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朗读者活动总结

朗读者活动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3 11:15:27

朗读者活动总结

朗读者活动总结第1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关键在于读。朗读要求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朗读能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及起承转合、急迫舒缓的节奏美,体会文章的气势、神韵、风格,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形成良好的语感,有利于学生养成字斟句酌,不粗心大意的习惯。比起其他的阅读形式,朗读对于正在打基本功的小学生来说,更有价值。因此,一节成功的阅读教学课,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抓住重点精讲点拨,精心设计问题,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必要时教师要范读,疑难处再指导学生反复读,在读中理解词义、句义,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写作方法。为此,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领悟出了以下的朗读训练方法。

一、结合示范朗读进行朗读训练

示范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教师示范、学生示范、录音示范、电教设备示范等。朗读教学进行得好不好,示范朗读起着很大的作用。示范朗读有以下好处:(1)帮助学生矫正字音、确定重音、调整语速、模仿语调、弄清停顿、揣摩字意,有助于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2)营造声情并茂、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情绪感染力,从而得到美的享受。(3)帮助学生分辨人物身份、角色、分析人物形象、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4)有助于打破教师“一言堂”的被动局面,促使学生学好普通话,使语文教学更具有艺术性。

二、结合不同文体进行朗读训练

读的总目标,是感知和理解文章,达到赏析、创造。在实施朗读的过程中,总有一定的目的性。如上新课,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这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各自揣摩着读;而上复习课,需要对所学的内容作回顾,要求读出感情和语调,就应采用“泛读”;若对某一内容进行专题剖析,则要“精读”。另外,由于文体不同,读法也不同。记叙文重在形象性、抒情性,读时应带浓郁的抒彩,要读出强烈的感染力,读出人物的鲜明形象;对于议论文,因其逻辑性强,重在说理,读时应庄重深沉,突出其强烈丰富的号召力;对于诗歌,按音乐节奏朗读可活跃课堂气氛。如《我们的节日》一文,我按四分之二拍的强弱规律来朗读,学生们拍着手,摇晃着小脑袋,像模像样地表演起来,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

三、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朗读训练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指导学生品词、品句地朗读,能使他们在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中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因此,找准关键词语,是提高朗读能力的前提。但同时教师也要注重朗读训练中的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掌握朗读的概念,这样学生才能读出感情,提高朗读能力。如《》一文的教学,抓住表现动作的词语“站”“拖”“顶”“拉”进行评品,对描写炸碉堡的动作进行反复朗读,能使学生对不怕牺牲的英雄精神肃然起敬。

四、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

1.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朗读

提问能唤起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在学习《小摄影师》时,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小男孩给高尔基照了几次相?小男孩为什么哭?每次照相的结果各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朗读,为深入学习文章做了铺垫。

2.指导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

要深入领会文章所描述的情景,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的思想感情,就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边读边思。如教学《倔强的小红军》一文时,可抓住陈赓的一句话“我受骗了”,紧紧扣住一个“骗”字,提出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1)小红军是怎样“骗”陈赓的?(2)小红军为什么“骗”陈赓?陈赓是怎样发现自己“受骗”的?教师再相机引导学生想象:早已容瘪的干粮袋;烧得发黑的牛膝骨;小红军在干粮袋里摸出牛膝骨,使劲地咬着……一幅幅画面在学生脑海中闪现,学生在饱含热泪的朗读中深深体会到了小红军的高尚品质。

3.指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朗读

比较朗读是让学生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体会。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句意的理解,学生朗读起来更能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母鸡》一文中,要求理解作者对母鸡的“讨厌”的情感。从文章前面部分看,作者对母鸡是真正的讨厌,读时就要读出讨厌的语气;而文章后面则要读出作者不敢讨厌母鸡,反而敬佩母鸡的语气。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读,学生就能体会出母鸡那种为了小鸡不畏、敢于牺牲的精神。

4.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既能表情达意,又能渲染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读时可以给学生戴上相应的头饰,表示不同的角色,让学生表演相应的动作。如朗读《小马过河》时,让学生表演小马、老马、松鼠和老牛的角色,戴上头饰,表演其动作。这样的朗读既显得生动,又显得形象,可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朗读者活动总结第2篇

关键词:语文能力;朗读;技巧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2-0097-01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此做出了明确规定:"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见,阅读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情感等方面起着积极地作用,其中朗读更具独特的魅力。语文新课程中提倡"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但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朗读只是蜻蜓点水,缺乏有效性,缺乏感情融入等情况普遍存在。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把学生引入最佳的朗读境界,真正体会文章的内涵呢?

1.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快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善于捕捉和观察,便不难发现,凡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在这方面总是表现出某种非凡的潜在能力,如果被老师发现,适时的得到老师的赞扬,那么他们的兴趣就会被激发,从而有利于拨动其满足感,并能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少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因而导致朗读能力低下,更有甚者,有的同学连句子都读不完整。我所教的六年级学生,有部分学生朗读水平比较差,学生自己对朗读没有兴趣,早读课不能很好地利用,总是在消磨时间。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入手,进行换位思考,鼓励学生,创设情境,倾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想读、乐读,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快乐,在朗读中表现自我。

2.让朗读融入情感体验

朗读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情感的体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培养学生朗读的具体感受,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开始。语感能力的培养涉及到学生对词义的理解、词语的选择、句子的规范和变化、语言色彩、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但不论哪个方面,都是学生在听过、读过之后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和感受。因此,语感教学就是使学生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如我教《一夜的工作》一课,在范读课文时,注意把握总的情调,掌握好基本的感彩,以真挚、浓烈、崇敬、激昂的基调,以由缓而急的语气,将学生带入那份感动的情境中。如结尾两段,在读到"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由于作者目睹了一夜的工作,亲眼看到了工作是那么劳苦,而生活又是那样简朴,作者心潮澎湃,激动万分,胸中有千言万语想向人倾诉。我指导学生认真体会作者的这份情感、这份崇敬和这份感动,朗读应从舒缓而至激昂,把学生真正带进这份感动与崇敬的境界中。

3.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欣赏水平和评价能力。这些技巧的获得,都必须在品析精彩的词、句、段和体会感情中得以提升。

3.1选择感情浓烈的句子品析。课文中一些精彩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比如《上中杂技》一文中"我们幕天席地的生涯之中,和小鸟最相亲爱……我常常去探望小鸟的家庭,而我却从不做偷卵捉雏等等破坏它们家庭幸福的事。我想到我自己不过是暂时离家,我的母亲和父亲已这样的牵挂。假如我被人捉去,关在笼里,永远不得回来呢,我的父亲母亲岂不心碎?我爱自己,也爱雏鸟,我爱我的双亲,我也爱雏鸟的双亲!"作者详写了鸟的家庭,小鸟破壳,大鸟哺育它们的情景。这部分文字写得亲切、生动、感人,是文字的精华,在反复品味的,从中获取养料,获得了情感的共鸣。由鸟而人,由鸟而想到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在阅读中我们体会到了作者那份浓烈的情感,内心会激荡起一股眷眷的思亲之情。

3.2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赏析。课文中部分句段蕴含着深刻含义,是我们把握文章知识的脉络,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讨论、探究、深思,才能对文章有全面的理解和领悟。如《野草》一文中"它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曲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壤里钻,它的芽往地面上挺。这是不可抗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到生命力的顽强,并为之震撼,为之钦佩,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这种力的伟大。

4.培养学生的个性朗读

朗读者活动总结第3篇

她讲授的是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激情导入之后,这位教师让学生速读课文,用不同符号画出文章中描写海燕、其他海鸟及环境描写的语句,然后就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但不料课堂出现了冷场,没有一个学生主动举手要求朗读,教师只得自己匆匆点将,被点的两位同学一人读海鸟语句,一人读环境语句,教师读海燕语句。教师激情澎湃,读出了一个乐观自信、勇敢坚强的海燕形象,而两位学生的朗读却语气生硬、苍白无力,丝毫没有读出角色的情感特征,教师与学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然这次分角色朗读是失败的。

分角色朗读是一种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感受作者之情的有效的途径和形式。教学中每每进行这样的训练,课堂气氛便异常活跃,同学们纷纷举手,跃跃欲试,就连性格内向、平时寡言少语的同学也不甘示弱。学生一旦进入角色,用角色去感受课文、感受生活、感受人生,那么,课文的情感内容也就落到了实处。

但是我们值得探讨的是,分角色朗读的练习到底应放在什么时间,熟读文本之前?之时?亦是之后?

有一些语文教师习惯于导课之后学生还未熟读文本之前,就开始进行分角色朗读教学,之后,老师再对学生朗读的角色语气和情感进行一番指导,最后再对人物形象作一总结。虽说课无定法,但总感觉这种朗读指导教师很吃力,孩子们的理解也似乎被分割了。

“情”是文的命脉。作者之情往往渗透于字里行间,渗透于文章的每一细微之处,外现于重点字、词、句、标点等。学生由外而内,用心灵去感受、去揣摩作者(人物)的心理活动,产生与作者相似的情感,才能读得有情有义,而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语言的准确、生动、富有感情方面,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更高的要求。他不是课本剧的表演,也不是课堂教学的作秀,它的本质仍是阅读,是在熟练阅读基础上的一种提高、体验的过程。所以学生只有在扎实的阅读理解基础上,才能读出角色的情感、态度,正确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

朗读者活动总结第4篇

关键词:朗读 朗读姿态 朗读要求 语感 美读 品读

英语作为一门学科,除了其文学特点外,主要作用是人与人的交流工具,朗读是基本的训练手段,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英语有区别于中文的节奏和语调,还有其特殊的发音和轻重音现在很多学校早读都有英语朗读训练,但很多老师程序化模式,让学生毫无感情的集体背诵,有的班朗读不齐,有的滥竽充数。如果只把朗读当成作业就会加重学生思想负担,而不是乐趣。所以朗读训练非常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学生兴趣容易改变,持续性较差,不太稳定,所以教学要有趣味性,不能枯燥的反复朗读。指导学生有效提高朗读技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科学的示范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范读。现在有很大视频教程和辅助电子产品,学生可以利用这些学习工具进行训练,但这些不能完全代替老师的示范作用。教师是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教师标准的读音,充沛的情感对学生都有引领作用,能够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在享受中学习能力,激发朗读的欲望,纠正错误的读音。

二、开展多种朗读活动

针对小学生坚持性差,好动型的特点,开展多种多样的朗读活动,让学生保持长久的兴趣,在活动中寻找成就感和自信心。所以教师要不断创新,结合课本内容,积极运用情景,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竞赛等活动,通过表扬和奖励等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班级朗读和分组,进行竞赛或者情景表演。定期更换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找到朗读的兴趣,体会英语的魅力,提高学习成绩。

三、注意方法和技巧

教会学生有用的朗读方法和技巧。有的学生英语写作挺好,但是朗读起来听着很不正确,别扭,原因就是没有掌握英文朗读的一些技巧。中英文从发音到语法都有一定的差异,比如语文的声调有四种,英语只有两种,所以语文朗读的好,英语未必好。另外教会学生注意节奏,区分音节。没有节奏,就会赶,以致有的学生朗读的时候上气不接下气,感觉听着都累得慌,这就是没有掌握节奏。还有前后句的衔接,没有注意衔接就缺乏流畅性,断断续续的朗读,失去了情节和情境。

四、加强感情训练

“感情朗读” 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学生英语素养的之一。丰富的感情朗读能够产生情感共鸣,深切体会作者的的意图,使学生进入文章情境,让学生和作者以及听者都产生情感的共鸣,获得思想上的升华和启迪。干巴巴的读书,很快就会乏味,所以朗读者加入情感,气氛就会升华,立刻丰富起来。鼓励学生读的珠圆玉润、声情并茂。让听着如沐春风,身临其境。让听者和读者都是一种享受。

五、注重朗读习惯的培养

很多学校都安排晨读,晨读是非常好的习惯之一,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起来,心无杂念,有助于集中精力,但时间有限,学习还应该利用其他时间养成朗读的好习惯。比如上厕所时候朗读短语,看见一些中文翻译成英文读一下,洗脸刷牙吃早饭时间听一下好的录音,周末看一下英文原声带的电影等等。另外,要培养学生及时巩固知识的习惯,特别是课后要及时反复朗读,在朗读的同时可结合写的练习,口手结合,在识记方面尤其是单词的识记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平时的朗读训练中,在已经把课内的朗读材料读熟的前提下,可以读一些课外的朗读材料,日积月累,学生的朗读水平将会提高上去。

总而言之,英文有其独特性,教师要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个人魅力。从而使读之有值,读之有得,读者兴奋,听者享受。使朗读成为一种习惯,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让学好、用好英语成为大部分学生的可能;使学习变得轻松有趣,让学生爱上朗读,使朗读成为一种途径,为学生打开自学的大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和斌.外语教学与理论[M].译林出版社,2001.

[2]王金敏.小学英语教学呼唤朗读训练[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7,(01).

[3]安徽省教育心理学研究会.心理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

[4]邵欣欣,黄能.朗读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01).

[5]国家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王金敏.小学英语教学呼唤朗读训练[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7,(01).

朗读者活动总结第5篇

一、任务导读,让学生读有所依

对于小学生而言,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课堂上难以集中足够精力听讲。单一朗读训练时,学生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转移注意力,得不到足够时间的训练。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紧紧围绕共同的任务展开活动,使学习成为一种完成任务的手段,而不是一种负担。在这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应用阅读材料,使其能够更好地探索并且相互协作学习。一个任务完成之后,学生会获得较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这样,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朗读的实效和兴趣,延长了客观朗读训练时间,也培养了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时,笔者首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画出表述儿童多的句子。学生带着任务进入阅读,并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出句子。紧接着,笔者随机点名学生,要求其与同学分享自己所画出的句子内容。几遍朗读后,学生们迅速地找出“成千盈百”“闹嚷嚷”“挤”“飞涌出”等关键词语。完成了笔者给出的任务。

二、情境滋润,让学生读有所感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有言:“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其意阐明了文与道、境与情之间的精妙关系。在平时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组织者的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基调相呼应的氛围,带领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情境,走入作品,使学生充分理解、充分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紧接着教师再指导学生感受抑扬顿挫的朗读节奏,朗读时注意重点词语气变化,并融入自身对于文本的理解进一步结合情感。对于学生来说,这样可以把相对枯燥死板的文字,塑造成生动、鲜明的视觉表象,将内心强烈的情感冲击呈现于外在的肢体及口头语言表达之中,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情感。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梦圆飞天》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文章,在朗读时传递出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的感情,笔者做了如下引导: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发射成功。这次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国人民千年的飞天梦想,是人类探索太空史上的一次重大成就。我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接下来让我们共同来回顾神舟五号飞天的伟大时刻。

笔者接着播放神五发射视频。同学们开始投入地观看视频,不时有同学情不自禁地为视频中的精彩画面喝彩。视频观看后,学生们已经融进激动、自豪的感情。笔者顺势引导学生回归课本,点出文章精彩的描写处,带领学生反复朗读,将学生的情绪推向更高潮,与课文产生共鸣。

三、实践训练,让学生读有所得

朗读时,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法与朗读技巧,不仅有助于朗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作品,获得情感上的强烈熏陶,也能助其更准确地传达作品的内在含义,使听者产生和谐共鸣。教师让学生朗读时方法可多样,既可灵活采取师生共读、自由朗读、个别朗读等传统的方法,也可以借用一些设备采取录音听读,部分课文甚至可以找配相关影视资料朗读。形式多样、富有变化的朗读使学生在多样的训练中不断加强对朗读技巧的感悟,让学生在多样的训练中领略声调、停顿、速度和节奏等技巧在朗读中运用的妙处,收获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游园不值》一课时,笔者是这样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的。首先让学生自读这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语句。几遍过后,笔者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点名学生读诗,并相机正音,纠正学生“篷”“杖”后鼻音,“怜”前鼻音的发音。紧接着,笔者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参与下划分出停顿,并提议全班同学根据停顿提示齐读。这样,学生对于本诗的字词发音及停顿已基本掌握。紧接着,笔者逐行朗读,逐行分析,为学生详细讲解诗意及内涵,并仔细讲解每句诗的朗读技巧。然后提议学生“开火车”朗读诗句,每一个同学读一句,下一位同学紧跟上句读下句,并要求学生要读出感情,最后由全班同学点评,评选出“最佳朗读手”。

朗读者活动总结第6篇

论文关键词:)(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随之板书:安静、热闹、忙碌)

 

二、观图学文,品词析句

1、观图学文, 品味“安静

A、播放“第二自然段”课文朗读。(按课件“第二自然段”按钮)

B、思考: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______”画出来;这段话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用“”圈出来,并标注出关键词。

C、师生互动交流。

答案预设:霞光:“淡淡”、“银鳞”、

小河:“静静”

小船:“停满”、“悄悄”、“轻轻”

拱形石桥:“遥遥相对”

(学生每说出一个词,让他再把相应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教师随机出示相关图片)

(有个别词语,学生没找到,教师应范读它所处的句子,并把相应的词语重读)

D、分析结构:(教师系统分析“总——分’关系图)

E、朗读指导。师:作者把具体的景物变成了优美的文字,呈现给了我们,假如现在让我们用动听的声音,把语言文字还原为生动形象的画面,我们该怎样去读呢?

(学生可能的答案:轻声读或小声读)

(教师引导:同学们,这段文字主要是描写小镇早晨的“安静“,既然是“安静”,该怎样去读?)

2、合作交流,探究“热闹”

师: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先画出本段中的重点句,接着圈出具体的景物和关键词,最后思考应该怎样读)(学生汇报交流,那么在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依然按照这个方法去学习。

A、播放“第三自然段”的课文朗读。(按“第三自然段”按钮)

B、出示“合作提纲”(课件)。

C、小组合作交流(教师适时作一点拨)

D、汇报结果。

答案预设:人多:“路不宽,但人很多”(教师出示反映“人多”的图片)

物丰:“摆满了各种蔬菜、水果、土特产”。(出示图片)

E、分析结构:总——分。(教师利用课件系统分析)

F、朗读实践(读这段文字,应大声朗读。如果学生朗读不到位,教师应从“热闹”一词入手加以引导)。

3、自主学习,诠释“忙碌”

A、播放“第四自然段”课文朗读(教师按“第四自然段”按钮)。

B、出示“自学提纲”(课件)。

C、学生自主学习。

D、成果展示

答案预设:学生:“学生……上学”(出示图片)

妇女:“妇女……从集市上回来” (出示图片)

店铺:“两旁的店铺不停地招呼着过往行人”(出示图片)

农家姑娘:“农家姑娘……去上班”怎么写论文。(出示图片)

E、分析结构:总——分(教师依据课件分析)

F、朗读拼比。(读本段应读紧凑些,体现出“忙碌”,如果学生表现不理想,教师应从“忙碌”入手去解释。)

4、总结全文,感悟意境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足迹浏览了江南水乡,感受到了小镇的安静、热闹和忙碌,欣赏完这番景象后,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赞美小镇的早晨,你会怎么说?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教师出示最后一自然段的文字幻灯)。

三、诵读释情,拓展延伸。

1、诵读释情。

师:是的,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热闹的,同时也是忙碌的。安静的美让人回味无穷,热闹的美让人流连忘返,忙碌的美更让人追逐向往,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把课文再朗读一遍,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同桌同读,在朗读中感受江南小镇的美吧!

2、拓展延伸。

师:课文二、三、四自然段都采用同一种方法,即“总—分”的方法,现在也请同学们仿照这种方法,观看图片,以“课外活动时,校园真热闹啊!”为重点句,写几句话,尽量写具体,写完整。(出示课外活动图片)。

【板书设计】:

安静:霞光、小河、小船、拱形石桥

小镇的早晨 热闹:人多、物丰美

忙碌:学生、妇女、店铺、农家姑娘

【教后点评】:

1、迁移运用,恰到好处。“教是为了不教”。本节课,在教学“安静”这一特点教学内容时,教师做了适当引导;在教学“热闹”时,教师出示了“合作提纲”,让学生互助合作,探究新知;而在教学“忙碌”时,教师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自己诠释知识)(学生汇报交流,这种“帮”、“扶”、“放”教学策略的结合,层层深入,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注重朗读,以读代讲。通过朗读,学生感受到了小镇早晨的美景;通过朗读,学生能把语言文字还原为生动形象的画面;通过朗读,学生感悟到了作者对小镇以及对祖国的情怀……可以说,朗读贯穿了这节课的始终,传递着知识的脉络,引燃了学生的激情 。

3、学以致用,突出工具性。课堂结尾,教师提供了四幅校园活动场景的画面,让学生通过看图,完成“写话”任务。这一小小设计,既落实了训练重点,又拓宽了学生视野,学生心中有话可说,有言可写,消除了刚习作孩子胆怯的心态,更为以后习作增添了信心,此乃一举多得也!

朗读者活动总结第7篇

关键词:朗读现状分析朗读能力提升

一、尴尬的朗读教学现状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小学生完成阅读起点的基本功。对于语言学习来说,朗读是最重要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的确,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与表达能力;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然而,如今学生的朗读状况却不容乐观:拖调、多字少字、不会停连、不能较好地把握重音、读不出恰当的语气……就如特级教师薛法根所说的:“‘读不好,教不会’,是朗读教学羞于见人的尴尬事。不教不行,教了没用,朗读教学俨然成了一根鸡肋。”朗读教学陷于这样尴尬的境地,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教师对朗读教学的投入少,使学生的朗读得不到充分的练习

学生出现朗读能力差的表象,必然与表象下朗读的投入量少相关。首先,体现在教师对朗读的态度及花在朗读的时间上。现在的语文课堂用于朗读的时间不多。教师更重视对课文的分析,教师的讲、问,学生的答,满满地挤占一堂课,只有少许时间用于所有同学的朗读,或者由几个朗读较好的学生走过场,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没有朗读训练的机会。课堂如此,课外的朗读练习更是少之又少。虽然每篇课文都布置了朗读预习作业,但学生是否真的读了,读得如何,很多教师只花很少的时间来检查,甚至不检查。还有的教师在一些学生连一遍都没读完的情况下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平时教师不严谨的朗读要求和不合理的处理方式,导致学生也不重视朗读,甚至养成了一种敷衍的习惯,最终使得学生的朗读得不到充分练习。

其次,教师没有将朗读和阅读与理解结合在一起,偏离了朗读作为阅读方法的本质。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朗读是学生自主阅读的重要手段,朗读的能力直接反映了学生阅读的能力。但如今的课堂,教师的讲解仍占据主要地位,很多阅读后的理解与感受并不是学生自己通过朗读去体悟的,而是在教师指引下一步一步地分析出来的,甚至有的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直接灌输给学生。教师以为这样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但实际上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书,没有机会亲自去品味、感受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丰富的情感,反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得不偿失。

2.教师对朗读能力的低要求,使学生的朗读缺乏情感表达的需要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朗读者对文本内容的再次创作。也就是说,朗读是阅读后的一种情感表达,从语气、节奏的变化中体现的是朗读者对文字语言的理解和把握。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一些教师没有将朗读提升到表达的层次,没有对学生提出朗读表达的要求,而仅仅停留在读,简单、机械地去读。学生对文本内容没有真正的理解与把握,无法调动他们内心真实的体验,没有促动他们抒发自己情感的需要。读,只是一项外力要求的任务,而不是内动力驱使下的自觉行为,这使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的“有感情地朗读”变得只是在“装”,显得矫情做作。

3.教师对朗读考核的忽视,使学生失去对朗读的美的享受和追求

“听、说、读、写”四项语文基本功人人皆知,但纵观整个语文教学,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抑或是大学,对语文的考核大都只在于一张纸质的试卷。这样的考核方式与朗读严重脱钩,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趋向功利性,大部分人认为,考好了语文就学好了,导致学生失去了对于朗读的美的享受。动机是一切行为的动力,它不但能激发我们的学习行为,而且还能维持和加强我们的活动。当学生的朗读得不到有效的考核,或者得不到认可时,就无法成为学生继续进行朗读练习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朗读也就变得敷衍了事。他们会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最能获得成就感的事上,比如做习题。其实,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从读准字音,到把课文读流利,到读出文本中包含的情感,到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声情并茂的赏读,是学生逐步与文本、作者进行交流的过程,是一次享受美的体验的过程。但是,教师对朗读考核的忽视,使得学生失去了对朗读的美的享受和追求,朗读也就成为无谓的一项任务。

二、让朗读真正融入学生的阅读生活

1.起点:从正音、正义开始发声

朗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对朗读评价的总要求。从读“正确”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体现出了朗读的层次性。所以,读“正确”是朗读的起点,是朗读的最低层次的要求,是低年段主要的朗读任务。读“正确”要求学生在朗读时做到:读准字音、不少字,不多字,不颠倒、重复字句。这与本年段大量的识字任务相辅相成。学生认识字、读准字音,就需要不断地朗读;反之,识字量越大,就越能读准确。因此,教师在低年级教学时,不能任由学生随意朗读,应该结合认字、认词,再逐渐结合对词义褒贬的基本感知开始朗读字词,养成正_的朗读习惯。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狐狸和乌鸦》一文中,狐狸每次讨好乌鸦时说话的样子都体现出了它狡猾的一面:“眼珠一转”“陪着笑脸”“摇摇尾巴”。在指导学生朗读这些词语时,就要理解这些词语背后的含义,明白词语所展现的人物形象特点。准确地朗读好这些词语,不仅能体现出狐狸的狡猾,而且能用正确的语气读好狐狸所说的话。对字义词义的正确感知能让学生产生基本的情感共鸣,以此为基础去读字词,那字词就有了生命,朗读也有了生命。

2.前行:在默读、复读感悟后发声

朗读好不好,字词的音义是前提条件,语言的理解是必要条件。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学生通过朗读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因此,不理解作者和文本语言的朗读不是我们追求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不懂不读”。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在学生读不好时,也就是不能通过朗读来准确地表达文本意思时,我们就需要带领学生去“默读”――静心去接触文字语言,去“复读”――反复去推敲语言。有了这个过程,我们的朗读才能能成为有意义的朗读。此时学生就会主动去思考自己朗读的语气、节奏和感情的表露。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草原》中的第一段,大部分学生在第一次朗读时,总会以一种慷慨激昂的语气来阐释作者当时激动、愉快的心情,尤其是“这次,我看到了草原”这一句。但静心地对整段文字进行揣摩、推敲、体会、感悟,不难发现整段文字是在借景抒情,有时是直接抒情,有时又是含蓄抒情,把对草原的喜爱与赞美之情都藏在了文字背后:如连用两个“那么”“那么”,把这份喜爱之情就悄悄地藏进了这两个虚词之中。作者缓缓写来,缓缓抒情,这样的段落就不适合慷慨激昂的语调,而应该是如潺潺的流水般,时而缓时而急,时而高时而低……有了这样的感受,学生对教师的朗读点评和指导才能理解得更透彻,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意义,能有朗读的成功体验(包括语言表达的成功体验和语言文字感情共通的成功体验),这样学生才会有朗读再朗读、读好再读好的愿望,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

3.延伸:在每一阅读空间发声

阅读不仅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动,更应该是每个人生命成长的一部分。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朗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之间通过朗读进行交流。例如,提供整班阅读的图书,一段时间就进行一次交流活动。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挑选出一部分内容,让学生去朗读、去交流。在活动中,学生交流的不仅仅局限于朗读的技巧,更应该交流对文本的认识。例如整班阅读《夏洛的网》一书,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谈谈对夏洛、对友谊的看法,再挑选夏洛不惜付出生命为小猪威尔伯织网的段落,指导学生利用一定的朗读技巧进行朗读以突出所要表达的情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诗文的诵读。首先,教师可以播放高质量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对照着课文,边听边体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进行朗读,对比分析两者的朗读情况,让学生明白应该怎样去读,从而感悟文章的内涵,体会朗读的乐趣。其实,朗读并不在于采用哪种形式,而在于它真实、有效地发生着,让学生成长着。

三、让朗读真正成为检验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学生有功利性的学习倾向是学习环境造成的。轻朗读也是我们语文学习评价机制造成的。语言学习最主要的就是一个过程的发展,这也是朗读时最能体现学习效果的内容之一。

1.朗读――过程性学习评价的依据

学生朗读能力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关键在于长期、有效的训练。因此,教师应该不遗余力地做好平时朗读的评价记录。首先,教师应该把好预习关。在预习时明确提出朗读的具体要求,如“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在读通、读顺、读懂课文的同时,在书上做好相应的记号。预习后,教师还应及时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检查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及奖惩。这就促使学生在预习时必须认真对待朗读,把朗读当作一件实事去做。其次,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扩大朗读的面,不是用“齐读”代替“个别朗读”,而是增加中等学生朗读的次数,更准确地了解整班的朗读水平,以此来调整自己的朗读教学,以便寻找更恰当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再次,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开展朗读考核。比如选择书本上适合朗读的课文,分阶段进行考核。考核前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练习,然后运用一张专门的朗读评价表格对每一个学生的朗读做出评价并提出改进的方法。同时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纵向分析,观察其变化,总结有效经验。因此,做好平时朗读的评价记录,真正发挥平时考核的督促检查作用,对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2.朗读――促进学生语言长效学习的主要措施

做好平时成长性评价记录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些记录。教师要从这些记录中反思自己的教学,寻找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通过对学生评价记录的分析,教师应该明确每个学生在朗读上存在的优点和缺点,在朗读教学时就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当学生的朗读出现问题时,我们要舍得花时间,不能随意放弃,而是应该不厌其烦、坚持不懈地进行指导。同时,让其他人能够从别人的优点或不足中审视自己,跟着读、跟着练,也能达到提高朗读能力的效果。当教师连续关注一个学生或者一个小组的时候,就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实践的空间和时间,其实是带领着全班的学生在共同的感知氛围中获得提升。因此,教师要做到记录与指导(个性指导为主)相结合,让每一个学生在朗读中有所得、有所悟,真正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朗读,不仅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门艺术,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也不容忽视的内容,有其重要的作用。朗读能力的形成,朗读技巧的掌握和运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长时间、不断的努力实践和反复练习才能提升。所以,教师要有耐心、恒心,针对学生朗读的现状,采取科学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方法和途径,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朗读者活动总结第8篇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就要使学生形成“我要读”的良好朗读意识。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从如下措施着手:

1.加强学生对朗读的认识。其实,学生在理解文章的时候,朗读比默看文章的效果要好得多。大声、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触动学生思维,充分地挖掘文章的灵魂所在。同时,朗读是提高演讲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能弥补语言的缺陷,锻炼口才,提高自已表情达意的能力。教师可以向学生讲一些名人在口才方面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注重讲读结合,提升朗读效果。在教学中,教者要先指导学生理清文章内容,然后让学生发挥其创造性,启发学生通过朗读把课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形象地表达出来。

3.采取激励机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强烈愿望。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在朗读中的“闪光”之处,给予肯定,使学生有成就感。在教学中,笔者常采用画表得星的方法,看谁读得好,读得好的就得相应的星星,这个激励方式效果非常明显。很多同学都希望自己能多得到一些星星,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二、发挥范读的导向作用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的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时机,为学生做好示范。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模仿出来的声调一点也不亚于教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模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例如:笔者在贵阳学习时有幸听到全国特级教师虞大明老师的一堂课,当时虞老师执教的是《丰碑》一课,他那浑厚而富有磁性的声音,读课文的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当场所有学生和听课教师都跟随着他的朗读,每个人都仿佛进入文章中所描写的情景。之后学生读课文时也能声情并茂地朗读,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魅力不容忽视。

三、打好朗读基本功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老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要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注重朗读评价,让学生会读、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