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满分学习心得体会

满分学习心得体会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2 15:01:36

满分学习心得体会

满分学习心得体会第1篇

实训实习是高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重要的实践环节,对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优势,激发创新意识都起着关键的作用。近年来,人们对高职实训实习有较多的研究,但大多研究是针对某一专业或某些课程的实训实习效果进行的专门阐述,应用面较小。本文拟在对全国高职院校学生广泛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实训实习方面的数据分析和实证研究,旨在较全面地了解高职实训实习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就相应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所有数据来自2011年“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数据库”之“高职院校数据库”,共有14所高职院校、17435名学生参与调查[1]。有关“实习实训”的问卷题目是(R为代码):R1.学校的实训基地/实习单位条件很好;R2.我们经常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单位学习;R3.学校为我们提供很多实训/实习机会;R4.实训/实习课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丰富;R5.实训/实习课指导教师能给我们耐心的指导;R6.实训/实习课收获很大。

二、研究分析

(一)总体情况

调查显示,高职生对实习实训总体评价为3.80分,超过了6分的中位数3.5分,接近于“基本同意”,属于基本满意状态。在各分项指标中,“学校的实训基地/实习单位条件很好”、“学校为我们提供很多实训/实习机会”、“实训/实习课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丰富”分别是3.72、3.67、3.99,高于均值“3.5”,低于均值“4”,接近基本满意。

在“实训/实习课指导教师能给我们耐心的指导”、“实训/实习课收获很大”两项,均值均高于“4”,属于满意状态。在各项指标中,对于“我们经常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单位学习”均值最低,只有3.26分,接近于均值“3”,即“基本不满意”。

(二)差异分析

为了更详细、细致地了解高职生实习实训现状,我们从理工科差异、城市和农村生源差异、是否学生干部、成绩差异等4个统计变量来考察实习实训现状。

1.从学科差异角度考察

从高职生的实习实训进行平均数差异的T检验,可以看到,理工科生在实习单位条件、外出实习次数、实习机会方面,以及对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指导教师的耐心指导等,认可度都要高于文科生,并且平均差异很显著。说明对于实习实训的收获,理工科要显著大于文科学生。

2.从城乡差异角度考察

通过对高职生家庭来源的平均数差异性检验,发现城市家庭学生对实习单位条件、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指导教师的耐心指导,实训实习收获等,认可度和满意度都要低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并且平均差异很显著。但在学校提供实习机会、外出实习次数方面,两者没有明显差别。

3.从是否学生干部角度考察

通过对高职生“是否学生干部”的平均数差异性检验,可以看到学生干部比普通学生对实习单位条件、实习机会、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指导教师的耐心指导、实训实习收获等,认可度都要高于普通的学生,并且平均差异很显著。

4.从成绩差异角度考察

为了解不同高职生不同学习成绩(不同成绩段)对实习实训效果的影响,对问卷进行了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学习成绩段高职生对实训实习满意度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对高职生不同成绩水平段的差异性分析,可以看到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对实习单位条件、实习机会、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指导教师的耐心指导、实训实习收获等满意度有差别,并且平均差异很显著,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前25%)比成绩一般学生(中间50%)满意度高,成绩一般学生比成绩落后学生(后25%)满意度高。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高职生实训实体情况分析及建议

通过对调查结果总体比较分析得知,高职生对“实训/实习课指导教师能给我们耐心的指导” “实训/实习课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丰富”,以及“实训/实习课收获很大”这几项,都是比较满意的。这说明近几年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还是有成效的;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但也要看到,高职生对实习实训的总体评价仅仅属于“基本满意”,这说明高职院校的实践性建设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尤其是“我们经常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单位学习”这一项,学生认为“基本不满意”,说明学校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提供学生外出实习以及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方面,做得还不够理想,需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做出更多的努力。

(二)高职生实习实训学科差异分析及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理工科生在实习单位条件、外出实习次数、实习机会方面,以及对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指导教师的耐心指导、实习实训的收获等,满意度的评价都要高于文科生,并且平均差异很显著。

造成这种现象,也正好反映了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困惑。在高职人才培养方式上,人们往往注重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等“硬实践”的培养,而对诸如运用理论知识、形成心智技能和积累实践经验等的“软实践”重视不够[2]。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尤其是示范性院校,搞“校企一体化”“引厂入校”“课堂车间”等不亦乐乎,多是理工科专业。与此相比,文科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无论从观念上、内容上、环节上、实训室建设上都处在落后状态,实践性教学更多的还是校内实训室操作,校企合作多停留于浅层次上,学生参与企业重要工作岗位的机会相对较少[3]。

其实,经营管理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特点,企业经营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经营管理技能更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和增长。对经管学生实际工作经验的重视,是许多企业主管一致的认同。从事过经营管理工作的学生,能够很快进入工作状态,企业培训投入也少,因而不少企业在招聘时要求具有一定工作实际经验。因此,创设一定条件,增加学生实际操作经验对经管类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4]。

(三)高职生实习实训家庭来源差异分析及建议

除了在外出实习次数方面外,调查发现,来自城镇家庭的学生,对实习单位条件、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指导教师的耐心指导、实训实习收获等,认可度和满意度都要显著低于来自农村的学生。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基础条件不同,城镇学生中学时教学基础就比较好,有良好的师资质量,并有较好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操作,并有一定的勤工俭学的机会;相比之下,农村的中学教学条件就较为逊色,师资质量不如意,或者实验条件差等原因,实训实习认知上就有差别。二是生活经历不同,城镇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生活相对富裕和优越;来自农村的学生则较早地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有较强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吃苦耐劳精神,这样在实训实习中要求不会太高,并能承受一定的艰苦的劳动。有的企业来校招工,指定要求来自农村甚至山区的学生,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高职生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企业实践经验,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的重要性。

(四)高职生是否学生干部的差异分析及建议

调查结果发现,高职学生干部比普通学生对实习单位条件、实习机会、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指导教师的耐心指导、实训实习收获等,满意度都显著高于普通学生。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学生干部在班级集体或院系学生会、各种协会担任一定“职务”,工作组织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具有更强的责任心和上进心,更具有领悟能力,更容易适应工作环境,这样在实训实习中易于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因此应倡导学生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勇于承担一定责任,或者加入学校各种协会,并在其中担任一定事务。同时,高职院校应多组织校园各类活动,让学生在策划、组织这些活动得到锻炼及能力的提升,这对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社会环境的适应性,还是很有裨益的。

(五)高职生不同成绩段的差异分析及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对实习单位条件、实习机会、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指导教师的耐心指导、实训实习收获等满意度有差别,并且平均差异很显著。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前25%)比成绩一般学生(中间50%)满意度高,成绩一般学生比成绩落后学生(后25%)满意度高。

有学者认为,“实训与实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从主动体验、经反思观察到抽象概括再到主动应用再到具体体验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学生不再“静态”地等待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建构知识,这种学生与知识的“对话”使得知识具有了个体意义[5]。由此可见,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对实训实习评价高、效果好,不仅是因为其基础知识扎实,学以致用,更可能是因为其在实训实习中表现主动,更善于学习和体验,从而机会更大、收获更多。

由此得到启发的是,高职教学不能一味地“教”,而更应强调“学”。高职院校要发挥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推行自主式、探究式、互动式等新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态度[6]。这样,学生在实训实习中方能勇于体验,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使实践活动收到更大成效。

参考文献

[1] 史秋衡,郭建鹏.我国大学生学情状态与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12(2):109-121.

[2] 郝超,张秋玲.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活动的三个问题[J]. 中国高教研究,2008(7):62-64.

[3] 朱长丰.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分析[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2(3):31-36.

[4] 王其中,徐盈群.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7(8):78-90.

满分学习心得体会第2篇

【摘 要】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开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一个重要转折点,会议上提出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将各方目光聚焦在高等教育学习满意度的问题上。美国作为第一个将满意度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国家,已经具有相当系统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本文通过将我国与美国在开展学习满意度的背景、理论及实践研究三个方面做比较,希望能为我国学习满意度的实证研究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大学生;学习满意度;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8-0012-03

作者简介:李康弟,男,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数学、高校教育教学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上海电力学院“学校发展和改革”课题“我校学生学习满意度的调查研究”的研究成果。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在发生新的变化。过去,高等教育还只是少数阶层才能享受到的精英化教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精英化教育已然不能够满足大众的需求。我国自1999年开始进行高校扩招,截至201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34.5%,我国高等教育早已进入大众化阶段。

类似的外部环境在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高等教育也曾经历过。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体系中,每个持份者(stakeholder)或者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判断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是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持份者,他们的判断一方面可以帮助高等教育的提供者制定合理的教育政策,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改进和提高一所大学的教育质素;另一方面,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也是对学生、家长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有权享受高质量教育的一个重要保证。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大学生的满意度开展研究的时间较早,到目前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这些满意度调查通常涵盖了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的各个方面。相比之下,我国相关研究开展时期较晚。本文将对中、美在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理论和实践方面所开展的研究情况进行一个比较论述。

一 、中、美关于学习满意度研究背景比较

在我们对学习满意度理论研究做中美比较时,一个重要的比较方面聚焦于为何在某一个时期,高等教育领域开始高度关注学生对自己所受高等教育的主观感受。深入探究美国在上个世纪中叶开展全国范围内大规模调查的原因,我们需要分析当时美国总体的社会背景以及当时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外部环境。

1.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高等教育。20世纪60年代是二战结束后美国战后经济及社会恢复的一个关键时期,同样也是美国高等教育转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一是战后婴儿潮出生的孩子即将步入大学校园,二是1944年美国国会希望帮助退伍军人,让其有重新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颁布的《军士权利法案》,促使大批的退伍军人走进了大学课堂。学生数量的增多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快速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学生数量的增长直接导致高校数量的增加,尤其是美国四年制公立学校的数量。这种增多从长远来看加剧了高校之间的相互竞争,比如优质生源以及更多的经费,而要想占有多的资源必须靠不断提高学校自身实力,即这所大学本身的教育水平。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大学校园已不像过去那样平静,孙益在《校园反叛——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学生运动与高等教育》一文中对这个时期的大学有过这样的描述:“在这个特殊时期里,历史舞台上的主角是年轻的大学生,他们用各种各样的反抗形式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憧憬……美国校园里到处充满反叛的声音。”学生运动在这一时期促使学校进行了方方面面的改革,一定程度上迫使大学不再守旧,而是积极思索如何通过变革来适应时代变化。

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根植于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核心点则是市场经济。人们越来越希望看到切实的证据来表明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是成正比的,而大学所能给出的有力证据之一则是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对自己所受的教育——即商品的评价。

综上所述,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关注学习满意度是有三个方面的诱因,一是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趋势的推动下,大学之间竞争加剧,因此使得大学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固步自封,而是必须考虑学生对所受教育的认知和态度;二是当时学生运动的蓬勃发展,青年人主动要求大学教育进行变革;三是根植于美国文化中的消费主义观念,让人们对教育投入和产出十分重视,学生的满意程度很大程度上有力回应了上述问题。可以说美国开始的学习满意度研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模式,主要是为了回应青年学生对大学教育体制的质疑,而迫使上层决策者的反思和行动的结果。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国对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研究的重视起因则与美国是截然相反的模式。首先,我国开始重视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经历了当时美国相似的外部环境,即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中国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开始于20世纪末,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反,并不是建立在经济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而是带有政府主导色彩而开始扩招,这样的开端带来的一个隐患则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下滑。其次,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相继实施收费制,由国家和私人承担教育成本,市场经济渗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国家和公众对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问责力度加大。2012年我国在中共十八大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使学界对学习满意度研究进一步深化。上述背景因素充分说明中国对于学习满意度的研究走的时自上而下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主体并没有主动自发地提出变革的要求。

由于我国并没有像美国一样走自下而上的道路,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大学生群体的主动性并没有完全被激发出来,这个特点要求学者们在进行学习满意度理论或是实践研究时要充分将学生作为参与者考虑其中,在设计大学生学习满意度量表的过程中,把学生作为量表制定的参与者之一。将学生的视角作为考量,才能有助于得出更加真实及符合我国学生学习特点的学习满意度情况。

二、 中、美研究中关于学习满意度的定义比较

学习满意度的概念在学术界有不同的见解,总体分为三个方向。一是以美国学者Tough为代表的对学习满意度所作的整体性概念,这种观点侧重于满意所代表的心理学含义。Tough认为,学习满意度是一种对学习活动的感觉或态度,这种感觉或是态度的形成是由于学习者喜欢学习活动,或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期望和要求得到满足所产生。我国学者谢川玲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认为“学习满意度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主观感受,或是态度。”王喜洲和田晓漫两位学者也同样是整体性概念的支持者,并指出学习满意度有着很强的个体差异性。二是以Domer为代表的,运用心理学中的差异理论来解释学习满意度,Domer认为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取决于个人的“期望水平”和“实际所得结果”之间的差异比较,如果期望水平和实际所得结果相差很小,则学生越感到满意,反之,差距越大,则学生越感到不满意。三是以台湾学者马芳婷为代表,早在1989年她在研究台湾成人教育教师行为和学生学习满意度的关系时提出了学习满意度的要素概念。大陆学者文静和史秋衡对学习满意度的要素进行了更加详细的阐述,他们认为,依据大学教学中教师,环境和学生三个主体来看,学习满意度分为教学引导、环境影响和学生群体三个一级要素。

结合中外学者对学习满意度定义的阐释,共同点是将学习满意度放在心理学范畴中去定义,认为学习满意度在总体上来讲都是对个体的心理状态的描述。不同点在于国内学者更注重将教学三要素理论与学习满意度研究相结合,也就是在教师、学生和学校环境三个方面去考虑学生的满意程度。按照我国学者文静和史秋衡综合得出学习满意度的定义:“大学生学习满意度是大学生体验高等教育之后呈现出来的心理状态,来源于期望,过程和收获之间的相对关系,体现为一种价值判断。”笔者认为这个定义在大体上对学习满意度有所界定,而且这两位学者所提出的学习满意度要素结构的理论框架是较为适合来国内大学研究学生学习满意度的理论立脚点。目前国内外在学习满意度的理论建设中,国外普遍将学习满意度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维度,纳入学生满意度这个大范围概念之下。对学习满意度的理论内涵研究并不十分系统,国内对学习满意度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多年也多是借鉴国外已有的理论去开展实践调查。由此看来,我国学者史秋衡和文静在2013年所作的学习满意度理论研究文章非常具有开拓性。

综合国内外对学习满意度的理论研究,笔者认为学习满意度可以定义为: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期望实现的结果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进而产生的一个愉悦感的值。

三、 中、美关于学习满意度的实证研究比较

1.美国所研发的CIRP、CSS以及SSI量表分析。美国学者大多将学习满意度作为学生满意度这个大概念下的一个维度进行测量,而单独以学习满意度为立足点去进行测量的研究数量则非常有限。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在开展学生满意度调查开始之早、调查以及分析数据之全面、研究内容的完整性上领先于世界各个国家。1996年美国加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机构(He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最先开始进行大学生满意度的前情调查,即Cooperative Institutional Reearch Program (CIRP)。通过调查,了解首次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群体总体情况,建立起学生与学校沟通对话的桥梁,了解学生期望,以便学校在其后的改革时能够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在1993年,同样是加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开始进行大学生调查,即College Student Survey(CSS),它是对学生学习期间的情况调查。笔者认为可以将它作为对CIRP报告结果的一个后续研究。美国目前比较常用的对学习满意度的调查量表是1994年由 Noel-Levitz公司开发的学生满意度量表Student Satisfaction Inventory(SSI量表)。该量表列出了一系列学生对大学经历的期待,学生首先标示每一个条目的重要性,然后对每一个条目标示出自己的满意度,采用7分制的Likert量表。SSI报告包括三个数据,一个是重要性的平均值,二是满意度的平均值,三是用重要性值减去满意度值得差距值,这个差距值越大表明学校的这项服务没有达到学生的期望,差距值越小表明学校的该项服务越让学生感到满意。从上述对CIRP、CSS以及SSI量表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开展学习满意度研究是非常系统的,CIRP作为新生测试,是学习满意度的一个前期调查,CSS则是服务于大学生学习进程的一个中期评估,SSI则从整体上对学生满意度进行评估。

2.我国所开展的大学生满意度调查分析。我国开始学习满意度的实证研究,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是以2007年田喜洲和王晓漫两位学者所作的大学生满意度调查为开端,此后相继出现2008年欧阳河等人制定的《学生评价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评量表》等,自2010年之后关于学习满意度的实证研究逐渐增多,比如涉及到硕士研究生学习满意度调查、工科大学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等。这些实证研究比较分散,并且局限于某个地区和学校的情况。这一局面在2011年开始转变,先是在2011年七月开始由全国各个高校统一发出通知,要求学生填写“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同年10月,由国家教育部所属专门机构“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的学信网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满意度调查》,评选出满意度前50的高校。这两个调查的开展标志着我国出现全国范围内的关于学习满意度的大规模调查。

通过上述对中美开展学习满意度实证研究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首先,我国由于开始大规模调查的时间较晚,前期的实践研究也相对分散在各个高校,与后来2011年所开展的国家范围内的学情调查联系不够紧密,这就使得虽然制定出不少量表,但各个量表不够具有普遍性,所得数据也只能为某个高校服务,在这一点上与美国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在开展学习满意度的背景、理论研究、实证研究这三个方面的比较,充分说明:首先,我国在开展学习满意度研究时不能够照搬或是完全借鉴美国的研究成果,必须充分认识到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校教育的质量评估,这是开展学习满意度调查的关键点,将学生视角纳入考量范围,充分倾听学生意见是制定学习满意度量表的前提;其次,在学习满意度的理论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应该结合其他学习理论,心理学理论,对学习满意度做更加深入的分析,建构出多样的理论模型,以便更好的指导实践工作。最后,在学习满意度的实践研究方面,我们可以以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表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学习满意度量表。

参考文献:

[1]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EB/OL]. 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3/201407xxgk_171144.html, 2014-07-04.

[2]高嵩.20世纪6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改革与高等教育大众化体系的形成[J].外国教育研究,2006,(33).

[3]孙益.校园反叛——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学生运动与高等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

[4]党昱,李芳.浅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征与存在的问题[J].学园,2013,(5).

[5]Tough,A.Some Major Reasons for learning.[J].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No. ED 033251,1982.

[6]谢川玲. 一年级硕士研究生学习满意度调查分析——以重庆A大学为个案[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22).

[7]Domer.Understanding Education Satisfaction[J].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No.ED 232600,1983.

[8]马芳婷.社教机构短期研习班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满意度之研究[D].台北:台湾师范大学,1990.

[9]文静,史秋衡.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的要素与结构探析[J].宏观质量研究,2013,(1).

[10]Sanderson.R.A.Cooperative Institutional Research Program 2006 Freshman Survey Results[R]. Organ: Organ State University,April 2007.

[11]OEA Assessment Group.1998 College Student Survey(CSS):Methodology and Response Frequencies[R]. OEA Assessment Group,Octor,1998.

满分学习心得体会第3篇

[关键词] 在线协作学习; 社会临场感; 知觉学习; 网络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胡勇(1974―),男,四川隆昌人。讲师,主要从事在线协作学习、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研究。E-mail:。

一、前 言

目前,为了创设一个更加有趣和更具吸引力的学习环境,绝大多数网络教学平台接口都允许学习者上传照片和简介视频,以及创建个人网站。但远程学习者之间相互独立,远离教师和学校,有时远离家庭和朋友,所以远程学习方式给人的感知和体验往往是孤独的,[1]因而他们对学习的坚持不如传统面授教学情境高。虽然霍姆博格认为,通过精心设计的教材能够实现某种形式的对话,但那些孤独而缺少支持、同时准备又不足的学习者很难在没有或者很少得到机构支持的情况下完成学习。[2]可见,远程教育的教与学分离的特点决定了设计和开发精良的课程学习材料并不能真正保证学习的发生和学业成功,倘若不能为学习者搭建支持的网络,中途辍学会频频发生。

传统远程教育只关注如何让处于分离状态的学生消化预制的课程包,没有意识到协作,以及形成具有共同利益集团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因而对社区在教育中的作用有所忽略。社会临场感是个体在探究社区中,利用媒体在社交和情感方面展示自我的能力。有学者通过对在线学习环境的研究发现,社会临场感有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体验,提升学习满意度。[3][4][5]此外,社会临场感还有助于提升网络学习效果和降低网络学习环境中可能出现的孤独感。

社会临场感不仅与学习满意度有关,[6][7]而且还和学习者的归属感有密切关系。[8][9]Garrison及其同事相信,为了形成在线社区,需要在参与者中形成社会临场感。[10]虽然,业界对社会临场感的涵义至今未能达成共识,不过它的性质和特点却很容易辨别。Garrison等认为,体现网络课堂中的社会临场感的指标包括对他人贡献表示感谢、表达感情、幽默、社会性分享、使用文字表情符号、图标,以及不同字体、大写字符等。[11]

随着对社会临场感在消除师生之间心理距离重要性的不断认识,远程教育研究者越来越重视社会临场感对网络学习效果的影响。网络学习效果是指完成在线课程的学习者所接受的标志远程教育机构独特质量的教育。[12]其中,期末成绩是传统面授和网络教学中衡量学生学习效果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同时,随着对学习者主观感受的重视,社会临场感、知觉学习(Perceived Learning)和学习满意度也常用于表征学习者的网络学习效果。[13]

基于此,笔者以自己曾经参与讨论的混合式网络课程“远程教育和网络教学实践”为例,分析学习者在线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临场感,以及它与知觉学习、学习满意度和期末成绩等不同网络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根据前面对社会临场感重要性的认识,本研究提出如下几个假设:

H1:社会临场感与知觉学习显著正相关;

H2:社会临场感和学习满意度显著正相关;

H3:知觉学习和学习满意度显著正相关;

H4:社会临场感和期末成绩显著正相关;

H5:知觉学习和期末成绩显著正相关;

H6:学习满意度与期末成绩显著正相关。

二、研究设计

(一)参与者

本研究以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2008级本科生专业核心课程“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应用”为例,分析44名本科生通过虚拟学习社区网络教学平台,参与在线学习的情况。课程自2010 年9月20日开始,至2011年1月24日结束,课程历时三个月共14周。课程采用混合式学习模式,其中面授环节包括教师课程内容讲授、小组模拟教学和集中答疑等活动,师生每周四上午集中授课一次,课余时间学习者则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小组协作学习。关于这门课程教学设计更详细的内容,请参阅《基于协作脚本的角色设计及其对协作学习网络的影响初探》(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一文。

(二)收集方法

本研究所需要的数据,除期末成绩是教师根据一定的规则计算直接获得外,其他诸如学生的人种志信息、社会临场感、知觉学习和学习满意度等都通过调查问卷和量表获得。

1. 问卷

问卷主要用于获取学习者的姓名、性别、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的昵称、已经学过的网络课程数量、每天在线时间等信息。

2. 社会临场感量表

本研究的社会临场感量表改编自Garrison及其同事的研究。[14]之所以选择该量表,是因为它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认可,并在实际应用中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验证,具有较高信效度。该量表有9个题项,其内部Cronbach一致性系数α=0.937,量表信度很高。

3. 学习满意度和知觉学习

学习满意度和知觉学习源自Richardson、Swan的学习满意度和知觉学习量表。[15]其中学习满意度量表的内部Cronbach一致性系数α=0.807,知觉学习内部Cronbach一致性系数α=0.859,因此具有较高的信度。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首先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了不同网络学习效果之间的相关性,然后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法(Stepwise Method),预测社会临场感和其他网络学习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这种方法是一种探索性复回归方法,它集中了前进选取法(Forward Method)和后退剔除法(Backward Method)的优点,通过从多个自变量中最具预测力的变量来建构最佳回归分析模型,是复回归分析中最常见的分析方法。[16]其中社会临场感、知觉学习、学习满意度和期末成绩是连续变量。

三、数据分析

(一)在线学习的基本情况

1. 学生基本情况

表1统计了学生学过的网络课程数。在44名学生中, 超过70%已学习过3门以上的网络课程,只有5名学生在此前仅学习过1门网络课程数,因此学生总体上有较丰富的在线学习经历。

从表2的每天在线时间统计结果看,44名学生中,在线时间在1~2小时之间的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40.9%;每天在线时间在3个小时内及3个小时以上的学生共有21人,占总人数的47.7%。由于任课教师要求学生每周至少花2小时参与在线学习,可见,绝大多数学生每周都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在线讨论。

2. 在线讨论基本信息

在整个在线学习期间,学生了3910条帖子,其中有3个首帖无回复,1个首帖回贴为98次。平均每个首帖的回帖数为25,因此在线讨论总体上很积极。表3统计了首帖的回帖数。

为了对在线讨论有更清楚地了解,研究者对每个首帖的回帖数除以10后加1得到的首帖回复频段。

从表4可以看出,回帖数在10~30的首帖约占首贴数的72%;回帖数超过40的首帖占首帖数的12.1%;回帖数小于10的首帖占首帖数的15.9%。可见,学习者参与讨论活跃,相互间互动频繁,绝大多数首帖都得到了其他学习者的积极响应,因而整体上,在线学习为学习者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这将从后续对社会临场感和学习满意度的进一步分析中得到印证。

(二)学习者不同网络学习效果的描述性统计

表5包含了知觉学习、学习满意度、社会临场感、期末成绩这几个网络学习效果的样本数量、平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等。其中期末成绩是按照百分制计分,其范围为0~100分;而学习满意度、感知的学习和社会临场感均通过5点式里克特量表获得。

从表5可知,学习满意度、知觉学习平均得分均超过了4.5,表明学习者的主观满意度很高;社会临场感的平均值也在3.8以上。上述三个变量得分均超过中值说明,学习者的在线学习体验是较为积极正面的。

(三)不同网络学习效果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表6则是研究者统计的社会临场感和期末成绩、知觉学习、学习满意度之间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p

从表6可以看出,社会临场感与知觉学习(r=0.436,p=0.000)、学习满意度(r=0.705,p=0.000)显著正相关;知觉学习和学习满意度显著正相关(r=0.549,p=0.000);学习满意度与期末成绩也显著正相关(r=0.362,p

上述网络学习效果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

1. 在线学习过程中社会临场感得分较高的学习者,比在线学习过程中社会临场感得分较低的学习者,感觉自己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更大。社会临场感和知觉学习在0.01的统计学水平上显著相关。而社会临场感和期末成绩之间没有关系。

2. 在线学习过程中社会临场感得分较高的学习者,比在线学习过程中社会临场感得分较低的学习者的学习满意度更高。社会临场感和学习满意度的相关系数为0.705,两者在0.01的统计学水平上显著相关。

3. 知觉学习得分高的学习者的学习满意度,比知觉得分低的学习者的学习满意度更高,两者在0.001的统计学水平上显著相关。

4. 在线学习满意度高的学习者,比在线学习满意度偏低的学习者期末成绩更高,且学习满意度和期末成绩在0.05的统计学水平上达到显著相关。

很多研究者亦发现,社会临场感和学习满意度与知觉学习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14][15]本研究的结果再次证实社会临场感和学习满意度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

而Richadeson和Swan等的研究还发现,[17]社会临场感与知觉学习显著相关,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两者之间关系非常紧密这一结论。

(四)网络学习效果与性别、每天在线时间、网络课程数之间的关系

研究者还对学习者的性别、每天在线时间、已经学习过的网络课程数与不同网络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分析后发现,仅性别与期末成绩(r=0.310,p=0.043)和知觉学习(r=0.347,p=0.023)显著相关,其中女性比男性整体得分更高,他们知觉学习也更好。而每天在线时间和已经学习过的网络课程数与其他各网络效果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五)不同网络学习效果之间的假设验证

以社会临场感作为自变量,利用SPSS16.0的逐步回归分析方法预测知觉学习,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F=9.684;df=1,42;p=0.003

在SPSS16.0中,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以社会临场感、知觉学习、每天在线时间、已经学习过的网络课程数、性别等作为自变量,预测学习满意度的结果显示,社会临场感、每天在线时间和知觉学习均是预测学习满意度的显著自变量,这组联合预测变量与学习满意度之间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F=21.463;df=3,39;p=0.000),其中社会临场感是预测学习满意度最重要的自变量,它可以解释学习满意度变异量的60%。利用社会临场感、每天在线时间和知觉学习预测学习满意度的非标准化回归方程如式(1):

学习满意度=0.284+0.611*社会临场感+0.106*每天在线时间+0.209*知觉学习 (1)

进行标准化处理后所得回归方程如式(2):

学习满意度=0.598*社会临场感+0.237*每天在线时间+0.250*知觉学习 (2)

上述分析结果显示,社会临场感和知觉学习是预测学习满意度的显著自变量,因而假设H2和H3得到了支持。

利用社会临场感、知觉学习、学习满意度、每天在线时间以及已经学习过的网络课程数等变量预测期末成绩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只有学习满意度是预测期末成绩的显著变量(F=6.182;df=1,41;p=0.017

四、对结果的讨论

H1:学习者的社会临场感与知觉学习显著正相关。

针对社会临场感和知觉学习之间的相关分析显示,两者显著相关(r=0.436,p=0.01),数据分析结果支持H1对社会临场感和知觉学习之间显著正相关这一假设。同时,结果也说明,网络课程中的社会临场感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知觉学习,而这是真正有效的实际学习发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H2:学习者的社会临场感和学习满意度显著正相关。

针对社会临场感和学习满意度的相关分析显示,两者显著相关(r=0.705,p=0.000),且比社会临场感与知觉学习之间的相关系数更高。这意味着学习满意度比知觉学习更能反映学习者主观的在线学习感知。

利用社会临场感预测学习满意度的回归方程显示,社会临场感可以解释学习满意度总变异量的近60%。学生的学习满意度越高,其对社会临场感的感知水平就越高。数据分析结果说明,社会临场感是预测学习者在线学习满意度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因而,教师需要在网络教学的过程中,把社区感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嵌套在活动设计之中,例如,教师可以在网络教学开始的时候,设置一些破冰活动,或者让学习者提供带有自己个性化生活照片的简历,以便在群体中营造一种温馨和信任的气氛。

H3:学习者的知觉学习和学习满意度显著正相关。

针对知觉学习和学习满意度的相关分析显示,两者显著相关(r=0.549,p

H4:学习者的社会临场感和期末成绩显著正相关。

针对社会临场感和期末成绩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均显示,两者间的关系未达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因而假设H4被拒绝;这说明,社会临场感和期末成绩之间没有关系。

H5:学习者的知觉学习和期末成绩显著正相关。

针对知觉学习和期末成绩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者之间的关系未达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利用知觉学习预测期末成绩的回归分析方程也显示,前者不是预测期末成绩的显著预测变量,因而拒绝假设H5,即学习者的知觉学习和最末的期末考试成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H6:学习满意度与期末成绩显著正相关。

针对学习满意度和期末成绩的相关分析显示,两者之间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r=0.362,p

五、结 论

满分学习心得体会第4篇

一、转变观念,理顺主导与主体间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论和语文教学法都十分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即以教为主,不重视学生的学,为师之道,轻重不分,本末倒置,语文教学效率低。就算教师尽力教了,教得认真、仔细,即使是“诲人不倦”,学生也还不能“学而不厌”。教师为教而教,为语文书而教语文,为教学生考试而教,并没有通过学,没有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更没有让学生坐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教师始终重教轻学,重书轻人,尽管费了不少力气,结果却总是出力不讨好。

新课程要求,在教的过程中,教师起的是主导、领导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在学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学习过程积极的探索者。同个班级的学生,虽然年龄相近,但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特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个体。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性的发挥,要靠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热爱教学,善于教学,教师传授的教材内容和采用的教学方法、技术,要兼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要从学生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差异教学”,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潜能都得到开发,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学生正是在教师主导设计的各种教学活动中,使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可以说教师的主导是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性发挥的关键。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名著《礼记·学记》所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程度不够,学得过多;程度很高,却学得过少;以为很容易学;满足了,不肯进一步学)。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段话强调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二、正视差异,营造参与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快乐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营造最佳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情绪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表现,它产生于人的内心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人格,正视学生差异,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对学生的不同看法不要武断地否定,而是要耐心地听取,积极地引导。创设师生同乐情境,让学生始终处在轻松、愉快、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有利于促进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学会。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所以语文教学比其它任何学科更需要结合实际。初中语文第一册就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能发掘生活,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其丰富的情感因素,使之与课文内容产生强烈的共鸣,必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大自然的语言》、《春》等涉及自然景物的课文,指导学生直接接触景物和事物,既为理解课文所必需,又多半是条件所允许的。阅读《我的老师》、《变色龙》等课文,则可以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中去,观察人物、事件、场面,也是需要和可能的。

因此,要善于利用时机,创造客观条件。可以独立组织观察,更要利用各种时机,如参观、野游、文体活动、理化实验等机会。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随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主要是学校内的事物以及学校周围易于观察到的事物,他们都可能和课文里的人、事、物、景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或相近处。这样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的、巧妙的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贴近他们的需求,触其心灵,激起欲望,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愉快活泼、乐观向上的课堂气氛使人们感到:当学生心理上不再紧张,当课堂上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便感到学习是满足求知欲的一种乐趣,聪明才智才会得到充分体现。当学生感到老师是他最可信、最可亲的朋友,学生才敢大胆地释放自己,充分地展示一个真实的自我。那将使学生充满自信,充满快乐,思维将更加开阔、更加敏捷和富有趣味,隐藏的潜能便会得到发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充满自信和自尊。这样使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很多教师偏向于单纯追求课堂气氛表面的活跃,其实,这是一种学生没有广度深度、缺乏厚度力度的“惰性参与”、“假性参与”,学生在热闹之余学习,根本没有什么实际效果。是否取得实效,不能简单地以热闹的课堂气氛,以参与形式的花哨,以做了多少事、演习了哪些活动项目为凭据,而要考察、研究、分析学生具体的参与状态,看他们是怎样参与的,参与后自身知识、能力、心智、态度、情感意志、素质、个性、人格的细小变化和良性发展。教学必须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主体意识,不允许有被歧视者、无动于衷的“隔岸者”。这样,人人参与,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性都趋于最佳状态,从而各有所得,各有攀升。

满分学习心得体会第5篇

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关键是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觉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心理准备。如果一节数学课只靠教师一味地、空洞的讲解,学生势必会感到兴趣索然。因此,我认为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将兴趣贯穿于始终,这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关键,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呢?

一、教师要对数学教学充满兴趣

要想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兴趣,首先,教师对数学的教学要充满兴趣,以此来感染学生,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先必须自己对数学感兴趣,一些学生对学习数学持有消极情绪,往往是因为教师本人缺乏工作热情所致。所以,教师要带着强烈的事业心和浓厚的兴趣从事数学教学工作,有位数学教师虽然满头银发,但一到课堂便兴致勃勃,春风满面,给学生一种蓬勃向上的感染力。学生上她的课都感到时光如箭。下课铃响了,仍然余兴未消,纷纷围在她的身边不愿离开。好奇地看着老师自制教具,真诚地希望教师出个数学趣题做个数学游戏。这位教师用妙趣横生的教学艺术,燃起学生兴趣的火花,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激发、保持和巩固兴趣

(一)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为此,我经常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组织有兴趣的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以一个激起思维的数学问题等方法导人新课。这样做,不仅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活跃起来。

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使学生在愉快而又紧张的氛围中学会这一抽象的知识。刚上课,我就给学生讲一个“猴子分饼”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一天,猴王做了3个大小同样的饼,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猴(1)1块。猴(2)看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他2块。猴(3)更贪心,说:“我要3块”,猴王又拿出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他3块。小朋友,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吃得多?”不一会儿,学生都说:“同样多”。于是,我追问道:“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你们想知道吗?”正当学生聚精会神地听完故事,而又百思不得其要领时,我说“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你们就知道了!”在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之下自然地导人了新课,使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转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在这里,疑问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好奇心又使学生转化成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

学习新知识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也需要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我的做法是:1.重视运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加到教学活动之中来。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3.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组织学生互相交流,通过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圆锥的体积》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主动认识事物,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先用神秘的语气对小学生说:我们已经学会了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今天我们要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圆锥体体积和圆柱体体积之间藏着一个很有趣的小秘密呢!接着用激将的语气说:你们能把这个小秘密找出来吗?

这样学生探索秘密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于是我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让学生比一比这个圆锥体的底面、高和圆柱体的底面、高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它们底面分别相等,高也分别相等。接着我把圆锥体装满黄沙倒入圆柱体,让学生观察倒几次把它装满,再让学生动手操作,看结果是否相同。(学生动手操作,倒三次正好装满。)我马上问:你们发现圆锥体的体积和圆柱体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说出圆柱体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圆锥体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1/3。从而学生自己得出圆锥体体积公式:V=1/3sh

这一教学过程,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热情高。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

(三)巩固练习时提高学习兴趣。

巩固练习阶段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心理实验证明:学生经过近三十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度过了最佳时期。此时,学生易疲劳,学习兴趣容易降低,差生的表现尤为明显。为了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我除了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以外,还特别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注意使练习有趣味性。

满分学习心得体会第6篇

实现教学的有效、高效是我们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然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一种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这种现象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大多数政治教师往往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教学经验、教材中的重难点来教学,而没有从根本上关注和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生活经验、情感态度,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参与等等。结果导致教与学的脱节,教师教得辛苦、教得无奈,学生学得痛苦、学得无趣,学生没有因学而获得有效的成长和发展,教学实效不尽如人意。那么,怎样才能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教育心理学表明:学习需求是指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即为满足自已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思维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对学习的一种心理需求。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来源于自身的学习需求。学生有了学习的需求,才能激发学习驱动力,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才能增强教学实效。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才能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才能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学习主体地位,发挥学习主体作用,增强教学实效。

一、关注心理需求,满足求趣情感――在知识的情趣中激发学习内动力

兴趣是需要的一种表现方式,没有一定的需要,人就不会对任何特定的事物产生相应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动力,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好学、乐于学习,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要关注学生心理需求,把满足学生的求趣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发挥主体作用,增强教学实效的前提。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在传授知识中积极创设乐学情境,引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可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身心规律和认知水平,运用语言、文学、漫画、小品、故事、热点、歌曲等来激发和满足学生的求新心理和求趣心理,激发学习的兴趣。例如,讲授“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一课时,以《时事追踪》的形式导入,播放视频网络歌曲《泛滥毒药风》,揭示“毒胶囊里的秘密”。学生通过熟悉的音乐旋律,直观形象的画面感知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及危害,从而认识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通过生动丰富、通俗易懂的情境材料的创设,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热情,学生在愉悦中积极思考,在思考中接受知识,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关注知识需求,满足求知欲望――在教学的内容上增强学习吸引力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上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需要,既要凸显政治学科特色,使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生活,增强学习吸引力,更要适当拓展教学内容,不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深化对教材的理解,而且能让学生产生自觉的需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首先,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要立足学情,从学生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现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符合学生学习需求,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比如,讲解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时,要做到重点章节重点讲,非重点章节讲重点。也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选择贴近学生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资源为载体,如讲“信用工具――银行信用卡”这一内容时,我出示了我的信用卡,然后设问:你使用过信用卡吗?信用卡的功能有哪些?有何优点?如果你在ATM(自动取款机)上使用时,被ATM机吞了信用卡,该如何处理?万一不小心丢失了信用卡,又该怎么办?通过这一事例的分析,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信用工具”有了较为全面深刻的理解。事实证明,当我们将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紧密结合时,能使学生感到学而无涯、学有所用,学习需求得到满足时,教学效果自然会好,教学活力四射。

其次,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政治学科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在传授学科知识的时候,要注意根据学生需要,立足教材内容和特点,适当补充时政材料,让教学内容更丰富、更直观、更富有时代气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既达到满足学生需求,又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再次,增强教学内容的生活性。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回归生活。与其他学科相比,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得更为紧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适时地将生活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感知知识,在感知知识中升华觉悟,在升华中提高能力,使得生活和教学相得益彰,那么,我们的政治教学就会凸显独有的魅力而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如,在讲《文化生活》时,我们布置学生对诏安县“客家传统文化”进行探究,让学生自拟研究课题,分成若干小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通过探究,学生获得许多成果,有图片影像资料,有文字、数据资料,有的制作成PPT,有的写成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形式。如果把这些学生亲历过的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将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增强教学活力。

三、关注能力需求,满足发展目的――在活动的参与中发展学生能力

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学生主体能力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在参加“活动”中实现。因此,在教学中以活动为载体,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实现自身能力的发展。

(一)关注思维能力需求,在参与课堂活动中发展

课堂教学活动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的主渠道。因此,教学中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采用多样化、多渠道、多载体的教学活动。其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激发学生自觉参与、主动思考、加深理解、提高主体能力的有效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启迪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引发的。通过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情境,开展问题探究活动,使学生造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探索欲,激活思维,主动提问和质疑,在思考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如,在复习《经济生活》“国家宏观调控”这一内容时,我借用了现实生活中一个热点: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调控的政策与措施,调节房价增长过快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并根据《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房价增长过快的原因?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为什么需要国家来调控?国家运用什么手段来调控?国家调控的政策与措施,履行了什么职能?为什么要履行该职能?随着问题的一个个解决,不仅能带动学生的思维随着问题而前行,而且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和掌握了相应的学科知识。可见,创设问题情境尤其是递进式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启迪思维,学有所获,真正实现学习效能的增长和学习效果的提升。

2.自主合作探究,拓展思维。课堂上的讨论交流是拓展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的良好活动形式。通过合作探究,师生合作特别是生生合作探究,有利于扩大学生参与的层面,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也有利于在合作探究中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活动中,教师要精心划分合作学习小组,力求做到科学、合理、实用;要精心调控合作过程,力求做到合作积极、主动、有序。例如:讲授“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中,由于物价变动对生活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学生生活经验也比较丰富,对此,教学中采取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可以讲述自己的亲身体验,分享自己所知道的相关经验。事实证明,多维互动,讨论质疑,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得新的成长和进步,实现“千树万树梨花开”。

(二)关注发展能力需求,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发展

满分学习心得体会第7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学生满意度,调查报告

学习支持服务是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的一个重要内容。学习支持服务质量的提高,对远程学习产生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学习支持服务的质量评价是远程教育发展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近年来,在市场营销领域,对各种服务的测评转向“以顾客为中心”,以追寻其满意度作为评价服务的重要依据。在远程教育中,学生的满意度是评价学习支持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

本研究从远程教育服务的主体--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对广州电大校本部和三个分校的学生进行了学习支持服务满意度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对我校学习支持服务工作方面的特点、优势、存在问题和有待改进的方面有了较全面、系统、清晰的认识,对进一步改善和促进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有一定意义。

一、研究假设与核心概念

(一)研究假设

现代教育的内涵已经从“以学科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远程教育是普通教育的延伸,以实践需要和个人发展为重点。学习支持服务是远程学习的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和保证。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对学习支持服务过程以及对服务结果的具体体验、感知和满意程度,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现有的学生支持服务系统的质量。

(二)核心概念

1. 学习支持服务

笔者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学习支持服务是“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在学习过程中的扩展,是远程教育院校及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贯穿学习全过程的,旨在支持其学习的理念和服务的总和,从两个维度进行理解,一是远程教育院校及教师的理念和主张,二是学习支持服务的实际功能和种类。它不仅仅是各种设备、资源和人员的服务集合,更反应了现代远程教育的学生观、学习观,突出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提供的支持和帮助。

2.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的学生满意度

本文所说的学生满意度,是学生顾客对所期望的学习支持服务质量与学生实际体验到的服务之间的差距。

本研究以学习者为核心,既关注学习者对某项服务的期望和绩效感知,也关注对学习支持服务的整体满意度,从学术、资源、设施、管理和咨询等五个维度对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的满意度进行评价。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1. 问卷设计

在问卷调查编制的过程中,笔者走访了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在读的电大学生,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学生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对现有学习支持服务的评价,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希望得到的学习支持服务。

问卷采用自填式,通过学生对事先设计好的问卷的回答,获取学生对研究问题的具体评价。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被测者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被测者对学习支持服务的需求,第三部分是对实际的学习支持服务的感知评价,问项采用莱克特等级制(Likert rating scale)计分,即从5分=“非常满意” 到1分=“不满意”。初步制定形成后先在学生中进行了试用,并邀请相关专家提出修改意见,修改后形成最终问卷。

2. 样本选择与抽样方法。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广州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在具体样本中确定选取校本部、番禺分校、海珠分校和侨光分校等作为研究本。广州电大在专业建设、资源建设、招生数量等方面均走在全国电大的前列,在2006年教育部对开放教育试点的总结性评估中别评为优秀,是广播电视大学首批进行远程接待系统、远程教育资源库及国家数字化学习中心的试点单位。而选取的几个分校,前两个教学单位为广播电视大学示范性基层电大,第三个教学单位则在招生数方面位居广州电大系统分校的前茅。选取广州电大校本部及其有代表性的分校,作为研究样本,获取第一手资料,便于了解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的进展和真实情况,进而提出存在问题并加以解决。

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本次问卷的发放于2011年4月6日,5月15日回收。共发出学生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4份,有效率为80.7%。

4. 数据统计

本文利用SPSS14.0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并使用朱祖林(2009)所提出的DLSSQ(Distance Learning Support Services Quality)远程学习支持服务质量测评模型,测评学生对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的期望和感知,以便了解现在的学习支持服务质量,找出差距,提出建议。

(二)学生访谈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访谈,进一步验证和深化测评结果,了解学生的愿望、需求和建议等。

三、数据分析

(一). 对各维度的实际需求和评价

从表3可以看出,总体来讲,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各方面支持服务都是比较满意的,这说明广州电大在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构建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得到了广大学习者的肯定。学习支持服务的高效、到位,将会大大提升远程学习的效果,也为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提供了可靠保证。

1.对管理支持的评价

管理服务是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对远程教育教与学的控制、管理与服务。从表3可以看出,学生对管理方面的支持服务评价最高,他们认为,学校在对入学咨询和注册、教学管理、实践安排、对远程成功学习的方式、实践管理等方面的介绍讲座等感到非常满意,但是学术服务需要进一步加强,在访谈中,学生希望导学教师能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对学校、专业、课程和远程成功的学习方法、时间管理等给予更详细的介绍和指导,学生对于学校的学习实践活动、学习资源、各类教师的职能不清晰,不知道在学习过程发现问题的时候如何在第一时间找到对口的部门和教师进行咨询和解决,这需要引起关注。

2.对学术支持的评价

从表4可以看出,学生认为除了通过“重难点讲解”和“网上答疑”方式给予指导,还需要“系统地讲授”课程的内容,对于“学习方法指导”的需求也高达63.98%。

从表5可以看出,对面授辅导教学的满意度最高,选择满意以上的学生达95.96%,对作业满意的学生占93.53%,对教师提供的个别化指导达到92.23%,对网上辅导答疑表示满意的学生达83%,这表明,学生对学习支持的认可度很高,也表明教师能够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并做出有效的反馈,面授辅导、个性化指导等都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但对于网上的辅导答疑,学生的满意度相对较低,他们希望网上答疑主题能够更突出,更有针对性。

3.对情感支持的评价

远程教育中,师生处于分离的状态,学习中的孤独感一直是困扰大多数远程学习者的普遍问题,也是远程教育研究者一直试图探讨解决的问题。情感支持包括学习小组的组织、学习社区的创建、提供心理咨询心理咨询、组织优秀学生评比、学校文化介绍等学生活动。在对学生的座谈中,学生认为聊天室、论坛和学习小组等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超过70%的学生表示自己的学习中感到孤独,希望学校能够在解决各种心理和情感、就业管理和职业促进等问题方面提供多种途径的帮助,可以看出,对学生的情感支持服务缺失比较严重。

4. 对资源支持的评价

从表6可以看出,学生92.80%对于及时拿到学习材料感到满意, 88.80%对网上教学资源的及时更新和数量表示满意。我校除向学习者发放纸质教材外,还向学习者提供了包括网上学习资源(包括学习指南、教学计划、网上课表查询、多媒体课件等)、视频点播、数字图书资源(包括学术期刊、专业文献、素材、案例等素材库和拓展资源)等类型多样的丰富资源,使学生在远离校园的时候,身边也有可以利用的实际资源。

(二). 学生对学习支持服务总体“感知-期望”分析

根据DLSSQ计算方法,笔者用SPSS14.0软件得出的被测者对问题的感受方面的平均数值和期望方面的平均数值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各维度在被测者心目中的重要程度及其感知差异、偏好。以下为作为数据统计分析所使用的三个公式:

其中,DLSSQ分数=学校总体支持服务的数量指标;n=问题差距项总数;Pi=对第i个问题的感受方面的平均数值;Ei=对第i个问题的期望平均数值;Wi=第i个问题的“感知-期望”差距的权重。通过不同权重求的评价结果,能够动态地反应各测评指标、各维度在学习者心中的重要程度及其感知差异、偏好,可以为学校改进服务质量提供指导。

当DLSSQ分数〉0时,表明Pi〉Ei,学校提供的支持服务质量超过学习者的期望水平,服务质量水平较高,学习者满意;

当DLSSQ分数=0时,表明Pi=Ei,学校提供的支持服务质量恰好达到学习者的期望,学习者感到基本满意;

当DLSSQ分数〈0时,表明Pi〈Ei,学校提供的支持服务质量低于学习者的期望,学习着感到不满意,学校应该在后续的工作中加以改善。

通过问卷得出的学生感受和期望方面的平均数值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广州电大远程教育支持服务五个维度的DLSSQ分数均值均〉0,表明学校提供的支持服务质量超过学习者的期望水平,服务质量水平较高,师生满意。

2. 学习支持服务总体“感知-期望”的差距

根据公式二和三,各维度权重W学术=0.26,W资源=0.22,W管理=0.20,W设施=0.16,W咨询=0.14,广州电大学习支持服务的DLSSQp=95.34,与等权重服务质量DLSSQ值相比,两者之间的CV=0.40%,存在较小差异,这表明,学生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导学最为重要,其次是资源、管理、设施和咨询服务,而数据也表明,学生对广州电大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总体来讲比较满意。

(三)存在问题及对策

1.校园文化的营造

在访谈中,学生表达了他们的希望和感受,他们希望能够更多地和其他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多参加体现校园文化的活动。然而,现代远程教育的学生大多是在职学生,他们除了学习还担负着家庭、工作以及社会的种种压力,精力和时间都有限,如何营造一种适当的校园文化和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集体,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笔者认为可以建立专业环境下学习文化为目的的网上学科频道,建立校园文化部、校外学习中心、校园文化建设组织等,促进学习热情的同时,营造文明、健康、高品味的文化氛围和学习氛围,充分展示其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2.情感需要

从问卷和座谈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情感支持的评价是最低的,也是他们最希冀学校改进的。远程教育的学生面对工作、家庭的压力,还要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他们希望老师能够给予更多的情感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因此,除了学习论坛外,建议在网上平台开设例如“学习管家”、“情感交流”的交互平台,通过心理引导和咨询,疏导不良情绪,提供各种心理帮助,使学生在学习情感和学习方法上的普遍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建立良好健康的学习心理。

同时,针对情感有其自身独特的活动规律,不易量化,难以精确控制的特点,建议定期开展学生学习情况跟踪和困难调查等活动,深入了解学生的特征和需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和心理上的困难,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小组讨论、论坛等学习社区互动,加强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排除学习孤独感,增强学习动机和持续学习的积极性。

3. 学生强烈的受服务意识

在日常工作和调查的过程中,笔者也收到学生对学校学习支持服务方面的一些投诉,虽然有些问题是由于学生误解而造成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是由于某些方面沟通不到位造成的,从中也可以看出,现在的远程教育学生已经形成了较强的受服务意识。

应对这种接受服务的意识,笔者认为应建立一支专业化程度高、相对稳定的导学教师队伍,选聘的导学教师应该熟悉远程教育特点、掌握远程教育现代信息技术的有大学学历的老师,定期进行培训,帮助导学教师提高服务理念、态度和服务水平,将导学教师工作渗透到每一个细节。同时构建完善的促学、导学、助学体系,实行全过程管理,以制度建设和激励措施为抓手,构建有效的促学体系,保证多数学生受益,完善促学体系,激励并促进学生平时学习,构建个性化导学体系,以满足学习者不同需求,构建完善的助学体系,建立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保证网络资源对学习的实用性,确保学生在丰富教学资源的支持下,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情况开展自主学习活动。

五、结语

现代远程教育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是在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远程教育也从单纯的“关注技术,关注名气,关注成本”向“关注大众,关注规律,关注教学”转变。要把支持和服务作为电大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把提升学习者的满意度、用人单位的赞誉度和社会的认可度作为打造开放教育品牌的关键要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和有支持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陈丽,远程教育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丁兴富,远程教育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郑明雪、荆斋荣,学生支持服务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之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4]肖俊洪,英国开放大学的学生支持服务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的研究【J】,2008,(2)

[5]温碧燕、汪纯孝、岑成德,服务公平性、顾客消费清官与顾客和企业的关系【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满分学习心得体会第8篇

[关键词]动机 策略 归因 目标

[作者简介]张秀萍(1965― ),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英语教学。(江苏 徐州 22100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185―02

一、学习动机的分类

学习动机是人们渴望知识和理解知识的心理倾向,它激励学生积极活动并维持该活动向某一特定的目标靠拢,是制约学习者外语学习成绩的主要变量之一。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第二语言学习动机进行了分类。Gardner和Lambert认为学习动机或取向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即用语言做工具达到某个实际目的;二是融合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即了解和融入目标语文化。Deci和Ryan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Gardner 和Lambert的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的划分是基于英语学习的目的进行划分。而Deci和Ryan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划分是从动机的诱因层面考量的。他们是从不同的视角对动机归类划分,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有一定的关联性。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既可能是学习者的内在动机,也可能是学习者的外部动机。大学阶段,内在动机占主导地位,在他们中多数动机都出自本身,或是内化了的外在动机。文章不是对动机的划分标准及区别进行甄别,而是通过对学习动机的阐述,重点对教师如何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学习动机发挥主导作用进行探讨。

二、激发英语学习者学习动机的策略

1.选定适切的教学材料。奥苏贝尔认为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驱力所组成,即认知驱力、自我增强驱力、附属驱力。认知驱力(cognitive drive)是成就动机组成部分中最重要、最稳定的部分,它大都是内在于学习任务本身之中的。所谓认知驱力,就是指一种求知的需要。这是意义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动机。它发端于学生好奇的倾向,以及探究、操作、理解和应付环境的心理倾向。这些心理倾向最初都是潜在的动机因素,它们本身既无内容也无方向。这些潜在的动机因素之所以变为实际的动机因素,一方面是由于学习取得成绩的结果,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充满希望,预期到以后的学习会取得满意的结果;另一方面是有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带给他们的积极的影响。根据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前必须完全熟知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给学生提出长期和短期的学习目标,目标难易程度适中,让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完成学习任务,使他们产生成就感。根据奥苏贝尔的观点,动机是引发认知学习的原因,但更多的是认知学习的结果。教师的职责是使学生对认知本身感兴趣,最好的办法是让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之间有适当的距离,这对引起认知驱力最为有效。教师有责任选定适切学生的学习材料,其中教材的选择尤为重要。陈旧、乏味的文本,机械、枯燥的练习,虚假、做作的语境,过难或过易的课文都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无法产生认知驱力。因此使用集趣味性、知识性、真实性且适切的教材非常重要。一本能够引发学生极大兴趣的教材应该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参与其中的冲动。而老师对教材的使用最好是做到从教材入手,不完全依靠教材,适时增删教材内容,扩张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接受知识中掌握语言,避免在真空中死记硬背语言知识,脱离语言使用的真实语境。同时教师还应从学生的能力和水平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教学材料选取的难易搭配,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因此,教师要以教材为抓手,甄别、遴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励学生课后进行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联的系列延伸阅读。真实的语言材料能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目的语文化、习俗、社会等各方面知识,使书本中语言的使用语境与现实环境相一致,避免书本知识和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相背离的缺陷。若是能做到使学习材料既生动有趣,又不乏知识性和真实性,学生的学习相对来说就会变得更有趣,从而激发学习动机。

2.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生长需要和缺失需要两类。根据马洛斯的观点人们首先要满足的观点是低一层次的、生理层面的需要,然后才能考虑高一层次的精神层面的需要。马洛斯需要理论的关键在于缺失需要和生长需要间的区别与联系。缺失需要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必须得到满足。可是,这些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后,要求满足的动机也就消失了。与之相反,生长需要则是绝不可能完全得到满足的。事实上,一个人越是能够满足认知和理解的需要,越是有更强的动机去学习更多的东西。马斯洛理论中缺失与生长之间的关系对教育起到极为重要的启示作用。如果学生的缺失需要尚未解决,也就是说他们仍处于饥饿状态,显然不可能思考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问题,更不用谈论集中精力学习的问题。目前,一般说来,在校学生不存在生长需要,他们缺失的是应有的爱和自尊。如果学生感受不到爱和关怀,常常被忽视,进而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能力不够,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挑战较高的目标。那些认为自己不受教师和同学喜欢的学生往往会选择将学习看做是一种不得不应付的事情,缺乏自觉性和创造性,丧失对学习应有的兴趣、热情和主动性。相反,如果学生能够受到应有的关注和尊重,他们的自我意识就会被激发出来,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想要实现自我展示,毫无疑问学生心甘情愿地为自己的行为承担风险,付出劳动。为此教师应:(1)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建构总体评价与具体评价相结合、学期评价与平时评价相结合、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结合等多维度、多层面的评价体系。如总体评价和具体评价是对学生每次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分别作出评价,在此基础上对英语学习情况作出总体评价。学期评价与平时评价相结合指对学生每次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及课后延伸学习等情况分别作出评价,学期评价参照平时评价及期中、期末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确定。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结合指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情况及学习成绩的对照,找出其进步的方面。同时对学生在班级的学习情况作横向比较,找出其优势和劣势,以便对学生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这种做法容易凸显学生取得的进步和成绩。(2)制定奖励机制。精神激励与物质刺激相结合。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和成绩,如单词默写比上次正确率高,朗读比上次流利,回答问题较之以前观点明确,翻译比上次错误率低等,本次上课学生比以前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活跃等点滴进步都能引起教师的注意,记录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并将学生进步情况及时和学生沟通,让学生明白教师关注到他的每一点变化,并在班级或其他公共场合适时给予表扬,学生不断得到教师的欣赏和尊重,自然会激发英语学习的热情,并愿意为创造性和开放性的新观点付出努力。合理的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是学生认识到在学习中每天都有收获,不断取得进步,成绩得到认可,自我价值得以实现,从而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尊重,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3.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归因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们都试图维持一种积极的自我形象,因此,当发生好事时,他们很可能把它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或能力;当发生坏事时,则认为这是由于一些他们无法控制的因素造成的。归因理论主要探讨学习成绩成功或失败的四种解释:能力、努力、任务的难度、运气。归因理论关的核心内容是控制的位置(locus of control)。如果学生认为成功或失败的控制位置在内部,就会归因于能力或努力;如果认为控制的位置在外部,就会归因于任务的难度、运气或他人的行动。归因理论有利于指导学生面对学习上的失败或挫折,诱导学生从自身找原因,通过努力,完全可以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因势利导,强调努力是成功或失败的根本原因,才能使成绩不佳的学生树立信心,改变以前的学习习惯或态度,提高成绩。不同的归因对学习动机和积极性起着不同的作用。把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运气不好,这样的归因有利于学生增强对今后学习成功的期望和实现目标的信心。教师可以通过认知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这样的学生把成功归于自身的原因。如果学生能很快地完成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教师要强调他的能力;如果学生取得了进步,教师应指出是学生自己努力的结果。当学生失败的时候,应帮助学生认识到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自身的努力不够而不是能力问题。能力是相对稳定的,而努力可随时改变。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动因时,应强调可控的、不稳定归因,消除学生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的想法。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尤其是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或是考试失利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安慰及鼓励,避免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甚至产生消极应付学习的做法。

4.针对不同对象,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成就感。目标设定也是激发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当教师帮助学生设定目标时,教师应首要考虑学生是否清楚自己愿意努力、是否具备能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方能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通过个人努力,达到预定目标,就会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否则,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折,进而丧失学习的动力。制定具体明确且可实现的学习目标,是激发学生积极学习动机的前提。确立教学目标要考虑学生的内在需要,否则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作为英语教师,应该非常清楚《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大学英语培养的目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把抽象的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具体的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目标应是多维度、多层次的:一般和具体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具体的、短期的学习目标更能促进具体的活动的成绩,如课堂回答问题积极主动,默写单词正确率提高,按时完成背诵任务,平时测验取得好的分数等。一般的、长远的目标有利于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在工作生活实际中熟练运用英语达到交际目的。教师还要注意根据学生水平的差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否则会造成基础差的学生由于达不到既定的目标而放弃努力。总而言之,只要学生接受了学习目标,他们就会努力去实现这些目标。

学习动机是人们渴望知识和理解知识的心理倾向,它激励学生积极活动并维持该活动向某一特定的目标靠拢,是制约学习者外语学习成绩的主要变量之一。因此,积极的学习动机对于英语语言学习至关重要,探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及策略是外语教师一项重要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杨连瑞,张德禄.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方可.教学原理与方法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