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家长课程开课总结

家长课程开课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3 11:14:52

家长课程开课总结

家长课程开课总结第1篇

农村学校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拥有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这是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强大后盾和不竭源泉。要从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意义和价值、主要内容、教师的校本培训、思路方法以及设课和评价等方面去开发和实施。

关键词:

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实施

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是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明确农村学校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开发地方历史文化的校本课程,要以当地的历史文化为依据,从沧桑岁月、地理人文、民俗文化、文学艺术、历史名人等方面来开发和实施,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以作为校本教材。一是为了满足农村学生的学习需求,解决农村学生课程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树立新的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意识。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助于开发与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课程资源,使教师提高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二是为了针对学校实际,充分发展兴趣和特长,让个性化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在课程开发中,既要突出新课程改革理念,又要体现浓厚的“家园味“”家乡气“”家园情”,使教师树立起家园文化和生活中处处有课程资源的观念,以便创造性地应用地方历史文化课程资源进行教学的新课程观,从而不断使课堂教学充满新意,让课堂教学生机盎然。三是促进学校办学理念深化、扩展。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就是对学校办学理念的一次提升,一次纵向深入和横向扩展,可以明确学校独特的办学方向,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开发校本课程的新课程观。从开发到利用,让师生参与进去,扩大视野、增强能力、激发兴趣、减负增效。四是为小学生的阅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有助于小学生知悉家乡的过去,了解家乡的现在,展望家乡的美好未来;有助于小学生缅怀生于斯长于斯的先民,感慨继承家乡的今人,为他们在这片热土上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灿烂的历史文化与繁荣的经济而自豪,从而激发起小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

二、要明确农村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就是指我们出生、成长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发。(1)沧桑岁月,介绍本地的发展及名称的来历,人口、古迹、古道、战事等内容。(2)地理人文,介绍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胜景。(3)民俗文化,以地方传统节目,社会礼仪、饮食、民俗为主要内容。(4)文学艺术,介绍地方戏剧、木雕、剪纸、荷包、刺绣、歌谣、谚语。(5)历史名人,介绍当地有史以来,在军事、政治、文学、学术方面有贡献的仁人志士。

三、要明确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必须以加强教师校本培训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基础

校本培训是在校本课程小组的总体规划和指导下,开发人员确定后,以学校为主要阵地,分工负责采集编撰。在开发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是提高办学水平和本校所有教师综合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它以教师的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发展为主要特征,以培养和提高本校教师完成校本课程的编撰、不断完善校本课程内容和形式的能力为目的。校本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的具体体现,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最便捷的方法。周密的安排,严格的规划可保持校本培训工作有效延续,并结出丰硕成果。扎实的基本功,丰厚的自身底气,是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前提;不断吸收营养,催生自己,是教师开展校本课程必备因素;搜集整理,实践检验,完善修定是校本课程的必然过程。只有具备这些要素,才能实现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比翼齐飞的格局。

四、要明确农村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思路方法

1.文献法。利用多种媒体检索、查阅大量资料文献,摘编“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理论和现代教学理论并组织教师学习研讨,形成对“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本质、特点、内容、形式以及现代教学理论中一些重要观点的正确认识,让开发和实施的过程成为全校教师理论学习和理论提高的过程。

2.调查法。通过走村串户,探源头访名山,寻老人问事迹,进镇府查资料,梳理出相关资料,为制定各自的目标奠定基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征求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修正开发方案,力求形成简捷、有效的课程结构体系。

3.经验总结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出目前农村学校课程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的需求,深入挖掘其内涵,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和重点。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进行全面完整地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4.行动研究法。主要用于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典型经验的总结提炼和验证推广方面,研究与开发校本课程活动紧密结合,在总结的基础上进行验证,在验证的同时予以推广,在推广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使“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得到科学总结和初步展示。

5.个案叙事研究法。试图透过多元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个案分析,反思得失,总结成功的经验与理性认识,为开发和实施研究提供有效的帮助,以推动校本课程深入研究,取得实质性成果。

五、要明确农村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设课和评价

校本课程的开设和实施要根据校本课程的性质。校本课程可以采取分散设课的方式,也可以采取集中设课的方式。分散设课,可以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交叉排课;集中设课,可以集中在某一天的某一节所有班级全部开设校本课程。相比较而言,集中设课比较方便校本课程的管理与评估。关于校本课程的评价。第一,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不断进行调度和交流,使开发的校本课程尽可能规范和完善,对开发的校本课程要进行评价,对开发的精品课程要进行奖励,同时要建立长远的校本课程开发补充和完善机制。第二,对校本课程的开设和实施要进行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可以分别进行,同时对典型经验做法要及时推广,好的作品成果可以进行展览。第三,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对校本课程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又要将校本课程的评价作为学生学业评定的一部分,纳入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六、结语

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不同,校本课程内容也有所差异,正是这差异给了学校自由创造的空间。农村学校要不拘一格,以新颖别致、千姿百态的形式出现。

参考文献:

[1]钱梅娟,朱莉萍《.在小学生中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的方法与策略》开题报告[J].安徽基础教育研究,2015(1).

家长课程开课总结第2篇

随着课改理念的深入,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还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原先思考的“如何教数学”变为“学生如何学数学”。而数学教师素质的提高,教研组的作用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我校数学教研组如下特点:

1、专题学习与课堂教学能力相结合。

我校每学期,在教研组中都要开展一个专题的学习、探讨。每位数学教师根据学习主题开一节由自己独立准备的研讨课,在教研组范围内上课后,由全体数学教师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对每一节研讨课进行评课。这样使每一位教师在学习主题的研讨中,运用上课的形式发表对这一学习主题的认识和做法。而其他教师对每一节课的评课过程就是一次互相交流学体会的过程。我们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只有在实际动手做中,才能学会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学会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把外在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经验,自主构建完成数学知识的内化,从而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新课程标准为我们带来的是崭新的教学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颖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使教师和学生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教学模式解脱了出来。为了改变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我正在尝试改变教学方式,力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着重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样每一次有主体的研究课,就是促使教师不断学习的机会,不断对自己的课提出新的要求。

2、大课堂与小课堂相结合。

根据大家课堂教学中的弱点,针对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探讨。开始大家认为开放式的教学过程不容易把握,无法估计教学任务能否完成,怕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针对这样的顾虑,教研组中请有经验的老师上示范课,着力让大家认识课堂教学如何开放,如何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通过这样的“大课堂”,让每一位数学教师意识到自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这样的“开放式”教学尝试,才符合有差异学生的需求,从而影响平时每一位教师的“小课堂”。

这样小组备课大组完善相结合,小组上课大组评议相结合,真正使每位数学教师得到了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完善和教学评论能力的提高。

3、个人特长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

在教研组活动中,我们邀请在教学各方面有特长的教师为其他教师传授经验、方法。例如:请教学经验丰富的李老师给大家讲自己是如何分析教材备好课的;请计算机比较精通的杨老师给大家培训计算机课件的制作方法等等。使每位数学教师的特长成为全组教师的共享资源,从而更好地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随时总结与阶段性总结相结合。

“总结”是提高教研质量的一项有效手段,所以每次上课之后,指教教师及时对自己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情况;教学过程的实施情况;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情况;以及课堂效果方面进行一个及时的反思总结。课堂教学与预先设计有所不同时,我在调控方面还要注意灵活。”而听课教师提出自己认为比较好的教学环节,以及在教师“教”和学生“学”上的一些不同的处理方法我们经常对教研组的活动向全体数学教师征询意见,进行小结。活动前听取大家的想法,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调整活动。活动后交流总结活动情况,对后一阶段的工作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家长课程开课总结第3篇

关键词: 多元化评价 校本课程 教师发展 学生发展

为落实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虽然有些学校的校本课程有鲜明的生命活力,然而,大部分存在应付、表面、肤浅的迹象。如果能在原有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使所有教师和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并能及时进行反思,不断调整和完善校本课程体系,真正使校本课程成为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载体,行之有效的多元评价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利用多元评价方式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展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对教师的评价

教师是校本课程的实施者,对校本课程的开展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教师对课程实施的认知水平,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对工作的忠诚态度,直接影响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所以,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想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要有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方案。

(一)能否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校本课程的学习中。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怎么才能知道正在实施的校本课程是不是最适合自己的校本课程呢?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知道。这就要求教师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校本课程开发中,不断丰富理论知识,丰厚文化底蕴,在反复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进步。总之,只有满含工作热情且能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干工作的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校本课程的实施者。

(二)用教师成长档案见证工作成长。

对于能完成以下任务的教师要有一定的奖励制度。

1.计划:包括校本课程实施的工作计划、教研计划、学习计划等;总结:包括校本课程实施的工作总结、教研总结、学结等。

2.案例:包括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具制作、课件制作等。

3.论文:包括校本论文,校本课程新理念、校本课程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及教学反思等。

4.随笔:包括校本课程创新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性感悟性文字经验总结等。

5.获奖情况:包括校本课程教研成果,取得的成绩,辅导学生情况,各类获奖证书等。

6.评价表:包括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表、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表、家长对教师的评价表等。

(三)带领的学生参与热情和参与广度。

1.所带学生能积极投入校本课程学习中。

2.能积极参加与校本课程有关的各级各类活动,积极性高,效果好。

3.参加热情高,参与度广,能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对教师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使教师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校本课程实施中,而且能通过开展校本课程多渠道获得信息,创新教师教学领域,丰富教师教学艺术,提升教育智慧,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综合提升,进而赢得学校、家长、社会学生的尊重和认可。

二、对学生的评价

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亲历者,更是受益者,学生能否满心欢喜地积极参与到校本课程中,并从校本课程中习得知识技能,提高品德情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意义。而多元化评价方式则能很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校本课程参与的热情,并使这种热情长期保持。

(一)寻找亮点以鼓励促进步。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朵能够盛开的花朵,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多找出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鼓励再鼓励。即使学生做错了,也要讲究方式,弄清事情的原委。做到尽量先表扬后批评,这样更利于学生接受,也更利于学生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多维评价,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课程实施以三维目标的实现为评价基础,还要关注学生在校本课程中掌握了哪些专业技能,具备了哪些本领,养成了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礼仪习惯等;学生与社会打交道与人沟通的能力有没有提高,抗挫能力是否增强;心理是否健康阳光积极向上;是否能够树立远大理想,等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三)应用灵活多样评价方式丰富校本课堂。

1.语言类的:多使用一些鼓励性语言如:“你的想法很有创意”,“你刚才那句朗读得很有感觉”,“你今天主动跟老师打招呼了”,等等,此评价方式适用于任何时候任何地点。

2.称号类的:使用荣誉称号进行表扬激励。如:“文明之星”、“爱心小天使”、“故事大王”、“孝星”等,举办一些班级活动时使用此评价方式比较有效。

3.形象类的: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予贴红花、画笑脸、盖印章等奖励,此评价方式适用于对低年级同学的鼓励,评价具体,同学们获得感增强,参与性提高。

4.开绿灯类的:表现好的同学可以免一次家庭作业,可以去老师家做一次客,可以当一天老师,等等,此评价方式适用于高年级同学。

5.展示类的:对于学生完成比较好的作品可以在班级平台上展示,可以发家长群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展示,可以开展全班同学学习活动,通过展示达到宣传引领学习的效果,表现好的同学更有自信,更有成就感,其他同学更有被激励渴望优秀的欲望。

(四)动态评价关注成长。

校本课堂是变化的,学生是成长变化的,评价也要相应变化,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价,不同表现有不同的评价,不同课堂有不同的评价。如以前某方面表现不好的学生,只要认识到错误,及时改正,评价就随之升级。知识类型的课堂和技能型的课堂及情感培养类型的课堂评价标准有别。对学生的评价人员要多样化,可以是老师、家长,可以是学生、同伴,还可以社会人员,等等。

学生多元评价体系既注重学生全体的发展,又关注不同,多角度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关注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有效运用多元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在学习中的每一步成功和进步,激励学生在学习中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最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积极培养学生独立性和创造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家长课程开课总结第4篇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研是喀什师范学院艺术系立足南疆基础教育艺术师资培养的办学思路,贯彻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纲要精神,改革旧体制下照搬艺术专业院校培养方案的办学模式的具体体现,是制定科学、完善的艺术教师教育培养方案的具体体现。本次调研拟采用问卷、访谈的形式进行,深入前沿教学一线开展工作。

二、调查对象及数据的收集

本次共调查喀什地区各县、市学校28所。其中小学14所,中学14所,调查对象的抽取采取随机取样的方式来完成。发放600份学生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597份,问卷有效率为97.3%;访谈249人,其中美术教师32人,音乐教师28人,学校负责人28人,学生120人,家长41人。问卷数据统计用SPSS处理,访谈以笔录并辅以录音机记录完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师资的基本情况被调查的28所学校中,配有艺术课程美术专职教师的学校有21所,专职教师占被调查总数的75.00%;配有兼职教师的学校有3所,占被调查总数的10.71%;没有配备的有4所,占被调查总数的14.29%。其中配有美术专职教师的学校,教师学历均为专科、本科。中学本科教师占87.5%,专科占12.5%;小学本科教师占55.6%,专科占44.4%。被调查的28所学校中,配有艺术课程音乐专职教师的学校有18所,配有兼职音乐教师的有7所,没有音乐教师的有3所。专职教师占调查总数的64.29%,兼职教师占调查总数的25%,没有音乐教师的占调查总数的10.71%。其中配有音乐专职教师的学校,教师学历均为专、本科学历。中学本科学历占95.17%,专科占4.83%;小学本科学历占38.25%,专科占61.75%。被调查的28所学校中的艺术类教师,中学教师:高级职称占被调查总数的2.14%,中级职称占被调查总数16.20%,初级职称占81.66%;小学教师:高级职称占被调查总数的4.70%,中级职称占被调查总数23.28%,初级职称占75.12%。从以上统计数据可知,非专职或没有艺术课程专职教师的学校在喀什地区依然存在。这与国家艺术课程指导纲要配足、配齐艺术教师的要求还有距离。配有专职音美教师的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原因主要是近年来学历教育的开展,中小学教师学历低的现状已逐步解决。数据显示,中学教师学历结构为本科、专科,小学学历结构主要为专科,符合国家学历结构的要求。但数据显示也表明,中学无论美术还是音乐教师其职称结构很不合理,初级职称居多,中级职称、高级职称教师人数较少,职称结构比例失调。小学音乐、美术教师的职称结构比例同样不合理。同时,我们研究发现有一些学校艺术教师兼职的情况还很突出,有调走的流失情况。主要原因是学校条件差,落实的特岗教师未到,学校不得已而为之。但在对流失教师的走访中发现的一个新的情况引起我们的关注:艺术教师流失的另一原因是艺术教师职称提升受歧视。单位宁可解决语、数、外等学科教师的职称,也很少解决艺术学科教师的职称。职称问题不仅影响了教师的收入分配,更损害了艺术教师的地位。甚至有美术、音乐教师改教其他学科的,着实耐人寻味。有些被分配到位的特岗教师,也有因待遇比其他主课老师差而辞职的。我们从没有报到上岗的特岗教师那里还获悉,除了比主课老师待遇差的原因外,有的教师宁愿在城市自主创业也不愿到农村学校任教。这一发现排出了我们对艺术教师职称结构偏低或许是他们个人条件较差的因素。综合分析可知,大多数中小学普遍对艺术学科教师职称结构的提升重视还不够。

(二)课程的开设情况在被调查的28所学校中,开设美术课程的学校基本情况是:中学每周一节,小学每周两节。开设美术课程的学校占被调查学校的82.14%,未开课的占17.86%。开设音乐课程的学校占被调查学校的85.71%,未开课的占14.29%。从以上统计数据可知,未开美术音乐课程的学校在喀什地区依然存在。未开课的学校声明其原因主要是:特岗教师未到或没有人愿意到条件较为落后的学校去。我们姑且同意某些学校未开艺术课程的行为,特别对开课的学校教学运行情况做了解,结果却发现美术课、音乐课都有不同程度地被主课挤占的情况。美术课被挤占的达被调查学校的75.00%,音乐课被挤占达被调查学校67.86%。美术、音乐课程都被挤占的情况多在中学出现,小学没有。其原因主要是受中学升学率的影响。我们与多数教师、领导进行的访谈也证明了这一点。当我们问及课改落实情况时,他们给了我们一个相同且令我们震惊的回答:“课改嘛,国家提倡。学生考不上大学,家长会不满意的!”可见我们的教师、校方经历十年的课改洗礼,对教育理念依然存在困惑,他们依然没有找到解决教育问题的具体办法。除了艺术课程被随意挤占的事实外,我们从开课的学校还了解到:无论美术还是音乐课,在初中三年级是100%不开设。原因是初三面临升学,校方以升学考试为由取消初三美术、音乐课。难道真是升学惹的祸吗?对此我们作了进一步的调查。我们首先调查了部分中学家长。对艺术课程的开设持反对看法的家长,占调查总数的75.83%。这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艺术天分,或艺术天分缺乏,赞同学校开特长班而不赞同面向全体。而且升学也不考这些科目,没有必要浪费时间。10.84%的家长无所谓,13.33%的家长认为对孩子的素养有好处。我们从家长的态度分析可看出,学生家长对开设艺术课程持反对态度的倾向性明显,认可度极低。说明家长缺乏对学生完整人格教育的认识,教育的工具性暴露无遗。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能考个学找个工作就行,懂不懂艺术无所谓,没有艺术素养照样能过得好。中学到底该不该开美术、音乐课?我们继续调查征寻中学生的看法。接受问卷的320名学生中,同意开的占83.13%,不同意开设的占被调查的总数的6.87%,无所谓的占10%。这一统计数据与家长看法截然相反。我们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同意开设的同学认为艺术课程有趣味;不同意开的同学认为他们自己没有艺术天分,不愿把时间浪费在艺术课程上;无所谓的同学认为该不该开艺术课从来没思考过。我们对被调查学生的开课倾向性占多数表示乐观,但遗憾的是我们进一步调查发现,学生对同意开设的理由有何趣味性都说不清楚。多数表示艺术课轻松,可以缓解主课压力,放松一下。可见学生很少知道艺术课深层的价值。以上数据表明取消初三艺术课程未必是学生愿望,也非升学惹的祸!开设艺术课程与挤占艺术课程都只是他们应付上边检查所为。其实,政绩、校绩才是他们看重的指标。“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不过是挂在嘴上作秀或写在校园墙上烘托环境的行为罢了。当然,广大家长的支持也助长了这一评价机制。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道出的只是表象而已。#p#分页标题#e#

(三)教学资源的配置及其设备的使用调查发现,被调查学校只有一所没有美术教学设备,占被调查总数的3.57%;有少量教学设备的有2所,占被调查总数的7.14%;设备齐全、达标的占89.29%;音乐课没有教学设备的有2所,占被调查总数的7.14%;音乐课教学设备齐全、达标的占92.86%。我们在调查设备达标比率时,校方自豪地介绍他们有完全达标的教学设备。然而,令人所不解的是有的学校教学设备完备却很少使用,有的甚至一次都没有使用过。标榜能说明什么呢?进一步的了解真相大白。教师的说法是:学校没有开放使用。校领导的观点是:很多教师都不会用。答案着实有点荒唐!对此我们作了较客观的分析。学校没有开放使用是担心用坏了,上边检查时没有了不好交代。在它们的观念看来设备有没有是考量学校办学的条件,他们并没有把设备与育人的理念联系起来;而对于教师来说,学校没有让教学时使用,他们自己也懒得用,不用更省心。同时客观地看,也的确存在部分美术教师,音乐教师不会使用个别器材的情况,但并不是全部。如美术,部分油画专业毕业的学生不会使用版画的印刷工具,而音乐专业学习民族乐器的,又弹不了电子琴、钢琴……大抵价值万元的援疆钢琴难免就闲置起来了。当然这一状况也反映出基础教育艺术课程要求的全面性和独特性,并非只要是学艺术的就能胜任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这一点应当是基层用人单位要反思的问题,同时也是高校艺术师资课程培养方案修订要考虑的问题。关于课程资源利用的情况,我们发现多数学校都或多或少,有规模大小不等的学校资料室。但我们调查的结果是:借阅有关艺术学科图片、期刊、资料的,与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自然等练习、指导书籍资料相比很少。这一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校教育的应试取向,学生负担还很重,减负仍未落实。研究还发现,有一些学校的美术、音乐教材的使用很“时尚”。上课由老师把教材发到学生手中,下课老师再收回去,教材要实现循环使用。对此我们不置可否,希望用事实来说话。被调查的校方的观点是,国家倡导节约资源,也因为美术、音乐教材没有什么作业、练习可要作,没有必要年年给学生定。有19.7%的学生的观点是希望有自己的一本教材供学习之用,有80.3%的学生认为反正美术、音乐不考试,上课用用就可以了,有没有无所谓。我们也征求了美术、音乐教师,有87.5%的教师不同意循环使用艺术教材,认为这是对艺术学科的歧视。质疑语数外为什么就不循环使用呢?有5%的教师认为国家节约资源的号召是对的,主张艺术学课灵活对待;还有7.5%的教师持无所谓态度。对此我们分析认为,校方因为国家曾有人倡导过,所以校方的做法也是遵照了这一建议。但从校方的认识不难看出,他们骨子里是看重应试科目。因为,其他学科并没有采用这种回收循环使用的做法。有多数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说明学生心目中对美术、音乐课没有应有的重视。素质教育的理念,合格公民的教育理念,在校方和多数的学生那里都抛在了脑后。调查发现少数渴望有一本美术、音乐教材的学生是美术、音乐的爱好者。他们虽有渴望,但作为弱势群体的一方却无力争取。对艺术教师的调查表明,他们多数主张发给学生固定的教材使用,其原因不难理解。作为一名专业教师,他们多数还是看重自己的专业,认同艺术教育的意义。不给学生发教材分明是间接表达对自己所任学科的轻视。我们对7.5%的教师的态度也作了了解,他们的无所谓是因为艺术课程历来就是小三门,不被重视。以前教材都不定,课改后定了公共的循环教材,也算有了进步。对此,我们分析认为长期以来艺术课程不被重视的现象严重的挫伤了一部分教师的积极性,他们已习惯了不公正的待遇。我们的观点是:不赞成循环使用艺术教材。在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美术、音乐教材是学生获得艺术知识唯一的信息来源。此种做法无疑是有害的。

(四)有关课改的情况有关课改相关利益方看法,我们和校方、教师、学生、家长的访谈获得如下统计数据。对十年来的课改,校方认可课改的占调查总数的42.86%,不认可的占32.14%,不置可否的占25%;教师认可课改的占被调查总数的28.33%,不认可的占56.67%,不置可否的占15.00%;学生认可课改的占71.67%,不认可的占20.83%,不置可否的占7.5%;家长认可课改的占26.83%,不认可的占63.41%,不置可否的占11.65%。为了进一步了解课改利益相关方对课改的态度倾向性,我们作了相关统计检验分析,结果见表1-4。由表-1对校方态度的统计检验数值分析可知,课改态度差异并不显著。所以我们还不能推断被调查总数校方对课改认可与否。尽管从我们目前的现状来看,国人希望教育改革,因为国家教育的弊端以及国际教育的发展的趋势迫使我们改革。但从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可知,家长对课改的认可度存在显著差异,倾向于不认可,检验结果见表-2所示。课改与家长的诉求存在严重错位,广大的家长都想让子女接受好的教育,通过教育改变自身状况,但课改理念与大众愿望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家长的现实性与课改理念从国家战略高度着眼的前瞻性矛盾难以解决。应试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的观念是以考上大学成为改变自身现状的途径。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把获得好的教育成为改变自身状况的途径,考生从追逐大学梦变为追逐名牌学校的梦。取消分配没能解决人人争挤独木桥的现状。未来这一现状还将持续,即使大学成为义务教育,争夺好的教育的应试还将存在。当前,无论应试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就目前而言,应试无疑是一种可具操作性的机制。在我们国家物质文明还没能满足人们需要的情况下,追求教育提升人的品质,实现自我满足的精神需求之路还很长。新课改理念的落实永远是教育学人不断追寻的理想。由表-3学生认可度统计检验数值分析可知,学生是倾向赞成课改的。但进一步的访谈获得的信息表明,学生基本不太知晓具体课改的精神。学生只是希望能通过课改解脱目前考试带来的身心疲惫,能解脱繁重的学习任务。我们从不认可课改的学生那里也获悉,他们也并不知晓课改的具体理念,其理由是担心课改影响升学率。可见我们的老师并没有给学生把课改的理念传达到位。但调查发现,不认可新课改的同学多数是成绩优秀的,认可的多是成绩偏上等的,无所谓的是平时成绩偏下的学生。说明课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心理变化是认可课改的偏多,且为成绩中等偏上型的。从表-4艺术教师的课改认可度检验数值分析可知,多数教师认为课改不切实际,甚至有人认为课改是失败的,课改十年现在照样穿新鞋走老路。我们分析认为有几方面原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教师自己不愿意改革教学方式,自己多年的教法已轻车熟路。正如有老师在访谈中也谈到,无论怎么改,学生学到知识才是关键,可见改变习惯并不容易。第二个原因是课程培训理念讲了不少,但很少有具体课改该怎么教的案例,这是一些老师困惑的原因所在。第三个原因是由于动力不足,课改没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变化。他们认为新课改并没能改变他们的现状。我们按照各课改利益相关方频数计算制成的3×4列联表进一步分析,如表5所示。卡方检验求得X2值为X2=50.26。自由度df=(r-1)(k-1)=(3-1)(4-1)=6取α=0.01查X2分布表得:X20.01(6)=16.8。因为X2=50.26>X20.01(6),所以P<0.01,差异极显著,拒绝课改利益双方态度无差异假设。我们可以认为这四种人对课改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或可认为目前课改利益各方存在显著分歧。四、研究结论与对策我们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喀什地区艺术教育硬件配套建设已趋向完善,师资待遇问题依然是制约艺术师资队伍稳定的重要因素。艺术教师职业认可度相比别的学科教师差,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认可度也差。艺术课程改革没能解决目前教师与学生的困惑,艺术课程改革落实的内部、外部条件没有形成合力,氛围没有形成;艺术教育良好氛围的形成有待课改持续推进。#p#分页标题#e#

针对研究结论我们提出相应对策:

第一是政策层面,有关教育部门的重心应从硬件的配套建设改善转向师资的地位改善提高上来。课程改革以来,曾一度由于基础教育一线硬件设施的配套不足成为制约西部农村偏远地区实施课改的突出问题之重要因素之一。但是,近年来喀什地区由于国家西部援疆工作的支持,县、乡、村等各基层学校硬件配套设施建设的实施得到了改善。然而,教育设施的改善并没有解决制约课改实施的“瓶颈”。课程改革是一项社会工程,它受到诸如人们的观念、教育投资、教育经费、师资、教育制度等的约束,远非解决硬件就能解决好新课程的落实问题。特别是艺术教育课程的改革在当今教育功利主义占上风的前提下,课程的落实困难在所难免。我们研究认为:当前,相关教育部门应当把艺术教育落实的重心从硬件的配套建设改善转向艺术师资地位的改善提高上来。首先,应解决基层师资的待遇问题,提高偏远地区的工资、福利待遇;其次,是各级基层学校要正确理解课改、转变观念,不要把艺术教师与别的学科老师区别对待,应当享受与应试学科教师一样的福利待遇。再次,是正确对待艺术课程资源,合理利用教学资料,不盲从跟风,更不能使教学设备成为应付检查的装备。衡量学校办学的尺子不是看拥有了多少设备,而要看的是他们的使用率的高低。同时,要改善艺术教师的生活方式。艺术教师的职责是教学,而非学校勤杂工、环境的美容师。长期以来,艺术类教师沦为学校应付学校被检查装点门面的勤杂工状况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美术教师平日的工作不是出些板报就是写宣传标语,还有何艺术的颜面?音乐教师要么是为某某演出排练,要么就是迎接领导到访检查。这种状况若得不到改善,将严重影响阻碍艺术课程改革的落实。改善教师待遇、改变教师生活方式、正确对待课程改革,让教师回到课堂教学,还教师本来的生存面目,才是目前教育行政、领导层的当务之急。

第二,是改变高等艺术教育师资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要把提高职业认同感放在艺术教育的首位。艺术师资地位受现实偏见与待遇偏低的影响,高等学校艺术教育教学面临严重的挑战。作为南疆艺术师资培养基地的喀什师范学院艺术系,我们说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身。面对现实我们迫切要解决的是,如何改变艺术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寻求适应新课改理念的教育教学模式。重新定位艺术师资是要适应新课改合格公民素养培养目标的要求,方能解决目前危机。也许我们培养的学生愈是专业精深,愈远离基础教育一线。我们要正确面对现实,如果我们的教育没能解决学生对基础教育艺术师资的认同感,那我们面向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办学目标便落空了。调研实际也证明,我们培养的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到基层教学,有的甚至考取了空编特岗教师而最终还是选择离开。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培养的学生缺乏对基层艺术师资的认同感。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首先是革新办学理念,改变评价机制,确立具有艺术师资职业优越感的办学理念;其次定位以培养基础教育艺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为根本,改变培养艺术学学术专业人才的惯性思维。改变教师队伍的评价机制,包括教学、科研等,破除艺术教师不如艺术家的思维模式。

家长课程开课总结第5篇

怎么贯彻执行现代化学校的基本标准,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好的教育理念要落实到教育之中必须通过课程实施。从三级课程管理来看,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求,但由于各级各类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多样性、差异性特征非常突出,具体到某一所学校的学生群体时,仅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发展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但是,这些特殊的发展需要,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这一部分需求,只有学校最有条件和可能去了解和满足,这恰恰就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优势所在。

一、理念先行,形成学校课程体系

对于课程的认识,大部分老师仅仅停留在“课程即学程”、“课程就是各种科目的总和”这样的层面。我们首先进行了课程论的学习。经过学习,重新与教师构建课程的概念,最后达成共识:课程就是有计划、有目的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和,是学生在学校中一切经验的总和。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及整体规划,根据学校课程规划方案,我们边实施边完善,逐步生成了以下课程体系:

我们成立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小组,根据课程体系,确定了以校为本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范围,即学科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德育课程开发。

二、具体措施

1.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

(1)国家课程校本化。我们认为教材是核心课程资源,基于课程标准,集中学习《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如何编制课程纲要》,让教师对“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有了清晰的理解,明确了应该走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应该能够“像专家一样”整体地思考标准、教材、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问题,重新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2)进行拓展课程群设计。我们从语言文学学习领域、数学学习领域、自然科学学习领域、社会科学学习领域、技术学习领域、艺术学习领域、体育与健康学习领域领域进行了课程群的国家课程校本化设计。例如在《艺术学习领域》课程群中,我们期望孩子在小学阶段听尽世界名曲、看完世界名画,我们开发了《多彩的旋律》、《世界名画欣赏》。

(3)注重学科教室的资源开发。我们学校,学科教室即教师办公室,里面的装修设计全部由教师自己来完成,体现了学科特色,体现了育人作用。学生走进学科教室,就是一种学科知识的熏陶。

2.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

(1)创建选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针对学校培养目标,我们以创生取向为主,创建了本校的校本课程。我们将其分为必修、选修两种,必修课程为《经典阅读》《书法》,选修课程为《艺术》、《运动》、《科技》、《主题活动节》、《传统文化》、《心灵之窗》六个课程群37个中心社团和年级社团,以尽量满足满足每一个孩子的课程需要。

(2)确定时间,保障课程实施。社团课程以满足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涵盖全校所有学生,每周三、四、五下午3∶05分-4∶45分,每周活动总量共计6课时。它以亲和儿童生活、尊重学生生活的已有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迁移和发展学生各项能力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

3.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

(1)校内除了正常开课,我们坚持课堂组织与开放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整合时间、班级,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大讲堂。有时由老师讲,有时聘请校外的专业人士讲,有时学生结合自身的实践来展示。

(2)充分挖掘家长资源,聘请家长进课堂。在过去的3年里,我们以班级为单位,定期邀请家长精心备课,走进课堂,对学生进行不同行业知识的讲解,如《队列训练与习惯养成》、《怎样拨打120》、《口腔卫生ABC》、《小工具用处大》、《小学生如何理财》等。这些课程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知识,增强了学校的教育内涵。

(3)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学期初家委会与班主任协商制定社会实践活动计划,然后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走向社会、走进社区。活动类型丰富多彩,如《走进福利院》、《户外体验》、《走进科技馆》、《走进陶瓷,感受当代国窑》等。社会实践活动增进了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发展了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4.德育课程的开发

家长课程开课总结第6篇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第二实验中学成立于2008年7月。建校以来,作为新教育人,我们总想办出一所品质独特和品位个性的学校,总想给师生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总想让我们的生命在这块土地上自由、丰盈、舒展地

生长。

近年来,我校在市县组织的各类质量检测中连年取得优异成绩,连续荣获市县教育质量奖。2015年河南省中招考试,我校共被修武一中录取249人,绝对升学人数和升学率再次位居全县第一,全县前十名共进4人;中招综合考评总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全县第一。2015年5月,我校荣获首届全国初中质量建设奖,被授予“初中质量建设先进单位”。2015年7月,在全国新教育实验第十五届研讨会上,我们学校又荣获“新教育实验示范学校”荣誉称号。

这些成绩,注定要在学校发展史上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但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我们最初豪情满怀地踏上了一段研发课程的艰辛而又美好的旅途。随着课程的逐次推进和师生们的深度卷入,我们才收获了这些额外的奖赏。好学校,就是要有好的课程!

一、 时间在哪里 ?

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出口,初中的升学压力很大,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加之我们还是一个完全走读的学校,在这种情况下,有没有时间做课程开发呢?

如果把课程做成加法,那时间总是有限的。

我们的做法是:整合现有课时,让时间足够保证。

我们把原来一节课45分钟缩减为40分钟,由每上午四节大课变为“四大一小”。这样,大小课时结合,灵活机动,使我们在研发、编排和实施课程上有了闪转腾挪的时间和空间――课程开发在时间上有了一种可能。

请看我们为师生编织的校园生活:

周一升国旗后,全校师生在国旗下诵读“国旗下经典诵读120首”,用诗歌开启一周的生活;然后是各班每天一节的特色课程――“天天成长课”;在教室里,大家还会不断穿越诸如“语文晨诵”“生日课程”等一些“完美教室”,以及各学科教师精心研制、适时提供的各类小课程;孩子们的课堂是新教育实验理想课堂下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自主达标课堂”;课间十分钟里,轮播着 “经典歌曲90首”;大课间,有体育教研组开发的“兔子舞”“太极拳”等身体课程;午后,有英语教研组的“每周一支英文歌”;下午第五节,是我们雷打不动的“阅读课”;还有我们间周一次

的“电影课程”,一月一次的“名家

有约”……

新教育实验认为,课程即生活,课程即经验。当课程渗透在孩子们校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及每一个时刻,成长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 教师们能不能做 ?

谁来做这些课程?我们的教师们啊!

可是,教师能不能做这些事情呢?

我们的答案是,能!我们旗帜鲜明、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发展教师,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使教师成长为课程研发的主体。

课程开发的主体必须是教师,教师必须有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必须有站在课堂里“我就是课程的底气、大气和霸气”,教师最终必须成为卓越课程的开发者。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一直持守的办学理念之一就是“教师发展第一”。并通过如下方式来予以实现:

一是狠抓读书提升――这是最经济的成长方式。如我们的“‘四

棵柳’读书沙龙”,还有“每日一语”“每周一文”“每期一书”等。

二是狠抓写作反思――这是最个人的成长方式。每月教师必须提交“精彩瞬间”,教案检查的重点就看教后反思。

三是狠抓课改实验――这是最规范的成长方式。但是,我们更为强调课题研究必须能够为课堂、课程、课改服务。

四是狠抓校本培训――这是最实惠的成长方式。因为大家可以面对面直接交流,现场互动。

五是组织外出学习――这是最直观的成长方式。每一次的外出学习,都有一种开天眼的感觉,我们学校每逢重大改革之际,也都要伴随着一次深度的大规模的外出学习。

六是做好“共同体”――这是最智慧的一种成长方式。用朱永新老师的话说,这是“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

七是狠抓听课研课――这是最高效的一种成长方式。因为我们只需走进隔壁伙伴们的课堂!

八是狠抓课程开发――这是最幸福的成长方式。因为课程研发和最终研发的都是我们自己――我们的胸怀和积淀,我们的智慧和能量,我们生命的信念和经验,无一不与课程息息相关!

正如新教育人所说的:“只要坚持,就有奇迹!”就这样,走着,走着,花儿就开了!

2013年12月25日,焦作市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场会在我们学校召开,我们学校共向大会提交了17份交流材料,呈现了27节公开课,包括初中各个学科组的课。“‘天天成长课’的课程开发与研究”获批河南省“十二五”规划课题,2015年荣获“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16年5月6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主办、山东省潍坊市广文中学承办的全国“初中教育创新现场会”上,“天天成长课”又荣获全国“2015年初中教育创新十大成果”,并向与会的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余名代表做了现场展示。

所以,我们坚信:有好的教师,

就一定会有好的课程!站在讲台上的那个人,决定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 我们的课程怎么做 ?

1.课程研发的三种模式。新教育实验认为:师生共同经历的课程,不是一堆知识的罗列,而是让知识拥有生命的温度,通过一组生命体验的过程,让我们成为具有德行、审美、情感、智慧和能力的人。卓越课程,就是最大程度地实现人幸福完整的可能。在此指导下,一是目标主导模式。立足学校实际,依据学校的发展和定位来做,如我们的“天天成长课”等;二是需求主导模式。着眼学生,依据学生的需要来做,即在国家课程之外,学生还需要整合或补充

什么,如“阅读课”“经典歌曲90首”等;三是条件主导模式。挖掘教师的潜能,依据教师的特长和优势来做课程,如“名家有约”“每周一支英文歌”等。

2.课程研发的三个发展阶段。一是由点到面。从开始的单一性渐进到如今的丰富性;二是由个体到团队。由单兵作战逐渐成熟为团队攻关,个个有项目,人人有课题;三是由“行动”到“项目”。

课程研发初期,我们以“行动”为主,现在则以“项目组”形式整体

推进。

3.课程的两个类别。我们把课程研发分为“常规课程开发”和“特色课程开发”。如此划分不一定很科学,但是,这么一区分,我们知道了学校应在哪里如何发力,教师该在何处用心。

(1)常规课程开发

所谓“常规课程开发”就是对国家课程进行二度开发和深度开发,主要学科有思品、历史、生物、地理、物理、音乐、体育、美术等,主要实施主体是各学科教师和备课组、教研组,主要目的是要落实好新课标的要求,重点研发那些我们以前想做却不敢做、或者是做不成的一些课程。我们努力在常规中滋养生命!

每个课堂都有精彩。我们的思品常规课程开发有《青春课程》《手工制作课程》《爱的教育课程》《维权课程》等四个小课程。历史常规课程开发有《千年古县一日

游》《歌曲中的历史》《史话修武》等三个小课程。生物常规课程开发有《手工课程》《植物课程》等,美术常规课程开发的《美术笔记》是美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校园生活相结合、与美术技能与素养的培育相结合,用美术眼光看世界,用绘画形式写生活,用美术的视角去解读、诠释、感悟其它学科――从此,我们的美术课不在“漫游”!

每个课间都有音乐。《经典歌曲90首课程》是我校音乐教师研发的一个课程,一学年30首,三年90首。音乐课程不仅在音乐课中穿插教唱,而且还创造性地在每一个课间都安排了一首,为孩子们提供了一道道极佳的精神和艺术食粮。

每样课间操都有创意。体育组研发的《花样兔子舞》《太极拳》等,让我们的课间操更增添了青春的朝气与活力和传统的经典和厚重。

每个午后都有歌声。《每周一支英文歌》,纯正的欧美经典歌曲,每个午后如约而来,“一体机”激情播放,师生唱响整个校园。一个学期15首,三年下来90首,提升的是英语水准,积淀的是国际情怀!

(2)特色课程开发

所谓“特色课程开发”就是我们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发展,从学校层面组织力量研发,然后适时推进,全力落实,为孩子的成长不断开辟新的时空,努力在特色中汇聚美好!

阅读课程:每天一节,风雨无阻。阅读的时间:每天下午第五节;阅读的内容:经典名著,单元“主题阅读”;落实形式:名作推介课,名著推进课,主题研讨课,总结汇报课,自由阅读批注等。

天天成长课程:用主题引领,以话题切入,每月一个大专题,每周一个小主题,每天一个小话题,配套有写本《成长明白卡》。这个“课”具有强大的课程功能,它可以做成德育课,也可以做成智育课,还可作为语文写作训练、思维训练等的一部分;同时,它还是培养孩子们卓越口才、密切家校联系的一个良好载体。

国旗下经典诵读课程:我们编有教材《国旗下经典诵读120首》六辑,每个学期全校学生每人免费一本。每周一升旗后,全校师生在国旗下激情朗诵经典篇目,精神抖擞,信心百倍地开始一周的工作和学习。

名家有约课程:这是我们校本化的“聆听窗外声音”专题系列讲座,目的是为师生们提供一个比较丰富的校园智力生活背景,对师生的生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触动和提升,努力把美好的东西点滴渗透到师生的内心世界。每学期5场,三年30场次,按照科技、人文、社会、自然、热点等序列编排。

电影课程:这是我校微机组研究开发的一门特色课程,间周一次。项目组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经典影片,或者播放与学科教学相关的视频资料等,给学生以全新的校园生活,为教学添加了鲜活的直观元素,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四、 实效究竟怎样 ?

从某种角度说,课程决定了一个学校的品质和品位,也决定了校园里的人――师生生命的长宽高,乃至他们的当下和未来。

也基于此,我们才敢于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一点点去想,一点点去做……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总有很多意外的收获和想不到的感动:教师的生命一次次被点燃,由里到外地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了一种职业的幸福感、专业的自尊感、事业的成就感,我们的学生在这些本土化、校本化、师本化、生本化的课程穿越中逐渐外显出一种绚丽、一种厚实乃至一种极致。而我们,也能够在立定现实的门槛,有了一份左顾右盼的闲暇与惊喜:教育原来可以如此美丽,校园原来可以如此幸福!

五、 下一步要怎么做 ?

方向比方法更重要。今后朝向三个方面继续努力:

一是力求精致。已经做的,无论是内容上、形式上、实际操作上,以及到对课程的理解、评价上还需进一步完善和深化,要力求做到最精致。

二是追求卓越。这是课程永远追求的品质。这种品质的核心就是:生命在场,教育生活的完整与幸福,在课程的穿越中实现与知识、生活与师生生命的共鸣。

三是尽力创生。从管理角度来说,要继续为课程的开发创造条件:丰富的资源,宽松的环境,强大的支撑,智慧的整合……深度的卷入!

家长课程开课总结第7篇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

着眼素质教育需求,承认学生个性差异,旨在“张扬学生个性、促进教师与学校发展”。

T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学生需求为立足点。不仅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品质的形成,也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方面,力求让每个孩子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从2008年开始,T小学的若干位优秀的青年教师在语文课的基础上开发了学科拓展类课程,包括诵读课和特色作文课。之后,各持一技之长的音、体、美教师又在合作的基础上,创设了艺体特长类课程,包括形体课、音乐二合唱、足球课、国画等,并开设了一些动手实践的创新性教育活动。对于T小学的学生而言,语、数、外考试成绩不再是“好”学生的专利,所有学生都可以通过校本课程和创新性教育活动去寻找自己闪光的一面,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张扬自己的个性。

该小学的优秀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编写校本课程教材,开展实践活动,并且每个月定期举办大小规模的校本课程讨论会,会议内容涉及校本课程内容、课程的组织、评价方式以及现阶段遇到的问题与解决途径等。除此之外,学校还规定一些与校本课程相关的必读书目,要求教师寒暑假阅读并作好记录,以补充和更新教师内在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素养,力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生与教师是最能展现一所学校风采的主体。T小学能够立足本校实际情况,把教师的特长与课程开发相结合,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为每位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

二、校本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方式

立足学生兴趣、教师特长,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需要选取课程内容并灵活授课。

T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合理利用自身的办学条件与资源,把学生兴趣与师生特长相结合,对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改编、重组或新编,变成独具本校特色的课程。例如,该小学在语文课的基础上,增开了诵读课和特色作文课,这两门课程是对学科课程的拓展。教师们还为诵读课编订了专门的教材――《黎明之声――快乐晨诵之旅》。诵读教材中的内容则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身心发展需要精心选取的,虽然诵读课教材的名称一样,但内容上每个年级各不相同。

考虑到不同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与知识储备不同,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授课方式和时间上。比如,特色作文课教学方式是从感知入手,让学生学会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鼻子去闻,用手去触,用心去感受,让孩子们先爱上生活,再用文子去记录生活。一年级学生作文课堂是口述的,二年级开始进行片段的写作,三到六年级是整篇作文都用文字记录;写作内容也是由“物-人-事”的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艺体类校本课程如音乐二课堂合唱、足球、儿童吹塑纸版画等课程是通过社团活动实现的,如,学生在美术教师的带领下成立“浓情夏日小巧手社团”、“橡皮泥雕塑小社团”,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参加。对于那些在某方面较为优秀的孩子来说,这些社团活动有拔高训练的作用。

另外,T小学还定期举办有关校本课程的校内或校外亲子活动,如校内的父子足球赛、校外的写作夏令营及足球比赛等。

三、校本课程的评价

注重评价方式与评价价值,师生双方互评为主,自评为辅。

由于校本课程的特殊属性,T小学积极倡导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针对不同的校本课程制定了不同的评价方法。笔者了解到,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该校制定的评价方式有纸笔测验和活动表现评价。纸笔测验主要用于“特色作文课”,即教师对学生的作文给予评价。活动表现评价是艺体类校本课程中一种评价方式,即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态度、反应能力、合作与探究精神、知识的应用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进行评价,活动的评价内容既包括学生的活动过程又包括学生的活动结果。

评价以“师生互评为主,自评为辅”的模式展开。教师和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互为主客体: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例如,足球课上,教师对学生踢球技能的掌握情况分为A、B、C、D四个等级,每节课或每两节课教一项技能,每个月测一次,当场评价,待本学期的课程完结后综合打分。学校重视学生评价的价值,学生对教师做出的评价可以让教师了解自己当前的教学情况、受欢迎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改进方向。此外,学生对照校本课程实施前后自身的变化进行自我评价,包括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等几个方面;教师通过及时记录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进行自我评价,包括课程知识、教学技能等方面,针对反思自身的不足做出调整与完善。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经验与总结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分析、总结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经验是课程顺利实施的保障。笔者总结了T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学校――明确、独特的办学理念。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教师共同的追求,是课程开发的路标。教师员工可以有自己不同的教育观念,但在核心问题上,必须有共同的理解,共同的理念是学校工作的指南。T小学的教师在“给每个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制定了“张扬学生个性”的课程目的,挖掘出“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兴趣”的课程内容,探索出灵活的课程组织方式,开发出多样化的评价方式。T小学的校长与教师一直把学生的全面成长视为学校发展的动力,才能开发出独具自己学校风格的课程。

2. 教师――自觉的学习、反思意识与科研精神。课程开发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需要根据课程实施后的反响、学生需求的变化等因素持续改进,只有教师不断地学习、反思、团结合作进行研究才能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

T小学的教师每个寒暑假都会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一些书目并写读后感,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求他们选读一些与校本课程开发密切相关的期刊、论文、书籍,以补充、更新自己内在的课程知识和教学素养,这些工作都会为下学期校本课程开发注入新活力。

T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注重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教师们每个月开展多次大小规模的校本课程讨论会,每两周组织一次校本教研,内容包括课程标准的学习、课例研讨会、沙龙论坛、校本课程专题讲座以及教师们的课后反思等。据笔者了解,T小学的教师近几年开展关于“特色作文课”研讨会高达上百次,3~6年级中有12名教师写下了近7万字的教学感言。教师个人的实践反思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借助于个体反思,使自己的实践经验不断得到总结与升华,从而有效地丰富和积累实践知识,逐渐成为可以解决课程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专业型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是动态的、持续的过程,教师只有通过校本教研和自己在实践中的学习、反思,才能去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予以完善。

家长课程开课总结第8篇

关键词: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管理;油气战略;财务管理;合同管理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4-0179-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4.090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确定了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大型飞机研制、大型核电站等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这些科技重大专项是我国2020年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为了实现国家目标,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

“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简称油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作为16个科技重大专项之一,共设置43个项目、22个示范工程,包括陆上勘探开发、海洋勘探开发、海外勘探开发、煤层气勘探开发及综合板块。油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由国务院统一领导,国家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财政部三部委统一组织实施,由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以及煤炭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组成实施工作组。

“十一五”期间,中海油研究总院承担了油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7个项目中的23个课题,2011年6月所有课题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十二五”中海油研究总院继续延续“十一五”攻关项目与课题,并在研究内容和深度均有扩大与延伸,共牵头承担5个项目,独自承担其中26个课题。作为油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的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本文通过梳理“十一五”与“十二五”8年技术攻关与管理经验,并结合作者所在项目管理团队多年从事科技项目管理研究与实践,总结形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管理相关经验做法。

中海油研究总院(以下简称“研究总院”)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的唯一直属综合性研究院,是总公司和有限公司技术参谋部、战略规划部和科技人才培养中心,主要为公司业务提供常规性和纵深性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业务范围涵盖油气勘探、开发、钻采、工程、经济评价及新能源研究等各个领域,同时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海油科技攻关等重大项目的研究任务。截至2015年12月,共有1200余人,年均承担科研生产任务超过300项。通过十余年不断发展,研究总院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有效保障了科研生产项目能够合规正常运行。

1 特点及管理难点分析

从2008年接到任务到2010年“十一五”重大专项研究周期结束,短短三年时间里必须保质保量完成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研究任务,时间紧,任务重,研究总院面临着“重、大、众、多”四大难题。

研究任务重:研究总院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研究对象全部是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工程、钻完井等专业领域的重大技术难题。

经费数额大:承担的23个课题涉及国拨资金近8亿元人民币,国家给科研工作提供了费用保障的同时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经费管理要求。

参与单位众:重大专项课题需要产、学、研共同参与,仅23个重大专项课题,就涉及联合研究单位57家之多,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高新技术企业等。

管理层级多:重大专项的任务涉及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专项牵头承担单位、项目承担单位、课题承担单位以及联合研究单位。

为有效解决研究总院在重大专项课题实施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难题,必须在国家相关部委陆续出台的重大专项各项政策和制度基础上,创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实施过程中各类管理问题的管理方法。

2 主要做法

任务繁重、经费数额高、专业涉及面广是国家科技重大技术攻关与管理的难点。根据重大专项特点及管理难点,并结合现有科研管理规定,研究总院制定了以财务管理、合同管理和项目管理三位一体的国家科技重大项目管理模式。

2.1 财务管理

研究总院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按照重大专项管理要求,完善了包括会计核算、计划预算管理、资金管理、差旅费管理、出国人员费用管理、财务报告编制等一系列财务管理制度。

重大专项资金支付实行预算控制管理,以批准的预算为基础,以有效的合同、发票为支持文件,实行分级授权审批制度。课题经费使用的控制责任人是课题所在部门负责人,经费的执行责任人是课题负责人、所有费用支出均需由部门负责人和课题负责人签字。所有对外资金支付必须由经办人按规定的格式和内容填写付款申请书并附上完整、合法、有效的支持材料。

课题经费执行严格按照国家批复的预算及范围执行,专款专用、单独核算,不得支付各种罚款、捐款、赞助、投资及国家禁止的其他支出。课题会计科目设置要求规范,财务核算内容和财务报告信息真实、准确和完整,开支审批程序和手续合规、完备,相关财务档案资料保存完整。

研究总院承担的重大专项课题经费分专项资金与配套资金两个WBS单独核算,专款专用,按照政府补助进行核算,支出标准参照国家与总公司执行。会计核算人员在具体会计核算中依据真实性、相关性、及时性等原则,对于每一笔业务把关,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在经费实际使用过程中,一方面财务人员协助课题进行预算编制,做好事前控制。从预算编制开始,积极参与到联合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中,合理编制科研经费预算,使之预算更具操作性。在预算书上报国家之前,严格地组织预算审查会,参会人员包含研究总院各专业总师、主管预算副院长、各技术人员、财务预算管理人员,就课题预算与课题内容相关性、预算内容的合理、合规性进行审查;另一方面加强经费使用过程中的监督机制,严格科研经费管理,定期对联合研究单位进行制度宣贯,加强对课题经费的监管及对联合研究单位的管理力度。及时了解经费支出进度,总结发现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跟踪分析支出情况,实行预算预警制度,及时纠正偏差。通过事前控制、事中监督、事后分析整改的管理流程,确保财务信息真实有效,杜绝了不按预算规定的内容和用途支付资金,有效确保了国家资金安全、高效执行。

2.2 合同管理

研究总院作为课题承担单位需与联合研究单位签订子课题合同,且需要将研究总院自身因人力不足、没有相应的实验设备而无法完成的测试、化验、加工等工作委托给其他单位承担,故而需与之签订外委合同。由于子课题合同,测试、化验、加工、设备购置等外委合同相对于其他的采办合同有其管理上、经费上、时间上的特殊要求,研究总院针对其自身特点进行工作创新,保质、按时地完成了相关工作。由于两类合同使用的是重大专项课题经费,其在合同签署、履行、验收等方面均需遵守国家对重大专项的要求,同时这两类合同又属于采办合同,其签署、履行等方面也需要遵守国家规范平等主体交易活动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及总公司、总院对采办活动的管理规定、管理办法的要求。

对于使用测试化验加工费、设备费等费用的外委,在进行外委前就技术必要性、可行性,工作量与费用的匹配性进行论证,并邀请财务人员协同审查,保证费用使用的合理,同时对此类外委的采办方式的合理性进行论证。根据统计,此类外委的招标率达到64.7%,通过招标提高了费用使用的效率。

由于研究总院与国家的“十一五”重大专项任务合同书于2010年初才完成签订,导致子课题合同及外委合同的签署时间紧迫。在面临合同数量多、任务重、责任大的情况下,合同管理团队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了大批量的合同签署工作。对于达到总公司限上审批要求的子课题合同,集中统一报批,并与总公司集团采办部密切沟通,既保证了程序上的合规性,又保证了子课题合同签署的时间进度。由于子课题合同本身已通过了国家的审查,在报批资料上也进行了合理的简化。为提高子课题合同签署的效率及合理性,以课题、专业为基础进行分类,将子课题合同的预算审查会、谈判会、签约会结合在一起,三会合一。

为保证质量,在会议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团队内部明确分工,确定标准操作流程,在会议中,团结协作,紧密协调,通过此种方式,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时间,实现了又好又快。

2.3 项目管理

2010年初,研究总院按照课题及其所属专业进行划分,组织相关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逐一与57家联合承担单位就其承担的200余项子课题任务进行审查及澄清,分别就进度、费用、成果、知识产权归属等相关内容逐条明确并落实,随后与联合单位签订合同。

2010年9月下旬,研究总院对七家重点合作高校进行走访,检查、交流重大专项课题进度和管理情况,双方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框架协议中,明确要求联合单位要在重大专项的人员配置、项目组织、财务监督等方面加大协调和管理力度,把好重大专项的质量关、进度关、经费关。

在重大专项课题的组织实施中,为规范管理,保证重大专项研究工作的高效运行,保证重大专项成果质量,制定了《中海油研究总院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管理细则》,明确了研究总院重大专项管理实行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双重负责制度,研究总院及课题承担单位是重大专项实施的责任单位,项目长、课题长是重大专项项目、课题的第一责任人,项目长、课题长对所属子课题的进度、质量、费用等负有监督与控制责任。该细则从组织管理与职责、立项管理、组织实施与过程管理、外委合同管理、检查与验收管理、归档与成果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细化,重点明确了涉及重大专项管理的各类管理操作流程。

2010年11月,研究总院启动对联合单位承担的任务进行结题验收工作,研究总院各专业总师担任专家组长,相关专业领域专家及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先后组织30余场检查验收会议,通过对联合单位承担任务的验收,切实保证了课题层面全面完成考核指标。

3 创新点

3.1 领导重视,齐抓共管

2008年8月,研究总院在接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的第一时间成立领导小组、技术委员会和实施管理办公室等组织机构。由研究总院院长、主管总师及研究总院副院长分别担任负责人,主要任务就是审定重大专项课题总体实施方案、任务合同书、预算方案及实施计划,对课题实施过程中关键点进行技术把关和评价,监管项目运行进度、费用及质量的控制。

3.2 完善制度,注重细节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促使研究总院科研工作量激增,在保证科研和生产两不误的前提下,根据“十一五”重大专项课题的具体特点,即启动立项晚、研究期限紧、研究任务重、经费数额大、参与单位多、经费要求严、管理经验少、管理依据缺等客观情况,研究总院着力创建配套的管理体系,坚持合规管理、细化管理的全过程。

针对正在运行的14项科研管理规定进行了系统修订,根据重大专项课题管理的特殊要求,制定了《中海油研究总院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管理细则》,进一步明确了管理职责和管理流程,对研究进度、研究质量、子课题管理、结题验收与归档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全面、具体的要求,并通过月报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加强课题运行管理,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有人推动,每一项任务都有人负责。

3.3 合规运营,严控风险

在课题立项阶段,研究总院充分进行立项论证,重点对课题内容设置及预算的合理性进行审查,同时向联合研究单位人员进行制度和流程宣讲,确保合规合矩。从课题立项到中期检查,从联合单位的推荐到研究成果的验收,从每一笔费用控制到研究设备的采办都制定了全面、细化的规章制度对其进行管理和约束。

仅以承担测试化验加工类外协课题的单位申请进入研究总院供应商数据库为例,其资质、业绩、研究能力及创新水平等需经业务部门、科技管理部门、主管总师、采办委员会、研究总院院长五级审查,有超过15%的申请供应商由于资金规模、资质、业绩不足等原因而未获批准。

4 结语

通过近八年探索与实践,研究总院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较为完整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研管理模式,通过明确各级人员职责、梳理重大专项管理流程,形成了全过程控制和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工作模式,保证了项目高质、高效、合规运行。经过“十一五”和“十二五”攻关,研究总院所承担的项目、课题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为“十三五”重大专项技术攻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宝民,王婷,李子彪,等.重大科技专项的特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9).

[2] 杨海滨,陈艺,丁华,等.油田科技重大专项管理的实践与认识[J].石油科技论坛,2013,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