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康创建工作经验总结

小康创建工作经验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0 14:53:55

小康创建工作经验总结

小康创建工作经验总结第1篇

(根据朴方主席现场讲话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2007年11月16日上午,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在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街道康家园西社区检查指导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听取了北京市开展创建活动的汇报,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朝阳区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基地、辅助器具服务站、社区康复站、职业康复站、心理咨询室、爱心超市、社区卫生服务站等残疾人康复服务站点,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贯彻了全面康复的理念,树立了长远的目标,有了高的起点。通过我们扎实的工作,我看到基层有经过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服务,跟10多年前相比有了质的飞跃,这就使得“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不仅成为一个极具价值的口号,也是指导我们推进工作的一个抓手,在很多地区可以逐渐实现这样一个宏伟目标。

中国的残疾人工作,一定要落到社区,我们讲“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落到社区就是一句空话。社区既是大家都认同的一个载体,同时又是我们工作落到基层的组织结构,还能进行各种资源的组合和充分利用。建立基层残疾人社会保障网络,依托政府的支持,政策上不断细化、完善,各项业务扎扎实实地开展,使残疾人充分得到实惠。

做好残疾人工作是一件大事,比如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社区里有康复需求的人50%多是残疾人,还有将近一半是因为某种意外需要康复的健全人;再比如公共设施的无障碍,既方便残疾人,也方便老年人、妇女儿童,做好这些事情,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矛盾,对社会也是一件大事。在我们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是社会矛盾的突显期,这个时期,如果通过社区康复、社区工作,把各种各样的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家庭,使得社会相对稳定,实际上是一件很大的事情。从小的方面为残疾人提供一些服务,为老百姓解决一点实际困难,一点一滴做起,大量地做这些事情,就能够使社会相对稳定、更加和谐,使我们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形成民族振兴不断向上的局面。所以说,社区工作牵连着大局,不可小视。我们做的这些事情,都为我们的民族振兴做出了贡献,尽管这些贡献很小,如果大家都来做,那么中华民族的振兴就是不可阻挡的。我们要用我们的理想、信心和激情来做好社区康复工作。

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残联理事长、

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领导小组组长汤小泉:

2007年11月27日,汤小泉理事长在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总结大会上做工作报告。她总结了这次培育活动积累的五点重要经验,报告真切而务实,提出了几点意见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示范区培育活动的成效和经验令人欣慰和鼓舞,但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我们既要看到中央和地方在培育活动中探索出诸多宝贵的经验,也要看到这些经验尚未转化为稳固的政策成果和切实有效的制度;我们既要看到康复工作保障条件和支持体系的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也要看到服务能力不足,服务质量偏低的现实;我们既要看到康复协调员的设置激活了机构、社区与家庭的联系,也要看到他们的岗位认证和专业培训急需明确与加强;我们既要看到居住在发达的城市社区的残疾人获得康复服务的喜悦,也要看到生活在偏远乡村的残疾人康复需求尚未得到满足的渴望。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表明,8296万残疾人中有医疗服务与救助需求的占72.78%,有辅助器具需求的占38.56%,有康复训练与服务需求的占27.69%。这些数据与国际上提出的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比例是一致的,据此推算我国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约有5000万。近20年的残疾人康复工作,我们为1300多万残疾人提供了系统康复训练,“十一五”期间,重点工程将康复830万残疾人,社区康复将服务2000万残疾人,也就是说截至2010年,我们才能为约4000万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这样,再经过一个五年的努力,到“十二五”末的2015年,我们才能基本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挑战严峻,机遇难得。

社区康复工作将是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性任务。目前,民政部、卫生部、中国残联正在研究制定加强残疾人社区康复的相关政策措施,并组织工作班子研究制定社区康复工作规范。

我们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实际上就是由“点”推动“面”的工作。通过“点”的培育,探索经验,总结规律,使“面”的工作少走弯路,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比较低的成本下,取得比较好的成效。继而将典型的经验推而广之,带动社区康复工作的全面发展。被命名的“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要以此作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深化内涵,巩固培育成果,完善社区康复的长效机制,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绝不能就此松懈,工作倒退。民政部、卫生部和中国残联将适时组织抽查,对那些不能与时俱进、工作滑坡的区,将予以摘牌。各地要充分发挥现有示范区的带动作用,通过组织参观学习、召开社区康复示范区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推广示范区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模式,力争“十一五”期间承担社区康复工作任务的县(市、区)能够达到或接近示范区的工作水平。各地在学习推广示范区典型经验过程中,要注意立足本地实际,不生搬硬套,大胆创新,着力于长效机制的建设,避免工作“雨过地皮湿”的临时性安排布置。欠发达地区要首先在社区康复的组织领导、网络建设、贫困残疾人的医疗与康复救助等方面做出实绩;发达地区要着力在社区康复的科学管理和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不断拓展残疾人社区康复的深度和广度。

农村残疾人康复面临更多的困难,是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重点和难点。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表明,我国有6225万残疾人生活在农村,占全国残疾人总数的75.04%。农村残疾人康复工作与卫生系统的医疗机构融合、纳入并真正做到“康复到社区,服务进家庭”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民政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将进一步指导各地积极探索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有效方式,到2010年,共同培育一批“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到2012年,广泛推广示范县(市)培育活动的成功经验;到2015年,在全国农村地区普遍开展较为规范的农村社区康复服务,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卫生部副部长刘谦:

2007年11月27日,在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总结大会上,刘谦副部长代表卫生部做了总结讲话,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新目标。

近年来,特别是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开展以来,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得到快速发展。发展社区康复工作,不仅延伸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同时补充了社区卫生服务在康复功能上的不足。在许多地区,基层残联与卫生部门、民政部门、地方政府协同配合,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建设。

一、我们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大社区卫生经费投入,建立科学的经费补偿办法,突出社区卫生工作的防控功能。

二、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服务能力建设。使其具备承接上级医院慢性期、康复期病人转诊和就近为社区居民提供有效康复服务的能力。

三、残联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方法,积累了经验,在康复需求调查、辅助器具配置、职业康复、社会康复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工作手段。今后在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进程中,我们将继续与残联加强合作,在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共同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持续发展。

四、要制定社区卫生包括残疾人社区康复人员培养规划。将康复业务培训纳入全科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规划,同时,要从长远发展考虑,与教育部门合作,加强康复医学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不断充实社区卫生人才队伍,提高基层卫生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五、加大对农村康复工作的推进力度。相对于城市社区康复工作而言,农村康复工作面临更多的困难,是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重点和难点。卫生部门将与有关部门一起,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康复工作的投入力度,共同探索农村地区残疾人康复工作机制和模式。

社区卫生事业是一项惠及百姓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我们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因地制宜,大胆创新,结合残疾人社区康复,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康复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优质的社区康复服务。

民政部副部长、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窦玉沛:

2007年11月27日,在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总结大会上,窦玉沛副部长代表民政部做了总结讲话,对今后的工作重点提出了要求。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为我国社区建设确立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新时期社区建设的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艰巨。作为负责社区建设的职能部门,民政部正在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努力把城乡社区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更高阶段。

一、草拟《关于建设和谐社区工作的意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和谐社区标准及其测评体系,积极开展和谐社区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引导社区建设健康有序地向前推进。

二、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将社区建设由城市推向农村。目前,民政部正在全国251个县(市、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验工作,并取得良好开端。

三、 “十一五”期间,民政部将同国家发改委分别安排部分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6亿元和中央级福利公益金1.3亿元,地方配套14.5亿元,支持全国部分地区建立社区服务设施,发展社区服务体系。目前此规划已经启动,2007年、2008年的资金和项目已全部落实到位。

四、民政部下发了《关于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与人事部联合下发了《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办法》,目前正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试点工作,并将于明年面向全国开展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的职业资格水平考试。

社区建设目标的确立,范围的拓展,以及服务设施、人才队伍建设的进一步加强,必将推动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社区康复工作也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条件。民政部门作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将立足本职、高度重视,积极履行职责,配合有关部门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支持和促进社区康复的深入开展。(摄影/武艺)

小康创建工作经验总结第2篇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先进性教育重要思想的要求,以三级联创基层组织党建为总抓手,求实创新,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开拓进取,在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中,将更加注重自身建设,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建设和干部党员的能力建设为动力。紧紧围绕发展经济这第一要务,全面推进农村基层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继承好传统,创造新经验,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二、工作目标

1、重视思想建设,打牢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长久保持先进性的思想根基。

(1)开展理论教育,始终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会议精神武装党员干部头脑,教育引导群众,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会议精神,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知识的学习教育,作为党课和组织生活主题内容,量化考核措施,做到常学不懈,通过理论学习教育,统一思想,力求达到学与做,说与干,知与行的有效统一,并把理论教育的成果转化为服务群众,促进发展的党性实践活动。

(2)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把理论教育和政策教育结合起来,坚持对干部党员进行党的农村各项方针政策教育,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人才观,群众观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树立党员的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观,从思想保证党的方针在广大农村的贯彻和执行。

(3)开展先进行教育,按照中央总体部署和规定的方法,步骤,程序要求,以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推动当前工作为目标,扎实搞好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着重解决好深入贯彻,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党员意识,增强发展能力,激励党员创业,保障党员权利。

2、突出能力建设,大力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执政兴业的能力。

(1)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决定,坚持不懈的把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干部党员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发展能力,服务能力,带动能力,创新能力,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力争用3至5年期限时间使其综合素质,工作能力领导水平。工作方法等分别有明显提高,增强和改进。

(2)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育方式,把集中培训与实践考察问题探讨,与案例分析经验交流与实践检验,请进来与走出去,培训学习结合起来,把基础理论培训,素质提升培训和实用技能培训结合起来。

3、加强社区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工作这队伍建设

(1)配强社区领导班子。按照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拓宽选人用人渠道,采取上派,下选,内育,外聘等形式多渠道选贤任能,选好配强社区领导班子,特别要选拔思想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年富力强的干部担任社区组织负责人,逐步改善社区领导班子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

(2)搞好对社区党组织成员和工作人员的培训,要把社区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培训纳入整个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体系,制定培训规划,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他们依法办事,做好群众工作和发展社区事业的能力。

三、组织领导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各村要把“党建”工作作为实践“十七”大精神“三个代表”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的总抓手。

2、及时总结经验,促进工作创新。

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任务完成。社区党组织要经常性地对社区党建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及时掌握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建立社区党建定期报告和通报制度,三年推进计划实施结束后,要组织力量进行全面检查验收,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四、强化作风建设

强化作风建设,推动基层党建向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方向迈进

1、开展党内纪律条规教育,以党员先进新教育为契机,使干部党员牢固树立遵纪守法意识,依法行政意识,照章办事意识,不断强化党的意识,坚持弘扬党的三大作风增强克服自身存在的各项工作中,各种不良作风的能力,确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干部党员健康成长。

2、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用,要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教育,引导,基层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群众观,通过持之以恒的作风建设,力求使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学风等要有一个较大的转变。

小康创建工作经验总结第3篇

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今年5月初,在福泉市“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党课上,黔南州委常委、福泉市委书记黄伟语重心长地说,民生问题只有发展才能解决,否则一切都只能是镜花水月,全市领导干部要把从严从实要求贯穿率先小康,在加快发展上谋实招,在转型发展方式上求实效,在保障改善民生上办实事,为实现福泉率先小康贡献力量。

近年来,福泉市紧密联系当地实际,把学习党中央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精神与贵州省委有关重要指示结合起来,按照“转型、提速、升位,推动跨越、构建和谐、率先小康”的总体目标和“123456”工作思路,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市级统筹、乡镇为单位,社会协同、全民参与,分类指导、重点推进”和“三个不能代替”原则,突出“三项核心指标”,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眼下,作为全省经济强县(市)和黔南州全面建成小康领跑型县(市),福泉自信宣告:要在2015年率先通过省级全面小康创建达标验收。

摆脱贫困有路径

全面小康勇争先

福泉把同步小康创建作为统揽全市各项工作的总目标、总抓手和指挥棒,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执行组长的福泉市全面小康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市小康办,明确为市委政研室管理的副科级事业单位,统领全市小康创建工作。

同时,每季度召开领导小组会议1次以上,每年召开小康办主任会议10次以上,研究部署全市同步小康创建活动,先后出台《福泉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福泉市全面小康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福泉市率先圆梦小康行动推进方案》等文件,确立了5个1引擎、基础设施先行等“六大工程”为创建主要推进载体,明确联席会议等“七项制度”为创建保障制度,形成“1+13”创建工作推进机制。

此外,福泉还着力提高工业和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开展“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3个15万”等微型企业培育计划,加强区域内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推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一线工作法”,严厉打击威胁群众安全感的暴力犯罪和“两抢一盗”等多发性犯罪,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

在产业发展上,福泉按照“园镇合一”、“镇园合一”的原则,对地域相近、产业趋同的乡镇(街道办事处)进行有效整合,搭建了“一区八园”组织架构,并按“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旅则旅、宜商则商”的发展理念,将全市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74个村(社区)按照好、中、差三个类别,划分为三个批次开展创建工作,实行分类施策、分类指导、分类推进。

2015年,福泉立足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村(社区)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制定了《福泉市圆梦小康创建示范村(社区)推进方案》,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明确了222个示范创建项目,计划投入13.18亿元开展示范村(社区)创建。

按照“不脱贫不脱钩”的原则,推进“54321”结对帮扶。全市6300名干部职工与14569户贫困家庭结成帮扶对子,以“六个到村到户”为抓手,完成核桃、油茶种植等财政扶贫项目,贫困乡镇发生率由2012年的46.7%降低到2014年的6.7%,贫困人口从6.5万人减少到3.7万人,预计到2015年底可基本消除贫困。

此外,福泉还制定了《福泉市推进较少民族聚居村同步小康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投入资金5240.54万元,实施项目54个,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加快发展,在全面小康创建工作中实现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同时,开展“进村入户讲小康”、“小康知识进万家”等活动,加大小康创建宣传。

着力打造特色村寨

富裕黄丝小康先行

黄丝村,位于福泉市马场坪街道办事处。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800余元,是个名符其实的富裕村。

黄丝村近年来还陆续被赋予“中国少数民族村寨”、“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省级基层优秀党组织”等称号,在福泉的全面小康创建中,可谓是不折不扣的“领头羊”。

在全面小康创建中,黄丝村采取引进公司入驻园区,形成“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精品果园、辣椒种植和生猪养殖等产业;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新机制,目前核心园区共流转土地1200余亩,涉及农户1176人,每年土地流转实现人均增收669.4元。这也让“土地流转让群众稳赚、门口打工让群众好赚,乡村旅游让群众多赚”成为现实。

黄丝村还促成引进的企业与当地群众共赢发展,70余位当地群众常年在企业务工,年收入1万元以上。同时,企业还带动发展“农家乐”22家,年接待旅客3万余人,实现营业收入近百万元。

同时,黄丝村在各级干部、群众和学生中广泛开展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四项教育“六进”活动;结合布依风情投入资金200余万元,修建民族文化长廊、农家书屋、民族文化成列馆等项目;鼓励群众对民族服饰、民族刺绣、民族歌谣等民族文化的继承,投入 1200万元对古桥、古建筑进行修葺。

积极建立健全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加大法治宣传和调解力度,加强对群众的法律援助;对辖区企业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商铺食品安全检查、非法驾驶机动车排查,确保安全排查无死角死面。投入160万元在黄丝江边建立了生态循环净化系统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请专人负责村内主要干道的保洁工作。近年来,全村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事故,社会治安和谐稳定。

此外,黄丝村还利用节假日及民族特色纪念日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和农民运动会,向村居民众发放惠民利民政策宣传资料;举办小康知识培训讲座,让村居干部了解十提出的“两个百年”目标任务和小康生活水平认定;推行“传呼干部・精准服务”工作,对干部职工分组包片,提升群众对行政服务的满意度;利用火塘会、院坝会、田间地头等多种形式开展小康知识宣传活动,共计入户走访群众6000户30000人。

开足马力全力奋战

确保率先小康验收达标

今年是福泉申报同步小康创建达标验收的关键之年,福泉正在开足马力,全力奋战全面小康征程。

福泉市长杨华祥说:“率先全面小康是一项伟大的事业,2015年,福泉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合力、新动力,打一场漂亮的全面小康攻坚战,确保今年率先通过省级全面小康创建达标验收。”

2014年,福泉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达到96.62%,超过90%的目标值6.62个百分点。在三项核心指标中,人均GDP达到3920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09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495元、环境质量指数达到98.45%。

同年,在福泉开展的同步小康创建人民群众认可度调查中,人民群众认可度为90%左右,达到超过80%的创建要求。至此,福泉衡量全面小康社会的“三把尺子”已全部达到或超过了创建要求。

今年1~5月,福泉上报完成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21.88亿元,同比增长19.1%;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1.92亿元,同比增长55%;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201人,同比增长24.7%。

今年,福泉将立足“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定位,围绕煤电磷、煤电铝“两个一体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并全面推进“一城一线两区三镇五带八组团”建设,积极打造205省道沿线“珍珠项链式”山区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带,借力全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崛起之势,着力打造“智慧城市”, 同时积极摆脱“资源路径依赖”,让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

小康创建工作经验总结第4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主线,以深化十七大精神主题宣传教育、深化拓展“树创”活动和开展“三新”学习讨论为重点,紧扣建设生活品质示范区和最清洁城区、最安全城区、最健康城区的“三最”主题,密切联系实际,围绕*的精、气、魂,通过广泛发动群众,集中各方智慧,力求形成语言精炼平实、内函丰富深厚、富有地域特色、适应发展要求的新时期“*精神与*经验”。并以引导全街道上下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精神与*经验”,增强创业创新意识,进一步明确目标、增强信心,激发创新热情,增强服务意识,强化工作发展动力,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努力为街道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品质发展作出新贡献。

二、基本概况

今年1月4日,在我市召开的纪念视察*巷50周年?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建设健康城市工作会议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国平提出“总结*经验,弘扬*精神,全力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建设健康城市。”的要求。根据指示,我们将及时认真提炼“*精神和*经验”,使之成为街道今后发展的重要思想。

上世纪50年代,*巷居民艰苦创业,采用全民“大扫除”,搬走“垃圾山”,治理臭水沟,使老鼠、苍蝇、蚊子、蟑螂等“四害”无处藏身。58年1月5日,亲临*巷视察卫生工作后,发出了“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号召,举国上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群众运动。之后,*巷紧随社会发展步伐,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时时走在前列,先后三次被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单位,走出了一条从消灭“老四害”到治理“新四害”,从环境综合整治到全民健康教育这样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社区卫生发展之路。

*巷居民“除四害,讲卫生,爱清洁”的良好表率,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战胜天花、疟疾等流行性疾病,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改革开放后,城市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人们不约而同地对生活环境和自身的健康状况倍加关注。*巷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居民需求新变化,将卫生工作重点转移对环境污染的治理,转移到对全体居民进行健康知识的教育与普及上来,并成功地与世界卫生组织紧密合作,完成了《社区老年人膳食结构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等两个健康研究课题。*巷创建成了全国第一个安静社区,第一个花园式居民区,全市第一个绿色社区和浙江省唯一的一个全国健康教育示范点。

今天,全国人民紧紧围绕在以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构建和谐社会,*市提出了创建全国“最清洁城市”和“最健康城市”的新目标。*巷又率先实施了“洁美康”最宜居工程,力争在环境设施上有较大的改善,卫生法发展意识得到更新,城市管理水平得到增强,市民素质得以提升,形成人人讲究卫生,美化生活和崇尚健康的社会风尚,让人们在一个清洁卫生、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中,拥有一种健康的身心,来面对活、创造生活与享受生活。“洁美康”全新的理念,继续引领着我国城市社区卫生发展的新潮流。

三、重点内容

“*精神与*经验”大讨论是开展党的十七大精神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街道机关干部、社区工作者、辖区单位、居民群众等10万“*人”的一次生动学习实践的机会,也是扎实推进街道科学健康发展的有力举措。各单位要结合实际,设计丰富载体,突出主题教育和大讨论,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实践活动,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充分调动辖区居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掀起“人人参与、人人关注”的大讨论局面。

1、结合深入开展党的十七大精神开展多层次的讨论活动。在认真学习宣传党的十七大报告、《(修正案)》,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什么是*精神与*经验”、“*精神与*经验是怎样产生的”、“*精神与*经验的表述用语和内涵是什么”等三个问题,组织街道、社区、单位等不同层面和不同群体,开展座谈讨论、理论研究、征文比赛等载体,使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和把握十七大报告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深刻理解和把握*精神和*经验的实质和内涵,使这一精神产物更完全符合十七大精神,更贴近*实际,更体现“*人”的心愿,切实把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热潮引向深入,为推进我街道建设“最清洁街道”、“最健康街道”、“最安全街道”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结合“新理想、新目标、新作为”主题学习讨论开展创业创新创优教育活动。区委区政府认真审视上城区的过去、现状和未来发展,直面困难和矛盾,提出了把“老”“小”城区做精做大做优做强的时代要求。作为派出机构组织,街道将紧密结合这一新理念和*精神与经验,并围绕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争先创优的“三创”主题对机关干部、社区工作者、单位职工、外来务工人员进行主题教育,利用座谈讨论、演讲竞赛、岗位实践等多种形式,正视*发展优势与资源,树立科学发展与争创一流的意识,赋予传统“卫生”、“双拥”、“社区体育”三大品牌新内涵,建设具有*特色的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楼宇经济,实现我区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品质中心城区”的崇高目标。

3、结合“民生民主”、“文明文化”等工作重点开展服务教育活动。在*精神和*经验大讨论过程中要与20*年本街道各项工作相结合,以精神与经验为载体和动力,强化“服务大局、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意识,切实推进我街道各项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一是与民生民主工作相结合。围绕“庭院改善”、“危旧房改善”、“零贫困家庭”、“零就业家庭”、“零贫困学生”等实事工程,列出进度表,征求百姓意见,落实“四问四权”制度,班子领导深入单位和社区,深入基层,倾听民生,倾听民意,让问题在一线解决,让矛盾在一线化解,树立新形象,创造新业绩。二是与文明文化相结合。开展“十大*精神支柱”评选、举办“我为*骄傲”文艺晚会、推出“人文精神五条游览线”等活动,彰显*精神和*经验,创建和谐文明的环境。同时,开展地区性全民体育健身运动会和文艺演出,丰富群众体育文化生活,提高“*人”的文体素质,积极创建浙江省文明示范街道。三是与社区“一社一品”工程相结合。在*巷打造“健康型社区”、金钱巷创建“体育型社区”、姚园寺巷推出阳光携手“一站五线”党员服务工程等过程中,设计各种丰富载体和活动,突出*精神和*经验与社区特色相结合,发挥广大党员群众的作用,支持社区各项建设,创建美好幸福家园。

四、阶段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提高认识(20*年4月?5月)

按照十七大精神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制定“*精神和*经验”大讨论实施方案,提出明确要求。把落实十七大精神摆在重要位子,突出“*精神和*经验”的主题,坚持活动的实践性,在改进作风、解决问题、推进工作中树立良好的“*人”新形象,为创建“最清洁街道”、“最健康街道”、“最安全街道”打下坚实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第二阶段:理清思路,推进落实(20*年6月?10月)

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围绕市、区重大工程,突出“三个相结合”的重要内容,落实“三问”、“三创”、“三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听取意见网络体系,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研讨会等活动,广泛收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大讨论活动的方式。在此基础上,认真梳理,对照建设“*精神和*经验”大讨论活动目标任务,找出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学习讨论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评议,巩固提高(20*年10月--12月)

街道要搞好大讨论活动的总结工作,巩固大讨论活动的成果。各科室、各社区要提炼在“*精神和*经验”大讨论活动的新理念、新思路,进一步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

五、加强组织领导

1、班子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开展本次大讨论活动对街道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要带头学习,成为大讨论活动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街道专门成立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对大讨论活动进行督查,确保大讨论活动取得实效。

小康创建工作经验总结第5篇

弘扬与时俱进精神,向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前进

“总体小康”、“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阶段。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推进,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性飞跃。

新世纪农村小康建设的目标是要达到更高水平。正如党的十六大的正确判断,我国上世纪末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在上世纪末,我国总体人均GDP达到800美元是刚跨入小康的门槛,特别是仍存在较大的城乡差距,全国农村至今尚有近3000万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低收入人口还有6000万,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口虽然解决温饱但尚未达到小康。我们正在建设的“全面小康”,不仅要求我国GDP再翻两番,而且要求“惠及十几亿人口”,是在原来“总体小康”的基础上,使全体人民进入“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新世纪农村小康建设的内涵比过去更为丰富。“总体小康”,偏重于物质消费,强调农民生活的水平和状况,是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一个发展。“全面小康”,不仅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标要求,而且包含了政治、文化、科技、教育、民主、法制、道德、环境等非经济领域的内容,这就意味着未来小康社会所要达到的小康状态,不仅“经济更加发展”,而且“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新世纪农村小康建设的难度明显增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以上六个“更加”,有很多棘手的难题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比如:如何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和谐的新型城乡关系,如何处理好"三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如何改善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等等。在时代背景上,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恰与我国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重合。经济转轨和社会嬗变,必然面临复杂深刻的矛盾冲突和利益调整,阻力和难度之大,可以想象。

新世纪农村小康建设对各方面的工作要求更高。标准提升了,内容丰富了,对各级小康建设组织者来说,要求也更高了。首先,新世纪小康建设尤其强调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抓工作时,不能再局限于一时、一地、一个单位的利益和发展,而要有全局意识、长远眼光、配合精神和统筹能力,善于处理和协调各种矛盾,追求社会利益和国民财富最大化。其次,新世纪小康建设带有较多国际化标准,需要进行国际比较,要求在工作思路和措施上更多地与国际接轨。再次,新世纪建设在非物质领域内的建设任务将会大幅增加,相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农村社会、科教、环保、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提高,需要更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这对许多习惯了主抓经济工作的农村干部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总之,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凸显出质的升华、理论的发展、目标的升级,必然对各级领导干部包括农村工作干部的驾驭能力、领导能力、统筹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对此没有充分的准备,就很难做好农村小康建设工作。

新世纪农村小康建设要有新突破

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我们应当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围绕城乡统筹和协调发展重点,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推进农村小康建设新突破。就我们珠江镇地区而言,在全面小康建设的重点上,要抢抓区划调整和沿江开发机遇,力争“两个率先”,寻求“六个突破”,积极打造“江北重镇”。

一是在解放思想上求突破。把解放思想、加快发展作为全镇党员干部克难求胜、破浪前行的“定海神针”,坚持一心一意谋发展,凝心聚力求实效,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加快发展中开拓创新。例如在工业园区建设上,要结合实际"破除经济上的小富即安,发展上的小胜即满,工作上的小胜即止,园区上的小建即喜,服务上的小改即停"的"五小"观念,拓宽视野,因地制宜,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做大园区规模,做优设施功能,做美软硬环境,提升园区的集聚效应,吸引一批外资进驻开发区。

二是在工业园区建设上求突破。作为全镇开放型经济的“龙头”和“窗口”,珠江工业园自创办以来,不断加大基础建设,先后实施了三期建设。原规划面积为2.2平方公里,现规划面积计划调整为10平方公里。园区内各项基础设施初步完善,水、电、路、通讯等设施基本配套,实现了"五通一平",园区建设初具规模。截止目前,园区累计投入7.9亿元人民币,入区企业达44家。

200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4.5亿元,工业增加值4亿元,利税9500万元,分别占全镇工业经济64%、62.4%、70.6%。占据全镇工业经济"半壁江山",目前已真正成为珠江工业经济发展主要增长点和镇财税收入的重要来源。

三是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上求突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全镇经济腾飞注入"推进剂",今年1-5月,尽管有非典影响,但全镇招商引资仍呈"井喷"之势,共引进各类项目34个,其中生产型企业14个,千万元以上项目7个,投资总额达2.7亿元。通过全镇上下努力,全面做好服务工作,入区企业发展顺利,一批上档次、上规模企业脱颖而出,成为全区、乃至省市有影响的"明星企业"。江苏广丰羽毛有限公司,1997年落户园区,经过几年发展,企业规模逐年扩大。先后实施了三期工程,总投入达1500万美元,2002年实现产值4亿多元,上交税收1千多万元,名列全区第一名,并被评为江苏省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由香港明生集团等三家企业投资5000万的水泥制品及陕西等三家企业投资4100万的混凝土项目,今年落户园区,成为又一深具潜力的上规模企业。目前已拥有年产值亿元企业4家,千万元以上规模企业26个,镇工业园成为全镇工业的"集聚洼地"和中外客商投资兴业的一片“热土”。

四是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上求突破。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培植新的"增长点"。重点抓住新区成立、三桥开工建设和浦口大学城兴建等使珠江城区地价、房价上升有力时机,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和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在商业网点建设、农副产品运送、各种娱乐业发展等第三产业上下功夫,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是在农业结构调整上求突破。农业上把以科技园和生态旅游开发于一体的高效水生花卉科技园,建成国内第一、国际有影响的水生花卉基因库和资源库。现已建成50亩水生花卉科研所和150亩新品种植试验区,园区内各类生产和交通设施已经全部配套建设,旅游设施正在建设完善。目前园区已拥有和培育的各类水生花卉新品种800余种,为国内品种最多的水生花卉种植地,其产品95%以上出口,远销日本、美国、韩国、荷兰、台湾等地,年创汇达10多万美元。2002年,该园区已实现水生花卉销售产值250万元,利润近100万元。

南京珠江奶牛场也是全镇农业重要基地,被列入部级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济建设项目。至2002年底,该基地实现奶牛存栏860头,年产鲜牛奶4200吨的佳绩,为南京市三大奶牛基地之一。该基地对周边农户奶牛养殖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目前已带动农户养殖400头奶牛,带动农户总户数达60户。该基地计划于今年下半年整体搬迁,总目标要建成一个占地面积1000亩,拥有10000平方米高标准现代化牛舍,奶牛存栏1000头,奶牛投料、喂养全部实现机械化,同时配备高标准的实验楼、办公生产综合楼,力争实现年养殖销售产值超千万元。版权所有

六是在教育事业发展上求突破。在经济跨越发展的同时,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头脑清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绝不仅仅是经济上钱数的增加和街道上新添的高楼,更重要的是人的素质培养和市民精神的塑造,"三个文明"建设要"齐头并进",发展经济的同时,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不能丢,不能软。

“千秋功业在教育”,投入2000多万元,在全区率先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改造新建校舍2万平方米,其中新建教学楼2幢,新添语音室5间,电脑教育室10间,目前全镇拥有中小学、幼儿、成教中心共21所,在校中小学生达9300多人。幼儿入园率达93.5%,小学的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和升学率均为100%,初中的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分别达到99.7%、99.8%和100%。

小康创建工作经验总结第6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巩固创建省级卫生县城成果,全面夯实各项目标责任,建立有序的“双创”工作机制,组织动员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抓创建,全面完成办公室创建工作任务,为把县城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卫生整洁、秩序良好、文明和谐的国家卫生县城和园林县城作出积极贡献。

二、总体目标

严格按照县“双创”办工作部署,紧密结合单位实际,广泛开展宣传动员、教育引导、检查评比、督促落实等各项活动,积极营造全民关心、支持和参与创建,形成全民共创的深厚氛围,全面完成县“双创办”分配给我办的县城新正街月城路口至五峰路“创卫”工作任务和园林单位创建工作任务,推动全县“双创”顺利达标。通过全体干部职工和责任区群众的共同努力,使我办创卫工作达到爱国卫生组织机构健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广泛深入;机关办公区域各项专项治理工作全面达标;单位及居民区环境卫生整洁;病媒生物防制达标;“创卫”档案资料系统、全面、完整、规范,顺利实现验收达标。

三、工作任务和重点

1、爱国卫生组织管理。将爱国卫生组织管理纳入办公室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创卫、爱国卫生、健康教育、病媒生物防制、控烟等专门组织机构,明确专(兼)职工作人员;根据全县创卫工作要求,制定爱卫、“双创”工作规划、年度实施方案,做到有安排,有检查,有总结,经费有保障;组织机关干部积极参与卫生创建活动,组织开展爱国卫生月及重大节假日爱国卫生活动,及时上报活动小结。

2、健康教育。制定和实施健康教育计划,落实健康教育培训和考评制度,建立健全健康教育档案;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设立健康教育宣传栏,及时更新宣传内容;广泛开展控烟宣传教育,落实公共场所控烟措施;定期组织干部及创卫责任片区居民开展健康教育知识培训,使干部职工健康知识知晓率达100%,健康行为形成率达80%以上,责任区居民群众健康基本知识知晓率≥80%,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形成率≥70%。

3、单位和责任区环境卫生。健全环境卫生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各种卫生检查评比和奖惩办法,机关内部达到环境清洁,绿化美化亮化;进一步夯实“门前四包”责任,加强落实情况检查、评比、通报,协调相关部门加强责任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确保卫生责任落实,使责任区内环境卫生整洁、门前绿化美化、公共秩序良好、公共设施完好。

4、病媒生物防制。进一步完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制度和宣传资料,制定年度计划、措施和要求,健全病媒生物防制网络,组织干部及责任区居民开展春夏秋除“四害”活动,彻底整治“四害”孳生地,确保单位内部和责任区内鼠密度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蚊、蝇、蟑螂密度至少有一项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其他项不超过标准的3倍。

5、绿化美化。高度重视城镇园林绿化工作,深入开展“园林式单位”活动,加强机关绿化工作,保证办公室内人均一盆花,确保机关内部和责任区达到创建标准。认真组织机关干部及责任区居民积极参与义务植树活动,确保植树成活率和保存率。

6、档案资料收集整理。按照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标准和县双创办要求,规范建立和完善档案资料,分门别类收集、整理反映工作过程、实际效果、经验体会及日常管理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为全面深入开展创建工作提供详实、科学依据,不断提升创建工作水平。

四、工作步骤

我办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工作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阶段(2011年8月上旬前)。成立创建组织和工作机构,召开动员大会,制定创建工作方案,层层分解任务,夯实工作责任,全面宣传动员,营造创建氛围。

第二阶段:达标建设阶段(2011年8月中旬—2013年4月)。按照国家卫生县城标准要求,加大工作力度,强化督查考核,集中时间、人力参与创建工作,全面完成县双创办分配的各项创建任务。

第三阶段:自查初审阶段(2013年5月—11月)。按照县“双创办”的要求,县政府办在认真组织自查的基础上申请县“双创办”初验,并按照初验提出的整改意见,全面开展查缺补漏,进一步提高整体创建水平。

第四阶段:达标验收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9月)。巩固提高创建成果,申请县“双创办”考核验收,并做好迎接全县国家卫生县城和园林县城检查验收工作。

五、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体干部职工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和园林县城重要性和必要性,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抓“双创”就是抓发展的意识,把“双创”工作作为促进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县城知名度和品位的重要举措,精心组织,明确任务,责任到人,真抓实干,确保“双创”工作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2、加强领导,夯实责任。成立县政府办“双创”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双创”工作的组织协调,并明确专人具体组织实施。根据县“双创办”的有关要求和标准,对照目标任务、实施方案,层层分解任务,明确工作责任,按标准要求落实到位,定人、定责、定进度、定时限,实行目标管理,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创建工作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抓。

小康创建工作经验总结第7篇

各村、社区、镇食品安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为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深入推进食品安全工作,根据区政府办《江干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江干区食品安全达标社区(村)创建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我镇将全面开展食品安全达标社区(村)创建工作,在最基层建立食品安全网络,落实监管措施,切实保障广大村(居)民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创品质之镇建和谐*”的总目标,积极推进新市镇建设,以深化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为手段,营造诚信经营、放心消费的食品市场环境,强化村(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全面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为目的,建立起机制健全、制度完善、运转高效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改善村、社区食品安全状况,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工作目标

通过建立村、社区食品安全组织责任体系,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和宣传,切实提高广大村(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提升辖区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确定格畈、八堡、*村、居委会、牛田、蚕桑、新江花园、三卫等8个村、社为2010年食品安全达标村(社区)创建单位,2011年再创建食品安全达标村(社区)6个,达到100%。

三、工作内容

食品安全达标村(社区)应包涵以下工作内容:

1、村(社区)有食品安全管理组织,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建立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2、村(社区)有食品安全专管员,能扎实开展食品安全工作,有方案、有计划、有总结。

3、掌握全村(社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户)情况,建立一户一档信息;

4、辖区内没有无证无照生产经营食品行为;持证亮照的经营户经营行为规范,台帐记录完整。发现违规经营或有无证照生产加工、经营食品能够及时劝止并报告。不符合环保条件的餐饮店,要督促其搬迁或行业置换。

5、辖区内“三小”生产经营户门前三包范围内环境整洁、卫生有序;整体店招店牌整齐规范。

6、协助做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逐步建立村级连锁店或放心店,农贸市场规范。“三小”比较集中的村社区要协助其组建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7、协助做好消费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村(居)民自办宴席管理规范,开展预防食物中毒宣传和指导。

8、采取各种形式普及食品安全和法律法规知识,到户到学校,有永久性食品安全宣传标语、村(社区)宣传窗有食品安全内容,定期更新。

9、辖区内无群体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10、新成立的社区,要尽快利用社区物业安排小餐饮服务网点,建议引进连锁经营店,帮助解决居民安全卫生的早餐问题。

四、验收办法

各食品安全达标创建的村居(社区),由镇食品安全管理办公室指导、把关,报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验收,创建成功的示达标村(社区)名单将上报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五、创建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食品安全达标村、社区创建工作是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基础,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重要举措。近年来,我镇已取得明显成效。但随着新客运站的启用,交易中心的旺市,人流量的快速增加,“三小”行业食品安全工作仍是薄弱点、事故的易发处,加强辖区内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打牢基础,对于提升全镇的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极为重要。各村(社区)要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的高度认真做好食品安全达标村(社区)创建工作。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食品安全达标村(社区)创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多,涉及部门多,各村社必须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加大投入。镇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创建工作的牵头和组织协调,督促、指导村(社区)制订方案。工商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管执法、派出所等部门要把创建工作列入本部门工作计划,结合自身职能,主动做好创建工作的指导、帮助。

小康创建工作经验总结第8篇

一、目标任务

整改落实阶段是集中体现学习实践活动成果、检验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阶段。围绕我院“提高质量、改善服务、科学发展”实践载体,突出特色,以“集中整改、解决问题、群众满意”为目标,解决一批影响和制约医院发展的突出问题,解决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医院服务水平,使医院得到新的发展。

二、时间安排

整改落实阶段从2009年7月中旬开始,到2009年8月底基本结束。

三、工作安排

(一)制定整改落实方案。

1、结合我院实际,按照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医院发展规划中提出的整改思想和措施,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和具体日程安排,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

2、公布整改落实方案,接受群众监督,领导班子的方案制定后,整改方案和整改问题通过医院网站及全院职工大会上公开征求意见,引导党员群众集思广益,积极建言献策,并于7月20日前上报后宅街道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

3、通过公示充分吸收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院长、书记参加的领导班子成员会议,集体讨论修改方案,形成操作性强、高质量的整改落实方案。

(二)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1、巩固前期破解难题活动成果。根据前一阶段梳理的突出问题,认真开展一次破难建制工作“回头看”,总结成功经验,并对经验进行提升。

2、集中开展破难攻坚活动。在整改落实阶段集中解决一批自身能够解决、条件已经具备、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重点是:农民健康体检工作、农民建立健康动态档案、健康教育、健康随访等。

3、创新方法解决中长期问题。进一步加强调研、深入分析,理清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水平等问题。

(三)做好总结测评工作。

1、认真总结成效和经验。对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和经验进行实事求是的总结,总结工作既要真实反映和评价学习实践活动的整体情况、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也是总结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既要总结具有一定指导作用的好作法、好经验、好思路,突出我院的特色和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