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gps技术论文

gps技术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6 15:54:25

gps技术论文

gps技术论文第1篇

铁路信号电缆相关的位置信息与电缆故障处理效率有直接关系,维修工作人员必须对具置信息进行准确掌控,做好监控记录,严格遵守铁路信号电缆位置信息管理的基本原则,确保记录位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另外,铁路信号电缆位置信息系统主要由图纸显示、编辑标签、数据库以及GPS传感器等共同组成,其中任何部分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工作人员应该定期对铁路信号电缆位置信息系统进行维修检查,及时更新数据库,确保各项数据的准确性。

二、GPS技术在铁路信号电缆位置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1.正确及完整记录电缆位置信息GPS技术在铁路信号电缆位置信息管理中的应用首先可以正确及完整记录电缆位置信息。利用GPS进行定位时,定位精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存在一定误差,误差值主要依据卫星信号,如果信号好,误差精度通常会控制在1m左右,保证标识的精准性,因此,在利用GPS技术确定电缆径路位置时,必须将误差值计入定位范围。另外,造成电缆事故的原因有:电缆底数不清、电缆位置信息不准确、图实不相符等。因此,为了保障电缆的安全运行,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完整、可靠、安全的信号电缆分布信息档案。GPS技术的应用,可以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监控系统以及全球定位系统对电缆位置信息进行准确监控,为电缆位置信息管理工作提供基础保障。

2.信号电缆路径图信号电缆路径图的主要目的是准确反映信号设备通过电缆连接的实际状况,图符和文字是主要表现形式,对电缆的种类、规格以及基本长度等进行准确说明。信号电缆路径图通常不装设电缆埋设标识和标桩设置等。如果信号设备发生变化,修改工作只能在纸质蓝图上进行,这为电缆信息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题。GPS技术在铁路信号电缆位置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综合运用地面监控系统、空间卫星系统和用户接收系统,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因此,工作人员必须高度重视GPS技术的应用。

3.手持计算机目前,GPS定位仪的精度差别较大,提高定位仪的精度是增强硬件设备的重要手段,因此,工作人员必须采取措施提高其精度。最后,GPS技术还可以采集电缆埋设的标识信息,准确掌控电缆标桩的位置。在实际工作中,信号的采集和导航巡查均在野外作业,手持计算机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非常明显。手持计算机装置以GPS定位配套应用软件为核心,通过地面监控系统、空间卫星系统和用户接收系统可以完全满足电缆标识、标桩位置以及电缆盒的采集、导航要求。

4.信号电缆埋设位置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GPS信号通常与电缆径路图相连接,电缆径路图在运行GPS应用软件之前,通常会经过数据格式转换满足信号管理需求,GPS光标的显示位置设定在电缆径路图表面,通过地理监控系统和空间卫星系统确定准确的地理坐标。在进行电缆标识、标桩以及相和位置的采集工作之前,电缆径路图中的电缆或箱盒不储存任何信息。标桩具有编辑功能,可以准确判定出地面标桩在电子图面上的具置,对当时的GPS地理位置数据进行采集,并显示定位标记,这个标记即电子标桩。与之相应的还有对应的电子标桩,电子标桩在实际工作会依据信号电缆的埋设状况建立档案,促进信号电缆位置信息管理工作。

5.应用效果信号电缆位置信息管理系统综合使用GPS技术后,可以对电缆埋设标识、标桩等位置进行具体掌控,这个过程中形成的电子版信号电缆路径图在指导信号电缆业务管理的同时,还能提高信号电缆的安全管理能力。如果新人上岗,不需要专人指导,可以直接通过信号电缆位置信息管理系统了解信号电缆的埋设分布状况。如果信号电缆位置信息发生变化,通过该系统可以及时对发生变化的信息进行调整,并自动存档、备案。GPS技术在铁路信号电缆位置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成功研发出了信号电缆位置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促进了图表位置信息的稳定性、完整性和正确性,使电缆位置信息更加安全可靠。

三、结束语

gps技术论文第2篇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柳州 545004

张根涛 蒋桂娟

摘要:《GPS 测绘技术》是林业信息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之一,本文根据高职院校林业信息专业的特点,确定了GPS 课程在林业信息专业教学中的定位,并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实践教学的设计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高职教育;GPS 课程;林业信息专业;定位

当今,GPS 技术迅速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它也逐渐成为我国许多高校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由于GPS 课程是一门多学科相互渗透的应用型交叉学科。因此,如何结合高校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 《GPS 测绘技术》课程的发展趋势和教学现状

1.GPS 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

随着“3S”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林业行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 的迅速发展,使GPS 技术在森林调查设计以及林业发展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林权改革、二类调查、造林设计、伐区设计、征占用林地等方面。GPS 技术的应用不仅有效地保证了森林调查的工作效率以及调查精确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林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2. 高职院校GPS 课程的教学现状

《GPS 测绘技术》课程是一门多学科相互渗透的应用型交叉学科,它也逐渐成为我国许多高校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或专业课。随着GPS 测量定位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产生了相应的人才需求。各高校根据社会需求,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教学研究,如课程体系的建设、教材内容的取舍和更新、实践教学的改革等,以不断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GPS 测绘技术》课程定位

1.GPS 课程的定位

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主,其专业课程的定位也要始终贯彻这一培养目标。《GPS 测绘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我们认为,其课程理论的学习仅要求学生掌握“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即可,主要侧重应用型知识以及从业必备的操作技能。理论教学是为实践训练服务的,因此,将课程

定位在注重培养学生以运用有用知识,完成工作任务或技能训练,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性目标的教学活动。

2.GPS 课程在林业信息专业教学中的定位

根据GPS 技术在林业中的实际应用,《GPS 测绘技术》课程定位在以 GPS 测量的基本原理为基础,以 GPS 技术应用为导向,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 GPS 定位的关键理论和重要知识基础上,能使用 GPS 定位技术从事森林调查设计以相关专业工作,如对需要进行勾绘作业的公路、林班、小班等地块进行实地绕测或定点定位,并通过相关软件实现GPS 数据到GIS 地理信息系统地图数据的转换,生成林业专题图。

三、对《GPS 测绘技术》课程的教学探索

1. 教学内容

根据上述教学定位,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选取对解决实际问题有用的知识,并通过实践训练掌握仪器使用和软件操作。在有限的学时内,结合林业专业的特点,重点安排以下知识点:GPS 系统的构成及其发展现状、GPS 静态定位、动态定位原理、GPS 定位系统的坐标系及坐标转换等。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可使学生对 GPS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并较好地理解和掌握 GPS 定位的关键理论和重要知识。GPS 技术应用的实践内容包括:GPS 野外数据采集、GPS 数据处理等,使学生熟悉GPS 定位测量中各个环节的操作方法。

2. 教学方法和手段

GPS 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应用型专业课,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GPS 测绘技术》课程涉及很多抽象概念、空间概念和动态过程。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将抽象的解释直观化。例如演示接收机在接收和产生测距码时的时间延迟、演示车载GPS 的动态定位过程等。想要学生扎实地掌握GPS 定位系统的坐标系及坐标转换这部分的内容,就要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条理性好,速度慢,并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用学生测定的点坐标进行演算和推导。

3. 实践教学

教学实践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 GPS 测量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熟悉各种 GPS 接收机的基本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通过实践,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巩固基础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先讲后练”、“边讲边练”、“先练后讲”的教学过程达到实践教学设计的目的,先由教师演示操作过程,再由学生自已操作,教师指导,直到学生能够独立操作为止,并且要严格要求, 避免学生在实习操作与应用方面的一知半解。

四、结语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高职教育就不能仅仅是学历教育,而更侧重技术应用。高职专业课程的结构和定位关系着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具备岗位和职业针对性, 是否适应经济社会需求。本文结合所在专业的特点,设计了《GPS 测绘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在教学中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 使学生通过这门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GPS 定位原理、GPS 数据的采集、处理方法。实践证明,该课程定位较为准确,符合人才需求,教学内容也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声享, 陈晶晶, 李夏至.GPS 测量实践教学的尝试[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3):121-123

[2] 薛迎春. 对改进《GPS 测量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的思考[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29(7):59-60

[3] 陈慧. 高职GPS 测量定位技术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J].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19(2):59-60

[4] 肖永清. 高职教育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J]. 考试周刊,2012,(16):14-15

[5] 陈志荣, 陈娜. GPS 技术及其在林业发展中的运用[J]. 现代农业科技, 2012,(23):176

[6] 金彩萍, 姜锐. 高职院校课程定位与专业定位初探[J]. 文教资料,2009, (12):233-235

gps技术论文第3篇

关键词:土地整理;项目测绘;GPS-RTK技术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21世纪的今天,“3S”作为数字测量技术得到迅猛发展,这既取决于国家以及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也取决于地理空间数据采集的需要,它主要包括“GPS”、“RS”、以及“GIS”三种技术,当中的“GPS”技术更是被广泛应用。当下,新兴技术GPS-RTK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采集野外数据,具体可参考GPS-RTK技术在土地整理项目测绘中的应用,因为它既能满足土地整理测绘的高精度要求,还能促进土地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

一、GPS技术与GPS-RTK技术

1.1对GPS技术的理解

GPS又称全球定位系统,是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的,于1994年全面建成的具有对海、陆、空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这种系统能够为全球提供精准、可靠的信息,主要应用于军事、民用交通、大地测量、摄影测量、土地利用调查以及野外考察探险等,随着GPS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效结合,测定地球表面三维坐标的方法不断由静态变为动态,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GPS技术应用的深度及广度。

1.2 对GPS-RTK技术的理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星定位技术得到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人们将视线转移到快速高精度位置信息的获取上来,而目前使用得最广泛的高精度定位技术就是RTK。RTK也叫实时动态分析法,它是一种新型的、普遍使用的GPS测量方法,通过使用GPS的载波相位观测量并对参考站以及移动站之间观测误差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做到高精度的定位。随着时代的进步,GPS-RTK技术不断优化、不断完善,但相关单位或者部门也要认识到其存在的缺陷,坚持从客观、实际的角度出发,促进GPS-RTK技术的进一步应用。

二、GPS-RTK技术存在的优点

2.1避免测绘工作中通视条件的限制

土地测绘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工作的展开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限制,其中最重要的限制条件就是通视。在实际土地测绘工作中,要求每个观察站、考察站之间都必须要通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测量效果。而GPS-RTK技术就免去了这个条件的限制,它可以通过卫星定位系统确定每个测绘站之间的精准位置,并对其进行有效测绘,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实际测绘工作中花费的时间以及成本。

2.2高精度、耗时短且操作简单

本文所说的高精度是较传统的土地测绘技术而言,这种精度能够达到厘米级。此外,流动站经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然后采集相关的GPS观测数据,在对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处理的同时给出厘米级的定位结果,整个过程历时不过一秒,可见其用时之短。GPS-RTK技术是新时期被人们广泛接受的新型测量技术,其自动化程度很高,相关工作人员只用负责按照指示开关按钮、量取仪器的高度等,很多测绘工作比如卫星的定位、观测的跟踪等都能实现仪器的自动化。

三、GPS-RTK技术在土地整理测绘工作中的应用

GPS-RTK作为一种测量技术,其基本工作是在基准站上安置一台GPS接收机,通过接收机对所有可见的GPS卫星进行观测,观测所得的数据,要及时通过无线电传输设备发送给所用地的观测站。当然,实际操作中会出现很多问题,相关工作人员应注意一下几点。

3.1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在GPS-RTK技术应用的前期,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首先,要收集特定区域的基本信息,比如行政界线的划分、基本农田的耕种情况及其他相关资料等等;其次,针对GPS-RTK技术展开定期的理论学习,在土地整理测绘作业中要及时、科学的编写或制定指导书,要加大对非专业人士的培训;最后,要求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技能,对于相关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及操作技巧,要有一定了解。总之,只有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才能确保GPS-RTK技术得以正常实施。

3.2数据的采集以及传输处理

GPS-RTK技术中的数据采集是指采集那些外界的数据,这种工作并不是很复杂,一般情况下采用连续测量法以及非连续测量法,主要测量的是土地的特征点、点状地物以及地类边界。在数据处理传输阶段,我们会接触到一种仪器叫做测量控制器,在实际操作中,要将测量控制器与计算机连接在一起,此时GPS-RTK技术的功能或者作用就是将每天采集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里面去,这种导入不是杂乱无章的,它的存储需要一定的格式,按照以日期+组名为文件名进行处理。

在图形编辑阶段,我们会接触到南方CASS数字化地形地籍成图软件,这种软件能够接受TGO导出的与其格式相融合的数据文件,具体表现在计算机上,就是一系列的数据点,再根据外业草图就可以编辑图片。在南方CASS数字化地形地籍成图软件下,依据最终的数据文件以及草图内容,就可以绘制出成果图,当然,在绘制土地整理现状图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成图比例尺、制图单位、图廓线、图号以及图名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最终成果图满足土地整体设计的要求,同时满足施工的要求。

结语

近年来,我国土地整理事业不断发展,但是,在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作为资源之首的土地资源仍旧问题重重,这些问题与土地测绘工作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加大土地测绘工作中新技术的应用。本文在分析GPS技术与GPS-RTK技术的基础上,提出GPS-RTK技术存在的优点,还对GPS-RTK技术在土地整理测绘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展开论述,旨在为土地资源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手段,同时也为GPS-RTK技术在其他领域的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丁彦军. 试论GPS-RTK技术在土地整理测绘中的应用[J]. 科技致富向导,2011,08:182.

[2]王道军,张东辉. 土地测绘中GPS RTK技术的应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3:47.

gps技术论文第4篇

关键词:GPS;变形监测;应用现状;趋势

Abstract: Because GPS can continuously provide high precision 3D coordinates, to any user global all-weather three-dimensional velocity and time information and other technical parameters, present in all kinds of deformation monitoring has been widely used.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significance of GPS deformation monitoring technology, summarizes the application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GPS deformation monitoring.

Key words: GPS; deformation monitoring; application status; trend

中图分类号:P22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GPS概述

全球定位系统(GPS)作为20世纪一项高新技术,具有速度快、全天候、自动化、测站间无需通视、可同时测定点的三位坐标及精度高等优点,因而获得了广泛应用。目前GPS精密定位技术已经广泛地渗透到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许多领域,对经典大地测量学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其深的影响。它在大地测量学及其相关学科领域,如地球动力学、海洋大地测量、地球物理探测、资源勘探、航空与卫星感、工程变形监测、运动目标的测速以及精密时间传递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充分显示了卫星定位技术的高精度与高效益。随着社会和生产的飞速发展,各种大型的工程建筑越来越多,所以其变形监测的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若用传统的测量方法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其精度也很达到,而GPS定位技术此时在变形监测中以其显示出传监测技术所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二、变形监测的基本概念

变形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是指变形体在各种荷载作用下,其形状、大小及位置在时间域和空间域中的变化。变形体的变形在一定范围内被认为是允许的,如果超出允许值,则可能引发灾害。自然界的变形危害现象很普遍,如地层、滑坡、岩崩、地表沉陷、火山爆发、溃坝、桥梁与建筑物的倒塌等。

所谓变形监测,就是利用测量仪器及其他专用仪器和方法对变形体进行监视、观测的工作。变形监测又称变形测量或变形观测,其任务是确定在各种荷载和外力作用下,变形体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变化的空间状态和时间特征。变形监测工作是人们通过变形现象获得科学认识、检验理论和假设的必要手段,是工程测量学的重要内容。

三、变形监测的目的与意义

由于大型建(构)筑物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其安全问题受到普遍关注。各种工程规模越来越大,造价越来越高,工程要求也越来越精密,而一旦由于某种原因引起工程灾害,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准确地掌握各类工程的变形状态,实现预测和防治工程灾害的目的,显得十分重要。对重要建(构)筑物实施变形监测的主要目的及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和评价建筑物的安全状态

由于工程的地质条件、内部结构、使用中的荷载及振动等内外因素的影响,建(构)筑物及其设备在施工及运营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的变形,如建(构)筑物的整体或局部发生沉陷、倾斜、扭曲、裂缝等。这种变形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影响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可能危及其安全。因此,在各类工程在施工及运营期间,尤其是大型工程,一般都要进行变形监测,以监视建(构)筑物的安全状态。

2.验证设计原理,反馈施工质量

在国内外,存在不少因设计或施工质量问题而造成的工程事故。变形监测不仅能监视建(构)筑物的安全状态,而且其结果也是对设计数据的验证,同时起到反馈施工质量的重要作用,为改进设计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料和依据。

3.研究变形规律,进行合理分析和预报

通过大量的监测数据对变形体的变形规律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更好的掌握变形机理,给出合理的物理解释,建立有效的变形预报模型,是变形监测的中心任务。

总而言之,变形监测有实用上和科学上两方面的意义。首先是实用上的意义,掌握各种建筑物和地质构造的稳定性,为安全性诊断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其次是科学上的意义,包括更好地理解变形的机理,验证有关工程设计的理论和地壳运动的假说,进行反馈设计以及建立有效的变形预报模型等。

四、GPS在变形监测应用的现状

工程变形监测方法主要有常规大地测量方法、特殊大地测量方法、摄影测量方法、智能全站仪(测量机器人)、空间测量技术(如GPS技术、合成孔径雷达干技术(INSAR))等。近年来,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INSAR)、GPS技术、激光扫描技术、布里渊散射光时域反射测量技术(BOTDR)、计算机层析成像(CT)技术等变形监测新技术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GPS技术的变形监测理论与方法,是当前广泛采用的变形监测新方法、新技术之一。GPS卫星定位技术相比于传统的测绘作业方法与模式有着显著的特点和优越性,其优越的性能及广泛的适用性,是常规测量作业难以比拟的。GPS以其全天候、高精度、高效率、实时动态等优点,成为当今极为重要的监测手段之一。如今,GPS技术已广泛应用与地壳运动观测,区域地面沉降监测,矿区、坝区边坡稳定性监测,桥梁大坝及其他大型工程形变监测等诸多方面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完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将GPS技术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变形监测方面,国内外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试验。

80年代中期,我国引进GPS接收机,并应用于各个领域。同时着手研究建立我国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至今十多年来,据有关人士估计,目前我国的GPS接收机拥有量约有10万台左右,其中测量类约800-1200台,航空类约几百台,航海类约6万多台,车载类约2万多台。而且以每年2万台地速度增加。足以说明GPS技术在我国各行业中应用的广泛性。

在大地测量方面,利用GPS技术开展国际联测,建立全球性大地控制网,提供高精度的地心坐标,测定和精化大地水准面。组织个部门参加1992年全国GPS定位大会战。经过数据处理,GPS网点地心坐标精度优于0.2m,点间位置精度优于10-8。在我国建成了平均边长约100km的GPS A级网,提供了亚米级精度地心坐标基准。此后,在A级网的基础上,我国又布设了边长约30-100km的B级网,全国约2500个点。A、B级GPS网点都联测了几何水准。这样,就为我国各部门的测绘工作,建立各级测量控制网,提供了高精度的平面和高程三维基准。我国已完成西沙、南沙群岛个岛屿与大陆的GPS联测,使海岛与全国大地网联结成一个整体。

在工程测量方面,应用GPS静态相对定位技术,布设精密工程控制网,用于城市和矿区油田地面沉降监测、大坝变形监测、高层建筑变形监测、隧道贯通测量等精密工程。加密测图控制点,应用GPS实时动态定位技术(简称RTK)测绘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和用于工程建设中的施工放样。

在我国,也有许多将GPS技术成功运用于桥梁变形监测的案例。2000年,香港高速公路管理局的Kai.Yue Wong等人利用GPS实时动态载波相位差分(RTK)技术建立了香港青马大桥监测系统1141,在桥面、桥柱和桥塔上布有27个测站,另外还设有两个基准站。GPS接收机与其它监测传感器一起组成了监测系统对青马大桥的安全进行监测,数据采样率为10Hz,通过通信光纤把数据从各个监测站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该系统通过对桥梁位移和变形的高精度实时监测和分析,为桥梁的管理和维护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五、GPS变形监测的发展趋势

1.建立GPS变形监控在线实时分析系统对于大坝、大型桥梁、高层建(构)筑物、滑坡和地区性地壳变形监测,研究建立技术先进而又实用的GPS变形监控在线实时分析系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这 种系统由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与分析等几个主要部分组成,可以使监测数据得到及时地分析和处理,从而实时地评价变形的现状和预测其发展趋势,为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分析与预报提供科学依据,这对处于活跃阶段的滑坡体变形及断层的相对运动监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由于建立连续运行的GPS网络系统进行大坝和滑坡等变形监测,成本较为昂贵,因此,研究低成本的GPS一机多天线变形在线实时监测分析系统也一个颇有实际意义的研究方向。

2.建立“3S”(GPS、GIS、RS)集成变形监测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无线电通讯技术、空间技术及地球科学的迅猛发展,“3S”(GPS、GIS、RS)技术已从各自独立发展进入相互集成融合的阶段[20,21]。“3S”技术集成,可为分析、研究包括变形信息在内的各种灾变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技术支撑,特别是时态GIS(Temporal GIS,简称TGIS)技术的应用,它可以描述四维空间的地质现象,除具有一般GIS的功能外,还能够记载研究区域内各种地质现象随时间的演绎过程,这对滑坡等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3S”集成变形监测系统,也是变形监测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3.建立GPS与其他变形监测技术集成组合的综合变形监测系统为克服GPS技术用于变形监测的不足和局限性,根据变形监测的对象和目的,将GPS与其他变形监测技术(如IN2SAR、摄影测量和特殊变形测量技术等)集成组合形成综合变形监测系统,可实现不同监测技术之间的优势互补。例如,将GPS与INSAR集成组合成GPS/INS变形监测系统,可从离散点位测定进入到四维形变场(x,y,z,t)的整体动态精确测定,使GPS变形监测技术应用范围更加广阔。现在 GPS等空间测地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水库大坝及各种滑坡的精密外观形变监测,而且已经用于研究板块运动、亚板块运动等问题,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GPS等空间测地技术集成组合应用于大范围、整体性的地壳运动监测,将使地壳形变观测在空间域的控制能力和分辨能力方面得到极大地提高,这也为GPS等空间测地技术用于大型工程的变形监测带来了新的机遇,为推进高精度变形监测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4.将小波分析理论用于GPS动态变形分析为了克服经典Fourier分析不能描述信号时频特征的缺陷,可将小波变换用于GPS动态变形分析,即利用小波变换的多分辨率特性,实现GPS动态监测数据的滤 波、变形特征信息的提取以及不同变形频率的分离。通过小波变换提取变形特征的研究工作已经起步,但尚未取得实质性的研究成果。在第21届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大会上,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将“小波理论及其应用”确定为大地测量新理论的研究方向之一。在1999年召开的第22届IUGG大会上,“小波理论及其在大地测量和地球动力学中的应用”再次被IAG确定为GIV分会(大地测量理论与方法)的新的研究课题。由此可见开展小波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重要性。小波分析为高精度变形特征提取提供了一种数学工具,可解决其他方法无法解决的难题,对非平稳信号消噪有着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因此,小波分析理论在GPS动态变形监测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方面将可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过家春.GPS术在桥梁变形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gps技术论文第5篇

关键词:GPS,控制测量,应用实例

 

1 概述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GPS定位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完善,使测绘定位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为工程测量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长期以来用测角、测距、测水准为主体的常规地面定位技术,正在逐步被以一次性确定三维坐标的、高速度、高效率、高精度

的GPS技术所代替,同时定位范围已从陆地和近海扩展到海洋和宇宙空间;定位方法已从静态扩展到动态;定位服务领域已从导航和测绘领域扩展到国民经济建设的广阔领域。对经典大地测量学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它在大地测量学及其相关学科领域,如地球动力学、海洋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探测、资源勘探、航空与卫星遥感、地下工程变形监测、运动目标的测速以及精密时间传递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充分显示了GPS卫星定位技术的高精度和高效益。

2 GPS简介

2.1 GPS构成。GPS主要由空间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站及用户设备三部分构成。

2.1.1 GPS空间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24颗卫星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内,轨道平面的倾角为55。,卫星的平均高度为20200km,运行周期为11h58min。卫星用L波段的两个无线电载波向广大用户连续不断地发送导航定位信号,导航定位信号中含有卫星的位置信息,使卫星成为—个动态的已知点。在地球的任何地点、任何时刻,在高度角15。以上,平均可同时观测到6颗卫星,最多可达到9颗。

2.1.2 GPS地面监控站主要由分布在全球的—个主控站、三个注入站和五个监测站组成。主控站根据各监测站对GPS卫星的观测数据,计算各卫星的轨道参数、钟差参数等,并将这些数据编制成导航电文,传送到注入站,再由注入站将主控站发来的导航电文注入到相应卫星的存储器中。

2.1.3 GPS用户设备由GPS接收机、数据处理软件及其终端设备(如计算机)等组成。GPS接收机可捕获到按一定卫星高度截止角所选择待测卫星的信号,跟踪卫星的运行,并对信号进行交换、放大和处理,再通过计算机和相应软件,经基线解算、网平差,求出GPS接收机中心(测站点)的三维坐标。

2.2 GPS定位原理。CPS定位是根据测量中的距离交会定点原理实现的。如上图所示,在待测点Q设置GPS接收机,在某一时刻tk同时接收到3颗(或3颗以上)卫星S1、S2、S3所发出的信号。通过数据处理和计算,可求得该时刻接收机天线中心(测站点)至卫星的距离ρl、ρ2、ρ3。根据卫星星历可查到该时刻3颗卫星的三维坐标(Xi,Yj,Zj),j=l,2,3,从而由下式解算出Q点的三维坐标(X,Y,Z):

ρ2l=(X-Xl)2+(Y-Yl)2+(Z-Zl)2

ρ22=(X-X2)2+(Y-Y2)2+(Z-Z2)2

ρ23=(X-X3)2+(Y-Y3)2+(Z-Z3)2

2.3 GPS测量的技术特点。,应用实例。,应用实例。

2.3.1 测站之间无需通视。测站间相互通视一直是测量学的难题。GPS这一特点,使得选点更加灵活方便。,应用实例。但测站上空必须开阔,以使接收GPS卫星信号不受干扰。

2.3.2 定位精度高。一般双频GPS接收机基线解精度为5mm+lppm,而红外仪标称精度为5mm+5ppm,GPS测量精度与红外仪相当,但随着距离的增长,GPS测量优越性愈加突出。大量实验证明,在小于50公里的基线上,其相对定位精度可达12×10-6,而在100~500公里的基线上可达10-6~10-7。

2.3.3 观测时间短。采用GPS布设控制网时每个测站上的观测时间一般在30~40min左右,采用快速静态定位方法,观测时间更短。例如使用Timble4600LS接收机的RTK法可在5s以内求得测点坐标。

2.3.4 提供三维坐标。GPS测量在精确测定观测站平面位置的同时,可以精确测定观测站的大地高程。

2.3.5 操作简便。GPS测量的自动化程度很高。目前GPS接收机已趋小型化和操作傻瓜化,观测人员只需将天线对中、整平,量取天线高打开电源即可进行自动观测,利用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即求得测点三维坐标。而其它观测工作如卫星的捕获,跟踪观测等均由仪器自动完成。

2.3.6 全天候作业。GPS观测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连续地进行,一般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

3 GPS系统在地籍控制测量工作中的应用

3.1工程项目及布网方案。,应用实例。台州市路桥区地籍控制测量。其基础控制(GPS四等)测量为路桥中心城区约60km2范围。四等 GPS点19个,其中新布设点2个,编号D0901、D0902,其他17个采用2003年布设的老点,编号采用原点名,联测GPS A级点1个及GPS C级点4个,四等网共实测24个,本次外业数据采集采用6台美国天宝GPS4600LS以静态模式观测。,应用实例。

3.2作业依据。《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城市测量规范》(CJJ8—99);本项目技术设计书。

3.3已有资料成果的利用。路桥区范围内的1:1万正射影像图;测区内1个GPS A级点台州市(A019)及4个GPS C级点黄岩、西山金、上林、路桥作为四等控制网的平面起算数据。

3.4坐标系统。①平面坐标: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中央子午线121度30分。②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二期)。

3.5起算成果。①平面起算数据:起算数据根据省测绘资料档案馆提供的1个GPSA级点及4个GPS C级点;成果为1980西安坐标系,中央子午线123度,经COORD程序转换为中央子午线121度30分。②高程拟合起算数据: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二期),以1个二等水准点及3个四等水准点作为高程拟合起算数据,由于部分四等点在房顶或山头不便于施测水准,则采用拟合高程。

3.6 GPS网图形结构。为充分保证控制网精度,本项目控制测量布设了四等 GPS点19个, GPS网采用网、边联式布网方法,共实测了24个点,参与平差基线向量101条,多基线网中最长基线12397.357m(下水龟~黄岩),最短基线1410.122 m(下庄卢~凉溪),其图形结构主要技术指标见下表一,为全面加强测网图形强度以提高成果精度,增加检核条件,网中布设了11条复测边。

GPS网图形结构主要技术指标表一:

gps技术论文第6篇

关键词:城市建筑;工程项目测量;GPS测量网技术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2-79-2

0 引言

在现今的建筑工程领域中,对项目施工质量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样的发展状况为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对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具有紧密的联系,同样对资源使用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采用先进的测量技术来辅助城市的建设,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项目工程建设后的质量。其中GPS测量技术的应用,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对项目中的各项数据能准确的进行检测,这对保障城市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 GPS测量技术的设计依据

1.1 GPS测量技术设计规范

在建筑工程项目进行设计时,应按照相应的依据对实际应用的技术进行设计。尤其是GPS测量网技术的设计要按照相应的标准对其设计,同时该方面工作的开展属于GPS测量网技术定位中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建筑要求中的重点内容,这对项目工程施工测量的精准度、基准与网型所开展的设计工作。GPS测量网技术设计的依据中,技术规范方面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规范内容:一是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规范,该种规范属于国家标准的范畴;二是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范,该种规范属于行业领域的标准范畴[1]。

1.2 GPS测量技术的任务书

GPS测量网技术设计的依据中,关于该方面测量的任务书属于另一种较为重要的依据。测量任务书主要指的是指令属性的技术型文件,是由业主或者上级项目主管部门所要求与下达的文件。任务书中的内容包含了GPS测量的精准度、密度以及范围,并规定了测量完成时间与相关经济属性的衡量指标。在实际使用时,应完全按照当中的标准,对项目需要的部分进行合理设计。

2 GPS测量技术的实际要点

2.1 精准度方面的设计

精准度作为GPS测量技术中较为重要的一项衡量标准,测量精度设置值的高低严重影响着整个项目工程的设计与整体的布局,同时对施工环节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在项目实际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精准度的标准应根据高层建筑实际的需求和经济方面进行科学的设计,GPS相邻设置点的弦长中存在的误差,能利用下列的公式进行计算:

σ=2(1)

在公式(1)中σ和a代表真GPS基线测量向量的等效距离误差和精度固定的误差,单位为mm,b主要是代表GPS接收机比例的误差代表系数,其中单位为ppm・D;d则是代表测量过程中相邻点的距离,单位为km,在高层建筑GPS中,由于测量相邻点的距离通常低于200m,基于这样的状况,对GPS相邻点的弦长存在的误差应当小于20mm。

2.2 图形方面的设计

现阶段,城市高层建筑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采用GPS网图形包含了三角形、环形以及混合图形,在投资成本允许的情况下,通常选用两种混合型的图形,这样的GPS测量技术构建的图形具有较高的几何性能,能有效的降低测量工程中的作业量。在对实际建筑工程项目的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多个角度考虑常规测量的需要,在GPS测量点进行设计时,应当充分的考虑测量点点位的通视性能;二是实际设计阶段应最大限度的使用该城市的坐标;三是对于高层建筑使用GPS测量技术时,应采用非同步独立观测边的形式,以便形成多个闭环网[2]。

2.3 基准方面的设计

在对GPS测量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到基准的设计,其主要的内容涵盖了位置、尺度和方位三个基准方面的设计,其中位置基准主要是有时给定点的坐标进行确定和计算;方位基准主要是根据GPS基线向量或者是给定点的方位与角度进行计算;尺度基准主要是由两个或更多的电磁波的距离进行确定。通过上述的内容得知,由于GPS测量网基准设计方面涵盖众多的内容,使得GPS的测量结果较为精准,能在实际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得以广泛的应用[3]。

3 GPS测量技术应用案例分析

3.1 城市建筑工程实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GPS测量网技术设计和应用方面的内容,本章主要对A市某建筑工程项目使用GPS测量网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在该项目中建筑物楼层围殴32层,总高度围殴92m,项目总建筑面积为33000m2,由于该项目工程相对较高,在平面和立面的造型相对复杂,采用常规的工程测量方法,无法实现对项目进行精准的测量。基于这样的状况,通过上文的论述得知,GPS测量网技术能对各种的结构的工程项目建筑进行准确的测量。因此,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采用GPS测量网技术的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项目顺利的开展。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其工作的流程相对复杂,如图1所示。

3.2 GPS测量网技术基准的建立

在对该建筑项目工程进行测量的过程中,施工的坐标是按照城市坐标系所建立的。为了便于后期的放样,在实际设置具有GPS定位功能的定位基准点时,应具有实用性。在该项目中,定位点分别设置为:XZ06、XZ07、XZ08、XZ05,这些基准点的设置均在该建筑高层主体内部,如图2所示。

通过对该项目工程中施工测量精准度要求较高,施工工期较短的特征,在建筑主体外部设置了临时的测量基准点,分别为XZ01和XZ02,如图3所示。其中XZ01是距离建筑物约为行的100m的办公楼屋,该位置的视线良好,在实际的工作中便于对基准位置的保护,而XZ02位置设置在距离项目建筑主体约为180m的公路上,该点的选取受周围车辆的影响相对较小,通视状况良好,同样便于设置和保护的工作。

3.3 GPS测量网技术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该案例分析的项目工程中,高层建筑GPS测量数据的流程为:GPS基线结算、GPS测量网的无约束平差、高斯投影和实际坐标的转换。在这样的流程中,项目工程GPS基线解算主要运用了随机结算的计算机软件,GPS测量网的三维无限制平差运用了GPS测量网平差与数据分析系统软件。而坐标的转换则是根据自由编程的程序予以实现的。遮掩一系列的处理方式,使得GPS测量网技术中,对项目工程中数据的处理将更精准。

3.4 GPS测量网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在对该项项目工程采用GPS测量网技术之后,该工程施工的每次数据控制的精准度得到提升,和常规的测量方式相比,具有便捷性和精准性。并且其测量的精准度远远超过了施工规范中的要求,对于较高建筑物的垂直度和的建筑物的标高均实现了有效的控制,项目工程施工测量的效果较佳。

4 结论

通过本文的论述得知,现今建筑工程领域中对施工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单位而言,提高了施工的难度。特别是在结构极为复杂,建筑高度较高的项目施工和测量中,测量技术的应用成为实际施工的重点内容。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下,GPS测量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建筑工程企业的施工起到重要的保障性作用。在此次的论述中,主要对GPS设计依据和技术要点进行分析,并以实际案例来说明GPS技术的应用,能提升便捷性和精准性,对于较高建筑物的垂直度和的建筑物的标高均实现了有效的控制,项目工程施工测量的效果较佳。

参 考 文 献

[1] 陈才菁.GPS配合高等级水准测量技术在龙固矿井地面控制测量网中的应用[J].山东煤炭科技,2011,01:1.

gps技术论文第7篇

关键词GPS技术;高等级公路;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 5―6363(2017)03―0069―02

自进入21世纪后,3s技术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GPS作为上个世纪高新技术,在民用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交通导航、大地y绘等领域。

近年来,GPS技术被广泛运用在公路勘测与设计之中,而GPS所拥有的卫星定位技术促进了公路勘测方法的变革,GPS技术在道路地理信息系统中占据关键地位,是目前我国公路建设中获取立体坐标的有效手段,对促进我国公路勘测和公路设计的发展具有重要左作用。

与此同时,在高等级公路测量中运用GPS定位技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传统线路控制测量的布局手段以及作业方式,具有网点少、精度高而且费用低的特征,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及成果精度。

本文重点在高等级初测与定测中论述GPS卫星定位技术的应用,探讨有关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在传统的高等级公路线路测量中,一般是采用附合导线方式,对线路附近的国家大地点进行加密。但是各个国家大地点的施测年代不同,所以点位精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导致点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出现扭曲,所以,对高等级公路的施工以及线路设计带来极大地不便。

近几年来,随着GPS技术的日臻成熟,并将GPS技术运用到高等级公路勘测之中,采用这一先进技术对线路全程进行整体平差设计,使得作业效率极大提高,充分体现了GPS在高等级公路控制测量中的优势。

1在高等级公路初测中的应用

现阶段,高级公路初步测试的任务就是根据路线的方向在沿途设置控制点,设置路线控制点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平面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任务的需要,并以此作为路线地形图测绘和施工的基础。GPS卫星定位系统本身具有灵活方便、定位准确的优点,在三维的立体坐标中可以快速的获取现场的情况。但是在高级公路的施工中使用GPS卫星定位技术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1等级的确定与接收机的选择

在高级公路的测量施工现场首先使用GPS卫星定位控制网主要是在特殊情况下才可以实施,比如说一些大型的桥梁和隧道工程的勘测和实施,高等级公路的首级控制主要是设置三级的设置网,与大型桥梁和隧道工程的一级和二级是不同的,而高速公路一般是作为四级的施工控制网。在控制点的布设实践中可以分级布设,或者是越级布设。

在高等级公路的测量施工现场,首要的控制测量任务就是正确的使用GPS卫星定位技术,也就是我们通常乘坐的测地型接收机,测地型接收机一般情况下在使用之前必须充分检验其使用性能,在我国高等级公路中使用的GPS接收机一般主要是单频和双频这两种类型,其中双频接收机的最大优点就是不受时间和距离的控制。当边长在20km以上时可以将电离层误差对点位坐标的影响基本消除。而且,还可以将整周模糊值迅速地解算出来,与单频机相比较观测时间短,但是在其精度范围上来看无论单频机还是双频机都可以满足公路控制测量的需求。

1.2作业模式选择

近年来,GPS定位后的处理技术得到了蓬勃发展,多种应用软件相继。在两点间的基线向量如何确定上,供选择的测量模式有许多种,GPS作业模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高等级公路线路的勘测效率。一般可视情况采用静态定位作业模式、快速静态定位作业模式两种作业模式,介绍如下所述。

1)静态定位作业模式。在不同的控制点上分别安置GPS接收机,并设站构成基线,在一个时段内同步观测4颗以上的卫星。将观测时段设置为30min~2h,将所有已观测基线组合成闭合图形,用于外业检核。静态定位作业模式控制测量精度较高高,各级路线控制测量的要求均可以满足。

2)快速静态定位作业模式。将GPS接收机安置在测区内的一基准站上,对所有的可见卫星进行连续地跟踪,依次在各待定点上用另一台接收机设站。这种模式所采用的算法是“快速解算整周未知数”,而且每点只观测几分钟,极大提高了作业效率,但是待定点与基准点间应保持小于20km的距离,而且在观测时段内要提供有5颗以上可供观测的卫星,两台接收机在工作时无法构成闭和图形,因此闭合差检验难以进行,可靠性低,对测量精度有特殊要求的测量控制网并不适用。

2 GPS网坐标变换

GPS定位隶属于WGS 84地心坐标系统,在国家或地方的参心坐标系中属于实用的控制测量成果。所以为了更好的对数据进行处理,要转换GPS定位成果,一般采取的解决途径为:设与原地面控制网点重合的新网点,而且将重合点控制在3个以内(包含3个),为GPS网与地面网之间转换参数的确定提供便利,进一步对GPS网约束平差,并在地面网框架内进行,重合点是GPS网约束平差时的基准点。

经过近几年的相关实践,证明:GPS网约束平差的精度值受到点位分布的影响,尤其是在地面点的误差较大时,此时将对GPS成果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与地面经典网相比GPS网的相对精度占据极大优势。根据GPS网无约束平差结果可以看出,在加入地面已知重合点后,GPS网约束平差结果的精度不高,这个主要原因在于不合理的重合点数据的错误引入。而且,重合点已知数据本身就含有一定的误差,但是若其对GPS网最后平差结果的影响在精度要求范围内,则认为这一数据的引入是合理的,反之则认为其精度含有粗差。

3公路设计用图对基准点的精度要求

当前,我国在地形测量中,一般把地形的控制点和最大的地点之间的平面误差控制在0.1mm之内,可以说要求非常的严格。所以说,相邻大地点之间的边长误差必须控制在更小的范围内,才能指导地形控制测量。在高等级公路线路的GPS勘测中,沿线并无太多的大地点可共联测,点位之间的距离在几十公里以上。为了达到测图的控制标准,就一定要保证点位之间的相对精度。

gps技术论文第8篇

[关键词]测绘管理;系统定位;三维坐标;控制网点

1 GPS技术的概念

1.1 GPS系统的定义

GPS是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的简写,其中文译名为全球定位系统,该系统研制于20世纪的90年代,是由美国研制出来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具有高精度、多功能、全天候以及高效率等四项特征,是一种非常严密的测绘工具,深受用户欢迎和喜爱。

GPS工作的顺序分为三步;第一步是GPS系统接收机捕获卫星的信号;第二步对该捕获的信号进行一系列处理;第三步是计算,由计算得出检测站的三维位置信息等。

1.3 GPS系统的组成

GPS系统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空间部分;另一部分是地面控制部分;最后一部分是用户设备部分。

1.4 GPS系统工作所具有的特点

GPS系统工作具有非常多的优点:比如高精度定位、检测站间无须通视、观察时间短以及可以提供三维坐标和操作简便。

GPS定位的高精度并非纸上谈兵,而是有科学的数据验证得出的。据了解,某官方科研机构对此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统计,得出的结论非常惊人,在50km内GPS精度可以达到6~10m,这样的高精度是传统检测方法不敢想象的。

GPS定位在观测时非常方便,完全不需要和传统方法一样,进行站间的通视,只需保持检测站上空开阔,就可以顺利完成检测过程,这样不仅效率高、实施易,而且能够省去很大费用开支,非常有利于GPS技术的推广。

GPS定位系统在进行观测时,所需时间非常短。而且随着技术和软件方面的不断更新与提升,GPS的观测时间将会越来越短,数据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实时定位,GPS定位系统在观测时每站观测仅用几秒钟。

以往以传统方式确立三维坐标时,很容易出现问题,要依据经典地网进行平面和高程的不同测量结果来确立。但在用GPS系统确立三维坐标时,可以非常直接精确地测定观测点的三维坐标,省去许多烦琐步骤。据悉,现阶段GPS已经完全可以实现四等水准的精度测量。

此外,GPS的接收机也会不断更新,毕竟高科技发展迅速,手段也越来越多。经过改造的GPS接收机,体积会越来越小,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而且重量也会越来越轻。随着这些变化和改造的发生,测量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也会越来越轻,野外测探工作也将会越来越顺利开展。

2 GPS系统在国土测绘中的应用

地籍测量的内容主要包括规定区域内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面积、界限以及权属与使用现状等,此外,还要测出土地的形状,有了GPS定位系统,无论是国土测绘管理,还是地籍测量、地籍控制测量,都变得更加便利。过去的传统常规地籍测量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实施困难,且效率低,精准度不够,GPS技术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地籍测量是国土测绘管理的核心,而地籍细部测量更是其中最为不可或缺的部分,测量过程十分复杂,需要测量清楚单元土地的权属特征点、线、外形、位置、数量等各项指标。某些隐蔽区域接收GPS卫星信号非常困难,为了提高地籍细部测量的效率,可以使用各种测绘工具和仪器,如全站仪、涓距仪、经纬仪等,同时也能运用多项方法,比如解析交会法、极坐标法、图解交会法等,这些都有助于完成地籍勘探和测量。

以往使用的经典三角测量控制网,无论在可靠性、准确性,还是全面性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同时成本比较高,对测绘工作的大量开展非常不利。于是,在专业人士多次的研究探讨后,成功建立了GPS 技术观测网并投入使用。比起传统的观测网,GPS技术观测网更加高效、更加精准,尤其对于大范围的国土测绘管理作用非常大。

还要注意的是,GPS 技术地籍控制网的设计还不够完善,存在的问题不少,这都需要专业人士齐心协力,不断地进行摸索研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完善和改进。为了更完美地发挥GPS技术的作用,少受磁场和地球自转等不可抗因素的干扰,减少信号接收中存在的误差,需要不断发现,早日找到客服误差的有效方法,进一步提高国内国土测绘的精度。

3 GPS 技术需要改进的方面

地籍控制网点的密度、精度在测量中非常重要,起到影响测量结果的重大作用。为切实保证采集各类数据和信息时的准确性,以及测绘地籍图件的精准度,在进行地籍测量时,一定要对地籍控制网点的密度和精度采取有效的控制。在控制中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如下:最大限度地加大和扩张控制点密度,使GPS地籍网的界址点更为密集,使根据图根点测定图根点的过程更顺利。此外,GPS地籍网的边长和传统的不同,需要根据不同需要和状态进行布设。

方向、尺度、位置是GPS地籍网的基准点的主要三个方面,需要密切关注。一般来说,GPS地籍网基准点的确定是相对复杂的,要经过对网的整体平差计算来获得具体的参数和数值,因此在实际设计GPS地籍网的基准点时,首要任务就是计算和确定地籍网的位置基准。在进行GPS地籍网的平差时,运用最小约束法,确保网点位的精准度与位置基准达到最大精确度。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