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编程培训总结

编程培训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7 15:06:37

编程培训总结

编程培训总结第1篇

一、媒体融合要求必须对期刊编辑进行继续教育

在媒体融合时代,期刊的编辑模式、发行渠道、传播方式、受众范围、管理体制和机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此背景下,编辑理念的更新,编辑手段的转变,编辑素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迫切需要继续教育。编辑继续教育正是基于期刊编辑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期刊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活动。媒体融合对期刊编辑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媒体融合发展新形势下的编辑工作,期刊编辑必须培养新技术应用、资源整合、用户服务、传播互动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1)期刊编辑必备的基本媒体素养包含了对所在期刊新媒体技术平台APP应用软件、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等的日常运营维护。编辑使用新媒体技术,能够大大提高编辑在选题策划与约稿过程中的办事效率。在媒体融合下,期刊编辑只有及时提升自身的技术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才能不被同行赶超和淘汰。(2)期刊编辑力和运营力体现在期刊内容与传播渠道资源的全媒体整合,期刊编辑要利用网络资源、各类新媒体终端、微博热门话题、微信点阅量的数据以及新闻网站的用户留言,各类信息平台的前沿信息进行检索选题并通过不同媒介,传送给读者和作者,从而获得支持。媒体融合时代期刊编辑需要整合优势传播资源(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网站等),打通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内容与渠道的联系,提供个性化、立体化的服务,实现期刊内容的多渠道整合营销,创新期刊传播的途径和手段。(3)期刊编辑要具备高水准的用户服务能力。编辑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通过开展新媒体用户情况问卷调查,分析有效用户群体的特征,增强对用户多方面情况的了解,秉持专业的服务态度,增强对用户的服务。(4)期刊编辑要具备跨媒体的传播互动能力。基于媒体融合技术和视角,期刊编辑要创新办刊思维和媒体传播方式,运用新媒体技术抢占信息传播制高点,对期刊内容进行广泛融合,充分利用微博、QQ空间、微信、官方网站等平台大力推进期刊内容的宣传,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手段、平台、渠道来拓宽社会化传播渠道,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迅速融合发展。

二、现行期刊编辑继续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正在实施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要求,在报纸、期刊、图书、音像、电子、网络出版单位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要求每年参加不少于72学时的继续教育培训,以此作为编辑出版职业资格登记、责任编辑注册和续展登记的必备条件。全国各地出版业务主管部门每年都组织当地出版编辑人员进行培训,或自己组织培训,面授,或发文组织参加总局(总署)培训中心网上平台选课学习。自开展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以来,期刊编辑通过参加网上学习和所在新闻出版主管部门举办的24学时面授学习或参加一些经总局授权的期刊学会、培训机构举办的继续教育学习,取得了继续教育的学时数,完成了每年的继续教育任务,知识面得到拓展,编辑业务水平也有所提高。但在具体的继续教育培训实践中,也还存在亟待改进的问题。(1)内容缺乏针对性,学而无用,继续教育成了“走过场”、“凑学分”。笔者从2010年开始参加新闻出版总署培训中心网上远程继续教育(选课48学时)和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局组织的面授学习(24学时)。综观近三年来自己的学习经历,感觉学习的内容范围很宽广,课程包括了期刊经营管理、行业动态和行业管理、数字传媒与网络出版、领导讲话、出版法律法规和部门管理规章等十几个类别近300门课程,涵盖了出版行业的所有门类。由于每个编辑一年必修48学时,课程选择除了必修与编辑业务相关的课外,还要选择与编辑工作无关的学时才能凑够学时数,不然就不算完成当年继续教育。课程设计中与期刊编辑业务相关的课程在整个设计的课程中仅占20%左右,对期刊编辑来说,可供选择与实际工作有关的课程相对较少。许多课程虽然具有拓展知识面的作用,但与编辑实际工作相距很远,虽然内容“大而全”,但难以达到提高编辑能力的效果。这几年培训课程内容更新少,每年网上学习都存在重复选课,加上学习测试的方式简单、难度极低,学不学、听不听都能通过考试。主观上造成了交完360元给总局培训中心就几乎能完成48学时,学习中出现了学而无用的情况,为应付完成每年任务而“走过场、凑学分”,达不到通过继续教育提高编辑业务能力的效果。(2)培训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对实际工作缺乏指导性,培训重形式、轻实效,调动不了编辑学习的主动性。期刊出版主管部门每年开展的继续教育培训是一年的必要工作,多具有计划性和任务性,必然存在形式、数量和质量问题。作为管理部门的组织者更多考虑的是完没完成当年的培训工作,开展了几次培训,有多少人参加了培训,是否取得实效则不是关注的重点,而参加培训者关注的是能否完成一年一度的培训,顺利获得学分,以便获得三年一次的续展登记或注册。因此,培训成为期刊出版主管部门不得不进行的工作,对编辑学习的积极性难以调动,编辑为获得学分、完成注册和续展登记而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培训这样一个被动学习的局面,既浪费了管理资源,也浪费了编辑宝贵的时间。期刊管理部门费了很大力气组织培训,结果学员学得辛苦,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的状态,培训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一些专题式的面授培训,虽然内容很好,也可以拓宽编辑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但由于培训缺乏对实际编辑工作的指导作用,编辑虽然受到了一些启发,但实际操作起来仍然不知所措。如通过对开放存取、数字化出版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虽然对期刊发展趋势有一些大致的了解,但广大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对如何具体实施、应对和实现,却没有明晰的思路,难以收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继续教育是媒体融合时代更新期刊编辑知识,提高业务素质之最重要的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继续教育模式多种多样,期刊出版行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进行培训,全面开展继续教育,更新知识结构,拓宽编辑自身的知识领域,不断提升自己能力水平。(1)长期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长期教育相对短期培训而言,是比较系统的专业学习。是指期刊编辑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在职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利用工作之余或节假日进夜大、电大接受函授教育和远程教育,脱产教育、出国深造以及挂职锻炼等。媒体融合时代,期刊编辑可选的继续教育方式种类繁多,选择的机会也较多,编辑要充分结合自身的特点,将长期教育与短期培训结合起来,吸取短期培训的优点,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重点和把握科技前沿信息,同时根据自身和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接受何种长期教育。期刊编辑除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质以外,也可以从期刊行业内举办的有关新技术、新业务的短期培训中学习,系统全面地补充新的基础理论知识。要争取、创造机会,积极参加专业方面的学术会议,与会期间同专业领域的专家、教授进行沟通,了解科技动态,加大约稿、组稿的广泛性及提高这些稿件的质量。期刊编辑还可利用业余时间攻读学位或双学位,在与工作相关及感兴趣的领域里扎实理论基础,并在工作中践行理论。(2)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目前多数期刊出版社都存在编辑人员不足的情况,长期脱产学习培训既不现实也不可能。编辑可以根据单位和个人的实际情况,可以出去参加交流培训,期刊社也可以把专家和专业老师请进来进行互相探讨,做到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统一。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满足绝大数编辑的需要,也可以满足因编辑部人员紧张而走不出去的编辑业务提高的需要。(3)自主学习与单位安排相结合。媒体融合时代,在继续教育的学习中,期刊编辑不能单纯应付单位的考核,拘泥于形式,只在课堂上学习。巩固和融会贯通学习,编辑必须克服各种外界条件的影响及自身的限制,挤出时间和精力,注重知识的更新和平时的积累。即使完成了单位安排的继续教育,编辑也要在业余空闲时间,自觉自愿地自主学习,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自主学习是以编辑个人作为学习的主体,不受别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扰,自己做主,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促使自己在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等方面得到改善与发展的行为方式。它是不同于传统学习的现代化的一种学习方式。进入媒体融合时代,不断出现新的学科,产生交叉学科,编辑为了适应新要求,必须自觉不断地自主学习。随时进行是自主学习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期刊编辑要利用平时点滴的碎片化时间,读报、看书、上网或利用手中的移动设备关注时势政治热点问题,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媒体融合时代,提升期刊质量,需要期刊编辑业务素质同步提高。在“互联网+”时代,期刊编辑应该借助手机微信公众号、同行QQ群这些自主学习的便利条件,通过阅读编辑类刊物、中国知网信息、专家审稿意见、学术会议信息,以及撰写文章等多种渠道自主学习。总之,在媒体融合时代,传统期刊编辑的简单工作方式,已被各种新媒体技术取而代之,以互联网的技术和思维来促进传统期刊的转型升级,关键在于创新“互联网+”条件下期刊编辑的工作途径,期刊编辑只有在转型时期针对编辑知识与技能的短板加强继续教育和培训,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提升业务水平,促进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编程培训总结第2篇

关键词:继续教育培训;媒体融合;学术期刊;现状及对策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媒体的强势发展,从“互联网+”到“+互联网”,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能”,媒体融合已成为我国出版业未来的发展趋势[1],传统媒体在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日渐弱化的形势下,也面临运行方式、形态、模式等转型。出版业蓬勃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高质量建设,作为期刊的中坚力量———编辑也要有所改进才能从根本上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为了提高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出版专业技术队伍建设,2020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国新出发〔2020〕18号)指出,自2021年1月1日起,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每年累计不少于90学时,其中专业科目学时一般不少于总学时的2/3[2]。该规定将以往每年累计不少于72学时直接增加到90学时,充分说明了国家对出版专业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视,并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目前,我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仍存在诸多不足,基于此,阐述了目前新媒体形势下我国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必要性,分析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提升期刊编辑队伍的整体水平,进而扩大期刊的影响力。

一、新媒体下我国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数字化改变了学术期刊的传播生态,传播力成为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在媒体融合的大时代下,期刊编辑的工作模式、出版方式、传播载体、发行渠道、经营体制等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更好适应新形势下媒体融合发展的出版工作,编辑必须更新知识和进行业务创新,提高其基本媒体素养、编辑力和运营力、高水准的用户服务能力、跨媒体的传播互动能力等,而上述能力的获得,接受相应的继续教育培训是最为快捷且有效的途径。学术期刊编辑是集多学科、多专业知识于一体的职业,需要的编辑人才是“专”与“博”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随着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地逐步开展,期刊编辑的业务素质及能力得到了提高,然而,目前继续教育培训的广度和深度与期刊编辑人才培养需求间还存在较大差距,表现为编辑人员年龄结构失调严重。编辑学知识欠缺,一些基本的数字化、多媒体融合能力不足等,如APP、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技术平台的运营维护,通过检索各类信息平台的前沿信息来整合优势传播资源等。高素质编辑是期刊质量的重要保证。加强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训,一是不断提高学术期刊编辑的政治理论素养,保证学术期刊的政治质量;二是不断更新学术期刊编辑的科学文化知识、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三是不断提高学术期刊编辑的编辑理论水平,学习现代出版技术,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期刊出版环境。学术期刊编辑必须进行在岗教育和培27训,接受编辑出版行业的继续教育。这既是个人需求,也是期刊社及社会的共同需求。

(一)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计算机、手机和网络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代的加速发展使得社会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职业结构等随之不断变化,传统媒体如报刊、书籍等在发行、经营、阅读习惯等方面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不但对编辑人员的知识总量提出了高的要求,同时编辑在面对职业应变和智能结构上也有了新的考验。以选题策划为例,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介功能从分散走向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也使得编辑亟须提高策划和创新意识,以当前热点或重点研究为切入点,及时高效地完成整期稿件的深度架构,提出选题组稿设想,进行专业化、个性化、特色化的选题策划。而继续教育培训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升编辑对新生事物的认知,更新观念,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变化,因此,新媒体下我国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对于社会而言必不可少。

(二)期刊社发展的需求

面对工作上的新要求,期刊社往往需要借助培训来提升编辑的各项综合能力,如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思维模式、应变能力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编辑继续教育培训,提高编辑技能,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沟通力和学习力;培养编辑积极的工作心态,使编辑素质与期刊社的发展要求相匹配、相适应,降低人员流失率,以增强期刊社的整体竞争力,保证期刊社的长足发展。因此,加强新媒体形势下编辑的继续教育培训,对期刊社保持良性竞争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个人发展的需求

新时代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在面对新型发展浪潮的冲击时,有些人可能会被淘汰,有些人要面临新的职业压力,只有具备并掌握扎实的业务能力,才能在新时代中立足,并实现自身价值。因此,积极提升职业技能,参加并接受继续教育培训,为新的工作角色做充足准备,成为个人发展的必然需求。通过丰富继续教育培训,可以使自身更好地更新知识,改进职业技能,持续不断地保持职业竞争力,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大的发展舞台,进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因此,继续教育培训,不仅能满足个体对多样化教育形式的增长需求,还可以作为协调期刊社人才产业结构的重要方式,而且对于提升我国期刊核心竞争力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新媒体下我国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现状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培训体制,缺乏继续教育培训的整体统筹规划及教育目标,培训内容不成系统,培养层次不够明确,培训计划尚需统一,信息较不集中,评价体系并不完善,且继续教育培训已面临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新考验[3]-[5],其无论在内容、形式、师资、环境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一)继续教育培训内容更新不足

内容是继续教育培训各个环节的重中之重,数字化并不仅仅止步于工具性的使用,而是思维和理念的迭代。只有题材新颖、内容丰富的培训才能吸引学员。而当前已有的继续教育培训内容虽然每年会有更新,但面对组成复杂的以及背景、专业、经验各不相同的编辑队伍,其针对性、区分度、层次性不高,个性化、差异化不足,且重常规、轻变化,新时代下编辑理念的更新、编辑手段的转变、新技术应用及资源整合等方面的能力培养等内容明显缺乏,不能很好地满足新媒体时代对期刊编辑的要求。

(二)继续教育培训形式单一

当前的培训形式多以专家讲授、学员听讲的传统课堂式面授为主,近两年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原因的影响,也增加了网络教学,但总体形式不够灵活。面授可以让大家面对面,交流方便,但是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增大,同时也存在重视教育的“量”(学时)而忽视“质”的问题;网络教学能够实现资源共享,时间和地点不受限制,但是沟通交流少,无法进行监督,同时也限制了学员学习的可选择性。不管是面授或是网络教学,其模式都是“一对多”的单向输出,学员被动接受,即便有一定的互动,也往往会由于授课环境、场地、设备等原因而影响效果。纵览总体,符合当前新媒体形势下的编辑工作实践和需求的讨论式、体验式、参与式培训较少,另外,面向编辑不同需求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兼顾的有效的继续教育培训也较为缺乏。

(三)师资力量不佳

对于每年不断增加的获得资格证的新编辑以及在岗的老编辑,由于国家对继续教育培训的重视,其注册责任编辑或续展登记都需要继续教育学分,且目前部分地区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增加了数字出版专业内容,这大大增加了继续教育培训的任务。而一些培训部门邀请的往往是常合作的专家,他们每年讲述的内容、形式创新不足,没有随着时代、环境和战略的变化而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依然按照原来的规范与标准进行,这与数字化、新媒体化的融合出版环境不相称;还有部分专家在自身一线工作或科研任务较紧的前提下为学生授课,备课时间不足常导致部分课程内容较为宽泛,实践性不强,或因不擅长讲授,导致培训质量不高。

(四)继续教育培训环境氛围缺乏

目前,我国缺乏继续教育培训的有利环境氛围,且培训自身工作与对外宣传信息的不对称,常导致组织的培训班无人知晓,而想参与者却找不到途径。另外,较多培训班对学员也缺乏应有的约束,学员听与不听也无法进行实时的效果评价,多数仅为了学分而出席。

(五)思想观念存在问题

当前有人认为期刊编辑的继续教育完全没有必要,即便有关部门对编辑继续教育培训有明确的要求,但多数贯彻执行不到位[6]。还有部分期刊依托科研院校,有着自己的评价标准及晋升体系,对于编辑的继续教育培训缺乏足够的重视,不按照国家或地方出版管理部门的要求,不提供编辑各类发展的机会。再加之人员编制短缺,期刊编辑一人分饰多种角色,工作较为繁重,部分编辑为了赶稿还要加班加点,无暇顾及自身职业的发展,积极性不高。还有个别期刊编辑缺乏主动意识,思想上不进取,高估个人能力,觉得自己没有必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

三、新媒体下我国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训适应新时展的对策

(一)在内容上:加强新媒体技术和业务知识能力的多融合培训,使编辑独当一面

编辑除了对期刊文字的加工处理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出版理念、工作方法、流程优化、技术手段应用等方面寻找创新点,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专业研究领域、传媒领域等[7]。一个合格的编辑必须紧跟时展,用新颖的融合理念来选题策划、约稿组稿、传播宣传等[8]。而新媒体技术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可以融合包括图像、视听等多种形式,因此,继续教育培训应在现有业务的基础上,利用新媒体技术,开设具有创新性、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继续教育培训,适时推出融合编辑发展、编辑实践的新媒体操作,经营管理等内容,为编辑的发展提供更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满足其求知欲望,增强内部学习的动力,拓宽思维模式,提高编辑驾驭全局的能力。

(二)在形式上:按需设置课程,开展分层分类多模式培训

数字化环境下知识的传播和获取越来越容易[9],基于大型数据库的知识服务体系,为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期刊不仅要做到知识传播的立体多维、空间的无限外展,不断丰富论文的呈现形式,还要提供快捷方便的检索等服务,使论文呈现新的传播形态[10][11]。目前,我国继续教育培训对此方面的分层分类尚缺乏统一的参考标准,如果分层分类过细则成本过高,过粗则效果不佳[12]。随着数字出版、在线采编系统及“两微一端”新式办公方式的推广,学习新的互联网知识正逐步成为新时代编辑的必备技能[13],因此,一是建议共性课程可以讲授为主,个性化课程则可根据单位性质、受众者的经验及背景的不同,设置相应的调查问卷或依据网络大数据,提供多元化的培训,构建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的知识培训体系,编辑根据自身个性化成长及职业发展需求自行申报培训需求;二是选择不同行业优秀编辑进行现身说法,就自己及所在编辑部门的国际化与全球化建设、数字网络出版、经营管理方式等融合发展方面进行汇报,分组互动,以促进编辑开阔视野,激发创新热情,助其找到适合自身期刊的发展途径;三是采用新方法、新手段来实时反馈培训中的疑难问题,提高培训效率,或在培训时,适时进行核心课程的考试,从而进一步巩固培训效果。

(三)在师资上:更新已有师资力量,发展中青年授课专家

针对经常合作或任务较忙的授课专家,可给予其更长的备课时间,让其有时间和精力去更新知识,避免由于年龄、时间、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造成的授课效果不佳的情况,同时可发展一批青年授课专家,相对而言,青年专家本身会比较关注自身发展,关注本领域最新动态,对专业知识的前沿内容较为熟悉,对数字媒体的认知及接受程度较高,善于利用辅助教学科技软件,可以更好地和学员进行互动交流,达到授课目的。

(四)在评价环境及思想观念上:严格编辑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的管理,加强对培训工作的认知程度

编程培训总结第3篇

论文摘要:高校教学档案建设日趋完善,但专业建设档案建设尚略感不足。为了提高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水平,应该从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结构、科目课程、教学环节、专业素质教育、教学环境、产学研合作、教学改革与建设、师资队伍、学生素质、学生就业、专业特色等方面加强专业建设档案的建设、剖析编研工作。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专业剖析是对专业建设与发展实际状况与现实水平的理性分析和系统总结,论证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和度,专业教学条件与专业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专业实际培养效果与原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符合程度,判断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水平,揭示学校办学指导思

想和专业办学特色、客观反映学校办学资源、条件与利用水平,以及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水平,简而言之,专业剖析着重从“三个符合度”的角度,分析评价专业建设现代,总结成功的经验,指出存在的不足,进一步理清思路,优化方案,进而形成特色,建成精品专业。可见,专业建设档案的建设、剖析对于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加强专业建设档案的编研,实现电子档案管理,将专业建设有关资料,如专业建设总结、经验、优秀教案、优秀课件、精品课程、课堂教学录相、实践实训#教学过程等。上网提供共享,对于促进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为此,高校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建设档案的建设、剖析和编研工作。

一、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的资料剖析、编研

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剖析、编研,是专业剖析编研中最关键、最具基础性的工作,主要论证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与社会需求的符合程度,其主要内容是:1专业名称是否规范、科学,专业口径宽窄是否适当;2专业设置是否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3专业论证是否科学可靠;4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目标是否符合职业、职业群、岗位的要求、社会需求要求及就业要求;5专业知识、能力、素质规格是否与目标定位相一致。

二、课程体系与结构方面资料剖析、编研

课程体系与结构方面资料剖析、编研的主要内容是:1课程结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2课程体系是否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特点;3实践教学课程与理论教学是否相辅相成,并符合人才培养规律;4是否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及时进行了必要的课程改革、课程整合或开发新课程;5是否有一套科学规范、相对稳定,又能根据产业结构变化适时调整更新的专业培养方案、或专业教学计划。

三、科目课程方面资料的剖析、编研

科目课程方面资料剖析编研的主要内容是:1教学大纲、实训大纲、考试大纲是否科学;2科目课程是否采用多种课程规型,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特点;3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素质教育课的结构是否合理?理论课教学、实践实训课教学、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时间安排是否科学;4教材选用是否合理;5将优秀教案、精品课程课堂教学录相、优秀课件上网。

四、教学环节方面资料的剖析、编研

教学环节方面资料剖析、编研的主要内容包括:1教学管理是否规范有序、教学运行是否平稳;2教学各环节档案是否规范齐备;3教学改革是否有思路,教研活动是否有计划;4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否合理、效果是否显著;5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是否得法;6课程考试形式是否灵活多样;7课堂教学是否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五、专业素质教育方面资料剖析、编研

专业素质教育方面资料剖析、编研的主要内容是:1素质教育是否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得以合理体现,是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2素质教育改革措施是否得力,成效是否明显;3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效果如何;4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素质教育对提升学生关键能力是否有效。

六、教学环境方面资料的剖析、编研

教学环境方面资料剖析、编研的主要内容是:1专业必需的实验室实训软硬件保障情况如何;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运行状态及保障情况如何;3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哪些作用;4专业建设经费支持保障情况;5图书馆生均面积#馆藏图书册教、开放时间、电子阅览室建设对专业建设有何作用;6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否完善,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何作用。

七、产学研合作方面资料的剖析、编研

产学研合作方面资料剖析编研的主要内容是:1校企人员互兼互聘对专业建设的作用;2校企合作对专业建设的重要作用;3产学研合作在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哪些重要作用;4专业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及为企业解决技术攻关、项目推广中对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有何作用;4理论课教学与实践课教学结合最佳的切入点在哪里?

八、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资料的剖析、编研

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资料剖析编研的主要内容是:1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的体会;2课程改革、学分制改革的经验;3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

九、师资队伍方面资料的剖析、编研

师资队伍方面资料剖析编研的主要内容是:1师资队伍整体梯队结构状态及专业带头人、课程骨干教师科研教研成果对专业发展、教学质量提高的作用;2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及经验;3学生管理队伍情况及对专业建设的影响;4教风、学风建设经验。

十、学生素质方面资料的剖析、编研

学生素质方面资料剖析编研的主要内容是:1实际培训效果与原定培养规格的符合程度;2学生社会实践、科技文化活动的经验总结;3专业建设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4专业建设与学生专业职业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关系。

十一、学生就业方面资料的剖析、编研

学业就业方面资料剖析编研的主要内容是:1专业建设与毕业管理方式就业率、就业质量、对口率、社会声誉、用人单位评价、学生在工作中的业绩、的逐年分析比较;2毕业生培养效果与原定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

编程培训总结第4篇

[关键词]职业能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课程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可以把职业能力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一般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一般的学习能力、文字和语言运用能力、数学运用能力、空间判断能力、形体知觉能力、颜色分辨能力、手的灵巧度、手眼协调能力等。此外,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遇到挫折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是成为在职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能力;专业能力主要是指是否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中所包含的跨职业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共同构成了所有职业能力中的关键能力,也将成为事业的核心竞争力。长期以来,大学教育比较习惯于传递现成的知识,采用传习性、因袭式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指导思想极大的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发挥。我国虽然已经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各高校专业培养中对实践课程建设的力度逐年有增无减。但是,与外国高水平大学相比,我国大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还存在较大差距。其中创新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的实践课程改革研究已经有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各高校还没有重视起来,甚至很多高校的教育者将职业能力培养划分到职业院校的教学范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必须加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课程建设与研究,依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依托现有课内实验、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以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基地、大学生创新实验区等实践教学资源,为学生搭建高水平的职业实践教学平台,进行实践课程内容建设和实践平台建设,以及实践课程改革建设,以学生为实践主体,重点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

一、课内实践

课内实践,是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一些主干专业课程。如,电视摄像、电视画面编辑、新闻摄影、大众传播学、节目主持艺术、新闻采访与写作、节目主持艺术、电视节目制作等,根据课程性质,有课内实验指导教师设置了课内实践课题。其为两种实践形式:一种是在课堂理论教学中,留出一定时间,组织学生根据本次课所讲授的理论知识模拟职业环境进行实践。如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30分钟的模拟采访训练;《节目主持艺术》课程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进行课前10分钟即兴主持训练和各种类型节目主持训练,采取教师讲评、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实践成果进行效果分析与总结。另一种是阶段理论内容讲授完,利用一次或几次课时间进行课题型课内实践。由此课程主讲教师亲自到现场指导。如,《影视编导》非独立实验课教师将学生分组,并对每组学生按个人兴趣进行分工,拟定一个拍摄情景,一组的学生共同创作,最终拍摄并剪辑完成一个完整的影片场景。课内实践,由任课教师全程亲自指导,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切中问题,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针对性强。这种实践形式,密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联系,使实践能力与职业能力同步增长,从而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平。

二、综合实训

综合实训,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一大特色,也是本专业多年来一直坚持和完善的实践教学形式。所谓综合实训,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在学完几门专业主干关联课程后,进行的一项综合性的实践锻炼活动。时间一般在第二学期到第七学期之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将每学期最后2~3周定为综合实训教学周。一个实训项目往往结合两个以上相关主干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解决一些综合性的实际问题。如,《影视创作》综合实训,综合了《影视编导》、《灯光与音响》、《电视摄像》、《电视画面编辑》、《非线性编辑》等课程的综合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工,组成创作剧组。学生按照各自分工最终完成微电影的创作、拍摄、后期剪辑影片包装,最终完成全片。综合实训教学,整合了知识结构,使学生运用多门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综合地解决了一些实践问题,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素质和实践能力,是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强化。

三、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个重头戏。而且,将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紧密结合实施,更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另一大特色。毕业设计和实习相结合的基本流程分为三个阶段:设计是前期阶段,主要是策划过程;实习是中期阶段,主要制作作品;后期阶段是将前期设计和中期实习进行总结提升到理论层面,即总结撰写论文。这三个阶段需要运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涵盖了培养方案中的大部分课程和综合实训内容。在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过程中,学生组成创作剧组讨论选择创作主题。由负责编剧的同学创作剧本大纲,经过讨论与修改定稿;再由编剧创作剧本,由剧组成员讨论、修改并最终定稿。最后由负责导演的同学根据剧本创作分镜头稿本,并由剧组讨论定稿。负责场记和剧务的同学进行联系拍摄场地,选拔演员,组织演员试镜,根据试镜情况,剧组同学共同确定演员人选;进行拍摄前的排练,导演讲戏、服装化妆确定演员每场戏的服装化妆方案,灯光和音响根据排练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和实地情况拟定灯光音响设计方案,摄像根据分镜头稿本和导演在排练现场和实地进行机位的讨论和设置,后期编辑准备编辑设备熟悉分镜头;最后,进行集中拍摄,各工种协同创作实习,形成成片。各个工种分工协作,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提升。

四、课外实践

编程培训总结第5篇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围绕省、市、区实施的重大战略部署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中心任务,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培训对象,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实施、机构培训、农民受益”的总体要求,组织开展培训,强化监督管理,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生产经营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美好乡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目标任务

2014年,全区计划阳光工程农业职业技能培训240人,农业专项技术培训1700人。

二、实施内容

主要面向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以及从事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管理的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其中突出培训植保员、畜禽水产养殖技术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农机手、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沼气工等农业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人员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内容以农业生产、农产品贮藏加工、农机操作及维修、沼气建设及维护等技术及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管理知识等为重点,同时辅助开展以农业农村政策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知识等为主要内容引导性培训。

培训按照农业部制定的分类培训规范执行。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方式,培训时间一般累计约4天。补助标准为人均约650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人均约600元(按2012年中央补助资金测算,具体额度待2014年中央补助资金下达后确定),市、县(区)配套每人50元。

三、实施步骤

(一)准备与部署(2014年1-2月)

1.摸清培训需求。通过认真调研、广泛征求意见,摸清培训需求。在此基础上,申报年度培训需求计划。

2.组织申报项目。根据省下达培训任务,组织开展项目申报工作。

3.认定培训机构。区农委和财政局根据培训需要,严格按照培训机构认定条件,公开招标、择优认定培训机构,经公示后与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明确责任、权利和义务。

4.制定实施方案。区农业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研究制定年度实施方案,全面部署培训工作。

(二)实施与验收(2014年3-10月)

1.制定培训计划。培训机构根据培训合同和分类培训内容,结合我市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培训需求,制定培训实施方案,经区农委批复后实施,在此基础上制定每期培训班教学计划,针对性地安排培训内容。

2.确定培训对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培训政策和进行招生,充分发挥乡镇和村“两委”的力量组织生源,引导和鼓励农民参训。

3.落实培训教师和教材。择优选聘培训教师,确保培训师资质量。根据培训需要,科学选用培训教材,确保受训农民人手一册省级以上统编教材和地方编印教材(讲义、明白纸)。

4.集中授课与实训实践。因地因时制宜,分类办班,组织教师进行集中授课。在开展理论培训的同时,安排学员到实训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操作,给予现场指导。

5.督查与验收。开展项目检查,加强培训全过程监管,及时研究解决培训中存在困难和问题。培训机构在完成培训班次培训任务后,适时向区农委提出验收申请,区农委会同财政局组织进行验收,对验收中发现问题立即整改,整改后再验收。验收结束后,对验收合格及时拨付培训补助资金。

健全培训档案,每期培训班要建立培训台账(台账后附学员身份证复印件)、学员签到簿、培训过程影像资料等。学员签到簿、项目验收表和档案目录等继续按照省农委《关于印发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培训台账、验收表格和档案目录的通知》执行。

(三)总结与评价(2014年11-12月)

区农委在项目验收基础上,认真做好总结工作,并对年度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自查自评,接受省农委年度评价。

四、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培训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美好乡村建设重要举措,实行目标管理,建立职责明确、分级负责管理机制,逐级落实责任。完善议事协调制度,定期研究、统筹谋划培训工作,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多部门协作、多方面参与、上下联动培训工作机制。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合同、管培分离等各项管理制度,推动培训规范化、制度化实施。

(二注重能力建设。严格培训机构认定和管理,确保培训机构具备与培训内容相适应的培训条件。健全区级新型农民培训讲师团,增强师资力量。实行省级以上统编教材和地方编印教材(讲义、明白纸)相结合,提高教材质量。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培训机构要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和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协作共建培训实训基地,适应农民学习技术技能需要。

(三)创新培训工作。一是围绕需求培训。紧密围绕粮油棉高产创建、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农民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美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结合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组织开展培训。二是创新培训方法。实行培训与农时农事相结合、培训与指导服务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训实践相结合,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强化跟踪服务。采取培训教师入户指导、建立电话咨询、手机短信和QQ群服务平台、在媒体开设专栏等形式,开展培训后跟踪服务,提高培训效果。

(四)强化项目监管。坚持实行第一堂课制度,上好每期培训班第一堂课,宣讲培训政策,督查培训机构组织开展培训工作情况,了解学员到课情况和参训要求等。建立满意度调查制度,每期培训班结业时,现场调查每位参训农民对培训的满意度。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培训机构开展检查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落实。严格项目验收程序,确保项目实施到位。完善项目绩效评价办法,创新评价机制,实行日常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根据省统一安排,全市重点组织开展中期和年终两次评价活动。改进培训效果回访制度,原则上采取随机走访方式回访学员,市级在中期和年终评价时采取按适当比例电话抽查的方式了解学员参训情况及效果。

编程培训总结第6篇

为组织实施好本次培训,我县成立了项目领导组和项目管理办公室。县教育局局长担任领导组组长,县教育局分管师训的党委副书记和进修学校校长、副校长担任领导组副组长,成员为县教育局师训、电教、教研室负责人和进修学校有关处室负责人。项目管理办公室分管理组、业务组、技术组,具体负责培训期间的组织管理、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服务等工作。

全县各培训点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实行“一把手”为培训点第一责任人制度。各培训班的班主任由各培训点在乡镇中心小学、初中的分管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等中确定。绝大多数培训点的负责人和中小学校长,人在现场,既是管理者,又是参训者,有力地保障了培训的组织管理和业务指导。

二、准备充分,保障有力

在接到省教育厅通知之后,县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快速行动起来。首先,按省教育厅教师范函【2010】16号文件要求对“农远工程”设备进行了抽检。县教育局刘春生副书记带领电教馆人员不顾天气炎热,奔赴各培训点进行“农远工程”设备大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拿出维修方案。县教师进修学校为了做好培训课程资源下载,添置了一套卫星接受设备,并专程至合肥购置“九州”卫星接收卡和高频头,提供给高频头损坏的培训点。 暑假期间,我县供电紧张,为应对设备故障、停电等原因导致无法收看教育电视台课程的问题,教师进修学校一方面提前下载课程并刻录成光盘供应非“农远工程”学校的培训点,一方面通过“无为教师教育网”的专题培训平台提供课程下载。此举得到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的肯定。

各培训点因地制宜,充分做好后勤服务工作。无城的杏花泉小学、北城小学等学校将培训地点设在空调教室,并提供矿泉水等。赫店中心校、土桥中心校等培训点为本次培训特地添置了立柜式空调。

三、加强管理,保证效果 培训期间,我们根据省教育厅《关于认真做好教育部2012年暑期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部级远程培训工作的通知》(教师范函【2010】18号)要求,印发了《无为县2012年暑期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部级远程培训后期工作的通知》,从培训考核、成绩上报、工作总结和档案建设等方面提出要求。各培训点按照《通知》要求,严格执行省定考核标准,认真组织培训考核,并按时完成了合格教师名单和工作总结上报工作等。

由于天气炎热,为了保证培训效果,各培训点合理安排培训时间,一些培训点增加集中学习地点,将观看课程视频、光盘的时间提前到上午7时。人数多的无城、白茆、泥汊等中心校,采用分校集中学习的方式。

四、有效引导,确保质量 襄川小学培训点,210名小学教师参加培训,他们克服高温路远、农活缠身等困难,积极踊跃参加活动,聚精会神听报告,边听边看边做笔记,撰写反思报告,提交作业,在研讨会上积极发表意见,发言踊跃,气氛热烈。

小编推荐与 暑期教师部级远程培训工作总结 关联的文章:

高中新课程体育与健康学科培训总结

2012年区小学班主任培训工作总结

暑期班主任培训总结:花开阳光,惬意浓

教师技能培训总结有感

企业培训及拓展训练活动总结

晨报营销实战培训总结

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培训培训点总结

2012年县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总结

【返回 培训工作总结 栏目列表】

土桥中心小学的黄光汉老师虽然年近花甲,即将退休,但他仍然坚持每天到校参加培训,认真做笔记,积极参与研讨。

参训教师在交流中写道:“远程培训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听了专家们的示范课和报告,受益匪浅”“深有启发。牢固树立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理论水平业务水平有了大大的提高。感谢‘培训’”。

参训教师,尤其是老教师的学习状态,参训教师的感言,都充分说明了本次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我们通过巡回检查指导和培训点上报的总结发现,本次培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培训课程内容适应性不强,不符合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小)的实际;专家引领、跟进指导不足,针对性、实效性不高;集中在天气炎热的假期,影响教师的休息和其他学习需求(如,学历进修)的实现,等等。

无为县项目管理办公室

二〇〇八年八月十二日

小编推荐与 暑期教师部级远程培训工作总结 关联的文章:

高中新课程体育与健康学科培训总结

2012年区小学班主任培训工作总结

暑期班主任培训总结:花开阳光,惬意浓

教师技能培训总结有感

企业培训及拓展训练活动总结

晨报营销实战培训总结

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培训培训点总结

编程培训总结第7篇

本丛书第一辑已于2008年12月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首批共有五个选题。这些选题是在听取国内来自电大系统、普通高校、网络学院和远程教育研究所的专家教授们的建议,和英国开放大学专家推荐意见的基础上,在英联邦学习共同体(COL)现任首席执行官丹尼尔爵士的热情支持下,从英联邦学习共同体提供的资源中,斟选出质量保证、科研方法、课程开发、辅导教师和管理决策五个方面的内容,经英国专家遵循本丛书的出版要求而改编审读后,再由国内业界知名专家和教授翻译而成。以下是丛书第一辑前三册的内容介绍:

《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与开发》

【英】理查德 弗雷曼 编著;蒋国珍 译,王海东 审校

本书是英联邦学习共同体(The Commonwealth of Learning,简称COL)出版的关于开放远程教育培训手册中的一本。本书主要论述了远程开放学习的教学设计环节,也部分地涉及到课程开发的其他环节。因此,本书主要是为远程开放学习的教师,教学设计者和教材、学习材料的编写者准备的。

全书共10章,包括什么是教学设计,改编还是新建,如何设计一门适合远程学习的课程,设计和撰写一个学习单元,设计、开发网络课程,设计学习评价,学习指南,语言表达、撰写风格及版式,书稿撰写与试用,质量保证体系。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将会得到如下收获:

 全面了解开放远程学习材料的教学设计的关键问题;

 在开放远程学习材料设计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提升;

 在短时间内成为开放远程学习材料设计方面的专家。

《远程学习的辅导:教师手册》

【加】詹妮弗 奥罗克 编著;陈青 李爽 译, 肖俊洪 审校

本书以远程教育的辅导教师和教学管理者为对象,讨论远程教育辅导教师应具备的核心技能;对辅导教师的培训;学习支持服务的组织与目的,以及远程教育领域的作业问题。

全书共6章。包括通过引导教师反思远程教育的学习特点,来思考辅导教师在远程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描述辅导教师的四项核心技能,讨论辅导教师对学生支持服务的各个方面,远程教育作业需要考虑的各种问题,小组学习的组织与目的,讨论辅导教师所需的帮助,以及怎样使他们把工作做得更好。在附录中提供了学习计划的样例。

本书原版资源来自英联邦学习共同体开发的培训课程教材,引进改编中为了适应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将原来以练习题形式呈现的内容尽量改为直接叙述形式,以便减少篇幅和节省与阅读时间。

(该系列其他三册的介绍请查看第85页和第140页)

《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

【澳】丹尼斯 克伯蒂克 编著;侯建军 译,郭 审校

质量保证是远程教育领域中永恒的热点话题。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质量总是最受关注的问题。尽管在各类学术交流和各级工作总结汇报中被热谈,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人们对质量的理解与认识水平的差异,以及实施质量保证的环境氛围与文化的不同,使得质量常常又是最容易被忽视和放弃的指标。应该怎样理解认识远程教育质量?怎样提高远程教育的质量?远程教育质量保证的方法是什么?《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一书为你提供了最简明的原理介绍,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详细指导,以及好的实践案例讨论,启发和促进你的思考。在帮助你找到问题答案的同时,还能使你了解学到质量保证的相关基础知识与实践方法。

该书的原版资源来自英联邦学习共同体(The Commonwealth of Learning,简称COL)与亚洲发展银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简称ADB)合作开发的远程教育培训项目Quality Assurance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Trainers’ Kit 005。引进过程中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及读者的实际需要。我们对原书内容的编排方式做了如下调整:

 把原各章中为培训环境设计的讨论和练习活动集中到书后作为附录2,使得练习活动变成可选,读者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

 把原编排在各章前的推荐阅读资源清单集中到书后作为附录3。由于所提及的阅读资源均为英文书刊或网站,移到书后不会干扰阅读正文,同时也比较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

 原书中提供的案例较多,出于对篇幅的考虑,删除了正文中没有提及的案例,将保留下的案例集中在附录1中。

该书共五章。第一章,介绍了开放远程教育系统和机构的种类、特点、优势和功能需求;第二章,讨论了质量保证的概念。比如:质量的定义、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不同、工业质量保证与教育质量保证的比较、机构中的质量保证文化等;第三章,介绍了质量保证的技术。如,用于质量保证的工具(表格、流程图等)、正规质量保证标准的优缺点,以及不同的质量保证方法讨论。第四章,远程教育中的质量保证,介绍在远程教育领域中常用的技术手法,如对学习支持服务的监测等。第五章,提供了英国、以色列、印度和加拿大的四个质量保证案例。书中的附录1中还有另外来自澳大利亚、肯尼亚、菲律宾、斯里兰卡等国的11个案例。附录2中有针对各章内容用做培训学习而设计的思考题和讨论活动;这使得本书不但可用于自学,还使用于组织培训。附录3中有为各章内容提供的推荐进一步阅读的资源。

(该系列其他四册的介绍请查看第67页和第140页)

关于参加部级课题结题培训的通知

教技协(2009)007号

协会各子课题组组长:

我会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科学)部级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方式有效融入日常教学的研究”在今年下半年进入结题阶段。为了使子课题顺利通过结题,达到预期目的,协会总课题组举办的结题培训班将于2009年7月23日在贵阳市开班。现将有关培训的报名工作通知如下:

一、培训目的

安排子课题结题,明确结题要求,掌握结题方法,会写结题报告。

二、培训内容

1、总课题组安排部署国家课题结题工作;

2、总课题组专家作专题性学术报告;

3、优秀子课题组介绍成果、经验;

4、每个子课题组要准备10分钟的有关“本课题结题思路”的发言,可带U盘在会上展示研究成果,专家现场点评;

5、课题考察。

三、培训时间、地点

时间:7月23日报到,24日――25日培训、考察,26日返程。

地点:贵州青年宾馆(对外挂牌是:全国青少年贵州活动营地 ) 贵阳市花溪区迎宾路

到达路线:1、火车站:乘203路车到达花溪下车,做绿色面的(此段无公共汽车)2元即可到达。直接打车需要50――60元左右。

2、飞机场:乘民航班车到火车站,再乘203路车到达花溪下车,做绿色面的2元即可到达。

四、费用标准

住宿费150元/天/间,会务费800元。此次会议由贵州青年宾馆出具正式发票。

五、其他

凡我会已立项的“十一五”子课题组,本次结题培训必须派一人参加(今年不再办结题培训了)。请子课题组组长(或课题组代表)事先排出时间,确保到会。不参加结题培训的子课题,将不能通过结题。按照国家规划办的要求,总课题组于2010年初向国家结题。

请务必在7月15日前将报名表传真或发电子邮件到协会。协会秘书处联系人:岳华

报名联系电话:010-66490963 传真电话:01066490962协会信箱:

此次培训先发电子稿的通知,纸质的通知报到时在会务组领取。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

2009年6月9日

《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

【澳】丹尼斯 克伯蒂克 编著;侯建军 译,郭 审校

质量保证是远程教育领域中永恒的热点话题。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质量总是最受关注的问题。尽管在各类学术交流和各级工作总结汇报中被热谈,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人们对质量的理解与认识水平的差异,以及实施质量保证的环境氛围与文化的不同,使得质量常常又是最容易被忽视和放弃的指标。

应该怎样理解认识远程教育质量?怎样提高远程教育的质量?远程教育质量保证的方法是什么?《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一书为你提供了最简明的原理介绍,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详细指导,以及好的实践案例讨论,启发和促进你的思考。在帮助你找到问题答案的同时,还能使你了解学到质量保证的相关基础知识与实践方法。

该书的原版资源来自英联邦学习共同体(The Commonwealth of Learning,简称COL)与亚洲发展银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简称ADB)合作开发的远程教育培训项目Quality Assurance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Trainers’ Kit 005。引进过程中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及读者的实际需要。我们对原书内容的编排方式做了如下调整:

 把原各章中为培训环境设计的讨论和练习活动集中到书后作为附录2,使得练习活动变成可选,读者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

 把原编排在各章前的推荐阅读资源清单集中到书后作为附录3。由于所提及的阅读资源均为英文书刊或网站,移到书后不会干扰阅读正文,同时也比较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

 原书中提供的案例较多,出于对篇幅的考虑,删除了正文中没有提及的案例,将保留下的案例集中在附录1中。

编程培训总结第8篇

关键词: 企业; 全员培训; 计划编制; 研究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3-0029-0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进程给中国制造企业提供了一次空前的发展机遇,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对培训的认识也逐步走向深入,基于企业发展的需要,基于全球化竞争的需要,基于技术、管理创新的需要,基于人才培养的需要等等,企业培训如何开展的问题越来越清晰地摆在企业管理层的决策桌面,做好企业全员培训工作,是当下助力中国制造企业向中国创造企业转变的必由之路;实施企业全员培训是中国制造企业化解当下管理困境,助推企业进步的正确选择。全员培训是指按照国际标准和时代精神构建起来的符合企业实际、覆盖企业全员的培训管理体系。通过体系的有效运行,达到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培育快速应变的企业学习力,推动企业全面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助推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目的。制造企业一旦定位实施全员培训的策略后,全员培训计划的编制就成了奠定培训是否有效的基石,全员培训计划的编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整个编制过程涉及诸多关键环节,这些关键环节都直接影响培训实施的质量和效果,本文作者通过全员培训多年实践和理论学习体会到,企业定位实施全员培训的策略后,全员培训计划的编制就成了奠定培训是否有效的基石,现就培训计划编制的关键环节——培训需求调研、培训计划模式、计划项目审核、培训计划有效性的保障措施等环节做了充分的论述和实践展示,旨在为关注全员培训计划编制工作的相关人士,提供帮助和参考。

一、制造企业培训计划编制的关键环节

(一)夯实培训计划编制的基础:做好培训需求调研

培训需求调研是培训计划编制的启动环节,是培训工作的奠基石,这一环节工作不科学、不深入扎实,信息收集不全面、不具体,培训立项就是沙滩城堡,事倍而无功,不但难言培训效果,甚至实施都谈不上,是为失败的培训工作。这样的案例在中国企业中大量存在,应该也必须引起企业培训的职能管理部门的重视。那么,应该如何开展企业培训调研以保证培训的针对性呢?笔者认为: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应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

1.企业文化、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企业文化、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是培训计划的最重要的需求信息。企业文化是企业引领和鼓舞员工向企业愿景、目标前进的精神图腾,是凝聚员工心智,激发员工创造潜能的巨大力量,也是塑造全身心皈依企业的强大员工队伍的正能量。立足于企业文化培育企业员工,以文化人,正式培训可以大有作为之处,也是必由之路。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化愿景、目标为蓝图的宏观举措,企业培训着眼于企业的战略,为企业发展战略培养人才,储备人才,为企业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培训的帮助和支持。明确了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战略对于全员培训计划编制的意义,我们就知道了企业高层培训需求调研在编制培训计划中的重要作用。

2.企业高层领导培训的需求调研。(1)目的:①通过调研,清晰把握企业年度发展战略的关键举措及其对培训的需求,保证年度全员培训计划的协调一致性;②通过调研,把企业高层领导的战略意图通过编制计划的过程与中层、基层的管理行为有效对接,踏实落地。(2)方法:①问卷调查:要注意的是设计简洁、明确、针对性强且专业程度高的调查表,保证工作繁忙的高层领导高效、方便地回答;还要注意要调查到所有的高层领导。②当面访谈: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汇报上年度该高层领导提出的培训需求的效果及问题解决的落实情况,正确领会高层领导提出的新的年度需求;二要特别提倡全面的高层领导当面访谈,面对面的汇报可以加深高层领导对培训工作的深入理解;三要注意的问题是对参与访谈人员的要求很高,包括对培训工作理解专业程度,事前准备充分不充分。

3.业务归口部门的需求调研。企业是由职能部门、生产部门、党群部门组成的一个有机体。这些业务归口部门是企业高层战略与基层具体工作链接的重要纽带,只有各部门协调运作,企业战略才能得到有效落实。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每年各部门业务都会有新变化、新要求,具体表现在新的战略项目的实施和推进。因此,业务归口部门的需求调研就成为了培训需求调研的又一个重要环节。(1)目的:①通过调研,清晰把握企业业务归口部门的需求;②通过调研,让业务归口部门领会高层领导的战略意图及其对培训的要求,提出落实到项目的明确要求。(2)方法:①分别确定两类培训立项方向:一类是职业素养类培训立项方向;另一类按照业务归口分类确定的归口管理业务立项方向;②职业素养类培训立项方向,由培训管理部门或人力资源部依据企业文化确定当年的具体的职业素养类培训项目;③归口管理业务培训立项方向,制作《归口部门培训需求调查表》,主要包含:高层领导相关归口业务培训的指导性意见、征询归口部门培训立项意见的内容,由归口部门填报,交培训管理部门汇总;④归口部门培训立项意见经培训管理部门审核、确认,列入《年度培训计划项目填报表》由基层单位根据单位实际进行选报。

4.基层需求调研。基层需求主要是指各二级单位的班组培训需求。制造企业的班组,无论管理、技术、生产型班组都是企业管理文化能否落地的关键,他们的培训需求如果不能在企业全员培训的计划中反映出来,那么计划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是可疑的,甚至能否实施培训都是问题。但是,班组的培训需求与企业的一级计划项目距离较远,因此,无需由企业培训管理部门来操作和把握,这个权限应该下放到二级单位。

(二)搭好培训计划编制的框架:确立培训计划模式

1.建立培训计划模式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1)关注企业培训的目的。企业全员培训是一种组织的学习,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行为,是推行“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载体,是一种管理提升的实践。因此,应建立一种包容企业多种学习形式和内容的培训模式,而且是一种激励组织学习的管理模式,全员培训计划模式,就应该是服务于这种目的的模式。(2)关注解决问题。全员培训年度计划既要有针对性地为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提供知识、技能、工具、方法、思路,也要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塑造文化、培育人才、推广最佳实践,全方位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因此,计划模式要为企业解决问题的学习建立平台。(3)培训计划模式建立应注意的问题:①关注上级主管部门对培训计划分类的要求,防止在年度培训工作总结时与上级要求报表口径不一致;②关注类别划分不能出现“交集”,即同一计划项目只能划归一个类别,为防止培训统计工作混乱打好基础;③设立一个“其他”类别,以防范培训计划分类时没包含到和可能新出现的类别,以便解决当年实际培训工作中项目分类不确定的问题。④培训计划类别的划分不能划分太细,能突出企业培训特色即可。

2.建立培训计划模式。通过对制造企业全员培训实践的观察和了解,研究制造企业生产、工作的实际,本人认为,制造企业年度全员培训计划培训类别可作如下划分:

(三)把住培训计划有效性的关口:计划项目审核

培训管理部门经过调研和技术处理,形成年度全员培训计划初稿,就进入了培训计划项目审核阶段。这是培训计划能否真正实施下去并获得切实有效的效果的重要关口。

培训计划的审核的关键点是审核培训计划项目是否满足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培训需求和落实培训计划的可操作性,期间不可避免地要与归口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在需求与可操作性双方搭建通行的桥梁,为实现培训的目的奠定基础。

1.培训管理部门审核:负责审核计划初稿中涉及全公司或跨部门项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落实基层单位项目的可实施性。审核时可参考培训对象的知识构成、岗位职责、工作性质、任务等与培训项目对应的需求情况,以确认该培训项目是否纳入年度培训计划,删除无意义和无法实施的培训项目。

2.业务归口部门审核:负责审核培训计划中归口管理的项目的审核,审核要点:①培训项目是否满足了企业相关业务生产、工作的培训需求;②这些项目能否满足外部各类体系审核的要求。如:质量管理、安技环保、质量检验、特种项目等等。

3.企业职工代表团组长审核:审议的要点:①年度全员培训计划是否保障了全体职工参加培训的权利;②站在职工代表和企业工会组织的角度,对年度培训计划形式、内容、针对性、实效性进行一次全面的审核、把关。

4.总经理办公会批准:企业的全员培训计划应该是同企业生产计划等一样作为公司级专业计划,纳入企业行政工作计划序列进行管理并实施。因此,必须经总经理办公会批准,方可实施。企业的培训管理部门万万不可轻视以上审核程序,这是正名正言,使培训工作理直气壮、名正言顺开展的关键点,是保证全员培训计划有效实施、达成目标最重要的步骤。

(四)培训计划有效性的保障措施

年度培训计划编制完成后,为确保培训计划的有效实施,建议采取下列措施:

1.建立基层单位培训工作考核机制。企业全员培训的主体是涉及企业所有基层单位和个人,基层单位组织实施的培训项目的效果将决定全员培训的效果。因此,要保证企业全员培训计划的有效实施,必须建立对基层单位培训工作实施考评和奖罚的机制。

2.规范的培训项目实施的管理行为。建立培训项目实施的工作流程、工作标准,确保培训项目的实施行为有法可依。

3.坚持做培训满意度评估和行为层评估。为考核培训项目实施的有效性,建议在培训项目结束时就培训收获、培训实用性、培训方式、教师授课效果、组织工作等方面问题进行调查进行满意度评估,便于及时发现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培训工作。对参加重要项目培训要对回到岗位上工作半年以上的学员,就其所学知识的适用程度和应用程度,做行为层评估,以全面检验培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