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朗诵社团活动总结

朗诵社团活动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2 15:04:27

朗诵社团活动总结

朗诵社团活动总结第1篇

和煦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温暖的阳光普照举水南岸,百里平畴铺开了希望的画卷,英雄的团风耸立起创业者的丰碑。这里是劳动者的福地,这里是建设者的乐园;这里如诗如画,这里如醉如痴。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来临之际,县总工会、县文化体育局在这里隆重举行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诗歌朗诵会,参加这次诗歌朗诵会的选手共有28位,他们分别来自县直机关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和乡镇,每位选手带给我们的都是献给劳动者的颂歌,欢迎大家欣赏!

1、团风县庆祝“五一”劳动节诗歌朗诵会现在开始,首先上场的是县公安局的参赛选手郭霖、蔡准。他们参赛诗歌的题目是《五月的颂歌》,大家欢迎。

2、每一个花开的瞬间,都凝聚着汗水的挥洒,每一个前进的脚步,都灵动着生命的荣华,这就是红五月的赞歌。下面请欣赏团风中学带来的配乐诗朗诵《五月的赞歌》,朗诵者杨帆、卢琦。

3、是谁,用青春丈量了生命的宽广,是谁,用汗水韬敛了太阳炙烈的光芒,是我们辛勤的劳动者,是劳动者用勤劳的汗水谱写着生活的赞歌。请欣赏由县实验中学带来的诗朗诵《五一赞歌》,朗诵者方亮、吴金涛。

4、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曲感恩的乐章,电力工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心血和汗水点亮了万家灯火。下面请欣赏由县供电公司带来的诗朗诵《倾注你我心血,点亮万家灯火》。朗诵者肖凡、方荣等。

5、我们歌颂祖国,我们赞美家乡,我们热爱劳动,我们追求成功,这就是团风38万人民的颂歌。请欣赏革命老区贾庙人民的心曲《劳动礼赞》。朗诵者周高峰、汪艳芳。

6、地下脉动千万条,是跳动着的五线谱,紧连着水厂工人的心,他们奏响了劳动者乐章,把爱奉献给千家万户。下面请欣赏由县建设局带来的诗朗诵《水厂工人》,朗诵者:李牧。

7、团风,你用炽热的胸怀、温暖着创业者的信念,你用大地般的情怀,托起一片灿烂的明天。请欣赏由县妇联带来的配乐诗朗颂《团风创业者的歌》,朗颂者肖春英。

8、成功是汗水浇开的花朵,辉煌是心血点染的征程。团风地税人用不懈的追求,正迈向事业的高峰。请欣赏县地税局带来的诗朗诵《团风地税人》,朗诵者:罗想,王小伟。

9、春风轻抚着绿色的禾苗,春雨滋润着广婺的田野,农技人员的辛苦劳作,为大地奉献着最美的赞歌。请欣赏县农业局选送的诗朗颂《最美的赞歌》。朗诵者:李玉荣

10,我们不是伟人,我们也不是英雄,但我们拥有无怨无悔的人生,因为我们是平凡的养路工人。请欣赏县交通局选送的诗朗颂《养路工之歌》,朗颂者:张媛、王鄂

11、大鹏展翅九万里,扶摇直上冲云天,信合人带着执着、梦想与追求,向着更高、更远、更辉煌的明天前行。请欣赏县信用联社选送的诗朗颂《信合礼赞》,朗颂者:吴超

12、团风,正在创新崛起,正在用创业者的激情演绎着从贫弱到富强,从封闭到开放,从保守到创新,从追赶到跨越的精彩嬗变,你的儿女永远是您的光荣。请欣赏县实验中学选送的诗朗颂《光荣颂》,朗颂者:赵海涛等。

13、爱我团风,古老而充满朝气的名字;爱我团风,勤劳而勇敢的人民;爱我团风,用伟大的创造推进经济的展翅飞腾。请欣赏杜皮乡选送的诗朗颂《爱我团风》,朗颂者:程志芳。

14、有一种事业,把共和国的光辉播撒到每一个角落;有一种人,把党的温暖传送到千家万户。这就是我们的民政人。请欣赏县民政局选送的诗朗颂《我们是民政人》,朗颂者:漆莲。

15、有一双手,将世间的疾苦消融,给暗淡的生命捧起一抹朝霞;有一双手,让患者和家属感激的微笑尽情在绿色通道里渲畅。这双手就是我们的白衣天使。请欣赏县医院选送的诗朗颂《白衣天使》,朗颂者:陈芳、赵洋。

16、人们,因为劳动而幸福,因为幸福而劳动,劳动是人类的天职,劳动是人类的本原,劳动创造了人类和世界。请欣赏县畜牧局选送的诗朗颂《致劳动者》,朗颂者:袁晓颖。

17、有一团火,点燃着生命的光芒;有一团火,温暖着颤动的心房,那天使之翼扇焰了希望的火炬,呈现着一道美丽的风景。请欣赏县妇幼保健院选送的诗朗颂《天使之翼》,朗诵者:王兰萍,熊丽娟。

18、世上有部永远也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世上最应该记住的人,也应是母亲,然而,最应该记取的最易忘记,有谁还能知道母乳的汁味?请欣赏县广电局选送的散文诗《母亲》,朗颂者:夏梦玲。

19、劳动,创造一页页厚重的历史;劳动,书写一个个惊世的奇迹。我们站在红五月的首端,书写了团风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篇章。请欣赏县发改局选送的配乐诗朗颂《唱响红五月的赞歌》,朗颂者:王翔、赵红军。

20、我们以盘古开天般的气概,把岁月的长河裁剪;我们以夸父逐日般的追求,将生命的烈火点燃,团风交通的腾飞,已成为21世纪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请欣赏县交通局选送的诗朗颂《交通礼赞》,朗颂者:周何方。

21、五月的阳光温暖柔和,五月的花香飘醉着欢乐,我们是光荣的劳动者,在五月的怀抱里放歌。请欣赏县畜牧局选送的诗朗颂《五一劳动者之歌》,朗颂者:董琦。

22、是谁,用公平正义诠释着法律的内涵;是谁,用忠诚和无私托起了天平的两端。是你,共和国的人民法官。请欣赏县法院选送的诗朗颂《人民法官赞歌》,朗颂者:漆峰。

23、我们颂扬五月,我们崇尚劳动,我们拥有创造历史的气魄,我们是新一代的团风人。请欣赏县实验小学选送的诗朗颂《五月的颂歌》,朗颂者:刘敏、汪震杰。

24、我见过你,你像朝阳,为幸福者涂抹亮色,你似晚霞,给愁苦人送去余晖,你见证了团风的发展和壮大。请欣赏县司法局选送的诗朗颂《我见过你》,朗诵者:朱晓君。

25、劳动,以母亲的方式,教给我们什么是生命,劳动者光荣的韵律,从母亲肺腑传出,唱响千年。请欣赏县法院选送的诗朗颂《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朗诵者:占翠。

26、是谁,用辛勤的汗水哺育了春日破土的嫩苗?是谁,似和煦的春风温暖了我们的心灵?是您,光荣的人民教师。请欣赏团风镇选送的诗朗颂《我们是光荣的人民教师》,朗颂者:涂静等。

27、你是“金色盾牌”,用言行捍卫了自己的庄严承诺;你是“钢铁卫士”,用血肉之躯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你,就是我们光荣的人民警察。请欣赏县公安局选送的诗朗颂《警察之歌》,朗颂者:张琼。

28、人民警察,是正义和勇敢的化身,是和谐和平安的使者,是忠诚和热血的姣儿,是老百姓的忠诚卫士。请欣赏县公安局选送的诗朗诵《我自豪,我是人民警察》。朗颂者:张先超

朗诵社团活动总结第2篇

延安“文协”推动文学大众化的方式之一,就是文学新内容与新形式相结合,即当时流行的叫法:新瓶装新酒。这种“新瓶装新酒”的做法具体表现在文学形式上就是街头诗朗诵运动,而街头诗朗诵运动则最早肇始于战歌社。“战歌社”的名称和组织,最早出现在陕北公学。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九日晚,在陕北公学的大操场上举行了纪念“一二•九”运动的晚会。参加晚会的除陕公的同学和教职工外,还有校外的一些同志。人们团团席地而坐,当中留出了一块空地,空地上有一张桌子和一盏汽灯,这就是讲话和表演节目的地方。陕公的同学刘御朗诵了一首写于一九三六年的较长的诗:《咱们不干谁来干》。这首诗生动地反映了“一二•九”运动后北平学生深入农村唤醒民众的宣传活动。诗人后来回忆当时他朗诵的场景时说“我的朗诵不是念稿子,故不必埋头纸面,而可以面向听众。我的朗诵没有依靠扬声器,故不必定定地站在一个位置上,但必须放大嗓门。在朗诵中,我的眼睛,我的手足,我的喉咙,自然而然地听从诗情的支配,有动有静,有缓有急,有高有低,有时是平平叙事,有时是娓娓说理,有时是嬉笑怒骂,有时是大声疾呼……在持续五六分钟的朗诵中,多次激起听众的掌声,这掌声正是台上台下思想共鸣的反映。朗诵完毕,当我退出‘舞台’时,有的同学热烈地同我握手,表示满意。这一次诗歌朗诵的尝试取得了出乎意外的成功。”[2]对于这次成功的原因,刘御认为并非偶然,无论时间、地点和条件,对于这次朗诵都十分有利。他总结了以下三点主要原因:首先,在纪念“一二•九”的晚会上朗诵反映“一二•九”学生运动的诗歌,诗歌的中心内容与开会的意义和会场的气氛是十分合拍的。其次,晚会的主要听众———当时的陕公同学,多半是从平津流亡出来的学生。他们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参加了“一二•九”运动,诗歌的思想感情完全反映了他们的心声,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还有,朗诵者同时就是诗作者,他与听众之间又有着共同的生活经验、斗争经验和思想感情,在朗诵中,他充当了他们的代言人,他吐露他们的心声,台上台下的呼吸与脉搏,自然而然地统一起来了。应该说,刘御的总结是非常全面、准确的。

第二天,便有几位诗歌爱好者,前来联络,商议成立“战歌社”。后来,边区文协负责人柯仲平建议以陕公“战歌社”为基础,再吸收其他单位的诗歌作者参加,在文协领导下,建立一个更广泛的群众性诗歌组织———战歌社。这一建议,得到大家赞同,便于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底召开了成立大会。柯仲平兼任社长。对于战歌社成立初期的一些活动,骆方在《诗歌民歌演唱晚会记》一文中有较为确切的记载。自从战歌社成立以后,战歌社即以开展新诗歌朗诵运动为中心展开工作。根据骆方的记载,战歌社成立一个月来几乎每次晚会(中央大礼堂的或陕北公学的)都有新诗朗诵的节目,“人们都以极大的注意注视着这一个新的运动的前途,都以极大的热心帮助这一个新的运动的开展。”[3]由于战歌社发起的诗歌朗诵运动所产生的影响,文艺界对诗歌朗诵运动开始关注。《新中华报》一九三八年一月二十五日的《边区文艺》第四期专门开辟“关于诗的朗诵问题”讨论专栏,发表了林山、雪苇、沙可夫、柯仲平等人的有关文章,三月十五日又发表了黄药眠的《我对于朗诵的意见》。二月二十六日,战歌社又召开会议,专门讨论诗歌朗诵的理论与技术问题。这些文章和讨论,一致肯定了诗歌朗诵运动是文艺(特别是诗歌)大众化的实践和途径,是时代的需要,应该发展;诗歌创作要大众化;朗诵要改进。在战歌社的积极带动下,延安的诗歌朗诵运动日益蓬勃发展。柯仲平是这一运动的带头人,群众集会、周末晚会、大街小巷,都是他诗歌朗诵的场所。为了积极发挥诗歌的战斗作用,战歌社经常配合延安举行的各种重大社会活动开展工作。1938年6月18日,延安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举行高尔基逝世两周年大会,在纪念会场,战歌社布置了“纪念高尔基专号”的诗歌墙报,与会者争相观看抄录,反映良好。战歌社青年诗人们的工作热情很高,他们除了办诗墙报、写朗诵诗外,还成立了朗诵队,编油印的社刊,积极推进延安的诗歌运动向前发展。在诗歌朗诵运动的基础上,战歌社还在延安及其他抗日根据地发起了街头诗歌运动。1938年8月7日,战歌社与西北战地服务团战地社联合发表了著名的《街头诗歌运动宣言》,并定八月七日这一天为“街头诗歌运动日”。当天,由柯仲平、林山、田间、史轮、邵子南等30多位诗人创作的街头诗,贴满了延安的大街小巷。大街中心悬挂的几幅红布耀眼夺目,上面也写着“街头诗运动日”。同时,他们把诗写在墙壁、岩石和门板上,并散发诗传单,搞街头诗朗诵。街头诗运动日的诗歌有9首被登在1938年8月10日的《新中华报》的“街头诗选”上,它们是田间的《假使敌人来进攻边区》、骆方的《我们向你们敬礼》、贺嘉的《岗哨》、余修的《开大会》、敏夫的《边区自卫军》、史轮的《儿歌》、柯仲平的《保护我们的利益》、刘御的《小脚婆姨》和季纯的《给我一支枪》。“街头诗运动日”之后,陕甘宁边区的街头诗创作进入高潮。抗战文艺工作团的高敏夫最早把延安的街头诗带到了晋察冀,《抗敌报》文艺副刊《海燕》也开始登载街头诗。在晋察冀,战地社的田间、邵子南、史轮、曼晴等人与铁流社的钱丹辉、烂矛等合作,共同组织了一次街头诗运动日。

由于街头诗运动的蓬勃发展,对街头诗运动的理论探讨也进一步深入。1938年8月15日,《新中华报》发表了林山的《关于街头诗运动》的理论文章。全文共分三个部分:为什么提倡街头诗;街头诗在战地;街头诗运动的意义和成绩。两个月后,1938年10月26日,史塔在晋察冀边区的《抗敌报》上发表了《关于街头诗》一文,文章分为“街头诗在陕北”“行动的街头诗与形式”“边区的诗歌工作者到街头去”三个部分。史塔认为,街头诗就是把诗贴在街头上,写在墙头上,给大众看,给大众读,以引起大众对诗的兴趣。这不仅是利用诗歌作为战斗的武器,同时也是使诗歌从学校里、课堂上、文人的会议席上、少数的知识分子中解放出来,使它真正的大众化,成为大众的诗歌。这种街头诗,决不是诗人在象牙塔里的低吟慢唱,而是参加在大时代斗争的行动里面的人,奏出的大时代的群众的旋律;同时又是正确地指导群众行动的,故街头诗是充满着行动性的行动的街头诗。史塔又以田间的《假使敌人来进攻边区》为例,指出街头诗虽然具有相同于政治口号与标语的意义,然而它又不是口号与标语,而是一种利用“旧瓶装新酒”的特殊形式的新诗,负有“在旧的基础上开拓新的形式,创造明朗通俗口语的任务”。史塔号召诗歌工作者不仅要写诗,更要自觉广泛地开展伟大的抗战的街头诗运动。①街头诗的兴起既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战现实有着密切的直接的联系,同时也是对新诗及新文学大众化传统的自觉传承,是中国文学现代化过程中诗人们在诗歌领域的有益尝试。“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新诗在语言和情感等方面显示出大众化的发展方向。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不用典”便舍去了文学的陈腐艰涩,“不避俗语俗字”便容许了大众话语进入文学作品,使文学变得更加清晰、通俗、明白,有利于平民大众的接受。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继之而起的文学研究会在1920年关于“民众文学”的讨论中已把民众具体化为工、农、商、学、兵以及其他下层民,并初步探讨了文学与民众的结合问题。1923年开始的革命诗歌提出了诗歌与工人、农民和士兵相结合的口号,后来中国诗歌会曾提倡创作“大众歌调”,代表诗人蒲风就曾尝试创作方言诗、明信片诗等。延安的街头诗运动可以视为上述新诗大众化、平民化历史进程中的一个节点,它比上述运动更深入民众,持续的时间也更长久,产生的影响也更大更广。对于街头诗的内容和兴起的意义,周巍峙作了很好的概括。边区街头诗认真地实践了街头诗的宣言:“让诗和人民在一起。”并且在作品上、在活动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它“以抗战的、大众的斗争生活和抗日与民族存亡为根本题材,表现人民的喜怒哀乐,反映人民所关心的现实,鼓舞和帮助人民前进”。它揭露敌人的阴谋,控诉日寇的暴行,歌颂战斗英雄,赞扬劳动模范;号召农民多打粮,鼓励军工多造手榴弹;讴歌民主生活,赞美劳苦大众翻身做主人;支持妇女婚姻自主,夸奖儿童站岗放哨;痛斥封建老顽固,批评懒汉二流子……总之,凡与人民相关的现实生活领域,无一不有它涉足其间。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街头诗发挥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重大作用,历史功绩显著。街头诗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次创举,是五四以来新诗的革命传统的发展和飞跃。

街头诗主要采取了自由诗体,它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宣传性,诗体短小精悍,语言明白晓畅,画面形象生动,节奏分明,韵律整齐,洋溢着热爱家乡、抗战杀敌的激情。这是街头诗歌的优点,但不可避免的,街头诗也带有尝试中的一些不足。于中国新诗先天就带有形式过于欧化、语言过于直白的弱点,街头诗也存在着艺术上的某些不足。以田间为例,由于其受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影响,其街头诗“形式的最大特征是在利用诗句的分行(读起来的时候就是中止和间歇)形成急驰的旋律,在旋律的起伏中间使读者的呼吸紧张起来,使读者对诗人所歌的意象获得强力的感应,激动起感情的涌流”[5]。这是从褒扬田间街头诗的角度来说的。但是,他的诗歌也有勉强分行、不够自然之嫌。难怪杨云琏在给胡风先生的信中说:“我非常奇怪田间先生为甚么毫不选择地,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截成数段来安排。这样做是为了加强印象吗?加重感情吗?抑是为了顾全形式呢?把一个活生生的人,无故地斩成数段来安排,也许是美观一点,但却失去了生命!”[6]因此,杨云琏把田间分行过多的诗歌比喻成“多节而乏汁的甘蔗”,似乎点中了初期抗战街头诗的形式弊病。

二、文学大众化探索之二:旧瓶装新酒

旧瓶装新酒的工作主要是由延安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来完成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亦称边区民众剧团,简称“民众剧团”,1938年7月4日成立于延安,由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领导。柯仲平、马健翎先后任团长。它是运用陕西地方戏剧艺术形式秦腔、郧鄂等,编演革命现代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文艺团体。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产生的。陕甘宁边区虽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革命政权,但在意识形态领域,封建思想依然占据着广大农民的头脑,这其中固然是千百年统治人们思想的正统封建思想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但与传播封建思想的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也有很大的关系。利用旧的文化艺术形式,代之以新的革命内容来宣传革命思想、革命主张,对于发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对于中国革命运动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同志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对在革命文化战线工作的同志提出这一要求的,他所主张的“旧瓶装新酒”观点也是基于陕甘宁边区文化的现状和农民的思想实际所提出的。对于这一点,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一些同志也有清醒的认识,如艾思奇就认为边区文化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一方面有高度的大都市的文化,(这主要是指延安的革命文化而言)另一方面还有着极落后的文化,(这主要是指延安周围农村的封建文化而言)延安城的文化高度和边区其他各县的文化高度是有着相当距离的。因此,艾思奇认为,边区文化工作应该稍稍转一转方向,加上一点新的质量。提高的工作要和深入群众的工作相配合:“民众中间现在还保存着许多有地方特色的,然而为俗流低级的趣味所腐蚀了的文化生活,在年节的关头还做着男女调情之类的空洞无意义的舞蹈的表演,文化工作者应该走到他们中间去给以指导、教育,改善一些低级的东西,发扬他们的特色,加入抗战的内容。”据黄俊耀回忆,剧团的成立时间是一九三八年七月四日。

成立的当天,剧团在延安的火神庙演出了秦腔《一条路》《回关东》。这两出戏的内容,都是唤起民众抗日的意识,指出中国人只有坚决起来抗日才是唯一的一条生路。演出很成功,屋顶树杈都坐满了人。群众看戏后很受感动,演出轰动了延安。从此,古老的秦腔,开始注入了抗日的新鲜血液,以宣传抗日救国的崭新姿态出现在中国文坛上。但是这一剧团在当时的性质是业余的且仅限于延安市内,因此演出以后,团员多数回到生产上去了。延安市各民众团体及该会认为此种组织欲使其深入民间,担负教育民众、训练民众、组织民众之职责,必须加以独立与扩大,方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因此有立刻着手组织职业化的民众剧团之必要。经过边区党委和中央文委的研究,任命了将要成立的民众剧团的负责人,并且配备了必要的人员。团长柯仲平为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所写的团歌道出了剧团的宗旨:“你从哪达来?从老百姓中来。你又要往哪达去?到老百姓中去。我们是来学习老百姓的宝贵经验,你看老百姓已活了几千、几万年。我们是来动员老百姓抗战生产,你看老百姓的力量深无底、大无边。我们是来吃老百姓的奶,我们是来为老百姓开垦荒山。在民主的边区,我们自由地走来走去。我们要叫胜利花开遍,花开遍,在荒山。”

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团歌。他们沿着一条文艺为群众服务的道路,自己背着背包,行小路,过泥滩,涉河流,走沙漠,踏遍了陕甘宁边区的山山水水。遇到难行处,全团上下,一齐上阵:扛驮子,拉毛驴,甚至修路铺桥,坚持到部队、村寨,为工农兵演出。边区人民称民众剧团是“咱们自己的剧团”。有一次演出,群众送给他们一副对联,贴在舞台上。“中国气派,民族形式,工农大众,喜闻乐见。”下联是:“明白事理,尽情尽理,有说有笑,红火热闹。”横批是:“团结抗战”。他们在宜君县店头演出后,煤窑工人赠给剧团一面锦旗,旗上写着:“有说有笑,红火热闹;尽情尽理,意味深长”,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民众剧团的戏,内容是革命的,来自现实生活,语言是大众化的,群众能听懂,形式是民众熟悉的,群众喜欢看。1939年2月13日,他们第一次从延安出发,带着马健翎创作的《一条路》《查路条》《好男儿》《那台刘》《有办法》和张季纯创作的《回关东》等秦腔现代戏,途经延长、延川、安定、子长、张家畔、定边、盐池、靖边、志丹、高桥等三十余处,行程二千五百里,为群众和部队演出近百场。同年6月16日返回延安,历时四个月零三天。出发时全团不到三十人,返回时已扩充到四十一人。《新中华报》称这次到各地巡回演出为“小长征”。1940年春,民众剧团兵强马壮,声威大震。他们带着一批新节目,开始了第二次“小长征”———挺进关中。在这次长达一年的“小长征”中,他们逢村献艺,遇镇搭台,足迹踏遍了边区的村庄市镇,唱遍了边区的山山水水。全团同志受到极大教育和锻炼,比第一次“小长征”收获更大。柯仲平在《介绍〈查路条〉并论创造新的民族歌剧》一文中,也介绍了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的演出备受边区老百姓欢迎的情况:“我们民众剧团,勿论走到哪个乡村里去,都受群众热烈的欢迎。这一乡的群众还不肯放我们,另一乡早派代表来邀请我们,说是‘已经准备好欢迎你们了’。”

朗诵社团活动总结第3篇

学校对德育课程的开发进行了深入探讨。经过反复论证,将课程分化为三个板块:文化课程、活动课程、拓展课程。三个板块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一、文化课程厚文化积淀

学校以传统文化教育为突破口,开设了国学课,按照“学时间,学内容,学模式,统一考核评价”的“四统一”原则,落实教学任务。

学时间:每周开设一节国学课,严格落实“每日三诵”机制。一诵为早上到校后10分,为经典诵读和国学诵读的固定时间,不得占用和更改;二诵为每节语文课前的三分钟,将当天到校诵读的内容进行巩固;三诵为每天家庭诵读10―20分钟,将当天诵读的内容进行复习,达到熟读成诵。

学内容:学校编写了针对一至五年级不同的校本教材:《三字经》《弟子规》《必备古诗词》《笠翁对韵》和《增广贤文》。严格按照学校编写的国学教材内容,按年级逐步开展诵读教学活动,教学处随时了解和检查教学进度,及时查缺补漏。

学模式:一至二年级的校本教材以自主诵读为主,教师指导朗读为辅,不分析,不讲解。教学模式为:朗读―指导朗读―熟读成诵。三至五年级的校本教材内容注重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自悟,培养学生朗读的语感。教学模式为:泛读―朗读―借助注释了解大意―熟读成诵。国学重在朗读与明理,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理解内涵,在朗读中明白道理。

统一考核评价:每学期进行统一测试考核,主要考察学生对本学期所读内容的熟悉程度,并将考核结果与教师量化考核直接挂钩。学期末评选班级、校级国学小名士。

诵读中,我们要求学生要有一个恭敬的态度,精神抖擞、吐字清楚、抑扬顿挫,做到头正、身直、足安。通过和古代圣贤对话,学生们在经典里遨游,触摸着文言的精彩,他们逐渐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二、活动课程强文化体验

学校在学生和家长问卷调查、教师座谈的基础上,依据实际需要,开设了书法、国画、象棋、戏曲、腰鼓、足球、剪纸、陶艺等多个社团。社团活动时间固定在每周四下午两节课后的一小时,要求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有考核。这些硬性要求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经过努力,社团活动取得显著效果。

棋类博弈,让传统展现精彩。学校开展棋类学习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习、感受棋类的奥秘,将棋文化教育与国学教育有机结合,将棋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博弈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国家、省、市级棋类比赛中,学校参赛的小选手都榜上有名。

校园足球在实践中前行,在不断探索中展开。一方面,学校按济宁市校园足球活动要求,进行业余足球训练,组队参加校园足球联赛。另一方面,在校内体育教学活动中,增加体育课中足球内容时数,体育活动以足球活动为主,推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连续两年,学校在“区长杯”中小学生足球联赛中取得优秀成绩。2017年3月,学校男女足球队都被推选参加了济宁市第二届“市长杯”中小学生足球联赛。连续三年,学校在全区阳光体育展演中分别进行了腰鼓、扇子舞和花环操的大型表演,均受到好评。

社团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随着国学教育的发展,学校还将逐步丰富社团种类,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2015年6月,省教育厅《山东体卫艺教育》杂志以“特色化教学促个性发展”为题,专题报道了学校国学特色的开展情况,对国学经典教育给予了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

三、拓展课程助文化辐射

(一)家长课堂带来别样精彩

为了拓宽国学教育资源,学校充分利用家长的特长,让来自不同职业、有不同经历的学生家长走进课堂,开设班级特色课程。家长课堂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扇不同寻常的社会知识之“门”,称之为“百家讲坛”。

学期初,学校择优选择出安全、卫生、科技、阅读、艺术、健康、非遗等7大类100多个课题,融合了折纸、书法、象棋、戏曲、中华诗词等多种传统文化特色。每月的最后一周周四定期开设家长课堂,带领学生走进丰富广阔的知识领域。家长课堂精彩纷呈:有的家长带来了精彩的化学实验,看着各种试剂倒入试管后变成各种颜色,学生们连连发出惊叹声;有的家长身为牙医,给大家普及护牙知识,同时还帮孩子们检查牙齿;剧团工作的家长在给学生普及剧种知识的同时,还给大家带来精彩的豫剧、京剧演唱……丰富多彩的家长课堂不时传出惊叹声、掌声,学生们享受着精彩绝伦的知识盛会。

家长课堂的开设不仅丰富、完善了课程内容,而且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

(二)家委会促进活动开展

按照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学校各班级都成立了家委会。家委会的成立加强了学校班级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提高了家长的参与意识,促进了各项活动的有序开展。为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感受家乡的历史、传承家乡的文化,2017年4月2日,四年级四班组织了“谁不说俺家乡好”城市展览馆游览活动。在家委会的帮助和支持下,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节假日,家委会成员会自发组织、带领孩子走出家门,游名胜古迹、品国学精粹。曲阜“三孔”、邹城孟府孟庙等都有家委会带领孩子游览的足迹。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动的开展,就是知行合一、“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的培养理念的最好体现。壮游名山大川、阅览名胜古迹、吟咏名篇佳章,对于学生开阔眼界、拓展胸襟、增进知识都非常有益。

此外,学校还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带领学生走进社区,探究来鹤观、王母阁旧址的历史,听老人讲来鹤观、王母阁的传说,感悟家乡的传统文化。

总之,在构建富有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规划和实施能力明显增强,正在体验从“教书匠”到课程构建者的美丽转身,师德修养和专业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与此同时,学生的道德素养也得到了提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良好态势愈来愈明显。

朗诵社团活动总结第4篇

14岁,迷上了朗诵

王永利少年时期就迷上了朗诵。一次阅读课上,这位翩翩少年一首短诗,声情并茂,征服了老师和同学,自那之后,他似乎一生走不出朗诵艺术家之梦。

有句话说,梦的天空有多高,舞台就有多广阔。青年时期,很多时间,王永利都在阅读朗诵中度过,家门口台阶、广场上,到处都是他的舞台,弟弟妹妹们搬着小板凳坐在身边,是他最早的听众。

上世纪60年代,在中国儿童剧场,周末开辟了“星期朗诵会”,老艺术家殷之光、朱琳等组成5人朗诵小组,登台展示朗诵艺术的魅力。当时正在读高中的王永利是忠实的朗诵追星族,他把早点餐费里省下的钱,全部用来买书和买票聆听朗诵家专场。工作后,王永利成为单位文艺宣传骨干,组织、参与了形式多样的朗诵活动和比赛,捷报频传。王永利说,朗诵非常锻炼肺活量,是一种静气功。身心愉悦,自我和谐,人自然就显得年轻有活力。

朗诵,爱妻与我牵手并肩行

王永利的心思都在朗诵上,因为痴迷,他常常像是个怪人:一天夜里,妻子刘亚茹睡梦中,隐约听到一个声音在嘀咕,静静一听,爱人反复地说:我的钥匙丢了。半梦半醒中,刘亚茹说:“睡吧,我明天给你配一把新的。”可是人家没理她,睁眼一看,王永利穿着睡衣坐在床头,满含深情、伤感地正在朗诵,诗名是: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刘亚茹一看表:凌晨一点半。这让她哭笑不得。

妻子刘亚茹理解丈夫的入迷,也非常支持他的这一爱好。当年恋爱时,王永利正是以一首《再别康桥》,俘获美人心。结婚多年来,他们形影不离,凡有王永利登台演出,妻子必到。因为朗诵,他家添置了各种录音设备;因为朗诵,他家总是高朋满座,上门求教的,邀请他表演的,谈合作辅导的,媒体采访,络绎不绝,妻子总是热情接待,远接近迎,恪尽主妇之道。

2007年开始,为了支持老公,刘亚茹还购买摄像设备,每逢有王永利出场的朗诵活动,她就背包扛伞,大件小件的,追随老公,跟拍精彩瞬间,记录美好时刻。刘亚茹初学摄像时,也是几经周折,和王永利热爱朗诵一样,爱,可以激发潜能,创造奇迹,如今,刘亚茹已剪辑刻录无所不通,创造全能草根摄像师的奇迹。在第五届殷之光杯朗诵大赛上,王永利再获大奖,在台下,有一个人笑得比谁都灿烂,那就是他的专职影像师,妻子刘亚茹。

《金色年代》温馨提示: 朗诵――做做“思维体操”有妙用

近年来,朗诵作为一种健康活动,风靡各国。日本名古屋的“中风患者朗诵队”举世无双,很多70岁上下的老年人,在那里通过朗诵重获了自信和自尊。许多人对朗诵如此情有独钟,因其的确有益身心。健康专家认为:

朗诵有增强肺功能之效。

朗诵使人陶醉在美文意境中,可起到健心又健身之效,因此还是一种“思维体操”,锻炼人的记忆力和表达力,特别有助于减轻老人“黄昏思想”的精神压力。

朗诵又是“健身体操”,它可使大脑皮层的抑制和兴奋过程达到相对平衡,血流量及神经功能的调节处于良好状态,全身通畅,怡情养性。

朗诵注重集体配合,因而活跃了社交生活,对心理健康自然有益处。

朗诵社团活动总结第5篇

——东方之子中英文朗诵会

08年7月18日19时,仲夏梦之夜——东方之子中英文朗诵会在北校区一楼大厅正式开始。学校二十多位教职工均参加了此次活动,其中六位资深教师众望所归担任评委;十三名参赛者的朗诵声情并茂,各具特色;校长的穿插主持和总结陈词幽默而精彩;舒缓的背景音乐更为此夜营造了梦的氛围,朗诵会在老师们的阵阵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此次活动旨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丰富教师的课外生活,创建独特的校园文化。同时,参赛者标准的英语口语更展示了东方之子外国语学校教师的业务水平,也对他们在交流对比中发现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有促进作用。

朗诵社团活动总结第6篇

在这个月里,我们的工作主要是筹备下期杂志以及报纸的出版,五月的稿件已经经过了一.二审马上进入关键的三审阶段。报纸文章除部分文学读书栏目以外全部为校园原创,符合了我们当时创刊“倾听校园内外的声音”的口号。现在已经收到文学投稿稿件百余封。虽然有时我们会入不敷出,但就算我们自己出资金也要坚持做好我们的报纸,因为我们没有固定的赞助商,我们的报纸是免费赠阅的,但是我们会不遗余力的办好我们的刊物,打造社团品牌。每一期我们都会让指导老师做指导,指出我们的缺点与不足,对报纸及杂志做细致的剖析。五月部门工作总结如下:

文学社主编的工作是把握读者感兴趣的素材,负责具体指导编制各类文件和报刊。而编辑部主要是负责文学社所有刊物的出版工作,负责全社编辑工作,管理全社文章存档以及全文学社文章的编辑整理。

这届编辑部成功出版了一期潮韵杂志,开创了文学社杂志出版的先河,可谓是硕果累累,回归了文学社以文学为主的宗旨。

本月第二期杂志正式开始编辑工作,杂志出版虽有少许问题,如人力问题、资金问题等,但是第二期杂志必将成功出版。

二,大力开展活动:

五月六日,我们阳光城文学社面向全院师生征集第二期《潮韵》杂志稿件。

5月12日我们阳光城文学社与“图书爱好者协会”在图书馆进行了“智艺双馨”活动的筹备工作,对活动作了具体的安排!我编辑部积极组织同学参加,我编辑部的主要工作是负着串词,这方面我部的周俊伟同学作的很好。

5月15日我们阳光城文学社与“清风艺术社”召开了“第二届原创散文诗歌朗诵大赛决赛”赛前准备会议,确定了活动的流程、方案等。我部主要负责出题的工作。本次活动将于6.1日举行。

5月17日我们阳光城文学社与“心理成长协会”共同筹办赈灾朗诵活动,并确定朗诵中选出的成员参加“社团文化节开幕式”。开幕式由我部负责开幕词等工作。

朗诵社团活动总结第7篇

国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学可以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可以提高师生语文素养,可以夯实学生文化底蕴。

目前,国学已经成为福州市华南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华南实小)最重要的校本课程之一,他们在探索国学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通过“六字”校训的解读、团队诵读表演活动的开展、国学课堂上学生当老师等,让小学生体会传统经典文化的魅力,认同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极精神。

华南实小的创办者对国学教育情有独钟。1989年创办时,所确立的六字校训为“知、行、健、礼、义、信”,学校办学理念是“以爱为本、以严为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楼命名采用诸如“克己楼”、“守仁楼”等充满儒家文化思想的字眼。

当前新课程改革对课程实施的是三级管理,其中之一就是开设校本课程,这为学校开设包括国学课程在内的校本课程,提供了自主发展的空间。华南实小是福州市较早把国学单独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的小学之一,学校于2002年开始在一些年段或班级开设国学课,进行《周易》、《老子》、《论语》、《古文观止》等国学书籍的教学尝试。2007年,学校结合六字校训,提出以“诗、书、礼、易、乐、史”新六艺治校的教育思路。以诗治校,让师生个个都成为诗意栖居者,营造诗意校园;以书治校,让师生个个都成为终身阅读者,营造书香校园;以礼治校,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营造礼义校园;以易治校,周易为群经之首,百家之源,君子处世的最佳教科书;以乐治校,让音乐与快乐充满校园,营造快乐的校园;以史治校,读史诵经,新闻播报,用历史伟人的言行来培养爱国思想。随后在六年级开展《周易趣谈》等国学讲座,并邀请中华老子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老子研究会会长李德建先生来校与教师进行了三场有关《道德经》的讲座,掀起了全校师生读《老子》的热潮。2008年开始,为了大力提高语文老师的国学素养,针对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耗时多,而语文素养却很难真正得到提高的老问题,学校决定在学校正式开设国学校本课程,自此,国学课程进入每一个班级实验。2009年暑期教师培训会上,全体语文教师对学校六年来所开展的国学教学进行深入的反思总结,提出国学教育要从1―6年级有系统地进行,不仅要有十年磨一剑的恒心,还要全力创造快乐的国学课堂。会议当即决定成立国学办公室和图书室,并根据老师们的国学素养,倡导教学相长,教然后知困,提出了“师生共学、寓教于乐、全员参与、简化教学、注重积累”的教学方针。会议拟定学校每两周由一位老师开国学公开课,全体教师听完课后再进行研讨。会议重新修定了国学计划和进度,明确应遵循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以诵读为主,在教学中,适当进行讲解,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将国学中的道理与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相结合;确定了各年段的背诵和阅读的内容:一年级:《千字文》、《弟子规》,二年级:《笠翁对韵》,三年级:《龙文鞭影》、《道德经》,四年级:《论语》,五年级:《孟子》、《古文观止》,六年级:《孙子兵法》、《周易》;从2―6年级在背诵的同时结合阅读《山海经》、《世说新语》、《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水浒传》、《聊斋志异》、《战国策》、《史记》等书。同时,对不同年级的国学课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二年级以诵读为主,中、高年级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联系生活实际的理解、感悟、辩论,加深理解,并阅读国学优秀原著。总之,就是不同年级诵读不同的国学经典,让每位孩子通过六年的诵读,汲取中华传统的道德智慧,成为终生享用的精神财富。

为了让同学们能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国学,学校不但对每个孩子建立了经典诵读小档案,还在家长的大力支持下,增加了国学课时,把原来每周开设2课时的国学课新增到了3课时,同时开展国学诵读情况测评,坚持“一周一反馈”,与家长有力配合,督促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在家复习巩固。在期末考试中,国学成绩作为语文成绩中重要的一部分。每学期末,学校还会对学生的国学掌握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评出“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和秀才”等,并在校园公开栏、学校论坛及家长信中予以大力表彰。

学校开展以国学教育为主题的校本研究,教师须先行一步。只有教师比学生先学一步,在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才能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学校领导以身作则,全校掀起了非常浓厚的国学研究氛围,教师的国学教学研究能力和国学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学校每两周一节的国学公开课,不仅展示了老师们的风采,更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比如独创的等级式递进法背诵国学、30多种诵读国学方法,结合‘国学扑克牌’游戏、团队干部培养、背诵方法的指导等内容,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将国学经典印入脑中。课后还组织教师进行评课,从而不断提高国学教学水平。在学校的盛情邀约下,我欣然前往讲学,重点讲述《论语》对现代生活与现代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的意义,解答了老师提出的难题。

孩子在一种浓厚的国学氛围中学习国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国学铃声、国学广播、国学专栏、国学论坛等都是华南实小创设国学氛围的一个个成功的尝试。

华南实小可以说是福州第一所采用国学铃声的小学。这些铃声是学校从古籍中选取出对师生的人生均有启迪作用的名篇名段,录成时长为两分钟的音乐朗诵文件,然后在每节课下课时由电脑系统自动播放,有《中庸》和《大学》的节选、诸葛亮的《诫子书》等,内容两个月更换一次。中午,在学生进入宿舍午睡前播放半小时经典国学,如《弟子规》、《千字文》,孩子们静静地躺在床上。聆听古代圣人的谆谆教导。

在学校的每一个班级里,老师们都精心设置了“国学专栏”、“国学园地”等,用各种评比的方式比拼背诵国学的情况,让孩子们在国学小天地里显风采。

学校还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学国学活动。为一年级新生举行了庄重典雅的“毛笔书百‘人’字”的开蒙仪式;学校在每周一升旗仪式之后增加一项活动内容:班级国学诵读比赛;学校还开办了楷书社、隶书社、国画社、象棋社、围棋社、二胡社团、古筝社团、福州评话、葫芦丝社团、剪纸等众多社团;在校园网站的论坛里专门开设了国学之窗和鹿鸣诗社分论坛。在国学之窗里开展折枝吟局、经典诵读、诗词接龙、成语接龙、谜语竞猜等活动,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此外,还发挥和国学相关的节日文化效应,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比如为了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在2009年的9月28日晚上进行了一场国学经典师生朗诵会。参拜之后,同学们登台背诵所学的经典国学内容,教师代表朗诵祭孔韵文,校长总结,希望老师们都能认真学习国学做一名顶天立地的龙的传人。

朗诵社团活动总结第8篇

关键词:普通话 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 培养习惯

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与一体化,日益明显的就业压力转化为更激烈的职业竞争,一方面需要有扎实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求每个人都有表述自我推销自我的口语表达能力。作为即将步入大学深造或者面对走向社会工作却很少机会接触社会的高中生来说,仅仅在题海中作战的他们口语表达的实际应用机会几乎为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会”说话或者是“不能够说好”,而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要担任起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责任,切实找到有效的途径来训练和提高高中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几年来的口语训练教学摸索,笔者从失败中发现了教学中的诸多不足,同时也找到了一点训练和提高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确实可行并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

“只讲要求,严格训练,”如果放在水平较高主观能动性较强的学生身上是客观的,但是,针对大多数学生长时间“哑巴学”的情况,首要的是要激发他们的说话意愿,让学生有表达的欲望。

首先,可以利用青少年的年龄特点,激发他们的表达意愿。青少年是学生思想活跃的时期,他们对新鲜事物的追逐比较频繁,因此,利用这一点引发他们观察和评论的欲望,比如,青少年大多有追逐偶像的特点,尽管方向不同,但是关注程度和注意力的集中是一致的,可以播放“领导者”“商业成功人士”“娱乐明星”等人物的访谈片段实录,分析这些人口语交际的艺术,让学生心生羡慕,并且为自己订立更高的口语能力目标。

其次,观看优秀脱口秀主持人和优秀播音员的播音记录以及配乐朗诵的录音,让学生体会口语的音韵美与感染力,让他们喜欢上朗诵,并且跃跃欲试,这样就可以为实践做准备了。

二、寻找自身的问题

学生的想说话的欲望越来越强,蓄势已足,开始让学生模仿名人偶像讲话,或试着配乐朗诵,让学生在与“偶像“的对比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在较大的心理落差前反思总结自己在口语方面的优点和缺点,认真寻找解决自己口语表达中存在的问题和提高自己口语表达水平的方法。

让学生组成口语训练小组,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增强训练口语表达的意识,并且定期让学生开小组讨论会通过总结等方式及时让学生了解自己近阶段训练的效果。

三、有步骤,针对性的进行训练

1、读准普通话字音,夯实基础

由于大部分学生普通话水平较低,字音普遍不准确,针对实际情况制定普通话字音训练表。笔者针对学生们前后鼻音与平翘舌不分的情况,把这四种音连用的词汇组成朗读训练表进行日常训练,这种拼音表往往能够把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起来,因为平翘舌的词汇放在一起是非常具有音韵美的,学生读来先是错误百出,笑话不断,比如:暂时和展示,租书和煮熟,明珠和民族等等,由于平翘舌不分,学生读出来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快乐,与此同时,学生也会发现这些词读起来琅琅上口,非常有节奏感,并且在长时间的反复阅读中可以发现解决自己这方面读音错误的方法。因此这种方法效果很好,学生既积极主动的朗读颇具音乐感的词汇,又从实际上提高了普通话水平。

2、朗读“大声再大声”,增添自信

在朗读训练中,要求学生本着不论对错好坏,先大声朗诵的原则,因为学生在训练初期往往会不好意思,怕错,不敢大声读,实际上很多读音错误就是因为不能够反复朗读才会发现不了或改不了。

笔者往往这样要求学生,“大声再大声,直到自己认为的不能再高声”。开始会比较困难,但是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会不自觉的放大声音,大声朗读的好处就是可以发现错误,因为自己读和其他同学读是同一时间,互相之间的错误和正确读音一听就明白,同时也便于老师掌握学生的情况。最主要的是,学生朗读表达的自信越来越强烈。

3、反复朗读感受,加深理解

学生学会了大声朗读,就可以让他们反复朗读了,反复朗读就是不断重复已经很熟悉的主要是已经完全可以读准确不出错误的字音、词语和篇章。

口语表达能力强的人在于他的应变能力和反应的灵敏,而这种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于语言的理解能力,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目观其文,口诵其声,耳闻其音,心知其意”,因此,在大声朗读养成了良好的朗读习惯后,反复阅读就在于加强学生对于最基础的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就如同在一段时间里反复吃一种食物,这种食物即使以后不再吃,也还是会在记忆中很清晰的回想起它的味道来。这一训练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又能够为表达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3、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养成习惯

当学生已经能够掌握正确的读音,理解基本的词汇,表达简单的句意之后,就必须对学生的口头作文能力加强训练和培养,“黑板上的字”“我校的自行车”“我旁边的那堆书”“同桌的笑声”,利用小的说话题目,从学生的生活事物中随机挑选一二,让学生展开说,熟悉的事物会比较容易开头,从一两句开始,慢慢增加内容,直到三分钟以内的限时说话题目,再到不限定题目的说话训练,学生随时随处可以找到自己想说的事物和话题,从而养成了良好的说话习惯。

4、创设具体情境,综合训练

扎实的说话训练为口语表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于是,开始展开多角度的口语训练。采用“自我介绍”“辩论赛”“诗歌朗诵会”“主题班会”“热门话题交流”“戏剧表演课”等等形式为学生创设具体的表达环境,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形体语言的正确使用,文明礼貌的指导要求,全方位的训练,让学生逐渐的适应了口语表达的各种形式,从敢说,说的准,到说的精彩,说的灵活,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

5、模拟实际情况,增强应变

最后一步就是解决学生在生活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针对这个环节,设置模拟实际情况课程。

给学生实际语言交际中会遇到的问题,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在公关应聘中如何利用语言的巧妙争取到职位;如何在商业洽谈中为自己一方争取到更多的利益;在政治谈判中,如何恰当的表述坚持己方观点……

切实提高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的应变能力,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真正学会找准角色,定位思考,灵活机智的待人处事。

当然,在学校的这三方面的训练其实远远不够,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不止是在课堂上,更要在生活中不断提高实践能力,所以,口语表达的训练,不妨设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下,给学生以实际应用的机会。

首先,可以利用学生外出购物的机会,由几个人组成一组,共派两组,对比实际购买效果,分析学生在语言运用方面的优缺点,总结积累实际交际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