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深圳考察报告

深圳考察报告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2 15:02:16

深圳考察报告

深圳考察报告第1篇

在考察三所学校时,我们分别实地观看了六乡中心小学、乾务中心小学的大课间操,听取了六乡中心小学谭校长《以习惯养成教育,促学校内涵发展》的经验介绍、井岸镇龙西小学陈康海校长《魏书生教育思想给了我校蓬勃向上的力量》的发言,以及桃源中学《以办学创新破解校长岗位诸多难题》的精彩报告,参观了三所学校的校容校貌、教育教学成果展示及学生活动情况。通过参观、听介绍、与教师零距离的研讨交流,我们深深地感到魏书生的教育教学经验在异地已开花结果,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体现在三所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当中。

珠海市斗门区教育局认真学习**市实践魏书生民主科学教育思想的成功经验,全面实施“课堂教学十项要求”和“学生每天七个一分钟”、“培养学生八个良好学习习惯”,积极开展大课间活动,全区学校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良好的工作习惯,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谱写了斗门教育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深圳市桃源中学是1999年9月1日由政府投资兴建的公办学校,学校占地2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是一所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教学设备齐全、功能齐备的花园式现代化中学。现有26个教学班,1000多名学生和近90名教职工。桃源中学以主动学习为导向,以科技和艺术教育为依托,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生态学观点,审视和践行该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几年来,该校陆续获得了深圳市一级学校、广东省一级学校、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十佳创新学校等荣誉称号。真正实现了“三年靠特色提自信,五年创品牌聚人气”的崛起的目标。

体会与感受:

一、斗门区的教育让人震撼

我们**市中小学10多年学习实践魏书生教育思想才有的教育成果,如今,斗门教育人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益,我们为之感到震撼。从两所小学的参观学习中,我们看到了教师的精神面貌好、学生的学习状态佳、师生的身体素质强、师生教与学的习惯棒、教师的集体备课实。斗门教育局局长说,我们就是要真抓实干,持之以恒地实践魏书生教育思想,我们就是要实现“**教育的今天就是斗门教育的明天”。我们看到了斗门教育人的执着,看到了斗门教育人的智慧,也确信,斗门区的教育明天更美好。

二、校园文化厚重让人敬佩

学校文化是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形成共识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引领学校的发展。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力量。桃源中学2002年创建“生态型学校”办学理念。2007年方星校长对“生态型办学理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明确了学校的办学追求,强化了可操作性。几年的时间,他们先后开发了《蝇眼看校园》、《虚拟博物院》、《星光灿烂》、《科技长廊》、《班级风采》、《每周热播》等十个系列的校园文化形态。紧接着,在上述建树的灵感启发和资源支持下,推出了“缤纷桃源大舞台”这一整合工程。第二届“大舞台”结束后,被评为“全国校园文化建设十佳创新学校”。我们强烈感受到了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如今,桃源中学的“大舞台”已经形成了学校的名片、旗帜和形象大使了。由于“大舞台”紧紧围绕着“面向全体学生”、“创新”、“实践动手能力”等素质教育的特质展开,所以,它已成为学校最具广泛影响力、持续发展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素质教育品牌。这种内涵厚重的校园文化是值得我们思考和认真学习的。

三、学校办学有创新让人折服

桃园中学的科技特色令人耳目一新。太阳能车、蜘蛛侠、环保礼炮、气垫船这些极具科技含量而又创意十足的科技作品深深吸引着我们。“免检教师”、“热带鱼缸”、“有声英语锦句牌”……我们不禁感叹:桃源中学可看的东西太多了!而且很有创意,以前没见过!这只是科创特色创新,还有学校管理的创新、教学与教研的创新、办学理念的创新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政府投入大,校园环境优美

特区经济发达,各级政府对教育非常重视,财力投入很大。学校硬件建设好,每所学校无论是校园环境、办公环境、教育装备均实现一流配备,为学校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校园清洁优雅,花木茂盛,文化气氛浓厚。

收获与启示:

一、持之以恒学习魏书生教育思想,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当前学校还应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对养成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必须守住某一方面,抓住某一点,做细做好,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保持本学校的优势和特色。魏书生老师说:抓养成教育,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带来的不仅是行为习惯的变化,更是教育质量的提升;抓教学改革,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带来的不仅是教学质量的变化,更是育人质量的提升。因此,珠海斗门教育考察之行,更加坚定了我们学习魏书生教育思想的信念,我们要带领教师以更新的观念,饱满的热情,创新的思想,真抓实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学校办成有特色、有质量、得到社会认可的学校。

二、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校园环境是学校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不是核心部分。学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学校精神”,也就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它是学校办学理念价值取向、目标追求、特色定位的凝练、概括和形象诠释,是高高飘扬在师生心目中的校园旗帜。桃源中学的校园文化已经能引领该校教师的价值取向、奋斗目标、人生信念的发展取向,营造出学校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舆论氛围和人际环境,因此才打造出桃源的特色和品牌。我们反思自己,只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而在文化引领方面做的还不够,还要在以课程和制度为载体的学校文化建设上、以精神和理念为载体的学校深层文化建设上找切入点。例如,建立健全校史展览。它对师生具有巨大的教育、凝聚与鼓舞作用,使学校优良传统和学校精神代代相传。二是确立并布置能体现本校特征的校训、校园标牌、路标、雕塑、艺术走廊等,形成鼓励师生开拓进取、努力奋进的校园环境。三是建立完善校园节日。如校园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等,使之成为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的载体。四是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五是组织学生的社团活动。

三、重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华东师大夏志芳教授讲过这样一个观点:在学校发展的第一阶段,学校的管理主要依靠校长的观念、人格与能力。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在学校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学校管理主要依靠一种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机制。第三阶段,学校管理主要依靠校园文化与校园精神,从而使学校的发展从必然走向自由。三个阶段始终不变起真正作用的是校长。我认为,桃源中学的管理,已经达到了第三阶段。方星校长的人格魅力、教育思想已深入桃源中学师生心里。学习桃园中学应从管理入手。

1、提高校长素质。校长必须不断学习,改变传统管理方法,学校新的教育理念。要静下心来学习领导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多钻研几本教育管理理论。同时多参加像这次校长高级研习班之类的校长培训班,多聆听专家和名校长讲座,对照自己工作,反思、实践、改进,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再有一点要身体力行,要求教师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

2、经常反思,不断创新。作为校长,要经常反思。把学校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制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的层面推进。校长非常需要学习名校管理经验,对比、反思自己的办学行为,改进办学策略,才能促进学校进一步发展。方星校长的学校管理创新、教学教研创新、校园文化创新、办学理念创新、科技特色创新无一不推动了学校的向前发展。

深圳考察报告第2篇

9时在冲压厂门前组织大家进行了宣导,对企业精神、经营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9时30分整:对台达346812800产品六个工程进行了现场咨询和了解。此期间深圳冲压厂厂长林来了,大家大概交流了一些工作事宜,因全公司放假,水电风气全部停转,10时30分全体员工放假休息。

10月2日早宣导以后,大家全部进入了生产准备状态。冲压厂胡主任安排了整个的生产。冲压工人、品检对新接触六款台达产品进行了实际操作。工程、模具对新开发的六款模具进行了咨询生产。大家齐心协力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计划。个别工序因熟练程度的不同还有差距。

生管对冲压厂整个生产流程进行了现场考察学习。值得一提的是模具课长辉为了尽快的赶出六款模具的主件时间,从早到晚(中午未休息)和模具师傅磊加班加点,按预定的时间把需外委的热处理、线切割工序的主件全部加工完毕,为后续的加工准备抢出了时间。

上午和冲压厂长进行了管理、生产、技术上的交流。同时也对冲压现场的管理、作业流程与胡主任进行了沟通学习交流。

深圳冲压公司最大的优点是办事效率高;各部门都以生产为中心;采购、业务、品管、办公部门急生产之所急,想生产之所想,一点不存在着采购滞期等现象。

下午因模具外发工作量较大,谭工又回深圳市区,人员又少,整个下午和模具课的工作员工一起钻孔套丝,对模具零件进行加工,18时全部结束。

10月3日早宣导后,所有员工按生产岗位全面行动进行了生产。生产前对大家的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安排,要求大家一切行动听指挥,我离开深圳这段时间由谭全面负责,早会宣导由生管杨主导。

10月3日10时20分由深圳返回厦门,因10月4日工程、模具要上班生产现代支架、脚轮等模具,晚19点安全到达厦门。

回到厦门后,组织机修、工程、模具等相关人员对台达产品进行了生产准备,10月7日准备就绪。

感想:

一、 深圳冲压厂整体管理水平是很优秀的。主要体现在整体的协调一致性,各部门都以生产为中心,实实在在的做到了为生产服务。

二、 有单做,就有活干,有活干就有钱赚。最可贵之处冲压厂(深圳)在办理一切事情的时候不扯皮,不推诿,实实在在的做事。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配合有一整套的管理手段。工期保证了,信誉也就有了。

三、 冲压厂模具课有六十多人,最近用了二个多月的时间生产了70多套模具,相比之下,我们的冲压模具课只有18个人,其中中工8人,从两家对比整体实力上也有所差距,只怪我们的企业业绩不好!

深圳考察报告第3篇

       迄今为止我在深圳利胜地中海航运有限公司已经工作一个多月了,在这段时间里我觉得很开心,也很充实。开心是因为能在这样一个大企业工作,并且与大家相处的都还不错;充实是因为跟着师傅们学到了不少的工作经验,也对深圳利胜地中海航运有限公司有了更透彻的了解。通过跟大家一起共事的这段日子里,觉得大家工作都非常努力,非常勤奋,也使自己的责任感更加的强烈,也对以后的工作更有信心。因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要洗去学校里的懵懂和无知,多了些成熟和责任。

2. 深圳利胜地中海航运有限公司情况介绍

2.1关于利胜地中海

瑞士地中海航运公司成立于1970年,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是一家独资的航运公司。在世界145多个国家设立了421个办事处,员工总人数超过3万,至2011年9月底,已有457艘船舶投入营运,运力已达201万TEU。地中海航运公司于1996年进入中国市场。1998年4月,上海代表处与其他共14个代表处相继成立。目前,地中海航运公司在中国的雇员超过1500人。2009年底,地中海上海成功设立了独资船务公司,并且也计划在中国其他重要城市拓展独资业务。地中海航运公司在长江流域也已成功亮相,除了在长江重要港口建立业务机构, 今年刚建立的地中海集团全球第一家信息数据处理公司地中海航运数据处理(武汉)有限公司是我们拓展长江流域内陆业务的重要里程碑。

2.2利胜地中海面临的机遇

地中海从1998年开始在上海开展业务,在上海建立了在中国的第一个代表处,随后在中国的各主要沿海港口都建立了自己的代表机构。经过10几年的发展,地中海在整个中国大陆营运的市场份额,尤其是在一些比较主要的沿海港口,都已经名列前茅。当然,在深圳的发展与成长,与整个母公司在全球的拓展与壮大是息息相关的,地中海航运在全球集装箱航商里的排名不断上升,现在已经成为全球运力第二的公司,这为地中海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背景支持。

关于说三五年后或者说在更长远的未来地中海的“中国机遇”,主要有两点:一,中国目前整个产业从沿海向内地的渐进式转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会把握住这个机会。我们肯定会积极面对整个产业转移的趋势,同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把服务和产品延伸到内地。二,从规划上来讲,当初我们跟深圳交管局申请成立独资公司的时候,交管局希望我们能够把深圳公司的地位提升到一个比较高的层面。现在从结构上来讲,地中海航运大中华区的总部在香港,从操作运营层面上讲,亚洲地区的总部在新加坡。随着我们整个口岸环境的进一步开放和改善,随着深圳国际航运金融中心地位的上升等等正面因素,将来地中海在深圳会对口岸建设和自身全球业务增长做出更多贡献。

2.3利胜地中海面临的挑战

随着地中海对整个中国大陆业务拓展的深入,我们也深刻认识到,随着业务的增长、经济环境各方面的改变,我们在沿海地区的营运成本也在逐年上升,为了克服和抵消这方面的压力,我们已经开始把一些配套服务转移到内地。譬如在今年4月份,我们在湖北武汉成立了地中海航运数据处理武汉有限公司,它是处理地中海航运在中国业务单据方面的一个重要平台,这一举措帮助我们达到了降低成本,提供专业化后台服务的目的。

3.文件管理岗位实习的问题分析

       3.1工作杂乱无章

       工作阅历浅、认识面窄、理论与实际存在差别等等各种因素给我们实训期间的档案整理工作有一定的难度,文件涉及范围广,无法精确分类归档;任务多,时间安排不合理;理论知识不扎实,焦头烂额。

       3.2对有效性评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仅仅是为了应对海事机构每年的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工作,未能从自身安全发展需求的高度来认识开展有效性评价的重要性。因此,不能做到全员参与,参会人员准备工作不充分,缺乏书面材料的准备,发言随意,不是针对本岗位及其部门职责汇报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

       3.3针对不符合情况只是统计汇总

       汇总的不符合规定情况未按《NSM规则》中所涉及体系要素进行归类;未进行全面调查分析,即使分析也是较多强调观客原因,未从主观原因分析,如程序是否制订合理、人员是否适任、培训是否到位、培训是否有效果、维护保养工作是否到位等。

       3.4未按照企业已建立的有效性评价程序要求进行全面评价

       如:程序要求从10方面进行评价,最后的评价报告未按所要求的进行评价;评价报告泛泛而谈,仅阐述过程,未分析原因;评价报告只涉及做得好的方面,不谈不足方面,未真正分析所产生的不符合情况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未提出纠正措施。

       3.5未对年度的安全目标进行全面评价

       仅对船舶事故率进行评价,未对船舶违章率和滞留率的具体要求进行评价。在一般情况下,企业对事故率较重视,但容易忽视滞留率和违章率,企业也不希望或不愿对此类情况进行评价,认为一旦进行评价,主管部门会进行严厉监管。实际上,主管部门只是通过监管方式来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

4.实习后的感悟与建议

       4.1工作有条不紊

       通过前辈所给指导意见、所给的材料进行训练及纠正,更好地判断归档与不归档的材料、掌握较好的分类标准、分类方法以及熟悉一些材料的组合案卷的工作程序。当把那些一堆堆的文件整理成井然有序的档案室,就会有一种一种不由而生的成就感,自豪感。在某些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见而吵架的时候,我们也能够进行很好的沟通和讨论,最后展现我们小组的劳动成果。

       4.2企业以文件形式明确规定各岗位责任和权力及相互关系

       在安全管理活动中,岗位相关人员履行各自责任和义务;企业建立有关程序,以便保证涉及安全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新聘和转岗人员熟悉其职责,凡需在开航前发出的重要指令均应当标明并以书面形式下达。

       4.3建立有关程序,以标识为支持安全管理体系可能需要的任何培训,并保证向所有相关人员提供这种培训。同时,要特别关注培训效果和临时追加培训的相关情况。

       4.4对年度目标进行评价

       通报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情况和存在问题,重点关注船舶的滞留率、违章率和事故率。全面分析滞留、违章和事故险情,从客观和主观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明确提出下年度的目标。

       4.5形成有效性评价报告

       形成有效性评价报告,内容包括实施时间、参加人员、评价综述、主要结论和后续要求等。同时,对相关责任人根据评价报告要求,制订纠正措施,还应对有效性评价作好相关记录、材料的归档。

5.总结

       短短一个月的实习期间,我体会到了公司制度的严明,部门之间分工明确,工作有序,充分体现了公司整体团结的精神。在实际工作中,为保证客户的每一票货物顺利快捷通关,每天早上在交接单据的同时我们要迅速审查单据,有不明确或者单据不齐全的问题,应立即通知操作人员与客户联系。在此期间,在单位同事的帮助和师傅们的精心指导下,我总结出一些工作经验。例如:进口报关,在报关之前必须认真检查单据是否一致,了解货物的品名、原产地、包装等基本资料,以便及时回复查验人员的提问。在报关过程中,应当掌握货物每个环节需要的单据、多少时间、多少费用等,为突发事件做好准备。在货物结关之后,应及时将提货单送达收货人,让客户满意放心;出口报关,要着重注意截载时间,应与集装箱场地保持密切联系,确保理货单与运抵报告及时传送,在单据申报放行之后,应将场站收据及时送达集装箱场地(三期整箱货除外)。

深圳考察报告第4篇

日前,深圳市拟定了《深圳市人大代表小组和代表专业小组工作暂行办法》,决定将组建代表专业小组,并允许代表自行组建小组。

“深圳是个高度城市化的地区,面积相对较小,经济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紧密,经济、教育、文化、科技等行业较为成熟,代表专业小组具有先天优势。”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及聚声表示,创设代表专业小组可发挥“集体履职”的优势。

“代表小组和专业小组要通过视察、调研,甚至明察暗访,实实在在地提出群众关心,而政府部门解决不力的问题。在闭会期间就推动解决,而不是什么事都带到大会上去。”及聚声说,除了根据代表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及其意愿组成小组外,代表们经过一段时间工作和磨合后,如果认为有必要,还可以自行组建不少于5人的代表小组。

重庆:水江镇人大推行“季会制”

2011年7月,重庆市南川区水江镇举行了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九次会议。代表们听取、审议了镇政府相关部门关于2011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财政预算、招商引资等报告,并填写了针对报告的“测评表”。

据了解,该镇自2007年推行“季会制”以来,坚持每个季度召开一次镇人代会,让人大代表审议政府报告,交流履职经验。而每年4次的人代会中,除每年1月召开的第一次人代会与其他地方人代会内容议程相同外,其他3次会议,多是听取当下工作的专项报告。代表们除了要认真听取所有工作报告,并进行口头审议外,还须对报告进行无记名满意度测评。

作为“季会制”的推动者,曾任水江镇人大主任的水江镇党委书记刘先畅认为:“以前每年召开一次人代会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实际上是对上一年政府工作的整体监督,是对工作结果的集中监督。而现在每个季度召开一次人代会,分别听取政府的专项工作报告,可以说是把整体监督和单项监督、结果监督和过程监督、集中监督和分散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效果上,都更有利于监督政府工作。”

对于水江镇人大的“季会制”,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王学辉教授认为,这是在制度框架内的创新,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有利于提高人大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山东:淄博人大“大考”79个部门

为期50多天,涉及79个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和区县政府的法治“大考”日前结束,淄博市人大常委会打出了一份上万字的“成绩单”,成绩、不足和建议都一一展现。

2010年,淄博市委制定了《法治淄博建设纲要》,淄博市人大常委会也作出了《关于建设“法治淄博”的决议》。为加快法治城市建设进程,淄博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利用近两个月的时间,对79个市级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依法行政、执法为民情况,公正司法、依法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情况进行“大考”。

深圳考察报告第5篇

【关键词】省级党报 地方报道 经济报道

《南方日报》作为广东省委机关报,其发行量连续二十余年都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党委机关报首位,是全国省级党报中当仁不让的“标杆”。而在深圳,《南方日报》作为深入地方的省级党报,从创建深圳地方版开始就成立了专门的经济报道部门,开辟了专门的经济报道版面。而在近些年的走市场道路中,被命名为《南方日报深圳观察》的南方日报深圳版在经济报道领域走出了一条省级党报的地方经济报道探索路径:不仅读者群增加、影响力日益扩大,而且与报纸经营紧密相关的深圳本土商业广告更是连续两年翻番成长。本文正是探讨和总结以《南方日报深圳观察》为例的省级党报在地方经济报道领域的探索。

一、“大政经”报道,比都市类更严肃,比财经类更民生

《南方日报深圳观察》的经济报道从纵向上看是省级党报在地方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情况所做的本地报道,而从横向上来看,则是党报的经济报道。这样的一份报纸要想让读者所熟知,其必须要有不同于本地报纸的经济报道。

于是《南方日报深圳观察》的经济报道则面临在都市类报纸和财经类报纸夹缝中寻找自身定位、立足自身优势,走与其他经济报道不同的差异化道路。深圳本地的党报多从“产业”方面操作经济报道,更多偏向经济现象的表现,而深圳本地的“晶报”“晚报”等都市类媒体则更多从“平民”角度操作经济报道,此外深圳市场上一些诸如21世纪经济报道等财经媒体的经济报道则更具专业性,更面向专业读者。经过对读者群的分析可以发现,《南方日报》在深圳的主流读者和潜在读者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各级省、市、区及基层党政机关的领导者和公务员;二是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管理者及各类专业人士;三是关心时政及政策动向的企业主及掌握一定社会资源的公共知识分子及各界人士。而这些读者的共同特点就是他们关心宏观的政策、行政的动向、趋势以及影响,也可以说他们关心政府、政策和行政共同组成的“大政治”对于社会、经济的影响。因此,党报的经济报道如果想要继续延续党报的核心竞争力,就应该更多地从政治视角出发审视社会经济现象和其走势的经济报道。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核心差异,《南方日报深圳观察》的经济报道还需要在选题和风格上确立自己与晚报等都市报类及财经类媒体的差异。在“政经”报道的定位下,《南方日报深圳观察》的经济报道力求比都市报类“碎片化”的经济报道更加的严肃、系统和更重视经济现象背后的深层背景,而且比财政类报纸的经济报道更加贴近普通读者。

在这种系统梳理下,《南方日报深圳观察》的经济报道被定位在“政经”的思路下,形成了以“经济形势分析、经济政策解读、经济发展调查”为主的新闻风格,成为了一种差异化特征明显的新闻产品。从实际操作中,深圳观察的经济报道会从“大政治”的背景和角度去解释经济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意义,并力求通过采访核心决策者和专家预判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为这些关心政策走向及其影响的读者群提供事件的解读和决策参考。

二、“高度”视野+深度全面+“建设性”的监督批评

在确立了深圳观察经济报道的方向后,具体在实际采编中如何操作和执行这种定位?作为《南方日报深圳观察》的采编一线经济报道记者,笔者认为,深圳观察的经济报道在执行“大政经”的定位下,有别于其他当地媒体,形成其最终地位和影响力的操作经济报道的手段主要包括“高度”视野、深度全面和“建设性”的监督批评三方面。

1、“高度”视野

作为一份省级党报在深圳的地方版,《南方日报深圳观察》的经济报道首先“与众不同”的就是其在视角和视野上可以跳出深圳这个城市,能够在全省和全国的视野下看待一个经济现象,从而有了更宏观的报道和解读。

曾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南方日报社社长的杨兴锋认为,就国内来说,大众化报纸发展到今天,已开始出现饱和,真正有发展空间,应当是以意见、解读和视角取胜的主流报纸。这样的主流报纸,不仅仅是新闻纸、信息纸,也是思想纸、观念纸,它的影响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极大的。

于是,《南方日报深圳观察》在执行差异化道路时,开始摒弃本地媒体视野局限,在对待新闻对象和新闻事件时更多以宏观的视角和广阔的视野操作相应的经济报道,取得了独特的报道“高度”。

2010年下半年,随着丰田普锐斯等新能源车型在全球的热潮,早已备战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深圳民企比亚迪也向外公布了其研发的插电式油电混合动力车型和纯电动车型,尤其是其纯电动车型的续航里程达到了全球第一。彼时,深圳本地媒体大多以这一事件本身报道深圳企业的科技成就以及深圳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的突破。

而笔者所在的《南方日报深圳观察》的经济报道团队则在经济现象背后看到了,在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汽车产业希望抢占新能源汽车先机,广东省又具备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电池的生产要素基础,这其中比亚迪作为一家技术领先的电池生产厂家,其迈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并首先研发和量产出纯电动车实际上是整个产业成熟的一个突出成果。

正是在这一“高度”的理解下,深圳观察经济报道团队随后操作了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中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调查报道,全部报道以作为全球汽车产业新支点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为对象,报道了作为产业先锋的比亚迪汽车,作为决策者的广东省、市高层的产业战略构想,以及这一产业在未来全国及全球汽车产业中的前景。

笔者认为,省级党报在地方更是要发挥其独特的省报视野,从而能跳出地方媒体的视野局限,这样的报道也更能获得本地“高层”读者的青睐和关注。

2、深度全面

另一方面,《南方日报深圳观察》的经济报道还以更专业、更有深度、更全面的新闻报道来获得与其他同城纸媒的比较优势。

首先,作为传统纸媒,报纸传递新闻的时间已经远远不如网络等新媒体快,及时迅速已然不是传统报纸的优势,而对比新媒体,纸媒的优势更在于全面、深入、权威,以及有思考、有观点。同时,深圳观察的经济新闻的主要载体是以周刊形式出版的深圳周刊,这更加使得深圳观察经济报道的主要产品是以深度、全面见长的包括“形势分析”、“政策解读”、“发展调查”的深度经济报道。在日常的选稿机制中,那些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对事件有深入解读的、能够从单一事件中洞察趋势、预判变化的经济报道稿件能够在选稿和打分方面得到倾斜。

其次,深圳观察经济报道的团队也有意让每个记者能够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从而在机制上保证对于经济报道的“专业”操作和对各个领域新闻的“深入”把握。在这一记者团队中,单一记者分别担当金融、地产、家居、教育、医疗、新兴产业、文化产业的行业新闻采写,一人面向一个行业,从而使得单一记者有了纵观全行业政府主管部门、企业以及协会、商会的观察,这有利于记者操作更具深度和洞察力的经济新闻,这也是深圳观察的经济新闻区别于深圳市面上所有经济报道的特色所在。

正是在以上的机制保证下,《南方日报深圳观察》的经济报道很多以捕捉新闻“第二落点”的全面、深入的深度报道而广为人知。其中包括:2012年,深圳最大二手车行欧雅汽车总经理钟水雄负债“跑路”后深圳周刊报道的《欧雅老板的7亿债务迷局》,该报道从老板负债跑路这一社会事件中挖掘,报道了其人所从事的二手车行业如何发家、行业规则又如何让他“集资”,以及该事件的后续走向和可能的解决方案,更重要是通过这一事件让公众了解了被称为“冒险家乐园”的二手车交易行业。此外,在“香港导游阿珍训游客”事件后采写的《零负团费旅行团大起底》,以及深圳爆出开发商在旧住宅小区开出最高拆迁赔偿比例后采写的《深圳最高拆迁补偿比例流产背后》等,都在各自的行业领域引起了重大反响。

3、“建设性”的监督批评

作为一份主流政经大报,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也是媒体担当社会责任,赢得社会尊重的重要手段。严谨、准确的监督批评报道,可以极大提升《南方日报》勇于担当的大报形象,巩固、强化了主流读者的认同感,同时作为一份党报,深圳观察的监督批评往往更富有“建设性”,不光有“破”更有“立。因此,《南方日报深圳观察》的批评报道力求在批评监督之余,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解决之道,为政府决策出谋划策,提供建设性意见。

深圳观察经济报道团队曾操作的《公立幼儿园惊现5年制怪现状》系列报道,不仅通过数据和实例得出“3年后可能一半幼儿没学位”、“深圳公办幼儿园比例之低全国罕见”等结论,而且还剖析了深圳市学前教育市场存在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并指出深圳学前教育存在三大瓶颈,主张政府加强对学前教育市场的投入和监管。

这组报道事后被教育部门评价为“找到了真正的症结所在”,并被人大代表带到了其后的深圳“两会”而成为一条建议案,最后相关教育主管部门更是推出了“禁止公立幼儿园开办亲子班”的相关规定,使这一监督批评报道最终促成了事件的解决。

参考文献

①杨兴锋,《找准位置 及时顺变——由〈南方日报〉看党报的新定位》,《新闻战线》,2005(4)

②张东明,《解码南方报业创新机制》,《新闻战线》,2012(3)

③王垂林,《党报经济报道深度化的形式和手段》,《新闻战线》,2002(10)

④尹帼珩,《论地方党报经济报道的挑战和机遇》,《中国传媒科技》,2012(24)

⑤王磊,《认真做好党报的经济报道》,《新闻爱好者》,2012(14)

⑥王彬,《浅析地市党报如何做好经济报道》,《城市党报研究》,2011(6)

深圳考察报告第6篇

一、国内外媒体与环保意识研究比较

我国有不少关于媒体宣传效果的学术文章,如高丽鹏(2001年)认为“大众传播绿色新闻和信息的影响力是十分强大和有力的”,而林涵(2001年)也说“阅读《人民日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报道,总是让人觉得有收益和受启迪”。国内的相关研究有一个弱点,就是以质化评析为主,结论比较笼统,没有区分不同媒体的不同影响,也没有进行受众调查,因此一些结论往往不能让人信服。国外的相关研究不少使用量化的方法,从受众角度来考察媒体与公众环保意识的关系,而研究结果也比较“细致”。

如Besley和Shanahan(2004年)指出看电视多的人更少关注环境问题,表现得更不相信科学和技术,知道更少的环境知识,更不愿意为改善环境而付诸行动。Besley和Shanahan进一步指出:接触电视和报纸,有不同的效果,表现为比起看电视少的人,看电视越多的人对环境有越大的关注度,越少的参与度,越不可能参与行动。另一方面,比起看报纸少的人,看报纸越多的人对环境有越小的关注度,越多的参与度。对电视来说,观众可根据兴趣选择看不同的内容,当他们看国内和国际新闻时得到的信息跟看报纸差不多,但如果只看娱乐或是本地新闻的话就跟看报纸很不一样(e.g.,Scheufele2000年)。

即使是同一种媒体,呈现的内容也不同。如Holbert、Kwak和Shah(2003年)的研究把电视节目分为纪实类和非纪实类,纪实类包括新闻和自然纪录片,非纪实类是三种黄金时间段娱乐性质的节目,包括戏剧和喜剧。他们注意到这两种类型的节目呈现的环境内容不同,因而对受众环保行为的影响也不同,其中新闻和自然纪录片对环保行为有正面影响,非纪实类则没有影响。

二、媒体影响公众环保意识的效果检验

(一)媒体影响环保意识的“路径”分析

媒体影响公众环保意识可能是通过媒体上报道的环保事件、公益广告或是环保节目,也可能通过其他与环保主题无关的内容而间接影响,这种情况比较复杂,但确实存在,如O’Guinn和Shrum(1997年)的研究指出电视节目会让人们更加关注物质的丰富,因此,看电视多的人更有可能认为别人比他们自己拥有更多的物品,这种消费观念对环境保护有负面作用。

国外学者也是主要研究了接触媒体和接触媒体上的环保内容(如自然纪录片)这两个自变量对环保意识的影响。如图1所示:

图1

媒体对环保意识的影响跟媒体上的环保内容相关,也可能无关,因此本文试图从路径①和②来做检验。环保意识一般由环保认知、环保态度和环保行为三个方面来体现,本文提出了以下两个假设:

H1:公众接触媒体越多,环保认知、环保态度和环保行为越强,并且公众接触不同的媒体对其环保认知、环保态度和环保行为有不同的影响。

H2:公众接触媒体上的环保内容越多,环保认知、环保态度和环保行为越强,并且公众接触不同媒体上的环保内容对其环保认知、环保态度和环保行为有不同的影响。

(二)验证方法

2007年中华环保世纪行的主题是“推动节能减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因此,中央和地方,包括深圳媒体都有大量关于节能减排的宣传和报道。结合2007年深圳节能减排的环保宣传时机和深圳的特殊情况,笔者利用电脑辅助电话调查(CATI)系统,成功调查了304位年龄为16~70岁的深圳市民(指现阶段居住在深圳市6个区的所有人),属完全随机抽样。

研究主要测量了5个变量,如下所示:

1.媒体接触:指市民使用电视、报纸、网络的频度,考察方式为四分量表:从来不看,偶尔看,经常看,每天都看(以电视为例)。

2.媒体环保内容接触:指市民接触电视上、报纸上、网络上和户外媒体上环保内容的频度,考察方式为五分量表:从来没看到,偶尔看到,不确定,经常看到,每天都看到(以电视为例)。

3.环保认知:指市民对媒体上大量报道的深圳有关节能减排的事件的认知情况,由7个问题组成:节能减排行动;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国标油正式退出深圳市场,全市统一供应硫含量少的“深国Ⅰ-Ⅱ”油;全国七大城市著名景观,包括深圳世界之窗,同步熄灯半小时的“能源紧缺体验”活动;深圳热电厂燃烧重油引起的黑雨事件;汽车尾气是深圳首要的大气污染源;深圳一些海域由于水质污染严重出现过赤潮(红潮)。考察方式为:0=不知道,l=知道,合并成为一个累加量表。信度系数=0.579。

4.环保态度:指市民意识到环保重要性、必要性及紧迫性的程度,由三个问题组成:“先提高深圳整体生活水平再谈环境保护”,“科学技术能解决所有深圳环境问题”,“深圳发展经济比治理环境问题更重要”。考察方式为五分量表:很同意,比较同意,不确定,不大同意,很不同意。信度系数=0.736。

5.环保行为:指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节能减排的习惯和对节能减排的关注,由6个问题组成:关注深圳的空气质量报告;假如有小车的话,选择乘坐公共汽车、地铁等绿色公共交通工具;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对自来水循环利用;对纸张双面使用;使用节能产品。考察方式为五分量表:从不,极少,不确定,有时、偶尔,经常。信度系数=0.601。

(三)检验结果

1.总体检验

对于路径①,研究从总体上验证了接触媒体与环保认知、环保态度和环保行为有显著性正相关,即接触各类媒体总体上有助于环保意识的提高,这个结论跟国外学者Lomborg(2001年)的观点是一致的。

对于路径②,研究从总体上验证了接触媒体上的环保内容与环保认知、环保态度和环保行为有显著性正相关,媒体的环保宣传增加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了解,达到了一定的说服目的,从而肯定了媒体环保宣传的正面效果,这个结论跟国内很多质化评析文章的结论是一致的。如图2所示:

图2

2.不同媒体效果差异检验

国外学者主要考察的是电视和报纸两种传统媒体。环保宣传有其特殊性,随着网络和户外媒体的发展,它们在环境议题传播方面起着怎样的作用,研究还很少涉及。本研究关注的媒体更为广泛,除了电视和报纸,还包括网络和户外媒体。而对于不同媒体,本研究验证了它们对环保意识的影响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

报纸环保内容对环保认知的影响最大,其次依次为网络环保内容、电视环保内容、户外环保内容。报纸对环保认知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网络,而电视对环保认知几乎没有影响,如图3所示:

图3

报纸环保内容对环保态度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户外环保内容,而网络环保内容和电视环保内容对环保态度都几乎没有影响。报纸对环保态度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网络,而电视对环保态度几乎没有影响。如图4所示:

图4

户外环保内容对环保行为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电视环保内容,而报纸环保内容和网络环保内容对环保行为都几乎没有影响。报纸对环保行为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电视,而网络对环保行为几乎没有影响,如图5所示:

图5

3.人口学因素的影响

由于媒体环保内容接触是影响环保认知、环保态度和环保行为的因素,研究还考察了不同人群媒体环保内容接触在程度上存在的差异,表现为:

年龄、户籍和所住区域影响电视环保内容接触。就深圳市民的电视环保内容接触来说,年龄越大,通过电视接触的环保内容越多;深圳户口的群体比外地户口的群体多一些;住在关内的群体比住在关外的群体多一些。

性别、文化程度影响报纸环保内容接触。就深圳市民的报纸环保内容接触来说,男性市民比女性市民稍微高一些;文化程度越高,通过报纸接触的环保内容越多。

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分类影响网络环保内容接触。就深圳市民的网络环保内容接触来说,男性市民比女性市民稍微高一些;年龄越大,通过网络接触的环保内容越少;文化程度越高,通过网络接触的环保内容越多;学生群体比退休人员和待业、无业人员两个群体都多一些,有职业人员群体比退休人员和待业、无业人员两个群体也多一些,而待业、无业人员比退休人员多一些。

文化程度影响户外环保内容接触。就深圳市民的户外环保内容接触来说,文化程度越高,通过户外媒体接触的环保内容越多。

不同人群媒体接触在程度上也是存在差异的,可以做类似的数据分析,在这里只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目的在于说明媒体与环保意识的关系还受到人口学因素的影响,而这一点在国内研究中也常被忽视。

三、结论与讨论

传媒效果研究早已指出媒体在某些方面能有效地影响受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本文从实证角度,用量化方法验证了媒体与环保意识两者之间的关系(H1和H2),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的补充,特别是在研究方法上。研究验证了媒体对环保意识的促进作用是成立的,但各种媒体的影响存在差异,而且还受到人口学因素的影响。

就传统媒体来说,报纸对环保意识三个方面的影响力要大于电视。网络作为环保宣传的新阵地,对环保认知、环保态度的影响力不可忽视,这可能跟深圳的网络普及率有关系。户外环保内容对环保行为的影响力大于其他三种媒体,对环保认知和态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深圳市政府应该在公共场所作更多“节水、节能”之类的环保宣传。

本研究只是证明了媒体和媒体的环保内容确实对深圳市民的环保意识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它们是如何影响环保意识的、作用机制如何、不同媒体上的环保内容和不同媒体对环保意识三个方面的影响力为何不同,这些问题非常复杂,离不开对受众的深度访谈和对整个社会环境的考察,有待于后续研究。这项研究的问卷调查因是在深圳节能减排环保宣传比较集中的时期开展的,因此媒体宣传效果可能只是短期效果,长期效果是否也如此,值得思考。

参考文献:

1.王莉丽:《绿媒体――中国环保传播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闵大洪、陈崇山:《浙江省城乡受众接触新闻媒介行为与现代观念的相关性研究》,《新闻研究资料》,1991(3)。

3.卜卫:《大众传播对儿童的社会化和观念现代化的影响》,《新闻研究资料》,1991(3)。

4.高丽鹏:《大众传播对我国绿色事业的影响》,《中国林业》,2001(22)。

5.林涵:《为重视生态建设呐喊导引――兼评人民日报的环境保护报道》,《新闻战线》,2001(1)。

深圳考察报告第7篇

深圳农艺市集(以下简称市集)是一群关怀环境、农业与食品安全的热心人发起的非盈利活动组织,旨在构建一个生态有机事业的展示平台,倡导一种乐活、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消费者与生产者直接对接,公平交易,分享收成。通过城市居民的信任消费支持优质农人生产优质农产品,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生态文明。

首届深圳农艺市集将作为中国设计大赛跨界设计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于XX年12月7日至XX年2月期间每周末在市民中心广场举办。根据场地情况,市集规划25个免费参展人。每个摊位占地9平米(3米*3米),配置帐篷一个,卡台10个(卡台随意堆放成不同性质的展示桌)。

二、市集产品遵循“六不准”原则:

不使用转基因产品及技术、不使用化学农药、不使用化学肥料、不使用生长素、不使用抗生素、不使用人工合成添加剂。

三、深圳农夫市集相关约定

市集是自发、资源组织和参与的,其参展人均需要自愿承诺遵守市集如下相关约定:

1、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依法做事。如出现违法言行,则自愿从市集除名,并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自我承诺和约束。参展人必须真实申报生产/销售者、生产环节、产品等相关资料,承诺资料的真实性,并愿意为虚假信息所引发的一切后果承担全部法律责任。

3、愿意接受市集监察员会不定期的考核。市集监察部门由市集管理成员、行业专家和消费者代表等多方面组成,会到参展人及产品、产地做实地考察。如果参展人违背了承诺,经市集监察部门审议,可取消参与资格。

4、相互监督和约束。参展人加入后,执行和实施参展人之间的担保与约束连带责任制度,参展人可自行商议担保人。市集希望每个参展人在接受监督和约束的同时,也积极监督和约束周边的参展人,包括资料真实性、参展人管理、不正当行为等,但必须真实、公正。

5、积极、正面对待消费者投诉。市集鼓励参展人积极、正面处理消费者投诉,并开设消费者投诉渠道,帮助参展人收集和妥善处理投诉事宜。

6、维护市集统一形象。市集给予每个参展人展示和宣传自己信息的机会和空间,但为保证市集的规范和持续,必须统一基础展示物资,除了上述免费提供的帐篷和卡台,要求每个参展人使用市集指定的围裙和桌布,每个参展人至少需要两套。市集每套(围裙+桌布)按市集基金支持价100元发放。

7、捐赠和赞助、义卖。市集为非盈利性组织,需要依靠大家的爱心和支持来维持发展,实现帮助更多人的梦想。市集设立基金,接受现金捐赠,也接受产品等实物,通过义卖等方式转为现金。基金将主要计划在各届农艺市集的筹备和小农支持等用途上。市集开设捐赠专门账号,定期公布获赠信息,并设财务审核组,对捐赠账户等市集所有财务等以季度为单位审核。(待讨论确定)

四、申请资格

1、产品符合食品法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食品安全要求规范,并符合市集产品“六不准”原则。

2、认可市集的理念,尊重市集及其成员,愿意遵守市集约定和制度。

3、坚持生态有机、可持续原则进行生产。

4、愿意将生产过程透明和公开,包括生产者身份真实化、生产过程透明化、产品真实化。

五、评定程序

1、提前一个月如实填写《参展人申请表》,并提交申请资料。

2、市集派遣检查团到申请单位考察,监察团提交考察报告。

3、市集监察委员会根据考察报告和多方面考核资料,确定是否批准参展人资格。

4、获得参展人资格的单位,进入农艺市集参展人管理系统,必须接受监察团长期、不定时的质量监控。

 

深圳考察报告第8篇

今天,作为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一员的深圳,正以无比饱满的激情演绎着作为“设计之都”的骄傲。深圳的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早已成为了优良设计的代名词,不仅在中国设计界展现出翘楚之势,而且在国际化视野中也彰显出了卓越魅力。

可是,深圳毕竟是一座年轻的城市,“设计之都”荣誉的赢取是把双刃剑。虽然它肯定了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改革开放30年来在设计领域取得的诸多成就,但也对深圳设计新一阶段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人类文明表现形式之一的设计行为,只有经历历史的蹉跎沉淀才能以文化表征的形态起到真正推动联合国《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的意义。 如果深圳不能适时打造出一套具有内在联系且能够自我循环的传承体系,那么“设计之都”的美誉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潜在危机,就设计教育工作而言,就必须从人才建设上着手,从本土设计师的培养抓起。只有在“教育服务于区域产业,产业促进教育”的模式形成时,深圳才能够切实担当起“设计之都”的责任,而不仅仅是在名誉上获得“设计之都”的称号。

以此为初衷,作为深圳最早建立的设计学院之一,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艰苦努力,最终建立起“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设计之都创意・研发中心”。此中心筹建的目的,便是通过专家、教师和学生团队共同参与设计项目的创作实践,快速了解设计前沿信息,丰富和提升师生团队设计技能,为深圳设计教育的发展提供最直接且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优秀案例,并深入研究这些艺术实践活动内在的学术价值以及对未来设计教育的影响。(图1~图4)

为了使“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设计之都创意・研发中心”的工作富有时效性和学术高度,本中心以“子工作室”的模式具体施行。每个子工作室由国内知名的设计师、设计教育家或设计机构领衔,这是设计之都背景下深圳设计教育发展路径的一种探索,同时也将丰富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深职院设计之都创意・研发中心现在已经完成了一期建设,下设7个创意子工作室,分别为:享誉国内外的深圳市平面设计师协会领衔的“GDC创意工作室”;国际知名的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中心领衔的“腾讯CDC数字媒体创意工作室”;世博会中国馆展示设计总监――中央美术学院黄建成教授领衔的“黄建成空间展示设计创意工作室”;国际知名平面设计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肖勇教授领衔的“肖勇设计创意工作室”;著名工艺美术家刘子龙先生领衔的“刘子龙蜡染艺术创意工作室”以及由知名室内建筑师李瑞麟先生领衔的“室内空间设计创意工作室”、中国知名时尚首饰设计公司TTF总裁吴峰华领衔的“TTF时尚首饰创意工作室”。这七个创意工作室的确立是多次评估和考量的结果,其覆盖范围基本涵括了深圳市创意设计产业的优势领域,体现了深圳设计教育与本土创意产业经济对接的强烈意愿。

二、肖勇“城市印象”工作坊的展开

深职院设计之都创意・研发中心建立以来,每个子工作室都相继开展了一系列教研活动。肖勇“城市印象”工作坊便是其中之一。

此次由肖勇教授领衔的“城市印象”工作坊,其主题中城市的所指便是作为中国第一个“设计之都”的深圳。肖勇“城市印象”工作坊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共10所院校的师生参与其中。他们包括中央美术学院7工作室、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和作为东道主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媒体与传播学院。(图5)

年轻的“设计之都”――深圳带给全国各地师生们的印象究竟若何?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苏轼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用在学术中同样是适用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小设计师们将如何用自己的设计言语去描述深圳,是此次工作坊开展的最核心的问题。

三、“城市印象”工作坊的运行模式

肖勇教授领衔的“城市印象”工作坊于2013年5月20日上午9时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设计之都创意・研发中心正式拉开帷幕。简短的开幕式结束后,10所院校的师生们齐聚深职院艺术设计学院会议室,听取了工作坊导师肖勇教授关于本次工作坊的开题报告。(图6)

在开题报告之前,有一个颇为重要的环节。肖勇教授问询了在座的师生中谁是首次来到深圳。这个细节一方面显示了肖勇教授的严谨,另一方面会大大有助于我们从多个不同面向去理解和分析深圳对于外界人士所形成的城市印象。随后,在肖勇教授的主持下,各个院校的带队老师对自己所带的团队进行了简要的自我介绍。这个环节将为之后的各院校团队打散重组减少陌生感,有助于不同院校师生间的相互沟通。

此后,肖勇教授针对“城市印象”工作坊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解释。此次工作坊将打乱10所院校的师生顺序,按照 “深圳符号”、“视觉深圳”、“深圳人/深圳设计师”、“深圳:24小时”、“深圳360度”、“动态深圳”、“时尚深圳”的子课题展开;每个小组将得到其中的一个命题作为工作目标。这7个选题其实是一种思路的导引,比如“深圳人/深圳设计师”这个选题,其实已经揭示了深圳城市印象中一个非常特殊的面向,即深圳人与设计师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这也是“设计之都”的特殊性所致。

在分组时,肖勇教授让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自由选择,(图7)但每组原则上不得出现来自同一院校的师生,且每组人数需控制在5-7人之间。他希望通过这个形式令大家能够营建出一种和谐且能够相互协调的崭新组织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完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高水平作品。(图8)关于作品形式,肖勇教授特意指出不限于平面设计领域,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组别的特点创作出插画、摄影、拼贴、装置、影像、动态以及各类形式不限的设计作品,但是每一组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并以A3草图记录每天的工作动态。(图9)这个安排体现了当下设计艺术领域中的“跨界”特征,也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作热情。

关于最终的工作结果,肖勇教授提出必须包括作品展示、ppt汇报以及多媒体演示(5-10分钟)共3项内容。在开题报告结束后,重新分组所形成的7个工作组便开始了工作。每个小组将独立运行,但每个小组必须指定一位专员完成通讯稿,并将每日工作进程通过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以及微信等网络平台实时展现。这个环节非常具有独创性,基于网络共享的实时展现良性刺激了各小组的工作状态,也为最终的作品成果回顾留下了清晰的工作脉络。

“城市印象”工作坊的开展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僵化格局,无论在人员组成、选题情况还是工作地点和工作方法方面都给予了参与项目的师生以较高的自由度。在这种状况下,大家才有可能真正的去用心感受深圳的印象,而不是在传统教学的固有框框中人云亦云。在深圳这个开放的前沿城市,这或许是一种最为行之有效的设计思路。

四、工作坊开展中导师控场的重要性

如果有针对性地就工作坊进行系统分析便会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工作坊开展的最终成果和效率取决于导师对整个工作坊氛围的控制能力。要令那些此前对深圳没有任何实际接触的师生打破思维困惑、从而获得较高的工作效率是需要导师进行指引的。(图10~图11)因此,在工作坊开展的第1天,肖勇教授就提出了“感受”、“发现”、“体验”、“探究”、“寻找”、“捕捉”、“分析”、“整合”、“创新”9个关键词,希望大家由此打开思路,为形成“印象”做好准备。此后,深职院艺术设计学院安排师生到大芬村以及OCT等创意产业较为集中的区域进行了定点考察。而此后的考察,便由各个小组独立协商进行。这种适时的引导将会大大的消除参与工作坊师生们的陌生感,有着“扶上马送一程”的作用。

虽然肖勇教授已经在开题报告时讲到了7个适用于深圳的切入点,但他还是以自己亲自参与的北京奥运会项目以及他周游列国的见闻为案例,在研究方法方面对所有参与工作坊工作的师生们进行了较深入的解读,以期能够开拓大家的思路。在言教中,肖勇教授风趣的言语展示了他的幽默乐观,这使得大家能够从紧张的思索中跳出来,通过一时的诙谐获得放松。从研究的角度看,导师个人魅力的塑造无疑大大增强了工作坊的凝聚力,这也是所有工作开展中最核心的要素。我们之所以选定肖勇担任工作坊的导师,也是基于此项考虑。(图12)

学术精湛的肖勇教授当然也有着他严谨的一面。这一点在各小组作品集中汇报时体现得淋漓尽致。虽然工作坊的模式是开放的,但是肖勇教授却要对每个小组的工作成果把关。导师允许大家用轻松的心态去进行创作,但是作品的完成度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准。这种严格检验作品质量的态度是工作坊最终成果精彩与否的关键。可见,虽然表面上是开放的态势,然而实际上导师必须置身于工作坊实际运作的每一个环节,洞察工作的节奏,并针对每一阶段的气氛进行引导。(图13~图16)要令学生们做出优秀的“城市印象”作品,导师就必须对这个主题有着更为丰富的认识。因此,工作坊的开展不单单在考验学生,更多的是在考验导师,而究其根本,是在考验发起工作坊的组织单位和部门。

五、作品效果的呈现

在肖勇教授的指导下,7个小组终于在5月24日进行了成果汇报展。而展览所呈现的作品面貌,可谓五彩缤纷。这一切,都是在短短的5天之内所完成的。从这些较高完成度的作品上看,大家是倾注了心血和感情的。看着这些作品,我们便能够感受到深圳的“城市印象”,已经在每个小组同学的心目中都烙下了难忘的印迹。

“深圳符号”小组的师生,针对深圳的各种元素进行了比较和反复讨论,他们最终选定深圳市花“勒杜鹃”的形象为形式基础。通过几天来对深圳的观察,选取了包括地王大厦等在内的一系列代表性建筑为元素,完成了一组名为“绽放”的视觉作品。这组作品立意鲜明,体现了师生们将深圳印象图形化的能力,令人观来印象深刻。

“深圳视觉”小组的设计师们以其独特的视角创意在深圳区域内寻找不同的深圳人,发现他们与环境、文字之间的视觉关系,以求表现出对这座年轻城市的另类视角,以及深圳人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之情。“我爱深圳”是每个生活在深圳的深圳人最真实的情感,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因为一个梦想移民来到这座城市,城市中的每个标志性角落都留下了深圳人对这座城市的视觉记忆与痕迹,巨大的文字与环境、与不同人物的互动组合真切地表达出人们的内心感受。(图17~图20)

“深圳人/深圳设计师”小组则采用了不同的思路,他们的作品主要利用摄影为创作手段,通过对不同人群的统一造型手段,表现出了一个和谐、朝气蓬勃的深圳人群体。这件作品强调了“人”的参与,使小组之外的普通人也纳入到了作品的创作中来,可谓是互动性作品中的典型案例。

“深圳360度”小组在创作思路上比较独特,他们没有从惯性的思维去考虑问题,而是找寻到了深圳这座年轻都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城市中的高楼大厦因增幅过快,导致了人们生活空间日益狭小的尴尬现状。城市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大大削减了人们的生存空间。这件作品体现出了青年教师和学生们的思路,由此我们也可以捕捉到一个非常现实的视角,而这一点,对我们研究设计之都背景下的深圳设计教育有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图21~图23)

“深圳:24小时”小组在表现形式上采用了动态影像。小组成员在24小时之内行走了深圳的多个角落,并用影像将之记录下来。在最终的作品呈现上,他们还制作了一个时钟似的“装置”作品,并用时间分布的方法展现了深圳的一天。这款作品体现出了时间在深圳这个都市的特定存在,反映了小组师生们对所选主题的深刻理解。

正如肖勇教授在工作坊的开题报告时所期望的那样,每个小组的作品都展现出了不一样的精彩。(图24~图34)而从参与工作坊的师生反馈中,也会发现他们虽然在这五天付出了大量的劳动,然而关于收获,他们都感到由衷的欣慰和兴奋。其实从这些纷繁各异的作品中,我们似乎也能够从中读出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深圳印象”。作为一座开放的城市,若能持续的建立起这种跨城市、甚至跨国的设计教育互动,那么便会有更多、更新的设计资讯被引入到设计教育共享平台中来,从而让我们的设计教育能紧跟国际设计教育的发展进程,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图35~图36)

如何通过更有意义的形式给予设计学院的师生们以新的视野,令他们缩短与世界的距离,是我们要探寻的核心命题。此次由肖勇教授所主导的“城市印象”工作坊,便是我们现阶段基于此问题研究的一种思路。我们期望能够持续地开展一系列高水准的设计教育实践,能让更多院校参与到这个平台上来,让大家可以共同交流合作,协同创新,不断去探寻设计之都背景下深圳本土设计教育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