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挫折教育论文

挫折教育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7 15:06:53

挫折教育论文

挫折教育论文第1篇

关键词:挫折教育机遇性注意事项

现在城市中,“四二一”式家庭居多,所以家长们对保护孩子的安全成了第一要务。家长们过度的保护,过度的迁就,因噎废食、过分规避风险,目的在于能让孩子健健康康地长大。试想在“温室”里长大的这些“独苗苗”们能有多少自我保护能力呢?“跳楼一族”的出现使我们不得不对他们的成长有些担忧。所以我们不妨在幼年时期就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早一些磨炼他们的意志。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就业和创业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面是我做为一名幼儿教师,更是一名普通的家长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一点不成熟的观点和一些尝试。

一、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在非洲的奥兰治河的两岸,有野生的羚羊群。动物学家们对它们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发现生活在东岸的羚羊不仅奔跑速度比西岸的羚羊快,而且繁殖能力也比西岸的羚羊强。为了研究两岸羚羊的不同之处,动物学家们在两岸各捕捉了10只羚羊,分别送到对岸。一年后,由东岸送到西岸的羚羊繁殖到了16只,而由西岸送到东岸的羚羊则只剩下4只。究其原因是东岸不仅生活着羚羊,还有一群狼,羚羊们为了不被狼吃掉,不得不每天练习奔跑,从而使自己强健起来;而西岸的羚羊因为没有狼的威胁,过着安逸的生活,奔跑能力不断降低,体质也不断下降了。

这个研究发现告诉我们,人类和动物在生存能力方面是一样的,只有不断经受困难和挫折锻炼的人,才能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存能力。挫折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可能一辈子替孩子遮风挡雨,让孩子生活在温室里。

二、挫折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

1.利用乡土教材进行挫折教育。我的老家在农村,7岁的小侄子就一直生活在那里,他和我女儿同岁,于是我把他们带到一个小山坡上,我为他们安排了这样一项活动:摘一把酸枣,捉三只蚂蚱。结果我侄子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而我女儿却遇到了很多困难:在地瓜地里让长长的蔓子缠住了脚,拌了好几个跟头,在酸枣丛中,她的裤子被枣树上的钩刺钩住,急得大哭。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出手帮助,而是热情鼓励。经过努力女儿终于把一把酸枣和三只小蚂蚱交到我手中,女儿脸上也露出了淡淡的笑容。

2.选用合适的周边环境利用孩子所掌握的技能进行挫折教育。孩子到了六七岁,就有了一定的生活知识,比如他们能说出父母的名字,自己的家庭住址及父母的电话号码。一旦在街上走失,知道找警察帮忙。那我们就可以试着锻炼一下孩子:那天天色已晚,街上亮起了路灯,我趁她不注意悄悄躲了起来。她先是一愣,四面张望,接下来是一阵大哭,大约5分钟后,突然停止了哭声,她大步向前走去,我在夜色中跟踪着。她在一个电话亭前停住了脚步,怯怯地往里望望,慢慢地走了进去,不一会儿,我的手机响了,我打开手机,里面传来电话亭老板的声音。

3.机遇性的挫折教育。和孩子一起观看一些耐挫折教育影片,进行适时教育。比如电影《小鬼当家》,这就是典型的耐挫折教育,孩子们或多或少地会从中受益。还可以组织孩子们爬山、搞种植、养殖小动物、小制作、游戏比赛等等,这些活动中孩子会受益多多,无论从生理和心理方面都会变得坚强一些。那是在我女儿12岁的时候,我突然生病住进了医院。我想借此机会锻炼一下孩子。于是洗衣、做饭……所有家务活都由她承担下来。特别是晚上,她害怕一个人呆在家里,就请了邻居的小姑娘为伴。一个月过去了,我女儿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学会了做饭,在星期天还把她包的饺子送到了医院,我吃着略有咸味的饺子,我连连称赞:我女儿真棒。

当然,挫折教育并不仅仅是让孩子吃点苦,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面对困难并战胜挫折,建立自信、乐观的品质,培养起一种耐挫折能力和品质。

三、挫折教育应注意的事项

1.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各不相同,尤其是孩子,超度的挫折会给孩子造成身心上不必要的伤害,使孩子产生消极心理。因此,作为家长首先应全面了解孩子,知道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从而掌握好挫折教育的“度”。既要有一定的困难和压力,又要让孩子经过努力后能感受胜利的喜悦。

2.安全第一,排除危险,这是实施挫折教育最关键的一条。

挫折教育论文第2篇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3-0041-1.5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基本上是一个以“智育”为主体框架的结构体系,高等教育自身存在的不足是过分强调专业教育,针对大学生专业知识以外的教育却显得体系不全、认识不够。大学生挫折教育,就存在同样的问题。这主要因为长期以来高校更多突出经济功能导致的。

当前,大学生挫折教育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国家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关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研究己取得了一些值得肯定的成绩。但是,在我国,由于大学生挫折教育尚处于初创和兴起的阶段,挫折教育的规律有待探索,尤其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值得高校理论界思考。

一、挫折教育缺乏相应的社会实践

学术性是高校课程的生命所在,它是衡量高校课程水平的一个基本的标准。同时,实践也是高校课程的活力所在,缺乏实践的课程也不是现代高校的课程。社会实践在大学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通常普遍适用的理论知识,一般均是在典型条件下的原理和知识,而现实的问题要复杂得多,有些因素在教学中是难以全面而清晰地反映出来的。只有通过深入实际,才能有真实的体验。在运用所学知识时,才会检验和发现课堂教学和自己的不足,从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更注意自身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挫折教育是应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它首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但若只有理论灌输或理论说教,实效肯定会大打折扣。它需要各种实践教育活动,把提高认识与实际的磨炼结合起来。

二、对挫折教育理论基础的认识不足

我国关于挫折教育的书籍还很少,在资料方面大多还是以心理学著作形式出现,而不是以教育学的面目现世,因此容易造成这样的错误认识,即挫折教育就是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

实践证明,许多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反映出来的问题,往往是与其心理因素相伴随着反映出来的。大学生挫折心理的产生既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也受自身条件的影响。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挫折教育,必须以心理学相关原理为理论基础。但简单地认为挫折教育就只是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忽视了要以教育学等为其理论基础,却是片面的。在相关的挫折教育理论中,研究者把学生中发生的许多问题归咎于是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可是,他们却忽视了这同时也是一个思想问题。在某些心理问题的背后有复杂的思想因素的影响,而看似思想道德问题却可能是心理障碍所致。心理问题会引起思想问题,比如影响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对人对事的行为方式;反过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偏颇和错误也引起心理问题或使心理问题复杂化、严重化。因此,只有解决了基础层次的心理负荷,心灵的高尚才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基础。而高尚的道德、宽阔的胸怀,又对心理的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应从多种角度来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不能孤立地考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是尽可能地在更高层次上给学生指出努力的方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世界观、道德观,关注其心灵的升华,把心理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对挫折教育方法缺乏科学理解

在我国的研究中,挫折教育往往被简化成一种所谓的吃苦能力训练。也有人认为挫折教育与赏识教育无关。应该说这些观点都看到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磨练大学生的意志,提高他们的耐挫能力,但对挫折教育方法的认识是有失偏颇的。

第一,认为挫折教育就是人为设置挫折情境的观点。人为设置挫折情境,让学生在艰苦的环境中一洗养尊处优的习气,应该说这种观点及其做法有它的合理之处,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在任何挫折面前都能泰然处之,保持乐观。设置挫折情境对挫折教育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挫折的容忍力受到人的生理条件、遭受挫折的经验以及人对挫折的思想准备的影响。一个人对抗挫折的能力,与年龄的增长有一定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他曾经应对挫折的经历。遇小挫而胜之,可以为受挫者留下宝贵的经验,增强其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另外,通过各种挫折体验还可以锻炼青少年学生辨证思考的能力,使他们今后可以更理智地处理各种问题。这种做法在实践上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这种把挫折教育完全简化为吃苦教育或磨练教育是有失偏颇的。

事实上,与吃苦教育相比,挫折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要丰富很多。所谓挫折教育就是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利用已有的挫折困难或创设挫折情境,对学生的各种挫折加以引导,让学生在外界帮助下通过自身努力,克服挫折,锻炼心理承受能力,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教育。因此,实施挫折教育时,一方面,针对青少年特殊的身心发展特点,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设挫折情境,遵循正确原则,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耐挫力的训练。诸如军事训练、体能竞技、生产劳动、教学实习等,培养和锻炼他们对抗挫折的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及其他良好的品质,这对帮助他们战胜挫折,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情绪状态,及时发现学生现实生活中遭遇的各种挫折,并给予及时的支持、指导和帮助。相对于人为设置挫折情况,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挫折才是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良好机会。因此,除了人为设置挫折情境来增强学生的耐挫能力外,挫折教育更要利用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日常交际中碰到的困难,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和引导,使学生能独立地并顺利地战胜挫折,在挫折中学习成长。

第二,认为挫折教育与赏识教育无关。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现代大学生耐挫能力差是因为父母的过分保护和溺爱造成的,因此在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很容易把赏识教育忽视或排除在挫折教育之外。当然,父母的溺爱固然是造成他们耐挫能力差的原因之一,但是并不能因此而简单地认为挫折教育与赏识教育无关,或忽视赏识教育的作用。挫折教育本是一种有着强烈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它应是教育对生存困境中人的关照。生活在复杂多变社会环境中的当代大学生并不缺少挫折,缺少的是教育者对处于挫折中的学生所应有的人文关怀。他们需要在感受到挫折感时,也能感受到爱和理解,以克服各种逆境。因此,挫折教育需要赏识教育,两者并不对立。当然,我们主张赏识教育,但也不排除批评教育。赏识也好,批评也罢,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第三,认为挫折教育可以短期速成。我们应该清楚一点,耐挫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挫折教育应贯穿于一个人成长的始终,大学生挫折教育是对早期挫折教育的继续,它不可能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1]罗利建.人本教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闰家华.浅析大学生挫折教育及对策[J].学校教育,2007,11.

[3]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挫折教育论文第3篇

[关键字]挫折;挫折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纵观古今历史,凡伟人者,大多在学习生活中都要经历百转千回的挫折和坎坷。贝多芬曾经说过:"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才能走向欢乐。"可见适度的苦难和挫折对于青少年的成长颇有益处。然而,随时展,青少年被父母和社会过多保护而变得少经历挫折甚至避免挫折,并且在遇到挫折时表现出脆弱、抑郁、丧失意志等不良倾向。因此,适时适当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显得破颇有必要。本文旨在从我国教育实际情况出发,对中学生为主的青少年群体的挫折教育实施进行研究,以便促进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以及青少年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一、 挫折和挫折教育的含义

挫折是指阻挠、挫败的意思。在心理学中,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消极的情绪反应。[1]所谓挫折教育,事实上就是教育者有目的地采取一定教育方法和手段,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识挫折,有意识地防范挫折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2]

二、 挫折教育的意义

面对挫折,不同的青少年有不同的反应。积极反应的青少年能够正确认识挫折,面对挫折不气馁、不放弃,更加努力学习上进。而有些青少年面对挫折则表现消极,如自暴自弃、抑郁、烦躁、自卑甚至轻生等等。这不仅影响自身的学习生活,对自己的成长也极为不利。因此,我们应该对青少年积极进行挫折教育,让学生们面对挫折树立勇气和正确的态度,使自己健康成长。

首先,挫折教育可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挫折的发生会给青少年带来情绪波动,使青少年情绪抑郁低沉,从而使体质以及抵抗力下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度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可以帮助其认识挫折本质,正视挫折带来的危害和好处,树立面对困难、度过困难的勇气,及时调整心态并克服消极情绪,保持内心和谐、健康发展。

其次,挫折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克服学习情绪障碍。现代生理心理学表明:在人们产生消极情绪时,大脑会释放一种有毒物质,使人身心疲劳,影响学习记忆效果。[3]青少年遇到挫折时往往会产生消极心态,情绪低迷以致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影响学习效果。挫折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克服消极心理,或者在青少年遇到挫折时让青少年及时从消沉情绪中调节恢复,尽快投入学习中。

第三,挫折教育可以提高青少年适应环境能力,使青少年在激烈社会竞争发挥自身优势。社会的进步需要人才的供给,往往一部分青少年由于不能适应社会竞争而被社会淘汰。挫折教育可以提升青少年抗挫折能力,使青少年独立自主解决遇到的问题,为青少年踏入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挫折教育为教育改革以及课程教学发展提供新思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素质教育被社会广泛重视。挫折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得一员,为学校课程的选择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也为课程教学内容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完善了教育教学和课程设置,推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三、 实施挫折教育的途径

首先,要将挫折教育列入学校教育体系中。目前关于我国中学生挫折教育的教育内容以及课程设置较少,因此,要有效进行挫折教育从而完善素质教育,就要把挫折教育列入学校教育体系中去,结合多门相关的交叉学科,如心理健康课程,使挫折教育实施正规化。

其次,学校要配备相关专业老师,对学生的挫折后心理进行及时咨询辅助和引导。挫折的发生具有随机性以及不可控性,单靠教学计划安排的课程不能解决学生临时突发性的挫折指导。因此,在开设挫折教育课的同时,也要配备相应的咨询指导教师,以便学生遇到困惑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是挫折教育的开展更完善。

第三,学校以及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情景模拟的课外活动,通过具体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尝试接触困难和挫折并且积极面对和解决,从而在实践中让学生体会挫折和挫折教育,将理论实践相结合,使挫折教育生动并深入人心。

四、 开设挫折教育课程及教学的具体实施

进行挫折教育,开设挫折课程是其中重要以及核心环节。挫折教育课程要有系统、全面、有计划,有目的地开设和实施,要成为课程设置中得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分为形式和内容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在挫折教育知识内容上,要让学生学到关于挫折方面尽可能多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挫折,以及遭遇挫折的感受,对挫折尽可能进行客观分析,让学生掌握处理挫折的方法以及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树立信心。并且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明辨是非,即使遇到困难也不逃避推脱,要树立积极心态和面对挫折的勇气。

其次,在教育形式上,教师运用讲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理论讲授以及指导。并且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讲讲自己遭遇挫折的事情,让每位学生都积极思考、分析讨论。同时,通过小组讨论以及创设情景等活动,让学生实际感受什么是挫折,如何面对挫折以及如何调节自己,形式要多样。

最后,挫折教育的实施要结合多门学科交叉进行,将心理学以及成功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尽可能全面均衡地去学习,了解成功和挫折都是重要的,以免将挫折教育的进行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挫折,解决挫折的过程是困苦的,但是挫折过后对青少年成长来说将会是一个完善和飞跃的过程。挫折教育就是这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基石,并且,挫折教育的开展也会是教育改革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挫折教育越来越多的被关注,素质教育的实施也会逐渐成为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强有力的推进力量!

注释:

[1]曹元娣.浅议大学生的挫折教育.东华大学学报,2004年6月

[2]曹元娣.浅议大学生的挫折教育.东华大学学报,2004年6月

[3]王红梅.加强挫折教育提高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7月

参考文献:

[1]蔡茂华.儿童挫折教育浅见.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5月

挫折教育论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挫折 挫折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a)-0230-01

在人的一生中,有追求、有望、需求就免不了有失败、失望、失落。挫折与成功一样,是一个人成长道路上的伴侣,是其成长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面对成功与挫折,关键是我们能否正确看待,妥善处理,具有较好的抗挫折能力。一个人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既要有迎接成功的准备,也要有面对和承担、抗拒挫折的骨气和勇气。因为在他们未来的成长历程中仍然会有很多预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在等待着他们。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呢?

1 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的涵义

挫折,简单地讲,就是困难和屏障;较为具体地讲,挫折是指,人们怀着自己的某种意向和动机,在意向和动机的驱使下在努力地去完成某一项活动,然在活动过程中,免不了会碰到自己当下未曾遇到过的、自己无法排除和解决的问题和因素,导致自己展开这项活动的初衷、意向无法实现,需求无法得以满足,并且会随之产生一些紧张不安与或多或少的失意情愫和反应。

挫折教育,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立在教育学的坚实基础之上的。它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与机制,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人生观为指导,意在陶冶人们的情操,激励人们的斗志,磨炼人们的意志,指导人们自觉发现和挖掘自身潜力,提高人们战胜挫折和妥善处理挫折的能力。总归一句话,挫折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门揭示挫折教育发生、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综合性学科。

2 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势在必行

回望过去的近几年,社会中一些人将自己的人生路扭曲了、变形了,甚至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有的小学生因不堪作业重负而以各种方式来自杀;有的小学生因不堪学习中的某次挫折而伤害自己身边的父母至亲;有的中学生因不堪升学压力而选择逃避,沉迷虚拟的网络世界,甚至走上违法犯罪之路;有的大学生因抗挫折能力较差而产生心理疾病;有的大学生因人际交往的暂时挫折与困境竟选择荼毒生命;也有年龄长一些的人,因为生活压力大,工作压力大,自己承受不住而选择逃避,选择轻生(近年来,富士康员工跳楼就是抗压能力差的最好例证。)……一幕幕悲剧的演绎,无不说明当下很多人抗挫折能力亟待提升,无不论证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势在必行。

随着计划生育的实行,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于是就形成了现在包括中小学生和大学生在内的大多数青少年是独生子女的现象。独生子女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的高度关爱与呵护下,思想解放、多才多艺、从小接触的新事物比较多也比较广、自我意识比较强,但是由于从小生活的环境比较优越,生活的环境比较顺利,所以大多数的独生子女都比较任性、自我约束能力相对来说较为薄弱、做事情的意志力不够坚定、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抗拒能力比较弱一些。然而,他们是我们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业的历史重任,肩负着祖国统一,兴我中华的历史重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是时代的互换,是社会与国家发展的必然,其实施是势在必行。

3 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实施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本质上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特点而实施的一种素质教育,它的实施和进行需要且也有自己的一套原则。

3.1 方向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全部教育活动都要始终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要求一致,要做到并且也必须做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动摇。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要始终服务于社会主义社会,服务于人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3.2 渗透性和集中性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的渗透性原则旨在强调对受教育者的挫折教育的不限时间性和不限地点性,换而言之,就是要注重在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对其进行挫折教育,而且往往这种渗透性方法能够在无形之中提高受教育者的抗挫折能力,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而集中性原则则是强调通过某些有组织、有目的的专项活动和训练,对受教育者集中进行挫折教育,比如中小学校中常见的夏令营、冬令营等等之类的活动,集中时间、人力和物力,对中小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意在提高他们的承受各种艰难困境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当然,渗透性原则和集中性原则二者各有利弊,各有千秋。所以,需要我们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高校进行。

3.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我们大家都知道,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同样适用于这个道理。离开实践的了理论,毫无半点意义可言。无论我们再怎么研究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的种种原理、理论,最终都是一个目的,都是为了磨砺人们的意志,提高人们的抗挫能力,提升人们的整体素质。因此,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牢记和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决不能仅仅是纸上谈兵。

3.4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只有我们真正地参与其中,真正地融入其中,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感受其活动氛围,感受到其中的酸甜苦乐真正的滋味。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亦是如此。只有当受教育者真正地参与到整个教育过程当中,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己作为整个教育活动一员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才能够受到事半功倍之效。何况,我们都知道,教育原本就是一个外因,外在的环境的确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内因,最关键的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有思想、有意识、主观的能动的人—— 教育者自己。所以,在挫折教育的过程中,要更多地注意遵循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陈选华.挫折教育引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

[2]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挫折教育论文第5篇

摘要: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客观分析了高校挫折教育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探讨了科学有效地开展挫折教育的教育策略。关键词:挫折教育受挫能力心理素质大学生挫折教育就是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正视挫折,增强对挫折承受力的教育。①挫折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受挫能力,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奠定心理基础。随着我国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逐步深入,国内学者开始倾向于把受挫能力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将其视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维度。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有利于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有助于学生社会化和人格的健全发展;有利于提高学校日常教育工作的绩效。一、加强挫折教育是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高校实施素质教育,一方面必须从大学生挫折教育发展现状出发,另一方面应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为重点,充分认识受挫能力培养在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加强高校挫折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需要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受挫折能力不仅是现代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我国当前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我国已将挫折教育的内容纳入心理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当中,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受挫能力不容乐观,很多学生在遇到挫折不能独立解决时,不会沉着冷静下来思考问题和克服困难,而是采取一种消极回避的对策,这样往往会使他们产生悲观、失望、埋怨和畏难等负性情绪,对挫折进行不恰当的归因方式所造成的后果进一步恶化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就必须重视学生受挫能力的培养,而挫折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二)挫折教育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重大教育决策近年来,国家教育部相继出台了有关加强挫折教育的文件:(1)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2)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到要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力。上述文件,为学校开展挫折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标志着青少年挫折教育决非学校和个人的行为,而是国家规定的素质教育行为,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三)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发展需要挫折教育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在人生的各个发展阶段中,大学时期也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究其原因主要为:1.大学生自身生长发育成熟,加剧了心理的变化随着各种生理机能的变化和成熟,必然带来很多心理问题,缺乏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的大学生,往往难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困难和问题,常常处于矛盾之中。比如由性成熟产生的性需要同性道德的冲突:一方面,性生理成熟的冲动使得他们对性问题感兴趣,向往异性;另一方面,学校、家庭和社会受中国“谈性色变”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大学生的性向往、性探索和性尝试等可能出现的问题缺乏必要的指导,甚至一概持否定的态度。2.学校、家庭不当的教育方式可能加剧他们的心理问题如学习就业压力和师长过高的期望值,使大学生承受着超负荷的心理负担,加之家庭和学校溺爱型的教育方式使得独生子女原本脆弱的心理变得更加弱不禁风、不堪一击。3.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高要求,使尚未步入社会生活的大学生面临激烈的竞争比如当前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知识经济带来的日趋加剧的竞争,使得大学生本来就不稳定的心理出现失衡。这些都会导致缺乏社会适应和应变能力的大学生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适应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消除,轻则出现偏执、逆反、冷漠,产生孤独感、挫败感,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重则产生自弃、逃避和自杀等极端行为。二、高校挫折教育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尽管目前挫折教育在各高校已蓬勃开展,方兴未艾。但由于挫折教育操作起来专业性较强,对大学来讲又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活动,我们在开展挫折教育的过程中应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加强操作的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因此,挫折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弄清以下问题:(一)挫折认知教育问题对大学生进行挫折认知教育是进行挫折教育的首要任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开展,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以下三点:1.正视挫折的客观存在“没有危机就没有成长”,挫折在人的一生中是不可避免的,一个人在生活和成长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各种危机与挫折。这种危机与挫折在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与情绪困扰的同时,也给人带来了成长的契机。人们只有在承受和克服挫折的努力中,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发挥潜力,学习新的技能,逐步完善自我。2.辩证地看待挫折“挫折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给人带来痛苦与不幸,也可以使人在与困难的斗争中获得经验与信心。挫折教育并不是教人如何去回避困难,而是教人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挫折,在挫折中成长。三是乐观的挫折心态。“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人如果没有经过生活的磨炼,是很难对生命的顽强与伟大有真正的认识。如果他能在挫折中奋起,那将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二)受挫行为训练问题受挫力的强弱反映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素质水平。耐挫力的增强除靠学生在生活中磨练之外,高校也可以通过有计划的目标性训练来进行,如:建立勤工俭学或社区服务基地,鼓励大学生自力更生,挣钱养活自己;组织大学生到贫困山区社会实践,与当地农民一起住,一起劳动,体味生活的艰辛;组织丰富多彩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以磨练意志,加强合作。发展个性为目标,对个别学生可以进行挫折想象训练,即假设一个挫折情境,引导学生,找出解决挫折的方案等等。但是,在开展挫折教育的过程中还必须注意适度问题、适量问题和适时问题,确保挫折教育取得实效。②(三)受挫心理调适问题受挫心理调适问题是决定挫折教育成败的关键,在挫折教育中,首先要注重建立健全学生的挫折防御机制。挫折防卫机制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如果运用得当,它能够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激励个体克服困难、排除障碍。如果运用不当,则可能出现退缩与恐惧,陷人更大的挫折或冲突情境之中。所以,教育学生正确运用挫折防卫机制,对调整挫折后的心态具有重大的意义。其次,教育学生面对挫折进行自我调适。实际生活中,大多数的挫折都是学生运用自我调适的方法化解的。具体的方法包括:及时校正不合理的认知态度;冷静分析,以进取态度改善挫折情境;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和技巧,减轻心理负担;等等。最后,鼓励学生放弃偏见,主动寻求心理咨询。许多学生基于传统偏见,觉得入大学心理咨询室“丢面子”或“有病”。其实“有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讳疾忌医,最终铸成大错。三、科学实施挫折教育的有效策略(一)积极开展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加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教育心理咨询是一项给来访者以心理指导和帮助的专业工作,它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倾诉内心积淤的场所,能有效地消除其心理挫折所带来的焦虑和痛苦,为大学生实现心理发展,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提供具体指导。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时间不长,但已经显示出其独特作用,心理咨询是心理挫折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要大力提高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建立一支具有优良素质的心理咨询工作者队伍,建立系统的可操作的大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发现问题并矫正。通过广播、宣传栏、校刊等多种途径宣传心理咨询的性质和作用,解除学生疑虑以主动寻求帮助,开展定时、定点和有专人负责的心理门诊咨询,学校要为门诊咨询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当然,“心病还得心药医”。最好的心理医生就是运用心理学技巧发掘自身心理潜能,解决心理冲突和矛盾,维护自身心理健康。因此,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自我锤炼的过程,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因此,要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保健,让他们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培养良好的个性,在生活中保持自信、乐观、坦诚、豁达、坚忍不拔的心理品格。(二)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任务,既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主要渠道。从教学活动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要做到:1.学校课程设置多元化。增强教材中心理健康知识的含量,将学科知识学习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挫折教育。2.教育者布置给学生的活动或任务的难度要适度但又不能过度。按照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教学“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给学生任务的难度体现为“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多动脑、多动手,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独立性,将这种外在的求知精神逐渐内化为自身坚韧的意志品质,增强他们承受挫折和抵抗挫折的能力。3.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接受式教学,提倡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的发现式和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来。4.改变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力求做到评价方式多样化,克服答案单一化和标准化。此外,教师面对有挫折情绪反应的学生时应采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应对挫折和战胜挫折,常用的教育方法有鼓励法、转移法、对比法、宣泄法、补偿法、暗示法等。(三)教育学生对挫折应对进行自我监控青少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问题解决的自我监控,同样,青少年在应对挫折和战胜挫折的过程中也存在对挫折的自我监控。自我监控就是青少年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将自身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过程作为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它对于个体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③有关青少年挫折应对自我监控的实验研究认为,挫折应对需要评价挫折源的意义,控制或改变挫折环境,缓解由挫折引起的情绪反应的认知活动和行为,挫折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对挫折应对进行自我监控。④青少年在进行挫折应对自我监控训练时,必须首先围绕挫折知识、挫折应对知识的讲解和挫折应对方式以及策略的训练来展开。其次,要训练学生挫折应对的自我监控技能。再次,要加强学生挫折应对的自我监控体验。最后,应组织学生进行挫折应对的自我监控实践训练。实验研究表明,挫折应对的自我监控训练需要经历自我认知—动情晓理—策略导行—反思内化—形成品质的环节。⑤(四)联系本地实际开展挫折教育研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挫折教育的方案设计得如何,是否富有成效,这还要将理论纳入到具体实践中去。挫折教育研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需要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为挫折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建议。挫折教育研究一定要紧密联系本地区、本校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精心选择课题,精心设计,科学实施,为解决本校开展挫折教育中遇到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服务。通过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开设专门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场所,提供儿童与同伴交流的机会以及开展行之有效的科技发明创造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中使他们对克服困难和战胜挫折有切身的体验,最终将外在的挫折行为内化为自身稳定的心理健康素质。注释:①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②张骞,张大均.加强学校挫折教育,健全学生心理素质[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1).③董奇,周勇,陈红兵.自我监控与智力[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④向守俊.初中生挫折应对自我监控训练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1(3).⑤陈旭,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02(1).

挫折教育论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 抗挫折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6-0093-02

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他们学生时代养成的良好品质,对其一生都有着重要影响;同时青少年学生在成长期难免遇到学业、交际、情感等各方面的挫折,如果不能正确对待或心理承受能力差,会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应结合各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挫折教育。

一、影响初中生挫折心理的因素

1、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造成的挫折往往是学生个人能力无法克服的,诸如天灾人祸。客观因素所造成的挫折,也是难以预料和难以抗拒的。但是,这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会带来许多问题。

2、社会因素主要指学生在活中所遇到的政治生活,如入团、入党;经济生活,如生活水准、奖学金等;校风校纪、社会伦理道德、地方风俗习惯以及多重人际关系等,人为因素造成的挫折影响力较为普遍。

3.初中生个体因素

如个人生理上的缺陷;个人知识、能力、气质上同其人的差距;初中生多种需求的冲突,以及个人的世界观的问题,对各种物质利益感到未满足而产生的一种内部驱力。在其驱使下,人们去追求目标。在目标追求过程中,有的如愿以偿,有的则由于种种原因得不到满足;有的学生因为思想道德品质问题而受到领导、老师的批评教育甚至处分等,于是内心产生挫折,这类挫折是个体因素造成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造成初中生挫折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学生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客观因素诸如天灾人祸等毕竟是个别现象,而学生本人主观因素则是常见的、主要的。

正视初中生受挫过程中的主观因素,教师有的放矢地做好疏导教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而且这些主观因素引起的挫折程度往往与一个初中生自身的抱负、容忍力、知识水平、社会经验、生活阅历有关。此外,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由于个人主观努力的程度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也会有很大的差别。挫折对个体的心理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中介完成的。中介就是个体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认知水平和心理健康状态。

二、体育教学与挫折

每个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都要经受挫折的考验,有些项目本身就具有挫折情境因素。如体育课的跳高项目,无论是最后的胜利者,还是途中遭淘汰者均是以“失败”而告终。随着横杆一次次升高,心理素质差,尤其是对挫折承受力弱的人,虽然有优秀的技术,也会在横杆前怯步,在比赛中失利,这对学生的自我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又如,耐久跑项目,随着“极点”的出现以及长时间体力消耗,对某些耐久力和意志力差的学生就构成挫折情境。有些项目本身无明显挫折情境因素,如由于天气、身体健康等因素的影响,运动能力不能达到原有水平;有些学生身体素质特别差,无论他怎样努力都无法达到考试标准;在教学比赛中,由于同伴缺乏配合或水平差而影响比赛结果等都会构成挫折情境。一个人在社会上难免要遇到各种挫折,只有正确的面对才能有作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体育运动中经受挫折的考验,所付出的代价是最低的,这正是学校体育要重视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所在。

三、利用体育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应注意的事项

1.教师在思想上要重视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防止只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心理健康目标达成的现象;要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既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又发展心理品质;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景,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进行挫折教育,促进学生提高挫折容忍力,进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2.提高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挫折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行为,它不同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遭受的挫折打击。挫折教育从开始设计到付诸实施,自始至终都在教育者的严密控制之下。教师不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遭受挫折打击的承受能力。

3.挫折教育要掌握好挫折的“度”由于挫折容忍力有一个极限,我们可以称之为“挫折阈限”。因此教师在进行挫折教育时,在考虑学生的阶段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保证受挫强度在每个学生的“挫折阈限”以下。挫折教育决不能超过“挫折阈限”,不然就会适得其反,给学生带来无法挽回的心理伤害。

4.挫折教育后要及时进行总结

挫折教育后,教师要进行剖析式的总结,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帮助学生分析受挫原因,使其明白“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从中吸取教训。

四、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方法

1.在体育教学中营造适中的挫折情境教学

内容的选择应人而异,教师有目的的使身体素质好,运动能力强的学生选择相对较难的项目,反之亦然。在教学方法上,对前者多组织教学比赛,从比赛中感受挫折,同时提高难度,严格要求,对后者则多组织游戏活动,降低要求,减少他们的挫折程度。在考试内容安排上,不要把身体素质的比例放得太高,主要考查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态度、体育锻炼方法的掌握程度、运动能力提高的程度。

2、提高学生对挫折认知的水平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先天不足,往往产生自卑心理,教师要降低要求,并不断鼓励,使他们感受挫折通过努力去克服,提高其对挫折认知的水平,如耐力跑是绝大部分学生最害怕的一个项目,有些学生会想办法逃避,而耐力跑却是提高心肺功能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良好手段,更是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应正确的引导,提高学生的认识。有些学生先天条件优越,但在体育运动中非常自负;有些学生过高的估计自己,使能力与目标产生矛盾,他们经不起挫折,影响其正常水平的发挥,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的自我评价。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学生受到挫折会引起种种心理与生理反应,如果长期处于挫折情境中得不到解脱,将引起身心病变。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挫折有正确的理解。

五、结语

古今中外,许多有杰出成就的名人都经历过挫折。同样遭受挫折,为什么有不同的结果,这与个体的抗挫折能力有关。本文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结合体育教学的实践,就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挫折教育论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逆商教育

中共十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当代大学生处于知识经济竞争的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使大学生承受更大的压力和考验,难免遭遇各种挫折和逆境。“应试教育”培养出许多高智商的大学生,却忽视了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塑造,有些因为无法面对和处理挫折,一蹶不振陷入痛苦无法自拔,更有甚者选择自杀等极端行为。逆商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力和高水平的心理承受力,为其成长成才打下良好基础。因此,高校开展大学生逆商教育,对他们处理所面临的逆境,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并走向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逆商现状

逆商来自于英文Adversity Quotient,全称为逆境商数,简称AQ。指的是人们面对逆境时候的一种能力商数,用来测量每个人面对逆境时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超越困难能力的大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保罗・史托兹将逆商划分为四个部分:控制感(Control)、起因和责任归属(Origin & Ownership)、影响范围(Range)和持续时间(Endurance)。一个人逆商的高低取决于他在面对逆境的时候如何认识周围环境和对逆境信念的控制力,将挫折归咎于内因还是外因,逆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涉及多大范围以及影响持续多久。在相同的条件下逆商高的人能够克服困难,把握机会,获的成功。逆商决定了事业的成败、人生的成就。

(一)对内:自我意识缺陷导致各种心理矛盾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特殊时期,艾森克把这一时期称为“自我认同危机期”,心理处于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期,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内心矛盾。这些自我矛盾主要包括:(1)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2)追求上进与消极懈怠的矛盾;(3)强求知欲与弱识别力的矛盾;(4)自尊心与自卑感的矛盾;(5)独立意愿与依赖性的矛盾;(6)交往欲望与自我封闭的矛盾。由于大学生意志薄弱,适应力和自立能力弱,缺乏人生经验和抗挫折能力,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这些矛盾促使大学生心理、行为上的不适应,有可能出现焦虑、失眠、抑郁、恐惧等心理问题。

(二)对外:外部环境复杂导致各种思想压力

当代大学生处于知识经济竞争的社会,复杂的外部环境使大学生承受更大的压力和考验。大学生自入学以来就面对着来自学业、经济、人际交往、情感、就业上的压力,容易遇到各种意外、骤变与不尽如意的状况。更有甚者,身陷消极情绪无法自拔,精神崩溃走向极端。

笔者对福建中医药大学学生进行逆商测试与部分访谈调查,经过统计分析和研究发现,大学生逆商整体情况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在新生入学与毕业时期是挫折感发生的高峰期,大学生对挫折的认识存在明显差异,但大部分学生对挫折的认定过于泛化。他们中有部分人夸大挫折的创伤,片面理解和看待挫折,既缺少抗挫折体验,更缺乏理性认识,反映出心理适应能力的缺陷。但也有七成的大学生肯定了挫折对他们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有八成的学生认为有“一定”或“较大”不利影响。对于面对挫折的态度,七成学生认为自己通常能正视挫折、分析原因、设法克服避免,积累生活经验。但也有近三成学生对挫折抱着“无所谓”或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消极态度。对于挫折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大学生解决挫折的时间不会太长,但挫折依然会影响到他们生活的其他方面,并且持续的时间将延续到大学毕业甚至工作以后。

二、开展大学生逆商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开展大学生逆商教育,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提升对挫折的认知水平和控制能力,增强受挫能力,并理性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握挫折的实质和规律,并做到预防教育。开展逆商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展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一)逆商教育是大学生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客观需求

在当前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下,大学生在思想观念、知识技能、能力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应适应新的要求。对大学生进行逆商教育,就是要增强挫折承受力,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挫折的客观性,学会分析原因,既不怨天尤人,也不逃避自责。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应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困难,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二)逆商教育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高校开展大学生逆商教育,将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承受挫折、化解冲突、调适情绪、自控心态等抗挫折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逆商教育是辅助大学生走向成功的重要举措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每个人在他的生活中,必定会经历挫折和困境,这些都为重新崛起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契机,在艰难困苦中百折不饶、自强不息,是促使人走向成熟,迈向成功的必要条件。开展逆商教育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挫折因素,培养人们正确认识和驾驭挫折的能力,在挫折中学习,接受磨练,吸取教训,使大学生更加进步,走向成功。

(四)逆商教育是顺应国际先进教育理念的必然趋势

目前,在各国的教育理念中,逆商教育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国外的家长们常把“给孩子失败的机会”这句话挂在嘴边。孩子失败了,家长就再提供一次机会,让他学会避免失败的方法。英国伦敦温布尔登中学推出了“失败周”活动,特邀嘉宾和学生们分享自己人生中的失败经历。德国小学开设死亡课,家长与老师让孩子们直面人生和社会的阴暗面。日本把“野外文化教育”和挫折教育列入大学教育内容之中。家长们把这些看作一个经受挫折的训练,让孩子接受挫折的经历,这些都是潜移默化地打磨孩子的意志力和抗压能力。

三、形式与内涵并重――高校开展大学生逆商教育的对策

(一)完善体系,丰富形式,拓展逆商教育渠道

高校应将逆商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管理中的重要部分来抓,将逆商课程体系列入正式的教学建设中,运用理论指导学生走出困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两方面的整合。

丰富逆商教育的形式,可以是正规的理论课、讨论课、讲座等形式,也可以利用第二课堂,潜移默化对大学生的思想、个性及生活产生影响,模拟逆境情景,增强大学生逆境认知,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能力,达到磨炼意志品质的目的。

另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区、企业、工厂等社会环境,了解社会的真实性和复杂性,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挫折中成长,磨练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增强心理承受力。

(二)生命教育创新逆商教育内涵

生命教育是指挖掘、培养、提升生命认知,生命情感,生命意志和生命行为的教育,是个体追求人生理想和生命意义的信念教育。学校开展逆商教育的深层内涵就是培养学生正确和积极的生命观,正视生命,善待生命,珍惜生命。要有活在当下,自主自己的人生的境界。拓展和丰盈生命的价值,开发潜能,创造人生的奇迹。

(三)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为逆商教育提供保障

高校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增加心理咨询教师的质量和数量,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通过语言及非语言的交流,给大学生以帮助、启发和教育,使其改变认识、情感和态度,解决其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问题,促进人格的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改善。在新生入校后,心理咨询机构以及辅导员、班主任应该进行心理排查,对结果加以整理、分析,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进行长期跟踪,在遭受挫折时及时给予帮助,及时做心理辅导。帮助大学生提高绝对挫折阈限,磨练对挫折的适应能力。

(四)引导学生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和正确的自我调节机制

生活中,大学生在生理上、心理的需要和欲望是不可能都得到满足的,不可避免会遇到挫折或动机的矛盾冲突,从而产生情绪上的焦虑和紧张,烦恼和不安。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在人们的心理活动具备保持情绪活动稳定和平衡(即内稳态)的心理机能,这种机能就是自我防御机制。他是指个体处在挫折与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情绪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引导学生运用积极的心理自我防御,是对挫折的理性对抗行为,运用改变策略、补偿作用和升华作用缓解挫折引起的心理冲突,有助于学生调整自己的社会行为,激励他们战胜困难,获得成功。自我调节机制是在自我意识的作用下,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潜力实现的。自我调节机制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是大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自己心理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困扰进行干预,促使挫折带来的不良情绪得以解脱,并保持心理健康的发展。将正确运用自我调节机制作为逆商教育的重要策略,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分析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调节心态和情绪,总结经验,转换视角,辩证的看待挫折和困境,使用放松调节法和与他人倾诉等方法,保持心态的平衡。

(五)充分发挥教师在逆商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应当充分发挥价值引导者的角色。教师要利用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建构积极的受挫认知和应变能力,不仅要培养大学生战胜逆境的能力,还应培养他们应对挫败的方法。任课教师应注重在思想教育理论课上,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引导学生在挫折面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思想政治辅导员则应充分发挥其思想教育职能,注重在生活上给予大学生指导,通过谈心、开展主题班会,组织团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直面挫折,体验挫折,应对挫折,培养其逆商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旭东,车文博.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科学出版社,2005.

[2] 张艳丽,段静.加强大学生的挫折教育的思考[J].中国科学信息,2009(13).

[3] 杨安,董发广.大学生逆商教育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2(3).

挫折教育论文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挫折教育;社会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7-98-02

对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热切关注使广大高校教育者认识到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凸显,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受挫折,加强大学生就业挫折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利用社会学知识进行大学生就业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主要基于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首先,有关“挫折”概念的解释。心理学认为,所谓挫折是指“当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的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有时仅指阻碍个体动机活动的客观情境”。而所谓挫折教育,就是对大学生容忍、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其次,关于挫折情绪产生原因的解释也主要来源于心理学。这些理论主要包括精神分析学派的挫折本能论、策动心理学的挫折本能说、需要和紧张的心理系统理论、社会文化理论以及ABC理论等。最后,当前挫折教育的主要依据是心理学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切心理现象为后天所习得行为,故承受挫折也是一种后天的习得行为,挫折能力的承受力可以通过教育训练获得和提高。

应该看到,上述心理学理派中也有学者也注意到了社会外部因素对挫折情绪产生的作用。如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Flued)认为,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既有社会生活条件因素,也有个体主观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弗洛伊德认为,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人的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外部环境,减少和避免个体挫折,即截住挫折的社会因素源头非常必要。策动心理学派的麦独孤(M.Mcdougall)强调本能对情绪的决定作用,但他也认为可以通过社会环境压力来改变情绪。在社会文化理论中,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沙利文(Hany Stack Sulli-van)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罗杰斯(Cad Ransom Rog-ers)都认识到了人际关系对挫折情绪产生的影响,主张通过加强人际交往、增加人际关注来避免挫折的产生。但是,相对于关注外部社会环境,心理学还是更倾向于关注个体的主观生理和心理因素。

二、导致大学生就业挫折的主要社会因素

(一)大学生就业中的供需矛盾。当前,大学生就业客观存在供需矛盾。这表现为下列三个方面:第一,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狭窄,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跟不上时展要求,导致大学生在就业时候遭遇就业挫折。表面看来,是大学生自身素质无法满足时代要求,而实际上是高校教育落后的表现。第二,高校扩招产生的社会效应。近些年,高校大规模扩招既满足了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也导致了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下,高校毕业生供应相对过剩,从而使大学生就业竞争加剧。第三,高校专业招生的结构性矛盾。一些高校招生时对于眼下的热门专业盲目扩招,导致日后热门专业毕业生数量过剩,就业遇冷。而一些社会急需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却无法满足需要。

(二)就业市场有待继续成熟。大学生就业要进人人才市场,实行双向选择。许多大学生都会面临着择业就业的竞争压力。当代大学生认同竞争,赞成双向选择,又担心机会不均,就业市场不成熟客观增加了他们的顾虑。就业市场的不成熟表现在许多方面。第一,存在着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人才市场分割,工作转换成本高,阻碍了人才在不同市场之间的自由流动,这也导致高校大学生更愿意在城市和发达地区就业,加剧了这些地区的就业竞争。第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之间信息不畅通,增加了大学生就业难度。第三,就业市场管理不规范,一些招聘会组织者受利益驱动,秩序混乱,毕业生择业效益不高。第四,部分单位用人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造成人力资源的不合理流动。第五,招聘中的性别歧视、高校就业指导不到位等各种原因也影响着大学生就业。

(三)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我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人情”的社会,在当今社会,讲究“人情”仍有市场。一些人打着“人情”的幌子,搞走后门、拉关系等不正之风,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就业机会。还有的大学生不注重个人素质的提高和个人的努力,一味凭借长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等家庭背景来实现就业。这些现象影响了一些学生的择业观念,当他们遭受就业挫折时,不是去冷静面对,而为自己没有社会关系和家庭背景而苦恼,陷入悲观失望等情绪无法自拔。

三、大学生就业挫折的社会因素分析与对策

研究表明,“真正引起适应困难的,主要不是挫折和冲突本身,而是当事者对他们的看法和用来应付的方法”。针对大学生就业挫折中的社会因素,挫折教育要引导学生去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并适应社会。同时,也要动员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挫折中的社会因素。

(一)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培养大学生。“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社会科学”。大学生就业挫折实际上是大学生个人还没有适应并融人社会的一种情境,没有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反映,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高校要以社会需要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要紧跟社会发展步伐,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应该说,当前大学生中流行的“考证热”反映了大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主动适应社会的理性自觉。首先,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要给予正确指导,既要引导学生不能忙于“考证”而忽视专业学习,又要促使高校在专业课之外合理地设置一些有利于学生就业的课程,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进步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其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社会评估预测机构与高等院校要加强合作,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进行科学的教育预测活动,并建立定期的教育预测结果机制,为大学招生规模和数量以及专业、学科设置和调整提供指导。最后,高等学校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本着为学生负责的精神,配置和调整教学资源,合理确定招生规模,进行学科专业设置。

(二)完善就业市场和就业制度。帮助大学生战胜就业挫折,需要高校和社会的相互配合。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社会应该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择业环境,尽快完善就业市场和就业制度,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就业机制。为此,要

快速推进就业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人才跨城乡、跨地区、跨行业流动的就业市场环境,增加就业信息的透明度,规范毕业生招聘市场,招聘单位要理性对待人才需求,坚决杜绝招聘过程中的性别歧视。学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就业,同时强化心理咨询工作,引导学生走出挫折情绪。

(三)建立社会支持系统。要教育学生理性对待社会不正之风或者依靠家庭背景找工作的现象。应该相信,社会不正之风毕竟是社会转型中的一个过渡现象。针对一些学生依靠家庭背景等找工作,要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社会学家布劳和邓肯(P.M.Blau and O.D.Duncan)的社会流动理论指出,即使在发达的美国社会,父亲的职业、教育程度等家庭背景也会对子女的第一职业产生影响。在我国,“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这句顺口溜反映了我国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家庭背景因素在子女就业中的重要作用。目前,这种观点仍有市场。然而社会学的研究也表明,相对于家庭背景等先赋因素,自致因素在个人成年后的影响更加突出,在当今中国社会,自致因素已经成为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自致因素是个人通过不断学习、努力而具备的属性,是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思维方式、社会交往能力等后天习得因素。大学生已经成年,具备了较高的自身素质,因此,要教育大学生继续努力,完善自我,勇敢接受社会的选择,应该把暂时的就业挫折视为人生的一个励志经历。

帮助大学生战胜就业挫折,要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是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家庭关系等,它不是要大学生去做拉关系、走后门的事情,而是为他们提供关怀、爱护、帮助、信任、安全和指导。既要注意建立家人、好友构成的强关系形成的社会支持,也要注意交往不多的弱关系的社会支持。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S.Granovetter)的社会网络理论指出,长久没有来往的同学、前同事,或者只有数面之缘的人是联系较弱的社会关系,却能够提供有用的就业信息促进就业。因为弱关系中的信息传播由于经过较长的社会距离,能够使信息流行起来,并且具有较低的重复性。因此,高校教育者要注意凭借校友会等信息优势为学生就业提供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赵坤明.“挫折教育”与“挫折承受力教育”诘难[J].中国教育学刊,1999,(4):48-49.

[2]孟令勇.帮助大学生克服挫折心理的教育措施[J].中国成人教育,2009,(13):53-54.

[3]杨心恒,刘豪兴,周云清.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14-26.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