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马拉松训练计划

马拉松训练计划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0 14:56:13

马拉松训练计划

马拉松训练计划第1篇

长距离跑,通常是指20公里或20公里以上距离的有氧持续跑,其特点是时间长、路程远,能量供应以糖原和脂肪为主。其中,超过马拉松距离的跑步称为超长距离跑,如最近这几年在我国风生水起的100公里跑、12小时跑等。

根据速度,长距离跑可分为慢速长距离跑、中速长距离跑和快速长距离跑。慢速长距离跑就是跑友们熟知的长距离慢跑——L.S.D(long slow distance),以50%~60%的最大摄氧量跑,心率大约在120~140次/分钟,网友“漂泊的狼”、“奔跑的小妖”、“晨恋之路”最近就在进行这样的训练;中速长距离跑以70%~80%的最大摄氧量跑,心率在150~170次/分钟;快速长距离跑以80%~90%的最大摄氧量跑,心率在170次/分钟左右。

如果按照预计的马拉松比赛配速划分,长距离跑又可分为慢于马拉松配速的长距离跑、等于马拉松配速的长距离跑和快于马拉松配速的长距离跑。

不管哪种长距离跑,其原则都是距离越长、配速越慢;距离越短、配速越快。相对稳妥的方法是循序渐进:第一次跑长距离,慢一点,不求速度,只求距离,以克服对长距离的畏惧,并为今后的超越打好基础;之后的长距离跑,缓慢提速,进入中等速度;最后的训练则倾尽全力,由中速跑上升到快速跑、节奏跑,力求达到甚至超过马拉松配速。

长距离跑有什么好处?

通过亲身体验及观察高水平跑友的训练,我发现,长距离跑是马拉松训练中最重要的一环。经过多次长距离跑,心肺功能将得到较大提升,腿脚力量也与训练前不可同日而语。

如为备战2009年北马,我在受邀采访新疆首届国际沙漠徒步越野赛的同时,友情参赛,以3小时22分23秒取得了相当于第29名的成绩。虽然据高明305测距只有23公里,但其难度已超过30公里平地。我们跑经千百座沙丘、沙山,就像进行了千百次不间断的间歇跑、变速跑。几天后,在30公里训练时,我连破10公里、20公里、30公里个人纪录。那年的北马,我首次跑进3小时10分,成为国家二级运动员。

邓树勋、王健、乔德才主编的《运动生理学》一书中认为,长距离跑可以提高有氧氧化酶的活性,提高心脏的功能,增大肌细胞的血流量及氧气的利用能力;Stephen M. Pribut在《您将在长距离跑过程中获得耐力》一文中认为,长距离跑能增加最大摄氧量,促使毛细血管增长,提高肌肉纤维的血液供给,增加线粒体的数量和大小以及骨骼肌肉纤维的肌红蛋白。

正因为有如此多的好处,专业教练在为我制定的马拉松2小时50分训练计划中,要求准备期每周跑一个30公里,竞赛期每两周跑一个36公里,速度均由慢到快;在理查德?内卡鲁为马拉松比赛成绩快于2小时45分钟的运动员制定的12周训练计划中,安排了三次30公里以上长距离跑,其中最长距离为38公里,在赛前三周进行。

长距离跑应该怎样补给?

Mike Prevost从营养学的角度,讲到了糖原在马拉松比赛中无可比拟的重要性。他认为,在赛前减量期间,大量摄取碳水化合物,储藏在肌肉中,能保障比赛时糖原的供给。比赛时,途中补充碳水化合物可以降低肌肉糖原耗尽的速率,帮助你在燃烧体脂储备时维持更高的功率输出。“记住,仅仅燃烧脂肪,您无法维持比赛配速”。

在马拉松赛道上,一般每隔五公里有一个运动饮料站,大家可以及时补充。在长距离跑训练时,如果跑道是环形或折返的,可以将运动饮料或水藏在某处,跑步经过时拿取。否则,只能在跑步前和跑步后补给了。当然,条件许可的话,也可以让人送运动饮料。

不过,对于训练有素的马拉松运动员而言,在天气不太热时跑30公里尚不需补给,跑友“五米速度”就是一例。这一方面是长期训练提高了肌肉和肝脏的糖原储备能力;另一方面在训练前一两天要休息或放松跑,以积攒糖原。

长距离跑的上限是多少?

我国许多专业运动员一般练到38公里就打住了,即使是传说中的马家军“每天跑一个马拉松”,也只是一日两练加起来的距离,且大多集中在如火如荼的竞赛期,平常没有那么大的训练量;非洲选手则练得稍长,有时在40公里开外,有时超过50公里;仅就单次训练距离而言,我国的业余马拉松运动员比专业马拉松运动员更“疯狂”,不少跑友为了在百公里赛或马拉松赛中取得好成绩,常采取超长距离跑。

比如,我的好友田玉桥(网名汗血宝马)在备战TNF100公里时,在奥森跑过一次50公里、一次55公里,后因脚伤改为参赛50公里组,一举拿下季军;张春晓(网名跑跑颠颠)动不动就跑个40公里,2010年北马跑了2小时57分27秒,2011年元旦和美女跑友珊瑚更是疯跑了72公里;李宁北京跑友堂副堂主李晓保(网名飞鸿)过40岁生日时,呼朋唤友沿着四环跑了一圈76公里,不知他70岁生日咋过,目前七环貌似还没“出生”;安徽跑友李青江参加2009年TNF 100公里赛后,感觉不过瘾,又加跑了20公里。

长距离的上限是多少,目前没有定论。当然,对于马拉松运动员而言,并不是在训练中跑得越长越好。一则容易造成过度训练,损害身体;二则超长距离跑并不绝对能提升全马成绩。在2010年TNF100公里赛中,好几个马拉松成绩比我慢一二十分钟的选手,都跑在了我前面。可见,过分重视距离和耐力,就会忽略速度。专业运动员之所以较少进行超长距离跑,可能这也是原因之一。

为什么成为什么败?

现在,回过头来分析一下我参赛的个案,为什么有的会成功,为什么有的会失败?

2010年大马,冲三失利,成绩为3小时04分42秒,其中第36公里和39公里分别掉速至5分16秒、5分18秒。究其原因,赛前虽然练过七次25公里且最高配速达4分08秒,但没跑过一次30公里,导致后继乏力。现在想想,赛前哪怕只增加一次30公里训练,结果都可能大相径庭。耐力上乘的跑者,如能在训练中将一个配速坚持到30公里,赛时就有可能撑完全程,而25公里则达不到这种效果。当然,大马风大坡多也是折戟沉沙的客观原因。

马拉松训练计划第2篇

关键词:马拉松; 高原训练; 训练结构

中图分类号:G8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8)06-0033-04

Abstract:

From Jan. 2006 to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ZhouChunxiu have carried out six altitude training for the marathon of BeiJing Olympic Games. The structure of altitude training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plain training phase, altitude training phase and before-match training phase. The three phases supported and depended one another, and all the details connected closely. The training structure of six altitude training is vivid, therefore we acquired obvious effect as a whole. In the six trainings, we all along executed the capability-dominanting altitude training mode and explored plain training mode of altitude training. Through six altitude training, compages of altitude training methods and all-around altitude training modes have formed basically.

Key words: Marathon; altitude training; training structure

高原训练作为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已经广泛运用于马拉松等耐力性项目。我国对高原训练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2003年初,在科技部支持下,国家体育总局组织开展了《高原训练的方法与应用研究》研讨会、2005年12月总局科教司又组织了高原训练的阶段汇报会暨专家研讨会,对我国目前高原训练所取得的成果和应用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下步研究计划进行了研讨与部署。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周春秀于2006年初首次进行了高原训练尝试,并一举在首尔国际马拉松比赛中跑出了2:19'51"的好成绩。之后根据比赛周期,2006-2008年3年共进行了6次高原训练。本文主要对6次高原训练的结构进行分析与讨论。

1 周春秀高原训练的结构

1.1 高原训练的时间安排

周春秀6次高原训练的时间安排,都是围绕比赛任务进行的。具体情况见表1。

1.2 高原训练总体结构

周春秀的高原训练总体结构包括高原前准备阶段、高原训练阶段、赛前训练阶段3个板块。整个高原训练紧紧围绕周春秀高原反应的个体特征进行。从首次的高原训练尝试,到适应能力的不断提高,高原训练强度基本达到平原化,训练质量逐渐提高,训练效应多元化发展。6次高原训练的总体安排结构见表2,高原训练完成强度见图1,高原训练周平均总距离见图2。

2 分析与讨论

表1显示, 6次高原训练时间:3次是冬、春季节、3次是夏、秋季节,都是根据比赛时间安排进行的。高原训练目标明确:在高原低压缺氧环境下训练,利用高原缺氧和运动双重刺激,使运动员产生激烈的应激反应,以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从而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生理反应。通过高原的特殊环境增加训练难度,最终达到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在高原训练前,我们分析讨论,利用已有的高原训练研究成果,针对性地进行高原训练计划,周密设计,从理论研究到训练设计,系统推进,倡导能力主导型高原训练,专项基础耐力与专项身体素质双线并进; 全面探索高原训练方法平原化手段。6次高原训练总体效果明显,基本形成了适合周春秀个体特征的高原训练方法组合和综合性的高原训练模式。 下面对6次高原训练的总体安排结构进行讨论:

2.1 首尔国际马拉松比赛前高原训练结构

首次高原训练在冬季(06年1月27日―2月24日),训练时间28天,训练地点昆明海埂,海拔高度1888米。作为第一次高原训练探索,前期准备比较充分,选择与高原气温接近的广州进行了4周高原前准备训练,训练量和强度都达到强化训练阶段的负荷。运动员的机能水平和体能状况准备充分后进入高原训练。上高原后第一周训练以适应高原环境为重点,训练负荷逐步推进,第7天进行第一次专项能力训练,在28天的训练中共进行了专项身体素质及专项力量训练课10次、18次重点课训练,其中专项能力训练13次、段落强度训练5次、课训练最长距离46公里、训练总距离892公里。训练以3~4级强度为主,占65.5%。下高原15天参加比赛。整个高原训练4周的总体训练安排负荷密度大,结构清晰,专项能力和专项身体素质平行推进。总体效果显著,达到预期的高原训练目的。在首尔国际马拉松比赛创造了个人历史最好成绩2:19'51",成为女子马拉松项目世界第7位跑进2:20'的运动员。

2.2 多哈亚运会前高原训练结构

第2次高原训练是秋季(06年10月23日-11月24日),高原训练时间32天,首先在昆明海埂训练17天后转站到丽江(海拔2230米)进行了7天训练。然后又回到昆明进行了 8天训练。本次高原训练前期准备时间2周,由于9-10月份是赛季,运动员参加了3场万米比赛,高原前期准备基本是以赛代练。考虑到亚运会在12月份,运动员以往没有该时间段的比赛经历。因此本次高原训练目的主要是利用高原难度,保持运动员的竞技状态。重点训练课密度比第一次高原训练安排明显减少,32天16次重点训练课,其中专项能力训练11次,段落强度训练5次、专项身体素质及专项力量12次。训练课最长距离42公里、训练总距离1060公里。在第一次高原训练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本次高原进行了新高度尝试,在原由高度训练适应的前提下,上到2233海拔高度进行7天训练,其中有2次专项训练课达2650米海拔高度。下高原16天参加比赛。本次高原训练安排负荷密度相对要小,强度要求比第一次高原训练要高,总的指导思想是练一堂课是一堂课,求精不求量,使运动员始终有饱满的精神。高原训练总体效果明显,赛前平原训练在上海进行。下高原第9天运动员竞技状态显著提高。赛前6天移地北京,准备出发到多哈。由于连续移地,加上气温时差的不适应,赛前训练结构不能完全按预案实施,虽然亚运会取得金牌,很好的完成了任务。但运动员主观感觉竞技状态不是最好。反而在亚运会结束后的半个月,参加国家队北海大集训时表现了良好的机能状态和超强的运动能力,这种状态持续了近一个月。 我们分析认为,本次高原训练运动员获得能力是明显的,由于赛前训练结构的改变、多哈气温较高、运动员没有12月份比赛经历等因素,使得运动员的最佳竞技状态在比赛时没有充分调动出来,出现了竞技状态后移。这给我们提示,在今后制订大型比赛预案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各种不可改变的外在因素,保证训练有序进行,才能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达到最佳竞技状态。

2.3 伦敦国际马拉松比赛前高原训练结构

备战伦敦马拉松比赛高原训练在07年2月13日-3月18日,高原训练时间35天。训练地点昆明海埂,前期准备在北海进行了6周训练。本次高原训练是国家队备战08奥运会大集训,周春秀在多哈亚运会比赛结束后,立即投入国家队集训,并在训练中担当领军任务。在北海6周的阶段训练,量和强度都达到最高水平。进入高原训练时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处于较高水平,对高原的适应能力明显加快,上高原后前3周训练质量迅速提高。3月8-10日下高原参加贵州清镇全国越野比赛(清镇海拔高度1255米),在比赛中表现了良好的运动成绩。11日回昆明继续高原训练。从清镇回昆明的第4天,周春秀出现感冒症状,后转为支气管炎,无法进行正常训练。周春秀本次高原训练原计划为42天(6周),因生病提前一周下高原,3月18日和国家队其她队员一起移地厦门。在厦门主要以恢复治疗为主,进行有氧训练。3月30日厦门马拉松比赛跑了10公里。身体感觉不好,气管炎没有康复。4月1日移地南京,进行抗炎治疗,病情得到控制并好转。4月6日移地大连,进行赛前训练。15日移地北京,17日出发前往伦敦。高原训练后第35天参加伦敦马拉松比赛。伦敦比赛成绩2:20′38″,运动员参赛时由于生病,身体机能状况一般,生理机能指标总体评价处于中等水平,血液激素指标处于低水平。结果提示:高原训练第4周要注意运动员免疫机能状况;移地训练一定要防范环境改变不适应造成运动员伤生病问题。

2.4 世界锦标赛前高原训练结构

世锦赛前高原训练是夏季(07年7月26日-8月9日),高原训练时间25天。地点青海多巴,海拔高度2366米。平原准备期4周,以赛代练,最后在广州比赛10000米后直接上高原。周春秀上高原第一周不能适应,表现为头痛,睡眠不好。本次高原训练特点是,时间短,训练节奏快。上高原第4天开始重点专项训练课,从不能适应练到适应。25天进行专项身体素质及专项力量训练7次课、重点训练课13次,其中专项能力训练9次、段落强度训练4次、总训练距离780公里。训练强度以3~4级为主,占总训练强度的66.5%。

本次训练在前3次高原训练的基础上尝试高海拔训练,居住地海拔2366米,训练时跨越的海拔高度都超过2500米的高度,40公里专项跑的海拔高度穿越2670米。虽然训练总负荷比前3次高原训练要小,但对运动员承受的刺激负荷及训练难度明显高于以往3次高原训练。8月9日下高原移地大连进行赛前训练,8月29日移地北京、31日移地日本大阪、9月2日下高原第14天比赛。大阪世界锦标赛温湿度较高,马拉松赛程中温度23~32℃、湿度75%~56%。周春秀世界锦标赛取得亚军,实现了中国女子马拉松项目世锦赛奖牌零的突破。

2.5 扬州半程马拉松赛前高原训练结构

扬州半程马拉松比赛前的高原训练,原计划主要是为奥运会高原训练进行赛前模拟,考虑到适应高温高湿环境的训练,采用4周下高原的模式进行演练。高原训练08年1月30日-3月9日,训练时间40天。地点昆明海埂。高原前准备阶段在广西北海进行了4周训练。由于持续阴雨天气,周春秀第二周开始感冒,支气管炎,并不能得到控制,反反复复导致前期准备阶段3周不能正常训练。上高原后的第2周又复感。造成整个高原训练无法按计划进行。本次高原训练40天,身体素质及专项力量训练17次、重点训练课20次,其中专项能力训练课12次,段落强度训练8次,总体训练强度以2~4级为主,有氧慢跑比例超过30%以上,是历次高原训练量最多的,40天训练总距离1325公里。整个高原训练节奏根据身体状况不断修正,直到最后2周逐渐进入正常计划训练。3月9日移地浙江萧山进行赛前训练,由于高原训练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下高原在萧山的4周训练以弥补高原训练的不足、力求获得专项能力为主导思想,整个赛前训练结构与以往4次训练大不相同,训练负荷滚动推进。在平原训练我们观察到了非常显著的进步,大约2-3周后周春秀专项技术水平提高,达到了以往训练平台高度,4周后扬州半程马拉松赛跑出了个人最好成绩。但是运动员比赛时表现的竞技能力和机能状况感觉特别单薄,显示训练厚度欠缺。

2.6 奥运会前高原训练结构

奥运会前高原训练仍然选择昆明海埂,选择依据:首先周春秀在海埂训练多次,对环境已经适应。其次考虑到周春秀5~6月份训练,为了弥补前阶段训练不足,加强训练厚度打造,强度训练持续推进,使机体短期负荷过大,尤其是心脏负担明显过量,出现早期心肌疲劳症状。从疲劳恢复角度、高原训练的难度、及下阶段高原训练需要进行的强化手段等综合考虑。想要稳中求进,选择海埂训练相对青海多巴风险要小。

本次高原训练时间34天(08年6月30日-8月2日)。前期准备阶段在大连进行了6周训练,训练结构强度高、密度大,运动员训练水平很高。因此上高原第3天就进行段落强度训练(强度负荷3~4级)。总体表现运动员能适应强度训练刺激。34天进行了14次专项力量训练、8次段落强度训练、7次专项能力训练、专项能力训练最长距离40公里,总训练量1075公里。本次高原训练的特点是,段落强度训练比例高于专项能力训练。前2周训练推进比较顺利,全面达到预期训练目标;第3周开始明显感觉肌肉反映过大,完成强度困难,后半周计划进行调整,适当降低训练强度加强专项能力训练距离。第4周后半周逐渐拉升强度,下高原前4天进行缓冲调节准备下高原。平原赛前训练在大连进行,时间15天。本次赛前训练多数采用中午训练以适应高温气候。训练结构强度逐渐滚动推进,把训练最高强度点放在8月17日奥运会比赛。根据周春秀当时的实际竞技能力和机能水平,我们认为该方案总体设计比较稳妥。在奥运会比赛中,周春秀为中国田径获得一枚珍贵的铜牌,同时实现了中国女子马拉松项目奥运会的历史性突破。

3 讨论与小结

高原训练出于其环境的特殊性和运动员本身的差异性等因素,造成了其训练效果的不确定性,周春秀6次高原训练前期准备阶段训练的系统性、身体机能水平及机体疲劳程度、高原训练的适宜高度、训练负荷的控制、高原训练的持续时间以及上下高原的准备训练阶段的过度、衔接等多种因素直接影响到高原训练的质量。明确的目的决定了高原训练的手段和训练节奏的安排。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和运动能力的变化影响了不同阶段的高原训练的方案。就周春秀个体,在不同时期进行高原训练也必须综合的分析她当时的具体情况和训练比赛具体要求,制定相应的高原训练方案。

高原训练存在着不同时期的内容。通常不同时期的高原训练与不同目的高原训练是相结合的。周春秀高原训练常规训练结构划分为:平原训练准备阶段、高原训练阶段、和赛前训练阶段。基本结构:

周春秀高原训练的基本结构如下:

高原前准备阶段:

上高原前的准备阶段大致为上高原前的2-6周,此阶段主要以长距离的有氧训练和专项体能及专项力量训练为主,注意提高运动员的综合力量能力。上高原前2周训练强度加大,通常有3~4次最大摄氧量强度训练安排,目的是加强运动员肺通气能力,为高原训练储备良好的心肺功能。同时关注运动员训练后的身体反应,保证运动员在上高原前保持良好的训练能力。

高原训练阶段:

周春秀的高原训练主要目的是提高训练难度,在平原训练的基础上利用高原特殊环境提高运动能力。常规训练安排上高原3~7天就进行强度训练,训练强度计划循序渐进,滚动推进。同时注意保持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整个训练安排强调适应能力的不断提高,高原训练强度基本达到平原化,训练质量逐渐提高,训练效应多元化发展。在高原低压缺氧环境下训练,利用高原缺氧和运动双重刺激,使运动员产生激烈的应激反应,以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倡导能力主导型高原训练,专项运动能力与专项体能双线并进。

赛前训练阶段:周春秀的赛前训练以14~16天为主,赛前训练节奏综合考虑运动员当时的实际情况及高原训练状况,从实际观察效果的基础上采用跳跃式强度刺激或滚动式推进强度两种模式,重视突出个性化的训练计划特点,在训练安排上考虑特定的比赛要求和比赛目的进行赛前训练。

纵观周春秀6次高原训练,整个训练结构的三个环节环环相扣,互相支撑、相互依托,任何环节的问题都将影响整个训练过程的顺利进展。值得重视的是高原训练的强度要求,可以确定一个明显的变化特征,第一个和第二个强度课安排间隔要有利于运动员身体的恢复和心理的适应;如果负荷强度过高过密,就可能造成过度训练,导致训练的失败。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及时转换训练手段方式得到解决,周春秀备战奥运会高原训练的第3周就采取了该方法使疲劳状况得到修正。避免了整体训练可能引发强度刺激过深的状态。

马拉松训练计划第3篇

2014年的德国柏林马拉松赛中,肯尼亚选手丹尼斯・金梅托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纪录2小时2分57秒,比之前最好的成绩快了26秒。这是一项非凡的成就,特别是对从2010年才开始训练的人来说。

现在,马拉松世界纪录仅比2小时多出3分钟左右,人们不禁会想,人类接下来是否能够突破177秒的差距,使得纪录进入2小时内?这也成为了马拉松参赛者们的一大目标和面临的最大挑战。

突破极限靠什么?

如果想要突破极限,体育科学家将会列出以下几个熟悉的条件:平坦的跑道、完美的天气温度、高摄氧能力、完美的跑步效率和一流的心脏调节能力……

随着运动界的耐力纪录不断被刷新,科学家们也开始关注人类耐力极限,并把重点放在生理环境上,也就是身体的属性上。

在运动生理学中,疲劳是指肌肉已经无力来维持身体所需的力量,通常被视为人体的“机械故障”。当你达到了极限时,向肌肉供养氧的能力会受限,乳酸在血液积累,你会觉得四肢酸痛,接着你会慢下来或者放弃。也可以这么说,你将肌肉中的糖原储备消耗殆尽,这意味着你已经不能创造足够的能量来运行。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还逐渐认识到,耐力限制是由耳朵之间的灰色肿块(脑灰质)决定的,而且影响程度比以往想象的更深,人体感觉疲劳后,大脑会调节将速度减缓,或者因不能长时间坚持而逐渐放弃比赛。

美国生理学家迈克・乔伊纳考虑了人类在马拉松耐久能力中所有的身体属性,并计算出人类马拉松的极限纪录为1小时57分58秒,这个数值比今天的世界纪录还要快5分钟。想要打破世界纪录,缩小与极限时间差距的运动员,还是要集中于提高这些身体属性的能力上。

大脑在耐力极限中的角色

在金梅托刷新马拉松纪录的一年后,就有运动专家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准备在未来5年里打破马拉松比赛2小时这个极限。鉴于在过去十年中马拉松纪录仅仅快了3分钟,因此这个计划是一个充满挑战和野心的计划。

能否实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运动员大脑的调节能力。

1990年代末就曾有研究者提出,大脑有潜意识的安全装置,相当于防止器官损害的杠杆。这种自我保护机制,被称为“中央统治者”。

这似乎能解释,在炎热天气下跑步的运动员,为什么往往在开始时会比在较冷天气下跑得慢些:如果大脑的潜意识察觉到威胁,它会减缓你的速度,以防身体的核心温度上升到危险的水平。也许这类自我保护装置是人类运动员没办法突破2小时极限的原因。

而且,大脑一旦意识到身体的力量达到极限,就会有意识地选择停止运动。因此,对于运动员大脑意识的训练也是突破运动极限的必然要求。

控制大脑,突破极限

为此,英国肯特大学的运动生理学家萨穆埃尔・马哥拉招募了10名橄榄球队员来进行“筋疲力尽实验”。橄榄球队员要踩踏自行车,并且是在一个固定功率基础上――比如基于最大摄氧能力的90%,平均功率为242瓦――直到他们快不能再坚持下去,然后,当橄榄球队员们快要放弃时,研究人员就要求他们必须尽最大可能的努力,再坚持5秒钟。而后他们输出的平均功率竟然可达731瓦,这个数值明显超过了之前的平均功率。

马哥拉表示,虽然橄榄球球员遭受了糖原耗竭和乳酸的折磨,然而这种生理效应并没有直接停止他们的肌肉工作,而是大脑意识到自己的生理达到极限而命令身体停止运动。如果大脑再坚持一会儿,我们就会突破一个极限。

马哥拉根据他的实验结果,提出一种新的突破极限方法:“大脑耐力训练”方法。2015年,他邀请35名英国士兵参加一个60分钟的循环试验,在这期间他将测量受试者的生理状况。

他将受试者分成2组,所有人每周都要锻炼3次室内自行车,坚持12周,但其中一组需要进行一种大脑精神训练的任务――在他们蹬自行车的同时,要从屏幕上挑选字母组合这样的脑训练。

结果发现,对照组筋疲力尽的时间比训练前延迟了42%,而脑训练组则延迟了126%,脑训练组甚至觉得这种超强力度的锻炼也变得不太痛苦了。这就意味着,大脑的训练也能提高运动员的成绩。

欺骗大脑,获得体力

马哥拉的结论在耐力研究界引起了轰动,但他并不是唯一一个相信操纵大脑可以提升身体性能的人。

2011年,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的研究人员凯文・汤普森带领一群骑自行车的人,进行了4千米的“个人最佳成绩训练”。

实验中,车手跟屏幕上的头像进行比赛,头像的速度是车手所认为自己的最佳速度,而实际上头像的速度比最佳速度快了2%。在这样的条件下,车手能以与屏幕上一致的速度保持比赛,该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但是,当头像速度被设置高出5%,车手就不能应对了。这表明我们身体的能量储备约在2到5个百分点之间。

因此,研究人员认为我们可以欺骗大脑。有趣的是,即使车手知道自己被骗,这个方法似乎也有效。

比如在2014年另一项研究中,当研究人员告诉运动员们,他们被欺骗了,并要求他们与头像再进行一次比赛,他们仍然能比个人最好成绩快2%。

不过汤普森的欺骗技术可能只有在实验室里才能实现,对于能否欺骗顶级运动员,目前还不确定。毕竟,他们是运动精英,已经训练了他们的头脑,挖掘了身体的能量储备,与我们大多数人不同。

电击大脑会如何?

此外,世界上一些领先的优秀耐力运动队已开始试验一种更直接的方式:使用电流电击大脑。

例如,2011年美国纽约市威尔康奈尔医学院和马里布佩波戴恩大学的科学家,利用弱电流刺激运动员的大脑,以此观察运动员的反应。首先,他们测量了自行车手蹬车疲惫时的脑电活动。当车手疲累时,研究人员发现运动皮层与岛叶皮层之间的沟通强度会持续增加,而运动皮层是控制运动,岛叶皮层则是处理从肌肉和身体的其他部位而来的信号的大脑组织。结果表明岛叶皮层响应了痛苦的信号,然后派出指令给运动皮层,让它休息。

基于此,研究人员测量了自行车手被弱电流刺激岛叶皮质10分钟的情况。相比于正常情况,运动员感知力量的水平变低,产生的能量多出了4%。

马拉松训练计划第4篇

2010年3月底,世界领先的运动品牌阿迪达斯推出了一套革命性的智能跑步训练系统――adidas miCoach。加载这套智能训练系统之后,阿迪达斯跑步产品不仅能为跑步者提供运动保护和舒适的跑步感受,更能根据每个跑步者的不同需求和身体状况,提供定制的实时的跑步训练指导,帮助跑步者进行更科学有效的跑步锻炼,从而创造一种全新的跑步锻炼方式。首款可以无缝加载阿迪达斯跑步产品――阿迪达斯今年春季的旗舰跑鞋ClimaCool Regulate,也于4月1日在国内上市。阿迪达斯2010年的跑步推广计划“跑 超越自己”也将同时启动。

无缝搭载智能训练装备

阿迪达斯ClimaCool跑步产品系列,由于其在舒适度、透气性、保护性,以及外观和配色上的出色平衡,近10年来一直是国内消费者购夏季运动装备时的首选。作为今年阿迪达斯春季的主打产品ClimaCool Regulate跑鞋,在将这种平衡进一步推向完美之余,还在鞋底加设了特制的功能拓展槽,可以实现无缝搭载阿迪达斯革命性的智能私人跑步训练系统adidas miCoach,从而升级成为一套智能跑步训练装备。它对跑步者跑步过程中产生的动态数据,包括距离、步频、步速、心率等等进行实时监测,并且根据跑者预设的锻炼目标,对跑者进行实时的语音指导,确保跑者的每次跑步安全地达到预设的锻炼效果,并避免超负荷锻炼可能带来的身体损伤。ClimaCool Regulate跑步鞋对miCoach的兼容只一个开始,阿迪达斯在2010年所有重点跑步产品都将实现对miCoach的无缝加载。

24小时的跑步专业教练

智能跑步训练系统adidas miCoach,是阿迪达斯为历时数年开发而成革命性跑步训练系统。adidas miCoach由两部分组成: 负责数据监测收集,并同跑者进行语音沟通的硬件以及为这些硬件注入智能的服务性网站miCoach.省略。每一位跑者将miCoach硬件连上电脑,登陆miCoach网站,就可以在这个网站上定制出最符合自身需求的跑步训练计划。设定计划的过程完全不需要跑者具备丰富的跑步训练经验,miCoach网站将所有复杂的数据和计算隐藏在后台,呈现在使用者面前的,完全是非常简单易懂人机交流界面。跑者只需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输入自身情况和个人目标,就会获得一套科学而专业的跑步计划。将计划并且下载到miCoach硬件上,并将硬件安装在阿迪达斯的ClimaCool Regulate之上,跑步者就拥有了一套智能私人跑步训练装备。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跑者进行跑步锻炼,这套装备将根据跑者的预设目标和实时身体状态进行语音指导。相当于跑步者拥有了一位24小时无休,随时提供训练服务的跑步专业教练。

中国现在已经有了一大批以跑为乐,希望进一步提高跑步能力的爱跑者。而计划开始通过跑步锻炼来实现健身、减肥,甚至修养身性等不同目标的潜在人群更是数目巨大。无论是已经有一定基础的跑者,还是即将开始跑步的初试者,都对完善的运动保护、舒适的跑步体验,以及专业易懂,符合自身需求的跑步训练指导有强烈的需求。阿迪达斯miCoach智能跑步训练系统和可以无缝加载这套系统的阿迪达斯跑鞋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从今春开始,无论是已经有一定基础的跑者,还是即将开始跑步的初试者,都可以借助阿迪达斯最新推出的智能化跑步装备,健康有效的实现、甚至超越自己的锻炼目标。

智能跑步训练系统

miCoach是阿迪达斯跑步装备智能化的核心部件,可以无缝加载到ClimaCool跑鞋和服装中,为跑者提供量身定制的专业跑步训练指导。它能够对跑步者在跑步过程中的动态数据,包括距离、步频、步速、心率等等进行实时监测,并且根据跑者预设的锻炼目标,对跑者进行实时的语言指导,确保跑者的每次跑步都达到预设的锻炼效果,并避免身体的超负荷损伤。

adidas miCoach由通过MiCoach Pacer,miCoach心率测试仪、miCoach步伐记录仪器三个硬件和阿迪达斯特别开发的跑步服务网站miCoach.省略组成。

micoach pacer

建立在您实时步伐和心跳基础上的语音训练。miCoach Pacer语音训练器是miCoach个人训练系统的核心。它是一个与您的心率监测和测步器互动的设备,告诉您需要从哪里开始跑步、加速或减速。语音训练器会在您跑步时与您对话,帮您保持步伐以实现您的目标。

micoach心率监测仪

监测您的实时心跳并发送信息到训练器。心率训练让您对自己的体能有清晰的了解。无论您的目标是什么,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在跑步或者训练时长期的使用一个心率监测器来跟踪和锻炼您的体力。miCoach创造了一种安全的锻炼方式。有心率监测器和明确指示的环境可以确保您不会过度锻炼,也不会让您去冒受伤的风险。

micoach步伐传感器

实时更新您消耗的卡路里、距离和步伐频率。当您在跑步途中需要适时了解以上信息时,按键聆听语音小结,miCoach会第一时间向您反馈锻炼情况。

如果你想在跑步的时候享受音乐,miCoach可以和您的MP3一起使用,即使你在听歌曲时,它也能提供实时的语音反馈。同时,在使用miCoach语音训练器跑步之后,您可以将您的心率监测器和测步器中收集到的所有数据同步上传到miCoach.省略简介

无论您是否已拥有 miCoach 装备,都可从 miCoach.省略,您可以:

选择一项计划:无论您想跑得更快、获得健康、减肥、了解跑步或缓解压力,miCoach 均能为您提供由 Core Performance 专业教练共同创建并针对您的能力和目标量身制定的训练计划。

创建自定义锻炼:如果您想为自身设定训练计划,可使用自定义锻炼工具,根据时间、距离、燃烧的热量、间隔或其它标准创建属于您自己的锻炼。

管理您的日程表:miCoach 可帮助您以轻松方式管理并使用您的训练日程表。您可查看锻炼记录,了解最适合您的锻炼项目。

跟踪训练进程:在用miCoach语音训练器跑步之后您可以将心率监测器和测步器中收集到的所有数据同步上传到miCoach.省略更提供了分享锻炼数据和跑步体验的论坛,从而可以让您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跑步伙伴。

丢掉热量包袱

adidas ClimaCool Regulate深度进化

每一年夏天,对于跑步者――无论你是专业跑者还是业余跑者,甚至是一个仅仅爱散步的轻型运动者来说,都会期待adidas一直备受欢迎的“清风”ClimaCool系列的推出。从1999年开始研制ClimaCool系列跑鞋至今,这个系列已经走过了十余年的历程。每一代的ClimaCool都致力于降低跑步者在跑步过程中脚步的热量。每一个有过跑步经验的人都知道,比较单调的跑步运动过程实际上也是脚部和鞋的摩擦过程,跑步者本身的热量加上脚和鞋摩擦所生出的热,会让跑步者的脚步经受温度上的考验,adidas的ClimaCool的意义就在于帮助我们管理脚部的温度,能够让跑步者的每一次训练,都能丢掉热量的包袱,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如何比上一次跑得更好一些上。

2010年的ClimaCool产品线的核心产品Regulate,继承了前代ClimaCool的优良血统,依旧是全方位的透气功能。和之前的ClimaCool跑鞋比起来,ClimaCool 。Regulate的重点在于“均衡降温”。正如其名字中“Regulate”的意译,这双鞋致力于对整个的脚面进行温度的管理。整双鞋的鞋面的材料使用得相当平均,支撑材料变得更薄,分布在整个鞋面,所以在这双鞋的鞋面上找不到比较厚的材料,网面材料几乎360度地被安排在了鞋面。脚面各个部位的温度和湿气得到非常均衡的发散。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设计,鞋面看上去整体感非常强,修饰脚型的流线型外观和清爽的配色,不仅可以为跑者带来运动的激情,也适合春夏季的日常穿着需求。

在鞋底部分,ClimaCool Regulate继续使用adiPrene+和Torsion系统作为整双鞋防扭转、减震的核心科技。而ClimaCool鞋底的散热部分依旧存在。此次鞋底的三个长方形散热孔被安置在前掌精心选定的位置。跑步的过程中,随着跑者的前进,鞋底发生形变最大的部分是前掌;同时,脚和鞋之间摩擦最严重的地方也是在脚底前掌的发力处,例如足弓处这种,由于不参与发力而只是支撑不会有太多热俩产生。所以此次散热孔非常集中地被放置在了鞋底前掌的凹槽中,而且在跑步形变的过程中,还能够进一步提升空气交换的可能性。这样不仅脚面的温度会比较平均,脚底的热量和湿气也得到强力的排放。

每一代的ClimaCool都会继承上一代ClimaCool跑鞋的血统,同时在新的一年加入一些改良的科技。不过,作为ClimaCool最为核心的跑鞋,2010年ClimaCool Regulate的改良仅仅局限于此吗?答案当然是否定――新一季的ClimaCool Regulate成为阿迪达斯2010年第一款,可以无缝嵌入阿迪达斯跑步训练系统――adidas miCoach的跑步产品。2010年ClimaCool Regulate,不仅仅是一双可以让人感到清凉、轻便和舒适的跑鞋,同时也是一个能够提供专业跑步训练指导的智能装备。

跑鞋家族终级梦想

马拉松到底有多长?26英里385码,或者42公里又1951米。说起来很简单,但如果不经过系统训练的话,跑起来似乎没有那么简单,这是一项考验人的体力、意志力和耐力的最佳运动。

对于一个运动品牌来说,制造一双好的马拉松跑鞋,需要做好时间可能要比真正跑一个马拉松还要漫长的准备,同时,也需要做好耐力也远高于人所能承受的极限的准备。

特制跑鞋的三个梦想

adidas从品牌创建的那一天便有了户外跑鞋的灵魂,因为adidas的创始者Adi Dassler先生本身就是一个户外跑的爱好者。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adidas便开始为马拉松这项特殊的运动制作特别的鞋子。为了“减震舒适”而制作的耐久鞋底、为了提升“稳定度”具有延展性的外底后跟、为了强调“散热性”较强的鞋面构成了adidas marathon系列跑鞋的科技诉求。从那个时候开始,adidas冠以“Marathon”字头,无一不在“减震舒适”、“稳定度”、“散热性”这三个方面下足了功夫。

在1980年,adidas在60年代的马拉松训练鞋的基础上,推出了当时最新、性能最强的adidas Marathon 80跑鞋,凭借其三项对科技诉求不停的追逐,使这双鞋当时成为了最受人爱戴的训练跑鞋。30年过去了,在2010年,adidas在marathon 80推出三十周年的纪念之际,特别推出了marathon 10这款新时代马拉松训练跑鞋。

最强悍的一款马拉松训练鞋

Marathon 10名字本身就带着深刻的时代烙印,10代表的是2010。但这双鞋并非仅仅是名字相对于Marathon 80进行升级,实际上这30年来,adidas品牌或者说科技的研发本身就犹如在马拉松的跑道上,没有一刻的停歇,也没有放弃对“减震舒适”、“稳定度”、“散热性”这三个梦想的追求。Marathon 10几乎就是将原版的Marathon 80拿出来,只留下一个轮廓,或者说是Marathon系列的灵魂,然后将所有的材料、所有在这30年中研究出的最新科技,按照Marathon 80留下的轮廓痕迹,重新组合。当结果出来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的还是30年前的那双鞋,而实际上,adidas正是凭借着这30年不断的科技创新,让Marathon家族硬来了最为强悍的一款马拉松训练鞋――Marathon 10。

如果你将Marathon 80拿在手里和Marathon 10相比对的话,Marathon 10几乎是adidas这30年代表科技的继承。Marathon 10前掌使用了引以为毫adiPrene+减震科技,和adiPrene不同,adiPrene+更加强调减震后的反馈能力,能够让跑步者发力集中点的前掌对地面有着非常迅速的反应,同时也能够提供更多的回馈。后掌Marathon 10毫不犹豫地使用了adidas跑鞋科技中的巅峰之作――ForMotion科技,以达到超乎寻常的减震、稳定。同时后掌的“adiWear”耐磨橡胶科技也为ForMotion提供了足够保障,绝对可以满足马拉松的特殊训练对鞋耐久度的要求。大底被特别延长出了鞋底轮廓之外,除了能够提供额外的支撑之外,也是在向Marathon 80甚至更老的Marathon系列跑鞋致敬。在中掌部分,加入了adidas的防扭转Tortion系统,防止慢跑者在运动过程中意外的扭伤。

鞋面部分,Marathon 10基本上完全参考了Marathon 80的轮廓,只是在选材上,已经有十多年ClimaCool清凉跑鞋制作基本功的adidas选择了更加散热、透气、轻质的材料,代替了Marathon 80那种目前看上去已经比较厚的普通尼龙材料。

在人生的路上超越自己

可以说,从最早有Marathon跑鞋的那一天开始,adidas从未在追求“减震舒适”、“稳定度”、“散热性”这条跑道上迷失过,从60年代到80年代如此,从80年代到10年代依旧。相信Marathon 10也仅仅是adidas在跑鞋制作道路上,或者说跑鞋制作马拉松比赛中的一个小小的距离记录点,之后的路还遥远。不过我们完全可以穿上Marathon 10这双跑鞋,去感受这30年的岁月。每个人每一个公司都在自己的道路上,也可以说人都在一个停不了的马拉松跑道上。鞋皆如此,人何以堪?

让我们一起,在这个具象或抽象的马拉松跑道上超越自己,时间会证明一切的努力并未白费。

山地越野一马平川

每到开春的季节,各个品牌都在推出适合户外使用的越野产品。今年,一直在户外领域保持低调的阿迪达斯,也开始有了动作。作为曾经收购过顶级户外品牌SALOMON的阿迪达斯,完全吸收了这个品牌在户外领域的丰富经验。户外装备其实一直不乏精品。阿迪达斯今春推出的高端户外产品Terrex山地越野系列,正是这样的精品。其中的代表是两大主打鞋型:Terrex Low GTX和Terrex Fast X。

Terrex Low GTX可以帮助你在户外可能会安然面对各种恶劣的天气情况。合成材质的网眼鞋面提供最大化的透气性能;压膜而成的EVA鞋垫符合人体解剖学原理,提供额外的舒适感;高科技GORE-TEX防水透气功能面料,是户外运动的理想选择;TORSION系统提供中底支撑;户外特殊的ForMotion功能增强了山地行进中的脚步控制及缓冲性能;山地型大底完美结合了稳定性与抓地性。

Terrex Fast X则是一款采用超轻软壳材质作为鞋面的轻便户外运动鞋;快速系带系统提供快速,合身及支撑;Agion技术,抗菌除臭,抑制真菌滋生。压膜而成的EVA鞋垫符合人体解剖学原理,提供额外的舒适感;网眼材质的衬里增强了舒适透气性能;户外特殊的ForMotion功能增强了山地行进中的脚步控制及缓冲性能;嵌入式adiPRENE+和adiPRENE有助于增加舒适性和吸收脚步受到的冲击,同时提升前脚掌的推进力和有效性;速度型大底提供了出色的抓地性能,让你在运动中灵活自如。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阿迪达斯独步全球的Formotion的技术被应用在了这两款鞋的中底,ForMotion中底技术从阿迪达斯最早的地面控制系统进化而来,它给穿着者带来的不仅是良好的缓冲,还让鞋子的大底根据复杂户外地形,进行可控制的形变,保证穿着者的双脚在任何地形上能获得最大的稳定、平衡和缓冲保护。丛林、山地等野外环境在Terrex系列登山靴下都会变成“一马平川”。

从阿迪达斯主推的两款鞋来看,Terrex Low GTX的Formotion面积更大,整体的鞋更加厚实,更偏重于保护性,GoreTex面料的运用让它更适合最恶劣的户外环境,但在重量上略微有些吃亏;而追求速度的人应该选择Terrex系列的Fast X这款户外,虽然在整体的性能上,包括中底的Formotion以及鞋面的厚实程度上要略逊于Terrex Low GTX,但整双鞋的重量减轻了不少,正如这双鞋的名字一样,会让穿着者更加轻便,达到更快的效果。

与两款主打的专业户外鞋相配套,阿迪达斯Terrex系列还包括相应的服装和背包配件。

Terrex 1/2Z Tee-户外短袖T恤

半拉链开衫设计;CLIMACOOL功能结构设计,增强透气快干的性能;FORMOTION三维立体裁剪,有助于提升在户外运动中的功能性和舒适性;热黏合接缝线减少摩擦,穿着更舒适;修身型裁剪。

Terrex SofLit J-户外夹克

SHELL三层复合功能面料,提供高端的防水透气性能,耐穿;FORMOTION三维立体裁剪,有助于提升在户外运动中的功能性和舒适性;口袋衬里采用网布材质,配合腋下拉链开口,形成全方位的通风系统;可调节连帽设计,不会造成户外行进中的视线阻挡。

Terrex Fthr J-户外夹克

WINDSTOPPER SOFTSHELL三层复合功能面料,内层依据人体不同部位的需求采用多种性能面料进行独特组合,以增强透气性,舒适性,保暖性和贴合性;FORMOTION三维立体裁剪,有助于提升在户外运动中的功能性和舒适性;热黏合接缝线减少摩擦,穿着更舒适;面料含有弹力纤维,有助于提升运动中的自由度;修身型裁剪。

Terrex 35-户外背包

采用FORMOTION三维立体裁剪技术,填充式背部结构设计,镂空EVA肩带,以及胸带和腰带配置,增强了舒适度以及运动中的自由度和功能性;内置2升水囊。

Terrex 03-户外臀包

采用FORMOTION三维立体裁剪技术,增强了舒适度以及运动中的自由度和功能性;腰部伸缩腰带设置增强了合体性能;配备两个水壶袋及两个运动型水壶;拉链开口储物袋设计。

本季大部分的Terrex系列产品都使用了灰色加上红色的配色方案,低调中略显激情,专业的性能的同时具备时尚的外观,接下来就等你穿上它们去亲自体会那种跨越险峰、渡过激流的户外人生了!

搭载亮皮马甲

Droptop“豪华”再版

全天候篮球鞋

不露鞋带的设计

容易搭配服装

adidas于2009年第四季度曾推出最新概念的户外篮球鞋Droptop。此款篮球鞋在设计之初,曾经参考了多年前adidas的“ADAN”鞋款的设计灵感。“ADAN”的意思是“All Day All Night”,adidas旨在创造一双“全天候”篮球鞋,这种“全天候”当时指的是无论是在球场上还是球场外,ADAN球鞋的设计风格都可以成为你的选择。而当时的ADAN更多地在设计上偏向了黑人爱用的Timberland靴子的简约感,同时材料上也大多选择黄色翻毛材质。

2009年的DropTop设计上明确继承了部分ADAN的“全天候”概念。DropTop可以翻折的鞋帮设计,可以让消费者在打球的时候使用高帮的形态,而在平常走路的时候把鞋帮翻倒下来,整双鞋变为低帮球鞋,适合非运动时间穿着,同时整双鞋设计风格极为俭约,不露出鞋带的设计也源自当年的ADAN。而和当年场上场下通吃不同的是,除了可以适应不同服装、风格和环境,DropTop也可以通过独特的“变形”功能来适应穿着者的对于性能的实在需求。

在Droptop发售了半年之后,由于其独特的实用性,adidas再度推出了Droptop的再版球鞋。此次DropTop使用了比较平实的配色,鞋面为黑色加上红色的车纹,鞋底为灰色――要比第一次推出时的全白、全红、全黑更加容易搭配服装,同时鞋面继续保持了DropTop的高级皮质感觉的材料。无论是场上还是场下,搭载了高级皮质的DropTop都能给人带来与众不同的“豪华”感。

探索“体教结合” 尝试大学生选秀

2010NBL联赛主题为“聚力”

2010年3月31日,由中国篮球协会召开的“2010NBL联赛新闻会”在北京昆仑饭店隆重召开。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篮球协会副主席信兰成先生,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中国篮球协会副主席刘晓农先生, 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国篮球协会副主席王渡先生,QSL体育联盟董事长黄健华先生,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孙明波先生、营销总裁严旭女士,李宁(中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运营官郭建新先生,TOM在线执行副总裁兼执行董事冯珏女士,以及相关方面的代表出席了当天的新闻会。

新闻会上,中国篮球协会副主席刘晓农和联赛商务运营推广合作伙伴QSL体育联盟董事长黄健华发表了讲话,中国篮协对今年NBL联赛竞赛工作进行了系统的介绍。新赛季NBL联赛的主题为“聚力”,即凝聚篮球从业者之力,提高队伍实力,为广大观众奉献精彩的比赛;聚集国际、国内社会各界力量和智慧,齐心协力,共同把NBL联赛打造成集“教育性、竞技性、娱乐性”为一体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高水平的全国男子篮球联赛。

2010年NBL联赛共有18支队伍,第一阶段由上赛季8名以后的10支队伍参加,于4月10日在辽宁朝阳进行单循环晋级赛;第二阶段比赛分为A组主客场和B组三站赛会制比赛,其中A组为:第一阶段晋级赛前两名与上赛季前八名,共10支球队通过准入评估后,将在6月6日开始近三个月的主客场双循环比赛,全部比赛将于8月29日结束。同时为了拓宽人才培养的渠道,探索“体教结合”之路,NBL联赛将尝试全国大学生选秀,今年各参赛队选一名大学生球员参加NBL比赛。为了增加比赛的激烈对抗程度,增加观赏性,NBL将在国内举办外援选秀,每个俱乐部可选拔2名外援,比赛实行4节7人次,第4节只允许1名外援上场,对外援的使用“限高、限龄、限薪、限上场时间”。

新闻会上,由“沙画”表演者通过构图和画面的变化展现NBL的LOGO和版图,表演的寓意升华到联赛主题“聚力”。在沙画表演结束后进行了主要赞助商的亮相推介,QSL体育联盟、中奥体育产业有限公司成为NBL联赛的商务运营推广合作伙伴,李宁(中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和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成为NBL联赛的顶级官方战略合作伙伴,TOM在线成为联赛的官方网站(nbl.省略),SMG(上海文广)、CETV(中国教育电视台)成为联赛官方电视媒体合作伙伴。同时还吸引了更多的像统一、周大福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和公司的加盟,为NBL联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和资金支持,也带来了国际视野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在吸引社会关注度的同时,也极大地凝集了社会各界的力量,提升了NBL的品牌价值。

马拉松训练计划第5篇

距离不是惟一要素

路跑领域里有很强的距离概念,你跑过五公里,十公里,还是跑过马拉松,都是什么成绩,大概能区分出你是个“多能跑”的人。同时还有众所周知的“跑量”概念,一个月跑了多少公里,基本确定了你有“多勤奋”。这些与距离相关的指标,的确代表了一类观点,公路是平的,以距离和时间来判断一个跑步者的水平还算靠谱。比如你的马拉松成绩比我好,我就认为你比我跑步能力强,别管你跑的是波士顿还是张家口。

但是从来没有人拿北京TNF百公里的成绩与香港百公里的成绩来做比较,甚至不同两届北京TNF百公里的成绩也不能说明什么,因为距离相同的比赛环境会变,赛道也会变,距离只是越野跑诸多影响因素中的一个。如果只关注距离,你的越野修炼才完成了几分之一。

越野跑是个系统工程,一般会涉及到路况不同,台阶、石板路、碎石路、沙土路、草地……会考验跑步的技术;如果在山区越野,有爬升和下降,会突出累计爬升指标;高海拔的越野,高反对有些人来说会是极大的影响因素,最糟糕的是,高反将把你的低海拔跑步能力不成比例地削弱;很多超长耐力赛都超过12小时,你需要跑过白天黑夜甚至更多地球上的时光,将遇到更多环境难题,温差大带多少衣服合适?时间久带多少食物和饮水?刮风下雨怎么办?昼夜颠倒如何克服疲劳困顿?我曾经跑过一个波士顿24小时接力赛,白天最高温度接近30度,晚上几乎降到0度,冰火两重天印象深刻,还好那天没有下雨,没有让我在泥泞的路上摔跟头。

综合来看,越野跑要面对长度要素、路况要素、累积爬升要素、高海拔要素以及一些温差、饮食、昼夜颠倒等环境要素的冲击。所有这些都带给越野跑一个特征“不确定”,这也正是此项运动的魅力所在。

使用肌肉不同

请你仔细观察路跑者和越野者的身材,一个显著的差异可能就在大腿上—股四头肌和股二头肌—大腿肌肉的前侧和后侧。路跑更多使用向前推进的肌肉,股二头肌会比较发达,越野跑因为有各种情况发生,包括上下坡,使用身体向上推进的肌肉群频率增加,于是会有相对发达的股四头肌。加上路况复杂需要经常保持跑动中的平衡,上身力量也会明显提高。所以你会看到马拉松高手上山明显失去优势,而越野跑高手到了平地也不具速度优势,因为是两块儿肉嘛!

另外,马拉松基本上是路跑领域的最长距离,少数的公路百公里多少模糊了路跑和越野界限。不过真正越野跑的距离概念在无限延展,百公里、百英里,甚至更长的“巨人之旅”—意大利泰尼卡公司赞助的一个比赛,环阿尔卑斯山进行,总距离330公里,累计爬升超过两万米。为此,需要准备大量有耐力的肌肉群和能量储备,甚至一个强大的胃。

训练方法大不同

鉴于第一条,距离不是惟一要素,我们基本可以知道,越野跑的训练一定比路跑复杂得多,好的越野选手都会有实战情节,到山里,到实际的路线去跑,一个是野外自由度高,一个是有些问题不到实际场地是无法模拟的,比如树枝很低撞到鼻子,比如下坡很多把脚磨出水泡,比如泥泞的路是否需要登山杖,比如某些“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隘口是否需要攀岩技术……

人对于陌生环境多会产生一些心理障碍,会变得精神集中和更加小心。这也是为什么越野跑实战的比例要显著增加。好的越野选手都是实战出来的,经历的路况、环境越复杂,对应对各种特殊情况就越有谱。当你跑遍各种山头地貌,有了庞大的经验体系,就真的是如履平地到哪里都跟操场绕圈一样了。TNF赞助的顶级选手运艳桥就是这样的人,没事儿就到山里去跑,他的能力很大一部分是野地里磨练出来的。

路跑则有一个相对成熟的体系,间歇跑、LSD(长距离慢跑)、节奏跑……各种训练方式的组合保证你达到想要的目标,稳定的训练能力决定了几乎稳定的路跑成绩。从这点上讲,路跑的可控性更好,计划性更强。

路跑的训练相对安全一些,当然,城市中如果考虑到交通的不靠谱因素,也是充满危险的。我的经验告诉我练习速度一定要到操场,因为那里环境稳定,不会有车辆出入,也不会有不同的地形突然出现,你对每个四百米的环境了如指掌,就可以安心地集中精力于速度练习,如果你既想提高速度,又没有在操场中进行过练习,是不可想像的。如果你已经是个高手但真的没有在操场中进行过速度练习,我强烈建议你现在就去操场,这将使你快速成为一个“超高手”。

配速的概念消失了

如果你玩儿路跑,如果你参加马拉松比赛,配速这个词一定是被提到最多的,如果你还不知道什么是配速,说明你是个新手。配速的概念即多少分钟跑一公里,经常被跑友用数字简化,比如450,就是4分50秒/公里,很多美国书籍还坚持使用多少分钟/英里的计量单位。马拉松跑得好,基本上是稳定的配速,全程下来都按照一个速度跑,它是路跑的硬指标。

越野跑又不玩儿配速了。不能说越野完全没有配速概念,只是实际情况决定了其必然行不通。一个下坡可能会冲到3分/公里以内的速度,而上坡很可能要花上20分钟/公里甚至更多,相差如此之大,加上地形复杂,上坡、下坡、侧切,碎石、台阶……根本无需也无法配速,如同我们无法只用一种礼物讨好女朋友一样。实在是太复杂了。

连赛事理念都不一样了

不知你是否发现,马拉松冠军基本上都是黑人,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两个国家基本上把世界马拉松赛场都当成了农田,那里是他们赢取奖金收获粮食的地方,马拉松奖金很大程度地补贴了非洲大陆上相对落后的经济。

另外一个观察就是,越野领域的高手,没有黑人。

一种可能是黑色人种天生善于平地奔跑,而不善于更长距离山路奔跑;另一种可能来自于越野跑赛事理念本身—奖金很少甚至没有奖金,更多的是身心体验。结果造成经济不发达国家的黑人选手不愿意前往没有奖金的越野赛,来的都是吃喝不愁的知性群体。

当然,以上针对专业选手的论调不适用于业余跑步爱好者,其实路跑也好越野跑也罢都对人有很大的历练作用,如果说一个最直接的求同存异的区别:路跑的顶级高手都能掌握好节奏,而越野跑的顶级高手则应变能力超强。

如果你是个计划性很强的人,去跑马拉松吧。

马拉松训练计划第6篇

菜鸟级摆正心态,成为潮流跑者

减肥徒伤悲论调已经流行很久了,其实只要穿上鞋,动起来,你就能瘦。作为最能够减肥的运动,没有之一,马拉松在经历了几个世纪之后,不但没有湮灭,反而越来越红火。不跑步,没有跑过全程、半程或四分之一马拉松就完全不能划入潮人核心圈。

到底能减多少?

用数据说话最有效。如果一位体重60公斤的跑者,以6分钟跑1千米的步速在平坦的跑道上完成10千米,他每分钟每千克体重大约需要0.7千焦能量,运动的总能量消耗便是2520千焦。加上日常活动所需的消耗量60千克;每千克体重(155—172千焦),每天所需能量是11820-12840千焦。对于想要瘦身减重的OL而言,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即使是60公斤的男生一天一般只会摄入9250—10090千焦,而女性一般会摄入7980—8820千焦。也就是说,习惯跑步健身的OL完全无需节食,也能代谢过多脂肪,达到减肥瘦身的目的。

跑步让小腿越来越粗?

很多OL摒弃跑步的原因之一,就是认为跑步会让小腿变粗。原本就因为高跟鞋而粗壮不已的小腿,如果再结实下去那简直就是噩梦,金刚芭比由此诞生。事实绝非如此,这完全是庸人自扰,有些跑者因为跑步姿势的问题,习惯脚尖落地,造成小腿肌肉韵紧绷,继而造成孙腿粗壮的错觉。不用说跑步属于有氧运动,即使是专门针对肌肉的无氧训练,肌肉的膨胀率也只有20%,对于女性而言,这个比例更小。要改善肌肉的紧绷感,做好跑步前后的拉伸放松活动就完全没有问题。

坚持跑了一两周,还没有看到体重减轻?

很多跑者反映自己每周三次,每次跑25分钟以上,但体重还是没有减轻。其实,人体是由脂肪部分和非脂肪部分组成。跑步可以使体内脂肪量减少,非脂肪部分增加,这也是一个体重没有变化的原因。不妨关注一下腰围、臀围,前后一对比,你会发现整个维度都有减小,身体也变轻盈了人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跑步,6个月之后,你就能看到4.2-10.4千克的体重神奇消失。

菜鸟起步计划

对于平时疏于运动的OL而言,10千米跑可以作为第一层次的入门选择。选择跑一走交替的方式循序渐进增加心肺功能和体力。马拉松计划要尽快实现,跑步要加以坚持,科学的规划一定要有,《品位Maxi》为不同体质和习惯的OL制定四周跑步规划,坚持下来就能成为专业跑者。

入门级坚持就能收获好身材

经过一个月的训练,或许还没有看到减重成效,但身体已经累得不行?再坚持一下,女神也是这么跑的。舒淇在微博中这样写:跑不完我就用爬的!微博一出,便引起郑秀文、李小璐等女星的涕零推荐。即使是老天赏饭吃的明星,美丽也不是轻而易举。跑步也一样,无论是10千米、半程还是全程马拉松,都需要循序渐进。

节奏呼吸能抗疲劳?

没错!呼吸的节奏应该与跑步的节奏互相配合,最好能够控制跑步的节奏。跑步时的呼吸节奏,应以呼为主,一般是每跑两步到三步一呼,以后两步一吸。最好是口呼鼻吸,呼的时间要长而深。当你加快速度或者开始感到疲劳时,呼吸的节奏可能被打乱,这时可以考虑鼻口同时呼吸,但仍然应该以呼气带动吸气。

呼吸困难就表示体力到达了极限?

每跑了15到20分钟之后,突然会感觉到呼吸困难,全身乏力。不过只要坚持下去,气喘的感觉很快就能消失,呼吸又会畅快起来,变得轻松自如,这种生理现象叫做第二次呼吸。原因可能是初学者训练不足,身体适应能力较差,当我们从静止状态进入运动状态的时候,身体各器官尤其是心肺系统以及肌肉系统都需要一段时间调整及适应,从而令氧气有效地从呼吸器官行至肌肉活动的部位,同时体内的二氧化碳也能迅速排出。当两者达到平衡点时,呼吸便会顺畅起来。只要保持正常呼吸,放慢跑速,这一现象很快就能过去。

不要太自信,你真的跑错了!

跑步似乎和走路一样,是与生俱来的能力。但是体育专家指出,很多人的跑步姿势都存在问题,尤其在需要讲究运动经济效益的马拉松比赛或长跑运动中。

跑姿纠错:

1.避免身体重心过分上移。

2.腾空时,小腿前伸的幅度不宜过大。

3.着地时,足部跖屈,即脚前掌抓地时速度要快。

4.上肢摆动幅度不宜过大。

5.肩、盆骨以及髋部的摆动要配合。肩和摆臂应与盆骨、髋部的摆动幅度相对称,减少左右摆动。

骨灰级好身材可以有运动伤就不必了

骨灰级的你是不是已经到了不跑就难受的境界?为了收获好身材也不能太过急功近利,把自己逼得太紧,适时的休息能够帮助缓解肌体压力,减小跑步给膝盖和韧带浩就的楣伤。

身体告诉你跑够了?

1.静态心率突然偏快:一般人的静态心率是每分钟约72次。经常跑步的人静态心率较低,每分钟50~60次。若练习过量,早上起来的静态心率会比平常快,表示身体还未恢复。

2.训练乏力:运动后的疲倦很正常,但如果已经影响到睡眠,甚至第二天做完热身运动之后仍然很不想跑,那么就很有可能运动过量了。其实马拉松之类的长跑训练不是每天跑才最好,适当的休整生息更有利于健康。

拉伸不能只在结束做!

虽然有关研究证明,做热身以及伸展运动并不能有效防止跑步受伤,但却能提升跑者的运动状态,帮助持久性。伸展运动应该以轻松并能带动腰、髋部、膝关节、大腿、小腿肌肉为主。热身时间不是重点,只要身体稍加柔软即可,因为起跑时的速度其实也是一种热身。

跑后10分钟,去除酸痛感

放缓运动能使身体从剧烈的运动状态中慢慢缓和。先以每小时5—6公里的速度慢跑缓冲,有助于减少酸痛感,带走乳酸,促进血液循环。之后的拉伸运动必不可少,再累也不能免除。

1.手扶墙,以左脚为支点站立,将右腿下压弯曲膝盖,各10秒。

2.平躺,左脚抬起,双手绕住大腿,往下压,左右腿各10秒。

马拉松训练计划第7篇

从学术上解释就是,人跑步的时候会产生一种物质叫内啡肽,类似吗啡或兴奋剂的东西,只不过是安全无害的。另一种解释是,跑步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想明白很多事情,尤其是看似暂时受阻的事情,大多数跑友都这么想的。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每个阶段我跑步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我追求的东西也是不同的。我为什么跑步,截止到现在为止被我分成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了怀孕及顺产而跑步。我是一个大龄女青年,当老公终于收了玩儿心决定要娃了以后,我们发现我们已经不再年轻,最佳生育期已过,我们面临的是怀孕困难和生产困难等各种问题。于是老公开始戒烟戒酒,加强锻炼身体。其实他一直都喜欢运动,各类运动都喜欢。而我是典型的宅女,除了瑜伽我几乎什么都不练,连大部分女孩子都喜欢的逛商场我也不喜欢。但是既然决定要个孩子了,我还是把身体练壮实一点为好。这样想了以后,老公开始带我每周二去一次玉渊潭公园——跑步。一般每次我就跑一圈,大约4000米左右。在那认识了很多热爱跑步的跑友们,比如当时跑得很快的steve、刚开始跑的无忧、帮大家看衣服的老胡等等。大家在一起跑,跑后还交流分享跑步经验。跑的过程中也经常有跑友超过我的时候给我喊加油,很开心很开心的。跑完步,老公就带我下馆子吃好吃的,每周二变成了节日一般。一个夏天训练结束的时候,我已经能跑一万多米了。第二年初我怀孕了,9月份顺利地生了一个男孩。怀孕和生产的过程中我并没有高龄产妇会有的各种问题发生,像一匹健壮的母马一样,感谢跑步让我如此强壮!

第二阶段,为了减肥而跑步。生了孩子以后,我的体重是134斤,我当时要喂奶也没有节食和运动。直到儿子一岁半断奶以后,我才开始想要减肥了。当时老公正好参加了一个北马训练营,每周去北体大训练三次,备战十月份的北京马拉松,我也跟着去了。看我在场边溜达,教练特别友好地说,他可以专门给我制定一个减肥计划,结果我每周也和老公一起去训练了。每次训练都有十几个跑友一起跑,大家都拿我和老公开玩笑,说他是我们训练营跑姿最难看的,而我是跑姿最好看的。哈哈,谁听了别人夸不兴奋呢!我当然就跑得更认真了。

那个夏天过去以后,我的体重由134斤下降到了116斤。我不止从身体上看到了变化,更是觉得精神好了起来。我开始在我经常写育儿博客的网站宣传跑步,也不断组织妈妈们参加跑步活动,并解答她们提出的各种关于跑步的问题。好几个妈妈开始跑步了,还有更多的妈妈们看了我的博客后开始跑步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呀!

第三阶段,为了完成人生首个马拉松。跑了一年以后,我本以为自己是个人物了,可其实我啥也不是,离业余界的专业人士还差得远呢。我连一个马拉松都不敢跑,怕跑不下来。而被我带动起来的小青妈才刚刚跑了一个月,就勇敢地报了3个月之后的“北马”和隔一个月后的“上马”。我惭愧呀,一咬牙报名“北马”,其实内心充满了恐惧。这之后除了每周三次的北马训练营的训练,我们还在周末到奥森跑一次15至25公里的长距离。艰苦的训练持续进行着,我的能力在一点点的提高着。“北马”正式比赛那天,老公给我当兔子,为我保驾护航,一路跑到终点,一步没停。4小时26分26秒,第一次比赛就跑进了女子三级,太兴奋了!跑步对于我来讲开始变成一场竞技活动了,我要提高,我想要更大的进步。

第四阶段,为了全马成绩进四。在跑步的路上我要感谢的人太多了,但最应该感谢的是小青妈。因为她,我勇敢地报名并跑下了人生第一个马拉松,她虽然没有经过多少训练,也在北马跑进了5小时。还是她,在北马后的一个月的上海马拉松跑出了4小时11分的好成绩,激励得我也得好好跑,争取跑进4小时。经过了一年漫长的努力训练,我在2012年终于跑进了4小时,用时3小时47分,一举挺近女子二级。这一年的努力让我知道了一个道理,要想有所收获就要付出无数的汗水,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马拉松训练计划第8篇

关键词:田径训练;恢复;整体;准备活动;细节安排

体育训练不管是何种形式,都有个需要迅速恢复体能的问题。孙海平指导语“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充分说明了恢复的重要性。而我所要阐述的主要是儿童少年田径训练与体能恢复的问题。儿童少年的训练与恢复应针对其运动训练特点而定,循序渐进地加大其运动量及密度。遵循:训练恢复适应再训练(加大运动量及密度)恢复进一步提高。

一、首先,抓住训练与恢复的关系

应该把每一堂训练课和每一个训练小周期都应该视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每一堂训练课和每一堂训练课的各项内容都必须环环相扣,每一个部分、每一个细节都要重视,不仅要考虑高质量完成这一次训练课,更要为整个训练工作的可持续进行做好准备和必要的铺垫。在训练期间和每次训练课中,应根据采用手段的不同性质安排不同的间歇时间与方式,各种训练手段搭配也要考虑到恢复。

针对儿童少年好胜心理,采取表扬多,批评少,训练中队员之间比赛,恢复中略带游戏的方法。使他们对训练感兴趣,并给每人制定一定的目标。如:在运用“台阶训练法”训练爆发力时,就采用比赛方法。先制定一定数量的运动量,然后分组(男女混合),看谁先完成任务。男生觉得不能在女生面前示弱,所以一般情况下,总是男生先完成(但也有例外)。在他们很疲劳的情况下,再引导其以游戏的形式放松自己,从而达到迅速恢复体能的目的。

还有在“斜坡训练法”训练其途中跑、冲刺等项目时,也大都运用训练中比赛,游戏中恢复的方法。这样做的效果较明显,队员的进步也较快。这样训练计划得以实现,目的也都基本达到。同时也要注意训练后的肌肉放松和拉长练习以及采用各种其它练习。如球类、游戏等。可以改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以及物质交换过程,按摩之后还可采用倒吊迭(将练习者双脚吊挂在单杠上,使整个人体头朝下悬垂,注意要有保护措施,防止意外发生。),可使练习者全身肌肉,特别是腰、背部位的肌肉得到最充分的放松。

二、其次,训练中的训练与恢复的作用极其重要

要明白准备活动就是恢复的一个重要部分。传统习惯的方法做准备活动,运动员一般都是慢慢地进入状态,往往是到了最后1至2次兴奋性才达到最高点,跑出好成绩。而此时训练也基本上结束了,可运动员的兴奋程度却依然很高,久久无法平静,会继续持续很长时间,甚至整个晚上,对运动员的恢复、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恢复非常不利。而我们现在对这种做法已有了改变,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调动学生的竞技状态,让他们发挥出最高水平:也许第1次跑会适应一下,但第2、3次马上就可以进入―个非常高的状态,跑出非常优秀的成绩,最后几次兴奋性又慢慢地往下降,这样到训练结束后,再经过慢跑拉伸肌肉等活动,就基本上平静下来,恢复到正常状态。现在的做法是这样的:跑的练习中慢跑还是要有,但己有所改变,跑之前一定要活动开各关节(即做好身体各部位的伸展和各关节环绕练习),如果温度太低的话,还有必要在活动开各关节前,进行1~2圈热身前的热身。进入真正的热身跑后,前面会有1~2圈的慢跑(如果前面已经跑过并保持了状态者,可以少跑或不跑这部分),接着就是大步快速跑,最后是加速跑。该跑法我们称之为“三氧”综合训练跑。

如:径类主项者先慢跑1~2圈(200米跑道),每圈控制在1分钟左右,接着就是大步快速跑1圈,每圈控制在45秒左右,接着用加速跑200米。因为一个人只有当他兴奋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对所做的事情感兴趣,才会全力以赴地去完成这个事情,而这一点仅靠慢跑是绝对无法达到的,只有加上大步快速跑后,运动员的神经系统会马上动员起来,兴奋性提高了一大块,达到这个程度后,再接下来进行拉肌肉等其它训练内容。当然,这个跑的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儿童少年运动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高,灵活性大,惰性小,他们跑的距离就可以短些,运动量小些。冬天气温低,散热快,机体发热的时间长,生理惰性大,夏天则相反,因此,冬天做跑的距离要长些,运动量要大些。所以说准备活动就是恢复的一个重要部分。

再有训练中的一些细节安排,也是恢复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训练中一些细节的妥善安排,不但可以有效地避免伤病的出现,而且对肌体的恢复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如终点冲刺及其他的快速跑过终点之后,一定要缓冲跑8~10米,大强度的跑和其他大强度的力歇训练之后,不能马上坐或躺下做消极休息,而应该用慢跑、大步走、倒步走等积极而平缓的手段,使肌体得以有效的冷却,然后再通过拉伸练习使肌体各功能得以及时恢复。组间和次间的间歇,也尽量使用积极的手段进行休息。培养运动员练习时全神贯注,间歇和休息时,马上互为放松的良好习惯,这样既可让队员在互相帮助中享受温馨快乐气氛,促进有效恢复,又可培养互助互爱、团结向上的团队精神。

另外,在大运动量或强度后,除采用慢慢走动、倒后走、深呼吸等放松措施,使身体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为了能使机体的下肢积累的一些代谢产物如乳酸等迅速消除,使身体更快恢复,还可采用1分钟“扶墙倒立”(或其它物体能帮助身体倒立的)。这样,使流向肢体的大量血液迅速回流心脏。或就地取材,在田径场的跑道和草地上进行放松,亦可以在专门的室内体育场、馆做放松按摩。最好被按摩者躺在垫上或其它柔软物体上,采用各种姿势进行推拿按摩。必要时,对于机体扭伤、挫伤等(未出血),还可采用中草药水浸洗或热敷,以利伤痛部位的尽快恢复。

三、最后,谈谈训练中的人体各器官机能对恢复的影响

物体有一定的惰性或惯性,人体的各器官机能也有一定的生理惰性。它们在运动前后从相对安静状态到活动状态及恢复所需的时间也不一样。其中肌肉惰性最小,运动中能很快进入紧张的活动状态,恢复也快。而内脏器官惰性最大,进入活动状态需要一定的时间,恢复也较慢。在训练中必须要考虑这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儿童少年正处于发育时期,心血管与呼吸系统发育还不成熟,内脏器官的活动远远不能满足肌肉的活动需要,所以在训练过程中须有一定的间歇,便于人体机能有个间歇性恢复,以利适应新的运动量或强度,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及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