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6 15:53:3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执勤执法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对所需要赔偿数额进行估算的专门制度。秦汉律在对官有物资损失进行准确确定的时候,推行的是估算的方法,出土的秦简《效律》中有详细的记载说的是检验官必须对官方的所有器物进行检查,如果发现有与登记册数目不符的情况,那么就应当依照《资律》的相关规定进行赔偿,如果《资律》中并没有对所需要赔偿的内容进行规定,那么就应当选择估价的方式进行赔偿。在文献《工律》中有这样的记载“:人段(假)而而毋……以资律责之。”用现代化的方式翻译就是,针对收回的官器如果并没有标记或者与官府标记中的相关规范不符合,那么当事人就应当依据《资律》中的相关要求,履行赔偿义务。
2.为确保财产赔偿能够顺利推行而指定的登记造册制度。为确保赔偿对象能够真正地获得赔偿,秦汉两朝的政府机构在关于赔偿关系的登记中,也是十分严谨的,其不仅仅会登记与赔偿责任人相关的内容,还明确地记载需要赔偿受损失对象的赔偿数额。近些年考古发掘的文献资料显示,登记造册的内容往往与个人赔偿无关,绝大部分都是公共财产性质的损害赔偿。秦律中有十分明确的记载:损害公物这一事件中,与其相关的赔偿责任人、赔偿财产数目都必须有详细的登记,并且这些登记资料必须及时上缴给主管人员少内,《金布律》中有这样的记载:县、都官员负责对赔偿金额进行登记、并将赔偿者切实的赔偿数额交给负赏(偿)者,啬夫则需要将赔偿的资金数个交给其直接管理长官以及其他的冗吏,以上的行为必须由专人记载,登记工作完成之后交给少内,少内负责对相关资料进行存放、管理。
3.索缴制度。封建社会中,当时的交通运输是十分落后的,他们除了人力,只能使用牛、马等牲畜进行交通运输,一旦涉及财产赔偿的当事人因为种种原因,家庭地址出现变动,距离相对较近的范围或许影响不到赔偿债务,距离较远的情况则十分有可能会导致赔偿债务无法实现。为解决这个问题,秦朝法律专门进行了规定,指出一旦官府与当事人两者之间的确存在债务关系,那么如果后来债务人居家地点发生改变,那么为了方便两者之间债务偿还出现各种麻烦,债务关系将随机进行转移,转变为债务人与所迁入地县之间的债务关系,由其最新居住地的政府索要或者赔偿相关经济损失。换句话,就是原住地政府在行为人搬迁之后,两者就没有任何债务关系了。
二、秦汉财产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的特点
首先,秦汉赔偿法律制度最突出的特点存在于,在绝大部分的情况中,赔偿责任是依附于刑事制裁的。这与秦汉统治时期法律诸法归为一体,将刑看做是统领诸法的社会现实决定的。鉴于此,一旦出现财产权受到意外侵害的情况,绝大部分是会对其进行论罪处罚的,通常来讲都是首先进行科处刑罚,赔偿情况则需要统治阶级进行判定之后才进行确定:情况严重的故意侵害财产犯罪,施以重刑处理,资金赔偿往往不再追究;对于绝大部分的侵害财产行为,一般都是刑事处罚与资金赔偿相结合的方式处理的,且物质上的赔偿损失基本上都是处于刑事制裁的依附位置;只有极少数的情况才会进行简单的物质处罚。
其次,秦汉赔偿法律的对于赔偿的规定,以公物赔偿为主,十分关注在法律层面上保护国家公共财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对于法律制定上,关于财产损失赔偿是由针对个人的赔偿以及针对国家财产经济赔偿两大部分构成的,通过这两部分的详细观察,不难发现无论是在规定所占篇幅还是在规定严谨程度上,国家层面的赔偿都往往十分详尽,而针对个人赔偿,内容少,而且严谨程度不足。第二,在针对损害官府财产行为人的法律制裁上,法律内容中有异常严密的赔偿追究制度,举例说明,有诸如扣除行为人的薪金以及固定收入,行为人可以通过服役偿还、负责管理行为人的官府进行替代偿还等等,始终将保障国家利益作为重点。第三,赔偿过程中将补偿主义作为总的方针,惩罚只是极少数的情况,在秦汉法律中,对于造成的实际损失,法律往往要求平价赔偿,而并没有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经济惩罚。
涤荡心灵,发人深省!5月22日,美丽的西子湖畔,第二届两岸四地亲子文化论坛暨亲子教育研讨会在国际婴童之都杭州顺利举行。两岸四地文化名人齐亮相,“面对面”地就“公民素质与亲子文化”展开热烈谈论。大师们激扬现实、针砭时弊,人人观点独到,个个壮怀激烈,通过畅谈“小公民大素质”,把脉亲子文化的未来,为亲子文化再续前势,智领了亲子文化新一轮的风向标。用贝因美董事局主席谢宏的话来说,亲子文化是全人类共同的话题,也是两岸四地共同的话题。公民素质、亲子文化事关社会和谐、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所以必然成为社会的主旋律,文明的标杆。 左起:谢宏、李文、曹景行、刘羡冰
忧虑来自现实――亲子文化缺失的现状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孩子?”演讲开篇就谈及近期频发的校园凶案、杀亲案,谢宏对此深表忧虑。作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作为贝因美首席育婴专家,作为一名父亲,谢宏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现象的本质是社会个体因缺乏社会和家庭的关爱而导致的极端行为,是因亲子文化缺失直接造成的社会悲剧。
谈到社会问题体现的公民素质,台湾著名学者李文有话说。她言辞犀利,一开腔就显示出了强大的气场。李文对国人的种种现状进行抨击,从热点新闻富士康“十连跳”,讲到她亲见的随地吐痰,再到飞机上的规劝当众喧哗,其热辣的评论给浮躁的社会现实以当头棒喝。“我们这一代可能没救了,我们都盼望下一代能更好一点!”李文此话一出,语惊四座。
香港著名学者、资深传媒人曹景行举了两个例子阐明社会问题与亲子文化的关系:北京几百个老人通宵排队,为自己的孙辈们上优质幼儿园排队拿号;家长从小护养孩子到进大学,为已经成年的孩子上大学作选择。“这样的孩子很难有独立人格,更谈不上公民素质。”曹景行得出这样的结论。
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摆事实讲道理的著名教育学家、原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刘羡冰言辞恳切,“不要请一个菲佣,买个电子游戏机就代替了父母教育”,“55%的市民从不看书,1/3的学生从不看书,这个问题也比较严重”。
有救没救?――提升公民素质的着力点
“上梁不正下梁歪”,李文对家长道德教育、礼义廉耻的担心不无道理。难道真的像李文说的那样,如今的公民素质已陷入“绝境”,已无可救药了么?嘉宾们就这一问题拉开阵势各抒己见,无数发人深省的观点在这里碰撞。那么该如何提升公民的素质,特别是让小公民的大素质呢?我们共同聆听这个时代值得关注的主流声音。
央视著名主持人周洲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定了一个基调:“我们这一代也不是没救了,我们可以自救。”的确,要做好亲子教育,父母自身的言传身教很重要,家长首先应以自己的优秀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孩子的身先榜样。谢宏先生认为这个问题的提出,说明大家都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那么家长更应首先做一个合格的家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子教育应注入更多的爱,可以是无条件的但是是有原则的爱。
刘羡冰也认同这个观点,认为既然大家都把公民素质提出来讲,那就是尚有希望,倘若根本不值一提,那真是没救了。她认为要更新教育观念,以科学的态度,认真把所有的社会力量动员起来,灌输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让下一代健康成长。
另外,刘羡冰还主张家庭教育更开放一点,比如澳门人就能把西方的自由、平等思想和中国儒家奇妙地结合。“人是会选择的,是可以不断完善的,会选择好的东西,摒弃不好的东西。”
曹景行则提倡让孩子快乐、自然地成长,父母不要为孩子设计未来,不要以自己作为标准衡量孩子,不要剥夺孩子的快乐,让孩子在正常的环境下成长,相信他们应该拥有更好的未来。曹景行还给出了一个最“应景”的建议:家长们可以把时下大热的世博当成课堂,“把孩子的眼界打开,再不要被升学和考试所束缚”。
谢宏先生以育婴专家的专业眼光、敏锐的洞察力,对如何提升公民素质,发扬亲子文化进行了有力注解。他认为,亲子文化最需要保留的是忠信仁爱,亲子文化应提倡孝道向爱道转化,爱应该是双向的,开放的,父母应该用科学的生育、养育、教育方法培育好孩子的早期人格,那就是成功生养教的核心――“五个学会”,即: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沟通,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有益的尝试――亲子文化进行时
作为国内婴童行业的领跑者、中国亲子文化的倡导者,2009年贝因美联手浙江大学成立中国第一家亲子文化研究中心,中国首部《亲子文化蓝皮书》以来,亲子文化也以其多样化的实践方式正在成为社会主流文明的旗帜。
从贝因美策动万户家庭参与亲子游计划的落实,到新浪网的亲子文化大讨论不断保持的热度,再到全国各地不断涌现的以“亲子”为头牌的各种服务门店的兴盛,亲子文化正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进社会的方方面面,助力了和偕社会的不断推进。
在论坛的多元探讨环节,来自浙江大学贝因美亲子文化研究中心的蒋风冰报告了第一批研究最终设立的7大课题组,涉及哲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等人文社科交叉学科。这都是亲子文化落地的有益探索。在未来的一年内,课题组还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调研,并作深入的理论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将包活人类学影视片、中国亲子文化调研报告、当代亲子文化口述和个案集、理论研究报告等,为重建中国亲子文化占领理论高地。
论文关键词 森林公安民警 执法权益 生态安全职能
森林公安队伍也是一支准军事化队伍,警察职业是和平时期排在第一位的高风险行业。近年来虽然蒙自辖区未发生过森林公安民警执法权益受侵害的案件,但随着林权改革工作地深入推进,在执法过程中也时有发生群众阻挠或软抗拒执法的不良现象。为此,维护森林公安民警执法权益工作任重道远。下面我就维护森林公安民警执法权益几点思考与大家分享。
一、当前维护森林公安民警执法权益工作面临的问题困难和现状
当前森林公安机关从上到下都成立了维权委员会,说句实实在在的话,仅仅是从上到下以文件落实文件一纸空文的维权机构而矣,真正能发挥多大作用就不言而语了。通过走访机构编制部门及其它渠道了解,目前全州、全省乃至全国大部分县(市)局森林公安机关执法维权现状是政工部门都没有成立,更不别提有专门维权机构和专业维权民警了。当前,维护森林公安民警执法权益面临以下“三个”不协调,即:一是群众信任错位的不协调。不少媒体为抢看点、找卖点,在宣传报道时,过分“勾勒”民警不足,故意扩大负面报道,甚至捏造虚假新闻,严格误导群众,损害人民警察形象,引发了当今社会群众不信任警察的“信任危机”;二是警力与任务不协调。由于警力严重不足,而当前林区社会治安形式又日趋严峻复杂,森林公安民警为保一方林区平安,不得不超负荷连轴转。不少民警家庭因工作顾及不了家人而破离,有近九成民警因工作压力患上了焦虑症、抑郁症等,不少民警因过度劳累身体被摧垮、甚至英年早逝。三是工作与待遇不协调。警察经常加班加点工作,但警察的工资与工作量不成正比,警察一天收入远不如擦鞋工人一天收入成为见怪不怪的事。比如€讇资猩止簿职炖淼难顎讇拙壑诤迩懒帜景浮S捎诟檬懈谜蚋么逦嵩诹秩ǜ母镏忻挥邪鸭辶秩ㄈ啡ǖ交В顎讇字么逦被崃斓即矸峙浼辶帜臼找娌还绞保途奂敬迥信仙?00余人实施了哄抢集体林木行为,森林公安接到报警后,立即组织全局在家18名民警前往进行制止,制止现场100名群众不但不听,反而用部分群众把森林公安民警团团围起来恶言相向,部分群众仍继续我行我素把集体林木视为已有哄抢一空搬运回个人自己家中。森林公安18名民警不管向群众大讲特讲国家政策也好,还是运用法律武器提醒也罢,疆持了10几个小时,根本摆脱不了被群众围困的尴尬境地,最后只好请示当地市委政法部门批准同意,求助地方行政公安派出50多名民警,在强大的人力、武器和装备镇慑下,才得以有理有节地强行驱散解困。
二、当前森林公安民警产生“怕处理纠纷、群体性事件,怕带枪械执勤等心理负担”的主要原因
一是执法环境错综复杂。随着改革进入深水期和攻坚期,利益格局面临重新调整,林区群众个人发展利益与整个生态效益维护矛盾凸显、涉林违法犯罪高发,森林公安民警在执法工作中面临的不可控、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大幅增多,导致其执法权益受侵害的风险日益增大。二是立法保护工作缺失。事前缺乏执法规范。在出警执勤方面缺乏统一的、有法律强制力的执法语言和执法动作方面的具体规范;事中缺乏武器保护。现行法律对什么情况下使用武器(枪支)、如何使用武器(枪支)的规定过于原则笼统、不具操作性,极大地束缚了民警手脚;事后缺乏惩治措施。现有的法律法规对实际工作中大量存在的:围攻揪打、撕扯衣服、谩骂侮辱民警的行为,没有适用条款作为处理依据,往往是放纵不管。三是民警自身素质不高。由于种种原因,民警的执法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执法思想不端正,存在特权思想;有的法律业务知识欠缺,执法行为不规范、说不服群众;有的缺乏培训锻炼,体能技能心理素质差。四是民警防护装备欠缺。目前森林公安刑侦、治安和派出所执法一线部门民警人手一套单警装备都配备不了,缺乏必要的警械、武器和防护装备,在制敌过程中由于敌我之间力量或武器悬珠太大,民警控制防护底气不足经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劣势地位。比如€讇资猩止簿职炖淼膧讇桌姆チ帜景浮=昀词芄谕馐谐⌒枨蟮挠跋欤叭摺奔鄹窀哒牵簧僦种不Я饺昃统闪吮⒏唬种病叭摺背闪藔讇椎厍钊让诺牟担孀胖种踩嗽焙椭种补婺5睦洌视χ种病叭摺钡牡乜槌鱿至斯┎挥η螅烁鋈怂嚼智褐谖奘庸曳煞ü妫幌ㄉ瑁阎种病叭摺钡乜榇优┑刈蛄肆值亍?013年€自聙兹崭玫厍鴢讇渍騹讇状逦醼讇状迕裥∽?0多名村民,以与国有林场林权存在争异、借口自家祖祖辈辈在该村居住生活树应该是他们的、地也应该是他们的为由,企图将国有林木、林地私分占为已有用来种植“三七”,该村就实施了集众把国有林场种植的林木砍掉的行为。森林公安接到报警后,立即派出6名民警和林业局3名工作人员一同前往进行制止,制止现场50多名群众不但不听,反而用部分群众把森林公安民警和林业工作人员团团围起来恶言相向,部分群众仍继续我行我宿把国有林木视为已有砍伐搬运回个人自己家中。森林公安民警和林业工作人员不管向林区群众大讲特讲国家方针政策也好,还是运用法律法规武器提醒也罢,对峙了8个小时,根本摆脱不了被群众围困的尴尬场地,最后只好请示当地市委政法部门批准同意,求助地方行政公安派出30多名民警进行武装强行驱散解困。
三、维护森林公安民警执法权益几点对策措施和工作建议
1.建议从上到下森林公安机关要加大解决维护民警执法权益工作机构设立、人员编制增加、专业民警引进及开展一线执法维权工作推进力度。同时加大向政法委请示汇报,形成由政法委牵头,公、检、法、司、森林公安等政法成员联动维权机构和长效机制,使森林公安民警维权工作有机构抓,有人管。
2.建议从上到下森林公安机关要通过公、检、法及人大多方汇报协调努力对执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及其制裁措施早日做出明确具体规定,对维护森林公安民警执法权益提供法制保障。
3.建议从上到下森林公安机关要加强一线民警“三懂四会”教育培训,即:懂方针政策、懂法律法规、懂业务知识、会擒敌自卫、会执法执勤、会管理服务、会群众工作。
4.建议从上到下森林公安机关要加强民警心理疏导提高心理素质。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定时地请一些专家型心理师,开通心理咨询执线,对森林公安民警进行以逻辑推理、记忆能力、情绪控制、放松访谈、人际关系等为主要内容的心理训练,不断增强民警社会心理能力。
5.建议从上到下筑牢民警执法办案群众基础。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森林公安民警从上到下尽可能地减少各种应酬,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执法办案主业上,改变以往坐等群众报案反映问题为主动深入群众当中解决问题的工作方式,真正进村入户特别是深入到有困难的群众家中,真正弄清困难群众在想什么、在盼什么,进一步加强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帮助困难群众办点好事、做点实事、解点难事,用真挚情感和实际行动赢得群众对森林公安工作理解支持,真正搭建和筑牢森林公安执法办案的群众基础。
6.建议从上到下森林公安机关要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提高公众对警察职业的认同感和理解度,减少森林公安民警执法阻力,积极构建和谐融洽的警民关系,为开展民警执法权益维护工作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7.建议各级森森公安机关要加大投入为执法一线执法森林公安民警配备对讲机、执法记录仪、防弹防刺背心、防割手套、防弹头盔等必要的单警装备和武器,以便固定现场证据,为依法打击侵害民警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提供有力保障。
8.建议各级森森公安机关要加大对各级党委政府请示汇报,极力推动落实从优待警一系列关爱民警制度,落实公安民警生活待遇“高于地方、略低于军队”的规定,确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体现公安民警职业特点的工资待遇。
[论文关键词]飙车;危险驾驶;责任
一、飙车行为的愈演愈烈之势
受国外和港台一些影视剧和赛车节目等比赛惊险场面以及一些汽车广告中诱惑影响,改装车、飙车在一些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年轻人眼中成了潮流、时尚、刺激的代名词。近年来,“飙车”行为也开始在国内一些大城市出现,展现“汽车漂移一族”的电影《头文字D》的场景常常再现于现实生活。可在现实中我国却是汽车交通事故多发的国家,汽车交通死亡事故率占全球的15%。
2009年5月7日,浙江省杭州市文二西路发生一起改装三菱车因超速驾驶撞死人的事件,使得群众对飙车的愤怒提升到了顶点。谭某,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人,为家中的独子。2002年,谭某以优异成绩考取浙江大学通信工程专业。2006年,谭某毕业后就职于杭州依赛通信有限公司。肇事者胡斌,20岁,杭州师范大学体育系大二学生,并曾获得首届杭州卡丁车大赛冠军。2009年5月7日晚八时许,谭某在浙江省杭州市文二西路被胡某所驾驶的改装三菱跑车撞飞后不治身亡。法院认为,被告人胡某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规,驾驶机动车辆在城市道路上严重超速行驶(注:经鉴定,胡斌当时的行车速度在每小时84.1至101.2公里之间),造成一人死亡并负事故全部责任,其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判处被告人胡某有期徒刑三年。“飚车”夺命行为之所以引起公愤,是有的肇事者把自己的一时快意凌驾于他人生命权之上,但为什么“飚车”现象在一些城市愈演愈烈?究其原因就是法律制度存在不足,制裁不力。
二、设立危险驾驶罪是打击飙车的有力支撑
由于法律上存在不足之处,飙车成为某些人的时尚。一些年轻人热衷于在一些车友论坛中讨论“飙车”的技巧,讨论改装车辆的心得体会,并通过手机、QQ群、微信等现代通讯工具非法召集聚会,在深夜中犹如疯狂老鼠一般横冲直撞。在横冲直撞的摩托飙车党中,一些“飙车族”甚至成为某些人心目中的英雄,完全把公众生命安全当儿戏,其中飙车党低龄化、女性化更加值得警惕。陕西电视台第一新闻节目就曾报道:2013年5月13日西安交警曲江大队民警在执勤中发现,三十多辆摩托车竟然在西安曲江东路上互相追逐,扰通秩序。民警赶紧进行制止。随后将两名“党首”带回调查,却发现竟然是刚满十八岁的少女,还是无照驾驶。
我国目前的道路交通法规规定:在城市道路超速20%的,罚款200元并处记3分处罚,超速50%的,罚款1000元并记6分,同时吊销驾照。但是现在看来飙车一族并不惧怕交警部门的罚款和扣分,心里抱有“只要不撞人罚钱无所谓”的心态,甚至还有“就算撞了人撞死了人无非花钱摆平”的极端想法。现实中,能开得起跑车或者高级改装车的人一般家境殷实,对信用污点并不在乎,也不顾忌行政处分的不良档案。
要想彻底治理都市飙车就必须将其上升到刑事制裁的高度。2011年5月1日起,我国《刑法》修正案新增的“危险驾驶罪”正式实施。“危险驾驶罪”设定了两种情形:一种是机动车驾驶人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俗称“飙车”;另一种是机动车驾驶人在道路上醉酒驾驶。这意味着飙车和醉酒驾驶不再是一般的交通违法行为,而是一种犯罪行为。
但是2011年5月1日《刑法》修正案新增的“危险驾驶罪”实施以来,鲜有飙车车手因为飙车行为入刑,恰恰相反的是该行为依然大量存在,而且更加隐蔽了。飙车族都很警惕,见到交警就跑,但按照有关规定,出于对驾驶人的人身安全考虑,执勤民警不能对加速通过检查点的车辆进行围追堵截,只能通过摄像设备记录违法行为并日后处理。往往是市民报警,警察前去驱散,驱散过后飙车族继续重新聚合。由于飙车族选择飙车地段多变,时间不稳定,加之其对雷达测速采取规避手段,因此抓获有一定的难度。另外由于测速设备有限,且测速的时间地点必须是全程摄像,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查获飙车危险驾驶行为的现行取证难度。
《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二条第一款关于飙车行为的界定是“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追逐竞驶行为发生的场所是“道路”,证明追逐竞驶行为不一定局限于通常的街道、公路、高速公路等,只要是供不特定人、车等使用的可通行路段均可纳入“道路”范畴。但追逐竞驶行为要想入罪还须“情节恶劣”,笔者认为,加上这“情节恶劣”的定罪前提不利于打击都市飙车行为,在情节考虑上,有关司法部分和审判部门应该有更加细致的规则出台。
三、飙车行为认定中的应当注意的情节
刑法设立“危险驾驶罪”是一次法治进步,对于社会、对于公民,都有着不言而喻的意义。“飙车”这类驾驶行为,只要一经实施、发生,本身便已构成“情节恶劣”:即将其他车辆和行人的公共安全置于现实和潜在的巨大威胁和恐惧之中,同时也将自身车辆和乘客的财产生命安全置于高危的险境之中。因此,如果无视这种行为本身天然具有的“情节恶劣”,非要给“飙车”再加上一个“情节恶劣”的前置条件,那么,不仅显得“画蛇添足”,而且无形中也将消减“危险驾驶罪”应有的积极司法价值和意义。
认定飙车行为难恐怕也是执法部门的一个顾虑。警方对于飙车族还存在取证、查处难。现在抓超速基本上还是靠非现场执法,即“电子警察”来拍摄,但对于飙车族却往往作用不明显。因为“飙车族”在“飙车”时基本上将号牌
蒙住或是直接取下号牌,特别是轻便摩托车,基本上是没有号牌,且速度普遍较快,即便被监控设备拍摄也无法证实,造成许多案件无法查处。飙车行为一旦在证据上固定不下来,将来执法部门在控辩阶段容易被动,抓获飙车人员远不及醉酒行为这么实在,恐怕也是查处飙车难的一个因素。
而对于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如何认定飙车的情节恶劣,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追逐竞驶的地点
追逐竞驶在道路车流量和人流量大的地方危害性高于僻静之地。追逐的地方是否在学校、医院、交通枢纽、车站码头、住宅密集区域、大型购物场所附近,在以上地方飙车应认定为情节恶劣。
(二)追逐竞驶的时间
是否飙车发生在上下班高峰期、庆祝集会时期、深夜休息时期、交通管制时期,如果发生在此类时间应该认定恶劣。
(三)追逐竞驶的车辆
如果是专门驾驶经过改装的大功率车辆那么说明其驾驶人主观恶性大,对自己行为更加放任,追逐飙车的而刻意为之,应属恶劣,而且改装车辆与原型车辆差距越大说明恶性越强烈。是否故意遮挡车辆号牌逃避处罚,是否多辆汽车在一起追逐驾驶,驾驶车辆时是否开爆闪灯光和警笛都是考虑情节恶劣与否的标尺。
(四)飙车驾驶人员的个人情况和表现
在这所美丽的校园里,没有人知道这里汇集了多少响当当的荣誉:“中国名校”、“全国基础教育六百强小学”、“中国特色学校”、“全国优秀家长学校”、……无论哪一个,都昭示着这所小学60多年教书育人的深厚积淀。“三完小名声在外,不仅仅因为我们获得了一个个沉甸甸的荣誉,最让我们引以为豪的,是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培养合格的现代小公民,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坚持‘质量是生命,德育是灵魂’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以公民教育带动德育纵深实施,走出了一条实践探索之路,在湘南大地开出了一朵璀璨的公民教育之花。”眼前这位秀气中透出干练气质的知性校长,就是三完小的当家人、全省知名特级教师张丹凤,她的话语中,透出一股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气魄。
确实,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是幸运的,他们在这里健康成长,在这里度过美好的童年时光,在这里展现丰富多彩的才艺、放飞多姿多彩的梦想,接收人生的第一缕阳光。他们的身上,折射出一股特有的气质,让人一眼就能看出:这就是三完小的学生。
于是,在三完小采访的日子里,我们聆听到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我们收获到一个个沉甸甸的感动,都是关乎三完小全体教师“为了花儿绽放”的美丽宣言,下面采撷的束束浪花,就是实施公民教育的真实写照。
执法严明的“小交警”
如何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舒适而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这是每个学校都很重视的课题。安全教育,既是家长们尤为关注的,是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保障,也是培养孩子们公民意识的重要一课。
在孩子们还没进入校门时,一道交通安全教育的课题就摆在了眼前――三完小门前,有一条不是很宽的马路,以前,每到孩子们上学放学的时间,人流车流混行,成为老师和家长最为担心的安全问题。
主管德育的副校长魏蔚告诉记者,为了加强交通安全工作,学校借助交警部门的力量,与交警部门合作,在学校建立“交通安全教育基地”,筹建了“交通安全阅览室”、“交通安全电教室”和“宣传栏”。交警部门定期派出警官来校进行交通安全讲座。
2011年3月9日,“交通安全校园行”――郴州公安交警护卫天使活动启动仪式在该校举行,全市“女警护学岗”在该校挂牌。为配合此次行动,学校专门从四年级以上的中、高年级孩子中选拔小交警,由女警护学岗的交警们负责培训。于是,郴州市三完小就有了这样一道特别的风景:在校园内的操场上,在文体活动时间,由每班选的四名学生组成的小交警培训班,在交警阿姨的指挥下,学着标准的交警手势,认真地听着交警阿姨讲解交通安全知识。在校外的马路两端,在每天的上学和放学时间,两名女交警分别带着学校的四名小交警执勤,杜绝机动车辆通行,确保学生安全。
设立小交警的举措不仅切实增强了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和防范交通安全事故的能力,更让孩子从小培养了社会责任意识。“无论是校长,还是老师,还有送自己上学的家长,只要是自己值日,这些小交警就会‘六亲不认’,一律按章办事。有回,我班上的一名家长送孩子来上学,一到马路口,这名叫刘凯的同学立马下车,伸手拦住母亲的车不让进,还振振有词:我现在是小交警了,不能,你再进就堵住学校的通道了,请回吧!后来这位家长特地给我打电话说道,没有想到学校的小交警活动搞得这么有板有眼,我之前还以为是作秀,现在我感受到了,孩子的责任感、正义感、使命感都在日益增强。”5年级年级组长姜红月老师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件小事。
小交警活动的精神正延伸到学校每个角落,每一个来接送孩子的家长无不感受到学校的安全氛围,将注重安全转变成为一种行为自觉,成为孩子甘于担当、主动奉献的一个切入口。
魏蔚说,从校门外的马路走向学校,然后再在校园走一圈,你会有一个奇特的发现:以前在校门口的马路上,尤其是在上学的时间段,学生和家长吃过早餐后留下的白色垃圾十分刺眼,而现在,路过这里的行人再也看不到这种景象。校园里,你竟然看不到一个垃圾筒,而校园内的操场上,在孩子们欢呼嬉戏的场所,你依然看不到塑料食品包装袋、纸片等垃圾。“这一切,得益于我们大力推进的小城管活动的深入开展,培养了孩子们作为小公民应有的良好的社会公共卫生意识。”
学校大队辅导员赵晓明老师向记者这样描述:为改善学校的卫生环境,学校决定参照城市管理执法队成立学校小城管队。小城管队员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每天利用课间休息的时间在校外马路或校园内执勤。他们不怕脏不怕累,带头捡起地上的垃圾,见到不文明行为立即指出来,为建设整洁美丽的校园做好表率。从几十个小城管队员渐渐到全校师生,都成了城管队员、爱校护校小卫士。
优雅礼让的“小绅士”
小学是人生的起点,也是各种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引导小学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在三完小,大气做人、大方待人、大胆做事的“三大”和爱自己、爱他人、爱环境的“三爱”已经成为全体学子的行为准则。这其间,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三完小率先推行的“小绅士”、“小淑女”评选活动。
“作为学校一名班主任,也作为一个就读学生的母亲,我对孩子在‘小淑女’、‘小绅士’评选活动中的变化是感到惊喜的。”王静老师告诉我们,她读一年级的小孩李思源为了争当“小淑女”,在学校不仅学习上积极主动,放学回家后还主动给自己打下手做家务,主动给爸爸沏茶,主动与小区内的小孩子分享她的精美小吃。以前调皮任性的“小辣椒”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活泼而优雅,礼让又勤奋的“小淑女”了。“这变化真不是我们家长能给的,而是学校营造出来的浓郁氛围的结晶。”作为少先队辅导员的王静如是感叹。
说话间,政教处副主任左娟拿给记者一张《郴州市三完小校园“小绅士”、“小淑女”评选活动方案》,里面详细列出了评选标准。记者数了数其中的细则,足有35小条之多,可见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是花了很多心血的。
“我们的评选活动是常态的、机制的、恒久的,不是搞一阵风,而是实实在在让争做“小绅士”、“小淑女”活动成为三完小每个孩子的精神自觉与行动追求。”左娟告诉记者,通过层层选拔后,“小绅士”、“小淑女”被安排到各个班级开展示范报告活动,同时在校园中设立“小绅士”、“小淑女”示范岗,让他们去监督、影响其他同学,促进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品质的养成,孩子们的互帮互助、感恩意识空前增强,涌现了许多感人的温馨小故事。“去年下学期,同学们就多次自发组织为感动中国的黄珊娇,身患重病的刘镇彰、丁鸿鸣小朋友捐款三万余元,生动体现了孩子回报社会、感恩他人、乐于奉献的精神。”
在学校采访时,老师们均纷纷表示,模范小绅士、小淑女在学校里粉丝多的很,很多孩子找他们合影签名,可见孩子对这项荣誉看得多重!家长现在对学校评价最多、表扬最多的,也是“小淑女、小绅士”活动的深入开展,“许多家长见到我们,张口就说,我的孩子乖多了,你们的小绅士小淑女活动搞得真个叫好!”老师们的言语中露出欣慰。
处处活跃的“流动小红帽”
2010年11月,在郴州市青少年法律知识电视抢答赛中,三完小选派三名五年级同学参赛,他们不负众望,以团结、机敏和扎实的功底,战胜了近二十支中、小学生队伍,取得了全区第一名、市级第三名的好成绩。这些孩子小小年纪就拥有挑战的勇气,有面对竞争的从容,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牢固的社会常识,这要得益于学校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完小全体德育工作者深知,社会实践是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载体,如今全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三完小办学的一大特色,也成为实施公民教育的另一个重要载体。环保调查组、小记者、社区服务组、文艺组、手拉手爱心组、“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科技组……在学校大队部的指导下,学生们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各种活动,扮演着各种社会角色。三完小的孩子们头戴小红帽深入社区,深入街道,深入农村,表达着对这个他们生活的城市的爱与责任,成为郴州市民眼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让学生走上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让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锻炼,主观世界也得到客观世界的塑造!”作为已经从事十多年德育工作的副校长,魏蔚深谙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孩子公民意识必须跨出的重要一步,通过仿真社会生活环境,模拟真实社会活动行为,让青少年进行亲身体验,在青少年参与的过程中进行系统地引导,从而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通过在微缩社会环境中的角色设定,培育青少年的独立、勤奋、责任、互助、感恩、创造等综合能力。
为此,学校每个寒暑假都布置了不同主题的假期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工厂,成为深入了解社会万花筒的重要切入点,也成为锻造孩子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以去年的寒假实践活动为例,每个孩子都出色完成了四项作业:看出学问,养成关心时事时政、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收看具有教育意义的电视节目,拓展知识层面,适当记录,积累生活素材;变废为宝,将家中的废旧物,如衣物、书报、玩具等重新组合,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制作一件简单的工艺品或科技小作品;巧手迎春,在家里开展‘老少同乐写春联’、‘剪窗花’、‘民俗故事’、‘传说’搜集等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品味民俗的幽香;“勤俭节约我能行”,节约用水、用电、用气、用油、用钱等,列出一张《压岁钱收支记录表》,找出自身存在的浪费行为,改掉浪费资源的不良习惯。”学校政教处主任邓智敏如是表述。
学校还积极响应郴州市政府的号召,成为“争做讲文明有素养的郴州人”的先行者与宣讲者,孩子们一个个走向街头,向行人散发宣传资料,耐心讲解活动的要义,以文明的语言,无私的付出,积极的行动,向成年人给出文明市民的答案,赢得了一片掌声。
为此,采访组的学生来到郴州广电中心采访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制作情况,活动全过程均由小记者抢拍镜头,并录制成光盘;社区服务组到孤寡老人家中打扫卫生,搬煤、买米,为孤寡老人解决实际困难;手拉手爱心组的同学,不辞辛苦,来到边远农村,给山村的学生送去了书包、文具盒、笔、书本等学习用品,同时还把自己平时积攒的零花钱也捐了出来……
【关键词】 生活质量;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心理健康;交通警察
Investigation o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raffic Policemen. Wu Hongmei, S un Hongwei, Xiao Jing, et al. Weifang Medical College, Weifang 261042,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life quality statusof traffic policemen and its relative factors. Methods179 traf fic policemen were assessed with SF-36 scale. Results General h ealth perceptions, mental health and vitality of SF-36 were relative low score s ubscales. Women were better than men in the quality of life, single men better t han married men in the life quality. People who have higher educational backgrou nd and salary were better than those who have lower ones, the policemen who hadinside were better than whose who outside. The quality of life decreases with a ge. Conclusion There wer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q uality of life i n different groups of traffic policemen. Gender, age, position and so on had inf luence on quality of life of traffic policemen.
【Key Words】 Quality of life; SF-36; Mental health; Traffic policemen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健康观的转变,人们越来越轻倾向于用生命质量对群体的健康状况 进行多纬度评价[1]。近些年来,有很多学者对某些特殊人群的生活质量状况做了研 究,但是 针对交通警察生命质量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交通警察(以下简称"交警")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 人群,常年露天工作,受到不良气象条件的影响,直接、长期地暴露于交通废气和噪音中, 并且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因而其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本研究采用SF-36量表对某市交警进 行生活质量调查分析,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某市交通警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210份,回收问卷200份,剔除无效问卷21 份,最后剩余179份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人口学资料以下数值均根据有效问卷数得出。受 调查者性别分布: 男156人, 女23人; 文化程度: 高中及以下25 人, 专科136 人 , 本科 及以上18 人; 婚姻状况: 已婚99人, 未婚78人,离异或丧偶2人,平均年龄26.59 岁, 范围20~45岁。
1.2 方法
1.2.1 工具 ①一般情况调查表(自编),包括人口学资料、岗位、警龄等。②健康 状况调查问卷(The Short Form -36 Health Survey, 以下简称SF-36)。SF-36是为人群健康 调查或健康政策的评价性研究而设计的一般健康状况参数。共包括36个条目, 涉及躯体健康和精神健康两方面, 测量8个健康概念(即8个分量表) 和 1个健康变化自评, 是目前国际上最为常用的生活质量标准化测量工具之一[2]。 采用国内制定的评分标准,分数为0~100分,0分最差,100分最好[1]。标准化分 数越高, 表明该方面的生活质量越好[3]。
1.2.2 调查方法 利用交警休息的时间,由心理学研究生向其发放调查问卷,并讲明测评 目的和解释打分方法,然后由交警独立完成问卷。所有数据均采用Excel进行整理,并用SPS S 13.0 For Windows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交警整体生命质量状况 研究结果显示:交警心理健康(MH)、生命活力(VT)、总 体健康感(GH)是得分
相对较低的纬度得分依次为56.09±13.28、62.29±12.70、63.02±1 2.4,MH尚未达到及格水平(60分)。
2.2 不同交警群体生命质量状况比较
2.2.1 不同性别、不同婚姻状况不同岗位交警比较 由表1可见,不同性别比较:女交警生活质量好于男警,且在躯体功能(PF)、躯体问 题所致的角色限制(RP)、疼痛(BP)、总体健康感(GH)和生命活力(VT)纬度具有显著 性差异(P
2.2.2 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收入水平交警比较 由表2可见,不同年龄比较:随着年 龄增大生活质量逐渐下降,各年龄组在PF、BP、VT、SF方面得分。
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 论
生活质量是由个人或群体用幸福感、满意感和满足感表现出来的所感受到的躯体、心理和社 会各方面的良好状态[4]。简化36条目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是已被许多国家验证 有较好 信度、效度及实用性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评价量表。。国内研究表明,该量表在中国人群生 命质量评价中亦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适用性[5]。SF-36包括36个问题,8个因子 ,其中PF,RP,BP,GH反映了受调查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而VT,SF,RE,MH反映了受调查者的心理 健康状况[6]。
四川省公安厅对四川省20个市州各警种、各年龄层次2万余名警察,运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 量表(MMPI),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四川省公安民警中有心理障碍的占5.07% [7]。成 都市青羊 公安分局对400余名老、中、青男女民警进行的心理问卷调查则显示, 68%的警察心理压抑值 偏高[8]。本研究结果显示交警生活质量的MH、VT纬度得分较低,MH得分尚未达到 及格水平 ,而这些纬度又属于心理健康方面 ,与国内同类研究结果相似[2],提示交警的心 理健康状 况较差,分析原因,交警的工作、生活和家庭的压力源很多,它们互相交织、影响,会产生相 乘效应,恶性循环,长期处于压力之中,难以解脱。具体地说,工作环境方面,交通警察常年 要面对噪声、尾气、高温、严寒等恶劣环境的考验,恶劣的环境会给交警的身心带来很大的 伤害。有资料显示,交通警察的平均寿命只有40岁左右[9];工作压力方面,交通警 察在路面 上执勤,不仅要维护交通秩序为交通参与者提供各种服务,工作繁杂、琐碎,同时还要随时准 备应对各类突发性的治安事件和刑事案件,从而使他们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中;社会压力方面 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民主法制尚不健全,交警的执法环境大打折扣, 致使交警在交通参与者的不信任、甚至侮辱谩骂中执法的现象时有发生。上述因素势必会对 其心理生理健康状况造成一定影响。由于SF-36尚没有全国常模因而无法对交警总体生活质 量予以评价。
本研究表明女交警的生活质量高于男交警,且在PF、RP、BP、GH和VT纬度上差异显著,这与 李宁秀(2001)等对四川省居民的研究结果相反[1],与傅长青[10]对济 南警察的研究结果 类似,可能与其从事的工作特点有关,女警大多从事压力较小、任务轻、相对清闲的内 勤工作而男交警则从事常年在室外站立指挥交通的外勤工作为主。
未婚交警生活质量高于已婚交警,可能的原因是, 交通警察的工作是全天候的,特别是事故处理民警,经常值班,不能与家人生活步调一致,离多 聚少,很少尽到家庭责任。久而久之,就会遭到亲人的埋怨、误解,致使家庭不和,有时会面临工作家庭冲突,已婚交警完成每天繁重的工作之后还要分担作家 务抚养子女,承受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而未婚交警生活压力相对较小,工作之余可参加 更多的社交娱乐活动来放松身心。
内勤警生活质量好于外勤警表现在VT方面,分析原因可能是由工作环境和职业性质的差距造 成,外勤警工作环境中交通噪声除了对交警听觉系统的影响外,还干扰语言交谈和声音信号 识别等,引起情绪及一系列心理效应,使之产生烦恼、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容易疲劳; 外勤警工作时以站立为主,长期站立可影响机体的血液循环功能,易发生生理疲劳和骨骼肌 肉系统疾病[11]而内勤警工作环境好,压力小因而疲惫感较轻。或许艰苦的工作环 境繁重的 工作任务增加了外勤警的耐受性使其能有效应对各种问题较少产生不良情绪所以在RE方面得 分显著高于内勤警。
从年龄上看,随着年龄增大交警生活质量有下降的趋势这与李宁秀(2001)等对四川省居民 的研究结果一致[1],与刘苹[12]等对昆明交警的研究结果类似,且在PF 、BP、VT、SF方面 差异显著,这是因为主要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的身体素质开始下降,同时常年在充 满尾气和噪音的环境中站立工作使很多交警出现了腰腿疼膝关节痛以及神经系统疾病,对繁 重的工作任务感到力不从心。因此躯体上的不适和心理上的疲惫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 量。
从学历上看,高学历者生活质量好于低学历者这与李宁秀(2001)等对四川省居民的研究结 果一致[1],且在GH和RE纬度差异具有显著性,属于心理健康方面,这是由于高学 历者受过 良好的教育,职业素质相对较高能用更成熟的理性的方式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较少出 现情绪问题因而生活质量较高。
不同收入水平交警比较,除VT和RE纬度外生活质量无明显差异,在RE纬度随收入增加生活质 量提高这是因为与付出相比,交警的收入是很低的,以天津交警为例,外勤交警月收入大约两 千元。但是,由于各项量化考核的管理,基本上都不能拿到全额工资。当奉献与所得的天平严 重倾斜时,必定工作中表现出消极的态度[8],出现不良情绪从而影响个体的生活质 量。但是 在VT纬度,随着收入增加,生命活力下降疲惫感增加,原因应综合其它因素进一步探讨。
4 结 论
在本研究条件下得出以下结论:交警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是今后健康干预的重点;不同 交警群体生活质量有所不同,其中,性别、婚姻状况、工作岗位、年龄 、收入水平及学历 都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5 参考文献
[1]李宁秀,刘朝杰,李俊,等.四川省居民生命质量影响因素研究.华西医大学报,20 01,32(2):247-249
[2]李春波,马宝和,昂秋青,等.上海市某区警察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时点调 查.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3):174-175
[3]李春波,何燕玲.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的介绍.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 02,29(2):116-119
[4]孙乐栋,周再高.生活质量问题研究.医学与哲学,2001,26(6):56-57
[5]李俊,刘朝杰,李宁秀,等.生命质量评价量表SF-36中国量化标准研究.华西医大 学报,2001,32(1):36-38
[6]李跃平,黄子杰,李雄琨,等.NWS生存质量量表与SF-36量表的相关性研究.中国 公共生卫生,2003,19(3):379-381
[7]吕卓.四川省公安民警MMPI测查结果及其分析.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 2,(2):1-4
[8]蔡荣英.警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2,(5):27-30
[9]王永明.交通警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与对策.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15(1):72-74
[10]傅长青.济南警察心理健康与应激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1]刘克俭,蔡荣泰,毛福英.交通警察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中华劳动卫生职业 病杂志,1998,16(3):151-152
治安学专业在我国已经走过了1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公安专业人才。我院自2004年升为本科院校以来,第一批治安学专业的本科生已经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但是,随着我国社会治安形势日趋严峻,这些变化必将对公安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并深刻影响公安教育的培养模式。如何建立与新世纪要求相适应的培养模式,培养大批能够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治安人才,这是公安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为此,我院治安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也需要进一步改革,以建构结构合理、符合逻辑、内容精新、注重能力的新课程体系。
一、治安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一)现有的课程体系存在严重不足
我院现有治安学本科专业所开设的课程是学科专业建设长期研究和积累的成果,也是实践所需的知识体系,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现有课程体系在课程的选择、设置、授课内容、开设顺序、教学模式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之处,亟需加以调整、改革,以适应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开设课程过多过杂,不仅使课程之间内容相互重叠,而且加重了学生的负担,需要对某些课程进行删减、整合;第二,缺少新形势下的新课程,跟不上时代的变化;第三,个别课程的定性归类不够准确;第四,专业课中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够突出,对实训课时量没有提出明确要求;第五,课程的开设顺序不够合理。
(二)培养高素质公安人才的需求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难以预料的挑战和风险明显加大,我国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治安问题不断增加,公安机关需要不断提高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公安工作对警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安院校面对新的战略机遇期社会治安的挑战,也必须主动围绕创新性、高素质公安专业人才培养,在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加以改革和建构,以有效实现其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特别是公安新生力量的培养,主要应当依赖于公安院校。长期以来,我国公安队伍主要是从转业军人和各地的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及中等公安学校中吸收选拔,本科毕业生所占比重很小,公安队伍文化层次普遍偏低,这和国家日益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是不相适应的。培养高素质的本科层次的复合型治安人才成为现实的需要。建构和改革治安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是为了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治安人才,满足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对公安人才素质的要求。
(三)培养新形势下警察核心职业能力的要求
政法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从2008年开始逐步展开,改革的目的是培养政治业务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政法人才,从根本上规范进人机制。这对于加强和改进公安教育工作,促进公安队伍的职业化、正规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公安院校将更加注重专业特色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突出公安实务方面的教学、训练内容;在培养模式上,以公安业务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职业精神、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教育培养为核心,探索教、学、练、战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公安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思路对治安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提出了重视警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新要求。
(四)适应公务员考试制度的现实需求
《公务员法》实施后,公安院校毕业生必须参加社会统一的公务员考试,公平竞争。按照国家规定,考试录用公务员,必须要有职位空缺,按照空缺职位的具体要求,一律面向社会实行职位竞争考试。公务员考试制度使公安院校的毕业生不再是高枕无忧,要想不被淘汰,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增强自己的社会竞争力。治安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也不能与社会需求脱节,应当把教学与公务员考试结合起来,在课程设置、开课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加以调整,适应公务员考试的需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地掌握公务员考试要求具备的能力和知识,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二、治安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治安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应当贯彻国家教育改革的精神,遵循一般的教育规律,同时,由于本专业的特殊性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它应当遵循的原则不同于普通高校及其专业。具体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深厚的通识教育与宽广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专业教育和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应当建立在深厚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这个“基础”也就是指的通识教育。著名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认为,“所谓通识教育,是指不论哪一个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学习的那种教育,是为培养独立人格和个人生活能力作准备,使他作为一个公民和文化的继承者能与其他社会公民共同相处的那种教育。”[1]复旦大学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大学本科教育是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实施并不断加强和改进通识教育,有利于沟通文理,融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先成“人”,再成“才”;有利于发挥学生求知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宽专业选择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扩展就业机会,为学生研究高深学问、进行创新思维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通识教育注重知识整合,注重人格塑造,是对当代大学过于专业化教育目标的重新建构,是对大学教育目标中由于专业教育与人文学科分离后形成的目标偏斜的矫正,也为终身教育奠定了基础。[2]对于一个治安学专业大学生来说,具有良好的品格、文化、身心和能力等基础素质是成为治安警察和其他专门人才,适应社会需要的前提。因此,治安学本科专业应当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规划设置一些最为必要、最为基础、最为核心、最有价值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作为平台课程加以重点建设,应开设综合课程、边缘交叉课程、跨专业学科课程,如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加强和训练其文化、道德、科学、身心发展等基础素质。其课程体系不仅要满足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性需要,还要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拓展和提高奠定基础。专业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宽厚的治安学专业素质,即具有较深厚的治安学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治安学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它覆盖所有治安行政管理的内容,可以对接公安机关的若干业务和部门。而长期以来,我国公安院校基本上是按对口公安业务(部门)设置专业,专业口径狭窄,导致学生公安业务知识面窄,工作适应能力差;因此而设置的课程划分过细,各课程内容相互独立封闭,影响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当社会关系从单一走向多元化以后,公安知识本身呈现出综合化趋势,对人才需要是多样化的,单一型的知识结构已不适应社会实践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按照学科自身规律和知识的关联性、完整性特点,科学划分专业,拓宽专业覆盖面,淡化专业界限,使之与现实公安工作的对接口径宽一些,适应公安机关一警多能的需要。#p#分页标题#e#
(二)突出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
公安教育的最大特征是职业化,是以培养共和国人民警察为目的的教育,是以培养公安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因此必须突出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治安管理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治安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应当具备的职业能力有:开展社区警务和群众工作;调解治安纠纷;开展安全防范工作,管理公共复杂场所和特种行业;查处治安案件和侦办一般刑事案件;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熟练运用计算机,有效应用情报信息,开展网上办公和办案,进行网络治安管理;制作常用的公安法律文书;进行社会治安调查研究;使用武器、警械及其他警务技能等等。随着“三基”工程建设的深入开展,更加强调治安民警要练就一身扎实的基本功,做到“三懂四会”———懂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业务知识,会擒敌自卫、执法执勤、管理服务、群众工作。为了适应新时期公安民警队伍建设和公安工作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治安学专业应当更加重视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把学会运用专业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际工作能力作为对学生的基本目标要求,重视实践教学、进行实地演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所以,开展符合课程特点的实践教学内容,并且开设适量的技能性课程,使学生接受公安行政执法和犯罪预防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强化学生实战应用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必要。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坚持一切从实战出发,从基层中来,到实战中去,用基层生动的实战案例充实课程,用鲜活的工作经验丰富教学,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熟练运用相关法律和业务知识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三)保持并创新治安学专业特色的原则
专业的特色是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特征。无论治安学课程体系怎样改革,都要彰显公安特色、治安管理专业特色。治安学的特色在于:它是应用型学科,是在公安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研究的目的要为解决公安工作中的重大实践问题提供理论支持,为现实斗争服务。[3]根据公安工作的特点,只有符合政治、业务、心理、文化、身体五项标准,现实能力和未来潜力才可能达到要求,所培养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显然,这与其他普通院校只培养学生具有某一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不同的。因此,治安学在专业发展规划及人才培养方案中,从人才培养目标到课程体系的建构,再到教学实施路线,都要明确“综合加特色”的指导思想,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和“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的原则,着力强化治安专业特点,凝练学科方向,精选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不断优化、深化学科优势。创新是专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样,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的发展也需要打破传统,不断创新,这是体现其生命活力的重要指标。因此,要以特色创优势,以创新求发展,优化课程结构,革新教育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和模式,促进学科专业健康发展,适应培养人才的需要。
(四)适应治安形势变化、与时俱进的原则
治安学是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时代性的学科,由于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即社会治安问题,决定了治安学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使治安学专业始终与社会治安的环境同步,这样治安学专业在培养模式上才不致于脱离社会的需求,这也可以说是与时俱进。客观形势在变化,实践中公安工作的改革、公共秩序与安全等新的治安问题越来越多;时代与潮流在变化,要求执法者与时俱进,紧扣时代的脉搏。要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就必须掌握最基本的、系统的、方法的知识和技能,既要不断吸收、借鉴有关学科的新知识、新成果,又要随时把握本学科的新进展、新需要。课程体系的建构要适应理论创新和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及推广的现实,始终保持自身的开放性,保持与社会科学文化的交流,将新的文化、科技成果不断地过滤、整合,使人类文化、科技的精华不断地融合进入到课程中去。课程的选择不仅要面向实际、面向基层,还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适当增加方向性、有发展前景的课程。适当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尊重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三、建构治安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应突出的特色
治安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应当以上述基本原则为指导,紧紧围绕培养目标,遵循课程规律,合理搭配,结合实际,面向未来,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并且突出以下特色:
(一)课程体系全面系统,结构层次合理
治安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应当由公共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课程群和专门化方向课程群四个部分构成。四个课程群存在着“由广到专、层级叠加、突出特色,协调统一”的逻辑关系。公共基础课程群以本科教育和公安学科必需的基础知识为主,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人格品质、知识层次和社会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归纳、推理、分析、综合等方法,为学好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基础课程群以治安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警察基本技能为主,这一部分课程在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的基础上,重点传授法律知识、相关公安业务基础知识和警察基本技能,为学生学好专业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专业课程群以治安学专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为主,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重点培养治安学专业学生的治安管理理念、治安管理方法和技能,并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使之形成治安学专业所必须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从而实现培养目标。专门化方向课程群是在保留治安学专业骨干专业课的基础上,根据交通管理工作的特点和需要,开设交通管理专业方向课。四大课程群既要保持整个课程设置的完整和一致性,又要充分考虑到知识的整合与连接,是一个有深厚基础,并联递进,协调统一的有机结构,结构合理、科学。
(二)课程设置面广实用,适应专业需要
治安学本科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心理素质高和适应能力强的通用治安行政人才。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具有三个层次:基础知识和技能;治安学科所特别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应职业需要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因此,其课程体系既要拓宽基础课程知识面,突出人文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又要打牢专业基础,强化专业特色。本学科课程设置的特色主要体现在课程选择覆盖面广、精炼实用、与治安管理工作需要紧密结合上。特别是专业课的选择,不管是专业必修课还是专业选修课都要根据治安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经过精心挑选和整合。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好地实现专门化培养目标,教学中还可根据需要,对于治安管理工作发展的阶段性成果及治安管理实践中出现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聘请专家开设一些前瞻性、实践性的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本专业前沿问题的了解。另外,为了满足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实际需要,还应当在第七、第八学期专门安排公务员考试辅导课程和讲座,以体现课程设置的实用性。#p#分页标题#e#
(三)教学模式突出实践,侧重实战技能
治安学专业的本科生经过警察录用考试后主要成为治安警察而不是科学研究人员。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将工作在公安工作的第一线。如果他们仅仅拥有公安学专业知识,而不具备运用这些知识服务社会的能力,或者缺乏组织、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的学生是书呆子,不仅不会受到社会欢迎的,而且难以胜任公安工作。况且,未来的社会分工多变,一个学生毕业之后不可能终生从事某一种工作、在一个岗位上服务,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应用能力。因此,要在一定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侧重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加强实践性教学,逐步推行教、训、战一体化教学,增强课程的实践品质。教学模式上要突出实践教学,在每门专业课的相关理论教学之后立即开展相应的实战训练,还可以规定专业必修课的实践教学不少于本课程课时量的30%。教学方法上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结合,具体有以下几点:一是实行案例教学,重点进行法律应用方面的培训,夯实学生的法律应用基础和法律应用水平。二是展开实验、演练、模拟训练,锻炼公安人员的基本业务能力和业务素质。例如:治安秩序管理课上让学生对校园及其周边地区进行治安状况调查、安全检查;消防管理课上让学生现场使用干粉灭火器扑灭火灾,模拟消防监督检查等等。还可以通过其他课程的演练锻炼学生的现场处置能力(现场保护、痕迹物证的发现与采集、现场照录相、现场绘图、紧急救护与排险等)、案件分析能力(立案鉴别、逻辑思维、心理分析、联想、语言表达等)、证据调查能力、现场指挥能力、询问能力、司法文书制作能力、擒敌与防卫能力、警用器材使用能力及处变不惊,随机应变能力等。按称职人民警察的基本标准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使毕业生参加工作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公安工作,甚至做到得心应手。三是建立实习基地要求学生到基层公安机关实习、调查研究撰写论文等深入实际去感知、体会,把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技能与公安实际相结合,在实际应用中检验、提高。在考核方式上也要以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突出能力培养为原则。主要课程确立以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平台、以专业知识点和知识运用为重点的考核模式。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做法:第一,建立多种形式、随时更新的专业题库,突出对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察,减少客观性试题,加大主观性试题比例,如案例分析、计算、论述等,使其在卷面中占主导地位。第二,把个别考试课改为考察课,既减轻学生的压力,又避免了应试教育。第三,把对实战能力的考核加入期末考试成绩,实现训练内容的标准化与考核形式的规范化。可以尝试在主要专业课的课程学习过程中,灵活运用实验报告、实习报告、调研报告、作业、论文、口试、笔试等考核方式,对于实战能力的考核,分解在每个实训项目中,突出对实训结果的评价,最后将实训考核分数按一定比例计入课程成绩。这些课程的期末总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实训成绩占30%,卷面成绩占70%,既考察了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检验了基本技能的运用。
(四)课程顺序安排合理,符合认知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