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世纪会计论文

新世纪会计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7 15:05:02

新世纪会计论文

新世纪会计论文第1篇

 

关键词:中式会计;西式会计;单式记账:借贷记账法

 

西方会计经历了从13世纪到19世纪近700年的发展。 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在产业革命的深刻影响下。适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了以成本会计为立足点,面向公司经营管理的一套较完整的核算体系。会计的实务处理与理论方面已开始朝着现代会计的方向发展转变。

而在我国,受到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和封建体制的制约,记账技术刚刚完成由单式簿记向复式簿记的转变。当时发展得较完善的复式记账法是:“龙门账”、“四脚账”。然而,与借贷记账法相比,他们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如账簿组织不够严密,会计核算项目设置不够科学,账户体系不够健全,等等。由于当时清政府长期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加上其腐败落后的封建官僚体制,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因此,这时的“中式会计”远远落后于“西方会计”是必然的。

一. 20世纪初对西式簿记的浅尝引进

1.学术方面。在20世纪之前的中国,由于受“重农抑商”思想的束缚,加之文人墨客对会计人员形象的不正当宣传,致使人们视会计为“雕虫小技”,认为难登“大雅之堂”,在这种非正常观念的支配下,尽管历代记数方面的学者在有关著作中先后不同程度地涉及与会计科学有关的内容,但其仍缺乏创意。20世纪初,由于清朝廷的腐败,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我国古代会计未得到发展。到了清代末年,会计方法明显的落后于西式的借贷记账法;自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经济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四脚账”复式簿记法在新的社会经济需求下,逐渐暴鼯出了其弊端:(1)中式会计方法有不少弊端,相比之下,从西方传来的借贷记账法则更为科学。在西方较为先进的会计方法的影响下,中式会计进入了改革的进程。(2)一批从日本学成归国的青年学者将西式会计引人我国,并发展和传播开来。这一时期有关著作和论述包括:1905年由长期驻外使者蔡锡勇的遗著《连环账谱》,这是中国第一部介绍和研究西式簿记(借贷复式簿记)的专著,首开了专门出版中国会计学术著作的先河,从而成为20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一个划时代事件,1907年谢霖与盂森合编的《银行簿记学》,它们的意义不仅仅是对20世纪30年代“中式簿记”改良运动起到了摇旗呐喊的作用,更主要的是自唐宋时期所创立“四柱结算法”后已经沉寂了近千年的中国会计科学发展带来了一股和煦的春风,成为中西会计文化在20世纪进行全方位交流的起点,拉开了中国会计科学在20世纪得以快速发展的序幕,从而使中国会计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初就翻开了新的一页,奠定了必要的舆论基础。

2.实务方面。清代末年,尽管在少数企业引进西式簿

记的推动下,爱国学者开始利用“西式会计”对“中式会计”进行改良,毕业论文然而,当时的改息却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至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通过30年代的会计改良与改革之争及其改良与改革方案推行,至40年代,无论政府会计,还是公司会计在革新方面都取得一定发展,然而,由于国民政府的政治、组织制度日趋腐败,并最终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因此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所进行的会计革新也免不了最终流于形式。

二.新中国成立后西方会计的引入和研究

1.学术界对西方会计的态度。1949年新中国成立,从此,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经济也进人到一个崭新的时期。但对于西方会计理论的态度和评价,在我国会计界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建国后的前三十年,由于受会计阶级性观点的影响,学术界基本上对西方会计持批判和排斥态度,如将借贷复式记账法视为资本家欺骗工人的手段。从70年代末起,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全盘否定转为批判、借鉴和利用。到了80年代后期,是比较集中地介绍西方国家会计政策与惯例和会计核算制度改革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阶段。

2.西方会计引入和研究的特征。西式会计的初步引入,在其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上有2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所涉及的范围受到了限制,主要限于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直接控制的有关部门及行业的会计处理方法问题;二是它也并没有太深地触及到中式簿记在中国民族工商业管理中的地位,因而对会计科学发展的影响也就只能局限于另外一种科学方法的引进运用及比较问题。

3.对会计理论的深入研究。我国会计理论界投入了一定的精力,对于西方国家的会计政策体系及其运行环境和运行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论证工作,职称论文 发表了一大批这方面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形成了颇具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为20世纪90年代初进行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全面改革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新世纪会计论文第2篇

对于管理会计的产生国内外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但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进步所引起的。而从19世纪80年代起,第二次工业革命逐渐兴起和传播,这时规模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大,组织结构更为复杂的钢铁托拉斯企业和销售公司大范围地出现并发展壮大,这对管理会计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挑战,管理会计进行了第二次革命,这次革命主要集中在如何进一步控制企业成本方面,但这时的成本控制还只集中于企业的直接生产费用上面,对间接制造费用的关注较少。[1]

管理会计的第三次革命则出现在20世纪初,在这一时期,管理会计逐渐从成本会计的基础上发展演变,从而形成一门不同于成本会计的新的学科。而发展至今,管理会计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成本会计所能提供的信息和作用,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当代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

1、国外学者对于管理会计发展历程的表述

国外学者对于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本文列举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卡普兰教授和西村明教授的两种观点:

在约翰逊和卡普兰教授将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起源和产生阶段,这主要是指19世纪以前,在这一阶段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该阶段管理会计的产生主要是为了满足特定公司的多层次企业管理的需要。

(2)科学管理阶段,在这一阶段随着现代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部分行业的管理者开发了服务于企业管理的关于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建立起了一系列的标准成本管理制度。

(3)综合管理控制阶段,在这一阶段,成本管理与财务记录结合并统一于复式记账,并出现了投资报酬率等新的核算指标,这是对管理会计的开创。

(4)发展停滞阶段,这主要是指1925-1985年这60年,受制于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等原因,该阶段关于管理会计的理论虽已发展形成,但是这些理论的发展都停滞不前。[2]

此后,卡普兰将将管理会计发展历程进一步深化,在原先卡普兰对管理会计的划分基础上,根据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发展和管理会计发展情况,将这一阶段划分为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新阶段。[3]

日本的西村明教授(2004)则将管理会计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进化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的发展是会计所提供的财务数据与管理的结合,管理会计初具雏形。

(2)传统管理会计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将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应用于管理会计,在此阶段,管理会计的理论进一步发展。

(3)计量与信息的管理会计阶段,主要着眼于以经济学理论知识为核算基础的最佳收益管理,在这一阶段,管理会计逐渐与传统的成本会计相区分进而独立发展并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4)综合的管理会计阶段,在这一阶段,会计和管理高度融合,在企业生产等方面涌现出作业成本法等新的成本管理方法。

(5)价值创造会计阶段,这一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会计和管理研究的深入,如何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成为了管理会计新的关注重点,这一阶段主要涌现出包括平衡计分卡,企业供应链等新的管理会计理论。[4]

2、我国学者对于管理会计发展历程的表述

早期,我国关于管理会计的观点主要包括胡玉明教授和许金叶教授的两阶段论与四阶段论,随着对管理会计的研究逐渐深入,许多专家学者又相继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划分方法。

余绪缨教授(1983)认为,管理会计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第二个是决策型管理会计阶段。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管理会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率。这一阶段管理会计研究的主要关注重点集中在企业的生产等日常方面,主要手段和目的在于进行成本控制,带有一定的成本会计的色彩,而不是完全的管理会计;而决策型管理会计阶段运用管理会计的目的在于如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此时研究和关注重点不再局限于企业日常生产,而是转移到了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方面。2002年后,余绪缨教授又提出了管理会计的三阶段论,把管理会计分为成本会计阶段、现代管理会计阶段以及后现代管理会计阶段三个阶段。[5]

胡玉明教授(2005)认为,管理会计到目前为止一共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20世纪的管理会计和21世纪的管理会计。20世纪的管理会计主要侧重于企业的运营管理与经营效益的提升,而对于21世纪的管理会计,胡玉明教授认为,21世纪管理会计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目的是如何培养企业核心竞争能力。[6]

三、文献评述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管理会计起源于发展的不同研究与分析,可以看到关于管理会计的起源与发展的研究成果还是比较丰富的,形成了比较多的不同观点和看法,本文在借鉴国内外不同学者众多理论的基础上,将管理会计的发展主要分为一下四个阶段:

(1)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从工业革命到20世纪初,在这一阶段,关于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初步形成,但管理会计还没有单独形成一个学科,而是以成本会计的形式出现,在这一阶段,相关的企业成本管理控制理论已经逐渐运用到企业生产经营中,并产生了显著的效果,为企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

(2)管理会计的执行阶段。这一阶段是从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这一阶段主要是以Taylor的科学管理学说为理论基础而形成的初步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运行进行日常管理,主要目的在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此阶段的管理会计主要表现为对企业成本的控制。在这一阶段,管理会计在计算和监督方面将事前计算引进到会计体系中来,通过事前计算、事中控制与事后分析相结合,加强了对企业的监督与管理,可以看作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8]

(3)管理会计决策性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起至20世纪90年代止为管理会计决策性阶段。管理会计决策性阶段在管理会计执行性阶段的基础上,关注重点不再局限于企业的成本控制,而是更侧重于如何运用管理会计的方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此时的管理会计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等企业微观管理的战术阶段,而是发展到企业发展决策等战略阶段,真正为企业的管理决策和战略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帮助。

(4)管理会计综合性阶段

新世纪会计论文第3篇

追溯百年消逝的岁月,没着历史的脚步回行,本文已展现20世纪会计发展的辉煌业绩。突出百年发展史实,比较研究人类会计发展的历史进程,业已全面评价了现代会计工作的历史贡献。在会计发展史上,20世纪是最伟大的一百年。其进步、成就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世纪。20世纪会计发展的成果为21世纪会计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下世纪的会计朝着科学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毫无疑问,在20世纪会计发展的历史基础上必将会迎来世界会计界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然而,在会计方面,20世纪却也留下了一些值得会计界认真加以思考的问题及一些很值得深切反省的历史教训,研究、解决这些问题,记取历史教训,方能端正未来会计发展的历史航向,为21世纪会计的发展扫清障碍。同时,站在历史的基点之上,也须认真审视世纪之交会计环境的变化,分析与预测新世纪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以明确新世纪会计改革的历史使命。

百年往事并非过眼烟云,它经历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历史演进过程。在对会计世界发展变化的认识方面,人类的会计思想通常滞后于会计环境改变所带来的变化。思想认识上的差距,会产生许多有待研究的问题;思想认识方面所出现的偏差,会造成会计工作与会计问题研究方面的限性;而思想认识上的错误,又自然而然会在会计工作与会计问题研究方面产生失误,最终必然形成为一种必须认真加以反思的历史教训。

(一) 关于财计组织构建与运行中的"官场病"问题

历史地考察,官僚组织体制在企业中长期存在既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必然性,包括这种组织体制中的财计部门在内,在企业经济管理中也确实能发挥一定的作用,这是问题的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同政府组织机构中所出现的问题一样,企业的官僚组织体制又确实容易产生"官僚主义",患发"官场病",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并且,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官场病"的危害越来越大,它已严重约着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阻碍着企业的经营决策、财务决策的民主化进程,及至严重影响到企业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与效果。20世纪30年代以来,尽管通过企业管理组织体制改革及财计组织改革,在克服官僚主义病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20世纪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官场病"问题,也未能在主要方面消除"官僚主义"对财计组织的不良影响。具体讲,(1)在正确处理集权与民主、集中与分散关系方面,错位现象依然严重;(2)在企业上层组织机构中,真正以具有现代管理能力的专家、专家集团取代企业中身兼数职的财阀;(3)在解决大型企业上层的以集体领导取代过度集权的个人独断专行问题方面,还需要经历一个艰巨的深化企业组织体制改革的过程;(4)当可何将"受托责任"的管理精神充分体现在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建设方面,在责任中心、责任层次与责任环节之间形成系统的经济控制关系,尚需进一步调整与改革原有组织布局;(5)在财务、会计组织改革方面,尚须解决决策行为控制系统、决策速度、决策准确性及提高决策成效问题;(6)在企业财计组织进一步改革问题,尚须考虑与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系统协调一致的问题等。

(二) 关于企业财计组织工作行为准则建设问题

在市场经济建设中,人们在认识到市场经济建设是以市场为中心运作的经济这一实性问题的同时,也逐步认识到财务与会计两项工作都是具有深刻社会性意义的工作。为体现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这一根本精神,政府与会计界也正是从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出发,有的放矢地从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与财务、会计行为着手,来解决市场经济管理问题的。尽管20世纪已开始将财务会计规范的制订引入系统化建设阶段,并初步解决了由"人治"化管理向"法治"化管理这一根本转变问题,然而,在系统化、法治化管理方面却依然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首先,在处理根本法--相关经济法--财会专业法规这三者之间关系方面尚缺乏深刻认识,在理论上还缺乏一体化安排,因此,不仅在实现由"人治"管理向"法治"管理的转变方面还存在一定局限性,而且在经济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也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显然,这一问题将是未来适应经济全求化要求相应推进会计全球化工作方面的一个障碍。最后,尽管自1973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建立,在具有国际性意义的会计规范建设方面已取得明显进展,并且它的影响已逐步扩大到80多个国家,然而,从总体上讲,国际性会计规范的制订与执行依然停留在初期阶段,它还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向全球化方向发展对进行会计国际协调所提出的要求,故改变国际会计准则制订与世界统一应用的停滞后状况是进入新世纪急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关于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向国际惯例靠拢,确定一国之内会计改革的指导思想问题。

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已不可逆转,每一个国家都必须正视这一问题,确定改革方针,切实进行经济与会计改革,以解决本国经济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相适应的问题。然而,必须注意,要端正本国经济与会计改革的航向,其关键在于端正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防止产生负面影响。从主要的方面讲,(1)应当认识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经济全球化将是不平衡的,其中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存在不平衡;(2)必须明确会计作为一项工作是严格存在国家界线的,客观上国与国之间不仅存在各种差异,而且因所处会计环境的不同会具有各自的特殊性,因此 ,进行会计国际协调只能建立认真考虑本国国情的基础上,注重维护与保障本国的经济权益;(3)应当明确,即促进人经济全球化的高度发展阶段,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从宏观方面讲国家依然是经济利益的主体,而从微观上讲,企业依旧是经济利益的主体;(4)应当正确认识国际惯例,所谓会计的国际惯例既不是仅仅体现某一些国家的特点或会计发展的成就,也不是仅仅体现某些国家的会计制度及其政策,而它应当是国家经济与世界经济交互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并被国际经济界与会计界共同确认的、具体体现在会计方面的基本思想、基本规范、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技术与方法。20世纪后半期,无论在那些经济发达的地区,还是在一些力求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国家,均在会计国际协调认识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诸如在会计准则制订方面的照搬现象、会计教材编写方面的西化现象,盲目强调本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接轨"的现象,以及超前提出实现会计全球化的现象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负现影响。所以,我们认为这是面向新的世纪必须深刻反思与认真总结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关于会计教育与会计教育改革的问题

近几十年来人们已经认识到,教育是缩小国与国之间知识差距、经济发展差距,及至会计管理差距的一种国家战略,它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人们还认识到,在现代社会里,教育已成为每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人们还认识到,在现代社会里,教育已成为每一个人终身的"脚手架",而通过教育与再教育所取得的知识则如同人体流动着的血液,因而,教育也决定着一个人的生存价值及社会地位。就会计教育而言,尽管会计教育在20世纪已取得显著进展,它也改变了人类以往数千年会计教育发展的基本格局。然而,从大的方面考察,在进入20世纪后半期后,会计教育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形势下已处于停滞状态。(1)会计教育投资相对不足,它还不能适应会计人才更新换代的要求;(2)会计教育采用新技术不足,它已影响到现代会计教育的质量;(3)会计教育计划与课程设置具有一定局限性,会计教育的专业面向狭窄,它已不符合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对综合性较强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4)会计教育较为严重地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今后急需实现由会计教育课堂化过程向社会化过程的转变;(5)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趋支配下,现代会计教育已成为会计工作者毕生的过程,然而,事实上就大多数国家而言,政府与学校在支持后续教育方面十分不够,对于会计工作者终身教育的投入也十分有限,并且有不少已开展手续教育的国家,其教育进行过程尚处于不规范状态。

(五)关于经济信息与会计信息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当今人们已从两基本方面认识到,一方面信息是每一经济发展时期的生命线,是企业家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性要素,而另一方面,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知识会发生丧失,信息也会产生失真与失灵。并且由于这种信息的失真与失灵现象是世界性的一种普遍现象,因此,人们面对这种现象既不应惊慌失措,也不能一般性对待,而应当采取强有力的控制手段,既从当前,也人长远解决这一问题,以防止因信息失真与失灵带来整个市场经济的失录与失控。就会计信息失真与失灵而言,20世纪之所以依然严重存在,其主要原因在于:(1)经济法律制度不健全与执行不力,或无法可依,或有法却缺乏威慑力度,或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管理过各中"人治"凌架于"法治"之上;(2)经济体制问题,尤其是那些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变型过程中的国家,极易在宏观与微观经济管理方面产生漏洞,最终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与失灵;(3)社会经济监督体系健全或监督配合不力。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管理与控制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客观上需要实行企业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密切配合、协调一致,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一方面要建立与健全企业内部监督体系,形成科学的内部控制组织制度,而另一方面又必须建立、健全包括财政、税务、审计及证券机构在内的社会监督体系。可以讲,在20世纪大多数国家尚未能切实解决这一问题,故在这方面还存在着相当艰巨的改革任务。

(六)针对举世发起的绿色革命与世界性的绿色回归运动进行反省,20世纪会计工作失控与会计研究工作不力方面应当进行检讨的问题

20世纪经济发展中所暴露出来的危机,最为严重的便是生态环境危机,它日趋严重的后果将是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乃至人类生存危机的重要原因。尽管人们早已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已采取部分措施力求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然而,由于人们未能真正从思想上、理论上及在经济发展实践方面解决这一问题,故生态环境危机依然越来越重。从会计方面加以反思,尽管有有关生态环境危机方面的问题的发生与解决不以这一职业群体的意志为转移,不少关键性问题也不是它所进行的管理工作可以单独加以检讨的问题(1)人口失控中的会计责任。在成本控制方面,涉及对活劳动消耗的控制,会计界未能始终坚持"尽可能节约劳动时间"的基本准则及在成本计量中未能坚持"必要的活劳动消耗"控制的基本原则。在这方面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成本失控问题,而任何一个企业也未能完全解决好优化劳动组合与优化管理组合这一根本性问题。(2)能源与资源消耗失控中的会计责任。与上述原理相同,在成本中的物化劳动构成方面也普遍存在着失控问题,在这方面会计界应负有一定责任。(3)在生态环境恶化方面的责任。当今,面对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人们从中悟出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即"污染对其他人有不利影响,污染者一般不必赔偿他们所造成的损失",即使对环境危害造成损失所采取的一些措施,也是软弱的、不可补偿性的,它在成本控制方面几乎无法得到体现。会计研究人员尚未能从企业与社会相关联的重要方面寻到建"绿色会计理论"的支点,也未能解决"环境成本控制中处于被动状态。故应当讲会计界在这方面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4)客观上会计控制是实现与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可发挥基础性作用的重要方面,这个高尚的职业群体也是未来"实行双重战备,实现发展与环境的良性互动、解决发展与环境的同一性这一重大问题"的关键性方面。然而,在20世纪,国际经济界与会计界却缺乏一致的行动,因而,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未能在协调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同一性关系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可见,为担负起"环境成本"控制责任,国际会计界应当组织、有纲领地采取一致行动,拓宽会计控制的范围,改变会计控制的历史局限性。 

  

二 

当然,百年回首在需要审视与反思的一些大的问题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故要解决这些问题便须得从总体上加以分析研究。一方面应把历史的经验与教训结合起来进行会析,、总结,以提示共历史运行规律,让历史的光辉照向未来。另一方面又须针对世纪之交、千年之交的会计环境变化,对未来会计发展的基本态势作出分析、预测,让对历史--现实--未来的会计问题研究融会贯通,以据此切实作出新世纪会计改革与发展规划,让国际会计界从历史起向未来。

(一) 走向宏观经济世界--21世纪会计全球化发展态势展望

自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便开始了经济全球华的历史进程,到19世纪末便形成全球化了的资本主义经济世界,而自20世纪社会主义经济产生与发展,以及第三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便出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从而打破了以往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格局,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新局面。由于20世纪后期信笺与知识经济出现,专家们认为旧的全球化时代已经结束,新的全球化时代到来了,因此,21世纪将是一个"知识经济化了的全球社会",新的经济全球化将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的推动之下向前发展。

正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支配下,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从总体上已实现了由民族史向世界史发展的转变,并且这一转变又在20世纪突破了经济发展界域,使全球化扩展到其他方面。如就文化发展而言,"文化性质从工业文化转向信息文化","文化主体正从区域文化走向全球文化"。再如政治上已逐步打破了"西方中心论"与霸权主义的模式,而在"多元化"并存状态下,将世界引向和平与发展。从经济方面讲,20世纪也已在基本的方面实现了由民族经济向世界化经济的转变,并且这一转变在世纪之交处在更加迅速的进展之中。从发展趋势考察,21世纪世界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将是在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支配之下进行的,而且这种一体化或曰全球化又将是以跨国公司、区域经济集团与世界性文化发生撞击为基点进行的。而无论如何未来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推动之下的"知识经济化了的全球社会",都地强有力地改变着未来的会计世界,而这种改变首先又集中体现在适应"全球化"发展对会计所提出的要求方面,它促进新世纪会计的发展迅速向宏观经济世界推进,其发展方面在于:(1)依据会计控制的历史空间必然与经济扩展的历史空间相一致的运行规律,在21世纪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会计的发展将必然要体现"以大制大"的管理战略,相应地,逐步地拓宽其控制领域,并通过建立健全宏购会计控制体系,使会计的发展向全球化推进;(2)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国际化格局逐步形成的情况下,专家们不仅已有了建立世界经济共同体的设想,而且已从多方面考虑如何通过建立一个"全球性社会"来解决全球性经济管理的问题。固然有可能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内,在"经济国际化趋势与国际政治多极化趋势"同步演化的情况下,有关建立"全球社会"的构想尚属一种超前性的思想与行为,然而,在进入新世纪之后,解决全球性经济控制问题确实已迫在眉睫,故当今类似联合国之类的国际性组织应切实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应着手解决筹建一种具有代表性及权威性作用的国际经济管理组织,并在其组织系统中确定会计、审计管理部门的组织地。从国际会计界方面讲,也应当相应考虑构建国际会计控制体系的问题,以在宏观方面实现对全球化经济的基本控制。

(二)建立健全"绿色会计"控制体系--21世纪会计改革与发展中的最重要使命

当今,人们已经认识到,在经济发展突破国家界域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早已超过国家界限,因而,欲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便必须全球采取一致的行动。当今,人类所感受到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未来,人们深感忧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费德里科马约尔与他的同事罗姆班德在题为《21世纪我们必须谈判解决的问题》一文中官道:"人类能够度过21世纪吗?"提出这样惊世震俗的问题,意味着下世纪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与解决这方面问题的重要性、迫切性、艰巨性。从通过经济控制达到参与环境控制的目的来考察,会计界在下世纪肩负着重要使命。(1)世界银行在1998-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建议下世纪制订一种适合于全球的衡量环境状况的指标体系,其中又建议围绕着对环境质量的监督建立包括多种指标在内的"信息框架",而建立"信息框架",实理环境指标控制的主要任务便落在会计界的肩上,其中尤其是在环境管理"对策框架"的确定中,会计工作又是采取治理性对策与防治性对策的重要方面;(2)针对21世纪生态环境控制,一些具有权威性的国际组织还提出建立"绿色GNP"的切实设想,有鉴于这种构想所设定的目标在于把"与自然资源损耗和污染成的环境有关的成本从GNP"便成为会计工作者与统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3)由于建立有效的环境体现制改革与财务、会计组织体制的改革都应服从建立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的要求;(4)除以往已颁布的环境保护法之类的文件外,还须围绕生态环境管理建立不同的管理规范,诸如国际生态环境控制专门准则、生态环境保护公共道德准则,以及建立适合未来宏观会计管理与微观会计管理两方面要求的特别环境会计准则等。

(三)建立与健全企业的专家经营管理决策组织体制,实现科学化、民主化与高效率决策,21世纪必须进一步提高财务、会计专家在企业组织的上层、中层及基层单位经营决策中的地位与作用。

新世纪会计论文第4篇

人类在几千年经济活动中,天生俱来式地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文明,18世纪工业革命后,技术发明领引人类渡过了色彩斑澜数百年工业经济文明。上一世纪初,一场新的产业变革悄悄兴起,在北美与欧洲大陆漫延。20世纪30年代在新西兰任教的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A·G·B·Fisher)首次提出三次产业的划分理论,并用Tertiary Industry(第三次产业)范畴概括一种新的产业。[②] 这种以财富价值开发与增值层次区分的产业划分,后来被经济学吸收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广泛运用。第三次产业迅猛发展期最初在服务行业,以至于当时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以“服务经济学”来概括新的产业。上世纪后半叶,计算机、信息工程、网络通讯技术大发展,第三次产业终于找到了产业支撑的科技基础。一时间,纷纷纭纭的“后工业社会”、“第三次浪潮”、“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等等说法,都渐渐融归为一种现代概念:网络经济(或曰互联网经济)。[③]近20年以来,基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来的国际互联网,经过一次次技术创新积累之后在全球的迅猛展开。全世界亿万个终端同在一个互联网上传递交流信息、运作种种事务,煞时间,前所未有的网络企业、电子商务、网上销售、网络教育、电子货币、网上资讯等核爆炸式地在互联网上展现,形成一种基于国际互联网的壮观经济现象,真可谓石破天惊。由于计算机网络、光缆通讯多种技术的不断创新,一切变得日新月异。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所有经济学家都没有料到,它的出现使得世界经济发展如此快捷提速。[④] 在15世纪,全球人均收入年增长仅0.1%,在此后5个世纪中人均收入小有上升,在20世纪下半叶接近3%,而去年在美国一年就上升22%。事后美国经济学家才恍然大悟,所谓“克林顿时代”的经济辉煌,就是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辉煌,就是计算机网络时代的辉煌!戴尔(Dell,硬件商代表)、微软(Microsoft,软件商代表)、思科(Cisco,网络商代表)与雅虎(Yahoo,运营商代表)几乎都是在几年中就成百亿地累积。事实上,世界正在进行一场计算机网络经济革命,这场革命给予了每个国家、每个区域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个千载适逢的挑战与机会。然而,人们震惊地看到:科学家在短短的年代中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给予了世界一个互联网络,给予了经济运行的电子商务平台,网络经济基此迅猛在全球展开,并且日新月异地、持续地更新着其技术基础,然而经济学家几乎还没有来得及对其进行那怕是粗浅地研讨!我们这样讲似乎有些言重,因为人们或许还能够通过世界著名搜索引擎雅虎(yahoo!)、google、excite,以及国内知名搜索引擎搜孤(sohu)、网易(163)、新浪(sina)等搜索到大量的有关文论,也有一些以网络经济研讨与介绍为重点的的个人主页与经济类网站。然而,如果细究这些文论与网站的内容,从总体上说多属于对网络经济进行一般性介绍,研究水平目前仅限现象描述、一般介绍与个别探讨。目前面临的最大弊端在于:计算机网络专家大多从技术角度、从信息传递与实现角度对网络经济其进行探讨;而经济理论工作者多因不熟悉互联网技术,不熟悉网络运行的内在机理,诸多思考与论述远离互联网经济运行的实际。对网络经济的系统深入研究,呼唤具备上述这两方面的知识、素养与实践的专家介入、参与。§1.3 深入研讨网络经济,在理论上与实践上都具有价值对网络经济的研究,在理论上具有开拓价值:其一,我们知道,基于计算机、互联网基础上的经济新机制,是一片在互联网技术与经济理念之间的“空白”地带,从经济理论上进行系统研究与深入探讨,在中国学术界几乎还没有展开,在世界学术范围也应属启步阶段。对一个人类未知知识领域进行探讨,其成果创新价值不言而喻。其二,进一步讲,对于迅速来到的网络经济现象进行理论分析与抽象,必将为这一发展提供理性指导思维,同时,对网络经济新现象进行系统分析,由此在理论上提出一整套范畴体系,也将为他人研究与探讨提供一个理论参照系。其三,对网络经济的理论探讨,还有一个中国特色问题,尽管网络无疆界、无差别,但不同管理体制下,不同文化背景下,其网络经济必然具有自身特色。我们深信,深入研讨网络经济现象,不仅会为经济学理论增添时代新内容,而且可能会引起经济学研究方法上、经济基本理论上的重大变革。在实践上,其一,不仅为中国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为“经济发展新引擎”提供理论指导,而且特别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一种崭新的战略新思路;其二,这一研究特别为中国西部大发展、中西部战略发展,对如何在与世界同步的同一技术平台上,利用互联网这一丰富资源的“信息矿”,提供可操作性方案;其三,这一探讨的理论成果,必然会引出政策建议成果,必然会为管理网络经济的法规制订提供依据;其四,从根本上说,最终会使得经济学更具有“经世致用”功能。

新世纪会计论文第5篇

41987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某中央国家部委机关。

41988年12月当选该部直属机关团委书记,成为当时中央机关最年轻的正处级干部。

41994年参与创办光明日报下属子报中华读书报,任总经理,后曾任光明日报下属子报生活时报副社长。

41997年1月起任光明日报新闻研究室副主任。

41998年筹办北京和棋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41999年4月创办中国企业家世纪论坛(省略)。

1999年4月22日起,除了春节、国庆、元旦等重大节日,中国企业家世纪论坛每周日晚7:00-9:00准时在北京新大都饭店举行,至今分别有宋朝弟、张朝阳、刘永行、温元凯、罗伯特・劳伦斯・库恩(美)等150多位海内外企业界精英莅临论坛主讲。目前为止论坛己举办110多期,数万名企业界、新闻界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现场交流。其中,包括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羊城晚报、扬子晚报、路透社、新浪网、搜狐网在内的众多媒体都对论坛进行过报道,各类报道累计达数百篇。象这样定时定点、每周不断、持之以恒的企业家专业论坛,在国内外都是独一无二的。

作为中国企业家世纪论坛创办人,何才庆先生于2000年5月首倡论坛经济理论,引起国际国内理论界、新闻界及企业界强烈反响,社会各界人士通过多次参与论坛对网络经济、新经济有了更合理的理解,同时论坛又提出为中国企业配备心理师的新构思,最近论坛又酝酿提出:“中介三角论”,这些蕴含实践内容的真知灼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除了日常的论坛外,中国企业家世纪论坛还在中国大饭店举办了有1000名企业家参加的中国企业家世纪论坛千年论坛暨千年庆典活动;有20多位国家一级演员参与演出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文艺晚会;成功承办中国企业家世纪论坛扬州论坛暨企业家巡演中国活动;成功举办几十期专题论坛和培训。2001年12月14日,论坛还成功承办了全国工商联主办、高盛(亚洲)公司协办的中国民营企业并购操作讲座,10多位世界级购并专家登上世纪论坛的讲坛,全国人大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严克强、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保育钧亲自出席讲座,并对讲座举办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对中国企业家世纪论坛的成功给予充分肯定。中国企业家世纪论坛己成为闻名遐尔的著名经济论坛,成为中外企业家互动交流的最佳社交场所之一。

关于“论坛经济”

何才庆这样阐述他的“论坛经济”理论:新经济两个重要支柱,一是网络经济,一是论坛经济,网络经济构筑新经济的虚拟空间,论坛经济构筑新经济的人性化空间,网络经济和论坛经济相互支撑,才有可能实现新经济的终极目标。这一理论提出一年多来,无数的论坛在中华大地上召开,印证了他关于当今全球经济生活中“网站多,论坛多”的“两多”结论。要知道,一年多以前,论坛还是很多人不能领会的新生事物。

关于中介

关于中介的功能,人们好象都可理解,因此少有人去深究。何先生则不然,他在实际工作中反复思考,发现中介的基本规律,提出“中介三角论”。何先生认为,中介是经济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第三方,是连接甲乙双方的桥梁和纽带。甲乙双方、中介方必须形成三角关系,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合作的目标。

何才庆讲了一个最基本的几何学知识,在平面上,两点构成一条直线,直线在几何学上是不能决定面积大小的。当另有一点不在同一直线上时,这三个点将构成一个三角形,其面积大小取决于三个点的相对位置。如果把三角形的面积规定为经济合作的总量,那么这个总量将取决于中介方所在的位置。

何先生指出,中介方绝不简单是站在甲乙双方的中间,更不能站在甲方或者乙方的立场上,否则,中介方将失去自己在经济合作中的位置。

中介,第一是中立,要站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立场上,中介方一旦失去中立立场,就失去了中介的资格。第二是介绍,中介方应充分地向甲乙双方介绍对方的意图和立场,实现甲乙双方的有效沟通,这是中介方的重要工作内容,是整个经济合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介的实际价值。

中介,是甲乙双方的桥梁和纽带,当中介能够为数量众多的甲方乙方服务时,中介就演变成了媒介,承载这个任务的物质载体,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媒体。

从媒人到中介到媒介到媒体到多媒体,何才庆分析得深入明了。他坚持认为,中介普遍存在于经济生活中,中介是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了这一角,就构不成经济合作,也就没有了甲方和乙方,中介不能枉自菲薄,甲乙双方也不能忽视中介方的作用。

关于“论坛”

何才庆表示:和棋文化、和棋经济信息将依托自身打造的中国企业家世纪论坛这一优秀平台,精心、公正地处理成千上万的经济信息,做和棋中介,也就是何先生提出的论坛经济“四大买卖”,即项目的买卖(中介业务)、资金的买卖(投资银行业务)、公司的买卖(购并、重组业务)、人才的买卖(猎头业务)。

目前,在中国企业家世纪论坛上受益的企业家不计其数,但是,何才庆并不想刻意的去统计,他说,大家到论坛来,就应该得到好处,否则为什么要到论坛来?直接接洽并达成合作意向,符合论坛的宗旨,符合我们办论坛的精神。论坛本身的社会价值是有目共睹的,它不仅得到企业界、新闻界、理论界人士的积极参与和热烈欢迎,也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同志的肯定。当然,作为知识经济的一个经营项目,更应该产生经济效益。论坛所经营的前瞻性的思想观念、商务信息、机会和服务。论坛的实际运作,首先要求论坛主讲人多讲切身感受和实践经验,少谈政策、学术、理论。何才庆强调的思想、理念的真实具体和可操作性,注意大家对有关问题互动式探讨、辩论和博奕。同时,各种有价值实用信息包括项目合作、技术转让、新产品信息、投融资咨询等,也可由企业家和在场朋友直接带入论坛现场或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交流,经过论坛归类、整理进入世纪论坛大型信息库,再及时反馈到企业家那里或者通过世纪论坛网站(省略)公开向社会。这样一来,借助对大量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调度,中国企业家世纪论坛就成为了各种企业的公关。

关于“和棋文化”

目前,中国企业家世纪论坛主办者北京和棋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业务有了长足发展,收购扬州大学前进制药厂股权;创办扬州和棋经济信息公司;创办全国和棋品牌展销网店,样板店已在扬州开业;成立扬州和棋书报刊发行中心;编辑出版发行四卷本<在论坛>英雄系列论坛图书;推出面向企业家和白领的和棋品牌服装。乘入世和申奥成功良机进军北京房地产业,和棋还规划开发建设论坛大厦,进军电视节目制作领域,打造电视品牌论坛。

新世纪会计论文第6篇

1.西方会计的崛起。西方会计经历了从13世纪到19世纪近700年的发展。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在产业革命的深刻影响下,适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了以成本会计为立足点,面向公司经营管理的一套较完整的核算体系。会计的实务处理与理论方面已开始朝着现代会计的方向发展转变。

在20世纪以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心集中在英国和西欧,这一时期的会计技术也以英国和西欧最为先进。到了20世纪初,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发展中心的转移,世界会计发展中心也就从英国和西欧转移到了美国。

2.20世纪初中式会计发展状况。在我国,受到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和封建体制的制约,记账技术刚刚完成由单式簿记向复式簿记的转变。当时发展得较完善的复式记账法是:“龙门账”、“四脚账”。然而,与借贷记账法相比,它们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账簿组织不够严密,会计核算项目设置不够科学,账户体系不够健全,等等。

由于当时清政府长期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加上其腐败落后的封建官僚体制,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1840年鸦片战争后),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因此,这时的“中式会计”远远落后于“西方会计”是必然的。

二、新中国成立前,西方会计引入的历史概况

1.学术方面。到了清代末年,一批从日本学成归国的青年学者将西式会计引入我国,并将其传播开来。这一时期有关著作和论述包括:1905年出版的蔡锡勇的遗著《连环账谱》,这是中国第一部介绍和研究西式簿记(借贷复式簿记)的专著。1907年谢霖与孟森合编的《银行簿记学》出版,成为中国继《连环账谱》之后第二部系统介绍西方复式簿记的会计学著作。此后,徐永柞、潘序伦、安绍云、赵锡禹、奚玉书、朱国璋等会计学者又较系统地翻译介绍阐述了西方会计理论及思想。1933年在上海开始发行《会计杂志》、《立信会计季刊》,并出版了《立信会计丛书》,进一步传播西方会计理论和方法。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由于一些著名学者均有在美国学习的背景,翻译和介绍的西方会计学术著作以美国的为多,而其他国家的较少。其中,美国会计理论家佩顿(W.A.Paton)和利特尔顿(A.C.Littleton)合作撰写的《公司会计准则绪论》(An Introduction to Corporate Accounting Standards)由潘序伦翻译介绍到我国,对我国会计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20世纪30年代起至40年代末,中国会计学者自行编著的会计学著作也开始出现。总的说来,数量较少,而且质量不高,但也不乏精品之作,如安绍云用英文所著的《会计学大纲》、《中级会计大纲》,选材精当、解释透彻,在高等院校中发行,用作教材。

2.实务方面。清代末年,尽管在少数企业引进西式簿记的推动下,爱国学者开始利用“西式会计”对“中式会计”进行改良,然而,当时的改良却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至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通过30年代的会计改良与改革之争及其改良与改革方案推行,至40年代,无论政府会计,还是公司会计在革新方面都取得一定进展,然而,由于国民政府的政治、组织制度日趋腐败,并最终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因此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所进行的会计革新也免不了最终流于形式。

三、新中国成立后,西方会计的引入和研究

1.学术界对西方会计的态度。1949年新中国成立,从此,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经济也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但对于西方会计理论的态度和评价,在我国会计界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建国后的前三十年,由于受会计阶级性观点的影响,学术界基本上对西方会计持批判和排斥态度,如将借贷复式记账法视为资本家欺骗工人的手段。从70年代末起,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全盘否定转为批判、借鉴和利用。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在1980年撰文指出:“资本主义国家会计专家提出的理论和制定时原则、程序方法,不能认为仅仅适用于资本主义制度,仅仅满足资产阶级的需要,应当说,对我们的企业也是有参考价值的,有必要和可能进行研究和借鉴。”从80年代看,前期我国在吸收和借鉴西方会计理论和方法上,持比较慎重的态度,有批判有吸收,但到了后期,也有少数中青年会计学者采取了基本接受的拿来主义态度。认为会计有很强的技术性,西方国家可以用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同样也适用于我国。到了90年代后期,不仅会计界有不少人,而且政府高层也有人持有这一观点。不过,会计界的主流仍然是承认西方会计理论有合理的成分和内容,主张批判地吸收、借鉴西方会计学,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解释和指导我国的会计实践。

2.西方会计引入和研究的阶段性特征。由于建国后的前三十年几乎没有引进西方会计理论,这里只说明80年代和90年代的阶段性特征。在整个80年代,西方会计学在我国的引入和研究大体上呈现出以下阶段性特征:

新世纪会计论文第7篇

「关键词 会计演进 经济发展 互动过程 规律研究

会计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会计实践,而会计实践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会计发展的最终动力是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会计学则是有关会计实践的理论升华和总结。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会计在这种变化中不断创新,以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经济环境,而会计创新又反过来进一步推动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演进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相互促进,从而形成一种互动循环效应。杨时展教授曾从会计发展与国家兴衰的关联角度指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会计的发展;而会计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世界和国的发展,莫不如此。没有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而会计不发达的;也没有一个会计不发达的国家,而经济能发达的。” 郭道杨教授则从会计实践空间拓展的角度论证了会计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这种关联关系。他指出:“一部会计发展史表明,自有天下之经济,便必有天下之会计,世界经济有多大,会计世界也便会有多大。” 本文试图将经济史视野与会计史视野整合起来,主要思考会计演进与经济发展互动过程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联系,以期引起对这一互动过程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一、会计演进与经济发展互动过程的三个观察层面

从整个人类历史和中国历史上会计演进和经济发展的关联角度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从一般到特殊的三个层面的规律。

(一)人类社会的会计演进与经济发展从整体上看是互动的从整体上考察,可以发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会计实践的发展,而且推动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反过来,会计实践与理论的发展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是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如果将原始的图形记事作为会计雏形的话,会计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那时,生产的发展使得“物满足直接需要的效用和物用于交换的效用的分离固定下来” .伴随着剩余物品的出现,对剩余物品的储存、分配等问题也随之而来。于是,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就通过在洞壁上绘出简单的动物图形,在骨片上或鹿角上雕刻条纹等“简单刻记”和“图画符号”,来记载劳动成果和反映劳动耗费。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们有了数的概念,于是就产生了结绳记事。而当人们创造了文字之后,一种更为先进的记录经济事项的方法便应运而生,这就是“书契”记录。不过,那时人们所采用的会计记录方法,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会计,而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记录行为,它集原始的会计、计算、统计以及其他行为为一身。可见,原始社会的记录虽然经历了图形记事、结绳记事和书契记事三个阶段,但是都是简单的记事行为,人类经济生活的简单性决定了原始社会人类会计行为的简单性。

随着原始经济的解体,农业经济时代的来临,会计方法中出现了为自然经济服务的单式簿记。随着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货币经济、商业和信贷。由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经济结构以自给自足的小农业为主,工业处于手工业阶段,而商业处于简单的物资贩运阶段,这种社会经济结构制约了当时的经济管理水平和会计发展水平,使单式簿记成为这一历史阶段会计发展的主要形式。伴随自然经济的发展,单式簿记不断向前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形态到成熟形态,以致于形成一个固定的、完善的会计方法体系。但单式簿记的整个方法体系仅适应反映自然经济,其自身缺乏科学的内在联系,而且当时的簿记缺乏理论指导,簿记知识的传授仅处在自然教育阶段。

正是由于单式簿记所存在的上述局限性,“当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逐渐在封建社会内部取得优势的时候,当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力量显露头角的时候,‘资本’来到人间,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便成为催促复式簿记产生的一个最为关键、最为积极的要素。” 由自然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变时,随着资本主义早期市场经济的迅速滋长与发展,会计必然要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在此情况下,既出现了复式簿记实践,又同时产生了相应的会计理论,推动了会计科学的发展,并提高了会计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工业经济时代的到来,工业生产从手工作坊时代进入机器大生产时代,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市场竞争加剧,股份公司等新的企业组织迅速发展。所有这些,对会计实践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在设备折旧、成本计量、资本运作等方面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突破了簿记工作与簿记学的研究范围,原有的复式簿记已无法满足资本主义发达市场经济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会计实践相应地迅速发展。由于会计内部分工迅速发展,于是导致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新的专业性的会计门类开始出现,从而使会计发展进入现代会计时代。与此相适应,会计理论也得到迅速发展。在信息经济方兴未艾的今天,三式簿记、三维会计等新的会计理念与方法开始出现,预示着会计理论与实践将面临一次新的变革。

(二)中国会计发展与西方差距拉大根源于经济发展差距拉大

“从原始计量记录时代,到封建社会中叶,中国的会计发展一直位于世界先进行列,他的悠久历史及其地位为会计史学家所肯定。” “事实上,早在封建社会初期,中国的工商业和信用都已相当发达,城市兴起,家资钜万的商人,千人以上的手工工场,合股经营的工商业,庞大的船队,前期形态的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发展,都为复式簿记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 在15世纪以前,中国就形成了以四柱结算法为核心,且具有中国特色和风格的中式会计方法,与巴比伦、印度、罗马等同领单式簿记世界之先。总体来说,在单式簿记阶段,中国会计特别是中国的会计报告制度,在唐、宋、元、明之际已居世界前列,这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

但在15世纪后,以意大利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其簿记工作者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在记账方法上进行了革新,最终以复式簿记取代单式簿记,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意大利北部沿岸的佛罗伦萨、热那亚和威尼斯等城市,复式簿记方法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运用到全面展开,逐步在经济管理中得以推广。1494年,陆卡。帕乔利在其名著《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又译《数学大全》)中,系统地总结了意大利复式簿记的账簿体系与记账方法,并上升到簿记理论的高度加以总结。而在明中叶(15世纪后期)后,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中国会计的记账方法仍为单式,虽然出现了有复式簿记萌芽的“龙门账”,也很不完善,中国会计开始落后于西方。到了17世纪,由于西方各国已进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阶段,出现工业会计、银行会计、商业会计、审计等门类,而中国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阶段,虽然出现“四脚账”,但也不完善,因此中国会计与西方会计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西方会计也迅速发展。而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发展缓慢,中国的会计改良艰难。19世纪末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侵入中国,客观上也给中国会计发展带来了新动力,复式簿记开始传入中国,在此促进下,中国掀起了将近半个世纪的中式会计改良运动。20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立足于保留中式簿记中的科学部分,希望最终产生一种改良的中式簿记,以便能够为中国工商企业所采用。由于中式簿记改良的不彻底性,在实践中被证明是不成功的。20世纪30年代以后,中国簿记的革新进入改革阶段,对中式簿记进行彻底改革,全面体现复式簿记革新成就,吸收欧美国家在近代会计发展方面的最新成果,主张由西式簿记取代中式簿记,以促进中国工商业和政府会计的革新和经济的发展。但由于中式簿记改革在某些方面脱离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在实践中也被证明是不成功的。

中国会计为什么会落后于西方会计?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联系到中国历史上的整体发展过程。15世纪是中国和西方之间开始出现“大分流”的一个关键时期(彭慕兰,2003)。在15世纪之前,中国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个主要方面都可以说领先于或者至少平行于西方。在此之后,在这些主要方面开始落后于西方。许多学者将这一现象归结为“谜思”,并试图予以解释。例如,“李约瑟之谜”即是描述中国在15世纪以前已经具备发生工业革命的基本条件而最终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的过程。笔者(1996)则研究了15世纪以前中国已经具有比较发达的市场,而15世纪以后市场走向衰落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结为中国“市场发育之谜”。根据邹进文教授(2004)的研究,15世纪以前,中国的财政制度也是先进于西方的,而15世纪以后,则反过来落后于西方,这可以归结为“财政制度之谜”。此外,还有学者在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政治制度、文官制度等诸多方面发现了类似的“谜思”。这么多的“谜思”发生在同一个时段,决不是偶然的巧合,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这些“谜思”关联性的深思。在我看来,中国“会计发展之谜”可能是这类“谜思”中的一个层面。要解开这些“谜思”,需要整体的努力,但是,从历史逻辑关系上看,中国“会计发展之谜”似乎是经济发展、市场发育等方面出现转折所直接决定的。具体来说,中国15世纪以后会计发展的滞后可以归结为下述几个原因:

第一,15世纪是西方从自然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拐点”,而中国的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在自然经济领域,重要的是产量、品种等实物概念,价值、价格、利润、成本等不重要;人们之间的经济交往很少,经济主体之间的往来有限;更重要的是,由于经济主体之间缺乏竞争性压力,人们缺乏足够促使人们精于计算的成本意识。所有这些,使得自然经济领域中的会计实践是简单的。15世纪以前,中国经济相对于西方的发达,不过是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发达。相应地,中国会计的发达不过是自然经济条件下会计实践的发达。一旦西方从15世纪开始告别自然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必然在会计实践与理论上将中国抛在后面。

第二,15世纪是西方商业革命的时代,而中国的商业始终受到严厉的抑制。商业的发展是会计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随着交换活动的不断扩大和发展,才会强烈地刺激人们的成本意识与核算意识,培育人们的会计思想和会计精神,促进人们的会计实践。在欧洲,特别是在威尼斯等地中海沿岸地区,从11世纪开始,商业开始发达,从维护商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政府推行的是促进商业发展的政策,促使工商业长足发展,生产与流通紧密相联,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相互依存。这种状态对会计的发展产生实质性影响。而在中国,重农抑商政策使工商业长期处于一种依从和附属地位,物资交换为主的商业活动被局限于狭小的范围内。这种状态也制约了会计实践与理论的发展。

第三,世纪开始,西方出现了活跃的资本运动,而中国的货币运动依然保持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的状态。创业性资本运动是促进会计实践与会计理论发展的动力。在南欧国家中,伴随贸易特别是航海贸易的发展和工商业的发展,出现了通过合伙、股份制等组织形式来组织创业性投资的资本运动形式,出现了专门从事资金融通的金融机构,形成了资本筹集、投资和利润分配等较为复杂的经济活动,由此形成了较为复杂的经济关系,这对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了会计的发展,特别是单式簿记向复式簿记的发展。而在中国,由于“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社会资金不能充分转化为资本,资本无法自由地向商业或手工业扩张,利润转化为经营资本的道路不畅。货币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金融机构的商业信用功能始终难以发挥,其货币经营仅停留在提供商业服务的结算业务方面。这样导致资金运动的单向性和简单化,单式簿记向复式簿记发展的动力不足,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动力也就不足。

(三)新中国会计演进与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变迁的互动过程

1.经济体制变迁的模式与路径决定了会计演进的模式与路径。伴随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变化到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会计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统一全国财经管理体制的过程中,统一了会计制度。1953—1957年间,在借鉴苏联模式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借鉴了前苏联的会计制度和会计理论。一方面,批判和改造旧中国流传下来的、所谓资产阶级的经济思想和会计方法;另一方面,则引进和照搬苏联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1958—1978年间,经济体制趋向僵化、经济运行出现频繁波动,相应地,会计理论与实践都遭受严重破坏。这种破坏,在“”时期表现为“会计虚无”的泛滥,会计制度遭受破坏,会计职能遭到否定,甚至出现了“无账会计”等荒唐做法。在“”时期,政治运动和“左”的思潮对会计实践与会计理论的破坏达到极端。一方面,强调政治挂帅,强调算政治账而否定算经济账,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会计的作用;另一方面,政治运动直接冲击会计实践,例如,在“派性”的影响下,一些单位的会计也相应分属于不同的派别。1978—1991年间,伴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理论探索与逐步实施,中国会计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振兴与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1992年以来,伴随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和经济体系与国际经济体系的接轨,中国会计业务处理规范也开始向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靠拢。这一时期,在中国会计规范体系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会计准则的规范程度越来越高,与之相适应的规范效应即越来越大,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准则条款甚至直接来源于国际会计标准。相应地,会计在中国经济管理、企业治理、经济主体行为规范乃至宏观经济运行调解等方面的作用日渐显现出来。

2.会计实践对经济发展具有直接影响。会计制度的健全与否直接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状态。建国初期,会计制度的统一推进了整个财经管理制度的统一,推进了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统一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时期采用苏联式会计制度无疑为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奠定了微观制度基础。而“”时期的“会计虚无主义”的泛滥则助长了国民经济的混乱。“”时期受到政治动荡冲击的会计反过来加剧了微观经济运行中的无政府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会计开始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并与国际准则逐步协调,无疑也是这一时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微观基础。

二、会计演进与经济发展互动的基本规律

从上述分析可见,古今中外的经济发展与会计演进总是有关联的。在会计演进与经济发展互动的历史分析中,可以抽象出两者关联的一些基本规律。现归纳如下:

(一)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会计演进的阶段

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直接决定着会计演进的阶段。同任何事物一样,会计演进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从方法上看,由原始记事、单式簿记到复式簿记;从门类上看,自单一行业的会计向多个部门会计分化;从功能上看,从纯粹核算与反映功能发展到参与管理与决策等。这种阶段性特征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所决定的。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会计发展阶段。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原始生产、手工生产为主的农业经济、机器大生产为主的工业经济和现代科技为主的知识经济的发展,与之相适应,会计也同样经历了原始记事、单式簿记到复式簿记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段,也决定了会计技术手段演变的历史过程,它促使会计计量的方法从原始社会的简单刻记与结绳记事,发展到近代的手工簿记系统、机器穿孔卡片系统以及现代社会的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从功能上,伴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的发展,会计从提供经济活动记录,发展到进行财务活动分析,再发展到成为整个社会的控制中心、决策中心和信息中心的一个基本环节。笔者认为,从这个意义上看,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会计的某些功能将继续存在。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共产主义社会,价值范畴不会完全消失,仍然存在虚拟价值,因此仍然存在经济核算的问题。

2.专业化与社会分工决定会计行业的分化。在传统的社会分工下,统治阶级为实行经济集权的要求,需要会计建设朝着逐级控制、分工明确及各司其事的方向发展,从而产生了官厅会计和政府会计。而民间会计则局限于将本求利的范围,会计建设即朝着着眼于计量、记录企业与家庭的私有财产增减,以及应得红利的多少等方向发展。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股份公司这种现代企业组织形式,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迫切要求独立的第三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审查和监督,而相关经济立法又将注册会计师的地位法定化,于是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审计,从而导致会计执业服务的职业化以及现代审计技术的发展。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作为经济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将越来越重要,亦愈益受到人们的尊重,其社会地位日益提高,并将在社会经济管理和公共管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会计制度演进受到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会计演进决定于经济发展的阶段,这是一般规律。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会计演进则会出现差异性。之所以如此,除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以外,还有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因素。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西方近代会计发展简要历程的分析中得到诠释。

1.经济发展直接决定了会计演进的速度。对复式簿记的理论总结最早产生在意大利,而非别国,最早在意大利北部,而非南部,这是由其当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所决定的。迈克尔。查特菲尔德曾在《会计思想史》一书中指出:“复式簿记是伴随着(1096—1291)和后来地中海贸易的繁荣而诞生的。” 意大利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意大利北方城市如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地成为东西方商品流通的中介地,以及资本主义的萌芽地。这里的商品交换和货币兑换频繁,在商业经营活动、手工业生产与银行业三者之间产生了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为了盈利,他们不得不加强管理,并不断改进会计记录与分析方法。总的来讲,意大利工商业、银行业的迅猛发展,为复式簿记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也为复式簿记在意大利北部的产生创造了先决条件。同时,企业家在会计演进中的作用也是应该予以重视的。企业家在资本主义经济增长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们引入了一些新的商业办法以及其他各种新的意识,他们在企业融资中引入“把所有者权益作为负债的补充方法,以及复式记账法。” 这些都发生在工业革命前的几个世纪,中世纪晚期的工业革命以及相伴而生的商业革命是被诸如借贷记账法和汇票的发明而点燃的(raymond,1953)。

会计的长足发展最先则发生在西方工业化国家,这也是工业革命的结果。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完成于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不仅意味着资本主义手工业向资本主义的大工业的过渡,而且也引起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产业革命使分散的手工业生产转变为集中的机器生产,工厂制在工业中逐渐占据统治地位。这样,以市场需求为动力、以机器大生产为特征、以工业化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并发展起来。这种生产方式的变迁势必引起会计活动也发生变化。簿记工作的重心开始向工业生产转移,企业的生产、销售和分配等经济活动开始进入会计核算的范围,明晰产权和利润计算等难题成为会计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使会计在发展中实现了其功能上向管理职能的扩充,故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较早产生了工业会计、商业会计、银行会计等会计部门的分野,较早产生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会计功能上的分野。

2.政治制度特别是民主与法治对会计演进具有深刻影响。中国古代的帝王专制决定了会计制度建设的基点是为王权效忠,这也是我国古代官厅会计的发展水平为何远远高于民间会计的原因之一。而中世纪在威尼斯等意大利北部发达的城市中,出现了资产阶级,建立了资产阶级领导的城市共和国,它们支持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同时也支持文艺复兴运动,为意大利北部城市成为复式簿记的发源地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资产阶级所推崇的民主与法治思想决定了会计制度的平等与公正。

雅典的审计监督制度最能说明民主与法治对会计演进的重大影响。在2000多年前的雅典,公民在政治上是平等的,官吏通过选举制度产生,并轮流执政掌管政权。官吏在上任前应接受资格审查,在任职期间,公民通过公民大会随时可以检查其是否称职,官吏卸任后,应接受经济责任审查。如果官吏利用职权,肆意践踏平等原则,人民可以通过法律将他流放。例如,伯理克利是希腊著名的将军,曾为雅典城邦的建立屡建功勋。但这位英雄后来却因为大权在握而利用职权贪赃枉法,甚至出卖国家的利益,即被雅典人民利用流放法于公元前461年罢免并流放。正因为如此,会计史学界曾有人认为复式簿记诞生于雅典。例如,苏联会计史学家索科洛夫在其《会计发展史》中指出:“两位法兰西作者涅罗和吉利亚在研究了古埃及的海关账并看见了账中商品支出和现金收入的记录后得出结论,现代核算的故乡是雅典。”

3.科学文化对会计制度演进也具有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数学精神对会计制度演进具有深远影响。会计与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学知识是会计学的基础知识之一,同时也是会计最起码的运算工具之一。在陆卡。帕乔利对簿记进行系统研究之前,数学家们一直把簿记包容于数学之内,将其作为数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陆卡。帕乔利在对簿记进行系统研究之后,使其系统化和理论化,并将其作为1494年出版的《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的重要篇章,它是会计摆脱实务进入理论的标志,是单式簿记向复式簿记转变的标志。《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同时又是一部数学著作,它体现了数学精神(包括精确精神和推导精神)和经济实践的结合,反映出数学精神与会计制度的历史渊源关系。此后,数学精神与会计制度的发展始终是相互影响的。1605年荷兰斯蒂文出版的《数学惯例》,也是集数学与簿记于一体的,它与帕乔利的著作并驾齐驱,成为数学和簿记学结合的典范。威廉。配第发现,正是精于计算的精神,构成了荷兰经济发展并超过意大利的精神支撑。他说:“这一民族必须进行艰苦的劳动,尽全力从事工作。不论贫、富、老、少都必须学会有关数量、重量以及长度的技艺。” 晚期重商主义者托马斯。孟在1664年出版的《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中,根据自己毕生从商的经验,概括出“一个全才的对外贸易商人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品质”共有12种,其中排第一的就是要擅长算术和会计。

(2)工程精神对会计制度演进具有深远的影响。任何技术工作都存在经济问题,都有经济性要求。无论是作为工程界的工程师还是作为经济界的会计师,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和经济知识。1911年,美国工程师泰罗出版了《科学管理》一书,提出了计件工资和标准化原理,用来控制生产工人的工作效率。之后,工程师埃默森提出标准人工成本,甘特又把标准成本推广到材料和制造费用,制定标准材料成本和标准制造费用。此后,工程师哈里逊第一次提出标准成本概念。1919年,美国全国成本会计师协会成立,该协会由工程师和会计师共同组成。成立之后,准备推广标准成本,但这时的标准成本没有同会计结合。直到1930年以后,工程师和会计师才获得一致看法,将标准成本计算与复式簿记结合起来,从而使标准成本法的运用纳入会计核算体系。20世纪以来,会计学与工程师结缘促进了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如联合创立了标准成本会计理论,发展了预算控制等。

(3)经济人的理性精神在会计演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人的理性精神,即在特定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精神,由此派生出追求成本最小化的成本精神、追求精确计算的核算精神、追求尽可能规避风险的风险精神。这些精神正是会计实践与会计理论发展的精神动力,有些甚至直接内化为会计精神,诸如成本精神、核算精神、预计与决策精神等。

反观中国,古代中国虽然已经达到了当时世界经济发展的最高峰,但是只是自然经济的辉煌;虽然政治文明达到了当时世界的顶峰,但是只是封建专制的辉煌;科学文化虽然达到了当时世界的顶峰,但是只是农业文明的辉煌。15世纪以后,中国在上述三个方面都开始停滞,而西方的发展则进入了新的纪元。中国因此缺乏会计发展的动力,中国的会计必然落后于西方国家。

(三)会计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会计演进和经济发展互动过程的历史分析,带给我们许多深刻的启示,其中重要的是:会计的发展本身就是社会全面进步的有机组成部分;会计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会计和社会进步协调发展,才能切实提高整个国家整体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文明水平;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建设中,会计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两者相辅相成,必须协调发展,不可偏废。

因此,会计发展不仅是会计领域的事情,而是取决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否形成了有利于会计发展的经济环境,是否形成了有利于会计发展的文化氛围,以及是否形成了有利于会计发展的精神环境。会计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整个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提高的过程。就中国而言,要真正实现会计的发展,必须做到:首先,要全面形成会计核算的体制条件,即形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将市场机制引入所有社会资源的配置过程。其次,是要形成接受会计与审计监督的社会环境,即民主与法制以及有效制约公权的环境。最后,是要充分形成全民族的会计精神与会计文化,特别是要弘扬诸如核算精神和成本精神等会计精神。

参考文献

新世纪会计论文第8篇

关键词: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挑战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6(C)-0094-01

20世纪末,我们所看到的20世纪的世界文化,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诸多文化背景上,与20世纪初相比,可以说已出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巨变;但在近现代半殖民文化基础上建立的中国音乐教育在课程设计上,至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末,已充分暴露出它的不足。

一、课程论发展情况

在中国教育中,课程的研究是极其薄弱的。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受苏联教育的影响,它根本就没有把课程论作为专门的领域进行研究。因此,所谓的教育改革往往是囿于技法、教法的枝节方面,很少从人的教育及文化的视角来思考课程问题,也很少从课程论理念来指导教学的实施。理论的匮乏和实践活动的非理性的制约使得我国教育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缺少高级的课程专家,致使与国际上课程研究的距离日益拉大。……在12亿人口的泱泱大国里,竟然只有一套完全相同的课程计划,一套完全相同的教材。

在中国音乐教育中,对课程的认识、研究,还局限在个别科目、学科、学程、内容、计划或大纲、教材、教学论上,远远没有进入到课程论的研究层次,没有上升到对音乐教育的文化价值、目标、方法及评价系统综合整体文化意义的思考,而这些问题又是音乐教育体系方向中最为重要的问题。

二、音乐课程与文化的关系

中国音乐教育的基础课程与理论主要是借鉴欧洲体系的。中国传统音乐大多采用十二不平均律(或弹性律制)和五度相生律。尽管朱载发明十二平均律早于欧洲人百余年,但它在传统应用上较少联系。从音乐概念或音乐本体(自组形式)上讲,中国音乐与文学没有完全分离,诗词曲的悠久传统、地区性音乐风格文化自主体系与方言风格紧密相关,这也影响到音乐的认知和体验模式。汉藏语系及汉文化圈语言认知体系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传承、教学、表演有其内在的规定性,与欧洲语言文化认知体系有较大差异,这些差异也反映在其他艺术如绘画、舞蹈、文学、建筑、哲学等方面。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近年来对冀中、京、津等地的民间乐社进行了调查,乐社数量不下一百,他们保持了传统的传承方式、表创方式、工尺谱的韵谱、练唱,演奏的曲牌大部分与唐宋词曲以及元明清以来的戏曲曲牌、民间小令的曲名相同,但这些教学内容和方法在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中已荡然无存。

三、音乐课程与文化变迁的问题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