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玉文化论文

玉文化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6 15:59:09

玉文化论文

玉文化论文第1篇

关键词:独山玉博物馆 藏品档案 档案价值

南阳师范学院利用黄山遗址实物档案藏品以及现当代独山玉的相关研究成果,建立了国内高校独有的玉文化研究基地,并成立了独山玉博物馆。独山玉博物馆大量的实物藏品极具丰厚的档案价值,它们是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资源的实证载体,是当下南阳玉文化产业发展的史学意义上的客观实事存在。对此,笔者试图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和探索,以求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去揭示独山玉博物馆藏品档案的文化价值。

一、在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独山玉博物馆的大量实物藏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档案文化价值。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些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作为实物档案构成了当时社会信息最基本的载荷形式。如果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向自然开放的系统,那么这个系统的信息控制机制就是文化。也就是说,文化的本质是社会信息。在新石器时期南阳地域之内,这一个自然开放的系统之中,这些石制与玉制生产工具等遗存,作为有效的社会信息,其实,全部都是由人类的认识成果组成的,人类的认识成果只能来源于社会实践,它们都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在社会进程中不断累积的,成为人类集体智慧的源泉,从而构成人类活动最基本的前提。因此,把握这些作为古代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产生和形成的脉络,对于我们追溯古代南阳玉文化发展的史学源头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意义。

其次,这些实物档案还具有人类原始的信息控制作用。人类社会在不断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需要不断地积累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知识成果,并以此为前提,不断构建,又不断丰富和更新人类控制自然、控制社会的信息系统。因此,人类在与自然抗争中形成的认识和经验,通过此类生产工具,经过不断加工而形成实用技术知识,从而凝聚为人类控制自然的信息控制机制――技术信息系统。这些事实存在也诠释了它们的存在在当时具有生物学结构意义,表征着古代南阳地域的农耕社会文明发展的态势,在生产力的发展与自然人的生命发展中有效地控制并保障了社会的稳态运转与不断进步,从而有效地促进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

第三,这些实物档案的客观存在也成为古代南阳先民走向进步的重要阶梯。独山玉博物馆黄山遗址藏品作为人类认识与实践的成果,并非仅仅是客观的物质存在,它们本身甚至也是一种消费对象(或消费产品),满足着人们的生产物质消费,承载着人类的精神追寻。其间,无论创造性活动还是重复性活动,毋庸置疑,这是人类初原的文化(文明)活动,因为它们是以集体智慧的运用和积累为前提渐次层聚起来的,失去这个前提就难以构成文化活动,也不能算是人类活动。由于实物档案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而产生和形成的,从而构成不断积累和丰富的社会信息库,因此,虽然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但它们经过无数的动态发展过程,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不断深入,其内容(包括技术含量等)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更新,为人类的文化活动提供着源源不断的鲜活的认识材料,构成了人类发展进步的一个个中间环节,使人类社会活动构成了不断创新的动态过程。

二、人们之所以需要档案,就是为了满足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具体的说,就是从档案中吸取有益的知识,满足人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需要,归根到底则是满足人们从事物质实践活动的需要。

因此,南阳师范学院独山玉博物馆藏品档案及其开发利用研究是当下南阳玉文化产业实践活动的现实需要,据此,我们可以把这些藏品档案的文化价值区分为以下不同方面:

首先,这些藏品档案具有重要的求真认识价值。档案的认识价值就是求真的价值,就是对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理性活动的认知价值。对于人类来说,始终面对着自然和社会巨大的未知领域,这也是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个体的,产生的认识是零乱和不系统的,并受到自然因素的种种限制。通过对某些社会实践活动档案的积累,可使人类的认识过程层聚为整体的、全面的、递进的和永不休止的态势。黄山遗址物质文化遗存是古代南阳先民认知活动的结晶,对石制、玉制生产工具的批量生产并大量地运用于生产劳动之中,这是一个个体的认识汇聚共享资源的过程。

其次,这些藏品档案具有明显的文化传承价值。其实这就是它们延续某一群体文化传统的功能。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延续文化传统离不开对前人文化创造的学习继承。而文化是不能通过生物遗传而得到传递的,必须通过人类的后天学习,才能得以继承,藏品档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传递链条。其中凝聚着历史文化积淀的成果,而今人利用档案创造的新的文化成果作为历史文化的精粹,成为当今文化的组成部分,又通过这些历史遗存为后人的文化创造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营养,使原文化产品增加新的价值表现出明显的传承特性,使人类文化自身衍生出独特的历史继承性。实物档案恰似一个长长的纽带,紧密联结着人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第三,这些藏品档案对当下南阳玉文化产业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南阳师范学院独山玉文化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对这些藏品档案文化的研究,揭开了新石器时代南阳独山玉以磨制玉铲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面貌,其中包括玉器材料的来源,玉器制品的工艺,玉器的用途、功能以及新石器时代南阳独山玉与国内其他玉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重要的史学文化价值在于,一是它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南阳新石器时代拥有丰富的玉器遗存和先进的琢磨工艺,南阳独山玉是内地(中原地区)玉原料的主要来源;二是黄山新石器时代玉器不仅具有独特的地域面貌,而且表现出各考古学玉器之间的趋同性和融合性,从而为古代中华玉文化的整合和统一找到重要的参考依据;三是它打破了一些学者所谓“玉器所表现出的文明因素及其时空多元性,突破了以往认为文明起源‘中原中心说’的框范”之成说;①四是南阳新石器时代同一文化区域内的遗存,有着同样形式的工具、用具和制作技术,使南阳有理由以1959年黄山遗址第一次发现的典型的玉铲材料来源地点命名其玉文化,即“独山玉文化”,用以表示南阳新石器时代考古遗迹中,属于同一时期的有地方性特征的共同体。五是南阳新石器时代独山玉研究,用丰富的实物资料证明了南阳是中国中部玉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独山玉无愧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玉之一。②

参考文献

玉文化论文第2篇

关键词:玉环 地名特色 历史文化

地名是人类赋予各个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名早已超越了它作为指代性符号的最初定义,成为了继承该地历史文脉和民生记忆的载体,也是地域文化的典型体现,是民俗心态的形象反映。地名之命名并非是随心所欲的产物,它被深深地打上了当地自然和文化的印记,体现了自然和人文的交融。一地之名,保存了所代表土地的地形地貌,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同时记录了人们的生活内容,包含了人们的精神寄托,从而能反映出当地民众的生存状态、风俗习惯、活动轨迹等社会文化特征。

“地名受到历史、地理、习俗、语言、文化、经济乃至政治等多方面的限制或影响。其得名都是有原因的,或记其物、或志其位、或描其形、或寄其意义、或由生产、或因生活、或用方言,各有规律。”(杨小法,1990)玉环地名也在不断的继承和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剖析探讨玉环的地名特色,寻究其脉络,可以折射出玉环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

一、历史背景

玉环县的历史就是移民聚集、筑塘建闸、沧海变桑田的历史。葛剑雄主编的《中国移民史》认为:“玉环的移民和开发是政府组织移民的一个成功案例,整个过程有序和平静。”

据考古获悉,早在新石器时代,玉环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史书记载,夏、商、周三个朝代,玉环为“扬州之域”;自唐至元朝归乐清县,清雍正六年(1728年)置玉环厅,隶属温州府;民国元年,废厅设县,改称玉环县。《太平寰宇记》记载:玉环因“上有流水,洁白如玉”而得名。经过几千年的演变,玉环这一台瓯之间的“海中一抹”(徐霞客语),在明代嘉庆年间,作为乡都保留了下来,至今继续使用。

在《嘉靖太平县·志卷之二·地舆志下·乡都》中,玉环乡有33都,辖地是玉环本岛的分水山至桃花岭北侧、楚门半岛以及温岭横山与岙环、江绾等地,其中的“三山、芳杜、徐都、蒲田、清港、渡头、田岙、小闾、后湾”等一直沿袭使用。古地名中的“竹岗”现在成了“小竹岗”,“樊塘”简作“凡塘”,“羊坑”改作“洋坑”,“水动”改作“水桶岙”,“陵门”改作“灵门”,“芦殊”改作“芦岙”,“箬岙”简化成“日岙”。今人在阅读地方志和历史典籍时往往会发现写法不同的地名,其实这些不同写法的地名并非误记,而是各有各的渊源来历。

(一)地名方言化

方言是在某一区域内,因历史、地理、民族等原因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性共同语言。这里的方言地名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是玉环的方言对地名命名及其演变的影响和作用,二是玉环方言特有的构词法在地名命名上的表现。雍正六年,雍正帝批准户部议奏,复垦玉环山,由桐庐知县张坦熊管垦,招徕太平(今温岭,下同)、乐清、平阳、永嘉、瑞安等5县百姓入籍开垦,编入保甲,此过程见于雍正《特开玉环志》。故玉环的地名带有一定的方言色彩,且有特定的土话土音。如:

垟,音yáng,《集韵》:余章切。系吴方言俗字,指宽广、平坦的田野、田地而言。

坦,音tǎn,《广韵》:他但切。宽广义。《辞海》:平而宽广,多指地面而言,也形容世道。

厝,音cuò,《汉语字典》:〈方〉:房屋。福建沿海及台湾人称家或屋子为厝。也就是说这个字在闽南语是“房屋”的意思,引申为“家”。

浦,音pǔ,《说文解字》:水濒也。指的是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区。

1.复杂的语言使地名读音繁杂

“由于地名主要是基于当地居民代代传承,具备很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一般不易受外来语的影响,地名读音采用的多是本地语言,即白读音。”(李仙娟,2005:90~91)玉环在清雍正年间建厅设治时,居民多由太平、乐清、永嘉、平阳等县及福建省迁入,祖籍不同,语言各异,其中玉环岛居民多操福建话、平阳话、温州话,楚门半岛居民多操太平话(即温岭话,下同)。在这样复杂的语言文化背景下,地名的读音更显繁杂,各地都具特色。以坎门方言为例,会以“仔”音发“口”,如“岙口”一词,在坎门话中便成了“岙仔”。又如“海岸”在鲜迭话中发音为“海边”。楚门半岛移民大多从台州一地迁入,但也有闽南、温州及其他地方迁入的,在今干江镇下礁门村,有一自然村叫“下更”,闽北方言为“小岙”。可见此地先人为闽北人,但因杂居相处多年,不再使用闽北方言。

2.谐音变形对地名演变的影响

除了地名命名之外,方言语言对于地名的沿革也有一定的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谐音对地名演变的影响——由于地名的传递多是民间口耳相传,会产生谐音变形,随着时间的推移,或为书写方便,或为使地名显得典雅含蓄,或为依附人们趋吉祥避凶的社会心态,地名便逐渐因音变而形变了。如古顺这一地名便是源于五代后晋天福元年所建的谷顺院,“古顺”之名便是由“谷顺”音变而来。再如大小洞精古称“童礁”,后作“铜镜”,最后就其音为“洞精”(“古”“谷”“童礁”“铜镜”“洞精”在当地方言中是近音字词)。在古代还有因发音相似,为避讳而变更地名的情况,如玉环古称“榴屿”,因避五代吴越王钱镠讳,改今名。“榴屿何年改玉环?望中犹是旧青山。遗民不记当年事,唯有潮声日往还。”南宋乐成县(今乐清,下同)状元王十朋的《次韵宝印叔观海》一诗在概叹历史变迁之中,也佐证了玉环县名变更这一历史事实。玉环孤悬于巨海之中,境内群山环抱,烟霞轻笼,树木葱葱,流水淙淙,更名为“玉环”似乎更能生动地反映出其地貌特征。

玉文化论文第3篇

从考古资料看,中国玉器有近万年历史,其产生发展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道德和衣食住行均有密切的关系,在世界艺丛中,不仅独特,且古今以来被世人视为珍宝而爱不释手。

笔者在故宫博物院工作,因工作关系,和古玉器打了几十年的交道。应《艺术市场》杂志之邀,笔者将赏玉心得连载于《艺术市场》杂志,与古玉器爱好者探讨。

在中国文化史上,古玉收藏已有数千年历史。据史载,周武王伐纣,周王在商都得玉数以万计。上个世纪80年代,在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中,不仅发现商代玉器数百件,而且还发现早于埋藏年代数百年或数千年的玉器,其中有的来自红山文化,有的来自商王朝周边地区,足见这位王妃及当时的王公贵族们喜好藏玉。商周之后,藏玉之风长盛不衰,并成为中国文化传统延续至今。

古玉收藏的兴衰无不与当时的社会稳定、经济强盛、文化发达及人们安居乐业与否密切相关。当今,又逢盛世,文物收藏成为许多人的业余爱好,它如同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发展。

本期讨论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5000―6000年)的红山文化玉器,与讨论其它历史时期的古玉器一样,笔者拟从红山玉器的材质、沁色、工艺、品种诸方面分述之。

红山文化玉器的材质

红山文化玉器采用的玉料,是鉴定红山文化玉器真伪的首要问题,以往的鉴赏者似不太注意。红山文化玉器采用的玉料有三类:类似新疆玛纳斯碧玉的深绿色玉,被称为“老岫玉”的宽甸玉以及岫岩玉。

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它拉采集的红山文化玉龙(图1),其玉料与通常认为后来才出现的新疆玛纳斯碧玉相似,若排除玛纳斯所产的话,推测其产地很可能在东北或内蒙古、或靠近这一文化区域的蒙古国或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某地,但似乎不产于红山文化区域内。这种玉料之确切产地尚在调查之中,至今仍无定论。也就是说,用这种玉料制成的红山文化玉器,其可信度是肯定的,因为其独特玉料的产地还未找到。

还有一种玉料硬度接近6度,以透闪石为主体,文物界和地质界俗称为“老岫玉”,产于今辽宁省的宽甸县,今又称宽甸玉(图2)。

第三种玉料的硬度较低,在5度左右,以蛇纹石为主体,产于今辽宁省岫岩县,今多称其为岫岩玉(图3)。

值得指出的是,后两种玉料因确定为红山文化所用玉料,产地亦在红山文化区域内,取材方便且价格不贵,故今伪仿者多用它制作假红山文化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的本来颜色,有白、青、碧、黑或青中带黄(图4)、白中带黄诸色,典型的黄玉极罕见,少数亦见有灰白色者。

红山文化玉器的沁色

红山文化玉器的沁色,因所用玉料的不同与埋藏地点不同而有所区别,即有多少或深浅之分。总的来说,上述类似新疆玛纳斯碧玉、宽甸玉与岫岩玉这三种玉料,即使在土中埋藏五六千年,其沁色亦较少或浅,往往只在某件玉器外表的局部或原有绺纹及有磕缺损伤等处有所表现,更很少有被沁色整体掩盖者(图5)。据此,不难得出如下的结论,即凡经检测,是用上述三种玉料制成的“红山文化”玉器,若整件玉器均被钙化或呈鸡骨白色或有很重很浓的侵蚀色掩盖者,其真实性就有问题。值得注意的情况是,上述三种玉料,特别是采自河流水中的仔玉,往往在未做玉器前就有天然侵蚀和皮色,一般呈黄、灰或红褐色,其情况很似出土玉器上的侵蚀色。这些皮色,在红山文化做玉者看来,是玉料毛病,即所谓的瑕斑,在制作玉器前,几乎都要把它全部去除。笔者在鉴定一些伪作红山文化玉器时发现,造伪者为使新做玉器有如土中埋藏而形成的自然土沁感,常留下一些皮色(图6)。因其沁色,无论受沁的天然感、受沁部位还是深浅程度等几与出土真品玉器同,故鉴定时必须要把两者严格区分。两者识别的根本之处是其上的包浆或熟旧感的有无。依笔者经验,凡“红山文化”玉器留有玉料中的原沁色者,几乎都可断定为伪品。此外,伪作红山文化玉器,亦见一类所谓的“老玉新工”器,即作伪者用出土的大件或残破玉器,改做成若干小件“红山文化”伪品,且大多在其上琢饰纹饰,以获取更大的利益。因这类玉器是用旧玉器改做,其上的局部沁色和包浆等与真品很似,再加上纹图略作伪装,故其真伪一般鉴赏者很难区别。当然,在鉴定这类作伪玉器时,如能注意纹图底部及切口处与表面的新旧包浆情况的变化及其形体和工艺细微处是否有真红山文化玉器的特点,往往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红山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

红山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与其上留下的工艺琢磨痕,亦有很强烈的文化特征,若能留意其特定的细微特征,往往对鉴定其真伪能起到决定性作用。从现有的实物资料看,当时做玉器的基本工序,与其前后各文化期和朝代相似,即亦需经采玉料、看料取材、因材施艺及制作玉器时的开料、切割成形、琢磨纹图、穿孔和抛光等多道工艺。但具体到各道工序时,在红山文化玉器上则又表现出与其它时期明显的差异。

如因材施艺方面,红山文化的玉器,特别是小件玉器和用仔玉作器,有很大一部分是对玉料略施琢饰完成的。其中又以神异动物和写实动物器采用此法者居多。故即使是同一型玉器,其大小厚薄和五官形式也往往各有所别,甚至可以说,它们中没有一件是完全相同的。

又如穿孔,当时的玉器几乎都有一个或数个不等。其孔有一部分是两孔斜穿相通,(图7)有的是两面对穿相通,且在孔内多留有似来福线的穿钻痕。其孔均呈喇叭形(又称马蹄形),且打孔时对接不正。(见图1)

又如其上的纹图线条,均用单条阴线和粗细不等的较粗的凹槽表现(图8),与其它时期有别。若用放大镜观看,其中较粗凹槽的制作,是先用大小不等的宽边砣具沿阴线凹槽的横向磨琢后,再用粗细不等的条棒带动解玉沙顺着阴线凹槽来拉动摩擦。因此,其上的阴线凹槽仍能看到先后两种方法加工留下的痕迹。若阴线或凹槽内留有粗细相同,距离相等,且平行而直的机电砂轮打磨痕,其真实性大打折扣。

又如玉器的边沿,由于制作玉器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用动物的皮摩擦抛光,即使至今已有五六千年之久,其表面仍有光泽莹润和呈钝刃感。

红山文化玉器的品种

玉文化论文第4篇

关键词:玉;君子;比德;审美观

"君子比德于玉","玉"与"德"的关系密不可分,玉成为中华文明系统中最美、最崇高的象征物与道德标准器。"玉德"的核心内容既是"玉"与"君子"的关系,是中国儒学的一个重要侧面及其表现形式,它排斥玉神学种种神秘的、唯心的内涵,是仁政德治的象征。西周时,寄托或赋予人的情感与思想而制成的玉器,逐渐形成了系统化、规范化的论述,正式成为巩固国家的典章制度和发展社会的信念理想。经春秋战国以至秦汉,被儒家理论化,融合于整个中华文明的核心中并形成了一种民族风尚与习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主要、最有生命力的元素,伴随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发展。笔者将就荀子"以玉观德"思想进一步探讨其体现的先秦儒家和谐审美观。

一、"君子以玉观德"观念的产生和发展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也。其声舒畅远闻,智也。不折不挠,勇也。锐廉而不忮,洁也。"君子之德似玉,此说始见于《诗经》:"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秦风·小戎》) 本意是称颂妇人的夫君人品温和如玉,后用来泛指君子的品德如玉。《荀子·法行》篇记载着孔子答子贡的话:"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邪!'孔子曰:'恶!赐!是何言也!夫君子岂多而贱之,少而贵之哉!夫玉,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在《礼记》中也有一段以玉比君子之德的文字:"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礼记·玉藻》)

以玉作为君子之德的象征,并进而提出了用佩玉来提醒君子时时处处注意德性操守。这一比玉之说,对后世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直到汉代,人们还常运用它,并且有人把这一比德说进一步完善化。汉初贾谊在《新书》中就有这样两段文字: "德有六理,何谓六理?道、德、性、神、明、命,此六者德之理也。诸生者皆生于德之所生,而能象人德者独玉也。寫德体六理,尽见于玉也,各有状。是故以玉效德之六理。泽者,鑑也,谓之道;腒如竊膏谓至德,湛而润、厚而胶谓之性;……此之谓六理。"(《新书·道德说》)后来,扬雄又作了进一步的明确,直接地以玉比君子。 "君子似玉","纯沦温润,柔而坚,玩而廉,队乎其不可形也。"(《扬子法言·君子》)东汉时期,《白虎通》著作中将前面提到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综合,将玉进一步强调为公侯以玉比德。刘向《说苑·杂言》和《孔子家语·问玉》篇作了归纳性概括:"玉有六美,君子贵之。望之温润;近之栗理;声近徐而闻远;折而不挠,阙而不荏;廉而不刿;有瑕必示之也外。是以贵之。望之温润者,君子比德焉;近之栗理者,君子比智焉;声近徐而远闻者,君子比义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者,君子比勇焉;廉而不刿者,君子比仁焉;有瑕必见之于外者,君子比情焉。"(《说苑·杂言》)

二、"比德"、"比情"两种自然审美观

两汉时代产生了"比德"、"比情"两种自然审美观。主要以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轴心,形成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以天人合一,道德合一,本体合一的三种审美模式和比兴寄托,情景交融,意境趣味的创作模式。

(一)比德说

"比德"说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自然美观。"比德是指自然物象之所以美,在于它作为审美客体可以与审美主体'比德',亦即从中可以感受或意味到某种人格美。在这里,'比德'之'德'指伦理道德或精神品德;'比'意指象征或比拟。"[1]比德说的基本特点是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们的某种道德情操,使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人格化,人的道德品性客观化。其实质是认为自然美美在它所比附的道德伦理品格,自然物的美丑及其程度,不是决定于它自身的价值,而是决定于其所比附的道德情操的价值。

文学艺术中的"比德"最早见于《诗经》和楚辞,它与《周易》的"取象"、《诗经》及楚辞的"比兴"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1. 先秦时代

先秦时代,用"比德"审美观塑造自然物的艺术形象,最典型的莫过于屈原。屈原的《离骚》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为了表现自己高尚的人格和怨愤情怀,广为设喻,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如以佩饰香草比喻个人的美德和多才多艺。

晏婴、老子、庄子也有"比德"的言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首推孔子。孔子论及"比德"较多,不算后世记载,仅《论语》就有多处运用或论及"比德"。从其"比德"的主题来看,已涉及以山比德、以水比德、以玉比德、以松柏比德、以土和芷兰比德等等诸多内容。由于其远播的声名和显赫的地位,孔子的"比德"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荀子是先秦及孔子"比德"思想的主要阐释者。他不仅在文艺作品中艺术地表达了"比德"自然审美观,而且在《宥坐》、《法行》、《尧问》等篇中或直接说明,或借孔子之口阐发了对比德审美现象的看法,丰富了先贤及孔子的"比德"思想。。

2. 两汉时期

两汉时期,"比德"审美观得到发扬光大,不仅文艺创作中比比皆是,就是在理论探讨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全面来看,汉代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扬光大了"比德"审美观。

首先,范围扩大,程度深化。

就范围来说,大到宇宙天地、日月星辰、山川河海,小到青竹翠柳、文木佳果。只要能在自然事物与人的伦理情操和精神品格中发现可比关系的,都被纳入汉代"比德"审美的视野,从而使其范围空前广大。就程度而言,汉代"比德"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细腻,更加深刻。如祢衡《鹦鹉赋》,创作的指导思想就是自觉的"比德"观:"配鸾皇而等美,焉比德于众禽。"全篇运用一个类比象征意象。

其次,理论自觉化,观念系统化。

先秦比德的审美实践和言论比较丰富,但从整体来看,审美实践乃至艺术创作多流于自发状态,理论略具雏形,尚未达到高度自觉和完整系统的程度。汉代则在理论自觉化和观念系统化上有重大发展。第一,对先秦提出的主要命题,尤其孔子提出的关于比德的主要命题,汉代都做了进一步阐释和发挥。第二,对先秦以来的"比德"审美实践和审美思想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这主要表现在对屈原及其《离骚》创作特点的自觉概括和《诗大序》及汉儒对《诗经》的创作经验特别是对"比兴"的理论总结上。《诗大序》提出的"诗六义"说中的"比兴",经过汉儒的解说,具有对先秦比德审美观进行理论总结的意义。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比德与比兴这一传统的艺术表现方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2]"从思想内涵来看,诗文中的'比兴'主要是指'比德'。也就是说,'比兴'的形式主要用以表现'比德'的内容。例如元代齐因就将'比德'和'比喻'相提并论,认为二者的运用能够包收万物涵融事理,从而使诗歌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其《鹤庵记》说:'予观古人之教,凡接于耳目心思之间者,莫不因观感以比德,托兴喻以示戒。是以能收万物而涵其理以独灵,如《黄鸟》之章孰不赋之?'"[3]正是由于这种理论上的自觉总结和概括,由先秦开先河的比德审美观才会成为最早成熟的自然审美观。这种理论一直影响后来的文学艺术创作。

最后,汉代"比德"自然审美观有以比类为特征的更系统更成熟的宇宙论的支持。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多种文化百川归海、整合会通的时代。它完成了先秦诸子文化的整合、地域文化的整合和中外文化的整合等多重文化的整合,形成了天地人大一统大和谐的思想文化体系。

(二)比情说

人把自己的活动精神性地外化在一切自然物中,其中与审美有直接联系的就是人把自己的情感活动外化于自然物的运动变化之中。我们把这种以自然之道规律运动与人的情感变化的异质同构的类比、比附的自然审美观,称为"比情"说。

"比情"说在《淮南子》中就初见端倪。《淮南子》说:"精神者,所以原本人之所由生,而晓寤,其形骸九窍取象与天合同,其血气与雷霆风雨比类,其喜怒与昼宵寒暑并明。"(《淮南子·要略》) 而力倡"天人感应"的汉代大儒董仲舒真正提出并系统论述了"比情"说。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以阴阳五行("天")与伦理道德、精神情感("人")互相一致而彼此影响的"天人感应"作为理论轴心,系统论述了人和自然的和合关系问题。

"比情"说虽然在哲学基础、思维方式等等方面与"比德"说有相似之处,但在"比"的内容上却有重大区别。"比德"说的重点在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比情"说则重在人与自然的情感关系。"比德"说还较多地依附于伦理,而"比情"说则已反映了审美的本质情感。 "比情"说揭示了作为主体的人的情感与外界事物的感应关系,它为审美和艺术创造提出了基本的理论依据,直接影响到了后世的美学理论。通过自然美所引起的主体心灵的激荡、领悟,而达到天人和合的境界,是华夏审美中的共识。

三、"君子以玉观德"的审美文化内涵

儒家道德以涵盖仁、义、礼、智、信而著称,玉道德便为其本,象征伦理观念中高尚品德和情操,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就把玉的品质和人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相结合,使玉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这种文化内涵一直延续到现代。故"君子以玉观德"思想体现着浓厚的儒家道德文化内涵特征。

(一)玉器的文化特征

远古时代,人们在用石器做工具时发现玉比一般石头优越美观。玉含蓄坚韧,温润莹泽,它含蓄内蕴,生动而富有灵性。玉石的这种自然属性给人以美感,以玉石琢制的玉器,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由于玉器具有其独特的装饰效果和艺术价值、因雕琢题材不同而具不同的寓意、使佩玉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历数千年而不衰。

艺术是玉器追求的最高境界,讲究的是气韵生动、形神兼备,这些都与史前人们内心的一种愿望、一种内涵相吻合,为文明时代华夏民族所继承。由于玉的特性非常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标准也是人们所追求的一种审美理想,玉成为我们的祖先找到的最能表达中华民族性格、理念文化、情感、理念和传统的物质载体。但中华民族对玉的偏爱、宣传、推崇,被思想家理论化后,又被历代统治阶级加以利用。要求君子时刻佩玉,用玉的品性要求自己,从而把玉当成了道德说教的工具。

(二)从君子比德看君子人格的品德

史前时期的远古社会,玉被视为神物,巫以玉事神,巫不离玉。巫,上用玉来通天,下用玉来统治现实社会中的族群,在老百姓眼中巫是最具权威的,他们掌管着政治、军事和氏族的生活,那时的社会"统治"主要靠神灵来巩固。那时有德的人都随身佩带玉,时时以玉的品德来约束自己:"君子就是玉,玉就是君子。"后来人们就继承和发扬了"君子如玉"这个说法。由于孔子第一个把君子这一概念道德化了,把它设计成了一种理想人格,并通过他和后来的儒家思想家,赋予了君子人格方面守仁、行义、遵礼、明智、忠信的基本品德。

这种比德观有力地促进了人类审美在自然领域的展开,使自然界广泛地进入人类的审美视角,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人类"自然人化"的程度。但严格地说,这也不是一种纯粹的审美态度,自然物只是作为这种比喻的手段和情感活动的触媒剂,主体并没有进入其中进行直接的审美观照,其指向主要是人的道德和人格的精神,而不是对自然的纯审美态度,人在其中所达到的也主要是一种道德境界,而不是一种纯粹的审美境界。按照朱光潜先生的理解,审美态度即不是指认识态度,也不是指实用态度,同样也不应指道德态度。现在许多人把比德作为人类对自然界的自觉审美,其实是不恰当的。

参考文献:

[1]方泽:中国玉器[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2](汉)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63。

[3]张伯良:由"比德"到"畅神"[j].南京师大学报,1988,(4)。

[4]霍旭东:历代辞赋鉴赏辞典[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5]田兆元:论古代"天人合一"美学的三大特征[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8辑。

[6]曾迪来:论中国艺术的比德观[j].现代大学教育,2002.4。

[7]钱锤书、管锥编:(补订重排本三).三联书店.2001。

注释:

[1]李泽厚、汝信:美学百科全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23。

玉文化论文第5篇

关键词:金玉文化,跨文化交际,思维模式

 

我们都不会忘记,在北京奥运会上,“金镶玉”奖牌的设计让人眼前一亮。金和玉的完美结合不仅凸显了奖牌的价值,更是将中国文化很好地与奥林匹克精神结合起来。在中国文化发生和发展的历程中,玉文化始终是中国文化中最值得传承和重视的部分。

关于玉文化的研究层出不穷,可金玉文化的概念还很少见。国内对玉文化的研究还停留在玉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上。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金玉文化的差异做了对比研究,并探究其差异的深层原因。

1.中西方金玉文化差异

1.1 中西方金文化差异

在韦氏词典中,关于 “gold” 的表达有超过370种,这些表达通常含有褒义色彩,象征着财富,幸福以及成就。比如我们经常所说的goldenages/years/days.

同样的,在汉语词典中,也有很多关于金的表达。许多表达与英文中的 “gold” 类似,但是金在汉语中的意思要远远多于“gold”,尤其是在古代,金泛指所有的金属。在《辞源》中,有超过250条关于金作为财富象征的表达。比如说金夫,金甲,金沙等等。而带有金的中国的四字成语更是数不胜数。例如金枝玉叶,金科玉篆,金石良言等等。

此外,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金一直与宗教密切相关,在圣经中,gold 出现了大约500次。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表达“Now Abram had great wealthof cattle and silver and gold”。金在圣经中象征着权势。在中国,金也广泛应用于宗教中。比如说,在佛教盛行的265-589年,大量的金子用于建造雕像,寺庙,在佛教经文中也有很多关于金的描述。

尽管有关金的文化在中国和西方大致相同,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差异。在英文中,金都与财富直接相关,可是在中文中并不是,比如说金风是指秋天的风,金戈铁马是战争的标志,鸣金收兵是指打锣并召回部队。金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并不仅仅因为它的提取和冶炼需要很大功夫,还因为它拥有可切割性,耐腐蚀性,持久性以及携带方便等等其他金属无法比拟的优势。金能够使用在很多地方,如经济,装饰,电子,航空,天文等等。此外,金在调节经济方面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视。

1.2 中西方玉文化差异

黄金所扮演的角色在西方以及中国历史上几乎相等。但是玉石在中西方文化中占有不同的地位。事实上,玉在中国蓬勃发展,可在西方文化中却很少有玉文化的踪影,因此在韦氏词典中,只有12种关于玉的解释,而其中9种都与它的物理性质有关。

在中国文化中,玉文化是独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文化。中国自西周以来,儒家就提出了“君子比德于玉”,用玉蕴含的道德来规范人的言行。在中国文化发生和发展的历程中,玉文化成为中国文化中融物质与精神甚至多种品格的特殊文化。中国玉文化不仅有上万年的悠久历史,重要的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代,玉文化之“象”和“脉”均在。虽然社会文化、经济、生活的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国人的“玉之情结”仍在,中国文化的“玉之品格”仍在,它仍然是中国文化最值得传承和重视的部分。

2. 中西方金玉文化差异的原因

虽然玉文化在西方的缺失和在中国的繁荣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但从根本上来讲,是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意识形态的差异所致。免费论文。也就是说,这是由中西方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特定的思维方式的不同所决定的。

2.1 伦理思维与认知思维

中国伦理思想,是君主和大臣之间,父亲和儿子之间,丈夫和妻子之间,老人和年轻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保持伦理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封建制度。中国的先哲思想,尤其是在中国半封建的地理条件和小农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儒学思想,使大部分中国人热切地关心道德素养以及政治生活,而不是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玉石光彩的外表,滑而坚硬的质地,令人愉悦的声音使它成为中国伦理思想的代表,它不仅仅是一块华丽的石头,它被赋予更加深刻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玉石与政治息息相关。

另一方面,西方的思维方式往往是趋向认知型的,古希腊开放的海洋地理条件以及它的周边区域,尤其是其手工业,商业,海洋业的发展,使古希腊的哲学家对天文地理,数学,物理等科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当时,哲学家及科学家都争先恐后对神秘的自然界展开探索,他们以此为兴趣和任务,因此在那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如亚里斯多德,培根和皮亚杰。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西方人在试验的基础上发展了他们的认知思维模式。人们平静对待自然现象,并且尝试通过深入研究来解释其产生的原因和内在属性。他们也会像中国人一样研究玉石,但仅仅是客观地研究它的物理属性,比如说玉石的物理性质以及它与其他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总之,认知型思维的人仅仅是把玉石看作一种客观存在物质,而非其他任何与社会文化相关的产物。

2.2综合思维与分析思维

通常,善于综合思维方式的人认为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社会秩序和普遍的秩序都处于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更加注重一个整体与各个成分之间的协调能力,而并非单独的个体。在古代,中国人会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发现所有的事物都是对称的,所有的事情都具有双面性,它们之间互相依存,互相补充,互相对立。一个人只有充分考虑到事物的双面性,兼顾到任何一面,让他们之间成为对称的整体,他才能对事物保持一颗愉悦的心情,从而获取平衡感。这源自于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譬如说孔子视黄金如粪土,崇尚中庸和和谐,反对冲突等等。视黄金为粪土的观点恰恰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道教的主旨所在。伟大的道学家庄子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非独立的个体。庄周梦蝶便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庄子之所以选择蝴蝶,是因为他认为万事万物都以它们相互之间的内力存在,这种强大的内力能够使它们相互竞争,得以繁荣。大的生物如此,而细微的生物更是如此。把自己和蝴蝶联系起来,庄子阐明了自己天人合一的思想。免费论文。

玉石富有光泽但并不耀眼,表面光滑柔软,富有棱角但并不锋利。小小的瑕疵使玉石愈发动人,可谓瑕不掩瑜,瑜不掩瑕。而这正与一个人高尚的品德交相辉映。玉石的柔和光滑象征着一个人富有仁爱之心。玉石光滑的棱角象征着一个人拥有足够的个性,但同时能够做到温和谦逊,而并非炫耀武断。它的瑕不掩瑜象征着一个诚实的人毫不掩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之处。总之,再也没有比玉石更能够代表中国传统美德的东西了。

与综合性思维不同,西方人更加注重分析性思维。也就是说,他们要了解一个事物,必须要从构成这个事物的若干要素着手,了解每个要素的性质,功能,以及它们与整体的关系。所有的要素都是独立的个体,这些个体之间相互区分,相互对立。因此,西方人始终认为自然独立于人类社会之外,它能够被人类社会所征服。在人类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他们更加强调人类在社会中的主观能动性。这与传统中国思想中强调的人类与自然,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的思想有很大的区别。免费论文。

由此可见,对于西方人来说,玉石只是一个独立于人类社会之外的美观的石头。它可以供物理学家在实验室中研究,也可以供考古学家和地质学家在特殊的地点展开考究,更可以供喜好收藏的人在市场上购买并且欣赏。除了是块美观的石头外,玉石对于他们来说毫无文化意味而言。

2.3 求同性与求异性

两千年以来,中国的政治由集中的氏族制度来主导,也就是社会规范以及个人信仰的统一性。从统治阶级到被统治阶级,人们按照大致相同的思想模式思考。他们应该按照同样体裁的文章,表述同样性质的观点(连,2002).任何反对的声音都被认作是异端,由此便形成了中国式求同性思维。它注重求同,拒绝求异。求同性和我们之前所说的伦理性,整体性一起构成了中国集体思维的特点。它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谐观。玉石诸多独一无二的良好品质恰好吻合了人们对于和谐概念的追求,并自然而然地被赋予了文化内涵,玉也就因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逐渐发展成为蔚为大观的玉文化。

与中国的传统思维不同,西方人认为,对待一个问题应该从不同角度出发,并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连, 2002)。自古以来,西方思维模式一直随着时代和科学与民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因此多种多样的思想和理论体系产生了。不同的思想之间可能会充满冲突。例如,经验主义的代表者培根和洛克主张归纳法,贬低亚里士多德的推论法;而以笛卡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赞成推论法,贬低归纳法(连,2002)。 在很大程度上,个人主义源自这种批判性的思维发展而来的科学。那些带有个人主义色彩的人,很少对自己的观点产生过犹豫,相反,他们会提出不同的论调并对权威持怀疑态度。在玉的自然属性中,似乎很难找到玉所代表的和善与西方人个性中的侵略性相似的特点。

3.金玉结缘—中西文化的融合

在北京奥运会上,金和玉的完美结合让人眼前一亮。奖牌正面为插上翅膀站立的希腊胜利女神和希腊潘纳辛纳科竞技场,奖牌背面的边缘为金属,中心镶嵌着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臂造型的玉臂。玉器是中国玉礼器之首,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地四方”。中国自古传承着一句“化干戈为玉帛”的名言,“干戈” 指古代战争和兵器。玉帛是指玉器和纺织品,是会好友的礼物,隐喻和平。将和田玉镶进奥运金牌,表明着中国人民希望和平的美好愿望。它为奖牌加入了中华民族的体温,加入了情感联络,是中西方文化合璧中最灿烂的一朵奇葩。

参考文献:

[1]郭洁敏.当今国际关系中文化融合的新趋势.现代国际关系,2005,(10).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况.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李静.借奥运之风,弘扬中华玉文化.艺术市场,2007,(6).

[5]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

[6]朱怡芳.文化密码:中国玉文化传统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2).

玉文化论文第6篇

1、本文就未出生胎儿的法律定位、未出生胎儿的民事权利范围以及未出生胎儿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实务有所裨益并作引玉之砖。

2、因此,本文选取陶冶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希望能成为引玉之砖,为德育理论和实践提供更多可供参考的策略。

3、因此,亟需对上述问题作出规定,以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为此,笔者提出如下三个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以求教于同仁,并作引玉之砖。

4、诚然,量刑规范化已是大势所趋,在此笔者不揣浅陋,也就当前轰轰烈烈的量刑规范化改革表示几点看法,权当引玉之砖。

5、我们的东西,只当作引玉之砖,千虑之一得。

6、分析了经营权出让中因经营主体而存在的诸多问题,给出了确定景区经营主体资格的指标和方法建议,希望对景区经营权出让实践乃至相关部门制定管理措施有所裨益,并以为引玉之砖。

7、本文拟对这一领域中的互惠利他主义的博弈论模型及其形而上学预设进行哲学分析,以引玉之砖,促进国内哲学界对于动物行为学进展及其哲学问题的关注。

8、笔者近两年曾主要从法学视角对供热取暖关系做了一些研究,现根据初步研究所得谈谈笔者对供热取暖关系的认识,及对供热取暖制度改革的一些设想,权作引玉之砖。

9、本文通过对司法独立原则的理解,结合我国国情的相关法律法规、案例,分析这一原则的合理性和缺陷性,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以作引玉之砖!

10、本文结合笔者个人近年来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实践与理性思考,对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这一重要课题,发表几点拙见,以作引玉之砖。

11、以期对我国关于此类案件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及法律实务有所裨益并作引玉之砖。

12、笔者所列以上数种亦不能以偏盖全,仅提出此论作为引玉之砖,意在强调中医临证思维时应以整体辨证为要,不当之处,尚请同道指正赐教。

13、结论部分对本文进行总结,希望本文成为引玉之砖,引起这方面的更多更深入的探讨。

14、本文现提出进一步研究结果,拟作为引玉之砖,意在引起有关同仁贤达的共同关注,以期群策群力,促进我国药膳食疗的加快发展。

15、为此,本文对紧急情况追溯征税规则制定的目的以及各项条件应达到的标准和追溯征税的具体操作问题进行探讨,以为引玉之砖。

16、然而翻译标准既然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若不先行解决,则翻译学的建立就大成问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笔者将多年来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简述如下,权作引玉之砖。

17、教材处理的问题,其实还有很多内容可以探索,以上所述只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做法,仅为引玉之砖。

18、本贴权当引玉之砖,希望大家把自己祈祷的经验也发上来交流下,共同找出性价比最高的装备。

19、笔者本是突厥史研究的门外汉,但既然论证了汉族的胡化婚姻形态,便不妨反馈于突厥可汗世系,作一辩证,以为引玉之砖。

20、提出这些原则的本意乃是为探讨提供一个基础,为真知烁见做引玉之砖,而非一套定则。

21、当然,这是项沉重的任务,囿于资料匮乏,水平受限,区区一文是难以达此恢宏目标的,拙文权且作为一块引玉之砖吧。

22、拙文只是对我国税收征管制度与人权保障问题进行了很粗浅的初步探析,疏漏在所难免,今作与会,诚请方家不吝赐教与斧正,权作引玉之砖耳!

23、权做引玉之砖,希望能对我国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保险立法有所裨益。

24、目前学界对于行政不作为之理论研究尚属薄弱环节,有监于此,笔者意略抒拙见,以作引玉之砖,希望能对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有所助益。

25、在下文中,笔者将对矿业权流转的重要意义及基本思路,矿业权流转的具体规范以及矿业权流转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述,权作引玉之砖,希望方家指正。

26、我所做的这点工作,就算作敲开这一研究领域的引玉之砖吧。

玉文化论文第7篇

1、本文就未出生胎儿的法律定位、未出生胎儿的民事权利范围以及未出生胎儿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实务有所裨益并作引玉之砖。

2、因此,本文选取陶冶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希望能成为引玉之砖,为德育理论和实践提供更多可供参考的策略。

3、因此,亟需对上述问题作出规定,以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为此,笔者提出如下三个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以求教于同仁,并作引玉之砖。

4、诚然,量刑规范化已是大势所趋,在此笔者不揣浅陋,也就当前轰轰烈烈的量刑规范化改革表示几点看法,权当引玉之砖。

5、我们的东西,只当作引玉之砖,千虑之一得。

6、分析了经营权出让中因经营主体而存在的诸多问题,给出了确定景区经营主体资格的指标和方法建议,希望对景区经营权出让实践乃至相关部门制定管理措施有所裨益,并以为引玉之砖。

7、本文拟对这一领域中的互惠利他主义的博弈论模型及其形而上学预设进行哲学分析,以引玉之砖,促进国内哲学界对于动物行为学进展及其哲学问题的关注。

8、笔者近两年曾主要从法学视角对供热取暖关系做了一些研究,现根据初步研究所得谈谈笔者对供热取暖关系的认识,及对供热取暖制度改革的一些设想,权作引玉之砖。

9、本文通过对司法独立原则的理解,结合我国国情的相关法律法规、案例,分析这一原则的合理性和缺陷性,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以作引玉之砖!

10、本文结合笔者个人近年来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实践与理性思考,对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这一重要课题,发表几点拙见,以作引玉之砖。

11、以期对我国关于此类案件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及法律实务有所裨益并作引玉之砖。

12、笔者所列以上数种亦不能以偏盖全,仅提出此论作为引玉之砖,意在强调中医临证思维时应以整体辨证为要,不当之处,尚请同道指正赐教。

13、结论部分对本文进行总结,希望本文成为引玉之砖,引起这方面的更多更深入的探讨。

14、本文现提出进一步研究结果,拟作为引玉之砖,意在引起有关同仁贤达的共同关注,以期群策群力,促进我国药膳食疗的加快发展。

15、为此,本文对紧急情况追溯征税规则制定的目的以及各项条件应达到的标准和追溯征税的具体操作问题进行探讨,以为引玉之砖。

16、然而翻译标准既然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若不先行解决,则翻译学的建立就大成问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笔者将多年来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简述如下,权作引玉之砖。

17、教材处理的问题,其实还有很多内容可以探索,以上所述只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做法,仅为引玉之砖。

18、本贴权当引玉之砖,希望大家把自己祈祷的经验也发上来交流下,共同找出性价比最高的装备。

19、笔者本是突厥史研究的门外汉,但既然论证了汉族的胡化婚姻形态,便不妨反馈于突厥可汗世系,作一辩证,以为引玉之砖。

20、提出这些原则的本意乃是为探讨提供一个基础,为真知烁见做引玉之砖,而非一套定则。

21、当然,这是项沉重的任务,囿于资料匮乏,水平受限,区区一文是难以达此恢宏目标的,拙文权且作为一块引玉之砖吧。

22、拙文只是对我国税收征管制度与人权保障问题进行了很粗浅的初步探析,疏漏在所难免,今作与会,诚请方家不吝赐教与斧正,权作引玉之砖耳!

23、权做引玉之砖,希望能对我国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保险立法有所裨益。

24、目前学界对于行政不作为之理论研究尚属薄弱环节,有监于此,笔者意略抒拙见,以作引玉之砖,希望能对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有所助益。

25、在下文中,笔者将对矿业权流转的重要意义及基本思路,矿业权流转的具体规范以及矿业权流转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述,权作引玉之砖,希望方家指正。

26、我所做的这点工作,就算作敲开这一研究领域的引玉之砖吧。

玉文化论文第8篇

摘要:齐家文化作为西北地区最重要的玉文化近年来越来越受到考古理论界的重视。本文试从齐家玉琮的形态特征、典型器物分析及实际用途上对其做出一定的分析比较。通过分析得出齐家玉琮来源、用途有其独特性。

关键词:齐家文化;玉琮;来源;用途

甘肃一直被视作中国彩陶文化的故乡,在漫长的新石器时代甘肃出现了大量的彩陶而在同时期晚期的齐家文化中的玉器却常常被人们忽视。如今,越来越多的考古工作者注意到了齐家文化玉器的重要性。齐家文化是继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玉器和长江流域良渚文化玉器之后出现于黄河上游一带的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玉器文化。其分布地域十分广泛,大致在东起泾、渭河流域,西至甘肃河西走廊及青海湟水流域,南达白龙江流域,北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的范围。其年代距今4000年左右。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铜石并用时代的过渡文化。而玉琮作为我国古玉系统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种器型一直被研究者们所重视。不仅因为琮的历史非常久远,但在文明时期却又很早地消失,更因为琮的奇特形制,和其原始含义及功用。齐家玉器中的玉琮器型与特点又与常见的良渚玉琮差异很大,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齐家玉琮的形态特征

琮是外方内圆中通的方柱体,圆管两端突起于方廓的部分被称作“射”。而方廓有方有圆;柱体有的低矮单节,有的高而分多节;玉面有的雕有纹饰,有的遍体素面。与人们熟知的良渚玉琮不同,齐家玉琮多为低矮单节且无纹饰而全身素面。当然,这其中也有例外。如在甘肃省静宁县治平乡后柳沟村出土的“静宁七宝”中的四件玉琮。1984年治平乡后柳沟村民挖出了一个齐家文化祭祀坑,从中出土了三璧四琮。其中四琮高12.8-16.7厘米,宽7.2-8.3厘米,质地近和田青绿玉,均外呈方柱体,内穿对钻圆孔,两端突射,射口平齐而圆。中部凸出四棱,棱角磨圆,浮雕四组蚕节纹。1996年,杨伯达先生在甘肃省境内进行国家一级文物鉴定过程中,在静宁县博物馆看了齐家玉器三璧四琮后,万分激动地说它们是“齐家文化最优秀的玉琮和玉璧”,并把这批玉器称为“静宁齐家七宝”。

二、浅析齐家玉琮的来源

在之前对于齐家文化玉琮的来源的论述中人们很多认为齐家玉琮是受到良渚文化的影响。良渚是新石器时代玉琮发现最多、器型种类最多的文化类型,考古工作者的这种猜测不无道理。但是,笔者以为从齐家文化玉琮自身的差异上就不能把所有齐家文化玉琮的来源一概而论。毕竟如果说到良渚文化对齐家文化的影响,其时间上还是太过漫长。而与良渚文化不同,与齐家文化时间上跨度不大的龙山文化更有可能是齐家文化玉琮的主要来源。

编号 高度(厘米) 出土地 特征

1 3.4-3.5 甘肃省天水市赵村遗址 浅黄绿色、素面

2 3.7 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 黄绿色青玉,通体表面打磨光滑

3 2 甘肃省甘谷县渭水峪 黄绿色青玉,制作较粗糙

4 8.8 甘肃省临洮县 一般呈青色,一半为浅赭色,磨制精致

5 4.1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镇清溪村 青色,光素无纹

6 5.6 甘肃省临洮县李家坪 青玉质、光素无纹

7 3.2 甘肃省定西市团结乡高家村 黄绿色玉、抛磨光润

8 14.7 甘肃省静宁县治平乡后柳沟村 青色、器体打磨精致

9 16.7 甘肃省静宁县治平乡后柳沟村 青绿色,器体打磨精致

10 16.7 甘肃省静宁县治平乡后柳沟村 湖绿色,器体打磨精致,光素无纹

11 12.8 甘肃省静宁县治平乡后柳沟村 青玉质,打磨精致,光素无纹

从上表可以看出,收录在《中国出土玉器全集》中的几种齐家玉琮是有差异的。在静宁县治平乡后柳沟村出土的四件玉琮与其他玉琮在形制上有极大的差别,这四件玉琮高度全部超过十厘米且在器体表面的做工上明显精细许多。从玉琮高度来看,这几件玉琮更像是受到良渚文化的影响,但其表面的纹饰又与良渚的玉琮又是大相径庭。

左图是甘肃省甘谷县渭水峪出土的典型齐家玉琮,右图是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II区22号墓出土的陶寺文化玉琮。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受龙山文化影响巨大的陶寺文化玉琮,在其形制、高度、素面特征甚至玉质等方面同大概几百年后在甘肃齐家文化中出现的玉琮十分相似。从出土情况来看,龙山文化玉琮与齐家文化玉琮多为低矮型。说明当时的制玉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良渚文化中常见到的高且多节的玉琮并不多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齐家文化玉琮应该是更多受到与他时间间隔不远的龙山文化影响。如上所述,典型的齐家玉琮并非高且多节的玉琮,那么在后柳沟村发现的这四件玉琮的来源就更值得人们思考了。

左图是甘肃省静宁县治平乡后柳沟村出土的齐家玉琮,右图是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32号墓出土的西周时期的玉琮。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从两个玉琮整体的形制上可以看出是相似的。作为窖藏器物的“静宁七宝”是否在时间上比其他齐家玉器更晚,笔者认为这是有可能的。作为西北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齐家文化的时间延续到距今3500年并且直接影响到了先周、先秦的文化。我们还是从大量发现玉琮的良渚文化来看,早期的良渚文化玉琮都是低矮型,后来逐渐出现分节、加高的趋势。齐家文化玉琮应该也经历的相同的发展期,生产力的发展与制玉水平的提高积极地影响了齐家玉琮的制作水平,最终才会出现诸如后柳沟村出土的高、多节玉琮。

三、齐家玉琮的用途

与龙山文化同时期的齐家文化所处的时期是中国国家文明正式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是一个对后世有着巨大影响的时期。而玉琮在这一时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一)玉琮是神器:玉琮源于原始崇拜,玉踪是原始宗教中沟通天地的中介, 它体现了以神崇拜为核心的神权,拥有琮就代表神权。玉琮的拥有者凭借神的力量建立和加强自己的权势和威严, 支配人间的生死和财富。玉是巫献给神的礼品, 巫是神的意志体现者。因此玉又是神在人间的代表。这种崇拜来自原始思维,不过人的要素已经开始侵入,人们开始用自己的形体来塑造神。这种自然力量的人性化正是原始宗教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

(二)玉琮是礼器:玉琮由神器成为礼器正是中华文明由神权时代走向王权时代的体现。作为六器之一, 玉琮最重要的作用是礼地。六器祭祀天、地、四方之神。在玉种、色彩和器形方面, 规定非常明确和严格。《周礼》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 以苍壁礼天、黄琮礼地、青圭礼东方、赤璋礼南方、白琥礼西方、玄璜礼北方”。六瑞是周王朝正式建力的国家典章制度。六瑞标志官职高低。据《周礼考工记》记载,从的大小规格与其主人地位相配称,可知为古代礼仪之器。《周礼》“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 至此可以看出新石器时代晚期齐家玉琮的功能变化正是随着这一时期文明发展而发展的。

对齐家文化玉琮来源的判断有一定的复杂性,从其典型器物来看在其形制特征与龙山文化的联系更为紧密。而甘肃省静宁县治平乡后柳沟村出土的几件玉器在时间上很有可能大大晚于其他齐家玉琮。而处在国家文明形成时期的齐家玉琮其用途也正经历着由神器到礼器的转变,这种用途上的转变也许正是齐家玉琮器型产生变化的根本原因。(作者单位:兰州大学)

参考文献:

[1]谢晓燕:《齐家文化玉器研究》,中国知网,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5月.

[2]祝中熹:《玉琮浅说》,中国知网,2002年11月第一版.

[3]杨伯达:《中国古代三大玉板(版)块论》,《上海博物馆集刊》,2002年第00期,

[4]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第八卷、第十五卷,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

[5]李晓斌、张旺海:《甘肃齐家文化玉器研究》,陇右文博, 2009年2月第一版.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