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保障技术论文

保障技术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7 15:04:16

保障技术论文

保障技术论文第1篇

关键词:后方仓库;精确;保障

中图分类号:E23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Precision support is the ultimate goal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our army rear warehouses. The article gives a brief explanation of rear warehouse's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analyzes the necessity for why and how rear warehouse achieve the goal of precise support. The paper has some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ar warehouse.

Key words: rear warehouse; precise; support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军事变革的深入,高新技术在后勤领域中得到广泛运用,传统的后勤形态不断老化,逐步向“投送型后勤”、“速度型后勤”、“信息化后勤”、“精确后勤”等发展,而这些后勤形态的聚焦核心正是实现后勤装备的精确保障,精确保障日趋成为现代保障理论体系中的研究热点。后方仓库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对作战部队实现精确保障,这也正是后方仓库建设发展的方向,基于此,本文对后方仓库精确保障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对后方仓库适应时代要求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具有一定意义。

1 后方仓库精确保障的内涵和特征

1.1 后方仓库精确保障的内涵

我军后方仓库是按照国防总体部署和战备意图建设于战略(役)后方的各类固定仓库,它是战略、战役后方进行物资储备和供应的基地,是军队后勤保障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队作战的依托。

所谓精确保障是指:“充分运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手段,高效而准确地筹划和使用各种保障力量,在准确的时间、地点为部队提供准确的物资和技术保障,使装备保障适时、适地、适量,达到精确化。”概括地讲,就是用最少的保障资源满足最大的保障需求,以最低风险和代价达成最佳的保障效益。美军对精确保障的解释更为简单,“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为作战部队提供正确的补给品”,亦即美军常说的“适时、适地、适量”保障。

1.2 后方仓库精确保障的主要特征

精确保障是一种使后勤力量的运用达到最高效益的保障方式,结合后方仓库的实际情况,精确保障的主要特征是:

(1)精确掌握保障资源。后勤仓库要实现对作战部队的精确保障,必须对自己的“家底儿”了若指掌,如果对自身的资源状况都不知所谓,根本谈不上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调配和使用。因此,准确掌握有关各种后勤保障资源状况的实时信息是实现精确保障的首要条件。

(2)精确预测后勤需求。满足作战部队的后勤需求是后方仓库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精确保障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对后勤需求的精确预测,按照美军对这一概念的解释,主要是指准确、实时地获取有关作战部队对后勤需求的种类、数量、时间、地点等的信息。因而,精确预测后勤需求是精确保障的一个重要特征。

(3)精确输送保障资源。精确保障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要向作战部队提供“适时”的后勤保障。所谓适时,就是在作战部队需要的时候将保障资源准时送到,时间上要准确,通俗讲就是不能晚也不能早要刚刚好。精确输送保障资源体现了后方仓库的快速输送能力,是精确保障的一种重要职能。

(4)精确指挥保障力量。精确的后勤指挥与控制包括对人、物、财和信息的调配和掌控,体现在实践层次主要是实现后勤指挥的自动化和科学化,具体讲就是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保障信息增强保障工作的预见性,进而提高决策的智能化水平,这是实现精确保障的关键。

2 实现后方仓库精确保障的必要性分析

聚焦精确保障,是后方仓库发展的时代要求和战略要求,也是解决后方仓库发展瓶颈的有力手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包括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和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实现后勤精确保障提供了工具和可能。所以,实现后方仓库精确保障这一战略目标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1)实现精确保障对后方仓库建设发展意义深远。外军专家认为,“精确的战争没有必要建立大规模的资源储备,而需要高标准的技术系统支持和准确适时的装备保障行动”。未来信息化战争,已经强烈呼唤精确保障模式的确立、崛起和拓展。而发展与时代相适应的信息化保障体系,确立全新的保障理念和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推动装备保障精确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军队装备质量建设重要而紧迫的新课题,这也正是后方仓库适应时代要求适应未来战争形态的发展之路。将精确保障这一目标融入到后方仓库的组织建设、能力建设、管理建设等方方面面,是信息时代对后方仓库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对后方仓库建设意义深远。

(2)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后方仓库实现精确保障提供了工具和可能。“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精确保障成为可能。过去,数据非常庞大,储存和分析困难,现在储存容易便于研究”,“不能忽视后勤工作的精确性。信息时代正在给予我们所需的工具,使我们能够保持这种精确性”。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上以美军为首其后方仓库建设已经基本具备了全资产可视、配送式保障和规模适宜的库存等能力,“后勤需求的迷雾”正渐渐被驱散,相应的信息和传感技术的研究渐趋成熟。美军的“蓝本”告诉我们,后方仓库逐步实现对作战部队的精确保障已经成为一种迫切的可能。

(3)精确保障理念的融入可以解决当前我军后方仓库建设的瓶颈问题。21世纪以来,借助于现代物流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军后方仓库进入了一个大发展、大跨越时期,短短十几年,硬件更新换代,软件应运而生,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大大提升,信息化仓库建设初露端倪。但在实现了这一步跨越之后,后方仓库建设又一次陷入了瓶颈。比如,虽然不断汲取现代物流技术的先进经验,但使用的仅仅只是一小部分,拓展的空间还很大;虽然建设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信息管理系统,但这些系统的兼容性比较差,信息流通和融合的能力大打折扣;主要依靠军队独立保障,对社会化保障方式的探索使用有限。将精确保障的理念融入后方仓库建设,凝聚“精确”这一目标,逐步提高信息管理与流通的能力,实现与现代物流技术的嫁接,实现与社会化保障方式的融合,是突破后方仓库建设瓶颈迎来后方仓库建设再一次大发展的最有效手段。

3 后方仓库实现精确保障的实现途径

精确保障是一种集理论、技术、管理于一体的先进战略思想,要求做到“筹划精细、力量精干、手段精良、保障精确”,是装备保障、现代管理模式和先进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和集成。后方仓库实现精确保障这一终极目标,需要从思想层面、管理层面、技术层面综合着手。

(1)聚焦“精确保障”,不断在实践中融入先进理论。精确保障这一目标对后方仓库发展的指向,涵盖了许多先进的后勤理论。主要包括“精确后勤理论”,“后勤信息因素作用提升的理论”,“物流速度可以取代物资数量的理论”,“后勤利用民力理论”等。这些先进理论的出现和发展是时代的产物,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当前的后勤保障形态和模式,只有将这些先进理论逐渐融入到后方仓库的发展中,才是真正地走发展之路,才能真正地实现精确保障。

(2)实施全寿命周期管理,实现后勤装备管理精确化。后勤装备全寿命管理,是指对后勤装备从论证到退役的全过程中所经历的全部事件和环境进行统筹安排、科学决策的一种管理原则和方法,其核心内容是对后勤装备全寿命期的费用统筹管理,充分发挥装备使用效能,并尽可能地节省经费,实现最佳的综合消费比。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这一管理方法的实现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在集成数据环境建成后,可以通过综合武器系统数据库,方便地访问、维护装备管理各阶段“研制、生产、使用与维护、退役”的数据,装备管理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既可以充分满足装备的使用需求,又可以实现保障资源最大限度地有效配置和节约,实现精确保障的目标。

(3)不断发展信息和传感技术,实现信息的无缝链接。随着全资产可视技术、远程维修技术、电子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等在综合保障工程中的应用,装备保障的可视化、远程化、精确化已成为大势所趋,而“信息”是这些技术得以实现的关键,所以不断发展获取信息的传感装置和器材方面的重大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后方仓库应该着力构建一个保密、可靠、有效和互用的信息服务和信息平台,使所有武器、装备具有共享信息和协同行动能力,使信息资源由分散走向集中,这是实现精确保障应该重点研究的方向。

(4)不断创新保障模式,军民联合,建立健全保障体系。装备保障模式是指为完成装备保障任务所采取的方法、组织形式和各种措施的统称。完整的保障体系是“纵向”和“横向”保障的结合,纵向保障是指部队内部垂直的保障关系,横向保障则是指部队内部与外部支援保障力量的保障关系。从组织管理上讲,只有完成“纵向”和“横向”保障力量的最佳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保障效益。美军的实践证明,以“军民结合”、“以民带军”、“军商结合”、“以商促军”的方式增强后勤保障力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须的。

此外,精确保障还十分注重人力资源的作用,因此应努力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大力加强先进人才的培养,科学合理地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与保障资源有机结合的整体效能。

4 结束语

按照作战部队的需要实施精确保障,是各个时代军事后勤一贯追求的最高目标。但长期以来由于客观和主观条件的限制,后勤保障很难对作战需求做到百分之百的精确,一般只强调“充分”,很少做到“精确”。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精确保障日趋成为可能,也真正意义上成为了军队后勤发展的方向。作为后方仓库,应该充分认清这一趋势,不断将理论融入实践,聚焦“精确保障”,不断推进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后方仓库精确保障的内涵特征,分析了后方仓库实现精确保障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些理论上的实现方法,对后方仓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璞芬,王通信. 美国军事后勤革命[M]. 北京:出版社,2007.

[2] 翁家明. 信息化战争装备精确保障浅析[J]. 国防科技,2005(11):62-64.

[3] 许国银,余鑫,徐雪刚. 基于现代物流技术的装备精确保障及发展对策[J]. 地面防空武器,2005(3):44-48.

[4] 方炎申. 后勤装备管理的重要方法——全系统全寿命管理[J]. 国防科技,2005(2):80-82.

保障技术论文第2篇

关键词:装备保障工程 课程建设 装备发展 教学内容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079

信息化作战形态要求装备保障方式和手段发生新的变革,军事高技术的发展要求装备保障必须实施一体化、综合化保障。装备保障技术是新型武器装备快速形成保障能力和战斗力急需的关键技术,装备保障是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我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必备素质,如何培养一大批适应新军事变革需要、“懂高科技、懂军事指挥、懂装备保障”的复合型军事人才是当前我军面临的紧要问题。

为了适应我军在新技术武器装备综合保障领域急迫的人才培养需求,国防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把“装备保障工程学”列为工程技术类、军事指挥类本科生的两门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予以重点建设。要高标准、高起点地建设好该课程,需要对国内外知名大学类似课程的建设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结合我军装备发展的人才培养需求,科学、合理地设计好课程的建设思路、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

1 国内外课程与教材建设现状分析

由于欧美等国家“后装统一”模式,我国和俄罗斯等是“后装分立”的模式,所以在谈到“装备综合保障”时概念表述不同,范围也不同,欧美国家称之为“Integrated Logistics Support(综合后勤保障)”。美国作为“综合后勤保障”概念最早提出的国家,装备保障理论、技术和商业应用已经相当成熟,许多大学也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加州理工大学伯克利分校开设了“后勤系统分析”、“后勤网络设计和供应链管理”、“生产计划和后勤模型概论”、“资源设计与后勤”等课程;国防大学军事策略和后勤系开设了“后勤和动员策略”课程;哈佛大学开设了网上“供应链管理”的课程;麻省理工学院开设了“供应链策略和管理”和“供应链管理需求驱动”等课程;空军大学系统和后勤学院开设了采办管理、寿命周期费用、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产品保障、战时后勤、采办与后勤改革等数十门课程。此外,其它欧美国家也开设了类似装备保障课程。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拥有“后勤和供应链管理”理学硕士授予权,开设以下课程:采办管理、质量模型、供应链过程重组、后勤和供应链概念、供应链费用、国际后勤等等;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开设了可靠性、供应链管理和后勤、维修管理工程等课程。南澳大利亚大学、阿德莱德大学开设了“综合后勤保障”课程。德国亚琛技术大学开设“产品和产品寿命周期设计”课程。

在欧美国家,装备综合保障的建设起步较早,课程体系也比较成熟,相对而言,民用化倾向明显,这是因为美国在后勤和装备建设中强调军民两用化,以民用理论和技术带动军用。国外相关课程中很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针对实际案例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分析其中的理论和技术,课程建设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目前国内装备综合保障技术正处在发展的起步时期,国内学术界大多以跟踪、翻译、分析国外研究成果和应用案例为主,目前出版的科研专著也主要翻译自国外研究资料,以定性的、原则性阐述为主。在装备保障领域的课程建设方面,课程开设相对较晚,教材种类较少,课程体系尚不完善。除了我校系统工程、管理工程专业方向开设过类似课程之外,其它开设学校也主要集中在军队院校:装甲兵工程学院开设了“装备综合保障”方向,隶属于“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专业,主要教材有徐宗昌编著的《保障性工程》、马绍民等编著的《综合保障工程》;军械工程学院在“军事装备学”学科下设立了“装备保障理论与应用研究”等方向,采用的教材有龚传信编著的《军事装备学教程》等;后勤指挥学院在“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学科下设立了“装备综合保障”、“装备保障”课程,主要教材有孔令茂等编著的《战术装备保障学》等。

因此,立足我国装备保障人才需求和课程建设现状,在综合国内外类似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构建适应我军装备保障人才培养需求的“装备保障工程学”课程体系是我军新型军事人才的急需。

2 课程设计思路

按照我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装备保障工程学”安排在第四学年第一学期,使本科生在前三年学习的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具备装备保障工程技术的知识素养,从而为今后训练和作战过程中武器装备的科学管理与综合运用打下良好的装备保障专业知识基础。

因此,在课程建设思路上,需要紧密结合我军装备综合保障建设的实际,充分借鉴国内外最新的装备保障工程技术教学、科研成果,把先进、实用的装备保障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研究现状和军事应用介绍给学员,开阔其眼界,开拓其思路,为学员走向部队后灵活运用装备保障工程技术打下较好的基础。

课程内容设计的重点在于讲述、介绍国内外最新装备综合保障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研究现状和军事应用,重点讲述在装备论证研制期间的保障性工程技术、在装备投入部队后的综合保障军事应用技术。要求学员从装备全系统全寿命管理的全局掌握装备综合保障技术的作用、地位和应用,增强其全局意识,而对于其中涉及的每项专业技术在本课程中不过多阐述,但是本课程会给出基本思路,学员们走向部队岗位后可以结合具体工作实际进行针对性学习。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介绍装备保障工程学的各个技术环节为主,辅助以少量专题性研讨,使得学员能够结合部队装备建设实际,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 课程建设目标

课程建设目标总体目标:通过课堂讲授,使学员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装备保障工程学的总体结构、基本原理、思路方法和军事应用,为学员到部队从事装备保障相关工作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使之逐步具备在装备保障技术管理与作战指挥的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涉及的具体知识和技能如下:①了解装备保障工程相关概念、内涵、发展历程;掌握装备保障工程学的体系结构及其主要技术环节。②了解装备综合保障工程中装备保障性分析与论证、并行设计、试验与验证等相关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理解在装备研制阶段综合保障工程的应用思路及其对全寿命全系统过程的影响;进而掌握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的应用方法。③了解装备综合保障系统的功能结构与基本组成,理解装备综合保障公共数据环境的作用和构建思路,掌握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装备综合保障新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军事应用。④确立创新思维意识,初步掌握装备保障工程学在军事应用中的创造性思维方法。

从课堂讲授的角度,课程达到教学目标主要经历如下过程:首先,通过理论学习,学员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然后,通过应用案例的学习,了解各种装备保障工程技术在实际中如何发挥作用;其次,通过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逐步掌握在装备保障工程技术领域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最终,帮助学员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熟练运用各种装备保障技术,促进我军武器装备综合保障建设。

4 课程内容体系

根据课程的设计思路和目标,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装备保障工程学基本概念、作用地位、主要理论发展、保障工程基础、保障工程技术、保障系统运用、综合保障工程综合案例。

具体的讲,可以将课程内容体系分为以下六个有机组成部分:

“绪论”:系统介绍装备保障、综合保障、维修保障等基本概念;介绍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装备综合保障的作用和地位;介绍装备综合保障技术发展历程。使学员了解装备综合保障技术发展历程;理解装备综合保障的作用和地位;掌握装备保障与综合保障相关概念及其内涵。

“装备综合保障主要理论发展”:介绍装备维修保障、综合保障主流理论和重要理念;讲述装备综合保障全系统、装备保障性并行工程思想、装备全寿命周期综合保障理念、装备全系统全寿命技术经济学;系统阐述装备维修保障重要理论:修复性维修理论、定期维修理论、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状态基维修等;阐述信息化战争对装备综合保障的新要求、“科学预知、精确保障”思想、精确保障 / 聚焦保障理论。使学员理解精确保障 / 聚焦保障理论;掌握装备维修保障基本理论;掌握全系统全寿命装备综合保障理论。

“装备综合保障工程基础”:系统介绍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的基本概念、主要参数、工程实施基本过程和要点。使学员理解保障性、测试性工程基础;掌握可靠性工程、维修性工程基础。

“装备综合保障工程技术”:讲解装备保障性分析与论证主要技术环节:包含装备综合保障论证过程、装备保障性分析、故障树分析、故障模式、影响与危害度分析、修理级别分析、使用与维修工作分析、寿命周期费用分析、装备保障性要求的确定;介绍装备综合保障并行设计主要技术环节:装备保障性特性设计、装备保障方案制定与优化、装备保障资源和保障系统设计、装备软件的保障性维护性设计、装备保障性并行设计数据管理;介绍装备综合保障试验与评估主要技术环节:装备综合保障试验、装备综合保障试验评估、装备保障性能鉴定与验收。使学员了解装备综合保障试验与评估;理解装备综合保障并行设计;掌握装备保障性分析与论证。

“装备综合保障系统运用”:主要介绍装备综合保障系统运用的主要技术环节:装备保障态势感知、装备保障信息集成与决策、装备维修作业信息支持。使学员掌握装备综合保障系统运用各种技术环节及其军事应用效果。

“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综合案例”:系统介绍国内外直升机健康与使用监控系统结构、功能和运用;系统介绍战斗机保障性论证、设计、试验、运用、保障系统构建等全寿命全系统主要环节,重点介绍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及其应用。使学员通过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综合案例理解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综合运用过程和效果。

5 结语

综合保障与情报信息、指挥控制和火力打击一起构成支撑一体化联合作战的四大支柱。装备综合保障成为决定一体化联合作战胜负的重要因素。高新武器装备的保障,人才是关键。装备保障对于军队指挥员和技术干部来说,既是一种科技知识,更是一种专业素养、一种综合能力,是现代信息化战争对于高素质军事人才的共同要求。新型军事人才必须具备哪些装备综合保障方面的专业知识基础和科学素养?采取何种教学方式培养这些素质?这对我校、乃至全军都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课题。我校担负了该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任务,希望“装备保障工程学”重点课程建设实践可以为迎接这种挑战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徐永成.装备保障工程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2]B S Blanchard. Logistic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5th edition) [M]. Prentice Hall, 1998.

[3]徐宗昌.装备保障性工程与管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4]宋太亮.装备保障性工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

[5]马绍民.综合保障工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徐永成(1972-),男,重庆潼南人,博士,教授,从事装备RMS工程与综合保障研究,国防科技大学装备综合保障技术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 410073

李岳(1964-),男,湖南望城人,博士,教授,从事装备综合保障研究,国防科技大学装备综合保障技术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 410073

保障技术论文第3篇

论文摘要:随着数据库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数据挖掘技术逐步发展起来,作为当前计算机信息技术中的一项较为新兴的技术,综合运用了数理统计、模式识别、计算智能、人工智能等多项先进技术,主要是从大量的数据中来发现和挖掘一些隐含的有价值的知识,从大型的数据库数据中挖掘一些人们比较感兴趣的知识,本文主要讲了数据挖掘技术的概念、数据挖掘技术在保护设备故障信息中的实现方法以及数据挖掘技术保护设备故障信息管理的基本功能等问题。

数据挖掘技术作为当前计算机信息技术中的一项较为新兴的技术,综合运用了数理统计、模式识别、计算智能、人工智能等多项先进技术,主要是从大量的数据中来发现和挖掘一些隐含的有价值的知识,也就是从大型的数据库数据中挖掘一些人们比较感兴趣的知识,这些被提取的知识通常会表现为模式、规律、规则和概念,将数据挖掘的所有对象定义成数据库或者是文件系统以及其他的一些组织在一起的数据集合,数据挖掘技术也是现在智能理论系统的重要研究内容,已经开始被应用于行政管理、医学、金融、商业、工业等不同的领域当中,在保护设备故障信息管理方面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

一、数据挖掘技术的概念

随着数据库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数据挖掘技术逐步发展起来,主要是指从大量的数据中发现和挖掘一些隐含的有价值的有用信息和知识,这些被提取的知识通常会表现为模式、规律、规则和概念,将数据挖掘的所有对象定义成数据库或者是文件系统以及其他的一些组织在一起的数据集合,当前数据挖掘技术已经逐渐被应用于了医药业、保险业、制造业、电信业、银行业、市场营销等不同的领域,随着计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故障诊断过程中所采集到的数据可以被广泛地存储在不同的数据库当中,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来对这些海量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不仅会浪费大量的实践而且也很难挖掘到有效的信息数据,同时,尽管智能诊断以及专家系统等方式在故障的诊断过程中已经被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这些方法却仍然存在着很多推理困难、知识瓶颈等一些尚未完全被解决的问题,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就可以比较有效地来解决这些难题,在故障诊断的过程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分为不同的方法,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常用的数据挖掘技术方法主要有遗传算法、粗集方法、神经网络方法以及决策树方法等。

二、数据挖掘技术在保护设备故障信息中的实现方法

1.基本原理。在设备出现故障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设备进行一系列的故障诊断,也就是说根据这一设备的运行记录,对其运行的趋势进行预测,并对其可能存在的运行状态进行分类,故障诊断的实质就是一种模式识别方式,对机器设备的故障进行诊断的过程也就是该模式匹配和获取的过程。

2.对故障诊断的数据挖掘方法建模。针对机械故障的诊断来说,首先就应当获取一些关于本机组的一些运行参数,既要包括机器在正常运行以及平稳工作时的信息数据,也应当包括机器在出现故障时的一些信息数据,在现场的监控系统中往往就会存在着相应的正常工作状态下以及出现故障时的不同运行参数,而数据挖掘的任务就是从这些杂乱无章的信息样本库中找出其中所隐藏着的内在规律,并且从中提取各自故障的不同特征,在对故障的模式进行划分时,我们通常可以借助概率统计的方式,在对故障模式进行识别时可以采用较为成熟的关联规则理论,实现变量之间的关联关系,并最终得到分类所需要用到的一些规则,从而最终达到分类的目的,依据这些规则,就可以对一些新来的数据进行判断,而且可以准确地对故障进行分类,找出故障所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故障的正确方法。

三、数据挖掘技术保护设备故障信息管理的基本功能

1.数据传输功能。数据挖掘技术保护设备故障信息管理与分析系统的主要数据来源就是故障信息的分站系统,而分站系统中的数据是各个子站的一个数据汇总,而保护设备故障信息管理与分析系统所采用的获取数据的主要方式就是一些专门的通信程序构建起系统与分站之间的联系,将分站上的一些汇总数据传输到故障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中,分析系统所具有的数据传输功能,在进行数据的处理时又能做到不影响原先分站数据库的正常运行,并且具备抗干扰能力强、计算效率高的优点。

2.数据的分析功能。系统在正常运行时,会从故障信息子站或者是分站采集相关的数据并且对这些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最终得到有用的数据信息,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庞大的故障数据进行分析、分类以及整理,能够有效地找出有用的信息,归并一些冗余的信息,对信息进行有效地存储和分类。另外,数据挖掘技术还具有信息查询的功能,可以进行不同条件下的查询,例如按时间段、报告类型、设备型号以及单位等进行查询,实现查询后的备份转存等,根据故障信息系统所提供高的数据信息以及本系统库中所保存的一些整定阻抗值,可以通过逻辑判断生产继电保护动作的分析报告,主要包括对故障过程的简述、故障切除情况以及保护动作情况等,可以便于继电保护人员直观的对保护装置的动作情况进行分析。

四、结语

随着企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数据库技术的迅速发展,很多企业在一些重要的设备方面都安装了监测系统,对设备运行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参数和数据进行采集,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设备故障诊断中的一些知识获取瓶颈,将数据挖掘系统充分应用到监控系统中,有效解决故障诊断中的一些困难,事实证明,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故障诊断中是非常有效的,也是值得研究和学习的新型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1]李勋,龚庆武,杨群瑛,罗思需,李社勇.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保护设备故障信息管理与分析系统[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1,9

[2]李建业,刘志远,蔡乾,赵洪波.基于web的故障信息系统[j].电力信息化,2007,s1

保障技术论文第4篇

关键词:军校;装备保障;研究生培养

作者简介:邵新杰(1969-),男,河南西平人,军械工程学院车辆与电气工程系,副教授;田广(1981-),男,河北安国人,军械工程学院车辆与电气工程系,讲师。(河北 石家庄 050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总装军事训练理论研究课题“信息化条件下部队集成训练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26-03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全球范围的军事变革,传统的军事斗争理论、战争意识形态、作战方式手段和武器装备运用等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发展及其在武器装备上的大量应用促进了我军武器装备的飞速发展,武器装备操作运用和技术保障的难度越来越大,对部队技术保障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好未来军事斗争准备,一方面部队要加强“杀手锏”武器装备的发展和提高,另一方面要加强高素质、高层次、适应部队武器装备技术发展的人才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更为重要。

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在高层次军事人才的培养中起着龙头和核心的作用,肩负着为国防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重任,担负着为部队培养满足部队各种岗位任职需要、适应部队武器装备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强的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

军队研究生教育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为军队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大量高层次毕业生走向了军队建设的重要岗位,对我军装备技术保障、优化人才结构、适应未来军事斗争需求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切实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第六届全军研究生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专门研究了新世纪我军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改革问题,明确提出了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会议明确指出,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要“实现由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研究生为主转变”。

因此,必须深化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准确对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进行定位,落实研究生培养政策,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改进研究生培养模式,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提高研究生的培养水平。充分体现军队院校研究生的教育特色,严格遵循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律,培养和造就一支紧跟部队装备发展、精通装备性能、掌握装备结构和原理、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排除各种故障、解决部队技术保障疑难杂症的技术专家队伍。

一、军队院校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军队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对军校研究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紧贴部队装备发展来提高军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体现在研究生培养的方方面面。目前,军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军校研究生培养重理论、轻应用

针对军事人才的培养,同志曾经深刻指出:“迎接新的军事发展的挑战,关键在人才。没有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无法掌握新的武器装备,就无法创造和运用新的战法,也就不可能赢得未来战争的胜利。”从世界军事斗争来看,未来战争就是高技术支撑的局部战争,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熟练驾驭高新技术武器装备、适应战争各种需求的新型军事人才队伍。而长期以来,我军研究生人才的培养一直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研究生教育目标定位在研究型人才上,主要面向院校和科研部门。但是,根据近几年我院研究生毕业的工作去向统计数据,绝大多数研究生毕业后还是到基层部队岗位任职。他们在面临部队工作实际时,经常会遭遇所学的用不上、所用非所学的困惑。如何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取得的研究成果与武器装备的技术保障特点结合起来,并将其应用到工作实际中,进而转化形成战斗力和保障力,成为目前研究生培养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局限,研究生对新型武器装备的性能特点、结构形式、工作原理、维护保养和运用环境等往往没有清晰具体的认识,概念比较模糊。在平时学习和课题研究过程中,虽然做了一些与装备相关的小型试验,对装备相关知识有了一些了解,但与装备的全面知识掌握不是很全面,导致课题研究成果同装备技术保障实际之间有脱节现象。因此,军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上,否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从理论研究到工程实践的素质提高。同时,如果缺乏针对装备在部队中技术应用方面的培养,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会对动手实践产生畏惧,解决不了装备的技术问题,难以实现部队第一任职的需要,久而久之很可能失去面对高技术装备解决实际难题的信心,更谈不上进一步的创新性研究。因此,培养应用型军事技术人才是应对当前装备科技发展大趋势的正确选择,是部队人才需求的根本所在,不仅有利于军校研究生素质培养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军队战斗力和保障力的总体提高。

2.论文选题脱离部队装备实际,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是研究生撰写论文的开端,是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必经阶段,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所选择的研究题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最后学位论文水平的高低:选题得当有利于研究生研究课题的顺利展开,有利于研究课题的顺利完成,有利于写出水平高的学位论文;选题不当,就不利于课题的研究,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半途而废。因此,科学选题是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目前研究生对部队装备技术保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的把握不到位,缺乏对部队装备技术保障业务的了解,对选题的军事需求和应用价值的概念比较模糊,到部队调研往往是局限在形式上,不能深入了解部队亟待解决的装备技术保障重点和难点问题,脱离部队装备技术保障实际,研究课题缺乏部队装备技术保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实践操作技能相对薄弱,制约技术保障需求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研究生的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研究工具,使他们在理论推导、仿真模拟和理想化实验方面提供了便利条件,课题研究的测量精度、模型计算以及可靠性仿真的水平都比较高,同时,跟踪我军现役高技术装备和理论研究中的先进新概念武器的能力很强,往往容易造成军校研究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以理论计算为主、实践操作为辅”的现象。虽然军队院校一般都拥有部队的所有大型复杂装备和相关的教学设备,但由于各种原因,研究生在课题研究的时候很少动用这些装备进行武器系统的实践操作。对于如何将自己的研究课题与实际装备紧密结合没有比较清晰的概念,根本谈不上熟练掌握武器装备的性能特点、结构形式、工作原理、维护保养、故障排除和技术保障等各种环节的技术要领,学位论文的结论也就会和武器装备的实际脱节。因此,研究生相对薄弱的实践操作技能必然制约研究生在部队的岗位任职,制约装备技术保障工作的胜任,甚至影响将来在部队的进一步发展。

4.培养目标滞后,难以适应部队岗位工作需要

目前,大部分军事院校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仍主要以专业学科的划分来定位,利用相关武器装备的预研、型号研制和维修保障的研究课题,把相应学科的工程技术要求作为研究生培养目标。随着我国国力的大幅度提高,军事装备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部队逐步装备了大量高新技术装备,军队院校就应该适应部队装备的发展趋势,以新武器系统为背景进行研究生培养必将成为军队院校的首选。

据不完全统计,我军目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军官主要集中在院校、科研单位等,在部队一线岗位的仍然是少数。因此,积极灌输研究生毕业之后到野战部队、基层部队的意识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为使研究生教育在部队军事活动中充分发挥效益,军校研究生教育必须贴近部队实际,紧贴装备办学,使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和解决装备实际问题能力的研究生运用所学理论和装备知识解决部队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尽快适应部队岗位任职的需求,缓解部队应用型人才严重不足的状况。

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

1.面向基层,培养部队急需的装备人才

以前有人认为,基层部队建设任务重、管理严格、条件简陋、环境艰苦,高学历的研究生干部没有用武之地,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实际上,近年来我军研制和装备了大量新型复杂装备,基层部队建设非常需要高学历的装备人才。因此,军校研究生培养由学术型研究生向应用型研究生转变,面向基层,为部队服务,一方面引导研究生树立建设基层、扎根基层和在基层部队建功立业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调整学科结构、完善考评机制、加大模拟代职锻炼力度,让在校研究生想方设法了解基层,熟悉部队,为毕业后胜任基层岗位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利用院校优势,紧贴装备培养研究生

军校研究生培养转向部队建设实际,瞄准部队建设一线,并不意味着对研究生培养的档次降低了,要求放宽了,不注重用前沿理论武装头脑了。相反,更需要崭新的视角和超前的思维,探索和掌握新形势下部队建设的特点、规律。军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鼓励研究生参与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应用技术研究,在科研中开阔研究生的视野,培养综合创新能力,采取各种措施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比如,在教学模式上,聘请总部领导、机关主管参谋和与装备知识相关的军区技术专家为研究生授课,了解总部政策和装备整体情况;在培训方式上,组织研究生到装备承研承制单位跟产学习,了解装备制造方面的知识;在实习组织上,组织研究生到部队参观见学,使研究生树立装备作战和保障的观念,了解装备作战与技术保障的特点,增强其对未来装备战场环境、技术保障、作战组织指挥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对高技术战争装备指挥、技术保障等理论的研究热情。通过这些有效的指导、学习和交流,可使他们真正成为适应军队装备现代化建设需要、“学有所为、学有所用”的高层次军事人才。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培养学术型的军校研究生要求学员多读书、勤思考,着重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应用型的研究生,则更加注重实践环节,提高学员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技术素养。首先,必须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等各种教学方法,引导研究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部队建设的实际问题。其次,要注重与学员的互动交流。军校研究生学员大多来自一线部队,对部队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感受比较直接、真实,研究分析比较全面具体。加强与这类学员的交流,一方面能提高学员的逻辑思维能力,拓宽学员视野;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导师对部队的了解,使教学研究更加符合部队实际和学员的需求。同时,在指导学员论文的选题上更应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结合装备技术保障实际直接为部队建设和装备保障服务。

4.紧贴装备实际,创新培养方式

军校要加强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使研究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所做的研究都离不开部队技术保障实际。结合部队工作实际和装备实际来进行学术科研既能取得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又能为将来部队岗位任职打下良好的基础。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改革要贴近部队装备实际,建立军队院校和野战部队联合培养的模式,采取双导师制度,聘任部队在装备技术保障一线工作的知名专家为研究生的第二导师,接受院校和部队两个导师、两种途径的共同指导,在培养过程中实行部队与院校的共同培养,达到理论解释问题与现实解决问题的统一,完成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良性循环过程,使研究生学习到部队导师丰富的任职经验和实践体会,了解部队装备使用、保障等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提倡军校研究生积极到部队代职锻炼和学习,多参加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部队演习和其他重大军事行动,以丰富基层阅历、拓展思维空间、加快知识更新,提高军校研究生从事部队岗位所需的决策指挥、维修保障和研究分析等方面的能力素质。同时,鼓励研究生多接触部队,了解熟悉部队,找准自己专业的研究方向和部队建设实践的结合点,增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5.把握部队建设需要,完善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

军队院校研究生培养工作必须全面跟踪部队装备技术保障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部队装备的实际需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结合装备技术的发展及其战场运用特点,提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部队建设的需要。比如,引入一些与部队装备有关的课程,使得学员在学习本专业的课程时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与部队装备现实相结合。另外,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也应当有所改革,加大装备实际案例课程以及现地装备教学、参观见学等课程的开设力度,使研究生愿意到部队一线去,勤于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的材料。还要根据部队装备发展情况及时更新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必须着眼于部队的实际,突出装备特点的课程内容的授课。

6.跟踪装备发展,科学指导论文选题

随着全球范围内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转化为战斗力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世界各国都把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首先运用到军事领域,新型武器装备不断出现,在未来战场上必将出现各种各样的新式武器,未来战争必然是高技术战争。作为我军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军事院校,承担着许多与装备前沿相关的科研课题。这些课题基本上都与部队装备建设紧密相关,与装备的发展结合紧密,目的是解决部队急需的技术运用和勤务保障问题,突出保证高新技术装备形成保障力和战斗力的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研究生在选题的时候要围绕解决军事斗争准备的重点、难点问题,充分利用院校科研课题,结合装备保障实际进行学位论文的选题工作。要有选择性、有针性地选题,对一些有关部队建设的重要的、根本性问题进行研究,使研究生尽快适应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现代化战争,使他们“懂理论、会管理、精技术”,尽快成为具备较强分析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新型军事人才。

三、结束语

紧贴装备实际,跟踪装备发展,把握部队急需,着眼部队需求,培养面向基层的应用型研究生,是当前军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为了切实提高军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适应装备维修改革需求,军队院校应该积极调整研究生培养类型结构,树立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观念,逐渐将军校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达到“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重视实践,培养能力,激励创新,讲究综合,提高素质”的总要求,努力提高军校研究生自身的综合能力,加强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使他们积极投入到装备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去。

参考文献:

[1]李加勇,白永生,叶和明,等.新形势下提高军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2,(14).

[2]王铁宁.对改进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几点思考[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03,(4):56-57.

[3]范精明,房京,崔莉莉,等.关于军校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几点思考[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0,(5).

[4]李伟.创新动机对研究生创新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9):15-17.

[5]孙红亮.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18-19.

保障技术论文第5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应用现状

随着我国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电力工程的负荷不断加大。在这样的情况下,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装置显得尤为重要。继电保护装置的应用使得电力系统有了更加安全的保障,能够实现电力系统故障最小化目的,实现电力系统经济性的提高。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单片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在继电保护应用中技术日趋成熟。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正向着网络化在线监控的方向发展。为了了解现代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应用现状,更好实现继电保护应用目的,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与继电保护技术应用文献收集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应用现状与技术发展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1.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发展历程

了解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历程能够更好的分析和论述现代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应用。我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的应用始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使用晶体管继电保护器并取得广泛的推广与应用。随后开发出的集成运算放大器为基础的集成电路保护逐年取代了晶体管保护器。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微机保护继电保护器得到了大力推广与应用。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现代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应用与发展正闲着电子化、网络监控的方向发展。而且,近年来,网络监控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应用现状

2.1根据电力系统实际需求进行设备选型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的应用中,如何根据系统需求进行设备选型是继电保护技术应用的基础。首先,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装置应当能够履行其功能与任务。通过继电保护装置实现系统运行状况监测、实现电力系统故障自动切除等任务需求。随着现代网络监控系统在继电保护中的应用,继电保护装置还应能够支持网络监控系统,实现现代电力系统自动化、网络化监控需求。因此,现代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应用中,应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功能基本需求人手进行设备的选型。同时注重继电保护装置选择性、灵敏性、速动性与可靠性的分析与评价。选择适宜的设备型号与品牌实现继电保护装置功能,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2.2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功能应用探讨

在现代电力系统设备继电保护应用中,主要应用继电保护装置的线路保护功能、母联保护功能、主变保护功能以及电容器保护等几方面。利用继电保护装置的功能实现了电力系统输变电过程中变电站设备的保护,减少了变电站故障造成的经济损失。首先,继电保护装置采用二段或三段式的电流保护,有效的预防了短路等情况是对设备的损坏。其次,母联保护、主变保护等利用继电保护装置保护了输变电设备,预防了电路故障造成的设备损害。通过继电保护装置的应用以及现代微电脑处理技术下的继电保护装置实现了自动监控、快速保护断开等功能,有效地保障了电力系统输变电设备的安全。

2.3针对现代网络化需求的继电保护技术应用分析

随着现代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应用中也引入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综合自动化技术。通过多项技术的引入与应用实现了现代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智能化、网络化等需求。首先,继电保护装置引入单片机技术,实现了微机化继电保护应用。利用单片机技术使继电保护装置正确动作率得到提升。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应用与发展中,变电设备计算机系统也需要相应的保护功能。因此,引入单片机、计算机技术的继电保护装置利用快速数据处理以及通信功能实现对变电设备计算机系统的保护。并利用网络通信功能模块方便中心监控人员的监控与故障信息收集。在现代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应用过程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促进继电保护技术发展、促进电力系统稳定供电的重点。

而且,在现代电力系统网络控制与通信技术应用环境下,继电保护系统的网络化实现了电力系统在线监控、故障调节与报警、运用信息收集等功能。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使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能够与中心监控系统进行连接,方便监控人员的监控与调节。近年来,针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智能更要性,利用科学网络结构形式实现继电保护监控对保障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运行、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多采用主干网络拓扑结构作为基础,根据分站需求采用总线结构、星形结构或环形结构进行分站系统的构建。以此实现了电力系统网络化控制与网络化继电保护监控的目的。

随着现代智能化技术在继电保护领域的应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的安全性、智能型水平日益提高。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智能化为继电保护装置的应用提供了更新的技术支持,为现代电力系统智能化控制与保护奠定了基础。利用计算机技术、单片机技术、智能化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联合应用实现了现代屯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输变电的综合自动化。以自动化控制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继电保护装置技术优势实现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最终目的,促进了电力系统输变电的稳定运行。

3.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更新对电力系统维修、养护部门提出的要求

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中相关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应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提高了对电力系统维修部门的要求。计算机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智能化技术应用等需要电力系统维修部门加强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加强新技术的学习与经验积累。针对传统继电保护技术与现代继电保护技术存在的不同、针对现代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季强强人员培训与虚席,以此使电力系统维修人员能够紧跟技术发展的脚步,科学的开展维修工作。另外,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电力企业如何进行设备选择、如何加强经验积累与相关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是影响继电保护技术应用的重要因素。现代电力企业应以科学的设备选型为基础,针对企业采用的继电保护装置类型、应用技术等进行相应的学习与文献收集,以此为企业继电保护故障排除、继电保护装置应用奠定基础。

保障技术论文第6篇

汽车故障论文参考文献:

[1]董国平.汽车维护与故障排除.1995.

[2]储江伟.汽车维修工程.28.

[3]蔡伟铭,汽车发动机常见故障的排除与维修【J】内江科技,2008年06期

[4]赵伟等基于主动转向技术的汽车制动稳定性控制【J】农业机械学报2008年2期

[5]张开智.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的理论和方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0):40-41.

[6]戈剑,杨维军.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的理论和方法[J].轻工科技,2012,(4):51-53.

汽车故障论文参考文献:

[1]张茂国.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王静文.汽车诊断与检测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3]李清明.汽车发动机故障分析详解[M].机械工业出版社.

[4]胡光辉.汽车故障诊断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

[5]姚国平.汽车电子控制技术[M].人民交通出版社.

汽车故障论文参考文献:

[1]黄斌.汽车电控自动变速器常见故障及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3(23):334-335.

[2]阳光华,陈航.浅谈汽车自动变速器的故障与维修[J].岁月,2011(12).

[3]李松平.论汽车自动变速器的常见故障与维修[J].才智,2012(22).

保障技术论文第7篇

关键词:数控机床 维修技术 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T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189-01

数控机床是现代工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重要机械设备,关系整个国家的工业发展和生产现代化的建设。数控设备是计算机技术和机械工业技术的结合,是数字化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数控技术体现的是工业产品更加的精细和准确。数控机床从操作到维修都要按照机械操作和护理的程序进行,操作不当或维修不及时必然影响数控机床的正常生产。

1数控机床存在的故障

数控机床的故障一般分为机械故障和电气故障两类。在机床维修之前,应该诊断机床故障是属于机械故障还是电气故障,然后检查电气系统的程序能否正常运行,运动现象是否异常,根据检查结果来判断故障产生的原因。

2数控机床维修所必须的条件

2.1物质条件。在物质条件中要备齐必要的维修工具、检查仪器表等,如装有数控机床维修软件的笔记本电脑;每台数控机床应该有完整的技术图纸和操作说明书;配备数控机床专用的电气配件;准备好数控机床使用和维修的说明书。

2.2人员条件。数控机床维修的好坏取决于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工作经验等条件。维修人员知识面要广,要掌握有关数控机床操作和维修的各种知识,特别在计算机技术、电路技术和机械自动化技术能够灵活应用。维修人员还要加强数控技术的理论知识学习,参加机床技术的培训班,学习丰富的操作维修经验,要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维修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消化理论知识点,是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操作中解决维修的难题,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由于数控机床软件程序以英文为主,增加了一些不懂英文的技术员的维修机床的难度,因此,机床维修人员还应该掌加强英文知识的学习,能够正确的识别机床软件上的英文单词的意思,避免因为语言的原因造成机床维修中出现的障碍。

2.3数控机床的预防性维护。数控机床的日常护理非常重要,通过日常护理可以减少数控机床的机械故障。日常护理包括检查主轴、各项温度控制、磨损情况和接触器触头清洁等状况,同时要明确数控机床的各功能部件和元气件的保养周期。每台数控机床都应该分配专门的工艺人员、操作人员及维修人员,要求这些人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技术水平,以适应数控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数控机床如果长时间闲置,当再次使用时,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机械故障题,或许是因为尘土、油脂凝固等原因影响到机床的动态传动性能,而机床的精确度降低和油路系统被堵塞。在 1a 之内基本上处于所谓的“磨合”阶段,在这一阶段机床的故障率会呈下降趋势,这期间可以不断的开动机床,此外在充分发挥机床设备的功效同时,也要合理的使用,注重日常的维护和保养。一台数控机床的寿命一般在8~10a左右,因此,更应做好机床的维修工作。

3数控机床的故障诊断及排除措施

3.1 采用常规检查法。当机床的数控系统无法正常工作,且系统无法报警而影响正常工作时,就需要根据故障发生前后的系统状态信息,结合已经掌握的应用理论基础,进行科学分析,最后做出正确的判断。当数控系统发生故障时,通常会在操作面板上显示出故障信息和信号,对于发生频率较高的故障,在数控系统的操作手册和调整手册上都有详细的处理办法和解决方案。还可以利用编程器或操作面板根据电路图,遵循逻辑关系找出故障,并查出相应的信号状态,从而找到解决办法。

3.2 参数修正法。数控机床的维修过程中,有时也要利用一些参数来调整机床,但必须是在机床的正常运行状态下进行修正的,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在经过多次的调节机械能力的基础上,尝试着改变参数,并将伺服系统的位置系数逐渐修调。在保证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下,维修人员还要查阅更多的关于机床参数的更改方法,以此来提高加工的精度。

3.3初始化法。通常情况下,由瞬时故障引起的系统报警,可以用开关系统电源或者硬件复位来依次清除故障。一旦数控系统的存储区因电池欠佳或线路板等问题造成混乱的局面,就要对系统进行初始化清除。

4 对数控机床维修的总结

数控机床的维修人员应该在实践中去找值得研究的项目课题,结合实践所得出的结果来进行探讨,最后写出论文。在故障的排除过程中,必须要认真的分析判断,由此可见事后总结十分有必要。总结数控机床的维修过程中所需要的相关数据、文字资料等,如文件资料有不足之处,需要事后补充,以便在今后的日子中来研读和应用。维修人员应该记录好从故障的产生到解决这一过程中所出现的每一个问题,并采取有关措施,结合电路图、相关软件及参数等因素来进行。如在处理过程中发现自身知识的欠缺之处,应及时的学习补充。

5结论

虽然数控机床的型号和种类比较多,但日常的护理和维修技术都基本上一样的。数控机床的保养与维修技术随着数控机床的改进而发生变化,因此维修人员要不断的学习数控机床的最新理论知识和发放,不断的投身于实际的维修工作当中去,把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在维修中不断的探索和发现问题,在维修技术上不断的创新,及时解决数控机床出现的各种故障,减少维修费用,节约成本,使数控机床能够安全的运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何亚飞,娄斌超,钱锐,等. “数控机床故障分析与维修”课程建设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4):21-22.

[2]胡彦文,吴美玉.我国的数控机床的状况及发展研究[J].机床与液压,2005(23):34-35.

[3]张超,罗玉婷,李海洋.论数控机床的故障诊断及维修技术[J].机电新产品导报,2001(13):12-13.

保障技术论文第8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 混凝土 施工技术

针对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特点,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针对高层建筑混凝土技术特点开展技术控制与管理。运用现代建筑施工管理理论指导企业的混凝土施工管理工作,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保障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

1、关于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控制重要性的分析高层建筑混凝土工程是关系到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关键、是关系到工程建筑设计使用寿命实现的重点。在现代高层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科学运用、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管理对工程建设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应用。为了保障高层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现代高层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注重混凝土工程施工的技术控制与管理。以基础控制与管理为基础保障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质量、实现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最终目的。

2、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工作重点

2.1 以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特点为基础,完善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系。

针对高层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的重要性,现代高层建筑施工企业应将混凝土施工技术控制与管理作为管理工作的重点开展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工作。针对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的特点完善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体系,以实现科学的高层建筑工程混凝土管理。现代高层建筑施工企业应以混凝土施工技术特点为基础,针对企业管理流程、项目管理架构进行混凝土技术管理体系的完善与优化。通过这样的方式使高层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能够在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下进行施工,保障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实现高层建筑设计、施工、使用目标。

2.2 针对高层建筑混凝土工程技术特点开展技术控制与管理。现代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中,应针对高层建筑混凝土工程技术特点开展技术控制与管理。在工程中标后的技术交底过程中,有技术部门与设计单位、投资单位进行技术沟通,了解高层建筑设计、施工的技术要点。同时施工企业还应针对工程实际特点进行技术文件的分析与探讨。对于技术文件中存在疑问的地方及时与设计单位进行沟通,以此提高施工企业对设计文件、施工技术文件的了解与理解。在此基础上,高层建筑施工企业还应针对工程实际特点对技术文件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此为基础进行施工方案的设计与编制。针对高层建筑设计文件的特点、高层建筑施工特点等开展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为保障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质量奠定基础。

针对高层建筑技术要点,高层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与控制,以此保障高层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首先,高层建筑施工企业应对混凝土浇筑模板的搭建、清理进行技术控制与管理。以模板搭建的垂直线、水平线的控制为混凝土浇筑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高层建筑施工企业还应对高层建筑混凝土浇筑前的模板进行清理。以模板清理为混凝土脱模等工作奠定基础。高层建筑施工企业应在模板搭建后、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进行清理。通过模板清理工作为混凝土浇筑奠定基础。

做好上述工作后院,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还应注重混凝土浇筑管理。以设备管理工作为基础避免设备因素对混凝土浇筑质量的影响。根据相应规范要求以连续浇筑为基本原则进行高层建筑混凝土浇筑施工。对于不能连续浇筑的工程应通过伸缩缝、连接处的控制等保障混凝土的整体性,为提高高层建筑抗震性能奠定基础。浇筑过程中,应根据浇筑过程的气候情况对混凝土温度、含水量等技术参数进行控制。通过技术参数控制与管理保障混凝土浇筑质量。

作为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保障的重要因素,混凝土浇筑过程的振捣是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高层建筑施工企业应在混凝土浇筑前对技术控制要点进行分析。以振捣器的充分准备为基础,保障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在振捣器的安装中应避免振捣器对钢筋网架的影响,避免振捣器对钢筋网架的振动及振动造成的位移。通知根据预先试验科学的设置振捣时间与振捣强度。通过振捣工作的有效执行保障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

2.3 以科学的混凝土养护为重点,保障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质量。在混凝土工程建设施工中,混凝土工程施工后的养护对混凝土强度、混凝土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现代高层建筑施工企业应针对混凝土养护工作重要性强化混凝土养护工作。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中所选用的混凝土特性设计养护工作要点与管理重点。根据混凝土施工后的养护时间、养护工作要点等开展养护工作,为保障高层建筑混凝土强度、保障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质量奠定基础。在这一管理过程中,施工企业应由专人进行掩护管理,同时注重质量监控人员的检验与监督。通过混凝土养护技术的控制实现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最终目标。

3、以高层建筑所在地气候特点及混凝土施工季节特性为基础开展混凝土工程技术管理工作

在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与管理中,工程所在地的气候特点、施工季节气候因素对混凝土施工技术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以高寒地区冬季施工为例,高寒地区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中,混凝土需要根据相关技术文件进行添加剂的添加。而添加剂的应用对混凝土强度、施工过程以及养护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高层建筑施工企业必须针对混凝土添加剂的特性进行相应的技术控制与管理,以此保障混凝土强度及施工技术要求。现代高层建筑施工企业应从工程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入手,针对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开展技术控制与管理,以此实现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的最终目的。

4、结论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质量是关系到工程建设施工质量的关键。其施工技术应用与技术控制是保障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关键。现代高层建筑施工企业应将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作为工程建设施工质量控制的重点开展相应的管理工作。以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作为基础保障工程建设施工质量。随着近年来水泥混凝土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高层建筑施工企业也应针对混凝土技术特点与发展进行技术控制与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通过针对混凝土技术特点的技术控制与管理保障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