网、环球资源网等。要求学生选择一种产品,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以进口商或出口商的身份寻找潜在客户,了解国际市场供求信息和竞争对手情况,进行询盘或发盘建立业务关系。为了充分利用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在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将课堂学习与网络远程教育相结合,把教案、家庭作业、课外阅读参考资料、最新专业资讯等上传到网络上供学生课外自行修习。

3.2加强模拟实验教学环境建设,让专业实训基地成为模拟实验课的载体

大多高校都建设有专业实训基地,比如商务中心实训室,商务模拟实训室以及多功能国际贸易实训室等。在实训过程中引入多种外贸模拟教学软件,为学生创造相对真实的贸易实验环境。例如,在课堂讲授国际贸易单证时,组织学生利用外贸单证软件制作提单、保险单、汇票、信用证等相关单据,提高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

学校还可以建立校企合作基地,让学生真正走到企业岗位前,教师可先对外贸类工作岗位做详细介绍,主导学生走向适合的岗位,以学生自选为辅助,将学生分组定岗,如可分为单证组、业务组、跟单组等。学生分组后,可根据不同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制定该组学生顶岗实习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可以亲身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感受企业的运作管理,它有助于学生认识、了解、熟悉专业工作环境及具体的工作内容;有助于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将课堂所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校内学习的动力。

三、结论

实验教学就是以学生为导向的过程式教育,它主要强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进出口贸易实务的实践性贯穿于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的整个过程,应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着力点,除了在案例讨论教学、情景教学、多媒体实验教学过程中进行训练外,还可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关竞赛,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大赛和国际商务谈判大赛等,让学生“走出去”在竞赛中巩固知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口才教案第5篇

【关键词】营销口才 情境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116-02

口才是一种语言,脱离了一定的情境,语言就难以恰当地表述,难以发挥其进行交际活动的本质作用。因此,营销口才课程教学中需要设置相关的情境。可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课程教学。本文分析情境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从情境化和职业化两方面探讨营销口才课程情境教学中的一些方法。

一、情境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情境教学主要是由某种富有感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置适当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情境教学法源于英文“Situational approach”,又称口语情境法。其教学思想的发展经历时代的变迁,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先驱孔子到西方教育史上希腊的苏格拉底,法国的卢梭以及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都对情境教学法的发展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英国语言学家帕尔默和霍恩比是创立情境法的两个著名代表人物。法国教育家卢梭和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都曾经在他们的教学中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典型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我国古代教育家很早就有对情境的思考与经验积累。如孔子主张“相机教学”,就是抓住时机,运用情景,随时随地因事因人,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孟母三迁教子、断织教子的故事,则是我国古代情境教学的典型范例。

由此可见,情境教学的效果毋庸置疑。它可以让学生在感受到美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矛盾。

二、营销口才课程教学情境化

营销口才是一门职业技能课,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往往会根据工作的需要,比照现实生活的场景来设置情境组织教学。因此,情境教学中情境环节设置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笔者将营销口才课程情境教学的创新点归纳如下。

(一)充分考虑所设计的情境内涵的可解读性。先来看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手里拿一张京剧脸谱的图片以此导入话题。学生有谈及绘画的,也有谈及创意的。其实这位教师的初衷是让学生畅谈京剧,但因为他创设的情境内涵未能使学生领会到,所以导致教学双方产生歧义。后来改成出示京剧的视频或是放一段京剧,教学效果好很多。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应充分地考虑自己所设计的情境内涵的可解读性。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种适宜的、有效的语言情境,尽可能地从学生角度来考虑何种情境才是最适宜的。而最佳情境的获得得力于教师在教学中的认真积累和努力尝试。

(二)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还能扩展教育和学习的空间,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创设教学情景,促进和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组织结构和组织模式。由于营销口才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发收集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口语交际资源,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口语教学的效率。例如,商务谈判课中,可以先让学生观摩精彩的谈判案例,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然后让学生参与实训。把学生分为两大组,即分为买方和卖方,并安排各方的代表就某一商品的交易进行谈判,要求谈判结果必须是“赢―赢式”,即达到“谈判双方都是赢家”的目标。其余的人作为听众,可以给自己的一方传纸条,出谋划策。这样,人人都参加这项活动,都可以得到锻炼的机会。通过情景模拟训练,学生了解了这项复杂的活动。

三、营销口才课程教学职业化

进行口语训练,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口语的水平,更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所以应尽可能与学生的专业对接,有意识地强化提升学生的专业口才,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助力。在教学中将专业与情境结合,可以促进学生更了解自己的行业口才表达要求,增加口才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前阶段训练的基础上,可以进行职业情景模拟训练。作为营销专业基础课的营销口才课,课堂上可以设置与营销专业相关的工作情境,让学生在假定的情景中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和已学习的技巧进行模拟求职应聘、职场交际口才、管理口才、推销口才、柜台口才等,这是工作前的预备练习,也是对所学知识和技巧的运用。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营销口才课程的常规教学模式以职业情境教学为主,采用循序渐进的三步实践体系保证“教、学、做”一体化的实现。下文以第十章“柜台口才”为例,通过教学实例来对营销口才情境教学的基本环节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步,任务驱动。开始学习前,首先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然后结合这一具体任务,讲解任务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及完成任务的步骤和注意事项,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具体如下:先导入一段多媒体资料以引出新课,内容可以是登录相关网站的一些“在线教程”,也可以是用自拍的DVD播放资料,如商场的导购影视片等。让学生通过声、形、像真切感受柜台销售职业的工作氛围。这个环节使学生在拓展专业认知的体验中对柜台口才所具有的生动形象、幽默流畅、通(下转第146页)(上接第116页)俗易懂的特点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第二步,资料搜集。经过与合作企业的共同讨论、研究,及本课程教学组人员的资料收集,整编了本课程各教学环节与销售行业相关的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及典型案例,作为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应用于教学。通过活生生的实际案例教学,缩短了理论知识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理解柜台销售导购原理并掌握与顾客沟通、交流的具体方法。

第三步,仿真模拟。在学习过程中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说服能力。采用“商场柜台销售”的形式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推销员、顾客,按照要求进行演练,在演练中掌握各种技能。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商场情境进行角色扮演,发现问题并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求向顾客介绍商品时机把握得当,介绍有新意,能够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回答顾客的询问和异议迅速恰当;能够把握时机,及时促成交易。

特别要强调的是,要达到预期效果,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实践为中心,以团队的形式开展活动,创设和谐的情境教学氛围。此法通过团队的力量和同伴教育,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团队精神培养。

以上是笔者在营销口才课程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希望与同仁们广泛交流,从而能够真正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口才,使之更好地融入社会和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苏扬.卡耐基成功之道[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GXTSZY299)

口才教案第6篇

    1.1强化英语教学

    英语是从事国际贸易人员必须掌握一项基本语言,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英语底子较差,特别是在听说能力方面。我们需要加强在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如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语言听说等课程,学生不仅在这些课程中学到英语技能的同时,还可以学到外贸方面的相关知识和积累个人社会经验,同时学习到基本的商务交际理论。另外,在课后还需要同学加大口语的练习力度,如多举办些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观看英文电影等方式。

    1.2传统的教学模式

    首先,教材相对滞后,大多数教材中的国家贸易理论部分还是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的,相比,现在我们进入21世纪,国家贸易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在国际贸易方式、国际贸易规范、国际贸易摩擦呈现多、杂、深的特点,进行反倾销、反补贴、知识产权保护的国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现下,我们将这些变化趋势引用到我们的教学中,如何让去做?是国际贸易教学必须突破的问题。有优势的高职院校最好能用自编教材,现在的教材内容的滞后使得教学内容远离国际贸易的现实。前面提过,因为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哪怕是最新的教材都会有些滞后。鼓励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自编教材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2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2.1开展“模拟国际贸易”的实践教学

    在课堂上,让学生模拟国际贸易流程中的不同角色,加强流程认识,这样可以使学生们对社会更进一步的接触,熟悉并更快的掌握国际贸易的业务技能,这样对自己从事国贸工作有初步了解,同时打下坚实基础。例如教学软件模拟。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有国际贸易教学软件,软件中包括业务操作、单证练习、在线考试、知识网站及在线帮助等几个方面组成。在进出口业务操作中,我们将不同的同学分为不同的角色,如进口商、出口商、生产商、进口地银行、出口地银行的相互配合,这样的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的积极性,让学生知道每个外贸环节的具体步骤。

    2.2将案例教学融入到课堂中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teaching),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学生怎么去做,没有形象的告知学生如何去做,而且书本上的内容与现实工作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学生会产生乏味心里以至不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并影响学习的效果。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他的答案随时由求教师给以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员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如果仅靠教师在课堂上采取老师讲、学员听,听没听、听懂多少,这样的授课方式,那么最后只能在测试时才知道,而且学到的都是死知识。所以我们要把案例教学法多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如信用证、贸易术语等章节。

    2.3师资力量的培养问题

    从事高职院校国际贸易教学的任课教师大多数是刚毕业的,他们存在理论知识非常的丰富,但是实践操作技能却显不足,甚至有很多上了多年国际贸易课的教师都没有企业培训的经历和实际外贸的操作经验,这样的授课水平和能力很难为社会培养出既懂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所以,我们要尽量把教师送出去,请进来,鼓励教师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2.4积极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以赛促学

    通过学习《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后,学生有多种职业资格考试可供选择,如全国单证员考试、全国报关员考试、全国外销员考试等,通过这些职业资格考试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口才教案第7篇

关键词:金融学;实验课程体系;宽口径;全覆盖;多层次

金融学属于经济学门类下的应用经济学科,主要培养具有金融理论基础知识和掌握金融业务技术的专门人才。相对于国内其他高水平院校,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教育中更加注重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既是对学校“两有三实”人才培养目标的贯彻和执行,也是对金融学专业传统上鲜明的行业特色的继承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实践教学发挥着印证理论、融汇知识、训练技能的关键作用,是金融学专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促使实践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和广泛,我们以设计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为契机,通过反复论证和研讨,对金融学院各专业的实践教学――特别是实验课程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实验课程体系。

一、金融学实验课程体系的设计理念

金融学实验课程体系按照“宽口径、全覆盖、多层次”的理念来进行设计。

宽口径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之一。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来看,“宽口径、厚基础”是两个经常被提到的字眼,宽口径意味着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应将学生能力的提升仅仅局限在某个专业的狭小范围之内,而应该从社会对大学生整体素质要求的层面来综合设计学生应接受的实践训练。因此,“宽口径”实际上是对应于大学生应具备的通识平台操作性能力的训练。

全覆盖是指在所有金融大类专业的实验课程中全面涵盖三大金融机构的基本业务操作与流程,使得全体金融大类学生均具备适应快、扩展强的能力,从而增强本专业毕业生与其他院校同类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主动性和竞争力。“全覆盖”可以理解为对应于学生应具备的大类专业平台操作性能力的训练。

多层次是指所有金融大类专业学生在完成“全覆盖”的操作实践基础上,还应该在自己所修的具体专业上有更细致的理解和更深入的训练,以具备相关专业更高层次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操作能力,为本专业毕业生的未来成长和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从这一角度来看,“多层次”对应于学生应具备的具体专业操作性能力的训练。

二、金融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具体构思

为了实现金融学实验课程体系“宽口径、全覆盖、多层次”的设计理念,我们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具体包括:

1. 反复调研,确定“宽口径”的通识平台实验课程

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我们分赴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期货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南方基金管理公司等国内知名综合性大学、财经类院校和部分实务部门,广泛听取对我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与建议,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信息,对国内各类高校专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态势有了较为清晰和明确的认识;其次学院举办了历届毕业生人才培养方案意见反馈座谈会,邀请涵盖金融学院毕业后直接就业和继续深造等各类型毕业生,结合自身的工作或学习实际状况,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学院邀请来自湖北银监局、湖北证监局、湖北保监局等金融业务部门高层领导参加了我院“人才培养方案高层研讨会”,各位嘉宾结合金融理论与实务发展前沿以及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指出了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问题和不足,对各专业全程教学计划中课程体系编排、课程增删以及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工具的掌握等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在上述三项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针对从调研中反映出的毕业生“基本的数据处理能力缺乏”、对“金融企业整体管理流程的认识不足”以及“基层金融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欠缺”等问题,在实验课程体系的通识课程平台中设计了“金融数据分析与软件应用”、“金融企业ERP沙盘模拟实验”和“金融岗位技能”等三门课程,以从实践环节解决上述三个问题。

2. 综合考虑,确定“全覆盖”的大类专业平台实验课程

从金融学院毕业生历年来的就业情况来看,在金融行业就业的学生是主体;而从具体的就业单位分析,我院现有的金融学、保险、投资学三个本科专业(金融工程为今年新批专业,尚未正式招生),分别对应于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但我院毕业生在实际就业时跨专业就业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一方面为了贯彻学校“两有三实”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更多更好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也为了在毕业生中增强就业的竞争力和扩大就业的覆盖面,我们分别在三个专业中各设计了一门全院通开的实验课程――金融学专业的“金融业务实验I(商业银行)”、保险专业的“保险业务实验I(基础)”和投资学专业的“证券投资业务实验”,要求所有金融学院学生必须同时接受这三门实验课程的训练,通过采用国内领先的模拟仿真软件,使学生了解三大金融机构的基本业务流程,具备在各类金融机构中操作不同类型的基本业务软件系统的能力。这三门实验课程构筑起实验课程体系的大类专业平台实验课程。

3. 立足发展,确定“多层次”的具体专业实验课程

在要求全院各专业学生均接受大类专业平台实验课程训练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和专业方向的具体特色,我们还设计了“多层次”的具体专业实验课程:在“金融业务实验I(商业银行)”的基础上,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还必须接受“金融业务实验III(信贷管理)”的训练,金融学专业国际金融方向的学生,则必须接受“金融业务实验II(外汇交易)”的训练;保险专业的学生除“保险业务实验I(基础)”外,还必须学习“保险业务实验II(拓展)”课程;而投资学专业的学生则需学习“证券投资技术分析”课程(该课程涵盖了“证券投资业务实验”课程的训练内容)。通过这样的设计,既保证了不同专业的学生掌握金融机构所需的基本技能,又能够兼顾各专业的具体特点,给予学生更高层次实践训练的启发和引导,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机遇。

三、金融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

为了构建“宽口径、全覆盖、多层次”的金融学实验课程体系,我院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共设计了10门实验课程,这些课程大多数是新课程,即使有个别的如“证券投资技术分析”这样的原有课程,也对实验课程训练的目的、内容、手段、考核方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说课程体系的设计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如何将设计落到实处仍任重而道远。下面是我们对建设金融学实验课程体系的一些基本思路。

1. 充分准备、打造高素质的实验师资团队

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个编制过程中,我们一边反复探讨实验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案,一边也开始着手相应师资的选拔与配置工作;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之后,学院又专门组织了全院教研活动,向全体教师宣讲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意图和特点,也有重点的安排了新设课程的课程归属和师资配置问题。从新版方案的确定到课程的实际开出还有一定的时间段,要求相关教师充分利用这一时间进行备课、课程进修等准备工作,也鼓励相关教师到实务部门挂职锻炼或向“双师型”教师发展,以确保以高素质的师资团队开展实验课程体系建设。

2. 统筹配置、完备全系列的实验教学软件

实验课程的开设离不开实验教学软件的有效运用。金融学院依托金融投资实验室在学校率先开设实验课程――证券投资技术分析,因为成功将虚拟仿真实验技术与实际实验相结合,实现虚实结合与互动,实现了实验过程的可视化,采用模拟交易与实际交易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与动手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成为校级精品课程。该课程的成功也为我们其他实验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目前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下,学校已经先后购置了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教学系统、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业务教学系统、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学系统、财产保险综合业务教学系统、人寿保险综合业务教学系统、保险精算教学系统等开设实验课程急需的教学软件,还拟进一步购置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教学系统、中央银行监管系统教学软件、银行外汇业务教学软件等,以分期分批完备全系列的实验教学软件。

3. 引导研究、针对性的实验教研课题

高水平的实验教学需要高水平的实验教学研究作为支撑。为此我们在金融学院自设的教学改革立项所提供的八个重点项目中,专门设置了与实验课相关管理制度设计项目,要求完成包括:课前教学资料的准备、课中教学过程的组织、课后教学档案的管理以及成绩评定的原则与标准等方面的研究,以形成一整套具备实际操作性的实验课管理流程,更好地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学院也鼓励相关教师针对所承担的实验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教学研究,以推动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理论研究。

4. 合理规划、编制高水平的实验教辅资料

口才教案第8篇

关键词 中职直升本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用型本科;广西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3-0048-06

中职直升本科是指中职学校毕业生直接报考全日制本科院校。中职直升本科是打通职业教育培养通道、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渠道、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e措。早在2003年,辽宁、湖北等省就开始本科院校对口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试点。广西从2013年开始本科院校对口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试点工作,截至2016年秋季,已招收4届共7069人。

为了弄清广西中职直通应用本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课题组分别于2014年和2016年在广西首批本科对口中职招生的试点学校和其他中职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其中,2016年问卷调查情况是:调查对象为广西师范大学、梧州学院2所试点本科学校的中职直升本科大三学生共300人,广西南宁市、梧州市、平果县等市县的7所中职学校在校学生700人。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调查问卷968份,有效答卷960份(男生384人,女生576人)。来自城市、乡镇和农村的学生分别占14%、18%和68%。访谈对象主要是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的二级学院和系部领导。

一、本科对口中职招生录取情况

广西本科对口中职招生录取整体情况比较好。4年来共录取7069人,录取率85.37%;4年录取率分别为:52.03%、84.05%、82.66%、107.87%。本科对口中职招生录取率呈逐年提高趋势,特别是2016年录取人数超过招生计划。这与招生政策的调整有直接关系。见表2。

本科对口中职招生录取人数与计划指标和报名条件限制紧密相关,计划指标越多、限制越少、对口招生院校越多,录取人数相对越多。

二、相关学生对本科对口中职招生现行政策的评价与认同

招生政策是决定和影响本科对口中职招生录取的重要因素。那么,学生如何认识和评价中职直升本科的现行政策呢?

广西目前实施本科对口中职自主招生“校长推荐”+“本科自主考试招生”的政策,从表3得知,中职学生和本科生对广西本科对口中职自主招生现行政策的认可度有所不同,本科生的认同度高于中职生。无论是中职生还是本科生,认同是主流。但是绝大多数学生均希望不断完善招生政策。对于具体需要完善的方面的调查结果见表4。

表4是多项选择,从选择结果看,70%的学生希望逐步放宽报考与录取条件,30%以上的学生希望取消“中职升本科”的不同限制,从整体上看,绝大多数学生希望减少“中职升本科”的限制,甚至有高达40%的学生希望取消推荐与考试,实行宽进严出的注册入学制度。相关部门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及人民群众的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本科对口中职招生政策,进一步放宽政策、降低门槛、扩大招生规模。

本科对口中职招生录取率除政策原因外,专业调整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从广西师范大学的情况来看,对口招生专业变动较大,2013年8个专业,2014年减至4个,2015年后又重新增加到8个,但与2013年最初设置的8个专业有明显不同。2016年8个专业录取率均达100%及以上。其中,会计学、旅游管理、学前教育专业一直都是满额甚至超额完成计划,其他几个专业如汽车维修工程教育专业,由2013年的招生计划120人调整减至50人。有些专业如生物技术、应用化学、秘书学,录取率为0,所以这3个专业仅列入某一年招生计划。见表5。这不仅说明专业对口是中职直升本科招生录取率高的一个重要直接原因,而且从侧面说明相关学生对中职直升本科的专业对口政策是基本认可的。

三、相关学生对“中职直升本科”的认可情况

“中职直升本科”学生是主体,必须以学生对“中职直升本科”的认可为前提。学生认可“中职直升本科”,愿读想读本科,“中职直升本科”才有主体基础,才有可能持续发展。2014年,中职学生毕业后排在前2位的选项分别是就业和其他,排在倒数第1和倒数第2的分别是创业和报考高职、本科;2016年有颠覆性变化,排在前2位的选项分别是报考高职、本科和就业,排在倒数第1和第2的分别是其他和创业。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报考高职、本科虽然还不是大多数中职毕业生的首选,但已经成为人数最多的选项。

那么,中职学生毕业后为什么选择报读本科学校,他们读本科的动机是什么?

数据说明绝大多数学生报读本科是自觉自愿的,他们的学习动机也是纯洁的。那些没有报读本科的学生是不是都不想读书呢?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没有报读本科。

中职毕业后不报读本科的原因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本科无用论,个人原因是主要的,占80%左右;家庭原因是次要的,不到20%。在个人原因中,条件不达标是主要的,2014年占45%,2016年占51%;认为志不在此、意义不大、本科无用的总比例约占30%,其中,2014年占32%,2016年占26%。这说明,在没有报读本科的学生中,有一半左右的人想读本科,只是报读条件不达标。

虽然在中职毕业后是否报读本科问题上,迫于父母压力的比例很低,但这并不说明家庭影响可忽略不计。表8显示,仍有将近20%的中职毕业生是因为家庭原因而没有报读本科。那么,是什么样的家庭影响中职毕业后报读本科呢?

来自农村的中职学生占总数的68%,在中职直升本科的学生总数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88%。这符合我国当前实际。由于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和优质教学资源的相对缺失,在现有中考和高考政策背景下,农村家庭的孩子上高中、尤其是上重点高中的比例远低于城市家庭孩子,这种在教育起点上的先天滞后性决定了农村家庭的孩子读中职和中职直升本科的比例必然高于城镇家庭的孩子。这种情况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和户籍制度的改革会逐渐改观,但短时期不会发生根本转变。

此外,中职毕业生是否报读本科也与他们对“中职直升本科”的政策了解与认知紧密相关。

绝大多数学生对“中职直升本科”和 广西实行的“本科对口中职自主招生”现行政策的了解是不断加深的。2014年甚至有11%的学生从未听说过“中职直升本科”,14%的学生对广西实行的“本科对口中职自主招生” 完全不知。这种情况到2016年有很大改观,从未听说、完全不知的学生已经成为个别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仅停留在比较了解的档次,知之不多,也不系统、不深刻、不到位。这就涉及宣传教育问题。

学生对学校宣传教育的印象度和满意度虽然在不断提高,但都不理想。特别是直到2016年,仍然有29%的学生对学校关于“中职升本科”宣传教育印象说不清楚,25%的学生对学校的宣传教育不满意。事后,笔者访谈了几位表示“不满意”的学生,得知主要是还没弄清楚“中职直升本科”与传统的普通本科究竟有何区别,特别是在文凭的含金量、毕业待遇和社会认可度方面与传统的普通本科究竟有何区别。这些问题的理解直接影响到报读本科的决心。

四、相关学生对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应用型人才的接受与认可度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潘懋元指出:“参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我国的高等学校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学术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高校和职业技术高校。”[1]应用型本科主要是相对传统的学术理论型本科教育而言的一种通过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的本科教育类型。“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被提出来并付诸实践,涌现出一大批应用型本科院校。”[2]按照我国目前的制度设计,“中职升本科”的本科主要是指应用型本科,“中职升本科”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学生对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应用型人才的认可度紧密相关。那么,相关学生对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应用型人才的认可度究竟怎样呢?

,中职直升本科的学生比中职学生对应用型本科学校的了解以及对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接受与认可度均要广泛一些、深刻一些,但无论是本科生,还是中职生,他们对应用本科、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及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接触了解和接受认可均是最近一两年的事。2014年,78%的中职生对应用型本科一点都不了解,已经上本科学校1年多的中职直升本科学生对应用型本科一点都不了解的竟然也高达12%;接受与认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中职学生只有13%,本科生占31%;接受与认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中职学生占15%,本科生占29%。到了2016年,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多数学生对应用型本科由一点都不了解转变为比较了解或了解一点,大多数学生开始接受和认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本科教育,接受与认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中职学生占66%,本科生占82%。这是2016年中职直升本科首次出现整体报考录取人数超出计划指标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相关学生对中职本科有机衔接的认知情况

目前,中本科衔接存在许多问题。黄小璜等认为,“3+4中职―本科”模式在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的衔接五个方面存在关键问题[3]。其实,从整体上看,“3+4中职直通本科模式”的衔接涉及中职与本科2个阶段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职是基础。做好中职本科衔接必须打好中职教育这一基础,首先要弄清中职直升本科背景下的中职与传统的“断层式”中职有无区别。理论上讲,中职直升本科背景下的中职与传统的“断层式”中职教育层次一样,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毕业去向不同:传统中职毕业意味着全日制普通教育的终结,学生毕业即就业;中职直升本科背景下的中职学生毕业后可选择报考全日制普通本科。毕业去向的不同决定二者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其教育教学应有所不同。对此,大多数学生是认同的。

无论是中职学生,还是从中职直升本科的学生,多数认为传统“中职教育”与“中职升本科”背景下的中职教育,教育培养层次一样,但教育培养方案有所区别。本科生由于有3年的本科学习经历,对传统“中职教育”有一定反思,他们的选择更有理性。笔者设计了“中职直升本科”背景下的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素和实践教学时间比重2个问卷调查。

无论是中职学生,还是从中职直升本科的学生,多数赞成人才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说”,这是20年来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成果。表19是2016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比重应在30%以上,选择40%的学生比例最高。

中职本科有机衔接是中职与本科两家之事,但关键在本科。其中,本科教育的专业对口及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材教法有机衔接等是关键。

大多数学生认为中职与本科的专业应该基本对口或完全对口。至于20%的中职学生在回答中职与本科专业是否需要对口问题时选择说不清,这主要是由中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决定的。

对试点本科学校的中职直升本科的大三学生的调查情况,他们对中职本科对口情况的评价具有较大说服力。从他们的回答中可知,93%的学生认为现就读本科专业与原就读中专专业大致对口或完全对口。这种情况是由广西实行的“本科对口中职招生”政策决定的。

人才培养方案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做好中职本科衔接,首先必须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于中职毕业生主流是就业,读本科是极少数,加之广西2013年才开始“本科对口中职招生”试点,时间短,所以虽然有些中职学校对传统的中职人才培养方案有所调整,但整体上没有突出“中职直升本科”背景,基本上是沿用传统中职人才培养方案。由于“对口中职招生”还是新生事物,对口招生的本科院校在制定这些对口中职招生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基本上是在传统本科人才培养基础上稍作加减法。由于中职本科衔接涉及中职和本科两个阶段的教育,涉及中职和本科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中职直升本科背景下,中职人才培养方案应该考虑学生毕业后直升本科的因素,对口招生的本科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也需要征求相关中职学校的意见,并形成相对稳定的机制。问卷调查结果也初步印证了这个观点。

前,在中职本科内涵衔接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四个方面:本科与中职教学内容有较多重复,教学要求没有衔接好导致高层次学习难适应,教学方法没衔接好导致高层次学习难,本科教学教材沿用高中升本科的通用教材,没有考虑中职因素。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对口招收中职的本科生学习面临诸多困难。表24的调查对象是对口中职招生的本科大三学生,他们已经读了3年本科,对中职本科的内涵衔接有切身体会,他们的呼声理应得到重视。

参 考 文 献

[1]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2):33-38.

[2]吴雅娜,周昭安.中德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 继续教育研究,2016(3):103-106.

[3]黄小璜,杨燕,刘麟.“3+4”中职―本科衔接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27):28-30.

Investigation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nrollment of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argeted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The Case of Guangxi

Deng Yuting, Yang Jingjin, Liang Wenzhi

Abstract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going straight up to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decision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state council that is to build a channel linking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postgraduate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well as to build a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he research shows: colleges in Guangxi began recruiting secondary vocational graduates in 2013, and had totally recruited 7069 students of 4 terms by the autumn of 2016. Overall, the numer of admissions and enrollment rose year by year, and the degree of relevant students’s cognition and recognition to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going straight up to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pplied undergraduateins titutes, applied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linking up with the one of undergraduate institutes was increasing. The turning point of value identity development appeared in 2016. But there are larger space for improvement, and the related policies still need to be further reformed and improved. The efforts to improve the specialty-job suited rate, talents cultivation, as well a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edag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