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财富基金论文

财富基金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5 15:02:57

财富基金论文

财富基金论文第1篇

论文摘要:财务管理理论包括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两大部分,其中应用理论又由与追求经济效益相关的财务管理理论和与维护经济利益关系相关的财务管理理论构成。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应遵循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表述规律来构建,财务管理应用理论则应遵循财务管理实践活动规律来构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财富,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财务管理目标”。

一、构建财务管理学理论体系的理论依据

财务管理学是一门既涉及经济学,又涉及管理学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该学科的任务,一是要阐明财务管理的种种规定性,即财务管理是什么;二是要揭示财务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即如何进行财务管理。前者属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后者属财务管理的应用理论。

一般来说,基础理论性学科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表述规律,即从一个最简单、最抽象的逻辑范畴出发,通过将形成该范畴时所舍象掉的其他因素逐步地包含进来,再现研究对象丰富的规定性,从而使人们获得对研究对象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复杂而不是简单的,生动的而不是僵死的认识。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同样遵循上述规律。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方法,并不等同于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其体系的构建方法不同,遵循的不是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表述规律,而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到简单的思维规律。既然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要从一个最抽象、最简单的范畴出发,那么,科学地确定这一范畴便成为合理地构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关键。

与基础理论的任务不同,应用理论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怎样去做事情,因而,应用理论无疑应具备鲜明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既然二者的任务与性质不同,其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的依据也就不同。基础理论的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应遵循的是人类思维活动的规律,应用性理论的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规律。

二、财务管理学理论体系研究现存问题

为了构建起科学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有必要对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研究中现存的问题作一剖析。

1.有关财务管理学的内容构成。我国的财务管理学,迄今为止,其内容构成基本与西方国家的财务管理学相同,大致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总论,阐述财务管理的概念、内容、职能、目标、环境等基本理论问题;第二部分,介绍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与财务风险的测算等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第三部分,介绍投资决策、筹资决策、股利政策、营运资金管理等财务管理实务处理的理论与方法。其中第一部分为财务管理学的基础理论部分,第二、三部分则为财务管理学的应用理论部分。财务管理学内容体系存在某些不科学、不完善之处。

2.有关财务管理理论起点的确定。对财务管理学起点范畴的确定, 笔者认为,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将复杂的范畴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一些复杂的范畴,比如“财务管理”,被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勿庸置疑,“财务管理”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综合性极强的范畴。它既是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运用和收益分配种种财务活动的总和,也是财务预测与决策、财务控制与监督、财务成果评价与考核种种财务管理职能的总和。有赖于其他一系列范畴才能予以说明的综合性如此之强的一个范畴是无法充当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起点的。

(2)从财务管理学体系以外寻找起点。比如,将“环境”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环境对事物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因而不是外因。只有在明了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本质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揭示环境对事物发展的影响。这就意味着环境不可能处于起点的位置。

(3)将财务管理假设作为起点。任何科学研究都有一个假设问题。这是因为世间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自存的,都会与其他事物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从而使研究对象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之中。为了使研究得以进行,便需要首先对研究对象所处的环境条件加以限定,这种限定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假设。然而,如前所述,理论体系的起点并不等同于理论研究的起点,该种观点的不妥之处就在于将理论体系的起点与理论研究的起点混为一谈。

(4)将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与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的起点混同。如前所述,财务管理理论包括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与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两大部分,二者的性质与功能作用不同,其起点也必然有所不同。

三、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

1.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构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首先要解决的是逻辑起点问题。作为财务管理的对象,有人认为是财产,有人认为是价值,有人认为是资金,也有人认为是本金。而在笔者看来,财产、价值、资金、本金,均是财富的不同社会形式,都可以抽象为财富。

(1)财富及其社会形式。财富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作用于外部世界所获得的物质或精神的成果。任何财富的生产都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特定的生产关系赋予财富特定的社会形式或属性。撇开社会属性、社会形式等社会规定性,财富是人类所创造的劳动产品或使用价值。在自然经济社会,财富直接体现为使用价值,在商品经济社会,财富的存在形式由直接的使用价值形式转化为间接的价值形式。股利、利息、工资、税金等既是财富的分配形式,也是不同经济利益关系的载体。

(2)财富运动及其管理活动的多样性。在社会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财富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的,如数量的增减、形态的转化、产权的变动等等。人们必须把握这一过程,自觉地实施对财富及其运动过程的管理。对为国家所控制的财富进行的管理,就是财政;对为企事业、行政单位等多种经济组织所控制的财富进行的管理,就是财务。广义的财务管理,既包括国家的财政管理,也包括事业、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

(3)财务管理目的的二重性。财富不断地被消费,又不断地被生产出来。财富的生产总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财富的生产过程,既是使用价值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也是生产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与此相应,进行财富管理必然具有双重目的:一是追求经济效益,用既定的耗费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二是维护经济利益关系,保证各利益相关者实现各自的经济权益。

(4)财务管理职能二重性。财务管理的目的不同,其管理的职能也就不同。为追求经济效益,财务管理被赋予对财务活动进行规划、调控、评价的职能;为维护经济利益关系,财务管理被赋予对财务活动实施规范、监督的职能。随着财富生产、流通规模的扩大及其社会化、国际化的推进,人们对财务活动中经济利益关系的维护与协调,不再限于经济组织自身,而是突破单个经济组织的边界,逐渐成为国家乃至国际性经济组织的行为。

2.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因为财务管理应用理论是对企事业、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亦即微观财务管理活动规律性的描述,所以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实际上也就是企事业、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理论体系。

(1)与追求经济效益相关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目前与追求经济效益相关的企业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一般是按照财务管理活动的环节,即投资—筹资—权益分配来构建的。笔者认为,这一体系应该遵循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活动的规律来构建,而不应该按照财务活动的环节来构建。也就是说,要把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该理论体系的起点,并按照财务规划、财务调控、财务考核与评价三大基本职能顺序展开该理论体系的内容。

(2)与维护经济利益关系相关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追求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利益相关者得到各自的经济利益。如果在经济利益关系的处理上出现偏颇与失衡,就会使生产经营活动受到阻碍,甚至难以为继。笔者认为,该理论体系的构建,同样应遵循财务管理实践活动的规律来进行。该理论体系由管理目标设定的理论与方法、管理职能实施的理论与方法、管理实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三部分组成,其要点为:企业对经济利益关系管理的目标,一是为保障企业财产的安全与完整,二是为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由此财务管理被赋予规范企业财务行为与监督企业理财活动两大职能。为了行使两大职能,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依据《公司法》、《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对企业的财务行为进行规范与协调;发挥财务会计及内、外部审计的作用,进行事中、事后的财务监督;采取会计核算、财产清查、牵制等方法,保护经济组织和利益相关者的财产安全与完整,等等。

参考文献:

[1]黑格尔:逻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财富基金论文第2篇

关键词: 企业资产证券化;财富效应;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3.7,F83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13)02-0053-05

一、引言

企业资产证券化是非金融机构的工商企业将流动性较差但预计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企业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将资产中的风险与收益进行分离与重组并提高其信用等级,将组合资产的预期现金流收益权转化成可出售和流通、信用等级较高的债券或受益凭证型证券,实现企业融资的一种方式。我国2005年8月推出第一个企业资产证券化试点项目,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共试点了9个项目,累计融资金额262.85亿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的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2011年又重启了企业资产证券化试点,未来将会逐步扩大基础资产的范围和资产证券化产品种类,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正在向常规化推进。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企业资产证券化会对发起人的股东和债权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也就是说,企业资产证券化是否增加了发起人的股东和债权人的财富?在目前大样本研究还难以实现的情况下,本文试图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未来更好地开展企业资产证券化提供参考。

2006年6月,上海浦东路桥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浦东建设)就借中国证监会开展企业资产证券化的机会,将下属上海浦兴投资和无锡普惠投资所拥有的部分市政道路BT项目的回购款合同债权成功实施了资产证券化,并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国内首只以市政基础设施项目作为标的的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也是首只向基金公司成功发售的资产证券化产品。2012年8月,浦东建设又借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重启资产支持票据产品试点的契机,以部分BT项目的应收账款作为基础资产,发行资产支持票据(ABN)产品,成为本次ABN产品的首批试点企业。完成ABN发行后,浦东建设将成为国内首家在证券市场、银行间市场分别进行资产证券化产品融资的上市公司。因此,浦东建设资产证券化融资项目为研究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的财富效应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

二、文献回顾

国内外研究成果表明,企业资产证券化能给发起人带来益处,主要表现在:(1)节约企业成本,包括信息不对称的减少而降低的经理人成本、降低债权人因资产替代效应而发生的监督成本、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承担的利率比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及企业债券利率低而节约的资金使用成本、公司借助特设机构提高税盾收益而降低的破产成本,最终实现企业总价值增加。(2)优化资本结构。发起人可以利用资产证券化优化公司资本结构,增加公司价值[3,4]。企业资产证券化通过风险隔离机制将资产证券化资产的信用风险与企业的整体风险隔离,增强了企业的借款能力,为那些不具备传统融资条件的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被证券化的资产从发起人的资产负债表移出,因而不会增加发起人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不会增加企业的负债水平。(3)增强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企业把流动性低的资产转化成现金,促进资金周转,可以用筹集的资金去拓展更多的能产生正净现值收益的业务,从而增加公司未来的收益,还可以用于偿还现有债务,降低财务费用,增加当期收益,从而使股东受益。

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13年第2期2013年第2期(总第182期)邱成梅,赵如: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的财富效应基于浦东建设资产证券化研究

如果资本市场是有效的,那么,企业资产证券化的这些优势会体现为发起人的股东和债权人的财富效应。资产证券化对于公司整个发行在外的股票都有一个正面的积极作用,因为资产证券化向市场传递了一个正向的“信号”。因此,外部投资者一般都偏好进行证券化公司的股票,使得证券市场上公司的股票价格上升。

但是,资产证券化对企业债权人的财富效应还存在很大争议。有观点认为,证券化是一种从债权人到股东的纯粹财富转移游戏。证券化低风险资产会导致资产出售者的风险增加,从而提高资产出售者的资本成本,剥夺了公司债权人的财富。也有观点认为,资产证券化不必然对债权人造成损害。资产证券化对债权人的效应要视证券化所融资金的使用情况而定。

综上所述,关于“企业资产证券化是否增加了发起人的股东和债权人的财富?”还没有比较一致的结论,国内更没有对这一命题进行过实证检验。由于目前国内的企业资产证券化样本数量有限,对企业资产证券化财富效应的研究大多是理论探讨。本文在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以浦东建设资产证券化为典型案例,从市场反应和财务绩效两方面对企业资产证券化的财富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为进一步推动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发展提供实证上的依据。

三、浦东建设资产证券化案例概况

上海浦东路桥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浦东建设)是“浦建收益”专项计划的发起人。浦东建设成立于1998年,于2004年3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核心业务是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上市后,浦东建设从传统的施工承包商转变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商和金融服务商。公司2003年引入“BT模式”投资建设基础设施项目,提升了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但是,公司也面临不少经营风险和现金压力,首先,市政道路建设项目的金额大,回购时间长,存在一定的回购风险;其次,经过几年的大规模投资后,公司的短期投入远大于短期收入所引起的现金流压力逐渐显现。对此,浦东建设从金融创新入手来拓展公司的资金来源。2006年浦东建设将BT项目回购款的合同债权打包出售,进行资产证券化融资。

浦东建设将13个BT项目的合同债权出售给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国泰君安设立“浦东建设BT项目资产支持收益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并发售浦东建设BT项目资产支持优先级收益凭证和次级收益凭证。专项计划存续期为4年,优先级收益凭证总计不超过人民币4.1亿元,面向境内机构投资者推广;次级受益凭证1500万元由浦东建设的两个控股子公司浦兴投资公司和普惠投资公司认购,并在计划存续期内不得转让。该专项计划于2006年6月22日设立,浦兴投资公司和普惠投资公司于23日收到全部4.25亿元资金,这些资金将用于偿还部分短期借款和用于部分BT项目的投资。

四、浦东建设资产证券化的市场反应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在融资活动中运用事件研究法考察投资者的短期财富效应,是指通过计算融资活动公告前后某段时间(事件窗)内公司实际收益与预计收益之间的差额,来反映融资活动在短期内对投资者财富的影响。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分析“浦建收益”公告日前后证券市场的反应,考察浦东建设公司的资产证券化融资是否给其股东带来超额回报。本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具体步骤为:

1.确定事件期。“浦建收益”的批准日是2006年6月21日,6月22日正式设立,该事项于6月22日及6月24日刊登在《中国证券报》和《上海证券报》上,所以我们选择2006年6月22日为事件发生日(媒体首次披露的时间),记为第0天,事件期为[-5,5]。为了获得连续的交易数据,较好地拟合浦东建设股票收益率的市场模型,我们选取事件期前110个交易日为估计期。

本文选取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来反映短期偿债能力,选取资产负债率来反映长期偿债能力见图3。浦东建设用资产证券化所融资金偿还了部分短期借款,在2006年归还的银行贷款远远大于借入的银行贷款,所以,公司2006年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1267亿元,从而降低了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提高了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也就是说,在资产证券化当年,浦东建设的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都有所提高。

但是,在实施资产证券化后的三年,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三个指标均不断恶化,到2009年末这三个指标值分别为0.214083、0.106753和0.709853,劣于资产证券化之前的水平。浦东建设在资产证券化后的三年处于项目投资密集期,资金短缺,偿债能力下降,从而对企业无担保债权人产生负的财富效应。2010年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好转,是因为公司又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发行了5亿元短期融资券、7亿元中期票据、引入保险资金30亿元。

(三)风险水平分析

进一步运用Z值模型对浦东建设进行财务预警分析。Z值模型的思路是运用多变量模式建立多元线性函数公式,即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分(称为Z值)来预测企业的财务危机。Z值模型理论,是Altman通过对美国 1945~1965 年之间的33家破产企业(制造业)和 33 家正常经营的企业(制造业)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之后,于1968年发表的研究结论而形成的理论(Z值模型)。Z值越低,则企业潜在的破产可能性就越大。

从表2可看出,在资产证券化当年,Z值提高到1.7528。但在实施资产证券化后的三年,Z值不断下降,到2009年末降到了0.0055。浦东建设资产证券化选取的基础资产都是企业的优质资产,导致了企业整体的资产质量下降,而一旦企业破产,企业的债权人对已经出售的基础资产不再享有受益权。总之,浦东建设资产证券化后财务风险的不断增加会给企业的无担保债权人带来不利。

六、结论与启示

企业资产证券化是否会增加发起人的股东和债权人的财富是资产证券化理论和实务都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选取浦东建设资产证券化作为案例,从市场反应和财务绩效两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

1.浦东建设进行资产证券化给其股东带来了正的财富效应。首先,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分析了浦东建设资产证券化公告的市场反应,结果显示,浦东建设资产证券化为股东带来了平均0.154%的超常收益,在事件期的累积超常收益率为1.69%,说明浦东建设在此期间能跑赢综合AB股市场的整体盈利水平,浦东建设进行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公告给其股东带来了正的财富效应。其次,分析浦东建设资产证券化前后的财务数据变化发现,浦东建设资产证券化显著增强了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而盈利能力的增强又将给其股东带来长期的财富增加。也就是说,不管是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企业资产证券化都会对其股东产生正的财富效应。

2.在资产证券化当年,浦东建设资产证券化给其债权人带来了正的财富效应。在资产证券化当年,浦东建设的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和Z值都有所提高。因为实施资产证券化,使浦东建设的现金资产增加。

3.在资产证券化后的三年,浦东建设的偿债能力指标恶化,财务风险上升,导致企业债权人面临的风险增加,对债权人产生了负的财富效应。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是因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本身具有周期性。浦东建设在资产证券化后的三年正处于项目投资密集期,资金短缺,导致偿债能力下降。二是浦东建设资产证券化选取的基础资产都是企业的优质资产,资产证券化所融资金除偿还部分短期债务外,其他的用于新的项目投资,如果这些资金投资于高风险的项目,则导致企业整体的资产质量下降,财务风险增加,对企业无担保债权人会造成损害。

基于浦东建设资产证券化的案例研究结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改善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的财富效应:

1.提高企业资产证券化对企业债权人的财富效应,一要完善公司治理机制,规范企业资产证券化所融资金的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将资产证券化所融资金进行再投资时需更加谨慎,减少高风险项目的投资,以保障企业债权人的权益。

2.可以选择基础设施BT项目作为企业资产证券化试点的突破口。对企业来说,基础资产的流动性越差,实施资产证券化的财富效应越高。基础设施BT项目具有流动性差、合约标准化程度高、易组合的特点,而且BT项目的回购方是政府,风险较低,是我国比较适合证券化的资产。因此,可以利用资产证券化为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

3.加快推进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常规化发展。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大、发行较为频繁的公司,资产证券化的财富效应越大。尤其是对那些投资具有周期性的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投资周期将资产证券化作为常规的融资工具进行融资,以不断地获得现金流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也可以为扩大投资规模、增强盈利能力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Iacobucci E M &Winter R A. Asset securitization and asymmetric information[J].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34(2005):161-207.

[2]Schwarcz S L. The alchemy of asset securitization[J]. Stanford Journal of Law, Business & Finance,1994:133-154.

[3]Leland H. Financial synergies and the optimal scope of the firm: implications for mergers, spinoffs, and structured finance[J]. Journal of Finance, forthcoming, 2006.

[4]Skarabot J. Optimal scope and financial structure of the firm[D]. Ph.D.Dissertation, Haas School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2002.

[5]张伟等.资产征券化对原始权益人微观效应的经济学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5):12-15.

[6]葛培健.企业资产证券化操作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28.

[7]Claire A. Hill. Securitization: a lowcost sweetener for lemons[J]. Washington university Law Quarterly,1996,74:1061-1111.

[8]王晓博. 现代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动因分析:基于文献综述的视角[J].经济论坛,2007,(24) :97-100.

财富基金论文第3篇

财富、财务自由和致富模型的构建

财富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概念,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分类和解释。个人职业生涯中的财富是指人们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时,社会对其反馈的合理回报。一般在个人或家庭金融的讨论中,常常从个人职业生涯和家庭特征方面研究财富的基本范畴,为了简单方便起见,我们这里讨论的财富主要是指个人从职业岗位获取的资产或相应的价值形态资金,并且略去具有家庭效用特征的自然的、精神的或其它人文方面的财富要素。

确定个人财富的内涵后,下面的问题是我们需要多少财富才能满足,即个人的财务自由问题。对“个人财务自由”的概念我们分两个步骤来理解。首先,什么是个人财务?按照金融理论的一般解释,人们把资金在市场中的运动叫做“金融”;把资金在厂商中的运动叫做“财务”,按照这种范式,个人财务就可以理解为资金在个人生活消费、投资、保障等活动中的运动;其次,什么是财务的“自由”?对自由的解释可以从哲学、法律和经济学等不同角度来进行。经济学上的自由主要是指厂商的活动尽量少受政府的行政干预,厂商只在市场规则的支配下从事自己的活动,以达到最佳利用资源的目的。按照这种解释,个人财务自由是指个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自主支配自己的资产并且能够取得最佳的运用效益,所以把握个人财务自由内涵的关键就转化为个人财务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和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问题。

个人财务应该遵循怎样的规则?因为个人财务的根本问题还是资金的运用问题,所以金融市场上厂商资金运用的一些一般规则,例如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原则还是继续适用的,除此以外,我们应该重点强调个人财务中资金运用的终生均衡性规则。至于个人财务自由中的“效果”,有专家提出如下等式:个人财务自由=投资理财收入≥生活开支,这个等式如果再加上终生均衡性的限制,其基本要求是:在个人职业生涯的所有阶段都要求投资理财收入≥生活开支,而不是局部的或是临时的。这个结论,给出了个人职业生涯中经济价值上致富的判别标准。个人职业生涯的财务自由达到这个标准和要求,对家庭,对社会,对经济保障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不是任何人能够做到的,本文的主旨就是为此寻求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

寻求解决财务自由的方案,或是寻求个人职业生涯致富之路的途径是建立在个人职业生涯的致富模型之上的。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我们有必要回到个人生活的环节中去,先看看个人资产的形成机制和资产形成的表达方式。

个人资产的形成机制可以分以下步骤表述:第一步,个人职业生涯收入(w)的形成。个人的职业(事业)收入不仅是社会对个人价值的评价,也是其自有资产(财富)的基本源泉;第二步,毛储蓄(s)的形成。用个人当月收入减去当月生活支出(c)得到当月的毛储蓄。这个差额是个人致富管理的拐点,毛储蓄为正数时,构成个人的投资性资产(F);毛储蓄是负数时导致个人的负债(L):减项生活支出(c)构成个人的日常消费,自用资产和奢侈资产:第三步,净储蓄的形成。净储蓄(V)等于储蓄加上理财收入(M)减去理财支出(I)。当月新增净储蓄是个人净资产积累的来源,是衡量个人阶段性致富成果的唯一指标。第四步,净资产(E)及其个人致富程度(G)。在我们讨论的财富范畴内,致富,简言之就是个人净资产的增加过程。考虑到生活消费的必然性、资产的代际转移和风险防范等因素对个人资产效用的影响,致富的过程就是个人职业生涯各阶段净资产不断增加,以致在某个时点的总资产(A)达到或超过一定规模,这个规模的总资产可以实现个人财务自由的目标。上述已考虑过理财收支后的净储蓄即是净资产累积的来源,因此职业生涯某个阶段的净资产增长率,就等于本期的净储蓄除以上期期末的净资产,它代表个人职业生涯中净资产的增长速度,成长率越高,净资产积累越快,因此,这个个人职业生涯的资产形成机制,即净资产成长率公式也被形象地称为“致富公式”。

完整的个人职业生涯的致富模型表达如下:第一步:相关收支比率的界定

毛储蓄s=个人职业工资薪金《事业》收入w-生活消费支出c,其中:生活支出c=日常消费(吃、穿、娱、教、医等)+自用资产(住、行等)+奢侈资产(珠宝、首饰等),毛储蓄s=金融资产F+理财支出l净储蓄V=毛储蓄s+理财收入M-理财支出l。理财收入M=生息资产F*投资报酬率R,理财支出I=负债L*负债平均利率i。第二步:区分3类资产。由于功能不同,模型中把个人职业生涯的资产分成三个部分:金融资产、自用资产和奢侈资产。金融资产是职业生涯储蓄形成的金融产品形态,如股票,国债等,它们产生理财收入;自用资产满足日常生理,安全的生活之需,不以赚钱为目的,如:家用电器、自用房产等:奢侈资产则满足个人发展和自尊的需要,以纯粹消费为目的,例如首饰、化装品等。第三步:致富公式代数式。致富公式为净资产成长率,其推导过程如下:净资产成长率G=净储蓄V/净资产E=V/E

在公式(4)中:R=M/F,表示投资报酬率;s=s/w,表示储蓄率:w=w/M,表示工资薪金收入占理财收入相对比例:f=F/A,表示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j=I/L,表示负债平均利率:I=L/A,表示负债占总资产的比例;e= E/A,表示净资产占总资产比率。

致富规律的一般表述

上述基本比率隐含着致富的一般规律。我们用通俗的语言把这个规律表述成:聚财、生财和用财。

聚财是指收入转变为储蓄的过程,是致富的起点。储蓄率(s)越大,则财富成长越快。生财是指在已有储蓄或负债的基础上,如何进行投资,以加快财富的增长;生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有资产的投资生财,由比率(f)和(R)来约束,它们表示储蓄的资产要尽量转化为生息资产,即(f)比率要大,在此基础上的回报率(R)要高。二是负债资产的投资生财,由比率(i)、(1)、(e)和(R)来约束,当(R)≥(i)时负债投资是合适的,负债的度(I)可以超越净资产比率(e),但是当(R)

负债投资是不合适的,如果(I)超越(e),则会导致投资亏损。用财是指在成功的聚财和生财的基础上从容的规划使用财富,由比率(w)来约束;用财的前提是成功的聚财和生财,在这个前提下,生息资产大幅增加,导致理财收入增加,相对来说比率(w)减少;当当月的工薪收入只占理财收入一个小的部分时,我们由“劳力”阶层跨度到了“劳心”阶层,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能从容地考虑跨时、跨代消费、终生保障等生涯的根本问题了,所以我们把比率(w)视为职业生涯致富规律的关键性指标。

上述规律告诉我们 在职业生涯的每个阶段,要想快速致富,提升净资产的成长率,对不同的资产和收支状况,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第一,提升工资薪金储蓄率(s)。年轻人净资产起始点低时,工资薪金收入远大于理财收入,此时提升工资薪金储蓄率为快速致富的诀窍。当w越大,s的提高对净资产成长率的贡献越大。第二,提高投资报酬率(R)。复利使投资报酬率的些微差异,在时间长后有着天壤之别。当客户步入中年,已累积不少净资产,理财收入的比重提高,此时投资报酬率的提升,便成为能否快速致富的决定性关键因素。也就是说,当(w)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时,(R)就越来越重要。第三,提高生息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f)。总资产中自用住宅、汽车和奢侈资产等属于自用性资产,只会折旧,并不能带来理财收入。若想快速致富,就要扩大产生理财收入的生息资产的比重。年轻人可以延缓购房或购买车的时间,让已有的钱尽量再滚钱。当f越大时,更能发挥并提高s与R的效果。第四,降低工资薪金收入与理财收入相对比率(w)。要迈向完全的财务自由,必须在生涯阶段中逐年降低工资薪金收入与理财收入的相对比率。特别地,当w=0时,g=(Rf-if)/e,净资产成长率等于净理财收支成长率。第五,降低净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e)。此处指的是运用财务杠杆原理扩充信用来投资,而非以消费借贷降低净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当总投资报酬率高于负债利率时,净资产报酬率就会高于总投资报酬率,因此e降低可以使净资产加速成长。

职业生涯中阶段性的致富技巧

财富基金论文第4篇

卢德之:华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伦理学博士。先后出版了《交易伦理论》 《资本精神》和《论慈善事业》《走向共享》等个人专著

当今中国,富人家族陷入“富不过三代”的怪圈,家族的文化以及物质财富难以传承,如果找不到家族成长发展的道路,完成向“现代家族”的转型,同时又被“原罪”困扰,势必引起富人移民潮。富人走了,剩下的只有贫困。因此,在中国培养全民资本精神、建立和发展家族基金会迫在眉睫。

工业革命以后的几百年来,经历过民主革命,西方一批家族以商业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代代传承,追求人人平等的同时,兼具与国家发展方向一致的家族理想和信念,并形成了与之配套的现代慈善文化,我们可称之为“现代家族”。

现代家族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其特征是工商文明。传统的农业文明下,很难建立现代家族。

中国式大家族的没落与重生

从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来讲,现代家族是工业革命及民主革命的结果。工业革命以后出现了资本,家族要不断去学习商业、技术,资本才可以壮大并传承;从社会形态来讲,工业革命后,市场经济追求平等和自由,加之民主革命的洗礼,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能停留在君臣父子的框架之中,更强调人格的平等,这是现代家族得以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家族兴衰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家族不可缺少理想和信念,并要与国家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与东方国家特别是中国这种以权力主体为传承纽带的家族文化相比,这种家族文化在现代社会更容易形成发展优势。

中国漫长的农耕社会在帝制的束缚下,没有从内部发育出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对“私人财产”不够尊重,更没有足够的保障制度;农耕经济条件下的富人主要是通过占有土地和收取地租积累财富,缺乏工业文明时代的技术创新与规模发展的空间,严重束缚了家族实力的发展与壮大;另外,农耕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家族尤其是大家族都是官宦家族,其传承纽带是权力,这种依附在政治关系之上的官宦家族,通常会随着政权的兴衰而起伏。

工业革命、民主革命在近代史上很晚才发生。虽然西方工业革命发生时中国也受到影响,却并未形成大的浪潮,纵然促生了一些工商业资本家,但他们的生长环境受到了制约,使得工商业家族的发展屡屡遭到破坏和打断,至少被打断三次。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旧的王朝、旧的贵族被,中国进入长期的分裂混乱之中,这是必然要发生的,但它同时也是对当时新兴的以资本为发展纽带的家族的破坏。第二次是日军侵华,从民国初期到日军侵华以前,当时中国已出现了很多民族资本家,上海滩也有外资进入,出现了一些大商业家族,日本侵华后,这些家族被赶跑、打散。再到1956年“公私合营”以后,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调配使用,资本家不再以资本家身份行使职权,而是被改造成普通劳动者,1966年,公私合营企业最后转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家族财产全部充公,家族势力都随之消灭。

改革开放后,私有经济出现,使得三种家族形态得以发展。

第一种,我称之为“土豪金”,是延续了传统农耕形态时期家族传统,一夜暴富式的土豪金家族和土豪金家族文化。这种家族缺少家族信念及精神追求,家族成员如同行尸走肉,大量的社会财富被他们挥霍掉,出现了“富二代”这一绝对贬义的概念群体,这种家族不在少数。

第二种,带有封建社会官宦家族特点的家族利益集团和以追求特殊利益为核心的权贵家族文化,“裸官”、“政商勾结”等问题给国家、社会带来极大伤害。

第三种,新兴的现代工业文明家族和与之配套的现代慈善文化。因当时的规则不够清晰,这些家族在获得财富的同时也有原罪,积累了一定财富之后,他们有了信仰、信念的需求,有的信佛,有的信基督,随之有了家族理想。无论是为了跳出“富不过三代”的怪圈,还是为承担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抑或是想要光宗耀祖,这些家族开始将家族理想跟国家的发展相连,想要以家族为核心,为社会甚至为全球的发展进步做些推动,具体的表现形式,则是建立家族慈善基金会。比如牛根生家族、曹德旺家族等大企业家的家族,他们总结中国家族历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并且向洛克菲勒家族学习,尝试开辟中国家族发展的新模式,正在形成自己独特的家族文化。这种家族文化虽然刚刚开始出现,但是代表着未来发展的方向。

共享与传承

中国长期处于农耕文化之中,基本上奉行的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到了后农耕文化时代,引进了西方的个人主义,但是,因商业、工业而产生的大量财富没有集中到家族中,而是极度分散化了,没能将资本与家族有效地结合起来,而是简单地与个人结合起来,导致资本处于一种短命的状态。与此不同的是,西方社会把资本与家族结合起来,但他们发现资本是有缺陷的,于是把资本运用到一种新的形态上去,这就是现代慈善,以此保持了家族的发展,又培养出了家族优秀的代表人物,使得整个家族在一种慈善道德的旗帜下互相支持、共同发展。

以洛克菲勒家族为例,洛克菲勒家族最伟大之处就是发明了现代慈善,并以此来维系家族的生存、发展与壮大。其家族建立了若干个基金会,把家族财产用慈善的方式固定起来,回报给社会,家族慈善则成为家族的道德平台和资本平台,使之不断发展与壮大。如果你是家族中一个有作为的企业家,你就会获及更好的发展,即便你在家族中只是一个普通人,至少可以在家族慈善机构里得到一份工作,其结果是保证了这个家族长盛不衰。

洛克菲勒家族传承至今已是第六代,能够这样强势地传承下来,离不开他的一些重要特征:洛克菲勒家族拥有巨额财富,但这些财富都捐到洛克菲勒家族基金会去了,形成了社会共享财富;他们用家族办公室和家族慈善基金会管理这些财富,协调整个家族的发展,并通过慈善事业把影响扩大到世界各地,扩大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世界影响力,这些影响力也反过来促进这个家族的健康发展;同时,洛克菲勒的家族文化包括了家族理想、信仰、全球责任,也包括勤俭、自律的清教徒精神,这种文化获得了家族成员的普遍认同,形成了家族凝聚力和家族信念。这些特征概括起来则是“财富共享”、“家族共治”和“文化共识”。

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我认为对“土豪金”要规划,对特殊利益集团要“共产”,对真正的工商业家族应该让他们站起来,形成和西方殊途同归的家族传承制度。

我是不反对“共产”的,我反对乱共产和不断共产,也反对把共产当目标。共特殊利益集团的产,但不能共合法共劳动所得的产;共产之后要建立走向共享的一种秩序,建立起法律关系;共产不是目标,而是实现共享的手段。这个理论不仅适合中国,同样适合美国,适合世界。

共享是人类社会的起点,也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富人既要做财富的主人,也要成为精神的主人,而家族慈善基金会这种组织形式,正好是实现此目标的一致表达。一方面,它守住了家族积累的财富、发展了经济,同时,它也是财富社会共享、家族理想传承的重要平台。

在中国,孕育洛克菲勒式的家族慈善基金会制度已经势在必行。

培养全民资本精神

要建立和发展中国式家族慈善基金会,从内在条件来讲,要培养向善的家族信仰,树立与国家发展方向保持一致的家族理想,也要培养和选拔适合的家族慈善基金会负责人,并建立起合理的治理结构,动员全家族参与以基金会为核心的慈善事业;从外在条件来讲,社会要建立起合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形成一种让家族基金会能优生优长的环境和氛围。这些离不开培养全民“资本精神”。

马克思说资本的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是吃人的,他表达的是资本的恶的一面。资本实际上是中性的,其本来含义是,能带来一种新的财富的财富才叫资本。原始社会有了财富就有了资本,比如,人们种田,种子能带来新的财富,种子就是资本。人有善恶,善者为善,恶者为恶,资本到了工业文明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得到了爆发增长,这种增长向恶的方面带来了对多数人的伤害,形成了恶。马克思正好处在这个时候,对于这个时期来讲,不能说马克思错了。而我们希望赋予资本人格化的一种力量,形成一种善,让资本的增长能为多数人服务,这个资本,显然是另外一个概念。

资本要为多数人服务,在它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多数人参与。通过拼命赚钱,拼命省钱,拼命为神圣的目的花钱,使发展得以平衡。

以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来说,比如手表工匠,尽己之能、诚实有效,不偷工减料,把手表的每个细节做到最精致,尽量获取更多的劳动所得,这是手表工匠的资本精神;作为老板,手表要卖到最好,要考虑到工匠的利益,同时,他还要考虑财富、利息、场地、技术等诸多要素,进行合理分配,自身获得一定数量的财富后,他还要考虑让周围的人都过得好。当然,资本家本身也付出劳动,也要保证自己的利益,这是一个老板的资本精神。对于政府来说,要做好本职工作,也要提供好的政策服务,给这些财富的创造者、增长者提供好的环境,让社会进步。

财富基金论文第5篇

法国天才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帕斯卡尔帕所说:“中国使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但依然有光明可寻,去寻找吧。”

似乎时代的物质环境已为我们准备好了一切,然而――我们更迫切需要全新的财富智慧,以适应我们在世界财富格局中的角色。

美国南北战争至20世纪初的美国“镀金时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使1870年-1910年美国国民财富增长了4倍。大工业、消费时代的来临,把美国的工业资产积累推向了行业并购下的资本财富积累,产生了真正意义的全球财富巨鳄――约翰.D.洛克菲勒、安德鲁•卡内基、菲利浦•阿穆尔、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和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等。这批“镀金一代”财富领袖的崛起,为美国在20世纪的财富霸业奠定了智慧基石,他们的“财富智慧”整整影响了百年的美国及整个世界,他们制定的许多市场规则至今仍在沿用。

改革开放至今已经30年,国民财富增长超过十倍,城市化、工业化、大量的投资和中产阶级的出现。这样一个令人兴奋的时代也让人不安,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就像饥渴的巨人,对世界来说,价格低廉的日子已经结束,大宗商品价格全面上涨,能源价格不断创新高。而随着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出现,全球大背景又笼罩在“冷经济、弱资本”市场的环境下,中国经济、资本市场何去何从?人民币升值带给我们除了外向型出口企业的阵痛外,还有什么?似乎进入2008年,让我们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多了一份隐忧和迷茫。

改革开放之初积累财富同时,中国企业家低调地积淀着财富智慧与财富信心。30年后的今天,面临产业升级的阵痛、二次创业的思考,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开始喜欢投资于有利于个人成长的学习、聚会等交流,大量的EMBA班、总裁班、国学班、研讨会和论坛等,忙碌的中国企业家开始从机会时代进入自觉时代,在群体的财富思考与阵痛中聚集力量――一份民族商业信仰的力量、一份商业价值观的力量、一份伴随人民币升值一同升起的民族信心和凝聚的大国价值观的力量。

在这条既兴奋又充满挑战的路上,诺亚财富作为中国高净值人士值得信赖的财富伙伴,在为客户提供基础性理财知识、技巧、理财方案及产品工具的同时,致力于打造为高净值客户提供“财富教练”服务系统,协助中国一代创富者在心态、信念、品性上寻找到更合适的“财富智慧”、成就一代身心和谐的传世富人。

我想以那个“镀金时代”的华尔街之子――约翰•皮尔庞特•摩根(以下称摩根)作证国会山的著名对话作为本文结束。

塞缪尔•昂特迈耶(主控律师)说:“商业信贷是否是以货币或财产抵押作为基础呢?”

摩根说:“不,先生,品行是首要的。”

律师:“排在货币或财产之前吗?”

摩根:“在货币或财产或任何东西之前。金钱买不到品性。”

财富基金论文第6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财富管理;本金

一、构建财务管理学理论体系的理论依据

财务管理学是一门既涉及经济学,又涉及管理学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该学科的任务,一是要阐明财务管理的种种规定性,即财务管理是什么;二是要揭示财务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即如何进行财务管理。前者属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后者属财务管理的应用理论。

一般来说,基础理论性学科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表述规律,即从一个最简单、最抽象的逻辑范畴出发,通过将形成该范畴时所舍象掉的其他因素逐步地包含进来,再现研究对象丰富的规定性,从而使人们获得对研究对象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复杂而不是简单的,生动的而不是僵死的认识。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同样遵循上述规律。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方法,并不等同于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其体系的构建方法不同,遵循的不是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表述规律,而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到简单的思维规律。既然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要从一个最抽象、最简单的范畴出发,那么,科学地确定这一范畴便成为合理地构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关键。

与基础理论的任务不同,应用理论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怎样去做事情,因而,应用理论无疑应具备鲜明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既然二者的任务与性质不同,其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的依据也就不同。基础理论的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应遵循的是人类思维活动的规律,应用性理论的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规律。

二、财务管理学理论体系研究现存问题

为了构建起科学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有必要对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研究中现存的问题作一剖析。

1.有关财务管理学的内容构成。我国的财务管理学,迄今为止,其内容构成基本与西方国家的财务管理学相同,大致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总论,阐述财务管理的概念、内容、职能、目标、环境等基本理论问题;第二部分,介绍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与财务风险的测算等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第三部分,介绍投资决策、筹资决策、股利政策、营运资金管理等财务管理实务处理的理论与方法。其中第一部分为财务管理学的基础理论部分,第二、三部分则为财务管理学的应用理论部分。财务管理学内容体系存在某些不科学、不完善之处。

2.有关财务管理理论起点的确定。对财务管理学起点范畴的确定, 笔者认为,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将复杂的范畴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一些复杂的范畴,比如“财务管理”,被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勿庸置疑,“财务管理”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综合性极强的范畴。它既是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运用和收益分配种种财务活动的总和,也是财务预测与决策、财务控制与监督、财务成果评价与考核种种财务管理职能的总和。有赖于其他一系列范畴才能予以说明的综合性如此之强的一个范畴是无法充当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起点的。

(2)从财务管理学体系以外寻找起点。比如,将“环境”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环境对事物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因而不是外因。只有在明了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本质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揭示环境对事物发展的影响。这就意味着环境不可能处于起点的位置。

(3)将财务管理假设作为起点。任何科学研究都有一个假设问题。这是因为世间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自存的,都会与其他事物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从而使研究对象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之中。为了使研究得以进行,便需要首先对研究对象所处的环境条件加以限定,这种限定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假设。然而,如前所述,理论体系的起点并不等同于理论研究的起点,该种观点的不妥之处就在于将理论体系的起点与理论研究的起点混为一谈。

(4)将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与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的起点混同。如前所述,财务管理理论包括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与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两大部分,二者的性质与功能作用不同,其起点也必然有所不同。

三、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

1.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构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首先要解决的是逻辑起点问题。作为财务管理的对象,有人认为是财产,有人认为是价值,有人认为是资金,也有人认为是本金。而在笔者看来,财产、价值、资金、本金,均是财富的不同社会形式,都可以抽象为财富。

(1)财富及其社会形式。财富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作用于外部世界所获得的物质或精神的成果。任何财富的生产都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特定的生产关系赋予财富特定的社会形式或属性。撇开社会属性、社会形式等社会规定性,财富是人类所创造的劳动产品或使用价值。在自然经济社会,财富直接体现为使用价值,在商品经济社会,财富的存在形式由直接的使用价值形式转化为间接的价值形式。股利、利息、工资、税金等既是财富的分配形式,也是不同经济利益关系的载体。

(2)财富运动及其管理活动的多样性。在社会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财富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的,如数量的增减、形态的转化、产权的变动等等。人们必须把握这一过程,自觉地实施对财富及其运动过程的管理。对为国家所控制的财富进行的管理,就是财政;对为企事业、行政单位等多种经济组织所控制的财富进行的管理,就是财务。广义的财务管理,既包括国家的财政管理,也包括事业、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

(3)财务管理目的的二重性。财富不断地被消费,又不断地被生产出来。财富的生产总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财富的生产过程,既是使用价值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也是生产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与此相应,进行财富管理必然具有双重目的:一是追求经济效益,用既定的耗费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二是维护经济利益关系,保证各利益相关者实现各自的经济权益。

(4)财务管理职能二重性。财务管理的目的不同,其管理的职能也就不同。为追求经济效益,财务管理被赋予对财务活动进行规划、调控、评价的职能;为维护经济利益关系,财务管理被赋予对财务活动实施规范、监督的职能。随着财富生产、流通规模的扩大及其社会化、国际化的推进,人们对财务活动中经济利益关系的维护与协调,不再限于经济组织自身,而是突破单个经济组织的边界,逐渐成为国家乃至国际性经济组织的行为。

2.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因为财务管理应用理论是对企事业、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亦即微观财务管理活动规律性的描述,所以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实际上也就是企事业、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理论体系。

(1)与追求经济效益相关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目前与追求经济效益相关的企业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一般是按照财务管理活动的环节,即投资—筹资—权益分配来构建的。笔者认为,这一体系应该遵循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活动的规律来构建,而不应该按照财务活动的环节来构建。也就是说,要把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该理论体系的起点,并按照财务规划、财务调控、财务考核与评价三大基本职能顺序展开该理论体系的内容。

(2)与维护经济利益关系相关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追求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利益相关者得到各自的经济利益。如果在经济利益关系的处理上出现偏颇与失衡,就会使生产经营活动受到阻碍,甚至难以为继。笔者认为,该理论体系的构建,同样应遵循财务管理实践活动的规律来进行。该理论体系由管理目标设定的理论与方法、管理职能实施的理论与方法、管理实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三部分组成,其要点为:企业对经济利益关系管理的目标,一是为保障企业财产的安全与完整,二是为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由此财务管理被赋予规范企业财务行为与监督企业理财活动两大职能。为了行使两大职能,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依据《公司法》、《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对企业的财务行为进行规范与协调;发挥财务会计及内、外部审计的作用,进行事中、事后的财务监督;采取会计核算、财产清查、牵制等方法,保护经济组织和利益相关者的财产安全与完整,等等。

参考文献:

[1]黑格尔:逻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财富基金论文第7篇

学习型中国―投资理财论坛主席、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刘东华指出,2007年是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年,是2008北京奥运会备战之年,经济增长总的形势会比较好。2007年中国金融几乎全面开放,中国的爆炸式增长吸引了国际很多大牌投资者的目光,海外资金大举涌入,刺激中国股票上扬,2007理财机会大潮扑面而来。对于具备一定理财资源的中国百万元中产家庭来说,把握理财机会,洞察理财陷阱,实现财富增长,正是好时候。从百万元中产家庭迈向千万元富裕家庭,也确有必要学习理财方法,开启理财天赋,熟悉新的理财产品,跟上理财大势。

据悉,为响应总书记提出的“努力构建人人享有学习和成才机会的学习型社会”的号召,学习型中国促进会、北京人间远景文化交流公司联合中国企业家杂志社、全国工商联宣传教育部创办了“学习型中国―世纪成功论坛”。自2000年至今,“学习型中国―世纪成功论坛”成功举办了七届,已成为全国最大规模的最具影响力的企业总裁和各行业成功人士跨年学习盛会。七年来,“学习型中国世纪成功论坛”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第七届论坛参会人数达到3000人,著名企业家、培训1名师和文化名流风云际会,同台演讲,倾情学习,放大梦想,成就未来。经历了2006年的“牛市”之后,中国投资理财市场在猪年继续繁荣。应广大会员的要求,特别推出学习型中国―投资理财论坛。

学习型中国―投资理财论坛总策划、北京普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夏有力教授在新闻会上致辞说,“21世纪中国的你,和美洲早年的他,欧洲当年的她一样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你是财富世界的一滴水,就应该理智地浇灌投资世界那些属于你的财富成长之树。这是世界的投资森林,我们不能因得到一棵草或丢掉一片叶而迷失,不懂投资理财在当今世界无疑会寸步难行。如今有了一种新说法:开门八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另加理财。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了投资理财的重要性――有钱只能证明你有理财姿源,并不一定代表你会投资理财;如果你不懂投资理财,你将一直过着老鼠赛跑式的平凡且有压力的生活。你只要近期留意媒体,就会发现:吸纳国际投资理财精华,把握投资机会,修正投资理念,是中国财富界与国际接轨的命门。掌握投资理财要领,提高投资理财能力,让金钱为你工作,成为富人并不难,实现财务自由并不难。正确的投资理财理念和有效的投资理财方法,对于当前面临财富机会又身处投资风险中的家庭无疑是一座灯塔。”

学习型中国―投资理财论坛执行主席、北京人间远景文化交流公司董事长刘景斓在新闻会上致辞说,“你想变成名震四邻的家庭理财高手吗?你想实现财富梦想,实现家庭富足吗?请关注首届学习型中国-投资理财论坛!这是国内首创的家庭投资理财学习交流大平台,每届论坛邀请30多位理财界权威专家及长期浸润于投资行业的顶尖高手,汇集海内外财经名流、财富精英、理财大师,为企业总裁和各行业成功人士烹饪家庭理财饕餮大餐,帮助百万元中产家庭洞察理财机会和陷阱。股市疯狂,楼市火爆,家庭钱景,理财圆梦。”

据学习型中国一投资理财论坛秘书长王富荣介绍,首届学习型中国投资理财论坛,定于2007年6月16日-17日在北京友谊宾馆举办,论坛主题为“普及国际化投资理念,引领中国家庭理财潮”,会议规模500多人,参会者为历届学习型中国论坛的VIP学员、家庭年收入逾100万元者。本次论坛的主题演讲和互动对话,涵盖家庭投资理财的政策、市场、技术到产品,涉及到股票、基金、房产、保险、外汇、债券、期货、股指期货、信托、黄金、储蓄、邮票、古玩等领域,主要包括以下讲题: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与家庭理财现念转变及风险控制:中国股市10年“牛市”与财富增值――股票投资、基金投资、股指期货与境外股市投资:中国房产市场走势和国家对房市的政策与家庭房产投资:新型保险理财规划与人生保障:期货黄金字画古玩投资与理财新通道:私人理财管家服务与稳健生金;家庭财富增长与合理避税:金钱、财富与家庭幸福等:

财富基金论文第8篇

关键词:财富效应;金融资产选择;交易成本;储蓄搬家

中图分类号:F830;F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8(02)-0033-06

一、引 言

理论与经验表明,随着财富的增长,居民倾向于多样化的资产组合。居民在收入水平较低、可供选择的金融资产较少时,偏好流动性的选择动机使其金融资产存量出现以现金和储蓄存款为主的单一型结构。当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金融证券市场发展以后,收益性偏好选择促使金融资产结构多元化。

近两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证券市场的高涨,居民投资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调整的速度明显加快。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一是储蓄存款增长速度减缓,中央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上半年,我国居民存款增加8271亿元,与2006年同期相比少增了5938亿元;二是股票、基金和债券在金融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快速上升。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沪深股市的总市值最高点已达35.6万亿元人民币,大大超过了居民

存款余额与2006年的GDP总值(注:2006年我国GDP约为21万亿,储蓄存款约为16.2万亿,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pbc.省略),Wind金融数据库。),股票、基金资产已成为国民财富和居民个人金融资产的重要部分。人民银行的2007年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1季度以前,居民认为“更多储蓄”最合算的比例一直高居各项资产选择之首,但2季度起发生逆转,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认为“购买股票或基金”最合算的居民占比,首次超过“更多储蓄”的比例,达40.2%,相差13.9个百分点,第3季度此比例再升4.1个百分点,创44.3%的历史新高,差距进一步加大,达19.0个百分点,第4季度依然维持了这种格局。反映储蓄存款为家庭拥有最主要金融资产的居民占比一降再降,从2006年第1季度的70.4%降至2007年第3季度的50.4%,不到两年就下降了20个百分点,而股票和基金占比同期却提高27.5个百分点(图1)。尽管人民银行自2006年8月以来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已经连续7次加息(表1),其加息频率之高前所未有,但依然没有改变居民储蓄搬家股市的趋势(图2)。

从图2可以看出,如果剔除春季的季节性变动因素,从2006年初开始,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月增长呈明显减缓趋势,特别是自2006年10月出现单月负增长以来,2007年前11个月里已有6个月单月负增长。这些减少的居民储蓄绝大部分都转移到了股票、基金等风险资产上。我们同时也观察到了一个有趣的结构性现象,即目前风险资产的投资者绝大部分是城镇居民,而农村居民几乎不投资风险资产,从我们于2007年2月对山东省肥城市321农户调查数据显示[1],没有一户购买过股票基金或债券等风险资产,其持有金融资产除了少量储蓄性保险与集资入股外(仅占不到2%),其它几乎都是现金与银行存款(表2)。

从表2可以很清晰的看出,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资产相对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在农民资产增加的同时,其资产总量与结构分布的严重失衡却不容忽视。近些年来,与经济高速增长相伴随的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城乡居民金融资产总量和结构分布的变化已经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我国转轨时期的金融背景,农民在选择金融资产时可能有着与城镇居民不同的特定需求行为,这种需求可能是来自财产总量供应的差异,也可能来自各种金融条件的约束,还可能来自农民金融行为的选择方式。因此对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分布和选择取向的研究涵盖了深刻的经济、金融意义。

本文余下部分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简要回顾关于居民金融资产选择的现有理论与实证文献;第三部分建立一个加入交易成本的两期资产选择模型;第四部分从理论与实证角度探讨居民资产选择取向与储蓄大搬家的原因;第五部分总结本文结论并给出相应的政策涵义。

二、文献回顾

居民家庭资产配置应该是其理性选择的结果,那么什么是促使城镇居民储蓄迅速搬家股市的主要因素呢?如何解释农村家庭的高比例风险资产零选择现象呢?又如何解释中央银行加息政策收效甚微呢?要解释这些现象我们必须寻找其理论根基。一般认为,居民资产组合选择的理论基础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2-4] 。国外对居民家庭的金融资产进行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早期居民金融资产模型的建模思路是理论导向型。随着研究方法的更新,人们逐步采用数据导向型、或者理论基础上的数据导向型的实证研究模式。近年来,西方大部分学者认为微观数据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典型居民家庭的资产组合情况,因为少数富有的居民家庭拥有了整个社会家庭金融资产的较为可观的份额,使用宏观数据计算出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的社会平均构成比例并不能反映实际,因此,他们在进行实证分析时,多以微观个体样本组成的抽样调查数据作为数据选择的基础[5-7]。

在标准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在不考虑交易成本的前提下,如果风险资产的期望收益率高于无风险资产的收益率,不管家庭初始财富水平高低状况如何,所有家庭将持有一定正的数量的风险资产[8]。应用微观数据研究日本家庭金融资产持有模式时,Asano S.和Taeibanaki T.发现[9]样本中所有家庭都持有一定数量的无风险资产,但只有45%的有住房的家庭持有风险资产,如果排除有房户,风险资产的持有比例仅为32%,这显然有悖于传统理论,他们将原因归结为持有风险资产存在成本。他们通过两期资产选择的Tobit模型进行了分析[10],然而他们只是简单地将居民资产分为无风险与有风险两种资产建模,因而并不完善。史代敏,宋艳[11]运用城市数据分析了中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取向时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但他们并没有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的持有模式。袁志刚、冯俊[12]通过宏观统计数据分析认为,银行储蓄高企与居民投资所受到的约束密切相关,我国现阶段风险资产的广度与深度难以配比居民的投资选择,产生了强制银行储蓄,是居民资产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但他们并没有对城镇与农村居民的金融资产选择差异进行细致分析,同样也没有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的持有模式。我们调查的农户数据中高比例零风险资产持有现象更是令人吃惊,这显然意味着农户投资风险资产存在某种障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理性的投资者选择风险资产时除了考虑风险与收益以外,还往往考虑其交易成本。一般情况下,持有风险资产是有成本的,这包括风险资产交易时对资金有一个最低门槛要求、交易的固定费用等,或者对风险投资品种的熟悉、评估等所需花费的时间、精力的投入。因此本文通过加入交易成本的资产选择模型来解释我们观察到的现象与事实。

三、考虑交易成本的资产选择模型

四、居民资产选择取向与储蓄大搬家的原因探析

根据命题3的结论,居民风险资产的持有比例是风险升水的增函数,在投资风险没有扩大甚至有所减小的情况下,股票、基金高回报率是居民储蓄大搬家的最主要原因。经济数据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据汪红驹、张慧莲的测算,2001年6月~2005年9月的A股月度股票收益率仅为0.93%,月度标准差为14.17%[13],我们将银行存款利率作为无风险收益率,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2001年至今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推算,月平均收益率约为0.4%(如果考虑通货膨胀率的话,净收益率更小,特别是2007年以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通货膨胀率一直维持在4%以上,实际利率为负)。因此,月度与年度风险升水分别约为0.53%,6.36%,而根据晨星中国的数据①,截止到2007年9月底,股票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133.76%,月平均为14.86%,2006年同期为63.93%,月平均为7.10%,也就是说目前的月度收益率已经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年度收益率。假设股票收益率的标准差基本维持稳定,2006年至今虽然中央银行7次加息,但每次加息只有0.27个基点,力度并不大,而随着股指节节上扬,月度风险收益率一直维持在月平均10%以上的水平,如此高的风险升水所带来的财富效应主导了其它因素的影响。根据命题3,我们同时注意到居民风险资产的持有比例也是无风险收益率的增函数,中央银行加息实际上是提高了无风险收益率,而如果在风险升水不降反升的情况下,则居民风险资产的持有比例还会进一步上升,这正好能够解释中央银行加息为什么反而助推了居民储蓄迅速搬家股市。从最优风险资产持有比例出发:我们可以进一步作如下分析,当第i中资产收益的方差足够小而风险升水足够大且风险厌恶系数很小时,则第i中资产的最优投资比例将很大,很可能大于1,这意味着居民对无风险资产的投资比例为负,即他们会通过借贷而投资风险资产,这为我们看到和听到的许多城市居民在巨大的财富效应吸引下,纷纷将储蓄存款搬家股市,有的甚至不惜抵押房产,或通过高息贷款来投资入市等现象提供了一个理论解释②。

一般情况下,持有风险资产是有成本的,这包括风险资产交易时对资金有一个最低门槛要求、交易的固定费用等,或者对风险投资品种的熟悉、评估等所需花费的时间、精力的投入。根据命题2,只有当相对风险厌恶系数、风险资产的收益率的方差、风险升水以及财富水平与交易成本满足关系:λ

① Morningstar晨星(深圳)基金数据中心,http://cn.省略/.

② 我们并不认为这种行为是可取的,指出这种现象只是从理论上分析其出现的可能性。

件。分析农户目前的收入现状,也可以印证上面的观点。以连续22年人均纯收入全国第一的浙江农民为例,2006年人均纯收入7335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762元,相当于一个家庭(按人口为3计算)一年结余约4500元。2006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②基本可以认为中国农民目前的收入水平基本上还没有达到投资股票等风险资产的门槛。这对目前城镇居民储蓄迅速搬家股市而农村居民几乎不持有风险资产这两种并存现象的巨大反差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

图3 不购买股票、债券和基金的原因

图4 存款的目的图3,图4 数据来源:经作者整理的山东省肥城市农村金融调查数据 对山东省肥城市农户金融资产持有模式的调查发现[1],农户不投资股票、债券和基金等风险资产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风险投资方面的知识。调查数据中回答不购买股票、债券和基金的原因有91.3%是因为不了解,不知道如何交易、缺钱、附近没有营业网点分别占36.4%、23.4%、12.6%,而认为风险大的只占3.8%。而从存款的目的来看,农户将大量结余资金选择为几乎没有风险的银行存款,反映了农户对安全性和未来消费的考虑。农户在存款的选择上,首先考虑的是安全性(高达58.8%),其次是流动性,即在需要时变现的能力(25.2%~50.4%),再次是对升值的考虑(仅为14.2%)。由此不难看出,股票等风险资产投资的交易复杂性、农村金融服务的不健全以及较高的门槛水平等因素都提高了农户交易的成本,是阻碍农户投资风险资产的重要原因。另外,一般来说,低财富水平人群其相对风险厌恶系数高于高财富水平人群,这也是农村居民低风险资产持有比例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命题3)。

五、结论与政策涵义

本文通过一个加入交易成本的两期资产选择模型,对目前城镇居民储蓄迅速搬家股市而农村居民几乎不持有风险资产这两种同时并存现象的巨大反差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我们的研究发现当持有风险资产存在成本时,财富水平的高低和交易成本的大小是居民决定是否持有一定数量风险资产的重要因素。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城乡收入差距显著,财富分布极不均等,交易成本的不对称是阻碍农村居民投资股票、基金和债券等风险资产的主要原因。对具有高收入城镇居民而言,储蓄资金搬家股市是其理性选择的结果。在众多影响风险资产持有水平的因素中,高风险升水所带来的财富效应主导了其它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分析还发现,中央银行加息实际上是提高了无风险收益率,而如果在风险升水不降反升的情况下,则居民风险资产的持有比例还会进一步上升,这正好能够解释为什么中央银行加息反而助推了居民储蓄迅速搬家股市。

居民资产选择多元化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日益提高,财富迅速积累的必然结果。资金从储蓄账户中流出,涌向资本市场,保证了直接融资所需的资金,对改善我国以银行存款为主的单一金融资产结构、提高以证券市场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比例,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政策涵义是政府应当加快金融改革,加速和规范资本市场建设,积极引导储蓄分流,更多地设计出符合中国国情、品种多样的理财工具,使其向贫困阶层,特别是农村地区延伸,让包括广大农村居民在内的更多的低收入阶层也能分享经济成长的好处。

参考文献:

[1] 李猛,汪伟.山东省肥城市农户金融需求调查报告――基于对5村321个农户的问卷调查 [D].上海财经大学工作论文,2007年5月:1-11.

[2] Sharpe W F . Capital asset prices:a theory of market equilibrium under conditions of risk[J]. Journal of Finance,1964,19:425-442.

[3] Lintner J . The valuation of risk assets and the selection of risky investments in stock portfolios and capital budgets[J]. Review of Economic Statistics,1965(47):13-37.

[4] Mossin J . Equilibrium in a capital asset market[J].Econometrica,1966,34:768-783.

[5] Cohn R A. Lewellen W G,Lease R C,Schlarbaum G G. Individual individual investor risk aversion and investment portfolkio composition [J].Journal of Finance,1975,30:605-620.

[6] Siege L F W,Hoban J P. Relative risk aversion revisted[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 cs,1982,64:481-487.

[7] Morin R A,Suarez A F. Risk aversion revisited[J].Journal of Finance,1983,38:1201-1216.

[8] Friend I,Blume M.E. The demand for risky asset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5,65:900-922.

[9] Asano S,Taeibanaki T . Testing constancy of relative aversion:an analysis of Japanese households financial asset data[J]. Journal of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1992(6):52-70.

[10] Asano S,Taeibanaki T. Relative risk aversion once more:an analysis of japanese households’financial asset holding pattern[J]. Financial Engineering and the Japanese Markets,1994(1):137-154.

[11] 史代敏,宋艳.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5(10):43-49.

[12] 袁志刚,冯俊,居民储蓄与投资选择:金融资产发展的含义[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1):34-49.

[13] 汪红驹,张慧莲.资产选择、风险偏好与储蓄存款需求[J].经济研究,2006(6):4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