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学校健康教育论文

学校健康教育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0 14:54:09

学校健康教育论文

学校健康教育论文第1篇

1.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工科类中职学校指的是以机械、电子等工业职业技能学习为主的职业学校,这类职业学校以培养“蓝领”为主要教学目标,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极为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也有所涉及,但多以德育教育的形式开展,并不成体系,在师资力量配备和教育方法选用方面也不具备结构性。

2.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

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明显的特点,因此类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为男生,而根据以往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中职男生在人格发展、性格特点和心理稳定性、抗挫折能力、自我满意度等方面都较女生优秀,除了学习成绩落后于女生外,男生的心理问题更少,但其中一个重要的缺失需要我们注意,就是无论是综合性中职学校还是工科类中职学校,针对职业心理健康的教育都是“短板”,因此,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职业心理健康教育。

3.有效开展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所在

工科类中职学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成体系,更不能在职业获得方面给学生足够的心理指导,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职业道路上发展的不顺利,多数与职业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有关。有针对性地开展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完善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能够有效解决由于职业心理问题导致的学生入职困难和职业发展问题。

二有效开展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无论从哪个角度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都应该以学生的德育教育为基础,以学生基本心理素质的提高为目的。因此,在工科类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建立以“学生、班主任—心理教师、德育主任—专业机构、分管校长”为主线,快速高效联动的“三级预警系统”,这个预警系统的建立能够从基础上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职业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另外,工科类中职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系统化、结构化的分析,以学校教育的特点、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年级、专业特点为基础设计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如一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为“认知自己、认识职业处理人际关系”;二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为“确定职业目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等。

2.以职业教育为主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给学生提供多种职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性格中的不足;通过心理情景剧的方式促进学生思考与职业选择有关的道德、心理活动的问题;通过其他心理健康和职业相关的大型活动,如模拟招聘会等,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因此,职业心理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线。

三开展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采用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在工科类中职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应以能力发展为主,建立团体和个人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整个工科类中职学校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发展。

2.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并行

性格特点会影响学生职业心理的发展,而学生的性格特点又与家庭教育方式有极大的相关性。教师可以“短信周报”的形式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醒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交流的方式介入家庭教育之中,使用教师的专业思维和专业方法,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模式给予适当的指导,使学生的心理发展始终处于平和、健康的环境之中。

3.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估

学校健康教育论文第2篇

1.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要特点

不少学生是在考不上本科院校后才选择就读高职院校,学习底子相对薄弱或者对学习兴趣不浓。而且高职教育实践性环节较多,对动手能力要求高,学生很容易由于学习环境的艰苦或缺乏基本的动手能力而产生厌学情绪。在就业阶段也承受着诸如“理论不如本科、实践不如职高”等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偏见。

2.高职院校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

1)适应问题。

从高中进入大学,班级的框架被淡化,上课的选择和行动的自主性也变大了。生活和学习方式一下子从紧张到放松,部分学生就会出现无法适应大学生活的问题。

2)人际交往。

班级同学来自不同地域,语言不同,习惯不同。经济文化背景,思想价值观念也有很大差异。如何与同学和谐相处对首次离开父母,开始集体生活的高职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3)学习问题。

由于社会、亲友甚至自己的偏见,一部分的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讨厌动手实践。他们在出现科目不及格甚至由于挂科而影响毕业和就业时会出现焦虑、烦躁等情绪。这些压力如果没有适当的疏导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相继出台。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从2002年开始,针对高职教育学制短、实践环节多的特点,通过“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相结合,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实施途径,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具体安排和措施如下∶

1.以全体学生为对象,开设必修科目。

第一学期开设《思政基础与心理健康教育》,54课时。在进行理想与信念教育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帮助学生做好从高中到大学的角色转变和心理调整,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之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第四学期前期开设《形势与政策》,16课时。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政策法规,解读当前时事热点,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提供了环境支撑。配合第五学期学生的顶岗实习和就业活动,学院在第四学期后期开设《就业指导与职业道德教育》,32课时。解决部分学生由于就业、前途的不确定而引起的焦虑、失眠等问题。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选修课。

时间为第二学期到第四学期,开设《大学生必备法律知识》、《人性化管理艺术》、《走近科学,完善人生》和《美学美育》等课程。进一步进行挫折应对、情绪管理以及压力控制等方面的教育。

3.成立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各系部设立分中心,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心理咨询师,负责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

使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评定性量表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查。得到的数据写入个人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档案主要包括家庭情况、个人简历、心理状况以及心理咨询的过程和效果等内容。据此对学生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早期掌握,若有必要随时进行干预控制。我国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率在10%-25%之间,表1中的数据与此基本吻合。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每年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退学的学生是个位数,这个数据说明目前该院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是有一定成效的。

4.院学生会下设心理健康协会,各系学生会设立分会,班级设立心育委员。

由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具体组织心理健康系列演讲和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更大范围地普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就这样,从学院到班级,从教师到学生,组成了多层次的心理健康保障网络。

5.借助课外系列活动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通过入学教育和参观当地企业及人文景观来介绍学校和专业情况,促使学生尽快融入到大学生活中去。通过军训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抗压能力。通过系列主题班会如“我的大学生活”、“如何与人相处”、“我要诚信”、“关爱生命”等全面提高学生修养,健全心智。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不是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而是全体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目的也不是以个别学生为对象解决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而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全体学生心智为出发点,着力帮助他们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心理辅导或咨询只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之一而不是全部途径。

还要通过课内与课外、咨询与自助有机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通过多种途径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不能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给学生治疗心理疾病。

教师不是医生而应该是心灵的疏导者,学生也不是患者,而是心灵上需要指引的迷路人。建立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和学生进行交流会更加顺畅、有效。学生也会更加主动地求助于心理咨询师,来倾听他们的诉说,解决他们的问题。

4.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

心理健康问题属于隐私性话题,很多学生出于自尊等原因有了问题也不来咨询。通过非面对面的网络交流方式,会更加有利于情况的说明和问题的解决。

5.必须努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化。

学校健康教育论文第3篇

一、当今职业学校学生家庭中面临的亲子问题

亲子关系是一种互动关系,在父母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学生被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对孩子的影响比学校的影响更大。所以说家庭关系和谐,青少年的心理才能健康发展,青少年才能够顺利地渡过青春期。总结当前家庭中面临的亲子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亲子之间沟通不良

职业学校中的学生年龄段正处于青春期亲子冲突的爆发期,逆反心理较强,此时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十分明显,而父母面对子女的冲突,一般都是通过对话直接针对问题进行交流,事实证明这一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根据调查,职业学校中的男生与父母冲突的数量比女生要多,但是整体来看,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普遍都存在与父母冲突的问题,这就说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方式单一,效果不佳。

2.父母的教育方式影响亲子关系

家庭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子女性格的形成以及身心的发展,不良的教育方式会使子女产生不良的行为。过于严格的教育方式会增大亲子之间的冲突频率,影响感情,最终导致子女拒绝与家长沟通,形成性格缺陷甚至心理疾病;而过于宽松的教育则容易导致孩子娇惯任性,家长说话失去权威性。所以说,家长把握好教育的度,给予孩子适当的关心和理解,可以促进子女的身心健康。

二、通过家校一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措施

家庭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怎样才能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呢?这个问题目前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只有家庭和学校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构建平台,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他们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针对当前家庭与学校合作教育学生方面,应采取如下几点措施。首先,学生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应给子女充分的尊重,重视他们的感受,沟通的时候站在平等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在沟通过程中要占据主导位置,这样才能感化孩子。其次,教师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传达学生的情况。教师可以鼓励家长利用多渠道的沟通模式与子女交流,例如,户外活动、网上聊天、写信等,通过这些渠道了解到孩子的困惑和思想。再次,面对孩子犯下的错误以及缺点,教师和家长可以一起进行指导,帮助其改正错误,用教育示范的方式替代一味的指责。最后,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懂得换位思考,教育他们对父母感恩,通过亲子游戏、亲子座谈的方式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使孩子更加愿意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形成谦让、感恩、奉献的优良品格,顺利度过青春期。只有家庭和学生的冲突减少了,学生的心理才会稳定,把心思放到学习中。可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基础,同时也是学校教育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学生有了健康的身心,才会更加愿意接受学校的管理和教育,而学校对学生的身心教育,也使得他们更加明白家长的付出与奉献,懂得感恩父母,增进了双方的沟通,和谐了家庭关系。

学校健康教育论文第4篇

1.对健康教育的重视度比较低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忽视了学生的健康教育,对于心理素质的提升仅停留在表面。所谓的健康教育工作多是举办相关讲座,让学生了解常规性知识,导致学生对如何调整自身心态了解性不足。其次部分院校设置了健康咨询中心,但是健康中心多隶属于其他部门的管理范畴内,学生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咨询,进而致使心理健康教育无人负责。

2.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高职院校教育体系比较复杂,很多健康教育老师多是代课教师,对心理疏导工作相关内容缺乏了解,因此师资力量不足成为当前限制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利用实证性心理健康知识给予解答。但是由于多数教师仅是经过短暂的训练和教育后就上岗,对相关心理方面的知识没有确切的了解,同时加上自身经验不足,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难进行。

3.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由于高职院校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教学课程,在实践中缺乏全面的教学系统,部分学校尽管设置了教学课程,但是将其作为选修类科目,多数学生对该科目的重视度不足,尽管自身有相关心理问题,也不愿意及时寻求帮助。其次在实践中存在理论性教育和实践教育比例不平衡的特点,教师多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性教育,缺乏实证性内容,导致教学过程过于枯燥,上课效率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很难顺利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二、如何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了保证该课程的顺利进行,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将管理措施落实到实处。以下将对如何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提升学校的重视度

学校相关领导部门要提升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度,认识到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的重要性。首先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领导和管理,积极给予相关支持。将心理健康健康教育作为基础性科目之一,纳入到学生整体教育规划中,在实践中设置相关机构,根据实际要求,完善现有的管理制度,给予必要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支持,进而保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2.提升教职人员的素质

针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素质差的现状,学校要建立专业的研究机构,聘请专业的心理辅导工作人员担任教职工作,其次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定期开展心理辅导讲座,让教职人员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有确切的了解。同时要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监视的任职资格,只有具备和心理学相关学历或者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方可进行实践教学,进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3.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学校健康教育论文第5篇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多种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理念的指导下,对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及其组织形式做出的特征鲜明的简要表述。”[1](P.398)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学校素质教育的总目标而建立一种心理教育合理的结构和程序,或总结实施心理教育的经验,创造新的心理教育模式。”[2]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1.理论研究薄弱

一方面,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式的分类上面。根据学科背景不同,陈旭、张大钧总结国内外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为医学模式、社会学模式、教育学模式和心理学模式。[3]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不同,胡凯将心理健康教育分为医学型和教育发展型。[4](P.19)但是学术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概念、作用等的研究几乎空白。另一方面,我国学者构建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来源于自身的实际经验,缺乏理论支撑。特别是整合思想在我国流行以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了适合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但是这种基于实践构建的模式由于缺少理论基础,在实施中必然遇到一些问题而不能很好的解决。

2.实践操作推广性弱

科学有效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具有大范围普遍的推广价值。它不能仅仅局限在一个学校或一个省市。而我国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实践中就存在着操作性和推广性不强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一些发达地区的学者构建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相对落后地区很难实施。例如,发达地区的某些模式构建的前提是高校在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合作,学校硬件和软件设施的配套齐全,而欠发达地区高校的条件相对落后,不能满足某些模式构建的前提,致使这些模式在这些地区无法实施。另外,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最主要特点就是,构建者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经验总结来构建模式。而我国高校之间差异很大,很多模式不具备推广价值、没有推广空间。如何构建一个实践操作推广性强的、具有大范围推广价值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关系到我国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的当务之急。

3.整合理念模糊

整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人的心理的复杂性以及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固有的复杂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须走一条整合的道路,才能实现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大部分都在尝试各个要素之间的整合。整合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模式实施途径的整合。如舒曼[5]等人提出的立体化模式提出了模式构建途径的三个层次,即心理测量、学校心理咨询和开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二是指各种模式之间的整合。如胡凯[6]在分析了医学模式和教育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教育发展型为主,医学型为辅”的生理、心理、伦理、社会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但是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概念比较模糊,整合的要素不尽相同,整合的标准没有明确规定,整合的内容和途径单一缺乏创新。

4.本土化研究不够深入

国外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有一个相对较长的历史,其发展走在我国的前面,有较成熟和稳定的工作模式。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上主要是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经验和方法。在我国当前比较流行的心理咨询模式,咨询的理论、方法、手段和技能等都来自于国外,至今仍没有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深入研究的本土化心理咨询模式。在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教授的理论知识几乎都来源于国外的理论成果。由于当前我国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方面的积累较少,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和方法是我国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的主要途径。但是在国外可行的模式,不一定适合我国高校学生的特点和状况,如果不经过一个充分的内化过程而直接拿来就用,很可能在实践中效果不佳、甚至可能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失败。

二、对策

1.引入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个有效的模式离不开理论的支撑,面对我国当前模式理论基础薄弱的问题,加强理论基础势在必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正在走一条整合的道路,在实践中整合要求多层次、多角度的调动高校学生、教师和其他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强调多方的通力合作。这就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不能仅仅局限在心理学范围内,要引入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例如,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工作等,来探索和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

2.开展高校现状和大学生现状的调查研究

2007年教育部公布我国普通本科院校共742所,分布于全国的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家支持力度不同、学校建立历史长短等原因,造成我国高校之间存在很大差异。通过调查、发现和研究这些差异的内容和表现,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提供物质载体和构建空间,是我国构建具有大范围推广价值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础。大学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一种模式的作用和价值最终是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和改善情况体现出来的。当前,我国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有很多,“2000年在南京召开的大陆、香港、台湾三地21世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术讨论会上,有报告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90年代上升到了25%,近年来已经达到30%左右。”[7]但我们应该看到,一个行之有效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仅仅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不够的,还要对大学生的学习、家庭、社会背景、思想品质等进行调查研究。这种全面调查可以提高模式构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构建的模式可以推广到全国各大高校。然而调查和研究的过程是漫长和复杂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3.科学规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趋势

在世界上的其它国家和地区,都在有意识地探索一种整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即把学校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一种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和环境,使学生在这样一种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环境中成长和发展。目前,我国学者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趋于分散,大家都从不同的目标取向来研究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这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殊性和个体性,而不具有普遍性和整体性。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整合是十分必要的。“整合”这一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者针对未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趋势提出来的。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未来要走整合的道路,这是国际普遍的发展趋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研究和讨论明确什么是整合、怎么整合等一系列问题,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提供理论的指导。

4.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力开展本土化研究

中国在其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也相当广阔,其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传统文化不仅影响人的心理活动模式,而且影响人们在产生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时的求助方式。例如,西方人普遍比较重视和善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有心理问题会及时求助心理医生。而中国人将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疾病,认为有“病”才去心理咨询,这就造成了中国人在心理问题上的讳疾忌医。”[8]我国当前心理方面的理论实践基本上都来源于西方,由于不同历史文化的影响使得人们的差异很大。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正视中国文化因素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吸收外来的理论和方法,大力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本土化研究,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和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佘双好.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崔景贵.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整合[J].现代教育科学,2004,(1).

[3]陈旭,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02,(1).

[4]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武汉: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5]舒曼,袁爱清,徐紫云,徐朝亮.立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及成效报告[J].华东大学学报,2006,(3).

[6]胡凯.建立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思考[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学校健康教育论文第6篇

【关键词】健康第一;学校体育;体育教学

1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涵义

“健康”的英文“health”源于公元前1000年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族的词汇,其主要的含义是安全的、完美的、结实的。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中给健康下了一个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而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1989年WHO又提出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四个方面的健康标准。把健康的内涵大大的扩展和深化,对健康的认识也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立是党中央从当代世界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战略高度,是针对应试教育现象做出的英明决策。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学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

2 “健康第一”的理论依据

2.1 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这是教育整体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学校工作的重心。“健康第一”的根本要素是身体、心理、社会的和谐统一的健康观。

在社会上的各种有关于体育的比赛,很多都设立奖项,但是参加人数多,得奖人数毕竟少数,虽然如此,参加的人还是络绎不绝,这就充分说明了很多的人目标在于运动,在于健身。以每年的环高邮湖自行车越野赛来说,参加人数逐年增加,“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成为每一个车友的梦想和呐喊的口号,所以“健康第一”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健康第一”的提出离不开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改革开放都离不开生产力中的“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中小学学生中肥胖、近视等的学生增多,体质明显下降,这种现象给学校体育敲响了警钟,也给学校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据报道,我国青少年身体形态、生理机能的许多指标不断下降,甚至开始出现低于日本人的趋势。长期以来,学生的健康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提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保卫者是社会对学校所提出的要求,而学生这种身体素质状况很难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2.2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而合格人才的集中反映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所包含的内容有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因此,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在教育中必须担负起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素质教育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的提出,进一步肯定了学校体育的作用,身心素质是公认的基本素质之一,因此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必然是学校体育。把“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不仅强化了素质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也是对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

2.3 学校体育的目的

“健康第一”既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也是学校体育的归宿,是衡量学校体育成败与否的基本标准。学校体育各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身体健康,体魄健壮的学生,“健康第一”是实现广大学生体质状况明显好转,提高广大青少年身体素质等目标的理论前提。“健康第一”是对整个学校体育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贯彻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也是对学校体育任务的一个高度概括。

3 学校体育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理论依据

3.1 符合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体育作为“三育”写进教育方针,能够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使学生身心得到生动活泼、健康、和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方针中所指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学校教育担负的重任,德智体美劳的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主流,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为学校教育更好的服务。因此,“健康第一”不仅反映在学校体育的范畴内,还要在学校体育的各个领域有所体现。

3.2 符合基本生存权和现代社会的需要

人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主导因素,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和完善,拥有健康的体魄是每个人应享有的权利。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引发了许多健康问题。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而“健康第一”确立的目标是发展人的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为提高名族的整体素质打好基础,这是符合人的基本生存权力和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3.3 符合未来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

学校体育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及教师权威论观念的影响,以压抑学生个性生动活泼的发展,牺牲学生心理健康为代价,这与健康的本质不相符。将学校体育的重心由课堂体育教学转向课外体育活动,未来的学校体育要采用多样化途径、方法和形式来牢固树立“健康第一”,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大自然对学校体育的有利影响和作用。

3.4 符合终身体育发展的需要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机体具有相当大的可塑性,终身体育理论要求人们在一生中都能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学校体育作为终身体育的关键一环,不仅局限于学校体育对增强体质和单纯动作技能传授的理解,还要为学生继续进行体育学习、锻炼做准备,赋予学生接受终身体育所必须的兴趣、动机、知识和能力。这符合终身发展的需要。

4 如何在学校体育中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4.1 加强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教学

4.1.1 提高教学效率必须确保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时间

首先将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列入教学计划,重视体育与健康知识教学。再加强教学管理,把完成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教学计划作为教学检查的重要内容,对未完成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任务者应追究其责任,以加强教师工作责任感,使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从时间上得到保证。另外,要加强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课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4.1.2 把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教学贯穿于体育课教学始终

在室外课教学中应强调和重视结合教材内容特点,通过课堂常规、组织教学、突发事件处理等途径进行体育与卫生保健,运动项目的健身作用等知识介绍,以弥补室内体育与健康知识教学时间的不足。

4.1.3 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加强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考试

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不仅将室内理论教学内容作为体育考核内容,还应包括室外课介绍的基本知识,这样有利于提高理论知识教学效益。

4.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新体育老师的思想观念

教师是“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执行者,执行的情况将直接影响到新课改的质量。因此,教师应当从思想观念上和教学目标上转变,由课程的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创造者、决策者。一切从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把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终身锻炼意识、全民健身意识、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满足学生的各种身体活动需求,确保人人享受体育与健康的乐趣。

体育教师应积极进行深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体育课程标准的的改革,对体育教师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素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新课标规定了各个水平下体育教育所应到达的目标,对具体的体育教学内容没有做硬性的规定,因此,在体育课程计划的制定、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体育教学标准的选择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4.3 以学生为主体,全面促进学生健康

作为被教育者,每一位学生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健康第一”要求学校体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把握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一原则。长期以来,学校体育以“应试教育”为主,使得体育教师和学校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运动训练和竞赛方面,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掌握相关的竞技运动技术固然必要,但事实上,难度大,要求高,使学生对体育课有一种畏惧的心理,并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一定是有利的。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身体基础、兴趣需求有针对性的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使广大学生都能体验运动的乐趣与成功。同时,通过学校体育重心的转移,使学生们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促进身体健康发展,更能培养自信、自强的意志品质。

4.4 改革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

4.4.1 淡化竞技体育,注重健身和个性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学中过多强调“竞技体育”,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全面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追求,尤其是对学生个性发展不够,扼制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等具有积极意义的个性特征的发展。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健康第一”意识,增强体质,提高体能。学校体育应该淡化竞技,使学生端正态度,正确处理好德、智、体三者的关系,懂得“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进行生命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保障。

4.4.2 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呈现多样性、选择性和指导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在确立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各地区和学校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时,应该从师资队伍、场地与器材、学生体育基础等方面的实际出发,逐渐由统一性向多样性、固定性像选择性、指令性向指导性方向发展,选编适宜的教学内容。农村学校体育基础相对薄弱,应该特别注意开发和利用各种实用的课程资源,确保课程的正常实施。

4.4.3 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

国外体育课程内容改革提出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强调将体育理论知识融入运动技能的教学内容中,在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中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如美国将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力学、保健卫生学的理论知识编进了中学生体育保健教科书,并介绍了发展体能的理论与方法。我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同样可以借鉴外国的先进方法。

4.4.4 建立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体系

根据学习目标的基本要求,结合本校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实际要求,运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全面综合的评价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因此,我们应该建立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发挥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其他人员评价的多方面评价主体的作用。保证了评价的科学、公正、正确,以及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通过课程评价体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5 结论与建议

5.1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既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也是学校体育的归宿,是衡量学校体育成败与否的基本标准。“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是实现广大学生体质增强,身体素质提高等目标的理论前提。

5.2 学校体育教学要全面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每位教师的光荣职责,是当代体育教师的历史使命。

5.3 体育与健康课程要落实“健康第一”的知道思想,必须在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组织实施、课程评价等各方面体现“健康第一”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邓星华,杨文轩.“健康第一”的理论依据与学校体育的新使命[J].体育学刊,2002.

[2]方新普,黄文仁.健康教育与学校体育教学观念的变革[J].2003,4.

[3]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5.

[4]周俊平.“健康第一”与学校体育[J].体育学刊,2002,3.

[5]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金越章.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贯彻到底[J].中国校外教育:基础版,2009(1).

[7]刘飞宁,黎文普.从健康第一思想看我国学校体育改革[J].安顺学院学报,2008,1(1).

[8]杨贵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J].体育教学,2000(1):4-5.

[9]李学明.“健康第一”思想与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关系[J].体育与科学,2000,7.

学校健康教育论文第7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的意义

民办高校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的特殊性,使得民办高校大学生有着比较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也有当代大学生的共性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既会碰到当代大学生因复杂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来自学习、人际交往、情感、就业、经济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同时还承受着比公办学生更沉重的由高额学费带来的经济压力和社会偏见带来的社会认同压力等。这些都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是非常必要的。

2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的现状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一个逐步认识、重视和发展的过程,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晚,起点低,规模和力度小,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而且不平衡,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目前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检索以往的文献,可以看出。研究人员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研究方法上,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很少。理论研究中主要集中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依据、目标、内容、途径、保障机制等几大方面。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也影响了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因此探索高校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任务、特点、规律及有效地开展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建构一套适合各高校开展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把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我国教育理论发展的需要,是现实发展的必然需求。

在国外,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形成了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流派,而且有多种各具特色的实际操作模式。而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未能引起许多高校的足够重视。没有形成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心理学和教育学。任何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综合国内外最新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结合具体的调查研究。建构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纳入到学校的整体教育体系。

3.1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建构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明确清晰的目标体系对科学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目标应在素质教育总的宗旨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生个体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根据大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人格特征、成长环境等特点,分别提出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建立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培养出符合时展、人格健全、饭巯蛏希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较高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

3.2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建构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年级特点等基础上,围绕大学生成长、成才应该具备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学的、针对性强的规划。开设以心理学课程为指导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系统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学会心理调适的方法,掌握情绪调适的方法。了解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学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现实的挫折。

学校根据各年级、各专业学生、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同时针对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需求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比如:大学生文明礼仪等行为规范教育类、创新能力教育类、感恩教育类、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类等做为当代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3.3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体系的立体网络建构

当前的新形势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需要全方位、多渠道建构立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体系。

从新生入学起,通过问卷调查、心理测验等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为每一位入学的新生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于数据调查结果显示异常的学生,进行干预,跟踪反馈。同时全院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辅导教师的事情,应形成高校领导、全体教师、学生工作者、学生干部等全员参与组织构成的立体网络。建立“课堂教学、教育活动、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多位一体的干预体系。

3.4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建构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正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有关规定和方式方法还有许多不不足。在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各程中,理论教学研究与实践训练课程相结合模式,可以利用高校本身的优势,整合各种资源,建立一套理论准确、目标明确、体系完善、网络健全的模式体系。针对大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应该具备的能力,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性训练活动。学生参与性强,效果显著。常用的方法有团体训练法、认知训练法、成功激励法和表象训练法等等。

除上述几点,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外,加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力度,通过辩论、演讲、征文、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健康月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全面系统地训练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营造积极、健康、向上、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拓展训练、朋辈心理咨询也都是可以尝试的好方法。朋辈心理咨询,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助能力,提高互助水平。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探索适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方式方法,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保健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郭卫珍.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南华大学,2012年5月.

学校健康教育论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055-02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认识上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校领导及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对在小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有些学校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认为语、数、外三大主科才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则只能被归为副科;有些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为了单纯的应付上级检查,通常都是形式大于内容,更有甚者在检查过后针对在小学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采取直接关闭或是不开设的办法。二是学校教师在认识上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偏差。一些教师由于对在小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认为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无关紧要的事情,无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否都不会影响到学生的成绩;一些教师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过程中,一味地依靠经验,进而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三是学生对心理健康基础知识认识不足,缺乏一定的防范意识以及自制能力,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及情绪的影响而产生心理问题。

2.学校相关教职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当前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教职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技能水平方面整体偏低。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由于未受到学校相关领导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职人员配备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大多数教师没有受到过任何形式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亦或是技能方面的训练,具体到实际工作而言只是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传统方式来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且在这些教师当中以兼职为主的占大多数,他们大多是从别的学科临时借调而来的。

3.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存在不足。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轻预防、重矫正。在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将在心理上存在障碍和困扰的少数学生作为心理教育的重点对象,忽视了针对全体学生心理疾病的发展和预防教育工作。然而要想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有效解决学生在成长、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防患于未然,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强其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受挫能力。二是轻实践、重说教。目前学科化现象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表现的十分突出,许多学校在向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普遍将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讲述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而忽视了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其在实践中成长、在体验中领悟。

二、完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心理健康不仅指的是健康的人格,它还意味着健康的人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为顺应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小学阶段我们有必要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拥有健全人格的同时,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要想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作为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抛弃陈旧的教学思想,不断更新和学习新的观念,全面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教学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渗透到学生管理以及日常教学的各个层面。作为学校以及各级行政教育部门,要在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使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社会、学校、家长、师生共同重视,共同参与的一项全民运动。此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要在学生中间树立起良好的心理健康防护意识,培养学生应对各种事件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无论在面对成功、喜悦还是失败、打击时都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

2.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于教学方向还是学生的行为,教师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受到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的影响。因此为更好地完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要在充分认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加大资金、人力、物力投入,针对在职教师开展全面的心理健康教学理论、技巧培训,并通过各种优惠政策的制定吸引更多的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到学校就职,加快学校在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向专业化迈进的脚步。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借鉴和学习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在学校中建立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并加强与其他学校的交流,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会,吸取各方成功经验,使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得以规范化前进。

3.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由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受影响面十分广泛,要想使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更好的完善,不是单纯的依靠学校一方就可以做到的,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拓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努力实现家庭、社会、学校共同配合、共同助力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极为有限的,他们大多数时间是在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影响下成长的。他们的父母的道德、价值以及人生等观念都在生活细节中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由于小学生无论是心理还是身体都正处于一个成长发育的阶段,其对是非的辨析能力较弱,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为此,学校要组织学生家长成立学生心理健康学习、交流委员会,定期组织家长学习,将最新的心理健康知识传授给家长,在帮助其树立正确心理健康观念的基础上,对其错误的教养意识进行纠正,使家长能够及时的发现并纠正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并通过自身来影响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增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行为、情感、认知水平,努力为学生营造团结向上、积极奋进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在良好校园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养成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