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论文评审意见

论文评审意见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2 15:01:28

论文评审意见

论文评审意见第1篇

盲审解释:

盲审就是将不署作者名的学位论文送给作者不可能知道的专家审核。这样打出来的分数,应是最为客观。一般高校,均有对学位论文进行定期盲审的相关规定,多为随机抽取一定数目的论文进行盲审(有的学校要求100%)。

盲审原则:

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有关原则和规定;

盲审办法:

(一)论文送审意见全部收回,评审意见有效,若不能全部收回,缺额份数必须追加送审。

(三)博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中若出现一票否决的,则追加二位评阅人重审,如再出现否决意见,则该论文评审定为不合格。若出现二票否决,则该论文评审即定为不合格。硕士学位论文实行盲审意见多一票否决制。

(四)通过盲审的学位论文,由研究生部通知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和导师及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定为不合格的学位论文由研究生部通知研究生本人及导师,进行论文的修改;如研究生本人及导师对盲审结果有异议,可填写“复审申请表”申请复审。推荐阅读>>>博士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如何合理分配

(五)责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在接到“复审申请表”后,应组织有关专家或分委员会成员对被盲审为不合格学位论文及盲审意见进行评议,如认同盲审结果,则应责成指导教师负责指导研究生在规定的期限内对论文进行认真修改。其盲审费用由导师或研究生承担。

(六)被盲审为不合格学位论文修改期限,博士不超过二年,硕士不超过一年,修改后的论文仍必须参加双盲评审,原则上由原评审人员重新评审。论文若再次被否决的,则取消该论文作者学位申请资格。

(七)凡被盲审为不合格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所带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必须全部参加下一轮双盲评审或评议,且费用自理,同时提高所在学科双盲评审比例。

(八)研究生指导教师若累计有两次(不同届)

学位论文盲审中出现不合格,则限制招生两年,若一届中有两人次被盲审为不合格学位论文,则取消其导师资格。

(九)若一个二级学科点一届研究生中有两人次被盲审为不合格学位论文,则对该学科予以警告、整顿及减少招生计划。

博士论文盲审都审要求和注意事项

博士学位论文全盲送审在实质上与以往的博士学位论文送审没有任何区别,只不过送审方式不同。所以送审前该进行的预答辩和重复率检测一样不能少。

为了顺利完成这项工作,送审流程暂定如下:

1、博士生的课程成绩应通过培养办审核盖章

2、博士生的开题、预答辩和重复率检测应通过学院的认证

3、博士生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文章达到学院学位论文送审的要求

以上事项学院审核通过后,博士学位论文方可送审。

一、送审前提交的材料(由学院统一提交)

1、博士学位论文电子版(PDF格式)

博士学位论文电子版命名规则为:XXDM_EJXKM_学号_LW

即:学校代码_二级学科代码_学号_LW(如:11414_082001_2011312001_LW)

2、Excel表格(见附件和数据库)。

3、其他材料(成绩单、博士生开题、预答辩和重复率检测通过的证明)

二、送审后提交的材料(由博士生提交)

1、导师评阅书

2、一份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自审清单及相应的电子文档(自审清单表格从研究生院主页学位工作栏目下载,纸质自审清单应由导师审核签字;电子文档命名:学号+姓名+自审清单,送审前请发至学位办公室电子邮箱。

3、一份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全套复印件(包括期刊封面、目录、全文、录用通知书原件(包括拟刊载年份、卷、期号等)和被录用论文全文复印件以及其它成果的复印件,会议论文复印件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审核并签字。)

4、学位论文评审费

费用的收取规则为每篇博士学位论文聘请5位评阅专家。

博士论文盲审疑问解答

第一:博士学位论文盲审好过吗?

严不严要看你学校本身要求严不严。盲审都是找“兄弟院校”,一起玩的哥们都很义气,你认真他就认真,你扯淡他就扯淡。所以,严不严得看你学校本身。

第二:盲审论文实证数据要不要一起交过去?

盲审论文应该是比较完整、规范的论文全文,实证数据要有,问卷、年鉴之类的原始数据就不需要了。

第三:盲审的专家会不会验证数据的真假?

盲审会关注实证研究的整体框架,并不会特别关注数据。原始数据也不好鉴别,但是对数据的分析一般是会验证一下的。主要看数据处理方法对不对、数据对结论的支持力度(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四:盲审的时候专家会不会在软件上重新运行数据,看结果?

这个一般不会,除非这个专家特别认真,也或者你数据太过分、侮辱专家的智商了

第五:盲审没有过怎么办?

不好意思,限期修改并经盲审同意答辩后公开答辩。有的学校盲审不通过直接延期答辩,意味着延期毕业。

第六:博士论文盲审主要问题有哪些?

一是缺乏创新(或者说创新性不够)

二是缺乏理论分析

论文评审意见第2篇

关键词:软件;预审;评审;评审专家;缺陷;质量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1-2629-02

On Software Review

CUI Hai-xia

(Shanghai Lida Computer Department, Polytechnic Institute, Shanghai 201609,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outlines the general content of the software involved in the review process for software management, and shows in the software review in the various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focusing on the software review process, methods and review criteria adopted, the assessmen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issues. This article also focuses on the different software development can be carried out based on this review process, cutting the judging process is to help authors found that early assessment of defects in the object, rather than the releas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view object.

Key words: software; preliminary review; review; review export; bug; quality

在软件开发管理中,人们总是希望用户的需求非常明确,软件的设计非常合理,代码的实现完全正确,并且软件开发可以按开发前制定的计划正常进行。但是,实际中这个要求在软件开发管理中往往是无法实现的,在实际的软件开发中,人们也是通过各种方法力求达到这一要求,其中软件评审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软件评审可以组织项目组集体的力量,对软件相关内容进行合理分析,尽可能的在软件的生命前期发现并解决问题,所以软件评审的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概述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软件评审至关重要,它贯穿软件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是提高软件质量,降低软件成本,保证软件开发合理进行的重要保障。

1.1 软件评审的主要内容

软件评审一般包括计划评审,技术评审,过程评审,合同评审,管理评审等。计划评审一般是指项目级别计划的评审,具体又分为项目过程手册评审、项目计划书评审、项目WBS评审、质量保证计划评审、配置管理计划评审、项目工作任务书评审等。技术评审主要指售前技术方案,工作产品等的评审,具体分为架构设计、需求规格说明书、设计、代码、测试计划与测试案例、测试报告、部署验证案例等的评审。过程评审主要是指对公司各级管理规范及过程文档的评审,合同评审主要指销售合同、采购合同、外包合同等的评审,管理评审主要指项目立项评审、项目结项评审等。

1.2 软件评审过程的改进

软件评审过程的改进主要由质量管理部门负责。质量管理部门统一汇集本过程的改进需求后,提交公司级软件工程过程组,完成定义的过程改进任务。

2 软件评审过程中各角色与职责

软件评审中一般有5个角色:评审专家,讲解者,作者,QA。其中作者不能担当组织者、评审专家或讲解者的角色,别的角色之间可以兼任,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各角色的职责与分工。

2.1 组织者

组织者是被审对象方面的专家、权威。主要负责:确保评审对象满足发起评审的前提条件;与作者共同确定参加评审的人员;与评审专家一起确定评审时间表;确保评审专家有充分的时间参加评审,并在评审会议前已做好准备工作;决定评审的形式,详细说明评审目的,需要时,给评审专家分配评审的关注点;组织评审会议,组织评审专家发现评审对象的缺陷,并对发现的缺陷进行分类;保证相关人员完成了各自的职责,如评审专家完成预审并提交反馈意见、作者根据评审意见对评审对象做了修改、遗留问题得到解决等,确保在跟踪过程中发现的任何新的缺陷都已被标注并且添加到缺陷列表中去;协调评审专家的意见,对评审结论达成一致;裁决评审结论,通过、不通过;评审组织者可以兼任评审专家,执行相应的职责。

2.2 评审专家

评审专家主要负责:确保参加评审的时长达到评审质量的要求;理解评审对象;会前预审,发现缺陷并反馈;准备并参加评审会议,会上对评审对象的缺陷进行确认;验证作者修订的评审对象。

2.3 讲解者、作者和QA

讲解者主要负责理解评审对象并在介绍会、评审会上讲解评审对象,引导大家浏览评审对象。作者主要负责准备待评审的评审对象,并在评审会议上,确认评审专家的问题,根据评审意见,修改评审对象。QA主要负责评审过程审计,提供流程指导和过程数据指导,评审结论审核等。

3 软件评审流程

3.1 软件评审的一般流程

软件的评审过程一般可以分为提交评审申请,发评审通知,介绍会议,预审,评审会,第三小时会议,评审总结等,下面具体介绍。

1) 提交评审申请:作者提交评审申请给组织者,评审申请除提交评审对象外还需提交建议的评审专家及评审点,同时说明评审对象的背景及关键评审点,供组织者参考。

2) 发评审通知:组织者对评审对象及内容进行审核,对作者建议的评审专家进行审核,根据实际情况添加及删除评审专家,并跟评审专家做好沟通,确定他们能参加,并明确各自的角色与职责,制定评审的质量目标,决策评审对象是否符合评审条件,如果符合发评审通知,不符合打回给作者。

3) 介绍会议:如果评审专家反馈需要对被评审对象进行讲解,组织者安排介绍会议并由讲解者介绍待评审的评审对象。介绍会议是可选的,评审专家提出后,由组织者来决定是否需要举行,介绍会议的目的是帮助评审专家了解评审对象,以便进行评审。

4) 预审:评审专家检查评审对象,记录发现的问题及问题的严重程度并反馈给作者,作者对问题进行答复,对接受的问题完成文档修订,同时对问题的类型、引入根源、模式进行初步分析,并记录。评审专家必须反馈预审意见,即使没有发现问题,也要反馈无意见。

5) 评审会:讲解者引导大家浏览评审对象,确认预审发现的问题及作者对问题的答复,并对预审发现的问题做出缺陷分析结果,即对问题的类型、引入根源、模式、严重程度等进行确认。组织者对原记录的问题类型、引入根源、模式、严重程度可进行修改并引导大家发现新的缺陷。记录所有新增问题,包括存在疑问以及暂时无法裁决的问题。

6) 第三小时会议:目的是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作者在进行问题修改的时候,对于那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评审专家的协助,这时候可要求召开第三小时会议。

7) 评审结论:组织者对本次评审给出意见,如:通过、不通过、需重新评审、终止等。QA对组织者的评审结论进行审核,对于不符合通过条件的评审,QA可不予批准,并要求组织者重新评审或终止评审。组织者可对不符合评审过程的评审提出《例外报告》请求让步放行,但需经QA审核同意,本次评审方可通过。

3.2评审通过、不通过、终止的条件

1) 判定评审通过的条件:

全部达到如下条件时,评审可以通过。① 本次评审的质量目标达到;② 本次评审的过程附合规范;③ 评审发现的问题全部关闭,结论无挂起的问题;④ 反馈评审意见(包括反馈无意见)的评审专家不少于50%;⑤ 评审时间未超过计划结束时间达10个工作日以上。

2) 评审不通过须重新评审的条件

有如下情况之一时,评审不通过需重新评审的条件。① 本次评审的质量目标未达到;② 过程不附合规范;③ 发现问题未全部关闭,且经影响分析,遗留问题会给项目带来较大风险;④ 反馈评审意见(包括反馈无意见)的评审专家少于50%。

3)评审终止条件

如存在以下情况之一可终止评审。

① 经预审或评审发现评审对象完全不具备评审价值,如技术方案出现原则性错误;

② 评审时间超过计划结束时间10个工作日以上仍无法关闭的情况;

③ 评审因其他情况被中止,如项目中止、评审对象被裁剪等。

3.3 评审中的注意事项

软件评审虽然在软件开发中非常重要,是软件开发质量的重要保证,但软件评审具体执行时很容易形式话,或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下面总结了一些需要在评审中注意的问题。

评审之前,组织者对评审对象做审查,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启动评审,审查内容包括文档格式、模板、文档名称等是否合适;建议,每次评审的专家和组织者不能少于3人;有效代码一般不超过500行;文档一般不超过40页;在有管理人员参加和有考核压力的情况下,不会降低评审的效果;超过一定的工作量评审就会没有效果,投入过多的工作量也不会发现更多的缺陷;准时参加评审会议;项目评审对象的评审,要作为项目的活动,在任务表中安排;评审过程中的评审会议阶段的目的是为了确认缺陷,而不是解决缺陷,因此,评审会议要避免陷入对缺陷解决方案的讨论之中;会议上无法达成一致或不能确定的问题,作为遗留问题进行跟踪;评审一定对事不对人,所有的问题、矛盾、讨论都是针对评审对象,绝对不能针对人,评审结果不能用来评价个人能力;会议之前做好准备工作,按照3-4-3原则进行,准备工作占30%,会议占40%,会后工作30%,切忌只管开会,会前会后啥都不管;如果做了预审,但没有发现问题,也要反馈,在反馈表里填写所用时间,不能以发现问题的多少来评定评审专家在评审中的作用;一定要做预审,把问题汇总,在会上先把问题确认一遍,然后讲解者带领大家一起浏览检查评审对象,讲解者需要有一定讲课技巧;选定评审专家的时候,跟评审对象有影响关系的人员要参与,另外,一定要让跟作者同一领域的技术专家参与,以保证评审能达到良好效果;启动评审之前,一定要先做好相关人员沟通工作,保证他们能参加评审,尤其是评审专家。

4 评审的裁减

一般根据评审的内容及组织特点,可以对以上子过程进行裁剪,只保留必要的子过程。走查和轮查就是两种常用的检查方法。走查是对同行评审的精简,取消预审会议,参与专家数也可以精简3人左右。专家意见完全可以在阅读评审对象提供的文档时,提出给组织者或作者本人。轮查是非常简单的一种检查方式,通常是作者或部门主管拿到一个评审对象,召集3个左右的资料相关方,坐在位置上一起讨论,给出评审意见。作者或部门主管结合评审意见进一步处理评审对象。

5 总结

评审是由相关的人员对评审对象进行检查的一项活动,目的是帮助作者在早期有效地发现评审对象的缺陷,防止缺陷流到后边的工作环节,并判定评审对象是否满足一定的要求,不是“执行”,也不是对评审对象决策。对于评审对象的质量,评审专家不承担责任,责任是作者的。至于如何考核评审专家,可通过行政处罚奖励等措施鼓励评审专家认真评审、尽可能发现缺陷。

参考文献:

[1] Wiegers K E.软件同级评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 张万军, 储善忠.基于CMMI的软件工程教程[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3] 朱少民.软件质量保证和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 张瑾.软件质量管理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5] 苏秦,张涑贤.软件过程质量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6] 钱乐秋,赵文耘,牛军钰.软件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论文评审意见第3篇

关键词:英美 学术著作 匿名评审 规范

英美大学出版社的图书出版流程分为选题策划及组稿、出版计划制订(编辑委员会)、编辑加工、设计制作、生产销售等几个阶段。策划编辑将选题方案提交编辑委员会(editorial committee)讨论。该委员会根据年度经费预算、出书方向以及选题本身的价值来决策选题是否纳入出版计划。一旦选题获得通过,就进入订合同、修改书稿和编辑加工等出版程序。英美大学出版社历史悠久,多以学术著作出版为主,且编辑规范严密、成熟,值得借鉴。限于篇幅,本文仅就其学术著作选题匿名审稿制度规范进行分析。

一、学术著作出版个案

《在美国发现历史:留美历史学人反思录》一书以赴美留学时间为序,收录20世纪80年代以来31位留美历史学人的文章,文章如实记录了他们在美大学从事历史研究、取得博士学位和出版学术著作的学术历程。该书对英美大学出版学术著作的规范,尤其是学术著作出版前的匿名评审规范做了深入的剖析,从中可对英美大学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的制度规范进行分析和总结。兹仅列举数例。

个案一:刘晓原,1990年在美国爱荷华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的出版并不顺利,几年中在一些声望、等次不一的大学出版社屡屡碰壁。导师建议投稿剑桥大学出版社后,峰回路转。后来作者辗转得知,剑桥大学出版社的两位审稿人是中美关系史学界享有盛名的教授。“多亏两位教授独具慧眼,才使我的书稿免于灭顶之灾”。博士毕业6年以后,其专著终由剑桥大学出版。

个案二:李小兵,1990年从美国卡内基一梅隆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1997年,作者翻译一本中国将领抗美援朝回忆录,并投稿堪萨斯大学出版社。“按照美国学术出版社的做法,送出去请这个(研究)领域的两三位权威的专家来审阅。如果他们的审阅报告非常肯定,认为可以出版,主编将把这些审阅意见提交到每季度的出版社董事会上。若董事会最后决定出版,主编将与作者签合同”。

个案三:王希,1993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史博士学位。当年投寄博士论文到牛津大学出版社,外审未获通过。修改期间,作者再投佐治亚大学出版社。该社邀请三位美国史研究的专家匿名评审,一致同意出版该书,还提出具体修改意见。1994年订出版合同,1995年交修改稿,1997年专著《民主的考验:1860-1910年黑人选举权与北部共和党人》得以出版。

个案四:熊存瑞,1988年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大学任教。其博士论文投寄密歇根大学出版社,第一次外审未通过。作者全面修改论文后,出版社再次安排外审,两个外审依次审稿。最后,均同意将书稿稍作修改后出版。按出版社的程序,该计划还要经过出版委员会的同意。但有委员认为,该书稿曾有否定性意见,提议再次外审。最后一次外审也顺利通过。在出版社两易社长、稿件经一次内审四次外审(四人外审)之后,作者的博士论文终于在1997年得以出版。

事实上,许多博士论文都是在做了大量的修改之后方才得以出版的,有的甚至改得面目全非或重新写作了绝大部分的内容。如从事冷战史研究的陈兼博士,用两年时间修改、补充论文,“90%以上的内容是新写的”。1994年,其博士论文《中国走向朝鲜战争之路:中美对抗之形成》出版。该书出版后在学界产生较大影响,有人甚至称为“经典著作”。

学术著作的出版耗时颇多,即使顺利,也多要数年时间。美国大学教授出版第一本专著实际上所花的时间,“若加上博士论文的准备和写作,平均7-8年可能是保守的估计”。

二、匿名评审程序

从上述个案可以看出,英美大学出版社对学术著作书稿普遍实行匿名评审。评审通过,才能列入出版计划,以此来保证出版的学术著作的学术价值。

出版社邀请的匿名评审者,多是出版编辑过重要著作,且为同一研究领域中成就卓著的专家、教授。至于匿名制度,有的学者认为是单向匿名,即保证审稿人的匿名性,公开作者姓名。也有学者认为是双向匿名,即评审者和被审者皆不知情。若书稿评审通过或出版后,也有评审者会主动告知被评审人。

一般大学出版社审查书稿,需一次内审,这是出版社内部的审稿。通常由编辑对书稿的某一章节进行审阅。通过出版社的内部审稿,出版社会要求作者寄来全稿,请外审专家对全部稿件进行评审。按照外审的制度规范,通常由两名社外的同行专家对书稿进行匿名评审。也有出版社安排三名专家审阅,如美国佐治亚大学出版社。外审大多同时评审,但也有出版社依次进行外审,即第一外审通过后,再进行第二外审。叫若第一次外审不通过,则不再安排第二次外审。

如果两个外审均同意出版,则评审通过;若两人意见不一,有的出版社则另请外审审阅书稿,即安排第三次审稿。熊存瑞博士的著作投寄密歇根大学出版社,“在出版社两易社长、稿件经一次内审四次外审(四人外审)之后,我终于在1997年获出版合同”。

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学术著作的出版审稿程序与美国大学出版社基本相同,即由两位匿名审稿人审阅稿件;若推荐出版,则由出版社与作者签订出版合同。哈佛大学的出版程序也大体相同,若两位匿名审稿人一致推荐出版,并通过出版社董事会的审议,则可正式安排出版。

评审结束,评审者要向出版社提交评审报告。即使同意出版,评审者也有义务对稿件提出较具体的书面修改意见;如果不同意出版,也会提出具体的审稿意见。无论外审是否推荐出版或评审是否通过,被评审者最后都能看到具体的审稿意见。

在美国,学术著作出版颇为不易。每个大学出版社均有各自的学术著作出版方向和出版领域。一方面作者的书稿要符合其出版范围,另一方面,稿件还要通过严格的书稿评审制度。如出版东亚学术专著负有盛名的斯坦福大学出版社,每年收到上千件有关亚洲的图书选题,但每年最终不过只有40-50种书稿得以出版。学术著作出版的竞争非常激烈。

匿名评审报告最后要提交出版社的编辑委员会,由其决定是否列入出版计划。大学出版社编辑委员会成员通常从代表大学实力的各科系老师中挑选。如哈佛大学的编辑委员会,由校长担任主席,共有12位男女成员。他们每月开会一次,讨论由出版社编辑提出的10-12种书稿。同时,还要请作者所在大学以外的一两名甚至三名学者审稿。编辑委员会将学术著作的经济效益评估和编辑对学术著作的评价分开,主要依据学术著作的价值来决定是否出版。牛津大学出版社,有一个常设的20人代表委员会。该委员会由牛津大学各学科领域的专家代表组成,负责审核出版社的选题计划。除学校放假期间,委员会每两周召开一次例会,对编辑部上报的选题进行审核,对书稿的内容和质量均有明确的要求。如果选题通过出版委员会的审核,则组稿编辑代表出版社与作者签订出版合同。

三、对匿名评审制度的评价

前文个案说明,出版社主要依赖审稿人的审稿意见来做出是否出版的决定,但因审稿人的不同,相同的著作也会有不同的评审结果。

当然这种评审制“也存在着不少弊端。如有些论著的最后成形与作者的原意有差距”。因审稿者自己要发表类似的研究成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魏斐德教授的一本著作曾被要求删去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有个别审稿人利用审稿机会排斥他人。如李小兵博士和光教授的学术著作历时六年,从几十种图书、几百万字的中文回忆录里选出相关内容,共同翻译、编辑了中国将领抗美援朝回忆录书稿,投给美国堪萨斯大学出版社。后者安排两位专家匿名评审。第一位专家的审读报告称,两个编辑译者都是来自中国的历史教授,书中又全是关于如何打击美国侵略者的内容,有宣传共产主义之嫌。“如果把他(美国教授)的名字加上作为本书的编者之一,再加些注释,可起到一个‘平衡’的作用”。第二位审稿人居然也提出同样的要求,称这样会产生更大影响。堪萨斯大学出版社是一家颇有规模的大学出版社,且为西方军事史出版领域的权威,竟然也同意审稿人的意见。最后,光教授退出,这本《的将领忆韩战》的军事史著作终于出版,三个编译者中,有两个是该书的审稿人。

尽管有上述弊端,但笔者认为,书稿匿名评审制度仍保证了学术著作的出版质量。

美国大学的社科与人文领域盛传一句老话“不出版即灭亡”,即若不出版专著,大学教师将难以生存。美国大学的教授评级制度促使专家们精益求精。评审大学终身教授资格或正教授资格,最重要的条件是研究成果。而学术著作的匿名评审是美国大学制度健全的重要保障之一。在美国,评定终身教授和晋升职称时,以历史系为例,以教学为主的大学要求至少在本专业认可的学术刊物(一般是匿名评审的学术刊物)发表三篇文章,才有可能得到终身职教资格。而在以研究为主的大学,除在学术刊物外,还须出版一本专著,当然还有其他条件。因此,美国的教授评级制度催生了大批的学术著作,而严格的书稿匿名评审出版制度则保证了学术著作的出版质量,其推进学术的作用是“积极有效的”。因为绝大多数审稿者对书稿质量的评价都有共识,即“注重资料丰富、研究扎实和理论创新”三大标准。当然这一切是以文字流畅、用词得当,以及结构严谨为基础的。

一般来说,出版社的名声越大,其书稿的匿名评审越难通过。牛津大学出版社非常重视出版物的质量,有一套严谨的制度和程序来保证学术著作的质量。出版社邀请专家匿名审读书稿并做出评论,编辑再与作者讨论这些意见,并作适当修改。如此反复,方才定稿。请同行专家评审,是牛津大学出版社重要的出版政策,也是牛津的学术出版物享有崇高声誉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样,出版高质量、有价值的学术著作便成了英美大学出版社共同追求的目标。

总体而言,“英美的审稿制度很健全,而且比较客观和科学”。更有学者坦称,匿名审稿制度“固然存在种种弊端,但就保证图书质量及审稿的公平性而言,比其他的制度要远为优越。出版界应尽力完善之,而不应因噎废食”。

四、书稿匿名评审制度对国内学术出版的启示

近年来,随着我国学术著作和学术论文数量的大幅增长,学术评价机制也从无到有,初具雏形。最典型的有南京大学的社科期刊评价体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该索引是一个引文数据库,用来检索中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被引用情况。CSSCI遵循文献计量学规律,“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全国2700余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其中,经该研究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审定,2012-2013年度共确定25个学科的535种期刊为来源期刊目录,即所谓的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作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主要文献信息查询的重要工具,CSSCI提供多种定量数据和定量指标,为出版社及各学科著作的学术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尽管对核心期刊目录还有争议,但南大核心期刊目录已普遍为高校所接受,并作为评价学术成果的重要依据。同时,国内部分社科期刊,特别是一些学术水平高、影响大的学术期刊也在探索采用匿名审稿制度,这对保证期刊学术论文的质量有积极作用。可以说,在规范学术评价机制的探索方面,学术期刊出版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反观学术著作的出版,可以说是乱象丛生。许多出版社,为谋取经济效益,盲目扩大学术著作的出版范围,出版前的审稿标准极为宽松。凡有出版补贴的书稿,几乎来者不拒,导致学术著作出版泛滥,这是近年来学术著作质量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导致的严重后果之一,就是高校及研究机构对学术著作的评价低于核心期刊论文的评价,许多高校甚至把核心期刊论文作为评价教师科研成果的主要依据。作者也不再对学术著作投入更大的精力,学术著作的出版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在此背景下,审视英美大学学术著作的匿名审稿制度,它至少有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保证学术著作的高质量是学术出版的生命力。只有出版高质量的为社会所认可的学术著作,学术出版才能提高自身的价值,才能吸引更多作者投身于学术著作的著述中,学术出版才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论文评审意见第4篇

第一条 “秘书工作”优秀科技论文奖是总台学术成果的最高荣誉奖之一,每年评选和颁发一次。获奖者由总台颁发奖金,在总台刊物上公布获奖者名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秘书工作”内各有关单位从事广电技术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

第三条 申请优秀科技论文奖的论文应是在:评奖年度前一年内在总台(或总台以上)举办的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或在正式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包括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

第四条 优秀科技论文按广播中心、电视中心、无线发射与传输、网络传输、广电技术管理等五个专业分类,设一、二、三等奖:

一 等 奖 奖金3000元

二 等 奖 奖金XX元

三 等 奖 奖金1000元

第五条 优秀科技论文获奖得者,其业绩记入本人档案,作为业绩考核、职务晋升、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六条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可以申请优秀科技论文奖:

1.在学术理论上有创见、观点鲜明、构思新颖。

2.在科学技术上有突破。

3.在实践中解决技术难点,有推广意义。

4.文章论点明确,论证科学,逻辑缜密,表述准确。

5.对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有前瞻性指导意义。

第七条 申报程序

申报优秀科技论文奖,由总台内各部门按照本办法规定组织申报,申报单位每年于10月31日前向总台技术管理部申报,逾期不予受理。

第八条 评审程序

1.总台优秀科技论文奖由技术管理部归口管理。评审委员会由主管台长、技术管理部主任和各专业评审小组组成,评审委员会主任由主管台长担任,技术管理部主任担任评审委员会秘书长。各专业评审小组成员均应具有本专业高级职称。

2.申请工作完成后,评审委员会将申报的论文按专业组织各评审小组有关专家评审并提出初审意见。

3.评审委员会根据初审意见进行复审,采取综合讨论并无记名投票方式审定。

第九条 参评论文发现有抄袭、他人等弄虚作假行为者,经查明属实,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罚。

论文评审意见第5篇

定大纲

除最后一学期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外,其他形式的毕业设计(论文)需要在学生拟订的提纲的基础上,由指导老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修改、完善提纲。最后一学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应在顶岗实习的第3周,完成提纲的草拟和修订。大纲一经教师确认,中途不得以任何理由变更。提纲确定后,由指导老师向学生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

指导

在1~5学期就开始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由教师全程进行跟踪指导。最后一学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教师对其指导的时间是1~15周。指导途径:面对面集体指导、面对面个别指导、网络指导(组建QQ群集体指导、QQ或MSN交流指导、电子邮件交流指导)、电话指导。指导内容:题目修改与确定;大纲修改与确定;文献检索与应用;论文调研;论文初稿的修改;定稿与排版;答辩PPT的制作;毕业实习与就业。

中期检查

就学生毕业论文完成的情况进行中期检查。

评审

第16周周一,学生应向指导老师提供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整版。指导老师将学生论文汇总后提交专业主任。专业主任在指导教师回避的前提下,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评审小组,评审小组根据评审标准,做出能否通过的结论,写出评阅意见并打分。每个专业在专家评审小组推荐1~2篇优秀毕业论文的基础上,收集优秀毕业论文参评学校展示性优秀毕业论文评比。

评审意见反馈与修改

专业主任将汇总的评审意见提交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论文指导老师将意见反馈给学生,并指导学生修改。

答辩

答辩程序为如下。

(1)答辩人报告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内容,时间5~8分钟。对于集体项目,可以采取如下两种方式进行答辩。①项目组的每个成员都要参加答辩,时间适当延长予以保证,项目组的每个成员得到同样的答辩得分。②现场指定或抽取项目组的其中一个成员参加答辩,该答辩成绩为项目组每个成员的答辩得分。

(2)答辩委员提问,答辩人答辩,时间5~8分钟。

(3)答辩委员给答辩人打分(百分制)。

(4)答辩小组根据答辩委员的打分给出平均答辩成绩(百分制)。答辩前应积极创造条件,邀请专业管理委员会委员、或行业专家、或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参加。

答辩见反馈与修改

答辩小组秘书将专家答辩意见汇总,提交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论文指导老师将意见反馈给学生,并指导学生修改。

展示

优秀毕业论文通过展示性答辩、论文进专门橱窗展览、学院网站和相关课程网站进行展示。展示性答辩要制度性地邀请低年级学生参加。

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流程简化

基本流程虽然规范,但较为烦琐。现实执行中,也可以有两种简化流程。

1省略掉中期检查、答辩、答辩见反馈与修改、展示三步,简化为定成员、定选题、定大纲、教师指导、家评审、评审意见反馈六步

(1)省略掉中期检查环节。

中期检查既不切合学生顶岗实习的实际,又会增加大量组织、管理的工作量。

(2)省略掉答辩环节。

之所以省略掉答辩环节,主要是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

①根据我国学位相关规定,答辩是针对研究生层次的,专科生不应该答辩。1980年2月12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根据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决定》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学士学位:(一)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硕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硕士学位:(一)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博士学位。”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对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获得者没有提出毕业论文要求,只对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获得者提出了毕业论文要求。而且硕士学位获得者只需要论文答辩,不一定需要论文评审。

②从多年执行答辩的情况看,效果不理想甚至是差强人意。高职的毕业论文答辩逐渐沦落为形式。在答辩现场,老师一般只能问最简单的诸如“在什么单位工作”“主要工作职责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等问题,一问到概念哪怕基本概念、论文思路、创新等方面的问题,大部分学生一头雾水。这使教师陷入两难:毕业答辩如果标准过严,大部分学生难以获得毕业资格,而且还得安排时间辅导、答辩;毕业答辩如果标准过于宽松,学生当儿戏,论文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也等同于虚设。但遗憾的是,现实让教师们选择了后者。如近3年,深职院经管学院5000多毕业生中毕业论文一次答辩未通过的仅5人,比例不到千分之一,二次答辩未通过的为0,其把控论文质量的作用已经基本丧失。

(3)省略掉答辩见反馈与修改环节。因为学生毕业论文已经通过,学生已经没有修改的积极性,而且学生答辩完毕就已经离校上班,再修改也存在时间上的困难,所以省略掉答辩见反馈与修改环节也完全可以。

(4)省略掉展示环节。因为在现在的毕业论文与顶岗实习结合后,一旦优秀的上公示出来,来年会出现大批抄袭者,而且学生反驳抄袭的理由还振振有词“:我们在同一个岗位上,干的工作当然是大同小异啦!”

2省略掉中期检查、答辩、答辩见反馈与修改、专家评审、评审意见反馈、展示五步,简化为定成员、定选题、定大纲、教师指导四步

(1)省略掉专家评审环节。

1981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本科学生完成教学计划的各项要求,经审核准予毕业,其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或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表明确已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的,授予学士学位”。对于硕士学位获得者“,学位授予单位应当聘请1~2位与论文有关学科的专家评阅论文。评阅人应当对论文写出详细的学术评语,供论文答辩委员会参考。”“硕士学位论文答辫委员会由3~5人组成。成员中一般应当有外单位的专家。”“论文答辩委员会根据答辩的情况,就是否授予硕士学位作出决议。”“硕士学位论文答辫不合格的,经论文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答辩一次。”这也就意味着,即使学士学位,也不以毕业论文成绩为前提,毕业设计、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都可以替代毕业论文的成绩;如果有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毕业论文也可以不做,只要能够证明“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就行;即使学士学位要毕业论文,也仅仅是要个成绩,评审、答辩都可以省略。硕士学位的获得者,才既需要专家评阅,又需要答辩。

(2)省略掉专家评审意见反馈环节。

专家评审的环节已经去掉,专家评审意见反馈环节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3)加强对教师指导的管理。

在最简化的流程中,只剩下“教师指导”这一质量监控环节。如何保证教师指导的质量?可以建立如下的质量监控机制。

①加强主题的把关。

一是选题来源的控制,从来源上要体现“工学结合”——来源于企业,来源于项目,来源于现实问题。二是选题名称要体现出“工学结合”,如XX案例分析、深圳XX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或副标题体现“以深圳XX公司为例”。

②加强内容的把关。

一是内容的“工学结合”,要体现出现状、问题、对策三板块,体现出对区域的聚焦研究而非全国的泛泛研究,要有具体的案例和数据而非纯粹的文字描述,要至少创新地揭示三个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且问题、对策要得到企业指导老师的认同;二是应用的“工学结合”,要体现出问题、对策或建议能够得到企业指导教师的认可,能够提供给企业或行业参考或借鉴,或能够商业化运营或商业化出售,或直接使社区、社会受益。

③指导过程的把关。

指导教师可以集中指导或分散指导,可以见面指导或通过网络、短信、电话指导,可以召集学生到办公室指导或上门指导,可以建立QQ群遥控指导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进行全程跟踪、持续指导、进行关键点控制。

④质量保证的改革与创新。

论文评审意见第6篇

关键词:世说新语,人物品藻,文学批评

袁济喜在《六朝美学》一书中论及六朝美学时说:“六朝时代结束了先秦两汉时期美学附于政教道德的狭隘境界,将审美和艺术创作与动荡岁月中士人的生命意识与个性追求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系列的美学范畴。”在人文合一的批评传统下,可以发现这一时期出现的文学批评术语与人物品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形神、风骨、情性等,后在六朝被引入文学批评,使得文艺批评绽放出奇葩。

第一节形神

《说文》释“神”云:“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声。”释“形”曰:“形,象也。”可看出“形”“神”各具其意。从讨论“形”“神”在人物品鉴与文学批评中的具体意义,以窥见人物品鉴的重“神”倾向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六朝是要有飘逸的风度,独特的神韵。提出形似与神似,并看重神似,可见六朝的审美尚美的时代,对于人物的形神格外看重,不仅要求有清朗的外表,美好的姿容,更。另《世说新语》专辟《容止》篇,也可见其对“形”的重视,其中多是对人容貌的描写与赞叹,如:

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依碧树”。

王右军见杜弘治,叹曰:“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

从汉至魏晋,品评人物开始着重于个人美感与风度,借形察神,以形展神,征神见貌的思想更加突出。《世说新语》亦是如此,对形的重视乃是深层的对神的重视。汤用彤提到:“汉魏论人最重神味,曰神姿高彻,神理隽彻,神矜可爱,神锋太俊,精神渊箸。”而在《世说新语》的人物品评中,有风神有远韵乃是容止之美的最高境界,如:

王右军叹林公:器朗神俊。(《赏誉》)

神气融散,差如得上。(《赏誉》)

因此宗白华在《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中说:“晋人之美,美在神韵。”在这品评人物的热闹风尚下,文学批评中也引入了“形神”这一审美范畴。

六朝时,从人物品藻中移出的形神概念开始在文论中运用,形成了系统的文论。陆机《文赋》、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中均有论述。以钟嵘《诗品》为例,窥见文学批评中的形神观。钟嵘《诗品》:“岂不以指事造形,穷形写物,最为详切者邪?”是重形。但在如何达到“形似”上,钟嵘却有不同的见解,提出了“赋”“比”“兴”三者的合理搭配,且“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从而达到目的——“使味之者无穷,闻之者动心。”此为诗中的至品。从他提出的方法来看,已经不是只追求形似了,而是重形于神的统一。刘勰在形神关系也提出立“神用象通”,在《神思》中加以详细论述。在重“神”人物品评风气下,文学理论上亦体现了重“神”的倾向。

第二节风骨

“风”“骨”本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后合为一词,进入人物品鉴,最早出现在《世说新语》中,用于品评人物,后引入至文学批评,六朝时尤为繁盛。

自汉以后,“风”成了一个审美概念。对于人物品鉴而言,有“风采”“风度”“风神”等概念,主要指人物的风姿风神。“骨”则指骨相。“风”与“骨”二者密切相关,《世说新语》中往往连用,但已经不是相命之术的用语,而具有了审美特质,表现出人的精神风貌。“风骨”最早见于人物品评中,是在《世说新语》中:

旧目韩康伯:将肘无风骨。(《轻诋》)

祖少士风领毛骨,恐没世不复见此人。(《赏誉》)

“风骨”一词能用于人物品鉴中,与骨相观念是密切相关的。汤用彤提出:“汉代识人之方,根本为相法,由外貌差别推知其体内五行之不同,汉末魏初犹存此风,其后识鉴乃渐重神气,而入于虚无难言之域。”

以“风骨”来概括人物的风神骨相,精神状态和形貌特征,在《世说新语》中随处可见,也重“神气”的体现。正是对人格精神自由意识的自然折射。在重风骨的人物品评下形成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恰是文学批评中“风骨论”形成和发展的适宜土壤。

“风骨”是中国文论中一个很重要的命题,也是最具特色的批评术语之一,正是由人物品鉴中移植而来。在文学批评领域,刘勰最早使用“风骨”的概念。《文心雕龙》中专设《风骨》篇,集中讨论了文学风骨问题。试以刘勰风骨观为例,窥见当时的风骨观。《风骨》篇中,“风”是对作品内容的美学要求。“骨”是对作品文辞方面的美学要求。

钟嵘《诗品》中评五言诗人也多用“骨”字,如评曹植:“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评鲍照:“骨节强于谢琨,驱迈疾于颜延”,并称赞建安风力,虽不及刘勰全面,但也值得重视。

第三节情性

六朝是对美大肆追求的时代,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在人物品鉴上表现为除重视神韵,风骨外,还特别重视人的情性之美。魏晋六朝是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人物品评上的浓情正是对整个时代的呼应,他们重视自己真性情的袒露,率性而为,不受礼法俗规的束缚。因此,宗白华认为:“魏晋人以狂狷来反抗这乡原的社会,反抗桎梏高性灵的礼教和士大夫阶层的庸俗,向自己的真性情,真血性里掘发人生的真意义真道德。他们不惜拿自己的生命地位名誉来冒犯统治阶级的奸雄假借礼教以维护权位的恶势力……这是真性情真血性和这虚伪的礼法社会不肯妥协的悲壮剧。”如《世说新语》中:

刘伶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内,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晖衣,诸君何为入我晖中?”(《任诞》)

阮籍嫂尝还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任诞》)

重性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便是看作品有无充沛的感情了,文学理论中亦出现了重情的倾向,提出了“缘情说”。

关于文学作品的起源问题,先秦就有探究。《毛诗序》提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而为诗。”其中艺术的情感因素总是不自觉地被思想的“志”所包容,也就是说,这里“志”的内容远远大于艺术的审美的情感。郁沅先生认为:“人的情感可分为三个层次:生理情感,伦理情感和审美情感。生理情感是人的生理机制的心态表现,是形成伦理情感与审美情感的基础。但是魏晋之前的思想家关于情感问题的论述,仅止于伦理范畴,还没有进入审美领域。”而六朝时由陆机所开创,刘勰钟嵘所发展的“缘情说”真正使艺术中的情感由狭隘的伦理领域进入广阔的审美领域。

陆机《文赋》中率先提出“缘情说”,以为文学作品源于情感。而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都将情感是否充沛作为文学批评标准之一。此外,挚虞《文章流别论》中提出:“诗以情志为本”。沈约在《七贤论》中亦云:“人本含情,情性宜有所托,故发而为诗。”可见当时文论中对情的重视。

六朝确立的“缘情说”可谓一大开创。第一,打破了伦理情感从属于“理”“道”的传统,确立情感在艺术中独立的本体地位,变以“礼”为本的旧艺术论为以“情”为本的新艺术论。第二,脱去“礼义”的束缚,标举“性灵”,以个体触发的全部真实情感为审美情感之内涵。第三,改变了伦理情感“劝善惩恶”的狭隘功利性,强调怡情悦志,把艺术情感建立在主体对客体的审美观照上,使之变成一种无功利的审美行为。(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2011

[2]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

[3]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郁沅;张明高编撰.魏晋南北朝文论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论文评审意见第7篇

今年广州市律师高级、三级律师、三级公证员资格评审工作全面采用“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系统”进行网上申报,并通过该系统实行“在线评审”。请申报人及各有关单位登录广州考试信息网()或中国广州人事网(),点击“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系统”,进行网上申报、审核和生成有关用表,并上传“证书、证明材料”。

二、受理材料时间、地点

受理材料时间为:2010年8月31日至2010年9月4日(办公时间:上午下午)。请各单位务必在上述时间内按照申报材料要求(见附件1)将材料报送至广州市专业技术资格评价中心(地址:广州市小北路266号北秀大厦8楼810室)。

三、评审专业范围

(一)广州市律师高级资格评审委员会不设专业组

(二)广州市三级律师资格评审委员会不设专业组

(三)广州市三级公证员资格评审委员会不设专业组

四、申报评审条件和有关政策

(一)专业技术资格条件,学历、资历条件,职称外语条件,计算机应用能力条件,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两个系列的专业技术资格,市外来穗人员申报评审,公示要求等有关政策,依照《转发省人事厅关于做好2010年度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穗人发〔82号)文件执行。

(二)根据文件要求,实行行业准入或上岗资格的专业,申报人须提交相应的从业、职业(执业)资格证或上岗证。因此,申报律师资格须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申报公证员资格须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员执业证。各有关政策文件可在网址的“职改文件”和“专业技术资格条件”栏目查找。

五、论文鉴定

今年在律师高级资格评审委员会中开展论文鉴定工作,申报人须挑选两篇论文(著作)为代表作,并填写《论文鉴定申请表》(见附件2,可登录广州考试信息网()“职称评审”专栏“表格下载”专区下载)。

六、申报及审核要求

(一)申报人应根据自己的专业技术岗位情况,对照省的职称政策和相应专业资格条件要求,认真、客观、如实申报,并按规定一次性向所在单位提交符合要求的申报材料,之后一律不得对材料进行调整和补充。凡未如实申报和弄虚作假的,一经发现并核实,取消今年申报(或评审通过)的资格,并从下一年度起3年内不得申报,视情在全市范围进行通报批评。

(二)申报人所在单位应从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时效性等方面认真审查申报材料,同时还应登录“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系统”核对申报人所提交的纸质材料是否与网上录入及上传的资料相一致,并在评审系统及纸质材料的相应栏目中加具意见。

(三)申报人所属主管部门应从材料的数量、程序、条件等方面认真审核申报材料,同时还应登录“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系统”进行审核,并在评审系统及纸质材料的相应栏目中加具意见。纸质评审材料统一由主管部门密封后加盖骑缝章。

七、评审收费

评审费用按广东省人事厅《关于转发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关于调整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费标准的复函〉的通知》(粤人发〔〕35号)规定收取。

(一)高级评审费,每人780元(含论文鉴定费200元);

(二)中级评审费,每人450元。

附件:

论文评审意见第8篇

关键词:体验鉴赏;审美体验;中国古代美学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中国古代审美体验,注重自身经验的积累与总结,传达着形象化的非逻辑思考,以致中西方审美体验批评具有了巨大的反差。西方审美体验批评主重逻辑论证,而中国古代则是非逻辑,非概念的存在,审美体验批评表现为“静观”,“涵泳”、“妙悟”的积淀以及“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体验批评方式。由此,审美体验批评内涵中国古代一定程度的价值理念,是一种文化的进步。

一、从体验到审美体验批评

“体验,主要指主体对象化的体验,即主体亲身经历,设身处地地去体会感受你要描绘的对象处人遇事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及其生活环境。”体验的过程验证着心理的反思变化,切身感知体会,但又不强加论证,亦是:“此是置心在物中,究见其理,如格物致知之义”。这种心灵的感知融入了极深的生命体验与想象,并以诗性话语表述认知的态度,构筑出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主客体间对话与体认。

然而,主客对话并不停留于单纯的感官接触,而以生命意识为内驱力,主体致力于对象的内部,全方位领会对象的内在深意,情感产生共鸣。同样,对事物的审美体验鉴赏批评,并不是主体对对象的机械肢解,而是以心见心,心物传情。这种心性的认知不需要严缜的思考论证,重在批评主体与对象之间相互认知与表达,从中呈现形象化,诗意化的美感。这种美感在儒家表现为:美刺、乐教、中庸;道家的虚实,悟道,内心充满辩证与思的灵妙和洒脱,这对于审美体验批评来说,无疑是人性化的莫大关怀。人性化的批评,消解了主客间的对立,打破了纯客观理性的逻辑分析所带来的凝固和僵化,把体验上升到审美的高度。

二、中国古代的审美体验批评

审美体验批评凝合了审美鉴赏和体验批评,二者的结合呈现着审美体验批评的内在实质,显示着主体与对象的对话与消解,把审美体验批评提升到心理内在体悟的层次。

(一)审美体验批评的条件――审美鉴赏

审美鉴赏作为审美体验批评的基础,注重主体情感的抒发与表达,并逐层挖掘了对象真实的内在品质,在对话中领悟深层蕴含,捕捉了对象的独特内涵。这种内涵的挖掘,表现于作品鉴赏中,则是如何对作品的理解,正如刘方平的《春怨》:“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这两句诗的字面意义看似易解,而诗人则重点借景写宫女的寂寞和悲愁。用自己的情对象,体验,鉴赏,领悟,由“静观”,“涵泳”,“妙悟”逐层深入。

审美鉴赏,虚静是前提,清明澄澈方能在静思中领悟对象,“不虚不静,故不明,不明,故不识,若虚静而明,便识好物事”,老子说:“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老子》第十章)又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第十六章)用心关照事物的本源,“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沦五藏,澡雪精神;”方能认知宇宙万物变化规律。刘勰的虚静观,显然去除了非得失的凝虑,精神高度宁静自由,感知与注意力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境地,从而悟道。

对道有所悟,深入领会贯通,“涵泳”不可缺。“诗须是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并且“看诗不须着意去分解,但是平平地涵泳自好。”作为审美鉴赏的“涵泳”者,所要做的是细心体味,反复咀嚼,沉浸于批评对象的意境中,体验其品质,以致领悟批评对象的深层意蕴,把握内部的血脉经传,得到美的享受。“妙悟”则内在的对对象做出整体把握,致使批评者的心灵与对象内在切合,主体内心豁然开朗,体会到对象微妙的情致及韵味。这种体会,在宋代则用“悟”来形容,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汉、魏尚矣,不假悟也。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他虽有悟者,皆非第一义也。”“妙悟”一词为感性的,直觉的触兴,他指出了批评者在深入对象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持久的体会思索,霍然顿悟。然而,要达到妙悟的境地,又是逐次的过程,“试取汉、魏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晋宋之诗而熟参之,次取南北朝之诗而熟参之,次取王杨卢骆陈拾遗之诗而熟参之,次取开元天宝诸家之诗而熟参之,次独取李杜之诗而熟参之,其真是非亦有不能隐者。”鉴赏是“熟参”过程,它近似于“渐悟”,审美批评家的体验就是在“渐悟”中实现“顿悟”的。

(二)中国古代的审美体验批评

中国古代的审美体验批评追求探本述源,关注个人体验及对象的深层探索。而“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是古代典型的批评方法。《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印证了孟子对“以意逆志”的深层理解。

到宋代,很多批评家对体验的理解又更近了一步。“文,字也;辞,语也;逆,迎也说诗之法,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义,不可以一句而害设辞之志,当以己意迎取诗人之志,乃可得之若但以其辞而已”,“今人观书,先自立了意后方看书,牵古人言语,人做自家意思中来如此,则是推广得自家意思,如何得见古人意思?须是虚此心,将古人言语放前面,看他意思倒杀向何处去如此玩心,方可得古人意,有长进处,且如孟子说《诗》,要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但“以意逆志”批评方式给予批评者以不确定性,文本为批评分析带来一定的困难。要解决这一困难就得知人,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