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6 15:54:38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素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效果分析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着眼职业教育的使命以及区域人力资源的需求,以强化学生职业素养为重点推进“文化梯度育人”工作,坚持问题导向,要求全体教师将职业素养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为解决教书育人“两张皮”问题开展积极和有益探索。在系统环境的支持下,近年来学校一直坚持推进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实践。总结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及其效果,既可以关注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和对教学过程的优化情况,更可以掌握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1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着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使命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从课程性质来看承载着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使命,其较强的理论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对于开展职业素养教育而言具有独特的优势。

1.1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职业素养教育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依托和基础,蕴含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天然纽带。唯物辩证法中所包含的矛盾观、联系观、发展观等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职业和对待事业,以确立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矛盾观在教育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中具有重要作用,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与多样的就业机会中辨别自身的岗位胜任能力。普遍联系的观点强调个人的职业观和职业素养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引导学生在树立科学“三观”的基础上培育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发展观可以帮助学生个体不断发展自身的长处、完善自己的短处,充满信心追求新事物,并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1.2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职业素养教育提供科学的价值导向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要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和培养道德情操的,唯有在此基础上才有资格谈职业素养教育如何开展。毋庸置疑,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典型人物榜样示范到历史发展脉络启示,都为职业素养教育提供了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价值导向。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契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契合个体职业价值追求的真实榜样,为学生职业道德实践提供强大的价值导向。例如,敬业奉献的凡人善举、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等易于接受和学习的榜样人物。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了丰富的历史资源,尤其是传统职业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为职业素养教育展示了有力的价值启迪。责任、纪律、协同、创新等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要素,有利于引导学生自觉地将促进民族进步、服务国家发展作为职业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

1.3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职业素养教育提供强大的实践动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强调通过辩证的认识运动,把课堂的知识、观念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以及由此激发的具体实践。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内在要求,为职业素养教育中的学生文明养成、教师示范表率等具体环节提供了实践动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践教学环节可以构建一套包括内容、要求、考核在内的,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基础文明养成教育的方法体系,激发学生日常实践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思政教师更要重视以身作则的榜样示范,为人师表不仅仅展现在短暂45分钟的课堂中,更要体现在走下讲台、走近学生的无限时空中,以便增加教师言传身教、学生耳濡目染的机会,努力发挥教师的示范表率作用。

2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2.1以理念确立、系统支持、举措细化构建顶层设计

未来职业教育所要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既要掌握熟练技术,又要坚守职业精神,观念的悄然改变显示了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工作已经迫在眉睫,仅仅凭借自下而上、各行其是的创新行动的已经满足不了进一步发展的需求。为此,学校在对未来职业教育趋势前瞻性预判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性、体系化的战略规划。其一,明确核心理念和目标是顶层设计的首要特征。学校结合文化教育自身规律及其方式调整的需要,基于学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文化梯度育人”的核心理念,其目标在于集中有效资源循序实现育人目标。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是“文化梯度育人”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之一,该实践的核心理念和目标都是学校顶层从全局的角度决定的。其二,注重整体关联和系统支持是顶层设计的关键。学校在开展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过程中,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协同发展,学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齐抓共管,教师、管理者全员参与,第一、第二课堂全过程对接,教室、寝室全方位推进,学校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之间围绕“文化梯度育人”的核心理念形成了有效关联、有机匹配与有序衔接。其三,实际可操作性是顶层设计的重要环节。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设计了诸多具体的实现手段,例如,修订课程标准明确素养教育目标,在教学设计中重点融入职业价值观与通用职业素养教育;教师固定联系二级学院并接受双重考核,以融入专业为着眼点开展职业素养教育;二级学院提炼专业核心素养,并在专业课程中突出专业职业素养教育,等等。这些具体举措吸收了自下而上的创新动力,传承了前期实践的优秀经验,具有较强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

2.2以专题嵌入、情感体验、习惯养成优化教学实施

要达成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目标,中心环节是优化教学实施。因此,优化教学过程、实施有效教学也正在成为教师的普遍做法和自觉行为。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既要挖掘整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又要考虑教学对象的特点以及在特定教学环境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为促使职业素养教育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处理上就有必要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针对“适应职场”共设置了1个模块3个专题,模块化、专题式教学将职业素养教育从随机融入向专题嵌入转变。专题式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职业素养教学内容可以提高针对性和深入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感染力。职业素养教育的核心目标并非在于知识掌握,而在于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在此意义上,实践教学是将职业素养教育从接受理解向参与体验迁移的有效方式。例如,“市场营销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调查”等实践教学,围绕学生所学专业展开社会活动和情感体验,对于提升职业素养尤为重要。除了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职业素养教育实践更需要植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使教学达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要求。基础文明养成教育涉及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课堂文明、宿舍文明、餐厅文明、网络文明、举止文明等五个方面,并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评价体系,这对于强化职业素养教育效果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2.3以内容扩展、主体转换、方式灵活构建多元评价

切实发挥多元评价的激励和导向、诊断和调控作用,是实施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然选择。学校针对实际评价需要,大胆构建体现学生职业素养发展需求的多元评价,初步做到了评价内容多元、评价主体多元和评价形式多样。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力求在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方面有所突破,除了对知识掌握、实践创新能力的考察,评价内容更需要包含对品行修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量。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将记录学生平时表现的过程性评价摆在了较为突出的位置,并与学生实践表现、期末考试成绩等共同作为综合成绩的参考依据。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强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评价,尤为重视学生自主评价。在评价学生基础文明养成情况时,要求学生对照标准对平时表现进行常规性的自我检测及同伴互评。学生自主参与的开放式自评与教师评价有机结合在一起,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认知,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学会负责,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职业素养的发展,实现主体价值。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重视运用高效、巧妙、多样的评价方式,大到期末的考试与考查,小到加分激励、言语体态激励等。多样的评价形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平时获得的多样评价强化对自身优势的信心,也可以使学生在被检查者和检查者之间转换角色,反思自身不足促进短板发展,最终实现“调控”成绩的目的。

3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分析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非一蹴而就,目标达成状态的观测也具有一定的难度。目前,在分析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时,“以学论教”还是较为妥当的方法,尤其是需要强调目标达成状态为参考来评价教育效果。具体的说,就是要看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有没有不同程度的、不同方面的收获。为此,面向全校2015级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317份,以下是根据调查结果所做的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分析。

3.1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育效果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帮助学生开展职业认知、确立职业理想、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有助于学生提升职业认知。超九成学生表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提升自我认知和职业环境认知有帮助。其中,6%的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了解了自主创业机遇,体现出职业素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在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方面的价值已开始展现。第二,有助于学生明晰职业理想及差距。调查表明,超八成学生有较为明确的职业理想,近一半学生表示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帮助自己认清自身与职业理想之间的差距。第三,有助于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调查显示,97%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对于自身在明确职业发展目标、设计生涯路径、激发学习动力等方面均有帮助。大部分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形成了较为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态势下,学生对职业价值的判断、择业倾向等总体趋于务实,同时也呈现新的特点。如,职业选择中注重物质利益的比例并不高,职业收入、社会地位并未成为学生择业的主要标准,符合专业特长、具备发展空间逐渐成为主流价值取向。超六成学生希望从事的职业能学以致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学生在对待工作方面,超九成收获了情感、态度、责任,尤其是“责任胜于能力,责任就是使命”的职业理念已初入人心。在职业价值观培育方面同样也存在不容乐观的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教育尚未突显其作用和地位,仅15%的学生认为职业理想确立主要受思政教师的影响,16%的学生表示还未有明确的职业理想。如何在职业素养教育实践中进一步加强职业理想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二是学生就业自信普遍不足,在自我认知方面能发现自身优势的学生仅12%,对就业前景充满信心的学生仅6%。就业自信心是学生知识、能力、素养水平的综合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需协同其它教育力量共同培育。

3.2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学生通用职业素养的培育效果分析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通用职业素养教育注重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生通用职业素养正在整体而有层次、多维而又动态地逐步向前推进。调查显示,超过97%的学生认为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在通用职业素养的不同层次和不同维度中获得了明显提升。在反思素养、应用素养、意志素养、道德素养、社会素养等五个方面的子素养中,学生的提升占比情况总体较为均衡,大多在10%~30%之间。其中,在完善自我的反思素养、创新创业的应用素养、善于坚持与抗压抗挫的意志素养、勇于担当的道德素养、团队合作的社会素养等方面占比较高,基本处于30%以上。这些较为明显的特质表明,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是与学校文化相适应、与学生个体发展相适应的,而且该实践已经激发出学生自觉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乃至学校的科学发展发挥出能动的反作用。相应地,在接受批评的反思素养、做事认真与追求完美的应用素养、敢于攻坚的意志素养、严谨负责的道德素养、人际交往的社会素养等方面则占比较低,基本处于10%~20%之间。这些较为弱势的指标显示,学生自尊心强而自信心弱,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明显不足,这些问题需要在职业素养教育实践中加以关注和改进。

3.3职业素养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职业素养教育实践的满意度总体较高。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学生总体是了解、满意并认为有帮助的。其中,79%的学生表示了解学校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实践,84%的学生对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做法和实践表示满意,85%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基础文明养成要求对于提升职业素养有帮助。实践教学是影响职业素养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49%的学生认为在实践教学中职业素养教育融入的不足,极大影响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这一数据表明,相较于课堂讲授和评价体系的融入不足,实践教学中的融入不足及其对职业素养教育实践效果的影响更受到学生的关注。此外,仅5%的学生认为职业素养教育合力不足,表明学校“文化梯度育人”理念及其实践较好地发挥了系统论的功能。29%的学生认为,与教育内容随机融入课堂教学、专题融入课堂教学以及融入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引导相比,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融入课外实践活动更具有迫切性,更可以提升职业素养教育的效果。改良评价体系是提升职业素养教育效果的重要对策。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如何评价学生职业素养成绩可以提升职业素养教育的效果,33%的学生认为要重视思政教师记录的平时成绩,26%的学生认为要重视期末的考查或考试成绩。虽然平时成绩在课程成绩中的占比远低于期末成绩,仅占课程成绩30%,却在评价体系中受到更多学生的重视,这说明平时成绩的评价需要细化和明确标准,也需要思政教师的认真记录。在学生互评成绩中,25%的学生认为要重视同一团队同学的互评成绩,14%的学生认为要重视同一班级同学的互评成绩。这一数据比对说明,课程互评成绩的主体面临从班级到团队的组织重构。

参考文献

[1]魏启晋.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J].职业教育研究,2012(7):19-20.

[2]丁嫣,程靖,张瑞容.切实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中的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9):118-120.

[3]殷文杰,王黎.从“形式趋同”到“内涵驱动”——试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方式转换的合理性[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0):91-94.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第2篇

关键词: 三位一体 高职语文教学 职业素质培养 培养作用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性技能人才,离不开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如果有这么一个人,技术水平出类拔萃,工作难题手到病除,但就是因为没有敬业精神和竞争意识,工作起来浅尝辄止、知难而退,就是因为缺乏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专门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不能忽略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论及职业基本素养内涵,主要是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等三方面内容。一般来讲,我们把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等统称为隐性素养,而把职业技能称为显性素养。作为显性素养的职业技能后天短期训练可以获得,但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等隐性素养具有很强的“习得性”,需要较长时间积累。本课题提出在这一过程中,语文教学可以起到较大的作用。

目前,课题组所在学院语文教学包括“语文基础知识相关内容”、“医用语文相关内容”和“语文应用实践相关内容(活动)”三大块内容,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等隐性素养的形成具有较大影响。

从教学内容来看,“三体合一”的具体内容包括:

(1)语文知识与能力;(2)文化知识与审美;(3)职业素养培育。

从教学方法来看,“三体合一”的具体内容包括:

(1)课内讲授;(2)课堂教学与讨论;(3)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相结合。

从考核方式来看,“三体合一”的具体内容包括:

(1)提问课内基本知识(口头表达、识记),课内考核名篇名句解读(书面表达、识记和运用);

(2)设计自学环节合作完成、利用演讲、辩论、诗歌创作/朗诵大赛、剧本创作/改写大赛等语文课外学习资源拓展学习内容,小组合作完成自学环节作业(听说读写多种技能融合、小组成员协作);

(3)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自评。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教学内容的“三体合一”、教学方式的“三体合一”和考核方式的“三体合一”构成了体系化、有特色的语文课程教学“三体合一”的探索与实践。

表 1

1.理探究:学生职业素质培育是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等隐性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是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内在动力,高职院校党建在学生职业培养中发挥重要的指导服务功能。高职院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并结合人才培养和职业培养的实际内容和具体形式,创新党建工作。高职院校党建重在发挥人才优势,培育全面发展的各类专业人才,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以职业培养为驱动,各级党组织围绕职业培养展开党建工作。学生的职业培养与素质养成是高职院校党建的内在动力。同时,高职院校党建在学生职业培养中发挥重要的指导服务功能,即通过党建工作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形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职业观[1]。

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与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作可与具体课程设置相结合,在所有课程中,语文教学与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契合度是很高的。语文教学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等隐性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提出: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毕业生,必须具备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七个方面的基本素质[2]。在《希波克拉底誓言》、《论医生》、《论可贵的品行》等中都提到医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从伦理学角度出发,医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坚定政治信仰、优良医德医风、高尚道德情操、精湛医疗技术和广博人文知识,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3]。综合考虑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工具属性”和“人文属性”,除了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外,语文教学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

课题组所在学院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基础知识相关内容”模块,发挥了审美教育的重要作用。通过“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及外国文学常识;文化常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高科技文化);美学常识(审美教育、美文赏析、美的历程)”等内容的讲授,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感知力、情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都是学生最基本的素质。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责任文化;职业素质

作者简介:钟碧芬(1984-),女,浙江宁波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何静(196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编审,研究方向为微观经济。

基金项目: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重点科研项目思政专项课题“高职院校责任文化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探讨”,主持人:钟碧芬。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7-0038-04

我国高职院校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受到了企业的广泛认可。但2013年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显示,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文化素养满意度为20%―40%,远远低于对知识满意度(80%)和技能满意度(60%),主要反映在毕业生在吃苦耐劳、责任心、遵守纪律、团队合作能力、成本与质量意识等方面与企业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刚入职的毕业生,他们最大的苦恼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文化的认同和基本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1]。这反映出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职业素质核心能力培养缺位,素质教育类课程远离职业岗位实际,过分重视“高技能”培养,忽视文化功能和人文作用。因此,应打破职业教育功利化、素质培养边缘化、责任文化碎片化的现象,构建职业素质教育与责任文化融合贯通的途径。

一、高职院校责任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责任”包含“分内应做的事”和“没有做好自己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两个方面的内容,本文所指的“责任”着重指前者。那么,“责任文化”就可以理解为“人人都讲责任的文化”,是在“文化”的基础上加入“责任”的成分,即团队的全体成员共同信奉并实践的以“责任至上”理念为核心的价值观氛围。高职院校责任文化是高职院校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长期的职业教育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并被师生广泛认同的一种群体的责任意识[3],包含诚信、敬业、责任感、合作精神等职业素质在内的有机整体,高职院校责任文化的培育对于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提高教学质量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职业教育领域中,高职院校学生成才的基本规律是先成人再成才,而具备责任意识则是成人的关键要素。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增幅超过了普通的本科院校毕业生,但高职毕业生就业存在“高就业率”和“高离职率”并存的现象[4],这种缺乏职业发展后劲的根本原因是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质的缺失。职业素质与单纯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对职业生涯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个人对不同职业的适应能力以及不断自我发展的能力的体现。笔者认为,职业素质是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它具有普适性和可迁移性。当劳动者的劳动环境发生变化时,具备职业素质的劳动者能更快地重新获得新的知识与新的技能,这点已成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

二、高职院校责任文化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的责任文化素质是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重要基础。美国著名哲学家尤纳思(H.Jonas)曾指出,“当代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就是责任问题”,“深刻的自我责任意识是一切一切的根基,它构成了人的生存的意义。”由此看出,责任在人一生中的重要地位。只有在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中,自我的价值和尊严才能得以体现[5]。古人云:“不患无策,只怕无心。”任何职业人只有首先具备了责任心,才会对同事、对单位、对社会有诚信,并形成一种巨大的凝聚力[6]。对于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的当代中国大学生而言,加强责任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职业院校学生责任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高职毕业生应具备基本素质高、知识面宽、技术应用能力强等特点。而在基本素质、知识水平、技术应用能力等的重要性排序上,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曾有过这样一个调查:“我们让企业对高职学生质量要求做了一个排序,结果是:诚信、敬业、责任感、合作精神等职业素质―工作经验―职业技能―知识水平。这表明企业聘用大学生时往往把人格修养和行为品质作为第一质量要求。而高职院校的排序则恰恰与之相反:知识水平―职业技能―工作经验―职业素质。”[7]可见,责任文化素质对于高职教育培养的重要性,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要通过大力加强责任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主体意识,使之具有对他人、社会群体和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二)加强职业院校学生责任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逻辑要求

我国的高职院校大部分是从中职学校发展起来的,从中职到高职的发展不仅包含了对生产者技能提高的要求,而且蕴含着对人才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特别是对责任文化素质的更高的要求。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概念正在不断扩大,不再是单纯的技能培训,而是要强化对学生全面工作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高职素质教育要立足高等教育层次,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以技术能力培养为重点,全面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法律意识。

(三)加强职业院校学生责任文化素质教育是先进国家高职教育的共同实践

目前,欧美等国家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都非常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的作用,特别是责任文化素质的作用。美国的社区学院不但开设相关的人文学科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而且利用各种职业活动、劳动文化宣传和人际关系培养等方式,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责任意识等形成教育影响。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实践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而且要求学生了解本行业及本专业所涉及到的社会关系、企业文化等。

三、高职院校责任文化与职业素质教育融通之基本理念

(一)责任文化与职业素质教育之理念共享

责任文化素质是职业人才核心素质之一,高职院校责任文化素质教育,既要培养学生作为现代公民的公共责任文化素质,又要培养学生作为现代劳动者的职业责任文化素质,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和不同的规律。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已通过省市、校内相关课题项目理论研究,初步建立了由责任文化素质教育组织论、教育目标论、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情境论、教学考评论、教学团队论、教学管理论构成的高职院校能力本位责任文化素质教育学科理论体系。

(二)责任文化与职业素质教育之制度共建

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是高职院校实施责任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此,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设计了由教育内容、教育理念、培养机制、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成绩考核方式构成的高职院校能力本位责任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操作体系,形成了由党政决策文件、组织机构、管理办法、实验试点项目、教学投入预算、考核激励机制等构成的高职院校能力本位责任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保障体系。

(三)责任文化与职业素质教育之课程对接

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责任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把责任文化融入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在课程建设上进行了大量的有益尝试。例如,该校景观生态环境学院首创“卓越集团公司”,把企业员工职责、职能要求分解到学生学习与日常行为规范中,让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在模拟化职场氛围中体验企业责任文化。同时,引入以责任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职业素质日常养成、职业素质专业渗透教育。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环境学院责任文化氛围凸显,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显著增强,成为全校“责任文化”品牌培育工作的典范。该校推广了这一典型案例,提出把职业素质养成作为人才培育第一质量,把责任文化作为统领学校各项工作的核心价值的理念,在全校进行了推广实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1.课程体系创新。该校按照基础训练―日常养成―主题实践―职场养成层层递进的顺序构建课程结构,按学生社会角色与职业角色转型进行活动过程选择,并根据活动过程重组课程内容,编写了《大学生公共责任文化素质养成》、《大学生职业责任文化素质养成》、《责任文化素质教育学习资源手册》、《职业素质核心能力基础训练》、《职业素质核心能力日常能力养成》、《高职学生责任文化素质教育25讲》等校本教材6本,将学生责任素质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和实践实训之中。

2.教学模式创新。该校构建了社会与职业角色转型实践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创新了“ODPAEI”六步基础训练法,包括训练项目任务接受―项目能力诊断分析―项目角色能力准备―活动预案设计―模拟演练与评估总结―实战活动与评估总结―信息反馈与训练提升等内容。基础训练教学组合运用了案例导入法、问题导向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日常与职场养成教学组合运用了责任形象标杆法、角色转换法、评比检查法、团队监督法、自我剖析法、成长记录法等教学方法;主题实践教学组合运用了责任素质调研法、反思法、演讲法、辩论法、担当法、演练法、社会活动法等教学方法。

3.评价方式创新。该校在考核评价中改变以往“纯试卷”给分的模式,通过观测学生社会与职业角色转型实践行为态度,评价实践活动效果成果,考核学习成绩。具体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评价,将训练项目与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实践活动过程中是否按照工作岗位的要求,包括岗位技能技术要求、岗位责任要求、岗位安全要求等。通过创新评价方式,引导教师在实践实训活动加强责任意识的教学,让学生从实践实训活动中体会责任文化与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性。

(四)责任文化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之活动融合

校园活动是高职院校责任文化素质培养的基本平台,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早在2009年就出台了《关于开展职业素质养成工作的指导性意见》,以责任文化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职业素质养成工作在全校全面铺开。为推进“金牌员工”职业素质培养活动,各二级学院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结合专业特色和育人目标,创造性地开展了与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工作相关的各类活动。例如,艺术学院开展“工作室制”培养模式,其中有机融入了“创意设计责任文化”和创意设计职业素质养成工作;商贸学院以“商贸集团公司”为组织形式,开展诚信商务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信息学院建立了大一军事化训练,大二服务外包公司职业素质养成,大三E港集团公司顶岗应用的“职业素质全程养成模式”;外国语学院开展了具有涉外专业特点的“模拟联合国”公共素质教育活动。

四、高职院校责任文化与职业素质教育融通之7Q途径

高职教育确立的评价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但部分高职院校片面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思想,在教育工作中将技能教育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高职校园中显现工具理性至上、价值理性淡薄现象,不少高职院校充斥着技能训练、考级考证等功利性文化,在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中过分强调“技能”、“就业”,导致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和选择培养模式时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不关注学生责任文化职业素质的提高,导致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责任文化职业素质教育的不平衡。高职院校在学校层面做好“品质学校”、“品质教师”、“品质学生”、“品质课堂”、“品质专业”、“品质课程”、“品质班级”这7Q建设的基础上,应该在人才素质和能力培养上做好“健商”、“德商”、“智商”、“情商”、“逆商”、“志商”、“发商”这7Q的开发,具体而言,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如何撕破“两张皮”现象

目前,高职院校在教育实践中存在严重的“两张皮”现象。其一,专业教师在讲述理论课时,过度侧重理论、专业知识的传授,漠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而在实训课程中,过分强调个人动手能力和技能培养,忽略团队合作精神和岗位责任要求,包括道德意识、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等的培养,使专业培养和素质培养形成“两张皮”。其二,教师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时将责任文化和职业素质教育写进方案或作为培养目标,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却几乎没有涉及责任文化和职业素质教育,存在方案、目标与授课过程、培养模式形成“两张皮”。其三,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职业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没有融合,学校教的和企业要的几乎是两码事,形成企业需求和学校教育的“两张皮”。要撕破这种“两张皮”现象就必须切实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加强教学的有效性建设,加强过程控制和监督,创建“品质学校(Quality School)”和“品质班级(Quality Class)”,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做到理论教育、实践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于整个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过程;做到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的结合,要求教师做好知识的更新及教学计划、目标的更新,确保学校内的学习与企业内的技能要求不脱节;做到技术应用能力与发展能力的结合,高职院校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促进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可持续地发展。

(二)如何突破“边缘化”、“碎片化”现象

当前有为数不少的高职院校主张能力本位理论,他们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取向,在课程体系中淡化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以企业岗位应具备的能力作为课程设置和课程评价的唯一标准,使职业素质教育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另外,能力本位导向的课程构建是从行为主义的思路出发,它将职业能力分解为一些细小的任务、要素,这种方法对于一些非技能型的能力难以进行分析[8]。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往往突出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但将岗位职责、学生个体责任、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与操作技能等知识完全割裂开,使之形成一堆“碎片”。这种只注重了学生知识形成,忽视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发展的培养模式,使高职责任文化与职业素质养成成为空谈。要突破能力本位论的误区,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打造“品质专业(Quality Vocational)”、“品质课程(Quality Programs)”和“品质课堂(Quality Classroom)”,要科学地构建专业及课程评价体系,将责任文化引领的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之中,融进每一节课堂教学之中。

(三)如何打造“嵌入式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

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是实现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的教师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专业教学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两个方面,现在的教师因为评定职称的需要,往往更重视专业研究能力,忽视专业教学能力的提高,优秀的教师应该同时提升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做到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责任文化和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效平衡。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提升教师团队素质,培养合格优秀的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创建学校独有的“品质教师(Quality Teacher)”,提出了打造“嵌入式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的概念,将一门课程由两人或两人以上教师团队共同实施教学,其中一人为校内专任教师,具有比较强的专业理论基础,对课程标准、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考核等起到负责人的作用;另外一人或几人源于企业,具有较强实践技能或丰富管理经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承担实践性、技术性比较强的部分教学内容,从而将该课程的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紧密结合,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课程的始终,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职业素质教育和责任文化教育是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高职院校应将职业素质教育有机地贯穿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以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2]赵学通.高职院校文化使命:工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3(9):103-106.

[3]肖连英.行业高职院校文化的内涵及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8(26):60-61.

[4]刘丽.高职院校开展企业文化教育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10-11.

[5]任伟.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D].山东大学,2010.

[6]龚鉴瑛.关于职业责任的几点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5):206-209.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第4篇

关键词 思政理论 教育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1 职业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思政理论教育的价值

一般认为,职业素质表征为人们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等方面,是人们对于职业的了解和适应情况的综合体现,它是人们在先天基础之上,通过自身努力与后天教化而形成的,具有稳定、发展的特征。职业素质是高职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教育对职业素质的理解存在偏颇,片面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把职业素质的培养理解为技能教育,致使学生职业素质中的人文素质缺失;二是学生对职业素质的认识也不够深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重证书重技能,缺乏职业伦理学习的自觉,导致学生自身发展潜力的缺失;三是社会特别是企业在参与高职学生培养过程中,侧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略企业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没有把企业文化的传承作为一种职业素质培养的手段。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不仅仅影响到了他们的职业生涯,从某种意义上也影响到了他们人生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更是彰显了思政理论教育的价值。思政理论教育在目标上追求学生基本素质特别是思维能力的提高,这是学生职业素质提高并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内容上涵盖了职业道德教育诸如敬业、创新、合作等方方面面的要素,这些都是职业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育的方法手段上,也会用到社会实践、企业实践等职业素质培养的方式,两者具有一致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是可以在思政理论教育中找到答案。

2 思政理论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中的障碍分析

2.1 主观障碍

(1)高职学生自身对职业素质的内涵不了解。很多高职学生对职业素质的认识不够深入,不明确未来就业应注重培养自身哪些能力和素质,特别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很多学生都存在浮躁心理,较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证书等“硬件”,以及实效、能够直接给予帮助的人际关系。而对团队合作、创新精神、思想品德、敬业精神、文化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职业素质的重视程度则居其次,没有意识到“就业竞争软实力体现出来的强烈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高职学生的顺利求职、成功就业起着决定作用。”对职业素质认识上的偏差,让高职学生无法意识到思政理论教育在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2)高职学生对思政理论教育作用认识不到位。思政理论教育究竟有什么用,现实中高职学生的认识呈现出两张皮的现象。一方面,高职学生对思政理论教育培养职业素质作用基本认可的同时,却认为思政理论教育难以在就业中发挥大作用;另外一方面,从整体上来看,真正从内心接受和认同思政理论教育的高职学生还比较少,较多学生是因为学分要求等种种被动的原因才上思政课,甚少学生会把思政理论教育作为培养自身职业素质的手段。总的来说,高职学生对思政理论教育的作用和价值认识还不够全面、充分,并没有充分意识到思政理论教育在培养职业素质中的价值。

2.2 客观障碍

(1)思政理论教育内容存在的缺陷。联合国1975年对“发展(公民)教育”给出了定义,即“关注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人权、尊严、自主及社会公益等活动;鼓励思想交流及汇集,并行动起来以推动社会改变;塑造一个较合理和公正的社会和经济秩序。”可以看出,公民教育的内容包含着培养个人自身职业素质(如创新、协作精神)的内容。但是从当前的思政理论教育的内容来看,与学生自身发展关系密切的公民教育内容缺失,致使高职学生难以认识到思政理论教育在培养职业素质中的作用。现实中,学生无论是对思政理论教育与职业素质之间关系的认识,还是对思政理论教育的价值评价,大都受到思政理论教育“泛政治化”影响,难以深刻认识思政理论教育在培养和提升职业素质中的价值。很多学生简单认为思政理论教育是为政治服务的,其政治性特征决定了其与职业素质之间的关系是微弱的。可见,公民教育内容缺失,高职学生抵触思政理论教育的政治特性,是高职学生对思政理论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关系认识出现偏差的重要原因。

(2)思政理论教育与现实的脱节。思政理论教育作为人文教育课程,要解决的是人们的思想问题。而人们思想是现实社会的反映,因此思想问题的解决最终取决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思政理论教育在教学内容、上课形式和考试方式相对刻板一些,很多学生认为不能及时深刻地反映时代和社会的现实问题,“脱离生动鲜活的现实生活,空对空,缺乏吸引力、说服力和感召力”,直接影响了高职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学生逃课,甚至讨厌、厌烦也就不让人意外。这种情况下,学生也就不可能真正认识到思政理论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

3 发挥思政理论教育在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作用的对策

3.1 思政理论教育主体要有职业素质培养的意识

要提高思政理论教育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中的作用,思想理论教育主体必须更新观念,在思政理论教育中同时树立职业素质培养的意识。首先,教师与学生都有必要对思政理论教育的任务进行再认识。思政理论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政治过硬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它还担负着提高学生个体的品德、增强其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等功能。因此,在思政理论教育中,要正确处理思政理论教育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关系,合理突出思政理论教育的个人价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择业、就业等困惑,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思政理论教育的意义,激发他们思想政治学习的内在需求。其次,全社会包括学生、老师、用人单位都应树立科学的人才观。高素质的人才,不仅体现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上,还体现在其思想道德素养、心理素质、法纪素质、创新素质等方面。真正的人才应当是德才兼备,高职学生如果只有专业技术而没有思想道德和敬业精神,无论对用人单位、还是对学生自身来说,都是一种损失甚至灾难。

3.2 思政理论教育内容要融合职业素质培养的要素

新颖、紧跟时代的教育内容有利于增强思政理论教育的针对性,提升其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中的作用。“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应做到巩固基础性内容,强化主导性内容,拓展时代性内容”,把新事物、新问题、新观点补充到思政理论教育中来,以实现思政理论教育内容的的具体化,增强其可感受性。根据职业素质培养的需要,完善、更新思政教育内容要有“三贴近”理念,即: 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兼顾思政理论教育的品德教育需要和高职学生提升职业素质的需求;贴近就业实际,兼顾思政理论教育的现实功效和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工具作用;贴近生活实际,兼顾思政理论教育的的理论性和现实生活的鲜活性。

3.3 思政理论教育方法要与职业素质培养相衔接

改进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模式是促进思政理论教育发挥职业素质培养作用的关键环节之一。针对传统思政理论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创新思政理论教育方法和模式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首先,创新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理论灌输是当前思政理论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手段,这在资讯封闭,教育者具有绝对权威时代具有其必然性、优越性;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通过“灌输”来完成教育任务已经不能适应学生思维的发展的需要。启发式教育具有提升学生创造力,发挥其主动积极性的作用,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创新能力、主动精神的有力武器。因此,思政理论教育在方法上应对充分发挥启发式教育的作用。其次,加强思政理论教育教学的实践性。“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生命线’”,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思政理论教育应强化实践环节,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热情,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并转化为积极的行为。

3.4 思政理论教育考核要体现对职业素质培养的导向

当前,要提高思政理论教育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中的作用,就必须改革现行的考核方式,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首先,考核方法上要改变单纯的试卷考试形式,把期末考试和平时考核、课堂表现和课外实践表现结合起来,使考核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真正发挥考核对学生的导向作用。其次,考试命题要突出考察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考核设计上应当减少对知识点的考核,增加主观题的分量,通过案例、材料分析、辨析等题目突出对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的测试。最后,考核成绩评定上,要突出动态原则,避免以僵硬的标准化答案来评价学生的考试成绩,对于学生平时表现出来的创新性和思维闪光点应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人们对思政理论教育认识的深化,思政理论教育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中的作用已被确证,它不仅仅是培养政治合格的人,还在浮躁、功利主义比较严重的社会现状中,为高职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提供很好的精神食粮与实现途径,从而实现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梁妙荣.对高职学生就业软实力问题的探讨[J].前沿,2010(12):177.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素质教育;实施

一、高职高专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因

(一)目前高职院校因为没有明确的素质教育课(除“思政课”外),实践上的素质教育队伍还没有形成。我院的素质教育队伍除思政老师外,还有许多也在为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但比较分散。

(二)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正在提上议事日程。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是一个漫长的道路,高职院校正在摸索针对不同的被教育群体实施怎样的教育手段。

(三)高职院校比较注重教学,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提高学生素质的方法就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现今素质教育者正在逐渐更新认识,单纯的思想政治课对学生只是理论上的教育,学生素质的大幅提高应该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或者为达到一定的素质进行专门的训练练习。

(四)高职院校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尚处在起步阶段。

(五)教育工作者没有完全弄清楚高职素质教育的内涵。

二、高职高专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

高职高专院校在推行素质教育时,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一)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创新意识教育共同组成系统的素质教育体系。

(二)高职院校的行政教育系统主要负责文化素质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创新意识教育三大项,党委教育系统负责非政治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大的项目。党政两个系统,都为教育、培养人才服务。高职院校要形成文化、职业能力和思想政治、人格品质教育两类教师队伍。

(三)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内容,认真研究与讨论。主要内容是:提高身体素质教育,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社会道德与法制教育,职业道德与职业忠诚教育;吃苦教育,勤俭节约教育,毅力与衡心教育,做人处世教育,个人修养教育等。

(四)素质教育必须有具体的典型行为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情实境中有真实的体验与体会。如吃苦教育,就要设计出真实的苦事情让学生去做、去体验,不能只在课堂上讲道理。

(五)素质教育是让学生自主、自觉地实现其锻炼身体、锻炼意志、考验思想、考验战胜困难的能力,但不能因为素质教育出现有伤学生身体健康和带有生命危险的事情。校外、野外进行的生存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克服困难能力的实践教育活动,要防止危险发生,安全问题要做到万无一失。

(六)素质教育除有教育载体之外行全面素质教育之实。完善思想素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开展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研究探索,编写教材和实践指导书。

三、高职高专院校素质教育的实施

实施素质教育,要将素质教育与高等职业院校的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统一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要将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融汇到专业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中去,将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构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实施途径体系。

(一)素质教育融入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通过公共基础类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形成理想信念,加强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提升职业道德、伦理道德、政治道德等素养,塑就良好的心理素质。随着对素质教育认识的深入,其它课程也会逐渐进入课堂。

(二)素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实践创新、独立思考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职业技能;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独立思考和获取新知识能力;增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还能获取专业技能及资格证书;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树立为成就未来的事业而终身学习的理念;为立志艰苦奋斗,为自主创业、适应职业变化打下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三)素质教育融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活动中。职业教育的全程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的实验、实习、实训、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环节都是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包含了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让学生做设计、展示作品、学科知识竞赛、职业技能大赛等形式,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适应新环境处理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开阔了视野,为将来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奠定了基础。

(四)素质教育融入对学生的管理中。高职院校通过组织多样的校园活动培养校园文化,加强校园的人文氛围。培养对美的欣赏,提升了审美情趣和对美的创造能力,锻炼了团结协作能力。同时加大校园公德和行为规范的宣传力度,杜绝一切不文明的行为,通过思想情操的熏陶,让学生融入集体,融入校园,实现创建和谐校园的目标。

(五)实施素质教育需优化校园人文环境。优美的环境,良好的秩序,深厚的文化底蕴,文明的行为,求真务实的校园风气。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地不断把学生融入到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之中。

(六)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有益于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益于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实训基地的实习,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理解消化理论以及综合运用能力提供了保障。

(七)加强师资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队伍的素质是人文素质体系的质量保证。素质教育要有效地内化到职业技能教育的知识体系之中,有效地渗透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总之,高职教育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于人才培养的品牌特色。素质教育旨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建新型的适应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广大高职高专学生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服务社会需求的办学方向,培养具有一技之长、专力强的职业技术人才。以素质教育为人才培养特色,探究新时期大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方法,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素质教育与时俱进、以人为本、贯彻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必将向优质高等职业教育方向迈出一大步。

【参考文献】

[1]陆秀英.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探索[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4(3).

[2]魏亚.浅议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及教育对策[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第6篇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

广义的职业素养是指受教育者从事某一职业,并为了满足职业需求和岗位要求而应该具备的素养。职业素养中,专业是第一位的,所以,根据职业的不同,所需具备的职业素养不同。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指学生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岗位的需求,自身应该具备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责任等。职业技能是职业素养的基础,是学生将来就业的技术能力,只要通过学习便可熟练掌握,并在后续的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责任属于意识范畴,需要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中逐渐培养出的价值观、人生观、就业观,具有一定的发展延续性。本文所说的职业素养并非职业素质,而是“素质的养成”过程,具体指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内化的过程,在实践中以行动体现出其高度,并且能够持续发展,不断提高。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和社会对高职人才质量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体现在职业素养方面,而不仅仅是职业技能,凭借“一技之长”成为企业的“佼佼者”的时代已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而实际情况是,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表现的很缺失,主要体现有:

1.高职院校重技能轻职业素养培养

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和就业压力的增大,高职院校和教师只重视与学校发展更为密切的办学规模、招生政策、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师资力量和专业设置等教学因素的发展,而对高职学生内在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职业素养的培养只存在形式上的培养,在高职院校中,《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基础》、《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理论课的教育普遍重视不足,投入力度不够,一些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只安排在大一上学期不足10周的教学课时,上课形式也多采取大班上课,同时“灌输式”和“模块式”的教学模式也严重脱离实际,对学生的时代特征和思想特点重视不够,使得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形同虚设,从而造成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严重缺失现象。

2.高职学生自身对职业素养概念模糊

一方面由于家长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定位,使大部分高职学生片面的认为在校期间只重视专业知识技能就可以了,职业观念淡薄,缺少学习动力,作为一名即将成为职业人的高职学生,没有认识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对自己三年的大学生活也没有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也不重视自己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意识层面的培养,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应付学习和考试;另一方面,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94和95”后,这些学生的的主要特征就是个性特点较为鲜明,有自己的理想,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尝试与探索等。但同时他们也存在拒绝正视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自律性差,功利性和追求物质表现突出,对待今后的工作过分看中工资待遇,不能积极正确的面对工作环境中遇到的挫折和挑战,缺乏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和职业责任;还有一小部分高职学生,因高考失败在心理的阴影,认为“高职院校是没办法的选择”,不主动学习,缺乏进取精神,更不具备创新的潜力。

3.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企业不对接

调查中发现,高职学生毕业后更换单位的频率比本科生相对要高,工作中存在职业生涯模糊,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现象。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与企业不能对接。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模式方面存在重技能培训,轻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的培育的现象;以人为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办学理念没有真正落实,对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也没有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高职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需要进入企业,而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缺乏社会调查和企业实践,因而出现了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需要不相符合的现象。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缺失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缺失不能简单的将原因归结为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它与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教师和学生的观念等等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

1.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不健全

当前,各高职院校没有统一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完全靠自己探索,呈现出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标准多样性,各有特色,各有创新,互相借鉴,不断发展的局面。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应借鉴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标准体系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统一的评价标准体系。

2.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不完善

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过程多采用书本教学,忽视学生思考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难度加大,而当前高职院校虽然在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上有一定突破,却疏于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责任等“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在组织机构设立上,职业素养培育机构多由学工处、团委和就业部门兼职负责,这些部门主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文体活动、素质拓展活动、专业讲座、企业观摩等拓展学生职业素养,活动参与面窄、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等原因导致职业素养培养效果平平。要想做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还需要我们透过表象看本质,不断创新完善高职学生素养培育模式,引导学生准确定位职业素养培养教育,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自身特色,广泛调研,按需设课,整体设计培养内容,以校企互动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为主,避免重技能轻素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的发生。所以,在今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如何做到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相结合,如何做到重视教师和学生的观念的提升,如何对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进行方向性的引导,如何长效的实施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成为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中之重。

3.高职学生自身原因

高职学生大部分属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甚至在高中时期的班里、年级里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在价值观方面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有自卑心理、自信心不足。这些因素,使高职学生面对挫折时,主体意识薄弱,出现了消极、自卑、不自信等心理。因此,正确认识高职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针对性的开展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育尤为重要。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与高职院校在读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有直接关系,如何以社会发展为需求,将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贯穿于高职教育全过程,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高职院校有效的职业素养培养途径,在实践中检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的可行性,是高职院校今后职业教育的重点工作。

1.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

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只能在社会和企业中得到检验,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如何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制定自己院校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是解决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缺失问题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要明确职业素养培育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总的要求和目标:“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概括的说高职院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专业型、技能型人才,会学习,懂管理,善于沟通和协作,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强。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具体的职业素养人才培养目标,侧重应用技能型、实践能力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将学生培养成专业理论强,懂经营、会管理、守诚信、能创业的高职人才。

2.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创建产教相结合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

当前,高职院校在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上多选择校企合作的方式,但大部分只停留在实习、实践的基础上,如何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使高职院校形成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正确的职业观氛围,真正的实现产教结合,而不是停留在形式上。一方面,高职院校在人才的引进方面可以向企业相倾斜,结合自己的专业,从企业引进相关人才,让有理论、懂实践的企业人上讲台,这样的教学才能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实际的操作规范融为一体,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和竞争意识。而企业也需要学生具备责任、合作、敬业、服从、奉献等基本的职业素养,走产教相结合的职业素养模式更能使学校和企业实现“双赢”。另一方面,产教相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企业精神,认识每个企业的成长发展过程,不仅仅是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而是生动鲜活的教科书,才能贴近学生、吸引学生和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发掘自身的创业潜能,尤其是具备一些企业的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3.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重点打造职业素养实践平台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第7篇

【关键词】素质养成 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素质养成是一个长久的课题,高职在校生超过1300万,占全国高等院校在校生的一半多。然而,不管是社会还是高职院校的师生都对相当部分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满意,国际上对极少数国人的行为也颇有微词,这些人的智力及身体素质没有任何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道德情商教育的缺失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实际上,对此问题的探究自古有之,老子就在《道德经》中说过,“上善若水。”,“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不可否认,行为典范不仅具有强大的示范效应,而且对人们的行为是一种约束,失道失德就必然会导致失道失德的恶果。千百年来,我国对道德行为的教育对国民的整体素质作出了重要贡献,如学习《三字经》,《弟子规》等,近年来推行的《八荣八耻》的学习,以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等。因此,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素质养成教育研究,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具有十分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理论意义

首先,在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中,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已经成为不变的话题,从培养良好素质入手,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已成为学者们研究的出发点。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开展专门的养成教育,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公民道德教育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养成教育理论体系。同时,还为分析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养成教育原因和采取相应措施提供心理学理论支持。

其次,高职素质养成教育也是我国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是终身的历程,除了专业技能需要进行继续教育之外,素质养成也是重要的内容,学习者不仅要学习已有的文化知识,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全面提高素质,实现自我完善,而单纯的知识传递的教育,是无法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的。

2 实践意义

首先,高职院校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有助于促进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经过在实践中反复的锻炼,凝聚成优良的道德品质,而道德品质中的道德情感能够启动和放大智育、体育、美育的学习动机;良好道德品质能够为智育、体育、美育指明了明确的价值方向,而且还可以为智育、体育、美育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方式方法的指导。所以说,良好素质的养成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其次,有利于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尽管学历、技能不能说不重要,但社会对就业人员综合素质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没有哪个单位愿意招收素质低下的员工,因为素质也是影响个人和单位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加强素质的养成,对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重要作用。

再次,高职院校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有利于改善社会道德风尚。高职院校学生是社会中重要的群体,他们道德素质如何,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风气好坏。通过对他们良好素质的培养,使其懂得了怎样与他人交往,怎样去爱护他人,怎样做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合格公民等等。这些优良素质的养成有利于个人精神风貌的提升,进而促进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改善。

最后,高职院校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有利于我国教育目标的全面贯彻。众所周知,我国长期奉行的教育目标是实现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不是一时之计,而是长期贯彻的基本国策。它告诉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大理念是实现人文关怀,加强人文精神建设。教育目标不仅要求高职院校学生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扎实的实际操作能力,更要具备良好的素质。高职院校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个人道德素质的保证,更是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

3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养成教育,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养成良好的素质,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时展的要求。同时也是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道德缺失等问题,需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去应对社会竞争的现实要求。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养成教育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罗箭华,韦茜.高职生职业道德素质养成教育三段式[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23).

[2] 陶菊良.高职院校养成教育实施策略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4(11).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第8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人文素质 存在问题 提高对策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高职教育发展趋势来看,近几年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人文素养缺乏的表现。综合来看,一方面是由于现在学生看重功利而轻视素质培养,另一方面是由于高职院校对于人文素养的不重视,这给了学生轻视的理由。对于起步晚的高职院校来说,人文素质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公民意识弱化,以自我为中心。

在高职院校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文明的现象,例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打架斗殴等。现今中国的素质教育在高中实行文理分科。学文科的学生,对于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等缺乏认识,而理科学生则对于文科的文、史、哲缺少了解,知识面匮乏,书写能力弱。再加上高职院校是最后一批报考,大多是低分,在人文素养这一方面更是存在不足。如此使对人文素养的教育没有兴趣,这也是缺乏素养的重要原因。在很多方面高职学生是缺乏的,例如学生的功利心越来越重,缺乏爱心,不愿帮助他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别人的感受,缺乏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

(二)高职学校学生对人文素养的认识障碍。

调查发现,在高职院校学生中不乏在遇到事情时容易情绪激动,行为过激,待人接物方面自命清高,且不考虑其他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在受到忽略时又容易过度悲伤,不能理解,脾气暴躁,过于自卑。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这些都是心理障碍的表现。

(三)交际能力比较弱,适应能力较低。

部分高职学生表示不能很快地适应学校的环境,一些学生的表达能力比较弱,不善于与别人交往。学校的部分专业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加之学生之间性格、习惯的不一样使得他们很难与别人交流和沟通,在心情低落的时候没有人可以倾诉。

二、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缺乏的原因

(一)高职院校教育办学理念的偏差。

高职院校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学生的基础不老,有严重的功利主义导向。把“素质教育”简单等同为“通识教育”。在具体操作中,没有突出“人文精神”。我们今天提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主要是强调对大学生进行如何做人的“人文素质教育”,素质外延较大,内涵较浅,而人文素质则外延较小,内涵较深。高职院校教育理念理解上的诸多偏差是制约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层原因。首先,学校认为应该偏重技能教育,高职院校教育理解上的许多误区,制约着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许多高职院校认为,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其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及如何适应其将来的工作。这种观点本身是正确的,但是,如果片面强调这一点就是认识不足的表现。某些高职院校为了达到教育效率的提高,把学校变成“职业培训地”,而不是学生学习的地方。

(二)教育条件的限制,教育人文教育能力不强。

由于职业教育学制只有三年时间,更有学校只有两年学习时间,在这种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只能重视专业技能教育,轻视人文素养的教育,这就使人文教育受到时间的限制。再者,在高职院校任职的老师大多专业技术过硬,但是人文知识这方面却有所不足。学生在课堂上仅仅能学到专业技能的知识而对人文素养的内容却知之甚少,老师并不能把人文知识融入课堂中。

(三)就业市场调节机制的参与,加剧了功利主义的办学思想。

如今就业市场的调节机制的参与,使某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存在功利倾向。他们往往只重视某一方面技能的培养却忽略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把自己的办学理念理解为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地点和专业技能学习的场所,而不是进行人文素养知识培训的地方。这种功利主义的办学思想,使学生缺乏人文素养培育,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不良影响。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相关政策,但在落实的过程中成效并不高。

三、提高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摒弃功利主义价值观,树立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

作为高职院校的相关领导,应该最先认识到自己办学理念的误区,及时更正,摒弃功利主义的办学思想,并加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师资建设。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史、哲和艺术等学科的教育实现的,而这些方面的师资,高职院校十分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比较肤浅,缺乏感染力,而且会使人文教育活动徒具形式,更可能出现不应有的错误。所以,吸引和培养人文素质教育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知识的培育,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明确培养对象,改变教育观念,确定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地位。

要改变过去的教育模式。过去一直以来始终重视分数,不注重人文,使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不够宽广,不能够很好地适应日后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要保证大学生的素质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提高,保证教育与具体机制同步发展。在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在专业教学中渗透相应的素质教育,如通过课程的学习给学生思维方法上的训练;帮助学生理解每一门学科与社会、与人类发展之间密切的关系。针对当代学生的独立性、团队精神和抗挫折能力差的特点,培养其非智力因素,促进其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在加强人文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非人文学科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其善于在理论技术专业课的教学中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灌输方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集讨论、讲授为一体的课堂教学方式。如教师根据学习某一课程的最基本的要求提出讨论题,提示学生:“这些问题是本课程的主线,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在书本上或课堂上找到,但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综合和理解。”每名学生上课都会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靠学生自己去阅读、理解、归纳和总结。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批评能力、鉴别能力和创造能力,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四)建设体现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氛围。

校园是一个大熔炉,对于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有重要作用。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专门的场所,让学生有空间集体讨论有关人文的问题,也可以发展一些社团,提高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

总之,高职院校的办学关键在于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和谐发展,发展好人文素养教育,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旭辉.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现状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