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6 15:58:57

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第1篇

学校人本管理是把人作为管理主体,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人力资源,服务于学校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从而为实现学校目标和学校成员个人目标而进行的学校管理。学校人本管理是人本原理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是当代素质教育应当追求的一种理想的学校管理模式。人本管理模式有利于克服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从而实现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是学校管理对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的突破,是对传统学校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一、转变管理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任何学校管理的核心都是人,教师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有各种需要,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这些正是作为生命体的人的主要特性。学校管理要正视这特性,在注重管理的科学化、有序化的同时,确立生命意识,关注生命,以教师的发展为本,树立人本主义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进行民主管理。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人人能做事,事事能做好;人人兢兢业业做事、事事认认真真做好;人人高兴愉快和谐做事,事事高质高效低耗完成。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靠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文化管理和人的极强的事业心来实现。要做到爱护人、关心人、尊重人、善用人、培养人、满足人在物质和精神、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培养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建立合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充分体现出每个人的人生价值。这样的管理就是最优化的管理。

二、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校务公开工作应与教代会的职权落实有机结合;坚持重大事项向教代会报告的制度。重大事项的处理我们从不搞校长一言堂,要让所有教师有知情,并集中大家的意见形成切实可行的办法,校长只是大家意见的执行者。如学校的财经我们每月定期向全体教师做详细的公开、评职按大家的意见制定制度等,因为大家是在按自已的想法办事,所以心气顺,大家干劲高。采取家长联系会等形式公开校务。通过这些形式加强了家长对学校的监督力度,学生向学校交的每一分钱最后都有家长的签字收条。使家长对学校的收费知情度达到完全透明。增加了学校的威信。根据学校的实际,对学校改革发展和涉及教职工重大利息的事项,可采取阶段性、年度性公开;也可以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公开。在学校内部和外部设置校务公开栏目,按公布范围公布有关项目,接受监督。设立意见箱,收集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利用每周一次的政治学习时间,在全体教师会上及时通报有关情况,以表扬鼓励为主。

三、知人善任,扬长避短

用人,是校长的主要职责,作为一个成熟的校长如何履行好这一职责,我认为除了要有举才之德、容才之量。一个明智的学校领导对每个教师的情况都要有一个比较全面地了解,善于用人。(1)用人要用其所长。作为校长,要懂得教师中的人才多是专才,用人不能求全责备,不能用一种所长去代替或否定另一种所长。要给确有所长的教师一个能发挥自己所长的空间、时间和身心状态,以确保之所长能形成长远效应。(2)用人要用其所爱。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作为一个成功的校长,在用人上不能只满足于教师听话和埋头苦干,而要善于注意并发挥其兴趣爱好。比如,让那些有音乐、美术特长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音、美兴趣小组活动;让那些喜爱教研工作的教师,担任教研组长,负责教研工作等。用人要用其所爱让我深切体会到:让教师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中去,以激励其干劲能功效倍增,并通过这种积极的个体工作效应更能直接影响到群体工作效应的形成。

四、善于沟通,注重调适

教师是办好学校的基本力量,校长平时要以普通教师的身份置身于教师之中,与教师平等相处。利用课余时间与教师倾心交谈,了解教师的思想、工作、家庭、兴趣,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具体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1)尊重教师的心理需求。人的行为是在需求引起的动机支配下,指向一定目标的。在学校管理中,校长应尊重教师合理的心理需求,尽量给予满足。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同一个教师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对此,校长要能及时准确地把握。为此,我在工作中,尽可能多地了解每一位教师的知识、能力、爱好、情感、个性特长等方面的特点,满足教师合理的心理需求,有效地发挥教师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管理者,我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把"五心三情"贯穿于日常管理工作中,即对教师要真心呵护,诚心关怀,耐心扶助,细心体察,全心依靠,做到思想工作灌注情,物质激励富于情,精神鼓励满含情。(2)正确评价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是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作为校长,在评价一个教师的工作时,首先要发掘其创造价值,肯定其付出的劳动。对其成绩与经验予以表扬、推广,使教师感到他们的劳动是有价值的,工作是有成效的。教师一旦得到学校和领导的承认,自我实现的需求得到满足,他们就会有更高的理想和重大的抱负,更加积极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3)建立校长与教师间的心理协调。校长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重视言传身教;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带头做到。规定教师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这样,才能促使学校整个教师队伍令行禁止,形成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学校管理是一项"凝聚力工程",学校管理者只有建设好这个工程,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才能把教师凝聚在自己学校这块育人的园地里,形成强有力的教师集体。

五、抓好学校的制度建设,以制度管理学校

学校管理第2篇

关键词:管理;领导者;被领导者;法治;情治;集体;个体

一般认为,学校的管理中的“管”就是指学校的领导对全校师生员工的领导和监督,是学校领导按照各级各类有关法令、条文或规定,向广大师生提出具体目标、要求,并带领、监督大家去实现这些目标和要求。什么是“理”呢?应该说“理”的外延是很广的,管理之“理”涉及待人、接物、处事三个方面,涉及心理学和社会学,需要考虑“人情” “人性”和“人文关怀”, 管理之“理”应以人为本,符合世俗的道德规范,可作为“安人”的伦理和价值准则。可以说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当前,不少学校的管理者都是重“管”而轻“理”。大到国家法律、法规、各级政府的政策法规,小到学校内部的奖惩措施、考勤制度等,大都是上级部门对下级,尤其是对教师工作的具体要求,而且明显带有一定的行政性和强制性。当然,正因为有了这些“管”,我们的工作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师才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有明确的目标,教学任务的完成也才有保证。但若一味重视“管”而忽视科学的“理”,那么“管”便成为上级与下级,领导与群众之间的一道鸿沟,形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对抗局面,那就管也管不好了。

因此,要想在管理中使双方相互理解,管理上水平达目标,被管理者身心愉悦,我认为,首先要理顺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一、理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

需要明确的是,无论什么类型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关系都应该是工作有别,地位平等,双向监督,相互服务的新型关系。学校在要求教师尊重学校领导的人格的同时,领导也要尊重教师的人格。领导者要把教师视为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社会意义上的人,而不能只把教师视为驯服的工具、顺从的奴仆或“教学的机器”。长期以来,由于受以“礼”“仁”为核心的封建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部分中小学中的校长与教师的关系大多是学校校长说了算,而教师最基本的人格却得不到尊重,这实质是对教师人格尊严的忽视与权力的侵犯。民主、平等是现代学校关系的基础,离开了这一点,新型的学校关系也就无从谈起。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体制发展到今天,逐渐形成以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式为主的管理模式,教师已经由分配制转变为聘用制,这在明确干群职责,提高工作效率(教育质量)方面的确起到了巨大作用。但也由此引出了不少学校干群关系恶化,教学质量下降的现象。校长是领导与教师矛盾的主要方面,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关系是处理好学校关系的关键。

二、理顺“法治”与“情治”的关系

如今“依法治校”“从严治校”常常成为一些学校领导的口头禅,以为“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便能管好学校。其实。俗话说得好,凡事要讲个天理、国法、人情。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教师职业比起其他行业来,往往更需要良知,很多时候教师加班加点地工作,纯粹是出于一种良心。领导者如何根据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从心理学的角度设法激发教师的内在潜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好的办法大概就是理解教师,从思想、工作、生活各方面关心教师,使领导与被领导者之间形成一种和谐、亲密的关系,把领导者对群众的要求变成群众的自觉行为,让群众在工作中心悦诚服地接受各种“管理”,甚至能自觉协助领导完善各种管理机制。

三、理顺集体与个体的关系

学校教育从整体看是集体行为,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成长离不开集体的协作和配合。教育教学管理中也应对教师工作进行同等要求,统筹安排,统一管理。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教师工作有自身特性,教育对象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和复杂性等等,尤其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自主性和独创性是其他任何一种产业工人和一般劳动者所无法可比的,它没有固定模式和程序,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没有完全具体量化的细则。甚至对教师的工作能力、工作效果至今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考核办法,很多情况下全靠教师在集体领导下的个性发挥,以教师自身的创造性劳动和难以言传的师表形象去教育、感化学生,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学校管理中领导应针对教师的个体差异,“因材施管”才能使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总之,管理中的“管”和“理”同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渗透在各个环节里,是做好学校工作的保证,“理”又是“管”的前提和基础。学校管理中只有先学会“理”才能真正实施严格的“管”,实现管理目标,提高管理效益。

参考文献:

1.许庆瑞,《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单凤儒,《管理学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杨杜,《现代管理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学校管理第3篇

关键词:中年气质;定力;务实;目光向内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0-006-1

或许是人到中年之故,特别喜欢“中年气质”这个词语。我是在张文质先生的著作《回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化教育》中读到这个词的。张先生说:“我们不急着期待我们所没有的,不急着追求我们所没有的,而是在我们现有的条件下,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就强调这一点。”“我还是更希望社会是累积性的、渐进性的发展的,变得更美好一点!我可能会选择保守气质、改良主义,选择这种渐进、渐变的理念,也可以把这称为中年气质。”“我们也不必过多地消极,更重要的是从能改变的地方逐渐做起。小的成功能积累我们更大的希望。”

张文质先生的话已经对“中年气质”作了解释,但我觉得还不够,便试以学校管理为例,对“中年气质”作一些阐释。我感到学校管理上的中年气质应该体现出以下一些特征:

1.定力。中年人应该具有很强的方向感。他认准的事情绝不轻易改变。当然他认准的事,一定是对的。中年人不能搞错了方向。学校管理的本质功能是什么?我想应该是保障素质教育的实施。我坚持认为一个好的学校必须坚持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学校的所有工作都必须以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来衡量,来决定取舍,来决定轻重缓急。在管理学校的过程中,要能够抵制来自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方面的干扰。领导可以给学校发通知,提要求,但领导也会出错,有时是认识上的问题,探索教育的规律、办学的规律是需要过程的,有时是由于对学校的具体情况不清楚,领导布置的工作未必全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未必完全符合基层学校的实际。教师、学生家长都会因为某些功利的目的,有意无意地偏离素质教育的方向行事。管理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排除各种干扰,推行素质教育。管理其实就是一个平衡器,以素质教育作为判断标准,强化人们所忽视而不应该忽视的工作,弱化人们所过度重视的工作。我把“定力”作为中年气质的第一特征。

2.务实。中年人仍然应该心怀梦想,但他的梦想已经不再是不切实际的好高骛远,而是对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他的想法是可以实现的。正如张文质先生所说:“我们不急着期待我们所没有的,不急着追求我们所没有的,而是在我们现有的条件下,我们能做什么。”“从能改变的地方逐渐做起。”这种想法很务实。不抱怨昨天,只关注今天,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量变引起质量,以小的成功累积大的希望。从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算起,素质教育已经走过了12年半,但“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在全国仍然是不争的事实。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指出:“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身处基层学校的每一个校长、教师对“素质教育推进困难”都会有切身的感受。化用曾经在报纸上读到的一句话:“对于我们的环保问题,需要的不是诅咒其黑暗,而是点亮我们每一个人自己手中的蜡烛。”我说:“对于我们的基础教育,需要的不是诅咒其黑暗,而是点亮我们每一个人自己手中的蜡烛。”对于学校管理,面对素质教育的困难局面,需要的是点亮我们自己手中的蜡烛,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能够改变的事逐渐做起,努力地争取今天比昨天好一点,明天比今天好一点,累积点点滴滴的成功,催生我们对教育发展的更大的希望。这才是务实的态度。中年人不再幼稚,不会好大喜功,不会急于求成,他作出的决策是可行的,他前行的步伐是稳健的。“务实”,列为中年气质的第二特征。

3.目光向内。中年人当然懂得争取外在的资源,但他首先挖掘自身的潜能,外力只是自身潜能得以发挥的一种辅助。中年人当然也懂得争取外在的名利,但他首先立足于做好自己的事,做好了自己的事,他就心满意足,心安理得,心平气和,至于外在的名和利,那只是做好自己的事之后附带的一些收获,有,很好;没有,也无所谓。中年人都相信这样的一些话:“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人必自用而后人用之”,“人不自助天难助”,“一个人,如果他不想自己打败自己,就没有人能够打败他。”中年人是目光向内的,是内生动力的,“不用扬鞭自奋蹄”。管理学校,发展学校,需要目光向内,首先把学校内的事办好,把基础管理抓好,把教学质量抓好,把素质教育实施好,然后呢,可能有一些名,也可能有一些利,有,不虚伪地拒绝;没有,也不刻意去求,更不因此患得患失。目光向内,是中年气质的第三个特征。

中年气质还有一系列的特征,如,圆融,中年人性格有弹性,有张力,凡事随顺因缘,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又如,练达,有道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中年人看得懂人性,理解人的行为,知道怎么激发人性的优点,抵制人性的弱点。又如,平和,中年人心平气和,宁静致远……中年人,是家里妻儿父母的依靠,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中年气质真是汇聚了人类诸多的优点,其内涵十分丰富。

学校管理第4篇

管理是“唤醒”

有管理者说:“人若想要造船,不是该给他的船员造船所用的锤子和钉子,而是该唤起他们对辽阔大海的渴望。”校长是学校的管理者、教师的引路人,学校管理不仅仅是管人、管物、管钱,更主要的任务是“唤醒”教师,让教师实现自我管理。唯有如此,才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教师团队才更具有战斗力。著名管理管理学家德鲁克说:“能够增大的资源只能是人力资源,在人类所有能够运用的资源中,只有人才能生长和发展。”梅贻琦在就职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校长的管理就是要造就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而教师的成长,环境固然重要,但是更需要有强大的动力。因此我认为,不管是站在学校文化传统的角度,还是社会责任的角度,或是学校发展的角度,学校管理首要的任务就是唤醒“自我”,就是要让教师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能力、情绪、需求与个性以及影响这些特质的背后因素,养成自省、自律的习惯,积极进取,实现人生的自我追求。

管理是激励

管理是激励,是点燃激情。学校管理者对教师不能简单地依靠行政命令去强迫他们工作,而应想方设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的长处得到最大发挥。引导他们自己确定目标,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去想办法努力完成目标。

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曾说:“管理是劝说人们去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而领导是激励人们去做他们从来都没有想过他们能够做的事。”领导者首先要激发起人们的热情,同时,领导者在引导人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还要让他们的长处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科学理论告诉我们,人有各种需求,其中被尊重、被关心、被承认是很重要的需求。教师的工作非常辛苦,充满了压力和竞争。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强调以工作为核心的激励,对心的激励,旨在强化校园人的工作动机,激发内驱力,使所有成员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如何激励老师,我认为要以美好的前景鼓舞人,以景动情;尊重爱护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以情动情,管理的最高境界当属灵魂与思想的感召。哲人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对于教师而言,物质的奖励倒是其次的,精神的肯定才是他们最大的期盼。激励旨在强化校园人的工作和学习动机,强调校园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校成员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学校管理的激励作用更多地表现为以教师的自我激励为主,贯彻价值目标,加强情感管理,实行民主参与。让校园人的兴趣、理想与信念实现和升华,从而释放出强大的心理制约力量,使校园人能进行自我管理。校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一定是把教师当成学校的资产,而不是管理和控制的对象。校长对教师一定是尊重的,即使批评也是在友好的状态下进行,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成长。

校长的管理也一定是以人为本的,让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做事,而不是简单地执行学校管理者的决策,使大家从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校长的激励工作,应多关注和改善工作环境,努力消除那些阻碍教师实现自我激励的负面因素,为教师创造更好的工作氛围,提供更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平台,让教师实现自我激励,才是校长激励教师的真谛。

管理是引领校园人发展

师生发展是学校办学永恒的主题,校长是教师教育思想的引领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引路人,是学生成长成才的舵手,学校管理就是引领校园人发展。对于校长而言,教师是实现其教育理想的天使,真正的教育应该在培育学生的同时成就教师,教师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也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要引领校园人的发展,关键在教师。如何引领教师发展?一是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校长要利用各种集会时间,引导老师们剖析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探寻影响和制约教学质量的主因;二是校长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保障教师的发展;有章可循的机制是教师成长文化的土壤,没有机制就没有引导力、规范力。三是校长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指引教师成长,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是教师成长的灯塔。

在教师的成长中,校长可以利用教师结对、名师帮扶、“青蓝活动”等平台,发挥名优教师的示范作用,引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校长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育理念,并把这种理念渗透给每一位教师,让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校长在成就自身事业的同时,必定能够去成就教师、成就学生,从而把校园办成师生共同发展的乐园。

管理是实现幸福人生

幸福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的一种状态。幸福是人的生理幸福、心理幸福和伦理幸福的辩证统一,是人性得到肯定时的主观感受。对于教师而言,职业追寻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教师的幸福感关键在于职业的成功感,校长对于学校的管理最终目的是实现校园人的幸福人生。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想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美国散文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中说:“我们应该多多授人以希望而非绝望,授人以舒坦健康而非病态愁容。”

学校管理第5篇

论文摘要: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是学校各项评估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快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步伐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相当重要。

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是学校各项评估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中职学校正面临着重大的变革,作为中职学校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档案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那么,如何适应新形势,加快中职学校档案工作发展的步伐呢?笔者根据《档案法》的要求,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工作体会,就如何做好中职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探讨如下。

1.中等专业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1.1领导不够重视

就目前的学校档案管理现状来看,大部分学校的领导对档案管理的认识较为肤浅,对加强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档案对教育事业的促进作用,认为学校不是什么政府职能部门,档案管理没必要也不可能要求得那么严格。

1.2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素质较低

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低下是中等专业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中专学校的档案管理人员只有一个人,而且是临时配备的。另外,一些档案管理人员不是档案专业出身的或者不经过培训就上岗,不具备最基本的档案管理业务知识。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专(兼)职档案员缺乏系统培训,对档案工作的分类、归档、整理、保管、利用等未能很好掌握,很难使档案工作走上规范化。

1.3档案信息载体结构单一

目前中等专业学校档案馆(室)的管理方式陈旧落后,有些还是手工作业,文件立卷归档后,档案工作人员还需对其进行加工,如调整与编目。这种机械的手工抄写,不仅重复性劳动工作量大、时间长、速度慢,同时也极大地限制了档案的处理速度。这样的管理模式,致使档案管理人员无暇顾及对某些有价值的档案资料进行有效地开发利用,查阅档案也因管理方式落后,案卷调动频繁,而造成磨损严重,且检索速度慢,查找准确率低、查全率低。

1.4收集资料不够完整

外出参加会议的人员不会主动把会议文件交给档案人员归档,而档案人员对学校外派人员参加会议的情况不了解造成了会议文件未能及时归档。某些教师对教学档案的归档持抵触态度,认为教案、自编讲义等材料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属于私有财产,若经档案部门归档后就会成为公有财产,容易抹杀个人的成绩,并且再利用时借用手续繁琐,还是自己保管放心、方便。

1.5硬件设施不达标

有的不具备最基本的保管档案的通风、防潮、防霉、防盗、防火条件要求,档案材料随处散放,造成极大隐患。档案保管设备不齐全,大部分学校档案保管箱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购置的,个别学校仍用木头箱,很不规范,影响保管使用效果。

2.加强中等专业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2.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档案管理意识,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档案管理机制

提高和增强学校全体员工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是搞好学校档案工作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档案法》,深入进行档案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宣传,使领导干部和全体师生员工都认识到学校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树立和增强全民的档案意识,坚决杜绝档案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实用主义短期行为。扎扎实实地搞好学校档案工作,建立起严密并切实可行的档案管理制度,按《档案法》要求,规范各类档案的分类、归档要求和管理办法,使档案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其次要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应亲自过问档案工作,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促使学校档案工作跟上当今新形势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要按上级档案管理部门的要求,建立综合档案管理机构,集中统一管理全校的文书、教育教学、设备、基建、会计、学籍、团队等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各职能部门均应确定一名兼职档案工作人员,负责收集和职能管理本处室的档案资料,形成档案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以保证学校的各种资料齐全完整。

2.2加强人员配备,搞好档案实施建设

为了不使那些奠基性材料缺失,学校教学档案要实行统一保存和科学管理,首先要配备一名思想好、责任心强、熟悉学校工作、懂得职教办学规律、有较好的政治素质和较强业务能力的同志来负责,健全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档案室管理制度、查阅制度、资料报关保密制度,严格按规章办事。其次,硬件建设是提高档案水平的基础,同时也是保证档案管理质量的最佳手段。要专门设立档案室,教学档案按文书类、教学类、学籍类、声类分别设橱,配备六防(防火、防盗、防潮、防光、防虫、防鼠咬)实施,确保档案材料保管安全、利用方便、管理规范。

2.3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社会信息化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档案工作的基础,是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首先观念现代化,即要正确确立中等专业学校档案是重要的信息资源这一重要观念。其次在具体管理上要与时俱进,要正确确立中等专业学校档案管理的理念,制订一整套科学严密的与现代化管理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第三,档案管理中实现技术现代化,即采用计算机、传真机和信息检索终端等现代化办公设施,收集、处理、传递档案信息资料,提高档案的服务质量。

2.4加强档案的收集和整理

学校档案工作应坚持“以我为主”的立卷归档原则,着重收集本单位形成的文件材料,上级针对本单位制发的文件材料,本单位公务活动形成的重要会议材料、协议书、劳动工资等方面的材料。文件材料收集齐全后,要根据不同门类、不同载体按年度、类别分别整理归档。

建立健全学校档案,实行档案管理,有利于对学校的正确评估,有利于对教师和学生的全面考核,有利于查找和使用历史资料,有利于学校进行科学管理,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只要努力把学校档案建好、管好、用好,就一定能把学校办出成绩,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莉.谈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J]镇江高专学报2003,16(4).

[2]刘索珍.中职学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5(17).

[3]代利利.加强学校档案管理[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5).

学校管理第6篇

关键词:学校 管理 素质 习惯 质量

第一:校长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自身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不少专家学者认为:“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话未必见得完全正确,但确实反映出了校长对于学校生存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作为校长,我们务必认识到肩上责任重大,时刻检点自己是不是个“好校长”,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效能,促进学校的不断发展。

校长要做好“四到”,具备“三性”,树立“五意识”,才能成为学校管理的内行,尽职尽责,不辱使命。

“四到”即身到、心到、眼到、手到。

“身到”,就是要求校长在工作的每一天,早于教师到校,走遍学校的每个角落,特别要关注易发问题的地域,迎接师生的到来。另外,对于学校当天出现的较大事情,校长要亲自参与,以保证妥善处理。“身到”既能发现问题又能解决问题。有时“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人们普遍的认识是:发现问题是水平的表现,正视问题是勇气的表现,解决问题是能力的表现。

“心到”,就是要求校长凡事要进行认真地研究和剖析,通过对日常观察到的一些表象问题进行全面、细致、深刻地分析,发现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采取有针对性、预测性的措施,以达到运筹帷幄、未雨绸缪、触类旁通、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眼到”,主要是指校长应注重善于观察教师和学生。学校是个特殊的集体,经常性的工作主要是人的活动。校长要善于观察班子成员的能力、作风与绩效,使班子成员扬长避短、务实高效;观察每个教师的言行,长善救失,让每个人都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观察学生群体,正确导向,宏观调控。“眼到”的另一层意思就是要求校长要善于学习,既要看本校形成的各种材料,又要研读上级的文件、法规,还要学习些业务理论方面的书籍。

“手到”,主要是指校长手要勤,要善于写、善于记、善于划。“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手勤的表现,记读书笔记是手勤的表现,写工作笔记是手勤的表现,写点体会、小论文也是手勤的表现。鲁迅先生曾经形象地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手勤不仅防止了遗忘,更重要的是使我们的头脑更清楚,使我们处理事情更条理、清晰。

“四到”紧紧围绕一个“勤”字提出要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真要坚持下去更难,而恰恰是越坚持越能起作用,真正做好了,我们会逐步走向成熟。“兴趣所至”做几天,是发现不了、更解决不了什么根本性问题的。

“三性”即定性、悟性、灵性。

“定性”,是指校长要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坐得下。校长要认真系统地读点书,研究点学问,研究点教育教学规律,在办学的实践中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办事。无定性,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就不会有秩序,学校的教育教学常规就不会建立起来。定性是职业的要求,是经验的积累,是责任的体现。

“悟性”,是指校长要肯动脑筋,善于思考。大凡学校发展的方向、管理的效能、队伍的建设等等,都是校长要念念不忘思考的问题。校长要敢于、善于向管理要效益,就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做好管理这篇大文章。没有悟性,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就不会有高质量。悟性应该是管理者,特别是校长的本性。

“灵性”,是指校长要敢于创新、与时俱进。校长要在坚定不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同时,善于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形成新的办学理念,用以指导办学实践。“灵性”是时代的要求,是创新的必然,是进取的体现。无灵性,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就不会创新、不会有突破性的发展。

“三性”是校长做好工作的必须要求。

“五意识”即忧患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效益意识、服务意识。

“忧患意识”。校长首先应该树立的就是这种忧患意识。一个学校,在竞争的激流中要立足、要生存、要发展,何去何从,校长责任重大,并且责无旁贷,是任何别的什么人也替代不了的。校长有无忧患意识,关乎学校的“兴亡成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至理名言。

“质量意识”。没有视质量为办学生命的意识,校长以及他所领导的学校将无立足之地。校长在办学中要有宏观思维,树立“大质量意识”,不只关心教学质量,更要关心教育质量和办学质量,真正走“质量立校、质量兴校、质量强校”之路。

“品牌意识”。要把学校办成“名牌学校”,校长首先要有品牌意识,找准立足点,选准突破点,突出特色,形成风格,创出牌子。只有当学校这个品牌立起来形成名牌的时候,学校良好的形象才能置身于学生心中、家长心中、社会大众心中。

“效益意识”。校长要千方百计地向管理要效益。校长要最大限度的盘活学校的人、财、物、信息等方面的资源另外。只有树立了效益意识,才会真正在深挖办学内涵上下功夫,提高质量,增强效益。

“服务意识”。校长要带领学校教职工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视学生、家长为服务对象,学生、家长的需要就是学校的办学实践。学校要想尽千方百计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教育”,形成良性循环,在服务学生、家长、社会的同时,迅速发展壮大自己。

校长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多方面的。有种说法叫做“认真就是水平,负责就是能力”。只要我们以忠诚事业之心,勤耕不辍,作为学校管理者的素质定会不断提高。

第二:要建设好一支优良的老师队伍

在学校管理中,要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因为无论多么好的管理方法、多么有效的管理措施,只有通过人才能实施和完成,也就是说,只有把学校管理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即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才能解决学校管理中的根本问题,学校管理的效能才会得以真正地提高。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我们要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人与物的关系,给教师队伍建设投入必要的资金。从目前教育现状看,我们必须加大教师队伍建设投资的力度,不然,要想有现代化的教育是不可能的。

二是要处理好集体投入与个人投入的关系。教师就要自觉主动地投入,把它看成是自我资本积累的一部分。从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人才流动的角度看,你干不好,想在一所学校待下去已不可能;你干得好,通过进修而有了新的发展,硬要你“从一而终”也不现实。因此,在队伍建设上,学校要舍得投入,教师个人也要舍得投入。

三是要处理好培养与引进的关系。

四是要处理好培养目标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教师队伍建设内容要丰富,目标要实际,既不能使多数人“望而却步”,也不能让多数人“唾手可得”。

五是要处理好骨干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关系。我们不仅要充分调动学校中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即善于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也要善于调动一般的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发挥整体教师队伍的作用,切实把教师队伍建设好。

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我们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因此在处理好上述几个关系的基础上,还应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要加强团体观念、团队精神的教育。一所学校要想长时间赢得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只有依靠集体努力才能实现,只有增强教师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实现全校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基本要求,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第二,要善于在学校中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教师团队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建立学习型组织,既是社会发展对教育、学校和教师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学校办学理念化为教师实际行动的有效载体,此举为学校发展之必须。

第三,要经常进行教师队伍作风的训练和培养。一支队伍关键时候表现出来的优良作风,不是自然形成的,而要经过平时艰苦训练和磨砺。因此,我们要善于抓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使其练就好的作风。

教师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谁就把握了教师队伍建设的主动权,谁就拥有了学校发展的美好前景和未来。

第三、从细节做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我们经常想这样的问题,我们办学校、搞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什么?“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有思想不如有行为,有行为不如有习惯。”“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下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从这些话里,我们可以看到良好习惯与人生命运的紧密联系——习惯是会改变命运的。

当代教育家魏书生说:“我们盘锦市对教育内涵的解读就是帮助人养成良好的习惯。一个学校运转起来,一定要在时间上使人时时有事做,空间上使事事有人做。”

习惯是人生的道德资本,你有了好习惯,一辈子都享受不尽它的利息;你有了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一个家庭不重视习惯的养成,就谈不上真正的家庭教育。一个学校不重视习惯的养成,就根本谈不上教育和教学。

在教育教学中,在日常管理中,要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就必须从严要求,从细做起,循序渐进,蔚然成风。

有人曾做过“破坏性实验”。学校利用全体学生会,把早已准备好的一大盆冬青抬到了主席台上,让每个学生随手摘掉一片叶,然后将叶子随便丢弃在走过的任何地方。结果是学生们嬉笑着上台摘叶,惊愕地坐在台下观看,最后表现出从未有过的沉寂。当再让每个人捡起一片叶子时,学生们表现出的是那样的专注和认真。面对“秃顶”的冬青、满地的残叶和自己行为改变了的状态,学生们终于亲身感悟到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真正内涵。这次精心设计的“破坏性实验”,在学生心灵中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门前的“下车线”真正起到作用了吗?有的下车后马上骑,只有门口几米不骑车;有的校内骑车如同校外,无所顾忌;有的学生校内不骑了,可教师照样骑。这种种做法都非常不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从校园废纸看学生习惯养成的程度,认为人人随手丢一片废纸是不治程度,不丢又不捡是中治程度,人人自觉捡一片纸则是大治程度、理想程度。

其实,校园到处都是学生养成(行为习惯)的“晴雨表”。养成教育好了,校风建设好了,一面干净的墙壁时间久了,它只会有自然的褪色,而不会有任何故意涂抹;墙上的张贴物,就会井然有序,新旧有度,而不会是无人问津,破烂不堪;班级物品,只有自然的磨损,而不会有人为的破坏。

各种各样标语的语气内容要求,体现出了一所学校学生现有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程度。这些标牌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警戒性的:“严禁破坏公物”、“禁止打架斗殴”、“不准乱涂乱画”等等。到处都是这种标牌的学校,其管理是粗放型的,学校管理所处的境界是比较低的,还处于治乱阶段。虽然是“严禁”、“禁止”、“不准”,但学生的所作所为却常常是学校要禁止的那些。这样学校的学生没有、或很少有自觉意识,靠的完全是“他律”。

第二种是劝导性的:“人人讲卫生,养成好习惯”、“花红草绿,人人呵护”、“请靠右边行走”、“文明礼貌、展示自我”等等。学校悬挂这种标牌,其管理的水平和师生们的养成状况,比前一种进了一大步。如果说前一种境界是治理违反纪律、破坏规定的行为,这一种则是完成了前一阶段的治理,重点是从道德的层面出发,强调的是“自律”,重在激励、促发内在的力量,达到管理的目的。但这种境界还不是最高的境界,还是“初级阶段”。

第三种情况是很少或者无这类的标牌要求,有的是名人名言,校风校训。校园秩序井然、人际关系和谐、文化氛围浓郁,进入学校有种让人愉悦向上、心旷神怡之感。这是三种境界中最高的境界,是种理想境界,是“此处无声胜有声”。虽然要完全做到这样很难,但是许多办得有特色、注重办学大效益的学校,无不向这种境界努力。达到了这种境界,才是我们办学的真正成功。

上面谈了些从小见大、从细微入手养成大习惯的事例。其实,我们进行认真的对比还会发现,“严”、“细”、“实”是所有名校的特质,是一切有经验的办学者的一致追求。

名校共性的东西,即真经——严格、细致、实在的管理,几近于军事化。现在有的学校宿舍管理军事化,床铺、被褥、洗刷用具统一配置、统一摆放、统一标准要求。就餐管理军事化,排队进入食堂、统一配餐、一起离开。出操管理军事化、集合管理军事化、外出管理军事化等等。正是这些准军事化的管理要求,练就了学生们吃大苦、耐大劳、拼搏学习的好习惯,连年取得的优异成绩。

教风应为“五严”,即:“严而有情、严而有理、严而有序、严而有方、严而有格”。

有一个校长这样说过:“搞教育也和打仗一样,一定要攻无不克,说拿下碉堡,就一定要拿下来,要不惜一切代价,要有这种拼命的精神,没有这种拼劲,什么事情都办不成……”

我们都知道,军队每天都在严格地训练,而训练的内容几乎都是:稍息、立正、看齐、转法、跑步等基本队列动作。军队平时训练的是一种作风,培养的是一种意志品质,目的是达成“军令如山”的服从意识。

反思我们的学校管理,其实跟军队的训练是一样的道理。在学校日常管理中,更多的还是些像“稍息、立正、向右看齐”一样的小事。为了培养师生良好的作风和品格,为了养成师生良好的习惯,为了营造学校良好的育人大氛围,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我们就必须向军队那样从细微处入手,从最基本的入手,高标准严要求,做好看似无关紧要、但却事关重大的基础工作。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的《道德经》,早就在2500年前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我们这些深刻的道理。

第四: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要想取得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就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处理好学校工作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更深的层次、更广的范围为其提供保障。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做,才算得上“教育质量是办学的生命”即“视质量为办学的生命”呢?

第一,质量对于“办学”的重要在于,没有了质量、没有了对高质量的追求,学校也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失去了办学的意义。办学有思想,有软环境,有高质量,才有发展。

第二,只认识到了质量对办学的重要还不够,要有周密长远的计划,要有实际可行的方法、步骤,要有行之有效的措施。

第三,在前两个层面的基础上,还要继续做工作,追求教育教学的高质量。要持之以恒,要矢志不渝,要千方百计,要把对高质量的追求作为学校终极目标,一刻也不停地落实在办学实践中。我们时刻都不能忘记,时刻都要想一想。人生“恒”字是直达目标的“舟和车”,别无运载工具,就看谁用得好,真正能够实践它。

“视质量为办学的生命”,校长应该树立“大质量观”,从宏观上把握“教育教学的高质量”,通过“全员”、“全程”、“全面”管理,达到这一目的。

首先是要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学校中的每一个人都要把各自工作的高质量作为工作追求的目标,从而达到每个人工作质量相互影响,共同提高的目的,形成人人追求高质量的大气候。学校工作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任何因素都会对质量形成影响。我们必须认识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方面都与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次,我们要在每一项工作自始至终的全过程里,时时追求各个工作环节的高质量,以过程的高质量保证结果的高质量。任何事情都有个自始至终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中每个环节的优化优质,就不能保证最终结果的高质量。“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不是淡化结果的重要,而是强调过程的重要,过程决定结果。

再次,在整个校园里要营造全方位高质量的大氛围。校园里要处处为高质量提供保证,使学生时时处处受到高质量的熏陶。通常说的“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会说话,让学生每到一处受感染,让学生每次活动受教育”就是指良好大氛围的营造。这样做对学生教育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大质量观”的树立,是学校教育的必须,也是“教育教学质量是办学生命”的必然要求。

要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持续不断地提高,除去树立“大质量观”之外,就要抓住常规不放。常规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础,是学校教育教学中规律性的东西。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常规,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才会有秩序,才会孕育高质量。

要保证教育教学的高质量,还要全面认识和把握学校管理中常规与创新的关系。创新是学校管理永恒的主题,这是毋庸置疑的。首先,要明确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是在常规基础上的发展与突破,相对于常规而言,它是“批判的继承”,而不是“全盘的否定”。其次,创新要在常规基础上依层次进行,先搞什么,后搞什么?重点解决什么问题?都应该有计划、有步骤,而不能信马由缰。再次,创新是进一步揭示管理的规律,更全面地反映管理各要素间的必然联系,而不是换了新面孔就是创新,只要改就是创新。创新切忌犯“形式主义”、“一窝蜂”的错误。

常规与创新的关系,是个老话题,也是个大课题。简单一句话:没有常规就没有秩序,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另外,常规管理与常规还不同,它是教育教学管理的基础和基本框架,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看得见、摸得着的运行方式,也是中小学管理的主要任务。我们要使其高效,就要使常规“常”起来,使各方面工作有序进行;要使常规“规”起来,“规”到位;要使学校工作中心突出,以中心促进全面工作的开展。

五、要大力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

校长与学校中其他人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根本任务是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既是校长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校长工作的落脚点,是一个富远识、能干事、有作为校长的根本追求。所以校长一定要千方百计地致力于学校管理效能的提高。

一是处理事情要掌握“度”,照规则办事。制定规则不易,执行规则更难,但真正的效率与效能恰恰是遵守规则而获得的,因为规则是科学的、智慧的,甚至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

凡规则必讲“度”。说到处理事情的“度”,我们很清楚,是指一事当前,要权衡利弊,权衡轻重,权衡缓急,兼顾前后左右,以便采取最恰当的措施,取得最理想的效果。在复杂事情处理过程中,必须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宏观调控,统筹兼顾,把握各种要素的“度”,才能取得最大效能。有时一件事情中的各要素间的关系不是加法,而是乘法,一个为零,全部为零(如安全问题,做任何事没有了安全,别的全是零)。

即便是校园内设置垃圾桶、垃圾箱也有个“度”的问题,有垃圾筒、垃圾箱很方便,没有不行,但不能多了,一多就跟没设没什么大的区别。

二是注意目标的提出要现实、要到位。一个学校的目标分若干层次,有眼前目标、阶段目标、长远目标,甚至还有终极目标。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既需要长远目标的激励,也需要阶段目标的有计划实施。真正要把目标变为现实,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就必须把长远目标一步步分解成阶段目标和眼前目标,成为单位全员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台阶,而眼前目标、阶段目标、长远目标实现的过程便是我们漫长的学校管理过程。

其实办学目标的设立,跟教学目标的设立是一样的,“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才是最好的目标,因为它既现实且有激励作用。校长善于设立这样的目标,就会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

学校管理第7篇

本人从教已有28个春秋,历经科任教师到班主任、科组长、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教导主任、村校校长,到现在的管理全镇的中心学校校长,一步一个脚印,经历了风雨、得失,管理上积累了一定的体会,尤其在担任校长以来,我的管理体会更加深刻,在此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善于分析现状

分析现状是搞好工作的最基本前提。作为管理全镇小学的校长,对各村小学的学校情况、教师素质、硬件设施、群众对学校的评价等关系到学校发展的问题都应该关注,尤其是教师积极性方面的问题更为重要。所以,我总会不定时地进行现状分析,找出全镇各学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通过阅读相关管理书刊,网络查找资料,从而制订出自己管理全镇各学校的大方向、大思路,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改进,力争达到合理发展的学校管理模式。

二、善听民心

我很注意听取民心,民心是我能定准方向的导航。我以各村校长为点,倾听其心声,因为他们有见识,与群众、家长接触面广,管理其学校教师也有一定的心得,所以我时常去倾听校长的心思与所为,通过平时闲谈或反馈意见或提出难处等等,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与此同时,我还常以平等的身份与教师们聊天,从中去了解他们对学校的评价,对领导的评价,好的意见就采纳、肯定。时间长了,下级都觉得我这个领导不是在压人,而是真真正正地为他们着想,这样一来,他们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就大大提高了,我也从中得到了好的管理方法,工作起来也就得心应手多了。

三、多赏识,少怨言

人人都有闪光的一面,从教以来我就有了深刻的体会。有的领导总是说自己的下属这不对,那也不对,即使自己是不对的,也不会放下架子去纠正,而是时时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压人一等的位置上,让下属常常担心随时会碰着“高压线”,导致下属们放不开手工作。这样的方法是行不通的,我也领略过受到这样对待时的压抑、反感之情。所以,我成为管理全镇小学的中心学校校长后,一直把这一点记在心上,告诫自己不要重蹈别人的覆辙,否则就是最大的失败的管理者。我总是尽力平等地对待别人,谁有闪光点,我都会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适时作出评价,尤其对各村校长,我教他们也学会赏识自己的下属,少点怨言,营造一个和谐向上的集体,我把能够有这样一个集体,作为校长对学校管理业绩的一个面去评价学校,评价校长的工作能力。

四、善反思

我很注意反思自己的工作情况,包括工作态度、方法、方式、成功与失败,并把它形成自己的成长记录,有时还组织校长们倾听自己的反思并作评价、补充,要求他们真实地评价。几年来,我已经形成了一种模式,也从中总结了自己管理各村小学的经验,也让各小学校长从中找到了他所在学校的管理方法。这样,我们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大家觉得很开心,很融合,就能很轻松地工作,所以我的上下级关系都很好,工作很配合,工作起来很是得心应手。

五、多宽容与理解

宽容之心,可以让人重生;理解之情,可以催人奋进。在我担任中心学校校长第一年时,曾有一位教师被推荐参评县级优秀教师,后因为工作中有点过失,镇政府取消了他的资格,他觉得很消沉,认为以后再无机会了,工作也消极了,产生了不满情绪。后来我了解了情况,亲自找他谈心,鼓励他努力工作,告诉他,组织会看到他的成绩与表现的。后来,他在工作中态度真的就越来越好了。去年,他被评上了县级先进班主任,他在QQ聊天中对我说:“韩校长,是你的宽容让我重生,是你的理解让我奋进,我不会让你失望,我会加倍努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这就是我的成功体会,宽容与理解便是我管理学校的重要一面。

六、建立网络平台

我认为,建立网络平台是倾听教师心声最好的方式,它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有助于校长工作的开展。所以,我把自己的Q号公开于全镇教师中,有愿意加我为Q友的我都会加上,鼓励他们什么都可以在Q上说,自己绝对不会不理。这样,我通过网络平台与教师们聊天,无论工作上还是生活上的问题,我都会回应,即使简短之言也好,只要能让他们释怀。在交流中,教师们感到我是个可亲的人,从开始的顾忌渐渐变成了后来的无话不说。比如,因为我们家乡是柚子之乡,我们大部分的教师家里都种有沙田柚,我也是其中一个,我在这方面也有一定的技术,很多教师在谈及工作之余,还向我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这就拉近了我与教师间的距离,给我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辅助作用。曾有一位教师在Q个性签名里写上这样的话:“你是我二十五年从教生涯中让我最敬佩的领导。”还有一位教师的Q个性签名里写着:“韩校长,你既是我们的好领导,更是我们致富的好帮手。”还有教师们在Q日记中对我长篇大论,很让我感动。

学校管理第8篇

一、农村学校校长概述

我国中小学校长随着清末新型学堂的建立而诞生。1862年,清朝政府创办京师同文馆,标志着我国近代新式学堂的产生。大兴“废科举、兴学堂”之风,创办了许多新型学校,各地对学校领导者却无统一名称,“堂长”、“主事”、“总教习”、“总理”、“监督”等不一而足。民国以后,蔡元培先生任教育总长,着手对旧教育体制进行改革,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其中规定:“从前各项学堂,均改为学校,监督、堂长应一律统称为校长”。从此,我国学校最高领导者有了规范的名称――校长。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是聚集教师精神的一种力量。校长的素质是履行职责的基本保证。

现代校长的素质指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兴趣、文化、意志和体力等。我国21世纪中小学校长素质结构由三部分构成:四大基础素质、六大现代管理意识、现代管理能力。基础素质包括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自我发展能力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管理意识包括民主法制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改革创新意识、科研兴校意识、校本管理意识、效能意识。现代管理能力包括科学决策能力、统筹教育资源能力、领导教学工作能力、协调公共关系能力、创建校园文化能力、获取利用信息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依法治校能力。校长也是教师,是特殊教师,是教师的教师。

校长的成长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职前预备期(5~7年):教师经过努力,成为优秀者。适应期(2~4年):需要尽快转变角色,树立校长角色意识;深入调查研究、协调人际关系、增进了解、树立形象、赢得信任。称职期(3~5年):校长已经熟悉学校管理,积累丰富办学经验,有意识探索办学规律。成熟期(10~15年)校长能够不断反思,将管理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形成办学亮点,由亮点凝聚特色,由特色汇聚优势。校长是一所学校的领导,现代领导学认为,领导的概念包含三重含义,第一权力,第二责任,第三服务。

农村学校多指远离城市,经济欠发达、交通偏远不畅、信息相对闭塞、条件相对艰苦、教师待遇不高、人数较少的一类学校。农村学校校长多有管理积极性,但缺乏现代学校管理的理念、手段和方法,多实施维持性管理,没有发展的策略和对学校的营销理念。许多农村学校依法行政意识淡薄,规章制度不健全;农村学校机构不健全,缺少民主监督,行政管理不规范。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学校校长较多关注实施新课程、教育基础理论、学生德育、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控制农村教师流失、留守儿童教育等。一是管理观念滞后,没有教育理想,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受传统观念影响,缺乏对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和把握;保守、安于现状,难于构建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管理运行机制。二是素质能力差距大。农村学校校长个人能力、心理状况有差异;创造能力、职业个性水平普遍不高;改革创新、教育科研的意识和能力、领导艺术还不符合现代学校校长的素质要求。三是现代教育信息量偏少。农村学校地处偏远,与外界接触不多,条件非常有限。四是学校管理缺乏多样化。农村学校管理内容越来越丰富,领域越来越广泛,面对新问题管理方法单一,缺乏管理艺术和机智。习惯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属于经验型或行政型管理。农村学校校长较为年轻,缺乏教育管理经验。校长年龄和教龄存在地域差异,校长学历也存在地域差异。据抽样调查,学历分布大致为:中师22%、大专63%、本科15%,无研究生学历。

农村学校校长年轻化,一般在40岁左右,平均教龄不足20年,普遍经验不足。农村学校校长专业化之路重在行动改变,开展基于管理实践的行为设计、行为实践、行为反思、行为改善;将自己置身于学校管理改进的问题情境中,去交流、研讨、求教、设计、行动、反思和改进。“重在行动改变”的培训提升模式强调:一是保持同事间的互助指导,并注重纵向的理念引领;二要保持侧重讨论式的案例教学;包含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形成一种多元、互动、开放的局面。农村学校校长培训以项目为载体,以理论学习为基础,以思考为动力,以行动为目的,以设计、实践、反思、改善为基本环节。依赖有效开展“实地跟踪指导”的专家团队,远程信息交流平台,聚焦农村学校管理问题解决,促进校长管理行为改变。农村学校校长培训遵循“导师指导、分类实施、分散研修、同伴互助”原则,具体方法包括理论讲授法、专题研讨法、参观考察法、论坛交流法、实践反思法、挂职锻炼法、课题研究法。

二、农村学校校长职责

校长的职责可以概括为四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主持全面工作;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校管理中的校长角色:组织管理者、教学领导者、人际关系促进者、冲突调解者、变革者、学习型组织建设者、学校文化缔造者。校长要为学校描绘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前景;帮助学校教职工持续不断成长;让每一个人清楚卓越的标准在何处;组织好学校管理的每一个关键细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校长的核心职责,校长必须关注隐性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农村乡镇中小学校长应扮好五种角色:乡镇教育发展的规划者、乡镇教育的法人代表、乡镇学校教师的服务者、乡镇发展的教育顾问、乡镇百姓的咨询专家。同时,乡镇中小学必须成为本乡镇教育的业务指导中心、德育中心、教研中心、师训中心、素质教育示范中心、现代教育技术推广应用中心等六大中心。

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校长角色。学校文化是教师、管理人员、学生和家长通过共同努力,创立起来的传统和仪式的复杂模式。文化模式具有高度的持久性,对人们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并塑造人们的思维感觉行为。愿景和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根基,仪式和典礼是学校文化的载体,历史和典故是学校文化的内涵,建筑和收藏品是学校文化的象征。校长是学校文化的塑造者,校长扮演八种角色:历史学家――认识学校的历史和传统;人类学侦探――分析并探究界定当前文化的规范;幻想家――描绘学校的未来;行走的符号――通过衣着和言行推行特定的价值观;陶工――塑造学校的榜样,决定学校的仪式、传统、典礼和符号;诗人――维护学校的最佳形象;演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治疗师――监督学校的变化。

农村学校校长职业生涯的轨迹一般是“上岗校长――合格校长――优秀校长――知名校长――教育家”。提倡教育家办学,一是坚持教育的内在品格。陶行知先生说:“教人做主人的教育,教人向前创造的教育”,向上、创造是教育的本真内涵。二是实践,坚持“在路上”,生活就会改变,学校就会进步,新人就会涌现,我们就会和孩子们一起“天天向上”。教育家校长是一位有教育家情感、信念和胸怀的校长。教育家校长还应该是一个有“仁心、公心和恒心”的校长。同时,有个人魅力、应多谋划、要善决断。教育家从实践中诞生,在实践中养成实践智慧。热爱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全面把握学科知识;学会反思和研究;向上的精神、学习的兴趣、创造的激情、社会责任感。成为教育家要优化思维:实践推理、平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出自己的教育隐喻、始终处于进行时态。教育家办学的条件:有实践经验、有教育理想、有素质、有创新、有影响。教育家办学的思想内涵在于懂教育、能领导、善管理、长研究、乐协调。总之。作一名书生型校长,一爱读书、二有思想、三有梦想。

三、农村学校校长管理策略

1.农村学校校长管理艺术

第一,校长的决策艺术,决策最古老的含义就是在几种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做到“七个字”:清、慎、虚、明、缓、实、机。第二,校长的用人艺术,校长用人不妨学拿破仑。一不讲辈分,二不论背景,三不求完人,四不计前嫌,五有功必赏。第三,校长的工作艺术,正确把握好“度”,用好六个“度”。“高度”指看问题的层次。“态度”指度的动态性。“弯度”指度以折射的方式形成。“角度”指度由多角度视野来确定。“尺度”指一种衡量的尺。“适度”指注意到质和量。第四,校长的养心艺术,给情绪装“安全阀”,先把“泥点”晾干。以诚换诚,提升多重境界;乐观豁达最养心;把对方当做“空船”;铭记“一切都会过去”,保持一颗平常心。第五,校长的人际艺术,巧妙处理正副职关系。副职:到位不越位,补台不拆台。一忌抢帅位、二忌挤将位、三忌占士位。定好位、负好责、分好身;听从、服从、不盲从;建功、立功、不居功。正职:合理放权、层次管理,做到信任、肯定和宽容。提倡尊重式管理,力求做到尊重、换位和让利。

2.加盟城市名校集团化

在落实教育中长期规划,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各地正探索城市名校+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弱势学校的捆绑式发展模式。农村学校可以寻求城市学校加盟集团共谋发展。利用名校优质教师资源带动农村学校教学和科研上台阶,以先进理念引领学校发展。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教研实践中,校长对科研重视不够,影响教师专业化提升。实施一加一帮扶计划,名校优秀教师带一名农村学校教师,开展导师制系列活动。农村学校教师到城市名校短期进修或挂职锻炼。名校闲置资源转移到农村学校物尽其用。

共享教育资源。农村区域内教育发展不均衡,少数民族地区和非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存在差异。农村撤点并校后,村完全小学、教学点数量减少,寄宿制学校和中心小学增多,校际之间的不均衡不仅体现在硬件,也体现在师资上,一是建立远程教学网络,开展网上教学和辅导,共享名校优质教师资源;二是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实施课程改革。农村学校校长要加强教学支持。教学支持的特征是人本性和层次性,开展常规性支持和发展性支持。

3.建立教师流动机制

在人才管理方面,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实行契约化管理,避免“近亲繁殖”。把人才当成“河流”,而不是当成“水库”来管理。日本实行教师转任制度,一位教师在一所学校工作年限一般为3~5年,最多不超过10年,新教师,工作前三年不能在自家附近学校工作,应在偏远地方工作,逐步调到自家所在地附近学校,以便校际交流。努力实现教师区域内校际流动,教师无障碍流动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最佳途径。一是校际教师交流制度化,每年一定比例教师到外校任教;二是鼓励教师校际之间走教,多校共用一名紧缺师资;三是利用高师院校顶岗实习之机,置换教师到高校进修;四是参加各级各类教师培训,提高素质和能力。

4.构建U-S共同体

U-S共同体就是大学中小学共同体,将学校建设成为道德共同体,首先,价值观应当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而确立。其次,建设道德共同体要以愿景来凝聚力量。师生有长期的驱动关系,就会对学校有高度的认同感,就会和学校融为一体。构建大学中小学教师教育共同体。共同体是为了特定目的而聚合在一起生活的群体、组织或团队。它以大学和基础教育为联合基地,以优质教师的成长为目标,以培养过程的合作与研讨为载体,共建教师发展学校,通过项目合作、教学互动、共同研究、资源共享、最终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合作联盟。其主要特征是:有共同目标追求与合作共识,有稳定合作联盟与实际合作项目,有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合作双赢,有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特色体系。理论基础是:实践性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合作性理论。

5.学校特色发展

办学校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应当有自己的特色。海明威说,写作有“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其实,创造学校的办学特色,就是“寻找表达自己的句子”。学校特色是学校文化的鲜明旗帜,学校特色是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特色发展,是“高原上的高峰”;学校特色建设应基于校本又能促进传统变化。“本土化”、“校本化”都包含双向交融变化的过程,学校特色应带来学校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学校特色要坚持主色调与丰富性统一,允许个性张扬,鼓励和而不同。文化是用共同的价值标准培养单位意识的一种手段。学校提倡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服务留人、环境留人,最高境界是文化留人。教师专业发展呼唤学校成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走特色发展之路的学习型组织。

6.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指学校在精致的区域文化和学校历史文化基础上,以“大众化教育、精致化运作”为基本指导思想,以精良的人才组合,精美的教育教学环境,精细的组织管理,精品化的教育教学内容,精致的教育教学方式,精心的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推进精致教育工程,塑造融科技素质与人文素养为一体、内涵丰富的优秀人才。推行精细化管理,可以使管理队伍精干化、教师队伍精锐化、管理模式精致化,管理特点:严、细和实。实施关键点控制法,就是抓主要矛盾、决定性因素和关键细节,对关键环节的控制精致化就是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管理境界,将人的发展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精致化是注重过程和细节的管理,是优质教育的必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范国睿.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