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电子银行论文

电子银行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0 14:53:25

电子银行论文

电子银行论文第1篇

关键词:电子货币银行金融

货币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商品货币、纸张货币和电子货币。从货币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货币制度的变迁是为了提高货币流通速度、降低货币流通费用,从而降低商品交易费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电子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一体化使经济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特别是以因特网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使人类社会逐步向信息社会迈进。由于金融业对信息有超乎其他产业的特殊需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在这个网络经济时代,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业在业务处理、顾客服务、经营决策、管理拓展方面的技术环境。这些革命性的变革无疑都必须依赖于货币及支付手段相应的电子化。电子货币的出现和发展是20世纪末支付领域最为引人注目的事件,它正在并将会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改变银行的经营方式。由于在降低交易费用上的巨大优势,电子货币取代传统通货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当然电子货币对传统银行业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商业如何应对电子货币的冲击就成了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一、电子货币相关概念解析

20世纪以来,电子商务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作为其支付工具的电子货币也随之产生和发展。电子货币的产生被称为是继中世纪法币对铸币取代以来,货币形式发生的第二次标志性变革,并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应用与发展不仅会影响到电子商务的进行,而且会影响到全球的金融体系。

(一)电子货币的定义

电子货币就是由消费者(及相对的特约商户)占有的,存储在一定电子装置中,代表一定的货币价值的“储值”或“预付价值”的产品。具体而言,这里所讲的电子装置通常包括两种形态:以IC卡为媒质的智能卡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电子货币载体。电子货币的货币价值以数字信息的方式存储在电子装置载体中,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储值卡、智能卡,以及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支付的货币形态。电子货币不是纸质的,也不像电子资金划拨一样涉及到银行,这种新的货币形态可以离开银行的中介作用,在交易过程中不用同存款发生密切联系。就其现阶段而言还只是一种新的支付形式,还要以现有存款为基础。

(二)电子货币的特性

1、电子货币是以计算机技术手段为依托,通常以各类电子设备(如智能卡)及计算机存储器为价值载体的货币

电子货币主要有卡类和计算机两种载体。以卡类为载体的电子货币,卡中的芯片能够根据事先存储在里面的程序和外部销售终端或其他设备(如电子钱包)的指令存储和处理信息。借助特殊的设备和终端,卡中代表金钱的信息可以被识别,并且按照指令进行转移。而以计算机为载体的电子货币进行交易时,需要借助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交易前要先下载或从发行人那里获得专门的软件,通过特殊的软件和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实现电子货币数额的计算和转移。这种强大的存储和处理能力是传统的提款卡所不具备的。提款卡主要是通过输入密码同中央数据库相联系,通过中央数据库增减相应的金额,卡本身不存在代表电子货币信息的增减。

2、电子货币是一种信息货币

电子货币说到底不过是观念化的货币信息,它实际上是由一组含有用户的身份、密码、金额、使用范围等内容的数据构成的特殊信息,因此也可以称其为数字货币。人们使用电子货币交易时,实际上交换的是相关信息,这些信息传输到开设这种业务的商家后,交易双方进行结算,要比现实银行系统的方式更省钱、更方便、更快捷。

3、电子货币价值传送的无纸化

电子货币是现实货币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虚拟化,是一种没有货币实体的货币。电子货币是在电子化技术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无形货币。一般来说,电子货币的价值通过销售终端从消费者手里传送到货物销售商家手中,商家再回赎其手里的货币。商家将其手里持有的电子货币传送给电子货币发行人从其手里回赎货币,或者传送给银行,银行在其账户上借记相应金额,银行再通过清算机构同发行人进行结算。整个过程是无纸化的。所谓无纸化是与票据、信用卡相比较而言。而且,电子货币可以在各个持有者之间直接转移货币价值,不需要第三方如银行的介入,这也是电子货币同传统的提款卡和转账卡的本质区别。电子货币在这一点上,很类似于真正货币的功能。

4、电子货币是可以进行支付的准通货

电子货币能否被称为通货,关键在于电子货币能否独立地执行通货职能。就目前而言,电子货币可以起到支付和结算的作用,但电子货币只是蕴涵着可能执行货币职能的准货币。首先,电子货币缺少货币价格标准,因而无法单独衡量和表现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也无法具有价值保存手段而只有依附于现实货币价值尺度职能和价值储藏职能;其次,由于电子货币是以一定电子设备为载体—智能卡和计算机,其流通和使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设施条件及软件的支持。因此,尚不能真正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最后,尽管目前电子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执行支付手段,但是现有的各种电子货币中的大多数,并不能用于个人之间的直接支付,而且向特约商户支付时,商户一方还要从发行电子货币的银行或信用卡公司收取实体货币后,才算完成了对款项的回收,电子货币不能完全独立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可见现阶段的电子货币是以既有通货为基础的新的货币形态或是支付方式。

二、电子货币对传统银行业的挑战

伴随着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银行的主要功能由依赖于存、贷款数量的资金中介功能,向为顾客提供电子清算服务和信息服务功能的重心倾斜。在这一变化中,传统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信用创造等在法律上如何定位;二是如何保证电子货币的安全性,以及如何规避电子清算系统风险;三是银行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如何向信息化经营转变,与金融电子化趋势相适应。

(一)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

目前国际间对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这一金融监管的对象的认识尚存在较大分歧。欧洲大陆各国认同这样的观点,即电子货币的发行应该包含在金融机构的业务中,其发行主体应该属于金融监管的对象之一。1998年,欧盟委员会在欧盟理事会提交的指令草案中规定,发行电子货币的机构与传统意义上的“信用机构”享有同样的市场准入权利和相同的竞争条件。这体现在:第一即使电子货币发行机构无意从事传统信用机构所提供的全部金融服务,它依旧有权在整个欧盟成员国范围内自由从事经营活动;第二电子货币发行机构只接受设立地成员国一国的管理和监督,这也使其在经营条件上与传统的信用机构完全相同。在美国和英国,占主导性的观点则是,若对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进行严格的监管和限制,会损害民间机构的技术开发和创造精神,把电子货币的发行限定于金融机构还为时过早,因为一些证券公司、特殊贷款公司、非银行支付供应商、信用机构也能提供电子货币服务。如果将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限定于中央银行,则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因为货币是中央银行独有的利益,它来自货币发行权,即能使市场参与者将其负债作为货币的权利,该利益反映在对生息资产通过以发行货币的方式进行无息或者低息融资的回报上。如果法定货币被私人电子货币所取代,这部分中央政府收入来源就会丧失或者减少。如果由中央银行以某种形式发行电子货币,不仅可以向消费者提供无风险的电子支付产品,还可以换回货币收益的损失。但这样做的代价很大,因为政府的介入会冲淡市场活力的发挥,抑制私营领域的发展,阻碍进一步的金融创新,而且高风险的新兴商务可能会浪费纳税人的钱财。从目前来看,各国只允许银行发行电子货币,从而有利于对其监管。

(二)银行的结算职能

随着小额结算方法的多样化,以及开放式网络结算服务使用者队伍的不断扩大,结算业务作为银行固有业务的地位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结算业务的提供者已超出银行范围。例如电信、交通、旅游等行业发行的名目繁多的、储值性质的磁卡或IC卡,实际上已成为新形式的“结算帐户”。例如储值卡的发行公司,在销售卡时,即与购买者之间产生了借贷关系,这笔资金是在储值卡使用时逐步清算的。这种资金清算,与银行存款用作结算的作用相似。而且,如果这些行业能用更低的价格,通过电话、因特网,提供更贴近顾客需求的服务,那么在结算业务领域,银行将可能被其他行业夺去更多的机会。

另外,以往企业间交易的买卖双方,其资金授受都是通过银行中介进行的,银行可以从中收入一定比例的手续费。但是,随着金融EDI的应用,促进了货款的相互抵冲及企业间的差额结算,这对企业无疑有效地削减了手续费支出。同时,随着企业EDI应用的发展,这种结算方法必将在企业集团内部普及。其结果是,双方的交易信息不必通过银行即可相互交换,货款的抵冲也不必经过银行即可进行,银行不仅丧失了手续费的收入,而且无法掌握企业的资金流向。这对银行的结算职能及资金监督职能又是一个挑战。

(三)结算网络的国际竞争

电子货币、电子结算发展的结果,将为使用者跨越国境利用由外国经营者提供的结算服务创造了更多机会。特别是由于因特网的发展而形成了世界范围的通信网络,以电子货币进行的结算服务,已出现无国籍化的动向,国内金融机构与外国机构之间将处于直接竞争的环境。如何增强结算网络的国籍竞争力,已成为各国银行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同时,为了保护使用者利益,1997年5月,10国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会议(G10)下设的电子货币作业部的报告书中指出:关于跨越国境的电子货币及电子结算的使用,在法律、行政、司法等方面的管辖权问题是复杂的,并且某些方面可能是不明确的,即使是对国内的使用者,其保护措施和监督体制也不尽完善。因此,由外国主体发行的电子货币和提供的结算服务,目前应限定其范围。

三、电子货币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冲击及应对策略

我国已由中国人民银行为牵头单位,配合国家各主要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联合建设中国金融数据通信网和全国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充分利用金融系统电子化基础设施,加强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职能,加快资金周转速度,以逐步确立和完善我国支付清算体制,加快实现全国范围内银行卡跨行、异地支付业务授权及清算信息自动交换。目前,我国金融卡发卡量超过10300万张,全国金融卡信息交换中心和清算中心已建立,金融卫星网拥有646个卫星站,覆盖了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和700多个县,全国电子联行平均每天往来5万多笔,转汇金额平均每天达800——1000亿元,大大提高了转汇效率,缩短了资金在途时间,平均每天为企业减少利息开支500万元。金融卡的发行,使得消费群体、商业领域和银行之间形成了互相支持、简易方便、安全可靠、促进发展的紧密关系,非金融卡发卡量突破1亿张,广泛地应用于交通、水电、煤气、医疗卫生、安全保卫等方面。

(一)电子货币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冲击

1、对银行生存和经营的挑战

电子货币的普遍使用,使得网络银行的出现成为必然。就目前而言,网络银行有两类:一种是完全依赖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网络银行,另一类是指传统银行运用公共互联网,把网上银行业务作为银行零售业务柜台的延伸,达到24小时不间断服务的目的,并节省银行的经营成本的模式,完全意义上的网络银行即第一类网络银行。根据美国BoozAllen和Hamilton公司1996年4月公布的调查报告,网络银行经营成本仅相当于经营收入的15%——20%,而传统银行的经营成本占到了收入的60%,开办一个互联网银行所需的成本只有100万美元,还可用电子邮件等技术提供一种全新的真正的双向交流方式,而建立一个传统银行分支机构需要150万——200万美元,外加每年的附加经营费用35万——50万美元。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网络银行业务成本优势显著,对传统银行的经营已构成威胁。

2、对客户市场占有率的冲击

电子货币是通过电子网络发行并可在全球范围内流通的货币,这就使一国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的权力被打破,于是世界上那些拥有先进技术和大量资本的机构和个人(如软件公司、电信业者、中介业者等)像商业银行一样都将发行和经营电子货币作为其主要业务。这种状况给商业银行进行信用创造的基础带来了严重冲击。如果其他公司发行了代表自己品牌的电子货币,那么这些公司就可能越过银行单独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其中包括向客户提供电子货币。电信、交通、旅游等行业发行的名目繁多的、储值性质的磁卡或IC卡,实际上已成为新形式的“结算账户”。例如储值卡的发行公司在销售卡时即与购买者之间产生了借贷关系,这笔资金是在储值卡使用时逐步清算的。这种资金清算与银行存款结算的作用相似,而且如果这些行业能用更低的价格,通过电话、因特网提供更贴近顾客需求的服务,那么在结算业务领域银行将可能被其他行业夺去更多的机会。

3、对银行经营方式的冲击

传统银行的销售渠道是分行及其广泛分布的营业网点,获取规模经济的途径是不断追加投资和多设网点,发展的基础是资金利差。随着电子货币的出现,其经营方式将受到极大的冲击。一方面电子货币的使用多依赖于计算机网络系统,这就使仅有广泛分布的营业网点而没有便利的计算机服务网络的银行经营寸步难行;另一方面电子货币的多样性会无形中削弱银行信贷的规模,也将使得银行赖以发展的基础发生动摇。因此一些金融界有识之士指出,商业银行如果近几年内拿不出可行的电子货币,那么其他电子货币发行单位将抢占更大的市场。这无疑对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二)我国商业银行应对电子货币的策略

电子货币产品的开发对银行业务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目前,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步伐的加快,各家商业银行的竞争生存意识迅速加强,利用金融业务及工具创新来扩大市场份额的工作力度日益加大,各家商业银行都已意识到了电子货币市场所蕴藏的巨大商机,哪家银行在该领域领先一步,其就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

1、加快金卡工程建设速度,开发以金卡为核心的表外业务品种

1993年国务院听取电子部关于实施电子货币工程(金卡工程)的总体方案,并于1994年成立了国家金卡工程协调领导小组。标志着我国金卡工程的开始。我国金卡工程的应用目标是先从银行卡(信用卡、智能卡)起步,建立现代化的实用电子货币系统,具体而言就是建立和完善银行卡授权、结算、发卡、流通、服务体系,最终减少现金流通量,以电子货币(信用卡、智能卡)替代现金流通,与国际金融支付体系接轨。实施“金卡工程”发卡银行之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通存通兑,可以实现银行电子化、网络化。

“金卡工程”最初的重点在于推广信用卡和其他银行卡的应用。这是由于我国网络环境相对欧美而言比较差,且我国的支付工具也相对比较落后,现金交易占了交易总金额的很大部分,支票和信用卡的使用仍处在起步阶段。因此,确定先发展银行卡为支付工具,再在此基础上发展智能卡。智能卡是银行卡发展的比较高级的形式尤其是智能IC卡。目前在我国12个金卡工程试点城市银行卡信息交换系统全面投入运行。1999年初,各商业银行卡发卡量达1亿多张,银行IC卡300多万张。我国IC卡产业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IC卡在我国的生产、应用发展更是迅猛。目前已在金融、商贸、交通、电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旅游人口管理以及公共事业收费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初步成效。2002年我国IC卡发卡金融机构达55家,发卡量达3.8亿张。可以受理银行卡的饭店、商店、宾馆等特约商户约13万家,各金融机构装备的自动柜员机总计5万台,销售点终端机34万台,全国受理银行卡的电子化业务网点13万个,截止2002年交易总额为84532亿元。其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世界平均增长的水平。我国金融电子化系统建设己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实施了电子货币(银行卡)工程。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种类较多,使用范围局限性较大,使用成本较高,尚不方便快捷。因此我国四大国有独资银行应加快信用卡合作开发步伐,将现在的四大信用卡合为一卡,增强信用卡的服务功能。一方面方便客户使用,另一方面可以使商业银行降低成本,提高竞争能力。同时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提供合作的条件。四大国有独资银行可率先统一表外业务创新的标准,开发以信用卡业务为核心的各种新型服务工具,随着金卡工程的实施推动我国电子货币的使用,同时加速电子货币创新步伐,用以抗击网络银行对其业务的可能冲击。

2、积极开发新工具,进行业务创新

一方面商业银行要积极扩展原来的银行业务如在柜台之外办理存款取款,开设个人理财账户如消费账户、投资账户、外汇交易账户等,以办理及个人消费信贷、教育投资信贷、投资组合工具等业务,积极与各大型商场、超市等电子货币使用频繁的单位联系,在以上单位设立POS机等,将银行、单位、政府、个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庞大的服务网络,以降低风险,增加收益,抵御电子货币带来的商业银行收益减少的危险;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积极进行网上银行业务的创新。随着以IP网络技术为主导的信息革命的深化,传统银行以存款、贷款和转帐结算为主的资金信用中介将逐渐弱化,因为新的在线电子支付的手段不断更新将不断削弱银行在结算方面降低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过程交易费用的比较优势,从而网上业务的重点将日益向为公司和个人提供理财咨询和金融增值服务方面转移,Internet网、电子商务和电子货币使传统银行在分支机构和结算体系方面的优势荡然无存。借助Internet网,总分行制商业银行能够在网上实时、快捷地提供个性化、互动性极强的金融服务,结算支付将逐渐成为廉价的、甚至在将来是免费的无偿金融服务,因为这是网上银行争夺客户和网上金融市场份额所内生的竞争机制的必然结果,网上银行将日益向网上证券交易、网上保险、网上拍卖和其他网上投资业务方面发展,网上银行在这些领域提供高附加值的金融信息增值服务,随着网上银行电子货币资金的相对充裕,网上投资理财技能将成为稀缺的信息资本,银行业与证券业将日益走向融合,关于投资咨询和理财的信息资本的运营效益将日益成为决定网上银行成败的关键。

3、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主要营销方式

电子货币的应运而生使商业银行之间和其他金融企业、非金融企业对电子货币的流通总规模有重要的影响,从而商业银行的职能必须进行重大转型,商业银行之间将为争夺网上电子货币支付、结算上的市场份额而进行激烈的竞争,为此商业银行必须不断地提高在线电子货币支付和结算的服务质量,甚至会导致这几项业务走向完全的免费,商业银行和其他在线金融服务企业争夺网上金融信息流的控制权更加激烈。网上商业银行争夺网上金融信息流的控制权在本质上就是争夺网上客户群,就是争夺网上金融市场份额。网上银行收回经营成本所依赖的经营收入和资本收人,将主要依赖网上广告收人、投资理财咨询服务收人和驰名品牌、商业银行的驰名网站门户的数字化品牌在股票市场增值。商业银行要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进行金融创新,提供与其需要相适应的电子货币类的金融服务。同时采用一定的激励手段,如为强化消费者信心,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对在使用电子货币中遭受损失的客户给予一定的赔偿。商业银行要真正建立起以客户为导向的营销模式,使客户不管何时何地都可以享受银行提供的更安全、更便捷的服务,争取占有更多的顾客群。

4、建立完善的电子货币支付系统

安全性一直是电子货币使用过程中最为关注的问题,就总体形势来看,为保证Internet下信用卡支付的安全性,VISA、Mastercard、Microsoft、Netscape和GTE等专门签订了Internet信用卡支付的安全电子交易协议,以期建立更加安全的Internet信用卡支付系统。目前正在运行的无条件匿名电子支付系统和可记录的匿名电子现金支付系统能在相当程度上保证电子货币支付的安全性。但是由于网络安全技术的局限,目前人们对银行电子货币安全性的担忧并未减轻,任何经营电子银行业务和电子货币业务的机构都希望他们的帐户管理和风险管理系统能受到严格的控制,能够防止虚假电子货币在系统上进行交易。但事实上,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条信息途径的使用,系统的安全性越来越难以得到保证。计算机黑客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网络进入电子银行系统。安全性风险的防范越来越重要。对于电子货币业务,如果安全系统被破坏,则可能导致欺骗业务发生。而对于其他形式的电子银行业务,未经授权的闯入既可为银行带来直接损失,也可以产生其他问题。例如电脑黑客通过网络闯入电子银行业务系统,寻找使用客户的机密材料,使客户利益受损。而缺乏对系统的严密控制,外部的第三者闯入系统设置病毒,会给银行带来更大的损失。电子银行及电子货币既可能遭受外来者入侵,更容易受到内部职员的破坏。某些心术不正的职员可通过在暗中获得的数据进入客户的帐户窃取资金,而另外一些职员不经意的错误也可能对银行计算机系统的运行产生危害。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继续努力,建立真正完善和安全的电子货币支付系统,促进电子货币业务的发展。

结论

虽然我国金融电子化起步较晚,离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距离,但近年各家银行相继推出了各种与电子货币有关的服务,主要集中在零售业务领域。例如,使用信用卡支付的银行POS系统,以及使用IC卡代替现金用于小额支付的预付式系统等。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内网络用户的不断扩大,社会对电子货币、网络银行业务的需求必将迅速增长。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面对信息技术进步、金融国际化、传统银行业务衰退等国际性发展趋势,重新认识银行固有的结算、信用创造、资金中介等职能,重新检讨银行业务的发展方向,制定新的经营战略,是经营管理层当前的重要任务。其中,对目前正在开展的电子交易业务,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如何与Internet结合,应积极研究并及时展开工作。首先抓紧时机上网,以防再度发生被抢注“域名”事件。网络银行业务可从信息、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开始,直至全方位的交易服务,分阶段逐步展开。否则,将会丧失发展机遇,其损失无可估量。

参考文献:

(著作)金光华、田昊箭、王蓓、刑林明:《电子货币》,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5页。

(著作)唐应茂:《电子货币与法律》,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9-83页。

(著作)赵立平:《电子商务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167页。

(著作)陈进:《电子商务金融与安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46页。

(著作)姚立新:《电子商务下的金融创新与运作》,中国时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93-99页。

(论文)陈颖:《电子货币发展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影响的思考》,《广东经济》2006年第7期,第72页。

(论文)孔立平:《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的影响与对策》,《商场现代化》2004年第13期,第56-58页。

(论文)陈湛匀、李文斌:《我国网络银行与电子货币发展研究》,《新金融》2000年第8期,第34-39页。

电子银行论文第2篇

“金融e通道”——我们共享的空间,电子银行业务已成为中国工商银行在同行业中的优势项目,也是我行大力推出的精品品牌。中国工商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重点产品有两项: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电子银行的最大特点就是客户能够实现自助服务,即客户不必每笔业务都要跑到银行来办理,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子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方式,自己来进行交易、查询和控制,真正实现“足不出户,自主理财”的现念。

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它将逐步取代传统银行业务。2002年工商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发展非常迅速,全年实现交易额超过了8万亿元,业务量超过了6千万笔。工商银行威海市分行的电话银行交易额超过了5亿元,交易笔数为2.5万笔,客户数量超过了7千户;网上银行交易额达到10亿元,交易笔数为4千笔,客户数量接近400户,目前威海市所有的财产和人寿保险公司、政府机关、财政机构、通信公司、移动公司、供电公司、百货大楼、新华书店、中石油、中石化、海通证券、南方证券、三隆期货、三角轮胎、威海船厂、客运公司、双轮集团、华垦房地产、成山橡胶、好当家、黄海造船、华力电机、荣成玻璃厂和几家较大的渔业公司、铃兰味精、亿达公司、文登电机、三环双连等等,一大批机构、集团、企业已经成为工商银行企业网上银行的客户。

一、中国工商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对广大客户提供的好处

1、安全可靠:工商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在网络安全上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防黑客技术,软件使用了5级先进的加密校验技术,企业在使用网上银行办理业务时能够看得见的防范措施还有客户软件、读卡器、客户证书及其密码,个人通过卡号及多级密码登录,还可自主申请e通卡进行网上购物。目前全国的广大客户通过工商银行电子银行结算的资金已经超过8万亿元,结算量已经超过6千万笔,至今还没有发生一笔资金丢失、帐务差错的情况。从以上的情况看,客户完全可以解除资金是否安全的忧虑。

2、方便实用:客户自己可以随时查询帐户的余额、今日明细和历史明细等详细信息,查看某笔款项是否到帐,还可打印出电子回单做为临时入帐的凭证;即使是非银行工作日或者是非银行工作时间都可以进行帐务对帐和转帐结算,也就是说工行网上银行业务真正实现了24小时银行服务。

3、结算快捷:无论是收款还是付款,无论是威海本地还是全国异地,只要对方在工行开户,客户都可以在瞬间完成结算工作,对方如果在其他行开户,客户在网上发出付款指令后,也将由银行专人替您办理,结算方便快捷。

4、强化管理:对于大客户特别是集团客户能够通过企业网上银行监控分支机构的帐户,进行资金的双向调拨或横向调拨,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这是我行推出的优势项目,目前只有工商银行网上银行能提供此项功能,全国的一些大集团、大客户为了强化自身的财务管理,将其下属所有企业全部移至工行开立网上银行,有效地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盈利也大大增加。

5、降低费用:客户开通电子银行业务以后,不必每笔结算业务都要跑银行,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工、车辆等费用,还节省了支票等票据的费用;网上银行自主理财的功能给客户提供了很好的资金调度手段,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财务损耗,客户的财务费用也相应大大降低。

6、提高形象:客户开通电子银行还可以在自己的客户群体当中树立现代的、先进的形象,在e时代一展身手,为自身业务的开拓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二、电话银行的功能

机构、团体、企业和个人拨打电话银行“95588”服务热线后,根据语音提示可以实现:

1、账户查询:客户可查询在工商银行开立的活期账户、牡丹信用卡、牡丹灵通卡等账户余额及未登折、当日、历史明细。

2、转账服务:可以进行自己的注册卡下所有账户之间的资金划转。

3、自助缴费:可自助查询和缴纳电话费、手机费等费用。

4、银证转账:能实现银行账户与证券保证金账户之间的资金划转。

5、银证通:可直接使用银行账户进行股票买卖业务。

6、基金业务:可以进行基金买卖和查询。

7、外汇买卖:可使用个人外汇买卖专用存折帐户进行外汇交易。

8、公共信息:可以查询我行的各种信息,如存款利率、外汇牌价、基金净值等。

9、业务申请:客户在电话银行中可以自助下挂帐户。

10、账户挂失:客户可通过此项业务办理牡丹卡、存折等账户的紧急临时挂失。

三、企业网上银行的功能:

机构、团体、企业使用客户安全软件、读卡器、客户证书,输入证书密码后,进入网站可以实现:

1、帐户查询:可以查询本企业在工行开立的所有帐户的余额、历史明细、当日明细,还可以把它们下载打印出来,帐户的发生情况一目了然,外面来款是否进帐一查便知。

2、网上结算:企业自己可通过网上银行把资金从其账户中转出,实现与其他单位(在国内任何一家银行开户均可)之间的同城或异地资金结算。

3、集团理财:集团总公司可随时查看各分公司账户的详细信息,还可主动向分公司下拨或上收资金,实现资金的双向调拨,达到监控各分公司资金运作情况、整个集团资金统一调度管理的目的。

4、贷款查询:企业可对注册的所有总公司和分公司的贷款账户进行贷款主账户查询以及利随本清贷款、贷款表内欠息、贷款表外欠息和贷款借据账的查询。

5、基金业务:客户可在网上进行基金认购、申购以及基金基本信息查询。

6、国债业务:客户可利用网上银行进行国债帐户查询,进行网上即时交易,对债券价格及债市信息也可查询。

7、网上收费站:企业客户可以通过我行网上银行主动收取其授权企业用户或个人用户各类应缴费用的一项功能。

8、贵宾室服务:对有一定经营规模、效益良好、合作关系密切的企业客户提供特别服务。可以为集团企业客户管理本部及下属分支机构帐户提供方便,对设定的帐户进行单笔余额超限提醒;可提供现金预约、收款预约、票据查询预约、汇票申请等服务;可根据客户设置的参数,每日按照客户选择的时间、收付帐号、额度选择自动发起转帐指令,可以实现代报销、工资等业务。

四、个人网上银行的功能

个人客户输入注册卡号、登录密码后,进入网站可以实现:

1、账务查询:客户可对自己的账务信息,如卡/账户余额、历史明细、网上购物明细进行查询,并可下载明细。

2、账户转账:客户可以实现自己的账户之间的资金互转以及向同城(本地)他人的活期帐户、牡丹信用卡、灵通卡、贷记卡等账户划转资金。

3、异地汇款:客户可向国内其它任何地方的工商银行开户的单位和个人支付款项。

4、银证转账:客户可以实现自己的储蓄存款账户与其在证券公司的资金账户相互划转资金,并可查询自己在证券公司的资金账户余额。

5、基金业务:客户(基金投资人)可以进行基金申购、认购、赎回等交易及查询有关基金信息。

6、外汇买卖:客户可根据我行提供的汇率信息进行即时和委托买卖外汇交易、撤单及查询有关外汇交易信息等活动。

7、B2C在线支付:客户在中国工商银行的特约网站上购物时,可实时支付货款并获得银行反馈的有关支付信息。

8、代缴学费:客户可向与工商银行签订协议的全国各个学校缴纳学费、住宿费等费用。

9、牡丹卡办卡/换卡申请:客户可提交办理或更换牡丹卡的申请,同时可在线获得申请结果。

10、个人抵押贷款:个人客户可提交抵押贷款申请并实时获得申请贷款。

11、账户挂失:客户的信用卡、灵通卡或贷记卡遗失或被偷窃时可在线对其进行本地挂失。

五、办理中国工商银行电子银行的流程

1、开办企业网上银行的流程:要办理企业网上银行的机构、集团或企业须是优质客户,在我行开立结算帐户,仔细阅读并遵守《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章程》,填写了《中国工商银行企业网上银行申请表》,与我行签定了《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企业客户服务协议》,才能成为我行企业网上银行注册客户。我们在接到客户的注册申请资料以后,先由注册行录入客户的信息资料,注册行领取客户证书以后,再安装客户安全软件,并进行企业网上银行的调试和业务辅导。企业在网上银行办理业务时,首先要把财务人员自己的客户证书插入读卡器,然后使用客户安全软件输入用户密码后才能到企业网上银行进行操作。

2、开办个人网上银行的流程:个人客户申请网上银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网站进行自助注册,步骤是登录网站;点击“个人网上银行”;点击“网上银行自自助注册”;阅读并同意“网上自助注册须知”后点击“确定”;阅读并同意“中国工商银行网上自助注册个人客户服务协议书”后点击“接受此协议”;进入“用户注册”页面按提示输入个人信息以后点击“提交”;进入“用户自助注册确认”页面,点击“确认”后用户自助注册成功。自助注册的个人客户除不能使用个人网上银行的对外转账、个人汇款和代缴学费功能外,其它功能均能正常使用。自助注册客户若要开通对外转帐、个人汇款、代缴学费功能,可携带本人身份证件及注册卡到我行任何一个网点办理开通手续,当日即可开通使用我行个人网上银行系统。另外一种是到我行任何一个网点办理注册手续。客户须携带本人身份证件及注册卡,签署“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个人客户服务协议书”,填写“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个人客户注册申请表”,设置网上银行密码后,下一个银行工作日可开通使用我行个人网上银行系统。

3、开办企业电话银行的流程:企业财务人员到我行营业室填写申请表、签定协议书即可开通使用。

电子银行论文第3篇

网络银行大致有三种模式:一是基于互联网的纯粹的网络银行(又称虚拟银行),其特点是没有实体柜台,完全依托金融网络和其它银行的金融服务终端提供服务;二是依托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模式;三是依托传统银行的模式,即银行通过自建或并购,建立一个并不独立的网络银行,将传统银行业务延伸到互联网上。

自从1998年招商银行推出“一网通”业务,国内网络银行全都依托传统银行而建立,并在传统银行的体制内运行的,全都属于上述第三种类型。

由于历史和法规方面的原因,这种网络银行模式大行其道是可以理解的,这种网络银行模式对于电子商务发展和应用的巨大推动作用也是无庸质疑的。然而,从网络经济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需求而言,仅有这种模式的网络银行,终究是不理想的。在这种模式下,网络银行是传统银行体制的一部分——尽管在实践中也有不同程度的“自治”,必然存在不少难以克服的弊端:

——受制于传统银行的思维方式、经营理念、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这种模式的网络银行很难在战略、模式和业务有大的开创性的创新和突破。这种模式的网络银行往往过于强调在传统银行业务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往往过于强调与传统银行业务的配合和整合,难免丧失网络银行本来的特色和优势。实际上,与传统银行相比,网络银行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决不是传统银行的“网络版”;从传统银行到网络银行的转型决不仅交易媒介的转型,更是交易主体、交易结构、交易规则和交易品的转型。传统银行的成功经验不能直接移植到网络银行,正如在传统商务极其成功的全球500强之首的沃尔玛不能避免在电子商务遭遇滑铁庐一样。

——这种由传统银行各自推出网络银行,难以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更快、更广、更丰富、更互动、更低成本,也使跨行支付的问题从网下延续到了网上。

当然,这种网络银行模式“一枝独秀”的局面不全是传统银行自己造成的,问题的根源在于监管部门,在于相关法规的滞后。当前,国内网络银行的管理落后于网络银行实践,网络银行实践又落后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对网络银行日益增长的需求,客观上拖了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发展的后腿。

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今天,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大大拓展思路,尊重和顺应互联网的特点的规律,在保障金融安全的同时,出台必要的法律法规,鼓励和允许建立完全基于互联网的真正的网络银行(虚拟银行):

——可以鼓励和实施对现有依托于传统银行的网络银行的剥离、分离和整合;

电子银行论文第4篇

通过对银行业务的分析和归纳,我们得出银行电子档案的业务需求主要包括下述几种业务应用模式:

1.1归档和审计各部门在业务办理过程形成的各种有保存价值或能反映业务过程的电子、纸质文件,利用扫描、识别、分类等方式整理后存入内容管理系统,便于审计和参考。

1.2电子影像管理结合银行具体的业务处理,将非结构化数据和纸质电子化后同业务管理流程结合,加强对各种资料的管理,实现非结构化数据利用和共享,支持风险控制和会计稽核。

1.3内容驱动的业务处理针对以内容作为业务办理驱动的各种银行业务,内容管理提供对关键非结构化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并与其它应用系统充分集成,实现内容数据需求的实时响应或在内容管理应用体系上完成业务的全部流程。1.4Web内容管理作为信息门户的后台支持,提供来自不同应用系统、不同部门的各种应信息的存储,并支持内容前的格式转换与预处理以及后的归档。

2系统设计

本文通过以电子档案管理为中心,以内容管理为非结构化数据存储的平台,搭建一个统一视图的电子档案管理应用程序,通过档案管理平台的外部接口,把各业务系统的电子档案集成到这个平台中。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提供的功能

2.1扫描录入影像扫描、质量检查(含图像优化)、要素的输入(索引项的建立)。扫描录入工作一般在业务办理/点完成。影像的扫描要求支持不同档次的扫描设备,可以兼容平板扫描仪设备、高速扫描仪设备。支持在图像质量检查前,对图像的质量优化处理,如去黑边,对比度、亮度调整、图像加批注、加水印等。批注主要在影像审批过程中使用,而水印是一个可选功能主要是防止篡改。索引要素与影像的关联。采用手工录入索引要素方式,实现影像与索引、具体业务的关联。影像扫描后存放在传输的缓存器中,需要经过质检步骤才能上传。

2.2影像传输为扫描后的图像以及相关的要素从网点传输到后端服务器提供高效、稳定、安全的传输路径。一般影像传输应该有实时和异步传输两种功能,可以支持不同的带宽。传输服务器的主要功能是未经过质检的影像数据缓存、经过质检的影像队列传输。传输服务器自身的安全性,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访问和修改传输服务中的内容。传输过程应该提供安全保障功能,要求有效防止传输密码的泄漏、防止影像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和篡改。传输优先级控制,即在影像扫描时加入优先级选项。传输服务的监控功能,可以通过终端交易查询当前传输任务状态,管理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队列优先级。缓存功能,即对于已经传输到影像服务器的图像做短期缓存,即保留2至3天的备份,超出缓存期限的,传输服务器自动清除。当网点有查询需求时,先从传输服务取图像,若图像已经被批注或本地缓存已经过期,则从服务器获取。

2.3影像存储、调阅为影像数据提供存储及索引管理功能,性能要求高。为影像数据提供存储组织管理、索引维护、调阅检索等功能。影像服务器的业务要求如下:实时接受各业务办理网点上传的影像文件,并且实施存储、索引化。完成存储以及索引化后,通过调用业务系统的接口,更新业务系统中图像已到达的状态。业务系统通过影像服务提供的影像调阅接口,调阅显示业务相关的影像。同时该调阅接口提供影像修改能力,如影像批注。由于影像服务系统属于事中系统,为保证其性能需要对历史数据进行归档。当一笔业务完成以后,由业务系统发起归档动作。

2.4工作流系统根据不同的业务特征提供业务流转功能。为构建基于档案管理系统之上的各类业务系统提供了公用的工作流管理及运行服务,用以实现作业任务在不同业务人员之间的自动调度与流转,以及通过相应的接口动态控制这一流转过程。

3结束语

电子银行论文第5篇

关键词:电子货币;货币发行;铸币税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6)11-0014-04

一、研究现状

电子货币的发行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中,电子货币发行对央行垄断的货币发行权形成的挑战是讨论的一个焦点。多数学者认为电子货币发行对央行货币发行的垄断权产生了冲击。梁歌春(2004)和李成、刘社芳(2004)认为电子货币替代现金,使央行的现金发行减少,导致央行铸币税损失;同时,电子货币发行主体多元化,也对央行垄断货币发行权造成了威胁,使央行“发行的银行”的地位受到挑战。欧阳勇、唐晓林(2004)则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央行货币发行权是指央行垄断基础货币的发行权,电子货币减少现金流通,但通过增加银行存款增加等额的准备金(法定准备+超额准备),电子货币没有减少基础货币,因而电子货币不能完全代替现金,电子货币对央行垄断的货币发行权不会造成影响。

本文通过会计分析剖析央行货币发行的内涵和机制,通过讨论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商业企业发行电子货币的情况存而不论)发行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和自身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分析电子货币发行的内在机理以及电子货币发行如何对央行垄断的货币发行权产生影响。

二、央行货币发行的职能和机制

央行的货币发行指央行通过增加资产发行现钞,进而增加基础货币(基础货币=现金+准备金。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基础货币=发行货币+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的行为;央行垄断货币发行权即指央行对基础货币发行的垄断权。央行发行基础货币的程序如图1,央行在发行基础货币的过程中获得了全部发行货币的铸币税(不论是以现钞面值减印刷成本计算铸币税,还是以货币发行引致央行资产增加带来的收益计算)。

就现钞流通而言,商业银行减少超额准备会增加流通中现金,但是对基础货币没有影响,因此,上述商业银行的行为不会增加货币发行(见图2),从这个渠道流通出去的现金不属于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行为,商业银行的行为对基础货币没有影响,但是,其行为增加流通中现金,从而增加狭义货币,进而影响广义货币,因此,对货币总量产生影响。(见图3和图4)。

三、电子货币的发行与流通中现金和基础货币

电子货币由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甚至一些企业发行(我们只讨论商业银行的电子货币发行)。电子货币的发行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电子货币作为现金替代和预付费用发行,另一种是电子货币作为债权形式发行。

(一)发行作为现金替代和预付费的电子货币

这种发行对流通中现金有影响,但是没有增加货币发行,其过程如下: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

上述发行过程中,商业银行在发行电子货币的时候,客户是用其在该银行的活期存款购买的,这种情况符合目前商业银行的业务情况:以活期存款为依据申请电子货币――银行卡。从图5看,这个过程减少了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是其超额储备,而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的减少,或者等额增加流通中现金(现金进入流通领域),或者等额增加了另一家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现金作为存款流入另一家银行),因此,这种电子货币发行对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没有影响,也不会增减基础货币。如果客户用现金购买银行卡办理活期存款的同时办理银行卡和用现金购买银行卡类似。这种方式和其他企业发行电子货币的效果相同,故不另外分析。,商业银行把增加的活期存款存入央行的准备金账户,流通中现金减少,但是基础货币仍然没有减少(见图6)。

如果商业银行发行电子货币所得的现金资产留存在商业银行的现金库房(准备金)或者发放贷款(流通中现金),对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没有影响电子货币发行对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可能造成影响,由于法定准备金率的原因会影响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负债一方的结构――法定准备和发行货币等量增减,但基础货币仍然没有变化。,没有减少或者增加基础货币,这种形式的电子货币发行对央行的货币发行没有影响。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这种情况:即客户用现金购买银行卡,商业银行把所有现金存入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账户上。为了以下的说明具有代表性,假设一个极端的情况:一个经济中所有在银行体系之外流通的现金资产都兑换成电子货币,而所有购买了电子货币的现金都回流到中央银行。

进一步假设:在这样极端的情况下,所有的流通中现金都回流到中央银行,央行的现钞发行为零。现在的问题是,这种情况下,央行垄断的基础货币发行权是否被商业银行等商业企业所代替。这里改用央行货币发行的收入――铸币税,来衡量其货币发行的权力。央行货币发行的垄断权体现在其铸币税收入的垄断权之上,电子货币发行对央行货币发行的挑战最终表现为是否对央行铸币税收入的冲击。把货币发行的铸币税定义为央行发行钞票的票面值和印刷成本之差,如果忽略印刷成本,那么铸币税就是央行发行钞票的票面值。央行发行钞票的铸币税,从央行的资产一方看是央行发行钞票所购买的资产数量,即现钞发行增加的央行资产(如果把铸币税视作央行由于发行货币增加的资产带来的净收益,以下的解释同样有效)。假设央行发行的现钞总量是1000单位,通过购买证券发行出去(忽略居民,假设经济中只有企业),于是,我们有:

如果商业银行把这1000单位的现金发放贷款,现金重新进入流通领域,对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没有影响,进而对央行的货币发行没有任何影响。如果商业银行把这1000单位的现金作为超额储备存入央行。那么,于是就有:

从央行货币发行的角度看:央行发行的现钞全部回流到央行,经济中流通的现钞为零,但是,央行的资产没有减少,即央行的铸币税收入没有减少(不论是以央行资产衡量还是以资产净收益衡量,央行的铸币税都不会减少――假设央行成本是常数,资产不变,资产净收益亦不变)。商业银行发行电子货币没有减少央行的铸币税收入,因此,商业银行发行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没有造成威胁。从分析基础货币的变化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看(图8),即使现金流通为零,基础货币仍然没有变化。现金全部回流对央行的货币发行没有影响。这个结论和用铸币税的变化来分析是相同的。此时,现金流通减少导致狭义货币减少,以及电子货币发行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对广义货币数量产生影响,但是,广义货币的增减与央行的货币发行权没有关系,因为即使在没有电子货币发行的情况下,广义货币变化也不是央行能够独立控制的――央行没有垄断广义货币供给的权力。有些论者把电子货币发行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归结为对央行货币权发行的影响,结论非常勉强。

(二)作为债权形式发行的电子货币

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商业银行通过预付费业务发行电子货币类似于代币券,商业银行没有从电子货币的发行中获得铸币税,也就没有发行任何货币,这时的电子货币就不是真正的货币。商业银行还有一种发行电子货币的方式,就是通过增加债权的方式发行出去,如图9所示:

客户得到这100单位电子货币之后,到市场去消费。假设客户购买某种商品,价格恰好100单位(或者,这种电子货币可以分割),客户把这100单位电子货币支付给商家,商家没有即刻到银行要求结算,而是把这100单位电子货币支付给另一个客户。这个支付链条可以延续下去,直到有一天有一个客户到银行进行结算,银行支付100单位的现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变化如下:

从商业银行发行电子货币购买债券到客户要求结算,再到商业银行支付100单位现金这个期间,商业银行发行的电子货币创造了100单位的信用,形成购买力在经济领域流通,同时,商业银行获得了100单位的铸币税收入(或者这100单位债券从买入到客户兑换现金期间带来的资产净收益)。因此,此时商业银行发行的电子货币是真正的货币,商业银行发行电子货币取代央行职能,对央行的货币发行的垄断权形成替代。但是,问题是商业银行能不能发行如此流通的电子货币?也就是说电子货币的结算是不是可以不同步。第一,我们知道用卡消费的时候,银行账户、商业企业账户和个人账户之间的资金划拨是同步的;第二,目前的银行发卡仅限于付费或代币功能,没有通过贷款和购买证券发行电子货币的业务。因此,这种理论上可能的电子货币实际中不存在,其对央行垄断货币发行权的挑战只是虚拟的存在,而非现实的威胁。

(三)其他形式的电子货币信用化渠道

银行的信用卡的透支功能能否发行电子货币呢?信用卡的透支是持卡人在消费或支取现金时银行给持卡人的一笔贷款。只要持卡人在支取现金或消费时,银行的现金是同步减少的,就不会有银行信用的流通,因此,也就没有电子货币的发行。

有一些其他的信用形式,替代央行现金在商业经济中流通,对央行的货币发行造成了替代。比如,商业银行不用现金支付购买资产,而是开具一个债务凭证,用这个债务凭证作为支付工具在市场流通,这种流通的债务凭证充当了货币的职能,银行则在开出这些债务凭证的同时发行了货币。再如,商业银行签发本票或者给贷款人开立一张支票,企业或者个人用本票或者支票通过不断的背书方式进行支付,这张本票或者支票从银行开出,经过一系列的支付,最末的持票人到期到银行要求兑现,这个期间,这张本票或者支票的“发行”等同于货币,因为,银行通过“发行”本票或者支票发行了货币并获得了铸币税收入(见图11和图12)。

上述货币发行过程中,本票和支票具有和现金一样的购买力,这种本票和支票的流通使经济中的现金流通增加,总的影响是基础货币构成中的流通中现金增加,从而增加基础货币,其过程如下:

基础货币=流通中现金+准备金流通中现金=央行发行现金+商业银行等发行现金基础货币=央行发行现金+商业银行等发行现金+准备金

需要指出的是:商业银行(企业)发行货币和央行不同,央行发行的货币是法币,是不可兑换的货币――不能到央行去要求兑换(等值黄金等),但商业银行发行的货币是可兑换货币――在流通一段时间,到期有人到商业银行要求兑换成法币――央行发行的现钞。因此,我们看到商业银行发行货币是阶段性的,但是,如果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包括银行体系中的所有商业银行)“发行”本票或者支票,则商业银行(包括商业企业)发行的货币对央行货币发行的影响是连续的;经济中市场化程度越高,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就越普遍,这样,商业银行的货币发行对央行垄断货币发行权的冲击就越大。

设想由于技术进步和管制放松,商业银行等以信用为支撑,能够发行电子记账式本票和支票,假设这种本票和支票的期限足够长并且能够突破现有本票和支票的物理限制,可以无限背书和随意分割,这样,这种电子货币就可以无限次进行支付,这种本票和支票便充当了不可兑换的信用货币,无限期作为支付等手段流通。这种电子货币可以完全替代央行发行的现钞在经济中流通,对央行垄断的货币发行权造成颠覆。我们看到,一切以银行或商业信用为基础、以电子技术为支撑,由商业银行或者商业企业发行的、可以用来支付、流通的债权、债务工具都可能充当真正的电子货币,从而对央行垄断的货币发行权形成冲击,如果现代电子技术支持下的金融创新发展到这个阶段,央行货币发行的职能就要重新界定。其实,这个时候,对什么是货币也要重新界定,同时,与之相联系的经济、金融活动的内涵和外延等一系列活动都应重新界定或者确立。

四、结论

本文对电子货币发行的过程进行了会计分析,结论如下:1.目前发行的所谓电子货币其实是现金替代物,这种形式的电子货币发行对央行垄断的货币发行权不会造成冲击。2.商业银行通过资产增加发行电子货币,如果这种电子货币在支付过程中不是同步结算,从支付到结算的时段内,这种电子货币充当了货币的职能,商业银行在发行这种电子货币的过程中获得了铸币税收入。这种电子货币发行增加了基础货币,对央行垄断的货币发行权形成某些冲击。但是,由于目前电子支付的同步性,这种形式的电子货币不可能成为基础货币,对央行的冲击只是在逻辑上存在,现实中无法实现。3.真正能够成为信用货币的电子货币是以电子货币形式发行,到期期限足够长且可以无限背书的银行本票和支票(包括企业发行的本票)――电子本票和电子支票。一旦技术成熟,这种形式的电子货币将彻底颠覆央行货币发行的垄断,一个新金融时代就将来临。

参考文献:

[1]韩冬梅,赵振全.电子货币对金融市场的冲击及金融政策的操作[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1:101-105

[2]梁歌春.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的挑战[J].金融研究,2004;5:238-240

[3]李成,刘社芳.电子货币发展带来的制度挑战与思考[J].上海金融,2004;6:52-54

电子银行论文第6篇

近日,由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举办的“第十届中国电子银行年会暨中国移动金融发展论坛”在京举行。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在论坛上还同时了《2014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下文简称《报告》)和《互联网金融研究报告》。从与会嘉宾的演讲和讨论中不难发现,移动金融或许正在重构电子银行发展格局。

《报告》显示,2014年移动金融势头发展迅猛,移动支付用户比例成倍增长,尤其是在远程支付方面,2013年的远程支付的用户比例为13.3%,2014年则达到了37.8%。

这也显示出了手机银行业务的巨大发展潜力。该报告预测,2015年个人手机银行将出现爆发式增长,用户比例将达24%,超过4成的用户将通过手机银行购买理财产品。

该报告还指出,中国电子银行业务连续五年呈增长趋势,2014年个人电子银行用户比例为43.1%,同比增长7.2个百分点。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总经理季小杰认为,2014年电子银行领域最突出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网络金融高歌猛进,直销银行陆续上线,银行系P2P逐渐被大众认可,微信银行服务深入人心,创新型产品不断涌现,移动金融快速发展,电子银行业正在进入精细化客户管理时代。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樊爽文指出,一年多来,金融领域最引人瞩目的话题是互联网金融,其中包括互联网支付、P2P网贷、股权众筹等各种新业态,在业界讨论得广泛热烈,实践得红红火火。经过充分的讨论和实践,虽然有关各方分歧依然不少,但共识越来越多。其中主要的共识之一,就是无论在哪种业态下,都必须最大限度地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显然,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资金安全是金融行业的职业操守和准则。然而,无论是从用户的体验还是系统的设计方面,安全和风险控制仍然需要引起相关机构的关注。《报告》显示,有72%的用户认为网上银行仍然是最安全的电子银行渠道,远高于其他电子银行渠道。

电子银行论文第7篇

关键词:电子货币 中央银行 货币政策

一、电子货币的概念和种类

(一)电子货币的概念

截至目前,对于电子货币尚没有十分确切的定义。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标准,电子货币是指零售支付过程中的支付手段,借助于各类销售终端,通过公开网络,产生的一种储值产品和预支付机制。

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也可以把电子货币理解为:它是一种依据当事人之间的约定而使用的,以电子数据为存在形式,以法定货币单位为计算单位并能够兑换成法定货币的电子支付结算工具。

(二)电子货币的种类

1.账户依存型电子货币。账户依存型的电子货币是指以特定账户为载体,只能在不同账户中流动的电子支付结算货币。这类电子货币不能脱离账户而独立存在,只能在账户间流动,因此不能像现金一样直接由所有者掌握和支配并进行直接支付,而只能在账户管理者的协助下用于转账结算。

2.现金型电子货币。现金型电子货币不像账户依存型电子货币那样必须信赖于银行账户而存在,而是像现金一样由使用者直接控制和掌握,在实际使用中也可以像现金那样用于直接支付,这种电子货币比账户依存型电子货币更类似现实货币。根据其赖以存在的技术环境的不同,现金型电子货币可分为IC( Integrated Circuit)卡型电子货币和网络现金型电子货币。

二、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的挑战

(一)对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挑战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措施的总和。不同经济条件的国家必然会实施不同的货币政策。同一国家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其环境也会发生较大变化,因而也会采用不同的货币政策。这就是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电子金融市场的开放性,全天候和无地域限制,使得电子货币全球化。网络银行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瞬间使巨额资金从地球的一端传到另一端,大量资金的突发性转移会加剧金融市场的波动,而网络快速传递的特性会使波动迅速扩大。所以,货币政策难以独立。

(二)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货币垄断发行权的冲击

一般而言,各国的货币都是由其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垄断发行,中央银行对货币的垄断发行权是一国货币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实质上就控制了基础货币量,进而影响到长期利率、短期利率等其他经济指标。正是由于垄断了货币发行权,才使中央银行有可能成为商业银行的银行,并对国民经济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但是,电子货币的出现冲破了中央银行的货币垄断发行权,使传统法币在流通中被电子货币所部分替代。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的电子货币是由其他金融机构甚至是非金融性的经济实体所发行。

(三)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铸币税的影响

所谓铸币税是指中央银行从货币的发行和铸造中所获得的收入,即货币的面值超过生产成本的那部分收入。铸币税是中央银行收入的核心部分,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电子货币即便只是逐步取代法币,对于有庞大预算赤字的国家也会形成相当大的压力。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预测,电子货币在流通条件下可能导致铸币税收人减少占GDP的比重,同时,铸币税收入是弥补中央银行操作成本的最主要资金来源,铸币税收入的减少将严重削弱中央银行的经济基础,进而间接影响其调控一国货币政策的独立地位,以及实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其现金使用的范围更为广泛,中央银行的管理成本比较高,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收入及其独立性的影响将更加突出。

三、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电子货币对货币定义的影响

货币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原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交换的扩大,货币形式又不断地演进。在金融电子化的推动下,货币出现了新的形态,如信用卡、电子货币等,这是一种依托全球和网络银行产生的虚拟的无货币实体的数字符号。网络货币是货币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存在形式。网络货币随着网络银行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网络银行的发展而发展。这对传统的货币内涵将产生深远影响。电子货币的发展使传统货币观对货币用途的界定有了改变,传统货币观对货币不同用途存在确定的相当稳定界限,而电子货币的发展将打破这种界限,对其进行冲击。

(二)电子货币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1.货币需求动机界限模糊。对货币需求的分析是从货币的不同用途来分析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无论是在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划定的界线为持有货币的不同动机,还是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中表现为不同财富结构和各种资产预期收益的机会成本的组合,传统的货币需求理论都假设货币在不同用途之间存在确定的界限,而且这种界限是相当稳定的,各自影响的因素也是完全独立的。然而,网络银行的发展使得这种界限的划定变得非常困难。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不同用途的货币之间转换十分容易。借助于发达的金融创新工具,人们在需要货币进行各种交易时,流动性的需求可以立即被满足。电子货币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各种不同用途的货币的转换成本,使处于不同动机的各种货币需求之间的界限也就越来越模糊。

2.货币投机性需求增多。在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中,货币、债券和股票的预期回报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也会因电子货币出现后强大的流动性不断缩小。可以预见,随着网络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和电子货币的普及,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会日益增大。

3.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利率波动加剧。网络银行和电子货币的发展对货币的流通速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货币数量论,电子货币的替代作用使得利用现金进行交易的次数减少,因而对传统货币的需求减少。一方面,流通中通货的减少加快了货币的流通速度;另一方面,电子货币在信用创造方面的作用,又使得对货币的需求处于不稳定状态,导致利率波动。根据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与利率直接相关,利率的波动反过来又导致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无论认为货币流通速度的稳定与否,现代化的网络支付体系和电子货币的出现则加快了货币的流通速度和加剧了利率的波动。因此,增大了货币需求量的计量难度。

(三)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1.基础货币。当电子货币作为新的现金货币形式加入到基础货币行列时,则可能使得基础货币虚拟化,从而减少流通中的通货。对于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各国法律都有明确的规定。而对于电子货币余额是否要求一定比例的法定准备,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大多数国家对电子货币余额无准备金要求,但也有一些国家,如日本则要求发行者缴纳相当于其发行的电子货币余额50 %的准备金。但总的来看,电子货币有减少法定准备金的趋势。另外,由于网络技术的运用大大降低了银行进行资产转换的成本,银行可充分利用电子货币的高流动性,满足特殊情况下出现的流动性不足问题。在超额准备的存款利率不变或降低的情况下,作为银行为应付流动性而自愿持有的超额准备金将会降低;反之,则根据由此带来的机会成本与资金运用的收益进行比较抉择。

2.货币乘数。基础货币是货币供给的源泉,货币供给量可以数倍于基础货币,我们称这个倍数为货币乘数,它可以表示为:m =1 + krd + e + k + t・rt

rd: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由中央银行决定;Rt: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由中央银行决定;E:超额准备金率,由商业银行决定;T: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比率,由社会公众决定;K:为现金与活期存款比率,由私人部门―包括个人与公司的行为决定;

由此可见,货币乘数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共同决定的。大多数国家中央银行的主要资产是通货。首先,电子货币对通货的大规模取代,势必使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大为缩减。其次,超额准备金的持有会降低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减少利息收入。电子货币的发展使社会公众的现金使用量减少,从而使商业银行能够减少超额准备金的持有量,因而e 会呈减少趋势。最后,人们不断增加电子货币的持有量而减少现金的持有量,导致k 不断下降,而受定期存款利率的影响。电子货币中贷记卡等信用货币的使用,会减少人们对活期存款的需求。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息收益,人们将更多地选择定期存款,使t呈上升趋势,由于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短期内货币乘数不会产生太大的变化。

四、结语

电子货币的出现是信息革命的产物。电子货币的产生和流通使实体货币与观念货币发生分离。真实货币演变为虚拟货币,是新技术革命和网络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有效地解决了市场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费用”的问题。网络和电子货币的出现加快了市场全球化,加强了全球经济的联系,人们通过网络和电子货币可以更快更省地处理经济事务,所有的这些都大大降低了信息搜寻成本,减少了交易费用,节余了更多的社会财富,提高了资源化配置的范围和效率。

与此同时,我们应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的挑战以及对相关货币政策的影响,从而使电子货币朝有利于金融稳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颖.电子货币发展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影响的思考[J].

广东经济,2009(7).

[2]陈颖.电子货币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研究[J].广东工业大

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

[3]韩留卿.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影响研究[J].河南金

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5).

电子银行论文第8篇

关键词:电子银行业务;商业银行;运营;作用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一、引言

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范围内的金融行业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近些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已经逐渐消退。我国的大量商业银行的运行已经再次步入了正常的轨道,发展速度也不断加快。在所有的商业银行都步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之时,其竞争就再一次加剧,使得很多商业银行开始尽最大努力去降低银行的成本来实现银行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加大银行业务的利润与开发新的金融业务与产品都成为了各大商业银行的重要竞争手段。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电子银行业务就应运而生了,正是电子银行业务,对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这就使得许多金融业界人士将目光锁定在了电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运营的影响与作用之上,本文所研究的电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与作用也就因此而具有了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

二、电子银行业务

1.电子银行业务的定义

所谓的电子银行业务,就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柜台业务的新兴的银行服务手段。在电子银行业务当中,银行的客户不再需要去固定的银行柜台上进行业务的办理,可以以电脑、手机、电话或者ATM等银行电子终端进行所需业务的办理。使用电子银行业务,客户的转账汇款业务以及基金、保险与国债的网通、网上消费等一系列金融业务的办理都会方便许多,也正是因为如此,电子银行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广大银行客户所接受。

2.电子银行业务的分类

电子银行有许多种,像我们平时所熟知的网上银行与手机银行、自助银行都属于电子银行范畴,另外,电子银行中还包括企业银行与家庭银行。下面就对大家可能不尽了解的家庭银行与企业银行做下简要的介绍。

所谓的家庭银行,一般来说,其主体为电话银行。以家庭银行所用的基础设施不同进行分类,家庭银行可以分为分别以电话与视频终端为基础设施的银行,就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家庭银行还是以电话银行为主的。家庭银行,顾名思义,就是可以在家里进行银行相关业务办理的银行,使得客户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之下完成想要处理的银行业务,具有很大的便捷性,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使用与认可。

所谓的企业银行,与家庭银行大同小异。银行的企业型客户可以在企业内部,也就是办公室内,运用计算机或者电话等终端进行银行业务的办理。主要方法是利用互联网将办公室网络与银行的业务处理系统相联系,发出指令使业务进行办理。

三、电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运营的影响与作用分析

电子银行业务从产生到现在,其发展与普及速度十分迅速,这也就证明了无论是对于客户来说,还是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电子银行业务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下面,我们就来对电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运营的影响与作用进行分析:

1.电子银行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有着促进作用

所谓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指一个企业在其生存与发展的过程当中所形成的一种能力,正是因为这种能力,才能使其打败同行业内的竞争对手而获得相对丰厚的经济利润。而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其核心竞争力的内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非凡的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高端人才的储备量、企业文化的成功建立以及与时俱进的商业银行运营机制与管理体系。进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发,不仅是丰富企业金融产品的举动,更大力推进了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全面提升。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其不断地深入到我国的金融行业当中来,而电子银行业务正是金融理论与信息科技相结合的最佳产物,也是行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表现。正是因为这样,电子银行业务相对于其它的传统柜台业务来说,具有了更高的创新理念与科技含量,使得商业银行的运营机制在科学创新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电子银行业务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而发生变化,业务内容更加丰富,操作更加便捷等等,这是传统银行业务所不能及的。因此,电子银行业务对于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性作用。

2.电子银行业务可以刺激商业银行客户数量的增加

电子银行业务是客户所迫切需要的,商业银行只有顺应的广大客户的需求,才可以拥有稳定的客户群,实现经济利益的增长。从企业型客户的角度来说,在互联网火热发展与高新科学技术不断升级的今天,更多的客户认识到,电子化自动化的新型科学技术可以使得企业的生产流程得到改进,更可以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使工作效率不断增高,企业的经济利益可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实现最大化。而企业的商务行为与银行有着很大的关联,用科学技术来改变电子商务行为已经成为了许多一流企业的共识,所以说,电子银行业务是他们的迫切需求。在金融危机过后的新一轮的商业银行竞争当中,电子银行业务将成为其扩大客户群与稳定客户群的重要手段。从个人客户的角度来讲,在金融市场不断发展与变化的今天,个人客户对于银行的基金证券等业务都提高了更高的要求,综合性的电子银行业务就具有这样的综合性,使个人客户接收到品种更多,内容更加丰富的金融服务。

3.是商业银行应对外资银行的重要举措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出现在了我国的金融市场之上,并且拥有了进行人民币金融业务的权利,这就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外资银行具有更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与资金实力,这就使得我国的商业银行在高端客户市场中不占有优势。而电子银行业务重视电子化的业务手段,哪个银行进行了电子银行业务的深入与发展,就可以在竞争中获得主动权,电子银行业务已经成为了与外资银行争抢客户群的重要手段。我国的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电子银行业务的重要性,正在不断丰富电子银行业务内容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创造良好的电子银行品牌,占领市场份额。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电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运营的影响与作用为题,对电子商业银行的定义与分类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电子银行业务的三点作用。希望以此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对于电子银行业务的重视,切实提高电子银行业务水平,获得与稳定更多的客户,实现商业银行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