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计划与市场论文

计划与市场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6 15:59:28

计划与市场论文

计划与市场论文第1篇

关键词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配置市场机制

1市场社会主义概述

市场社会主义是西方大约一个多世纪以来倡导和探索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道路与模式的思想理论。它既不同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社会主义,也不同于以苏联为代表的计划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体制。加尔布雷恩、沃德、柏格森等学者把它的特征大致概括如下:

第一,把资源配置形式和社会制度分离开来。把计划机制、市场机制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分开来。他们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与社会制度的性质是没有关系的。

第二,主张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市场社会主义反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主张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如英国学者科亨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是因为它克服了劳动和资本的分离。在市场社会主义中,不存在一个不拥有资本的与劳动者相对立的资本家。”但他们对生产资料公有的具体形式有不同的看法,如国家所有、集体所有、全民股份制等。

第三,他们主张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这也是市场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但是在多大范围、何种程度上、何种方式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学者的主张各不相同。

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从20世纪20、30年代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20~90年代是市场社会主义初步形成的时期。该时期最著名的就是旅美波兰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提出的“兰格模式”:生产资料当实行公有制,但小型工、农业可保持私有;要求建立不完全的市场体系,既存在着消费品市场、劳动服务市场,也存在生产资料市场、资金市场;实行国家、地方、家庭参与的多重决策体系;实行双重价格定价体系,消费品和劳动力价值通过市场来定价,而生产价值由中央计划机关采取模拟市场竞争的方法来决定。该模式虽然有明显的计划特征,但标志着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

第二个阶段:从20世纪50~80年代。主要是一些东欧、苏联经济学家主张在计划经济框架内,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比如南斯拉夫经济学家组成的“市场经济学派”认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在市场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波兰经济学家布鲁斯提出了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模式。捷克的锡克在《社会主义下商品的货币关系》中分析了宏观、微观商品经济的不平衡。其中宏观的当由计划调节,微观的由市场调节。

第三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其研究中心又回到了以西方为中心,他们重新探讨了市场社会主义,目的在于弄清如何通过市场使西方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有米勒的“合作制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罗默的“证券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斯韦卡特的“经济民主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等。

2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

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繁荣和发展无疑给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提供了参考、研究的价值。

2.1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给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建设以启发、借鉴,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史料来源

首先,市场社会主义者提出的“中性机制”思想,为我国探索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提供了启示。20世纪60~70年代,加尔布雷恩、沃德、柏格森等人批驳了市场属于资本主义,而计划只属于社会主义的传统观点认为,市场和计划仅仅是“手段”或“工具”,提出“中性机制”理论。邓小平同志在探索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过程中,吸取了市场社会主义的可取成分,结合中国实际和他国经验,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样,邓小平经过长期探索,在深刻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和认真汲取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解开计划与市场复杂关系的钥匙,剔除了缠绕在计划与市场问题上的所谓社会基本制度属性,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其次,在理清计划与市场复杂关系的基础上,把市场运用到社会主义中去。市场社会主义者关于市场与社会主义的“联姻”论,为我们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了积极的思想来源。如米勒就明确指出“市场是社会主义的秘书”(即社会主义需要市场)。早在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客人的一次谈话中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就从根本上打破了统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多年的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认识,表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是能够兼容的,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

再次,市场和计划不是地位平等的发挥作用,但市场也不排除计划。两者共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起到了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是主导力量。而计划就体现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上。米勒在他的《合作制的市场社会主义》中就指出国家的作用有:制定收入标准,制定积极政策,来实现工整的分配;国家还要设立公共机构,负责提供福利等公益事项……由此可见,市场社会主义也并不盲目崇拜市场。同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必须结合起来运用,使之优势互补。但是,二者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市场机制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计划机制、宏观调控只能起到辅或指导性的调节作用,为市场机制更好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最后,市场社会主义效率与公平的观点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持有的观点。市场社会主义把市场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即要发挥市场的效率,又要追求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他们主张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主导机制,以企业为单位、利润为导向参与市场竞争,保持高效率,倡导某种形式的生产资产社会公有,关注收入分配平等。而当代中国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十分重视效率与平等的一致性,强调公平与效率必须兼顾,主张在兼顾公平与效率时,效率应优先考虑,在提高效率的前提下实现公平。

2.2国外市场社会主义的实践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经验,有利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

首先,西方学者虽然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但对于何为科学的社会主义仍缺乏认识。他们虽然认识到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公有制,但在其具体形式上仍有分歧,缺乏深度。所以他们提出的各种模式很难实行,因为他们没有找到实行的主体力量。所以只是一种现代、当代的空想主义。而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开始,就有了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科学地认识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理论上的明确性,是在吸取西方学者的积极观点、社会主义的建设经验和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其次,前苏联及东欧国家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建设的探索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务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必然要反映出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如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主体地位、按劳分配的主导方式、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等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对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进一步深化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是不可少的重要部分。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大力加强工作力度,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倡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风尚,为市场经济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3市场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

首先,两者的基本制度不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保障的。所有制问题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核心内容,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中就规定了公有制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这一基本原则,并强调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而当代国外的市场社会主义虽然也主张公有制,但总的说来,他们对国有经济都持否定态度,而且大多数模式都是重视收入平等甚于关心所有制内容。但这样一来,实现收入平等分配的社会平等是很难得到保障的。

其次,运行机制上也不相同。我国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而为达到目标,就要相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以及改革分配制度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而国外各种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在通过何种方式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有机结合起来的问题上始终没有找到有效的途径。

再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精神文明紧密联系的。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建设提供物质保证;而精神文明的发展又为物质文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计划与市场论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模板;模板化;经验积淀;知识传承;教育标准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毕业论文模板化的探索与应用范围拓展的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19-19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2月13日

一、引言

高校教育质量问题一直是教育界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该问题就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21世纪以来,高校教育质量已成为我国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经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证明教学模板化是一种持续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二、模板

模板一词应用于许多不同领域,分别给予了不同的解释。最常见的模板概念是浇筑混凝土成型用的模板。该系统由模板、支承件和紧固件组成,常用的模板有多种类型。浇混凝土成型用的模板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它能保证结构和构件的形状尺寸准确,装拆方便,可多次使用,并且施工成本低、效率高。

模板是知识、技能和经验的积淀,是知识、技能和经验传播、传承的载体。使用模板可以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要做的事情。模板是为解决实际问题,将知识、技能和经验进行总结和积淀形成的一种具有规范结构、内容与版式的文档,是个人与组织学习成果组织内转化或社会化转化的一种方式。模板化的含义有二:一是模板的设计、应用、总结、完善的循环过程;二是模板系统应用范围拓展的过程。

三、教学模板: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

将上述模板概念引用到教学中就形成了教学模板。教学模板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成功的教学经验进行优化积淀而形成的一种具有规范的结构、内容与版式合一的文字载体。教学模板的功效:一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有效方法;二是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方法;三是老教师的知识、技能与经验积淀与传承的工具,是培养年轻教师的一种有效方法;四是保证和持续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市场营销专业常用的模板有:1、毕业论文类模板,如市场开发策划书模板、商业计划书模板、营销策划书模板等;2、课程设计类模板,如市场调查报告模板、产品调查分析模板、价格调查与分析模板、分销渠道调查报告模板、广告策划书模板、营业推广策划书等模板;3、作业类模板,如门店调查与分析报告模板、营销案例分析模板、广告分析模板、价格分析模板、思考题答题模板等;4、实习类模板,如毕业实习报告模板、实习证明模板等;5、学生竞赛类模板,如创业计划书模板、营销策划书模板、职业生涯规划模板等;6、其他类模板,如学生学习情况记录册模板、试题模板、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模板等。

毕业论文模板是涉及内容最多,完成难度最大的模板。毕业论文模板在我国高校早已使用。目前普遍见到的毕业论文模板是结构型模板与版式型模板组成的二合一模板(可用于教师指定题目和学生自选题目的论文写作)。市场开发策划书模板、商业计划书模板、营销策划书模板是由结构型模板、版式型模板和内容型模板(内容要求到二级目录和具体分析与写作方法)组成的三合一模板。这样的模板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实用的市场开发策划书、商业策划书、营销策划书的结构和内容及写作技巧,还可以从技术层面有效地解决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抄袭现象、写作功底薄弱、选题过大过宽、论文格式不符合标准等问题。

“各类普通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化要求与管理。”毕业论文模板化应该是毕业论文规范化的有效方法。毕业论文模板化的优点十分明显:1、易控制选题范围;2、便于教师的指导;3、便于毕业论文的评价;4、可预防论文的抄袭;5、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6、有利于解决教师不足或教师能力不足等问题。

毕业论文模板化适应于各个专业,每个专业可以设计多个难易程度不同的模板(难易系数不同)供学生选择,毕业论文模板化的关键是模板的设计。毕业论文的适宜性、难易程度能否实现论文写作的目的,决定于毕业论文模板的设计。毕业论文模板设计的原则应该是:1、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吻合;2、具有现实的实用性与未来的发展性;3、具有知识运用的综合性;4、具有主要方法的应用性;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毕业论文模板化可以很好地实现毕业论文写作的作用与意义:“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

四、教学模板的设计

(一)教学模板的主要类型。文档模板的基本类型有三种,即结构型模板、版式型模板和内容型模板。教学模板一般是二合一或三合一模板。教学模板从内容和用途划分,可分为毕业论文类模板、课程设计类模板、作业类模板等。

教学模板还可以按照知识的广度和内容的深度两维坐标来划分。知识的广度分为课程、专业和综合。课程是指单门课程的知识;专业是指两门及两门以上的专业课程的知识;综合是专业和专业基础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综合知识。深度分为知识的学习、应用和创新。这样,教学模板就可分为九种类型。(图1)

课程学习模板是难度最低的,难度最大的模板是综合创新型模板。毕业论文一般应采用创新类模板,如营销策划书、创业计划书、商业计划书等;课程设计、综合实习、毕业实习一般应采用应用类或专业学习类或综合学习类模板;日常教学应采用课程学习或课程应用类模板。

(二)教学模板设计流程。教学模板设计的起点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用量最大的教学模板是课程学习或课程应用类模板。课程学习或应用类模板设计的流程,见图2。(图2)

1、确定专业的核心能力。专业的核心能力是一切教学模板设计的依据。每个专业都应明确本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依据社会需要和专业特点确定),以此指导整个教学过程。

2、确定课程的核心能力。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是市场开拓能力。支撑市场开拓能力的是营销策划能力和推销能力。就市场营销学而言,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是营销策划能力。

3、确定课程的核心内容。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核心内容有三:一是营销战略组合(包括市场调研、市场细分、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二是营销目标的确定;三是营销策略组合(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和促销策略)。

4、设计课程教学模板。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模板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学习类模板,如营销案例分析模板、广告分析模板、价格分析模板等;第二类是应用类模板,如市场调查报告模板、产品调查报告模板、价格调查报告模板、分销渠道调查报告模板、促销调查报告模板等;第三类是创新类模板,如营销策划书、推销策划书、广告策划书、渠道策划书、营业推广策划书等。

5、教学模板的不断完善。在使用前要进行模板的检查和修订;在使用中发现问题及时修改;使用后要进行总结和完善,以保证模板的质量水平不断完善和提高。

(三)教学模板的标准结构。标准的教学模板不仅仅是一个三合一(结构型、版式型和内容型模板的组合)的结果型模板,还应包括指导模板使用的技术路线和评价标准。技术路线可以指导学生如何使用模板,可以指导年轻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完成作业;评价标准可以提示学生使用模板的主要关注点,还可以指导年轻教师如何进行作业的评价。

(四)教学模板的系统化设计。这是从最终培养目标出发,设计一个最有利于实现培养目标的综合创新型的毕业论文模板,以毕业论文模板指导各个教学和实践环节的模板,形成一个密切关联、子母支持的模板系统。(图3)

市场营销专业可将营销策划书作为毕业论文模板。但仅用两、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一份高质量的营销策划书是很困难的。我们可以按营销策划书的内容进行分解,将分解的部分内容落实到毕业论文写作前的各个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也就是用营销策划书的内容统领毕业论文写作前的各个教学和实践环节,这样就把毕业论文的写作与事前的教学与实践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毕业论文写作前完成了市场的调研、分析与预测,毕业论文只需完成策划部分的内容即可。

五、从模板化到标准化的思考

教学模板化的过程是确定学生学习目标的过程,是保证和持续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和提高教学水平的过程,是培养年轻教师的方法和过程,是实践教学科学发展的过程,也是探讨教学标准化的内容与方法的过程。

标准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标准应以科学、技术和经脸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标准化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GB/T 2000.1-2002)。标准化的基本原理是指统一原理、简化原理、协调原理和最优化原理。标准化的明显优点是奠定基础、满足需要、保证质量、避免重复、统一协调、节约高效和快速学习。

“美国从20世纪八十年代末发起了‘标准化教育’的改革运动。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比较统一的教育标准和课程及其相匹配的教育评价系统。改革迄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学生学术课程的考试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在不影响教师和学生个性、特色发展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教学过程的适度标准化,应该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学模板化是标准化教育实现的一种有效方法。

六、结论与建议

教学模板的形成是依据社会实践的需要和培养学生能力需要的交集,教师及教学团队进行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的优化积淀;教学模板对学生的作用是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和知识转化能力的高效方法;教学模板对年轻教师的作用是知识、经验、技能和教学模式传承的载体;教学模板对学校的作用是学校教学质量的保证与持续提升的方法。

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有许多,如有制度层面和管理层面的问题,模板化能从技术层面解决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些质量问题。从毕业论文模板化到各个教学环节模板化的成功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还要进一步研究和推广教学模板化;我国可以将教学模板的质量、数量和系统性作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的观测点。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N].2004.4.8.

计划与市场论文第3篇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脉 ,有机更新 , 城市特色

Abstract: i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nature of the city model,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analysis of the square area pagoda design, the paper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rea in the context of how to carry on the following the and develop, in order to strengthen urban characteristics, to form a truly soul city.

Key words: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context, organic update, the city features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人们的精神生活及其生存环境也在悄然变化,以往大拆大建的城市建设模式也逐渐被人们意识到存在问题,不少城市的文化特征已逐步消失,各地的城市面貌也越来越趋同,“千城一面”,缺乏文化标识。一个没有文脉和历史记忆的城市是无内涵的“空心”城市。

1.文脉沿承的理论及现状

关于文脉主义的理论,最早在1971年舒玛什的《文脉主义:都市的理想和解体》中提出,其基本含义是:对于城市中已经存在的内容,无论是什么样的内容,都不要破坏,而应尽量设法使之能够融入到城市整体中去,使之成为这个城市的有机内涵之一。文脉主义观念的主要依据就是:城市是渐变的,不是突变的,城市与建筑在这种渐变的过程中相互构成。

场所理论基于诺伯格舒尔茨现象学的研究,其更加关注形式背后的“涵义”。场所理论提出“文脉”的概念,所谓城市文脉就是“城市赖以生存的与其本质密切相关的背景”,包括城市的政治、经济、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等。空间只有和一定的城市文脉相耦合,具有了高于物质层面的文化和精神的属性,才成为“场所”。

在城市文脉主义的启发下,许多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对于如何理解城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例如美国学者罗威、科勒提出了“拼贴城市”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城市的生长、发展应该由具有不同功能的部分拼贴而成,它反对现代城市规划按功能划分区域、割裂文脉和文化多元性的做法。

对城市建设来说,文脉就是人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它们相互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例如,建筑所处在城市的文化背景中,同所有艺术一样,要让人们接受它,就要先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进行创造,然后再加以具体的提炼、抽象,使其具有艺术价值。

2008年我国公布执行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提出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新建建筑物、构筑物必须符合保护规划要求。而在保护规划中,除了核心区的绝对保护外,对于周围环境的文化风貌协调则是最主要的内容。

2.城市文脉主义的实践研究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中提出,从城市设计实践来看,文脉主义的城市设计有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一种是采用古典的方法和城市尺度来改变工业化城市的景观,从而加强城市的亲和力,增加城市的历史文化含量。著名的如比利时城市列日的“霍斯-沙托区域”的改造(1978)、巴黎哈尔斯区的改造(1979)。C.N.Schulz是坚持这种思想的代表,她认为城市的建筑、规划都应该达到与城市地点(场所)的结构——文脉相吻合的目的,任何城市的文脉体系都是与城市所在地点、具体的环境分不开的。另一种方式则是使用美国通俗文化的方法,使城市的趣味性增加,最典型的是美国拉斯维加斯城市的规划设计。

在我国的城市建设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文化是城市灵魂,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在规划和建筑也愈来愈关注城市文脉的沿承,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注重文脉沿承,在广场、公共空间和各方面的建设中通过多种方式展示城市的文化。

3.结合大雁塔广场片区探析文脉沿承的设计方法

3.1西安城市文脉分析

当一座城市能够深刻的体验他的历史演绎中沉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就能够正确地认识自身并外延其独有的景观、气质、特色,也才能够建立持久的吸引力。

西安有3000多年历史,先后有十二个王朝在此建都,西安的城市文脉主要包括八水绕城、象天法地、经纬龙骨和汉唐精神。近些年来,西安市将唐兴庆宫遗址、青龙寺遗址、小雁塔等辟为城市公园;对西安城墙进行了整体维修,使其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墙、林、河三位一体的古城垣系统;对大雁塔、小雁塔、钟鼓楼等古建筑进行了维修保护;对周丰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遗址实行了整体控制性保护。

3.2大雁塔广场片区改造中对城市文脉的沿承分析

3.2.1大雁塔广场片区简介

在西安市各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更新中,其中最为成功的大雁塔广场片区的保护与更新。现已成为西安的名片和会客厅,成为外地游客必去的一个地方,也是市民休闲聚会的一个场所。

以大雁塔为中心包括北广场、南广场、东苑、西苑、南苑、步行街和商贸区等,是目前最大的唐文化休闲广场。大雁塔北广场是一个规模宏大的音乐喷泉广场东西宽218米南北长346米是目前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喷泉广场。

3.2.2大雁塔广场片区保护历程

1980一2000西安市总体规划中涉及雁塔区的规定中涉及雁塔区的规定:提出以大雁塔和曲江池为主体,利用曲江芙蓉苑遗址,开发建设既体现盛唐历史风貌,又具有现代化的、周边有服务功能的大雁塔曲江风景名胜旅游区,以充分发挥西安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西安市人民政府1993年2月批准的《西安曲江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对度假区的前期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按照规划要求和度假区开发建设的需要。

1997年2月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西安曲江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使规划更加完善、深入。

《西安市中心区分区规划》:2000年制定,规划对六号分区(雁塔区) 进一步完善和细化。

2002年《西安大雁塔周边地区城市设计》以及2003年《大唐不夜城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以上两个规划设计更进一步的对大雁塔北广场周边的城市空间、道路格局、建筑形式、生态环境作了修建性规划。

3.2.3大雁塔广场设计中文脉沿承分析

计划与市场论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长期 探索

长期以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结合,怎样结合是一个争议性的话题。改革开放30年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又伴随各种矛盾和问题。我们需要结合当前的现实背景,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矛盾、内涵、途径进行新的思考,努力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的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发展市场经济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新道路。

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的理论内涵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理论和实践上的伟大创举。历史上,否认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理论主要有两种。第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他们从否定商品经济、市场机制和私有制的角度否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能性。第二个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新旧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经济理论等。从否定社会主义和公有制的角度排除社会主义条件下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的可能性。20世纪20年代,奥地利经济学家米赛斯断言,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市场是不可能被使用的,要么是社会主义,要么是市场经济,二者必居其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破除了西方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狭隘。我国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行认识是一个长期而又波折的过程。我们曾经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水火不容的,要搞社会主义就必须实行计划经济放弃市场经济。按照这一理论,我们实习了近三十年排查市场的社会主义。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以来,我国以一种十分强烈的务实精神,努力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途径。由于传统理论根深蒂固,要改变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误解,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我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发展的探索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模式。这一提法的意义在于通过引进市场调节来打破原来单一的集中计划经济,不但让消费品成为商品,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允许生产资料进入市场,允许农民自由经营。但这一提法并没有解决价格决定包括物资分配、投资、工资管理、劳动安排和部分消费品供应等问题,许多领域中的指令性的计划仍然占垄断地位,市场调节仍然收到诸多限制。80年代中期,在政府的改革文件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提法比市场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发展了一步,它在体制意义上肯定了商品经济的地位。但是,这个提法没有明确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哪个为主,没有确定计划与市场谁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因而引起了许多争论。再者,只提商品经济而不提市场经济意味着市场经济仍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范畴而被拒绝在社会主义的门外。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的论断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普遍争议的问题。中共中央召开“十四大”,真正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经过了十多年的争议和探索,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观念上的过度。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把它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主题。

我国把市场经济放在社会主义之后,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的,第一是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多种所有制结构中;第二是在多种分配形式中,尽可能注意社会公平的问题;第三是在经济运行中,政府自觉调节和计划指导的作用要比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更大一些。但是,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这不同于国有制为主的概念。我国需要改革公有制包括国有制本身的实现形式,容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还要大力发展股份制等混合所有制形式。分配平等也不等于平均主义的分配和事物化定额分配,而是采取市场调节和行政调节相结合的办法,兼顾公平与效率。而计划发挥较大的指导作用,也不是过去那样指令性计划控制一切,而是把指令性计划转变为政策性、指导性的计划。因此,中国改革所追求的建设现代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经济运行机制上与现代市场经济相一致。

三、我国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实现了所有制多样化,形成了要素市场体系,放活了市场围观主体,产生了市场价格调节的经济机制,出现了积极创新、立足市场力量的竞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一方面我国实现了经济的迅速增长。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比如说:经济增长的不稳定。在发展方式上,城乡差距扩大,依靠环境破环而实现工业的增长。在分配方面,财富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日益显现。这些问题从本质上看是转型期体制、机制缺损造成的。针对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要求我们积极创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是第一个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在此之前并没有前例可以模仿。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在先前的历史中,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实行计划经济。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前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抛弃了社会主义制度。只有中国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既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又自始至终地坚定市场化改革的正确方向,较好地实现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不仅取得经济飞速发展的奇迹,而且形成了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计划与市场论文第5篇

【摘要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关键词】社会主义制度/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化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问题是当代世界最为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由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是当代主流经济学面临的一个崭新问题(Grosfeld,1990)。尽管现代主流经济学是一门比较成熟的关于市场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学说,但从总体上来说,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并没有一套现成的“过渡”理论或“转轨”理论用来指导经济体制国家改革的重大实践。这意味着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对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而且这个实践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和贡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呢?按照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就是整个社会的共产(共同占有和共同生产)、整个社会的自由联合劳动、商品生产和竞争的消除、阶级的消灭等等。显然,这样的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形式是不能结合的。但是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科学社会主义,即共(论文库)产主义而言的。而当代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所说的由发达资本主义脱胎的科学社会主义(共(论文库)产主义)是两种不同历史形态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正是基于当代实践的社会主义而不是科学社会主义最高形态共(论文库)产主义。就实践中的社会主义而言,我们的基本定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我国现阶段社会性质的根本定位。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三大报告做了科学的界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确切地说,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一些学者在讨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中,总是把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形态的特征同市场经济的要求联系在一起研究,如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仅仅归结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公有制形式本身不等于社会主义,较低生产力水平意义上的按劳分配实际上必然导致平均分配。这样来理解社会主义实质上降低了社会主义的标准,模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中(论文库)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所说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当代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另一种历史形态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这种基本制度本身就包含着私有制在内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多元的产权关系、包含着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存在的条件。在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多元产权主体的存在提供了市场经济生成与发展的社会环境。

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藕合有其客观依据和历史必然性。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水平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得以共同存在的一个前提。从历史上看,商品经济的生成确实是同私有制联系在一起的,但在私有制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并没有演化为以市场为中心在社会范围的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这说明市场经济的存在是以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水平为前提的,而分工越发达,单个私人资本容纳社会生产力的能力就越有限。社会分工与社会生产力这一矛盾的解决,一是通过建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度,实现生产资料占有、使用的社会化,二是通过生产要素组织方式的变革实现财产占有与运作的社会化来解决的。从社会制度的角度来看,我们选择了公有制度而西方国家则是通过选择了股份公司等企业组织形式来解决这一矛盾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没有消除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必然性,资本主义国家也没有因财产一定形式的社会化运作而使其经济体制演变为计划经济体制,因此笔者认为把市场经济区分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是不科学的。市场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手段,它直接联系的或调节的对象是生产要素或财产的组织单位——企业,而不是所有制制度。市场制度所要求的是采取什么样的生产要素或财产组织形式使企业既能适应财产社会化运作的要求,又能按照市场价格信号组织生产和经营的经济主体。历史上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法人产权独立于所有权,所有权与法人产权分离与制衡机制的创立,曾使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突破自身的局限,适应社会化生产要求,在社会范围内组织生产。社会主义国家完全可以通过对公有制财产组织方式的创新和所有制社会结构的调整,为市场经济的运行创造条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与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的相藕合,也与计划经济体制所造成的经济低效率直接相关。本来意义上的计划经济是以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前提的,全部社会生产都要有组织地进行,社会对全部劳动和资源都要有计划地配置和调节,商品也就随之自动消失了。从理论上来说,计划经济同科学社会主义意义上的共(论文库)产主义是相同的。从计划经济的现实来看,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实践中的计划经济,共同特点都是排斥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其运行机制是通过国家的统一计划和行政手段来调节,计划经济运行的基础是政治安排,而政治的本质是支配与强制,即国家对社会经济实行全面垄断和政(论文库)府的超经济强制,因而是一种“统制经济”、“命令经济”,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单纯理解为一种配置资源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是不正确的。市场经济有三个最为基本的特征:私有财产制度、自由经济制度、市场配置资源。这与计划经济的基础和本质是根本对立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借以产生和存在的制度基础是完全不同的,不能奢望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改良出市场经济。事实上无论是理论意义上的计划经济还是实践意义上的“统制经济”都是同市场经济相根本对立的。如果不是这样来理解,那么就意味着不进行彻底的产权制度改革,就可以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种模煳认识是非常有害的。作为一种经济制度,真正的计划经济只有在市场经济的历史任务完成之后才会出现,而“统制经济”实际上是超越客观实际、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制度选择。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还有着一种与市场经济本质要求相适应的世界性背景和意义。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没有国界或地域限制的,市场经济的这种属性必然要求打破国家或地域的限制,从而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和经营,跨国公司的出现正是市场经济这种本质属性的外在表现。因此,世界经济国际化、一体化的趋势,无疑使中国经济隔离于世界市场的“经济鲁宾逊”式的设计最终归于梦想。世界需要中国,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侧面,如同一枚硬币有正反面一样,问题的另一面是:中国也需要世界。然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为主体是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企业,而不是政(论文库)府。因此,我国高度集中体制下的传统的经济模式中,政(论文库)府作为一个超级的“经济托拉斯”来与国外企业发生经济利益关系和竞争,不仅是不公平的,而且必然导致经济的X非效率。因此中国建立与世界上市场经济国家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相接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便有了理论上的或概念上的依据。我们把对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置于国际大背景的坐标之中,就会看到市场经济体制也是我们在市场经济的总体氛围的条件下的现实选择。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可以说,中国加入WTO的实质是同市场经济制度接轨。

二、市场化及其标准

自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流,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市场化改革就成为中国社会的共识和价值取向。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不少学者也对改革的市场化进程和改革的绩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于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基本判断,中(论文库)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我国已经进入由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时期。这就提出了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即市场化及其判断标准问题。

笔者认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至少需要研究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如何理解市场化;二是市场化有无标准;三是市场化的研究方法问题。

市场化是一个与市场经济直接相联系的范畴。国内学者和研究机构对市场化的理解是有一些分歧的。例如,国家计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课题组认为,市场化是指资源配置方式由政(论文库)府行政配置向市场调节的转化,具体说,就是“取消或放松国家对商品生产要素供求数量及价格的管制”。而较早系统研究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学者陈宗胜教授认为,市场化进程是市场机制在一个经济中对资源配置发挥的作用持续地增大,对市场机制依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增强的演变过程。市场机制包括供求、竞争、价格、风险、利益机制等,是市场化理论含义的延伸[3]。把市场经济看做是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持续地增大的过程这个定义非常符合新古典经济学的正统规范,但是忽略了市场经济中作为市场主体的人的博弈行为和博弈过程,见物不见人。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自从19世纪末新古典主义的创始人马歇尔等分析供给与需求以来,资源配置问题就成为经济分析的主流,但新古典经济学没有分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供给和需求背后恰恰是人作为市场主体的行为,因此现代经济学把市场过程更多地理解为市场主体的博弈行为和博弈过程。另外把市场化单纯理解为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会偏离市场化的本质。已如前述,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私有财产制度、自由经济制度、市场配置资源。把市场经济理解为市场机制调节配置资源的过程,是有一定的理论假设和前提的,那就是在一个完全竞争和市场化已经完成的经济中,在私有财产和经济自由已成为既定前提的条件下,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自然就是由市场配置资源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市场经济才被称为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制度或经济形式。经济市场化就其本质来说,首先是经济主体的经济自由权利的确立、实施和得到有效保障的过程。经济自由权既包括个人的财产所有权,也包括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市场化的实质就是经济自由化。市场主体在明确的产权关系和平等互利的条件下,自主从事交易活动,交易双方不仅能够从中获得利,而且还能够创造合作剩余,这样就使原来我们认为并不增加社会财富的交易活动具有了生产性,市场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也因此凸现出来。

第二个问题,关于市场化有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问题,专家学者们也是有不同的观点。多数研究者认为市场化进程有绝对的标准。这种观点最有代表性的学者陈宗胜教授认为,要判断和评价体制改革是否达到目标,就必须对测度市场化程度的标准作出界定,尽管这是一个难以统一的复杂问题,但是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就不可能作出统一的结论。所以,他认为,应以100%作为完全的市场化的标准,以0%作为完全计划化的标准。其理由是由于各个市场经济国家中政(论文库)府干预经济的程度是不同的,而且同一个国家对不同领域的干预、在不同时期的干预都不完全一致,所以,如果不是以100%来界定完全的市场化(尽管还没有一个国家的市场化程度达到100%),而以某一个市场发达国家的市场化程度作为对比的基础或参照系,那么,不同国家的比较就失去统一的标准,同一个国家的不同领域或不同时期的比较也会发生困难。当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市场化没有绝对的标准,只有相对意义[8]。持这种观点的专家学者认为,计算或测度市场化程度的绝对值不是一个科学的方法,也不能从绝对值的意义上去理解市场化程度。说一个国家的市场化达到一个百分数,会给人一个错觉,好像世界上存在一个100%市场化的国家,而这样的国家并不存在;即使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市场调控的手段、方式、程度等方面也不完全可比;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化的内涵也相应改变,所以,不存在一个静态不变的市场经济标准。因此,对市场化进程的绝对评价是无意义的,而只能进行不同地区之间进程快慢的相对比较,即以名次之类的顺序尺度进行衡量。

笔者认为,市场化不仅在性质上是可以定性的,市场化的过程在本质上可以看做是经济自由化的过程,而且在标准上也是可以界定的。也就是说市场化的含义是双重的,既包含过程,也是指一定的标准,严格来说它是指市场经济发育的一定程度而言的。从过程的角度来看,假设一个国家的市场化水平是从5%向10%过渡,我们就不能认为这个国家或地区是市场化了。这就意味着市场化不能单纯是指过程而言的。其次对于标准来说,它是从静态的角度对市场化的程度的一个限定,即规定了市场化的最低标准,比如说5%就不能说是市场化了。至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经济交易越来越突破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范围而在全球范围组织经济活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以及对不同地区之间的市场化程度只能进行相对比较等观点,并不能说明市场化本身是不能测定的,而只是说明市场化的测度的研究方法问题。

关于市场化程度的判断标准,一般认为,市场化程度在15%以下可称为非市场经济或坟墓经济,市场化程度在80%以上可称为成熟或标准的市场经济,市场化程度在60%—70%之间可称为准市场经济,市场化程度在40%—50%可称为转轨中经济,市场化程度在50%—60%左右可称之为接近准市场经济或转轨中经济。国内学者对我国目前市场化程度的判断尚有一些不同的判断,主要是有高、中、低三种估计,高位估计是65%,中位估计是55%—60%,低位估计是60%[7]。正是基于我国市场化程度已经基本达到或已经接近60%的判断,中(论文库)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我们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新世纪5—10年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时期。我认为关于我国市场化程度的判断基本上是比较准确的,国外的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也可以说明这一点,据世界遗产基金会与《华尔街日报》利用50多个经济指标对世界150个国家的经济自由化程度的评价结果,中国市场化程度大致相当于美国的50%,考虑到可存在的人为的偏差,中国经济市场化的程度估计至多达到美国的60%—65%,处于这样的水平,我们可以认为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对于十五期间,要在5—10年中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却有相当的难度。从西方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英国、美国和日本来看,英国大体上用了250年使英国成为标准的市场经济国家;美国用了100年左右的时间成为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我国封建制度几千年,计划经济30年,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一场深刻的长期的社会革命,对此,我们还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如生产要素市场化问题、市民社会的建构问题等等,对此我们应当有科学的判断和充分的思想准备。

市场化程度的研究和判断,需要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国内学者提出的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主要有:江晓薇、宋红旭[5]提出的测算指标是:(1)企业自主度:包括企业的14项自,即生产经营权、产品劳务定价权、产品销售权、物资采购权、进口权、投资决策权、税后利润分配权、资产处置权、联营兼并权、劳动用工权、人事管理权、工资资金分配权、内部机构设置权、拒绝摊派权;(2)市场国内开放度:包括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物资流通、商业流通、价格调节、投资管理;(3)市场对外开放度:包括进口依存序、非关税壁垒,直接投资实际额;(4)宏观调控度:包括税收负担、政(论文库)府补贴、贸易管理、社会消费、信贷管理;国家计委课题组[6]是从商品市场(包括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的市场化和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和资金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入手进行测算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实际上就是国家已经放开、主要由市场进行调节量的那一部分占全部市场的比重。顾海兵[7]则是从要素市场化方面进行研究。他提出的测度指标包括:(1)劳动力市场化,包括农村劳动力市场、城镇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的户口管理体制及城镇、城乡的户口封闭体制;(2)资金市场化,包括资金市场的主体结构、资金结构、利率结构;(3)生产市场化,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产三产业;(4)价格市场化,包括重要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和公用事业价格、房地产价格、医疗价格。陈宗胜[3]认为,对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的测度,最好按经济体制自身的构成,即企业、政(论文库)府、市场三方面展开分析。徐明华[8]则从8个方面进行了测算,这8个方面包括:(1)所有制结构:包括工业总产值中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非公有制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等5项具体指标;(2)政(论文库)府职能转变和政(论文库)府效率:包括GDP与政(论文库)府消费之比、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等6项具体指标;(3)投资的市场化:包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公有经济投资的比重、基建投资中非国家预算内资金的比重等3项指标;(4)商品市场发育:包括出口总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商品销售额与工农业产值之比等3项指标;(5)要素市场发育:包括合同制职工占全部职工的比重、每万人职业介绍机构数等5项指标;(6)对外开放:包括外贸依存度和人均实际利用外资2项指标;(7)经济活动频度:包括每万人商业网点数、每万人工业企业单位数等3项指标;(8)人的观念:包括每万人个体户数、每万人私营企业投资者数等4项指标。笔者认为,运用不同的指标体系来探索研究市场化的程度判断本身就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实上每个指标体系都不能做到完全真实地反映市场化的程度,重要的也不是运用不同指标体系判断市场化程度的差异,而是对市场化进程的基本趋势的把握。就研究方法而言,笔者认为应当结合借鉴美国遗产基金会的研究方法,该基金会的经济学家首先把经济自由化定义为“对于政(论文库)府在生产、分配、消费等方面管束的消除”。他们对经济自由化指数的测量也是针对政(论文库)府对于经济所施加的束缚程度进行考察,因此这种考察的具体对象主要是政(论文库)府的相关政策。这种考察是对影响经济自由化的“投入”方而不是“产出”方进行考察;该机构共设置50项变量或指标,采用分值测度的方法进行“打分”和评估。这种方法的实质是考察制度因素对经济自由化的影响及影响程度。当然影响一个和地区的市场化程度的差异还有人口素质、技术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可以考虑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盛洪.市场化的条件、限度和形式[J].经济研究,1992,(11)。

[2]张灿,谢思全,董利.中国劳动力市场化进程测度[J].经济改革与发展,1998,(5)。

[3]陈宗胜,等.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陈文通.如何正确理解以公有制为主体[N].北京日报,2002-04-19。

[5]江晓薇,宋红旭.中国市场经济度的探索[J].管理世界,1995,(6)。

[6]国家计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课题组.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判断[J].宏观经济管理,1996,(2)。

[7]顾海兵.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最新估计与预测[J].管理世界,1997,(2)。

[8]徐明华.经济市场化进程:方法讨论与若干地区比较研究[J].中(论文库)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99,(5)。

[9]盛洪.关于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过渡过程的研究[J].经济研究,1996,(1)。

计划与市场论文第6篇

一、为什么我国长时期中认为社会主义不能完全实行市场经济这个问题既有理论背景,也有历史背景,还有现实背景。所谓理论背景,就是:

(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乃至社会主义运动的长时期中都曾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商品经济将会消亡。后来,社会主义实践逐步突破了这种认识,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认识到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性。但是,关于市场经济的问题,从概念到理论,中外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以前,有些国家直至改革前期,都没有展开讨论过。苏联即使在肯定和发展了商品经济后,也没有提出市场经济问题。这大概与列宁的一个论断有关。列宁在1906年的《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明确提出:“只要还存在着市场经济,……世界上任何法律都无法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列宁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看作是两种对立的制度。他说:“只有建立起大规模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将生产资料转归劳动者阶级所有,“才能消灭一切剥削”。

(二)在市场经济问题上,西方国家的主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在长时期中认识上是一致的。即都把市场经济与私有制相联系,乃至与资本主义相联系。早在二十和三十年代进行的经济大论战中,西方经济学家就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1922年,维也纳大学教授米塞斯,认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度下,不可能存在真正的市场和合理的经济计算,也不可能有有效率的资源配置。他认为,市场和价格的形成功能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分不开,而“市场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核心,是资本主义的本质。”他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都看作是社会制度,最后的结论是“二者必居其一,要么是社会主义,要么是市场经济。”①就是说,要社会主义就不可能有市场经济;要市场经济,就得放弃社会主义。西方的重要经济学著作和有关文献,乃至新闻媒体和政要言论,一直把市场经济与私有制、与资本主义相联系。如日本所著我国出版的《现代日本经济事典》中所提出的市场经济制度的三个基本原则的第一条,就是“私有财产制度”,并强调说“私有财产制度是市场经济制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制度。”①在西方具有权威性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资本主义”一条开宗明义地讲,资本主义“亦即自由市场经济”。在西方著作中,也有将市场经济看作是运行方式或组织方式的,即完全由供求关系或市场机制调节经济。但从其多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例证来看,也一般是以私有制或资本主义为既定前提的。

(三)从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一方面来看,在长时期中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完全由市场机制或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导致生产无政府状态和周期性经济危机。社会主义经济应由计划来调节,而计划是以社会需求为根据的。恩格斯讲: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就让位于按照社会总体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的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②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认为,自觉的计划调节比自发的市场调节可以更合理地利用和配置资源,有效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比例关系。后来的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以此作为指导思想的。所谓历史背景是: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始终离不开市场机制。离开市场就不会有资本主义。直到二次大战前的四、五百年中,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实行没有国家经济计划的市场经济。二战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才开始实行经济计划,以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而苏联和随后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实行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确曾显示过它的优越性。在二战前几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走过了其他经济发达国家在一百年内才走完的工业发展道路。特别在1929一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大危机期间,苏联经济勃蓬发展,形成显明的对比。在二战中遭受严重损失和破坏的苏联,迅速恢复和发展了经济,并成为可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期阶段,计划经济也曾起过重大作用。应该历史地看待和分析这个问题。历史事实是,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了几百年的市场经济,而社会主义国家则在长时间中实行计划经济。即使我国后来肯定实行商品经济,也强调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统一。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被看作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改革理论的重大突破。但依然强调计划经济。而且专门写了一段讲计划经济优越性的话:“社会主义社会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使生产符合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目的,这是社会主义经济优越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标志之一。”由此可见,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相联系,把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相联系,不仅有东西方统一的理论认识上的原因,也还有长期历史事实的原因。在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相对立的理论,正是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历史事实的反映。

所谓现实背景是:

(一)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以来,西方国家试图通过鼓励和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政治多元化),达到自己和平演变的目的。例如,1988年8月n日的《华尔街日报》在题为《战略转变:美国重新确定安全政策》文章中,提出“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正在衰败”。在此形势下,美国“新的安全政策……的目的是促进积极的变化,诸如在第三世界甚至在东方集团内扩展民主概念和市场经济”。西方国家援助、进行经济合作的条件,就首先包括实行市场经济和多党政治。根据1989年法新社巴黎7月16日电,美国总统在七国首脑会议结束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讲:尽管戈尔巴乔夫表示准备进行经济合作,参加发达工业化国家的首脑会议,但美国“考虑这种意见之前,苏联应发生‘许多事’,特别是向市场经济变化。”据国外媒体报道:1990年6月27日,美国总统在同记者谈话时说,只有在莫斯科作出转向市场经济的“彻底的改革努力之后”才能向苏联提数十亿美元。并说,在苏联经济变成市场经济之前,美国只向它提供技术援助。当戈尔巴乔夫肯定“向市场经济过渡是毋庸置疑的”并付诸实施之后,1990年7月,西德总理科尔说:“西德政府已答应为苏联向市场经济过渡提供31亿美元的贷款。”根据1990年5月2日路透社布鲁塞尔电,欧共体执委会公布一项计划,允许最富有的国家帮助东欧5国转向市场经济。“24国集团的主张是向需要援助的国家提供紧急食品援助,并帮助它们建立和实行市场经济。”西方国家之所以援助原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是因为它们把市场经济与私有化联系在一起。世界银行在考察了苏联、东欧各国从中央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改革后,同样认为,转向市场经济,实践中要求私有化。但它主张“在改革顺序上,大规模私有化不会放在前面。但是,为了解决延误私有化的风险,就需要尽早在法律上作出承诺……即保证在适当时机实行私有制。”①正因为我党中央认识到西方国家鼓励社会主义国家废弃计划经济、完全实行市场经济的图谋所在,因而,1987年3月美国国务卿舒尔茨来华向我中央提出的废除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的建议被断然拒绝。外电公开报道了这一事实,并引证了李先念主席的讲话。李先念的讲话发表在1987年3月4日的《人民日报》等媒体上。他说:“外国有人希望我们完全放弃计划经济,只搞市场经济,搞资本主义,全盘西化,这种想法是要落空的。”

(二)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时,在领导层有过激烈的争论。而向市场经济转变中,实际上放弃了社会主义,转向私有化和资本主义。1991年8月,俄共第一书记波洛兹科夫因反对实行市场经济而辞职。在俄共中央全会上,他批评苏共领导人:“真正的反对派是那些把国家推向失控的市场经济、使私有制占主导地位的人。他们通过自己的愚蠢活动,把国家引向毁灭。”又如,根据《新德意志报》1989年5月9日报道,民主德国中央政治局委员哈格在战胜法西斯44周年纪念会上,批评了“那些不是为了加强社会主义,而是为了消灭社会主义的势力也插手改革。”“绝不允许……让所谓的‘社会市场经济’代替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让资本主义谋取利润的剥削制度代替社会主义。”当时的苏共中央书记利加乔夫是极力反对实行市场经济的人。早在1988年8月5日,他就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发表谈话时说:“不能绝对按市场经济规律来发展经济”,“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摹仿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西方市场经桥对于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来说,原则上是不能接受的”。②他在同年6月还讲过:“让我们的经济转人西方市场经济的轨道,社会主义就一无所有了。”在改革过程中的国家,无论是反对市场经济或是主张市场经济的,都把市场经济与私有化相联系。而没有像我国那样,提出和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因为这样,国家按照西方的要求和设计,将经济市场化同政治多元化、经济私有化、国家非社会主义化结合在一起,导致社会主义的全面蜕变和最终解体。

二、中国认识和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

有些关于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全书”、典籍之类的著作,完全避开了我国从理论上认识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只是复述一遍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述以及党的十四大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其实,单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看,就经历了多种不同的认识与提法。而且,从总体上说,直到1991年以前,多数主要领导人的讲话和中央有关文件,是否定我国完全(全面)实行市场经济的。正如我们没有也不应隐晦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否定社会主义会存在商品经济、隐晦列宁直到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政权初期还认为社会主义要消灭商品货币关系一样,也不应隐晦我国在探寻新的经济体制目标模式中曾经历过对市场经济从总体上由否定到半肯定,到完全肯定的过程。这不仅是因为进行隐晦、回避历史真实,不是实事求是,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如实地把握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思想。理论界和新闻媒体很容易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邓小平同志从1979年n月起就一再提出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而直到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后,才在十四大报告中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为什么中央有关文件和多位重要领导人讲话一再从总体上否定实行或完全实行市场经济呢?有的论著中说,小平同志的关于市场经济讲话没有引起应有的注意。有的说,小平同志以他伟大政治家的胸怀,当自己的思想认识别人还跟不上来的时候,他可以等待。显然,这种解释没有说服力。小平同志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的核心,具有崇高的威望,他的重要理论观点特别是有关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别人会不注意和重视?难道中央有关重要文件和主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能不征求小平同志的意见,甚至会公开发表与小平同志相对立的观点?回顾1991年以前,之所以存在否定社会主义从总体上实行或完全实行市场经济的理论观点,与对市场经济内涵的传统理解和界定有关。综合起来存在三种界定:

(一)市场经济是完全由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即由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经济,不涉及私有制和资本主义问题。1979年2月,李先念在一次会上说:“我同陈云同志谈,他同意,在计划经济前提下,搞点市场经济作补充,不是小补充,而是大补充。”①接着在同年3月8日,陈云写的《计划与市场问题提纲》中,将市场经济改提市场调节。他指出传统计划经济的弊端是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而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实行市场调节这一条。陈云对“市场调节”的内涵作了这样的界定:“所谓市场调节,就是按价值规律调节,在经济生活的某些方面可以用‘无政府’、‘盲目’生产的办法来加以调节”。在另一处解释“市场调节部分”,就是指“不作计划,只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进行生产,即带有盲目性调节的部分”。陈云当时讲的市场经济和市场调节,是指公有制范围内从属的部分,而计划经济是主要部分。这是后来曾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理论来源,也是市场取向改革的起步。值得重视的两点是,第一,陈云讲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或市场调节,指的是计划经济以外的完全由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具有所谓“无政府”、“盲目”性的部分。这个涵义上的市场调节同市场经济是相同的。因此,后来讲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实际上也就是市场经济为辅。这是局部范围内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部分。第二,这里讲的市场经济,已经摆脱了与私有制或资本主义的联系。因为指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内部计划经济外的市场经济(市场调节)部分。当时,非公有制经济还没有怎么发展起来。.待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起来后,它本身就是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这样,市场经济的范围就扩大了。一部分是公有制内部的市场经济,另一部分是私有制的市场经济。由于还存在着对市场经济的与私有制或资本主义相联系的理解,所以,陈云和李先念等在公开发表讲话或文章时,尽量避免用市场经济一词,而改用“市场调节”一词。由于把市场经济或市场调节只理解为完全由市场自发调节、盲目生产的经济,所以必然会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可能在全部国民经济范围都实行市场经济。认为可从部分实行市场经济、但不能完全实行市场经济的思想已经可以从这里看出来了。1979年4月5日,李先念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正式提出:“在我们的整个国民经济中,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这一体制模式,曾在多年中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统一的指导思想。198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言而喻,会经过邓小平等领导人的事先审读。其中讲:我们所要建立的“这样一种管理体制,既不同于过去我们那种统得过死的体制,更不同于资本主义那样的市场经济”。所谓资本主义那样的市场经济,不仅是指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联系的市场经济,而且是指在全社会范围实行的完全由市场自发调节的市场经济。1984年9月9日当时国务院总理写给邓小平等几位中央领导人的信《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中三个问题的意见》,获得邓小平等的一致同意并公开发表。其中强调地讲:“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不是市场经济。”①这封信的观点,是为同年10月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供理论准备的。而《决定》中说:“第一,就总体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而不是那种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对《决定》的这段话,需要把握两点:(一)这并不是简单肯定计划经济、否定市场经济。而是“就总体”上说的。整体上不实行市场经济,但局部可以实行。(二)这里所讲的市场经济,与私有制和资本主义无关,只是从“完全由市场调节”的角度着眼的。这种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结合,只能是“板块结合”,而不可能有机结合。但它又是必要的。《决定》继续讲:“第二,完全由市场调节的生产和交换,主要是部分农副产品、日用小商品和修理服务行业的劳务活动,它们在国民经济中起辅助的但不可缺少的作用。”这就把起辅助部分的市场经济或市场调节的范围具体规定出来了。有人在多处刊发的关于市场经济问题的资料性述评中,无理指责中央主要负责同志在国庆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说什么“1989年‘6•4’风波以后,由于有的领导人明确讲过:中国不实行市场经济,因而开始出现了批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热潮”①。这位负责同志讲话是:要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是小平同志的提法。接着又说:“如果一味削弱乃至全盘否定计划经济,企图完全实行市场经济,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必将导致经济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的混乱”。这段话的本意并非完全否定市场经济,而是说不能“完全实行”即全面实行。因为既然邓小平同志在以后强调“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当然不能“全盘否定计划经济”、只单一地实行市场经济。这个讲话的精神,并未离开邓小平同志当时的有关理论观点。即既要实行计划经济,也要有市场经济。而且,这种理论思想,在以前就一再提出。可见,那位批评者是胡乱指责的。

(二)把市场经济与私有制联系在一起。特别是针对国内外认为我们搞改革就是搞私有制的市场经济时,就断然否定这种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例如,同志在1989年2月1日在国家体改委讲话时说:“国内外有一种议论,……因为要改革,就要搞市场经济,搞市场经济就要搞私有制,否则中国的改革就没有出路。这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否定。”②又如,他在同年10月与尼克松谈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问题时讲:“西方某些人认为,中国的改革就是搞市场经济,把公有制逐步变成私有制。这不准确,是误解了中国的经济政策。中国既不搞完全的计划经济,也不搞完全的市场经济。”③既否定搞私有制的市场经济,又肯定在公有制经济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1990年1月初,再次讲到改革与市场经济问题。他说,“有一件事情要说:就是中国的改革意味着什么?现在世界上有一些经济学家,他们这样看:中国的改革如果走到市场经济,那就是改革前进了,如果不是搞市场经济,那就是后退了。这是一种误解。中国不能完全实行市场经济,因为完全是市场经济,在中国必然造成经济上的混乱。但也不能像过去一样,完全实行计划经济。”④外国一些经济学家要中国实行的市场经济,是私有制的市场经济。中国已经发展起来的私有制经济是市场经济,但不能全面或完全实行这种私有制市场经济。当时认为,中国实行的只是一部分私有制市场经济,一部分公有制中不作计划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1990年印发全国供全党和全国干部学习的《关于社会主义若干问题学习纲要》中,对市场经济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所谓市场经济,就是以私有制为基础,一切经济活动经过市场,由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的经济”。并把究竟是“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还是实行完全的市场经济”,作为两种对立的改革观的表现。这个关于市场经济的定义,不能包括公有制内部完全由市场调节的那部分市场经济,因而不够全面。

(三)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联系起来。针对外国有人建议我国完全实行西方式市场经济,如前所述,李先念公开发表讲话,说外国有人希望我们完全放弃计划经济,只搞市场经济,搞资本主义,全盘西化,这种想法是要落空的。外电报道说,我国中央拒绝了舒尔茨的建议。198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讲,我们不实行“资本主义那样的市场经济”。中央一贯否定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否定完全实行市场经济即否定计划经济的单一的市场经济。所以在长时期中,直至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以前,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只要实行计划经济,就不可能全面或完全实行市场经济。邓小平南方讲话以后,不再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特点,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容。他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从此,一个传统的观点被扭转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才在中国全面推行起来。

三、进一步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市场经济思想我认为,应弄清这样三个问题:

(一)邓小平在改革以来的前一时期中,是赞同中央的计划经济为主、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的指导思想的。

(二)邓小平的市场经济思想也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因此,需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理解与把握。

(三)邓小平对市场经济区分为两种,一种是与资本主义经济相结合的市场经济,即非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另一种是与社会主义经济相结合的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于第一点。在邓小平主持起草、1981年6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写上了“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这一改革的指导思想,同样写人了198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之中,写人1982年通过的我国宪法之中。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并强调正确贯彻这一原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这一“为主”、“为辅”的原则,在十二大以后的包括1984年的历届((政府工作报告》中都继续强调。这些重要文献都是在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的领导和指导下完成的。现在,经常被引用来作为邓小平最早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谈话,即1979年n月26日会见外宾时的谈话,其实也是在计划经济为主、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的总框架中阐述市场经济问题的。邓小平讲:“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以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这里同样强调“计划经济为主”。而且当时指的是指令性计划经济为主。在占主体地位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中,是难以搞现在所实行的这样的市场经济的。谈话中讲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实际上指的是发挥辅助作用的市场调节。我们在前面讲过,不作计划、由市场自发调节的那部分经济,就是起“辅助”作用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内部的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而邓小平与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和中央有关文件中的认识是一致的。还有一个佐证: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1月的讲话《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有一个提法即“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在1983年出版《邓小平文选》(1975一1982年)时,修改为“在计划经济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显然是为了与中央的统一提法相衔接。

1994年出版《邓小平文选》第2卷时,又将这句话改了回来。关于第二点。邓小平同志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问题的思想,也是有发展过程的。先是赞同“计划经济为主”、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的提法。1987年2月,邓小平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讲:“我们以前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循此指导,同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报告中,不再提计划经济为主及其优越性。再者,在长时期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认识,一直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和制度性内容。1978年10月n日,邓小平在《工人阶级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优异贡献》一文中,曾批评扶持的“一批坏人”,“反对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反对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同样把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邓小平对在他指导下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表示非常满意、完全肯定。而《决定》中依然将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属性被强调,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标志之一。”1990年至1992年,邓小平突破传统认识,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是手段”。特别1992年南方讲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不再提“计划经济为主”,不再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这就为扩大市场经济的范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理论和思想认识的基础。随着“计划经济为主”的提法被放弃,市场经济(或市场调节)为辅的认识自然也会改变。

计划与市场论文第7篇

摘要 所谓产品定位,是指公司为建立一种适合消费者心目定地位的产品,所采取的产品策略企划及营销组合之活动。然而,定位并不是指产品本身,而是指产品在潜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印象,亦即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本文从市场定位的角度对兰州策划与设计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试图通过对兰州的策划与设计行业进行科学定位的前提下,找到其发展过程中的阻碍以及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策略。

关键词 策划与设计 市场定位 行业发展 发展战略

一、市场定位理论概述

“定位”(positioning)概念是由定位理论的创建人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在美国营销杂志《广告时代》和《工业营销》上发表的一系列有关定位的文章中首次提出的。他们认为面对当今一个传播过度和产品越来越同质化的时代,要赢得消费者,有必要使自己的产品独树一帜,在消费者心中形成独特的地位。

产品定位可能利用产品品牌、价格与宣传上的改变,但这些都是外表的改变,其目的乃在于该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之有价值的地位。公司对所从事营销活动的各细分市场,都必须为其发展一套产品定位策略。下文将从市场定位的角度对兰州策划与设计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试图找到其发展过程中的阻碍以及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策略。

二、对兰州设计与策划行业发展现状的定位

以下是笔者通过对兰州现有设计策划公司运行状况的调研得到如下结论:

(一)市场地位情况

兰州现有设计策划公司大概有2000多家,这些公司各有特色,但主要存在以下一些情况。

首先,这些公司的淘汰速度很快。主要原因是没有自己固定的客户群,其设计的作品抓不住客户。在设计水平上,兰州与西安及东部有一定差距,其原因跟兰州企业宣传意识较弱,对设计需求层次低有一定的关系;但同时,其设计水平的差异也跟设计人员本身的技术水平有一定关系的。

因此我们将兰州的策划与设计行业定位为一个发展中的行业,它有着较强的生命力但和其他城市相比缺乏竞争力,但是其发展成都是有限的。

其缺乏竞争力主要有以下原因:

①兰州策划与设计行业的融资渠道较窄,它们通常是由一人出资或者是多人联合出资创办,它们的资金较少,也很难通过其他渠道进行融资。它们起步阶段人员较少,往往一人身兼数职,缺乏科学化的分工和管理。

②宣传的渠道较窄,主要是以“口口相传”模式为主,这类模式大约占到全年营业额的43%,由于公司人员缺乏,每个人员的工作较为繁重,也常年疏于公司网站的管理,通过网络宣传的力度较小。

③经营者对自身没有一个较为客观的市场定位,为取得较高的利润盲目接受任何找上门来的业务,其设计出的作品不尽如人意导致客户的流失。

(二)行业在营销中的利润

兰州策划与设计行业的利润普遍较低,主要有以下原因:

①经营者多为创业的大学生为主,他们中的大多数缺乏社会经验和沟通的技巧,自身业务拓展能力差,导致留不住客户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其营业利润。

②由于经营者缺乏一些科学的市场营销和自我营销的经验,部分公司花了过多的宣传费却没有达到预计的效果,过高的宣传费摊薄了利润,加重了其运营成本。

③ 兰州的很多企业客户市场宣传的意识不够,对广告的收入预期低,进而在广告上的投入相对较少。

(三)产品在竞争策略中的优势

①兰州的策划与设计公司大都比较年轻且规模较小,其拥有较强的生命力,其经营者大多数都是创业的大学生,他们思维灵活,有创新思维和扎实的设计的基本功。

②公司的规模较小,其并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员与客户进行沟通并对沟通反馈到设计人员,通常是设计人员直接与客户沟通,了解客户的想法。这样每个员工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这对于一个成长的公司来说,也是比较重要的。

三、对于兰州设计与策划行业发展的一些建议

①对兰州设计与策划行业的市场定位以及分析,我们可以此行业面临着挑战的同时也同样面临着很多的机遇,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笔者给出以下的建议,仅供参考。

②结合公司以及市场的实际进行合理的定位,针对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改变适时的调整其发展战略;

③实行差别化服务和差别化的定价,这里的差别不止指根据客户的需要设计出不同质量的作品以及对不同质量的作品进行差别化的定价,它也指一种设计上的创新,使自己的作品较同行的作品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有自己的特点,它更指一种服务上,营销上的创新。

④采用目标消费者差异化的策略,即企业从该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当中选择一个特定的细分人群进行服务。通过细分市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正所谓术业有专攻,也对自己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分工,了解自己的客户以及客户的企业文化,这样才能在激烈是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基金项目:西北民族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 项目编号:201210742067

参考文献:

[1]吴金明,赵俊.城市品牌定位的理论基础与模型构建.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8.

[2]马瑞华.中国城市品牌发展模式比较.商业经济研究.2006(11).

[3]杜伟锦,章斌,张凤霞.市场营销策略的比较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4(3).

[4]汪珍英.电子商务下的市场营销策略.时代经贸.2008(1).

[5]李飞,刘茜.市场定位战略的综合模型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4(5).

[6]罗纪宁.市场细分研究综述:回顾与展望.山东大学学报.2003(6).

计划与市场论文第8篇

关键词: 城市规划;复杂性思维;综合融贯方法;以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4-0248-02

0 引言

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经过60年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战略目标的基本保障,支撑了国内城镇化有序发展和城乡和谐统一。然而从整体专业教育水平来看,尚处在起步阶段,高等专科教育的办学水平与本科院校尚有差距,人才培养模式与岗位要求脱节;专业教育整体投入不足等,尤其是城市规划体系正在形成阶段,相关的市场机制有待建设,城市规划教育严重滞后于时展要求。

这也反映出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知识构架等有待改进。因此,我们现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的知识维度、能力维度、实践维度等方面均需调整,以培养适应目前新经济形势下的人才需求。现阶段,高校的教育职能也在随着学生特点及市场需求的变动而逐步调整,大多数专业院校所传授的专业理论以及学科知识的更新速度远不及职业需求,因此大部分专业院校仅仅以“初始教育”的身份而存在,正所谓是“终生学习”的开始。基于当前的教育形势,学校的理论教学似乎不再占据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主观意志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结合教学实践,希望在传统教学中重点强化如下方面:

1 加强复杂辩证思维的教育与训练

当前的城市规划专业涉及领域越来越广,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从而越来越区别于传统工程设计。以前我们在专业教育中较注重形象思维的培养,实际上城市规划专业除了形象思维,面对的往往是复杂的巨系统,要想在错综复杂、千头万绪的矛盾与关系中解决问题,取得平衡与和谐,需要设计人员具备哲学的思辨能力,具备复杂性思维观。像整体性、非线性、系统性、开发动态等的思维方式,不同于以往局部、线性、封闭的思维方式。举例来说,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必须立足于整体,把握全局,辩证地取舍。在解决问题、剖析现状等方面是“非线性”的,表现为复杂性、多值性、不可逆性、非加和性等;在认识目标和价值取向上表现为知识的“相对确定性、统计性和有主体干预的客观性等”。在认识过程上表现为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螺旋上升特点。从中可以看出,加强哲学授课,尤其是复杂性思维方面授课很有必要。

2 加强知识综合融贯方法的探索

2.1 关注课程的关联性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学科分化越来越细,使得学校的课程设置也越来越细,这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但也割裂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很多时候学的很多基础知识,在设计与解决问题时不会灵活、融贯地使用。因此,如何加强规划设计各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使其更好地为设计课程服务值得探讨。

为此,在课程设置上,在相关或一类基础课程的上面可再设置一个将这些课程综合、概括的课程。这等于提前为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了“预防针”,学生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习效果事半功倍。也可以不以一门课程单列,而是在课程前设置一定学时,来解决这一问题。

2.2 增加过渡性的设计与专题研究

学生规划方案构思与表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要广泛涉猎城市规划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又不能局限于其中而生搬硬套。如何将规范知识转化为规划设计动力,如何将他人的规划构思消化吸收并加以借鉴与运用,这是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重点。

在课程安排上要先易后难,在现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加强过渡性环节,像从单体设计到建筑群体设计的过渡,从规范、工程技术到空间形态的过渡,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题目。譬如,在建筑单体设计与居住小区设计、城市设计之间,可设置场地设计、建筑群平面组合方式、日照与布局分析、停车规划设计等专题设计,让学生对常规的布局模式及其优缺点有一个全面掌握,并以图纸的形式表达出来。

2.3 强化开放式、参与式的教学

城市规划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体系应该是启发性、开放式的,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方法应该是分析式、讨论式的。

规划设计重在实践过程,而非最终所形成的方案的优劣。实践证明,规划设计的实践过程更适合开放式教学模式。设计专业课程时,需要教师手把手的传授实践技能和工作方法,并且重点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即体现教学过程的互动性。这种互动性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更快地融入教学氛围,更加深入地了解城市规划设计课程的理念和精髓,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

3 “以生为本”人才培养模式探寻

“以生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利益诉求,突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对城市规划专业而言,其专业教育特点本身就要求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以生为本”。立足实际,改革目前专业教育单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志趣,确定不同的培养模式,是“以生为本”的专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当前形势下“以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服务方向区域化。即要坚持以地方或区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的服务方向,特别是要根据地方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的特征和特殊的文化资源筹划学科建设。这是一所地方专科院校从地方筹措办学资源,发挥实际作用的社会实践基础。②人才培养市场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导向,各高校人才培养的类型、知识与能力结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市场因素的主导,因此只有立足于就业市场的分析、坚持以市场作为人才培养的风向标才能提高人才的适应性和社会竞争力。③培养方式系统化。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以生为本”的人才培养以职业能力和素质教育为主线,确定教学内容和相应的课程体系。采用理论与实践交互的方式开展专业教学,既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锻炼实践技能。④专业发展特色化。“以生为本”的人才培养要求集中有限资源,针对地方的用人需求,在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等方面寻求创新,打造特色品牌。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发展的内涵和目标在不断变化,不断创新,这就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创新不息。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规划专业才会朝气蓬勃,充满生命力,我们的城市生活环境才会更宜居。

参考文献:

[1]陈秉钊.城市规划专业教育面临的历史使命[J].城市规划汇刊,2004,5:25-28.

[2]赵民,林华.我国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及其制度化环境建设[J].城市规划汇刊,2001,6:48-51.

[3]赵万民,李和平,李泽新.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探索[J].规划师,2003,5:71-73.

[4]崔英伟.城市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D].硕士论文,2005,6:37-38.

[5]吕静.城市规划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D].高等建筑教育,2005,6: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