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兰亭序的作者是谁

兰亭序的作者是谁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8 15:25:41

兰亭序的作者是谁

兰亭序的作者是谁第1篇

“神龙本”

所谓“神龙”,实际是武则天与唐中宗李显均使用过的年号。现藏北京故宫的《神龙本兰亭》,在其画心右上角有“神龙”半字印章残留。故而此帖被命名为“神龙本”。关于“神龙本”的作者,习惯上,大家认为是唐太宗时期著名的摹字人冯承素。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元代郭天锡,他认为此卷摹本可能是冯承素所勾摹。但是他的口气并不肯定,他并没有肯定此卷《兰亭》就一定是冯承素作品,只是在文字中留下了“此定是唐太宗朝供奉榻书人直弘文馆冯承素等奉圣旨于《兰亭》真迹上双钩所摹”。一个“等”字很明确地说明郭天锡的语气并不肯定。

但是这种并不肯定的语气,在元代项元汴那里则变成了确定。项氏直接在此卷神龙本兰亭上题跋说:“唐中宗朝冯承素奉勒摹晋右军将军王羲之兰亭禊帖。”项元汴将此卷的作者坐实为冯承素。而实际上,冯承素是太宗朝的摹字人,与中宗朝关系不大。退一步说,如果冯承素在中宗时期还健在,怕也是老眼昏花,不堪勾摹一类的费眼工作。项元汴此处无疑是把冯承素和神龙年号联系起来,将冯氏附会为中宗朝人。但是,项元汴是明代画收藏大家,今天我们在博物馆中看到的名书名画,有很多都曾是他的收藏品并钤有“天籁阁”藏印。正因为项元汴的名声,后人以讹传讹,索性将《神龙本兰亭》归在了冯承素名下。

《神龙本兰亭》勾摹精良。摹字人基本遵从于原作的细节,将原作的细节之处呈现出来。比如“q”与“t”中用笔的分叉;比如“暂得于己”中“暂”字中的贼毫(指书法用笔的劣锋);又如“每揽昔人兴感之由”中的“每”字中长横笔画与其他笔画颜色的不一致等这些细节,确实都反应出了摹字人在复制《兰亭序》真本时的忠实于原作。

但是,关于《神龙本兰亭》是否绝对服从原作的呈现形式,历来学者都有不少讨论。比如美术史学者陈振濂的观点:既然此本肯定是唐代内府作品,那么,摹字人在摹字时,必然会迎合皇帝的口味,在忠实于作品原貌的同时,将唐人时风穿插其间。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此外,若对比不同版本的《兰亭序》临摹本,我们也会发现《神龙本兰亭》上的很多细节,确实是值得推敲的。比如,文章中“不知老之将至”中“不”字的右侧,有一个“僧”字。这个字,在《神龙本兰亭》中并没有出现,而在《定武本兰亭》中则清晰可见。宋代苏轼以为,这个“僧”应当是通假字“曾”,置于此处与上下文构成“曾不知老之将至”。因此,这个“僧”字,当是王羲之对文稿修改时的手笔。不过这一说法已经被,现在主流观点认为,此“僧”字是王羲之后人,南朝王僧虔的单字署押。

如果这一说法确定无误,则说明《兰亭序》真迹在南朝时代经由王僧虔署押,待到真迹进入唐太宗内府时,这一“僧”字是存在于原作之上的,可现存的《神龙本兰亭》上并无此“僧”字。

虽然,目前这个问题还无法解释清楚。但是这起码能够说明《神龙本兰亭》虽然精良,但摹字人在复制这本《兰亭序》的时候,多少还是对原作做了一些修改的。

“定武本”

《定武本兰亭》的存在,显然为《神龙本兰亭》的鉴定提供了横向参考比对的图像资料。《定武本兰亭》是《兰亭序》现存版本中,规模最庞大、版本最复杂的一个分支。《定武本兰亭》又称定本兰亭或定州兰亭。这些别名与定武兰亭一样,都是以地名称之。相传,定武兰亭是在唐太宗年间,太宗命令工匠根据“初唐四杰”之一的欧阳询摹写的《兰亭序》,刻字上石。

然而,唐末五季,辽太宗耶律德光攻入汴州,将这块兰亭碑刻掠夺北还。此后,耶律德光病死杀胡林。契丹人匆匆北还,将此碑留在了河北真定的杀胡林中。真定是北宋河北西路真定府路的首府,地处河北,靠近河南安阳(安阳当年叫相州,也属于河北西路的行政管辖)。唐时,真定叫“义武军”。宋太宗赵光义登基后,为了避讳而改名为“定武军”。也正是因此,定武兰亭方才得名。

宋代建立后,此碑一直在定武军而不被人关注。仁宗庆历中,一个叫李学究的人发现了它,此碑进入李学究私藏,方才重新回到世人的视线中来。李学究去世后,其子为了还债,而将此碑抵押。此碑又进入真定府库之中,成为公财。不久,神宗熙宁中,薛向任担任真定帅臣。他早打听到定武石刻在真定府库中,很想将其纳入私囊之中。他的儿子薛绍彭是北宋时期与米芾齐名的书家。他请工匠将定武兰亭原碑重新翻刻成新碑。然后,他将原碑盗出,新碑放入府库。为了区别新旧两碑,薛绍彭将原石上的五字(湍、流、带、右、天)凿损。

原碑历经神宗、哲宗和徽宗统治前期,一直藏在薛绍彭之手。徽宗大观中,蔡京任相。他发现府库中的定武兰亭石刻是个赝品,几经调查发现原碑在薛家手中。薛家人无奈,只有将原碑献出。此碑才最终回归国家府库。但是,五字已损,已经无法修复了。

徽宗末年,金军南下。宋徽宗禅位给儿子钦宗皇帝。此后他一路南逃去了扬州。而这块石碑依旧留在汴梁。有研究称,此碑后被镇守汴梁的宗泽送到了扬州,交给了徽宗。但这种说法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宗泽在金人南下时,身处河北磁州。他后成为东京留守兼开封府尹,那是在赵构在河北相州建立河北兵马大元帅府之后的事情。具体时间是从1126年至1128年七月初一。因此,他从汴梁将此石刻送到扬州,怕是不实之词。

不过,这块碑确实辗转去了扬州。靖康二年、1127年春天,赵构在河南应天府称帝后,一路南逃去了扬州,获得此碑。1129年2月,金军耶律马五率领骑兵五百人轻取扬州。宋高宗败逃得太匆忙,此碑无法运走,便被内臣藏于扬州石塔寺的井中。宋人本想来日收复扬州后再取回,但是此碑却因此丢失。至于此碑究竟是被金人所得还是被流亡百姓得到,抑或已经被破坏,这都不可知了。

以上,便是定武兰亭石刻流传的情况。

以定武兰亭石刻为基础的兰亭拓片,都可以归属于定武系兰亭。但是,这一系兰亭,又因为五字的人为损坏而分成不同版本:五字未损本、五字损本。简单说来,薛绍彭损坏原石前的所拓的应该是五字未损本,而被破坏后的版本则是五字损本。但是,因为石头自然风化的原因,在薛绍彭破坏兰亭之前,定武石刻兰亭已经有九字受损(亭、群、列、幽、盛、游、殊、古、不)。因此,定武兰亭的拓片中还有“九字损本”的说法。最先发现这一情况的是宋代的桑世昌。

现在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定武兰亭五字未损本只有元代吴炳所藏的“吴炳本”。但是,“吴炳本”却并不是定武石刻的最初形式,此本虽然五字未损,却制作并不精致,与原刻有一定差距;五字损本只有赵孟\十三跋的独孤本兰亭和柯久思的定武兰亭真本。这其中,赵孟\十三跋又称为独孤本。因为有赵孟\的十三跋,所以有的书上也称之为“兰亭十三跋”。此本原藏赵孟\的朋友僧人独孤淳朋处。此本现藏日本,是历代公认的定武兰亭精品拓片。入清之后,嘉庆十二年,此本遭遇火灾而被烧残,仅存残纸三片。

“虞世南本”与“褚遂良本”

《虞世南本m亭》《褚遂良本兰亭》与《神龙本兰亭》同属《兰亭八柱帖》。《兰亭八柱帖》成帖于乾隆时代。实际上,乾隆早年对兰亭并没有多少兴趣,但是他对晚明董其昌的书法很有兴趣,一直在学习董其昌的字。董其昌是追随二王流派的中国古代书法正统帖学传承者。他不擅大字,但是小字行、草书基本就是脱胎于赵孟\,上溯至魏晋二王风格。董其昌将自己所临写的传为柳公权的《兰亭诗》刻入他的《戏鸿堂法帖》。乾隆很喜欢董其昌临写的这套《兰亭诗》,他自己一生所临写的与兰亭有关的书法作品中,有近一半是《兰亭诗》文字。因为他对董其昌临写《兰亭诗》的喜欢,直接导致了他对于兰亭文化的痴迷。此后,他将自己完整临写的《兰亭诗》,董其昌戏鸿堂刻的传柳公权刻兰亭诗等《兰亭诗》系统文字,以及虞世南、褚遂良和冯承素所摹写的《兰亭序》共八卷,以八卦之名进行分类编号,这就是清代内府著名的《兰亭八柱帖》。之所以称之为《兰亭八柱帖》,是因为,乾隆将这八种兰亭文字刻在圆明园文源阁的八根石柱上,并称之为“兰亭八柱”。圆明园被毁后,1917年,兰亭碑以及碑亭石柱被移到北京中山公园的兰亭碑亭内。石刻而来的拓本,就被称之为《兰亭八柱帖》。此帖的最善本现藏在北京故宫。

《虞世南本兰亭》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本经科学检测,可以肯定是唐代白麻纸所写。因此,大多数人认为此帖是唐代作品无疑。但实际上也未必真的如此。宋代人若用唐代白麻纸来写,起码纸张确实是真实的,但是断代则出现了唐宋之差的问题。

《虞世南本兰亭》最早被董其昌认为是褚遂良所写,但此后他又改口说此卷是虞世南所写。他在题跋中说“此卷似永兴所临”。永兴就是虞世南。董其昌的口气并不是十分肯定,用了“似”字。但是后来人以讹传讹,就认为此卷就是虞世南版本了。尤其是乾隆皇帝,他对此卷是虞世南本深信不疑。他甚至在卷后的拖跋上这样写道:“此卷经董其昌定为虞永兴摹,以至于褚法外别有神韵也。”这段文字中,乾隆自己都觉得此本笔法与虞世南不同,可他宁可相信董其昌,也不愿意对如此明显地笔法不同而提出与董其昌相反的鉴定意见。

清代的翁方纲和现代的启功,都对乾隆这一既定说法保留意见。尤其是启功先生,他不认为此卷是虞世南所写,他怀疑此卷应该是宋代人用唐代白麻纸临摹定武兰亭所成。

尽管此卷尚有争议,但今人多是约定俗成地将其称之为虞世南本兰亭。此卷还有两个别名《张金界奴本》和《天历本》。张金界奴是是元文宗时期的官员,在此本兰亭末尾有“臣张金界奴上进”的字样,因此得名《张金界奴本》。此本卷首又有元文宗的“天历之宝”印玺,因此又被称作《天历本》或者《天历兰亭》。当然,张金界奴本和天历本这两种称法是要比虞世南本更科学。

褚遂良本与虞世南本一样,也是作者归属并不明确,或者是有争议的作品。最早将这幅作品与褚遂良之名挂钩的是宋四家之一的米芾。

米芾在这幅作品背后题跋说,唐代褚遂良摹本兰亭很是珍贵,当时很多人都很想得到。很多唐代摹本的兰亭都被人附会为褚遂良本兰亭。宋代距离唐代不远,这种文化现象还在持续。米芾因此在卷后题跋诗中讽刺这种文化盲从的风气。其题跋曰:“后生有得苦求奇,寻购褚摹惊一世。寄言好事但赏佳,俗说纷纷那有是?”但是,他并没有在题跋中将此卷作品的作者就定位给褚遂良。谁知,后人不了解米芾诗中的本意,就将此卷的作者定为褚遂良了。据米芾的《书史》记载,他经由苏舜钦的后人,得到过褚遂良本兰亭。不过,米芾却没有说自己的那本兰亭与这本兰亭是否同一本。

因此,乾隆兰亭八柱第二的褚遂良本,很有可能作者也不是褚遂良。

那么《褚遂良本兰亭》的作者究竟是谁?启功先生一家之言以为,此本兰亭以及其卷后米芾题跋所用纸张相同,考察他们的用笔风格,米芾题诗的内容以及米芾本人作假的情况,此卷的真正作者很有可能是米芾。他正是要用这种方法――自己作假,以假乱真,来讽刺和告诫那些对褚遂良本盲从的人不要轻易上当。

兰亭序的作者是谁第2篇

(南京中医药大学 文化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46)

摘 要: 鉴赏书法与学习书法有关密切关系,也是写好书法的一项基本功,我们在鉴赏书法时,应注意对篆、隶、楷、行草历史上不同阶段书体的不同变化。文章以王羲之书法的鉴赏为个案,提供了一个鉴赏书法的完全方案,以供后之学之备。

关键词: 书法鉴赏;碑贴;王羲之

中图分类号:J292文献标识码:A

How to Appreciate Calligraphy and Inscription

XU Chang-zhao

有人提问,如何欣赏书法?我想欣赏,必须触及书法的真伪优劣和有无错字等问题,因此我认为欣赏,就是鉴赏。知识从实践中来,不识字怎能写字?不能辨别字的优劣,胸中无数,怎能写好字。所以写好字与鉴别书法,有联带关系。怎样提高鉴别能力(欣赏水平)?要对书法下点基本功。否则,不能识别书法的真伪优劣和错别字,就谈不上欣赏。

这里谈鉴别书法,主要谈鉴别碑帖上的书法(简称碑帖)。因为古人的遗迹,大都在碑帖上,墨迹甚少,审鉴各时代的碑帖,要从篆隶正草多方面着眼,由于各个时代的书法,各有它的风貌特点,表现在各种字体上。不宜孤立地看一种字体。

概观我国书法的发展经历,更能鉴别名家书法的真伪优劣。王右军是大家认为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对他的《兰亭叙》、他的法帖价值,论辨已久。

一、鉴别书法,写好字,二者互为影响,有联带关系

不识字,怎能写字。不能辨别书法的优劣,怎能写出好字。欣赏书法,首先要鉴别它的真伪优劣,有无错字?否则便是以耳代目,随声附和,等于闭着眼睛欣赏。

有人说,字的好坏,由我喜爱与否而定,没有标准。正如黄山谷所说,“女好无定姿,悦目即为姝”。就是说,不能鉴别书法的优劣,正和不能辨别女性的美丑一样。唐孙过庭在《书谱》里早已讲过:“吾尝尽思作书,谓为甚合,时称识者,辄以引示,其中巧丽,曾不留目,或有误失,反被嗟赏”。可见不能识别书法好歹的,古已有之,不自今日始。

鉴别书法,固不能用秤斗衡量,但不是没有规范准则可据。公认的规范准则,是经过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不是个别人凭空制订的。

如鉴定古人墨迹,先要审察纸质纸纹、墨色、印章、印泥等。对字的笔法结构落E,更要精细观察,还要找同一人的其他作品,对照比较,才能确切判断它的真伪优劣。

我国书法,源于六书,不应该写错字别字。学书法的人,总得学点基本功。积点划成字,审察点划,极关重要。其次是结构。有的字合几部分构成,每个字有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没有不可分析的。每一点划写得完善,有起有讫,善始善终,起笔先用笔尖着纸,收笔要使笔尖最后离开纸面。字的各部分,都写得完善,就整个字看,基本上要横平竖直,黑白相当,(计白当黑),这样的书法,便可说符合书法的基本规格。否则草书写来狂怪脱体,使人不认识。如把胡乱涂抹的字单独提出,时过境迁,连他本人也不认识,根本不成其为书法了。书法如缺乏基本功,不仅不会运用书法要诀:“画中笔锋,正中用意”(张廉卿语)更难做到“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二、鉴别碑帖

(一)碑和帖是有区别的,古代记叙事迹,表彰功绩等石刻,谓之碑铭墓志。但不是所有的石刻,皆称为碑,如石鼓文,摩崖题名等,历来认为与碑铭有别的。

帖,在古代所指尺牍、书疏、名帖、请笺而言,后来把简帖上的墨迹摹刻在石上或木上,再用墨或朱榻在纸上,使墨迹得到流传,供人临摹欣赏,便谓之帖。如淳化阁帖、十七帖及其他丛帖、字帖等。

(二)鉴赏碑帖贵精细,不宜粗心大意。辨明碑帖的真伪优劣,固然要有上述的鉴别字迹的经验,同时还要多参考前人关于碑帖的著作,如《校碑随笔》、《石墨镌华》、《集古录》、《金石录》、《艺舟双楫》、《广艺舟双楫》、《寰宇访碑录》等,这类参考书较多,不胜列举。更重要的,还要多找同一碑帖的其他拓片、版本,对比参考,这样评定真伪优劣,更有把握。

(三)鉴赏历代碑帖,力求见多识广,否则不能知道我国书法发展的概况。写字所用的工具(纸墨笔等),制作方法及原材料,古今不尽相同,影响书法的写作:而书写姿势,蹲着写、跪着写,站着写,坐着写,方式方法不同,效果也不一样。碑帖的工具材料技术,也大有讲究,精粗不一,拓木的优劣,就不相同。碑帖的本,最好的也得下真迹一等,究不同于墨迹。碑帖屡经摹仿翻刻,片加工可以变为墨迹,以充真迹,如将这种真迹,重新刻在石上或木上,又可为本,真伪就难分辨。旧时代有人说:“碑帖是黑老虎”买碑帖的人往往受骗上当,正因为此。

千百年前的古人字迹,能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不等于现代人墨迹的影印本。唐以前的古迹,大都经过工书法者的摹仿翻刻或修补加工而来。我国书法的兴旺发达,源远流长,不应简单地归功于少数几个名家,实际是由于历代精工书法和书法爱好者,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多方努力的结果。汉碑大都不署书者姓名,而古代无数擅长书法者,字迹又没有流传到现在,也有少数工书法的人,被其他事业或政治地位所掩盖,甚至为时代所埋没,成为无名英雄。用现代通俗的话来讲,在书法领域,也该有群众观点,不要头脑简单,迷信名家,因为传说的古代名家,书法真迹,早已不存在。后人往往以误传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硬指张三所书为李四的真迹,与实事求是的精神背道而驰。

(四)审察各时代流传下来的碑帖,宜从篆隶正草各方面着眼,不应囿于一隅,拘执一体,孤立地率下论断。书法既是一种文化艺术,与各体之间有相互关系,且与同一时代的绘画、雕塑、文学诗歌、音乐等互为影响,更不能与政治无关。每个时代的书法,总是有它的时代风格,所谓风格,不能离开笔法结构,凭空想象得之。书风文风,反映社会风气,是极自然的现象。我们尽可能的多看各时代的碑帖,(能选临各体更好),观摩它们的特点,这样便能心明眼亮,胸中有数。

个人对古代各体书法的粗浅看法,就篆隶正草分述如下:

篆书:汉代沿用秦篆(小篆),秦篆如《绎山》、《琅琊》、《会稽》等石刻,现在只有翻刻本,有的原石,只存部分残字。石鼓文现已公认为秦篆,已残缺,清嘉庆18年拓本只余二百九十二字,有翻刻本,影印本,形神与原拓有距离。汉篆定型于许氏说文,但又不完全受它的局限约束,今日可以看到汉碑篆书,有《袁安碑》等以及许多汉隶书碑的碑头。三国时魏有《三体石经》其中有大、小篆,吴有《天发神谶》、《禅国山碑》。《天发神谶》,形体笔法,有独创性,棱角特别,原石已毁,有翻刻本。翻刻石,现存于南京长江路292号西花园(煦园)壁间,究不能与原刻相比。

晋朝篆书遗迹极少,魏晋皆是经过宫廷事变,篡夺政权。取得王位后,收揽一批文人学士,世族子弟,巩固权位。晋武帝立书博士,设弟子员,教习书法,提倡实用书体,注重体约笔简,文人之间书札来往,讲究笔墨,自必以简易相效,因此篆书不被重视了。宋、齐、梁、陈、隋,承袭此风,篆书遗迹也少发见。至唐朝始复有工篆书的书家,流传下来若干篆书石碑,有《碧落碑》(建于唐元亨元年,书者为谁,有争议,无法证实),元结撰文的《}台铭》、《}雒》皆有拓本传世。李阳水书《三记》、《先莹记》、《城隍庙碑》、《谦卦铁篆》。李氏篆书大部分瘦劲工细,影响后代。有人把他与李斯并称,称为二李。这仅说:秦、唐两代工篆书者,姓氏适相同。而决无人因此误解李阳水远师秦篆,墨守陈法,没有创造。

隶书:汉隶历来为学书法者所重视,现在能见到的还有几十种,其中有翻刻本,原石已毁的翻刻本,如《桐柏庙碑》、《灵台碑》、《华山碑》等不胜列举。原石仍存在,而另有翻刻的,为数亦不少,如《孔宙碑》、《封龙山碑》等。汉碑为大家熟悉而经常临摹的,有《礼器》、《乙瑛》、《史晨》、《曹全》、《李翕》、《韩仁铭》、《汉石经残石拓片》、《张寿残碑》。三国魏有《受禅碑》、《公卿将军上尊号奏》、《黄初孔子庙碑》。晚近出土的汉碑,如《三老扬君碑》、《张景牛碑》、《鲜于璜》等碑,字迹还保持原形,损伤较少。其他汉碑如《石门颂》、《杨准表》等列举不尽。

晋隶,有《大晋碑》、《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又再莅之盛德隆熙之颂》,约一千六百多字。还有碑阴,字也不少。其他晋碑,如魏末《王基断碑》字形较大,《荀岳》、《刘韬》等,字形较小,类似《大晋碑》。

唐隶,有唐玄宗所书《纪太山铭》、《文宣王庙新门记》(裴孝智撰裴平下丹并篆额)、《大唐元氏县令庞君清德之碑》。

以上三个朝代的隶书,每字可以放在八分格中,纵行横列字数相等的碑文,成为八分。个别的隶书与八分书,没有分别。前人对八分书的讲解,都只是一知半解,说不清楚,知道九宫格的人,便知道八分(米字格)。参考前东南大学丛书《中国文字学》(顾实著商务印书馆出版)便能得到启示。

把三个朝代的隶书,排比对照,便能看出风貌各殊,特别是晋隶与汉隶、唐隶明显不同。晋隶横划的起笔,转折处与竖笔的钩,常表现出峭利的锋棱。唐隶圆润工整,缺乏汉隶的质朴刚健的金石气,但后人学汉隶,临汉碑,也不免受唐隶的影响,邓石如、何子贞、钱泳等人的隶书,可作例证。

以上择要列举几个朝代的隶书,以便比较鉴别它们的异同特点。只是管窥一斑,不能概括无遗。西晋初期的隶书,有的仍保留三国魏隶书的遗意,尚未形成大体一致的晋隶风貌,如《任城太守孙夫人碑》 (建于秦始六年),《齐太公吕望表》(建于太康十年),笔法异于大晋等碑。

唐人隶书,亦由它的前朝隶书演化而来,正如康南海所说:“隋碑风神E朗,体格峻整,大开唐风”。注:(《广艺舟双揖》、《取隋十一》。)隋朝名碑正书(楷书)较多,仅有少量的隶书。如《修孔子庙碑》(隶书建于大业七年),笔法不类晋隶,已是唐隶之先导。

正书:汉隶是的正书,它的草书便是章草,在正书草书之间,有楷书,当时称为今隶,不脱隶书笔意。如钟繇的《宣示帖》、《还示帖》,曹植的《赠王粲》、《鹞雀赋》等。(此些帖已经后人翻刻加工。不完全是本来面目,只能说大体如是)。书法,不能背离社会的实用需要,必然逐渐由繁难趋向简易。它的发展史,既反映继承性,也反映创造性。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绘画、雕塑、文学诗歌、音乐都有创新,书法也不例外。康有为卑唐的论说,不是历史唯物者的观点。唐人的篆隶正草,都有新的风貌,比之以往各朝代的书法,显然有卓越的进步,对我国书法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单就楷书而言,已发展成许多书体,如虞(世南)、欧(欧阳询)、褚(遂良)、李(北海)、颜(真卿)、柳(公权),而另有近似某书家的精工书法者,无法计数,如苏灵芝、王缙书迹近似李北海,又如《唐大]福寺碑》(约780字)字迹近似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

这里所说的正书是狭义的楷书,即唐以后,宋元明清以来习惯所讲的真书,真书的草书为今草,亦称真草,广义的正书,包括魏碑、齐碑等在内,写法有多种多样。魏造像、北齐墓志,有极工整美观的,如北魏的《曹望》等造像,北齐的《气伏保_墓志》(武平元年)、《朱岱林墓志铭》(武平二年),已成为隋唐楷书的前趋。

篆隶正草,各有多种写法。同是正书,确有不同的形质,关于正书的初生、发展(成长)、成熟时间阶段,有不同的看法,不免发生争论,如能对同一书体,加以细致比较观察,也许能缩小分歧。

例如隋《甯K碑》(宁越郡钦江县正议大夫之碑,大业五年建),《大隋河东郡首山栖r道场舍利塔之碑》、《龙藏寺碑》、《苏孝慈墓志》,皆近似唐碑正书,而与三国魏《王绳武墓志》相比,显然有精粗之别,不能同日而语,由此可见,有人推想晋朝人的正书,即为唐以后的正书(真书)是不切实际的。

草书:鉴赏草书较难。关于草书的定义各人概念未必相同,我认为,就是简化草率写各体字的书法,便为草书。隶书的草书称章草,正书(楷书、真书)的草书称今草或真草。篆书也有写得潦草的,所以篆书也有草书。《阮氏积古齐钟鼎彝器款识》第四《乙亥鼎》,即为草篆。

隶书、正书有较多的石刻碑铭,造像流传在人间,古人的草书大都写在绢帛或纸上,不能经久不坏。既使经后人摹刻在石上或木上,大都走样,其中有不少伪作,因此鉴别草书的真赝尤难。汉隶的草书,为章草,已如上述。汉张芝的草书为章草,没有疑问。但淳化阁帖中有张芝的今草,阁帖的版本不一,有的版本,保持章草的笔意较多:有的版本,已多为唐人的今草笔法,所以要从历代草书,分辨时代风格,困难更大。刘延涛所著的《草书概论》(草书史的简略本)第22页说到张芝的书法,唐太宗王羲之传论云:“伯英临池之妙,无复馀r,故其书遗迹渺然,阁帖收有8帖,评者皆谓惟末一帖章草者近真云。于是端详张芝所书,是否即应为现在的今草(真草)?无法证信。

关于唐以前的草书,大都见于阁帖及智永的千字文等。兹不多论,唐朝的草书,今日可以看到的较多,如唐太宗的《屏风真草》(约近二千字)。孙过庭的草书,有《书谱》、《千字文》、《狮子图赋》、《景福殿赋》等,大家认定书谱为真迹,其余皆有疑问,《景福殿赋》更差劲。

怀素的草书,有《怀素自叙》、《圣母》、《律公贫道》、《论书帖》、《食鱼帖》、《四十二章经》、《大草千文》、《小草千文》、《怀素自叙》公认为怀素的代表作品,《小草千文》,前人称为千金帖,可供临摹。其实《律公贫道》、《圣母》等亦不差,后人学草书,无不以晋唐人的草书为本,其实晋人的草书帖,皆已v入唐人书的成分。下面还将论及这些问题。

三、怎样评鉴王羲之的法帖

据史书记载,自东晋以后有人特别推崇王献之书。由于羊欣从王献之学,谢灵运为献之之甥(谢灵运之母为王献之的侄女,实为外孙),皆以书显于宋,如邱道o、孔琳之、萧思话、薄绍之、王僧虔等,皆一时名家,莫不规抚子敬,故宋齐之际,世人几不知有右军。南史刘休传云:“高帝以休有思理,使与王僧虔对共监试,又元嘉中羊欣重王子敬正隶书,世共宗之,右军之体微轻,不复见贵,及休始好右军法,因之大行云”。后来梁武帝推重王羲之书法,唐太宗尤加赞赏,大量收集他的字迹,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者,一唱百和,提倡临摹王羲之书法,朝野成风,无异把王羲之书法树为典型。从现存的王羲之法帖看,可以从三方面来鉴赏。

(一)各种版本王羲之的行草书阁帖丛帖等。

(二)集王羲之书的各种碑刻,如《怀仁圣教序》、《兴福寺碑》(半截碑)、《孝侯周府君之碑》(周处碑)等以及王书的小楷《老子道德经》、《东方画赞》、《乐毅论》等。

(三)许多人临摹的《兰亭叙》、如定武本,颖上本、神龙本等。

就三项申说如下:

1、现存各种法帖中,王羲之的行草书,有无可认为真迹的?就《淳化阁帖》而论,自第6至第8卷,皆系王羲之的法书,实纯是宋朝人摹刻的。第7卷中显然有智永的字混杂在内。《淳化阁帖》数经辗转摹仿翻刻,有多种版本,已非本来面目。宋朝的《集古录》作者欧阳修,道德文章,为后人所尊重。他在《六一题跋》中,一再说到:“自唐末干戈之乱,儒学文章扫地以尽,宋兴百年之间,雄文硕儒比肩而出,独字学久而不振,未能比肩唐室”。按王羲之的字迹,传到唐初贞观年间,将近三百年,自唐贞观到宋朝大观又已467年,经过唐人所传下来的晋人书,不比刻在石上的碑文,埋在地下者,经久保存,原形少变损。宋人所见晋人书法,经过唐人加工,成为唐人书法。所谓宋人所收集的晋人书法,如《淳化阁帖》,自然只能在唐人所临摹的基础上,再加工摹仿翻刻,我们所看到的王氏真迹,又从《淳化阁帖》化身本中摹刻而来。到底还有几分王羲之书法的原形?不难理解,不少人认为《快雪时晴》,是王氏真迹,祝嘉已考证它不可靠,并说:“羲之墨迹,没有存在了,所有的都是唐人的摹本。”我认为祝嘉的见解,是正确的。

2、集王书最有名的,便是《怀仁集王圣教序》。其他集王羲之书的碑刻,有《兴福寺碑》(半截碑)、《孝侯周府君之碑》(周处碑)、《绛州重修夫子庙碑》、《华藏寺新建铜殿记》、《解州c池新堰箴》,其他如《集古梅花诗》、《双柏行》、《韩愈佛骨表》等,列举不尽。远在朝鲜有《麟角寺普贤国师塔碑》、《鍪藏寺阿弥陀如来造像事迹碑》。

这许多集王书,咸为唐以后的作品,其中有标明“集”字的。有的公然署王羲之书,连“集”字也不用。例如《周处碑》,碑文所傅记的周处是晋朝人,撰碑文的人是陆机王羲之书,依理可认为真迹。但明人赵子函(撰著《石墨镌华》者)认为此碑书法有右军遗意,同时提出不少疑问。这碑现还保存在江苏省宜兴县周王庙大殿内,经切实查考,为唐人所立,是假王羲之的书名。其他各种集王书,面目不同,皆为集字者凑合摹仿王羲之书体而成,大都不逮《怀仁集王圣教序》神气,可是怀仁所集王字,实为怀仁的书法,不能认为王羲之原迹。董其昌早已说过:.“为怀仁自运,故唐人说它是小王书”。近有人说:“《王圣教》是可靠的王羲之书法、没有人怀疑它有什么问题”,并认为《兰亭叙》中有几个字与《王圣教序》里的字迹一样,足证《兰亭叙》为王书真迹云云。殊不知《王圣教序》有多种翻刻本,其中有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下面,刻著“费甲铸摹”四个字的,怎能说《王圣教序》,没有什么问题?《王圣教序》,既非王书真迹,《兰亭叙》有个别字与它相似,怎能就认为《兰亭叙》,便是王书真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王羲之小楷,《乐毅论》、《老子道德经》、《东方画赞》、《黄庭经》等,其中唯《乐毅论》,曾摹刻上石,但到宋朝已焚毁,《晋乐毅论》。其余几种更谈不上是王氏真迹,可以摊开各帖对比观察,与《乐毅论》字迹,皆不相同,甚至同一帖,又有不同版本,无法判断哪一种版本为真迹。

3、怎样认识《兰亭叙》

十多年前,关于《兰亭叙》的论辨,已经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兰亭论辨》专辑,里面收集15位作者的文章,插图65件,对于我们鉴赏《兰亭叙》,研究中国书法发展史极有裨益。我们鉴赏字帖,必须就我们肉眼看到的实物,加以辨认。没有感性认识,谈不到理性认识。宋姜白石(《续书谱》作者)说:“所有《兰亭叙》何翅数百本,而定武为最佳,然定武本有数样,今取诸本参之,其位置长短、大小无不同,而肥瘦刚柔、工拙、要妙之处,如人之面,无有同者,以此知定武本虽石刻,又末得真迹之风神矣”(见《续书谱》、《临摹》)。有人说《兰亭神龙本》是真迹,已经考古专家唐兰论证,认为不足信。翁方纲认为《神龙兰亭》为宋人制作。

清朝乾隆五十年,江都汪中(容甫)得到一旧拓的《兰亭叙》,认为晋右将军会稽内史琅琊王羲之修G序定武本石刻五字不损本(那时已距唐太宗时代一千一百多年),并在题跋中写道,今体隶书,以右军为第一,右军书以修G序为第一,修G序以定武为第一,世所有定武本,以此为第一。在于四累之上,故天下古今无二”。附有冗长的论说,肯定为右军书的定武真本,非欧阳询所临摹者。后来此本《兰亭叙》帖,归端方所有。李文田题跋时,不仅否定它字迹的真实性,连文章的后半截(自“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以下),都认为后人加的。对《兰亭叙》有如此相背的看法,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郭沫若发表文章,同意李文田的见解,当然是根据他自己的识见、思考心得,不是出于盲从偏爱,并得到文物工作者史树清、王一羽、徐森玉等及其他书法爱好者的支持响应,提供不少补充论据。同时也有几位名家写文章表示异议,其中突出的论点,说“郭老受李文田之蔽”。首先抓住李文田在《兰亭叙》题跋中所说:“……古称右军善书,龙跳天门,虎卧凤阁,银钩铁画,故世无右军书则已,苟或有之,必与《宝子》、《龙颜》相近而后可”。李文田这种推想,缺乏根据,近乎臆断,自不可取,唯仅以此点,驳倒李文田,仍不能说明我们所见的各种《兰亭叙》,其中有王羲之的真迹原本,既使用《晋一日纸本尺牍》、《晋为世主纸本尺牍》及《永和13年霍君墓壁墨书铭记》等古物作证,也无法证明现在《兰亨叙》,即为晋人字迹。汪中所夸赞的《兰亭叙》,不是孤本,作者也曾有过。翻刻本,更不难得到,(在翻刻时经吴让之悉心校定,摹刻较精)。但对《兰亭叙》的版本,见得较多的人,皆认为汪中的题跋,出于主观偏见。汪中是有才学的人,而且精于六书说文金石。如学识不逮汪中,更鲜有不为兰亭神话所迷,故至今尚无人忍心轻易说:“有人受汪容甫之蔽”。

(四)个人见解:

唯物论者认为:“在人们思想方法方面,实事求是和主观主义是对立的,我看那一年都会有主观主义。一万年以后,就一点主观主义都没有呀?我不相信”在前,已有不少人发表关于《兰亭叙》的文章,十年浩劫之后,又看到论《兰亭叙》的长篇作品,引起书法爱好者的重视。主观主义者,古代有。实事求是者,古代也有。兹介绍几位不轻信传说,而能正视《兰亭叙》的古人,供读者参考。

分述篡《兰亭叙》的故事,《兰亭叙》的书法,《兰亭叙》文章内容三项如下:

1、萧翼篡《兰亭叙》的故事,不可信。

北宋是晁补之跋《兰亭叙》:始予幼时读《太平广记》,见唐太宗遣萧翼购《兰亭叙》故事,盖谲以出之,辄叹息曰,《兰亭叙》若是贵耶!至使万乘之主,捐信于匹夫……其老而将传,至从其子求书从葬,亦累矣;……则世将曰,此何足论诸信不信之间,士之行己,亦若是而已,按晁补之所说,信不信,由自己的操行来决定,正己而行的人,不会相信的。

南宋w彦l详叙攸关《兰亭叙》各种传说之后,接着写道:今人多惑野史之言,不知最为谬,历举七点,揭穿萧翼赚《兰亭叙》的不可信。其第六点说:“萧翼为御史,安得潜出关而朝野皆不知,至与僧为侍人,其谬六也。太宗开国之文君,不应赚脱一僧而取玩好,其谬七也”。

远在宋朝,已有人不相信赚《兰亭叙》的故事,后人为什么不可以头脑清醒,冷静思考,破除迷信。上面节录赵彦l的言论仅两点,全文详《云麓漫钞》卷六。

2、现世所见的《兰亭叙》,皆为唐人书,宋人书或为宋代以后之人所书,不应认为王羲之的笔迹。

我们现在目击的各种版本《兰亭叙》,如认为晋人书法,那就是说,晋人书法,经过宋齐梁陈隋到唐朝,没有变化,没有进步,没有创新,这是显然漠视历史发展规律的。有人说:唐朝总有一个《兰亭叙》的蓝本,否则许多人无从临摹。这种设想似乎近理。但事实往往与人们的主观想像不一致。各种《兰亭叙》摹本,皆无书者落款姓名,L说定武本为欧阳询的摹本,但薛稷所摹的《兰亭叙》,也注明定武本,如果当年真有一种固定的《兰亭叙》的本子,为什么其中文句有这么多的差别?欧阳询所书《姚恭公碑》,有一千二百余字,后人发见两种拓本,其中错漏一、二字,便认定它不是原刻。(拓本之一,推锋接战,克著奇功,误克为充字:另一本,右光禄大夫,脱漏禄字)。《兰亭叙》仅有324字,坡已指出其中改作之处有八,怎能还可认为它是从真迹摹下来的。改作之处:

(1)外寄所托,改作因寄所托。

(2)今所欣,改为向之所欣。

(3)岂不哀哉,改作岂不痛哉。

(4)良可悲,改作悲夫。

(5)有感于斯,改作有感于斯文。

(6)曾不知老之将至,误曾为僧。

(7)已为陈迹,误作以为陈迹。

(8)亦q今之视昔,q误作由。

现在流传的《兰亭叙》都是改作过的,仅颍上本《兰亭叙》,仍保存“有感于斯”,没有“文”字。薛稷《兰亭叙》本子及张金界奴上进的《兰亭叙》本子,还可看出若干处改作的痕迹。正由于当年没有一种固定的《兰亭叙》原本,临写人可以任意改作。董香光认为《兰亭叙》无定型,他赞赏柳诚悬书《兰亭叙》不落右军《兰亭叙》笔墨蹊径,古人有此眼目,故能名家。”。董氏书兰亭“皆以意背临,未尝对古刻一似抚无弦琴者,觉尤延之诸君子葛藤多事耳。” (《临G帖跋后》)。他又说:“陶九成G帖考,尚有以草体当之者,政不必规规相袭”(《临G帖题后》)以,上皆见《画禅室随笔》卷一。按陶九成即陶宗仪《辍耕录》作者,他看到的《兰亭叙》117种,其中流传到今日的有几本?草书《兰亭叙》有谁见过?陶宗仪是元朝人,元朝的字帖传到今天,已不多见,有人见到翻刻的或印刷本《唐摹兰亭》即自以为见到晋人真迹,岂非甘心自我蒙蔽!

3、《兰亭叙》后段的文章,是对修G宴叙唱反调。

叙是记叙。《兰亭叙》理应记载兰亭修G宴叙的事绩和与会者的思想感情。而现在的《兰亨叙》后半段,自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以下,不仅与王羲之的情操性格不合,也和东晋时代风尚相背,诋毁庄子学说(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明对修G宴会唱反调。李长路在《文物》上发表文章,将兰亭宴叙人的诗句,列表说明赋诗者的心情,不是抱有成见的人,当不至熟视无睹,无动于中。

《兰亭叙》有些文句,不易注解,正如李白诗里所说:“竹林七子去道赊,兰亭雄笔安足F”。如文中“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庄子》,内篇《德充符》有“孔子曰:死生亦大矣”,而《兰亨叙》里,引孔子的话,而不提孔子曰,在“死生亦大矣”之下,加上“岂不痛哉”,是什么用意?难道死可痛,生也可痛吗?如说生死皆可痛,岂非同一。《兰亭叙》里公然写明,“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是漠视我国传统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民族思想。孙中山为黄兴死后所撰挽联,即有“夷惠谁贤,彭殇谁寿”的名言。前清道光年间石蕴玉把《兰亭叙》的文章字句,全部改动,重新组织,书体仿范氏天一阁神龙兰亭本,字数不增不减。其中有“乐生痛死,所倦之妄也,欣修恶短,所察之诞也”的字句。石氏也是当年翰林进士之类人物。他在淳化阁帖祖本题识;“阁帖之传于世者,不下数十种,大半伪刻,即肃刻初,已不可得,况淳化祖本耶”。石蕴玉对碑帖的鉴赏,有一定的经验,他在帝制时代,无所顾忌,改组《兰亭叙》的文章,固然是文人的笔墨游戏,也正说明,《兰亭叙》在他的心目中,只是一种玩世文字,并非王羲之原作。

朱熹题跋《兰亭叙》:“淳熙壬寅上已饮G会稽郡治的西园,归玩顺伯所藏兰亭两轴,知所谓世殊事异,亦将有感于斯文q信。及览诸人跋语,又知不独会礼为聚讼也。附书其左,以发后来者之一笑。或q以笺奏功名语右军,是殆见杜德机耳”。按朱熹的意见:《兰亭叙》的文字内容及题跋人的思想混乱,所以说:“不独会礼为聚讼”。“杜德机”,见《庄子》内篇《应帝王》,是说杜塞德性机能的人,类似没有情性的木偶,指出当时题跋《兰亭叙》的人,误解王羲之的为人,是错误的,无知的。

既况《兰亭叙》是王羲之作品,文字的内容,极关重要。不同于他的《千字文》、《洛神赋并序》。《兰亭叙》应该反映当年G叙的情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但三百二十个字之中,有七个一字,五个怀字。在“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之下,又有四个怀字:“或取诸怀抱”、“q不能以之兴怀”、“不能喻之于怀”、“所以兴怀”。此外还有三个感字:“感慨系之矣”、“每揽昔人兴感之由”、“亦将有感于斯文”。其他还有说不尽的悲痛:“怏然自足、岂不痛哉”、“未尝不临文嗟悼”、“悲夫”,这是记叙文吗!文章在“信可乐也”之前,可说已经叙述了G叙的概况。而在“信可乐也”之后,是说些什么?读者无从切实体会,即使有体会,也是各不相同,所以朱熹览诸人跋语,不胜感喟,我们从小读四书,便知道朱子注解,其实朱子对老P学说,也有研究,并能挥毫,大字小楷均有遗迹石刻流传。他给《兰亭叙》的题跋,含蓄中肯,发人深思。

四、结语

一、本文前半部着重谈鉴赏书法与写好书法的关系,并简要说明写字的基本功。鉴赏各时代碑帖,应注意篆、隶、正、草各体书法,但例举同体字的不同之处,必然要提示实物证明,否则无法让读者明辨是非。可是要把各种不同碑帖的字迹,逐件印出,实在有困难的。只能酌量择要影印几件,以使窥豹一斑。至于篆、隶之间,隶、正之间,又有几种体夹杂写的书法,如《汉三公山碑》、《隋曹植碑》(曹子建碑)等,所知不多。唐宋以来,楷书(包括小楷、石碑、墨迹等)数量多,而手头掌握材料少,因此暂不论及。

二、后半部评鉴王羲之的法帖及《兰亭叙》、由于历年来阅读到不少攸关《兰亭论辨》等文章,因此执笔抒发主观意见,不免下笔不能自休,费辞较多了。

书法为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它的发展进步,不能脱离社会的实际需要,既要美观悦目,也要便于大家认识应用。自唐宋以来,历代崇尚王羲之的书法,但书法与文字学相关联的,也是受俗成约定的规律所制约,大家熟知的《兰亭叙》,几乎已成为爱好书法者的课本,字数不多,便于临摹。千百年来,无数人对王字的临摹、翻刻、鉴赏、评定版本、题跋考证、出版流传,耗费无可估量的人力物力。对于《兰亭叙》、饶感兴趣的原因不一,爱好书法者居多,但也不能否认习惯势力的作用,其中也有出于名利思想,讲生意经的,认为有利可图,不惜出高价收藏,视同宝玩,碑帖商从中渔利。贾似道有《玉枕兰亭》,字体把定武本兰亭缩小。这类翻刻本的小字兰亭,不难遇见。“《瀛洲记事》云:房元龄等摹临王羲之兰亭墨迹,镌玉版九,其版美白玉二,次白玉三,青色玉四”。

兰亭序的作者是谁第3篇

关键词:兰亭序;禊事风俗;三月三日

翻开丰富的诗词文赋,有关“上巳”三月三日的歌咏记叙,俯抬皆是。为什么“上巳”或“三月三日”有如此魔力,敲击着骚客文人的心弦?这一天为什么成为文坛丰收的季节?探本索源,我们便可从中看到一幅古代风俗画。

远在公元前的周朝,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注重三月时食,每逢此时,要去水边祭祀,并且用浸泡了香草的水沐浴,认为这样可以祓除疾病和不祥。史书称这种礼仪为“楔”或“祓禊”。《论语・先进》篇;“暮春者,春服既成,寇者五六人,童于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三月上巳,官民皆絮于东流水上,日冼濯祓除去宿垢痰为大絮o"可见,在春秋战国、秦汉之际,三月出游,沐浴祓楔的活动就比较普及了。古人这样重视暮春三月,是因为在选个时节里,万物复生,意味着农事的开始,官吏们也要“劝农”了口而“阳气布畅,万物讫出”,风和日丽,天朗气清,大自然的焕发生机,蓬蓬勃勃,也能引起人们愉快和振奋的情绪,带来吉祥的祝福。古人的有关诗文也反映出这种风貌,.例如晋朝人张华的诗句:“暮春元日,阳气清明。”《周礼-春官》:“女巫掌岁时拔除衅浴,”郑玄注:“岁时拔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美,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徐广的‘史记》注:“三月上巳,临水祓除,谓之楔。”《南齐书・礼志》:“三月三日曲水会,古楔祭也。”《酉京杂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禊登高。”祁祁甘雨,膏泽流盈.习习祥风,启滞导生。禽鸟翔逸,卉木滋荣。”《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后园会》)南朝梁沈约的诗,“丽日属元巳,华芳县在斯。开花已匝树,流嘤覆满枝。”《三月三日率尔成章》这类的诗句是不胜牧举的。

确定“上巳"为祓禊日,不知起于何时,只知道自三国魏以后,楔日就不再用“上巳卯而是固定在每年农历的三月三日。

祓禊,这种来自上古的礼仪,在汉代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来到水边已不仅仅是举行沐浴拔除的仪式,而是把它当成宴饮游玩光,更免不了要赋诗行令。达官贵人或文人骚客还在弯曲环绕的小水渠,让装饰着羽毛的酒杯随波泛流,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喝掉杯中的酒,称之为“曲水流觞竹o我国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叙的就是他和朋友三月三日水边宴饮的盛况。直到唐宋,朝廷还一直重视日的活动,皇帝经常在这一天赐宴、一赐钱给文武百官,并且官修游船画舫,以助游兴。但截止《隋书》,唐宋以后,禊祭不再载于史书礼志,大概是由于随着历史的延续,禊日的活动越来越大众化,成为一种民风习俗,统治者觉着不再适于作为他们专用的祭礼了。

祓楔之风,在我国古代流传极广,从各地的方志上可以看到,三月三日的活动在江南流传的更广,也更热闹,这显然与南方春天来得早有很大的关系。‘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古代鲋史籍和文学作品里,古人都自称他们在三月三日的活动为”楔或“祓楔”。如张衡的《南都赋》。“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轨齐轸,被于阳滨。,隋朝江总《三日侍宴宣猷堂曲水诗》:“上巳娱春禊,芳辰喜月高。竹唐代王维《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诗》:“章迎从上苑,被禊向中流。”

然而,我们错误地解释了古人这项活动的名称,误称为“修楔”,所举之沈约《宋书・札志》;“……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已也。”倒皆为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一段文字:“暮春之初,一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楔事也。”未见他例。因而,怎样理解《兰亭集序》的这段文字,就成了辩“修禊”与“禊”的重要问题。

遍览现代各家注本,同样也都把“修楔”一词作为古人三月三日活动的名称来注释。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散文选》;“(修禊事也)(为了作)修楔这件事。”还有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历代文选》、陈中凡选注的《汉魏六朝散文选》、刘盼遂、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等等,皆有此误。

兰亭序的作者是谁第4篇

关键词 教学手段;语文课堂;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0-0004-02

1 语文教师头脑中必须充满创新教学理念

创新者,认识能力提高之根源,实践能力增强之领袖,民族进步之法要,社会发展之道本,人类前进之金绳,语文教学工作之指南;创新,其超万物而独尊,历百代而超然。有了创新思想,即可提高觉悟、提升素质;有了创新思想,即能义海涌胸臆、智岳凝耳目。创新,不可或缺;创新,至堪重要。创新使工作增加了意义,让语文学习饶有趣味,让课堂世界变得多姿多彩。语文教学注重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思想,教学要设身处地,理解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人才,培养每一个有潜力的学生,关注每一个后进生,把以人为本的观念渗透于每一个教学工作中的细小环节,扩大教师的凝聚力,增强陶冶的力量,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教师的亲和力;遇到问题迎头赶上,解决学生的问题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积极借鉴先进经验,提高为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让语文工作的创新日臻完善。

2 利用故事增强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故事,人人喜欢,高中学生亦复如是。讲《兰亭序》的时候,笔者便对学生讲起了故事:“那次历史上的著名集会,名家济济,德高望重的王羲之不负众望,写一文采斐然的序文,记录了这次雅集。王羲之当时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兰亭集序》价值连城,举世无匹,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永,智永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临习王羲之真迹达三十余年。智永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辩才擅长书画,对《兰亭集序》极其珍爱,将其密藏在阁房梁上,从不示人。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监察史萧翼骗走,这就是极富戏剧色彩的‘萧翼赚《兰亭》’的故事。一说,辩才知骗,当即晕倒,醒来,撞柱身亡。太宗闻说,叹曰:‘我之过也!’1300多年前,热爱书法艺术的皇帝唐太宗把《兰亭集序》带进昭陵殉葬。《兰亭集序》到底所值几何?黄公望画作之冠《富春山居图》,震惊世界,即号称‘画中之兰亭’,由此可见《兰亭集序》价值之一斑。”这个故事,故事套故事,艺术牵带艺术,学生听得如醉如痴,下课铃声响起,他们意犹未尽,沉浸其中,这样,教学目的就轻而易举地达到了。

3 课程设置不要蹈常袭故

众所周知,课程设置个性化与多样化会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如何制定就需要教师悉心研磨了。语文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一部分,绝对不能够掉以轻心,惟其如此才能够适应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在教学中要采用开放模式教学,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充分的发展空间,让他们不仅仅有自觉性,而且要有自,让他们根据自身的条件、个人爱好选择自己喜欢学习的特殊项目。教师因材施教,给予每一个学生充分的帮助,给学生创造条件,以多样化的课程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以无限的关心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所有的学生都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价值,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让终生语文学习的观念在他们的心灵中逐步形成。

4 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修养

“其身正,无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素质关系密切。学生就是教师的影子,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对自己的言谈举止要格外的注意,对自己的修养要认真地加强,争取给所有的学生都产生良好的影响。每一位学生都喜欢热爱本职工作的老师,每一位学生都敬重喜欢学生的老师,每一位学生都愿意和优秀的老师交朋友。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具备非常丰富的文化知识,在专业方面必须优秀而完美,要做一个综合素质非常高的语文教师,这样对教学工作非常有利。比如说,教学方法炉火纯青,文化水平又非常优秀,学富五车而出口成章,这样的老师,哪个学生会不喜欢呢?惟其如此,教学工作才能够顺利地更好地进行。因此,教师要仔细研究教材,深刻推敲教学方法,逐渐掌握专业工作,不断给自己增加新的营养,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紧紧跟上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这是教育成功的关键,也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最佳途径。

5 语文教学要突出语文文字优美的特性

语文教学,要突出语文文字优美的特性,这样能引发学生对文字美的向往。在学习陶渊明、曹操等人的文学作品的时候,笔者做如下概述:“魏晋南北朝历时仅四百年,三十余大小王朝却频繁交替,社会动荡剧烈,民居水火,人心惶悚,大多文人身无定所,英才难展,甚至朝不保夕,身首异处,故笔下展现出一派乱世文学。那个时期,大量文学家族纷纷涌现,创作形式异彩纷呈,五言诗成就卓越,七言诗崭露头角,民歌发展突飞猛进,骈文萌芽,小说盛行,文学理论趋于成熟。文章千古事,作家提笔著文,须胸怀天下,眼观民苦,心系时政,一字一句关乎国运;吟风弄月、描花写草,为一人一家而言,则非大作家所为,纵描摹工巧、著作等身,也不过消遣文字,必然随时代而湮灭。曹操文韬武略,所以名垂万世,不外其考虑社会不安、人们居于水火而已……”

这样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静静聆听,沉浸在优美的文字中,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6 利用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兰亭序的作者是谁第5篇

兰香总是清逸,淡雅,飘飘渺渺,若有若无,随风而来,随风而远;兰色总是清丽,素洁,如水之柔,如璧之润;兰美在神韵,静如处子,动如淑女。

陶渊明《幽兰》:“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丛。”李白诗:“兰生不当户,别是闲庭草”。“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素心人对素心花,无欲人对无求草。茅屋草舍,幽兰满阶,而不知其为兰,只当是闲庭野草,任其寂寞。

李白云:“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幽兰香飘远,松寒不改容”。北宋文学家黄庭坚曾说:“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花叶优美,幽香清远,被人们誉为“香祖”,亦有“国香”、“天下第一香”的美称。兰花纯真质朴,“禀天地之纯精,抱青紫之奇色”,因此与梅、竹、菊一起被人们合称为“花中四君子”。孔子曰:“兰当为王者香。”幽兰君子德,香草美人心。1778年,乾隆将其女儿于氏下嫁孔子72代孙孔宪培时,其嫁妆中也有兰花,一种是素心建兰,一种是青梗四季兰。这两种兰花,一彩一素,一绿一白,一刚一柔,被称为兄弟花。用兰寓意高贵和圣洁。

兰花的栽种始于春秋,目前全世界有兰属植物三、四万种,中国有15000多种,居世界第一。中国兰花主要为春兰、蕙兰、建兰、寒兰、墨兰五大类。“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可见兰分布之广。兰与蕙非常相似,兰花稀而芬芳,蕙花稠而无香。古人以“一茎一花为兰,一茎多花为蕙”来区别兰与蕙。诗歌最早见于《诗经·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仕与女,方秉蕑兮。”

爱兰渊源可追溯商周。《易系辞》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孔子言:“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俱化矣。”老庄语:“芝兰生于森林,不因无人而不劳,君子修道立德,不因贫困而改节。”君子与兰融汇,超凡脱俗,洁身自好,疑源于此。屈原广植兰蕙,谓之兰痴。并在《离骚》中吟道:“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夏朝历书《夏小正》载:“五月,蓄兰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曰:“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古代中原地区认为五月是“毒月”,就有用兰、艾叶、金银花等香草熬汤沐浴的习惯,沿用至今,形成端午节出划龙船,吃粽子之外的另一大风俗。古代赵飞燕,杨玉环都用兰汤沐浴,以自然散发的芬芳魅惑君王。

绍兴是兰花之乡,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在兰渚山下种兰,于是绍兴就有了名扬四海的兰亭。在兰花之乡,古代还流行着“修稧”的文雅之事,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名人雅士便相聚兰亭,借山水林竹之胜,嬉戏游乐,以消除不祥。“修稧”,就是踏青、春游。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曲水流觞。晋代书圣王羲之会聚数十名文人雅士,分坐水边,让盛满美酒的酒杯顺流而下。酒杯流到谁面前,谁就饮酒赋诗。王羲之据此写下了书文俱佳的名篇《兰亭集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

画兰之祖传为唐代殷仲宏,亦说北宋苏东坡或米芾,或说南宋释仲仁、扬无咎,但目前所见最早兰图乃南宋马麟的绢本兰花。古有“十年画竹,百年画兰”。画兰贵简,以少胜多。画家深得书家三昧,以书法笔意写兰,用墨活脱简洁,寓奇妙于浓淡,赋感情于黑白,寄心志于线条,融淡泊于尺幅。郑板桥有诗云:“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兰人合一,物我两忘,贵在似与不似之间。画境空远,静寂无声,闲适随意,风姿舒展,得其自然方为上品。

兰亭序的作者是谁第6篇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情感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2)联系时代背景,客观评价作者在文中提到的人生态度,正确理解作者的生死观。【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含义及虚词的用法;(2)阅读文本,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教学难点】联系时代背景,客观评价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人生态度。【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内容】第二课时

一、研习第二段

上一次课,我们了解到第一段为我们描绘了作者与众友人欢聚一堂,置身于崇山峻岭的怀抱,畅叙幽情。今天我们继续走进《兰亭集序》,下面大家一起朗读第二自然段,并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情感的语句。――信可乐也

我们一起归纳一下,作者因何而乐?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再加之前面的描述,真所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怎能不欢乐?所以我们在读这一段时,要以欢快、愉悦的情感领略快乐的美好。接下来我们一起阅读第三段,读的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作者的情感是否和上文一致?

二、研习第三段

(1)请大家找出代表作者情感变化的一句话,一个字也可以――痛。

(2)作者由乐转折到痛,是不是转折的太突然了,有没有过渡句给我们以提示?(过渡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我们一起来品味这句话,大家知道过渡句有什么作用吗?(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兰亭集会,俯仰一世,说明时间过得很快。人们只有在什么时候才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快乐的时候)

(3)那在接下来的内容中,这种快乐的感觉是一直延续还是发生了变化,从哪里可以找到依据?――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也就是一时的快乐,说明快乐是短暂的,但有句话我们忘了叫做时间不等人,所以不知不觉间,老之将至)。

(4)那作者除了痛快乐之短,还为什么而痛呢?(以文中的话作答)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就是说生命无论长短,终将要走向尽头,正因为生命的短暂,所以我们常常感叹(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再美的曾经也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成为过眼云烟,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也就顺理成章,不言而喻了。

(5)既然快乐苦短,生命易逝,作者有没有为我们列举当时人们的生活态度,有哪些?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结合自己的社会现实谈谈你对这两种人生态度的理解和看法(自由讨论回答)。教师总结评论。讲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在这一段中,作者想要表明的观点是?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下节课我们一起探讨学习,第四自然段,大家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是不是一直沉浸在痛苦当中不能自拔,还是情感有所变化?

三、研习第四段

(1)上节课最后老师问了一个问题,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作者是不是一直沉浸在痛苦当中不能自拔,还是情感有所变化?有所变化,从哪里可以看出变化,和我们前面的学习一样,大家能不能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很好“悲”。

(2)今天我们常常说悲哀、悲痛,那悲和痛是不是一个意思呢?如果不是,作者悲的是什么,痛的又是什么呢(上节课讲到,作者对于快乐时光的流逝、生命的短暂,真切地感到痛苦,这种痛苦都是由谁感受到的啊――作者,那痛的是谁生命短暂啊―自己,那同学们想一想,作者悲的是什么呢,我们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否?――“……悲夫”前面的内容,都是作者所悲所感,那大家思考一下,作者悲的还是自己生命的短暂吗?(作者想到了古人,也想到了后人,无论是古人还是后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这段话我们用一句话就能恰当的概括其内容,即―千古同悲。因为生命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只有一次,所以古往今来,无论是高官厚禄之人,还是文采斐然之人,抑或平常百姓,大家只要想到生命的本质,就不得不悲从中来,因为无论长短,最终生命的走向都是无人可知的世界尽头。在这里作者反对哪种人生态度呢?――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之妄作。

(3)什么意思呢这句话?把生与死等同起来,把长寿和短命看得一样。

(4)可以说这样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一种态度呢?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很显然是比较消极的,这是由于魏晋时代,许多士大夫接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庄子在《齐物论》中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认为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和夭折的儿童的生命长短没有什么区别。用今天的观点看,其实这是对生命的一种否定,一个人的存在价值,当然不以生命长短为标准,但是生命的长短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还是不一样的,一个人的生命越长,他对社会的贡献量可能会更多更大。这也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生命如此短暂,不能由人力控制,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呢?是随波逐流还是精彩绽放呢?如果大家暂时还没想好,老师可以举个例子供大家参考:像我国古代,很多大诗人,都对生命的短暂有自己的看法,也会悲伤哀痛,如曹操在《短歌行》中,慨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那既然生命如此短暂,曹操是不是就自暴自弃呢,没有。相反,他还在烽火连天的战乱年代,在英雄辈出的乱世之中,依然成就一番伟业,被人称为一代枭雄。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走进了《兰亭集序》,对于生命的体悟和感受可能获得的更多,即便时代不同,对于今天依然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纵然我们不能延长我们的生命,但没人可以阻止我们活得洒脱,活得精彩。

【拓展】回去后,同学们可以自行阅读《滕王阁序》,看一看两篇文章的异同。

【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王羲之

乐―痛

良辰美景 修短随化

赏心乐事 终其于尽

痛―悲

兰亭序的作者是谁第7篇

关键词: 抗战 陪都 古典诗人群 癸未年展上巳雅集

抗战时期陪都古典诗人群体蔚兴,各种群体雅集结社频繁,古典诗歌的脉络在陪都重庆绵延不绝。诗人的雅集活动彰显了陪都时期诗歌创作的存在样态,诗歌创作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具有“群”功能的社会行为,让古典诗歌的创作可以在新诗蓬勃兴起的压力下获得旧体诗群体的认同。抗战时期陪都的古典诗歌群体或以地缘,或以学缘,或以职官相区分,形成规模不一的群落,如果说“壬午年重九雅集”是以职官为关系网络形成的诗人群体典型的话,?譹?訛本文关注的“癸未年展上巳雅集”便是以地缘为关系网络的雅集群体典型。

癸未年展上巳雅集举行于1943年的农历四月初三,因是上巳后一月,故称展上巳。此次雅集地点在重庆七星岗,雅集者共四十二人。雅集以兰亭序文分韵赋诗,后集为《癸未七星岗展禊诗录》。“癸未四月三日,渝州西郊七星岗展禊,以兰亭序‘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四十二字分韵。”?譺?訛雅集诗歌本为诗人群体的应景之作,往往雷同而乏新可陈,然正是这种相似才可窥见诗人的群体心态。此次雅集赋诗呈现出一种对于地域的偏好,较为集中于会稽、重庆、南京这三个地域概念,诗歌中的地理名词透露了诗人的人生经历、当下心情以及未来期待,可由此切近陪都古典诗人群体在1943年的心态。

一、招邀雅禊仿兰亭:会稽—重庆

陪都癸未展上巳的雅集,其历史可追溯至东晋的癸丑上巳兰亭雅集。兰亭雅集因兰亭序及诗成为千载之下文人追摩的风流的典范。上巳修禊也成为一种文人诗歌活动的常态,历代绵延不绝。时至抗战时期,陪都的古典诗歌活动也盛而未衰,修禊赋诗也是古典诗人们的习惯延续。当然,此时修禊相较于兰亭之会已经时过境迁,诗人们对于兰亭修禊的追怀也有了当下的陪都心情。在诗人们的诗歌中,兰亭之会的会稽与当下的重庆,成为一对对举的空间概念。

雅集文人不少曾游览会稽兰亭旧址,所以当下的空间对比是记忆中的会稽山和陪都的七星岗。“昔余游会稽,兰亭展清眺。曲水但陈迹,流风怀逸少。今情挟古欢,异代有同调。山城隐冈峦,七星长炳耀。群贤盛江左,声气剧虎啸。”(简易,得少字)记忆中的会稽山风景秀美,羲之风采宛在。而现在的陪都山峦叠嶂宛,七星岗也层峰如翠,让人怀想浙中山水。而此时陪都的人文景观更让人有当年兰亭群贤的联想。俞友清的诗歌也包含了这样的时空追怀:“髫龄游会稽,临风仰昔贤。山秀风物佳,人以地灵传。中年客南北,饥驱人事牵。未忘山水游,蜡屐意忻然。海上动干戈,吴门染腥膻。挈子仓皇逃,西行百忧煎。清秋入三峡,神女拥髻妍。何来古巴州,谋生溷市廛。潇湘多词客,邂逅识钝禅。长沙王君祖柱。同抱孤僻性,喜结文字缘。展禊招良朋,冈畔七星联。禁酒断杯■,■就茶塌烟。我辈穷书生,祓愁擘吟笺。荷戈虽无力,同仇志弥坚。旦夕收两京,高咏归来篇。休明谱铙歌,狂欢唱凯旋。觞咏继兰亭,乐见泰平年。”(俞友清,得贤字)这首诗歌更清楚地交代了这种空间置换的原因。会稽山在记忆中是一种美化的乌托邦,有着自然和人文的双重美幻。但是战争的烽火却很残酷,诗人不得不离开故乡。所以入巴蜀的经历变成一种逃难,加上到重庆后诸事不易,有“谋生溷市廛”之谓。但是所幸陪都的诗友尚多,于是雅集的活动成为客中的慰藉。诗人们的诗歌雅集成为互相激励并坚定战争取胜信念的机会。于是,诗歌最后又回到对兰亭雅集代表的祥和悠游的文化活动的向往之中。

在上述诗人们心中,兰亭雅集被幻化为一种文化乌托邦,他承载着诗人对于田园牧歌似生活的向往,那是一种自然与文化的双重幻境,是诗人们的一种隔着时空的遥远想象。和这个会

兰亭相对的是陪都重庆,这是一个战火纷飞生存困苦的环境,这种对举中,诗人要树立的是一种理想的概念。但是兰亭的时代背景如果被拉近了看,也是“尚想永和年,亦非太平日”。(沈兆奎,得毕字)如果剥离幻想的沉醉,我们回到东晋的现实,那也是一个战乱频仍的时代。所以在这样的时空对举中,会稽和重庆又有了不一样的空间感悟,且看雅集诗歌:“癸丑溯永和,癸未客重庆。遥遥千载下,禊事同斯盛。会稽与渝州,禹踪互辉映。遭时虽■,嘉会且觞咏。清谈岂伊误,涕泪何须迸。但使心国家,风起中流榜”。(林德符,得映字)对于诗人而言,对两个雅集行为的比附,也是对两处时空的比附,癸丑和癸未,会稽和重庆,相似的是修禊之盛,不同的是修禊之人。晋代文人常常遭到清谈误国的讥评,但是诗人却要扭转这样的印象,心系国家便是文人风流的根本,这样的论调与当下的陪都抗战便融为一体。傅醒华的诗也持相同论调:“笑傲沧州五岳摇,伊谁夺得兰亭最。清谈误国永和时,长使千秋伤束带。我辈巴渝敌忾同,殊途共策皇图泰。乾坤终古几悲秋,卧听松涛传万籁。”(傅醒华,得会字)诗人们对于东晋文人的清谈终难释怀,但是时空转换下的陪都文人却担负了更多的家国责任,他们致力于出谋划策,也抱有同仇敌忾之心,文人所承担的是一种努力开泰平的重任。

一旦意识到兰亭雅集背后的文人无奈和当下诗人们所应有的担当,诗人们的诗歌就变得更为激昂和刚果一些:“我偕诸燕集山城,偏向新亭悼风景。不羡夜宴桃李园,要识渡江风鹤紧。嗟哉吾党二三子,东方生数三为准。好将华林射马文,换作凯旋铺地锦”。(曾大椿, 得岭字)诗人对于渡江风鹤的体认,也是对于当下战争情势的思考,这是所谓“吾党二三子”所必须懂得的社会状况。因为雅集诸人并非纯粹的文人,他们的身份大多是民国政府的官员,他们对于战争形势的观察和思考,以及他们心态和反战态度,将影响到这场战争的胜利。  黄立也写道:“十年尝胆共黔黎,重庆而今忆会稽。甲■五千屏越北,貔貅百万振巴西。群贤赓举兰亭禊,三峡长留杜甫题。指日凯歌须纵酒,一觞一咏醉如泥。”(黄立,得稽字)这首颇有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风采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必胜的信念。这种信念也有着兰亭精神的影子,这种信念不是来自于兰亭的文人风流,而是来自昔日越国的三千将士吞吴的豪情。那种在越北和巴西的空间对举中,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意图援引的历史精神。

会稽和重庆,相距着遥遥的时空,诗人们在这两个空间中进行着自己对于历史和当下的思考,兰亭雅集带给后人的是一种文化的怀想和现实的行动力,而对于兰亭雅集的历史背景开掘,也让诗人在时空的对举中获得更多抗战胜利的信念。

二、招邀湖湘客:湖南—重庆

陪都的雅集诗人身份决定了雅集的样态,至于诗人的地域身份往往为研究者所忽略。陪都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空间,意味着一种去地域化的特征,诗人们的汇集是由于战争所造成的地域迁移,当时陪都被认为是“人文荟萃”,涵容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而古典诗歌的诗人群体构成,有着地缘的传统,但是我们关注到陪都雅集常常不具有地缘的明显特征,陪都这个特殊文化空间中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们往往在按照新的关系网络建立诗歌联系。但是我们也要追问,传统的地缘关系对于陪都这样一个开放的更为多元的文化空间来说,其意义真的就淡化至此?

在对癸未年展上巳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地缘在陪都也是一个重要的诗人网络编成机制,尤其对于向来倚重传统的古典诗人群。参与这次雅集的人数为四十二人,参与诗歌创作的为九十五人,其中湖南籍人士四十八人,湖北籍人士十一人,湖湘籍人士占此次雅集的大半。对于这种地缘身份,诗人们在诗歌中已有所涉及。“晤言多喜来三楚,俯仰何由托一丘”。(成惕轩 得修字)注曰:“与会者多湘鄂人。”“招邀湖湘客,裙屐各纷萃。”(李澄,得禊字)诗人们自己也关注到主体群体的“三楚”“湖湘”身份。

在诗人们的空间观念里,重庆和湖湘再次成为一组对举的概念。当湖湘作为故乡的概念出现,重庆作为一个战时的栖息之所,其间的空间转换就成为了一种思乡之情的表达因由。 “年来见性供伊兰,糙米藜羹可作餐。随分勉劳螳臂力,遂心犹羡鹿皮冠。巴山一脉千峦障,字水平流百尺澜。湔■及时莫惆怅,故园东望独凭栏。”(凌惕渊,得兰字)在该诗中,交代了陪都生

活的一些细节,“糙米藜羹”的餐食,可见在重庆战时生活的不易。巴山蜀水的景色虽然足供湔■,诗人也自道“莫惆怅”,但是最后一句故园东望却把一种客中的心态刻画无疑。凌惕渊为湖南长沙人,供职于重庆上清寺交通部总务司,诗中重庆和湖南的空间转换就在乡思东望的一瞬间。

龚声溢写道:“结侣登高冈,天风醒宿酲。兰蕙吐芳菲,修竹正青青。麦秀盈畴野,康济我庶蒸。长江天际来,蜿蜒下沧溟。日夜涛声急,若为鸣不平。回首望荆楚,兵戈正纵横。烽烟迫霄汉,四海苦飘零。观彼累累冢,恻然念忠贞。疾风识劲草,千古留香馨。慷慨发我歌,湔■继兰亭。”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呈现为一种对于故乡战事的关切。回首荆楚大地,此时正是烽烟四起,百姓流离失所。在尸骨遍野的故乡,那些为国牺牲的英烈进入了诗人想象的视野,他的悲歌慷慨成为了对忠贞之士的褒扬。让诗人联系起重庆和故乡的是长江之水,宛若鸣不平的涛声让诗人将空间置换于长江彼岸的故乡。

对于重庆和湖湘而言,这是两个对举的空间概念,也是两个对举的文化概念,因为陪都的人文之萃是历史的被迫,而湖湘的文化传统,从屈原忠贞到楚歌婉转,都是一种经历了历史积淀的文化因子,在这些流离播迁的湖湘文人身上也打下了深深烙印。向惺写道:“骚人千载缅灵均,荆楚自昔英才富。”(向惺,得又字)在重庆和湖湘的空间关系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文化关系的对比。

“大雅久不作,颓波日以坠。安得追风骚,淫蛙息鼓吹。欲浼象教力,元音期广被。忆昔江汉滨,名流多荟萃。俯仰无古今,瑰奇抒妙思。南风今不竞,韶■嗟谁嗣。”(程保华,得事字)这首诗歌沿用了传统的文道一体的观念,认为诗歌的风雅与淫哇关系到世道的盛衰,而如今的九州烽烟,正是和大雅不作联系在一起的。诗人的责任便是扬■风雅,诗人很自然的回到自己熟悉的湖湘诗歌传统中。在诗人的回忆中,荆楚之地便呈现出和战争时期相对的一种文化的清明状态。那时名流如鲫,且古今入怀,妙思无穷。现在却是风雅衰微,道无嗣响。

湖湘文化传统中既有屈原、贾谊的文采风流,也有楚虽三户亦可亡秦的民风激越。故而当重庆和湖湘成为对举的文化概念时,湖湘的文化历史积淀固然为陪都诗坛的浓墨重彩,而湖湘的尚武精神在此时也颇为切合实际。林德符写道:“况乃湘泽间,英灵非遐■。先政有遗型,文教武功并。辞赋思屈贾,虾烈多剧孟。即今三户存,已然百战劲。”(林德符,得激字)对于文教武功的强调,使得湖湘群体在陪读充分地发掘出了自己的群体价值溯源。这也成为他们在陪都的一种精神支撑。王祖柱也写道:“烽火暗湖■,虏骑窥巴丘。道污国亦痱,坐蒙不祥羞。列座多楚士,三户切同仇。停杯感苍茫,击筑发商讴。愿言祓氛■,重奠旧金瓯。胜践追永和,■歌生绸缪。”(王祖柱,得修字)重庆正在发生的战火纷扰成为激发诗人产生空间跨度的缘由,“虏骑窥巴丘”写的正是当下的抗战之实,所以在座的具有三楚身份的诗人应该也必须怀有当年那种三户同仇的情感,这是抗战时期一种需要被强烈唤起的爱国热情。当三户同仇的概念因为抗战的现实被从历史的抗秦转换为抗日时,湖湘这个地域化的概念也被消弭在抗战的爱国情绪中。

湖湘和重庆这两个地域概念在雅集诗歌中成为一种切入陪都诗人群体地域化概念的极佳途径。虽然陪都并不需要依赖地缘来建立诗人的关系网络,但是传统的地缘关系却能让诗人们强化自己的地域身份,熟悉的湖湘文化背景,带来的是共同的诗歌宗尚、共同的话语背景以及共同的朋友圈子。这便是维系古典诗人群体关系的重要因子。

三、愿早还行在:南京—重庆

在雅集诗歌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地域概念就是南京。重庆作为陪都,其政治地位相对应的城市便是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了。南京作为江南人文荟萃之地,其诗人群体本就丰富,雅集活动也于春秋佳日在金陵山水间上演。当这些雅集活动移植到陪都,不知在诗歌中会如何呈现?  且看黄右昌之诗:“我昔旅金陵,爱梅等爱竹。吟梅冕国花,抛砖期引玉。中有王子(钝禅)诗,意远词芬■。浩劫典籍沦,孤本犹在篾。忧乐天下心,游豫岂关独。纷吾去首都,板荡天地覆。倾侧扰攘间,崎岖入巴蜀。筚路启山林,蓝缕开■屋。射隼盼高墉,浩歌响幽谷。荏苒逾六载,河山犹未复。”(黄右昌,得竹字)在该诗中,金陵和重庆的关系正如历史呈现的那样,南京的

梅花让人留恋,钟山本是王气所钟,但是战争来临也不得不迁都西南,而诗人们也不得不纷纷入巴蜀。“崎岖”一词道出蜀道之艰,也透露了诗人的入渝心态。诗人已经在重庆生活了六年却始终未能等到战争胜利。但是希望还在,所以在诗人雅集诗歌的末尾写道:“来岁聚石头,修禊钟山麓”。这种畅想支撑了诗人艰难的陪都岁月。

苏启良的诗歌也在战火纷飞中寄托着乐观的向往:“沧海正横流,烽烟来北地。鲸浪起东溟,势欲移神器。天西有高楼,建瓴如泰岱。江汉双带流,四方具形势。沃野称险塞,中兴惟此利。名士过江来,新都成暂憩。倏忽吾春秋,乡关多苦思。觞政集兰亭,赓绍前朝事。风景颇不殊,河山终有异。日夕望东旋,收京同饮至,人定可胜天,莫洒新亭泪。”(苏启良,得地字)所谓的沧海横流,烽烟北起,写出了战时的乱离,而重庆正是乱中暂时栖止的最佳去处,无论地理环境还是战略考量都是作为陪都的最佳选择。所以才有了当下“名士过江”的情况。陪都虽好,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思乡之情和对于国家战乱的苦思。所以在重庆和南京之间产生了一种空间的向往,那就是还都。诗人的笔触也坚定而充满希望,“人定可胜天”。于是诗歌的空间便转移到长江之尾的南京。

吴学衡的诗歌也表达了这样的心情:“六载春光羁旅情,昔游胜地忆神京。寻芳玄武樱桃熟,泛艇秦淮风月清。别后江山怜折柳,樽前烟雨怯啼莺。明年白下同修禊,收取鲸鲵见太平。”(吴学衡,得清字)对于南京这个地域概念而言,它既存在于记忆中,是秦淮风月,也是玄武樱花,这是旧京的美好图景;它也存在于未来,诗人希望能在第二年回到南京,在那里相聚雅集。在记忆和未来之间,需要完结的是战争。

卢前的作品显示出一种细节的想象力:“南山不满眼,云气何■。闻歌春梦婆,去年落岭外。梦中长江水,嘉陵一衣带。流过我家时,莫涛益澎湃。儿正望爷来,老母倚门待。坐我涟湖上,■底发深慨。悬知朋簪乐,尚有挑菜会。胜事未及与,随缘掉书袋。更琢五七言,写此流民态。献我海■吟,愿早还行在。”这首诗颇有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的空间想象力,这种想象力让诗歌更具有一种张力,而这种张力从前容纳的是爱情,此时容纳的是亲情。诗人看到了盼望父亲归来的孩子,看到了倚门相望的老母亲。这双眼睛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己之亲,这是千千万万战争中分离的家庭。诗人还看到了朋友们的聚会,那也是无法参加的了,诗人全用手中的笔书写着三吏三别之后的民间疾苦。诗歌最后,也是以回到南京作为收束。

如果说会稽—重庆这对空间概念连接的是过去和现在,那么金陵—重庆这对空间概念更多连接的是现在和未来。历史的追怀固然能带给现实以动力,而未来的期望也能带给现在以温暖。我们回望历史,知道1943年的雅集之后,并不能在“明年”便还都金陵,但是却也距之不远。1943年的战争已经进入最艰难的时候,也即将进入尾声。所以金陵的地域空间置想就带有一种积极的色彩。“金陵明岁会,举国共期之。”(钟德基,得之字)“明岁会金陵,中兴颂必有。”(龚张斧,得有字)在一种期待中,雅集的作品完成了它的空间想象。

会稽、湖湘、重庆,这三个地域概念的关系在《癸未七星岗展上巳雅集诗序》中可以得到发掘:“巴子故国,天眷在西,名士过江,衣冠麟萃。爰于癸未夏四月初三日命俦选胜,分韵赋诗,都九十四人,各有所述,数帙山阴,襟题汉上,古今异体,兼善其长。竞病无余,顺以为次,观乎南金东箭,荆楚多材,亦有玉洁兰幽,闺闱挺秀,马工枚速,王后卢前,各摅襟怀,俱呈芳润,扬风■雅,相期调协工商;念乱忧时,故知语多悲愤。可怜渝水,竹枝半是,新亭涕泪,固已同笙磬之清音,极玄黄之大观矣。”

该序对雅集缘由交代颇详细,也历数了陪都重庆的文事之胜。陪都文采所萃,不输王扬卢骆;而终究是名士过江,难免凄楚,这也道出了陪都癸未展上巳雅集的情感基调。而所谓的“数帙山阴”“新亭涕泪”则奠定了癸未展上巳雅集的历史基调,重庆与会稽相对举,陶抒历史胸怀。而“荆楚多材”也涉及了此次雅集的群体地缘关系,颇见此次雅集兴会的空间背景,重庆于湖湘构成了一对地域的关系,可以追索陪都诗人群体的地缘结构。而名士过江,终盼还都,这正是身在重庆心念南京的所在。此次雅集赋诗,便呈现如上的时空转换观念,可以此观察陪都重庆的诗人群体的心态。■

兰亭序的作者是谁第8篇

翟振锋一家四口最终被发现拥有29套房产。经新京报记者调查,翟家的资产远不止于此。翟振锋妹夫、妻子开办的房地产公司,被认为由翟实际操控。涉嫌通过开发经适房项目获利数千万,外加数十套房产。另有一处尚未完工的项目,涉嫌已倒卖数百套经适房。

郑州市委书记日前表示,此案要一查到底。

半个月来,二七区房管局原局长翟振锋都是媒体关注的焦点。起因是他的女儿。

11月26日,网络爆出,90后女孩翟家慧在郑州拥有11套经适房。她也因此得名郑州“房妹”。

媒体调查发现,“房妹”之父是郑州市二七区原房管局长。翟振锋由此成为事件中心。

随着报道深入,翟家一家四口不但被发现拥有29套房,还发现每人有两个户口。

1月4日,翟振锋被郑州市检察院立案调查。

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翟家的财富不止房产。

翟妻李淑萍与子女拥有“河南一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下称一通公司),翟的妹夫是河南兰亭房地产开发公司(下称兰亭公司)股东。

翟振锋任二七区房管局长期间,其亲属的公司前后拿到三个经适房开发项目。

翟还被举报,早在上世纪90年代担任二七区计经委主任时,就涉嫌违规操作数个集体企业改制项目,并从中获利。如今仍有不少职工上访。

一名郑州的公务员评价翟的仕途轨迹:企业改制大潮时他在计经委,房地产升温时他在房管局,“他和国家发展步调一致”。

“移花接木”拿项目

翟振锋妹夫所在公司先后拿到两个经适房项目,妻子公司2009年拿到另一项目

1月8日,记者到二七区房管局,询问翟振锋在任时究竟有哪些职权。

2002年1月,翟振锋调任二七区房管局局长,他在这个位置上一直干了近10年时间。

二七区房管局办公室负责人连静称,该局除公房管理,“其他一点职能都没有”。

记者从二七区政府网站上查到,房管局还担负着住房制度改革、廉租住房审批管理、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等多项职责。虽是事业单位,但被许多公务员视为“实权部门”。

翟振锋出任二七区房管局长不久,2003年,郑州市房管局给二七区房管局下达了6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项目。

项目最终落入了翟亲属公司的手中。

从知情人介绍和各种文件、工商资料综合,可以发现,翟振锋采用了“三步走”的战略。

第一步,成立公司。翟振锋到房管局上任之初,2002年7月,他的妹夫冯松伟和两名新密老乡共同出资800万元,成立了兰亭公司。工商资料显示,冯控制50%。

第二步,将公司变为房管局下属企业。2004年3月,兰亭公司股权变更,二七区房管局下属的郑州市德化街商业步行街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出资80万元入股兰亭公司,占股份10%,此时冯松伟控股70%。此后,兰亭公司对外宣称为房管局下属公司。

第三步,将经适房项目划归“房管局下属公司”。在这个过程中,翟振锋采用了“先上车后补票”的方式。根据2003年10月郑州市房地产管理局192号文件显示,“申请将二七区房管局2003年度6万平米经济适用住房计划,变更到其成立的河南兰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名下。”事实上,这个时候的兰亭公司还是完全的私企,直到2004年变更股权。

项目就此落到兰亭公司手中。这个经适房小区被命名为“兰亭雅苑”。

2004年,翟振锋又将另一经适房项目争取到了兰亭公司名下,后建设为“兰亭名苑”。

2005年,兰亭公司引入有经验的开发商,注册资本变为2000万元。其中引入的上海股东出资1100万,冯松伟出资900万,占45%的股份。

据兰亭公司一位核心员工透露,冯松伟方几乎没出钱,“拿项目换股份”。

据介绍,妹夫不控股,而翟又想掌控全局,常与上海大股东发生争执。

到了2009年,翟妻李淑萍担任法定代表人的一通公司,又拿到了南溪苑经适房项目,仅一期建筑面积就达10万平方米。目前该项目还在建设中。

经适房小区建商品房谋利

多名兰亭公司员工称,兰亭名苑项目,翟振锋获利应在4000万左右,此外还有数十套房

“经适房就是一块唐僧肉,人人都想吃一口。”一名参与过郑州市经适房开发的开发商说。

根据国家《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的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实施的经适房项目利润率按不高于3%核定。

低利润率,为何那么多开发商趋之若鹜?

上述开发商介绍,窍门在“经适房小区建设商品房”,又称“补差房”。经适房用地属于无偿划拨,实行微利经营,郑州有关政府部门为弥补开发商利益缺口,曾出台措施,允许开发商开发一定比例商品房作为补偿,便是“补差房”。

据介绍,“补差房”曾是郑州房地产市场公开的潜规则。按原先的规定,商品房面积不能超过开发面积的30%。

兰亭公司一核心员工称,2004年兰亭名苑项目获批时,“补差房”政策还存在,30%的商品房足以保证利润。

土地划拨后必须建设相应经适房面积,到哪里建设30%的商品房?前述开发商称,可以通过修改容积率,提高楼层等方式,给商品房腾建设土地,从而获利。

相关资料显示,兰亭名苑项目总建筑面积10.1万平方米,商品房建筑面积33525平方米。

2005年9月,《郑州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办法》规定:禁止改变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的用途,禁止利用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变相进行商品房开发。

当时,郑州市房管局副局长李武健对媒体称,今后建设经适房时,“补差房”优惠政策将不复存在。

相关资料显示,2004年,兰亭名苑经适房立项,2005年开工,2007年基本建成。

一名在郑州开发过房地产的人士称,“补差房”与国家的《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相违背,并且2007年时郑州当地新规也已出,如果不是人脉关系够硬,办理商品房的预售手续时,会被很多部门卡住。

兰亭公司前述核心员工称,在办理预售手续前,翟振锋协调市规划、土地、房管局等部门领导,补交土地出让金等。兰亭名苑项目2007年办理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

记者就此到郑州市城市规划局采访,并致电郑州市房管局核实此事,都未得到答复。

一名爆料人提供的兰亭公司蔡姓总经理的一段视频里,蔡称翟振锋从兰亭名苑项目获利2000多万和几十套房。房子已卖掉一部分,目前翟子女名下还各有十余套。记者致电蔡姓总经理,对方一直关机。

多名兰亭公司了解情况的员工称,兰亭名苑项目,翟振锋获利应在4000万左右,此外还有数十套房。

涉嫌倒卖经适房

翟妻开发的经适房项目,被发现建设中已倒卖房子308套,一套房中介费约5万元

去年10月30日,因拖欠工程款纠纷,南溪苑经适房小区项目经理赵某向媒体举报,翟振锋之妻名下的一通公司,借开发该小区之际,倒卖308套经适房。

赵某告诉新京报记者,项目开工后不久,他惊讶地发现陆续有人来看房,于是进行了调查,“项目刚开始施工,一通公司就开始倒卖这些经适房,每套20万元,一共倒卖出308套,经计算非法收入应超过6000万元。”

赵某说,308套的数字来自一通公司内部资料。这些房子多通过翟振锋的朋友做中介卖出,中介费一般五万元。

赵某列举了主要购买对象,包括中都饭店、郑州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郑州市儿童福利院等单位职工,以及翟振锋在新密的战友、朋友等人。

当地媒体调查后,找到了多名交了5万中介费的购房者。新京报记者也得到了几份购房者签署的《南溪苑经适房认购协议书》。

一名杨姓购房者说,2011年10月交了5万元中介费,20万元房款,并与一通公司签了合同。交钱时对方未要求有购买经适房资质。两个月前,一通公司通知他不符合购买条件,将钱退还。

对于这一举报,郑州市房管局去年11月初消息称“南溪苑项目并不是经济适用房,而是一处拆迁安置房,并且郑州市房管局监察支队已经迅速介入此案。”

近两个月过去,郑州市房管局尚未对翟振锋是否涉嫌倒卖经适房做出答复。

根据2009年郑州市发改委等部门下达的经适房建设计划,2011年郑州市国土局第0426号土地证,及2010年的规划证等多份文件,南溪苑确为经适房项目。

除了这300余套经适房,赵某还举报翟振锋通过其弟等人倒卖另一处经适房小区的房子400余套,赚取中介费。

赵某称,翟振锋后来被纪委调查,便是因倒卖经适房。对此记者未能从纪检部门得到证实。

兰亭公司多名员工称,购买兰亭名苑经适房的很多人也都没有购房资格。

赵某说,倒卖经适房收中介费赚钱并不多,且风险大。2011年初,郑州市经济适用房管理中心原副主任林连波因倒卖经适房收取中介费58万元被查处。

赵某称,大家背后说翟振锋“吃相难看”,是“大钱小钱都要捞”的那种人。

日前又有知情人士爆料,2007年,翟振锋曾挪用数千万公款投资某高速公路的公路桥建设,工程结束后可获利数千万元。

涉嫌借他人名义办企业

兰亭公司员工称,“翟局”在公司是“一把手”风范

兰亭公司和一通公司的工商资料中,都未出现过翟振锋的名字。但多名和翟合作过的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几乎每个房地产项目,翟都要“亲自上场”。

《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不得经商,但对于公务员家属经商长期以来无相关禁止性规定。翟振锋被认为利用这一点,借亲属名义开办企业。

兰亭公司前员工朱明(化名)说,他入职后,不时见到翟振锋到公司来,公司总经理蔡某称其为“翟局”。朱明说,入职大半年后,他才知道“翟局”是二七区房管局长。

朱明说,翟在大小事情的决策上“很有发言权”,从供货商选择到给包工头发钱,翟都要做主,在公司是“一把手”的风范。

一名与翟振锋合作过的人士称,在做兰亭名苑项目时,翟振锋对房地产运作还不熟悉,因此引入有经验的股东。到了南溪苑项目,他认为自己可以独立开发了。

南溪苑项目一名包工头说,他承包工程时,一通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王伟斌,开工时发现,王伟斌每天不干什么事。王告诉这名老板,公司是他姐姐李淑萍的。

这名老板随后发现,李淑萍也并不常出现,出现的是翟振锋,每周末翟都会到工地,平时隔三差五过来处理各种情况。

2010年9月,翟振锋调离房管局,调到二七区运河新区管委会。此后南溪苑工程队老板们发现翟振锋来工地更勤了。两个月后,翟被“”,从此几乎每天到工地。

一名爆料人向媒体提供了一段翟振锋与南溪苑小区承建商讨论变更图纸的视频。视频录制于2011年9月30日,此时翟振锋刚被。

一通公司股权的变化,也间接地说明了翟家非直系亲属的“傀儡地位”。一通公司成立于2005年,翟妻李淑萍出资1000万控股50%,河南路桥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的马举出资300万,控股15%,翟的妹夫冯松伟出资700万,控股35%。

其后,一通公司股东多次变更,马举和冯松伟先后退出,李淑萍弟弟王伟斌入股,李淑萍的股份始终占50%。2012年8月,一通公司股东变更为李淑萍和她的儿女翟政宏、翟家慧。所有股份收归翟家。

翟政宏名下还有两个公司,河南十方艺术馆和龙源信息技术公司。爆料人称,这两个公司是翟家用来走账、洗钱的,兰亭名苑等多个项目的资金流向这两个公司。多名和翟家有过合作的人士持这一说法。

曾违规审批谋利?

翟振锋任二七区计经委主任时,正是企业大规模改制的时期,他被指有违规审批行为

任房管局长之前,翟振锋曾担任二七区计经委主任,他被认为那个期间涉嫌违规操作数个集体企业改制项目。

据一名曾与翟振锋共事多年的二七区公务员介绍,翟振锋1998年出任二七区计经委主任。这个时期,郑州市正开展大规模企业改制行动。

二七区1998年改制的一家集体企业长城宾馆原书记曹女士认为,翟在长城宾馆改制过程中涉嫌违规审批。

长城宾馆改制前是集体所有制企业,政府监管方为二七区计经委。

曹女士称,改制开始后,长城宾馆没有公开招投标,而是由翟振锋签字,将郑州联大集团董事长杨新安调入宾馆成为负责人。

按文件,杨新安需个人出资100万元给计经委,不过2011年,二七区纪委调查发现,杨新安并没出这笔款项,而是从长城宾馆账上划走85万元加一辆车给了计经委。

2000年,翟曾下批文将工业局一栋大楼无偿转给长城宾馆,一年后,该楼所在地拆迁,杨新安以200万元的低价将这块地转给开发商。

对此,1月5日,杨新安称,当时长城宾馆经营困难,所以计经委才给一栋楼支持。

长城宾馆的员工认为改制和卖楼是由翟振锋在幕后操作,不过目前没更多证据能够确认。

在另一家集体企业石油化工材料厂的破产问题上,翟振锋多次“出镜”。

该厂前厂长张振安说,1998年,杨新安找到他提出要“兼并”该厂,他拒绝了。几个月后,计经委主任翟振锋找到他,提出有人要花400万收购该厂土地。

张振安称石油化工材料厂的土地估计780万元,他不愿低价卖,但他没料到,自己某次出差回来,发现已换厂长。在新厂长主持下,该厂迅速执行了破产程序。杨新安的联大集团以约390万的价格购买了这块土地。

曹女士称,翟振锋与杨新安之间关系密切,翟帮助杨“搞定”了多家改制企业,并从中牟利。

对此,杨新安否认。他说他在二七区集体企业改制中收购和兼并了多家企业,虽然相关文件都是翟振锋签字下发,但都是通过正常程序。他与翟振锋只是见过面的关系,没有太多私交。

一名熟悉翟振锋的人士说,此前,翟振锋就被举报和调查。他称,翟专横,得罪过许多人。他的妻子李淑萍性格跋扈,去年9月,在拒付赵某工程款后,李告诉赵“尽管去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