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辨析近义词的方法

辨析近义词的方法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7 15:05:29

辨析近义词的方法

辨析近义词的方法第1篇

关键词:近义词 词典 辨析

引言

近义词辨析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也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一个难点。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后期,尤其到了中高级阶段,词义辨析在教学中越来越重要,是词汇教学的重点。

留学生误用近义词的原因很多,包括教材生词释义不当以及教师讲解不当等原因。因此合适的近义词辨析词典将对学生学习和教师备课、讲授近义词具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已经出版了一批近义词辨析词典,从释义、功能、用法等方面进行辨析。例如《汉英双语常用近义词用法词典》(邓守信,以下简称《用法词典》)、《对外汉语常用词语对比例释》(卢福波,以下简称《对比例释》)、《汉语近义词词典》[马燕华、庄莹,以下简称《近义词词典》(马)]、《汉语近义词词典》[王还,以下简称《近义词词典》(王)]、《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杨寄洲、贾永芬,以下简称《用法对比》)等等。

一、近义词辨析方法研究分析

关于近义词辨析的重要性,很多专家学者撰文论述。敖桂华认为有针对性的辨析方法应包括三个方面:辨析语义,探究语义上的细微差别;深入语境,捕捉用法的差异之处;区别词性,认知词性的语法功能。方清明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层面对近10年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方法进行了归纳、述评。

关于近义词,教师首先要掌握几种常用的方法,比如从词性、搭配、色彩意义方面等方面进行辨析。首先要看词性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则在句子中出现的位置不同,语法功能也不同;如果词性相同,再从其他角度比如指称范围大小、语义轻重、语义搭配、词语色彩方面进行辨析。这样面对学生突然提出来的、意想不到甚至是千奇百怪的词语辨析问题,教师才不会一下子不知所措。

但由于学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思考时间短暂等因素的限制,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灵活应用各种辨析方法,如何使用简洁的语言、恰当的方法进行辨析显得非常关键,因此恰当的近义词辨析方法以及适用的近义词辨析词典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已经出版的近义词辨析词典,具有哪些特点,采用了怎样的辨析方法?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研究。

二、近义词词典对比分析

我们主要从使用对象,收词数量、范围及选词依据,编排体例,例句选取及释义语言难度等几方面对前文提到的五部近义词词典进行比较分析。

(一)使用对象

各部词典都设定了各自的使用对象。下面我们看一看作者们的介绍。

《用法词典》“适合已学习三年以上汉语学习者所用。所习得简体字应在常用字一千五百字以上,并熟悉汉语拼音。”

《对比例释》“主要使用对象是把汉语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教师和研究生。它将现代汉语中一部分最常用的、意义相近的或有相似点的词语分组进行对比分析,指出意义上、色彩上、搭配上、使用上的异同,以便学生正确理解、掌握与使用,为教师教学与研究提供参考。”

《近义词词典》(马)“是一本为初、中级汉语学习者编写的工具书”。

《近义词词典》(王)是“供外国留学生使用的汉语学习词典;也可供对外汉语教师作为教学参考书”。

《用法对比》“是为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海外华人华侨编写的。只要是汉语水平达到中级以上者都可以使用。同时也可以作为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参考用书”。

各部词典的使用对象大致上分为两种:一种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一种是对外汉语教师。《用法词典》《近义词词典》(马)的使用对象规定为汉语学习者;其余三部词典把汉语学习者和汉语教师都作为使用对象,同时都把汉语学习者放在第一位。正是因为使用对象的不同,各部教材在例句选择、释义语言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同。

(二)收词数量、范围及选词依据

各部词典对比分析词语的组数及涉及的词语数量各有不同。

《用法词典》共收约700个词汇,分为252组。所选词语以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为主。一个近义词群,也就是对比组,包括二、三或更多的近义词。

《对比例释》共对比了254组词语,涉及词语630多个。

《近义词词典》(马)共收近义词381组,1046条。

《近义词词典》(王)“从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出发,主要根据《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8822个常用词,选定了420组近义词。”据笔者统计,共包括956个词语。

《用法对比》“共收录词语1700多对(1718对),多数是同义词和近义词,少数是汉语学习者经常遇到并感到不解的、关系密切的词语。”为了保证适用,所选词条基本限制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的范围之内。其中有80多个是三个词为一组的。比如“之间、之中、之内”。有的词分别和不同的词组成一组词,比如“最后、然后”“最后、终于”。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每部词典词语对比的组数都在250组以上,《用法对比》更高达1718组;各部词典涉及到的词语总数在630以上,两部《近义词词典》均在1000词左右,《用法对比》为2842个,远远超过其他词典。

《近义词词典》(王)和《用法对比》明确提出选词依据是《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用法词典》未明确说明选词依据;《对比例释》选词为“现代汉语中一部分最常用的、意义相近的或有相似点的词语”;《近义词词典》(马)的出发点则与众不同,“从英语出发,特别选择那些英语相同但汉语表达不同的词语”。

(二)编排体例

《用法词典》“词条按拼音音序排列。先说明各词条意义,再比较该群近义词的不同意义及用法,各词搭配的语境标出可用或不可用。最后列出其他相关词汇。”词条的意义不是用汉语解释,而是用英语解释;例句也有英文解释。作者在词典前言中强调,词典的着重点不在定义而在用法。

《对比例释》“对比的角度不仅限于词义,还更多地注意结构、语用等方面;分析论述及例句的选择基本照顾到外国学生一般的接受水平,部分内容与例句还做了英语翻译,分析对比中为帮助学生具体理解意义和规则,还进行了正误用例的对照。”该词典对组内各词在词义、用法上的细微差别都详加解说,同时进行了正误对比。

《近义词词典》(马)先把所选的每个词都罗列了十个左右相应的词组,以方便学习者参考使用。在例子之后还有简单的中英文对照的词义辨析和正误对照的句子。词、词组和句子都加了汉语拼音。

《近义词词典》(王)在辨析各组近义词用法异同时,力求在词义、用法、搭配等方面描述清楚,在描述中辨析。注释部分和例句均有英文翻译。

《用法对比》首先列出两个(或三个)意义相同、相近或相互关联的词语,标出词性,加注汉语拼音,然后从词义说明、词语搭配、用法对比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四)例句选取及释义语言难度

《用法词典》“所选范句比较自然,主要依据中国大陆以及台湾大学生的使用标准”。在列举范句时,各种不同的词性及语法语境尽量包括,使学习者可以清楚地认识每个词条的语法特点。

《对比例释》“分析论述及例句的选择基本照顾到外国学生一般的接受水平”。

《近义词词典》(马)例句简短,分析异、同的时候一般各有两个例子。

《近义词词典》(王)例句较多,但是部分例句与使用者的实际情况可能离得较远。比如“这些渔民从事近海捕捞业”,“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等等。释义语言难度也较高。比如对“家”和“家庭”词义的描述:这两个词都可以表示以婚姻和血统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单位。“婚姻”“血统”等词难度较高,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这样的描述肯定不好理解。

《用法对比》中“用法对比”部分的例句全部是由编者编写的。编者编写这些例句,充分照顾到了汉语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需要,尽量过滤掉可能给学习者的理解造成障碍的某些文化和知识背景因素,句子的语境尽量做到浅显易懂,尽量注意全书生词量的控制,努力降低读者使用的难度。

三、关于近义词词典编写的思考

(一)词典使用对象要明确

对外汉语教学涉及到教和学两个方面。二者存在差别,所以要根据对象不同编写不同的词典。使用者要么是对外汉语教师,要么是汉语学习者。如果既针对教师又针对学习者,可能造成定位不清,解释、例句等都不会具有针对性。当然,教师可以参考学生词典,这样上课所举例句、解释语言都能适合学生的汉语水平,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如果学生水平高,也可以参看教师词典。笔者一个二年级上学期的日本学生,上课时带的是《现代汉语词典》,而不是日汉词典或者汉日词典。

(二)释义语言及例句选择,要符合学生的水平

学生词典的释义语言以及例句应该简单易懂,同时加上英文注释。这样才能符合学生的水平,不会对学生的阅读造成困难,才能真正起到词典的作用。

(三)词典的工具性作用

词典例句的选择除了简单易懂外,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句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通过查阅字典学生既可以知道词语使用上的不同,又可以了解到在特定的语境下如何表达。

(四)对比分析方法要重应用,少描述

对比方法应该侧重词语搭配和使用语境。这样才会使读者清楚词语的正确用法。如果描述过多,没有搭配和语境,学生还是不能正确使用。

(五)对比形式简单实用

采用简单实用的形式可以让读者更清楚、方便地看出所对比词语的异同,以及出现的语境等。

(六)编排科学

词典编排上,各个板块应该清楚,易于区分。可以采用不同字体、不同颜色或颜色深浅等加以区分。这样更便于读者查阅。语

参考文献

[1]敖桂华.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教学对策[J].汉语学习,2008(3).

[2]方清明.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方法述评[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8(1).

[3]邓守信.汉英双语常用近义词用法词典[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4]卢福波.对外汉语常用词语对比例释[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5]马燕华,庄莹.汉语近义词词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辨析近义词的方法第2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近义词辨析;方法研究

顾名思义,近义词就是词义相近的词。这种“近”常常使很多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分辨起来都相当困难,何况是母语非汉语的外国学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教学必须提到相当的高度,加以重视。让外国学生了解近义词的作用,懂得近义词(尤其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的词义,掌握近义词的辨析方法,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了解汉语近义词的作用

掌握较多的近义词,能够恰当、准确地使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文章表达得更贴切,更细腻、更严密。

1.近义词可以避免用词的重复,从而使语言丰富多彩

比如同样表示是用眼睛看,“看”、“盯”、“窥”、“瞟”的含义就有很大的不同。“看”是一般性的看,“盯”是集中视力注意地看,“窥”是从缝隙或暗处偷偷地看,“瞟”是斜着眼睛看。如果外国学生不能够懂得这几个同样表示“看”的意思的几个近义词的区别,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就必然会出现“我在电视里窥见你了”的句子。

2.近义词连用可以加重语气,起到强调的作用

比如“我们对这种不正之风要坚决彻底全部地消灭”,句中的“坚决”、“彻底”、“全部”是近义词,这三个词连用,能够更加鲜明地表现对不正之风的坚定立场和坚决态度。

3.近义词还有一定的构词作用

由近义词可以构成的词很多,比如房屋、寒冷、永久、刚才、温暖、声音等等,这些都是双音节的合成词。由近义词还能够构成成语,比如粗心大意、兴高采烈、聚精会神、心安理得、养精蓄锐等等。掌握了这些构成技巧,可以使我们的外国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汉语的特点,最终达到熟练、正确地使用汉语。

近义词除了上述的几个作用之外,还有能够表示不同的风格色彩、使用得当有助于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等方面的特点,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二、掌握近义词词义的辨析方法

近义词之间的差别往往是非常细微的,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近义词的意义、色彩、功能等等几个方面去加以比较、辨析。

1.从近义词的意义方面去辨析

(1)词义的着重点不同。比如“自制”和“自治”,“自制”主要是自己克制,重点在“制”上;“自治”是指民族、团体、地区等除了接受上级政府和部门的领导外,对自己的事物行使一定的权力,重点在“治”上,“治”就是治理之意。

(2)词义程度的轻重不同。不少近义词所表示的事物在概念上差别不大,但在程度的轻重上有轻重之别。比如“信任”和“相信”,“信任”是在相信的基础上敢于进一步的托付,程度较深,而“相信”是自己认为正确而不怀疑,程度较轻。

(3)词义的范围大小不同。比如“开拓”和“开垦”,两个词都有“开发”的意思,但“开拓”的词义范围比“开垦”的词义范围要大,“开垦”指把荒芜的土地开发出来进行耕种,“开拓”是在已经开垦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

(4)词义的使用对象不同。比如“关爱”与“关心”,这两个词使用的对象是不同的。“关爱”主要适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而“关心”更多的适用于同级或同辈之间,当然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也可以用“关心”。由此可见,“关心”的适用对象要比“关爱”多得多。学生如果不能够理解这点差别,就可能用错这两个词。

2.从色彩的角度加以辨析

(1)语体色彩的不同。比如最常见的“父亲”与“爸爸”,“父亲”是书面语,只在书面形式或者戏剧表演等正式场合中使用,而“爸爸”则主要在口语中使用。你给你爸爸打电话,总会说“爸爸,你好!”,而如果说成“父亲,你好!”则会显得有点拗口。

(2)感彩不同。比如“鼓励”、“鼓动”、“煽动”,三个词都有把人的情绪激发起来之意,但“鼓励”是褒义词,主要用在褒奖的意思方面,“煽动”是贬义词,主要用在贬斥、指责方面,“鼓动”则是中性词,在正面和反面的方面都可以使用。

3.从词的用法上面去辨析

(1)词的搭配方面。比如“交换”和“交流”,交换偏重于实物,如书本、笔等等;“交流”则多用于虚的东西,如经验交流,成果交流,技术交流等等。

(2)从语法功能的角度辨析。如“公开”和“公然”,“公开”可以做多种句子成分,如公开的账单(定语)、公开宣布(状语)、公开关系(谓语)等等,而“公然”则只能做状语,如公然为敌(状语)。

三、小结

由此看来,对外汉语的近义词教学,不但不是可有可无的,而且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只有让这些外国学生能够从近义词的意义区别、色彩辨析等方面去学习近义词、了解近义词且最终掌握近义词,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张伟.《字义与词义》.中国物资出版社,1987

辨析近义词的方法第3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相同语素 近义词 辨析

几个近义词有某一共同语素,那么这类词的差别就主要体现在不同语素上,比如“边陲―边疆―边境”有共同语素“边”。从这一共同语素可得知它们的相同意义是:“靠近国界的地方”,而其差异则要从区别语素来分析,下面将这类近义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分别举例说明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教学。

一、结果―效果―后果

(1)……而应提前考虑到这种贪婪的行为造成的结果。(后果)

(2)……多沟通,多探讨,一定会有满意的效果。(结果)

(3)……喝酒等等,这些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的效果。(后果)

(4)如果三个和尚能够分工合作,那后果就不会像上面所写的那样……(结果)

这组近义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分别为:

结果:名词,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①698

效果:名词,①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多指好的);②指演出时人工制造的风雨声、枪炮声(音响效果)和日出、下雪(光影效果)等。①1504

后果:名词,最后的结果(多用在坏的方面)。①569

从词性上说,它们同为名词,从语素来看“果”是其共同语素,因而都含有“事情最后产生的状态”的意思。但从理性意看来,其侧重点有所不同,“效果”侧重于外在因素,而“结果”、“后果”是事物顺势发展的一般态势。其次,在适用范围上也存在差异,“结果”的适用范围较后两者最大,包括好的和不好的结果;“效果”的词义范围也较大;而“后果”词义范围最小,专指不好的结果。再次,就色彩义来说,“结果”为中性词;“效果”为中性词,且多用于好的方面;“后果”为贬义词,用于不好的方面。色彩差异实际上是这组近义词语的主要区别,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在教授学生掌握近义词的区别时,应帮助学生抓住它们最主要的不同以帮助学生正确运用。最后,在《常用词辨析选编》这本书中,编者还提到了句法功能问题,指出“‘结果’可以单独用于句首或句中,意义相当于‘最后’,其表示间接的状语作用”,②但“效果”、“后果”没有这种句法功能。

综上所述,外国学生学习这类近义词时,应抓住其最主要的区别,比如上面讲到的这组词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感彩意义的不同,抓住了这一点,学生便不会在例(1)(3)中使用中性词“结果”和“效果”,也不会在例(2)(4)中混用这三个近义词。

二、帮―帮助―帮忙

(1)……便劝我应多留在家里帮忙妈妈做家务,减轻妈妈的负担。(帮)

(2)能帮助什么?(帮)

(3)父亲一生很快乐,注重友情,乐意帮忙朋友,大家对他都有好评。(帮助)

(4)所以应该互相帮而生活,不要再发生这样子的事。(帮助)

(5)那种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不愿意帮助。(帮忙)

先看这组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

帮:动词,帮助;从事雇佣劳动。①40

帮助:动词,替人出力、出主意或给以物质上、精神上的支援。①40

帮忙:动词,帮助别人做事,泛指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给以帮助。①40

首先,在句法功能上,“帮”、“帮助”是及物动词,后面可带宾语,而“帮忙”是一个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表示人的宾语,但可带表示行为动作的宾语,这是它们的主要区别。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帮”、“帮助”这两个动词可以重叠成“帮帮”、“帮助帮助”,而“帮忙”则不可以构成“帮忙帮忙”,不过可以说“帮个小忙”、“帮倒忙”、“帮一次忙”、“越帮越忙”等等。知道了这一区别,学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例(1)(3)中不能说“帮忙妈妈”、“帮忙朋友”了;例(5)中由于“帮助”是及物动词,不应单独置于句尾,如果要用“帮助”就应该在其后面加上宾语,或者用不带表示人宾语的“帮忙”。

其次,这三个词还存在语体色彩方面的差异,刘智伟在《含同一语素的同意单双音节动词语体色彩对比研究》中提到单音节的动词比双音节的动词口语色彩要浓厚,指出了“帮”多用于口语中,而“帮助”多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或书面语中,例(2)(4)中正好混用了这两个词,“帮忙”亦多用于口语。

从以上的辨析中可以得知,在辨析近义动词时应首先从句法功能来考虑在句中其能充当何种句法成分,能否带宾语,带何种宾语;其次再考虑其他方面的不同,就上面提到的实例,我们知道其还存在语体色彩的差异,其他的近义动词,比如“作梗―作祟”主要是词义的轻重不同、“尊敬―尊重”主要是搭配对象不同等等,总之具体某一组近义词究竟应从哪几个反面进行辨析,应视情况而定。

三、轻易―容易

(1)……再说看到的人会很轻易感觉不舒服。(容易)

(2)可是我这不是容易得出来的想法。(轻易)

(3)我希望我们不要容易放弃,而要永远坚持下去。(轻易)

这组近义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

轻易:①形容词,简单容易;②副词,随随便便。①1111

容易:形容词,①做起来不费事的;②发生某种变化的可能性大。①1111

首先,从词性上来分析,“轻易”、“容易”都是形容词,但前者还兼有副词的作用。其次,从词义上来看,都有做事情容易的意思,但是“轻易”作为副词时含有做事轻率、鲁莽的意思,“容易”没有这一含义。在汉语习惯中“轻易”的词义着重点在于“做事情轻率、随便”,而“容易”则侧重于“做事简单容易”。在例(2)、(3)中根据语境应使用“轻易”,而非“容易”。从词典的解释中,“容易”还有“发生某种变化的可能性大”这一含义,根据例(1)的语境,应使用“容易”,表示某种可能性。再次,从搭配习惯上来看,“容易”还可以跟“好”搭配,例如:“人这么多,好容易挤到楼上。”③是一种修辞上的反语,表示“很不容易”。而“轻易”无此用法。

当然,形容词性近义词的辨析肯定与名词性近义词存在一定的差别,名词是对事物概念的解释,在辨析时侧重于事物外延的大小,比如“结果―后果”;动词是对动作行为的表述,侧重于从搭配习惯的角度辨析,分析其能否带宾语,比如“帮忙(否)―帮助(能)”;而形容词则侧重于搭配对象的差别,比如“沉重―繁重”。这只是在理论上粗略地介绍了一下名词、动词、形容词近义词辨析的差异。就具体情况来说,范围大小、个体与集体的不同、搭配习惯、语义轻重、句法功能、色彩义的差别等在名词、动词、形容词辨析中都会涉及某几个方面,而不是说某一辨析方法只是适用于名词或动词、形容词。

注释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② 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常用词辨析选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78:95.

③ 来自语料库在线.

参考文献

[1] 张志毅.简明同义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2] 索菲娅庄.对对外汉语同义词辨析角度的思考和设想[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辨析近义词的方法第4篇

关键词:词汇释义;近义词对比;反义词对比;汉语与学生母语的对比;对外汉语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8-0233-02

把对比分析运用到第二语言教学中来,始于40年代美国的弗赖斯,他认为:“最有效的教材应该是以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科学描述和仔细对比为基础。”Whorf、Lado等语言学家的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理论,极大推动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汉外对比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尤其是预测汉语学习的难点与重点。本文打算把对比的方法用于对外汉语词汇释义。

本文所谈的词汇对比,不仅包括汉语与学生母语的词汇对比,还包括近义词对比、反义词对比。对外汉语词汇释义应善于在这三种词汇对比方法中解释词义。

一、在近义词对比中解释词义

汉语有大量的近义词,这是汉语丰富成熟的表现,但同时也给汉语教学带来难度,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越往后学越会碰到更多的近义词,外国学生经常问的问题是:“老师,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为此,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掌握近义词辨析一般思路,大致从三个方面去思考――

(一)词语的基本义,即理性意义的细微差别

1.词义的侧重点。例如“创造”和“制造” , 虽然都是“造”, 但“创造”出来的是以前没有过的, “制造”出来的是都是已有的。

2.语义的轻重。例如“失望”与“绝望”。

3.词义范围的大小。例如“生命”可指人、动植物及其他事物(艺术生命),“性命”只指人的生命。

4.词义的具体和抽象。例如,“书”是具体名词,“书籍”是抽象名词

(二)词语的色彩意义的细微差别

1.感彩。主观态度有褒贬,例如“后果”和“成果”。

2.语体色彩。例如“虽然”和“别看”;“医生/大夫”。

(三)词语的句法功能的细微差别

1.词性。例如“偶尔”是副词,只作状语;“偶然”是形容词,可以作状、定、补语。“大概”兼副词、形容词和名词;“大约”只是副词。

2.搭配对象。例如“旅行”是不及物动词;“游览”是及物动词可带宾语。“发扬”与“风格、作风”搭配,“发挥”与“作用、优势”搭配。

3.造句能力。例如虽都是副词,但“万万”多用于否定句,而“千万”就没有此限。

4.构词能力和构形能力。例如“重要”可与“性”组成“重要性”,而“主要”不能。“高兴”可以重叠为“高高兴兴”、“高兴高兴”,“愉快”不能。

还需要强调一点,郭志良指出:“对外汉语教学同义辨析对象的范围不仅大于同义词典词义辨析对象的范围,也大于汉语教学(指对中国学生的语文教学)词义辨析对象的范围。”孟祥英、赵新、李英、张博也都认为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对象范围应该扩大。中国人认为并不是近义词的,诸如“赶忙/赶着/赶去”、“继续/一直”、“这年/今年”、“合适/适合”、“报/报纸”“可不可以/能不能”、“一点/一下”、“和/而且”等等,在外国人看来都是近义词。如果两个词有某种相同的构词成分,或者词义诱发某种联想,都有可能诱发外国人形成所谓汉语“近义词”。

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必须善于在近义词的对比辨析中解释词义。首先,教师在备课前依据教学经验预测本课生词与以前学过的哪个词语会构成外国人思维中的汉语“近义词”。然后再考虑外国学生的汉语水平,怎样才能浅显易懂、简单实用地解释两个近义词的差异;词义辨析不必面面俱到,需抓住主要矛盾,简明扼要、触及关键地解释词义。教师的近义词对比解释能使外国学生在当堂课就会造句辨别使用,一般说,就基本达到教学目的了。

二、在反义词对比中解释词义

“在反义词对比中解释词义”指的是用已学的反义词的否定形式来解释生词的词义。例如,“活”就是没“死”;“斜”就是不“正”;“完整”就是没有“残缺”;“缺席”就是没“出席”等等,这样解释简单清楚,外国学生容易接受。

但必须强调一点,用反义词的否定形式来解释词义的办法仅限于两个意义上完全排斥的绝对反义词,有中间状态的相对反义词不可以这样来解释。例如“大”不能解释为就是不“小”,因为有不大不小的中间状态;“冷”不能解释为就是不“热”,因为有不冷不热的温和状态;“苦”不能解释为就是不“甜”,因为有不苦不甜的其他状态。

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利用一些对举的熟语以强化词语的相反相对。例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做使人落后。”“勤劳使人致富,懒惰让人贫穷。”“生当做人杰,死宜为鬼雄。”等等。由于这些熟语琅琅上口、印象鲜明,外国学生很容易在反义词的对举对比中明白词语的意义。

有些词汇在不同语境中与和它构成反义的词语不同。例如“骄傲”在某些语境中,它的反义词是“谦虚”,而在另外一些语境中,它的反义词是“自卑”。可以利用它的各种反义关系来分别义项,注释出它的意义。“骄傲”就是不“谦虚”而是自高自大;另一个语境义,“骄傲”就是不“自卑”而是自豪。因此,利用反义词可确定多义词的不同义项,有利于外国学生掌握汉语的一词多义。

三、在汉语与学生母语的词汇对比中解释词义

戴浩一认为:“每一个语言有不同的概念化。”受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历史的影响,概念结构因不同民族语言而不同,例如颜色词汉语分七段而英语分六段,就是概念结构、思维方式民族特殊性的表现。概念结构、思维方式的民族差异导致词汇系统的差异,除了科技术语、事物名称等少数单义词外,两种语言里很少有意义、色彩等都完全等同的词。例如“雪”与“snow”就不完全对应,因为英语的“snow”还有动词下雪的意思,而汉语“雪”只有名词的意思。正因为绝大多数词汇语义、语用都不完全对应,生词学习用直接翻译法是不可取的,必须在汉语与学生母语的词汇差异对比中解释生词的意义。

例如,美国学生造出“我家的小狗很胖”的病句,原因就在于英语中没有与汉语“肥”对应的词,只有一个既适用于人也适用于动物的通用词“fat”;而汉语通常不会用“肥”来形容人,也不会用“胖”来形容动物。

又如,英国学生造出“我和玛丽,和约翰,和露西都是英国人”的病句,原因就在于很显然是把“和”跟它的英语对应词“and”等同起来了,汉语的“和”在连接多个并列成分时一般只放在最后两个词语中间。

再如,韩国学生造出“如果你不听老师的意见,结果自己负责”的病句,原因就在于韩语中有“效果”、“结果”,但没有表示贬义的“后果”这个词。等等。

为此,对外汉语教师要加强汉外词汇的对比研究,善于简明扼要地指出汉语词汇与其对应的学生母语对应词的语义、语用差异,在汉语与学生母语的词汇对比中解释词义。

参考文献:

〔1〕Fries C C.Linguistics and Reading[M].New York: 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1963.

〔2〕Whorf B. L. Language and Logic [A] . In John B. Carroll (ed). Language, Thought and Reality : Selected Writings of Ben jam in Lee Whorf [C].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 IT Press, 1941.

〔3〕Lado, R. Linguistics a cross Cultures [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57.

〔4〕申东月,伏学凤.汉日辅音系统对比及汉语语音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2006(2).

〔5〕陈晨,李秋杨.汉泰语音对比研究与语音偏误标记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7(4).

〔6〕郭志良.对外汉语教学中词义辨析的几个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88(1).

〔7〕孟祥英.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7(3).

〔8〕赵新,李英.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词辨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1(2).

辨析近义词的方法第5篇

关键词:近义词;对外汉语;辨析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5-114-02

一、近义词辨析的教学对策

对于汉语非母语的留学生而言,要做到正确使用近义词,首先需要掌握近义词辨析的方法和途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近义词使用中偏误的出现,在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的教学中,应该找准“切入点”,从语义、语用两大方面进行辨析。

(一)辨析语义,通过近义词语义上的细微差别来区分近义词

“科学的甄别、准确的辨析近义词语义上的细微差别,引导学生从本质上认清相关近义词语义诸方面的异同,是学生准确理解、正确使用近义词的必要前提。”(敖桂华,2008)

1.语义侧重点不同

“发挥”和“发扬”都是动词,都含有“表现出来并扩大”的意思,但意义的侧重点却不相同。“发挥”着重把蕴含在内的东西尽力表现出来,如“发挥作用”“发挥力量”“发挥特长”“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发扬”则着重把对过去存在的东西,在原有程度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如“发扬作风”“发扬传统”“发扬民主”等。请看下列的偏误用例:

a.发挥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帮助。

b.我想谈谈父亲和母亲怎么发扬作为老师的作用。

前一句中,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帮助是原本就存在的需要进一步提高的东西,用“发扬”更为合适一些;而后一句中,父母作为老师的作用是潜在拥有的,需要表现出来,则用“发挥”更为贴切。

再如,“接受”和“接收”,都是动词,都表示把事物接过来收下,但“接受”着重从思想上承受,领受而不拒绝,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东西,如经验,观念等,比如“接受礼物”、“接受思想”等;而“接收”则是着重从行为上接纳,一般只用于具体的事物,比如“接收新学生”等。

a.老人和年轻人都想要用自己的方法,不愿意接收对方的想法。

b.这里的广播很不容易接受到。

第一个例句中,方法属于抽象的东西,只能用“接受”,而不能用“接收”;第二个句子中,广播的信号是物质的需要从客观上接纳得到,应该使用“接收”。

2.词义的轻重不同

“失望”和“绝望”都含有“愿望或希望没有达成”的意思,但“绝望”的意义比“失望”要更为强烈。比如说,“对比赛结果很失望”,“对你的行为很失望”,如果这里用“绝望”,就不合适了。

a.我考试成绩不好,爸爸很失望。

b.如果我们饥饿,会失去所有的欲求、希望、生命力,只剩下绝望。

前一句中,考试成绩不好,爸爸的希望没有达成,但是仍然有机会,所以用“失望”更为合适;而后一句中,对生命力的欲求的失去,是非常强烈的感情,应该是“绝望”。从这两个句子能明显看出词语意义轻重的不同。

再比如“渴望”和“希望”都含有“想要”的意思,但意义的轻重却不一样。“渴望“突出的是“如饥似渴”,进而非常迫切想得到,语义较重,比如“渴望幸福”,“渴望婚姻”,“渴望健康”等;而“希望”则表示一般的想要得到,语义比较轻,比如说“希望一切顺利”,“希望你幸福”等。但留学生有时候不能明确区分出二者的不同,经常出现以下的偏误:

a.我渴望明天下雨,这样就可以休息了。

b.离开故乡三十年,爸爸希望早日回去看看。

上面例句中的“渴望”和“希望”使用明显不正确,第一句中想要休息是想要的事情,但并没有到达如饥似渴的地步,用语义较轻的“希望”才是正确的表示;第二句中离开故乡三十年,回去看看应该是非常迫切想要做的事情,用“渴望”才是正确的。

3.适用范围不同

“召集”和“召开”都是表示把人们召唤到一起开会。但是“召集”强调聚集,它所带的宾语既可以是表示开会的词语,也可以是被召集的人群。如“召集全体村民开会”,“ 召集一次重要会议”,适用范围大。但是“召开”只指聚集大家开会,宾语只能是表示会议的词语,如“召开村民大会”,“召开班会”等,不能是“召开全体村民”,适用范围较小。

再如“考察”和“考查”两词有相同的地方:都可以指用一定的标准、手段了解和弄清事物的情况但是适用范围却不相同:“考察”着重指观察、调查、研究,目的是取得材料,研究事物,如山川、地形、地质、工程、运动、科学研究的对象等等;而“考查”着重指依据一定的标准检查、衡量,目的是评定或审核,对象常是非重大的、多半是人们的所作所为,如成绩、学习、业务、工作、活动、行动、言论等,有时也是其他事物,如年代、历史、文物等等。

a.这次考试是为了考查你们这段时间的学习情况。

b.长白山的项目很重要,一定要好好考察地形地质。

这两个词语不止意思相近,发音也一样,留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中经常混用误用,一定要加以区分。

(二)深入语境,从用法差异上区分近义词

掌握近义词语义的不同时为正确理解和使用近义词打开了门窗,而对用法不同的掌握才是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教学的重点。

1.语用色彩不同

留学生在近义词学习中的一些语用偏误,完全是由于他们没有能够正确了解和掌握词语的语用色彩而导致的。因此教会留学生审视语用色彩(感彩和语体色彩),对正确使用近义词有很大的帮助。比如:“结果”和“成果”都是表示事情发展的最终状况,但是感彩不同:“结果”泛指最终情况,可以是好的结果,也可以是不好的结果,是个中性词,比赛,考试,测试等都可以用结果来表达。而“成果”在表示发展的最终情况是,往往侧重于事情好的结局,比如“研究的成果”,“奋斗的成果”等。

再比如“高兴”和“欣喜”都是表示好的事情带给人的愉悦,但是语体色彩不同,“高兴”偏重于口语,日常说话和小说等文体中会比较常用到,如“他今天很高兴”,“很高兴见到你”等;而“欣喜”则多用于书面语,如“欣喜万分”等。有的学生在刚学习了“欣喜”后,会出现“今天很欣喜”等句子,就是没有掌握语体色彩的差异。

2.搭配对象不同

在近义词的教学过程,如果能对所教授的近义词提供一些较为常用的词语组合,也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用近义词进行交际的能力。比如说,“解除”和“废除”,在“除掉、消除”的意思上相同,但“解除”一般搭配的有合同,武装,装备等,而“废除”一般搭配的有法令,条例,制度等。当学生掌握了以上的常用组合时,像“解除条例”,“废除武装”之类的偏误便会迎刃而解。

3.区别词性

辨析近义词的方法第6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词义辨析;对象;原则

汉语的词义存在一词多义、近义词等现象,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都表示词义理解和辨析难度较大,尤其是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这对非汉语国家的人而言,学习难度骤然增加。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义辨析与汉语本体研究中的词义辨析是存在差异的,因为对外汉语针对的学生是不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他们对汉语的了解不多,汉语文化基础几乎为零,因此不能将对外汉语的词义辨析和汉语本体研究中的词义辨析对等看待。当然,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词义辨析的研究对象也不完全和汉语本体研究的词义辨析对象对等,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深入,在教学过程中对对外汉语的词义辨析范围进行扩大,进一步明确对外汉语教学中词义辨析的对象以及原则,是一个十分必要的过程。

一、留学生词汇学习产生理解偏差的原因

第一,汉语词形趋同。词形是词义辨析的主要区分标准之一,对于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和认知汉语的时候往往也是根据词形来加以区分的,词形具有很强的牵引性。如果两个词语在构词成分或构词结构中有相似的部分,则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混淆,认为这两个词语是同一个词语,因为他们对汉字字形上的简单差异根本不能很好地区分出来。学生一般很容易将汉字形旁作为判断汉字属性的标准,甚至会觉得形旁相同的汉字应该都表示的是同一种属性。在很多时候汉字有这样的规律,比如很多学生看到“拉”这个词,会从形旁的“扌”意识到“拉”的语义与手有关,因此拓展延伸进而联想到其他带有“扌”的词语,如“摸”“捏”“提”“拽”等,这些词语也都是与手有关的动作。另外,对于同素异序词而言,很多学生更容易感到迷茫,这两种词语是词序不相同,但是字完全相同的词语,例如“说话—话说”、“合适—适合”、“演义—义演”、“花菜—菜花”等,词序调整之后,词义也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将新词和与之词形相似的词语混淆,产生认识上的趋同。而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这些词语的词形是相似的,这些词形就会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牵引。第二,汉语词义诱发的联想性。词语是汉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学会一门语言,必须要首先学会词汇,通过不同的词汇组合与搭配,才能形成一句完整的话。所以一个人在学习语言的时候首先要接触词语,对词义的理解便显得尤为重要。在对外汉语学习过程中,二语习得者的词汇基础较差,因此在语言表达上常常受到限制,通常不会对近义词进行辨析,不理解近义词之间的根本区别所在。但是随着词汇量的不断增加,在学习新词的时候也会与自己以前学习过的其他词语进行对比,对以前的知识进行辨析,但是在联想这些词语的时候往往还是会想起初级阶段所学习的词语,对中高级阶段学习的内容应用不多,也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对中高级汉语知识的掌握能力不足。

二、对外汉语教学词义辨析的对象和原则

(一)对外汉语教学词义辨析的对象

词义是一门语言的基础属性,无论是汉语还是其他的语种,对词义进行了解,都是学习语言的基础,主要掌握词义,才能听懂对方的含义,才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和交流。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关于汉语词义辨析的教学,其辨析对象与传统的汉语本体研究中的词义辨析对象是不相同的,有学者认为,在对外汉语中,对词义辨析的范围应该不断放宽。当前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普遍认为对外汉语的词义辨析范围还不够广泛,还需要进一步拓展,要扩大对外汉语词义辨析的范围。例如在对外汉语课堂上,有的学生对词义的理解掌握不够清楚,会提出一些相近的词汇,让老师帮忙进行辨析,对于一个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讲,这些词语之间的含义区分自然是一个十分简单的过程,但是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并不能理解这些词语之间的差异。比如“表扬—发扬”“受到—收到”,这些词语的发音比较相似;再比如“成功—胜利”“讨厌—厌恶”,这些词语的意义比较相似。对这些词义进行辨析,也应该作为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内容,应从更多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汉语词汇的内容、词义、发音等进行讲解,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对汉语的词义区别进行了解,结合汉字、发音等方面的差别,对词义进行理解。

(二)对外汉语教学词义辨析的原则

1.实用性原则。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实用性是一个基本原则,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各种相同或者相似的词语之间的词义区别,要加强对词义辨析教学的重视,尤其是要加强对词义之间区别的解释,将抽象的词义解释到极致。例如对于“安静、平静、宁静、寂静”这几个词语的区别,对于很多以汉语为母语的人而言,都不容易,更何况对于留学生,在教学的时候可以从这几个词语带给人的感受入手,为了更加具体,可以细化到周围环境的分贝值上,通过不同的分贝来表达不同的词语所对应的环境的安静程度,这让汉语课程看上去更像是物理课,对词语的辨析反而成了对词语的定性分析。但这不失为一种实用的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将各种抽象的词语表达得更加具体,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发散学生思维的基础上,使其通过参与词义辨析的学习,不仅能够在课堂中更好地理解词义,还能在日常交际过程中进行应用。2.关联性原则。语言学习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不能忘记旧知识,要对各种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利用,在新旧知识之间产生关联,才能提高学习水平,达到语言能力的提升。很多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汉语的时候常用的方法是转注释义,将汉语转化成为自己比较熟悉的一种语言来进行学习。我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大多也采用这种方法,找到自己熟悉的语言,才能建立起两种语言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更好地理解新语言的本质与内涵。例如:“买卖”这个词语和商业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当学生真正理解买卖就是一种商业行为之后,以后再看到这个词语,就会产生联想,从而理解句子的含义,对语篇进行理解和分析。再比如,在对留学生进行汉语词义教育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的固有思维图式,帮助学生产生汉语和自己母语之间的联系,在词义上,主要从词语内在含义的角度着手加以分析,比如上文中提到的“晚饭”和“宵夜”这两个词语,对于外国人而言,可能并没有这么明显的区分,但是在国外一般他们的正餐时间并不是午餐,一般在每天的下午会有一餐饭,结合这两者之间的时间关系,再对中文中的“晚饭和宵夜”之间的时间关系进行分析,从而产生相应的关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词语。

三、结语

词义辨析是语言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很多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对汉语学习产生理解偏差,尤其是对词义这个学习难点,出现偏差的可能性更大。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词义辨析的对象和原则的分析,从而提高汉语词义辨析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绍林.对外汉语教学词义辨析的对象和原则[J].世界汉语教学,2010(03).

[2]张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义辨析[J].长江丛刊,2016(09).

辨析近义词的方法第7篇

关键词:语义分析 近义词 辨析

现代汉语中“不料”、“没料到”、“没想到”三个表达法,语义上都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不料:没想到,没有预先料到”(商务印书馆2008),将三者混在一起,相互解释,很难辨其语义上的差异。然而,通过语料分析其语义指向和语义背景,我们却可以区别它们,而且这种区别方法也给了我们一些关于辨析近义词的新途径。

一.“不料”的语义分析

请看下面关于“不料”的例子:

(1)他出车回来,正在保养车子,不料在指挥助手倒车时车子后轮碰倒一根木杆,砸中他的头部,不幸牺牲。

(2)她与焦仲卿结婚后,夫妻俩互敬互爱,感情深挚,不料偏执顽固的焦母却看不顺眼,百般挑剔,并威逼焦仲卿将她驱逐。

(3)当他坐在芒果树下回忆童年往事时,两只熟透的芒果落在他的脚下,不料却被王爷诬蔑为盗贼。

“不料”是连接两个分句的连词,因为根据《汉语语法三百问》(邢福义著,商务印书馆2002)“不料”具有双向性,表明了前后两个语法单位的转折关系。我们将“不料”前的分句设为分句A, 将“不料”后的分句设定为分句B,其句子语意为:分句A是个现时态事件,分句B在语义上表示对分句A的逆反。从语义指向上看,连接词“不料”指向分句B所叙述的整个事件,如(1)中,“不料”语义指向“木杆砸中他的头部,不幸牺牲”这个事件。(2)(3)中分别指向“焦母却看不顺眼,百般挑剔,并威逼焦仲卿将她驱逐”与“被王爷诬蔑为盗贼”的事实。而分句B是在某个正在发生的动态短语背景上发生的,也就是说,分句B的语义背景是分句A中的谓语动词。即分句B的语义背景指向为分句A中的谓语动词,如上例(1)分句B的语义背景是分句A中的动词短语“正在保养车子”。同样(2)(3)中的连词“不料”,其语义背景是分句A的叙述事件,分别为例(2)中的“互敬互爱,感情深挚”,(3)中的“落在他的脚下”。

二.“没想到”的语义分析

“没想到”是“想到”的否定式,“想到”是个二价动词,涉及到主语(谁想)和宾语(想到什么)两个对象。“没想到”用法当同“想到”,两个价分别是主语和宾语。如下例:

(6)成都的百姓做梦也没想到魏兵来得那么快,一听邓艾兵临城下,纷纷到山上树林里去避难。

(7)这次中国运动员在全运会上又连破多项世界纪录,这是我绝对没想到的,我来之前以为能破一两项纪录就不错了。

上面的例子中,“没想到”指向其后的事件,如(6)中“魏兵来得那么快”,(7)中“这次中国运动员在全运会上又连破多项世界纪录”,更确切地说,是指向紧跟其后的谓语。

“没想到”是动词性的,词意更强调主观意想,故主语非常重要,其语义指向后一分句的谓语,即现实中发生了出乎意料之事。

三.“没料到”的语义分析

首先,“没料到”具动词性,如下面的例子:

(11)a.这50多岁的汉子,做梦也没料到,大年根儿的,竟飞了趟香港……

(12)a.抢劫得手的歹徒没料到半路杀出一名威风凛凛的武警战士,掉头转进一条胡同。

(13)a.卢小波那夜没料到,居然是这件事将他的父亲击垮。

在以上几例中,“没料到”由主语引领出下句,如上例主语分别是:50多岁的汉子,歹徒,卢小波。其语义指向也是紧跟其后的动词事件,即(11)a中“飞了趟香港”,(12)a中“半路杀出一名威风凛凛的武警战士”,(13)a“是这件事将他的父亲击垮”。这里的“没料到”是一个动词短语,其用法和“没想到”是一样的。

如将“没料到”换成“没想到”:

(14)b当时的她大学毕业不到一年,谁也没想到这个栏目的前途。(应将“没想到”换成“没想过”)

(15)b她自己可能也没想到这样的结局,脸上的表情不大自然。(应将“没想到”换成“没想过”)

这几例显然不成立(用?标出),这是因为“没想到”是指向分句B所说的事件的,简言之,也可以说是指向分句B的谓语动词的。而在例句(14)a中“前途”,(15)a中“结局”都是名词,显然这就不能用“没想到”(可以换成“没想过”)。

再看以下几例:

(16)a.展览室里,摄制组的女翻译寻机凑上前去说明来意,没料到特鲁多一听说要谈竟欣然应允。

(17)a.一九九四年,韩福焕种植了四百三十七亩水稻,没料到遇到了罕见的特大干旱。

(18)a.有一天,他写了一封言词热情的信给他心目中的女孩,没料到信未打动对方的芳心,还被贴在黑板上。

(19)a.从一九九三年底开工以来,这一工程没有出现任何险情,没料到在工程过半的时候,发生了这次事故。

这几例似乎和上面又不一样,“没料到”在这里是用来连接两个分句的,是个连词。我们试用连词“不料”来置换它:

(16)b.展览室里,摄制组的女翻译寻机凑上前去说明来意,不料特鲁多一听说要谈竟欣然应允。

(17)b.一九九四年,韩福焕种植了四百三十七亩水稻,不料(水稻)遇到了罕见的特大干旱。

(18)b.有一天,他写了一封言词热情的信给他心目中的女孩,不料信未打动对方的芳心,还被贴在黑板上。

(19)b.从一九九三年底开工以来,这一工程没有出现任何险情,不料在工程过半的时候,发生了这次事故。

可见,“没料到”用作连词,和“不料”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于其语义指向发生的背景一为非谓语,一为谓语。

而只有当分句B的语义指向背景是分句A中的谓语,“没料到”可作连词,用如“不料”(这样的例子笔者尚未找到,但不否定理论上的存在)。

再将上例中“没料到”以“没想到”置换:

(16)c.展览室里,摄制组的女翻译(寻机凑上前去说明来意),没想到特鲁多一听说要谈竟欣然应允。

(17)c.一九九四年,韩福焕(种植了四百三十七亩水稻),没想到遇到了罕见的特大干旱。

(18)c.有一天,他(写了一封言词热情的信给他心目中的女孩),没想到信未打动对方的芳心,还被贴在黑板上。

(19)c.(从一九九三年底开工以来,这一工程没有出现任何险情),没想到在工程过半的时候,发生了这次事故。

在(16)c至(19)c例中,“没想到”指向分句B,但也指向分句A的主语。这样,(16)c至(18)c都可以看作一个连贯的共主语句。如将括号中内容省去就成了典型的动词用法。(19)c中“没想到”没有主语,应将它看作是个不准确的句子。

综上所述,“没料到”语义指向分句B中的谓语动词或指向名词短语,并且主语为单独主语时,“没料到”作动词,用法如“没想到”。而当“没料到”用在复句中,语义指向分句B时,应作连词,一般分句B的语义指向背景为分句A中的非谓语动词,只是当分句B的语义指向背景是分句A中的谓语动词时,“没料到”的用法如“不料”。

在语义指向和语义背景分析中,我们发现了这三个词语的差异,“不料”是连词,其语义指向后一分句,而这一分句的语义指向背景却在前面,而且是前一分句的谓词短语。“没想到”一般作动词,其语义指向也在后一分句,然而正因为它是动词,且其特殊的语义限制(“想到”是个意动词),故这一语义指向的分句必须有主语,且主语为人。“没料到”介于“不料”和“没想到”之间,它既有动词性,也有连词性。作动词时,用法如“没想到”,不过比“没想到”范围更广,不仅可连接动词短语,还可以连接名词短语。作连词时其语义指向后一分句,该分句的语义背景却在前分句的非谓语动词上。通过对这三个词语的语义指向辨析,我们对其使用范围就很清楚了。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汉语的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是不一致的,因此在相同的句法结构上发现其语义结构关系的差异,对于分析近义词的使用语境是有益的。词语是在使用中焕发其生命的。通过对其使用情况的分析来辨别其语义指向上的差异,这是从深层意义上去学习、了解词语。对于一些看起来很难辨别的近义词,通过语义指向和语义背景分析,进一步深究近义词间语义的内在区别,能较容易和准确地辨析其用法,也给我们提供了一条近义词辨析的途径。

附注:

①文中所有语料出自北大语料库。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2]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邢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周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J].理论观察,第1期,2004.118-119.

[5]贺嫁姿、张洁,浅谈“不料”的词性[J].广西大学学报,2008第30卷147-148.

[6]肖治野,不料与竟然―兼谈二词的教学[J].语言与翻译,2003年第4期27-30.

[7]熙,语法答问[M].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一版.

辨析近义词的方法第8篇

关键词:语境教学;高中英语;教学方法

一、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课改不断深入,课改要求高中学生应该掌握一定量的词语,学生掌握词语的表层意思后,还需要明确这些词语的用法。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时常出现学生只是简单地了解英语意思,他们不能深入解析其中的含义,更不能正确地运用。而且,高考对英语词汇量的要求也逐渐提升,这给教学带来新挑战。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语境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脱离句子和篇章进行教学,孤立讲解知识,使得学生很难掌握英语用法,学生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明确语境教学的重要性,要结合词汇语境、上下文章以及语法进行教学,这才能获得成效。不能脱离语境学习,学生学习出发点和着重点应该停留在语境环境下学习,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才能逐渐提升,从语境学习中获取成功体验,从而提升学习兴趣。这是新课程教学要求,也是新世纪教师的教学要求。

二、利用语境辨析近义词

高中英语词汇中有很多是近义词或者同义词,这些词汇因素给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列举出一组同义词词组,比较孤立地讲解其中的用法以及语义,学生进行理解时可能会出现偏差,造成难以记忆或者偏差记忆。教师适当地创设语境教学,用生动的例子讲解词语词义,辨析词汇用法,学生学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进行讲解listen和hear两大单词时,这两个单词都有“听”的意思,但是两个词语的语义不相同,listen主要强调的是动作上的听,而hear主要强调的是结果,两个词语有明显的语义区别。可以举例来进行讲解:we listened carefully, but we heard nothing strange .该句子的中文意思为:我们认真听,但是没有听到任何声音。

在一定的语境中解析近义词,进行词义辨析会取得良好效果,学生会比较容易记忆和理解,而且学生也会根据不同的词义进行辨析,加强记忆。例如:Jack lay on the ground and lied to me that his cock had laid there eggs.这个句子比较幽默,学生一看到句子会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他们在该句子中就能够明确几个相近且比较容易混淆的词语。lie -lied-lied表示是说谎,而lay-laid-laid表示放置或者产卵之意。学生在该句子中就能够轻易地理解和掌握其中含义,在语境中学习,英语学习能力会逐渐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也会逐渐提升。再例如:The old man lived alone in a lonely village ,but didn't feel lonely .这个句子中,中文意思为一个孤单的老人生活在一个偏僻的山庄中,但是他没有感觉过孤单。从该词语语境中可以明确两个意思相近的词语,alone和lonely,都具有单独的意思,但是这两者存在一定的区别,感彩程度不同。Lonely表示的情感更加浓烈,lonely侧重于寂寞感,而alone没有这个层次意思。在语境的基础上学习,学生就可以将lonely和alone词义进行辨析,从词义以及用法中,将不同点展现出来。

三、借助语境将多义词定义出来

英语中时常出现一词多义问题,这些词义丰富了英语词汇量,但是给教师教学带来了难度。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将拥有不同的词义,高中学生学习英语时,面临诸多多义词词汇,教师进行教学时,要灵活使用语境教学法,让学生轻松掌握和学习英语知识。在一个复杂句子内,应该使用哪一种词语,应该使用怎样的词义,这需要根据句子类型和句子在上下文句子中的意思进行判断,一旦离开特定的词语将很难定义出该句子含义,而且每种词性和意义也将很难确认。举个例子:run这个词语有诸多意思,在不同的语境中会得到不同的含义。第一个句子:The little boy is running behind a dog.其中的running代表着跑之意。而The flood is coming. Run for your lives. 其中的Run是代表逃跑的意思。从这个案例中可以清晰地展现出一个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教师进行教学时,可以根据语境教学,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其中含义,对英语学习兴趣也会逐渐提升。

四、语境判断和分辨歧义

进行语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其中的含义,掌握词义歧义。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中,如果只是借助一些辅助资料进行辨析,将很难做到准确把握。举个例子:Her husband drove to the bank .这个句子中,如果不掌握歧义问题,将很难正确辨析这些词语,他们会错误地理解为“她丈夫开着车去了河岸”还是“她丈夫开着车去了银行”。这个时候应该根据整篇文章语境进行解析,这样就比较容易掌握其中的含义。教师进行教学时,不能提倡死记硬背,应该鼓励学生灵活学习,从特定的语境中解析每个句子成分。语言学习离不开语境,学生在学习中能否准确理解词义,能否使用语境进行解析知识,这是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五、背景语境能够将文化有关的词语清晰展现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传播载体,文化特征直接在语言词汇中得到展现。因此,对词汇进行深入理解,不仅是对语言形式理解,还需对该词语的语境进行把握。简单而言,学生需要领会每个词语的文化含义,基于文化环境背景下学习,才能提升语言学习兴趣。背景语境学习在其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加深学生对词义的理解。举个例子:Number 13? Better let me have number 15. 13这个数字在西方文化中,属于忌讳数字。如果学生不了解西方文化知识,就很难准确地辨析出其中的含义。还有相同社会背景的人,他们进行交流时,使用的语言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问题说明进行语境学习时,语境对英语学习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进行教学时,应该深入挖掘每个词语的文化内涵,在进行知识讲解时,教师应该着重解析语境背景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掌握每个词语含义。该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特征下英语学习的有效途径,能够逐渐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爱好,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也会逐渐提升。

高中英语教师使用语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词义,让他们重视词汇使用。语境教学中,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生词,而且还能够灵活运用,这样,学生英语学习兴趣逐渐被培养出来,也有利于提升教师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邓杏华,周柳琴.少数民族地区院校创新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广西工学院外国语学院为个案[J].民族教育研究,2013(1).

[2]陈立乾.民族地区综合性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突出培养中小学师资教育教学特色[J].民族教育研究,2013(1).

[3]王丰元.基于ESP教学的高职英语语料库建设研究――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3(5).

[4]龚海平,夏新宇.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与分析――基于《小学英语教与学》转载教研论文的研究[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