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专业考核方案

专业考核方案赏析八篇

时间:2022-05-24 12:39:31

专业考核方案

专业考核方案第1篇

关键词:课程考核;程序设计;任务驱动;Java语言

《Java程序设计》是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方向课程,是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目标是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Java语言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能够运用面向对象思想进行程序设计,使学生能够运用Java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在程序设计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必要性

随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课程体系重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Java程序设计》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课程考核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引导作用,忽视了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目前,本课程仍然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学生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20%)和期末成绩(60%)构成。这种考核方式过分强调了结果性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无法体现职业教育以能力培养为主的特色。

目前《Java程序设计》课程多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化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采用笔试来考核学生,命题依据则是自己上课的内容;也有部分老师采用机试来进行考核,给学生提供案例样本,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模仿案例进行操作。不管是笔试还是机试都忽视了程序类课程的强实践性,很难实现对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职业素质能力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

通过笔试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考核,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对学生综合技能的考查很难体现。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精力主要集中在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上,却忽视了自身综合技能的培养,这与高职专业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

为了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新形势下对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提出的新要求,在充分考虑本院学生综合素质的情况下,为了鼓励学生自主、灵活学习,充分发挥考试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教育及引导作用,高级语言课程组根据《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学生的差异、专业的要求对考核进行科学化、合理化、多元化的设计。课程考核的主要目的如下:

(1)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2)通过多元化的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通过过程技能考核使学生对Java基础知识、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能得到较好的提升;

(4)职业化的考核评分标准能够按照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学生自己参与,对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监督,做动态的、透明的、全面的评价。

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基本思路

本课程考核改革基本思路是以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Education,缩写为OBE)的教学理念,考核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学生掌握有关知識与技能。整体改革立足于考核多元化、考核办法全程化、考核内容综合化。

从确立考核目标、建立考评体系、设计考核内容、分配考核权重等方面,提出从基础理论着手、拓展知识传授途径来培养人才的教学思路,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做有益的探索。

三、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施方案

《Java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性较强,课程组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导向、以“能力评价”为核心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课程考核包括平时表现考核(20%)、过程技能考核(30%)、期末考核(50%)三部分构成。

平时表现考核主要由出勤率和课堂表现两部分构成。出勤率反应的是学生迟到、早退、请假和无故缺课的情况。课堂表现主要反应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的具体表现对学生表现进行记录。

过程技能考核主要记录学生完成各类项目的过程,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进行综合考核。包括课堂项目、作业库项目和综合项目三个部分。

课堂项目以个人为单位,考核学生每个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反应每次课上教师随堂布置的小项目以及拓展项目的完成情况。

作业库项目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灵活应用情况,并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作业库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每次课后教师布置的项目完成情况;二是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出一道题目附答案作为作业库里的项目,本组作业为其他组同学的新增作业。

综合项目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情况,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一个综合项目开发,并撰写项目实施方案,制作项目答辩PPT,进行项目答辩。考核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及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工程化、系统化、模块化的编程思维等职业素质。

期末考核采用闭卷机试形式,作为其他考核形式的辅助。期末考核主要对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考核,考试在学期末统一进行。

(1)在理论教学中,随机增加随堂练习题,作为平时考核中课堂表现的一部分。随堂考核内容主要为基础知识点的考核,以提高学生的理论课堂参与率。

(2)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随教学进度增加上机编程题,学生可通过上机练习使学生加深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

(3)在过程考核中对作业和实验报告进行规范化,杜绝学生抄袭作业,提高学生学习的创新能力。

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创新之处

(1)促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课程考核将考核内容分配到教学过程中,使教师的工作重心转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编程能力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促使学生被动变主动学习。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学好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关键所在,无纸化考试平台,将上机练习、作业、过程考核以及期末考核有效的整合,促使学生改变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考核方式与教学模式联动。考核方式的转变,改变了靠死记硬背获取知识的现状,加强了学生编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4)职业化的考核标准。课程考核评分标准按照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学生自己参与,对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监督,做动态的、透明的、全面的评价。

专业考核方案第2篇

关键词: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特点;管理措施

专业人员业绩档案是专业技术人员在各项专业技术活动中所取得了成绩、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学习培训时所获得荣誉等。这也使业绩档案成为各单位领导、组织人事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最常利用到的资料。但由于这些档案材料保管较为分散,这也为其利用带来了许多不便,因此需要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业绩档案的管理,有效的提高业绩档案的管理水平,使其更好的为单位领导、人事部门及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优质的服务。

1 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的特点

1.1 真实性

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真实记录着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过程,其内容具体、全面,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当前企事业发展过程中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业绩考核已成为一种常态,而且具有统一的业绩考核标准体系和指标规范。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的技术创新、技能竞赛等活动中形成的材料都被纳入到专业技术人员业绩档案收集归纳范围中来,有效的保证了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1.2 复杂性

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呈现出复杂性的特点,这体现在较多的方面,如业绩构成材料、载体、技术人员自身等等。在实际业绩档案中,材料来源主体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如企事业单位、其他部门、甚至专业技术人员自身。载体物质形态也具有多样性,纸质材料、证书、奖章、新闻报道、影音记录、书刊杂志等,材料规格尺寸和保管要求也各不相同,这就对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需要进一步强化专业技术人员业绩档案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努力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1.3 互补性

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与人事档案在内容、作用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在人事档案中,多以表述式或是表格式作为主要的记录形式,涉及到的业绩成果也不会采用证书或是奖章等载体形态进行保存。但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弥补了传统人事档案内容上的不足之处,其在内容上更具深度和广度,更具准确性和真实性,与传统人事档案互为补充。

2 加强专业技术人员业绩档案管理策略分析

2.1 提高对专业技术人员业绩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专业技术人员业绩档案管理工作的好坏与单位领导的重视度具有直接的关系。单位领导充分的意识到专业技术人员业绩档案的重要性,从而从政策、资金和人员等多方面来支持档案管理工作。因此需要加快单位领导和技术人员观念的转变,利用多种形式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使单位领导及相关人员认识到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成档案对自身单位发展及管理的重要意义,从而努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管理水平,使档案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单位的发展和建设。

2.2 做好档案收集工作

为了确保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需要主动收集档案材料。单位档案部门要积极主动联系专业技术人员,使专业技术人员意识到个人业绩材料归档的重要性,并有效的配合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主动将各种业绩档案材料上交到档案部门。同时还要对专业技术人员业绩档案材料的归档范围进行确定,并及时对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的各种活动进行了解,实现对档案材料的动态管理,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将档案材料进行收集。另外,档案管理人员还要把好立卷关,根据相关规范要求来做好档案整理和立卷工作,针对业绩档案材料变动的实际情况及时对相关内容进行更改,确保归档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3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实施科学管理

要根据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建立健全符合国家相关要求的规章制度体系,使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管理具有可操作性,简便易行、有章可循、又法可依。同时,在规范制度体系建设中要明确目标责任,增强规范制度体系实际执行过程中的客观性、严肃性与权威性。并具体将完善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管理所必须的技术指标要求、经费支出渠道、人员素质要求以及体式规格要求等加以明确,从而更好地发挥规范制度体系的指导、引领作用。切实使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管理工作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2.4 管好业绩档案,提高利用效率

首先,做好保护工作。由于专业技术人员业绩档案具有利用率高的特点,大量的查阅、复印会使档案寿命受到一定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将利用最频繁的文件材料按内容制成简表,并作备份,以供利用者查阅复印。在做好纸质档案保护的同时,还应当建立电子档案。电子档案同纸质档案相比在保存寿命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可以进行多份复制并可刻录成光盘,在日常保护技术上也相对简便。

其次,提高工作效率。R导际跞嗽币导ǖ蛋改谌萁隙啵要做到快速、准确提供档案信息,仅凭手工检索,已无法适应现代工作节奏的要求。因此,除了将常用资料制成简表方便利用外,还必须借助计算机管理手段进行检索。根据单位具体情况,编制相关软件录入所需检索科目。要做到可以根据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的个人简历、职务、学历状况、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情况、主要工作业绩、情况、获奖成果等级和数量、主要著作等详细内容提要进行检索,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业绩档案利用的工作效率。

最后,做好保密工作。专业技术人员业绩档案具有私密性,因此要参照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建立专业技术人员业绩档案管理利用制度。档案管理人员要坚持原则,按照有关规定要求提供业绩档案的利用,做好保密工作。对于利用者要求更改业绩档案中关键的内容,如: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时间、学习、培训相关记载等,必须经过单位人事部门核实批准后方可给予更改,这样才能做到维护业绩档案本身的真实性。

3 结束语

对于专业技术人员来讲,一份完整准确的业绩档案能够真实反映其工作业绩和社会活动情况,是对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能力、工作态度、学术水平和学科地位衡量的重要依据,可以为干部和人才选拔、任用提供有效的参考。而且通过专业技术人员业绩档案能够对专业技术人中进行量化评分,并将其作为岗位聘任的主要依据,通过人才评价来起到激励先进和鞭策后进的作用,进一步实现人才的合理任用,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单位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君秋.关于威海市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山东档案,2016-04-15.

专业考核方案第3篇

摘要:企业“用工荒”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并存已成为影响经济和教育发展的突出矛盾。为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高等职业院校必须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本文以课程考核评价为视角,阐述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创新方法,即“驾证式考核”方法。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驾证式考核”

中图分类号:C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当前,企业“用工荒”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并存已成为影响经济和教育发展的突出矛盾。究其主要原因之一,企业招工重技能而非学历,因为企业为节约培养成本,尽快实现经济效益。这充分体现了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的短板,即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缺乏实践动手能力。“用工荒” 与“就业难” 并存的尴尬局面,促进高校教学改革和创新,促使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同步衔接起来。而作为教学质量检测器的考试,其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权威性直接影响到高校毕业生获取毕业证书的社会认同度,进而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声誉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课程的考核评价必须以市场对学生能力需求为标准,与岗位能力需求对接起来。为此,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对课程的考核推行了 “驾证式考核”方式,目的是大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有效地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缓解“用工荒” 与“就业难”的矛盾。本文对“驾证式考核” 的内涵、实施方法、实施效果做简要介绍。

1.“驾证式考核”的内涵

所谓“驾证式考核”,就是像机动车驾驶证考核一样,对于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进行“应知”的理论考核与“应会”的技能考核,即对每门课程进行“应知”、“应会”两个考试,分别计算成绩,两个成绩都合格本门课程成绩为合格,应知、应会任何一个成绩不合格都要进行补考。“驾证式考核”充分体现以下三方面理念:

1.1“驾证式考核”体现了高职教育既重视实践,又要重视理论,重点是实践的理念

“驾证式考核”,将技能考核作为一个成绩单独计算,目的在于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地位,引起学生足够重视,达到有效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目的。而高职教育同时肩负着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任务,因此,高职教育也要重视基础理论,但两者相比较而言,重点是实践,只有这样才能顺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供有力保障。

1.2“驾证式考核”相当于过关考试

依据岗位工作任务,任课教师要理清哪些理论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组织学生对其进行反复演练,在训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考试,考试不及格,及时组织补考,直到合格为止,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真正掌握课程中必会的专业技能及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

1.3“驾证式考核”重视过程考核

“驾证式考核”不但注重期末的终结性评价,更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即以单元或模块考核贯穿教学过程,分阶段组织考试,阶段性不及格要及时组织阶段性补考,直到合格。这样既可以反馈学生对单项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情况,便于教学双方持续改进,又使形成性评价有据可依,避免平时成绩给分随意现象。

2.“驾证式考核”实施的方法

包括“驾证式考核”方案设计、方案的组织实施等环节。

2.1“驾证式考核”方案设计

“驾证式考核”方案设计是“驾证式考核”实施的首要环节,方案设计重中之重的原则是考核内容必须与岗位工作任务接轨,考核评价标准必须与行业企业评价标准相吻合,依此原则确定方案设计的总体思路及方案设计的方法。

2.1.1“驾证式考核”方案设计的总体思路

依据专业岗位工作任务确定课程需要学生应掌握的技能,依此制定技能考核方案,再根据这些技能确定支撑的理论知识,依此制定理论考核方案,体现理论为技能服务的思想,将课程培养的必备职业素质贯穿到理论及技能考核的全过程。

2.1.2“驾证式考核”方案设计的方法

可分为四个步骤:

一是进行岗位对人才专业知识和技能需求水平调研。我院通过三种途径展开调研,即教师对校企合作的企业人员进行访谈;利用教师到企业走访实习生的机会,与企业人员及实习生进行沟通交流;利用毕业生回校参加毕业设计答辩的机会召开毕业生座谈会。通过这三种途径,任课教师充分了解到企业岗位工作任务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二是制定初步 “驾证式考核”方案。依据调研结果由课程负责人设计考核项目和评价标准,制定出初步 “驾证式考核”方案。

三是对初步 “驾证式考核”方案进行讨论。我院以专业为单位,邀请企业一线骨干人员,对专业开设的每一门课程的初步考核方案进行讨论,主要讨论考核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的对接情况、考核评价标准与行业企业标准的结合情况、方案的可实施性、预期的实施效果等内容,为形成最终的“驾证式考核”方案奠定基础。

四是制定最终的“驾证式考核”方案。根据讨论的结果,对初步的“驾证式考核”方案进行整改,制定出最终的“驾证式考核”方案。

2.1.3“驾证式考核”方案设计的内容

“驾证式考核” 方案包括考核目的、考核目标(即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及素质目标)、考核成绩的比例分配、考核内容、评价标准等基本项,各门课程可根据课程的特点,允许在基本项的基础上增加及创新。其中考核内容、评价标准是方案的核心。

1、考核内容:主要包括理论考核及技能考核内容(素质考核内容包含在理论、技能考核内容中)。理论考核内容要细化,列出每个单元(或模块)要考核的知识点,以“必须、够用”为度,注重实用,考核常用于指导实践的内容,突出核心知识;技能考核的内容主要是设计若干个考核项目,要求考核项目与课程培养的能力点相吻合,即要面向工作岗位,以岗位技能需求为依据,结合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设计课程的能力考核项目,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评价标准:理论考核评价标准依具体试题进行评价。技能考核评价标准要具有科学性、适用性,与行业企业评价标准对接,并做到细化、量化、给分可依,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技能考核评价标准可包括确定评价方式、拟定评分要素、制定考核项目成绩评定表三个环节。评价方式可采用多元化方式,如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人员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分要素可以包括工作态度、操作的规范性、考核成果的质量等,各门课程可根据课程特点及行业企业评价标准设定评分要素。考核项目成绩评定表的制定,要针对每个(或每类)项目按评价方式及评价要素进行设计。

2.2“驾证式考核”的组织实施

各门课程的考核按既定的 “驾证式考核”方案组织实施。

2.2.1理论考核的组织实施,注重三方面:

专业考核方案第4篇

1.1研究对象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考核内容。

1.2研究方法

1.2.1专家访谈法

对首都体育学院排球教研室6名教龄超过18年的教师进行访谈,探讨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的考核方案,咨询其对考核内容的看法和意见。

1.2.2加权积分法

为效益综合评分的方法。其步骤为:确定3种效益在综合评比时各自所使用的效益指标;确定各个指标在综合评比中的权重;确定各个指标的计分标准;根据以上规定计算出对比方案各自的分数。

2结果与分析

2.1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考核内容现状

目前体育教育专业考核一级内容分为理论考核、实践考核、技能考核、平时考核4个部分,各部分比例依次为20%、40%、30%、10%。理论考核以开卷形式进行,考核学生对排球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所占比例为20%。实践考核占总成绩40%,每项考核技术都分技评和达标,技评占80%,达标占20%,每项技术5个球,完成3个及以上者为达标,达标后参加技评。每人2次机会,取最好成绩。其中,必考项目为网前传4号位一般球,所占比例10%;6号位接发球垫球,所占比例10%。必考2选1项目,分别为4号位扣球和正面上手发球,所占比例为10%。抽考项目为7选2项目,分别为传3号位半快球、背传球、调整传球、接扣球,3号位扣球,2号位扣球、拦网,所占比例为10%。技能考核占总成绩的30%。分为说课、技术分析、裁判技能和技战术运用能力4项,各部分所占比例分别为15%、5%、5%,5%。其中说课是指,每2~3人一个小组,考试时抽签选定排球基本技术和战术教学方法的考核内容,分小组准备5min,考试时以小组形式讲述选定内容的教学顺序、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步骤与教学方法,小组成员可以相互配合与补充,以小组成绩计算分值。技术分析报告是指让学生首先观察同学的传球或垫球技术动作,而后分析报告的形式对同学所做技术动作进行分析。其主要内容包括主要的错误动作、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及纠正方法。裁判技能考核是指在随堂教学比赛中安排学生裁判实习,以学生裁判实习的情况评定其成绩,评定范围主要包括第一、第二裁判员的手势、哨音和判断的准确性,司线员旗示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技战术运用能力是指对学生在课堂教学比赛和年级排球比赛中的技战术运用能力给予综合评定。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10%,考核学生的出勤情况和学习态度。通过对6名教师的专家访谈(表1),方案一有3名专家认为体育教育专业的考核内容需要根据新的培养方案和大纲进行调整并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第一,将实践考核必考2选1项目都列为必考项目,4号位扣球和正面上手发球各占5%进行考核。因为目前有的学生在抽到考试内容后,专门练习考试内容,而扣球和发球都是中小学排球教学的基础,应当平衡发展,在教学引导时,应该让学生同等重视。第二,将技能考核部分的技术分析和技战术运用能力去掉,将裁判技能比例提升为10%,将说课内容比例提升为20%,其中说课部分融入了5%的教案书写比例。因为技术分析在说课环节有体现,技战术运用脱离了目前中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而说课和裁判技能是中小学教学的重要技能,应当加大考核的力度。方案二有2名专家认为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的考核内容是传承了多年老教师的经验总结,能够很好地贯彻教学大纲要求,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维持现状即可满足教学要求。方案三有1名专家认为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的考核内容比较复杂,而中小学排球教学均以传球、垫球为主,辅以下手发球、上手发球和扣球教学,应当简化考核方案,实践考核以对传球、对垫球、4号位扣球、下手发球、上手发球5项为主;技能考核简化为说课考试;平时考核和理论考核不变。

2.2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考核内容改进方案分析

为了确定各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采用积分加权的方法让排球教研室5名任课专职教师对3个方案进行评分,以理论、实践、技能、平时4项作为指标,将各位老师的平均分计入评分,乘以相应的系数,得到各指标的定分,将定分纵向相加累计得到积分总和,然后进行定性评价。最终得出改革方案一适用于新版排球教学大纲,老师们普遍认为新版的考核内容,能够更好地指导教学和评价学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便老师进行考核。二级考核内容能够更加契合学生的就业所需,更简明、准确、真实地反映一级考核内容的所涵盖的内容。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排球

普修课对于理论和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能够准确、简明、真实地对教学做出评价,但是实践考核内容与技能考核内容的少数二级内容不能很好地契合新版大纲,考核内容不便于教师评价以及部分内容考核不够细致。

3.1.2以理论、实践、技能、平时四项

作为指标,将专家访谈中的3个方案进行积分加权分析,得出方案切实可行,需要将实践部分的必考内容以及技能部分的裁判与纠错部分比例做调整和删改。教师们普遍认可修改后的考核方案。

3.2建议

专业考核方案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经管类专业实践课学生考核方式

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承担着为经济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如何做好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是摆在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培养高技能的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目标之一,高技能人才培养离不开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创新,离不开专业技能的训练与考核。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学生除理论课学习必不可少外,实践课学习对其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实践课中对学生考核的方式及标准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熟练掌握岗位技能的有效保证。因此,在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课中,采用合适的考评方式及标准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实行考核与评价,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的特点与主要形式

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课是通过使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营造或模拟与实际岗位工作任务相一致的仿真化工作情境,使学生在解决仿真工作问题中,学会如何利用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具体问题,并熟练掌握其专业化的技能与技巧,以积累职业工作经验的过程。

1、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的特点

(1)既具备自然科学知识又具备社会科学知识。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实践课既具有某些自然科学的特征,又具有典型的社会科学特征。自然科学特征最典型的表现是对经济管理活动中数量的变化,要做出运行规律的概括、总结和发掘,并用一些数学模型来加以说明。如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中销售收入的预测,就需要用数学模型来说明。同时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课又具有典型的社会科学特征。由于经济管理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基础和核心活动,需要通过计划、控制、组织、决策、领导、实施等过程使社会或群体协调一致达到经济管理目标。因此,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在实践课中需要把这些过程通过适当的方式融合到学生学习与训练中去,显示其社会科学的特性。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市场调查实践课,其社会科学知识就体现在调查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等过程中。

(2)既包含理论原理的应用又包含实际工作岗位的操作技能。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实践课既包含系统的经济管理理论应用,也包含了工作实际中需要熟练掌握的专门操作技能。理论知识应用就是把仿真工作环境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与解释,运用科学的原理去解决;但在工作实际中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又需要具体实践操作的专业技能。如会计电算化实践课,既需要会计学科理论的应用,又需要掌握计算机核算的专门操作技能。

(3)与专业对应的岗位或岗位群对接。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各类工商企业管理经营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毕业生从业范围多为各类企业的一线管理岗位(如业务经理、商务秘书等)、企业财会岗位(如会计人员、统计员、审计员等)、企业营销岗位(推销员、广告策划及制作人员、市场调研人员等)、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基层管理岗位、各类事业单位的一线文职管理岗位等,专业应用性非常强,工作岗位的指向性明确,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也很高。这些实际岗位或岗位群的工作特征,决定了实践课的内容;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决定了实践课的组织形式和技能训练的标准。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实践课需要把学生将要从事的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形成对接。如国际贸易专业单证制作实践课,就需要与单证员岗位进行对接。

(4)具有“软化”的特征。工科专业的实践课一般针对具体有形的产品,其实践课所处理的对象、完成任务的过程与要求、对结果的考核评价都是确定的。实践过程对不对,实践结果好不好是直观可控可测的。而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不同于工科专业,其实践课存在“软化”的特征,即实践课具有非市场约束性。主要体现在:实践课的环境非真实性、实践课项目的虚拟性、实践课过程的弱可控性、实践课考核评价标准的非企业性。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企业绩效管理实践课中,需要对模拟企业制定绩效考评方案。由于其环境是非真实的,项目是虚拟性,因此以此设计出来的方案,考核评价标准就很难说得上是企业所需的评价标准。

2、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当前实践课的主要形式

(1)分析型实践。以案例教学法为主,案例教学法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各种各样的实例。案例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学会运用已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和方法,针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研讨,以提高学生在实际经济管理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操作技能。

(2)演示型或验证型实践。这类实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掌握实践的基本方法、步骤。如会计记账凭证的填制、登记账簿等;国际贸易单证中的信用证、商业发票、提单、装箱单等各类单证的正确填写等。

(3)设计型实践。这类实践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设计能力,如营销调查问卷的设计,学生需要运用已学的专业知识,围绕调查的主要目标进行问卷没计,确定调查对象,进行调查、统计与分析。

(4)模拟型实践。模拟型又分情景模拟型和软件模拟型。情景模拟型又可称为体验型,如会计实习的综合模拟,教师根据专业特点与学生的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企业会计业务,组织进行会计业务的模拟和会计岗位的模拟,使学生在完成各单项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融合与贯通。软件模拟型又可称为实战演练型,如国际贸易软件的使用,学生可以借助于软件的各个角色分工,完成进出口过程中一系列的手续与单证。又如市场营销模拟软件,各个学生分别代表不同的公司在市场上进行竞争,根据总体营销目标和面临的市场环境,及时对企业的生产与销售等各方面做出策略上的调整与制定,学生以营销实绩来体验采用的生产与销售策略效果。

二、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实践课的考核方式与存在问题

1、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课考核的主要方式

(1)试卷式。它是由教师把实践需要的基本理论与操作技能,根据实践教学目标编成试题,组成书面试卷,学生在完成实践课程后进行笔答,教师只从答卷的成绩评判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

(2)操作式。它是由教师根据实践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需要操作的项目,学生按项目的要求进行操作,教师根据学生操作过程中的表现及结果,按评分标准评定成绩。

(3)混合式。教师根据实践教学目标进行命题,由学生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完成试卷。在操作过程中,教师按事先制定的评定标准,进行适当的观察和记录,然后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4)设计成果式。教师根据实际的管理案例整理编写成一些典型场景或提供一些数据,学生以此作为分析依据,应用所学知识原理做出方案或报告。教师根据设计方案或报告成果按事先制定的标准给予评价考核,得出最终成绩。

2、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实践课的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课对学生考核方式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把考核的过程与学习过程割裂开来,把考核看作是学生学习的终结,把考核的方式简单等同于考试和测验,把考核的主体归结为教师,把学生排除在评价主体之外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结果性考核,忽视过程性考核。我们把考核的功能进行简单的分类,可分为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在许多数情况下对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的考核都集中在实践课结束的考试,它的作用虽然不是侧重于选拔,但仍然是一种以考核作为结束学习的方式。这种结果性考核虽然对于了解学生在实践课中的专业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有一定作用,但是这种考核方式忽视了学生掌握实践技能中最关键的环节,没有对学生在实践课关键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技能水平做出适当的评测,把考核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隔离。

(2)注重纸笔考核,忽视对实际操作水平的考核。很多经管类专业实践课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还停留在纸笔考核的方式上,从答卷的成绩评判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这种考核方式虽简单易行,省时经济,但这种考核方式没照顾到实践考核的特殊性——学生掌握操作的熟练性和技巧性,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水平。

(3)强调单一的教师主体考核,忽视多元主体考核。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的考核主体是老师,学生都是作为被考核者。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老师并不一定能观察得到,特别是需要学生以小组集体形式完成的实践项目,老师很难做到全面考核。如果将学习的主体——学生也作为考核主体,让他们参与到对自己表现的考核中来,充当主人的角色,会对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有积极的效果。学生的自我考核是将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能力、绩效、个性、情感、责任感、态度等作出自我评价。

专业考核方案第6篇

实践型毕业考核模式是对传统毕业论文模式改革的一大创新。透过已有的研究成果可知,实践型毕业考核模式顺应了高校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分化的必然要求,顺应了高校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学生法律实务能力培养的必然要求,亦是克服传统学术型论文模式弊端的必然要求。[2]58但从上述分析可知,模式实施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必须深思。其一,缺乏系统、完整的模式方案。毕业考核是高校实践教学的关键一环,其质量问题直接关系到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模式的创新不仅涉及到考核方式的改革,更涉及到人才培养理念和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故模式方案的出台必须极为严谨但至关重要。通过中国知网,设定“篇名”,输入“毕业论文”搜索,共有3802篇关于毕业论文的文章(2013-9-10)。这些文章却基本上都是在传统模式框架下注重从科研能力培养、指导教师、写作时间、具体环节、质量监控等方面进行讨论,只有季俊杰、李堂洁等几位学者对模式改革进行关注,但仍然缺乏对模式创新的系统讨论。故系统、完整的模式方案的缺乏,直接导致改革缺乏依据和方向,甚至产生质疑。其二,缺乏配套的质量保障措施。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非一两次模拟法庭就能解决的,更不是毕业考核指导老师一个人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大量的“前伸性”工作,即必须把法律实务应用能力的培养拓展并延伸到整个法学教育培养过程,在日常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应重视学生法律实务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就目前高校法学教育来看,课程设置、教材选用、课程教学、师资配备等方面更多是与传统科研型论文配套,整个教学体系的中心仍然是理论学习而非实践能力培养,导致大部分学生和老师都无法适应实践型毕业考核模式。

二、实践型毕业考核的模式创新: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

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将学生毕业考核与法学专业学生在司法机关、律所的毕业实习结合起来,围绕实习过程中接触的经典案例,采用案例选择、文书设计、模拟审判、案例分析“四步走”模式。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强调实践性,一方面,强调整个设计以具体案例为中心,要求学生从原告、被告、法官等多种角色的视野去阅读案例,并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和解决案例中发现的问题,目的性强,有效地避免脱离实际的倾向,真正起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的。另一方面,强调把设计与毕业实习结合,突破往常“闭门造车”,要求学生在法院(或检察院、律所)实习时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毕业实习质量,也加强了“法律人”素质的培养。

(一)案例选择。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强调对学生法律实务能力的考核。按照这一模式,不仅对学生实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的指导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案例选择是整个模式的基础,所选案例的实践与理论价值将直接决定整个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相比法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模拟法庭中案例选择注重专业性、典型性、现实性,以达到紧扣专业课程教学具体内容,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氛围的目的,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下的案例选择考虑综合性、疑难性、不确定性三个因素,这样才有助于对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学生法律实务应用能力的综合考核。其一,综合性。毕业(论文)设计是对法学专业学生四年法学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整体考核。我国著名法学教育家孙晓楼先生认为,法律人才需具备三个要件:一是法律的学问;二是法律的道德;三是社会的常识。所选择的案例涉及的知识应该有一定的跨越度,可以学科之间有跨越,也可以部门法之间跨越。通过这种知识领域的跨越,即考核学生对法学思维、知识掌握应用的能力,又考核了学生将各类知识整合运用的综合素质能力。其二,疑难性。过分简单的案例让学生觉得容易,无法激起学生毕业设计的兴趣,也容易导致整个设计模式“走过场”;但是太难,又容易导致学生无所适从,整个模式停滞不前。所以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案例选择的时候,应该把握好“度”,合适的案例应该是能让学生经过认真地思考和分析后,运用所学的法学专业知识解决案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同时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去触类旁通地整合运用其他的相关知识。其三,不确定性。案例的选择必须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不要强调一律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正如一位美国法官所说“我们能够做出最终判决并非因为我们判决正确,相反,我们之所以判决正确,是因为我们有终审权”。案例的不确定性能为学生多重视角、多角度分析案例埋下伏笔,便于最大限度激活学生的思维并进行考核。

(二)文书设计。法律文书被称作“看得见的正义”,以其为载体所体现的司法直接体现法律的权威。在当代,法律文书作为一种重要的精密的司法技术,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故对这一技术能力的掌握,将直接体现独立学院法学专业法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独立学院对法学专业学生文书设计能力考核时,笔者以为应该强调文书设计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其一,完整性。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文书设计阶段要求学生对整个案例所涉及的诉讼文书进行设计,因此,对学生设计文书进行考核的第一个要素就应该是其所设计文书是否完整。而一个案例所设计的文书是否完整,又直接取决于案例的性质与案情需要。指导老师在指导时应该把握好,也为指导老师对法律实务能力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二,规范性。文书设计的规范性一方面体现在格式规范性,不同种类的法律文书有不同的格式要求,此点较易把握;另一方面体现在文书语言规范性,此点更难把握,对学生法律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像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郑天翔曾指出的那样:“现在有些司法文书,包括最高法院的一些司法文书,水平不高。有的文理不同,甚至有错别字;对事实的叙述逻辑性不强,层次不明;对使用法律的理由表达不充分,有的不准,有的甚至出现严重差错。”具体而言,文书用词规范性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考核:表意准确、质朴庄重、严谨意赅、逻辑严谨。

(三)模拟审判.通过模拟法庭进行模拟审判一直是高校法学专业提高学生法律实务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法学实践性课程教学的重要一环节。模拟法庭被定性为高校培养“法律人”的“职业训练场”,从“法学院到法院的桥料”。但是相比模拟法庭,除了在角色分配、开庭程序等相同外,毕业设计模式下模拟审判有两点重要的不同:其一,案例的二次选择性。毕业设计模式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根据自己实习的单位进行案例选择、文书设计,但对模拟审判案例的选择时,要求指导老师在学生提供的案例进行二次选择,依据指导的人数在本组指导学生提供案例中选出一两个更典型、更能对学生法律审判实务能力考核的案例进行角色分配和审判。其二,审判的“实战性”。相比传统模拟法庭教学,更多是围绕教学需要(尤其是诉讼法教学),重视附着在“法庭审理”的“程序性”上面的“表演性”,设计模式下的模拟审判,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整个庭审程序,还更强调对学生法律审判实务应用、应变能力的考核,故应该重视过程的“实战性”或“对抗性”,而毕业设计案例选择环节要求案例的不确定性也为“实战”预留了空间。

(四)案例分析。模拟审判的结束并非意味整个毕业设计的结束,还要求学生根据选择或参与的案例选择角度进行分析总结,一方面考核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学习、研究法律知识,提升法律实践技能,具备现代法律人素质。而根据选取的角度不同,案例分析可以包括评述型、分析型。其一,评述型。这种类型要求学生从案例选择到模拟审判的整个过程自行评述总结,如案例的选择是否具有综合性、不确定性、疑难性,文书的写作是否规范、案例审判时证据是否确实充分、辩论是否有理有据、运用法律是否得当等等。肯定成果,指出不足,启发以后更深入地学习,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法律实践技能。其二,分析型。学生在围绕案例进行毕业设计时对其中的某一个问题感兴趣,然后把问题挖掘出来,结合专业深度讨论,提出观点。这一类型不仅是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考核,还强调观点创新,要求学生有创新思维。分析型一方面适应了对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学生能力“多元化”的需要,部分学生经过四年法学知识学习后具备一定理论创新能力,甚至考上了研究生,即将跨入“研究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型案例为这部分学生毕业考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对传统毕业论文模式进行改革,追求“一元化”、“一刀切”带来的弊端。

三、实践型毕业考核的质量保障

毕业论文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模式自身是一方面,高校还应切合自身的实际由教学理念至具体课程教学形成配套保障设施,构建出一套有理论基础,有实践支撑,具有渐进性、阶段性训练特点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

(一)出台实施细则,模式理论与操作规范化。随着实践的进一步成熟,高校应该根据本校法学专业的实际出台配套实践性毕业考核模式的基本要求、质量评价标准,然后进一步论证。操作上,高校也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出台具体的规范措施。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自己与实习基地的联系,成立由学院资深教师、法官、检察官、律师组成的指导小组,保证指导人员的高素质,确保毕业考核的质量;为了确保案件诉讼的疑难度,规定刑事案件应附带民事诉讼,民事案件应有反诉,行政诉讼应带国家赔偿;为了确保考核的顺利进行,规定模拟审判进行一定学时的演练;一些师资不够的高校新生力量(如独立学院)则可以适当简化答辩程序,每个指导老师在自己指导的成员中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模拟考核等等。

(二)加大改革力度,形成配套教学体系。实践型毕业考核重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法学教育家孙晓楼先生指出法律人才培养有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当然是在认识法律,究竟法律是怎么一回事,怎样一个东西。第二个步骤是在运用法律于认识法律之外,再注意如何运用这个法律。最后一个步骤,我们于认识法律,于运用法律之外,应当知道哪种法律是适应现实的时代和社会,并且如何可使法律现代化、社会化。”当前我国法学教育普遍忽视了第二、三步骤,导致法学专业学生普遍对法律实务能力缺乏。故“重实践”应该成为高校法学教学改革关键,应以实践毕业考核改革为切入点,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整合教学资源,重构教学体系,让实践能力的培养贯彻整个教学过程。

专业考核方案第7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 实践教学 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034

1 引言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了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1-3]。“卓越计划”作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教学改革项目,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1-3]。

本文根据“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结合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特点,针对“卓越计划”通信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探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方法。

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是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是北京市特色专业。具体实施是从2011级学生开始,在大二学生中进行选拔,组成“卓越计划”试点班,目前已选拔两批。第一批通信工程“卓越计划”试点班学生将于明年全面进入关键的企业实施阶段,这个阶段是关系到卓越计划能否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时期。

通信工程专业的特点是厚基础、重应用、时代特色鲜明。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卓越计划”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设置了现代通信系统与通信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三个培养方向。三个方向在通识教育、工程基础教育两个层次上课程设置相同,在工程专业教育层次略有不同。工程专业教育又分为公共类和专业实践环节(分三个方向),专业实践环节大部分安排在企业进行,充分利用企业真实的工程环境,组织实训实习,体现了企业深入参与培养过程的特点。

在“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育占据重要地位。按照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和能力培养的不同层次,实践教育可分为通识教育实践、专业基础教育实践和专业综合教育实践三个层次。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准确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准确衡量实践教学质量,需有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促进“卓越计划”培养目标的实现。

3 实践考核体系现状

通过研究,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在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现阶段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3.1 弱化了对指导教师的考核

目前,实践教学考核主要针对学生进行考核,对教师的考核一般通过上交实验总结和参加实验基本功大赛的形式进行,考核不全面。

3.2 考核主体单一

目前,实践教学考核主要由教师完成,基本没有学生和第三方参与。这种考核方法容易实施,考核周期短,但没有结合学生的自评和他评,忽略了对学生的实验态度、实验心理过程的了解,考核结果不客观。例如,有的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实验过程态度积极,但由于理论知识不扎实,实验效果不理想。若仅凭教师考核,不结合学生自评和他评,教师无法获取这些信息,最后给出的成绩可能比较低,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3.3 考核方法、项目单一

教师主要根据实验、设计等实践环节学生的出勤、文本报告、和答辩情况来评定成绩,兼顾学生的实验过程表现。但学生人数众多,教师无法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实验表现、无法对每个学生进行答辩。不可避免会出现个别学生为了获得平时成绩到实验室上课,但在课堂上应付差事,最后抄袭实验报告的情况,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4 考核过程特色不突出

考核内容简单、不灵活,没有结合不同的实践教育层次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特色考核与评价,不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专业基础实践教育和专业综合实践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相应的考核方法就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各有侧重。

通过以上分析,找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通过深入了解实践教学情况,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体系进行改进,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4 “卓越计划”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研究

根据“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表1:实践教学环节概况),在广泛调研其他工科院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现行实践考核方法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基本思路有:强化对指导教师的考核、考核评价主体多元化、考核内容更加全面、考核方式更加灵活,对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采取灵活的考核方法。

表1 我校“卓越计划”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概况

[[实践

环节分类\&专业基础实践\&专业综合实践\&具体

形式\&专业

认识

实习\&课程

实验\&公共类\&分方向\&课程

设计\&企业

工程

实习\&毕业

设计\&现代通信

系统与通信网\&移动

互联网\&物联网\&校内/

企业\&校内\&校内\&校内\&企业\&校内、企业\&企业\&]]

4.1 强化对指导教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在实践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带路、把关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非常关键。因此,通过合理的教师考核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素质,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例如,可以通过常规的实验教学检查、组织实验教学观摩、对优秀实验教师给予鼓励等措施来进行。

4.2 专业基础实践环节

目的是强化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掌握程度,主要包括专业认识实习和课程实验,全部在校内进行。课程实验与所在课程合并计算成绩,在教学大纲中已经明确它占的成绩比例;课程实验的考核由教师完成,重点是把握平时实验过程记分,督促学生重视每一项实验步骤。具体方案如表2所示。

表2 课程实验考核方案(百分制)

[[考核项目\&考核内容\&考核主体\&分值\&出勤\&出勤率\&教师\&10分\&实验原理\&实验原理是否清楚\&教师\&10分\&实验过程\&实验过程是否正确\&教师\&30分\&实验态度是否认真\&数据记录是否完整\&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是否正确\&教师\&20分\&实验结果的解释是否正确\&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内容是否完整\&教师\&30分\&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实验心得\&]]

4.3 专业综合实践环节

主要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在企业的专业实践三大块。

4.3.1 课程设计

一般在校内进行、分组完成。考核由教师、被考核学生和同组成员共同完成,重点是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具体方案如表3所示。

表3 课程设计考核方案(百分制)

[[考核项目\&考核内容\&考核主体\&分值\&设计过程\&查阅资料、文献\&学生自评、

他评(同组成员)\&30分\&团队协作\&设计工作量\&小组

答辩

情况\&设计方案整体思路是否清楚\&教师\&40分\&设计目标完成情况(目标1、2、3…)\&创新性\&课程

设计

报告\&报告内容是否完整\&教师\&30分\&对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心得\&]

]

4.3.2 毕业设计

在校内或企业完成,考核由指导教师和答辩教师共同完成。考核的重点是方案设计及其创新性、设计过程的完整性以及设计目标是否实现。针对毕业设计的考核,学校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方案,而且每年进行调整。

4.3.3 在企业的专业实践

该环节是落实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途径,主要训练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和素质。考核的重点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团队协作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由培养企业根据具体实践课程,制定考核方案并实施。考核要结合师评、自评和他评。

5 结语

通过广泛调研各高校的实践教学及其考核方式,针对我校“卓越计划”通信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考核方案,以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卓越计划”高素质工程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方案的特点是:强化了对指导教师的考核、考核评价主体多元化、考核内容更加全面、考核方式更加灵活,对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采取灵活的考核方法。

参考文献:

[1]曾永卫,刘国荣.“卓越计划”背景下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1,(7):75-78.

[2]张韦韦.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J].教育与职业,2010,(19).

[3]张洋.工科高校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1.

专业考核方案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考核;项目导向;能力本位

作者简介:李兴国(1980-),男,广东高腰人,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技能培训中心,讲师;张中华(1980-),男,河北保定人,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技能培训中心,助教。(河北 保定 07105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105-03

一、“机械基础”课程改革背景

深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环节,是全面和高质量实现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从结构看,教学模式一般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等四个要素组成,教学评价改革对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具有重大的促进与导向作用。因此,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结合课程特点进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索实践势在必行。

1.“机械基础”课程简介

“机械基础”课程是面向本院热动专业、集控专业、空调专业、化学专业、新能源专业、输电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理论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机械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类型、特点及应用等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设计方法、选用和维护,具备对机械设备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基本技能。本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2.“机械基础”课程现行考核方式及存在问题

“机械基础”课程采取以闭卷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虽然有可操作性强的优点,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考核形式单一。闭卷考试侧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其试卷对知识点的覆盖面宽广,对机械的概念定义、原理、分类、特点、图形、性能、定律、公式等要求强行记忆。而“机械基础”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都非常强,并且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应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显然闭卷考试是无法满足考查学生能力要求的。

(2)考核内容局限于教材。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高职院校的教师应不断充实新知识、新技能,突破教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课本知识已无法完全适应知识更新速度,目前考试内容普遍依附教材,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命题,严重扼杀了学生自我素质拓展、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积极性。

(3)评价导向偏离了高职教育职业能力本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而现行考核评价方式并没有发挥出以上应有的导向作用。

二、考核方式改革目标

1.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考试既不以学生死记硬背现有知识为满足,也不以学生仅仅熟练掌握已有知识为满足,而应使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学生开发智力和培养应用能力。课程考核须采用以能力考查为主导,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考核方式,应服务于学生开发智力、加强应用、拓展思维等职业能力培养的目的,帮助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技能。

2.考核内容与专业实际相结合,对接后续专业课程学习

突出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培养,要从学生对专业领域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克服课堂教学理论知识与专业实际需要相脱节的现象;通过采取基于项目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考核方式,真正使学生了解理论知识与专业实际的具体联系,促使学生学有所专、学以致用、以用促学。

3.考核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程考核不仅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和基本技能,也要考查学生认知能力、动手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再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考试形式除笔试外,可采取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实践操作、撰写论文、答辩等多种形式。不管是采取哪种方式考试,其基本出发点都是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4.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以能力评价为主的多元化评价原则

积极推动从单纯知识化评价向以能力评价为主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转变。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一种形式,过程考核更加关注学生的养成教育和学习过程。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考查就有了全面客观的依据,促进教学活动更加科学化、素质化、人性化。

三、考核方式改革方案

根据“机械基础”课程性质与特点以及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基于以上所述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目标,制定了“机械基础”课程考核方案:“机械基础”课程评价体系由平时表现、理论知识、综合能力三个考核单元组成,分值比重各占30%、30%和40%,课程总评成绩为三个考核单元成绩加权之和。其中综合能力评价重点考查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要求结合所学专业,采用开放式的考核方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笔者为学生提供两个项目让其任选其一,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机械基础”课程综合能力评价体系,该体系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明确考核目的,有效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所选项目,另一方面也为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提供了客观依据。

四、考核方式改革效果分析

本学期(2011-2012)面向本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2011级学生实施“机械基础”课程考核方案。为了保证考试改革顺利推进,在学期开始即对学生进行动员,使学生全面了解考核方式改革的目的、方式和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在期末向学生公布课程考核详细方案,积极协调专业导师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引导。所有学生均按时提交了项目研究报告,取得改革预期效果,现总结如下:

1.服务专业,发挥了课程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机械基础”课程考核方案结合课程特点和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围绕所学专业开展项目研究,即考查了该专业必要的机械基础理论知识,又涉及了暖通空调工程的方案设计、安装调试、设备检修与维护、技术支持等专业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对所学专业以及专业后续课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缩短了理论知识与专业实际之间的距离,实现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无缝连接,发挥了课程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部分学生项目选题情况汇总如下。

2.项目导向,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

“机械基础”课程考核方案设计出两个项目供学生自行选择,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或者说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完成一个项目,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独立寻找完成项目的途径,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在此过程中不仅考查了学生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各种能力。这里的能力已不仅是知识能力或者是专业能力,而是涵盖了如何独立获取新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

3.学以致用,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机械基础”课程考核方案的核心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项目交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包括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并且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项目设计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因材施教,促使教师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模式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综合能力。同时,教师已经不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突破教材局限,及时捕捉、有效利用教育资源,师生互动生成新知识,自身也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

5.成果展示,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机械基础”课程考核方案要求学生提交电子版的论文或研究报告,这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第一次尝试,并且富有挑战性。学生从最初的不自信、茫然不知所措到最后成功完成项目,经历了从图书馆查阅资料、上网搜索信息、交流讨论、整理思路、构思方案、细化方案,文字组织、格式编排,最后形成精美规范的打印版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突破,学生不但从中培养了自信心而且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综上所述,“机械基础”课程考核形式多元开放,有效促进了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获取知识与技能,增强应用能力的主动学习转变,实现了“以考促学”。考试内容设计兼顾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充分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在能力上的发展程度,并且促使教师在新的考试考核方式下自觉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模式,实现了“以考促教”。

五、总结

“机械基础”课程考核方案经过实践检验,在取得满意效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研究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