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奥巴马开学演讲稿

奥巴马开学演讲稿赏析八篇

时间:2022-10-03 04:47:46

奥巴马开学演讲稿

奥巴马开学演讲稿第1篇

但是,当时美国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布朗变“名嘴”,并不是因为他的口才发生了质变,而是他雇用了一批前白宫组成的专业撰稿公司替他润色讲稿,代价是7085美元。

其实,白宫任职时为总统效力,离职后继续利用这一专长替人,并把生意做到了国外。白宫的才能并非只是文章写得好,他们还能为讲话者“量体裁衣”,能使原本平凡的讲话经过他们的加工润色而变得出彩。

据了解,布朗是这家公司的老客户。自当上财政大臣起,布朗在历次访美时都求助于白宫为其量身打造专门面向美国公众的言论,包括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联合国和美国外交学会发表的演讲,以及在《华盛顿邮报》等媒体上发表的署名文章。迄今为止,布朗付给这家公司的费用已累计超过4万美元。

白宫设置专人为总统撰写讲稿始于上世纪20年代。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副主编罗伯特・施莱辛格每年都要陪父亲小阿瑟・施莱辛格――约翰・肯尼迪总统的撰稿人――参加该学会的活动,并从中了解到了白宫的许多内幕。罗伯特・施莱辛格还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名字叫做《白宫幽灵》。这是因为,一代代白宫都是在幕后工作的,鲜为人知,但经过他们润色的一些讲稿经总统演讲后却流传后世。

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文采与口才为世所公认。他的演讲,不仅气势宏大,而且富有朝气。这与他大胆启用青年才俊充当“文胆”有直接联系。

奥巴马的白宫班子有十多人,但核心人物却是两个刚出校门没几年的毛头小伙。其中一位是27岁的首席撰稿人乔恩・费夫洛。奥巴马在去年竞选过程中的每一次重要演讲都是由他执笔的,今年1月20日奥巴马的就职演说也是出自他的手笔。这也使他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总统就职演说撰稿人。

自2004年全国代表大会开始,费夫洛就一直追随着奥巴马。他受到重用的原因不仅是文才出众(奥巴马的经典口号“是的,我们能做到”就是他的创意),而且在于他十分用功。他不但熟记奥巴马在大会上的演说,据说连奥巴马自传《来自父亲的梦想》都随身携阅。为了琢磨奥巴马的思想和语言,他几乎不离奥巴马左右。白宫战略顾问阿克塞尔罗德说,费夫洛是奥巴马最信任的人之一。

奥巴马的另一重要是费夫洛的副手、目前白宫唯一的外交政策演讲撰稿人本・罗兹。他今年31岁,2002年从纽约大学拿到硕士文凭,专业是小说写作。

如今,白宫写作班子通常与白宫研究部门一起办公,主要任务除了为总统起草演说讲稿外,还包括起草总统致国会的邮件、总统公告、行政命令、总统致白宫访客的问候语、新闻会开幕词及其他公开声明和文件。

奥巴马开学演讲稿第2篇

特别是将“以导引学 以练促学”与Cooperative Learning 和Creative Thinking教学方法结合使用,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意识,创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推动了学生随时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树立,最终促进英语综合阅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以导引学 以练促学 Cooperative Learning Creative Thinking

缘起:努力让学生接触生动有趣、原汁原味的英语阅读材料,如《21世纪报》、《李阳疯狂英语》、《英语广场》等,有助于提高英语阅读的时效性、新颖性,提高师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阅读能力,最终促进英语教学。另外,高考英语命题注重时效性、生活性、新颖性,命题老师对近期的英文原作进行改装、重整、提高。让学生通过报刊阅读,尝试揣摩命题者的命题思路,也是我的教学目标之一。

我坚持进行每周三《参考消息》“副刊天地”即英语双语阅读已有两年多,感觉效果很好,学生兴趣也非常高。而在不久前,我有幸听取了美国南加州GENA小姐的专题讲座,其中的Cooperative Learning 和Creative Thinking教学方法和我校的“以导引学 以练促学”课堂教学新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处,遂有了将二者结合起来,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的尝试的念头。我摘选了11月14日《参考消息》副刊天地Barack Obama′ s Victory Speech。

该期《参考消息》副刊天地的主要内容有:“画里话外”的5幅画,5段英中双语时事热点;“试说新语”,如Linsanity 、Nomophobia等热词的意思、来源及应用;“时尚英语档案”, 本期为奥巴马胜选演讲稿Barack Obama′ s Victory Speech,还包括难易程度、推荐理由等,

我围绕该教学方法精心设计了《导学案》,在课堂上努力实践“以导引学 以练促学” 教学新模式,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英语语感,提升了学生的英文素养,得到听课同行的认可和赞许,也让我增强了进一步实践探索“以导引学 以练促学”促进英语报刊语感阅读的信心。

一、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意识。

导学案提前一天分发之后,学生四人一组,围绕着“topic monitor(负责确保大家围绕话题展开讨论)/language monitor(负责确保大家使用英语展开讨论)/volumn monitor(负责确保大家以适当的音量展开讨论)/participate monitor(负责确保小组每一位成员参与讨论)”等角色,对学习任务进行讨论、记录、整理 。每位成员都有其职责,都必须监督他人参与,每位成员都是学习的参与者、都是学习的监督者,每位成员都有机会发言汇报,这样大家互相帮助,互相提高,自主合作意识得以提高。

由于阅读量较大,课堂容量大,在总体理解的前提下,我对个大组的学习任务进行细化分工。如对演讲稿的细节理解,就分成四部分;句子欣赏部分,课堂上我讲解一句作为示范,其余的每个大组讨论一句等。通过这样的细化,学生既分工又合作,帮助各个小组明确学习任务,有效开展任务型教学,高效完成大容量的阅读任务,进一步提高了学习质量。

二、创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

“以导引学 以练促学”课堂教学新模式是由展示目标、编制导学案,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表达交流、精讲点拨,当堂训练、提质提能等四个环节组成。该堂课较好地围绕这四个环节进行教学组织,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得以创新。特别是让学生小组围绕5W1H对奥巴马获胜演讲进行自主设题,许多学生设置的问题还是有相当的技巧,给我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这还是第一次大胆尝试,让学生对阅读有了全新的体验和感受,相信这种探索学习的热情和激情必将促进、伴随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这样的学生自主设题,有助于帮助学生加强高考等考试的命题思路,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揣测命题者的意图。

再如,奥巴马是位演讲高手,奥巴马胜利演讲稿就是很好的写作范文。我将其演讲全文、其竞争对手罗姆尼的败选演讲稿印发给他们,还提供演讲现场视频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研读奥巴马获胜演讲稿。在课前课后引导他们讨论、对比中文写作修辞手法和演讲稿写作特点,进行深层次的学习提高。如他在演讲中用了用了许多气势恢宏的排比句(parallelism);为了避免词语的重复使用,运用了语言的多样性(variety)即使用大量的近义词(paraphrase);为增加演讲的感染力,还运用了不少平行结构,和中文的对偶对仗有点类似。

同时,我鼓励他们思考:为什么奥巴马、罗姆尼在总统竞选结果揭晓后都强调已向对方致电,都强调要团结?引导他们要有绅士风度,要公平竞争,要赢得起输得起等,引导他们要be gentle,要fair play,要有良好的修养(当然,也要看到美国总统竞选其实是两大礼仪集团人的博弈,其本质是相同的)。通过这些环节,一节平常的阅读课,变得越来越丰满;通过这些环节,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推动了学生随时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树立。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世界更加融合,学生的英语学习材料来源更加丰富,语言输入的途径更加多样,如众多报刊杂志的双语天地(参考消息、21世纪报、读者、意林、海外星云、每周文摘、李阳疯狂英语等),甚至学生身边的衣食住行,如服饰的商标、食品的外包装(特别是许多学生喜欢吃的伦敦瑞士卷,上面就有多达五种各国语言的说明),还有众多的网络语言(如LTNS好久不见等)、社会热词(如林来疯LINSANITY、江南STYLE等)。汉语也有类似的新词,如拼车car-pooling ,驴友tour pal,麦霸 Mic king / Mic queen等。

我自己一直坚持、也鼓励学生要留意日常的学习机会,随时学习。如入住酒店时,电梯的楼层示意图,房间里面的中英“顾客须知单”或“洗衣单”,上面就有多种生活用品的英语。再如日常生活用品包装上的产品说明,仅一块LODON瑞士卷上就有多达5国语言的说明,哪怕小小的矿泉水瓶上也有purified water的英语。这种无意的学习有时比课堂学习更重要,因养成了这种习惯,说明学习已变成了一种潜意识的、自主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这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是大有益处的。

奥巴马开学演讲稿第3篇

Geist: Jon Favreau started writing presidential campaign speeches for John Kerry at the age of 22, a few months removed from his college graduation. He later teamed up with a freshman Senator named Barack Obama, the man who now calls Favreau his“1)mind reader.”

The two have been inseparable writing partners since Favreau joined then Senator Obama in 2005. Four years later, at 27 years old, the Massachusetts native became the second-youngest head speech writer in the history of the White House.

劳尔:你20多岁的时候在干什么?也许你不应该回答,但乔恩・费夫洛在这个年龄段伴随总统左右,为其撰写创造历史的说辞。

盖斯特:在乔恩・费夫洛22岁大学毕业后几个月,他开始为约翰・克里(美国现任国务卿)写总统竞选演讲稿。后来,他和当时新上任的参议员巴拉克・奥巴马合作,现在奥巴马称费夫洛为他的“读心者”。

自从费夫洛在2005年和时任参议员奥巴马合作之后,他们两个成了密不可分的写作伙伴。四年后,27岁的马萨诸塞州小伙成为了白宫历史上第二年轻的首席演讲稿撰写人。

There’s a lot of focus on your age. People are obsessed that you’re this “2)wunderkind.” Did you ever stop and say “I might be in a little over my head here?”

Favreau: Well, all the time I think that I’m in over my head.

Geist: Still?

Favreau: Yeah, of course, especially when you’re writing for the President.

Geist: Favreau hit the ground running, writing an inaugural address, making the case for health care reform and 3)scrambling to finish a Nobel Prize acceptance speech aboard Air Force One.

Geist: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it was a difficult speech, yes. Not the least of which the President openly said,“I’m not sure I deserve this.”

奥巴马开学演讲稿第4篇

一、大开大合

演讲的开头是演讲者向听众传播的第一个信息,是演讲者给听众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演讲者与听众之间沟通的第一座桥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以说,成功的演讲都会有精彩的开头。在《芝加哥,你好》的演讲中,他首先应用一鸣惊人的开场白,紧紧抓住听众的心:

如果有人怀疑美国是个一切皆有可能的地方,怀疑美国奠基者的梦想在我们这个时代依然燃烧,怀疑我们民主的力量,那么今晚这些疑问都有了答案。

大选获胜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他的开场却没有客套和空话,而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用赞美祖国、赞美美国的民主制度这些无限自豪的语言开场,把自己的高票当选归结为美国的“一切皆有可能”、“美国奠基者的梦想”依然充满活力和“民主制度的力量”,为整个演说奠定了一个理性又不张扬自我的基调。这也正是美国的国民引以为自豪的价值观,而三个排比句的应用,更为他的获胜感言增添了感人的气势,所以话音未落,欢呼声响起,不少人挥舞国旗,显然他的开场点燃了整个现场和全美国的热情。

演讲的结尾是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写好结尾,能鼓动激情,促人深思,令人觉醒,让听众在反复回味中受到启发和震撼。因此这篇演讲不仅有一鸣惊人的开头,也有一个触动人心的结语:

这是我们的时刻,我们的时代。让我们的人民重新就业,为我们的孩子打开机会的大门;恢复繁荣,促进和平;让美国梦重放光芒,再证这一根本性真理,那就是: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一息尚存,希望就在;倘若有人嘲讽和怀疑,说我们不能,我们就以这一永恒信条回应,因为它凝聚了整个民族的精神――是的,我们能!

他鼓励美国人民凝聚力量,重塑美国,迎接时代的挑战。这个充满力量的结尾使听众的情绪进一步高涨,并在听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人久久难忘。

二、独具真情

纵观古今成功的演讲,演讲者的人格魅力始终是打动听众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要写好演讲稿,就要付出真情真意。奥巴马的演讲可信、坦白、透明,散发着人格的魅力,他善于用真挚的情感和语言去感染每一个听众。

在这篇演讲中,对于支持他的选民,他充满了感激,写得情真意切:

我从来不是最有希望的候选人。起初,我们的资金不多,赞助人也不多。我们的竞选并非始于华盛顿的华丽大厅,而是起于德莫奈地区某家的后院、康科德地区的某家客厅、查尔斯顿地区的某家前廊。劳动大众从自己的微薄积蓄中掏出5美元、10美元、20美元,拿来捐助我们的事业。

对于没有支持他的选民,他能够以诚相待,化敌为友,谈笑间充满了自信与大度:

当年,林肯面对的是一个远比目前更为分裂的国家。他说:“我们不是敌人,而是朋友……虽然激情可能不再,但是我们的感情纽带不会割断。”对于那些现在并不支持我的美国人,我想说,虽然我没有赢得你们的选票,但我听到了你们的声音,我需要你们的帮助,我也将是你们的总统。

针对当前美国人面临的困境,他也绝不回避,用信心和坦诚唤起民众的最大支持:

我们会遇到挫折,会出师不利,会有许多人不认同我的某一项决定或政策。政府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我会向你们坦陈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我会聆听你们的意见,尤其是在我们意见相左之时。最重要的是,我会和你们一起重建这个国家。用自己的双手,从一砖一瓦做起。这是美国立国221年以来的前进方式,也是惟一的方式。

他独具真情的演讲,让在场的很多听众热泪盈眶,他们挥动着国旗,表达着对这位新总统的狂热支持。

三、巧用典型

这篇演讲采用类似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手法,剪辑了美国及世界历史的重要片段――越战、伊拉克战、柏林墙被推倒、电子投票、人类登月等,使整篇演讲具有厚重的历史感。而本篇最大一个特点,就是引用106岁老人的一生,来见证美国百年荣辱沧桑,无论是奴隶制时代、经济大萧条时期、二战期间,美国人民都能在心痛中充满希望,在挣扎中取得进步,战胜一切困难,最终胜利:

她出生的那个时代奴隶制度刚刚结束;那时路上没有汽车,天上也没有飞机;当时像她这样的人由于两个原因不能投票――一是她是女性,另一个原因是她的肤色。

……

当30年代的沙尘暴和大萧条引发人们的绝望之情时,她看到一个国家用罗斯福新政、新就业机会以及对新目标的共同追求战胜恐慌。是的,我们能做到。

当炸弹袭击了我们的海港、独裁专制威胁到全世界,她见证了美国一代人的伟大崛起,见证了一个民主国家被拯救。是的,我们能做到。

她看到蒙哥马利通了公共汽车、伯明翰接上了水管、塞尔马建了桥,一位来自亚特兰大的传教士告诉人们:我们能成功。是的,我们能做到。

这就使这篇演说既有微观的层次感,又有宏观立场,使得这篇演讲足以成为美国总统胜选演说中的奇文,流芳百世。

四、善用修辞

奥巴马的演讲非常追求语言表达的艺术效果,通过修辞手法的巧妙应用造成气势宏大,感人至深的声势。这篇演讲成功地应用了反复、排比和祈使句等修辞技巧。

在这篇演讲中,他多次使用“yes,we can”(是的,我们能够做到),表达了一种坚毅和自信的精神力量,鼓励美国民众重拾信心,渡过难关。这句口号,一如当年马丁・路德金的演讲“I have a dream"(我有一个梦想),可以说在演讲稿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极具震撼力,所以他在台上说到“yes,we can",台下几万名观众也同时高呼“Yes,we can”,甚至使“yes,we can”风靡一时。

排比句是演讲稿写作中最常使用的一种重要修辞手段,它以语法结构对称来突出语言的意义。因此排比句的使用可以使演讲具有感召力和鼓动性,增强语势,提高表达效果。应用排比句式来增添演讲排山倒海的气势,在奥巴马的这篇演讲中可谓随处可见:

那些彻夜关注美国大选的海外人士,从国会到皇宫,以及在这个世界被遗忘的角落里挤在收音机旁的人们,我们的经历虽然各有不同,但是我们的命运是相通的,新的美国领袖诞生了。那些想要颠覆这个世界的人们,我们必将击败你们。那些追求和平和安全的人们,我们支持你们。那些所有怀疑美国能否继续照亮世界发展前景的人们,今天晚上我们再次证明,我们国家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我们武器的威力或财富的规模,而是来自我们理想的持久力量:民主、自由、机会和不屈的希望。

祈使句的作用就是向听众进行直接的呼吁,激起他们的热情,让他们按照演讲人的意图办事。祈使句的应用也是这篇文章的修辞亮点:

让我们发扬新的爱国精神,树立新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让我们每个人下定决心全情投入、更加努力地工作,并彼此关爱。让我们铭记这场金融危机带来的教训:我们不可能在金融以外的领域备受煎熬的同时拥有繁荣兴旺的华尔街――在这个国家,我们患难与共。

这些祈使句具有极大的煽动性,引起共鸣,激起热情,鼓舞人心。

奥巴马开学演讲稿第5篇

这话一点都不夸张。当他们需要选民手里的选票时,当他们需要说服选民或者同僚推行某项政策时,当他们外交出访时……几乎任何政治活动中,都需要政治家发表演讲。甚至当他们退下政治一线后,还可以通过演讲来赚取不菲的出场费。

当下几个西方大国的国家领导人于是都练就了好“口舌”,即便是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刻板的德国总理默克尔,也有其独特的演讲风格。

好口才不是天生的,需要包装、打磨。奥巴马就曾向好莱坞明星乔治·克鲁尼请教演讲的策略及着装问题;英国首相卡梅伦,这个曾经害羞、绅士的英国贵族,最终也继承了丘吉尔的传统,成为一个不错的演说家。至于默克尔,也在模仿前辈里根的演讲。

一位外国学者谈及演讲对于政治家的重要性时,曾说道:“一些政治家的演讲过了几百年大家还记得,例如美国总统林肯,谈到林肯我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平等和自由,他的演讲也许没太多技巧和风格,但行事作风大家铭记于心,思想层次已被传达。”

但若拿林肯、丘吉尔、里根甚至是克林顿的时代和当下相比,人们会感叹现在的西方领导人们是“一代不如一代”。于是他们只需要从前辈身上学一些皮毛,也就能纵横四方了。

卡梅伦:妻子精心调教 演讲指数:4

英国政治家历来有演讲的传统,曾经发表过著名二战演讲的丘吉尔自不必说,连有口吃的国王乔治六世,都发表过流传后世的演讲——电影《国王的演讲》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卡梅伦也不例外。英国媒体评论称,他之所以能成为英国的政治明星,其演讲才能功不可没。

卡梅伦高超的演讲技巧可不是天生的。据媒体报道,他小时候不但成绩极差,而且极为害羞,几乎让人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卡梅伦从政后,得到了妻子的大力帮助。他的妻子萨曼莎在时尚界工作,为他的形象包装做了许多关键性的指导工作,把卡梅伦从糟糕透顶的演讲风格中拯救了出来。她给丈夫设计了一套新的演讲策略:在回答每一个问题时,一定要先从个人谈起,再到社区,再到国家。

“他从不准备演讲提示纸条,全靠自己的惊人记忆力和冷静。”曾经贴身跟拍卡梅伦的摄影记者斯托达特说道,“每次上台前,他都喜欢一个人静处在角落里,凝神思考上台后要面对的各种情况,以及该如何组织语句。人们可能只看见台上口若悬河的卡梅伦,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上台前的片刻是多么安静。”

但在涉及国民健康保险制度、养老金改革以及削减赤字等重大问题上,卡梅伦不得不依赖演讲稿。这致使他在演讲时,眼睛时不时会向下瞟,那样看起来很怪异。卡梅伦顾问团队的专家告诉他,眼睛平视观众和摄像头,会让选民相信他是个诚实的人。

于是在2011年,他引进了“先进生产力”:“奥巴马式”自动演讲稿提示机。

而在一次保守党大会上做演讲时,他的演讲内容和奥巴马的一次演讲出现了惊人的“巧合”——这也许是因为引进来的提词机没有完全格式化。

奥朗德:模仿伟人姿态 演讲指数:3

奥朗德这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也站着一个善于包装的女人。她就是现在的法国“第一女友”瓦莱丽。

在竞选法国总统期间,瓦莱丽为他的形象包装颇费心思。

跟萨科齐相比,圆脸微胖、戴宽镜片眼镜、穿松垮西装的奥朗德,外形着实令人担心。为了改变其形象,瓦莱丽为奥朗德换上了时尚的无框眼镜,并亲自为其量身定做了修身西装外套,还不时提醒男友在各个场合的言行举止。

在瓦莱丽的调教下,奥朗德的总统范儿渐渐显示出来。他还从美国聘请专家纠正发音瑕疵,经过训练后抑扬顿挫的新语调,甚至让许多左翼党派的支持者联想起当年的密特朗。

与卡梅伦不同,奥朗德在年少时就已经擅长演讲和组织工作了。他的父母都曾经密切参与政治。他的母亲是社会党的支持者,曾带他去听社会党总统候选人密特朗的演讲——那是他第一次听到政治演讲,因而印象非常深刻。

见过奥朗德竞选演讲的人,想必会对他演讲的姿势印象深刻:左手握紧拳头贴近前胸,右手高高扬起在空中挥舞,身子微微前倾抵住演讲台。

奥朗德也承认,这些手势和说话的方式是在模仿密特朗。

默克尔:演说家中的另类 演讲指数:3

在欧洲几个主要国家的领导人中,德国总理默克尔显得有些特别。这位女总理,总是给人以冷漠、内敛、刻板的印象——想想她的着装吧,总是那类一本正经的套装长裤和系扣外套。

这或许与她的专业有关。与欧洲许多政治家出身法学、政治学等文科专业不同,默克尔在年轻时学的是物理学,毕业后一度在原东德科学院的物理化学研究中心从事科研工作。

这也影响了她的演讲风格。她不注重经过推敲而来的语言,而是言简意赅,直面现实。更重要的是,她不太愿意在公众面前表达自己的感情,她不想让自己陷入需要表达强烈情感的处境中,这并非是她所喜欢和擅长的方式。

在现代政治生态中,这种风格显然不占优势。于是2005年在与演讲经验老到的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展开竞选时,默克尔不得不想其他办法来应对。

在大选前的一次辩论中,默克尔几乎原封不动地抄袭了美国前总统里根一次演讲中的几句话。在媒体公开将默克尔的讲话和里根的讲话对比之后,其政党的发言人也不得不承认:默克尔“显然是受到了里根演讲的启发”。

但这个插曲并没有对默克尔产生太大的伤害,她顺利成为了德国的第一任女总理,并且一直连任至今。她的演讲风格也逐渐成熟起来,冷静、简洁、有力,这让她在充满激情的政治家演讲中,多少显得有些独特。

贝卢斯科尼:老夫聊发少年狂 演讲指数:5

虽然已经离开了意大利总理的宝座,但贝卢斯科尼在任上的传奇经历,却一直留在人们心中。有媒体分析,在他身上,人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某些罗马帝王的影子,但同时,他也很契合娱乐时代花花公子的行事风格。

即便在政治演讲的时刻,他依然不改本色。

2008年5月,意大利众议院曾对贝卢斯科尼政府进行过一次信任投票。在大会上,贝卢斯科尼当然要做一番演讲,但在演讲期间,他的目光迅速捕捉到了新风景——坐在会议席另一端的两位新来的美女议员,32岁的黑发美女农齐亚·德吉罗拉莫和31岁的金发美女加布里埃拉·贾曼科。

演讲一结束,老贝就通过一张纸条传递了自己的暧昧信息:“你们一起坐在那里看上去真美,谢谢你们坚持在这里,但是不必这样。如果有人给你们献殷勤请你们去吃午饭,我也会批准你们去的。许多的吻送给你们!你们的总理。”

除了风流之外,老贝演讲时还经常大放厥词,口无遮拦。曾经有一次,他在欧洲议会进行演讲,嘲笑一名曾对他有过异议的德国籍议员应当在电影中出演“纳粹”的角色。对此他不仅不道歉,还对自己演讲中的那部分内容感觉良好:“这是一个富有讽刺意味的笑话。”

卸任意大利总理前,贝卢斯科尼已经70多岁了,但其演讲风格还是大开大合、表情搞怪,动作夸张。讲到兴头,能把一条腿抬到桌子上去。有人觉得他是个政治无赖,但是也有人很喜欢这种风格,《滚石》杂志就曾经将他评为“年度摇滚之星”。

奥巴马开学演讲稿第6篇

尼古拉・萨科奇

1月23日,一位黑客跟法国总统萨科奇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该黑客侵入萨科奇的Facebook账户,并假借萨科奇口吻写到不再参加此次选举。不仅如此,该黑客还在萨科奇的账户中添加了一个单独的页面,邀请大家在萨科奇卸任当天前往萨科奇宣誓就职的地点参加Party。黑客的“杰作”很快就被拿掉了,账户恢复正常使用后,萨科奇发表讯息说:“我的账户遭到了入侵,这可能是提醒我没有绝对可靠的系统。”

“亲们,看得出哥植发了吗?”(设计对白)

李明博

今年韩国大选的警钟已经敲响,现任总统李明博已经有点儿坐不住了。素有“铁娘子”之称的朴槿惠是韩国前总统朴正熙的女儿,也是上次选举中败给李明博的劲敌,她将在今年的总统大选中卷土重来。由于朴槿惠的父亲对大宇和三星等公司的支持,造就了今天韩国的制造业基础,很多人认为她将是韩国首位女总统。李明博一时间鸭梨山大了!

如果(强调下我是说如果),如果这不是仅仅是作秀该多好!(设计对白)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

无论是普京担任总统时还是出任总理时,俄罗斯的男人应该都相当郁闷,因为他们无论如何都无法阻止女人们对普京的各种迷恋、各种疯狂。去年7月,年轻貌美的Putin’s Army辣妹军团举办了一场免费的比基尼洗车活动,以此来证明她们能为俄罗斯现任总理普京竞选总统做出任何牺牲。参与这场免费洗车的辣妹们穿着诱人的比基尼泳装以及8寸的高跟鞋,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地为车主提供免费洗车服务。俄罗斯的男人们一方面为有这样的免费福利而兴奋不已,另一方面又觉得十分无奈:“辣妹们都是总统的,哥神马都没有,为毛啊!”

为神马推特还不找我做代言人?(设计对白)

米歇尔・奥巴马

成功的男人背后都站着一个女人,此话真心不假。为了奥巴马能成功连任总统,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开通了推特账户,专为奥巴马竞选连任拉人气。米歇尔的账户开通几个小时就吸引超过16万名粉丝关注。米歇尔的账户主要将由奥巴马的2012年竞选连任团队经营,当第一夫人亲自推文时,她会在文末留下自己的署名“Mo”,以显示这是米歇尔自己的手笔。在第一夫人开通推特当日,奥巴马用自己的账户与妻子进行了互动:“我们不是每天都能欢迎美国第一夫人加入推特,欢迎入伙@Michelle Obama!”

选举从娃娃抓起

开学了,估计许多学生又会为了争取到那几道杠的荣誉而发起全家总动员,爸爸帮忙写演讲稿,妈妈帮忙做PPT。那阵势跟总统选举很雷同有没有?除了咱们,其他国家学校也有班干部吗?又是如何选出的呢?因为教育体制与理念的差异,各国都有自己的特色。

美国

在美国的学校并没有班干部这么一说,每个学校都由一个10人左右的委员会来负责学生工作,为学生服务。委员会成员一般由七位老师和三个学生组成,每一个委员都被称为议员。这些议员的工作就是负责收集学生的意见,比如食堂的伙食应得到怎样的改善,老师要如何改善教学方式和方法等意见。议员的选举通常在开学一个月内公开选举产生,参选的学生会进行充分的准备,通过演讲来拉人气。之后学生会进行公开投票,得票最高的就当选议员。美国学校的这种委员会制度颇有点儿政治的意味,看来他们的选举还真是从娃娃就开始抓起啊。

马来西亚

在马来西亚的中小学校,一个班通常有正副两名班长,职责是帮助老师维持班上秩序。每个班大约有30名学生,会被分成5至6个小组,每个小组设有小组长,帮助老师收发作业。另外还有一位负责监督值日生打扫教室卫生的卫生股长。除了每个班的班干部之外,马来西亚的老师还会从班级里选出一位成绩好的学生担任“学长”,负责维持学校秩序,监督学生。马来西亚小学低年级的班长等职务由老师任命,而当学生们升到四年级以上,这一切职务都会由由学生投票选出。这些学生干部通常在学校有一个很显眼的标志,那就是领带。学长会系红色领带,班长系蓝色领带,卫生股长则系青色领带。

韩国

奥巴马开学演讲稿第7篇

“不要做口水公民,

而要做行动公民”

2009年,吴迪从英国留学归来,正赶上全球金融危机,生存不易。尽管如此,执著于研究国际经济学的他仍然拒绝了薪水更高的英语教师职位,转而求聘经济学教师职位。当他劝服校长时,满是书生报国的激情:“西方财经媒体上的学界泰斗多有反华情绪,而我们在国际经济学领域没有话语权,乏人为国请命,与之过招。我愿以经济学报国,位卑未敢忘忧经济学。”这样,他在一所学校当上了经济学助教,月工资2100元。

2010年9月,一直关注《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的吴迪发现了一种报道新趋势:不少学者将美国就业率低等经济问题,归咎于中国的贸易和汇率政策,而且美国民众也相当支持这种观点。吴迪意识到:这将会进一步激发西方恐华情绪以及对中国的孤立。

吴迪觉得自己必须发声,哪怕无人听见。

吴迪登录美国商务部、美中贸易协会等多个部门的网站,查找相关数据。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他每天熬夜到两三点,赶写研究文章。通过严谨专业的数据分析,他得出了结论:一是美国经济问题在于常年的低储蓄率,二是美元地位导致各种资本都向华尔街倾斜,诱使美国就业率低,三是中美货币战和贸易争端对两国都是一个打击。

《美国贸易战必败》这篇报告完成后,吴迪将其发到奥巴马的总统信箱,并投稿至《华尔街日报》。不久,文章全文发表,奥巴马总统亲自回信,就美国就业率以及华尔街改革等问题进行回应。一来二往,他跟奥巴马成了“笔友”。

“我以前觉得,我只是一介草民,我的观点对世界可能产生不了任何影响,但为国举鼎,虽不可能,亦勉力为之。”吴迪曾经形容,美国对中国崛起不无担忧,就像两个人,表面握手,背后藏刀,这种关系潜藏危险,不利于合作与共进。

2011年1月25日,吴迪应美国公共外交中心和波士顿Newman学校等机构的邀请,赴美做公民外交访问。

在美期间,吴迪“最想见的风景还是美国人的内心世界”。在洛杉矶,他没去游玩,也没参观好莱坞,而是抓紧机会和美国民众交谈。甚至在地铁里也主动跟人搭讪。

吴迪说:“中国人有个意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人就说我,一个穷教师,干嘛辛苦折腾这么些事?其实,贸易争端或许是国家领导人的事,但是会涉及我们的福利、就业和工作。国家大事,事事关己。不要做口水公民,而要做行动公民。”

“贫穷和缺陷,都不能阻止我”

在美国访问时,吴迪曾以《中美贸易冲突和公民外交》为题作了一次演讲。他用一则真实的报道开头:深圳一位农民工兄弟,因为工厂失掉了欧美订单,失业了。回到老家,他无事可做。在一次次想吃肉的哀求下,他精心做了一大碗红烧肉,一家人围坐大啖,但其他人都不知道,他在肉里放了毒。这是一顿最后的晚餐。

“不是中国人偷走了美国人的工作,那只是全球化产业外移的结果之一;相反,很多中国人因为中美贸易战而失去工作,导致家庭悲剧。”

这次演讲赢得了感动和共鸣,观众一次次地鼓掌,吴迪自己也很动情。

吴迪也曾是一个打工者。2003年,吴迪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后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读书。2004年,赢弱的母亲被确诊为肺癌,父亲又被股市拖累,家境中落。当时,家里不能继续寄钱给他,问他是否中断学业回国,他坚决不同意,坚持要学成归国。

吴迪选择了在餐馆打工。某日,他接到母亲病逝的电话,不能自持,又怕老板不悦,只能躲进员工厕所,号啕大哭。

这样的人生有何留恋?必须找个目标。苹果“教主”乔布斯有个演讲,仿佛是为他特意喊出:“生活有时就像一块砖头,狠狠地砸在你的脑门上,但是不要绝望……找一个你自己钟爱的事业,那会是你的心矢志不渝追随的方向。如果你相信自己的事业足够伟大的话,那么再多的苦,你也会心甘情愿和快乐。”

他默默选定目标:要成为一个在世界上有话语权的中国经济学家。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是世界经济第二大国,但是世界上很少听到中国经济学家的声音。关于中国汇率问题、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等等,听到的还是那些西方经济泰斗的声音——但是他们在中国住过几天?真正了解中国吗?不管能不能被世界听到,我都要发声,都要努力,贫穷和缺陷,都不能阻止我。”

2009年回国后,吴迪坚持教授经济学,没有名校文凭,没有贵人提携,就有一个执著的信念:乔布斯能在父母的车库里捣鼓出“苹果”,我呆在10平方米的宿舍里研究货币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也能成布衣英雄。

在别人看优酷时,吴迪在看数据和报告,在别人睡觉时,他在熬夜写稿,早上又赶去上课。他调侃道:“朋友看我太拼,会讲些过劳死的例子。我想我没那么倒霉吧?”

很多投稿都石沉大海,直到《美国贸易战必败》发表并得到奥巴马总统关注,他才“浮出水面”。

奥巴马开学演讲稿第8篇

关键词:总统竞选;新媒体;传统媒体;公信力

中图分类号:D73.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7.4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7-112-03

Google公司CEO埃里克曾在2006年底预言:“能够发挥互联网全部潜力的候选人,将会在下一次总统大选中脱颖而出。”从今天来看,奥巴马2008年的成功当选就是已经成为这个预言最好的佐证。正如奥巴马这颗新星一样,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2008年的美国总统竞选中可谓是锋芒毕露、力压群芳,有人戏称是新媒体将首位web 2.0 总统送入了白宫。

一、新媒体在总统选举中的作用

奥巴马“网络总统”的头衔,来自于他对虚拟空间的关注和史无前例的开发利用,而且在总统选举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一) 组建了一支新媒体精英竞选团队

在这支队伍当中除了政治界、经济界的人才更不乏新媒体精英。“学界有哈佛大学的凯斯・桑斯坦教授,斯坦福大学的劳伦斯・莱斯格等,业界则聘请了全球谷歌公司的CEO埃里克・施密特、FACEBOOK的创始人克里斯・休斯掌管网络传播的互动设计,EBay的创始人之一史蒂夫・克斯里也参与了整个过程的设计。”[1]奥巴马创建了专门的竞选网站Barack , MyBo,并把它建成了颇受欢迎的社交网站。奥巴马竞选班子还将奥巴马的视频定期传到网上与网友分享,截止至2008年12月7日,YouTube上共有关于奥巴马的视频1824段,订阅者146062人,频道观看次数多达20144405次,好友25114名。

(二)新媒体带来的经济效益

新媒体的介入除了为奥巴马打通人际关系网,争取到了最广泛的草根阶层之外,最令奥巴马欣喜的是网站为他带来的金钱效益,奥巴马超越前人获得6亿的捐款,成为第一位在大选中放弃政府提供的公共竞选资金的竞选者,由此也颠覆了长期以来竞选中共和党比更有钱的惯例。奥巴马获得的90%面额捐款都在100美元以下,任何人在YouTube上观看奥巴马的录像,都可以链接Google的账户系统直接向奥巴马捐款15美元至1000美元。如果说奥巴马的劲敌麦凯恩、希拉里抓住的是“大户”,那么奥巴马则吸引了更多的“散户”,这也成就了人们津津乐道的“长尾效应”[2]。

奥巴马通过网络不得募集大量资金,而且在网络广告宣传上取得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为日后竞选节省了大笔资金。奥巴马购买了大量的关键词广告,其中包括自己的姓名和“油价”、“伊拉克战争”、“金融危机”等民众关心的热门话题。为了赢得政治热情不高的年轻人好感,奥巴马更是将广告植入了网络游戏中,“魔兽世界”的超级玩家凯文・韦巴赫也被邀请加入奥巴马的竞选团队,负责制定游戏传播策略。

二、传统媒体在选举中的作用

(一)纸为媒

奥巴马真正走入大家的视线可以算是2004年在波士顿全国党代会上激情澎湃的演讲。本科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文学专业的奥巴马,文字功夫不逊于他的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在哈佛攻读法学博士学位期间,奥巴马成为《哈佛法学评论》的首位非裔美国社长,这本影响力颇大的法学月刊将不到30岁的奥巴马送上了《纽约时代周刊》,社长一职也成为奥巴马职业生涯后来的敲门砖和跳板。在正式开始他的律师生涯之前,奥巴马与一家出版社签订了合约,将自己的奋斗经历用文字记录下来在报纸上发表,向世人介绍自己鲜为人知成长过程。这就是后来人们所熟知的《我父亲的梦想》(Dreams from my father)。

在《我父亲的梦想》获得如潮般的好评之后,奥巴马趁势而上,2006年,奥巴马借用2004年他在全国代表大会上震撼全美的演讲为题,出版了他的第二本著作《无畏的希望》,这使得奥巴马这个名字更加深入人心。随着第二本书大获成功,纸媒首先发问“他会是2008年的总统候选人吗?”终于,奥巴马在2006年10月初第一次表示“考虑竞选总统的可能性”。

竞选期间,《我父亲的梦想》,《无畏的希望》为他大选获胜立下了汗马功劳。“尼尔森图书扫描”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2月下旬,奥巴马的两本著作平均每周销量超过3.5万本。竞选初期,奥巴马对有人深深融入他的竞选活动丝毫不感到奇怪,“因为他们通过我的书了解了我”。《时代》杂志更是在《无畏的希望》出版当日以“为什么奥巴马可以成为下一任总统”做了封面报道,并刊登了书中的选段。书中的深度叙述使得奥巴马由一个陌生的政治新星成为一个立体的人,仿佛他就在读者身边,是美国人民的街坊邻居,他的个人魅力也由此得到认可。在为新书《无畏的希望》做宣传时,奥巴马还在广受民众欢迎的《奥普拉秀》和《查利罗斯秀》上露面。如此影响力为奥巴马的竞选埋下了伏笔,4个月后奥巴马正式宣布参加2008年美国总统竞选。著作销售带来的丰厚的经济利润也为奥巴马的参选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二)传统媒体的“厚爱”

奥巴马在传统媒体上开创的良好局面也包含着传统媒体给予他的“厚爱”。“在大选结果出来之前的一周内,美国知名记者Michad S Malom在其ABC网站的专栏中就撰文批评美国主流媒体对奥巴马的‘优待’――媒体是如此偏爱他,先是无情地抨击他的党内初选对手希拉里,然后是苛刻地对待麦凯恩。”[3] 媒体主动帮奥巴马扬长避短,他的经历从未受到过质疑。“传媒巨人默多克曾指出,如果奥巴马当选,政府和国会都将被控制,这对于国家未来发展,尤其是经济复苏来讲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这些声音都被掩盖了。”[4]对政治人物一贯挑剔的媒体换了一种眼光打量新人奥巴马,一位著名的女摄影师在跟随奥巴马竞选期间记录下了这些文字:“在离开一家冰激凌店之前,奥巴马把桌子擦干净了,他完全可以不那么做,当时他活动已经结束了,媒体已经都走了,他习惯自己把事情做好,我想这是把他同其他这么多我遇见的政治家区分开来的特点之一”。当选民看到这样的文字的时,他们不会把奥巴马与尔虞我诈的政治人物联系在一起,而是为他独特的个人魅力所折服。

传统媒体除了通过扮演“意见领袖”这一角色外,还对其他媒体和大众进行舆论引导,还通过议程设置互动向奥巴马“频频示好”。根据议程设置理论,媒介具有这样的功能:“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媒体还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这里我将要说到的议程设置互动,包括媒体内议程设置的互动和媒体间议程设置的互动。一方面,传统凭借巨大的影响力掌握了“话语霸权”,成为媒介间的“意见领袖”,以广播、电视、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报道的内容自然成为其他媒体的参考对象,议程总是从权威性较高的传统媒体流向其他媒体。奥巴马在纸媒和电视上的频频曝光,使他顺理成章地成了网络媒体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2008年,奥巴马成为各大主流杂志封面和报纸头版头条的常客,竞选期间就七次登上《时代》封面,《Slate》编辑甚至在新书中创造了新词“Baracksploitation”来表示“光把奥巴马摆上杂志封面的编辑习惯”。2008年7月的调查显示,49%的选民相信媒体倾向于奥巴马,而只有19%的选民认为媒体偏向麦凯恩。《时代》用头版头条帮奥巴马打响了第一炮,这样的议程设置无疑凸显了奥巴马的重要性。

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劣对比

(一)公信力方面

长期以来,网络这个平台的公信力一直遭人诟病。2008年11月大选临近时,奥巴马的Twitter账户更新了250多次,大选获胜之后,奥巴马的Twitter更新为“This is history”(这是历史),支持者们认定这就是他们新总统的肺腑之言。然而,事实上账户是由白宫的网络团队代管的,除此之外,他们还负责奥巴马Facebook账户的管理。作为Twitter上受关注程度最高的账户之一,奥巴马拥有超过260万的“追随者”,这个惊人的消息传出后让他无数的“追随者”颇为失望。更糟糕的是曾经有人利用酷似奥巴马的声音为诱饵在网络行骗。2009年4月,奥巴马的Twitter账号甚至还受到了黑客的入侵。面对网络里的虚拟世界,信还是不信,这是个问题。

人机对话,真假难辨。相比新媒体遇到的窘境,传统媒体在公信力上的境遇则要好得多。由于长期以来人力、物力和丰富经验的积淀,标准规范的形成,加上有关部门法律法规的监管,以广播、电视、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受众中享有较高信誉,每一条新闻都要经过专业的“把关人” 进行层层筛选过滤才能与受众见面。恰恰相反,网络上每个人都是“总编”,每个网民都可以直接将信息发送给终端受众,无论正确与否,新闻自由在网络上得到了妖魔化的夸大。

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决定了它的巨大影响力,在美国,电视主持人的影响力都可以超过奥巴马。除了在前文当中提到过的纸质媒体,电视也为奥巴马的成功当选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三大电视网在黄金时段不间断地直播了奥巴马2004年在波士顿的基调演讲,全世界关注美国大选的人通过电视注意到了这张年轻的面孔。在竞选的冲刺阶段,奥巴马斥400万美元的巨资买下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10月29日晚间的黄金时段用来播放30分钟的竞选广告。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竞选人在部级媒体上投放竞选广告。尽管耗资巨大,但用大选媒体分析集团负责人伊凡・特蕾西的话来说,这一步就好象把麦凯恩关在了房间里,同时还抽走了屋里的空气。从春季奥巴马和麦凯恩两人正式成为两党候选人开始,到2008年10月25日,奥巴马在电视上的花费超过了20500万美元,而麦凯恩的花费为11900美元。奥巴马对电视前无古人的投入和充分利用为他赢得了空前的成功。

(二)覆盖率方面

一般而言,媒体的“深”与“广”决定选民的“质”与“量”。影响传播效果的除了媒体本身之外,受众也是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互联网的高普及率使得美国人在通过互联网参与总统竞选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新媒体并非如大家想像的那般无孔不入。总的来说,传统媒体的广泛普及和对民众生活的深度渗透使新媒体无法与之抗衡。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在2009年10月到11月之间电话随机采访了5055名美国公民,调查发现,35%的美国成年人所在的家庭没有宽带互联网接入服务。“美国民意调查机构‘皮尤(Pew)互联网与美国人生活调查项目’2010年4月29到5月30日之间的调查显示21%美国成年人日常生活中从来不使用任何互联网服务。在这其中,48%的人认为互联网的各类信息与自己日常生活无关,60%的人不习惯计算机的操作方式,90%的人称对上网活动不感兴趣。”从报告中我们还看出了互联网的普及在美国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在政府的强行介入推广互联网的情形下,2007年,为奥巴马胜出立下汗马功劳的非裔公民中的互联网普及率也仅为40%。而传统媒体几乎100%的普及率则完全覆盖了网络媒体留下的巨大空白。皮尤研究中心2008年10月31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年10月份,33%的的美国民众以网络为首要渠道获取选情信息,而以电视为首要渠道获取信息的民众则占了72%。网络在奥巴马手中是一根魔棒,但并不是美国人都能像他一样自如地运用网络。网络新奇的操作方式限制了很多人参与其中,尤其是老年人和妇女。相比网络媒体那般繁琐,传统媒体的便捷易行降低了受众接近它的门槛,使得它们成为覆盖率最高、最“亲民”媒体,而不会像新媒体那样因种族、地域、年龄和性别而异。

(三)深度报道方面

传统媒体不仅在覆盖的广度上独占鳌头,深度报道是传统媒体之于新媒体的又一大优势。网络往往“以快制胜”,网页上充斥着各种吸引眼球的噱头,难有深度思考。而传统媒体则不同,它信息质量高,密度大,不管是奥巴马的自传还是职业撰稿人的评论都得“咀嚼”一番才能消化。同样对于奥巴马就职宣誓的报道,《华盛顿邮报》的头条报道为“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实实在在的”,《华尔街日报》的头条是“奥巴马呼吁团结和希望”,《时代周刊》记者则用“谦逊”、“感激”、“奉献”3个词来概括奥巴马的就职演说,而此时互联网上却充斥着奥巴马“口误”的新闻。

媒体的深度与广度还决定了选民的“质”与“量”。通过新媒体认识奥巴马并加入到奥巴马支持队伍的多半为年轻的网民。这些年轻人一来经济能力有限,其次他们在民主政治上没有多少经验。而选择传统媒体的选民则要更加“老练”一些。以《华尔街日报》为例,它版面朴实,读者多为法律、政治、金融、教育等各领域的高端人士,他们可以从中汲取“营养”为自己的各项重大选择做指导。这些人一方面在权衡各方面后能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投出的选票代表了他们的意愿和理性思考;另一方面,精英人士坚实的经济基础让他们有能力向支持者“慷慨解囊”帮助他们在大选中胜出。

四、结语

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时,有人猜测广播的出现是否预示着报纸的消亡;肯尼迪在电视辩论中胜出,很多人开始怀疑广播是不是走到了尽头;如今网络总统奥巴马的亮相又让大家为传统媒体捏了一把汗,它会被新媒体颠覆吗?对于前两者来说,我们已经看到,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后者,答案也将是否定的。传统媒体有着不可比拟的影响力、公信力、深度和广度。尽管近年来一些虚假新闻的曝光让传统媒体的公信力走了一段下坡路,可比起虚假信息过多的新媒体来说,更多的人习惯于依赖传统媒体。除了受众的依赖,新媒体的发展也有赖于传统媒体,美国《时代》、CNN、《华尔街日报》在虚拟空间里的信息平台正是借助了传统媒体的强大影响力和公信力才得以脱颖而出。而传统媒体也在与新媒体的互动中和冲击下不断从中汲取营养,以此巩固它的主体地位。传统媒体好比是“锦”,而新媒体则可以使之锦上添花,但如果没有传统媒体这块“锦”,新媒体“添花”就没有可能。由此看来,在竞选中善于发动宣传攻势的美国“准总统”要想在竞选中成功,就必须保证在传统媒体上的出色发挥,否则,一切新技术都只是空中楼阁。

参考文献:

[1]张建军、李楠.虚拟空间的政治动员――浅析美国总统奥巴马网络竞选传播现象[J].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09,(05).