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因子分析论文

因子分析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2 15:05:35

因子分析论文

因子分析论文第1篇

1.指标选取原则。乡镇是由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是多方面的,任何单项指标都无法全面而客观地反映该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所以需要构建一套指标体系进行全面的评价,该指标体系即是利用多个指标从不同侧面、方位、多角度地对区域经济社会进行评价,要具有导向性、公平性、可操作性和绩效性。

2.评价体系指标的选取。根据指标选取的原则,将指标体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一类是社会人文发展水平指标进行乡镇科学发展定量评价。反映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农村经济总收入X1、农业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比重X2、工业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比重X3、耕地面积X4、粮食总产量X5、农村用电量X6、农业机械总动力X7、乡镇企业产值X8、乡镇企业上缴税金X9、乡村劳动力占农村人口比重X10,共10个指标。涉及经济总量、经济结构、农业生产、乡镇企业、劳动力情况。社会人文发展水平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X11、总人口X12、非农人口比重X13、年末出生人口X14、小学初中学校个数X15、师生人数比X16、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所X17、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X18,共8个指标。涉及乡镇人口、城镇化、农民生活、教育文化水平、社会保障等。

3.评价方法选择。选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降维方法,将指标中相关性较高的变量转化为相互独立或不相关的变量,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因子分析是把关系比较密切的、相关程度较高的几个变量归为一类,每一类组成一个因子,用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原有变量的大部分信息。运用这种分析方法,可以方便地找出影响乡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通过线性加权法对各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水平进行定量评价。

4.评价体系计算过程。采用多元统计方法中的因子分析法,建立因子分析模型,具体步骤如下:(1)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2)计算相关系数矩阵及其特征值、特征向量。由特征向量构成的矩阵A=(aij),称为因子载荷矩阵。(3)建立因子模型。设X1,X2,…,Xn为原观测变量,通过因子分析,找到影响这些变量的公共因子F1,F2,…,Fm(m<p),这样原p个变量可以表达为:Xi=ai1F1+ai2F2+…+aimFm+εi(i=1,2,…,p)上式中的F1,F2,…,Fm称为公共因子,εi称为Xi的特殊因子。(4)确定因子贡献率和累计贡献。(5)对因子载荷阵作正交旋转。(6)计算因子得分,权数是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7)计算综合得分。综合得分反映各乡镇经济总体发展程度。标准化处理的结果使得最终得分没有满分,零分表示乡镇的平均水平,正分表示高出平均水平的程度,负分表示低于平均水平的程度。

二、乡镇科学发展实证分析———以孝义乡镇为例

2014年第十三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评价结果显示,在全国百强县市中山西省孝义市排名第65位,是山西唯一入围的县级市,这是孝义市自2007年至今连续7年入围全国百强县市榜单。孝义市是山西“扩权强县和转型综改试验区”双试点,在资源型经济转型等方面走在全国其他资源型市县的前列,这与孝义各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目前,孝义市所辖7个镇、5个乡,乡镇总面积819.51平方公里,占孝义市总面积的86.63%。人口27.9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8.0%。乡镇企业总产值308.77亿元,占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的57.2%,且各乡镇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条件各不相同,在资源型县份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鉴于以上考虑,本文选取山西孝义为例,对乡镇发展进行评价研究。

1.运用spss软件对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2.计算变量的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以及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由表1可以看出,前4个主因子的贡献率达到84.869%,因此选择这4个作为主因子进行分析。通过碎石图(见图1)也可以看出:第1个因子特征值很高,解释原有变量贡献最大。以此类推,特征值逐渐变小,第5个以后的特征值越来越小,解释原有变量的贡献很小,因此提取4个因子是合适的。从表2可以看出:第一主因子在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乡村劳动力占农村人口的比重、年末出生人口、农业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比重等指标上有较大的正载荷,因此该主成分主要表明农业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作为乡镇农业指标。第二主因子在农村经济总收入、工业收入占经济收入的比重、农业机械总动力、乡镇企业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师生比等指标上有较大的正载荷,因此该主成分主要表征乡镇经济发展规模及水平,作为乡镇经济发展的指标。第三主因子在总人口、非农人口比重指标上有较大正载荷,表明人口是劳动力的重要基础,因此该主成分主要反映劳动力方面的情况,作为劳动力的指标。第四主因子在乡镇企业上缴税金这个指标上的载荷大,反映乡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因此该主成分反映了乡镇的工业发展概况,作为乡镇工业指标。

3.计算各乡镇综合因子得分,列出因子得分表,并以各因子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计算各乡镇的综合测评得分,公式如下:ZF=26.201%*FAC1_1+23.760%*FAC2_1+17.921%*FAC3_1+16.9839%*FAC4_1其中ZF为各乡镇的综合得分,FAC1_1,FAC2_1,FAC3_1,FAC4_1为各乡镇的因子得分,系数为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综合得分高低表明乡镇的综合经济实力强弱,详见表3。

4.综合得分的结果分析。综合得分量化反映了各乡镇经济总体发展程度。由因子得分矩阵可以看出,在因子1上得分较高的有大孝堡乡、兑镇镇、西辛庄镇、下栅乡,表明这些乡镇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南阳乡、柱濮镇等乡镇得分为负数,表明乡镇农业发展落后。在因子2上得分较高的有梧桐镇、兑镇镇,表明这些乡镇的经济综合实力较高;驿马乡、下栅乡得分最低,表明乡镇的经济综合实力较低。在因子3上得分较高的有阳泉曲镇、兑镇镇、高阳镇,表明劳动力资源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较好;在因子4上驿马乡、梧桐镇和大孝堡乡得分高,表明工业经济发展实力较强。从综合得分情况看,兑镇镇、梧桐镇、大孝堡乡、阳泉曲镇、高阳镇这五个乡镇的得分为正,排名位居前五,表明乡镇的总体发展程度较高;驿马乡、下堡镇、柱濮镇、西辛庄镇、下栅乡、杜村乡、南阳乡这七个乡镇的得分为负数,表明乡镇的总体发展程度较低。

三、对策建议

乡镇是县域发展最具潜力和活力的主体,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支撑,加快乡镇科学发展事关县域科学发展大局。立足孝义各乡镇实际和评价分析结果,结合科学发展的要求建议如下。

1.以中心镇和社区化中心村为抓手,重点推进乡镇发展。根据非均衡区域经济理论,选择其中一部分发展基础较好、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较大的乡镇重点发展,通过政策、技术等措施的引导,使得各种生产要素向重点镇聚集,让重点镇超前发展。依靠重点镇的扩散效应带动整个地区乡镇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

2.进一步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乡镇和农村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农业的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是集市场化、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一体化、集约化、社会化、企业化为一体的经营模式,通过农业的产业化,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3.坚持走工业新型化道路发展乡镇经济。乡镇要树立“工业立镇、工业强镇和外向带动”发展战略,确立乡镇经济发展思路的定位要与乡镇的基本条件相适应,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与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的加速融合,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由小规模种植向规划带、规模经营区发展,由传统的小作坊向工业化、现代化迈进,进一步扩大工业化发展新局面,备足乡镇发展后劲。

因子分析论文第2篇

经济增加值模型,其首创者为SternStewart管理咨询公司。该模型以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为基本出发点,全面地测算上市公司股东的真实价值,对上市公司进行投资价值分析;现金流量折现模型(F.modiglian、M.H.mille,1961),该模型表示一个企业的当前价值,等于其未来所产生的现金流的现值之和。虽然计算简单,但过程存在诸多局限,难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相对价值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市盈率模型、市净率模型、收入乘数模型,优点是能够迅速地评估资产的价值,尤其是在市场上有大量的可比资产进行交易,并且市场对同类资产价值的认可程度相同时,更有效的评估资产的价值。但是,由于可比资产和目标资产的风险性、流动性和营利性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因此可比资产的运用会存在偏差,导致相对价值模型的估值与实际存在差异。传统估值模型广泛运用于企业投资价值评估中,但其缺陷不容忽视:一方面它们主要只是针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而忽略了企业的非财务性指标,无法体现企业自身的特点,并不能有效地对不同企业进行投资价值评估;另一方面它们没有引入行业划分,而事实上,上市企业所属行业不同,在注册资本、客户类型、财务数据等方面都相差甚远。虽然学术界对上市企业的投资价值评估研究已经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是,无可否认学术界对中小企业的投资价值评估研究还处在介绍和比较浅显的研究阶段,理论上十分推崇的建立在财务指标之上的传统估值模型和基本分析法,但由于其参数选取的不确定性和我国市场的特殊性,上述方法无法全面反映我国上市企业的投资价值,为我国投资者提供可靠的投资决策指导,因此,在对中国上市企业投资价值研究中应扩宽思路,不应拘泥于传统企业价值估值模型,运用多种方法综合分析。

二、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FactorAnalysis,FA)是一种由主成分分析法推广而来的实用多元统计方法,其实质是根据原始指标相关矩阵内部结构的特征再现指标与综合因子的关系,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C.E.斯皮尔曼提出。在经济研究中利用因子分析法可以从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选取少数几个主要因子,有助于分析复杂经济难题。目前,我国学术界多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上市企业的投资价值,应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上市企业投资价值,克服了评价方法———综合经济动态指数法和综合经济效益指数法之不足,使得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准确。刘宇、王增民(2001)通过比较主成分分析法与因子分析法,利用水泥行业13个上市公司的19项财务指标构建因子载荷矩阵,经分析后认为影响公司投资价值的综合因素有:获利能力因素、资本结构与财务杠杆因素、经营与偿债能力因素、资产价值因素、市场景气因素,它们使每个因子能比较全面地反映综合各指标的共性。陈云泽(2008)提出对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分析可以从七个方面做因子分析,它们分别是: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营运能力、抗风险能力,公司治理,商业模式以及创业团队,但是这七个方面在企业投资价值研究的应用中必须确定合适的样本数量和客观的财务指标数据,否则会使企业投资价值评价与实际情况产生重大偏误。郑向前(2009)采用因子分析法,根据生物制药行业特点选取了8个代表性因子:资产收益率、净利润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经营现金流量对负债比率、流动比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对我国生物制药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成长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进行分析。戴云(2013)选取南通地区中小板上市的12家样本企业,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增长能力四个方面中选择12项财务指标建立企业业绩评价模型,对其经营业绩做出评价。

三、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运筹学家T.萨迪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多目标决策方法,该方法把各种因素划分成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根据对一定客观现实的主观判断,对每个层次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表示,然后利用数学方法确定每层次指标的权重,最后综合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建立模型做出决策,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层次分析法对问卷设计、专家素质及水平有较高要求,且工作量大、周期长,通常在实际应用中与因子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灰色关联度法等方法相结合。层次分析法实际上是一种将思维过程数学化的方法,有助于简化系统分析和计算,因此在学术界颇受关注。

董兴国(2007)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上市银行投资价值中提出根据上市银行自身的产业特点将准则层分为十个层次,即盈利能力、投资收益、成长能力、流动性、资产质量、规模与市场地位、公司治理、创新能力、人力资源、品牌影响力,并从十类指标中选出42项项目指标,形成上市银行投资价值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建立上市银行投资价值综合评价模型。曹小林、耿成轩(2008)为了提高价值评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将模糊数学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状况、核心竞争优势、经营管理水平、高级管理人员能力这四个主要因素进行细化构成递阶层次结构,确立了高新企业价值评价模型。刘建容、潘和平(2010)利用层次分析法判断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投资回报能力各自对于电器行业上市公司内在价值评估的相对重要性,采用“1~9”比率标度”方法得到判断矩阵,通过计算得到各能力指标的权重,建立上市公司内在价值评估模型对电器行业上市公司进行投资价值分析。陈钧于(2011)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构建了房地产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评价递阶层次结构两层模型:第一层次由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因素构成;第二层次里选取了上市公司有代表性的非财务指标,利用层次分析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最后,运用改结构模型对4家房地产上市公司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实证检验。应洪斌、邵慰(2012)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和前人研究成果将公司市值、高层管理人员薪酬、公司负债、所有者权益等15项指标纳入研究体系,邀请钢铁行业专家参与层次分析评价,得到15项指标的相对权重值,再利用Malmquist-DEA模型计算我国16家上市钢铁企业经营现状并考察Malmquist指数变化,通过对Malmquist指数的比较测算其经营效率,此项研究中,层次分析法对样本数据的选择、传统DEA模型的修正有着重要意义。

因子分析论文第3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社会实践,学生素质,评价体系

一、研究意义及步骤

由于生源减少,民办院校的处境艰难,一方面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进入对峙阶段,另一方面民办院校之间竞争也异常激烈。因为公办院校有历史沉淀,学术氛围浓厚,科研与品牌效应都比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具有较大优势。在此环境下民办院校应走出自己的特色,向应用型大学转变。“应用”的核心就是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进而提高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应具备的相应素质。在此背景下探讨民办高校社会实践与学生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课题组对山东省三地九所实力比较雄厚的民办高校和开展实地调研和发放问卷,接受调研者包括烟台南山学院、山东协和学院、山东英才学院、山东现代职业学院、青岛黄海学院、青岛工学院、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原山东产业文化学院、济南大学泉城学院(蓬莱校区)、南山集团下属企业等。我们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472份,具体情况见表1。

二、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社会实践与学生素质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本研究中因子分析采用的是主成分算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和斜交旋(promax),选择荷重大于0.5且其特征值大于1(Eigen values over 1)的因子作为主要解释因子,实现变量的归类。同时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重新对三个专业社会实践生评价指标进行二级分类,构建出包含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以及三级指标的分层递阶的社会实践与学生素质指标体系。

对影响因素的各部分问项进行的KMO适当性检验结果显示:工商管理专业KMO值(社会实践)为0.802、KMO值(学生素质)为0.868,财会管理专业KMO值(社会实践)为0.908、KMO值(学生素质)为0.827,旅游专业KMO值(社会实践)为0.738、KMO值(学生素质)为0.791。Bartlett’s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值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认为均适合于因子分析。具体数据见表2。

注:根据通常的惯例,α≥0.5为可靠。

1、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本研究对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实践的47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2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7个因子和3个因子,教学因素共解释76.232%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68.089%的变异, 在本研究中,利用SPSS16.0软件包分别对这两大类影响因素的数据进行效度、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 α系数对整份问卷以及各个子部分做信度检验。在本研究中,各维度影响因素指标Cronbachα最小值0.565,最大值为0.968,而且量表总体Cronbachα值也分别达到0.967、0.866,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17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了学生毕业论文和学生实践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毕业论文和学生实践因子;F2由10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学生的专业实践和非专业实践比例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实践比例因子;F3由11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教师专业实践与非专业实践的比例情况、以及教师实践结果,因此命名为教师实践比例与实践成果因子;F4由5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的是学生实践结果对学生以后发展的影响,因此命名为学生实践成果因子;F5由1个项目组成,涉及到教师实践时间长短情况,因此命名为教师实践程度因子;F6由1个项目组成,论文答辩过程学校控制的有效性,因此命名为论文答辩过程学校控制的有效性因子;F7由1个项目组成,学生的产学研实习基地数比例,因此命名为学生的产学研实习基地数比例因子。 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学生毕业论文与学生实践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25.94),能解释影响社会实践因素的比率最大,F7学生的产学研实习基地数比例的方差贡献率最小(4.695),对影响社会实践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学生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酒店业务能力等,是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F2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自主创业、学生实践创新成果、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转化能力,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创新因子;F3由5个项目构成, 基本反映了学生非智力因素,包括学生专业兴趣高低、学生专业学习动机、学生工资待遇水平、学生自信心表现、学生专业认可度,因此命名为学生非智力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学生知识应用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23.474),能解释影响学生素质因素的比率最大,F3学生非智力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22.148),对影响学生素质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2)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结果,构建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

接上表

2. 工商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工商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对影响工商管理专业社会实践的47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2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7个因素和3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72.49%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73.073%的变异。在本研究中,利用SPSS16.0软件包分别对这两大类影响因素的数据进行效度、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α系数对整份问卷以及各个子部分做信度检验。在本研究中,各维度影响因素指标Cronbachα最小值为0.61,最大值为0.934,而且量表总体Cronbach α值也分别达到0.951、0.919,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13个项目组成,与学生毕业论文和教师非专业实践有直接关系,因此命名为教师课余实践和学生毕业论文因子;F2由8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学生各种实践的影响,因此命名为学生实践水平因子;F3由4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教师与学生专业性实践,因此命名为师生专业实践因子;F4由4个项目组成,反映了教师实践时间长短和学生在论文写作中与导师见面次数,因此命名为师生实践程度因子;F5由4个项目组成,主要包括学生实践总结报告质量影响度、学生实践中爱岗敬业度、教师产研结合成果、教师挂职总结报告质量,基本反映了教师与学生社会实践的成果情况,因此命名为师生实践成果因子;F6由6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的课余非专业性实践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非专业实践因子;F7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教师对学生实践评价影响、学生实践单位评价重要性、教师的实践单位评价影响度等,主要反映了实践评价方面的内容,因此命名为师生实践评价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教师课余实践与学生论文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20.69),能解释影响社会实践因素的比率最大,F7师生实践评价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4.695),对影响社会实践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素质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创新成果比例、学生理论、实践知识转化能力、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学生工资待遇水平,是所学知识的提升与创新,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创新因子;F2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的专业学习动机、学生专业认可、学生专业兴趣,主要反映的是学生非智力方面,即精神方面的因素,因此命名为学生非智力因子;F3由2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知识的应用,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30.929),能解释影响学生素质因素的比率最大,F3学生知识应用因子方差贡献率最小(13.757),对影响学生素质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2)工商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结果,构建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4所示。

3. 财会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财会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对影响财会专业社会实践的45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1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6个因素和3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71.09%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70.623%的变异。在本研究中,利用SPSS16.0软件包分别对这两大类影响因素的数据进行效度、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 α系数对整份问卷以及各个子部分做信度检验。在本研究中,各维度影响因素指标Cronbach α最小值为0.77,最大值为0.965,而且量表总体Cronbach α值也分别达到0.971、0.876。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财会专业社会实践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14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毕业论文和师生专业性实践情况,因此命名为师生专业实践与毕业论文因子;F2由14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科技、文化“下乡”学生实践数比率、支农支边学生实践数比率、支边支农实践教师比率等非专业性实践情况,因此命名为师生课余实践因子;F3由4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实习相关度、学生对答辩前准备程度、学生对论文答辩后整理情况等相关内容,因此命名学生毕业论文因子;F4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相关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德-体-技因子;F5由3个项目组成,反映了学生毕业实习时间、教师产研结合成果影响度、学生实践主动性程度的实践时间和成果,因此命名为实践程度因子;F6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实践评价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实践成果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师生专业实践与毕业论文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23.24),能解释影响社会实践工作因素的比率最大,F6学生实践成果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5.457),对影响社会实践工作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财会专业学生素质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5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学生对专业的兴趣爱好,包括学生专业学习动机、学生专业兴趣爱好、学生自信心表现、学生专业认可程度等,是学生的精神状态,因此命名为学生非能力因素因子; F2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职业道德素质高低、学生会计业务能力高低等,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因子;F3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学生创新成果比例、学生毕业后工资待遇情况,是知识转化运用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高低情况,是知识的提升,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创新因子。

(2)财会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结果,构建出财会管理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5所示。

三、三个专业社会实践与学生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

3.1 三个专业社会实践因素因子比较分析

毕业论文在三个专业中的社会实践因素的方差贡献率最大。说明毕业论文对社会实践因素的影响最大。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重要指标。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知识,就所学专业领域某一现象或理论简介或某一理论成果而所的文章。学校应该严抓学生论文,从选题、开题、中期考核、以及论文答辩都要严格控制,避免出现“论文不重要,不能因为论文答辩不过耽误学生毕业”这种宽进宽出的错误思想,应该树立论文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论文不合格大学学习就不合格的思想。严格把控论文应从以下方面做起:(1)提高全体教师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2)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3)制定规范的论文开题、答辩制度三专业因子分析中,相同因素还包括实践成果与实践程度因子以及专业实践与课余实践因子。

财会专业有与学生道德相关的因子,这与专业特点有关。会计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等。这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应贯穿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始终。

3.2 三个专业学生素质因素因子比较分析

学生素质因素三因子命名相同包括: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学生知识创新因子、学生非智力因素。三因子涵盖学生素质的70%多的信息。

三因子在三专业中顺序不同,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对旅游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23.474%,在三专业中最大;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对工商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13.757%,在三专业中最小;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因子对工商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30.929%,在三专业中最大;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因子对财会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22.138%,在三专业中最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因子对财会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25.36%,在三专业中最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因子对旅游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22.148%,在三专业中最小。

以上差别是由各专业的特点所决定的。财会专业学科特点略微偏理科,财会专业的主要特点是定量、精确、细致、微观,同时有比较枯燥和单调,所以对学生的兴趣要求较高,因此学生非智力因素因子对财会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在三专业中最大;工商管理专业比较宽泛,需要多方面的掌握知识,知识专业性不强,因此学生思维活跃,思维发散,因此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因子对工商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最大;旅游管理专业侧重于人的因素,突出实践的专业特色,因此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学生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学生酒店业务能力影响因素最大。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的一种实力派办学机构,在教学界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探索适用于民办高校的教育科研指标体系,推动其教育科研工作的进步,对其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梁镇,李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创新成长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166-171.

[2]梁镇.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成长评价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5);

[3]梁镇,陈立文,丁雷等.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成长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杨颖.浅析实践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0年9月.

[5]贾斌.目前高校社会实践现状引发的思考[J].职业教育, 2010( 1) : 275.

因子分析论文第4篇

关键词:中长期水文预报预报方法水文要素

中图分类号: P331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中长期水文预报是根据前期和现实的水文、气象等信息,运用天气学、数理统计、宇宙-地球物理分析方法,对未来较长时间内水文情势做出定性或定量预报。中长期水文预报具有较长的预见期,能够使人们在解决防洪与抗旱、蓄水与弃水及各部门用水之间矛盾时及早采取措施进行统筹安排,以获取最大的效益。近年来,随着新的数学分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中长期水文预报拓展了新的研究途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对水文预报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水文部门能提供预见期长、准确性高的中期与长期预报,要求有定性分析及有定量的预报。显然,积极开展中长期水文预报是非常必要的。

2 传统的预报方法

中长期的水文要素受天文、气象、地理等多因素的影响,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应从历史资料中挑选多个与预报要素具有物理成因相关的因子作为预报因子,通过统计分析等数学方法建立预报因子与预报因素间的定量或定性关系从而进行水文要素预报。

2.1 成因分析法

成因分析法主要侧重于水文现象物理形成过程的描述与分析。它的主要思想是根据前期的大气环流特征以及表示这些特征的各种高空气象要素,直接与后期的水文要素建立起定量的关系进行预报。

成因分析法有以下几类:①应用前期环流进行预报;②应用前期海温特征进行预报;③根据太阳黑子相对数n年周期中的相位或分析黑子数与江河水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对后期可能发生的旱涝进行定性预测;④分析地球、行星、火山运动、臭氧的多少等与水文过程的对应关系,对后期可能发生的水文情况作出定性预估;⑤概率统计预报。

2.2 数理统计方法

在中长期水文预报中,数理统计方法占有显著地位。应用数理统计方法从大量历史资料中去寻找分析水文要素变化的统计规律以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然后应用这些规律来进行预报。该方法又可分为单要素法和多要素综合法,其中单要素法是通过分析预报对象自身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作为预报的依据,如历史演变法、滑动平均法、周期叠加、时间序列分析法等;多要素综合法是从分析影响预报对象的因子中挑选出一批预报因子,建立其统计规律作为预报的依据,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逐步回归分析、聚类分析、自然正交分解等方法。

3现代预报方法

水文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高度非线性过程,采用传统的数学方法进行预报时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与实际应用的差距还较大,因此,迫切需要引入新的理论与方法以丰富水文中长期预报方法,以期提高预报精度并为实际生产服务。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新理论与计算方法,丰富了传统的水文预报方法并为新预报方法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3.1 模糊分析方法

水文现象是一种自然现象,除具有确定性与随机性外,还具有模糊性,陈守煜等在水利、水文、水资源与环境科学领域中进行了模糊集的应用研究,并将模糊集分析与系统分析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模糊随机系统分析体系,建立了模糊模式识别预测模型。模糊分析方法的引进,丰富了中长期水文预报理论,但由于其信息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因此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3.2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人工神经网络 (ANN)是对人脑若干基本特性通过数学方法进行的抽象和模拟,是一种模仿人脑结构及其功能的非线性信息处理系统。人工神经网络按拓扑结构分为前馈网络、反馈网络和混合网络。BP 网络是由Rumelhart和Mccullane针对含有隐层的、具有非线性连续函数的多层前馈网络权值调整问题而提出的误差反向传播算法。它是人工神经网络中最为重要的网络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应用最为广泛的网络算法。

3.3 灰色系统理论方法

由于水文中长期预报内含的不确定性成份较多,如系统动力学本身的复杂性、变化的随机性以及人类认识的不完善性等,且各种成分难以严格区别,即部分信息清楚部分信息不清楚,基于这一事实,可以将水文过程看成一个含有灰信息和灰元素的多因素影响的灰色系统。灰色系统理论的特点较适合于预报具有指数增长趋势的问题,将其应用于非线性变化的水文时间序列预报中则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该理论目前还在发展中,以期将来的研究能够更好的为水文预报服务。

3.4 混沌理论方法

混沌理论认为,客观事物的运动除平衡态、周期、准周期运动之外,还存在着一种更加普遍的运动形式-混沌运动,即一种由确定性系统产生的、对初始条件具有敏感依赖性、永不重复的回复性周期运动。大多数水文现象的运动特征都具有确定性的一面,又具有随机性的一面,应用混沌理论将能打破传统分析中单一的确定性分析和随机性分析,建立将两者统一起来的混沌分析法。国内外文献表明,混沌理论在水文中的应用还只是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工作,大多数新方法还未涉及。

3.5投影寻踪方法

投影寻踪(PP)是统计学、应用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交叉学科,是用来分析和处理高维观测数据,尤其是非线性、非正态高维数据的统计方法。它的原理是把高维数据按照一定的方向投影到低维子空间上,以投影指标函数来分析原始数据结构特征,并寻找使投影指标函数达到最优的投影值,以达到分析研究高维数据的目的。它具有稳健性、抗干扰性和准确度高等优点,并且在水文预报方面的研究也起到了显著的成果。

3.6 小波理论方法

小波分析是源于Fourier(傅里叶)分析的新发展。从时频分析的角度出发,任一水文序列均含有多种频率成分,每一频率成分都有自身的制约因素和发展规律,因此仅从水文序列本身出发构造模型,难以把握水文序列的内在机制,有必要对水文序列进行分频率研究,而小波分析方法正好提供了一种便利的时频分析技术。

3.7多元线性回归方法

在水文中长期预报中,由于影响因素的复杂性,需要考虑多个预报因子对预报对象的影响,并建立预报对象与预报因子间的线性方程,这就是多元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是假定在各预报因子和预报量之间呈线性关系的情况下,使预报值和实测值之间误差达到最小,并认为未来是按这种关系发展,从而进行预报。它是中长期预报的一个重要手段。

因子分析论文第5篇

[关键词]5年期影响因子期刊评价指标被引半衰期

离散系数

(分类号]G350

1引言

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美国SCI创始人Garfield E于1972年提出的作为评价期刊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以期刊为对象,统计在一定时间内期刊的平均被引率,其计算方法为:用某期刊前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总被引次数除以该刊前年出版论文总量。可见,期刊影响因子的计算基于3个基本数据:论文总量、总被引频次和统计时间期,其中论文总量和被引频次是期刊的自身属性,而时间的跨度则取决于期刊引文的高峰期。国际著名科学计量学家Price在经过大量的文献统计后得出结论:科学后2年为论文的被引用高峰期。长期以来,Thomson Reu-ters在期刊引证报告(JCR)中公布的影响因子一直采用2年作为时间跨度。为此,对于影响因子的讨论成为学术界的热点,Glanzel和Moed对影响因子计算方法的局限性进行了研究,指出时间跨度是导致期刊影响因子局限性的因素之一。Arehambault和Lariviere也指出,以2年为时间跨度太短,对于一些发展进程比较慢的学科,IF不能合理地测度其期刊论文影响力。任胜利等也指出,2年统计期使IF在不同学科间的可比性受到制约。与此同时,国内外学者对于影响因子的算法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文献[7]将期刊的被引半衰期(cited half-life,CHL)作为时间跨度对IF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被引半衰期的影响因子(citedhalf-life impact factor,CHL-IF)。

经过学术界对IF的热议之后,Thomson Reuters于2009年的新版JCR中增加了5年期影响因子(5-year impact factor,IF5)。其以5年作为期刊统计期,计算方法是:用某期刊前5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总被引次数除以该刊前5年出版的论文总量。作为一项新生指标,IF5也必将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目前Jacso对JCR报告中图书馆学和情报学期刊的IF5进行了定性研究,认为IF5是IF的有益补充。重庆大学的赵星以2008年JCR科学版6015种期刊数据为样本,运用统计学方法初探IF5的性质,认为IF5不仅是IF的重要补充,对于引文高峰到来较晚的学科期刊,IF5的测度可能更具合理性。但是,目前对5年是否是最佳统计期尚未定论,关于IF5的本质探讨缺少实证研究,对其本质的揭示研究不够深入。

目前,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已经由一种模糊的指标成为衡量期刊、学术论文、作者、机构等学术研究水平高低的重要定量测定指标。5年期影响因子作为一项新生指标,以其指标性质及对期刊论文被引规律的反映,决定能否对学术评价工作进行正确合理的指导。挖掘IF(m5)的本质并揭示其实质特征是合理应用该指标的前提,鉴于此,本文尝试以1999-2009年期刊JCR科学版中高分子科学学科中的期刊数据为分析样本,从不同角度对IF5的性质进行分析。首先将IF5与IF进行对比,希望更好地理解这两种指标之间的性质差异;其次将IFs与不同时间跨度的影响因子进行对比,分析以5年为期刊影响因子的时间跨度的合理性,从而更好地揭示IF5的本质;最后将IF5与基于被引半衰期的影响闪子做对比分析,深入分析IF5的实质特性。

2数据获取

选取JCR中高分子科学学科的期刊作为研究样本,本研究需获取1999-2009年期间该学科的JCR数据,2005-2009年获取的数据为两年期影响因子(IF)、5年期影响因子(IF5)、论文总数(articles,N)、被引半衰期(cited half-life,CHL)及被引半衰期的源数据表;其中1999-2004年期间只需获取JCR中的论文总数(N)这一指标。数据获取方法是:在JCR科学版,选择2009年(这里以2009年的数据获取为例),选中"view a group of journals by subject category”,然后在学科主题中选择“polymer science”进行检索,结果显示为该学科下的全部期刊的指标数据,然后点击每一种期刊进入其被引半衰期的源数据表,将数据整理后保存为excell表。JCR报告每年收录的高分子科学学科期刊近70种,其中在1999-2009年期间连续被收录11年的共49种,本文以此49种期刊作为研究样本。

3数据处理与分析

将数据信息导入统计软件,以便进行数据的计算及分析。分析软件使用的是excell 2003和matlab2009。

3.1IFs与IF的比较

IFs与IF作为目前JCR报告中同时公布的两项指标,本研究首先对其进行对比。49种期刊2005―2009年IF和IF5年平均值如表1所示.

其中,2005年、2006年的IFs值在JCR报告巾未公布,对于该两年的IF5是由作者根据5年期影响因子的计算公式自行算出。为了避免个体差异,将期刊IF;与IF的均值进行对比。为了更直观地对IF,与IF进行比较,以期刊为横轴,以期刊的IF5与IF平均值为纵轴,按期刊IF由小到大的顺序得出其关系,见图1。

由图1可知,多数期刊(41种)总体的IFs平均值大于IF,并且对所有期刊的5年影响因子统计其均值可得,IFs平均值为1.895,IF平均值为1.723,这两点都说明该学科的大部分期刊的引文高峰并没有在前两年出现,因此对于此类引文高峰到来比较晚的学科期刊,IF5的测度更具有合理性。

3.2与其他时间跨度下的影响因子进行比较

本节尝试将IF5与其他时间跨度下的影响因子进行比较。根据影响因子的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出2005―2009年期刊的3年期影响因子IF3.4年期影响因子IF4和6年期影响因子IF(m6)。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目前JCR报告可供查询的是1999-2009年的期刊数据,所以2005年最多可计算出时间跨度为6年的期刊影响因子,受这一限制,笔者将最大时间跨度取为6年。

对每一种期刊的每一影响因子分别统计其5年的平均值及其离散系数,统计结果见表2。

这里将每一种期刊2005-2009年期间同一时间跨度下的影响因子作为集合x。其中,集合x的离散系数(V)的计算公式为:

V=(/)SD×100

这里又是集合x的均值,SD是集合x的标准差。

SD的计算公式为:SD=(/),1n-l(mi)=1∑(mn)(x(mi)-x(h2))

观察表2中不同影响因子的离散值可以发现,多数期刊的最大离散系数出现在2年期影响因子上。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一现象背后隐含的规律,将所有期刊同一影响因子的离散系数作为一个样本,统计出每一影响因子的平均离散系数。统计结果为:IF的平均离散系数为22.734;IF3的平均离散系数为16.778;IF(m4)的平均离散系数为15.951;IF5的平均离散系数为15.458;IF5的平均离散系数为14.612。显然,随着时间跨度的增加,影响因子的平均离散系数不断减少,表明时间跨度越长其影响因子的稳定性越好,其对应的影响因子越能反映期刊的长期平均被引水平。

将所有期刊同一影响因子作为一个样本,统计其平均值,统计结果为:IF统计平均值为1.793;IF3统计平均值为1.831;F(m4)统计平均值为1.874;IF5统计平均值为1.886;IF6统计平均值为1.879。表明IF5作为期刊评价指标,能很好地反映出期刊被引高峰期。

表221)115-2009期刊影响因子平均值及离散系数

注:阴影部分为同一期刊不同影响因子的最大离散系数。

影响因子的本质含义可以表述为:考察某年处于被引高峰期的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率。所以,期刊影响因子的时间跨度有两点基本要求:①要包括期刊论文的被引高峰期;②尽量反映期刊的平均被引水平。上述的两点分析表明,IF5既能反映出期刊的长期平均被引水平,也能反映出期刊被引高峰期,所以,以5年为时间跨度是体现期刊被引高峰期和被引平均水平的一个最佳交叉点,IF5能够体现影响因子概念的本质。

为了研究不同影响因子对期刊间学术影响力的测度差异,将所有期刊同一影响因子的平均值作为一个集合,按公式(1)、(2)计算其离散系数,计算结果为:IF的离散系数为141.606;IF3的离散系数为139.285;IF4的离散系数为140.134;1F5的离散系数为142.746;IF5的离散系数为142.177。可见,从2年期影响因子到5年期影响因子,随着时间跨度的增加,其离散系数慢慢增大,但是6年期的影响因子其离散系数又开始降低,从而看出IF5的离散系数最大。离散系数越大,说明不同期刊问的学术影响力差异越大,所以IF5测度下不同期刊间的学术影响力差异变大,这一点与赵星在文献[10]中的统计结果不同,出现这一差异的原因是两者选择的研究样本不同,本文以高分子科学这一具体学科期刊为研究样本,而文献[10]是以JCR科学版巾所有学科期刊为研究样本,很显然这一差异与学科期刊的引文规律有关,不同学科期刊引文规律不同导致期刊出现较大差异的时间也不同。笔者认为在同一学科中研究期刊间的学术影响力差异更有意义。

3.3与基于期刊被引半衰期的影响因子进行比较

期刊被引半衰期(CHL)是JCR报告中的另一指标,某期刊在T年的被引半衰期是指该种期刊在T年一年内被引总次数达50%的较新那部分论文是在最近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它反映了该期刊在客观上被引用的规律。笔者认同文献[7]中的观点,认为以被引半衰期为时间跨度的影响因子应该可以反映出期刊论文的被引规律。

由于目前JCR报告可供查询的是1999-2009年的期刊数据,而JCR的被引源数据提供的是期刊过去9年中每一年论文在当年的被引次数及9年之后所有论文在当年的被引总数。例如,2009年JCR报告中提供的某期刊的被引源数据是2000-2008年期间每一年该期刊论文在2009年的被引次数及1999年之后所有该期刊论文在2009年的被引总数。鉴于这一条件限制,可以汁算出的期刊影响因子的最大时间跨度为9年,在49种期刊的研究样本中,被引半衰期大于9年的有14种期刊,这14种期刊的CHL-IF是无法计算的,所以必须将其剔除。另外,JCR报告提供的1999-2009年数据中,可以获取的期刊载文量是期刊每年的论文载文量,受这一条件的限制,2008年、2009年可以计算出的期刊影响因子的最大时间跨度为9年,2007年可以计算出的期刊影响因子的最大时间跨度为8年,2006年可以计算出的期刊影响因子的最大时间跨度为7年,以此类推。为消除个体差异,仍然采用样本平均值的比较方法,选取2007-2009年3年的期刊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期刊影响因子可取的最大时间跨度为8年,故再将被引半衰期大于8年而小于9年的5种期刊剔除,剩下的30种期刊作为本节的研究样本。期刊序号仍然沿用之前49种期刊中的序号。

以被引半衰期为时间跨度,计算出2007-2009年期刊的影响因子CHL-IF,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其中,Tc为被引半衰期内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总被引次数,N(ma)为被引半衰期内发表的论文总数。

计算期刊同一时间跨度影响因子在2007-2009年3年的平均值,并以所有期刊同一时间跨度影响因子为一个样本集合,计算其离散系数,得到IF的离散系数为60.783,IF(m3)的离散系数为45.849,IF4的离散系数为31.344,IF(m5)的离散系数为148.526,IF(m6)的离散系数为62.116,IF(m7)的离散系数为68.250,IF(m8)的离散系数为86.307,CHL-1F的离散系数为149.011,分析发现,其中IF;与cHL-IF的离散系数很接近,并且这种相似度是其他任意两种影响因子之间都不存在的。进而对期刊分别以IF,和CHL-lF为测度指标进行排序,对排序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有22种期刊的排名完全一致,且排名不一致的期刊其排序差别也很少,排名次序相差不超过两位。这两点表明,IF(m5)实质隐含着期刊的被引规律,是用期刊被引总量中前50%的引文来反映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4结语

本文利用高分子科学学科期刊11年的样本数据,将5年期影响因子置于多个不同时间跨度的影响因子中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以5年为期刊统计期是体现期刊被引高峰期与期刊平均被引的一个最佳统计期,IF(m5)较好地反映出了期刊的被引高峰期和论文被引平均水平,是影响因子概念的本质体现。作为IF的重要补充,以IF(m5)作为测度指标对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更加全面、更具客观性。

对CHL-IF与IF(m5)的对比研究发现,CHL-IF与IF(m5)

在反映不同期刊学术影响力差异方面极其相似,并且以这两种影响因子为测度指标对期刊论文学术影响力的评价结果总体一致,这表明IF(m5)实质隐含着期刊论文的被引规律,是用期刊被引总量中前50%的引文反映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当然,本文对研究IF(m5)作为测度指标所反映出的不同期刊间的学术影响力差异这一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在后续的研究中可结合被引文数据库及引文时间分布对其进行细化分析;同时,对于IF(m5)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需要更多的研究评议结果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

[1]高职职称科学论文质量的讲师分析[EB/OL][2011-05-20]..

[2]Glanzel w,Moed H F Journal impact measures in bibliometric re-search[J].scientometrics,2002,53(2):171-193.

[3]Arehambauh E,Lafiviere V.History of the journal impact factorcontlngencies and consequences[J].Scientometrics,2009.79(3):635-649

[4]任胜利,王宝庆,郭志明,等.应慎重使用期刊的影响因子评价科研成果[J].科学通报,2000,45(2):218-222.

[5]Glanzel w,Schoepnflin.A bibliometric study on aging and reeep-tlon processes of scientific literature [J].Joumal of lnformationScience.1995,21(1):37-53.

[6]Van leeuwen TH N,Moed H F Developmenl and application 0fjournal impact factor measures in Ihe dutch science system[J].Scientonmtics.2002.53(2):249-266.

[7]Sombatsompop N,Markpin T,Premkamolner N.A modifiedmethod for cculati”g the impact factors nf joumals in ISI JournalCitation Reports:Polymer sclence category in 1997-2001[J].Scientometrics,2004,60(2):217-235

[8]王伟.期刊影响因子的偏差分析与修正[J].图书馆,2007(5):57-68.

[9]Jacso P

Five-year impact factor data in the Joumal Citation Re-ports[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09,33(3):603-614-

[10]赵星.JcR五年期影响因子探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36(3):120-126.

因子分析论文第6篇

关键词:导师指导人数;学术论文质量;关系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Quality of Master of Arts Graduate Academic Paper and The Number of Teachers to Guide Students

Abstract: Academic papers is the important symbol to measure the master graduate student ability and academic level. Tutor of master graduate student i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uidance of the academic papers. Data through scientific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lin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cademic paper quality of liberal arts academic graduate student and the number of students, teacher guidance. The number when it is 6 is good to improve the academic papers quality of arts master graduate student,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an all-round way.

Keywords: the number of teachers to guide students; the quality of academic paper; relationship

一、引言

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对其掌握的基础知识、写作和科研能力的反映,它是衡量一名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的重要的指标。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快速增大,而其学术论文的质量增幅速度却相对缓慢,甚至有下降的趋势。同时,伴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剧增,学校准备不足,学校导师数量却没有相应幅度的增加,导致师生比例的失衡。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论文普遍存在抄袭、写作能力不足等问题。如今,各大高校也要求本校硕士生,在校期间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与本人研究方向相关的论文,加强对学术论文的重视。

我国对不同类型、科目的硕士研究生采用不同的培养模式。导师在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时更注重其科研水平的培养,而专业型更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文理科学术型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也不同,理工科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是通过实验,更直观、深刻掌握专业知识。而文科学生由于学科自身特点,导师更多地是通过课上指导和少数课下指导,极少数学生可以参加导师课题研究中。所以,对于文科类学术型学生而言,导师对硕士生专业理论性的指导、前沿性知识的指导,以及学术论文的选题和写作能力等诸多方面指导有着重要的影响。

文章研究对象为文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论文质量,以及其导师指导学生人数。导师对其学术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但文章从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这一因素分析其与学生学术论文质量的关系。文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的质量与导师指导学生人数的关系如何?本文在收集整理Q大学文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定量统计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为我们提高文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论文质量提供一些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

为了能准确反应导师指导学生人数与文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质量的关系,文章选取了Q大学文科类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二、三年级的50位学生作为样本,问卷调查包括考察学生学术的情况(的篇数、的途径、的期刊层次)、导师的影响(包括导师指导频率、指导学生人数、导师对于阅读的要求)等内容。文章在导师影响中提取出导师指导学生人数这一因素,分析学术论文质量与导师指导学生数的关系。

(二)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分析方法主要是因子分析、相关分析、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21.0来进行计算。

三、研究过程及结果

(一)研究过程

如何确定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质量的衡量指标,学者们对此的看法不一,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察文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的质量:的数量、的期刊层次、的途径。同时,文章考虑三个因素是否可以用一个因素代替?因为用一个因素替代就能更清晰地表示出导师指导学生数与学术论文质量间的关系。所以,文章首先对衡量学术论文质量的三个指标进行分析,之后在确定导师指导学生人数与学术论文质量间的线性关系。

1.对文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的研究

本文从三个因素衡量学生学术论文质量:的数量、的期刊层次、的途径。

(1)检验数据的相关性

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sig值均为零,就代表各个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即衡量文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质量的三个因素间存在相关性。

(2)检验数据的可行性

Kmo和Bartlett检验是用来比较变量间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大小,主要用来检验数据是否适合因子分析。Kmo越接近1,意味着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越强,越适合于作因子分析,Kmo越接近0,则意味着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越弱,越不适合作因子分析。

表2

如表2所示,Kmo=0.761>0.7,Bartlett球度检验具有高度的显著性,说明所检验的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3)方差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大于1的特征值有1个,对应的积累贡献率为87.252%。最终确定因子为的数量。

至此,我们已经提取出能87.25%的代表三个成份的主要成份,即学生的数量。

2.导师指导学生人数与学生的数量的关系研究

表3

导师指导学生人数与学生的数量存在怎样的关系,利用回归分析得出结论。

(1)选择菜单中“分析―回归―线性”,从左侧源变量窗口中选择“导师指导人数”作为自变量进入自变量窗口。在选择“数量”作为因变量进入因变量窗口。

(2)单击“统计量”,选择Durbin-Watson(U)、估计、模拟拟合度选项。

(3)单击“绘制”,将左侧源变量窗口中ZPRED进入X窗口,将ZRESID进入Y窗口。选择直方图、正态概率图。

(4)单击“保存”,选择为未标准化、均值、单值。

(5)点击确定。得到如下图标。

表4

表4表明,只有一个自变量“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人数”进入了模型。

表5

表5的内容是回归模型的概要。“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人数”与“的数量”的相关系数R为0.304,模型判定系数R方为0.092,由于R方受到个案的影响较大,根据个案对其进行调整以后的值为调整R方为0.074。Durbin-Waston的值是1.627,说明随机误差项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

表6

表6是对模型的方差分析与F检验的结果。从表中可以看成,F值为4.892,显著性水平为0.032

表7

表7的内容是回归方程的参数及检验结果。由该表可以得出回归方程为:y=2.259-0.367x。

(二)研究结果

经过分析,得出文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质量与导师指导人数间存在高度相关,并且可以用线性方程表示为y=2.259-0.367x,从方程中可得出导师指导学生人数为6人时,是合适的。文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年限为3年,那表示每一位导师所带领的每一年级的学生人数最好为2人,有利于导师对学生学术论文的指导,提高学术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英.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与学位论文质量的相关性分析-基于贵州师范大学的实证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6)

[2] 李彩丽.硕士生生源质量与学位论文成绩的相关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9)

[3] 孙晓松.借助spss软件的成绩因子分析[J].同化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3(3)

因子分析论文第7篇

一、写作的基本功训练。由于艺术班学生学习的特殊性,我认为要在文从字顺方面下大力气,然后才能尝试初步的文学创作。写作文先打基础,锻炼基本功,是极有好处的。这好比万丈高楼,基础工程很重要。平时做好仿写训练,让学生每天积累基础知识。在一周一次的小作文中布置像“关于课桌的一则小事”这样的作文题,试图让切入点变小,变的具体。逼迫学生去观察,学会描摹,学会客观的表达。同时广泛的实现读写结合,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地阅读课文,把课文作为经典范本,又要广泛的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离自己时空、心理距离较近的示范文本。模仿可以由有意渐变为无意,由习惯渐变成自然,最后内化为自己写作的能力和素养。

二、当然,文章写作始于模仿,终于创造。在情景教学的环境下引导学生模仿优秀作文作者的动态构思。往往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引导学生立足于真情实感,对优秀作文的写作过程作想象性还原。还原不是对文本的静态模仿,而是动态的体验文章的写作过程。对写作主体多多的关注。在想象中也经历类似的写作过程,探究作者是如何把自己的真情实感用这样的方式表现出来。

三、议论文中思维的模仿。在议论文中,推理论证是关键环节。叶圣陶认为,“依据、推论、判断是议论的精魂,只有把这三者都表示于人,才是能够使人相信的说理。”(叶圣陶语言教育论集),叶老讲的推论意即对依据进行分析推论。由此可见,学会论据分析,是达到深刻透彻这一要求的最佳途径。然而结合本班的实际,大多数的学生不能够很好的应用材料。我在教学中采用如下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因果分析法,一般情况下,作文运用的论据是结果性质的,探求原因可触及问题的实质,将论题引向纵深,收到说理入木三分之效。比如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刘炜说:“要么死,要么精彩的活着!”他用脚弹奏钢琴在在维也纳大厅演奏。是什么让他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是他坚强的意志,对实现生命价值的渴望,是他乐观健康的心态。在作文“难”的写作中,学生能够充分的运用因果分析法,体现了思维的推理过程。加深了对议论文论证力度的理解。指导学生运用因果分析法模仿分析不同的片段,学生感到很实用。

因子分析论文第8篇

摘 要:文学史家通常将先秦诸子文献划分为语录体、对问体、专论体三种类型,认为它们沿着“语录体—对问体—专论体”方向之演进。这种归纳整体上指出先秦诸子文体的发展历程,然而新材料为先秦诸子文体的具体演进带来新的认识。《论语》载录的主要是孔子的言论及其行为,但孔子的言论、行为还散见于《论语》之外的其它文献,这些文献可视为《论语》类文献。《论语》文本的真正特征在于言、行两录,其中记行文本的分量少,记言则占据主要地位,其记言文本又包括格言体、对话体与事语体三种形态,但除事语体外很少长篇大论。《论语》类文献一方面继承《论语》格言体、对话体与事语体这些形态,但又有所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是语录体向长篇大论演进;二是语录体向专论体演进。《论语》类文献表明先秦诸子文体的类型是复杂的,其演进路径也是多元的,所谓三阶段说的直线式演进思路显然遮蔽了诸子文体多元演进路径的真实图景。

关键词:《论语》类文献;对话体;专论体;诸子文体

中图分类号:I207.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12)05006209

诸子文献是先秦散文史发展的重要环节,它们在文体形态方面所呈现的特征以及变迁对于先秦散文研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文学史家通常将先秦诸子文献形态划分为语录体、对问体及专论体三种类型,并且认为这些类型是沿着“语录体—对问体—专论体”之方向演进的,这一观点长期主导人们对先秦诸子文献形态及其演进的认知。然而,随着出土文献等新材料的不断发现,一些学者开始质疑这一认识框架,比如陈桐生在《新的先秦说理散文发展观》、《中国说理散文之源:历史记言文》、《从出土文献看七十子后学在先秦散文史上的地位》等文章中就明确提出先秦说理散文发轫于《尚书》、《国语》等历史记言文,而纯粹的说理散文在七十子后学手中已经成型。这些看法无疑丰富了对先秦诸子文体生成的认识,但是,语录体、对问体、专论体这三种文体是不是包罗诸子文献形态的全部,诸子文献是不是按照“语录体—对问体—专论体”之单线方向演进的,这些问题还有待做进一步的思考。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本文试图从《论语》类文献这一维度出发,通过在形态学意义上分析《论语》及其相关文献的类型及其生成,重新思考先秦诸子文献的形态,并借此清理、描叙先秦诸子文体变迁的实际进程。

一、问题回顾

我们通常将先秦散文划分为史传与诸子两个层次,关于先秦诸子文体的类型及其演变,其间之认识显然经历一个过程,对此聂永华在《20世纪先秦诸子散文研究之回顾与思考》一文中有详细的论述,这里只略举两种比较典型的认识。傅斯年认为记言是战国文体的初步,《论语》、《孟子》、《庄子》、《管子》、《晏子》中若干部分,及《墨子》的演说体都属于这一系列;进一步发展是舍去记言之体而据题抒论,如《商君书》、《荀子》、《韩非子》等,著论虽改变记言的形式,形成独立的论,但仍然只有篇的观念,到了战国晚年,书的观念才出现,如《吕氏春秋》。[1](P136

138)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提出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论语》和《墨子》,前者为纯语录体散文,后者则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第二阶段是《孟子》和《庄子》,前者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后者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成专题议论文;第三阶段是《荀子》和《韩非子》,在先秦散文中都已发展到议论文的最高阶段。[2](P60)这两种观点由于视角的不同而存在一些差异。傅斯年主要着眼于战国文籍体式的演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记言

著论

成书”这样的三阶段说。这种三阶段说不纯关乎诸子文体的演进,但其中“记言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